语文教案

时间:2024-08-09 13:02:30 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教案7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的:

  1。了解孔子的生平资料。

  2。学习本文的'生字。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齐读课题

  2。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中一共讲了哪几个人物?(孔子、两个小孩)

  二、介绍资料,了解背景知识。

  1。孔子是什么时候的人?

  学生甲:孔子名丘,字仲尼,生于公元前551年,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中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学生乙:孔子从小生活在贫困之中,与寡母相依为命,学会了干不少“卑贱”的杂活。后来做过委吏(管仓库)乘田(管畜牧)等小官吏。直至受鲁国叔臣季氏赏识,做了鲁国司寇,才进入大夫的行列。

  学生丙:孔子熟读古代文献典籍,并整理好向弟子传授,他打破了春秋末期以前的学在官府的状况,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为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局面开了先河。

  三、初读课文,纠正字音。

  1。自由读课文,找出不认识的字,通过查字典解决。

  2。指名读文,纠正字音。

语文教案 篇2

  学生的基本步骤包括审题、确定中心、选材、组织材料、编提纲、拟稿、修改、誊清几个环节。

  一、审文题明确要求

  1、审清习作的体裁:说明文

  2、审清题眼:产品(农副产品、工业产品、食品和工艺品等)

  3、审清范围:家乡的

  4、审清题目要求:介绍家乡的产品,要先介绍它的外部特征,再写出它的价值或用途。

  二、定中心搜集资料

  问人、查资料、上(资料要尽可能翔实)

  三、按要求素材

  资料的价值在于根据的需要从中选择有用的信息。值得一提的是,要想把这说明文写生动,有时候光按部就班的介绍产品的特征、价值或用途是不够的。所以,如果有关于产品的一些传说或者故事,我们能把它们巧妙地引入到我们的习作中的话,习作写出来就生动具体了。因此,对于此类资料我们不能轻易舍弃。

  四、读例文借鉴写法

  这一次习作,从体裁上说,是一说明文。说明文的讲究说明方法的运用。说明文中常用的说明方法有举数字、作比较、打比方、举例子等。这么多的说明方法,我们不需要全部都用,但也不能通只用一种说明方法。我们也不能为了用说明方法而用说明方法。方法的选择必须恰当有效。

  此外,因为所的家乡产品不相同,在介绍的过程中也会有所区别,不能“自古华山一条道”。比如介绍家乡的一种水果和介绍家乡的一种工艺品,在介绍过程中的侧重点是不相同的.。水果要介绍它的外形特征,它的营养价值或者用途,另外,这种水果的种植、习性特点等等都是可以介绍的内容。如果要介绍家乡的一种工艺品,那么我们就可以从这种工艺品的历史渊源,以及它的制造工艺,材料选择等角度进行介绍。

  五、列提纲即兴练说

  六、生拟稿教师指导

  七、细修改誊抄文稿

语文教案 篇3

  【课时目标】

  1、会准确读本课生字词,知道惊弓之鸟这个成语的字面含义。

  2、知道更羸是怎样根据大雁飞得慢,叫得悲惨,一步一步推断出不用箭就能使那只大雁掉下来的?

  3、会找重点段落,读懂自然段的意思。

  4、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理解更羸是怎样根据大雁飞得慢,叫得悲惨,知道这是一只受过箭伤的大雁,怎么知道不用箭,只要拉了一下弓,这只大雁就能掉下来。

  2、抓住重点段进行读懂自然段的训练。

  【教学准备】

  投影、录音。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引入

  1、同学们,昨天布置了让大家自读《惊弓之鸟》,自学生词,下面谁先来汇报一下你学生字的情况。

  2、出示生字卡:

  wèi cǎn yù pīn gēng léi

  魏(魏国) 惨(悲惨) 愈(愈合) 拼(拼命) 更 羸

  bēng

  嘣

  3、学生个别读、全班齐读1次。

  4、自学中还遇到哪些不会读的字呢?

