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的语文教案汇总(8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8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教案 篇1
(一)运用多媒体优化教学情境,使内容更加直观和形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是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的最有效的途径,是刺激学生学习的最有力的方法。传统的课堂教学主要是通过教师口若悬河的独白,将要传授的知识和技能展示给学生。久而久之,这种形式枯燥单调的教学方式,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这就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效果。而多媒体教学方式以其特有的形象性、趣味性、新颖性,利用投影、视频、音乐、动画等手段,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会极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它可以化静态为动感,化单调为活 泼,化抽象为具体,文、图、声、影四位一体,形象生动,色彩鲜艳,感染力强,可以对人的视听以及心理产生全方位的综合刺激,这很符合学生的接受特点,可以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并使学生主动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缺少了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辅助,即使是口才再好的教师,再卖力的讲解,也无法达到这种效果。
(二)运用多媒体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使教与学节奏更加紧凑,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布鲁纳说过:“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我们应为学生创造更多的思考空间,而不是限制学生的思维,被动地跟着老师走,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很容易地实现这一个目标。
在传统课堂上,由于时间以及黑板版面的限制,许多学生感兴趣的习题和课文补充资料无法展现出来,多媒体技术的引入使这一问题迎刃而解。比如,为了让学生更多的了解诗词,可以在学习课本篇目的基础上补充几首课外名篇。如学习了《送元二使安西》,可以给学生补充《芙蓉楼送辛渐》、《送友人》,让学生欣赏。
在课堂讲解过程中,把原来要在黑板上进行板书的内容预先整合进多媒体课件中,可以在课堂上从容展示,这既节省了大量的板书时间,又使教师和学生的精力集中在知识本身,从而使四十五分钟得到充分利用,为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深入讲解提供了更多的时间,大大加快了教学进程;多媒体教学手段以其再现性的特点,可以把抽象的事物、难以演示的动作、不易观察的现象等,通过声音、动画、录像等方式进行输出,在短时间内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降低了学生对知识理解的难度,使他们能够根据自己的认知方式来进行意识建构,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质。
初中语文教材的知识内容极为丰富,课文中一些比较复杂的说明、描写部分,过去要费许多口舌也不一定说清楚,运用多媒体进行演示,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斑羚飞渡》一课中最激动人心的场景:老斑羚用自己的身体为小斑羚做“踏板”,以自己的牺牲成就小斑羚的生存,是课文中最关键的情节。先让学生通读全文,对文章的内容有一个大概的了解,然后用Flash动画展示这悲壮的一幕。小斑羚连续不断的成功飞渡伴随着老斑羚在令人心碎的咩咩声中跌落深谷,学生们的心灵为老斑羚们无私的牺牲精神所折服。这种惊心动魄的效果是单纯用口头语言描述无法实现的。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巩固学生对本课字词的掌握。
2、能够正确找出近义词、反义词,理解文中重点词语。
3、训练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本课所学知识。
教学难点: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过程 :
一、读拼音写汉字。(5分)
chā ānɡ ū wěi duàn liàn
( ) ( ) ( )
ōu ǎ lún fān
( ) ( )
二、填入合适的词语(5分)
( )的树 ( )的基业
( )的人 ( )的树苗
( )的心 ( )的能量
三、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5分)
枯萎—( ) 依赖—( ) 优雅—( )
四、在括号里写出带点词的.反义词。(5分)
(1)、桃花心木是一种特别( )的树。
(2)、忙人怎么可能做事那么从从容容?( )
(3)、树苗就会养成依赖( )的心。
五、下面的句子运用了何种修辞手法?(5分)
奇怪的是,他来得并没有规律,有时隔三天,有时隔五天,有时十几天才来一次;浇水的量也不一定,有时浇得多,有时浇得少。( )
六、填空。(5分)
⑴林清玄,( )代作家,( ) 人。作品有散文集《莲花开落》、(《 》)、(《 》)等。
⑵借物喻人就是借( ) ,来比喻人的一种品格。在课文《桃花心木》中作者借 ( ),来比喻( ),写一个种树人让“树木自己学会在土地里找水源的育苗方法”,说明了在艰苦环境中经受生活考验,客服依赖性对人成长的重要意义。
⑶“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这里的“不确定”是指
七、修改病句。(5分)
⑴种树的人不再来,也不枯萎了。
⑵桃花心木树苗大概一定不会枯萎的。
⑶我们要及时改正并发现自己身上的缺点。
八、读课文,把种树人回答作者问题的话概括起来简述。(5分)
例:问:到底应该什么时间来?多久浇一次水?
