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7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教案 篇1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激发学生向往古代文明,热爱祖国西部的情感。
2.认识本课9个生字,积累新词和优美的句子,搜集、交流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带着自己感兴趣的问题,通过上网或者去图书馆等方式,查询丝绸之路名称的由来、历史变迁或人物故事等相关信息。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出示丝绸之路的相关风景图片,配乐介绍:丝绸之路在《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中被称为是“上无飞鸟,下无走兽,复无水草”的蛮荒之路,可是自汉代张骞冒死开拓之后,这条崎岖荒僻的道路上却出现了队队商旅,悠悠驼铃。从此,东方的文明古国和西方的许多国家便开始了不绝如缕的联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近年来发起的“丝绸之路研究计划”,把丝绸之路意味深长地称作“对话之路”, 当代的中国人称它为“开放之路”。为什么称它是“对话之路”“开放之路”呢?今天,我们就沿着这条丝绸之路,察看一番,感受一番。
二、再读课文,理清思路
1.激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丝绸之路称为“对话之路”,当代的.中国人称它为“开放之路”,那么,文中所写的中国使者称它为什么呢?
2.学生寻读课文,回答老师的提问。
3.齐读中国使者的话──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呀!
4.进一步激疑:听了这句话,你有什么想问的吗?启发学生多层面追问:为什么说这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一起了?联系我们的仅仅是一条路吗?中国使者为什么称它为“伟大的路呢”?伟大体现在哪里?
5.小组合作讨论。要求摆出观点,层次清晰地罗列事实以证明。
6.鼓励各小组陈述自己的观点,教师在和学生的对话中相机梳理思路──友谊之路、商贸之路、文化之路、科学之路??
三、深入读文,把握主旨
1.感受“友谊之路”。
(1)自由读课文描写大汉国和安息国使节见面的部分,在原来小组同学发言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掘:两国人民友谊体现在什么地方?
(2)交流、生发。教师在对话中点拨:安息国(今伊朗)方面:迎候之远──边境线上;迎候之众──感受“浩浩荡荡”的意思,读出浩荡的气势,然后引史实以佐证:20000多人;迎候之热──表情、语言、动作、礼物、节目。大汉国方面:谦逊有礼──没有盛气凌人的傲慢;薄礼不薄──史料记载:西方宫廷皇族和贵族以穿丝绸服装为时尚,丝绸与黄金在当时几乎等价;罗马国和安息国交战,见安息帝国士兵身上穿的丝绸服装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宛如天神,吓得不知所措,结果溃不成军。教师同时注意鼓励学生不仅要理解正确,而且要读出人物当时的感情。
(3)小结:一条路,打通了隔膜,增进了了解,加深了友谊,这怎能不是一条伟大的路呢?有感情地再读中国使者的话──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呀!
2.感受经济(科技)之路。
(1)丝绸之路是伟大之路,除了因为这是一条友谊之路,还因为这是一条经济之路、科技之路。
(2)读课文第十三自然段。
(3)为什么说这是一条经济之路、科技之路?
(4)交流、生发。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可以向深层探究:为什么说将中国的养蚕、冶铁等技术带向国外,将国外的葡萄、核桃等食品带到中国,就会促进经济或者科技的发展呢?
(5)有感情地朗读。
3.感受文化之路。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5个生字,两个部首“竖弯勾”、“横折弯勾”理解文中的反义词。会认读11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通过观察图画和学习课文,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诗中描绘的景色,懂得这首诗讲的是一幅山水画。感受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
1.重点:识字。写字和朗读
2.难点:了解诗意。
教具准备:生字卡片、挂图
课时安排:两课时
课型:新授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联系实际导入
同学们,老师带来一幅挂图(出示挂图),看看这幅画上画了些什么?(板书:山、水、花、鸟)画的是什么季节?(春天)从哪些地方看出是春天?
1、同学们,日常生活中看见过“山、水、花、鸟的情景吗?那老师问你几个问题,请想好后回答
(1) 如果从从远处看山上的景色能看清楚吗?(模模糊糊、没有颜色、看不清)
(2) 如果水从山上直往下流,从近处听会有什么声音?(有哗哗的流水声)
(3) 各种花过了开花季节就会怎样?(看不到花)
(4) 鸟停在树上,人来到鸟的前面,鸟就会怎么样?(鸟会飞走)
小结:我们日常生活中看到的山、水、花、鸟是这样的,那么画上的山、水、花、鸟是怎样的?作者又是怎样写画上的山、水、花、鸟的呢?请跟老师学习课文
板书:1。画
二、 分散识字
1、试读课文
A 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B 找出生字并圈出来,多读几遍记住字音。
C 谁愿意把课文读给老师听一听(指名读)
D 愿意读的站起来一起读。
2. 问题引路,学文识字
A请一位同学站在教室最后排看画中的“山”有没有颜色?要求学生把看到的`告诉同学。(板书:远看有色)
B请一位同学来到画的前面听一下“水”有没有声音?要求把听到的告诉同学。(板书:近听无声)为什么人走近了听,还是听不到水声?
