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4-09-16 11:27:20 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大全9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教案9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语文教案【大全9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要求:

  1、认识9个生字,会写“见、白、田、电”4个字。认识两个偏旁“舟、门”。

  2、有感情的朗诵课文,背诵课文。

  3、感受晴朗夜空的美丽,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和认字。

  教学难点: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月亮”、“小船”、“小小的船”。

  教学课时:1课时

  授课类型:新授课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老师给大家带来一幅美丽的画。(出示图)

  2.问:图上出现了什么?(星星、蓝天)

  3.深蓝色的天空有星星在闪烁,多美呀!你还希望有什么?(月亮)

  4.你喜欢什么样的月亮?(圆的、半圆的……)

  5.老师也喜欢弯弯的月儿(出示“弯月”)

  6.问:这弯弯的月儿像什么?(香蕉、小船)看,老师手上有一个弯弯的月儿,还有一只小小的船。(演示)他们的样子怎么样?(很像,一样)我们就可以说:“弯弯的月儿像小小的船”。

  7.问:这儿为什么是小小的船,而不是小的船呢?老师这儿有一只小的船,和小小的船相比谁更小更可爱?谁愿读出小小的船的可爱?(指名读)

  二、新授

  A、第一句

  请把书打开到76页,“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是课文的哪一句?(第一句)范读,指名读,跟读。

  B、第二句

  1.弯弯的月儿像小小的船,小小的船是什么样子的`呢?(请同学介绍)

  2.范读

  3.小组互读,男女生赛读。

  C、第三句

  1.这么美的夜空,有这样一只小小的船你有什么愿望?

  2.让我们闭上眼睛,趴在桌上(配乐朗诵:现在,正是夜晚,深蓝色的天空有闪闪的星星,弯弯的月亮,而这弯弯的月儿多像一只小小的船啊!让我们张开双臂飞呀飞,飞向蓝天,坐在这只小小的船上。)

  你看见了什么?(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出示第三句

  3.分小组互相讨论,你觉得怎样读才好听?请小组读,你的心情怎么样?用高兴的语气来读,齐读。

  D、指导背诵

  1.请小老师领读

  2.教师引读

  3.小组互读、齐读

  4.指名背

  5.谁愿意给这首儿歌配上动作,表演给大家看?

  6.大家一起来表演一遍吧。

  三、歌唱全文

  大家的表演精彩极了,小姑娘看到这美丽的夜空也高兴地唱起了歌,听得时候请小朋友为黑板上的☆、、、天,找到它们的好朋友。

  四、发散思维

  小姑娘坐在小小的船上,只看见了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如果我们坐在月亮这只小小的船上,还会看见什么?

  (出示练习二)指名回答。

语文教案 篇2

  知识目标:

  反复朗读,理解寓言的含义。

  能力目标:

  感受优美的语言,学习精美的表达。

  情感目标:

  正确地把握人生态度,对待人生际遇。

  教学重点:

  理解寓言含义,学习精美的表达。。

  教学难点:

  理解寓言含义。

  教学方式:

  朗读、讨论。

  教学用具:

  课时安排:2课时

  第1课时:

  反复朗读《白兔和月亮》,理解寓言的含义,感受优美的语言,学习精美的表达。感受优美的语言,学习精美的表达。

  白兔和月亮

  周国平

  教学过程:

  一、导入设计:人们只要做事,就必然有得有失,得与失将会伴随我们今生今世。有俗语说:“有得必有失。”其实,有失也必有得。明智的,随遇而安,得失不惊,心宽体胖,处世潇洒;痴妄的,追名逐利,患得患失,意乱心迷,生身受累。我们应当怎样把握自己的人生态度?《白兔和月亮》是一面透亮的镜子。

  二、朗读《白兔和月亮》,整体感知:这则寓言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要求学生完整地复述课文, 找出故事情节中的两次转折,把握结构, 掌握课文内容。

  三、学生自由地散读,讨论理解寓意。

  思考1:白兔赏月的心态前后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

  了解身份的改变对于心态的影响。第一问,要求学生用课文中的相关词语回答。第二问,理解占有欲在作祟。

  思考2:这则寓言给了我们一个什么启示?

  围绕如果某种拥有,带来的是无穷的得失之患,使人紧张不安,那还不如没有,不鼓吹一无所有。

  拥有财产就一定患得患失吗?而一无所有才心安理得吗?

  讽刺人类慧心已泯,总以为拥有就是幸福,是无论如何也不肯放弃既得利益的'。

  思考3:自我反思 :①我们应从白兔身上学到什么?

  ②你是否有过患得患失的现象?原因是什么?

  ③我们应怎样把握自己的人生态度?

  引导学生自相对照,正确面对得失,把握人生态度。

  思考4:由你读到的这个故事思考:什么是寓言?

  把深刻的道理寄托在一个短小而生动形象的小故事中,就叫寓言。

  基本特征:象征手法,比喻、拟人、夸张。

  四、个人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寓言的特点和寓意。

  五、感知语言:这则寓言的语言很精美,教师要引导学生仔细品味、赏析。

  例如,“慧心”“风韵”“闲适”“绷”等用词很精当。对称的句子也很精美,“或是无忧无虑地嬉戏,或是心旷神怡地赏月”“乌云蔽月,她便紧张不安,惟恐宝藏丢失;满月缺损,她便心痛如割,仿佛遭了抢劫。”

  让学生试着仿写,完成下列填空,使其成为合情合理的句子。

  1、 _______________皎洁的月色。

  2、 _______________无忧无虑的嬉戏。

  3、 _______________心旷神怡地___________________。

  4、 _______________举世无双。

  5、 _______________一扫而光。

语文教案 篇3

  学习目标

  1、速读课文,能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文章内容。

  2、能体味文中的美词佳句,并说出其作用。

  3、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要点点拨

  《绿色蝈蝈》是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写的一篇科学观察随笔。文章把绿色蝈蝈放在大自然的环境中介绍,介绍了它的外表特征、生活习性。

  学习过程

  一、预习检测

  1、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注音写出汉字。

  (1)篝火()(2)wú桐()(3)shu猎()

  (4)喧嚣()(5)yīn哑()(6)静谧()

  (7)cuàn夺()(8)螽斯()(9)吮吸()

  2、根据下面的意思写出文中的词语。

  (1)指动物中弱者被强者吃掉。()

  (2)看起来或听起来不很清楚;感觉不很明显。()

  (3)一点儿也不拖拉,干脆果断。()

  (4)形容非常地慌张,以致一点办法都没有。()

  3、本文中运用了很多拟人的修辞手法,请找出两句并分析一下它们的作用。

  (1)句子:

  作用:

  (2)句子:

  作用:

  二、整体感知

  4、快速阅读课文,画出文中描写蝈蝈外表特征的句子。

  5、文中除了介绍蝈蝈的外表特征外,还写了哪方面的内容?

