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4-08-19 08:29:31 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

  作为一名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教案8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的

  一、诵读

  二、感受陶潜的隐士情怀

  教学重点

  一、课文的思想内容

  二、解读陶潜的隐逸诗人的形象

  教学难点

  “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的正确理解

  教学设想

  一、诵读的准备指导

  二、诵读和领悟互相推进

  三、.总结陶潜的隐士情怀教学

  设计说明

  新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规定:“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显文言文,理解词句的含义和作品的思想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重视诵读”。依据以上两点,特确定两个教学目标——诵读和领悟。

  为了便于研习课文,课前必须作好充分的预习,所以布置了明确的预习目标,其中包括诵读指导、疏通课文。

  在研习课文的过程中,主要是诵读和领悟互为推进,同时在感悟课文某一点内容的时候,适当地引用陶潜的其他诗句,以达到以此篇带动对陶潜整个诗文的感知,反过来,对陶潜整个诗文的感知又能加深对课文内涵的领悟。

  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主要采用问答法、讨论法和讲解法。让学生在一问一答的形式中,主动发表自己的见解;在讨论法中,群策群力,归纳提炼;通过老师的必要讲解,巩固和加深对较难问题的理解。

  辅助手段

  幻灯片

  教学安排

  1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预习准备

  1、明确诵读要求——读出语调;读出语气;读出语速;读出语顿;读出语意

  2、了解背景材料(含作者生平),以课下题注为准

  3、参照课下注释,疏通课文,了解大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同学们是否还记得,是谁在《桃花源记》中为我们勾勒了一个理想社会?

  (齐答:陶潜)那么,关于陶潜你们了解多少呢?(东晋大诗人,一名渊明,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等)“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可见陶潜的高尚情操,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篇文章《归去来兮辞》,去了解一下他的隐士情怀。

  (板书课题、作者)

  二、教师范读课文

  要求:注意听语顿的特点——三字句2、1顿;四字句2、2顿;五字句2、3顿;六字句3、3顿或1、2、1、2顿。

  三、研习课文

  (一)、读悟第1段

  在封建社会里,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大济苍生”,实现人生价值,往往是和仕途紧紧联系起来的`,而陶潜不愿为官,难道是当官不好吗?

  指名朗读本段。

  思考:陶潜辞官归田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田园将芜”“心为形役”“已往不谏,来者可追”“迷途未远,今是昨非”。

  设问:从陶潜辞官归田的原因中可看出他当时的心境如何?

  明确:自责(“田园将芜”),自悔(“已往不谏,来者可追”),自觉、自醒(“迷途未远,今是昨非”)。

  这里的“心为形役”中的“心”和“役”,显然不能单纯理解为“心意”和“形体”,应该深入理解为“心”是“志趣人格”,“形”是作者“出仕为官”的这种行为。

  陶潜的这种“心为行役”,视入仕为‘迷途“的心情有他的诗为证:

  幻灯片1

  设问:结合此诗和本段内容,可看出陶潜有什么样的情怀?

  明确:蔑视权贵,鄙弃官场,向往田园的隐士情怀。

  (二)、读悟第2段

  齐读本段。

  讨论:

  1、归家途中的迫切体现在哪里?

  2、抵家时的欣喜有体现在哪些语句当中?

  3、到家后衣食住行的闲适有从何看出?

  明确:

  1、“舟遥遥”“问征夫”“恨晨光”,尤其一个“恨”字,迫切之情,溢于言表。

  2、“载欣载奔”

语文教案 篇2

  知识与技能: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想象文中所描绘的情景。

  3、正确认读本课十个生字,会写七个。

  过程与方法:

  1、 学生反复诵读,展开想象来理解课文,体验情感。

  2、 展开小组讨论,对课文的思想内容及情感进行体验、交流。

  3、引导学生学习课外读物,扩大学生阅读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和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重难点分析:

  读韵文,想情境,感受那静谧、和缓、诱人、自然的乡村风光,激发学生对淳朴的农村生活、对大自然挚爱的情感。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或图片、磁带、录音机。

  教学过程与设计说明:

  教学过程

  设计说明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学生齐背上学期学过的《花篱笆》一课。

  师:这篇课文给你留下哪些印象?(学生自由抢答。)

  师:课文把咱们带进了那沁着新翻泥土气息、飘着草木清香的乡村,多美啊!今天想不想和老师走出城市,再到静谧的乡村去玩一玩呢?

