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4-08-10 08:00:34 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教案8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篇1

  师生问好!

  师借题质疑,概括内容。

  师:(板书课题)读了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生:谁和谁争吵?

  生:他们为什么争吵?

  生:争吵后的结果怎样?

  生:课文写了克莱谛不小心碰坏了我的本子,我想报复他,也碰坏了他的本子,这样我们俩就吵起来了,后来“我”和克莱谛和好了。

  师:这种方法就叫按问题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师讲读第一段

  师:在学习第一段时,老师会教给你们一种读书方法,分三步学习,请注意是分哪三步学习的。

  师(稍停顿):第一步,谁能说说第一段的段意是什么,然后用一个字概括。

  生:第一段主要写克莱谛不小心碰坏了“我”的本子,“我”为了报复克莱谛故意碰坏了他的本子,“我”与他发生争吵。用一个字概括是“碰”。

  师:刚才这一步叫概括段意。第二步进行比较分析。抓住这个“碰”字作第一次比较:“碰”有什么不同?从哪里看出来?

  生:克莱谛碰“我”是不小心的,从他“微笑着”向“我”解释看出来,“我”碰克莱谛是故意的,从“报复”这个词看出来。

  师板书:微笑、报复

  师:再抓住这个“碰“字作第二次比较:“我”和克莱谛有什么不同表现?

  生:克莱谛不小心碰了“我“,“我”火了,骂了他一句。“我”故意碰克莱谛,他气得脸都红了,后来又把手缩回去了。

  师板书:火、骂,气、缩

  师:通过这两次比较分析,大家理解了这一段的.内容。第三步:我们来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师:这一段中有两处写了克莱谛的话,我们应该怎么读呢?

  生自读

  师指名读

  师:大家回忆,刚才我们是分哪几步来学习第一段的?

  师指名答

  生:(师出示小黑板)生齐读:

  一、概括段意

  二、比较分析:“碰”有什么不同? 表现有什么不同?

  三、感情朗读

  师讲读第二段

  师:请大家运用老师教给你们的读书方法试着学习第二段。

  生自读第二段,边读边思考

  生:第二段写他们争吵后等着对方时的不同表现。用一个字概括,我觉得用“等”字好。

  师把小黑板上的“碰”字换成“等”字

  师:(指小黑板)抓住这个“等”字默读课文,他们俩都是“我在外面等着你”,这里有什么不同吗?

  生:克莱谛等着“我”是想跟“我”和好,从“悲哀”这个词可以知道,他的心情很难受。

  生:从后面的结果也可以知道克莱谛是想跟“我”和好。

  生:“我”等着克莱谛是想着“防御”。

  师:抓住“等”字作第二次比较,“我”和克莱谛有什么不同表现?

  生:“我”是偷偷地看克莱谛,克莱谛是用眼睛瞟“我”。

  师板书:偷偷地看,用眼睛瞟

  师:只有这一段有第三次比较,那就是心理活动的比较,这段中有很多地方写了“我”的心理活动,哪几个自然段写了?

  生:五、六、七三个自然段。

  师:“我”的心里是怎么矛盾的呢?下面三个句子,在转折词的前面写了“我”的不少想法,你能 其中的一个完整地说句子吗?

  师出示灯片

  1虽然( ),但是要我向他承认错误,我觉得太丢脸。

  2虽然( ),可是“请你原谅我”这几个字怎么也说不出来。

  3虽然( ),可我心里却在想着父亲说过的话。

  师:(小结)这段写了克莱谛的心情没有?

  生:(齐答)没有。

  师:但有一个地方可以反映出他的内心世界,哪一句?(指名读)

  师:(出示灯片)从他的表情里面可以看出克莱谛心里可能想些什么?

  师讲读第三段

  师:请大家继续运用这种方法自己学习第三段,同桌讨论,完成第三步。

  师指小黑板,教师提出要求,安排自学;接着按三步检查自学情况,最后让学生分角色朗读

  讲读第四段

  师:(生读第一句)“这件事”指的是哪件事?“我”会怎样把这件事告诉父亲?

  生:“这件事”指的是“我”和克莱谛争吵的事。

  生:“我”会这样告诉爸爸:“爸爸,爸爸,今天,克莱谛不小心碰了我,我故意把他的本子碰坏了。后来,克莱谛主动跟我讲和了,我俩又成了好朋友。”

  师:(生齐读父亲的话,并理解意思)请大家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

  师总结全文,提示中心:学了这篇课文,你喜欢谁?为什么?请你选择一件自己与同学之间团结友爱的事说一说,把自己感受最深的部分说具体。

语文教案 篇2

  【填写要点】

  盲童重见光明的快乐,盲人家庭的快乐,捐献者家人的自豪。

  盲童恢复视力后,将会更加珍惜生活,为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

  角膜:盲童 盲童父母 捐献家人

  ( ) ( ) ( )

  晓得角膜( )。(汇报时说出填写依据)

  1、学生汇报,指导朗读。

  2、指导朗读:(说依据就朗读)

  (那个盲童将多么快乐,多么幸福,带给人多少美好的憧憬啊。)能读出你的感受吗?