答:模仿老天下雨,时间不确定。
1、问:桃花心木为什么无缘无故会枯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问:如果你每天来浇水,桃花心木苗该不会枯萎吧?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板书:
9、桃花心木练习题
( )的树 ( )的基业
( )的人 ( )的树苗
( )的心 ( )的能量
教学反思:
大部分同学都能较好地完成看拼音写词语、填适当的词语、写近义词等题,对于修改病句、填空和根据课文内容回答问题的题部分学生完成的不好,不会修改方法,对课文内容掌握不扎实。
不全面、不深刻。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的
1、了解作者借讲前朝故事来揭露自己所处清朝“盛世”黑暗现实的创作意图。
2、了解本文情节曲折离奇、波澜迭起、跌宕多姿等特点,了解作者通过怎样的构思和表现手法来实现自己的创作意图。
3、掌握课本所规定的必须掌握的多义实词,尽可能熟悉一批文言词语。
教学设想
1、课文较长,故事情节曲折多变,但语言较浅近,可以让学生借助课文提示、注释,查阅词典,通读课文,理清脉络,编写情节提纲。
2、为使学生学得生动有趣,在熟悉内容的基础上,引一则跟它相类的野史作比较,使学生了解同旨异体的文章,并进一步把握《促织》的题旨。
3、《促织》的结尾,历来有争议,通过讨论,求得比较一致的看法。
第一课时
一、教学要点
简介作者及作品,通读课文,解决词句疑难、分段。
二、教学内容与步骤
1、题解:
课文选自蒲松龄的《聊斋志异》,简称《聊斋》。
作者蒲松龄,山东淄州(今淄博市)蒲家庄人,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从小热衷功名,19岁参加科举考试,连中县、府、道的第一,但此后却屡试不第,挤不进官场。他的大半生基本上在家乡过着清苦的塾师生活,因而和人民接触的机会较多,对统治阶级的种种罪恶有所不满。
蒲松龄20岁左右开始创作《聊斋》,40岁左右基本完成,以后不断有所修改和增补,直到死前为止。这部作品,是他一生心血的结晶。
《聊斋》收集了大量的民间神话传说,书中极大部分以狐仙鬼怪、鱼精花妖为题材,用以讽刺现实,寄托孤愤。正如该书自序所说:“集腋成裘,忘续明之录,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寄托如此,亦是悲矣。”
《促织》是《聊斋》中的名篇,作者通过写成名一家被官府逼迫交纳蟋蟀以致倾家荡产,但又终于致富的故事,深刻揭露了封建徭役的残酷,辛辣讽刺“一人飞升,仙及鸡犬”的丑剧,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2、通读:
(1)提出要求:
①先看课文“预习提示”,画出关键句子。
②对照注释逐段通读课文,画出不懂的词语句子。
③阅读时思考下列问题:
作者以什么为线索展开全文;
紧扣线索,简要归纳段意;
结尾“异史氏曰”是否是多余笔墨?
(2)通读课文:
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要求自读课文。教师指导,一些简单的疑难,随时个别解决;困难较大,带有共性的问题,教师板书,准备讨论答疑。
(3)解释疑难词语句子:
学生通读课文结束,教师根据板书,解释疑难词语句子(限于课本未加注释或虽有解释但不够恰切的)。
①不终岁,薄产累尽:累尽,课文注释“受累而赔尽”。按:累,音lèi,这里作亏损讲,就是“赔”的意思,“累尽”应作“赔光”讲。②成然之:成名(认为)很对。然,是;然之,以之为然。
③展玩不可晓:翻来复去的细看,却不明(是什么意思)。展,展转,翻来复去;玩,玩味,细细地体会。
④业根,死期至矣!而翁归,自与汝复算尔!:句中“复算”,课文注释“算帐,追究”,细味“复”字没有落实。这句应该是两句话两层意思,第1层是母亲骂,第2层是父亲再算帐。
⑤思试之斗以觇之:前一“之”代“蟋蟀”,后一“之”代“蟋蟀角斗的本领”。“以”,连词“而”。“觇”,窥视,此处是“看”的意思。
⑥又试之鸡:(接着)又(拿它)跟鸡试斗一次。“试之鸡”即“试之以鸡”、“以鸡试之”。
3、分段:
(1)讨论:①贯串本文的线索是什么?(促织)②以“促织”为线索,本文可分几部分?