C请一名同学说说,图上面的是什么花?(桃花)桃花是什么时候开的?(春天)为什么春天已经过去,花还没谢?(板书:春去还在)
D请一同学到画前面来模仿一下平时赶鸟的情景,让别的同学看看鸟怕不怕?它会不会飞走?(板书:人来不惊)
E把课文再读一遍,圈出的生字同桌读一读,互相当小老师。
3.巩固练习
A试读全文,小组检查朗读,班上朗读比赛。
B检查生字(卡片,指名读)
C生口头组词语
D认识两种笔画“竖弯勾”、“横折弯勾”和偏旁“走之”
三、集中识字
1自学课文
A自读课文B小组读课文
2学习字词,读音说义
A指名读课文
B师配音读课文,生表演,加深记忆
C开火车、指名、做游戏读生字(卡片)
D说说不懂的问题,集中讨论解决。(小组)
E齐读课文,试着背诵(以板书的山、水、花、鸟四个字为线索来背)
四、课堂练习:开火车每人一句背诵课文。
五、小结: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能说一说吗?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1.指名背诵课文
2找搭档背诗句,说诗意。(一人背一人说)
二、学习生字
1、学习“竖弯勾”、“横折弯勾”。
2、分析字形。(说说是怎么记的)
3、师范写,出示带有田字格的小黑板,师边说边写,重点指导“竖弯勾”、“横折弯勾”。“二”、“七”、“无”竖弯钩中的“竖”都在竖中线起笔。同学们在课本剩余格中写。师巡视指导。
三、认识反义词
1、学生自己找出课文中意思相反的词。同桌交流。(师板书:远---近、去——来)
2、你还知道那些意思相反的词?谁来说一说。自由发言,师订正。
四、课堂练习:
在田字格本上写本课的生字,每个字写4遍。
五、拓展延伸:
课外收集谜语,开展猜谜活动。
六、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一首谜语古诗和很多意思相反的词你们都能背上来。真聪明!在以后的学习中也有很多意思相反的词和更多的知识,希望同学们留心学习,多多识记,语文水平会大大提高。
板书设计:
画
远看山有色,
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
人来鸟不惊.
反义词:远——近
有——无
去——来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一、素质教育目标
1。知识认知目标:A。识记 掌握生字词的音、形、义;综合运用比喻、拟人、排比、引 用等修辞手法。
B。理解 体会本文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
C。应用 学习本文细致观察,抓住景物的主要特征进行生动描写的方法。
D。综合 通过学习本文,能够基本掌握景物描写的方法,将情感寓于 写景之中,活用各种修辞手法。
2。能力形成目标:E。通过学习本文,体会本文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特点,培养锻炼学 生的朗读能力、观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写作能 力和审美能力,养成自学习惯,提高学习效率。
3。素质培养目标:F。通过学习本文,领略春天的美。引导学生形成热爱大自然、热爱生 活的意识。要让孩子们关注自己周围的事物,善于在平凡的生活中 寻找美、发现美、创造美,拥抱大自然。
二、达成目标策略
突出文章细和美的特点。初进中学的学生在阅读和写作方面时常比较粗疏,课文中的细笔细绘可作为范例,给学生以启发。适当地点拨、引导,让学生体会文章的形象美、语言美、结构美、情味美。教师重点讲读一两段作为示范,帮助学生理解描写的对象、描写的顺序、描写的方法、描写的语言,在这个基础上,指导学生独立分析,锻炼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揣摩文中准确而生动的词语和句子,体悟作者语言表达的巧妙。
2。难点:结合课文实例,讲清比喻、拟人两种修辞手法的特点和作用。
教学时数
3课时
教学过程 与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新课
饱受严冬寒冷的人们最渴望春回大地,因为春天让大自然生机勃发,给人温暖,给人希望,给人力量。每当春回大地时,人们往往情不自禁地吟诗作赋。唐代诗人杜甫写下了《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韩愈在《初春小雨》中说: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杜牧的《江南春》中有: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这些诗句都是古人对春的描写和赞美,那么今天,我们共同欣赏一篇今人赞春的散文。 (板书课题、作者)
二、题目解说
这是一篇诗意盎然的写景抒情散文。春,本来是自然界的一个季节概念,本文却赋予了它以感情和生命。作者抓住春天的主要特征,用诗的笔调,描绘了大地回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发,草木花卉竞相争荣的景象,抒写出作者热爱春天,憧憬未来的欣喜之情。这是一首抒情诗,一幅风景画,更是一首春的赞歌。
三、知识回顾(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9—1948),字佩弦,江苏省扬州市人。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朱自清是文学研究会早期主要成员,一生勤奋,共有诗歌、散文、评论、学术研究著作26种,约200多万字。散文代表作有《背影》、《绿》、《荷塘月色》等。
四、范读、疏通字词
1。教师范读
2。学生齐读
3。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
水涨(zhǎng) 捉迷藏(cáng) 酝酿(yùnniàng) 应和(hè) 薄(bó)烟 黄晕(yùn)
蓑(suō)衣 巢(cháo)
五、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结合课后练习一,让学生读课文,分别找出盼春、绘春、赞春的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 盼春
第二部分(第2—7段): 绘春
第三部分(第8-10段): 赞春
2。默读课文,找出你认为写得最美的句子画出来,体会美在哪里?