  三、品读赏析

  6、你最喜欢文章中哪个段落?为什么?

  7、你最喜欢哪些词语或句子?为什么?

  四、拓展延伸

  8、请同学们灵活运用本文的写作特点(或语言生动,或运用拟人……等)说说自己喜欢的一种小动物。

  五、学习小结

  9、通过学习本文,你学习到了哪些写作方法?有什么感想?

  达标检测

  (一)指出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运用不当的一项。()

  A、他正在津津有味地读着一本新近出版的小说

  B、遇到意外事情,要镇定,不要惊慌失措。

  C、军军找到了一种很好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确实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D、绿色的蝈蝈啊,如果你拉的琴再响亮一点儿,那你就是比蝉稍逊一筹的歌手了。

  (二)课内阅读

  (1)在6月份,我捉了不少雌雄的蝈蝈关在我的金属网罩里。这种昆虫非常漂亮,浑身嫩绿,侧面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身材优美,苗条匀称,两片大翼轻盈如纱。关于食物,我遇到了与喂养螽斯时同样的麻烦。我给它们莴苣叶,它们吃了一点儿,但不喜欢。我必须另找食物,它们大概是要鲜肉吧,但究竟是什么呢?

  (2)清晨,我在门前散步,突然旁边的梧桐树上落下了什么东西,同时还有刺耳的吱吱声,我跑了过去,那是一只蝈蝈正在啄着处于绝境的蝉的肚子。我明白了,这场战斗发生在树上,发生在一大早蝉还在休息的时候。不幸的蝉被活活咬伤,猛地一跳,进攻者和被进攻者一道从树上掉了下来。有时我甚至还看到蝈蝈非常勇敢地纵身追捕蝉,而蝉则惊慌失措地飞起逃窜。就像鹰在天空中追捕云雀一样。但是这种以劫掠为生的鸟比昆虫低劣,它是进攻比它弱的东西,而蝈蝈则相反,它进攻比自己大得多、强壮有力得多的庞然大物,而这种身材大小悬殊的肉搏,其结果是毫无疑问的。蝈蝈有着有力的大颚、锐利的钳子,不能把它的俘虏开膛破肚的情况极少出现,因为蝉没有武器,只能哀鸣踢蹬。

  (3)我笼里的囚犯的食物找到了,我用蝉来喂养它们。它们对这道菜吃得津津有味,以至于两三个星期间,这个笼子里到处都是蝉肉被吃光后剩下的头骨和胸骨,扯下来的羽翼和断肢残腿。肚子全被吃掉了,这是好部位,虽然肉不多,但似乎味道特别鲜美。因为在这个部位,在嗉囊里,堆积着蝉用喙从嫩树枝里吮取的糖浆甜汁。是不是由于这种甜食,蝉的肚子比其他部位更受欢迎呢?很可能正是如此。

  (4)为了变换食物的花样,我还给蝈蝈吃很甜的水果:几片梨子,几颗葡萄,几块西瓜。这些它们都很喜欢吃。就像英国人酷爱吃用果酱作作料的带血的牛排一样,绿色蝈蝈酷爱甜食。也许这就是它抓到蝉后首先吃肚子的原因,因为肚子既有肉,又有甜食。

  (5)不是在任何地方都能吃到沾糖的蝉肉的,因此别的东西也得吃。对于金龟子一类的昆虫,它毫不犹豫地都接受,吃得只剩下翅膀、头和爪。

  (6)这一切都说明蝈蝈喜欢吃昆虫,尤其是没有过于坚硬的盔甲保护的昆虫。它十分喜欢吃肉,但不像螳螂一样只吃肉。蝈蝈这蝉的屠夫在吃肉喝血之后,也吃水果的甜浆,有时没有好吃的,甚至还吃一点儿青草。

  1、第(1)自然段中划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样的表达方式?写的是什么内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从这几自然段的说明中你可以看出蝈蝈吃哪些食物?

  3、“也许这就是它抓到蝉后首先吃肚子的原因,因为肚子既有肉,又有甜食。”句中加点的词语能不能去掉,为什么?

  4、文章并没有直接写绿色蝈蝈吃哪些食物,而是领着读者去发现,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5、“不能把它的俘虏开膛破肚的情况极少出现”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换一种说法应怎样说?

  6、判断下面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

  (1)有时我甚至还看到蝈蝈非常勇敢地纵身追捕蝉,而蝉则惊慌失措地飞起逃窜。()

  (2)是不是由于这种甜食,蝉的肚子比其他部位更受欢迎呢?很可能正是如此。()

  (3)我笼里的囚犯的食物找到了,我用蝉来喂养它们。()

  7、从作者的描写中你认为蝈蝈是怎样的一种形象?