  5、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惊弓之鸟》。(齐读课题)

  6、看了课题,你知道这个鸟审指什鸟呢?(大雁)

  7、谁来说说你所知道大雁的有关生活习性呢?(大雁是群居动物,飞行时有时排成个人字,有时排成个一字)

  (出示挂图)同学们真聪明、知道的知识真多。

  二、学习课文

  1、下面大家自由朗读课文,找找你想老师、同学帮助你解答什么问题?

  2、自由朗读、质疑。

  3、质疑汇报:

  刚才同学们提出了许多问题,这节课我们要解决的学习目标是(出示课时目标:1、2、3、4)

  4、请同学们自己组合学习小组,先自由朗读课文,然后带着小组学习提示(幻灯出示)学习课文。

  5、小组学习,讨论汇报:

  过渡:刚才,同学们在小组学习中气氛很热烈,态度很认真,下面谁先来汇报一下你学习的情况?

  ⑴ 一只大雁从远处慢慢地飞来,边飞边鸣。

  板书:看到慢慢地飞来

  听到边飞边鸣

  (小组学习提示1)

  更羸从大雁慢慢飞,边飞边鸣,分析出这是一只受伤失群的大雁,是因为他是射箭能手,养成注意观察的习惯,才会对魏王说:自己不用箭,只用弓就能射下大雁。

  ⑵ 更羸指着大雁对魏王说:大王,我不用箭,只要拉一下弓,这只大雁就能掉下来。

  朗读,指导读出更羸充满自信的语气。

  ⑶ 是吗?魏王信不过自己的耳朵,问道,你有这样的本事?读出魏王怀疑的语调。

  (小组学习提示3)

  想象一下他心里的想法。也许会想:就算你更羸是个有名的射箭能手,可不用箭,只用弓射雁也许是大活,我不信你。

  ⑷ 更羸并不取箭,他左手拿弓,右手拉弦,只听得嘣的一声响,那只大雁直往上飞,拍了两下翅膀,忽然从半空里直掉下来。

  (两句句子的比较,体会直字)

  (大雁是怎样掉下来的?)

  板书:听到弦响(嘣)直往上飞↑直掉下来↓

  直在这一自然段出现了几次?(两次)

  两个直字意思有什么不同?谁上来用符号表示?

  前一个直有一个劲使劲拼命飞的意思,后一个直是笔直掉下来。一个汉字的直字,就有这样丰富的意思,祖国的语言文字是多么丰富多彩呀!今后一定要努力学习,体会祖国语言文字的.美。

  ⑸ 啊!魏王看了,大吃一惊,说:真有这样的本事!

  这里的本事指什么?(本领)

  看课文插图,图上的更羸是拉弓前还是拉弓后,你从哪看出的?

  读出又惊讶又赞叹的语气,体会魏王语气的变化,魏王简直不相信自己的眼睛。

  更羸只拉弓,不用箭,就把大雁射下来的本事。魏王有什么反应?

  (大吃一惊)

  魏王为什么会大吃一惊?

  学习汇报。男女生分角色朗读。

  提示:用引读法读最后一个自然段,重点理解更羸善观察和动脑,用以帮助学生理解全文内容。

  师:(引读)飞得慢。

  生:(齐读)因为它受过箭伤,伤口没有愈合,还在作痛。

  师:叫得悲惨。

  生:因为它离开同伴,孤单失群,得不到帮助。

  师:它一听到弦响。

  生:心里很害怕,就拼命往高处飞。

  师:它一使劲。

  生:伤口又裂开,就掉了下来,

  师:你读懂了什么?

  生:这些就是更羸知道这只鸟是只惊弓之鸟的原因。

  生:分角色通读全文

  三、总结课文

  读得真好,这节课通过学习我们知道更羸是怎样根据大雁飞得慢,叫得悲惨,一步一步推断出不用箭就能使那只大雁掉下来的?

  四、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读课文,说说你学习惊弓之鸟这个成语,你懂得了什么道理,受到什么启发?

