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4-08-15 12:32:02 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5篇(推荐)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教案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教案5篇(推荐)

语文教案 篇1

  【活动目的】

  1、通过综合实践活动,提高同学们对战争的认识,培养热爱和平的情感和社会责任感。

  2、通过活动开阔同学们的文化视野,增加有关战争的历史知识和文学知识积累。

  3、培养资料信息搜集处理能力,锻炼围绕某一事件进行评说的口语表达能力和针对某一问题阐明自己观点的写作能力。

  4、在系列活动中,同学们可以提高兴趣,增强在各个情境中的体验,并使相互之间增进友谊,感受合作交流的快乐。

  【活动步骤】

  1、体验老师课前创设的情境,激发兴趣。

  2、从老师处了解活动的目的及要求。根据自己的兴趣选定活动专题。

  3、同学们按自选专题分成若干小组,开展合作、交流。

  4、以小组为单位,在老师的指导下,利用课外时间,或收集有关古今中外战争的文字或音像资料;或展开考察、访问、观赏等活动。

  5、成果展示:

  老师根据所掌握的同学们课前准备的反馈信息安排。

  附:参考展示方式:

  ⑴ 呤唱会:

  歌咏革命战争歌曲或朗颂古今表现战争主题的诗歌。

  ⑵ 故事会:

  讲自己收集的战争故事,包括成语故事、英烈故事等。

  ⑶ 演讲会:

  用演讲的方式表达自己对战争的理解。

  ⑷ 辩论会:

  正方:战争可以促进科技发展,产生丰富的战争文化;

  反方:战争阻碍社会进步,伤害人民身心。

  ⑸ 图片、实物展示会:

  展示自己考察、走访过程中收集到的实物或收集、拍摄的'图片。

  ⑹ 模拟“记者招待会”:

  就某一专题调研,接受其它同学的提问。

  (可以有其它更丰富的专题形式。)

  6、专题小组内推荐若干代表,代表本小组在全班交流:

  组内和全班交流时,可根据各组专题内容,选取不同的展示方式。

  7、自评、互评,评出本次活动中的“一级战斗英模”,“二级战斗英模”等等,最后由老师讲评。

  8、预期效果:

  ⑴ 同学们能全部动起来:

  具有较强的兴趣,积极开展合作、交流,在互动中达到“活动目标”。

  ⑵ 课堂展示活动中,会说的说,会唱的唱,会演的演,同学们表现出高度的参与热情,体验深刻,对战争有了自己的思想。

语文教案 篇2

  教材分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绅所写的《悯农二首》之中的一首,诗人语言朴实,写出了农民的辛苦,表达了热爱劳动人民及珍惜劳动成果的情感,一直受到 广大人民的喜爱。全诗四句,却描绘了丰富的内容。前两句形象逼真地描述了农民锄禾的真实情景,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中午,烈日当空,农民还在田里给禾苗锄草,汗珠滴落在禾苗的泥土中。两句联系紧密,把握了农民田间劳动的特点,最能启发人们的想象。使人深深体会到劳动的辛苦和劳累。后两句是诗人情感的自然流露,表达了珍惜劳动成果的愿望 :有谁知道碗里的饭 ,每一粒都是农民用辛苦的汗水换来的啊 !“粒粒皆辛苦”,成为人人传诵的名句,代代相传。教育学生要尊重农民伯伯的辛勤劳动,爱惜每一粒粮食,本课要求掌握的一类字有6个"当、汗盘、粒、辛、苦";二类字有4个"锄、餐、谁、知"。通过学习,掌握6个一类字的 音、形、义、读准4个二类字并理解字义。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学会“禾”、“午”、“辛”、“苦”四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盘”、“粒”、“皆”三个字只识不写。体会诗句中词语的意思。

  3、通过朗读古诗体会农民种田的辛苦和粮食的来之不易,懂得爱惜粮食的道理。

  教学重点:

  1、学会吟诵古诗,体会农民的辛劳和粮食的来之不易。

  2、写字。

  教学难点:吟诵古诗,体会农民的辛劳和粮食的来之不易。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自主学习、示范法

  设计意图:

  《锄禾》是唐代诗人李绅写的一首感叹诗。这首诗写出了烈日下农民辛苦劳动的情景,能够让学生体会劳动的辛苦和粮食的来之不易,从而认识到应珍惜劳动成果。

  因为现代的多数学生根本从未见过农民伯伯在田间劳动的`情景,更别说是体会烈日下农民辛苦劳动的滋味了。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吟诵的形式,在学生各种形式吟诵的基础上,看插图、课件,启发学生发挥想象做出相应的动作或表情,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悟出诗中的意境。让学生闭上眼睛,背诵古诗,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

  教学过程:

  一、谈话交流导入

  1、同学们,你们在幼儿园一定学过《锄禾》这首诗吧?咱们喊一名同学背一背。指名一生背诵古诗。交流:你能说说从这首诗中知道了什么,明白什么吗?(初步交流,了解孩子对古诗的理解)

  2、今天咱们要以古人的方式走进《锄禾》,品味一下古诗的韵味,这就是------吟诵(齐读两遍)

  【通过谈话交流,把学生吸引到古诗中去。并用吟诵的方式激起了学生学习早已熟记于心的古诗的兴趣,打开了学生思维的大门,为继续学习课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初读吟诵,整体感知

  1、请大家打开书本,翻到119页,摆好读书的姿势。听清要求:根据拼音读准每个字,轻轻地读完两遍后,圈出四个生字。

  2、检查自读情况

  (1)出示“禾”、“午”、“粒”、“皆”、“盘中餐”、“辛苦”。

  带拼音认读:请一个小朋友当小老师领读,每个读两遍。

  去拼音认读:先自己练读,然后开火车读(火车火车往哪开?)

  (2)生字都读准了,古诗能读好吗?指名学生读古诗,读准字音。

  3、过渡:古人吟诗可不像我们这样读出来。他是有调调,有情有境的。咱们怎么吟呢?先来介绍一下基本规则“平长仄短”

  ①标出古诗的声调符号

  ②介绍一二声调为平声,三四声为仄声。

  ③师生共同画出平声和仄声

  ④一二声长,三四声短而重

  ⑤师生吟出长短字

  ⑥指出诗中的入声字“日”“滴”“粒粒”,入声字为仄声。

  ⑦师生按照平长仄短来诵古诗

  【以一年级孩子的知识经验为主,用标调的方式去找出平声字和仄声字。教师再示范诵出古诗,孩子的兴趣高涨。】

  三、理解诗题,练习吟诵

  ㈠吟诵理解第一句诗

  1、“日”为什么吟的短而重?结合图。“太阳给你什么感觉”、“你认为这是什么时候的太阳,从哪看出”这就是“日当午”指名学生吟一吟,注意手势。

  2、火辣辣的太阳照耀着大地,像要将万物烤熟,此时的我们最想干什么?(学生说说自己真实的情感体验)

  【换位思考,让孩子体验夏季中午的炎热,说出自己在此时的享受与农夫的辛劳进行对比。】

  3、教师吟诵“汗滴禾下土”,是谁在滴汗?他为什么会滴汗?(他在农田里锄草、松土)这就是“锄禾”的意思。“滴”短而重,给你什么感觉?你觉得这汗珠怎样?是呀,真的很热呀!那为什么在中午的时候锄草呢?(联系生活设实际谈谈,教师也可以告知)

  4、现在咱们将诗句连起来,看看诗,想想农民伯伯满头大汗锄草的图,吟一吟。自由吟,指名吟,教师适时评价(我感受到夏天太阳火辣辣的,真让人受不了!我仿佛看到老爷爷额头上的汗珠正一颗一颗地往下落呢!不好——听了你的吟诵,我感到这太阳光还不怎么热,你能吟得再热一点吗?我好像没看到老爷爷在流汗,想一想该怎么吟?等)

  5、这是我们看到的情景,多么让人感动呀!板书:看 你想说些什么?农民伯伯除了在地里给庄稼锄草,还要干些什么?