  (三)拓展阅读

  蟋蟀出世记

  法布尔

  (1)想看蟋蟀产卵的人,不必花一个钱做准备工作;他只要有点耐心就够了。布封称这耐心是天才;我愿略降一格,称之为观察工作者的最可贵的品质。我们在四月,或最迟五月,把乡野蟋蟀一雌一雄单独地关在盛有底土的花罐里。可以用莴苣叶做它们的'食物,隔一段时间换一次新鲜的。容器口上盖一块小玻璃板,防止蟋蟀逃走。

  (2)一些很有意义的资料,就是通过这种简陋的设备获得的。需要的话,还可以利用优质金属网做的笼子,作为辅助设备。金属笼里的情况,将在后面予以介绍。现在,我们来监视产卵过程,但愿能保持高度警觉,不要错过产卵良机。

  (3)时至六月的第一个星期,坚持不懈的观察工作开始收到令人欣慰的成效。我忽然看见母蟋蟀站在那里一动不动,产卵管垂直插在土里。对我有失礼貌的偷看行为,它毫不介意,依然长时间定在一个点上不动。最后,它拔出自己那把点播种子的小铲,草草扒拉几下,抹掉钻眼的痕迹;它稍微喘口气,又溜达到另一个地点,再度开始往土里插产卵器;它这儿插一下,那儿插一下,所以可以利用的地皮都点播到了。这情形和大家熟悉的白螽斯一样,只是操作速度比螽斯缓慢。二十四小时过去,我觉得产卵结束了。但是为了做到更可靠地掌握情况,我又继续观察了两天。

  (4)两天过后,我开始搜索土层。卵粒呈稻草黄色,都是有两个终端的小圆柱体,长约三毫米。它们彼此不接触,竖埋在土里,点播的距离很近。种子数量多少,取决于一个连续产卵过程中的产卵次数。整个土层下都发现了卵粒,它们离土表层大约两厘米。用放大镜观察一堆土,是件很麻烦的事情,根据这样所能观察到的结果估计,每只母蟋蟀的一个产卵过程,大约产出五六百粒卵。这等规模的家庭,肯定要在很短的时间内接受大幅度裁员才行。

  每粒蟋蟀卵,本身都是绝妙的小小机械系统。幼虫完成卵孵化时,卵壳就像一个白色的遮光套,顶部有一个很规则的圆孔;沿圆孔周边扣着一个拱形顶帽,成为一个封盖。封盖不是在新生儿盲目推顶或割划下被划开,而是沿一道特意准备的、质地极其脆弱的线纹自动开启。这奇妙的孵化过程,也应该了解一下。

  (5)产卵后十五天左右,卵壳前端隐约看得见一对黑里透红的视觉器官的大圆点。从视觉点稍稍向上,恰好在圆柱体顶端,此刻显现出一个微型环状垫圈。这就是正在形成中的断裂线。不久,透过半透明的卵壳,可以看见里面那小动物身体的细小分节。再往后,就要加倍警觉,频频察看了,尤其是上午的时间里。

  (6)好运气所偏爱的,是那些有耐心的人;它来报答我所付出的艰辛劳动。经过一种精妙绝伦的加工,微型垫圈已经变成一道强度甚低的条纹;就在这个时候,困在卵中的小生命额头一碰,卵盖便沿着自己的周边分离开去,被顶起来。随后落在一旁,其情状与注射剂细颈薄玻璃瓶的顶帽断落一样。蟋蟀从卵壳里出来,犹如从玩偶盒里弹出了个小怪物。

  1、第二自然段中加点的“监视”在句子中的含义是什么?

  2、第三自然段中划线的句子使用了什么样的说明方法?就语言特点上来看,此句属于何种说明?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3、第四自然段中加点的“大约”能否去掉?为什么?

  4、从全文看主要是按什么顺序来介绍蟋蟀的出世的?请用文中的关键词语来回答。

  5、本文除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之外你还能找到哪些说明方法?请举一个例子,并简要分析它的作用。

  6、结合全文内容说一说法布尔告诫我们观察事物需要怎样的品质?从文中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作者有这样的品质?

  7、文中第一自然段中的“布封”你了解多少?请把他的情况写在下面。

  答案18、绿色蝈蝈

  学习过程

  1、(1)gōu(2)梧(3)狩(4)xiāo(5)喑(6)mì(7)篡(8)zhōng(9)shǔn

  2、(1)弱肉强食(2)隐隐约约(3)连续不断(4)惊慌失措

  3、(1)句子:耳朵灵敏的人,能听到弱肉强食处四周的绿野丛中,蝈蝈在窃窃私语;作用:很生动地写出了蝈蝈在夜晚发出的细小的声音,也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2)句子:它们对这道菜吃地津津有味。作用:这样写显得亲切、自然,形象生动,把蝈蝈吃食的情景描绘

  地活灵活现,很是吸引人。

  4、这种昆虫非常漂亮,浑身嫩绿,侧面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身材优美,苗条匀称,两片大翼轻盈如纱。文中运用了描写性语言,将蝈蝈进行拟人化描写,写出了它的漂亮、可爱,透露出作者对蝈蝈的喜爱之情。

  5、写了蝈蝈的叫声和食性。

  6、略

  7、略

  8、略

  9、文艺笔调生动;语言传神形象;拟人贴切自然;比较突出特征。

  达标检测

  (一)D

  (二)课内阅读

  1、描写;外形特征;喜爱之情。2、蝉、很甜的水果、金龟子一类的昆虫、青草。3、不能去掉,因为这里是猜测“它抓到蝉后首先吃肚子”的原因,没有什么科学的依据,带着它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4、告诉读者,知识来源于生活,只要你细心观察,勤于动脑,就会有新的发现,激发了人们的探索欲望。5、意思是说蝈蝈的打颚非常有力,钳子非常地锐利,很容易就把猎物的肚子划开;绝大多数的俘虏都会被它开膛破肚6、(1)拟人(2)设问(3)比喻7、从外表特征、生活习性、作者对它的态度等方面去回答即可。

  (三)拓展阅读。

  1、保持高度警觉,耐心,细致,不错过任何观察机会。2、打比方;生动说明(文艺性说明);生动地说明了母蟋蟀产卵的特点。3、不能,因为“大约”表示估计、推测,不确定,是个约数,去掉后说明就不准确了。4、时间顺序;如:“时至六约的第一个星期”“两天过后”“产卵后十五天左右”“不久”等。5、如①作比较:这情形和大家熟悉的白螽斯一样,只是操作速度比螽斯缓慢。可以了解两种不同昆虫的各自特征,夜对不够熟悉的蝈蝈加深了印象。

  ②列数字:每只母蟋蟀的一个产卵过程,大约产出五六百粒卵。准确地说明了母蟋蟀每次产卵的数量。6、耐心,警觉;如:观察母蟋蟀产卵的全过程就体现出他的耐心、警觉。7、布封,法国学者、作家,主要著作《自然史》。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要求:

  1、着重了解冬、春、夏、秋四季烟台海的特点以及人和海的关系。

  2、理解文中打比如的句子,并能仿造。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听写词语。

  2、课文是按什么顺序介绍烟台的海?不同季节里,海有什么不同特点?