3。找出本文的比喻句、拟人句。
六、布置作业
要求课后反复朗读,达到熟练程度。
第二课时
一、齐读课文
二、讲读示范
(引导学生领会用词的准确、生动和抓住景物特征细致描绘的特点)
1。讲读第一部分:盼春
(1)作者以怎样的心情迎接春天的来到?哪个词明确地告诉我们春天还没有来到?
———盼望着;近(拟人)
(2)盼望着,盼望着。为什么要连用两个呢?
———这样叠用,更能表达作者向往春天的急切心情。(反复)
(3)轻声读第1节,体会四个词尾的作用。两个着,两个了,给我们以非常柔和、亲切的感觉。
2。讲读第二部分(第2、3、4、5节):绘春
(齐读第2、3、4、5节,分析讨论按顺序说明描写的对象;说说描写的角度与方法;哪些词用得很有表现力?)
(1)总括轮廓
春终于盼来了,大地回春,万象更新。作者先粗笔勾勒,用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总提一笔,然后通过远近不同的三种事物———山、水、太阳,描绘出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景象。
(2)春草图
春草图,着力描写春草勃发的景色。这里有草的动态: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质地:嫩嫩的;色泽:绿绿的;旺盛的长势: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从不同的角度刻画春天绿草如茵的情景,与夏草的'茂盛、秋草的枯黄形成鲜明的对比。接着写人在草地上的活动与感受,从侧面揭示了春草勃发给人们带来的欢乐。
(3)春花图
春花图,着力描写春花竞放。作者选择开花时节相仿而花色各异的桃、杏、梨作为描写对象,先用拟人写出它们的争相盛开,再通过三个比喻———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写出花朵的繁茂,花色的娇艳;它们争春比美,互不相让。接着,作者由群花的争芳吐艳展开联想,联想到秋天的果实累累,同时又由花香引出蜂闹蝶飞,用成千成百的蜜蜂的嗡响和大大小小蝴蝶的飞舞称托春花的万紫千红、香味浓郁,进一步渲染出百花争春的气氛。最后,作者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从树上的花写到无数的散在草丛里的野花,它们虽然不像桃花、杏花、梨花那样如火如霞如雪,却也明艳照人,别有一番情趣。
(4)春风图
春风图,着力描写春风的和暖与清新。吹面不寒像母亲的手,通过触觉写它的和煦、轻柔;微微润湿的空气中混合着泥土的气息青草味和各种花的香,通过嗅觉写出了春风带给人的特有的清新;呼朋引伴的鸟儿唱出宛转的曲子,牛背上牧童吹着嘹亮的短笛,通过视觉和听觉绘出了一副明快优美、赏心悦目的美好画面。在这幅图中,作者从触觉、嗅觉、听觉、视觉等方面,把无形、无色、无味的春风描写得有声有味,有情有感,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第三课时
一、齐读课文,回顾上节课所讲内容
二、独立分析,教师点拨
1。讲读第二部分(第6、7节):绘春
(1)春雨图
春雨图,着力描写春雨的细密轻柔、润泽万物。春雨的特征是,一多二细。先说雨多、雨细,一连用了三个比喻,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这三个比喻非常贴切,不仅展示了雨的特点,而且能唤起读者对春雨的喜爱。然后顺着春雨写雨中的树叶儿和小草,绿的发亮的树叶,青得逼你的眼的小草,无一不带着雨中植物的主要特征。接着又把视线转移到人间,先写傍晚时候的景象,用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安静而和平的气氛;接着写行人,写农民,都不忘是在春雨之中,或撑起伞慢慢走着,安宁、悠闲,或披着蓑戴着笠,带有浓烈的江南地方色彩;最后再写在雨里静默着的房屋,与傍晚的宁静气氛互相照应。这一段写出了春雨的特征,写出了春雨之中特有的景象,那一片细雨绵绵的春光,那一派清亮温馨的景色,那一种和平安静的氛围,都描绘得出神入化。
(2)迎春图
迎春图,着力写春早人勤。文章由天上的风筝引出地上迎春的孩子,进而带出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一片欢腾的景象,构成一幅春意盎然的图画。然后作者巧妙地点出寓意: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前四幅画面主要写春天的自然美,这一幅由景及人,颂扬了像春那样奋发向上的精神,表现了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2。讲读第三部分:赞春
(教师范读,学生齐读一遍)