  小组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江南生活的图片、照片或资料。 教师补充一些图片资料,有条件的还可制成课件播放。

  师:一位作者还把江南生活写成诗歌,想不想读一读?板书课题。

  结合学生的知识积累,调动学生的经验世界,为更好地学习课文奠定基础。

  课前搜集资料,制成资料卡片,丰富了学生对江南生活的了解,唤起学生热爱乡村生活的情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培养了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这一做法,也将综合学习三中制资料卡片的学习方法渗透、落实到了平时的阅读教学中。

  二、自主合作,读文识字

  1、师:同学们快快打开书,认认真真地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借助拼音朋友,可以,也可以请教老师或同组同学,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 (师巡视指导,特别关注识字能力较差,接受较慢的学生) 2、学生互助识字,交流识字方法。 3、同桌互读课文,教师检查课文朗读情况。4、去掉拼音让学生读课文。5、小组长利用自制的生字卡片,检查组内识字情况,力求做到“组内所有的人认识所有要求认识的字”,全读对的同学奖给一张小笑脸。

  尊重其个性化的选择,培养其自主识字能力、合作意识及良好的识字习惯。

  去掉拼音让学生读课文,强化学生对生字的再认。

  建立小组评价机制,把检查识字情况安排在小组内进行,注重面向全体学生,充分调动了学生识字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三、再读课文, 读中悟,悟中读。 1、 师:刚才大家读得可真好!读完课文以后,你有什么想法?想说些什么?

  2、学生再次自由读文,小组交流自己的感受。

  3、小组汇报,全班交流。

  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课文中的重点词句来谈想法,不要脱离文本。要调动学生多种感官想象课文情境。同时,教师要尊重学生个性化的见解或感受,只要学生能够自圆其说,有一定的道理,就应该得到肯定。

  4、随机指导朗读。配乐读。

  5、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画画。

  6、齐读课文,背诵课文。

  这一开放性问题的提出,把学习的主动权充分交给了学生,既有利于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又有利于学生自己在读中品味和体验,留给了学生读书、感悟的余地。

  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画画,把对语言的感悟变成有形的画面,使文章主题得到升华,也是对课文的进一步感悟。

  四、指导生字书写。 1、分析记忆字形。教师一方面要鼓励学生开动脑筋记忆(如:编有趣的儿歌来记忆),同时要从汉字的构字特点方面予以指导(结构、偏旁等)。

  若遇到学生难认的'字可从汉字的起源去指导。

  2、书写指导。指导学生按笔顺规则写字,并注意学生的握笔姿势和写字姿势。

  教给了学生识字的方法,培养了自主识字的能力。

  从汉字的起源去指导,既激发学习汉字的兴趣,又对学生进行了文化的熏陶,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文字的感情。

  五、拓展延伸,积累实践。

  1、让孩子课下去搜集描写乡村的其它文章。

  2、把自己搜集到的材料整理在“采蜜集”上。

  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丰富语言积累,发展语感。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要点】

  一、整体把握诗情,理解诗意。

  二、学习理解诗中的景物描写(实写)与联想想像(虚写)的关系。

  三、重点讨论最后两句诗的含义。

  四、做联想和改写练习。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语:《天上的街市》写的是美丽的夜景引发了作者无尽的遐思,想像出天上的一幅美丽、幸福、自由的生活图景,抒发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今天我们来学习郭沫若写的另外一首诗《静夜》,也是写于1921年,在日本留学时的一个夜晚,面对朦胧的月色,引发了诗人的联想和想像,抒发了诗人无尽的情怀。

  二、范读、学生齐读。

  三、引导学生具体分析理解诗意。

  1.第一节写的是哪些景物? (月光──松林──白云──疏星)

  2. 这些景物构成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象?

  (月光朦胧,笼罩着松林大地,团团的白云遮掩着月亮和星星。给人的感觉是──朦胧、恬静的美)

  3.第二节写了哪些景物?(天河──海雾──鲛人──流珠)

  4.第二节的“天河何处”起什么作用?与第一节有关联吗?

  (承上启下,引发联想。因月、星自然联想到天河,又因“白云团团”而不见天河,故而引出了“天河何处”的发问。上下过渡非常自然,联系也非常紧密。)

  5.下面回答了“天河何处”的问题吗?

  (回答了,“远远的海雾模糊”就是回答,即“天河就在那远远的、海雾模糊的地方”。这说明了“天河何处”是个设问句。)

  6.作者为什么着一“海”字?用得好吗?

  (用得好。因白云茫茫如海,即为云海;在月光下的云海朦胧不清,如雾一般,故为海雾。诗人再由“海”产生了联想,引出海中的神话故事。)

  7.看注释,理解最后两句。先由学生讲,然后老师进一步补充。

  (补充:鲛人,亦作“蛟人”。神话传说中的美人鱼。张华的《博物志》中还说:“鲛人从水出,寓人家积日,卖绡将去,从主人索一器,泣而成珠满盘,以与主人。” 传说中鲛人所织的绡叫“鲛绡”。《述异志》:“南海出鲛绡纱,泉室(指鲛人)潜织,一名龙纱, 其价百余金,以为服,入水不濡。” )

  8.“鲛人在岸”,岸在何处?

  (在南海岸边,此在“海雾模糊”之海岸,即在天上。天上有海,岸边有鲛人。当然也可以理解为,在天河岸边。)

  9.为什么写“对月流珠”呢?是表达了一种什么感情呢?