  越来越多的人的到了欢乐,那我们怎么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呢?(加入读 )

  3、分角色练习朗读第6自然段:

  (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进行评读)(自豪,激动、敬佩、骄傲)

  4、结束语:

  是啊,父亲捐献角膜不但让失明的孩子的重见了光明,同时在温迪心中播下了美好的种子。

  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板书设计】

  永生的眼睛

  母亲

  父亲 角膜

  女儿

  一、激趣谈话,导入新课

  1、盲姑娘只能用于触摸春天、用心感受生命的美好。如果她有一双明亮的眼睛,那有多好啊。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让许多和盲姑娘有着类似遭遇的人们有了恢复健康的可能。

  (师生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器官捐献的资料)

  2、板书课题,激发读书兴趣:

  生命是美好的,谁不热爱宝贵的生命呢?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课文,看看琳达一家人为了让盲人重见光明是怎样做的吧。

  二、自学反馈,质疑问难

  1、指名按自然段朗读课文,引导学生进行正音。

  2、说说琳达一家为了让盲人重见光明是怎样做的'?

  3、质疑问难,师生共同帮助解决。

  三、品读课文,感受语言美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画出令自己深受感动的语句和段落,并在旁边做简单的批注。

  2、讨论交流:

  课文中的哪些语句深深地感动了你?请你为大家声情并茂地读一读,并说说为什么会感动你。

  3、课文的最后一段连续用到了“骄傲”这个词语,让我们把带有“骄傲”一词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并讨论讨论: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四、赏读课文,感受人性美

  1、课文中的故事感人至深,请你带着自己的感受朗读全文。

  2、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分角色朗读课文。要求读好人物的对话。

  3、交流感想:

  读过课文之后,你又产生了哪些新的感受,与同学们谈一谈。可以对文中的某

  个人物发表看法,也可以对事情本身阐发议论。

  五、课外拓展,实践活动

  1、向你身边的人讲述这个故事,并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向他们宣传器官捐献的意义。

  2、写一封倡议书,号召你的小伙伴参与到器官捐献的事业中来。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松鼠与我们一家建立的深厚情感。

  2、学习作者如何将动物与人之间的感情写得真实具体的。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松鼠与我们一家建立的深厚情感。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如何将动物与人之间的感情写得真实具体的。

  教学准备:

  课前阅读描写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的资料,有条件的可观察家中的`小动物。

  教学过程:

  一、从题入手,了解大意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提问:读了课题,你知道了什么?(预设:我家有只松鼠;松鼠是自己跑来的;松鼠活泼可爱……)

  3、预习后你一定有了更多收获,现在分组交流,组长记录要点,各组选一名同学汇报预习情况。要求:不重复前面同学的发言,可以提出疑问。(汇报过程中,扫除字词障碍,了解课文内容,理清脉络。)

  二、根据提示,拟订提纲

  1、读自读提示,想想这节课的学习任务是什么?

  松鼠在“我”家做了哪些事?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2、指导学生拟订自学提纲。(原则:尽量考虑听说读写多方面的训练。)

  三、指导阅读,体会情感

  1、快速浏览课文,根据提纲自学课文。

  2、分组交流学习情况。

  3、集体交流:松鼠在“我”家做了哪些事?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学生可按课文叙述的顺序汇报,也可先汇报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可先交流事件再谈感受,也可夹叙夹议。

  (预设:松鼠千方百计储存冬粮,把糖、面包皮什么的叼到大柜顶上;松鼠把我们采来的鲜蘑菇晾上了;天冷了,松鼠用我们的手套头巾垫窝……从中体会到松鼠的可爱以及家人对松鼠的喜爱……)

  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指导朗读。

  四、朗读深化,学习表达方法

  1、快速阅读,找出你认为最能表达我们一家与松鼠感情的部分,有感情朗读,想象作者怎样把这种感情写得真实具体的。

  2、交流作者表达方法。

  3、根据课前收集的资料及自己观察的情况,进行口语交际训练:XX与XX的故事(可以是我与小动物也可以是别人与动物之间发生的真情故事)

语文教案 篇4

  一、目标点击

  1、知识目标

  (1)掌握本单元四篇课文的基础知识。

  (2)了解本单元四篇课文的有关内容。

  2、能力目标

  (1)学习鉴赏科技说明文、科技论文的一些方法。

  (2)学习本单元四篇课文的写作特色。

  二、要点回放

  1、有关作者

  (1)《数学与文化》

  齐民友,1930年生,安徽芜湖人,数学教授,曾任武汉大学校长。

  (2)《熵:一种新的世界观》里夫金和霍华德:是美国当代著名社会学家。

  (3)《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

  梁思成(1901—1972),中国现代建筑学家,建筑史学家,建筑教育家。广东省新会县人。1923年毕业于清华学校,1924——1927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学习建筑,获学士和硕士学位。1927—1928年在美国哈佛大学研究院研究世界建筑史,回国后从事建筑教育研究工作,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1946年创办清华大学建筑系并担任系主任直到逝世,1940年10月至1947年,美国耶鲁大学兼任教授、联合国总部大厦设计委员会成员。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学部委员。他长期从事中国古代建筑研究,为中国建筑史的研究做了开创性的工作。1943年写成《中国建筑史》一书。他是“人民英雄纪念碑”重要建筑的设计的领导人之一。著作《梁思成文集》。

  (4)《宇宙的未来》

  斯蒂芬·霍金是继爱因斯坦之后最杰出的物理学家。1942年出生于英国牛津,自从患了侧索硬化症后,经过一段时间的失望和沮丧,开始了他的宇宙学研究。他后来在相对论、“大爆炸”和黑洞等领域取得了突出的研究成果,1988年出版宇宙学著作《时间简史:从大爆炸到黑洞》。在30多年中,他一直孜孜于宇宙起源的研究。现任牛顿曾经担任过的剑桥大学卢卡斯数学教授。

  2、常见生字词

  生字:熵罄庑膨胀睇

  词语或成语:泽被呕心沥血绞尽脑汁深不可测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夷为平地告罄无济于事万变不离其宗悠然自得千篇一律左睇右盼荒谬绝伦欲扬先抑杂乱无章尴尬膨胀……