参考:全文9段,前面8段是按事物发展的自然顺序记叙的。最后一段是作者评论,属作品的附带部分。可有两种分法:一种是按开端、发展、高潮、结束这四个部分来分的;另一种是按段紧扣“促织”这条线索划分的,建议把这两种分法,编写一个简单而又清楚的结构提纲。
(情节提纲编写的指导:
具体进程:先用幻片放映学生编写的两份提纲,让同学们略作评判,教师简要点拨:然后教师出示自己所编写的提纲,供学生修改自己的提纲时参照。要强调教师的提纲不是唯一正确的标准,只供借览,不可照搬。)
教师的点拨,注意如下几点:
1、要注意“发展”与“高潮”两个阶段的区别。高潮,表现为矛盾比发展阶段更趋尖锐,往往形成一种新起的,惊心动魄的或更奇异的波澜。成名“虫死子亡”,就是这种矛盾更趋尖锐,别起波澜的重要标志。
2、情节的每一阶段都包含若干主要细节,主要细节间带有由一事向另一事发展或转化的性质。细节可单独成段,也可分属上下两段,还可一段包括几个细节,不要机械地按自然段划分细节。
3、每一阶段的线索提示,要兼顾“事”与“情”两个方面。单提“事”,不能完整地反映作者的构思思路。
4、用语要注意简炼,语句的长短要大体一致。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分析创作意图,情节构思和表现手法;分析作者的思想局限性;补充点作业,帮助学生拓展知识,进一步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从检查作业入手,导入课文分析
检查学生是否完成了情节提纲的编写任务。指名学生,要求流畅地朗读课文第7段;并用三言两语说明本文的创作意图和情节特点。导入本课时的主要任务,是深入分析作者的创作意图及其表现手法。
二、作者创作意图和情节虚构分析
关于作者的创作意图:
启发提问:同学们已经知道,本文的创作意图,是借讲前朝故事来揭露黑暗现实,批判的针芒直指天子。为了把探讨推进一步,请大家再思考并回答如下的问题:“促织之戏,唐代天宝年间就已盛行,作者为什么把故事的背景选定在明朝宣德年间?宣德年间是‘治世’,还是‘衰世’?明宣宗是一个怎样的君主?”
估计学生会以为宣德年间是封建时代的“衰世”,明宣宗是一个昏庸的君主。
教师板书下面的几句话,并进行点拨:
“宣德治世,宣宗令主……顾以草虫纤物殃民至此耶?抑传闻失实耶?
这是跟作者同时代,当时诗坛的宗师王渔洋,写在《聊斋志异》手稿本上的一条评语。王渔洋为什么要强调宣德年间是“治世”,宣宗是“令主”,即“明君”呢”?显然他的用意,是要提醒读者读《促织》时要联系眼前的现实。康熙年间正是清代的“盛世”,康熙本人正被目为“英主”。可当时的统治集团和康熙本人同样追求“声色狗马”,酷爱“斗鸡戏虫”、至今传下来的斗蟋蟀盆,以康,乾年间制作最精,康熙时更有以制盆扬名于世的。可见作者的创作意图,实际上是在借讲前朝“令主”当政的“治世”时代的事,来揭露“当时”“英主”当政的“盛世”的黑暗现实。“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当是目有所睹;“天子偶用一物”,更是特有所指,不是泛泛议论。这正反映了蒲松龄思想的深刻处,“治世”、“盛世”尚且如此,那“庸主”当政的`“衰世”就不用说了。“预习提示”说这篇“小说反映的现实,在封建社会具有普遍的意义”,是很有道理的。
关于本文的情节虚构:
启发、提问:同学们已知道,本文的情节曲折离奇,波澜迭起。现在请大家再考虑两个问题:(1)为什么要这么曲折离奇?它与创作意图到底有什么关系?(2)情节的虚构,是否有史料作依据?
学生回答后,教师用幻灯出示如下明清笔记,然后进一步提问、点拨。
“我朝宣宗,最娴此戏,曾密诏苏州知府况钟进四个。一时语云:‘促织瞿瞿叫,宣宗皇帝要。’此语至今犹存。”(沈德符《万历野获篇》)
“宣宗酷爱促织之戏,遣使取之江南,价贵至数十金。枫桥一粮长,以郡督遣,觅得一最良者,用所乘骏马易之。妻谓骏马所易,必有异,窃视之,跃出为鸡啄食。惧,自缢死。夫妇,伤其妻,亦自经焉。”
(《梅村诗集笺注》转引吕毖《明朝小史》)
教师进一步提出问题:这两则史料在《促织》里是否都用上了?第二则史料和成名一家的遭遇很相似,并已具备一个完整故事的轮廓,为什么不按照这个故事的轮廓来展开情节,而要另外虚构一些离奇、虚幻的情节;
学生回答后,教师作点拨性小结:
正如同学们说的,这两个材料《促织》里都运用上了,只是进行了改造。这就说明作者借讲前明宣德年间事来揭露现实黑暗,不是毫无根据的,把一些“烂污”泼在明宣宗头上,而是有历史
成名夫妻由求神问卜而得佳品——这个情节提炼了现实生活、旧时人们陷入绝境,往往寄希望于求神问卜。但神图那么灵验却是虚幻的。作者虚构这个虚幻情节,正曲折地反映了成名夫妇实际上已无生路,读者读了,自会想到这点。
成名九岁的儿子魂化蟋蟀而且轻捷善斗——这个情节也有现实因素,在旧时代,孩子惹祸自杀,是常有的事。魂化蟋蟀则不可能。但这个虚幻情节却有着强烈震撼人心的揭露、批判力量。试想,一个九岁孩子,经历着多么大的肉体和精神折磨,这比成名夫妻的身陷绝境,更使读者感到心情沉重。
结尾的的喜剧结局——既然魂化蟋蟀不可能,那成名一家的摆脱厄运,裘马扬扬也就纯属幻想。但这个情节却深刻地揭示了封建政治的腐朽性,读者读了,自会联系当时官场的黑暗现象。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将心比心”这一词语的意思。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懂得在生活中与人相处应将心比心。
【教学时间】
1 课时。
【教学准备】
ppt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解题
1、谈话导入
2、揭示课题,解题。板书:将心比心
3、范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全文。思考:课文写了哪几件将心比心的事?经历了这两件事的“我”,心里有什么感受?