结尾三个句子,不仅比喻巧,意义深,而且分行排列,先后有序。把春天比作刚落地的娃娃,因为她是新生的;把春天比作花枝招展的小姑娘,因为她非常娇美;把春天比作健壮的青年,因为她有无穷活力。这正是对五幅春景图含义的概括,点明了全文的中心。这三句的顺序,从娃娃到小姑娘到青年,又形象地点明春天成长进程。最后说领着我们向前去,表达了作者追求美好未来的强烈感情。而且用去字结尾,正与开头东风来了的来字相呼应。开头是在盼春中到来,最后是进入春天的行列向前去,一来一去,一呼一应,形成一个完美的整体。
三、齐读课文
(朗读本文的感情基调,是充满喜悦和希望。基本语调是轻柔、缓慢,语句清晰、自然。语音越自然、质朴越好、切忌拿腔拿调)
四、归纳写作特点
1。观察细致,描述生动真切;
2。诗情画意相融合;
3。文章语言朴实清新,准确生动。
五、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二、三(当堂做完,当堂讨论);
2。完成课后练习四;
3。背诵全文。
[板书设计 ]
一、盼春 盼、来、近(总领全篇,开启下文)
一切欣欣然张开了眼
总括轮廓
山(朗润) 水(涨) 太阳(红)
钻、嫩、绿、满———草
春草图(草报春)
坐、躺、滚、踢、跑、捉———人
态:赶趟儿
春花图(花争春) 色:像火、像霞、像雪
味:甜(果实)
二、绘春 (遍地野花,像眼睛,像星星)
触:抚摸
春风图(风唱春) 味:泥土气息 草味 花香
声: 鸟声 清脆 宛转
笛声 嘹亮
形: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
春雨图(雨润春) 状:斜织、薄烟
景:树叶儿绿、小草儿青、灯、人、房屋
迎春图(人迎春): 城乡 老小 舒活 抖擞 一年之计在于春
三、赞春 三个比喻句:新美力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新词的意思。
2、借助课文的批注,读懂课文,了解威尼斯的特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文中的优美词句。
3、感受威尼斯的美丽,体会作者对威尼斯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通过批读感受威尼斯的美丽和奇特。
教学准备:
教师:有关水都威尼斯的录像资料。
学生:有条件的可收集威尼斯的`图片资料或相关信息。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引入,揭示课文题目
1、上课伊始,播放威尼斯那美丽、奇特的水上风光。
2、导入:看完录像,我们的心头泛起了浪花,我们的视野受到了冲击。多么迷人的水上城市啊!今天,就让我们带着向往和憧憬一块去看看水都威尼斯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勾画出不认识的字词,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生字的读音。
2、检查生字读音。指名分段读课文,学生互评正音。
3、交流读懂的词语,不懂的词语讨论解决,读不懂的或重点词语随课文学习。
4、自由读课文,试着边读边批,想一想威尼斯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三、研读课文,自主探究
1、小声读课文,想想自己读懂了些什么。有不懂的问题作上记号。鼓励学生大胆读文批注。
2、再边读课文边思考,尽量解决自己刚才不懂的问题。
3、小组讨论,交流自学情况。
4、全班交流,各组展示学习成果。
5、师生共同出有价值的问题讨论。如:
①、威尼斯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历史悠久、以河为街、以船代车。)
②、为了把威尼斯介绍得生动形象,作者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数字说明、举例说明等。)
③、第3、4段在方法上有什么特点?(先总后分的方法。)
四、作业
1、抄写生字词语。
2、阅读课文,领悟情感。
第二课时
一、多样练读,领悟情感
1、同学们,美的形象可以愉悦我们的眼睛,美的声音可以愉悦我们的耳朵,朗读能让我们从另一个侧面感受到威尼斯的奇特、美丽。请选择你喜欢的一句或几句进行品读。
2、指名读,教师和学生共同相机点评。
3、师生合作读、赛读。
4、配上音乐朗读。
二、联系生活,迁移运用
如今的威尼斯正以其迷人的魅力,吸引着世界各国的游客前去观光。这儿有一则招聘广告:“因威尼斯游客量骤增,急需招聘导游,待遇从优,请有意者速来报名。”相信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对威尼斯一定有了很深的了解。同学们有没有兴趣试一试?先自己练习,然后试着向大家作介绍。
三、课内外结合,拓展延伸
1、教师向学生相关站,让学生去了解更多的有关威尼斯的情况。
2、向学生《威尼斯的小艇》等文章,让学生自主选择阅读。
四、板书设计:
16、水都威尼斯
(美丽奇特) 历史悠久
以河为街
以船代车
语文教案 篇5
教材简介:
课文记叙辛勤劳动,省吃俭用把儿子养大成人的老人,看到儿子懒惰成性,万般痛心与无奈,只好打算将所有的财产送与别人。母亲在两次放纵儿子蒙骗老人之后,只好劝儿子自己挣一枚金币,老人一连三次把金币扔进火炉里,直到相信金币是儿子挣来的故事。通过这个故事,让孩子懂得只有亲手创造的财富,才会珍惜的道理。