  3、课文内容

  (1)《数学与文化》:本文论述了数学作为科学语言的重要地位,分析了数学能够影响人类精神生活的几个特点,即数学的确定性、简单性、抽象性和自我完善性,高度评价了数学在促进人类思想解放、使人类摆脱宗教迷信、不断创新的历史功绩,把数学提到文化兴亡、民族盛衰的高度来认识。

  (2)《熵:一种新的世界观》:本文从热力学第二定律出发,将熵的观念引申到能源、环境等领域,对当今世界普遍关注的能源危机、环境污染问题表示了深深的忧虑。

  (3)《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本文以介绍建筑创作为主要内容。建筑是时空艺术,“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指在时间、空间的综合持续中,建筑创作的重复与变化。重复与变化相互矛盾相互统一。如果只强调重复,作品往往毫无二致;只注重变化,作品往往杂乱无章。一个成功的建筑创作则是重复与变化的辩证统一体。

  (4)《宇宙的未来》:这篇讲演,从古代巫师的预言,谈到近代宗教预言,再改动到对宇宙未来的讨论,主要探讨了宇宙未来的两种命运:一是继续膨胀下去,一是收缩以至于坍缩成一个点。膨胀还是收缩,取决于宇宙的平均密度。运用天体物理学理论,对宇宙的未来作出科学的论断。

  4、写法鉴赏

  本单元四篇文章是科技说明文和科技论文,写得都很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这于作者高明的写法有关,现总结如下。

  (1)《数学与文化》

  语言品味:①准确,本文语言正像数学那样逻辑谨严。

  ②生动,力求用生动活泼的语言来阐释,使文章通俗易懂。

  ③流畅,文章充满激情,笔力雄健,气势飞动,纵横驰骋,无所不宜。

  (2)《熵:一种新的世界观》

  论证方法:①引用论证

  一是引用权威人士的话,二是引用民间谚语,来增强读者对科学原理的理解能力。

  ②概括论证

  概括可以抓住事物的本质,具有简明扼要的特点。

  ③分析论证

  本文用的最多的就是分析论证法。在简述一个科学道理或提出一个观点后,作者往往将问题分解开逐一论证。

  (3)《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

  分析方法:文章分析严谨而辩证,比较详尽地介绍了一些著名建筑的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的关系,看法准确精当。

  (4)《宇宙的未来》

  本文体现了演讲的特点:①生动的导引,开头从古代的巫术和近代的宗教预言谈起,增加了趣味性,深化了演讲的主题——科学地求实精神。

  ②严谨的推理,本文作为一篇科学演讲,其最终目的是让人信服,而严谨的推理则能增强说服力,作者没有对宇宙的未来作明确的预言,正说明演讲者严谨的科学态度。

  ③幽默的语言,本篇演讲的语言幽默,创造出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使所论述的问题更易于听众接受。

  三、方法指津

  本单元学习的是科技说明文和论文,这些文章都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文质兼美,给人以启迪。学习的方法是提要钩玄,提要钩玄是韩愈所倡导的一种阅读方法,它的意思就是要在阅读中抓住文章的要点,领会其精神实质。

  提要钩玄的方法,具体有指出重点,剖析难点,概括内容,提炼观点,分析观点等,这就需要把阅读、理解、分析、判断、概括、推理等能力融合起来,在当代社会知识爆炸、信息激增的情况下,这种方法尤其适用。

  四、考点例析

  [考点]20xx年高考语文考试说明关于现代文阅读的要求

  能阅读一般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文章和文学作品

  1、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例析]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2题。

  人类正面临着全球变暖的挑战。联合国的一份报告向我们描述了气候变化产生的灾难性后果:森林消失和沙漠扩大,将使非洲成为受影响最广大的地区;热带流行的疟疾和寄生虫病将向北蔓延,使欧洲出现流行病;地中海地区由于严重缺水会半沙漠化,滑雪运动在欧洲将荡然无存;在英国,肆虐的冬季风暴将变得司空见惯,东部的某些地方可能变得过于干旱而无法种植各类作物。另外,一些河流水量将大大减少甚至干涸,饮用水源遭到破坏;昔日绕道而行的台风将频频袭击日本,致使短时间内大量降水,洪水泛滥,城市淹没,山体滑坡,交通中断。而最为严重的影响,将是地球上数以百万计的人由于海岸线受侵蚀、海岸被淹没和农业生产遭破坏而被迫离开家园。

  最新的一项研究表明,到本世纪末,地球的平均气温将比现在升高3℃。这一预测是以近年来地球气温升高的现象和温室效应为依据的。温室效应,在物理学上是指透射阳光的密闭空间由于与外界缺乏对流等热交换而产生的保温效应。大气层中的二氧化碳是主要的温室气体,它可以减少地表热量向空间散失,使大气层保持一定的热能。二氧化碳在大气层中的含量直接影响着地表气温,当大气层中的二氧化碳增加时,地表气温就相应升高。科学家认为,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在地球环境的演化中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如果没有大气层的保温作用,全球气温将为—40℃,而现在全球平均气温为16℃。科学家们预言,人类如不采取果断和必要的'措施,到20xx年,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将比1850年工业革命时增加一倍。

  导致大气层中二氧化碳含量上升的原因是显而易见的。工业革命开始以后,化石燃料(煤炭、石油、天然气)的燃烧量越来越大,使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不断增加。同时,雷击、虫害、砍伐造成的森林火灾、草地衰退和森林破坏也使能够吸收二氧化碳的绿色植物遭到破坏。所以,要控制全球变暖,必须改变能源结构,大力植树造林。有科学家指出,只有以核燃料代替化石燃料,才能从根本上防止温室效应的加剧。

