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4-09-02 08:37:48 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实用的语文教案(集锦8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教案8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实用的语文教案(集锦8篇)

语文教案 篇1

  一、春雨的色彩活动准备

  (一)知识经验准备 幼儿了解春天的基本特征。

  (二)环境及物质准备 利用三围空间布置春天景色,录音机、磁带、幼儿表演用的小鸟头饰若干。

  二、春雨的色彩活动过程

  (一)运用电教手段,播放影片,启发幼儿说说春天的景色,丰富词语:“万紫千红”、“色彩”。

  第1.师:请小朋友看一看片中有些什么?(引导幼儿逐一细致观察并描绘草地、柳树、桃树、杏树、油菜地、蒲公英)

  第2.师:谁能说一说,它们是什么颜色的?(引导幼儿语言连贯、用词恰当,教师重点提示植物各自的色彩)学习词语:“万紫千红”、“色彩”。

  第3.师:春天为什么这么美?(启发幼儿明白是气温、阳光、春天等各种自然条件,促进万物生长,形成春天美丽的景色)

  (二)教师制作投影片,出示小鸟,引导幼儿观察。

  第1.师:看,这里有几只鸟?它们是什么鸟?停在什么地方?这些小鸟在干什么?

  第2.师:原来小鸟都在争论一个有趣的问题,知道是什么吗?(引出主题――春雨到底是什么颜色的? )

  (三)播放配乐散文,让幼儿欣赏。

  第1.师:你认为他们的话对不对?

  第2.欣赏最后一段,师:“那你们知道春雨到底是什么颜色了吗?”

  第3.再次一边欣赏配乐散文录音,一边出示投影片,加深幼儿对散文的理解。

  (四)角色表演。

  师:小朋友,刚才小鸟们的话,你们还记得吗?现在请你们来做小鸟吧。

  三、春雨的色彩各领域渗透

  艺术:学会用鲜明的色彩画出美丽的春天。

  科学:了解天气的变化,认识雨的`形成。

  四、生活中渗透 让幼儿观察周围景色,了解春雨给大地带来的美丽。

  五、环境中渗透 在音乐区设置各种小鸟头饰,让幼儿进行表演。

  六、家庭中渗透 建议家长多让幼儿观察一些自然景色,多接触大自然。

  七、春雨的色彩活动评价

  八、春雨的色彩活动目标

  (一)认知目标

  第1.通过电教手段,让幼儿欣赏散文中优美的意境,理解散文含义,学习新词:“万紫千红”、“色彩”,丰富幼儿的想像。

  第2.学习用优美的语言描述春天的景色,知道春雨绵绵是春天独有的景致,并用自己的话完整地表达出来,培养幼儿思维的流畅性。

  第3.学习观察春雨的颜色,培养幼儿思维的批判性、求异性和发散性。

  (二)情感目标 通过伴随优美的音乐朗诵散文,培养幼儿对文学语言的感受力和欣赏力。

  (三)人格目标 通过让幼儿积极学习从不同角度观察、分析事物,寻找春雨的颜色,提高幼儿探索性、兴奋性和自主性。

  (四)动作技能 通过角色表演,鼓励幼儿大胆表述角色中的对话,并以抒情优美的动作进行情境表演,培养幼儿创造性的动作技能和动作协调性。

语文教案 篇2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学习:“凌、乏、酿、厦、伐、综”这6个生字及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理解重点句段。

  (1)兴安岭多会打扮自己呀: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

  (2)它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美得并不空洞。

  (3)第七自然段。

  (二)能力训练

  1.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在描写景物中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2.培养自学能力。

  3.增强阅读能力,并学会边读边思考。

  4.能有感情地阅读课文。

  (三)德育渗透点

  体会作者对大兴安岭的热爱,受到热爱祖国的思想教育。

  (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学习,理解课文内容,去领略大兴安岭独特的魅力,感受大自然的美和神奇,去领悟树与人之间的关系,增强环保意识。

  二、学法引导

  1.预习:熟读课文,扫除生字词障碍,质疑。

  2.课堂上多次朗读体会,自学、自悟、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三、重点 难点 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了解大兴安岭的景色特点。

  (二)难点

  学习作者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

  (三)疑点

  为什么说大兴安岭“美得并不空洞”、“确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

  (四)解决方法

  先自学,然后在组内交流、讨论、反复朗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四、课时安排

  二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1.动听的音乐伴奏带。

  2.课文录音。

  3.风景图片,课文插图。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质疑问难。

  2.个人自读、自悟、小组讨论、教师组织全班交流。

  3.指导学生朗读。

  七、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1.继续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

  2.抓住句与句的联系,了解“林海”“岭、林、花”的特点。

  (二)整体感知

  听课文录音,随作者走进兴安岭,你感受到了什么?

  (三)教学过程

  1.导入。

  (板书课题)看到课题,你想到了什么,有什么疑问?

  2.自读课文,提出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每一句话。

  (2)作者从几方面描绘大兴安岭景物特点的?

  3.检查自读效果。

  (1)指名读文,纠正字音:

  高不可攀 秦 岭 珊 瑚 椽 柱 综 合

  (2)交流反馈。

  (第二段讲“岭”,三、四段讲“林”,五自然段讲“花”。)

  4.反复朗读,自学理解,小组讨论。

  (1)思考:①课文中几次讲到“亲切、舒服”?作者为什么感到“亲切、舒服”?联系课文内容,说说你的看法。

  ②再读课文,说说兴安岭的什么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作者是怎样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

  ③找出“林”与海的关系,学生谈体会。

  (2)先读文、教师再依次先后出示上边这三个问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3)自学、讨论。

  (4)交流。

  ①文中作者三次感到“亲切舒服”。第一次是在走进原始森林,脚踩在积得几尺厚的松针,手摸到那些古木产生的。作者发现原始森林不像原来想像的那样,这时“亲切、舒服”油然而生。第二次是在第二自然段,作者感到兴安岭的美与建设结为一体,美得有实际意义,觉得兴安岭越看越可爱,从而心中感到“亲切、舒服”。第三次是作者参观林场后觉得人与山的关系密切,人们愉快地劳动、幸福地生活,还使林海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因而感到亲切、舒服。

  在学生领悟了作者的感受后,让学生谈出看法,并带着亲切的感觉读课文,教师指导学生练习有感情的朗读。

  ②作者描绘了兴安岭的“岭、林、花”。作者在写“岭”时,抓住了“温柔”的特点、通过和秦岭比较来写的;写“林”时,先总述的确是林海,再通过颜色多来写树的种类多,并重点讲落叶松和白桦,而且用了打比方的写法;写“花”时,着重写野花多处都是。在分别写了“岭、林、花”之后,又用了打比方的方法,对兴安岭的景色体描绘。

  a.在学生交流时,引导他们体会

  兴安岭多会打扮自己呀: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

  b.指导学生读出自己最喜欢的那一段,读出兴安岭景物的特点。

  ③文中体现“林与海”的句子有:

  a.多少条岭啊,在疾驰的火车上看了几个钟头,既看不完,也看不厌。(像大海一样宽广无边)

  b.群岭起伏。(像大海的波浪)

  c.青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裙。(像海边的浪花)

  d.千山一碧。(像大海一样美丽)

  e.万古长青。(像大海一样永恒)

  f.综合利用。(像大海一样富有)

  学生反馈时,教师要抓住这些词来引导学生晶析“林”与“海”的关系。解决课题“林海”这一疑问。

  5.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第二课时

  (一)指名逐段读文

  1.理解“兴国安邦”的含义。

  2.指导学生识记生字、练习书写,重点指导。

  “秦”与“泰”、“既”与“即”的区别。

  3.(1)默读第2段。说说这一段分几层?每段主要写什么内容?

  (分两层。第1层 {第2至5自然段),主要介绍大兴安岭的岭、林、花的景物特点。第2层{第6自然段),主要写作者看到景物产生的联想。)

  (2)指名读第2自然段。

  这一自然段主要写什么?(大兴安岭的“岭”的特点。)

  “岭”的特点主要是什么?(大兴安岭“岭”的主要特点有两个:一是温柔,二是多。)

  什么是“温柔”?(“温柔”,本义是指性情柔和、平顺,在课文中是指山势平缓,线条柔和。)

  作者是怎样来写大兴安岭“岭”的特点的?(作者连写“岭”温柔这一特点时是用对比的方法来写的。与秦岭比较。)结合课文语句说说作者是怎样拿大兴安岭的“岭”与秦岭比较,来突出大兴安“岭”的特点的?

  (3)读第3、4自然段。

  这两个自然段主要写什么? (大兴安岭“林”的特点。)

  这两个自然段之间是什么关系?(第3自然段,总的写“林”的特点,第4自然段突出介绍了落叶松和白桦。)

  “海边上不是还泛着白色的浪花吗?”这句话中的“海”是指什么? “白色浪花”又是指的什么?(“海”就是上一句所说的落叶松的海洋。“白色的浪花”,指的是下一句所说的俏丽的白桦。)

  (4)读第5自然段。

  “我是爱花的人,到这里我却叫不出那些花的名儿来。”作者这样写说明什么?(说明野花的种类非常多。)

  作者是怎样写大兴安岭很会打扮自己的?(“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

  这个句子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个描写极其生动、形象,作者把大兴安岭看作一个很会打扮自己的美丽的姑娘,充分表达了作者对大兴安岭的喜爱、赞美之情。)

  小结:从第2至第5自然段,作者按照岭一林一花的顺序介绍了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

  (5)读第6自然段。

  “千山一碧”是什么意思?(指许许多多的山岭都是碧绿的颜色。)

  “良材”怎么讲?(优良的建筑材料。)

  “它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美得并不空洞。”为什么说大兴安岭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大兴安岭“千山一碧,万古长青”,出产量优质木材,这些木材运往全国各个省市,用于各项建设事业。“大至砂井、铁路,小至椽柱、桌椅”。)

  作者这样写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大兴安岭的美与建设结为一体,所以它“美得并不空洞”。想到这些,作者感到大兴安岭越看越可爱,心中感到亲切、舒服。)

  小结:第1至第5自然段写作者所看到的景物,第6自然段再写由看到的景物产生的联想,表达作者对大兴安岭发自内心的喜爱之情。

  (二)指导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语句,读一读并抄写下来

  (三)总结、扩展

  1.总结:作者老舍先生以多姿的彩笔,抓住了“岭、林、花”的特点描绘了大兴安岭迷人的景色,并畅谈了自己的感受,表达了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让我们也体会到:大兴安岭就像一位温柔的姑娘,不光外表美,而且有着内在美。

  2.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质疑:你还有什么不懂的方法吗?