2、汇报、交流。
三、感悟课文
1、学习文中的第一个故事。
(1)、哪些地方让你感动?
出示句子:“有一次她去商店……松手”。
(品味:沉重、一直、才)
(2)品读句子:“我的妈妈和……也有人为她开门。”
①指名读。②师指导朗读 ③师引导
2、学习第二个故事
(1)出示:“一天,……第三针果然成功了。”
①移情体会:如果你遇到了这样被扎了两针的情况,你会怎么样?
②感悟“平静”中的母亲当时心里怎么想?
(2)出示:“不要紧,再来一次。”
①引导理解 ②指导读,读出平静。
(3)学生读护士的话,要求读出紧张感。
(4)出示:“这是我的女儿……宽容和鼓励。”
①指名读 ②师指导读 ③这是一位怎样的.母亲?
四、拓展空间,升华情感
1、过渡
2、出示:“是啊,如果我们……和理解”
3、全班激情朗读
五、回归文本
1、(板画出心)如果这就是我们每位同学的一颗心,学了全文后,为了勉励自己,你认为应该在你的心中装入一个分量最重的什么词?
2、学生回答,逐一板书。(帮助、关心、宽容、理解、信任、鼓励、支持、尊重……)
六、课外延伸
以日记的形式写一段话,以生活中的一个事例来说明将心比心
例:公共汽车上一位红领巾让座;在校园里帮同学打扫卫生……
【板书设计】:
关心 宽容 理解 尊重
鼓励 关爱
将心比心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王维孤独、思念之情。
2、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过程与方法
1、抓住重点词句,小组合作体会王维在重阳节长安大街上热闹场面下内心的孤独与思乡之情
2、诗文对照理解诗句的意思。
情感态度价值观:
抓住人物的内心体会王维的思念之情。
教学重点:
抓住重点词句体会诗人思念之情
教学难点:
借文学诗,理解古诗的意思及其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导入课文
1、(板书课题)朗读课题,你读懂了什么?
佳节:美好的节日,文中指重阳节
(课文中心词)思亲:思念亲人(华山以东)
2、简介王维
(1)文章的主人公王维是唐代一位大诗人,课题就来自这首有名的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指名读、齐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准节奏)在学生读准字音、读准节奏的基础上,师范读奠定本诗忧伤的基调。
(2)说说这首诗中哪些词语你不理解。
独异茱萸倍忆山东
3、讲解本课的题材:本文的题材比较特殊,文章中包含了一首古诗,这篇生动活泼、语言优美的故事主要围绕诗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创作的背景及本诗所抒发思念之情来写的。这篇文章的题材称为“文包诗”。
学习方法:诗歌是文章的浓缩和提炼,在课堂上我们抓住相关语句来理解诗人当时身处环境和的心理来理解古诗,简称为“借文学诗”
二、诗文对照,理解古诗
(一)细读第一自然段
1、自读第一小节,画出令你感受深刻的句子,圈出词语,说说你的感受。
2、交流相关语句,体会王维的孤独
(1)15岁离开家乡来到京城长安。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王维年纪很小就离开父母,离开兄弟,离开朋友。
(2)与我们同学相比较,体会王维的孤独。
(3)不觉已经两年了。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王维离开家乡的时间很长。再次与自己比较体会王维的孤独。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王维的孤独。
3、理解异乡,异客
说话练习:长安再繁华,这里没有________没有_________
那么,长安对于王维来说就是“异乡”,王维对于长安来说就是“异客”。
4、“异”字解释:
理解异:1、奇异,特别;2、别的;
异乡,异客中异的理解
5、这样的情景这样的孤独与诗中“独在异乡为异客”相对应。
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诗,读出王维的孤独。
(二)学习第二小节
1、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说说重阳节有哪些风俗。(指名说)
出示图片(欣赏着一张张图片,你能用那些词语来形容人们过重阳节的情景)
出示:“热闹”
2、重阳节,长安大街也是一片热闹的'情景,课文第二小节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热闹来?画出相关语句,圈出相关的词语,把你的体会跟你的同桌说说。
(1)出示“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一大早,大街上便热闹起来。人们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
找相关词句,说体会
①抓住“扶老携幼”“兴高采烈”说热闹。
(2)有感情地朗读(读出热闹的场面)
3、理解字词
度:1、表示事物的性质;2、限度;3、量词,次;4、过
一年一度()欢度节日()、
4、在这热闹的节日里,王维诗怎样的?
