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语文教案5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教案5篇,欢迎大家分享。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过程:
一、 复习检查。
1、认读生字新词。
2、完成课后第一题,按要求写笔画。 (齐读课文)
二、 学习第1自然段。
1、 自由读这一段,说这一段主要讲什么。理解“蚕卵”,(蚕姑娘产下的卵)。
2、 齐读这一段,读了这段后,你知道了哪些知识?你是从哪里读懂的?(春天,从蚕卵里钻出来。) (第一自然段后置,先学2——7自然段)
三、 学习课文的第2—5自然段。
1、 蚕姑娘是怎样的呢?请你读读课文2—5自然段。 读完后用“ ”的蚕姑娘来说一说,还可以“AABB”的蚕姑娘,或蚕姑娘是“ ”来说一说。
2、蚕姑娘真奇怪,为什么有的说是又黑又小,有的说是又白又胖的呢?
3、 课文中哪段写又黑又小的黄姑娘,哪段写又黄又瘦的白姑娘,哪段又是写又白又嫩——又白又胖,又白又胖——又白又亮的蚕姑娘?指名读,共换了几次衣服?(四次)。[蚕不吃不动,这种睡叫“眠”我们叫它头眠、二眠、三眠、大眠]
反思:学生们对于蚕姑娘的生长过程是十分感兴趣的,但又是比较陌生的。因此,在教学中,对于蚕姑娘睡了四觉,换了四次衣服的过程要细致处理,而像“头眠”之类的专业性较强的词汇就不需要出现,来干扰学生的思维了。
3、学习第一次换衣服。
⑴、 自由读课文,又黑又小的蚕姑娘吃了几天桑叶后做了些什么?用波浪线划出表示动作的词。
⑵、 用上“先——接着——然后——最后——”说说蚕的变化。
⑶、 质疑问难,理解“蚕床”等词的意思。[蚕床就是蚕匾](说—问—读)
⑷、 指导朗读。
反思:第一次睡觉,第一次换衣服是个需要老师指导学生仔细阅读、体会的部分。因为,之后的几个自然段和这个自然段的结构极为相似。学好了这一段,后面就可以逐步放手让学生自学了。且对于降低本课课文的背诵难度也是大有裨益的。
4、学习第二次换衣服。
⑴、 按上面的方法自学。
⑵、 交流。
5、 学习第三、四次换衣。
⑴、 自由读4、5段,找一找哪些句子在写法上与前两段不同,划出来。
⑵、 理解“渐渐长胖”和“渐渐长亮”中的“渐渐”是什么意思?可以用什么词语来代替?
⑶、 齐读4、5自然段。
6、 有感情地朗读2—5自然段。
反思:用图示、提炼重点词的方法来把2——5自然段的内容联系起来学习,在此基础上指导朗读,背诵,则事半功倍。
三、学习第6段。
1、 看课件后读课文,思考:蚕在什么地方干什么?
2、 重点理解“蚕山”,“盖间新房”。
(1) 看课件理解“蚕山”。
(2) 在课件的画面中找找,哪些是蚕姑娘盖的新房?蚕姑娘的新房是用什么盖的?“盖间新房”究竟是指什么?
3、 导朗读,重点读好“成了、成了”。
四、学习第7段。
1、 字句:茧子里头的蚕姑娘,一声也不响,过了好几天,茧子开了窗。 “开了窗”是什么意思?“天窗”在哪儿?
2、 看图:说说蛾姑娘在干什么?(产卵)告诉学生:蛾姑娘把卵产在蚕纸上,产完卵就死去了。
3、 指导朗读,“变了、变了”作重点指导。
4、 总结:蚕儿是个宝,蚕结的茧,可以缫丝,织绸。我国栽桑养蚕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早在两千年以前,我国的丝绸就已卖到国外,丝绸是我国的骄傲。
五 、总结,练习。
1、理清文章的顺序,理解蚕的生长演变过程。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试着背诵课文。
反思:春蚕每到春天,都会如此地睡觉、换衣,而这种行为是为了人类的无私奉献。因为学生们曾经背诵过李商隐的《无题》,结尾处,点出“春蚕到死丝方尽”的名句,更为升华了本课的主题。
反思:二年级写话训练的难度和进度该如何把握才好?