  按课文填写。

  1.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的确是——,群岭起伏是——。多少种绿色呀:——,——,——,——,绿得难以形容。恐怕只有画家才能描出这么多的绿颜色来呢!

  2.兴安岭上千般宝,第一应夸——。是的,这里是落叶松的——。看,海边上不是还泛着白色的浪花吗?那是些——,树干是——。在阳光下,大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不是像海边的浪花吗?

  3.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

  4.有多少省市用过这里的木材呀,大至——、——,小至——、 —— 。 —— ,—— ,恰好与广厦、良材联系在一起。所以,兴安岭越看越可爱!它的美丽与——,美得并不空洞。叫人心中感到——、——。

  八.布置作业

  1.“云横秦岭’’是怎样的景象?兴安岭的“岭”与秦岭有什么不同?试着画一幅简笔画。

  2.阅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能读准声母、韵母、整体认读音节,能熟练记忆声母、韵母、整体认读音节。

  2、能区分形近声母、韵母及间近整体认读音节。

  3、乐于记忆声母、韵母、整体认读音节,有小组合作意识和集体荣誉感。

  教学重点目标1

  教学难点目标2

  教学准备教师拼音卡片

  学生拼音卡片

  教学过程

  备注

  一、创设情境导入:

  师:孩子们,今天拼音家族为了你们吵得可厉害啦!声母、韵母、整体认读音节都说是你们的老朋友,争着要来和你们见面。结果还是智慧王子阻止了这场争吵。智慧王子说:孩子们认不认识你们还不一定呢?我建议你们设置声母关、韵母关、整体认读音节关,让孩子们来闯关,过关了就封他们为智慧王,表示他们认识你们,大家看怎么样?声母、韵母、整体认读音节都同意了。孩子们,你们同意吗?看看哪一组的同学会是智慧王?

  小组内先认一认,记一记。

  二、教学活动设计:

  [活动一]

  声母关。

  1.分小组按声母排列顺序读声母。

  2.开火车看老师手中的.拼音卡片读。

  3.区别形近的声母: b-p b-d b-q p-d p-q d-q q-g f-t h-n n-m。

  4.小结闯关结果,颁发智慧星。

  [活动二]

  韵母关。

  1.分小组按韵母排列顺序读韵母。

  2.指名读老师手中的拼音卡片。

  3.区别形近的韵母: ei-ie ui-iu un-un an-ang in-ing en-eng。

  4.小结闯关结果,颁发智慧星。

  [活动三]

  整体认读关。

  1.分小组按整体认读音节的排列顺序读整体认读音节。

  2.指名读老师手中的拼音卡片。

  3.区别形近的整体认读音节: zi-zhi ci-chi si-shi yin-ying。

  4.小结闯关结果,颁发智慧星。

  [活动四]

  风险关。

  开火车读读一读的内容。都读对了有两个智慧星,读错了要减去一个智慧星。小结闯关结果,颁发智慧星。

  [活动五]

  总结。

  总结:评出智慧王。

  三、学习效果测评:用拼音认一认同学的名字。

语文教案 篇4

  21、画家和牧童

  教学目标:

  1、 会认13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画家和牧童的优秀品质。

  3、 懂得要挑战权威,也要谦虚谨慎。

  教学重点:

  1、 识字教学。

  2、 写字教学。

  教学难点:

  教会孩子懂得要敢于挑战权威,也要谦虚谨慎。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写课题“画家”二字写得大一些,“牧童”二字写得小一些。提问:谁知道老师为什么这样写课题?请同学自由发表看法。

  2、在大画家与小牧童之间到底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呢?我们一起到课文中去看看。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 请小朋友自由读课文,想象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2、 请生再次自读课文,标出自然段,用“□”勾出生字。

  3、 认记生字:

  (1)教师出示生字卡片,学生借助拼音读出生字读音。

  (2)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生字,并为它组词。

  (3)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自由认记生字。

  (4)请学生起来说说自己记了哪个生字?是用什么方法记住的?

  偏旁归类识字:抹——批——拱 惭——愧

  加偏旁识字:区——驱 共——拱

  换偏旁识字:沟——购 绳——蝇 渐——惭 瑰——愧

  看字型识字:“墨”——墨是黑色的。

  联系生活识字:

  “价”,超市里写有“天天平价”。

  “购”,粮站墙上写有“收购粮食”。

  (5)用多种方法检查学生对生字的认记情况。(开火车、抢读、小组读、齐读、个别读等)

  三、细读课文,理解内容

  1、在认识字的基础上快速、轻声读课文两遍,看看自己能不能将课文读通顺。

  2、同桌读课文,抽学生读课文。

  3、想听老师读吗?师范读课文,学生仔细听,听听老师是怎样读的。

  4、请生评价老师读的课文。

  5、学生自由读课文,想想课文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情?

  6、看图,说说牧童是在什么情况下指出画家戴嵩画错了的?

  7、在文中找出图中不同人物说的话,仔细读一读。

  8、图上的哪个人是大画家戴嵩?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9、假如你是戴嵩你会感到怎样?可是他却是怎么说、怎么做的呢?练习用诚恳、和蔼的语气读戴嵩此时说的话。

  10、练习读读戴嵩与牧童的对话,要读出牧童的天真质朴。

  教师可以适时范读。

  11、四人小组合作练读。在分角色读时,力争通过表情和动作把叙述部分的内表现出来。

  12、请组内朗读好的学生在全班表演朗读。从表情、动作、语气三方面引导评议,以检查学生对“称赞、赞扬、和蔼、惭愧、拱手”等词语的理解情况。

  13、想象当时的.情况,人们听了会说些什么?你想说些什么?看看书中的学习伙伴有什么看法?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认读生字。

  2、齐读课文。

  二、指导学生写字

  1、出示要求会写的生字卡片,学生认读。

  2、请生选择喜欢的生字组词,能组几个就组几个。

  3、学生自由观察自己感兴趣的生字,并说说在写这个生字的时候应该注意些什么。教师相机点拨。

  4、重点指导以下几个生字:

  兄、呆:上面的“口”要上宽下窄;“兄”的最后一笔要圆润舒展;“呆”的下部分的竖要写在竖中线上。

  商:很像“摘”字的右半部分,但同字框里面不一样。

  抹、挤、拱、批:四个字都有提手旁,都是左窄右宽。

  价:字内有三个撇,但最后一撇与前两撇不一样。

  钱:左短右长,重点指导金字旁和斜钩的写法。注意与“浅”比较。

  购:左右都写得比较瘦长。

  5、学生自由写字,教师巡回指导。

  三、完成课后练习

  1、出示小黑板,上面有课后题。

  2、请学生读读句子,体会“一”的作用。

  (1) 他的画一挂出来,就有许多人观赏。(说明他画得真好,一下子就把人吸引住了。)

  (2) 他一会儿浓墨涂抹,一会儿轻笔细描,很快就画成了。(说明画家的动作很快。)

  3、请学生用“( )一( ),就( )。”“( )一会儿( ),一会儿( )。”的句式说句子,写句子。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缘、骚、逊”等5个生字(包括1个多音字),会写“题、侧、峰”等11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题西林壁》。

  3.结合插图、注释等理解诗意,感悟、品味诗中所蕴含的哲理。

  教学重点:

  1.理解古诗内容,想象古诗中所描写的景象。

  2.比较两首古诗在写景方面的异同,把握古诗揭示哲理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激发兴趣。

  1.过渡:同学们,昨天我们学习的《题西林壁》是一首哲理诗,向我们传达了为人处世之道。接下来我们要学习的这首《雪梅》也是一首哲理诗。大雪飘飞,梅花绽放,多么美的景致。可是有一天雪和梅却争执起来了。诗人正是捕捉住了这小小的争执瞬间,发出令人深思的议论。诗人通过雪、梅的争执想告诉我们什么呢?快随老师品读诗句,一探究竟吧!

  2.理解诗题。教师板书诗题,并同步讲解。

  明确:“雪梅”即雪中的梅花,这是诗人评论的两个对象。

  3.介绍诗人,简介背景。

  卢钺 ?宋朝末年人,具体生卒年、生平事迹不详,存世诗作也不多,以两首《雪梅》留名千古。

  创作背景 ?对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书上记录不详,推测作于宋末的一个初春日梅花开放,作者赏玩之时。

  二、初读古诗,夯实基础。

  (1)课件出示古诗及生字,引导学生自读,在读中识记生字新词。

  会写的字:阁(ɡé) ? 费(fèi) ? 须(xū) ? 逊(xùn) ? 输(shū) ? ? 会认的字:骚(sāo)人

  (2)教师进行生字书写示范,引导学生在田字格中正确书写生字。

  ◆书写指导:

  [阁]半包围结构。“门”阔、大,从左、上、右包围“各”。

  [须]左右结构。左部“彡”三撇的撇尖上下对齐;右部“页”的竖撇从横中线的上方起笔,向左下撇出,末笔长点顿笔有力。

  [输]左右结构。左部“车”末横变提,书写时先竖后提;右上部撇、捺舒展,罩住下部。阁须输

  ◆易错提示:

  [费]下边是“贝”,不要写成“见”。

  [降]右下部是“”,不要写成“干”。

  [输]右部下边是“”,不要漏写短横。

  (3)播放朗读音频,引导学生朗读古诗,并划分节奏。

  雪梅

  梅雪争春/未肯降,

  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

  雪却输梅/一段香。

  三、运用方法,自主学习

  1.出示阅读要求。

  (1)结合注释理解诗意,把握诗歌的主旨。

  (2)观察教材中的插图,图上画了什么?它们各具有怎样的品质?

  (3)同桌之间交流有问题的地方。

  2.教师检查学生对古诗的掌握情况,引导学生赏析古诗。

  (1)理解“梅雪争春未肯降”的意思。“降”是什么意思?梅雪为什么不肯“降”?这句诗运用的是什么修辞手法?有何表达效果?