  二、同学自学课文2-5小节,可以在课文边写上批注。

  三、全班交流。

  第二节

  1、理解打比如的句子,感受冬季寒流袭来时,海浪汹涌的壮观景象,并仿造打比如的句子。

  2、出示比喻句。

  小山似的.涌浪像千万头暴怒的狮子,从北边的天际前赴后继、锲而不舍地扑向堤岸,溅起数丈高的浪花,发出雷鸣般的轰响,有时竟把岸边数百斤重的石凳掀到十几米远的马路中央。

  3、交流:把(涌浪)比作(小山)和(暴怒的狮子),把(轰响)比作(雷鸣)。

  4、练习朗读。

  5、人们在冬天的海边又是如何?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人们不畏严寒,不怕风浪,豪迈勇敢。)

  6、练习朗读。

  第3、4、5节

  春:

  1、海:嬉笑着追逐着奔向、能摸到、退了回去、扑了上去、像个顽皮的小朋友。

  2、人:播下希望的种苗,期待着收获的季节。

  夏:

  1、海:水平如镜,宛如一个恬静、温柔的少女......海浪与堤岸的呢喃细语。

  2、人:岸边的石凳上坐满了游人。

  秋:

  1、海:格外湛蓝、格外明朗、有了秋的凉意、平添空虚与忙碌

  2、人:驾船出海、起锚远航

  3、练习朗读。

  四、学习最后一节。

  1、齐读。

  2、轻读全文,体会这是怎样的画,怎样的背景,怎样的舞台,为什么?

  3、讨论:“一幅画”是因为它像画一样美丽多姿:“广阔的背景”因为它是烟台人物质、文化生活的依托;“一座美丽的舞台”因为它为烟台人的生存、发展、发明提供了巨大的空间。

  4、练习朗读。

  五、作业。

  1、完成课后第4题

  2、当一回导游,介绍某一季节的海。

  板书设计:

  5、烟台的海

  海 人

  冬 凝重 不畏严寒

  春 轻盈 播下希望和新苗

  夏 浪漫 如痴如醉

  秋 高远 空虚与忙碌

  “画、背景、舞台”——————“活剧”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会认13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大意。

  3、懂得生活中要留心观察,乐于发现,善于探究。

  教学重点

  认字、写字、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让学生懂得养成留心观察,乐于发现,善于探究的好习惯。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邮票的图片、纸片、大头针、小刀。

  导 学 过 程二 次 备 课

  预习提纲

  1、初读课文两遍。

  2、搜集关于邮票的有关材料,制作成资料卡片。

  第一课时

  一、欣赏邮票、激情引趣

  老师:同学们,你们有集邮吗?看看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什么?(出示邮票册──“中国邮票”)──和学生一起欣赏人物、风景等内容的几组邮票。

  老师:还有哪些同学也收集到了邮票,拿上来和大家交流交流。

  老师:下面老师考你们两个有关邮票的小知识,看谁知道。

  1、我们习惯上说“一什么邮票?”(老师手拿“一枚邮票”指名说──出示词卡“一枚邮票”齐读)

  2、师:看看这(出示一大张邮票,指“齿孔”),知道这是什么吗?(指名说──出示词卡“齿孔”齐读)

  老师:今天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个有关邮票齿孔的故事。

  出示课题:14、邮票齿孔的故事。(指名读,齐读,强调翘舌音“齿”。)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1、老师:下面就请同学们轻声读课文。老师这里有两个要求:

  第一,读准字音,想办法记住生字;

  第二,尽量读通句子,自己觉得难读的句子或段落多读几遍。

  2、小组合作学习,读准生字字音:

  老师:利用字卡,小组长组织学习,目标是使每个小组成员读准生字字音。

  ⑴ 小组长组织集体认读、开火车读或指读检查。

  ⑵ 游戏:抢读得卡,比比谁得的生字卡片多。

  3、小组长汇报自学情况:

  老师:刚才在小组学习中,有需要提醒小朋友注意的读音吗?

  (小黑板出示本课生字)指名汇报,老师板书拼音强调。如,生:“我提醒大家‘裁’是平舌音,‘裁’”。(全班跟读集体认读本课生字再次巩固。)

  4、利用识字板找规律巧记生字。

  老师:下面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识字板和生字卡片,找找规律,把本课的生字在识字板上摆一摆,想办法记住它们。

  (指名上台介绍各自不同的识记方法。)

  5、游戏巩固生字词。(贴邮票送信──“音、形、义”连一连)

  老师:(出示“小鸭”图片)小鸭邮递员请小朋友帮忙,给这些信贴上邮票,并送到小动物们的家里。

  指名上台连线:

  án zhèng cái lún réng shǐ

  伦 研 政 仍 使 裁

  ( )府 ( )究 ( )敦 ( )用 ( )然 ( )剪

  6、出示生词认读:

  裁开 裁剪 使用 伦敦 撕开 研究 邮政部门 政府 仍然

  (自读──小组开火车带读)

  三、结合语境,理解本课生字词;整体感知大意

  1、出示包含生字词的句子:先自读再指读点拨:

  老师:接下来由老师检查检查,这几个句子你能读好读懂吗?

  ⑴ 每枚邮票的四周没有齿孔,使用的时候得用小刀裁开。

  ⑵ 那个人从西服领带上取下一枚别针,在每枚邮票的连接处都刺上了小孔,邮票便很容易地被撕开了,而且撕得很整齐。

  ⑶ 阿切尔想:要是有一台机器能给邮票打孔,不是很好吗?他开始了研究工作。

  ⑷ 英国邮政部门立即采用了这种机器。直到现在,世界各地仍然使用邮票打孔机。

  老师:自己读读,不仅把句子读通顺,还要想想每句话的意思你读懂了吗?(指名读、集体读)

  老师:有不明白的地方吗?

  老师点拨:

  ⑴ 你能用小刀把这张纸裁开吗?(上台操作)

  ⑵ (出示“别针”)这是“一……什么别针?”除了一枚别针、一枚邮票,还可以说一枚什么?/ 你能用这一枚别针把这两张邮票整齐地撕开吗?