二年级语文的教材上,明确为写话训练的项目屈指可数。可是,二年级学生的写话能力又是非训练不可!那么,在完成手上的正常教学任务的同时,在不增添学生的学习负担的前提下,如何把握二年级写话训练的'难度和进度呢?
其实,教过低年级的老师都有经验,一般,我们在一年级第二学期就开始渗透写话训练了。二年级,可以控制在一周一次的训练量为宜。当然,不能想到哪里,写到哪里。要根据学生们的兴趣点,要结合教材上的可写内容,也要联系生活实际来安排学生们的写话主题。
初级阶段时,学生们能围绕主题写出一段(四五句即可)通顺、连贯、有意思的话就可以了。根据学生们完成的质量和提高的速度,在慢慢提高要求之后,学生们可以写出一段(九十句)或者安排出几个自然段来。在保证了量的基础上,再来教会学生们使用些学过的比喻句、拟人句以及成语之类的,丰富文章的内容,提高写话的质。
如此坚持下来,到了三年级,学生们就不会为了写作文而烦恼了。
当然,这一切,都需要老师和学生的共同“坚持”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了解印度舞蹈的特点,了解舞蹈是以身体、服饰、神态、动作、心灵等方面来表现内容的。
2、赏析本文优美生动的舞蹈艺术描写。
3、感受、欣赏舞蹈、文字和文化的美。
重点难点:
赏析文章是如何表现舞蹈的“飞动的美”。
课前准备:
学生预习课文(搜集一些印度舞蹈、中国舞蹈,为上课作准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看过印度舞蹈吗?如果看过,能把你的感受说给大家听听吗?(学生发言)如果没有,今天我们就随冰心一起去观看卡拉玛姐妹的同台演出,顺便听听冰心观看后的感受。(如有条件,此环节可利用多媒体放映印度舞蹈,展示美丽、华贵的印度服饰;活力四射的印度舞蹈;神奇、绮丽的印度风情,使学生产生兴趣,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
二、初读,整体感知:
1、在第一遍阅读时,可采用默读的方法来通读全文,注意整体感知文章的大意,想想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请你试着用最简洁的语言说说本文主要内容。
(本文主要是运用高超的语言技巧,描绘了印度舞蹈家卡拉玛姐妹美妙的舞蹈,也表现了印度舞蹈的美。)
2、本文是怎样运用高超的语言技巧,来描绘印度舞蹈家卡拉玛姐妹美妙的舞蹈呢?
再次阅读文章。在这次阅读时,稍稍放慢速度,拿起笔来,边读边动笔做些圈点勾画:
这篇文章的文字非常优美,也有一些生字词,请同学们参考注释自读全文,读的时候用直线勾画出不懂的词句,可以查找字典、词典;用波浪线勾画出你认为用的好的词语、句子和段落。
3、指名读、齐读下列词语:
清扬咿哑静穆端凝颦蹙粲然嗔视变幻多姿本色当行离合悲欢低回婉转叱咤风云浑身解数高视阔步尽态极妍息息相通
三、研读课文:
1、本文描写了印度舞蹈的美,文中哪些语句或语段表现了舞蹈的美?
——第2—6小节
——第13—18小节。
——体会这些语段从服饰、姿态、神情、动作等多方面来表现卡拉玛姐妹美妙的舞蹈。
2、能否引用文中语句,并加上自己的.理解,说说什么是舞蹈?或说说印度舞蹈主要表现些什么内容?