  (这个神话传说中,最美的、最神奇的就是眼能泣珠,故作者既想像出鲛人,自然就会联想到她的神奇本领。可这到底表达一种什么感情呢?在学生讨论基础上归纳。)

  (这首小诗,写于诗人留学日本期间,联系当时的背景,和诗人的处境,我们可以感受到,当时,作者既有对现实的失望,也有对祖国、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在这月华满天的时刻,诗人虽然写的是鲛人在对月流珠,其实是诗人自己在对月流泪。诗人此时的哀伤、无奈、惆怅,化作了粒粒泪珠,以此来抒发自己的悲伤、思念之情。作者写鲛人,目的是写自己的情感,但通过这样的联想和想像,既含蓄,又优美。

  可概括为:一个凄美的故事,抒发了作者对现实的失望,对祖国、家乡、亲人的思恋之情。)

  四、让学生再齐读此诗,体会作者抒发的情感。

  五、郭沫若这两首诗,都发挥了丰富的.联想和想像。写眼前景的,一般是实写。写不在眼前的想像的一般叫虚写。请大家分别找出两首诗中的实写和虚写。

  (《天上的街市》中第一节是实写,第二、三、四节是虚写;《静夜》中第一节是实写,第二节是虚写。)

  六、任何两个词语都可以经过四五个递进的联想,建立起联系。如“木质”和“皮球”是两个意义相距很远的词语,但我们可以通过四步中间的联想,就可以从“木质”联想到“皮球”:

  木质──树林,树林──田野,田野──足球场,足球场──皮球。

  你也来试一试,完成“天空”和“茶”,“钢笔”和“月亮”的联想。也可任意选两个词作联想的练习。

  七、请看课文后边的练习第三题,先让学生读《夕暮》,对诗意略作讨论后,再把原诗改写为一段散文。如果有时间,可以课内完成,并作课内交流,如果时间不够,就留到课外去完成。

  补充:

  《夕暮》是一首写景短诗,诗人废名在20世纪40年代说过:“像郭沫若的《夕暮》,是新诗的杰作,如果中国的新诗中准我选一首,我只好选它。”这个评价有些夸张,但也可见这首小诗的魅力。

  诗中用比喻的手法,编织了个童话故事般的情景,表现了诗人丰富的想像和善良美好的童心。

  八、根据学生前一节课的要求和学生写作的情况,继续鼓励学生写诗,为下一节的练习课做好准备。

  【板书】

  《静夜》

  郭沫若

  月光──松林──白云──疏星 朦胧、恬静的美

  天河──海雾──鲛人──流珠 一个凄美的故事,抒发了作者对现实的失望,对祖国、家乡、亲人的思恋之情。

  “木质”和“皮球”:

  木质──树林,树林──田野,田野──足球场,足球场──皮球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一、学习掌握两诗的韵律。

  二、掌握两诗的节奏。

  三、作业评讲。

  四、学生提问、释疑。

  【教学安排】

  一、学习把握两诗的韵脚。

  前段时间,有同学在作业中问我,写诗一定要押韵吗?应怎样押韵呢?

  1.现在就请大家来读一读第一这首新诗,看看他是否押韵,是怎么押韵的?(由学生发言归纳出)

  韵脚:第一节“星”──“灯” 第二节“市”──“奇”

  第三节“广”──“往” 第四节“游”──“走”

  本诗的韵脚都在每节的二、四句的末尾,各小节所押的韵不一样。第一节是inɡ与enɡ韵母相近,第二节是i韵母相同,第三节是uanɡ韵母相同,第四节是u韵母相同。

  2.再看第二首诗的韵脚。

  第一节:林──星 一个in 一个inɡ ,韵母接近。

  第二节:处──糊──珠 韵母都是u .

  其实,新诗押韵没有严格的规定,只要读来有韵律感,流畅、顺口就行。新诗也有很多不押韵的,不过押韵的读来,比不押韵的总要优美上口些。

  二、新诗一般还具有一定的节奏,就像唱歌有节奏一样。节奏感可以增加诗的美感,读出诗的节奏,可以增强对诗的理解和领悟。(可先请一个学生来读,要求分辩出节奏来,然后进行纠正。老师可就一些两可的情况略作说明。)

  三、作业讲评。

  主要做法:将学生的诗歌作品和改写收起来,选择其中较好的进行讲评,针对比较集中的问题作一些讲解。

  四、学生提问,大家讨论解答,老师指导并解答学生难以解答的问题

语文教案 篇4

  一、教学目标:

  1、 认识“鲁、著、匠、创、亭”等12个生字,会写“创、观、湖”等8个生字及“创造、西湖”等词语。认识偏旁三框儿。

  2、 默读课文。了解鲁班造伞的经过,体会鲁班是怎样观察,乐于动脑动手的。

  3、 教育学生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勤于观察,乐于思考,勇于实践,取得成功。

  二、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朗读课文的基础上,明白在生活中应该勤于观察,勇于实践。

  三、教学课时:2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交流资料,引入课题。

  1、 学生把课前收集致电的有关鲁班的资料在组内进行交流,使学生对鲁班有个初步的认识。

  2、 教师导言,板书课题。

  3、 生齐课题,并质疑。

  (二)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把生字读准确了。

  2、 同桌一起再读课文,边读边标出有几个自然段,并想想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小组合作,学习生字

  1、 生同桌合作,探讨识字方法

  2、 组内交流,进一步优化识字方法,巩固识字

  3、 全班反馈

  4、 检查识字情况

  (1)生开火车认读(2)不认识的.字再进行重点学习,学生交流识记方法。(3)再读读易错字,组词或造句。

  (四)再读课文,要求把课文读通,读顺。

  (五)自读自悟,探究发现

  1、 布置自学要求:

  (1)认真仔细阅读课文。

  (2)思考:鲁班怎么想到要造伞的,为了造伞,他是怎么想,怎么做的,结果怎样?