  气候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条件,全球我们必须树立全球共同性的大气环境观念,为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爱护头顶的这片蓝天。

  (20xx年全国高考卷第7、9题)

  1、下列对“温室效应”这一概念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A、指由于与外界缺乏对流等热交换,能够接受阳光的一定的密闭空间中所产生的一种保温效应。

  B、指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剧增以后,又与外界缺乏对流等热交换,从而使地表气温相应升高的效应。

  C、指在接受阳光的密闭空间中能够影响地表气温的二氧化碳含量增加,使地表气温相应升高的效应。

  D、指大气层中主要的温室气体,通过减少地表热量向空中散失,在特定密闭空间中产生的保温效应。

  [分析]

  此题重点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的能力。词语是构成文章的基本建筑材料,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是阅读的基础。能否在上下文语境中迅速准确地理解词语的含义,是阅读水平高低的一项重要标志。本文始终围绕着“全球变暖”这一气候现象来展开论述。其中涉及“温室效应”的问题。那么究竟什么是温室效应,考生对此应该有一个正确的理解。此题答案应该选A原文中说:“温室效应,在物理学上是指透射阳光的密闭空间由于与外界缺乏对流等热交换而产生的保温效应。”这一定义有四个关键词,即“透射阳光”“密闭空间”“热交换”“保温效应”。B项指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剧增以后,又与外界缺乏对流等热交换,从而使地表气温相应升高的效应。只有“热交换”一个条件,可以排除。C项也与原文意思不符也可以排除。D项只有“热交换”和“保温”两个条件因而也不是正确选项。而A项保留了全部四个条件,只是前后顺序作了调整,“透射”改为“接受”意思基本一样,所以应选A、

  2、下列对“全球气候变暖是人类自身活动所造成的灾难”这句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世界各国迟迟不采取果断和必要的措施,不改变能源结构和大力植树造林,以致大气层的温室效应越来越严重。

  B、1850年工业革命以来,大量开采和燃烧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的结果,大大增加了温室气体的含量。

  C、由于人类无限制的破坏,地球上大片森林和草地急剧消失,沙漠进一步扩大,使得地表气温也随之不断升高。

  D、因雷击和虫害而造成的森林火灾、草地衰退,导致能够吸收二氧化碳的植被日益减少,而人类对此却束手无策。

  [分析]

  此题考查对文中重要语句的理解能力。所提供的四个选项,都与生态平衡和气候变化有关,有一定的干扰度要准确选出,就要仔细比照原文,看看哪一项所说的生态变化与人的活动没有关系。A项基本上是用原文中的有关信息进行的归纳,显然是人类自身活动所造成的,因而是正确的,可以排除B项中的大量开采和燃烧也都是人的活动,也是正确的。C项直接点明是人类无限制的破坏,也是正确的。D项虽然提到人类,但“雷击”和“虫害”却不是人的活动所造成的,所以不正确。因此,只有D项是正确的选项。

  五、迁移练习

  阅读下文,完成1—4题。

  现在,在加强改善文艺评论的呼吁中,也涉及评论风格的多样化,无疑,文艺鉴赏该是其中的一种。文艺评论与文艺鉴赏本是密不可分的。文艺评论虽属于“论”,但必须以艺术现象引起的具体感受为出发点,因而,凡评论必有鉴赏。同时,文艺鉴赏在对于是形象的具体感受中,也必然伴随着鉴赏者的观念、倾向、认识、态度,因而,凡鉴赏也必有评论。但两者在对文艺作品的感受与认识,又有侧重不同与深浅之别。鉴赏更多的重感性,带着主观的个人喜爱;评论更多的重理性,要求客观的科学分析。文艺鉴赏只是文艺评论的基础,而文艺评论则是文艺鉴赏的深入;评论基于鉴赏,又高于鉴赏。既然如此,有什么必要把某些评论拉回去,戴上一顶“鉴赏式”的帽子呢?这是因为,评论只要不停留在个人喜爱的鉴赏性阶段,有着应有的客观性与科学性,那么,它在风格特征上更多地保持着鉴赏的印记,便自有其特殊的魅力。这首先是它的论述比较具体形象。文艺鉴赏是一种由生动的艺术形象引起的精神活动,舍弃具体形象、具体感受的抽象思维和逻辑判断,也就舍弃了鉴赏。因此评论展示作者的审美判断呈现位“鉴赏式”时,其行文往往是生动形象、具体感人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是一幅多么美妙的风景画!但它又不只是自然风光的单纯描绘,《唐诗鉴赏集》是这样赏析的:“细柳新绿,这不是春天的色彩吗?黄莺唱和,这不是春天的音乐吗?白鹭从南方飞回,正是春天的第一批客人;冰消水涨,远方的船儿不远万里而来,正说明人们已经开始一年之计在于春的活动。这一切形象地构成了一个鲜明的主题——春天来了。”这里理性的思考没有游离生动的形象;相反,正是从生动的形象中引出内含的意蕴。这类评论的论述还比较富有个性色彩。文艺鉴赏并不是消极的接受,而是一种积极的感受。鉴赏者在感受作品的基础上驰骋想象,对艺术进行再创造。由于鉴赏者的主观条件不同,这“再创造”也就会呈现出它的差异性,带着浓厚的主观色彩,所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诚然,文艺评论需要客观的科学评价,不容主观偏见;但优秀作品本可以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进行评论,鉴赏中的偏爱,往往使评论跳动着作者特有的观察、感受与体验,为评论带来特有的色彩。当然鉴赏式评论仅仅是评论中的一种,而且,它只能用于评论文艺作品,对文艺思潮、文艺流派、文艺运动等文艺现象,它就无能为力了。同时,它还有自己的缺点,就是由于它容易溺于鉴赏者的偏爱,成为偏见,使评论失去公正的态度。所以,评论而为鉴赏式,也只限“式”,戴上一顶富有特征的“帽子”,而不能让帽子成为自身。