——以有节奏的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可以表现人的生活、思想和感情,也可以表现自然和其他,一般用音乐伴奏。
——印度舞蹈主要表现神和人的故事,模拟自然界生物的姿态。(在第17、18节)
四、阅读探析:
1、用语言来表现舞台艺术,是很困难的,需要高超的语言技巧。本文主要是用比喻和排比等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卡拉玛姐妹精妙的舞蹈。如“轻云般慢移,旋风般疾转”“莲花的花开瓣颤,小鹿的疾走惊跃,孔雀的高视阔步”等,都尽可能地把视觉形象转化为语言形象,而又通过语言使读者发挥自己的想象,得到语言和舞蹈形象的双重审美的享受。
(找出精彩语句或语段,认真思考)
试从文中找出精彩的句子和段落,大声朗读,并从词语、修辞、句式或表现方法等方面思考,简单地说说这些语句好在哪?
——生动的比喻、排比、引用等修辞手法形象地描绘出舞蹈和舞蹈者的姿态,以及作者的赞叹之情。
——正面描写结合侧面描写,多角度地展示舞姿的美,引发读者的想象和联想。
2、阅读过程中,有没有感到不理解的语句?
备案:
①为什么第17小节说卡拉玛“在舞蹈的狂欢中,她忘怀了观众,也忘怀了自己”?
——卡拉玛的舞蹈非常优美,好像“飞动”起来。但是仅有“飞动”是不够的,还要心灵的完全投入,使自己也成为舞蹈的一部分,身心浑然一体,才能达到美的境界。
②第19小节中说:“看了卡拉玛姐妹的舞蹈,使人深深地体会到印度的优美悠久的文化艺术……”为什么看了她们的舞蹈会体会到她们的文化?你感到印度文化有什么特点?
(朗读第19小节)
首先,艺术上的交流,能增强世界各国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和沟通,所以,“看了卡拉玛姐妹的舞蹈,使人深深地体会到印度的优美悠久的文化艺术……”
其次,所有优秀的艺术家,都在本民族的文化土壤中吸取养料,卡拉玛姐妹也是一样,“吸收着大地母亲给予它的食粮的供养”。没有印度悠久文化的熏陶,没有印度文化历史的内涵,卡拉玛姐妹的舞蹈就不会这样优美动人。
插入介绍印度宗教及文化概况。
——虽然现在印度属于资本主义国家,但宗教势力极大,所以也有人说印度是一个宗教国家。印度几乎所有的文化艺术形式、内容也都受此影响,多以表现宗教为主题。卡拉玛姐妹的舞蹈也同样如此,例如第18小节中提到的莲花、鹿、孔雀、蛇等动物在印度的宗教中都有其象征意义。
初中一年级语文教案的反思
教学本文,我立足在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鼓励学生接触、吸收、借鉴外国优秀文化,从中得到精神上的营养,开阔胸怀,其次有感情地朗读是学生与文本最直接的情感交流,以发展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为宗旨,指导学生深入领会文章的意境美。
《观舞记》这一课成功之处:
一、新课标多处提到“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而《观舞记》正是对学生进行文化感染、审美熏陶的好例子。因此,教学中,将朗读与想象充分结合,在读中感受美、体验美、思考美、延伸美,进而得到审美体验、提升审美品位。
二、根据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运用小组讨论的方式,解决学习中出现的问题。
三、合理运用教学媒体,巧妙整合内容。《观舞记》写的是有关印度舞蹈家舞蹈的魅力,非常适合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时我利用多媒体播放舞蹈《千手观音》以此导入,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再一次欣赏了,《千手观音》。在此基础上导入本课效果不错。
四、课堂教学中注重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点燃学生的求知热情,唤醒学生的学习潜能,用真诚的微笑,朴实的语言以及教育智慧与学生融合在一起,引导学生真正动起来,课堂真正活起来。
五、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强,有强烈的参与意识,能把自己融进学习的环境中,善于表现自己,乐于表现自己。