  (3)画出相关的词句,先独立思考后,再与好朋友交流。

  2、 交流学习所得。

  (1) 名回答以上思考的问题。

  (2) 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引出相关段落,重点理解文中的人物对话内容及鲁班的心理和行为表现的语句。

  (在引导学生理解语言的同时,加强朗读指导,让学生以不同方式反复练读,读出人物说话或思想时应有的语气来。)

  3、 讨论交流:鲁班为什么能造出伞来呢?

  (六)说话练习:读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想?和同学说一说。

  (七)书写指导

  1、生整体观察字形,指出易错字。

  2、重点指导:

  (1)“创”字,第二笔是长点,不是捺。第三笔是横折钩,要一笔写成。

  (2)“湖”字要注意三个部件的位置比例和高低。

  (3)“亭”字,注意每个部件所占位置的大小,不能写得太长,“丁”字要写在秃宝盖里面。

  3、完成我会读读、写写。

  (八)积累语言

  生自己再读课文,完成“词语花篮”后,全班交流。

  (九)布置作业

  回去把鲁班造伞的故事讲给身边的人听。

  五、教后反思:

语文教案 篇5

  知识目标:

  掌握生字词和文学常识。

  能力目标:

  1、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作者童年生活的特点。

  2、品味本文平淡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情感目标:

  体会作者缅怀“苦难”的情怀及学习作者苦中作乐的精神。

  教学重点:

  1、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作者童年生活的特点。

  2、体会作者缅怀“苦难”的情怀及学习作者苦中作乐的精神。

  教学难点:

  品味本文平淡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法、探究法、分组讨论法。

  教学媒体: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设问导入 (2.5分钟 8:50:00)

  师:同学们,如果要用一种颜色形容你的童年,你会选择什么颜色?为什么?

  生:

  师:我会选择绿色。我从小生活在一个小山村,虽然物质匮乏,却是我和小伙伴快乐的天堂,我们游戏的道具全都来自大自然:春天用野草和泥巴过家家、夏天拈一片细长叶子吹口哨、秋天比赛爬树或者爬竹竿、冬天到水田里砸一块冰用草绳拴着玩,偶尔还会舔上几口。

  师:我们的童年绚丽多姿难以述尽,而季羡林先生却说“自己的童年是一片灰黄”。季老先生为何这样说呢?这节课就让我们到季羡林的《我的童年》一文中去寻找答案。(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 【出示课件】 (4分钟 8:52:30)

  1、生字词注音(四位学生上台在黑板上注音,其他学生在草稿本上注音)

  yù chuán shū nì sù líng dīng gēng

  教谕 椽子 生疏 溺爱 肃然起敬 孤苦伶仃 万象更新

  hún è méi cuān lù nìng

  浑浑噩噩 光大门楣 蹿房越脊 绿林英雄 宁大嫂

  【更改后齐读】

  2、词语解释

  教谕:学官名。宋京师小学和武学中设。元、明、清县学均置,掌文庙祭祀、教育所属生员。

  生疏:不熟悉;疏远,关系不亲密

  琐事:繁杂零碎的事

  溺爱:对自己的孩子过分宠爱

  肃然起敬:肃然:恭敬的样子;起敬:产生敬佩的心情。形容产生严肃敬仰的感情。

  万象更新:万象:宇宙间一切景象;更:变更。用作褒义。多用来形容景象或事物发生变化;呈现出新的气象。

  孤苦伶仃:伶仃:孤独,没有依靠。孤单困苦,没有依靠。

  相依为命:互相依靠着过日子。泛指互相依靠,谁也离不开谁。

  不以为然:然:是,对。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或否定。

  家徒四壁:徒:只,仅仅。家里只有四面的墙壁。形容十分贫困,一无所有。

  浑浑噩噩:形容无知无识,糊里糊涂。

  习以为常:指某种事情经常去做,或某种现象经常看到,也就觉得很平常了。

  绿林英雄:泛指结伙聚集山林中的反抗政府或抢劫财物的组织集团。

  龙肝凤髓:比喻极难得的珍贵食品。

  3、作家作品 (3分钟 8:56:30)