  预设:引导学生结合课文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降”是“服输”的意思。出示梅花雪中绽放的图片,再结合诗句使学生明白梅雪不肯“降”是因为“争春”,即都认为各自占尽了春色。这里把梅、雪拟人化,运用的是拟人修辞手法,使梅、雪具有了人的特性,将梅、雪的美别出心裁、生动活泼地表现了出来。

  过渡:梅、雪争春,到底谁更能代表春天呢?正在欣赏梅、雪的诗人该如何评判呢?

  (2)理解“骚人阁笔费评章”的诗意。“骚人”是什么意思?“费评章”的原因何在?你认为“骚人”应如何评议梅、雪?

  预设:课件出示“骚人”的意思及其来历。因为战国诗人屈原创作了《离骚》,故后人称屈原为“骚人”,后来泛指忧愁失意的文士、诗人。“费评章”指难以评议。为什么呢?这里就要引导学生结合上句诗来思考。至于“骚人”应如何评议梅、雪,学生可以各抒己见,表达合理即可。

  过渡:梅、雪各有特色,诗人一时也难以评议,但是梅、雪仍然争执不下,究竟该如何是好呢?读读下面两句诗,也许我们能找到答案。

  (3)理解“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的诗意。在这两句诗中,诗人指出梅、雪各有什么长处、短处?诗人将梅、雪的长处、短处对照着写,客观地进行评价,你如何看待这种评价方式?结合自身实际说说你从中受到的启发。

  预设:讲解这两句诗之前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看待自身的长处和短处,然后再将目光移至这两句诗上。这两句诗说的是如何评判梅、雪的问题,梅含清香,但比之雪的白则逊色三分;雪晶莹洁白,却少了梅的清香。诗人没有单纯地赞美梅或雪的独特优点,而是综合分析其优缺点,说明它们各有长短,这种评价显得十分中肯、公允。将诗人对梅、雪的评价引到自身实际,学生可以畅所欲言,紧扣“人各有长短,要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来谈即可。

  小结:梅花雪中绽放,清香幽幽,自古以来,很多文人墨客都为之写下赞美的诗篇。而本诗作者却另辟蹊径,赞美梅,也不落下雪,在评议它们各自的特色时更是由物即理,告诉人们正确看待他人、自己的方法,使人颇受教益。同学们,“罔谈彼短,靡恃己长”,这是古人告诉我们的处世之道,希望你们能行之于身,不断提升自身素养。

  3.引导学生再次朗读古诗,并进行适当的拓展。

  过渡:同学们,这是一首流传久远的佳作,尤其是后两句,多次被人们引用。其实,卢钺当初创作《雪梅》时,共写了两首,本文是第一首。你们知道第二首是什么吗?同学们在课下可以搜集一下,并尝试将它背诵下来。

  雪梅(其二)

  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诗俗了人。

  日暮诗成天又雪,与梅并作十分春。

  诗意:只有梅花没有雪花的话,看起来没有什么精神气质。如果下雪了却没有诗文相和,也会非常俗气。在冬天的'傍晚夕阳西下时写好了诗,刚好天空又下起了雪。再看梅花雪花争相绽放,像春天一样艳丽多姿,生气蓬勃。

  赏析:这也是一首说理的诗。课文所选的第一首诗主要写梅与雪的特点,这首诗则主要写梅与雪以及它们与诗之间的关系。诗人认为如果只有梅花独放而无飞雪落梅,就显不出春光的韵味;若有梅有雪而没有诗作,也会使人感到不雅。这三者缺一不可,只有三者结合在一起,才能组成最美丽的春色。从这首诗中,可看出诗人对赏雪、赏梅、吟诗的痴迷及其高雅的审美情趣。

  四、对比阅读,整体回顾

  1.分析比较,整体阅读。

  过渡:同学们,三首古诗已经学完。这三首古诗中均有精彩的写景内容,但第一首是景中含情,后两首是景中寓理。对景物的生动描摹得益于诗人认真、仔细的观察,情的抒发、理的阐释则有赖于诗人对人生的深刻感悟。我们再读一读这三首诗,感受古诗的魅力。

  (1)学生齐声朗读三首古诗。

  (2)出示表格课件,引导学生填写表格,在对比中对三首诗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2.课外拓展,增加积累。

  过渡:同学们,对那些表现诗人的哲学观点、反映哲学道理的诗,人们给它们取了一个名字,你们知道是什么吗?(学生齐答:哲理诗)对了,就是哲理诗,也叫说理诗,我们这节课上所学的两首诗就属于这一类诗。哲理诗多将哲学的抽象哲理蕴含于鲜明的艺术形象之中,内容深沉浑厚、含蓄隽永。你们还知道哪些哲理诗呢?请同学们于课外搜集,并简单说明它们揭示的道理。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宋]杨万里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

  政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

  诗意:不要说从山岭上下来就没有困难,这句话使得前来爬山的人白白地欢喜一场。当你进入到崇山峻岭的万山之中,你刚攀过一座山,另一座山立刻将你阻拦。

  哲理:人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对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做好充分的估计,不要为一时一事的成功而陶醉。

  观书有感[宋]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诗意: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展现在眼前,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都在镜子中一起移动。要问那方塘里的水为什么会这样清澈,是因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为它源源不断地输送活水啊。

  哲理:要不断接受新事物,才能保持思想的活跃与进步。

  五、作业设计,巩固提升

  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语文教案 篇6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知道石城是指哪座城市吗?为什么南京又被称作石城?

  师:石城的石一针见血的点出了南京以石而闻名。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课文课题是泉城(板书泉城),你们说这座城市以什么闻名天下?大声读课题!

   师:你想知道什么?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解决初级疑问。

  师: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有些问题很快就能明白了。遇到不认识的字看看拼音。

  师:你们的问题在文中找到答案了吗?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2.引入研究课题,生成高层次阅读期待。

  师:有些问题同学们明白了,有些问题同学还未彻底的了解。济南素有泉城、泉都之称。元代地理学家于钦亦称赞说:济南山水甲齐鲁,泉甲天下。这甲天下的济南的泉,到底有什么绝妙之处,能博得天下第一的美誉?

  师:这个问题不忙解决。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把书多读几遍,不光老师的问题能解决,你们心中的小问号也能解开。

  3.多种形式练读。

  出示自读要求:

  (1)自己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大声慢速朗读课文,读通句子。

  (2)小组检查:

  由每组的2号同学读课文,其他同学拿出铅笔,在二号同学读错的词句后做上记号。课文读完后,指出他的错误读音,并帮助他纠正。

  4.检查自读情况。

  出示生词和词组:

  晶莹剔透秋雨潇潇虎啸狮吼趵突泉拎到悬崖洞穴水声喧腾昼夜不息水藻清清楚楚

  济南大约一亩见方忽()忽()组成占()比吊桶还粗三堆白雪

  师:咱们的2号看看上面有没有你刚才读错的生词。现在,请你领着同学再读一读你刚才读错的那个词。

  (重点指导读准:剔趵拎穴昼藻济)

  师:现在,让我们大声的读读这些生词一遍。

  5.联系生词,品析济南泉水。

  师:联系课文,你能不能从上面某个词中发现济南泉水的一些特点?也许从这里我们能找到济南泉水甲天下的原因。大声读课文,边读边想。不理解的词,。

  指名回答。

  6.齐读课文,试着把这些特点读出来。

  7.同学们,我们读几遍了,背一背!背不出?不要紧,看书,记得几句背几句。

  第二课时

  一.小组学习,讨论研究课题。

  1.谈话激发学习兴趣。

  师:济南有泉城的美誉。众多清冽甘美的泉水,从城市地下涌出,汇为河流、湖泊。比如,大明湖就是由众多泉水会聚而成。盛水时节,在泉涌密集区,呈现出家家泉水,户户垂杨、清泉石上流的绮丽风光。早在宋代,文学家曾巩就评价道:齐多甘泉,冠于天下。那么,济南的泉到底有何绝妙之处,让他博得天下第一的美誉。

  2.学习策略提示

  (1)古人说:开卷有益。解决问题的最好的方法没过于读书了。请你边读边画下你认为重要的语句。

  (2)再读读你画下的语句,想想从中可以发现济南泉水的那些绝妙之处。

  (3)想到了?不会说?没关系,按老师的'提示慢慢说:济南泉水的绝妙之处在于:第一第二

  (4)想知道,别人是怎么想的吗?到小组中去,听听别人的观点,也说说自己的想法。

  3.全班交流

  想一想,再你们刚才讨论的过程中,那一条最能突显济南泉水的绝妙之处。

  二.浅处掘深,提升阅读水平

  1.关于七十二泉,要告诉学生,(怎么下达?)(或者在学生汇报时渗透下去)

  2.师:同学们刚才都谈了自己的想法,老师也来谈谈自己的观点。当然我们的观点实在没有谁好谁坏。

  师:我认为,济南泉水最绝妙的地方可以归结为八个字:数量众多、各具特色。因为济南有七十二泉,济南泉水实际数远不只这些,历代济南七十二泉,和七十二行,七十二变一样,是泛指数量多的意思。事实上,据说济南的泉至少超过一百一十个,济南泉水多如繁星,然而却各具风采。珍珠泉,平地涌泉,形如珠串,忽聚忽散,忽断忽续,忽急忽缓,古人曾以百尺珠帘水面铺的诗句赞美珍珠泉。趵突泉,泉水清澈,三股比吊桶还粗的清泉,水花四溅,喷射数尺,壮如白雪三堆。真是平地喷出三尺雪。最能反映这个特点的还得看第一小节。

  (1)精讲第一自然节,体会的特点

  指名读。找找那一句能反映济南的泉各具特色。

  出示:这些泉有的秋雨潇潇

  指导朗读,练习用有的有的说话。

  三.总结。

  四.名篇指径,课内向课外延伸。

  出示老舍名作:《济南的秋天》《济南的冬天》。

  每小组发一份材料,由组长读,其他同学仔细听。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要求:

  思想品德要求:体会作者喜欢桂花、摇桂花的乐趣和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知识要求:自学课文中的新词;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感情的句子的含义。

  能力要求:想像课文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感情朗读课文。

  重点难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想像课文描写的情景。

  教具准备:常规

  教学时间: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回忆过去经历过的美好的事情是一种享受,充满乐趣。你会回忆过去经历过的有趣的事吗?爸爸妈妈也会回忆他们的童年,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就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文章,饱含着作者对童年往事的无比怀念。课文的题目是《桂花雨》

  二、初读课文

  思考:

  1、课题“桂花雨”是什么意思?用的是什么修辞方法?