当然,教学是遗憾的艺术,在感觉有些值得肯定的同时,也有不少遗憾:
一、由于时间关系,课堂上容量很大,但无形中也产生了脚步匆匆地感觉,像拓展延伸部分,假如时间允许,练习面完全可以再广一些,还有,这篇文章的语言很有特色,运用大量的比喻、排比来表现卡拉玛姐妹舞蹈的魅力,可以让学生充分讨论,体会语言特色。
二、学生审美能力很差,缺乏深厚积淀。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千手观音》这个舞蹈时,出现无法用准确的语言进行描绘的现象,究其原因,一是对舞蹈艺术缺乏了解,二是学生语言比较苍白。这也是今后教学应该努力的方向。
三、教学设计与学生的表现和理想相距仍有一段距离,自己期待的高潮和精彩往往难以出现,这说明教师自身应加强理论学习,提高自己的教育机智。
总之,要想成为新课改的排头兵,应该时时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总结自己的教学得失,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
语文教案 篇3
一、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9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裹上、泻下、红润、杰作、一截、燃烧。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文中重点句的含义。感受夕照的迷人景象,培养热爱自然的情感。
4、学习按照事物发展顺序观察的方法。
二、学习准备。
1、课前可布置学生观察日落景色。为了更好地观察到全过程,可选择地势较高处为观察点。
2、自读课文,要求:
(1)边读边画出描写夕照“迷人”的语句,反复地读几遍,并谈谈自己初步的感受。
(2)轻声朗读具体描写夕照的段落,边读边想。
(3)整个夕照过程中,太阳有哪些变化,作者把它分别比作什么。
(4)夕阳和我窗外的景物构成了怎样迷人的画面。
三、学时安排。
两学时。
1、第一学时读通课文,了解作者观察及。写作顺序和方法。
2、第二学时理解文中重点句的含义。感受夕照的迷人景象,培养热爱自然的情感。
四、学习过程。
第一学时:
1、同座相互检查课文朗读情况,要求正确、流利。
2、听两组(4人)读课文,评价读的情况,穿插正音(注意9个生字的读音)。
3、回忆《海上日出》的观察和。写作顺序与方法。
(1)写了三种不同情况下的日出。
(2)重点写晴朗早晨的日出全过程。
(3)日出过程从天、水色彩的变化、形状的变化、富有情感的动作三方面写具体。
4、《夕照》的作者又是如何观察与描写的呢?
能了解到:
(1)位置的变化——树梢——树杈——消失。
(2)色彩的变化——橘黄色——微红——红云——象熟透的“大石榴”——像一团燃烧的烈火——消失。
(3)动词:滑落——稳稳地站——向下溜了一截——出现——消失。
5、读记词语:
尽情、欣赏、迷人、挺拔、滑落、橘黄色、衰老、泻下来、镀上、顿时、晶莹、红润、波光粼粼、雀跃、杰作、踩碎、溜了一截、害羞、树杈、喜悦、石榴、溢出、矫健、绝妙、宛然、燃烧、油然而生、感慨、黎明。
6、课后熟读课文,背诵1——4自然段。
第二学时:
1、写词语(见上)。
2、填空:
开始太阳从杨树上滑落下去,是____色的;没有了_____的光芒,这时的阳光下的房顶化作了____,每一片瓦都成了雀跃的____;然后,太阳又向下溜了一截,颜色开始泛出____,如____一般,红色又变深了,成了小姑娘脸上的____;一会儿,出现在杨树中的____太阳,渐渐变红了,像一只熟透了的____;天色越来越暗,太阳却越发的红,宛然一团____。
3、找出描写夕照“迷人”的语句体会体会。
重点体会:
(1)“柔柔的光泻下来,给砖瓦房镀上一层华丽的金黄;房顶顿时化作一汪晶莹的湖水,每一片瓦都跳跃着红润的光,变得波光粼粼一般了。”这里用“晶莹的湖水”比喻在金色阳光照耀下,整个房顶的景象,每一片瓦都是呈凹陷的拱形整齐地铺在房顶上,镀上了阳光起起伏伏的就像光在“跳跃”,整个房顶就像“波光粼粼”的“湖面”了。这句话描述的画面是静态的.,但瓦上的光波起伏就有了动感,作者用了“跳跃”一词,更使得画面生动活泼。
(2)“这会儿,太阳的脸上开始泛出微红;轻轻的,如纱一般。”这里“轻轻的”和“如纱一般”都是写太阳泛出的红色很淡,和“微红”的“微”相照应。