  (1)学生简介

  (2)教师补充【出示课件】

  季羡林(1911.8.6~20xx.7.11):中国山东省聊城市临清人,字希逋,又字齐奘。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学者、翻译家和作家。季羡林先生精通12国语言:汉语、南斯拉夫语、梵语、阿拉伯语、英语、德语、法语、俄语、吐火罗语等,翻译了大量作品。季羡林的学术研究,用他自己的话说是:"梵学、佛学、吐火罗文研究并举,中国文学、比较文学、文艺理论研究齐飞",其著作汇编成《季羡林文集》,共24卷。季羡林在大陆被许多人尊重,并被奉为中国大陆的"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

  本文选自《季羡林自传》:季羡林先生用自己的笔,讲述了他从山东临清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的孩子,一步一步成长为学贯中西、享誉海内外的学术大师的人生历程,记述了他九十多年来所遇到的人和事,见证了时代的变迁,展示了他个人的奋斗经历和情感世界。

  三、研读探究

  1、季先生在介绍自己的童年生活时,一开始就说“回忆起自己的童年来,眼前没有红,没有绿,是一片灰黄”。同学们,“灰黄”的'颜色可以让你联想到什么?(1.5分钟 8:59:30)

  明确:荒凉、没有生机、没有希望、带着饥饿和痛苦。

  2、作者为什么说自己的童年是“灰黄”的呢?请同学们快速阅读全文,勾画批注要点,然后小组讨论归纳。(讨论3分钟,归纳4分钟 9:01:00;9:04:00)

  明确:出生时社会 混乱黑暗、家境衰落贫穷至极、平日生活异常艰苦、六岁离开母亲去济南。

  资料补充:

  ①季羡林出生于1911年。那一年,革命运动风起云涌,中国发生了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20xx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北方发生瘟疫,南方发生水灾。社会 混乱得一塌糊涂。

  ②“然而真正从心眼里爱我的只有母亲一人,别人不过是把我看成能够传宗接代的工具而已。这一层道理一个六岁的孩子是无法理解的。可是离开母亲的痛苦我却是理解得又深又透的。”--《一条老狗》 【出示课件】

  去济南使他离开了母亲,生活条件的改善却伴随着痛苦的思念。所以作者才说自己“宁愿再啃红高粱饼子就苦咸菜”。在济南期间,季羡林只回过三次家,不是探病就是奔丧。此后,在母亲的有生之年,母子俩再未见面。这对与母亲感情深厚的季羡林来说,无疑是永不能挽回的“永久的悔”,而且这种“悔”随年龄的增长,愈发痛彻心扉。季羡林去世后,于20xx年4月5日清明,他的骨灰在他的家乡山东省临清市康庄镇官庄村安葬。至此,季羡林先生实现了回到“母亲身边” 的生前遗愿。

  3、如果用一个字形容作者童年生活,你会选择哪一个字?(9:08:00)

  明确:苦

  4、作者写苦难的童年生活,目的仅是为了“展览”“控诉”苦难吗?(9:08:30)

  明确:不是

  私以为,季先生是为了“缅怀”苦难。他是在表达这样一个主题:再深重的苦难也无法剥夺永恒的“人性美、人情美”。就是因为作者内心深处对人性美、人情美的缱绻情怀,所以《我的童年》在苦难的背景下也闪现了耀眼的光芒。(1.5分钟 9:09:00)

  5、请同学们再次快速阅读《每天最高的享受》和《开始认字》两部分,然后讨论归纳“我”的童年在苦难的“底色”上还有哪些“亮色”? (讨论2分钟,展示2分钟 9:10:30;9:12:30)

  明确:每天吃半个白面馒头、偷吃死面饼子、与小伙伴畅快地游戏(可以看得出来我是很快乐的。)

  6、在这何其简单的快乐中,却使我们看到了那些珍贵而美丽的人性和人情。请同学们说说,你看到了哪些珍贵而美丽的人性和人情?(2分钟 9:14:30)

  明确:人性--善良、友爱、天真、活泼

  人情--邻里情、亲情、友情

  7、我们探讨至此,老师有一个疑问了:作者说自己的童年是“一片灰黄”,你觉得真是这样的吗?(9:16:30)

  明确:不是。

  8、作者写了童年这么多事情,却在第八段说“现在写这些事情还有什么意义呢?”你认为这到底有没有意义?简要说说理由。(3分钟 9:17:00)

  明确:作者用“受用不尽”点出“身边琐事”的价值。在作者看来,穷苦的童年正是宝贵的财富,它能让一个人自立、自励、质朴、进取,珍惜一切、知足常乐,克服人生中的艰难困苦,直达成功的彼岸。甚至在苦难的贫瘠的土壤里还能开出一朵朵美丽的花来。反之,过度舒适安逸的童年,倒有可能让人脆弱、懒惰、一事无成。

  美学大师朱光潜的一句名言:有钱难买幼时贫。“幼时贫”之所以如此保贵,在于它能够使孩子提前涉世,早日领略人生,认识生活的艰辛,从而增强竞争意识,发愤长志、求知、学本领,乃至成就事业。

  9、仿照例句,谈谈你对“苦难”或“贫苦”的认识。(写2分钟,展示2分钟9:20:00)

