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4-09-28 09:40:33 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教案8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过程

  一、有感情地朗读第1~3自然段。

  过渡语:丑小鸭的命运怎样?

  二、学习第4自然段。

  1.丑小鸭为什么会挨欺负呢?为什么大家都不喜欢它?

  2.读读课文,说说大家是怎样对待它的?它为什么离开了家?当时的心情怎样?

  3.品析词句,你读懂了哪些词语和句子?

  4.丑小鸭被迫离开了家,你们有什么感想?

  小结:丑小鸭很可怜,大家都很同情它,也想帮助它,说明你们都很富有爱心。

  5.指导朗读,用同情、关心、无可奈何的语气读第4自然段。

  过渡语:丑小鸭离开家以后,它又遇到了哪些事情?

  三、学习第5自然段。

  1.自由读一读第5自然段问:丑小鸭离开家以后遇到了什么困难?

  2.体会词语。

  3.用悲凉、同情的语气有感情地朗读第5自然段。

  过渡语:丑小鸭在外面怎样过日子呢?

  四、学习第6、7自然段。

  1.在熟读的基础上体会:丑小鸭为什么“自个儿在水中钻来钻去”?

  这时它看见了谁?心里怎样想?你觉得哪些词语用得好?

  着重体会“晾奇”、“羡慕”。丑小鸭惊奇的是发现世界上竞有这么美丽的`鸟;它羡慕的是希望自己也能像天鹅那么漂亮,也能自由自在地在天空飞翔。

  2.伴随着天气的变化,丑小鸭找到自己的家了吗?它是怎样过冬的?丑小鸭遇到困难以后都是怎样做的?

  体会“冻僵”、“幸亏”说明丑小鸭冬天无处藏身,处境悲惨,险些冻死。

  3.有感情地读6、7自然段,要读出丑小鸭命运的悲惨。

  五、学习第8自然段。(熟读)

  1.天气暖了,丑小鸭出来散步,它突然发现了什么?

  2.丑小鸭怎么发现自己是一只天鹅的?

  3.通过多读来理解内容,理清课文先讲什么,再讲什么?弄懂句意。

  4.训练朗读:从“忽然”开始,要用惊奇、欣喜的语气朗读,表达出丑

  小鸭为自己命运的改变,愿望能够实现而十分高兴的心情。

  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有关天气、环境描写的句子画下来,并说

  说随着天气、环境的变化,它的命运如何变化。

  七、总结、扩展。

  学了这篇课文,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小结:世界上的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我们要勇敢的面对挫折和困难,在逆境中不屈不挠,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努力拼搏。

  八、作业: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板书设计

  26丑小鸭

  又大又丑

  毛灰灰的丑难受出走漂亮的天鹅

  嘴巴大大的

  身子瘦瘦的

语文教案 篇2

  【重点难点】了解李四光童年的疑问与他震惊世界的研究成果之间的关系。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1、学会生字、新词,能正确读写。2、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具准备】生字卡片,关于李四光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你见过大石头吗?

  如果你见到一块大石头,你是否会产生一些疑问?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李四光,小时候就对一块大石头产生了兴趣,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奇怪的大石头》(板书课文题目)

  二、初读课文,扫除障碍

  1、请学生各自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把课文读通顺。

  2、分段指名读课文。

  三、检查预习

  1、结合资料袋中的内容,介绍本文主人公——李四光

  2、学生针对课文内容质疑,师生共同解疑。

  四、指导写字,完成作业。

  1、认读要写的字。

  2、争做写字小老师:哪几个字容易写错,该怎么写。请你想一想,然后提醒大家。

  藏:共十七画,第六画为“└”。

  卧:左“臣”右“卜”注意“臣”的笔顺,第三笔为“┑”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1、了解李四光童年的疑问与他震惊世界的研究成果之间的关系。2、认识好奇心在发明创造中的重要意义。

  【教具准备

  【教学过程】

  一、复习生字、新词

  指名读生字,新词,进一步巩固生字的词语。

  二、感知巨石的形象

  1、请大家各自轻声朗读第二自然段,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2、老师在黑板上画石头讨论:

  (1)这是一块怎样的.石头?