  2、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

  3、画出不理解的词语和问题。

  三、学习课文

  1、自由读课文,标出有几个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事,哪几段是写这件事?(小组讨论再全班发言)

  2、学习第一、二自然段

  读了这一段你对“我”桂花都有了什么了解?

  3、学习三至六自然段

  这部分主要写了什么?找出相关词句读一读,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结合自己有过类似的经历吗?

  结合学生的.想像点题为什么用“桂花雨”做题目

  4、学习第七八自然段

  如何理解母亲说的话?杭州小山的桂花真的比不上家乡院子的桂花吗?(自由发言)

  老师总结:这篇课文通过写桂花的事,看出了我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也看出我和母亲对家乡、对家乡桂花有深厚的感情。

  5、带感情读课文

  再读课文,理解内容教案。

语文教案 篇8

  第 一 课 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读课文。

  2、能按照顺序进行看图说话练习。

  3、能用一定的记字方法记住9个生字的字形,写好”追”,”喊”两个字。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教学难点:看图按顺序说一段话。

  教学准备: 挂图、字卡、课前寻找秋天、黑板 X)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生活激趣

  1、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课文《秋游》,请小朋友跟老师一起板书课题。

  2、“秋”指什么季节?“秋游”是什么意思?(秋天到郊外游玩) 齐读课题。 `

  3、在我们的身边,秋天已经悄悄来临了。这两天,大家都睁大了双眼去寻找秋天,来说说你们的收获吧。可以是一句话,也可以是一首诗或儿歌。(全班交流)

  4、大家的收获还真不少。这节课,老师要邀请大家一起去郊外游玩,希望大家能玩得开心,收获更多。

  二、范读课文,指导看图。

  1、请大家把书翻到第1课《秋游》,捧好书,准备出发。(师范读)

  2、同学们跟着老师去郊外游玩,你看到了些什么?又说了些什么?请大家走进这幅《秋游》图。

  (1)我们从上往下看,秋天的天空中,你看到了些什么?它们是什么样子的?( ……的天空……几朵白云有的像……有的像……小鸟……) 板书:天空:

  (2)秋天的农田里,长了哪些庄稼?它们有是什么样子?(稻子金黄,高梁火红,棉花雪白雪白。)

  板书:田野

  (3)你们在草地上玩了什么呢?

  出示:我们有的( ),有的( ),有的( ),

  有的( )。

  (板书:游玩)

  3、大家说得真不错,现在你能按“天空——田野——游玩“的顺序向大家介绍一下你 秋游的经历吗?(指名一生说)

  三、初读课文。

  1、秋游的经历真令人开心,《秋游》这一篇课文更是生动地记录了同学们的游玩经历过程,现在请大家自由轻声地朗读课文.。

  要求:①读准字音 ②读通句子(读3遍)

  2、这些生字词你能读准了吗?自己先练一练。

  出示: 追逐 郊外 白兔 绵羊

  老师 喊着 高梁 凉了

  棉花 稻子 一望无边

  逮蚂蚱 打滚儿 亮嗓子

  (1) 自由练读.

  (2) 带拼音开火车读,齐读

  (3) 去拼音一行一行读,齐读

  3、大家的生字词读得这么棒,相信读课文也难不了你们。第一节写了同学们跟着老师去郊外游玩,谁来读?

  (1)来到郊外,同学们看到秋天的天空美极了。(板书:美)谁来读第2节。(请生读,评议)

  (2)秋天的田野也很美。(板书:美)谁来读第3节?(请生读,评议)

  (3)第4节写同学们在草地上玩得很开心。(板书:开心)谁来读?(请生读)

  4、美好的秋天,尽情的玩乐,真令人难以忘怀,让我们一起再次走进课文,再次去郊外游玩一番。(齐读课文)

  四、分析字形,指导写字。

  1、今天,同学们跟着老师去郊游,玩得都很开心,可课文中的生字却急坏了,它们争着抢着对同学们说:“小朋友们,今天可别光顾着玩,还得认真写好字呀!”同学们,你们会认真写好字吗?”

  2、 出示:“ 追”“喊”

  (1)先和它们一起打个招呼。

  (2)书空这两个字的笔顺。

  (3)说说怎么记住它们.

  (4)范写

  追:竖笔写在竖中线,两个左框紧贴竖。点的起笔要略低,捺脚运笔重到轻。

  喊:口字写得窄而上,一撇写到口字下。一横一口要靠左,斜钩对角拉拉长,最后一笔点在上。

  五、课后作业

  这节课,同学们的表现都很不错,课后希望大家能把这篇美文多读几遍,争取把课文读熟练。

  第 二 课 时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图文对照细读课文,并通过想象,抓住重点词语反复品味朗读,从而体会秋天的美丽,体会孩子们面对秋天美丽变化的天空和色彩斑斓的田野尽情享受的愉快心情。

  2、通过对课文的朗读、感悟,感受秋天的美好景象,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抓住重点词反复品味朗读,感受秋天的美景。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小朋友,上一堂课我们初学了课文,对课文内容有了大致的了解,还学会了许多生字新词,这些生字、新词还认识吗?

  出示:白兔农田追逐一望无边

  郊外 草地 开心 笑着

  喊着 蚂蚱 棉花 几只 ?

  (1)、指读词语。

  (2)、找一找轻声音节的词,多音字。

  (3)、选择其中的一个说句话。

  二、精读课文

  小朋友,今天老师要带着大家到大自然中,去仔细感受一下秋天的大自然带给我们的乐趣,好吗?自由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小朋友秋游时看到了什么?玩了些什么?

  (一)、第二自然段

1、你觉得秋天的天空怎么样?(美)美在哪里呢?我们读读课文好吗?

  2、学生自由读课文。

  3、师生讨论:抓住“蓝蓝的、一望无边、有时像……有时像……”

  (1)“蓝蓝的”对呀,秋天的天空真美,颜色是蓝蓝的,我们一起读读这个词,再美一点;

  (2)“一望无边”哦,原来天空是这么广阔啊,真大呀,真是一眼望不到边,谁能读好这个词?指读,真不错,你把天空的广阔无边给读出来了,我们一起来试试;

  (3)“有时像……有时像……”嗯,秋天的天空真美,美在天上的白云真有趣,小朋友,你们看,这天上的'云朵就只像白兔,绵羊吗?这些飘动的云变化真多啊!在这一望无际的天空中,这些云朵还在不断的变化着呢?请小朋友看看图,也可以联系平时所看到的来说说天上的云还像什么?

  4、句式练习(学生说到有时……完成这个句子练习)

  出示句子:蓝蓝的天空一望无边,几朵白云有时像( ),有时像( ),有时像( )。

  小结:的确,秋天的天空多美呀!美在几朵白云有时像一群白兔,有时像几只绵羊,多神奇!秋天的天空美在颜色是“蓝蓝的”,美在“一望无边”,多么广阔啊!那谁能通过朗读把秋天天空的美丽读出来呢?(指读课文)你读得真美,我们学着他的样子一起来试一下好吗?(齐读)

  (二)、第三自然段

  过渡:我们刚才感受到了秋天的天空很美,秋天还有什么也很美呢?(田野)

  1、分小组读课文自己学习讨论,用一句话来说说田野的景色。

  2、学生交流

  (1)、田野里,稻子成熟了。(对呀,田野里稻子金黄金黄的,这就告诉我们稻子是成熟

  (2)、田野里,高粱火红火红的。(你看到了火红火红的高粱,秋天到了,高粱涨红了脸朝我们笑呢!那高粱也成熟了。)

  (3)、田野里,棉花白了。(棉花白白的,如果你看到一团团雪白的棉花,那你一定会替农民伯伯高兴,因为棉花成熟了,获得了大丰收。)

  3、谁愿意来读读呢?(指读)你能想象一下稻田里这丰收的景象吗?

  田野里稻子黄了,黄得怎样?高粱红了,红得怎样?棉花白了,白得怎样?可以说一种,也可以说两种,能说三种就更好了。

  4、出示:田野里,稻子黄了,( );高粱红了,( ),棉花白了,( )。

  5、是啊,秋天的田野五彩斑斓,确实很美。让我们再一次美美地读一读好吗?老师还觉得,这些颜色不光美,还说明了庄稼成熟了,就要丰收了,大家肯定很高兴,所以读的时候还要——高兴点。真好,让我们来试一试。

  (三)、第四自然段

  过渡:小朋友,秋天的天空是那么的美,秋天的田野是那么的美,在这么美丽的季节里,小朋友来到郊外游玩,玩了些什么呢?谁来读读课文?

  1、指读第4自然段,思考:共有几句话?

  2、指读第一句:同学们有的在草地上打滚儿,有的忙着逮蚂蚱,有的向着蓝天亮开了嗓子。

  (1)、读得不错!圈点“有的……”读读体会,“亮开了嗓子”在干什么呢?

  (2)、引导学生看看图,小朋友还玩些什么?

  (3)用上“有的”来说说笑朋友还玩了些什么。

  3、小朋友在大自然中尽情玩耍,尽情欢笑,大家(引读):奔跑追逐,笑着喊着,多开心哪!

  4、那就让我们开开心心的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三、总结全文

  这篇课文写了同学们跟着老师去郊外秋游,秋天的天空和田野都很美丽,大家玩得也很开心。让我们再一起把课文美美的读一读好吗?