  【通过启发谈话,吟诵达意,唤起学生的回忆,再现其生活经验,激发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展开联想,深切感受在烈日暴晒下在地里锄禾的古代穷苦农民的艰辛。接着,要求学生表情吟诵前二行诗句,让学生那激动的情感有以声传情,一吐为快的机会。】

  6、有感情地吟诵。

  是呀,我们都能体会到农民的辛苦-----

  ①夏天,火辣辣的太阳当头照,农民依旧-----吟

  ②渴了就喝一口凉水,热了就擦一擦汗珠,每天都这样辛苦----吟

  ③为了使庄稼有好的收成,农民们每天不怕苦,不怕累的劳动着----吟

  7、过渡:大诗人李绅看到了农民锄禾的画面后,也和我们一样想了很多 板书:想

  ㈡吟诵理解第二句诗

  【在教师扶的基础上,让孩子用第一句诗学到的方法进行吟诵第二句诗,并能在自己的语境中感受诗的意境】

  2、指名学生交流。“盘中餐”就是什么?“粒粒”为何吟如此重?一粒米等于一滴汗—吟。为了这白花花的大米,农民伯伯吃了多少苦,流了多少汗啊!---吟

  【抓住入声字的吟,感受白花花的米粒的来之不易。】

  3、再次指名学生吟,男生和女生比赛吟,集体齐吟,评价。真是“皆辛苦”

  出示“辛”:古人把“立”和“十”合起来表示辛苦的意思。“立”就是站立,不仅要站,还要站着干活。站立了多久呢?这里的“十”就告诉我们有十个小时,比我们一天在校的时间还要多。据老师观察,农民一天的劳动何止十个小时呀!你们说,农民的劳动辛苦吗?这粮食来得容易吗?(板书:来之不易)齐吟(重点吟好“辛苦”,要吟到心里面去)

  【以生字的组合,感受辛苦的时间长,重点吟好“辛苦”,要吟到心里面去】

  4、细心的孩子不知有没有发现,咱学校食堂的墙上就有这首诗的一句,是那句呢?说一说。为什么要将“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贴在墙上?知道今后怎样对待粮食吗?说说看。集体齐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5、我们的身上一切都是来得那么容易,要什么就有什么,你可知道身边的一支粉笔、一块橡皮、一件衣服、一本作业本是怎么来的?

  【联系生活,教育孩子珍惜粮食,珍惜劳动人民的劳动成果。】

  ㈢有感情吟诵这首诗

  四、拓展阅读

  农民们就是这样的辛劳。可是他们还是被活活饿死了。不是他们不勤劳,那是为什么呢?请大家在课后读一读李绅的《悯农》,范仲淹的《江上渔者》。去了解当时的社会,农民的悲惨命运。

  【拓展阅读让孩子充分了解封建社会的黑暗,并激发孩子探索中华文化的奥秘。】

  五、学习生字,指导书写

  1、我们学习语文,不仅要读好书,还要把字写好。认读生字“禾”、“午”、“辛”、“苦”。

  2、怎样记住它们呢?可以联系教过的字来记忆。

  (1)用“加一加”的方法记“禾”(“木”字加一撇)、“午”(“干”字加一撇)也可用“减一减”的方法记“禾”(“和”字减去口字旁,把点变成捺)、“午”(“许”字减去言字旁)

  (2)用部件法记“辛”(立了十个小时)、“苦”(草字头加上“古”,故,姑)

  3、在习字册上各描红一个生字,注意姿势。

  4、“禾”、“午”:

  注意第一笔撇的不同之处:“禾”第一笔是平撇,而“午”的第一笔是斜撇。

  师范写时,学生书空。然后把这两个字各临写一个。提醒学生注意写字姿势。

  5、指导“辛”、“苦”:

  当中最长的一横要写得足够长。

  师范写时,学生书空。然后把这两个字各临写一个。提醒学生注意写字姿势。

  【放手让孩子自己交流记忆生字的方法,远比教师的教记忆快的多,让孩子学会自主学习。】

  6、诗人李绅还写了另外一首关于农民的诗,我们下节课再学习。

  附板书:

  锄禾

  锄禾日当午,

  看

  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

  想 来之不易

  粒粒皆辛苦。

语文教案 篇3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认识6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课文中出现的生词。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初步了解记叙文的写作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文的学习,学会从他人身上汲取力量,养成不怕困难,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重难点】

  通过对重点句子的理解,学会从他人身上汲取力量。

  三、教学方法

  小组讨论、朗读法、师生合作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大家知道我们四川有哪些山比较出名吗?你去过哪些山呢?哪位同学能给我们描述一下你去过的山是什么样的?

  今天,我们将跟随着小作者去黄山的天都峰看看,看看他在爬山的时候遇到了什么人,发生了什么趣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画出不懂的字词,小组交流讨论,排除疑难字词。

  2.全班开火车朗读课文,注重对生字词读音的检查。

  3.大声齐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叙述文章大意。

  (三)再读课文

  1.分小组朗读每个自然段,说出每个自然段的大意。

  2.联系上下文,解释字词“石级、仰望、攀着、心颤、鲫鱼背”的含义。

  (四)研读课文

  轻声自由读课文,画出文章中的重点语句,并分小组讨论这些重点语句表达了什么意思。

  1.为什么作者要用“爬天都峰”而不用“登天都峰”或是其它的词语?

  2.“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我爬得上去吗?再看看笔陡的石级,石级边上的铁链,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真叫人发颤!”说明了什么?

  3.“爬呀爬,我和老爷爷,还有爸爸,终于都爬上了天都峰顶”中的`“终于”说明了什么?

  4.爸爸的话有什么含义?

  5.你从作者的这次爬山经历中感受到了什么?

  (五)小结作业

  同学们,天都峰如此险峻,然而作者和老爷爷最后都爬上了山顶,他们靠的是什么呢?

  大家在假期肯定也去过很多地方,认识了许多不一样的人吧!大家在课后将自己的经历写出来,我们下节课一起来分享。

  五、板书设计

  爬天都峰

  时间:假期

  地点:黄山的天都峰

  人物:我、爸爸、老爷爷

  事情发展:爬山前 爬山时 爬山后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的及要求:

  1、训练学生借助注释自己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掌握本课训练重点中9个词语的意义和4个词的义项。

  3、理解召公谏辞的明白透彻、深入浅出的特点,体会《国语》质朴平实的语言特色。

  4、使学生了解“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民本思想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及难点:

  1、召公谏辞的分析

  2、两处比喻的深刻含义;

  教学时数:两课时

  课前预习:

  1、借助注释,阅读课文,弄清课文大意;

  2、熟读课文,背诵召公的谏辞。

  3、划出不理解的字词。

  第一课时

  序:背诵上一课

  一、简介《国语》

  《国语》的作者是谁,历来没有定论,相传它和《左传》都是出于左丘明之手。一般的看法是,《国语》的成书有一个过程,最初是左丘明传诵,然后是时人传习,最后经列国之瞽史改编。润色而成,时代大约在战国初年。

  《国语》是我国最早的国别史,共二十一卷,分《周语》《鲁语》《齐语》《晋语》《郑语》《楚语》《吴语》《越语》八部分,记叙由西周穆王二年起到东周贞定五十六年共538年各国内政外交等事件,全书似乎是编辑各国旧存的史料而成,采择有多有少,以《周语》的记载最祥备,其余各国所记,都是侧重在某几个人物和事件上,由于《国语》在内容上比较接近《左传》,又具有同样的史料价值,所以《国语》又有《春秋外传》之称。