教学目的要求:
基础知识:
1、独立认识汉字3个,学习会写3个汉字。
2、通过查资料了解钱的作用。
3、进一步积累词语。
能力目标:
1、引导学生感悟课文的写作特点,按照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从不同视角透视金钱的价值;
2、熟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理解词的意思,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要以诚实的劳动换取金钱的道理。
2、通过学习课文,学会从小认识金钱,懂得正确对待金钱。
教学重难点: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教具准备:
课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交流“钱能做什么”的课前问题
1、互相汇报调查结果:10元钱能做什么?
2、小结钱的重要性
二、复习预习课文的方法,预习课文。
1、小组交流。
A 认识多音字:
B 指导书写
C 理解生字新词:
辩解、筋疲力尽、懒惰、熊熊大火
2、朗读课文,想一想:
A 本文写谁?写了一件件什么事?
B 尝试给课文分段,归纳大意。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一枚金币》,昨天讲到短短的文章中,介绍了一件怎样的事情呢?
教师小结,随机板书
[板书]
儿子父亲
二、讲授新课:
(一)学习1-8自然段:
1、学生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思考:老人为什么“再也受不了“?
2、小组内交流,要求每个人都要发表自己的意见,可以互相进行补充。
3、指导想像儿子懒惰的程度让父亲受不了?
读读父亲痛恨的'话,再次体会父亲的“受不了”
4、指学生进行集体交流,为什么父亲要这样做?
(二)学习9-26段
熟读课文,找找课文中写了父亲与儿子的几次对话?
引导质疑;
前两次父亲扔掉儿子的金币,儿子只是笑笑,第三次为什么会是那样?
引导学生一边读一边想,小组内交流讨论。想像儿子在一个星期的工作中都遇到了哪些困难?
指导学生读出儿子的愤怒的语气。
对比儿子上两次的表现,说说你体会到了什么
通过刚才的学习,你能试着说说父亲为什么要这样做?
三、课堂小结:
今天学习了这篇文章后,你觉得这篇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通过学习,你的体会是什么?写在日记本上。
布置作业
通过学习,你的体会是什么?写在日记本上。
作业设计:通过学习,你的体会是什么?写在日记本上。
板书设计:
一枚金币
老人
“受不了”只有亲手创造财富才会珍惜
儿子
七、教学后记: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习掌握本文真实自然的描写方式,感受本文朴实语言中所含的复杂感情。
2.准确认读课文中疑难字词,并掌握它们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
本文的教学主要从找出文章线索人手,然后围绕这个线索按照段落顺序逐步讲解,所运用的方法主要有问题法、讨论法、教师范读、演讲法等。
情感态度价值观
引导学生体会父母、长辈对自己的爱,使其懂得审视自己的行为,珍惜亲情,探寻与父母、长辈相处的最佳方式。
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
重点: 1.学习本文真实自然的描写方式,感受本文平实的语言中所饱含的深情。
2.对学生进行相关的情感教育。
难点: 1.本文的线索是吃的东西,这一点较不常见,对此应稍作分析。
2文章对母亲的描写不多,却感人至深,其原因何在?
教学突破 : 对学生情感的教育不能用说教的方式,可通过演讲,引导学生自己明白体会。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查阅资料,掌握作者情况及作品背景。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文章大意,准确认读课文中疑难字词,并掌握它们的意思。
第一课时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1.从文题入手,创建情景,导入课文 ( 1.)讲述让自己悔恨的往事,进入新课学习
2.分析课文第l、2自然段
3.朗读课文,在教师指导下研读l、2自然段
4.让学生默读课文,熟悉文章内容
5.默读课文,理清文章线索,思考相关问题
一、创建情景。导入课文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师:在学习本课之前,我想请大家回忆一下,有没有什么事情让你们至今想起仍悔恨不已呢?