  四、作业

  1、有感情的背诵课文

  2、用“有的……有的……有的……”练习说话。

  板书: 天空 美

  秋游 田野 开心

  游玩 乐

《实用的语文教案(集锦8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资深写手 • 1对1服务

文章代写服务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经典教案07-18

优秀语文教案 小学教案语文05-11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语文园地一》教案03-19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3-05

语文树教案12-05

有关语文的教案12-07

语文《咏柳》教案11-09

语文穷人教案11-23

语文《大卫》教案02-16

文章代写服务

资深写手 · 帮您写文章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ai帮你写文章
一键生成 高质量 不重复
微信扫码,即可体验

实用的语文教案(集锦8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教案8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实用的语文教案(集锦8篇)

语文教案 篇1

  一、春雨的色彩活动准备

  (一)知识经验准备 幼儿了解春天的基本特征。

  (二)环境及物质准备 利用三围空间布置春天景色,录音机、磁带、幼儿表演用的小鸟头饰若干。

  二、春雨的色彩活动过程

  (一)运用电教手段,播放影片,启发幼儿说说春天的景色,丰富词语:“万紫千红”、“色彩”。

  第1.师:请小朋友看一看片中有些什么?(引导幼儿逐一细致观察并描绘草地、柳树、桃树、杏树、油菜地、蒲公英)

  第2.师:谁能说一说,它们是什么颜色的?(引导幼儿语言连贯、用词恰当,教师重点提示植物各自的色彩)学习词语:“万紫千红”、“色彩”。

  第3.师:春天为什么这么美?(启发幼儿明白是气温、阳光、春天等各种自然条件,促进万物生长,形成春天美丽的景色)

  (二)教师制作投影片,出示小鸟,引导幼儿观察。

  第1.师:看,这里有几只鸟?它们是什么鸟?停在什么地方?这些小鸟在干什么?

  第2.师:原来小鸟都在争论一个有趣的问题,知道是什么吗?(引出主题――春雨到底是什么颜色的? )

  (三)播放配乐散文,让幼儿欣赏。

  第1.师:你认为他们的话对不对?

  第2.欣赏最后一段,师:“那你们知道春雨到底是什么颜色了吗?”

  第3.再次一边欣赏配乐散文录音,一边出示投影片,加深幼儿对散文的理解。

  (四)角色表演。

  师:小朋友,刚才小鸟们的话,你们还记得吗?现在请你们来做小鸟吧。

  三、春雨的色彩各领域渗透

  艺术:学会用鲜明的色彩画出美丽的春天。

  科学:了解天气的变化,认识雨的`形成。

  四、生活中渗透 让幼儿观察周围景色,了解春雨给大地带来的美丽。

  五、环境中渗透 在音乐区设置各种小鸟头饰,让幼儿进行表演。

  六、家庭中渗透 建议家长多让幼儿观察一些自然景色,多接触大自然。

  七、春雨的色彩活动评价

  八、春雨的色彩活动目标

  (一)认知目标

  第1.通过电教手段,让幼儿欣赏散文中优美的意境,理解散文含义,学习新词:“万紫千红”、“色彩”,丰富幼儿的想像。

  第2.学习用优美的语言描述春天的景色,知道春雨绵绵是春天独有的景致,并用自己的话完整地表达出来,培养幼儿思维的流畅性。

  第3.学习观察春雨的颜色,培养幼儿思维的批判性、求异性和发散性。

  (二)情感目标 通过伴随优美的音乐朗诵散文,培养幼儿对文学语言的感受力和欣赏力。

  (三)人格目标 通过让幼儿积极学习从不同角度观察、分析事物,寻找春雨的颜色,提高幼儿探索性、兴奋性和自主性。

  (四)动作技能 通过角色表演,鼓励幼儿大胆表述角色中的对话,并以抒情优美的动作进行情境表演,培养幼儿创造性的动作技能和动作协调性。

语文教案 篇2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学习:“凌、乏、酿、厦、伐、综”这6个生字及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理解重点句段。

  (1)兴安岭多会打扮自己呀: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

  (2)它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美得并不空洞。

  (3)第七自然段。

  (二)能力训练

  1.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在描写景物中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2.培养自学能力。

  3.增强阅读能力,并学会边读边思考。

  4.能有感情地阅读课文。

  (三)德育渗透点

  体会作者对大兴安岭的热爱,受到热爱祖国的思想教育。

  (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学习,理解课文内容,去领略大兴安岭独特的魅力,感受大自然的美和神奇,去领悟树与人之间的关系,增强环保意识。

  二、学法引导

  1.预习:熟读课文,扫除生字词障碍,质疑。

  2.课堂上多次朗读体会,自学、自悟、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三、重点 难点 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了解大兴安岭的景色特点。

  (二)难点

  学习作者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

  (三)疑点

  为什么说大兴安岭“美得并不空洞”、“确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

  (四)解决方法

  先自学,然后在组内交流、讨论、反复朗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四、课时安排

  二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1.动听的音乐伴奏带。

  2.课文录音。

  3.风景图片,课文插图。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质疑问难。

  2.个人自读、自悟、小组讨论、教师组织全班交流。

  3.指导学生朗读。

  七、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1.继续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

  2.抓住句与句的联系,了解“林海”“岭、林、花”的特点。

  (二)整体感知

  听课文录音,随作者走进兴安岭,你感受到了什么?

  (三)教学过程

  1.导入。

  (板书课题)看到课题,你想到了什么,有什么疑问?

  2.自读课文,提出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每一句话。

  (2)作者从几方面描绘大兴安岭景物特点的?

  3.检查自读效果。

  (1)指名读文,纠正字音:

  高不可攀 秦 岭 珊 瑚 椽 柱 综 合

  (2)交流反馈。

  (第二段讲“岭”,三、四段讲“林”,五自然段讲“花”。)

  4.反复朗读,自学理解,小组讨论。

  (1)思考:①课文中几次讲到“亲切、舒服”?作者为什么感到“亲切、舒服”?联系课文内容,说说你的看法。

  ②再读课文,说说兴安岭的什么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作者是怎样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

  ③找出“林”与海的关系,学生谈体会。

  (2)先读文、教师再依次先后出示上边这三个问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3)自学、讨论。

  (4)交流。

  ①文中作者三次感到“亲切舒服”。第一次是在走进原始森林,脚踩在积得几尺厚的松针,手摸到那些古木产生的。作者发现原始森林不像原来想像的那样,这时“亲切、舒服”油然而生。第二次是在第二自然段,作者感到兴安岭的美与建设结为一体,美得有实际意义,觉得兴安岭越看越可爱,从而心中感到“亲切、舒服”。第三次是作者参观林场后觉得人与山的关系密切,人们愉快地劳动、幸福地生活,还使林海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因而感到亲切、舒服。

  在学生领悟了作者的感受后,让学生谈出看法,并带着亲切的感觉读课文,教师指导学生练习有感情的朗读。

  ②作者描绘了兴安岭的“岭、林、花”。作者在写“岭”时,抓住了“温柔”的特点、通过和秦岭比较来写的;写“林”时,先总述的确是林海,再通过颜色多来写树的种类多,并重点讲落叶松和白桦,而且用了打比方的写法;写“花”时,着重写野花多处都是。在分别写了“岭、林、花”之后,又用了打比方的方法,对兴安岭的景色体描绘。

  a.在学生交流时,引导他们体会

  兴安岭多会打扮自己呀: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

  b.指导学生读出自己最喜欢的那一段,读出兴安岭景物的特点。

  ③文中体现“林与海”的句子有:

  a.多少条岭啊,在疾驰的火车上看了几个钟头,既看不完,也看不厌。(像大海一样宽广无边)

  b.群岭起伏。(像大海的波浪)

  c.青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裙。(像海边的浪花)

  d.千山一碧。(像大海一样美丽)

  e.万古长青。(像大海一样永恒)

  f.综合利用。(像大海一样富有)

  学生反馈时,教师要抓住这些词来引导学生晶析“林”与“海”的关系。解决课题“林海”这一疑问。

  5.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第二课时

  (一)指名逐段读文

  1.理解“兴国安邦”的含义。

  2.指导学生识记生字、练习书写,重点指导。

  “秦”与“泰”、“既”与“即”的区别。

  3.(1)默读第2段。说说这一段分几层?每段主要写什么内容?

  (分两层。第1层 {第2至5自然段),主要介绍大兴安岭的岭、林、花的景物特点。第2层{第6自然段),主要写作者看到景物产生的联想。)

  (2)指名读第2自然段。

  这一自然段主要写什么?(大兴安岭的“岭”的特点。)

  “岭”的特点主要是什么?(大兴安岭“岭”的主要特点有两个:一是温柔,二是多。)

  什么是“温柔”?(“温柔”,本义是指性情柔和、平顺,在课文中是指山势平缓,线条柔和。)

  作者是怎样来写大兴安岭“岭”的特点的?(作者连写“岭”温柔这一特点时是用对比的方法来写的。与秦岭比较。)结合课文语句说说作者是怎样拿大兴安岭的“岭”与秦岭比较,来突出大兴安“岭”的特点的?

  (3)读第3、4自然段。

  这两个自然段主要写什么? (大兴安岭“林”的特点。)

  这两个自然段之间是什么关系?(第3自然段,总的写“林”的特点,第4自然段突出介绍了落叶松和白桦。)

  “海边上不是还泛着白色的浪花吗?”这句话中的“海”是指什么? “白色浪花”又是指的什么?(“海”就是上一句所说的落叶松的海洋。“白色的浪花”,指的是下一句所说的俏丽的白桦。)

  (4)读第5自然段。

  “我是爱花的人,到这里我却叫不出那些花的名儿来。”作者这样写说明什么?(说明野花的种类非常多。)

  作者是怎样写大兴安岭很会打扮自己的?(“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

  这个句子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个描写极其生动、形象,作者把大兴安岭看作一个很会打扮自己的美丽的姑娘,充分表达了作者对大兴安岭的喜爱、赞美之情。)

  小结:从第2至第5自然段,作者按照岭一林一花的顺序介绍了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

  (5)读第6自然段。

  “千山一碧”是什么意思?(指许许多多的山岭都是碧绿的颜色。)

  “良材”怎么讲?(优良的建筑材料。)

  “它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美得并不空洞。”为什么说大兴安岭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大兴安岭“千山一碧,万古长青”,出产量优质木材,这些木材运往全国各个省市,用于各项建设事业。“大至砂井、铁路,小至椽柱、桌椅”。)

  作者这样写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大兴安岭的美与建设结为一体,所以它“美得并不空洞”。想到这些,作者感到大兴安岭越看越可爱,心中感到亲切、舒服。)

  小结:第1至第5自然段写作者所看到的景物,第6自然段再写由看到的景物产生的联想,表达作者对大兴安岭发自内心的喜爱之情。

  (二)指导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语句,读一读并抄写下来

  (三)总结、扩展

  1.总结:作者老舍先生以多姿的彩笔,抓住了“岭、林、花”的特点描绘了大兴安岭迷人的景色,并畅谈了自己的感受,表达了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让我们也体会到:大兴安岭就像一位温柔的姑娘,不光外表美,而且有着内在美。

  2.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质疑:你还有什么不懂的方法吗?