  在苦难的土壤中,快乐和幸福也会倔强地发芽开花。

  在贫苦的底色里,乐观和希望也会骄傲地发光发亮。

  10、谈收获:可从思想内容方面、写作技巧方面、待人处事方面、生活态度方面、教育孩子方面谈你的收获。(3分钟 9:24:00)

  四、教师总结

  季羡林写的一百年前的童年生活,既有刻骨铭心的痛苦,也有难以忘怀的快乐。他教导我们应该拥有“审苦”情怀,珍惜在苦难生活中磨练意志、积极进取的机会;也应具有在穷苦生活里找寻乐趣的能力,珍惜人性美和人情美。这是具有普世价值的人生哲理。希望同学们能珍惜学习和生活中的每一次苦恼与挫折,勇敢面对,还能苦中作乐。(1.5分钟 9:27:00)

  推荐:(1.5分钟 9:28:30)

  曹文轩《青铜葵花》(城市小女孩葵花和哑巴男孩青铜的苦难生活,但他们在苦难面前总是从容的、镇定的)

  伊朗电影《小鞋子》(丢了一双鞋子的阿里兄妹承受了孩子不可承受之痛,可他们从来没有表现出对生活的失望、痛恨、怨天尤人,相反,影片充满了强烈的温暖的感觉,那是一种乐观的充满希望的情绪。)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学唱歌曲。

  2、练习用钢笔写字。

  3、读读背背成语和儿歌。

  4、口语交际——学会商量。

  5、学写毛笔字:基本笔画“斜钩、卧钩”。

  教学内容

  分析本练习的重点是处处留心、积累语言、口语交际、写字。其中口语交际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口语交际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真正意义上的口语交际,是交际双方双向互动的过程,所以,“交际”成为口语交际的核心。人的交际能力是一种综合素质的体现,因此规范学生语言,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态度和语言习惯,提高学生待人处世以及应变的能力是我们不懈的追求.

  重点难点

  教学准备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三)课时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师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教学第一题:处处留心1、第一部分。

  本题选用的是一首脍炙人口的民族歌曲《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的歌词。这是一段抒情性很强的歌词,赞扬了解放军为了国家,为了人民坚守在祖国边疆的.豪情。在教学中,我觉得要鼓励学生凭借字典认识生字,反复朗读,读通歌词,通过想象、联系生活体验等方法大致理解歌词意思,并引导学生进入歌词所描绘的境界,充满情感的吟诵、高歌。

  附实录;

  师:同学们,“荡漾”就是水波一起一伏的样子,那么“桃园荡漾着孩子们的笑声”里的“荡漾”该怎么理解呢?

  师:好,你体会得很好!大家想一想,是不是这样?

  师:好,现在大家真正地体会了“荡漾”,让我们再来用试着用“荡漾”说说话,好吗?

  师:对呀,优美的音乐可以增进我们的食欲,还有助于我们文明用餐。

  师:用得多好!此时此刻,我们仿佛又听到了这动听的旋律。

  师:孩子们,说得真好,老师被你们说得心都“荡漾”起来!从歌曲入手,孩子学习兴致浓厚。

  如果细细剖析这一教学片断,我们会看到,这个教学细节中,蕴含着“荡漾”教学的“五步曲”:

  首先,理解词语的本义,即水波一起一伏的样子;其次,引导感知引申义,形容声音的回荡;接着,指导学生在运用中体会辨析,意会“一般形容优美声音回荡”;然后,让学生实现正确运用词语;最后老师运用评价语言巧妙地通过通感提升“荡漾”的运用层次,引领学生一个更高的境界,悟性高的孩子自然能够意会,对于一般的学生则只是一种暗示、一种趋势而已,似懂非懂,似是而非也无妨。

  教学:读读背背3、第三部分

  1、教师范读:让学生边听边体会每排的两条成语之间有什么联系?

  2、说说这些成语的意思。

  (1)在反复诵读中感悟到:这些词语表现少年王勃才气横溢、风华正茂、出类拔萃。当滕王阁整修一新时,王勃应邀参加都督在滕王阁举行的宴会,在都督要求客人写一篇庆贺文章却无人敢答应的情况下,王勃凝望着江上迷人的秋景,边看边想,文思如泉,笔走如飞,力透纸背,一气呵成地写下了千古传诵的名文《滕王阁序》。真可谓后生可畏!

  (2)在学习中不能孤立地解释每个词语的意思,而要整体地诵读理解,并结合课文《少年王勃》一文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背诵。

  出类拔萃:草丛生的样子,比喻聚集在一起的人或物。形容很杰出,超出同类之上。

  力透纸背:形容书法遒劲有力。

  3、练习读背:

  4、反馈:指名试背、齐背。

  5、说说你曾经在哪些地方见过这些成语。

  6、读背儿歌

  读儿歌并理解积累成语并学会运用

语文教案 篇7

  一、教学构想

  以开展课堂活动的形式,调动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让大多数的学生参与到语文学习中来,将“自主、合作、交流”的理念落到实处。

  二、活动程序及内容

  1。活动名称:评选本班“诸葛亮”。小组总分第一的为优胜组,优胜组的单项第一的为“诸葛亮”称号获得者。

  2。以小组合作,分工落实五个活动、组间竞赛的形式组织本次活动。每个活动记10分。

  3。用一节课的时间让学生自由活动,再用一节半课的时间组织交流、点拨。

  4。共设计五个活动:

  活动一加标题按情节的起因、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要求用四字短语给课文加小标题。

  活动二析细节抓住诸葛亮的“三笑”分析其内心活动。

  活动三品主题思考问题——诸葛亮用计成功的原因是什么?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活动四评人物从课文中,你看出诸葛亮有什么特点?联系小说《三国演义》的情节,你还对他有些什么评价?