2.鼓励学生举手讲述,注意对学生的心结进行开导。
3.师:本文题为永久的悔,它的作者 是当代语言学家季羡林老师,写这篇文章时季老师已年近九十,却还在对一件往事耿耿于怀,可见这件事在他的内心深处有着怎样的地位。那么,让这为九十多岁的老人难忘,始终无法释怀的到底是一件什么样的事呢?(板书课题)
1.低头沉思,回忆往事。
2.举手讲述让自己至今懊恼不已的往事,注意情节的完整性。
3.听教师讲述,了解文章的创作背景,对本文的学习产生兴趣。
二、分析课文第l、2自然段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让学生齐读课文第l、2自然段。
2.师:作者心中永久的悔是什么? 抽学生回答。 板书: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
1.朗读课文,注意读出感情。
2.思考回答。 生: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
3.思考回答。
3.师:为什么说它是作者心中永久的悔? 抽学生回答。 板书:最深切、最真实、最难忘。
4.师:作者在第1段用了两个成语俯拾皆是和唾手可得,它们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抽学生回答,总结。
5.让学生用上面两个成语造句,并加以点评。 生:因为它最深切、最真实、最难忘。
4.思考回答。 生:这两个成语说明作者后悔的事有很多,但却能不假思索地说出让他感触最深的事,因为它一直在他心中,是作者无法解开的心结。
5.用俯拾皆是和唾手可得造句。
三、让学生默读课文,熟悉文章内容,明了文章线索(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请学生默读课文。
2.师:刚才大家都阅读了课文,对文章 的内容有了大致了解。请大家思考一下,作者这篇怀念母亲的文章是围绕什么展开的?
1.默读课文,熟悉文章内容。
2.踊跃回答。 生:全文是围绕吃的东西展开的。
3.师:很正确,具体有哪些吃的呢? 抽学生回答。 板书:白的黄的红的
4.师:不错,白的、黄的、红的就是本文的线索,它贯穿文章始终。作者为什么要以吃的为线索呢?这一点作者在文中作了说明,请大家找出来。
5.抽学生朗读相关语句。
6.师:因为孩子最容易关心吃的东西,所以作者对小时候的记忆总与吃的 联系在一起,这一点可以理解。但 为什么母亲吃不到好东西这件事也会让他想起母亲呢? 组织学生讨论。
7.让学生汇报讨论结果,并加以总结。
3.思考问题。 生:白的麦子面,黄的小米面和棒子面,红的高粱饼。
4.阅读课文,在文中找出相关语句。
5.朗读:.第一,我作为一个孩子容易关心吃的东西。第二,除了。黄的以外,所有我在上面提到的好吃的东西,几乎都与母亲无缘。
6.分组讨论,每组选一个小组长,作好 讨论记录。 生:母亲之所以只吃红的是因为她把白的和黄的让给了我,这让我感动至深。 生:母亲艰辛一生,作者儿时无法体会,成人时又无法报答,内心悲凉。
7.汇报讨论结果,在教师点拨下明确。
四、本课小结
本课熟悉了课文内容,明确了文章线索,对第l、2自然段进行了分析,知晓了作者心中永久的悔是什么,初步感受了母亲对我的关爱和我对母亲的怀念。
五、板书设计
永久的悔
季羡林
最深切、最真实、最难忘--永久的悔: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
线索:白的黄的红的
加入初二学习小组 更多超值免费资料不容错过!
第二课时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1.阅读3、4自然段,对作者家境和母亲形象有初步认识
2.阅读5-8自然段,初步感受母亲对自己的关爱
3.重点研读9-11自然段 ,进一步感受母子情深
4.辅导学生完成课堂练习
一、阅读理解3、4自然段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让学生阅读第3、4段,思考这两段主要讲了什么,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2.抽多名学生回答,并总结。
3.师:这两段篇幅不长,却将作者父辈生活的艰辛深深地印人读者脑海。文中有些词语极富表现力,请大家找出来。
4.指导学生用这些词语造句,以加深理解。
5.师:母亲的基本情况是怎样的? 抽学生回答,将内容板书(见板书设计)
6.师:如何理解这个五里路,就是我母亲毕生所走的最长的距离?(组织学生讨论)
1.阅读3、4自然段,思考这两段在文中的作用。
2.生:这两段主要讲述了作者贫困的 家境,将母亲的大致轮廓也勾勒了出来,为后文的展开铺垫了感情基 调。
3、生:立椎之地、孤苦伶仃、无依无靠、 举目无亲、背井离乡、千辛万苦
4.用上述词语造句。
5.生:娘家姓赵,十分贫穷;不识一字,连名字都没有;走过的最长的路就是从娘家到婆家的五里路。
6.讨论这一句话中所饱含的深情
二、分析阅读5-8自然段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让学生细读5~8段,掌握其内容。
2.师:吃白的是最高标准,其次是黄的和红的,作者家平常都吃些什么呢? 抽学生回答。
3.师:但我却偶尔可以吃到点白的或黄的,有哪几种途径可以得到呢? 抽学生回答,将内容板书(见板书设计)。
4.让学生齐读第7段,注意读出感情。
5.组织学生讨论:文中母亲在中秋节给我半块月饼的.事是整篇文章唯一一处对母亲行为的描写,语言极其 朴实,却让人感触甚深,为什么会有这种效果呢?