  ⑶ 理解“研究”:阿切尔开始研究什么工作?/ 我们这次《品德与生活》课正在研究什么问题呢?

  ⑷ 句中的“立即”一词可以换成什么词?“仍然”呢?(换词后读一读,如“依然”“一直”“还”……)

  全班齐读四句话。

  2、读课文整体感知:

  老师:难句读好读懂了,相信读好课文一定也难不倒同学们。下面请同学们再轻声读一读课文,这一次不仅要把字音读准,还要把课文读通顺,想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男女合作分段朗读课文)指名回答: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带齿孔的`邮票是怎么发明的。)

  第二课时

  一、回顾课文,展示平台

  1、让生读文一遍。

  2、展示自己收集到的邮票。

  3、简单了解邮票的一些知识。

  二、指导书写“刀、尔、求、仍、使、便”

  1、出示六个生字认读:

  ⑴ 说说“求、便”还可以组什么词?

  ⑵ 师:认真观察,你发现了什么?(“刀、尔、求”是独体字;“仍、使、便”三个字都是左右结构单立人,书写时要注意左窄右宽。)

  2、重点指导左右结构的三个字,拿出红笔仔细观察,把每个字的关键笔描出。

  3、指名汇报找到的关键笔,师范写,生仿写:

  老师:现在,谁来教教许老师,这三个字要怎么写?(学生汇报,教师在投影仪上范写。)

  ⑴ 范写“仍”字:右边第一笔是“横折折折钩”,第二笔是撇。

  ⑵ “便、使”右边有什么不一样?(范写“便、使”)

  指导的重点如下:上横宜短,“口、曰”要扁,撇应先“竖”,捺须伸展。

  老师:三个独体字,请大家自己写,提醒同学们“求”字右上一点不能漏掉。

  4、学生书写练习:

  书写完后自评(给自己认为漂亮的字打上红旗,不满意的字再加以改进)、同桌互评(给同桌漂亮的字画上笑脸,同时指出同桌需要改进的字)。

  三、作业:实践活动。

  1、读课后“我知道”的内容,了解邮票的一些常识。响应学生伙伴的提议,去收集一些邮票

  2、作业布置:找一找、讲一讲受生活小事的启发,从而有所发明创造的故事,比如《瓦特发明的蒸汽机》、《牛顿发现万有引力》。

  板

  书

  设

  计14、邮票齿孔的故事

  阿 看到:拿翻找摸求助取刺撕 会观察

  切 想到:机器打孔 肯动脑

  尔 做到:研究造出 勤动手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大意,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

  2。 抓住重点诗句,体会游子望月怀人的思亲之情,并能找出类似的诗句,和同学交流。

  3。学会借景抒情类诗歌的分析方法。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

  2。学会借景抒情类诗歌的分析方法,体会游子望月怀人的思亲之情。

  教学难点

  学会借景抒情类诗歌的分析方法,体会游子望月怀人的思亲之情。

  教学方法

  设置情境,师生共同披文入境,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师生对话、生生对话,以读促悟,以悟促读,引导学生把情感体验充分表现出来。

  学生学习方法

  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讨论交流。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一、 了解作者

  唐代王建,与当时的著名诗人张籍齐名,两人创作诗歌的风格相似,并称“张王乐府”,后人称为“张籍王建体”。今天,我们将一起学习一首王建的诗句《十五夜望月》。下面,请全班同学一起朗读一下这首诗,朗读时记得把作者和朝代加上。(板书:十五夜望月 王建)

  二、读出“望”之画面美(板书:画面美)

  八月十五的夜晚,诗人望月,望到了哪些景象呢?

  1.“白”

  诗人写中庭月色,只用“地白”二字,却给人以月光如水、澄澈透明、清冷之感,使人不由会联想起李白的名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让人仿佛置身于静谧清美的意境之中。

  我们仿佛看到月光像流水一样倾泻下来,地上仿佛满浸着清澈透明的水,树的影子照在地上,随风婆娑,仿佛是水草在摇曳。(板书:白)

  2.“栖”

  正常的语序应该是“鸦栖树”,但为了押韵,诗人调整了语序。

  主要应该是听出来的,而不是看到的。因为即使在明月之夜,人们也不大可能看到鸦鹊的栖宿;而鸦鹊在月光树荫中从开始的惊惶喧闹(周邦彦《蝶恋花》词有句“月皎惊乌栖不定”,也就是写这种意境)到最后的安定入睡,却完全可能凭听觉感受出来。

  王维“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我们仿佛听到乌鸦等小鸟一开始被明亮的月色所惊动,扑楞楞地展翅欲飞,声音喧闹,逐渐声音低落下来,最后终于没有声音。

  “树栖鸦”这三个字,朴实、简洁、凝炼,既从侧面写了月色之皎洁明亮,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板书:栖)

  3.“湿”

  夜已深,露水重,庭院中的桂花湿润了。突出桂花在露水中已浸润之久,也表明露水轻盈无迹。

  我们仿佛闻到庭院中弥漫的`桂花的清香味道。“月中桂子落,天香云外飘”,传说人间的桂花树是广寒宫里那棵桂花树的种子落到人间后生长出来的。那么人间的桂花香了,广寒宫里的桂花也应该香了吧。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吧?这样,“冷露无声湿桂花”的意境,就显得更悠远,更耐人寻思,带给读者的是十分丰富美妙的联想。(板书:湿)

  4.诗人望月,望出月光如水,望出冷露无声,望出桂香飘逸,望出天上人间。画面有声有色有味,清美静谧,清雅隽永。

  三、读出“望”之情感美(板书:情感美)

  月出东山,诗人在望,乌鸦入睡,诗人还在望,桂花湿润,诗人仍在望。从这个“望”中你能读出诗人什么情感吗?

  “秋思”,秋天的情思。说得很含蓄,点而不露。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征客无归日,空悲蕙草摧。”

  “相思阻音息,结梦感离居。”

  秋思:秋天,天气转凉,大雁南飞,花木凋零,万物萧条,身处在异乡的游子感受到这一切,感慨一年又匆匆流逝,而自己仍在漂泊,仍不能与家人团聚。这首诗中,夜深露重,诗人却久久不肯睡觉,从这个“望”中你能感受到诗人怎么的心情?