(1)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2)这与哪句诗相对应?“每逢佳节倍思亲”
(3)有感情地朗读诗句
(4)理解诗句,倍:更加,读出感情(三)学习第三小节
1、自学要求:
(1)朗读第三自然段,抓住重要的词句体会王维的心理
(2)理解“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2、小组合作学习
3、全班交流:说“思亲”
(1)王维心里想了什么
(1)兄弟们会对王维说些什么?
(2)王维想到的不仅是他的兄弟们,看,文中还有一个省略号呢,你能把他补充出来吗?
4、说话练习:
(1)以前在家乡时,每逢重阳节我与父母_____________,我和好朋友_________。
(2)王维想到的不仅是人还有与自己相关的事物呢。比如说__________________。
5、可如今,我们天各一方不能相会,这怎么不让人思念呢!读出思念之情。
6、交流古诗的意思,说说诗句中“遍插茱萸少一人”少了谁?
7、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三、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在这浓浓的节日氛围中,王维想到了很多人,很多事,心理久久不能平静(心绪不宁)写下了这首诗
出示古诗
1、指名读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抓住重点字词)
3、全体朗读(配乐)
4、吟唱古诗
四、拓展
1、每逢佳节倍思亲
(1)以后,人们离开家乡,漂流外地,每逢节日总是特别思念家乡思念亲人,此时人们会吟诵“每逢佳节倍思亲”;为此,这句诗也成了万千游子口中的千古绝句,读“每逢佳节倍思亲”。
(2)很多同学离开家乡,遇到团圆佳节,心中充满对亲人的无限思念,此时我们就可以吟诵“每逢佳节倍思亲”;中秋佳节,出差在外地的爸爸心理十分想念妈妈和你,此时他也会说“每逢佳节倍思亲”;春节快要到,今年不能回家陪家人过年,心中无限惆怅,此时,我们可以吟诵“每逢佳节倍思亲”。
2、思念家乡的诗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3、《杂诗》
君自故乡来,
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
寒梅著花未?
五、板书
23每逢佳节倍思亲
九月九日以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文包诗
每逢佳节倍思亲。借文学诗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六、反思
这篇课文是我的一堂教研课,在之前试上中学校领导、教研组成员都给我提出了许多宝贵的建议。在几经修改中,我最终确定本堂课的教学。
1、抓住文章的题材确定教学方法。本文是一篇题材特殊的文章,文包诗。作者根据古诗包含的情感再现诗人创作场景与诗人当时内心活动。因此就此我确定文本的学习方法为“借文学诗”。借助课文来学校古诗,理解古诗的意思,感受古诗所蕴含的情感。教学中,我先出示课文,抓住文中主要词句来体会诗人的心理。如第一小节中“15岁”、“离开家乡”、“两年”等词语体会王维当时的年幼、孤独。第二小节中“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再现当时热闹的场面,并与诗人当时的孤独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突出诗人更加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感情。在这基础上理解古诗,学生觉得容易了多。
2、以古诗为主
本文虽说是一篇文包诗的课文,但是在教学中我尝试着以古诗为主。上课伊始我出示古诗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准古诗的节奏。在理解课文时,通过每一小节的学习我要求学生找到相对应的诗句并读出感情。在课文结束时学生对人物感情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同时他们对古诗的情感也进一步的升华,学生朗读古诗的感情就自然流露出来。
3、“先扶后放”的学法指导
俗话说:教师为了不教。在课堂上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教会学生的学习方法。在课文第一小节中我们师生一起通过关键词语的理解来体会诗人的情感;第二小节中我给学生提出学习要求:课文哪些句子、词语可以看出重阳节长安大街的热闹?画出句子圈出词语把你的感受跟小组交流一下。;第三小节中,我直接出示自学要求:
(1)朗读第三自然段,抓住重要的词句体会王维的心理
(2)理解“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样通过先扶后放的方法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也”。
语文教案 篇6
一、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由看图学词、看图学句和基础训练三部分组成。
全册共20课,其中看图学句8课,看图学句12课。课文内容有反有反映学校生活、社会生活的,由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继承革命传统、讲文明、懂礼貌、助人为乐、勤俭节约、拾金不昧、争做好学生的,注意从小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培养。课文内容大多是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能直接接触到的,只有少数内容要借助图片或电教片的直观形象才能认识。课文语言文字浅显常用,便于学生仿说,有利于培养、巩固和发展聋生的语言能力。
全册分5个单元,每个单元4篇课文,按照图片穴刺学句——————看图学句————————看图学句的结构进行安排,每个单元后面安排一个基础训练。前后课文之间基本上根据内容深浅,篇幅长短,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进行编排。课文全文注音,便于学生阅读。生字都在田字格中写出范字,便于学生仿写。