1.细读第5-8段。
2.思考回答。 生:白的与我们家无缘,黄的与我们缘分也不大,终日为伍者只有红的。
3.生:可以从家境较好的大奶奶那里得到一小块馍馍;中秋节母亲会想办法给我弄一点月饼;为二大爷割牛草也可得到一点黄的。
4.齐读第7段,体会文中流露的母子情深。
5.分组讨论,汇报交流讨论结果,在教师指导下领会文中自然流露的母亲对儿子的关爱情。
三、重点研读9一ll自然段,进一步感受母子情深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饱含深情地朗读我在她身边呆到六岁一直到母亲离开这个世界。
2.抽一个学生朗读第10自然段。
3.师:这两段是本文最感人的部分、每 次读来都让人有一种辛酸的痛.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 待,年少时对母亲的恩情理解得并不深刻,等到知道报答时却已不能,这里包含了作者多少的无奈啊!指导学生领悟这两段作者平实的语言中蕴含的深情。
1.听教师朗读,感受其感情基调。
2·充满感情地朗读第10自然段。
3.领悟作者平实的语言中所蕴含的深情,联想自己的情况,体会父母对自 己的爱。
4.以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 待为题组织一次小型演讲会,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4.踊跃发言,说说自己平日是如何与父母、长辈相处的,从哪些小事中可 以反映父母对自己的爱。检讨自己 的不足,并思考应该如何去回应、去 报答父母、长辈的关爱。
四、完成课堂练习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疑难字词练习(见随堂练习设计)。
2.指导完成课后思考与练习。
1.掌握相关知识。
2.发挥主观能动性,完成课后习题。
五、本课小结
这节课主要按段落顺序对课文进行了较为详尽地分析,使学生对文中质朴语言所蕴含的复杂情感有了深入体会,明白了文章之所以动人应在于情而非文。学生通过此课的学习,认识到父母及长辈对自己的关爱,懂得思索探寻与他们相处的最佳模式,莫等到子欲养而亲不待,空悲切。
六、板书设计
永久的悔季
羡林母亲:娘家姓赵,十分贫穷不识一字,连名字都没有走过的最长的路就是从娘家到婆家的五里路毕生与红色的高粱饼子为伍一辈子都没有笑过,日日夜夜盼着自己的儿子回来,直到去世。
线索
白的:大奶奶给;中秋节母亲想办法弄
黄的:为二大爷喂牛讨得
红的:
问题探究与拓展活动
一般的纪念性的文章都会围绕被怀念的对象展开,但本文语言平实,对母亲的描写着墨极少,只有一处行为描写和一处语言描写,却同样能触人心弦,让人潸然泪下,作者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呢?可让学生课外模仿作文。
练习设计
随堂练习设计
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错别字。
(1)他非常懒,总爱去邻居家憎饭吃。
(2)年少的他懵懵懂懂,做了很多错事,其中有二件让他至今后悔不已。
(3)那个工作对他来说垂手可得。
(4)他拿出一个馒头,扳了一块给我。
个性练习设计
文中有这样一段话,母亲不知有多少个日日夜夜,眼望远方,盼望自己的儿子回来啊!然而这个儿子却始终没有回去,一直到母亲离开这个世界。请随意想像一个片断(如村边眺望、临终思念等)对母亲的心理活动进行描写。
教学探讨与反思
1.文中有许多成语,让学生把握运用,对于写作水平的提高有一定作用。
2.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可以从理清文章线索人手。
3.本文写得极其朴实,没有对母亲作过多的描写,只一块月饼和一句话语,就将母爱展露无遗,看不出任何修饰的痕迹。在教学过程中应让学生明白,自然真实的情感流露才会出最好的文章。此外,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是一个重点,可通过演讲的方式进行。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方法】
1.关于大象,学生熟悉的可能只是它的外形和一般的生活习性,而对大象作为兵士参加战斗的历史可能知之甚少。课前,可以建议学生搜集关于战象的历史资料读一读,对战象的情况有所了解,以便理解课文,理解战象嘎羧的情怀。
2.课文篇幅较长,教学的重点之一是训练学生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把握故事的主要内容。教学时,可以规定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内读完课文,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然后,及时进行反馈交流,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课文讲述的顺序,为下一步的学习打下基础。