  按课文填写。

  1.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的确是——,群岭起伏是——。多少种绿色呀:——,——,——,——,绿得难以形容。恐怕只有画家才能描出这么多的绿颜色来呢!

  2.兴安岭上千般宝,第一应夸——。是的,这里是落叶松的——。看,海边上不是还泛着白色的浪花吗?那是些——,树干是——。在阳光下,大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不是像海边的浪花吗?

  3.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

  4.有多少省市用过这里的木材呀,大至——、——,小至——、 —— 。 —— ,—— ,恰好与广厦、良材联系在一起。所以,兴安岭越看越可爱!它的美丽与——,美得并不空洞。叫人心中感到——、——。

  八.布置作业

  1.“云横秦岭’’是怎样的景象?兴安岭的“岭”与秦岭有什么不同?试着画一幅简笔画。

  2.阅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能读准声母、韵母、整体认读音节,能熟练记忆声母、韵母、整体认读音节。

  2、能区分形近声母、韵母及间近整体认读音节。

  3、乐于记忆声母、韵母、整体认读音节,有小组合作意识和集体荣誉感。

  教学重点目标1

  教学难点目标2

  教学准备教师拼音卡片

  学生拼音卡片

  教学过程

  备注

  一、创设情境导入:

  师:孩子们,今天拼音家族为了你们吵得可厉害啦!声母、韵母、整体认读音节都说是你们的老朋友,争着要来和你们见面。结果还是智慧王子阻止了这场争吵。智慧王子说:孩子们认不认识你们还不一定呢?我建议你们设置声母关、韵母关、整体认读音节关,让孩子们来闯关,过关了就封他们为智慧王,表示他们认识你们,大家看怎么样?声母、韵母、整体认读音节都同意了。孩子们,你们同意吗?看看哪一组的同学会是智慧王?

  小组内先认一认,记一记。

  二、教学活动设计:

  [活动一]

  声母关。

  1.分小组按声母排列顺序读声母。

  2.开火车看老师手中的.拼音卡片读。

  3.区别形近的声母: b-p b-d b-q p-d p-q d-q q-g f-t h-n n-m。

  4.小结闯关结果,颁发智慧星。

  [活动二]

  韵母关。

  1.分小组按韵母排列顺序读韵母。

  2.指名读老师手中的拼音卡片。

  3.区别形近的韵母: ei-ie ui-iu un-un an-ang in-ing en-eng。

  4.小结闯关结果,颁发智慧星。

  [活动三]

  整体认读关。

  1.分小组按整体认读音节的排列顺序读整体认读音节。

  2.指名读老师手中的拼音卡片。

  3.区别形近的整体认读音节: zi-zhi ci-chi si-shi yin-ying。

  4.小结闯关结果,颁发智慧星。

  [活动四]

  风险关。

  开火车读读一读的内容。都读对了有两个智慧星,读错了要减去一个智慧星。小结闯关结果,颁发智慧星。

  [活动五]

  总结。

  总结:评出智慧王。

  三、学习效果测评:用拼音认一认同学的名字。

语文教案 篇4

  21、画家和牧童

  教学目标:

  1、 会认13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画家和牧童的优秀品质。

  3、 懂得要挑战权威,也要谦虚谨慎。

  教学重点:

  1、 识字教学。

  2、 写字教学。

  教学难点:

  教会孩子懂得要敢于挑战权威,也要谦虚谨慎。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写课题“画家”二字写得大一些,“牧童”二字写得小一些。提问:谁知道老师为什么这样写课题?请同学自由发表看法。

  2、在大画家与小牧童之间到底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呢?我们一起到课文中去看看。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 请小朋友自由读课文,想象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2、 请生再次自读课文,标出自然段,用“□”勾出生字。

  3、 认记生字:

  (1)教师出示生字卡片,学生借助拼音读出生字读音。

  (2)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生字,并为它组词。

  (3)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自由认记生字。

  (4)请学生起来说说自己记了哪个生字?是用什么方法记住的?

  偏旁归类识字:抹——批——拱 惭——愧

  加偏旁识字:区——驱 共——拱

  换偏旁识字:沟——购 绳——蝇 渐——惭 瑰——愧

  看字型识字:“墨”——墨是黑色的。

  联系生活识字:

  “价”,超市里写有“天天平价”。

  “购”,粮站墙上写有“收购粮食”。

  (5)用多种方法检查学生对生字的认记情况。(开火车、抢读、小组读、齐读、个别读等)

  三、细读课文,理解内容

  1、在认识字的基础上快速、轻声读课文两遍,看看自己能不能将课文读通顺。

  2、同桌读课文,抽学生读课文。

  3、想听老师读吗?师范读课文,学生仔细听,听听老师是怎样读的。

  4、请生评价老师读的课文。

  5、学生自由读课文,想想课文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情?

  6、看图,说说牧童是在什么情况下指出画家戴嵩画错了的?

  7、在文中找出图中不同人物说的话,仔细读一读。

  8、图上的哪个人是大画家戴嵩?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9、假如你是戴嵩你会感到怎样?可是他却是怎么说、怎么做的呢?练习用诚恳、和蔼的语气读戴嵩此时说的话。

  10、练习读读戴嵩与牧童的对话,要读出牧童的天真质朴。

  教师可以适时范读。

  11、四人小组合作练读。在分角色读时,力争通过表情和动作把叙述部分的内表现出来。

  12、请组内朗读好的学生在全班表演朗读。从表情、动作、语气三方面引导评议,以检查学生对“称赞、赞扬、和蔼、惭愧、拱手”等词语的理解情况。

  13、想象当时的.情况,人们听了会说些什么?你想说些什么?看看书中的学习伙伴有什么看法?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认读生字。

  2、齐读课文。

  二、指导学生写字

  1、出示要求会写的生字卡片,学生认读。

  2、请生选择喜欢的生字组词,能组几个就组几个。

  3、学生自由观察自己感兴趣的生字,并说说在写这个生字的时候应该注意些什么。教师相机点拨。

  4、重点指导以下几个生字:

  兄、呆:上面的“口”要上宽下窄;“兄”的最后一笔要圆润舒展;“呆”的下部分的竖要写在竖中线上。

  商:很像“摘”字的右半部分,但同字框里面不一样。

  抹、挤、拱、批:四个字都有提手旁,都是左窄右宽。

  价:字内有三个撇,但最后一撇与前两撇不一样。

  钱:左短右长,重点指导金字旁和斜钩的写法。注意与“浅”比较。

  购:左右都写得比较瘦长。

  5、学生自由写字,教师巡回指导。

  三、完成课后练习

  1、出示小黑板,上面有课后题。

  2、请学生读读句子,体会“一”的作用。

  (1) 他的画一挂出来,就有许多人观赏。(说明他画得真好,一下子就把人吸引住了。)

  (2) 他一会儿浓墨涂抹,一会儿轻笔细描,很快就画成了。(说明画家的动作很快。)

  3、请学生用“( )一( ),就( )。”“( )一会儿( ),一会儿( )。”的句式说句子,写句子。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缘、骚、逊”等5个生字(包括1个多音字),会写“题、侧、峰”等11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题西林壁》。

  3.结合插图、注释等理解诗意,感悟、品味诗中所蕴含的哲理。

  教学重点:

  1.理解古诗内容,想象古诗中所描写的景象。

  2.比较两首古诗在写景方面的异同,把握古诗揭示哲理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激发兴趣。

  1.过渡:同学们,昨天我们学习的《题西林壁》是一首哲理诗,向我们传达了为人处世之道。接下来我们要学习的这首《雪梅》也是一首哲理诗。大雪飘飞,梅花绽放,多么美的景致。可是有一天雪和梅却争执起来了。诗人正是捕捉住了这小小的争执瞬间,发出令人深思的议论。诗人通过雪、梅的争执想告诉我们什么呢?快随老师品读诗句,一探究竟吧!

  2.理解诗题。教师板书诗题,并同步讲解。

  明确:“雪梅”即雪中的梅花,这是诗人评论的两个对象。

  3.介绍诗人,简介背景。

  卢钺 ?宋朝末年人,具体生卒年、生平事迹不详,存世诗作也不多,以两首《雪梅》留名千古。

  创作背景 ?对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书上记录不详,推测作于宋末的一个初春日梅花开放,作者赏玩之时。

  二、初读古诗,夯实基础。

  (1)课件出示古诗及生字,引导学生自读,在读中识记生字新词。

  会写的字:阁(ɡé) ? 费(fèi) ? 须(xū) ? 逊(xùn) ? 输(shū) ? ? 会认的字:骚(sāo)人

  (2)教师进行生字书写示范,引导学生在田字格中正确书写生字。

  ◆书写指导:

  [阁]半包围结构。“门”阔、大,从左、上、右包围“各”。

  [须]左右结构。左部“彡”三撇的撇尖上下对齐;右部“页”的竖撇从横中线的上方起笔,向左下撇出,末笔长点顿笔有力。

  [输]左右结构。左部“车”末横变提,书写时先竖后提;右上部撇、捺舒展,罩住下部。阁须输

  ◆易错提示:

  [费]下边是“贝”,不要写成“见”。

  [降]右下部是“”,不要写成“干”。

  [输]右部下边是“”,不要漏写短横。

  (3)播放朗读音频,引导学生朗读古诗,并划分节奏。

  雪梅

  梅雪争春/未肯降,

  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

  雪却输梅/一段香。

  三、运用方法,自主学习

  1.出示阅读要求。

  (1)结合注释理解诗意,把握诗歌的主旨。

  (2)观察教材中的插图,图上画了什么?它们各具有怎样的品质?