  1、对文中加线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抽象思维和逻辑判断”指鉴赏中的理性思维。

  B、“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说明莎士比亚并没有赋予哈姆雷特明确的性格特征。

  C、“评论而为鉴赏式,也只限‘式’,戴上一顶富有特征的‘帽子”’中的“式”和“帽子”含义不同。

  D、“让帽子成为自身”意思是以鉴赏代替评论。

  2、作者认为鉴赏中的“再创造”会呈现“差异性”,下面不能说明这一点的是()

  A、《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引得无数人一洒同情之泪,但鲁迅说:“贾府上的焦大,也不爱林妹妹的。”

  B、鲁迅笔下的“阿Q”,有人认为是阶级的典型,有人认为是民族的典型,还有人认为是人类的典型。

  C、歌剧《白毛女》中的黄世仁让人憎恨,喜儿则引人同情。

  D、《叶甫盖尼,奥涅金》中的达吉亚娜是普希金心目中完美的俄罗斯妇女形象,但在今天的俄罗斯读者心中却是褒贬纷纭,莫衷一是。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评论必须以艺术形象引起的具体感受为出发点,鉴赏也必然伴随着鉴赏者的观念倾向认识和态度,这种密不可分的关系就是两者的辩证关系。

  B、鉴赏式评论的“魅力”在于理性的思考伴随着生动的形象,跳动着作者由鉴赏中的偏爱产生的特有的观察感受和体验。

  C、“优秀作品本可以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进行评论”,强调鉴赏式评论应注意角度的变化和内容的丰富。

  D、鉴赏式评论容易溺于偏爱而成为偏见,使评论失去公正的态度,所以只能用于评论文艺作品,对其他文艺现象无能为力。

  4、对本文论述的中心概括准确的一项是()

  A、评论与鉴赏的辩证关系

  B、鉴赏式评论的短与长

  C、文艺鉴赏的性质与特点

  D、提倡鉴赏式评论

  参考答案:

  1、B2、C3、B4、D

语文教案 篇5

  [学习目标]

  ①反复朗读,准确地划出语音停顿,节奏分明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②初步了解古文与现代文的异同词,掌握学习古文的规律,翻译全文。(重点)

  ③理解作者的精神体验——“物外之趣”。培养自己细致观察和想象的能力。(难点)

  [学法指导]

  文言文是古代的书面语,特点是简洁、典雅。它与现代汉语一脉相承,只要有信心,并不难学,学习文言文是为了继承民族的文化遗产,又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历史,还可以丰富我们的语言。学好文言文关键在于培养语感。一是要熟读、背诵,体验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语言习惯:二是要用心领悟,目的是为了把“言”和“意”融为一体,见“言”而知“意”;三是不断积累文言词汇,掌握文言文的表达工具。

  学习本文,首先要很好地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其次,要重视朗读背诵。在朗读时,要很好地把握语气和节奏,要大声地读,读出点文言味儿来,读出文章的主旨。

  [学习过程]

  一、 课前预习导学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童稚( ) 藐( )小 项为之强( ) 鹤唳( )云端

  怡( )然称快 凹( )凸( ) 土砾( )

  壑( ) 庞( )然大物 虾( )蟆( )

  2、解释词语。

  (1)文言词的意思,有的可用加字的办法解释,如“必细(仔细)察(观察)其纹理”;有的要用换字的办法解释,如“昂(抬)首(头)观之”。试选用一种方法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

  ①项为之强 ②果如鹤唳云端

  ③以丛草为林 ④兴正浓

  ⑤ 方出神 ⑥驱之别院

  (2)下面的词语大多作为成语保留在现代汉语中,解释时不妨用讲述大意的办法。示例:怡然称快(高兴得连声叫好)。

  ① 明察秋毫 ② 怡然自得

  ③ 庞然大物 ④ 夏蚊成雷

  3、自读课文,在大体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请试着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1)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2)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3)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4)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共3页,当前第1页123。

  (5)作青云白鹤观。

  (6)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7)蹲其身,使与台齐。

  (8)见二虫斗草间。

  4、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每一段的内容。

  5、通过以上预习,把你阅读时的`困难,疑惑写在下面,课堂交流。

  二、课堂学习研讨

  (一)导入

  (二)自主学习反馈,展示交流预习成果。

  (三)朗读课文,复述内容,力争背过。

  (四)合作探究,品味鉴赏。

  1、揣摩课文内容,试着解释下列词句。搞不清的四人小组讨论,合作解决。

  a.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

  b.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c.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d.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

  e.果如鹤唳云端。

  f.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g.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

  h.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i.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j.徐喷以烟。

  k.以草为林。

  l.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2、小组合作将课文译成现代汉语。

  3、试说说作者提到的“物外之趣”指的是什么?

  4、你认为这种“物外之趣”是怎样产生的?(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富有情趣的人?)

  5、归纳总结。

  (1)根据你对课文的理解,归纳本文的主题。

  (2)这篇课文在材料安排上有什么特点?