3.课文讲述的内容及蕴含的思想感情离学生的生活实际比较远,学生可能会遇到一些不理解的问题,应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理解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如,“嘎羧要离开寨子时,为什么要披挂象鞍?”“嘎羧为什么要去打洛江畔?”“嘎羧离开村子前为什么要绕着寨子走三圈?”对于这些问题,学生可以自由组合,小组讨论研究一两个问题,再全班进行交流,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了解和感受。
4.本文在表达上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通过对嘎羧行为、神态的具体描写,突出嘎羧的高尚情怀,这也是教学中要让学生领悟的一个难点。
【教学目标】
1.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日寇、凝重、华贵、英武、气概、焦躁不安、漫不经心、久别重逢、横遭不幸、震耳欲聋、浴血搏杀”等20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能提出不理解的问题,与同学一起探究解决。
4.学习作者具体、细致的表达方法,感受战象嘎羧善良、忠诚的高尚情怀。
【教学重点】
通过入情入境地品读,感受课文饱含深情的语言,体会人们与战象以及战象对战友之间的深厚感情。
通过朗读感悟,感受嘎羧生命里最后的辉煌与庄严,感受战象嘎羧高大英勇的英雄形象,感受作者的表达方法,领会作者的创作意图。
【教学准备】
1.了解作者相关知识,写作背景,对战象有一定了解。
2.学生预习课文,了解大象的相关资料,可以搜集其他关于大象及人与动物的故事。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大象图片)师:同学们,大象是一种聪明而具有灵性的动物,但是经过人类驯服后的公象,便可成为战象奔向战场去投入战斗。(展示战象图片)今天这堂课就让我们共同走进中国动物小说大王---沈石溪的《最后一头战象》,共同走进嘎羧丰富的情感世界。(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1、 指名两位同学分别读不同颜色词语,你们会发现这两块词语有什么不同?分别是对嘎羧动作和神态的描写。我想如果同学们能抓住这些重点词语,一定会对课文有更深刻的理解。
2、 同学们在课下对课文已经进行了充分的预习,那些饱含深情的文字向我们描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战象嘎羧在它生命的最后时刻,又给我们留下了哪几个感人的片段呢?
3、 学生汇报交流,我们可以用四字小标题的形式来概括一下。师板书:(英雄垂暮 披挂象鞍 凭吊战场 庄严归去)
三、深入文本,感受嘎羧
那下面就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读读在对战象嘎羧的'描写中,哪部分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哪些语句深深地打动了你,勾画出来,并在一旁写写自己的体会。
四、回读课文,拓展延伸
师:嘎羧离开打洛江,最后来到了埋葬战友们的百象冢旁,用它那一对铁镐似的象牙,挖了一天一夜,刨了一个大坑把自己掩埋起来,(齐读第22自然段)它死了,它没有到祖宗留下的象冢,它和曾经并肩战斗的同伴们躺在了一起,它如此坦然地面对死亡,完美地走完了自己的一生!孩子们,课文学到这里,你们觉得嘎羧还仅仅是一头普通的战象吗?不,它是一位(学生说:忠诚善良、重情重义)的大英雄!
五、伴随音乐,深情总结
师:同学们,“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嘎羧就这样,带着对这片土地深深的眷恋,带着对战友的深深的怀念,走了!嘎羧在生命的最后时刻,给我们留下了太多的感动。它忘不了救回自己性命,并照顾了自己26年的村民,忘不了饲养员波农丁,忘不了这片曾经洒过热血的土地,更忘不了曾经并肩战斗的同伴们。沈石溪这样说过,“动物小说写的是动物,折射的却是人类的情感。”就让我们永远铭记这样一个特殊的名字——嘎羧,铭记这最后一头战象吧!(此时此刻,你最想说些什么呢?)老师这里有一首为英雄嘎羧作的小诗,我们就齐读一下送给英雄嘎羧吧!(课件出示小诗)
六、布置作业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经典教案07-18
优秀语文教案 小学教案语文05-11
语文《语文园地一》教案03-19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3-05
语文的教案【热】03-14
语文试讲教案03-19
语文猫教案03-20
语文《赶海》教案03-19
【热门】语文的教案0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