  (3)同桌之间交流有问题的地方。

  2.教师检查学生对古诗的掌握情况,引导学生赏析古诗。

  (1)理解“梅雪争春未肯降”的意思。“降”是什么意思?梅雪为什么不肯“降”?这句诗运用的是什么修辞手法?有何表达效果?

  预设:引导学生结合课文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降”是“服输”的意思。出示梅花雪中绽放的图片,再结合诗句使学生明白梅雪不肯“降”是因为“争春”,即都认为各自占尽了春色。这里把梅、雪拟人化,运用的是拟人修辞手法,使梅、雪具有了人的特性,将梅、雪的美别出心裁、生动活泼地表现了出来。

  过渡:梅、雪争春,到底谁更能代表春天呢?正在欣赏梅、雪的诗人该如何评判呢?

  (2)理解“骚人阁笔费评章”的诗意。“骚人”是什么意思?“费评章”的原因何在?你认为“骚人”应如何评议梅、雪?

  预设:课件出示“骚人”的意思及其来历。因为战国诗人屈原创作了《离骚》,故后人称屈原为“骚人”,后来泛指忧愁失意的文士、诗人。“费评章”指难以评议。为什么呢?这里就要引导学生结合上句诗来思考。至于“骚人”应如何评议梅、雪,学生可以各抒己见,表达合理即可。

  过渡:梅、雪各有特色,诗人一时也难以评议,但是梅、雪仍然争执不下,究竟该如何是好呢?读读下面两句诗,也许我们能找到答案。

  (3)理解“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的诗意。在这两句诗中,诗人指出梅、雪各有什么长处、短处?诗人将梅、雪的长处、短处对照着写,客观地进行评价,你如何看待这种评价方式?结合自身实际说说你从中受到的启发。

  预设:讲解这两句诗之前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看待自身的长处和短处,然后再将目光移至这两句诗上。这两句诗说的是如何评判梅、雪的问题,梅含清香,但比之雪的白则逊色三分;雪晶莹洁白,却少了梅的清香。诗人没有单纯地赞美梅或雪的独特优点,而是综合分析其优缺点,说明它们各有长短,这种评价显得十分中肯、公允。将诗人对梅、雪的评价引到自身实际,学生可以畅所欲言,紧扣“人各有长短,要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来谈即可。

  小结:梅花雪中绽放,清香幽幽,自古以来,很多文人墨客都为之写下赞美的诗篇。而本诗作者却另辟蹊径,赞美梅,也不落下雪,在评议它们各自的特色时更是由物即理,告诉人们正确看待他人、自己的方法,使人颇受教益。同学们,“罔谈彼短,靡恃己长”,这是古人告诉我们的处世之道,希望你们能行之于身,不断提升自身素养。

  3.引导学生再次朗读古诗,并进行适当的拓展。

  过渡:同学们,这是一首流传久远的佳作,尤其是后两句,多次被人们引用。其实,卢钺当初创作《雪梅》时,共写了两首,本文是第一首。你们知道第二首是什么吗?同学们在课下可以搜集一下,并尝试将它背诵下来。

  雪梅(其二)

  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诗俗了人。

  日暮诗成天又雪,与梅并作十分春。

  诗意:只有梅花没有雪花的话,看起来没有什么精神气质。如果下雪了却没有诗文相和,也会非常俗气。在冬天的'傍晚夕阳西下时写好了诗,刚好天空又下起了雪。再看梅花雪花争相绽放,像春天一样艳丽多姿,生气蓬勃。

  赏析:这也是一首说理的诗。课文所选的第一首诗主要写梅与雪的特点,这首诗则主要写梅与雪以及它们与诗之间的关系。诗人认为如果只有梅花独放而无飞雪落梅,就显不出春光的韵味;若有梅有雪而没有诗作,也会使人感到不雅。这三者缺一不可,只有三者结合在一起,才能组成最美丽的春色。从这首诗中,可看出诗人对赏雪、赏梅、吟诗的痴迷及其高雅的审美情趣。

  四、对比阅读,整体回顾

  1.分析比较,整体阅读。

  过渡:同学们,三首古诗已经学完。这三首古诗中均有精彩的写景内容,但第一首是景中含情,后两首是景中寓理。对景物的生动描摹得益于诗人认真、仔细的观察,情的抒发、理的阐释则有赖于诗人对人生的深刻感悟。我们再读一读这三首诗,感受古诗的魅力。

  (1)学生齐声朗读三首古诗。

  (2)出示表格课件,引导学生填写表格,在对比中对三首诗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2.课外拓展,增加积累。

  过渡:同学们,对那些表现诗人的哲学观点、反映哲学道理的诗,人们给它们取了一个名字,你们知道是什么吗?(学生齐答:哲理诗)对了,就是哲理诗,也叫说理诗,我们这节课上所学的两首诗就属于这一类诗。哲理诗多将哲学的抽象哲理蕴含于鲜明的艺术形象之中,内容深沉浑厚、含蓄隽永。你们还知道哪些哲理诗呢?请同学们于课外搜集,并简单说明它们揭示的道理。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宋]杨万里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

  政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

  诗意:不要说从山岭上下来就没有困难,这句话使得前来爬山的人白白地欢喜一场。当你进入到崇山峻岭的万山之中,你刚攀过一座山,另一座山立刻将你阻拦。

  哲理:人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对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做好充分的估计,不要为一时一事的成功而陶醉。

  观书有感[宋]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诗意: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展现在眼前,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都在镜子中一起移动。要问那方塘里的水为什么会这样清澈,是因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为它源源不断地输送活水啊。

  哲理:要不断接受新事物,才能保持思想的活跃与进步。

  五、作业设计,巩固提升

  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语文教案 篇6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知道石城是指哪座城市吗?为什么南京又被称作石城?

  师:石城的石一针见血的点出了南京以石而闻名。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课文课题是泉城(板书泉城),你们说这座城市以什么闻名天下?大声读课题!

   师:你想知道什么?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解决初级疑问。

  师: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有些问题很快就能明白了。遇到不认识的字看看拼音。

  师:你们的问题在文中找到答案了吗?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2.引入研究课题,生成高层次阅读期待。

  师:有些问题同学们明白了,有些问题同学还未彻底的了解。济南素有泉城、泉都之称。元代地理学家于钦亦称赞说:济南山水甲齐鲁,泉甲天下。这甲天下的济南的泉,到底有什么绝妙之处,能博得天下第一的美誉?

  师:这个问题不忙解决。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把书多读几遍,不光老师的问题能解决,你们心中的小问号也能解开。

  3.多种形式练读。

  出示自读要求:

  (1)自己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大声慢速朗读课文,读通句子。

  (2)小组检查:

  由每组的2号同学读课文,其他同学拿出铅笔,在二号同学读错的词句后做上记号。课文读完后,指出他的错误读音,并帮助他纠正。

  4.检查自读情况。

  出示生词和词组:

  晶莹剔透秋雨潇潇虎啸狮吼趵突泉拎到悬崖洞穴水声喧腾昼夜不息水藻清清楚楚

  济南大约一亩见方忽()忽()组成占()比吊桶还粗三堆白雪

  师:咱们的2号看看上面有没有你刚才读错的生词。现在,请你领着同学再读一读你刚才读错的那个词。

  (重点指导读准:剔趵拎穴昼藻济)

  师:现在,让我们大声的读读这些生词一遍。

  5.联系生词,品析济南泉水。

  师:联系课文,你能不能从上面某个词中发现济南泉水的一些特点?也许从这里我们能找到济南泉水甲天下的原因。大声读课文,边读边想。不理解的词,。

  指名回答。

  6.齐读课文,试着把这些特点读出来。

  7.同学们,我们读几遍了,背一背!背不出?不要紧,看书,记得几句背几句。

  第二课时

  一.小组学习,讨论研究课题。

  1.谈话激发学习兴趣。

  师:济南有泉城的美誉。众多清冽甘美的泉水,从城市地下涌出,汇为河流、湖泊。比如,大明湖就是由众多泉水会聚而成。盛水时节,在泉涌密集区,呈现出家家泉水,户户垂杨、清泉石上流的绮丽风光。早在宋代,文学家曾巩就评价道:齐多甘泉,冠于天下。那么,济南的泉到底有何绝妙之处,让他博得天下第一的美誉。

  2.学习策略提示

  (1)古人说:开卷有益。解决问题的最好的方法没过于读书了。请你边读边画下你认为重要的语句。

  (2)再读读你画下的语句,想想从中可以发现济南泉水的那些绝妙之处。

  (3)想到了?不会说?没关系,按老师的'提示慢慢说:济南泉水的绝妙之处在于:第一第二

  (4)想知道,别人是怎么想的吗?到小组中去,听听别人的观点,也说说自己的想法。

  3.全班交流

  想一想,再你们刚才讨论的过程中,那一条最能突显济南泉水的绝妙之处。

  二.浅处掘深,提升阅读水平

  1.关于七十二泉,要告诉学生,(怎么下达?)(或者在学生汇报时渗透下去)

  2.师:同学们刚才都谈了自己的想法,老师也来谈谈自己的观点。当然我们的观点实在没有谁好谁坏。

  师:我认为,济南泉水最绝妙的地方可以归结为八个字:数量众多、各具特色。因为济南有七十二泉,济南泉水实际数远不只这些,历代济南七十二泉,和七十二行,七十二变一样,是泛指数量多的意思。事实上,据说济南的泉至少超过一百一十个,济南泉水多如繁星,然而却各具风采。珍珠泉,平地涌泉,形如珠串,忽聚忽散,忽断忽续,忽急忽缓,古人曾以百尺珠帘水面铺的诗句赞美珍珠泉。趵突泉,泉水清澈,三股比吊桶还粗的清泉,水花四溅,喷射数尺,壮如白雪三堆。真是平地喷出三尺雪。最能反映这个特点的还得看第一小节。

  (1)精讲第一自然节,体会的特点

  指名读。找找那一句能反映济南的泉各具特色。

  出示:这些泉有的秋雨潇潇

  指导朗读,练习用有的有的说话。

  三.总结。

  四.名篇指径,课内向课外延伸。

  出示老舍名作:《济南的秋天》《济南的冬天》。

  每小组发一份材料,由组长读,其他同学仔细听。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要求:

  思想品德要求:体会作者喜欢桂花、摇桂花的乐趣和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知识要求:自学课文中的新词;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感情的句子的含义。

  能力要求:想像课文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感情朗读课文。

  重点难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想像课文描写的情景。

  教具准备:常规

  教学时间: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回忆过去经历过的美好的事情是一种享受,充满乐趣。你会回忆过去经历过的有趣的事吗?爸爸妈妈也会回忆他们的童年,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就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文章,饱含着作者对童年往事的无比怀念。课文的题目是《桂花雨》

  二、初读课文

  思考:

  1、课题“桂花雨”是什么意思?用的是什么修辞方法?