  活动五猜结局

  ①猜想司马懿知道自己中计后会想些什么?

  ②假设带兵的是司马昭,想象是什么结局?

  三、活动记分表

  略

  四、活动总结

  1。活动开展很成功。全班绝大多数同学积极参与,兴趣很浓。每个人都自主选取自己感兴趣的活动积极参与。在活动中培养了学生的阅读、分析、概括、表达能力。

  2。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的能力。为了取胜,学生就必须团结起来,共同努力。给了学生取长补短、分工合作的`学习机会。每组八个人就有五个人有具体任务。

  3。通过汇报交流,发现同学们的表现十分精彩。在加小标题、析细节、猜结局等活动中展现出学生的才智,出乎老师的意料。因此要充分相信自己学生的潜力是巨大的。相信,如果采用传统讲授式教学学生的学习是达不到这种效果的,老师也不会有这种惊喜的发现。

  4。存在的问题:

  ①少数学习基础太差又性格孤僻的学生没有动起来。须在下次活动中予以关注。

  ②耗时较多,由于准备时间和汇报时间都教长,因此预计的两节课时间不够。

  ③初一学生好胜心强,关注分数和比赛胜负比较多,关注问题本身比较少,对教学目标的达成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语文教案 篇8

  一、设计理念。

  探索奥秘,是人类的天性,因为每个正常的人都有求知欲。从某种意义上说,谜是推动人不断探索、不断前进、不断发展的动力。让孩子们从小就心中有谜,试图去解开这些谜,这本身就是一个孕育发展和创造的过程。因此,本教学设计力图通过语言文字的阅读,把谜播种在孩子们的心田,使之成为持续学习和进步的动力。怎样才能把谜播种在孩子们的心田里呢?语文课有语文的方式,那就是:引导孩子在与文本、文化和客观世界的对话中,去敞亮,去点染。

  二、教材分析。

  《月球之谜》是新课程标准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科普性文章。文章短小精悍,蕴含了丰富的科学知识,可读性强,趣味性强。全文紧扣谜来写,可谓谜象丛生。开篇从遐想入手,引出一连串的问题,首写谜。接着写人们对月球的了解,以及开展的实验,看似在揭密,其实,处处生谜,用一个自然段的省略号,留下无穷无尽的谜。正因为如此,课文为读者留下了无限的空间,让读者去遐想,去探索。因此,这是一篇激发学生探索热情的好教材。

  三、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维目标统一的要求以及我对教材的分析和对学生的了解,故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以下三大方面: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月面的基本情况,以及课文提到的和月球有关的未解之谜。

  (2)培养学生就掌握的材料提出问题的能力。

  (3)积累一些与月亮有关的诗句。

  2、过程与方法。

  运用想象、资料交流、质疑等各种方法,强化学生对月球魅力的感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同学们探索大自然的兴趣,培养同学们热爱科学和大自然的情感。

  四、教学重点。

  依据教学大纲、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特定本课的教学重点为:了解月球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文中写了月球的哪些未解之谜?

  五、教学难点。

  因为月球对于人类来说是充满神秘色彩的,迄今为止,只有少数宇航员登上了月球,而且由于各种原因,不能在月球上久留,只能从月球上采集一些标本或做一些简单的实验。所以对于三年级的小学生来说,他们对有关月球的知识是知之甚少的。依据此点和对教材的分析,特定本课的教学难点为:利用资料交流、古诗句积累和想象等手段,引导学生真正感受月亮的神秘与奥秘,同时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六、教学策略。

  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语文素养以及合作探究精神,创新精神,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同时也为体现新课程标准中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三个维度的统一,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教学时依据课改理念,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结合实际进行拓展延伸,从而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语文课的开放性和语文课与社会、与人生相结合的特点。具体方法有:

  1、创设情景法:

  《月球之谜》一课描写了月球奇异的.景色。对于月球上面的神秘之处,学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材虽配有插图,但却是静止的,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于是我利用悠悠课堂多媒体课件,给学生创设了形象、直观的和谐情境。

  2、合作探究法:

  在探究中通过有效的小组活动的开展,展现一个小组集体智慧的结晶,培养了学生质疑的能力。

  3、以读代讲法,读中感悟法。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一堂新课的导语设计是至关重要的。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富有情趣的导语,就像师生之间驾起一座沟通心距的桥。通过桥梁,师生的心会拉近。