  《国语》的文字质朴简练,文学成就虽不及《左传》,但也是先秦时期一部重要的散文著作。

  二、齐读课文两遍,正字正音。

  三、请同学默读第一段,读后质疑。

  师点拔“谤”“堪”“以”“道路以目”

  四、齐读第二段。师生共同讨论。

  1、请三位同学分别口译三层意思。

  2、请其他同学纠正。

  3、师点拔“障壅诀导”;讲解“瞽、史、师、螋、朦”

  (师箴:教参与课本对“师”的解释不同)

  辩析“亲戚”一词古今的异义

  五、齐读最后一段,注意“流”字一词多义

  六、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一和练习二

  第二课时

  一、分析第一段

  1、请找出描写厉王的词,分析厉王的性格特征

  “虐、怒、杀”暴虐凶残、残忍昏庸

  2、正由于厉王的行动,导致国人怎样?从文中找出原句。

  谤王——道路以目

  3、由此可见国家处于什么形势之中?

  朝政混乱,君民尖锐对立

  4、“国人莫敢言,国人真的沉默无语,俯首听命了吗?”

  没有,而是即将“在沉默中爆发”,人民在沉默中孕育着反抗,这是高压下的沉默,是火山喷发前的死寂。

  二、分析第二段

  1、“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可见召公性格的又一什么特点?

  昏庸愚蠢,一副蠢人说蠢话的自鸣得意样

  2、给召公的劝谏之辞分层,看说了几层意思?

  第一层:召公用概括性语句否定了厉王的弭谤措施

  第二层:具体论述怎样对待民“谤”(怎样“宣之使言”)

  第三层:从正反两方面论述,“民谤”直接关系到国富民强的道理。

  3、此段话中,两处运用比喻,请同学们分析这两段比喻的本体、喻体各是什么?

  第一处比喻,以江河堵塞必将泛滥成灾,比喻防民之口国家必将成灾。以“川”喻“民之口”。

  第二处比喻,以“土有山川”和“原隰衍沃”来比喻“口之宣言”。“山川”“原隰衍沃”生产出人民赖以生存的“财用”“衣食”,可见“山川”“原隰衍沃”之重要,那么民之“口”能说出国家政事的`善败好坏,推行人民认为好的,防范人民认为坏的,才是丰富财用衣食的关键,这是国家生死存亡,治乱兴衰的大事。

  4、这两处比喻,分别从什么角度说明问题?

  第一个比喻说明民“谤”不能消极被动地“防”。

  第二个比喻说明“民”谤不但不能消极地“防”,还须积极主动地“宣”。

  前一层从消极方面打比方,后一层是从积极方面进行比喻,看似两喻并列,实则后一喻乃是前一喻的深入。

  三、利用《简笔与繁笔》中学过的知识分析文章最后一段具有什么特点?

  (问题:“道路以目”中的“道路”和“目”是什么词)

  言简意赅,只有三句话。一句说厉王,一句说国人,末一句说明厉王和国人之间的矛盾终于爆发,这中间有多少事情都被作者略去,只把事实的结避告诉了读者,文章简劲到无以复加,而读来却余味无穷。

  最后一段用语极为精炼,与第二段的反复阐述相映衬,形成笔法上的鲜明对比。

  四、完成课后练习二,巩固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五、总结文章的写作特色

  1、逻辑严密,说服力强。

  2、比喻生动形象;

  3、详略得当。

  板书设计:

  召公谏厉王弭谤

  厉王:虐、怒、杀、喜

  国人:谤——道路以目

  召公: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民谤不可防)

  怎样“宣之使言”

  民谤必宣敬听

  王不听流王于彘

语文教案 篇5

  学习目标

  1、理清文章的思路,概括课文内容要点。

  2、领会运用比喻的妙处。

  3、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

  要点点拨

  看云识天气》是一篇科普文,作者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从两个方面介绍了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形态的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光彩的云和天气的关系。

  学习过程

  一、 预习检测

  1、 给加点字注音

  轻盈( ) 匀称( )( ) 崩( )塌 一霎( )间

  2、 解释下列词语

  预兆:

  弥漫:

  姿态万千:

  变化无常:

  二、 整体感知

  快速阅读课文,思考

  3、云和天气到底有怎样的关系?