  〖板书

  惊弓之鸟

  不用箭只拉弓掉下来本事

  看到慢慢地飞飞得慢:伤口作痛

  弦响(嘣)→害怕

  听到边飞边鸣叫得惨:孤单失群

  仔细观察认真分析

语文教案 篇4

  六年级上册《伯牙绝弦》教案人教版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 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2.背诵课文,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学习重点】

  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学习难点】

  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知识链接】

  余伯牙,春秋时代的琴师。既是弹琴能手,又是作曲家,故被人尊为“琴仙”。《苟子劝学篇》中曾讲“伯牙鼓琴而六马仰林”,可见他弹琴技术之高超。《吕氏春秋本味篇》记有伯牙鼓琴遇知音,钟子期领会琴曲志在高山。流水的故事。《琴操》记载:伯牙学琴三年不成,他的老师成连把他带到东海蓬莱山去听海水澎湃。群岛悲鸣之音,于是他有感而作《水仙操》。现在的琴曲《高山》。《流水》和《水仙操》都是传说中俞伯牙的作品。后人以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为题材还创作了琴歌《伯牙吊于期》。

  【教学过程】课前预习

  1.背诵《三字经》“人之初——千而万”

  2.(教师在黑板左板书)

  峨峨泰山 洋洋江河

  指名朗读,说这两个四字词语有什么特点。

  (AABC式;前面的'叠词形容后面的景物)

  同学们能不能也说几个这种形式的词语。

  (生说,教师板书)如:

  皎皎明月 徐徐清风 蔼蔼云雾 袅袅炊烟 依依杨柳 青青草色……

  一.激情导入,揭题

  1. 同学们,人们常说“千金易得,知音难寻。”可以看出知音是何等的珍贵呀!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知音”的文言文。

  2.读题解题:介绍伯牙后说说“绝、弦”是什么意思?

  3.质疑: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伯牙是春秋时期一位非常有名的演奏家,琴是他的生命,可是他为什么要把自己的琴弦弄断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中去寻找答案。这是一则文言文,学习这类课文的方法就是多读,“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先看看这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读通课文,感知文意。

  1.自由、大声地读课文,读2—3遍,争取读通课文。

  2.指导学生读课文,读后评价并相机提示学生注意断句停顿,读出节奏。

  (过渡:同学们将课文读正确、流利了,也读得有些古文味了,那这则文言文描述的是一个怎样的故事呢?现在请同学们根据注释去看看。出示)

  三、读懂课文,领会文意。

  1.自主学习,疏通文意。

  2.结合课文下的注释和课外资料,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大家两人一组互相讲给对方听,遇到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向老师求教。

  3.汇报: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故事。

  (这是一个多么感人的故事呀,听完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受。)

  四.品读课文,感悟知音

  1.探究一:什么是“知音”?

  ①学生反复读课文,勾画出钟子期和俞伯牙互为知音的语句写下来。抓住关键字“善”,反复品味。(听着琴声,钟子期仿佛看到了什么?此时他的神情又如何?指导学生读出激动、惊讶!)

  ②大胆想象:伯牙弹琴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江河的场景,还会有哪些动人的场景?这时,子期分别是怎样赞叹的?

  仿句说话:

  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钟子期曰:“善哉,皎皎兮若( )!”

  伯牙鼓琴,志在细雨,钟子期曰:“善哉,( )兮如( )!”

  伯牙鼓琴,志在( ),钟子期曰:“善哉( ), 兮像( )!”

  ③指导朗读,板书“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人生得一知己,足已,想想此时伯牙的心境应该是 ,读出心中的激动与欢喜。一个所念,一个必得之,心有灵犀一点通,所以伯牙把子期视为知音。板书:知音)

  2.探究二:为什么要“绝弦”?