本册安排了150多道课后练习题,每课的练习题基本上反映了这篇课文的教学要求。基础训练共50到题。在这些练习题中除少量内容是拼音练习外,其余都是字、词、句的练习,体现了识字、学词、学句是这学期的重点,而三者之间又在逐步加重着句的分量。
本次安排了100多幅彩色插图,借助图画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为说话、写话训练提供凭借,这是耳聋学生学习语文的特殊需要,是提高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的重要措施。
课本后面附有生字表、偏旁名称表,供复习之用。
二、教学要求
1、巩固汉语拼音,提高鼻韵母、舌尖前音和舌尖后音的发音技巧。继续学习拼读音节,能熟练的、正确的读出音节,学会本册新出现的音节。
2、学会242个生字及本册出现的新词语,能默写大部分词语。认识常见的偏旁,学习区别形近字。
3、能正确、清晰、熟练的打指语,能看懂学过的手指语;能看(听)语速较慢、口形较明显的词语和句子。
4、能正确理解词语的意思,能正确地运用学过的部分词语。
5、能正确地理解图意和相应的句意。进一步建立句子的概念,培养说完整句、把句子写通顺的能力。
6、练习正确、流畅、有表情的朗读句子。
7、能背诵句子、默写句子、学习积累词语和句子。
8、培养学生正确观察图画和事物的能力,能看图或看演示说(写)一两句或两三句与句完整、意思连贯的话。能用学过的词语和句子回答简单的问题。
9、认识句号。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本学期的重点依然是识字、学词、学句。更加重视识字教学,加强了对生字字形和字音的指导。
难点:本册教材在第三册的基础上继续学习较复杂的单句、“把”字句有关联词语的并列复句、简单的递进复句、无关联词语的因果复句以及简单的`比喻句。句式结构都比上学期增加了难度。
四、学生情况分析
本班学生教多,共11人。其中男生4人,女生7人。学生年龄小,但都比较聪明、活泼、好动。但因玩得天性导致他们的学习成绩存在很大的差距,其中杨文,王庆启,李惠、陈琪、周洁、张羽聪明好学,学习的主动性强,成绩优异,而王佳如、田琪琪、钱成、周帅太贪玩,学习的主动性太差,致使成绩很不理想,这学期将加大对他们的监督,让他们的心里产生这样的想法:我要学而不是要我学!
总之,学生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点,在教学活动中要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并把它放大,让学生自己知道,也要让周围的老师和同学都知道!
五、教学措施
1、继续加强词语和句子的积累练习,让学过的每一个词和句子都能在生活中运用。
2、要注意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继续加强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要提倡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指导,围绕重点开展学句、练句。
3、继续在班内开展一帮一活动,让学生之间形成一个学习的锁链,优生带差生,优生影响优生,使班内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4、开展一些活动,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玩学不分家。
5、创设情境,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进度
周次 学习内容
1~2 1、2课
3~4 3、4、基础训练一
5~6 5、6、7课
7~8 8、基础训练二、9课
9~10 10、11、12课、基础训练三
11~12 13、14课
13~14 15、16课、基础训练四
15~16 17、18课
17~18 19、20课、基础训练五
(备注:剩余两周包括清明,五一、六一的假期和,复习考试的时间)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3.学习借助注释初步理解古诗大意,懂得这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习借助注释初步理解古诗大意。
难点:懂得这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挂图和资料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引出主题。
同学们,大家回想一下,自己在学习上或生活中有过失败的经历吗?面对失败,你当时是抱着怎样的态度呢?
(请学生说略)
是啊!世界上没有人一生从不失败,从来不会遇到困境。(板书:面对困境)
面对困境,有的人怀着一种忧伤,把失望和气馁刻在了人生的底片上,而有的人接纳失败却像捧起一本书,倾注一种自信和智慧的目光去阅读,而后去创造一种新的生活。
二、自选短文,初谈感受。
同学们手上拿着的一首古诗、三篇短文,都告诉了我们同样的道理,老师每读一次,都会被里面的故事所震憾、所感动。我想,这么好的故事应该与同学们一起分享。
课前这几篇短文大家都读过了,现在就请你选择一篇你感受最深的文章,再把它读一读,特别是那些感动你的话,多读几遍。读好后请你谈谈你的感受或理解。
(学生交流,从学生的答案中板书。)如:自信、不气馁、乐观、接纳失败、积极面对人生、靠自己、不向逆境低头等等。
说得真是太好了!同学们,面对困境我们是应该(学生读——板书。)
听了大家刚才的交流,谈的大多是自己对三篇短文的理解,而老师在读这些文章的时候,恰恰是《别董大》这首诗给我的感受最深。
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别董大》这首诗,看看在这首诗中,到底是什么感动了老师,或许你读着读着,你也被深深地感动。
(出示古诗:《别董大》)
(学生读)
三、简介背景,研读“雁”字。
通过刚才的读,大家已经知道,这是一首——(送别诗)。写的是谁在哪里送别谁?(高适在塞外送别董大)
高适?高适是谁?(学生讲:高适是唐代诗人。字达夫,渤海蓨(tiǎo)(今天的河北省景县)人。因为官至散骑常侍,所以又称高常侍。他的诗大多反映边塞生活,诗情奔放。作品集为《高常侍集》。)
董大?多奇怪的名字啊?你能说说吗?