(3)“光带着收获的喜悦从‘石榴’里溢了出来,映着钻天杨矫健的身影,在天际形成一幅绝妙的工笔画。”“收获的喜悦”是对着前一句的“熟透”的石榴来说的;又圆又红的太阳挂在杨树杈上,柔和的光照得钻天杨笔直高耸的树干和枝枝杈杈显得格外清晰,形状、色彩、明暗的搭配就像一幅“绝妙的工笔画”,这幅在天尽头形成的画面能引起人无限的遐想。
(4)“天空的黑色渐渐漫了过来,几乎要把太阳包住了。太阳则变得越发的红,宛然一团燃烧的烈火将黑暗照亮。我呆呆地望着这如火的夕阳,油然而生出一种感慨,一种激动。”这几句话描绘出天色越来越暗,而太阳却更红了这样一种特定的自然景象。
4、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重点是抓住描写夕照的比喻句、拟人句和最后两节。)
5、词语积累。读一读自己喜欢的词语。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要求]
1.学会5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浏览”马观花”造句。
2.认识读书的重要,了解读书基本方法,学会精读和泛读,努力取得最佳的读书效果。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说出课文所讲的几点意思。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同学们,我们已学过一些介绍读书方法的课文,还记得吗?
(《“煮书”》、《读书做记号的学问》)掌握了好的读书方法,能使你事半功倍。今天,我们运用学过的读书方法来读一篇新课文——《精读和泛读》。(板书课题)什么是精读?什么是泛读?一边读,一边做记号。
二、初读指导
1.朗读课文,画出5个生字,要做到会读会写。
2.查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浏览浩如烟海精读梗概走马观花泛读
3.自读课文,想想每个自然段的意思。
三、检查自读情况
1.出示生字卡片,“开火车”读、齐读。
提示:“梗”要读准后鼻音,“浏”的声母是边音。
2.了解词语掌握情况,重点领会下列词语的意思。
浏览:大略地看。
梗概:大略的内容。
走马观花:比喻粗略地观察事物。
浩如烟海:形容文献、资料非常丰富。
3.指名逐段朗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流利。
4.默读课文,边读边做记号,说说课文讲了几层意思。
(1)要积累知识,必须读书,对重要的文章和书籍要精读。
(2)要学会泛读。
(3)泛读可用较少的时间浏览大量书刊,同时又是精读的基础。
(4)泛读的一般方法、方式以及要注意的问题。
(5)精读和泛读结合,就能获得最佳读书效果。
5.讨论:全文可分几段?各段讲什么?
第一段(第1自然段):说明读书的重要和“精读”的方法。
第二段(第2~7自然段):介绍“泛读”的常识和方法。
第三段(第8自然段):说明只要精读与泛读相结合,就能取得最佳读书效果。
四、指导书写
观察田字格中生字,逐个临写,提示:
浏:左中右三部分。
籍:笔画较多,左下“耒”字旁的第一笔是横。
第二课时
一、听写词语
二、精读训练
1.学习第一段。
(1)什么是精读?朗读第一段,用横线画出。
出示:对重要的文章和书籍,要认真读、反复读,要逐字逐句地深入钻研,对重要的'语句和章节所表达的思想内容还要做到透彻理解。这就是精读。
平时我们学课文,就是这样读的。
①这两句话中,哪些词语要在下面加圆点呢?也就是说哪些是关键词语?
交流,并说说为什么这样确定。
(认真、反复、逐字逐句、深入钻研、透彻理解)
②朗读这两句话,注意关键词语。
(2)齐读第一段。
2.学习第二段。
(1)什么是泛读?(大略地读)
(2)既然精读这么重要,为什么还需要具有泛读能力呢?
(指名读第2自然段)说说自己的理解。
引导学生注意:“不可能……更不可能……为了……又必
须……因此……”,课文用这些词语巧妙地起承转合,将要表达的意思论说得清楚明白。课文后面的叙述中还有类似的用法,大家要注意学习。
3.泛读有什么作用?读第3自然段,画一画关键词语。
交流:“通过泛读,可以……从而……获得……”
朗读第3自然段。
(4)怎样进行泛读?默读第5自然段。
四人小组讨论:面对一大堆读物,如何泛读?