  ①过渡:碰到这样的知音,那伯牙为什么还要断弦呢?(就是这样一鼓一听,一弹一和,两心相印,其乐融融。约定的一年见面时间将至,伯牙坐船抚琴而来,但与他见面的是子期的坟墓呀。所以……也可借助学生的答题话语过渡)

  ②出示语句: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在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③指导朗读语句(此时,面对钟子期的坟墓,伯牙的心境如何?)

  就是这种失去知音下的悲痛的心境下,读——

  就是他痛失知己,肝肠寸断的情况下,读——

  就在他悲痛欲绝的心境下,读——

  ④小结:可见知音难觅呀!所以我国的古诗常有提及“借问人间愁寂意,伯牙绝弦已无声。”自由读资料袋,读完袋,相信同学们对这个故事会有更深的了解,下面请同学们带着那份情有感情朗读课文。

  【作业】

  1.背诵课文

  2.课后搜集表现知音良朋的诗文和名言名句

  板书: 25.伯牙绝弦

  再无知音 子期死

  伯牙所念 钟子期必得之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 借助工具上古疏通文意,掌握常见的文言词汇及重要意义。

  2. 理解文章中的思想,并探讨这些思想的现代意义。

  3. 理解《大学》中的 “三纲”“八目”并了解这些内容之间的逻辑联系。

  重点:借助工具上古疏通文意,掌握常见的文言词汇及重要意义。

  理解文章中的思想,并探讨这些思想的现代意义。

  难点:理解文章中的思想,并探讨这些思想的现代意义。

  一、导入新课

  第一届世界儒学大会于XX年9月27日至29日在孔子的故里曲阜举办。来自22个国家和地区的86个儒学研究机构的逾160位专家学者参会。儒学在世界上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影响?今天我们就走进儒学经典作品《大学》,领略其中的奥义。

  二、知识积累

  1.了解文化背景

  《大学》原是《礼记》里的一篇。一般认为是曾子所作,也有人认为是秦汉时的儒家作品,在宋代以前,《大学》在儒家思想学术中的地位并不是很突出,由于它论述了儒家为学治世的基本原理、原则、方针、步骤和方法等,所以中唐以后,逐渐受到儒家学者的重视。唐代韩愈、李翱始把它看做与《孟子》《易经》同样重要的“经书”。到北宋得到程颢、程颐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学章句》,《大学》成为了儒家经典中重要的篇章。

  朱熹为《大学》作成章句,通过注释阐发己意,并将它与《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成一书,这就是《四书集注》。

  《四书集注》刊成于宋光宗绍熙元年,当时没有被封建统治者重视。元仁宗延祐年间复科举,官方规定以《四书集注》取士,从此《四书集注》奠定了它在封建正统思想文化中的地位。原属于《礼记》中的《大学》,也从此获得了官方的`正式认可与推崇,对古代教育,甚至整个中国社会、传统文化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2. .课题释疑

  《大学》是体现儒家思想的一篇政论文。

  a.大人之学

  “大学”是对“小学”而言,是说它不是“详训诂,明句读”的“小学”。古人八岁入小学,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和礼节。

  b.治国安邦的大学问

  古人十五岁入大学,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修己治人,治国安邦”的大学问。后一种含义其实也和前一种含义有相通的地方,同样有“博学”的意思。

  朱熹把《大学》重新编排整理,分为“经”一章,“传”十章。朱熹认为,“经一章盖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其传十章,则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也。”

  《大学》一文不长,仅有短短的两千余字,但却是先秦、秦汉儒家学说的总括性著作,是儒家人生教育的道德纲领,也是维护封建宗法制度的政治纲领。《大学》以相当成熟的理论思维构建了一个中国封建社会儒家人生教育的总体框架,构建了一个中国封建社会士人人生发展的宏观图式。全篇将道德修养和政治议论结合在一起,将人生哲学和政治哲学合而为一,是儒家“入世”思想的全面体现。

语文教案 篇6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岗。

  一、教学目标:

  真情出质文,体会文章表达的艺术。

  文学即人学,真情滋润心灵的绿洲。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营造氛围,体会情感。)