(学生说:唐玄宗时著名的琴客董庭兰。在兄弟中排行第一,故称“董大”。)
我记得这样的称呼在王维的一首古诗中也出现过?(见机点拔:那首诗是“渭城朝雨浥轻尘……”)
对,是——《送元二使安西》,这里的“元二”就是?(在家中排行第二,所以他为——元二。)
这首诗前两句写的是当时分别时的.环境。读了诗以后,你了解到他们是在怎样的环境中分别的?(板书:( )的环境)。
(请学生说)你读得可真仔细。
后两句是高适在临行前对董大说的赠言。你能从诗中找到根据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是高适对董大说的?
(学生说:是从“君”字中看出的,因为“君”在诗中就是您,指董大。)
现在先让我们来看一下古诗的前两句,读一读。(请学生读——个别读,小组读,集体读。)
细心的同学可能已经发现这两句诗中涉及到的一些景物。你能来把它划出来吗?
(学生划)——黄云、白日、北风、雁、雪。
黄云?白云、乌云大家听得多了,这里怎么是黄云?你读读诗,猜猜看,这到底是什么原因?(见机点拔,当时他们分别是在塞外,那里大部分都是沙漠,黄沙飞扬,以至于云都成了黄色的了。)
你能把这句诗读一下吗?
(学生读)——你读得黄云还不够多,只是一片黄云。(突出“千里”。)
谁能再读一下?——你读得黄云还不够浓。谁愿意再来试试?(突出“曛”。)个别试读,男生试读,女生试读,全班试读。
读得真不错!第二句谁来读一下?学生读——见机点拔:你读的“北风”能再猛一些吗?你读的雪能再大一些吗?(学生读)
连起来读。(小组读、个别读)
读好后——(画雁)……?
同学们,在这样( )的环境中,你注意到这只大雁了吗?
大雁在这样的环境中奋力高飞(读重音),它会怎么想,对自己会怎么说?请你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句子来说说。(出示句子)
1、大雁对北风说: 。
2、大雁对飞雪说: 。
3、大雁对自己说: 。
4、我想对大雁说: 。
四、由雁及人,感悟诗情。
诗人高适也看到了这只雁,他又有什么想法,又有什么感触呢?(学生说)
(从学生的回答中见机引导)从哪里可以看出,高适他没有放弃,没有气馁。
(读古诗——找出“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怎么说?(指出高适这不仅仅是在对董大说,也是在对他自己说。)
是啊!这如果不是诗人内心的郁积喷薄而出,如何能把临别赠语说得如此体贴入微,如此坚定不移。它不仅仅是在对董大说,其实也在对自己说。
同学们,要知道诗人怀才不遇,将近有30年啊,直到50岁才得了一个“有道科”的官衔。他在困境面前是多么自信,多么乐观,积极地面对人生。我想这就是高适的人格魅力所在,也正是这首诗广为传诵的原因所在吧!
愿意再来把这首诗读一遍吗?
(学生读——全班读、男生读、女生读、再全班读)
五、结合生活,提升境界。
同学们,明年的这个时候,大家都已经是五年级的学生了,在学习中,生活中一定会遇到更多的挫折,遭遇更多的失败。我相信同学们在困境面前一定会:(学生说)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读课文,发挥想象力,描述文中的情景。
2、采用多种方式的朗读形式,将学文感受蕴涵在朗读中,体会情感。
3、理解“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一句话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浓浓的思乡之情。
教学重点:
品读课文,再现“摇桂花”的情景,感受“摇花乐”,体会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和怀念。
教学难点:理解母亲所说的那句话的真切含义。
教学模式(或方法):情境教学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一、情境导入
金秋十月,丹桂飘香。虽然现在漫步校园,我们已经闻不到那阵阵诱人的桂花香。但是今天我们将继续跟随作家琦君的脚步,一起回到她的童年,与他共同迎接这一场姗姗来迟的(桂花雨)——————齐读课题。
二、精读感悟
师:作者喜欢桂花不仅因为桂花很香,更难忘的是摇桂花时的情景————————板书:摇桂花。
那你们想不想和作者一起摇桂花呢?