对一本读物来说,如何泛读?
交流:说说自己的理解。
这一自然段告诉我们泛读的方法。
(5)泛读通常采用什么方式?要注意什么?(读第6、7自然段)
讨论交流。
3.学习第三段。
引读,只要我们善于把精读和泛读结合起来,就能达到最佳的读书效果。
三、总结全文
1.这篇文章中,你还在什么地方做了记号?
(精彩词画图,如浩如烟海、走马观花)
(有疑问处画问号)
2.小结:这篇课文侧重介绍了泛读,泛读的意义、方法、方式、注意点等几方面的内容。
四、作业指导
1.课后作业5:同学们,今天语文课外活动时先泛读从图书馆借阅的书,然后交流。交流时先介绍所采用的泛读方法,再说说书的大概内容。
2.课后作业3:“浏览”是什么意思?(大略地看)可用在看书,看市容等。
指名造句。
“走马观花”是什么意思?可用在观察事物,如参观工厂览等。
指名造句
语文教案 篇5
教材依据:
《青蛙与蜻蜓》是北师大版小学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丁丁冬冬学识字(一)”的第二课文。课文是一首儿歌,语言浅显生动,主要写了两个为稻田除害虫的“小英雄”——青蛙和蜻蜓。
设计思路:
《课标》中指出识字写字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识字教学要运用多种识字教学方法和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提高识字教学效率。本册教材开始渗透有关形声字声旁表音的规律,本课所处的第三单元就是一个集中识字的单元。从第二册教材开始渗透有关声旁的知识,但是由于比较复杂,学生还不能真正掌握它,并用识字。本单元将对这方面知识作一个概括,因此本节课以“青”为声旁来识字,做到触类旁通,成批识字,同时认识到声旁表音的局限性,学习利用声旁猜字与其他方法结合起来识字;其次结合本课内容,通过指导朗读背诵,体会两个“小英雄”各自的性格特点。
教材分析:
课文是一首儿歌,主要写了两个为稻田除害虫的“小英雄”——青蛙和蜻蜓,每一小节分别写一个。青蛙做了好事“呱呱呱,叫不停”,爱宣扬自己的功劳;蜻蜓则“静静飞去不吱声”。相比之下,蜻蜓更谦虚一些。但是我们不能用传统的价值观评判这两个小英雄,在除害虫这一点上,它们都值得称道,只是性格不同而已。儿歌内容浅显,语言生动。
学情分析:
学生学习本课前已经学会根据上下文猜字、看拼音识字等识字方法,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青蛙和蜻蜓两个形象,能够体会两个“小英雄”各自的性格特点。
教学目标:
1、认读本课生字“蜻、蜓、呱、吱”,会正确、工整地书写本课生字“除、害、晴、湖、静”。
2、利用熟字,辨析比较,识记生字,体会汉字声旁表声、形旁表义的特点。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两个“小英雄”各自的性格特点。
4、了解益虫对人类的贡献,培养保护益虫的意识。
教学重点
1、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生字。学会根据汉字的偏旁来辨析形近字。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学习根据形声字的声旁猜字的识字方法,激发识字兴趣。
教学方法 实践法、研究法、朗读法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教学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猜谜、激趣揭题
1、同学们喜欢猜谜吗?我们来猜一个,仔细听:
①绿衣小英雄,说话呱呱呱。冬天它休息,夏天捉害虫。
学生猜谜,说出谜底。教师随机出示课件,板书“青蛙”,学生书空。它的名字里面有个表示颜色的字(青),生齐读一遍。
②小飞机,纱翅膀,飞来飞去捉害虫。不吃粮食不吃菜,人们夸它小英雄。
学生说出谜底,教师随机出示课件,板书“蜻蜓”,齐读一遍。
今天学的儿歌有两种动物,是——(引导学生说出),对,是青蛙与蜻蜓。
2、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近——青蛙与蜻蜓。补齐板书,齐读课题。
二、字文结合,随文识字
(一)初读课文,相机正音。
1、师范读。