  著名作家方方写过一篇文章《喜欢苏东坡》,弄得丈夫有些吃醋,酸溜溜地问:如果你同苏东坡活在同一时代,你是不是会嫁给他?方方回答:当然,只要苏东坡肯娶我。可见苏轼在女孩子心目中还是很有市场的。他的魅力何在呢?在你心目中苏轼是一个什么形象?结合学过的诗句回答。

  (课件)

  (豪放、豁达、浪漫、幽默)

  今天来体会苏轼性格中的另一面——多情。

  先讲一个故事。(课件)

  公元1055年,一对新人结婚了。新郎是19岁的四川才子苏东坡,新娘是16岁的王弗。新郎羽扇纶巾,雄姿英发,新娘也是年轻美貌,天资聪颖,一对新人可谓才子佳人,琴瑟和谐。据记载,在一个正月夜里,王弗见庭前梅花盛开,月色清朗,对苏轼说:“春月胜与秋月。秋色让人惨凄,春月令人和悦。可召清高之人饮此花下。”东坡听了高兴地说:“此乃诗家语也。”王弗贤淑端庄,曾对苏轼的事业、为人处事进行过多次有识见的告诫、嘱咐。可见王弗生前,不但是苏轼生活上的伴侣,而且是文学上的知音,事业上的贤内助。可惜天妒良缘,红颜薄命,王弗二十六岁时就谢世了。这对诗人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公元1075年,东坡来到密州(今山东诸城县),这一年正月二十日,他梦见爱妻王氏,便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悼亡词。此时诗人四十岁,其妻王弗去世整十年。题目上“乙卯”,指的就是这一年。

  (二)教师范读。

  (三)学生读。

  (激发情感。)

  (四)课文分析

  写“梦”,上阕是写梦吗?是否删除?在预习的基础上回答。

  不能,是一个情感铺垫。有了上阕的“日有所思”,也就有下阕的“夜有所梦”了。

  “十年生死两茫茫。”平心而论,十年不短,也不算太长。对作者来说长不长?为什么?(如果是活着分手,即使山遥水阔,世事茫茫,总有重新晤面的希望,“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而今是隔着生死的界线,死者对人间世是茫然无知了,而活的对逝者呢,不也是同样的吗?生离死别)

  “茫茫”看不清楚?为何看不清?

  (黄泉生路,人各一方,无从知晓。花落人亡两不知)

  有人说,文章中出现了一些逻辑问题。是不是思念过度,精神受了刺激。下面请同学思考这些问题。(课件)

  1、“不思量,自难忘”可是为什么在“自难忘”之上加了“不思量”?这不显得有点矛盾吗?

  “不思量”不是真的不去思量,而是因为相思实在太苦,太伤人,故而不敢思量,但结果却是“自难忘”。“不思量,自难忘”,写生者对死者的思念。“不”初看自相矛盾,仔细领会,却是诗人的更深一层的情怀。说不思量,即是思量。因为这种思念,不一定是一种有意识的每时每刻的思念,也是一种难以中断的无意识的思念,所谓“此情无计可消除,所谓“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一叙述的跌宕,更显出思妻之情的深沉。

  2、作者说自己“尘”,而其时不过40岁,如何理解?(仅仅是胡子多了些,不洗脸,又是什么让他早生华发呢?)

  这十年,正是围绕王安石变法,革新派与守旧派的斗争愈演愈烈的时候。苏轼被卷进了这场漩涡之中,身不由己,宦海沉浮,不断地放外任,左迁,流徙,历尽苍桑,备尝艰辛,已是“尘满面,鬓如霜”了。“为伊消得人憔悴”不仅是大地上的灰尘,也是岁月的风尘、情感的风尘,“鬓如霜”是艰难苦恨烦霜鬓,是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下阕首五句为第一个层次。请以第一人称苏轼的口吻进行描绘,加入想象,越细腻逼真越好。

  (学生活动)

  还是那个共度甜蜜岁月的地方,那亲切而又熟悉的小窗,终于见到魂牵梦萦的你,那个娇小温柔的你,你还在对镜梳妆,还没有看见我呢?我是该悄悄蒙上你的眼睛让你看看我是谁,还是给你一个甜蜜的拥抱呢?可是作者与妻子相见,却没有卿卿我我,也没有共诉衷肠,而是“相顾无言,泪流满面”!太残忍了,让他们说一句话好不好。

  (学生活动)还是“相顾无言”好。为什么?