  三、拓展延伸巩固

  1、据原文内容填空:

  ______________,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_____________________,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_____________________,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_____________________,使之冲烟而飞鸣,作_____________________,果如鹤唳云端,为之________________。

  2、翻译下面的句子。

  (1)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2)常蹲其身,使与台齐。

  (3)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4)见二虫斗草间。

  3、带点的代词在文中所指代的事物:

  (1)必细察其纹理( ) (2)昂首观之( )

  (3)使其冲烟飞鸣( ) (4)常蹲其身( )

  (5)观之,兴正浓( )(6)驱之别院( )

  4、阅读并做练习。

  孙叔敖埋蛇

  孙叔敖为婴儿之时,尝出游,见两头蛇,杀而埋之,归而泣,忧而不食。母问其故。叔敖对曰:“儿闻见两头蛇者必死。向吾见之,恐去而死也。”母曰:“蛇今安在?”曰:“恐他人又见,杀而埋之矣。”母曰:“无忧。吾闻有阴德者,天报以福,汝不死电。”及长,为楚令尹,未治而国人信其仁也。(选自《新序》)

  (注释:①尝:曾经。②向:刚才。③去:离开。④阴德:暗中有德于人的行为。⑤治:治理,管理。)

  1、解释加着重号的词的意思。

  (1)归而泣__________ (2)向者吾见之__________共3页,当前第2页123

  (3)蛇令安在__________ (4)叔敖对曰__________

  3、翻译下面的句子。

  (1)向者吾见之,恐去母而死也。

  (2)未治而国人信其仁也。

  4、短文运用什么刻画方法,刻画了幼时孙叔敖怎样的形象?读罢此文谈谈你对孙叔敖的认识。

  参考答案

  1、(1)回家(2)刚才(3)哪里(4)回答2、(1)缘故(2)所以(3)连词,表顺接④连词,表因果3、(1)刚才我见到了两个头的蛇,恐怕离开母亲而死了。(2)还没有治理,百姓已经都相信他的仁爱了。4、语言、动作、神态等方法。天真、幼稚,极富有爱心的一个人。

  参考译文:

  孙叔敖小的时候,曾经到外面游玩,看见一条两个头的蛇,就杀了蛇并把蛇埋了,回家后就哭个不停,忧伤而不吃饭。母素问他原因。孙叔敖回答说:“我听说见了两个头的蛇的人一定会死,刚才我见到了,我恐怕要离开母亲而死了。”母亲说:“蛇现在在哪里?”回答说:“我恐怕别的人再见到这条蛇,就打死它埋了起来。”母亲说:“不要忧虑。我听说暗中有德于人的人,上天会用福来报答他的。你不会死的。”孙叔敖长大后,做了楚国的令尹,还没有开始治理,百姓都已经相信他的仁爱了。共3页,当前第3页123

语文教案 篇6

  课堂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形式。如何合理设计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重要的问题。课堂教学过程的设计,必须以发展学生的认识为特点,也就是说,教学过程中必须十分重视学生语言和思维训练,发展学生认识能力。

  课堂教学中,如何加强对学生的思维训练和发展他们的认识能力呢?

  一、根据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步骤,安排教学过程

  学生学习一篇课文,从头读到尾,脑子里就有一个初步的整体印象。学生有了一个整体印象之后,教师再指导学生一部分一部分地去理解,这就是从整体到部分;一部分一部分理解后,再回到整体上来理解。后一个整体理解比起前一个整体理解,认识提高了,加深了。因为它经历了概括提高的过程,因此获得的认识也就更完整更深刻。

  教给学生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学习步骤,不仅使学生掌握了逐步深入的学习方法,而且使学生初步懂得:认识事物既要看整体,又要看部分,还要看部分和整体的关系。这样就为逐步提高认识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例如我在教《雷雨》一课时,先引导学生抓住雷雨的主要景色,从整体上观察图画。有了一个总的印象后,再指导学生对照,一部分一部分地仔细观察,逐段学习,看看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描写的。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特点各是什么?然后帮助学生概括出:

  雷雨前:满天乌云,空气闷热,刮大风,雷鸣电闪;

  雷雨中:雨越下越大,时间不长;

  雷雨后:空气清新,出现彩虹,池塘里水满了。

  每学完一部分,帮助学生概括一下,使学生的认识上升一步,同时又与下一部分联系起来,使学生的思维条理化。最后从整体上来一个回合,使学生从雷雨的出现、发展、变化过程中概括出雷雨的特点,初步了解自然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使学生的认识从感性提高到理性。这就是一个认识上的飞跃。

  二、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使认识不断向前发展

  课堂教学中设计提问是很重要的。教师在课堂上的提问是把作者、教师、学生三条思路揉合在一起,像一把把钥匙打开学生思维的大门,引导学生开动脑筋自觉地去获取知识,运用知识。怎样设计课堂的提问呢?要根据教材的特点,基本功训练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水平,设计好几个主要问题,并把学生提出的问题和自己设计的问题结合起来,统筹安排在课堂提问之中,一步步有目的,有计划地将学生的思维推向前进,促使学生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由现象到本质地去理解课文,提高认识水平。教师的提问要抓住重点,尽量做到少而精,要有启发性,问题的语言要浅显,明白,儿童化。