2、学生自由读,圈出不认识的生字,用平时喜欢的识字方法去认识。
教师巡视指导,让学生自主识字。
3、男女生合作分节读。
4、正音并指导正确朗读句子。
(二)字文结合,相辅相成。
1、学习“呱、除”字和第一节。
(1)借助音效,形象感知青蛙的叫声。
(2)引导学生根据左耳旁了解“除”的本义并认读。
(3)展示图片,结合生活实际理解“除害虫”。
(4)指导朗读,体会青蛙的性格特点。
2、学习“蜻、蜓、吱”和第二节。
(1)图与字结合,认识“蜻蜓”。
(2)联系生活实际,了解蜻蜓。
(3)指导朗读,体会蜻蜓的性格特点。
(三)学生带动作表演读、分角色读,背诵。
(四)师:像青蛙呀,蜻蜓呀这些可爱的小虫子,我们叫他们“益虫”。它们帮我们消灭了许许多多的害虫,保护庄稼,是我们忠实的朋友喔,我们应该想办法保护它们,而不能去伤害它们。
三、发现规律,正确认写。
1、出示“害”,生读。引导学生说说“两注意”,并指导书写。
2、出示“晴”,引导学生与“青”字对比字形、读音,指导进行形声字分析,进一步巩固对形声字的认识。
师:汉字真是奇妙,一个“青”字加上不同的偏旁,就能组成这么多意思完全不同的字,这样我们就可以在识字的时候只看他们的声旁来猜字,这种识字方法叫——“读半边”。其实,在汉字中有很大一部分都是形声字,我们可以利用形旁表义,声旁表音这一特点来识记汉字。
3、引导找出文中声旁表声的字。
4、出示:猜、靓、倩
猜一猜,再标出音节,读一读,体会声旁不一定表示读音的特点。师:看,这些形声字的声旁也是“青”字,但是他们的读音在汉字的演变过程中发生了变化,所以我们在识字的时候还得查我们的无声的老师字典来验证它们的正确读音。
5、学生自学“湖”,找同音字组词。
6、学生练写“除、害、晴、湖、静”。
7、展示,评议。
板书设计:
主板青蛙与蜻蜓
除害虫 做好事
益虫
副板 晴
情 青 静 除 害
睛 蜻
形声字
课后反思:
本节课,我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先以猜谜引入新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根据《课标》要求,我在识字教学时采用了个别读、拼读、组词,用词说话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在熟读的基础上进行了写字的教学。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自己观察字形,让学生提出书写应注意的地方,强化对字的识记,养成学生良好的观察和书写的'好习惯。
结合本课内容,我还以“晴”字为例进行了形声字知识的渗透。让学生明确形声字是汉字的一种构字方法,它是由表意的形旁和表音的声旁两部分构成,我们可以利用形声字的形旁表意和声旁表音的特点来识字。但是,在汉字的演变过程中形声字声旁表音的特点逐渐弱化,因此,教学中设计了“猜一猜”的活动,出示“猜、倩“两个汉字,该内容只是点到为止,没有深究,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形声字声旁表音的局限性,并且教孩子们做学问要有科学的态度,那就是要通过查字典来验证汉字的读音是否准确。
由于本课儿歌浅显易懂,语言生动,是儿童朗读训练的好材料,所以,教学中以读为主,通过教师范读、学生大声齐读、根据自己的喜好读、带动作表演读等多种方式,学生从读中体会到两个“小英雄”不同的性格特点,最后结合生活实际告诉学生青蛙和蜻蜓都是益虫,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继而增强了孩子们保护益虫的意识。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经典教案07-18
优秀语文教案 小学教案语文05-11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语文园地一》教案03-19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3-05
语文树教案12-05
有关语文的教案12-07
语文《咏柳》教案11-09
语文穷人教案11-23
语文《大卫》教案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