  4、本文主要介绍了哪些云及其光彩?它们各有怎样的特征?分别预示怎样的天气情况?

  三、赏析语言

  5、本文运用了多种修辞方法对云进行了细致形象的描摹,由这些方法有何好处?试从文中找出几例加以分析。

  6、齐读课文第1自然段,体会说明语言的生动特点,并仿照课文造句。

  示例:天上的云……像峰峦,像河流,像雄狮,像奔马……

  [造句]

  远处的霓红灯亮了,……

  每当月光照在地上,像……

  四、拓展延伸

  7、小组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关云的谚语、成语、俗语、诗词及文章片断等。

  五、学习小结

  8、本文介绍了这么多的云和云的光彩,但我们读来条理清晰,作者是怎样做到这一点的?

  你能从课文中找出有关语句吗?

  达标测试

  (一) 积累与运用。

  1、给加点的字注音。

  (1)鱼鳞( ) (2)峰峦( ) (3)一霎间( )

  (4)冰雹( ) (5)弥漫( ) (6)圆弧 ( )

  2、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

  (2)那最轻盈、站得最高的云层,叫卷云。

  (3)高积云是成群的扁球状的云块,排列很匀称。

  3、“天上的云,真是姿态万千,变化无常。”这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作者又是如何来展示云的“姿态万千,变化无常”的?

  (二)课内阅读

  我们还可以根据云上的光彩现象,推测天气的情况。在太阳和月亮的周围,有时会出现一种美丽的七彩光圈,里层是红色的.,外层是紫色的。这种光圈叫做晕。日晕和月晕常常产生在卷层云上,卷层云后面的大片高层云和雨层云,是大风雨的征兆。所以有“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的说法。说明出现卷层云,并且伴有晕,天气就会变坏。另有一种比晕下的彩色光环,叫做“华”。颜色的排列是里紫外红,跟晕正好相反。日华和月华大多产生在高积云的边缘部分。华环由小变大,天气趋向晴好。华环由大变小,天气可能转为阴雨。夏天,雨过天晴,太阳对面的云幕上,常常会挂上一条彩色的圆弧,这就是虹。人们常常说“东虹轰隆西虹雨。”意思是说,① 。还有一种云彩常常出现在清晨或傍晚。太阳照到天空,使云层变成红色,这种云彩叫做霞。朝霞在西,表明阴雨天气在向我们进袭;晚霞在东,表示最近几天里天气晴朗。所以就有“② ”的谚语。 [4]

  1、把“东虹轰隆西虹雨”的意思填在①处: 。

  根据语段的内容把相关的一句谚语填在②处: 。

  2、联系全文从内容与结构上分析一下文中划线句子的作用。

  3、你认为本语段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加以分析。

  4、指出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1)华环由大变小,天气可能转为阴雨。

  (2)还有一种云彩常常出现在清晨或傍晚。

  5、本语段比较突出的是引用了谚语来进行说明,请说明原因,并分析它的作用。

  (三) 拓展阅读。

  绿叶净化空气

  (1)假日里,你到田野、公园或山林去走走,看到绿树成阴,芳草遍地,作物繁茂,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顿时会感到空气清新,心旷神怡,精神舒畅。绿色世界是多么美啊!

  (2)你知道,这一切好处,都是绿色植物带来的。可是,绿色植物又是怎样默默工作的呢?