  夫妻相见,自有万端感慨;万语千言,从何说起呢?语言又是那么的笨拙和苍白啊。还是让他们流泪吧,就让那又惊又喜又忧又痛的泪水痛痛快快地流淌吧。真是“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那就让他们“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吧。泪眼凝望,自会读出对方的关切、爱抚。

  下阕五句愈是生动细致地描绘梦境情状,就愈是使人酸鼻。因为这一切只是梦啊,了无痕迹的春梦啊。如果真能够执手相看泪眼,也是好的啊。就这样执手到永远,站成两尊塑像。然而,只是梦啊。

  板书:

  梦

  梦醒了,展现在作者脑海中的又是什么呢?

  “明月夜,短松冈”营造了悲凉肠断的环境氛围。诗人的思绪又回到了上阕的“千里孤坟”处。短松岗,即指王弗的墓地。诗人推想妻子的亡灵在年年的明月之夜,在遍植松树的坟地上,该是何等伤心断肠!

  且慢,明月是象征团圆与祝福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月亮团圆“千里共婵娟”。为什么不改成“残月夜”呢?“杨柳岸晓风残月”,多好。月残人残同病相怜,月圆人更残。

  “料得年年肠断处”年年,每一年,如果说作者带着对妻子的思念走过十年,注定这辈子也走不出情感的围城了。

  俗话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也只有在现实生活中苦苦寻觅而不得的情况下才会张开了“梦”的翅膀寻觅理想的天堂。有哪些梦?表现了什么?

  李白为了“一夜飞度镜湖月”李煜“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陆游“铁马冰河入梦来”

  可以斥责他们白日做梦。但是这一点小小的安慰不应该给他们吗?

  回到苏轼。一个达观、开朗、幽默的苏轼。着迷他“我欲乘风归去”欣赏他“扣舷长啸”追随他“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你们能够接受一个儿女情长的苏轼吗?

  (学生活动)

  陆游“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至死不忘复国大业,可谓铮铮铁骨的男子汉,可是写出了“红酥手,黄滕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何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啊。

  齐读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生活中有类似的体验吗?

  (学生活动)

  不是为了让我们心情沉重,而是因为太多轻浮的东西,很少有来自灵魂深处的触动。“雨后的青山,像泪洗过的良心”,多美的境界,让我们在以后的岁月里懂得爱,更懂得珍惜,呵护每个人记忆里那永远的“明月夜,短松冈”

语文教案 篇7

  口语交际的话题是“语文园地三”,要求学生交流金秋时节做的事情以及从中感受到的快乐。欢迎大家阅读!更多相关信息请关注相关栏目!

  一.教材简析。

  这个语文园地共有四项内容,分别是:数笔画填空、看图读词语、读字涂色和读背儿歌。第一课时完成前两部分:“我会填”和“看看读读”。通过我会填中的数笔画练习,让学生巩固以前学过的部分汉字。“看看读读”中专门针对量词进行的训练在教材中是第一次出现,既可以帮助学生识字,又能让学生逐步养成正确使用量词的习惯。

  二.设计理念。

  1.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架设生活与教材联系的桥梁,引导和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内心感受,注意培养学生对事物有正确的辨别。

  3.课堂设计摆脱旧的教学模式,把游戏带进课堂,通过形式活泼,内容丰富的活动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在满足学生表现欲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力求在整个课堂教学中体现出综合性、创造性和愉悦性。