  秋思,秋天思念亲人的孤寂伤感之情。(板书:秋思)

  四、读出“望”之表达美。(板书:表达美)

  但我们从诗句中能直接读出诗人这种怀人的愁绪吗?没有,诗人表达得很含蓄很美。

  1.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这两句的意思。

  今夜,中秋的晚上,月亮这么明亮,所有的人都在看月,赏月,不知道这怀人的愁绪会落到哪一家。

  在外的游子思念家人,家里的人思念在外的亲人,这浓浓的愁思啊,到底会落到哪一家呢。

  言外之意:再怎么落,难道还有我的愁思深吗?

  不直接抒发自己的怀人愁思,而是用委婉的疑问语气,使自己的情感表达更蕴藉深沉。

  这种表达情感表达方法含蓄隽永,耐人寻味。这叫间接抒情。(板书:间接抒情)

  也有一种情感表达方法,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叫直接抒情,或直抒胸臆。

  两种情感表达方法各有好处。

  2.“落”

  诗句中还有一个动词,用得不同凡响,新颖别致,让人眼睛一亮。这个词语能否换成“在”?

  “落”:理解词语先思考什么意思,再联系诗句意思,品味词语在诗句中的具体意思,并与平常的用法作比较看好在哪里。

  运用拟人的手法,化无形为有形,给人以动的形象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起洒落人间,用得不同凡响,新颖别致。(板书:拟人)

  五、读出“望月”之情结美

  1. 按老师的要求说出诗中的词语或诗句。

  直接表达月光如水,澄澈透明;从声音这个角度侧面表现中秋夜晚之宁静;突出诗人望月之久,表现孤寂之情;用委婉的疑问语气含蓄表达自己愁思之深。

  2. 事实上,月亮在中国人的眼里,尤其是古代中国人的眼里,是浪漫的多情的美丽的。看到月亮,有许多美妙的感受、联想就会自然而然涌上心头。淡淡的月光,浓浓的情愫,无论世事变迁,沧海桑田,它,依旧恒悬于黑幕上,照在所有爱月之人的心上。于是,成就了一种淡泊叫“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成就了一种乡愁叫“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成就了一种惆怅叫“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成就了一种伤情叫“杨柳岸,晓风残月”,成就了一种安慰叫“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更成就了一种祝福叫“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人们寄情于月,月亮,也就承载着人世间种种情思,如诗一样,悬挂在天空之上,悬挂在古人与我们之间,也悬挂在你我之间。

  3. 课后请同学们搜集有关月亮的诗句,注意写出作者及作品名。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下独酌》(李白)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月夜忆舍弟》(杜甫)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望月怀远》(张九龄)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霜月》(李商隐)

  六、板书设计

  十五夜望月

  王建

  画面美:白 栖 湿 情感美:秋思

  表达美:间接抒情 拟人 情结美:望月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

  教学方法 师生互动,(学生为主体)共同体验

  教学目的:

  教学目标:

  写作目标:

  1. 想象要合情合理,富有创新

  2. 发挥想象,把写的生动而丰富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一段舒缓的音乐

  学生:复习本单元所学课文,或课外阅读的想象,重点掌握文中的奇思妙想

  教学过程:

  1. 导入:

  同学们,我们刚刚学过第六单元的四篇课文,这些都充满了作者的奇妙的想象。其实,不仅是课文中学过的这些,我们以前读过的一些文学作品,比如《西游记》也充满了大胆的想象。请同学们回忆这些作品,选择一篇,可以是学过的,也可以是课外阅读过的,说说它们奇在哪里,妙在哪里?

  2. 导写:

  1)学生自由发言,品析想象的精妙之处。

  2)学习知识短文《想象》。

  以四人学习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结合所读作品及平时的生活实际,想一想,什么是想象?想象是怎样产生的?

  ——运用自己感知的材料创造出新的形象的心理过程就是想象。

  ——想象的产生:夸张、综合、拟人化等等方法。

  3. 引导

  教师播放准备好的音乐,要求学生闭上眼睛,用心地倾听,并把听到的音乐想象成一幅画面。

  写作

  一、教学目标

  1、写作文是对生活的描述,生活是真实的作文才是真实的,才能写出真感情。

  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感受生活的习惯,对生活中的.一切细心观察,慢慢口味,积累丰富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

  感情真切,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三、教学课时

  二课时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教师:1、准备片断

  (1) “第二年的春天终于来了……”

  (2) 《西湖诗情》

  2、录音机

  学生自读一些短文(教师推荐《一件小事》、《背影》)。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第二单元我们学习过一篇古文《儿时记趣》我们都觉得这篇写得很真实,虽然我们没有“留蚊于素帐”但与之相似的童趣我们也曾有过,大家回忆一下,我们在年幼时做过哪些有趣的事呢?

  二、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对说真话的同学给予肯定。

  三、引入写作知识讲解,写就是要说真话,抒真情(板书)。

  四、学生自读写作知识,概括成两点:

  综合实践活动1

  [设计思路]

  1。 本次综合实践活动,旨在使学生在阅读感受本单元文学作品的基础上,进一步从整体上了解文学、认识文学,从而喜欢文学,并逐渐学会阅读、欣赏文学。

  2。 本次活动过程,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通过查找、阅读、交流、编写、合作等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主动探究习惯和互助合作精神。

  [活动主题]

  主题: 我爱文学

  相关话题:①向你介绍我最喜爱的文学作品 ② XX作品给我带来的

  [活动形式]

  小组、班级交流、评价

  [活动过程]

  1。 材料准备

  利用课余时间到图书馆、阅览室,选择文学书刊,广泛阅读,筛选确定具体篇目。或者从过去自己曾经阅读并喜爱的文学作品中挑选最精彩的一篇。作品确定后,再根据作品和阅读的感受从规定的两个话题中择取你感受最深最有话说的一个话题;再反复阅读、揣摩该作品。最后写出发言提纲,或者较为详细的讲话稿。

  2。 小组交流、评价

  每人在各自的小组内发言交流。交流前师生商定评价标准,如发言是否符合本次活动主题,内容与原作品是否和谐一致,语言是否通顺流畅,表达是否流利清晰。交流发言完毕,每组推出2—3名代表到班级交流。班级交流前,被推选出的代表要对发言稿进行认真的修改,组内同学要积极帮助出谋划策。