  (3)地球上的人类和一切动植物,都要进行呼吸:吸进氧气,呼出二氧化碳。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现代工业的发展,对氧气的需要量越来越大,二氧化碳的排出量也越来越多。但是,氧气和二氧化碳在大气中的含量却变化不大,这是怎么回事呢?

  (4)原来,地球表面的陆地上覆盖着大约37亿公顷的森林和13亿多公顷的草地。绿叶的细胞里有大量的叶绿体,它含有一种绿色的色素——叶绿素。据科学家研究,绿叶是一个奇妙的“绿色工厂”,它的“车间”是叶绿体,“机器”是叶绿素,动力是太阳光。通过光合作用,把吸收的二氧化碳和水加工制造成淀粉,并且放出氧气。植物还通过呼吸作用吸收氧气,排出二氧化碳。由于白天光合作用吸收的二氧化碳要比呼吸作用排出的二氧化碳多20倍,所以,总的收支,消耗了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增加了空气中的氧。

  (5)据测定,每公顷森林每天可以吸收大约1吨二氧化碳,生产出0.73吨氧气。1平方米草地每小时可以吸收1.52克二氧化碳,而一个人每小时呼出二氧化碳大约是38克。

  (6)一个成年人每天需要消耗750克的氧气,排出将近1000克的二氧化碳。因此,10平方米面积的树木或者50平方米面积的草地,可满足一个人一天所需要的氧气,并吸收他呼出的二氧化碳。如果没有这样的循环,没有绿色植物,人和动物就不能活在世界上了。

  (7)随着现代工业的迅速发展,工厂散发出的许多烟尘和毒气污染着环境,主要有二氧化硫、氟化物、硫化氢、氯气、氮氧化物以及放射性废物等等。植物是大气的天然“净化器”。香椿树、夹竹桃、柳杉、丁香、银杏、洋槐等树木的叶子,有吸收二氧化硫的作用,1公顷的柳杉每年可吸收720公斤二氧化硫;女贞、刺槐、桧柏的叶片,有比较强的吸氟能力;合欢、紫藤、木槿有较好的抗氯和吸氯本领;樟树和悬铃木的叶片,有良好的吸臭能力。不少常见的花卉,比如石竹花、鸡冠花、水仙花和一串红等等,有吸收二氧化硫或抵抗氯气的作用。 [4]

  (8)植物分泌的杀菌素有挥发油丁香酚、天竺葵油、肉桂油、柠檬油等等,都能杀菌。一亩松树,一天一夜就能分泌出两公斤杀菌素,它可以杀死白喉、肺结核和痢疾等病菌。柳杉、白皮松的分泌物,能在8分钟之内把细菌杀死。地榆根的分泌物,在1分钟之内就能把细菌歼灭。据法国环境保护工作者测定,每立方米空气内的含菌量,百货商店里是400万个,林阴道是58万个,公园内是1000个,林区草地只有55个。因此,法国提出绿地覆盖率应达50%。

  (9)植物是天然的“吸尘器”。风沙弥漫的气流吹过森林,由于枝叶的滞留、吸附,含尘量可以大大减少。大片草地厚密的叶子,会自动接收、吸附、过滤空气中的尘埃。1公顷的山毛榉树,1年内吸附的粉尘多达68吨。

  (10)自然的空气中含有负氧离子。在每立方厘米的空气中,①一般居室内约有25~450人,②公园有170~1000个,③城市街道有100~450个,④在海滨、瀑布、山林等旅游、疗养胜地多达一两万个负氧离子。如果你所在的场所缺少负氧离子,时间久了就会头痛、恶心和精神不安,还容易患病。森林和田野负氧离子比较多,它能促进人体新陈代谢,使呼吸变得均匀,血压下降,精力旺盛,还可以提高免疫力。负氧离子由此而得到了一个美称:“空气维生素”。

  (11)人们曾经这样说,绿地草坪是“大地之肺”,还把森林誉为“绿色的卫士”。可是,我国的森林覆盖面积和城市绿地覆盖率还不大,需要大力展开植树造林和种植草坪的活动。

  (12)人人动手,植树造林,绿化祖国!让荒山变成花果山,让城市成为“花城”。少年朋友们,你在祖国未来的绿化蓝图中将做些什么?