  比如《种鱼》这一课,是由三幅图组成的看图学文。通过小猫种鱼这一有趣的故事,使学生懂得小猫为什么收不到鱼的道理。

  第一段我设计了两个问题:(1)农民把玉米种在哪儿?(2)到了秋天怎样?你从哪儿看出收了很多玉米?设计这两个问题的目的,是让学生懂得把玉米种到地里,到了秋天是会有收获的。第二段设计了三个问题:(1)农民把花生种在哪儿?(2)玉米和花生为什么要种在地里?(3)到了秋天怎样?通过上述问题,把玉米和花生联系起来,让学生懂得玉米和花生有共同之处,它们都是植物,把它们种在地里,是会有收获的。第三段设计了三个问题:(1)小猫看见农民种玉米、花生心里怎么想?又是怎么做的?(2)小猫能收到很多鱼吗?为什么?(3)小猫怎样做才能收到很多鱼呢?通过这几个问题,目的是让学生在比较中认识事物的规律:玉米、花生和鱼的生长条件是不一样的,玉米、花生是植物,要种在地里;鱼是养在水里的动物,是不能种在地里的。最后通过小猫怎样做,才能收到很多鱼呢?这一问,不仅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而且与实践联系起来,使学生的认识能力向前发展。

  三、教学过程中,注意儿童的认识是怎样提高的

  儿童学习一篇课文,从开始到结束,思维有一个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我在教学中比较重视学生思维发展的过程,注意掌握这个过程,并引导学生去经历这个过程。

  以《一粒种子》为例,我着重抓了三点:(1)抓事物之间的联系:种子发芽跟温度、水分、土质的联系;春天与万物生长的联系。(2)抓事物的发展变化:种子发芽出土经历了四个阶段,有意识引导学生注意这四个阶段的变化。(3)抓词、句、段之间的联系。特别是抓住重点段落,从词、句到段之间的联系,从中了解种子发芽的条件和经过。

  课文中一共出现了四次“挺一挺”。每次挺一挺都说明种子在一定条件下的变化,成长,反映了种子发芽的主要变化过程。我就抓住这四个“挺一挺”,启发学生思考:什么叫“挺一挺”?种子为什么要“挺一挺”?种子

  每次挺一挺,自己有什么变化?大地上又有什么变化?从中揭示了种子发芽的过程,种子发芽所需要的条件,以及跟季节气候的关系。当学生对种子发芽的经过有了具体印象之后,我又引导学生对现象加以综合概括,抽象提高,让学生说说:种子是怎样发芽的?种子发芽需要哪些外部条件?学生经过思考、消化、懂得了气候温暖,水分充足,泥土松软是促使种子发芽的必备条件。

  经过这样的训练,学生对课文内容既有了生动具体的感性认识,又上升到抽象的理性概括,他们不仅学到了语文知识,初步了解了一点植物常识,而且发展了思维,提高了认识能力。

  四、把学习语文、认识事物、体会思想感情有机地结合起来

  阅读教学中学习语言文字,认识事物。体会思想感情三者是互相渗透,互相促进的。语言文字掌握得好,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就深刻;深刻理解了课文内容,对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得就更真切,并产生共鸣,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和教育。在引导学生体会思想感情时,要注意的是,一定要以文章的词和句为依据,并把词和句放到语言环境中去加以体会。

  《大海的歌》这篇课文,作者以清新优美的文字,描绘了海港繁荣的景象和大海美丽的景色,歌颂了欣欣向荣的祖国,歌颂了社会主义四化建设。教学这一课时,我采取了图文结合的方法,让学生看图读文,跟随作者步入画境,同时抓住描述海港景色的关键词句,启发学生展开想象。此时此刻,你仿佛看到什么,听到什么,你又想到了什么?学生的心情跟随作者的感情在激荡,耳边仿佛鸣奏着大海呼啸的涛声,听到了大海在欢乐地歌唱。他们豪情满怀地说:“海港两岸,装卸吊车,海轮在歌唱;大海里,石油钻探船在歌唱;整个大海在欢呼在跳跃,在歌唱,歌唱伟大的祖国像初升的太阳蒸蒸日上,繁荣富强。这是一曲赞美伟大祖国的颂歌,是一曲振兴中华,向四个现代化进军的.凯歌。”这样,整个教学过程层层推进,步步加深,师生都沉浸在爱国主义情感的海洋之中。

  教案实录

  师: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为了搞清这个问题,先请小朋友们默读课文第三段。想想列宁的住处,花丛,园子,小房子各在什么地方。

  生:(默读课文第三段)

  师:好。小朋友,列宁的住处在哪儿?要是你们能说出来,我就把它画出来,好吗?

  生:列宁住在莫斯科附近的一座小山上。

  师:(边板画示意图边说)这座小山离莫斯科不远,山下有一条小路,列宁边走边看,看到了花丛。谁能说说花丛在哪儿?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花丛在路边。书上说“列宁一边走一边看,发现路边的花丛里有许多蜜蜂”,说明花丛在路边。

  师:对了,花丛在路边。(边说边画花丛)那么,园子在哪儿?

  生:园子在花丛的附近。

  师:你怎么知道园子在花丛的附近?

  生:因为书上说那些蜜蜂采了蜜飞进附近的一个园子里,说明花丛离园子不太远,所以我知道园子在花丛的附近。

  师:对。(边说边画园子)养蜂人的小房子呢?

  生:养蜂人的小房子在园子旁边。

  师:(板画房子)房子旁边还有什么?

  生:房子旁边应该画上几个蜂箱,因为养蜂人要照管蜜蜂,所以把蜂箱放在房子旁边。

  生:所以列宁只要找到蜜蜂的家,就可以找到养蜂人的家了。

  师:(板画蜂箱)小朋友们真聪明,自己已经能读懂书,把这些地方搞清楚了。现在谁能看着图把列宁的住处、花丛、园子、小房子各在什么地方连起来说说?