  (2)李四光和伙伴们是怎样围着石头捉迷藏的?

  三、感受好问精神

  1、时间长了,李四光对这块石头有了疑问。

  他产生想到的是问老师。李四光会怎么问,老师又怎么答的,李四光又会怎么想?同学们读读课文,同桌间演演。

  2、同桌读后,挑选学生上台表演。

  四、解开巨石之谜

  1、李四光又跑去问爸爸,爸爸也说不清。后来这个疑团有没有解开,怎么解开的?请大家读最后两个自然段。

  2、读后讨论:李四光是怎么解开巨石来历这一谜团的?

  3、引导学生认识以下要点:

  (1)这个问题使李四光思考了二十多年。

  (2)长大后,李四光到英国学习了地质学,明白了冰川可以推动巨大的石头旅行几百里甚至上千里。

  (3)李四光回家乡专门考察了这块大石头,终于弄明白这块大石头是从遥远的秦岭被冰川带到这里来的。

  4、对这块巨石的研究,引导他得出了什么重大成果?

  五、交流读后感想

  1、完整地朗读课文。

  2、读了这篇课文,大家都会有一些感想,请大家交流一下。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涟漪”“舒适”“心旷神怡”“踱步”“钳子”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中蕴含的哲理,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从中受到的启发。

  4、领悟作者按时间顺序记叙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领会课文告诉我们的道理和自己从鹬蚌相争中受到的启发。

  教学准备

  课件或挂图、小黑板。

  教学时数

  1~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孩子们,喜欢猜谜语吗?今天,老师也给你们带来了几个谜语。不过,这是几个画谜。认真地看,从每一张图中都能猜出一个成语来呢!

  (课件出示图画:滴水穿石、藕断丝连、狐假虎威、守株待兔。)

  呀,都猜对了!瞧,电脑博士奖励我们一本书作为奖品。(课件出示一本书。)认真看,你发现了什么?

  (“寓”字里面有“道理”,“言”字里面有“故事”。)

  聪明的孩子们,这回,你知道什么是寓言了吧?指名说或齐答。那你知道学习寓言要先学什么?再学什么?

  (先学故事,再学道理。)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鹬蚌相争》这则寓言。(板书课题,“鹬”“蚌”两个字写在田字格里,“相争”写在下面。)

  二、新授

  (一)初读课文。

  1?自由读这则寓言,读准字音。

  2?同桌读,互相听一听,读得正确吗?

  3?读词记形:

  鹬:“鹬”是一个生字,而且非常不好记,不好写,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吗?(指名说)从这个字的字形我们就能知道——?“鹬”是一种鸟,瞧,(出示图),所以它是鸟字旁。左边由上下两部分组成,上面是“矛”字,下面不是“同”,可要仔细观察了,是同字框里加“八”“口”。认识了,也记住了。能在作业本上端端正正地写一个吗?别着急,先观察一下老师在田字格里写的这个字。相信你会比老师写得更好!

  蚌:从这个字形你知道了什么?出示图,这有一个蚌,你见过吗?啄:什么意思?能做个动作吗?啄一下。

  钳:什么意思?做一做这个动作。能用这四个词语,结合课文内容说一两句话吗?别着急,先快速地把课文浏览一下。(鹬啄蚌,蚌钳鹬。)

  (板书:啄 钳)过渡:这件事发生在什么地方,鹬和蚌会怎么说,怎么做?结果怎样呢?作者是按什么顺序表达的?

  (二)读故事。

  1、过渡:故事的发生都有时间、地点。

  (1)请大家默读课文第1、2段。

  (2)指名汇报。

  (3)指导朗读:这么美的地方,我们应该怎样朗读?(引导学生带着一种欣赏陶醉的情感,用优美舒缓的语气来朗读,边读边想象这幅迷人的画面,想象水鸟和河蚌们的自由自在。)

  (4)指名把自己想象到的画面描述出来。

  2、了解故事是怎样发生的。俗话说有果必有因,那么它们相争的原因是什么呢?