  (摘自《神奇的植物世界》)

  1、第(1)自然段运用了什么样的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2、第(2)(3)(12)自然段的三个问句各有什么作用?

  3、“植物又是大气的天然‘灭菌器’。”这句话可作为哪一段的中心句?放在何处合适?为什么?

  4、第(10)段中标有①——④的几个句子的排列顺序已打乱,正确的顺序应是________,这样排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介绍绿叶净化空气的?

  6、人们把绿地草坪比作“大地之肺”,理由是什么?

  7、请你设计一句“保护绿地”的公益广告语。

  答案 17、看云识天气

  学习过程

  1、yíng yúnchèn bēng shà

  2、事前显露出来的迹象;

  .(烟尘,雾气,水)充满;布满;

  指姿态多种多样;

  指事物经常变化,没有规律性。

  3、 第一自然段最后一句。

  4、 略

  5、 找比喻、排比等修辞方法的句子。(侧重于比喻的修辞方法),效果:形象生动;举例略

  6、 略

  7、 天上钩钩云,地上雨淋淋。天有城堡云,地上雷雨临。

  天上扫帚云,三天雨降淋。早晨棉絮云,午后必雨淋。

  早晨东云长,有雨不过晌。早晨云挡坝,三天有雨下。

  早晨浮云走,午后晒死狗。早雨一日晴,晚雨到天明。

  达标检测

  (一)积累与运用。

  1、(1)lín(2)luán(3)shà(4)báo(5)mí(6)hú 2、(1)事前显露出来的迹象。

  (2)本文形容卷云像女子的动作、体态一样轻巧优美。(3)本文显然成群的高积云排列的很有规律,相互之间很和谐。3、是本段的总起句(中心句),有提纲挈领的作用;在第一段作者主要用了比喻、排比的修辞来展示云的“姿态万千”,主要用了对比的修辞和描写的表达方式写出了云的“变化无常”。(写出具体的语句也可以)

  (二)课内阅读

  1、①虹在东方,就有雷无雨;虹在西方,将有大雨。②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2、是过渡句,同时也是本段的中心句。3、结构上是总分:第一句总说可以从云的光彩来识别天气,下文就云上的光彩现象,即晕、华、虹、霞与天气的关系分别作了简要说明。4、(1)“可能”表示对后面的情况的推测,不是很肯定,体现说明语言的准确性。(2)“常常”是指出现这种情形的机会很多,但特殊情况除外,同样体现说明语言的准确。5、因为谚语是群众通过观察和实践总结经验的结晶,它简短通俗,鲜明生动,读起来琅琅上口;用谚语来说明知识显得准确、生动、简洁。

  (三)拓展阅读。

  1、描写;激发读者兴趣,引出下文说明的对象。2、第(2)(3)段的问句起过渡作用;第(12)段的问句提出问题,总结全文,引人深思。3、第⑧段的开头。因为第⑧段中内容支撑该句内容,说明植物在灭菌方面的作用。4、①③②④;这个顺序排列能更加突出绿色植物对人类生存的重要作用5、主要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写:①绿叶能吸收工业废气;②绿叶能杀灭病菌;③绿叶能接收、吸附、过滤空气中的尘埃。6、因为“肺”的作用要进行呼吸,而绿色植物每天能吸进大量的对人体有害的二氧化碳,呼出人体必需的氧气,所以把绿地草坪比作“大地之肺”。7、示例:“绿色是生命之源”等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经典教案07-18

优秀语文教案 小学教案语文05-11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语文园地一》教案03-19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3-05

语文教案01-28

语文《项链》教案01-30

语文复习教案02-28

语文《大卫》教案02-16

语文《秋游》教案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