  3。 班级交流、评价

  ①在老师指导下,成立一个语文主题活动小组。安排活动主持人,规定交流次序,确定活动评委。

  ②各小组代表交流。

  综合实践活动(第五单元)

  模拟科技新闻发布会

  读了本单元的课文后,你一定会更加关注科学、热爱科学、追求科学。如今正是信息时代、科技时代。信息、科技的核心是创新。为了展示同学们学习、关注科学的收获,举办一次模拟科技新闻发布会,介绍国内外最新科技成果或自己的小实验、小发明、小创造。

  一、会前准备

  1.从各种科技类书刊中查阅,或到相关的科研网站上搜索最新的科技成果。

  2.有小发明或者有某种小制作的同学,可将有关的成果或设想用恰当的语言写成书面介绍。

  3.了解简单的新闻知识,参阅报刊上的一句话新闻、标题新闻。

  4.利用班级黑板报书写会标,分工模拟会议主持人、专家、发布人、记者或其他听众。

  二、活动过程

  1.小组筛选

  在各自分头后,各小组先作交流,而后推选出两人到发布会展示。要求发布人写好新闻稿。

  2.发布新闻

  各发布人介绍科技信息,或发明人讲解、演示自己的成果。其间记者、听众可提问,发布人简要作答。

  3.“专家”评价

  请与会“专家”就本次科技新闻发布会的内容、价值、意义作出评价,或就其中某些成果的开发利用前景作出预测。

  辅助活动

  1.利用广播、电视、黑板报等在校内搞一个科普宣传周。

  有感而发

  教学目标:围绕自己日常生活说出自己真正想说的心里话

  重点难点:1、说自己想说的话

  2、语句通顺,层次分明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一、 明确目标

  1、 导入

  大家都有这样的体会,说起自己身边熟悉的人和事来,往往滔滔不绝,口若悬河,闭上眼睛,不假思索即会脱口而出,如数家珍。相反地,对于陌生的人和事,说起来往往冥思苦想、搜肠刮肚,勉强为之,磕磕绊绊,往往言不由衷,辞不达意,甚至“咬断笔头,开不了头”“刚开了头,言语不周”,这样的必然内容空洞苍白,语言干瘪枯燥,读之味同嚼蜡。

  怎么办?作文的实质就是现实生活的再现,只有“为心声”,才能字字真情,句句实意。对于现实生活中耳闻目睹的事情,切身独到的感受,想说点什么就说点什么,想怎么说就怎么说,“我手写我口”,就好象老朋友在谈心,敞开心扉,坦诚亲切…… 这,就是第一次“见面文” 的要求。

  2、 目标

  说自己想说的话

  明确:(1)说心里话,恰当选材

  (2)文通字顺,层次分明

  二、 习作启发

  1、 巴金对繁星进行了无数次的观察,获得繁星是母亲和朋友的亲切感受,从而产生了写作《繁星》的激情。

  2、 赵丽宏阅读了大量的文学作品,进行了大量的文学创作,对文学有了深刻而真切的体会,才写出了《为你打开一扇门》。

语文教案 篇8

  第一组教材分析

  第一单元以春天里的发现为主题,包括《找春天》、《古诗两首》、《笋芽儿》、《小鹿的玫瑰花》四篇课文和语文园地一。去年春天,我们也学过一组以春天为主题的课文,本单元教材也是围绕春天来编排的。但是,无论从导语还是从课文,我们都会发现这组教材与一年级下册第一组教材的不同之处。本组教材不仅引导学生感受春天,而且激励学生走进春天,去发现春天的特征,去探索春天的奥秘。比如,《找春天》之后,学习伙伴说:咱们建议老师组织一次春游活动吧!《笋芽儿》之后,学习伙伴说:我从课文中找到了描写美好春光的句子,还抄下来了。这些内容的安排,实际上都在为语文园地以中的学习活动作准备。口语交际要求介绍自己在春游活动中的发现,写一写要求学生在春游活动和口语交际的基础上,将自己在春天里的发现写下来,展示台要求展示自己搜集到的描写春天的语句。

  教学本组教材时,要从整体上把握教材内容,注意内容之间的联系,充分发挥教材整合的整体功效。在教学相应课文的时候,就应该及时布置学生做好前期工作,为后面的学习做好准备。

  本单元的几篇诗文都很美,要引导学生多读,读有层次,读有感情。在反复的充满感情的朗读中,做到朗读与感悟相交融,读书与思考相结合,同时重视积累和实践。

  教学本单元时,要突破传统的课堂的概念,实现学科间的融合,课内外的结合。可以引领学生走进春天的大课堂,唱一唱春天的歌,画一画春天的美景,诵一诵春天的诗文在广阔的天地中去寻找春的脚印,去探索,去想象,去发现。和春天主题相关的文学作品非常多,教师可以帮助学生选择一些文质兼美的.作品,和学生一起欣赏阅读。本册书后面有六篇选读课文,其中第一篇《春的消息》可以在教学本单元时引导学生阅读。

  春天的主题安排在第一单元。但从我们地区的实际情况来看,开学时是2月初,春天的迹象尚不明显。如果有需要,可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调整一下教学顺序,把春天这一主题的课文往后移。

  1、找春天

  教学目标:

  1、 会认羞等9个生字,会写脱等9个字。

  2、抓住文中的三个比喻句和反问句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在具体的语言文字中进一步体会情感,品味美感。

  3、体会春光的美好,体验大自然的情趣,养成主动发现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识记生字,积累词语,感悟读文。

  教具准备:生字词卡片;课文插图。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会认羞等9个生字,会写脱等9个字。

  2、 抓住文中的三个比喻句和反问句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谈话导入。轻轻地,轻轻地,春姑娘来到了我们的身边,让我们用美丽的词语去迎接她的到来吧!(学生说出有关描写春天的词语或句子。)是的,春天就像一个害羞的小姑娘,遮遮掩掩,躲躲藏藏,她藏在哪呢?让我们一起去找春天吧!(板书:找春天)

  师:春天在哪里呢?其实春姑娘已经悄悄的来到我们身边,只有仔细观察的小朋友才能找到它。孩子们,让我们一起去寻找春天吧!