  三.教学目标。

  1.能正确学过字的笔画数,并按笔画数填写。

  2.复习巩固学过的字,逐渐养成正确使用量词的语言习惯。

  四.课前准备。

  挂图、字卡、纸做花瓶及红花。

  五.教学流程。

  1.谈话激趣

  春天到了,草地上开着各种鲜艳的野花,真美啊!今天老师要带着你们漫游语文园地。在那里花仙子姐姐为每个小组准备了一个漂亮的花瓶,哪个小组的小朋友肯动脑筋,会学习,他们小组的花瓶上就会开出一朵朵美丽的鲜花。

  2.我会填

  ①.出示题目。(出示“花瓶”图,花瓶上写出“三画,四画,五画”),你们知道这些花瓶里都插些什么花吗?

  ②.小组学习。

  1.小组的伙伴商量一下,你们要插哪个花瓶的花?

  2.请在题目中找出你要插的花,比一比哪个小组找得又对又快。

  ③.集体交流,小组派代表汇报,教师板书。

  ④.口头组词:一朵花上只有一个字,他多孤单呀,我们给他们找些好朋友吧!

  ⑤.扩展练习:老师再给你们两个花瓶,你能在花瓶里插花吗?(老师在花瓶上贴“二画,六画”)

  1.小组合作学习。

  2.集体交流,给说得好的小组贴上一朵大红花。

  3.小朋友,你们继续跟着老师往前走,闭上眼睛,踏着音乐,走呀,走呀……快睁开眼睛看呀,(出示课件或挂图,不出现文字)我们来到了哪里?(田野、郊外)看到那里有些什么?

  ①.观察图画,说说图意或编一个小故事。(学生自由发言)

  ②.读词。(根据学生发言,随机出现文字:白云、小船、小河、小狗、鸭子、野花)。

  1.齐读。

  2.自读:一只小狗,一条小河,一朵白云,两只鸭子,一条木船,几朵野花)。

  ③.小组讨论:把图中的事物连起来说一说,比一比哪组说得好。

  1.小组讨论。

  2.汇报交流。

  如:蓝蓝的天上飘着一朵白云,一条弯弯的小河上停着一条小木船,两只鸭子在水中快活地游来游去。草地上盛开着几朵野花,一只可爱的小狗在草地上欢蹦乱跳,高兴地汪汪直叫,多美丽的一副图啊!

  ④.游戏。(对口令巩固数量词)

  1.老师说数量词,同学说事物名称。

  如,一张()几朵()一片()几座()

  一条()一堆()一棵()两只()

  2.同学甲说数量词,同学乙说事物名称。

  ⑤.比一比,抢答。

  1.找一找教室里的东西,比比谁量词用得准确。

  2.联系日常生活中的事物,比一比谁量词用得准确。

  六.小结。

  今天同学们真能干,老师没有告诉你们答案,你们通过自己和小组里的伙伴协作就把问题解决了,知道不同的事物要用不同的量词。有兴趣的话回家跟爸妈对口令,比一比,好吗?

  七.教学反思。

  本课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法进行教学,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积极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和谐、安全的情境,学生在自主的空间里,自由奔放地想象、思维和学习,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本课设计有梯度性,先课本上,再课外和生活中。如在完成第一题时,老师追问一句:你还想在这些花瓶中插花吗?在完成第二课时,老师就要同学们找一找教室里的东西,联系日常生活中的事物,比一比谁量词用得准确。“游戏”对口令是本课设计较成功之处:先老师跟学生对口令,后由学生模仿自编题目对口令。这样不仅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在实施开放式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在课堂活动过程中感悟知识的生成、发展与变化,培养学会主动探索,敢于实践,善于发现的科学精神以及合作交流的精神和创新意识。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经典教案07-18

优秀语文教案 小学教案语文05-11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3-05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语文园地一》教案03-19

语文园地的教案09-04

语文穷人教案11-23

有关语文的教案12-07

语文《掌声》教案11-20

语文《咏柳》教案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