  生:列宁住在莫斯科附近的一座小山上。山下有一条小路。小路旁边有花丛。离花丛不远的地方有一个园子。园子旁边有一座小房子。那就是养蜂人的家,因为养蜂人在园子里放了许多蜂箱。

  生:(齐鼓掌)

  师:说得很好。下面我们来看看列宁是怎样动脑筋,想办法找到养蜂人的。第三段课文一共有三句话,请大家读读第一句:

  生:(读)列宁一边走一边看,发现路边的花丛里有许多蜜蜂。

  师:列宁在路边发现了什么?(板书:发现)他是怎么想的?

  生:列宁想,这些蜜蜂大概是那个养蜂人的吧?

  生:列宁还会想,蜜蜂采完蜜是要飞回蜂房去的。我只要顺着蜜蜂飞的方向找去,就可以找到养蜂人的家了。

  师:说得好极了!可是蜜蜂的家在哪儿呢?于是列宁仔细地观察。(板书:观察)什么叫观察?

  生:观察就是有目的地看,仔细地看。

  师:对了,还要一边看一边想。那么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有感情朗读课文,学习课文,让学生在字里行间感受小鸟的快乐与不幸,懂得鸟是人类的朋友,应该爱护它们,爱护小动物,同时也感受亲情的伟大。

  2、读写结合,以读促写,培养学生想象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谈话引入齐读课题。

  2、字词检测(出示)

  3、过渡:同学们对本课生词掌握得很好!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已经能读通课文,也对课文内容有了大致的了解,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走进课文,去共同关注一只小鸟的命运。

  二、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己轻声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你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小鸟?

  2、指名回答上面的问题,师相应板书学生的不同感受。

  三、品读课文,感受内涵

  1、过渡导入:同学们真棒!能从课文中读出不同感受,下面就让我们带着你们这些不同感受再次走进课文,去深入地体会一下小鸟的经历。

  2、导学提示(出示):自由默读课文,找出能表现小鸟幸福快乐的语句在句子末尾用“”标出,找出能表现小鸟不幸可怜的语句在句子末尾用“ ”标出。

  3、小组合作学习。

  学法提示:

  第一步:请小组长组织好你的组员,对照一下,看看你们小组找到的句子中哪些地方相同,哪些地方不同,相同的就在“”下面打“√”,不同的就在“ ”下面画一个“?”。

  第二步:小组长组织组员先读读画“?”的地方,再相互讨论讨论,能解决的就把“?”改成“√”,解决不了的一会儿我们再集中解决。

  4、集体讨论:

  ① 汇报小组内没解决的地方。

  ② 让学生再读。

  ③ 引导学生讨论,达成共识。

  5、展示朗读,相机指导、板书。

  四、领悟主旨,升华情感

  1、过渡:从一只快乐的小鸟变成了一只不幸的小鸟,这是谁造成的?

  2、你想对文中的孩子们说点什么?

  3、师小结明理。

  五、拓展延伸,写作练笔

  1、过渡导入:孩子们这种不考虑后果的爱给小鸟带来了巨大的不幸,小鸟的命运牵动着我们每个人的心,那事情后来又怎样了呢?请同学们插上你想象的翅膀,为课文续写一个结尾吧。

  2、学生先在小组里讨论,相互启发。

  3、把自己的想象写下来。

  4、选读。

  六、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认识并正确、规范书写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连贯地复述“我”开学第一课的情景。

  2.能力目标:能复述课文。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尊师、爱师、亲师的感情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重点

  初读课文,理清文章条理,感悟作者对教师的难忘之情。

  一、导入课题

  1.导入:

  同学们,在四年的学习生活中,你一定遇到过几位好教师,他们一定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回忆一下,他为什么使你难忘?

  2.揭题:

  下面,我们听一听著名作家刘绍棠对儿时老师的回忆。

  3.播放课文录音。

  二、初读课文

  1.自学生字词。自由读,指名读,再齐读。

  2.指名分节读课文,相机正音。

  3.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理清文章条理

  1.自由读读。试给课文分段。

  2.交流分段情况。概括段意。

  四、略读第一段

  1.读一读。

  2.想一想,田老师给人的第一印象是什么?

  3.说一说。

  五、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收集有关爱师尊师的名人故事与名人名言。

  第2课时

  教学重点

  学习作者紧扣题意选取典型事例,在叙事之中融入自己的真实情感的写作方法。

  一、回顾复习

  说说课文写了什么?

  二、深入学习,再现情景

  1.速读课文第二段,找田老师教学最让人佩服的地方,并用笔画下来。

  2.同桌讨论,指名汇报。

  3.你想听一回田老师的国文课吗?同桌互相读给对方听,再指名朗读。

  4.小组研读:开学第一天,田老师上怎样上课的?他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5.反复阅读第五自然段,然后把这个故事复述给大家听。并交流一下你很快能复述出来的秘诀。

  三、默读课文第三段

  1.读一读,想想哪些语句反映了“我”难忘田老师的教诲之恩?

  2.指导朗读:说说怎样读才能表达作者对教师的尊敬与感激之情?

  3.自由读,再指名读。

  4.小组研究: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与课文标题有什么关系?

  四、总结全文

  1.跟着录音轻读课文。

  2.纵观全文,说说田教师是一位怎样的`教师?把你心中的感受用一两句话说出来?

  五、迁移练习

  在教过你的老师中,谁给你的印象最深,选择有关他的一件事写下来。

  六、布置作业

  1.准备名人故事交流与尊师名言交流活动。

  2.自制贺卡,在教师节前送给你的教师表达自己的祝福。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经典教案07-18

优秀语文教案 小学教案语文05-11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3-05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语文园地一》教案03-19

语文园地的教案09-04

语文穷人教案11-23

有关语文的教案12-07

语文《掌声》教案11-20

语文《咏柳》教案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