  《月球之谜》这一课的导语我是这样设计的:每当夜幕降临,一轮明月悬挂在高高的夜空,那皎洁的月光曾引起人们多少美好的遐想!它到底藏着多少秘密啊?在1969年7月20日,美国两名宇航员首次登上月球,发现了很多的月球之迷。

  如此激趣导入新课,学生的听觉、思维与想象及学习的情绪都被调动起来,同时,由课文第一段导入,既使学生重温了上节课学习的内容,也为新课起到了连接的作用。

  现在就让我们跟随这两名宇航员乘坐阿波罗号宇宙飞船向月球出发,好吗?(揭示题目,板书)

  (二)自主探究,读文感悟。

  1、学习第二段和资料袋。

  (1)出示课件演示:

  看,这就是月球,当我们来到月球,第一眼看到的是什么样的景色?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利用直观形象的多媒体课件资源,引导学生观看录象,整体感知。

  (2)请大家找一找在课文的哪一个自然段?把它划下来,并读一读。以读代讲,让学生划出描绘月球景色的句子,想象月球上神秘的景象。

  (3)哪位宇航员来给我们汇报你第一眼看到的景色?能不能用一个词概括这是什么样的景色?

  采用学生喜欢的形式,以小宇航员的形式为学生创设情境,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的欲望。

  (4)月球上的景色奇异在哪儿呢?

  你能把这奇异的景色读一读吗?(指名读)

  让我们把这十分奇异的景色告诉地球上的人们吧。(齐读)

  阅读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要给学生充分的朗读时间,培养自主读书的能力,在正确、流利地读书的同时,获得初步的理解和体验,体验读书的快乐。

  (5)我们原本以为月球上有美丽的嫦娥,洁白的玉兔,然而月球上的景色与我们想象的简直太不一样了,那么就让我们看看宇航员们从月球上拍回的照片。(出示课件)

  你们看,宇航员在月球上是怎样行走的呢?怎么会这样呢?

  结合课文,引导学生学习课后资料袋里的内容,丰富学生的知识。有利于对课文的理解。

  2、学习月球的未解之谜。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使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中,培养对课文的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最后对课文内容形成初步的自我理解。

  针对这一理念,这一环节我采用读→找→议→诵的学习方法,自学第3~6自然段。重点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探究月球之谜。宇航员把月球上的尘土和岩石带回了地球做进一步的实验和研究,科学家做了哪些实验,发现了哪些未解之谜?

  (1)自己小声读一读3~6段,边读边想科学家做了哪些实验?(全班交流)

  (2)在这三个实验中,你最感兴趣的是哪个实验?仔细读一读,假如你们就是参与实验的科学家,发现了很多现象,你们有什么想法和感受呢?

  这一环节让孩子懂得自主、探究式地去解决问题及遇到的困难。

  (3)汇报交流。

  这一环节着眼于学生加强对课文的体验和领悟,开阔视野,培养综合素养。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使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中,培养对课文的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最后对课文内容形成初步的自我理解。

  (4)课文的第7自然段出现了一个省略号,它想告诉我们什么呢?

  (5)除了这些实验给我们提出了没有揭开的谜,结合你们读的资料,你还想提出哪些谜呢?

  第斯多惠说过:知识是不应该灌输给学生的,而应引导学生去发现它们,独立地掌握它们。在教学中以知谜、探谜为主线,进行探究性学习,激发学生探究科学、不断质疑的兴趣。在探究中通过有效的小组活动的开展,展现一个小组集体智慧的结晶,培养了学生质疑的能力。使得每个学生的头脑细胞活跃,富有创新意识,其设计的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不断自主参与、自主学习,培养了浓厚的学习语文的兴趣。

  (三)发散思维,拓展练习。

  1、假如20年后你登上了月球,你准备去做什么?

  为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为学生留下足够的空间张扬个性、激扬灵性服务。同时也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决心。

  2、师生共同交流描写月亮的诗句。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月来满地水,云起一天山。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夏深明月夜,江静碧云天。

  丰富自己的积累,感受诗句的优美。

  3、课后搜集一些自己感兴趣的月球资料。

  在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能力的同时,激发学生探索奥秘的兴趣。

  (四)总结全文。

  俗话说:编筐编篓,全在收口。课文总结,在课堂教学中地位不可低估。通过总结,能促进学生对一堂课的教学进行梳理,提纲挈领,抓住重点,储存信息,巩固记忆知识。有利于学生抽象思维能力。

  同学们和科学家们一样都对月球有很大的兴趣,有志气有决心!我想不用多久月球肯定会被人类开发和利用。用课文最后一句话来结束我们这节课:对神秘的月球,人类还将继续探索下去。(齐读)

  板书设计:

  尘土是否能杀菌?

  22、月球之谜

  水藻为何鲜嫩青绿?

  年龄是否比地球大?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经典教案07-18

优秀语文教案 小学教案语文05-11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3-05

语文《语文园地一》教案03-19

语文识字教案02-22

语文母鸡教案02-22

语文上册教案02-19

语文《台阶》教案02-18

语文《荷花》教案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