  二、自读

  1、春姑娘来到了课堂,她就藏在我们的课文里,请同学们仔细地读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感受春天的气息。遇到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一读。

  2、 同学们感受到春天的气息了吗?再读一读课文,看看细心的你还能在春天里找到什么?(学生在文中圈一圈,划一划)

  3、 你找到什么?发现了什么?学生畅谈收获。

  三、识字

  1、指名读课文,师生共同正音。

  2、教师出示生字词,学生交流识字方法。

  看实物猜字躲、符、鹊;画图认字嫩

  做动作猜字羞、遮、掩、探、触

  谜语、顺口溜猜字一头羊长得丑(羞);一朵花藏身后(朵)

  3、同桌检查读句子,互相评价打等级。

  (1)春天像个害羞的小姑娘,遮遮掩掩,躲躲藏藏。

  (2)小草从地下探出头来,那是春天的眉毛吧?

  (3)春天来了,我们看到了她,我们听到了她,我们闻到了她,我们触到了她。

  四、朗读

  1、快速读文,思考:我们几个孩子是怀着怎样的心情找到春天的?指名读范读感悟读。

  (重点抓住脱掉等表示动作的词语感受孩子们急切激动的心情,读好带!的句子。)

  2、轻声读第三自然段,用换词和做动作理解害羞,并说说句子中哪些词写出了春天害羞的特点。

  教师相机进行仿词训练:遮遮掩掩 躲躲藏藏

  五、写字

  指导写脱、冻、溪、棉、探、摇六个字。

  1、让学生先观察每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发现这几个左右结构的字都要写得左窄右宽,)

  2、学生互相提醒需要注意的地方:冻不要写成冻。

  教师根据学生书写实际,重点指导溪和摇。

  3、学生练写,力求把字写规范、美观。教师巡视,鼓励写得好的学生,奖励小星星。

  4、学生交流评价,互相打等级。

  六、作业

  1.让父母当评委,练习朗读课文。

  2.向父母介绍今天学会了哪些字,有什么发现。

语文教案 篇9

  课型: 古诗词

  教学目标

  1.认识2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洞庭、江南”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3.学习通过看注解,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

  说说诗句的意思。

  德育目标: 让学生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说说词语的大概意思,理解句意。

  教学方法 :运用插图和教师的导语带入诗的意境—理解词句、想象画面—吟诵诗词、体验诗情。

  教学准备:

  1、背诵课文查阅资料了解白居易和他的作品。

  2、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独坐敬亭山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课文,默写《独坐敬亭山》

  3.能通过朗读和想象,感悟诗的内容和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以前学过李白的诗吗?谁来给大家背一首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李白的《独坐敬亭山》(板书诗题目)。

  2.解题。敬亭山:安徽省宣州市郊外的一座大山。

  独坐:单独地坐。连起来题目意思是什么?

  二、自学古诗

  1.出示自学提示,布置自学。

  ①读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②结合诗句,利用字典理解词意及诗句的意思。

  ③自己弄不懂的地方和别人交流。

  2.检查自学。

  ①指读全诗。(正音)

  ②交流自己对词和句的理解。(师生评议)

  (尽:没有了。孤云:孤单的云,也就是只有那一片云。闲:休闲,休息。厌:满足。)

  诗句意思:后两句意思怎样说才通顺?(“只有敬亭山”放前面说语意才顺。这是理解古诗诗句意思的一种方法。)

  (句意:一群群鸟全飞光了,天上的那片云独自飘来飘去,也找地方休息去了。只有敬亭山和我互相看着,谁也不厌烦谁。)

  3.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全诗描绘了孤山凄凉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孤独寂寞的思想感情。)

  三、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全诗

  1.体会作者感情,自己练读这首诗。

  2.指读全诗,教师范读指导,学生练读。

  3.背诵全诗。

  四、扩展

  1.你还喜欢我们以前没学过的李白的哪首诗?说说为什么喜欢它?

  2.交流。

  3.把喜欢的李白的诗抄在摘抄本上。

  五、布置作业

  熟背《独坐敬亭山》。

  板书设计:

  独坐敬亭山

  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第二课时

  望洞庭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

  3、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并能写出本课题《望洞庭》一

  诗所描绘的'景色。

  4、理解这首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今天,想带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的美景。有谁知道洞庭湖的?

  2、结合学生收集的资料来介绍洞庭湖的。

  (如:洞庭湖位于湖南省的北部,岳阳市附近,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如:八百里洞庭,烟波浩淼。水天相接,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湖中有君山,山上有诸多名胜。如:著名诗人范仲淹来到洞庭,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经典之作。)

  师:介绍得真不错,咱们一起去看看。

  3、多媒体出示洞庭湖的画面。

  师问:你看到了什么景象?

  (夜晚的洞庭湖,天空、明月、湖水……)

  你能用上一些词来形容看到的景物吗?

  (月明星稀、风清月朗、风月无边、皓月当空……)

  4、师送一组词,课件出示:波光粼粼、银光闪闪、水平如镜、水天一色、迷迷蒙蒙、朦朦胧胧、宁静和谐。

  5、引出课题

  师: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许多描写洞庭的美诗佳句。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了这样一幅美景,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颂的佳作。听,他正在吟诵呢!

  多媒体出示诗和配乐朗诵。

  二、精读会意

  1、自读全诗,明要求。

  读准字音,读不准的生字看生字表,读通诗句。

  2、检查自学效果,正音:洞dng、潭tán、螺luó、磨mó

  3、再读,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哪些字或那些词,来说一说。

  (一)教学“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我理解了“湖光秋月两相和”。(多媒体出示))

  相:相互。和:和谐、协调。湖光:湖水的光。

  秋月:可以看出时间是秋天的晚上。

  你理解得真不错。

  (我理解“两相和”:湖水和月光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

  (这句诗的意思是:秋天的夜晚,月光如水,水映月光,两者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

  (我理解了“潭面无风镜未磨”(多媒体出示))

  潭面:是指洞庭湖面。未:没有。磨: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经典教案07-18

优秀语文教案 小学教案语文05-11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3-05

语文《语文园地一》教案03-19

语文《饮酒》教案01-12

语文《师说》教案02-05

语文乐园教案02-05

语文经典授课教案01-23

语文《项链》教案0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