  2、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

  3、画出不理解的词语和问题。

  三、学习课文

  1、自由读课文,标出有几个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事,哪几段是写这件事?(小组讨论再全班发言)

  2、学习第一、二自然段

  读了这一段你对“我”桂花都有了什么了解?

  3、学习三至六自然段

  这部分主要写了什么?找出相关词句读一读,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结合自己有过类似的经历吗?

  结合学生的.想像点题为什么用“桂花雨”做题目

  4、学习第七八自然段

  如何理解母亲说的话?杭州小山的桂花真的比不上家乡院子的桂花吗?(自由发言)

  老师总结:这篇课文通过写桂花的事,看出了我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也看出我和母亲对家乡、对家乡桂花有深厚的感情。

  5、带感情读课文

  再读课文,理解内容教案。

语文教案 篇8

  第 一 课 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读课文。

  2、能按照顺序进行看图说话练习。

  3、能用一定的记字方法记住9个生字的字形,写好”追”,”喊”两个字。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教学难点:看图按顺序说一段话。

  教学准备: 挂图、字卡、课前寻找秋天、黑板 X)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生活激趣

  1、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课文《秋游》,请小朋友跟老师一起板书课题。

  2、“秋”指什么季节?“秋游”是什么意思?(秋天到郊外游玩) 齐读课题。 `

  3、在我们的身边,秋天已经悄悄来临了。这两天,大家都睁大了双眼去寻找秋天,来说说你们的收获吧。可以是一句话,也可以是一首诗或儿歌。(全班交流)

  4、大家的收获还真不少。这节课,老师要邀请大家一起去郊外游玩,希望大家能玩得开心,收获更多。

  二、范读课文,指导看图。

  1、请大家把书翻到第1课《秋游》,捧好书,准备出发。(师范读)

  2、同学们跟着老师去郊外游玩,你看到了些什么?又说了些什么?请大家走进这幅《秋游》图。

  (1)我们从上往下看,秋天的天空中,你看到了些什么?它们是什么样子的?( ……的天空……几朵白云有的像……有的像……小鸟……) 板书:天空:

  (2)秋天的农田里,长了哪些庄稼?它们有是什么样子?(稻子金黄,高梁火红,棉花雪白雪白。)

  板书:田野

  (3)你们在草地上玩了什么呢?

  出示:我们有的( ),有的( ),有的( ),

  有的( )。

  (板书:游玩)

  3、大家说得真不错,现在你能按“天空——田野——游玩“的顺序向大家介绍一下你 秋游的经历吗?(指名一生说)

  三、初读课文。

  1、秋游的经历真令人开心,《秋游》这一篇课文更是生动地记录了同学们的游玩经历过程,现在请大家自由轻声地朗读课文.。

  要求:①读准字音 ②读通句子(读3遍)

  2、这些生字词你能读准了吗?自己先练一练。

  出示: 追逐 郊外 白兔 绵羊

  老师 喊着 高梁 凉了

  棉花 稻子 一望无边

  逮蚂蚱 打滚儿 亮嗓子

  (1) 自由练读.

  (2) 带拼音开火车读,齐读

  (3) 去拼音一行一行读,齐读

  3、大家的生字词读得这么棒,相信读课文也难不了你们。第一节写了同学们跟着老师去郊外游玩,谁来读?

  (1)来到郊外,同学们看到秋天的天空美极了。(板书:美)谁来读第2节。(请生读,评议)

  (2)秋天的田野也很美。(板书:美)谁来读第3节?(请生读,评议)

  (3)第4节写同学们在草地上玩得很开心。(板书:开心)谁来读?(请生读)

  4、美好的秋天,尽情的玩乐,真令人难以忘怀,让我们一起再次走进课文,再次去郊外游玩一番。(齐读课文)

  四、分析字形,指导写字。

  1、今天,同学们跟着老师去郊游,玩得都很开心,可课文中的生字却急坏了,它们争着抢着对同学们说:“小朋友们,今天可别光顾着玩,还得认真写好字呀!”同学们,你们会认真写好字吗?”

  2、 出示:“ 追”“喊”

  (1)先和它们一起打个招呼。

  (2)书空这两个字的笔顺。

  (3)说说怎么记住它们.

  (4)范写

  追:竖笔写在竖中线,两个左框紧贴竖。点的起笔要略低,捺脚运笔重到轻。

  喊:口字写得窄而上,一撇写到口字下。一横一口要靠左,斜钩对角拉拉长,最后一笔点在上。

  五、课后作业

  这节课,同学们的表现都很不错,课后希望大家能把这篇美文多读几遍,争取把课文读熟练。

  第 二 课 时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图文对照细读课文,并通过想象,抓住重点词语反复品味朗读,从而体会秋天的美丽,体会孩子们面对秋天美丽变化的天空和色彩斑斓的田野尽情享受的愉快心情。

  2、通过对课文的朗读、感悟,感受秋天的美好景象,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抓住重点词反复品味朗读,感受秋天的美景。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小朋友,上一堂课我们初学了课文,对课文内容有了大致的了解,还学会了许多生字新词,这些生字、新词还认识吗?

  出示:白兔农田追逐一望无边

  郊外 草地 开心 笑着

  喊着 蚂蚱 棉花 几只 ?

  (1)、指读词语。

  (2)、找一找轻声音节的词,多音字。

  (3)、选择其中的一个说句话。

  二、精读课文

  小朋友,今天老师要带着大家到大自然中,去仔细感受一下秋天的大自然带给我们的乐趣,好吗?自由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小朋友秋游时看到了什么?玩了些什么?

  (一)、第二自然段

1、你觉得秋天的天空怎么样?(美)美在哪里呢?我们读读课文好吗?

  2、学生自由读课文。

  3、师生讨论:抓住“蓝蓝的、一望无边、有时像……有时像……”

  (1)“蓝蓝的”对呀,秋天的天空真美,颜色是蓝蓝的,我们一起读读这个词,再美一点;

  (2)“一望无边”哦,原来天空是这么广阔啊,真大呀,真是一眼望不到边,谁能读好这个词?指读,真不错,你把天空的广阔无边给读出来了,我们一起来试试;

  (3)“有时像……有时像……”嗯,秋天的天空真美,美在天上的白云真有趣,小朋友,你们看,这天上的'云朵就只像白兔,绵羊吗?这些飘动的云变化真多啊!在这一望无际的天空中,这些云朵还在不断的变化着呢?请小朋友看看图,也可以联系平时所看到的来说说天上的云还像什么?

  4、句式练习(学生说到有时……完成这个句子练习)

  出示句子:蓝蓝的天空一望无边,几朵白云有时像( ),有时像( ),有时像( )。

  小结:的确,秋天的天空多美呀!美在几朵白云有时像一群白兔,有时像几只绵羊,多神奇!秋天的天空美在颜色是“蓝蓝的”,美在“一望无边”,多么广阔啊!那谁能通过朗读把秋天天空的美丽读出来呢?(指读课文)你读得真美,我们学着他的样子一起来试一下好吗?(齐读)

  (二)、第三自然段

  过渡:我们刚才感受到了秋天的天空很美,秋天还有什么也很美呢?(田野)

  1、分小组读课文自己学习讨论,用一句话来说说田野的景色。

  2、学生交流

  (1)、田野里,稻子成熟了。(对呀,田野里稻子金黄金黄的,这就告诉我们稻子是成熟

  (2)、田野里,高粱火红火红的。(你看到了火红火红的高粱,秋天到了,高粱涨红了脸朝我们笑呢!那高粱也成熟了。)

  (3)、田野里,棉花白了。(棉花白白的,如果你看到一团团雪白的棉花,那你一定会替农民伯伯高兴,因为棉花成熟了,获得了大丰收。)

  3、谁愿意来读读呢?(指读)你能想象一下稻田里这丰收的景象吗?

  田野里稻子黄了,黄得怎样?高粱红了,红得怎样?棉花白了,白得怎样?可以说一种,也可以说两种,能说三种就更好了。

  4、出示:田野里,稻子黄了,( );高粱红了,( ),棉花白了,( )。

  5、是啊,秋天的田野五彩斑斓,确实很美。让我们再一次美美地读一读好吗?老师还觉得,这些颜色不光美,还说明了庄稼成熟了,就要丰收了,大家肯定很高兴,所以读的时候还要——高兴点。真好,让我们来试一试。

  (三)、第四自然段

  过渡:小朋友,秋天的天空是那么的美,秋天的田野是那么的美,在这么美丽的季节里,小朋友来到郊外游玩,玩了些什么呢?谁来读读课文?

  1、指读第4自然段,思考:共有几句话?

  2、指读第一句:同学们有的在草地上打滚儿,有的忙着逮蚂蚱,有的向着蓝天亮开了嗓子。

  (1)、读得不错!圈点“有的……”读读体会,“亮开了嗓子”在干什么呢?

  (2)、引导学生看看图,小朋友还玩些什么?

  (3)用上“有的”来说说笑朋友还玩了些什么。

  3、小朋友在大自然中尽情玩耍,尽情欢笑,大家(引读):奔跑追逐,笑着喊着,多开心哪!

  4、那就让我们开开心心的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三、总结全文

  这篇课文写了同学们跟着老师去郊外秋游,秋天的天空和田野都很美丽,大家玩得也很开心。让我们再一起把课文美美的读一读好吗?

  四、作业

  1、有感情的背诵课文

  2、用“有的……有的……有的……”练习说话。

  板书: 天空 美

  秋游 田野 开心

  游玩 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