师:光想还不行。摇桂花还有讲究呢!
①以香为突破口,学习第二自然段。
师:先听老师读第二自然段,同学们找一找这段话中描写桂花香的句子。
师:谁能通过朗读把这迷人的桂花香传递给大家。
师:沁人心脾的花香让我一辈子也忘不了,来,让我们再次沉浸在桂花香中———生齐。
引读:这么好的桂花,如任它开过谢落在泥土里……多可惜啊,所以桂花成熟时就应当……
②紧扣摇花乐,学习第三节。
师:同学们,那浓郁的桂花香让作者非常喜欢,而童年时代摇桂花的情景更是让她难以忘怀。
师:下面请一个同学轻声朗读课文第三自然段,其余同学找出一个最能概括作者摇花时感受的字。
师:一个“乐”还不足以体现作者全部的快乐,要细细读文章才能领会这种快乐。
下面请同学自学第三自然段,我给大家一些提示。
1、品读摇花乐
⑴“这下我可乐了……使劲地摇”
师:那你觉得自己最想读好这句话中的哪些词?为什么?
学生读词
师:听出快乐了吗?何不加上些动作表情去读一读?自己先练练吧。
师:谁愿意展示一下你的朗读成果。
⑵“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得我们满头满身———————好香的雨呀!”
师:同学们这句话写得美吗?如果要把这种美感读出来,你认为要读好哪些词
“纷纷”“满头满身”从这两个词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师:作者也被这样的美景陶醉了,他情不自禁地赞美到————————(引读)
师:这里作者把()比作雨,而且是()的雨。这是为什么?
师:说得太好了,别说作者,甚至连我们大家也会这样喊。
师:这么美的景色不看太可惜了,还是去看看吧
师:看完后,你最想说什么?
来,就让我们把自己的体会用朗读表现出来吧。
2、学习请求摇桂花这部分
师:摇桂花真是趣味无穷,可我获得这次机会还真不容易,必须得到母亲的同意。
出示:“摇桂花对我是件大事……”请第一小组的.同学读一读这句话。
师:从这句话中你又体会到了什么?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师:谁能读出作者这种急切的心情呢?
评议:
师:那母亲是怎样说的呢?
师:现在我请一位同学做母亲,一位同学做孩子,我读旁白来共同完成这个对话
3、再次感受摇花乐
就这样一天,两天……五天……十天……终于,母亲同意我摇桂花啦,我的高兴劲就甭提了,来,再把这份快乐融入摇桂花中,读——“这下我可乐了……”
师:此情此景父亲也被感染了,于是他诗兴大发,口占一绝———————————————(引读)
a学到这里你对于父亲的这首诗,你还有哪些地方不太懂?
b理解了以后,请你再去读读诗,看看哪些字词让你体会到了父亲的快乐?
师:是啊!连做梦都因桂花而香甜,难怪父亲会这么快乐。
③引读第四自然段
桂花摇落以后又是怎样的情景呢?我们接着往下学,等到桂花摇落以后,—————————(引读)所以作者有了这样的感受——————(引读)
师:从这句话当中体会到了什么?
三、体会情感
①学习第五自然段,体会情感
师:说得太好了。桂花给人们留下了多少美好的回忆。后来作者移居他乡,生活一年比一年好,每次从外地回来总要捧一大袋桂花给母亲。可是母亲常常说—————————————————(女声引读)
师:学到现在,你认为母亲留恋的仅仅是桂花和桂花香吗?
师:那他留恋的是什么?(板书:思乡情)
所以以后每次我从外地回来,不管带什么,母亲总会这样说——————————
(多媒体演示)1外地的水再甜,()。
2、外地的橘子再红,()。
3、外地的人再亲,()。
4、外地的环境再舒适,()。
师:同学们都说道母亲的心坎里去了。让我们再来读读母亲的话体会其中的深刻含义。
②学习第六自然段,升华情感
师:月是故乡明,花是故乡香。母亲难忘,我更难忘所以每到这时,我总会—————(引)
③、回归课题
师:同学们,桂花雨是美的,是香的,小时侯,它带给我的是无穷的快乐,而如今我远离故乡,它带给我的是对故乡的思念——再读课题。
四、拓展延伸
①背诵古诗
师:其实古今中外还有很多关于思乡的诗作。你能回忆得起来吗?
②课后作业
学习文中的表达,写写自己童年的往事。
打开记忆的宝库,搜寻思乡的古诗。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经典教案07-18
优秀语文教案 小学教案语文05-11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3-05
语文《语文园地一》教案03-19
语文《饮酒》教案01-12
语文《师说》教案02-05
语文乐园教案02-05
语文经典授课教案01-23
语文《项链》教案0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