  (1)默读课文第3~5段,然后与周围同学交流在朗读中的发现。

  (2)全班交流,了解:和暖的阳光、柔柔的微风,是河蚌张开蚌壳,在舒适惬意中进入梦乡的原因。正因为河蚌张开了蚌壳,又睡着了,所以才没发现身边的危险,使得鹬鸟有机可乘,一嘴朝河蚌的肉啄去。

  (3)指导朗读。引导学生用一种享受的语气,读出河蚌的舒适惬意、心旷神怡,读出鹬鸟看到鲜嫩的河蚌肉时迫不及待的心情。

  3、了解鹬蚌相争的过程:讲读第6~12段。

  (1)过渡:由此发生了鹬蚌相争的故事。此时,它们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是怎样的呢?哪几段进行了描写?把学生分成两组,一组读描写河蚌的语句,一组读描写鹬鸟的语句。读后评议,是否读出了河蚌的生气和鹬鸟的后悔。

  (2)它们相争的时间有多久呢?用“——”勾画句子(课件或小黑板出示):“时间慢慢地溜走了,太阳的唇已经吻住了山峰。”学生读句子,结合课文插图,想象鹬蚌相持的画面,感受相持时间之久。

  (3)此时,在你们头脑中产生了什么问题吗?指名说:鹬蚌为什么要一直相持下去?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思考这个问题。小组合作找原因,再全班交流。

  (4)指名读9~12段,男女生对读,师生分角色读,或两人一组,边读边做动作,把鹬蚌相争的过程表演出来,再指派代表上台表演。课件(小黑板):鹬鸟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会有死蚌肉吃。”河蚌反唇相讥:“今天不放你,明天不放你,就会有只死鹬鸟留在沙滩上。”让学生反复对读,感受它们的互不相让。板书:互不相让 引导学生从鹬蚌的心理和语言描写中了解相持的直接原因:它们都只想伤害对方,打败对方。

  (5)猜一猜:鹬和蚌这样互不相让,最终会有怎样的结果?(估计:两败俱伤;被渔夫捉走)

  4、是这样吗?齐读第13、14段,学生谈收获。教师相机板书:渔夫得利5?快速默读课文,梳理作者是按什么顺序表达的,怎么判断的'?

  (三)明道理。

  1、发散思维,同桌说一说。课件或小黑板出示:渔夫提走了鹬和蚌,心想:。这时的鹬和蚌垂头丧气,鹬心想:,蚌心想:。

  2、这则寓言故事想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合作讨论、交流,再全班分享。

  3、小结:课文在优美的景物描写、生动的语言描写、准确的行为描写、细腻的心理描写中告诉了我们一个哲理:生活中如果像鹬蚌那样互不相让、争执不下,只会落得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得利。

  三、拓展延伸

  1、这则寓言故事出自古书《战国策·燕策二》,这是原文,读一读吧!(课件或小黑板出示原文。)

  2、“鹬蚌相争”也由此变成了一个成语。像这样出自寓言的成语还很多,如:自相矛盾、掩耳盗铃。你还知道哪些?

  四、总结

  一个简短的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这就是寓言的魅力。有兴趣的话,课下可以多读一些寓言故事,你会懂得更多。

  五、作业

  许多年后,鹬和蚌的子孙再一次在河边相遇了。这次,他们之间又会发生什么新的故事呢?(续编故事) 许多年后,鹬和蚌的子孙再一次在河边相遇了……

语文教案 篇4

  一 教学目标

  (一)认清科学与艺术的相同之处

  (二)理解文中的一些句子的含义。

  (三)理解文中例证法及其作用

  二 教时安排

  2课时

  三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1.情境导入

  运用多媒体播放李可染的水墨画“晓阳辐射新学光”和“超弦生万象”。

  2.课前热身

  (1)介绍李政道其人及文章背景

  李政道教授1926年出生于上海。曾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1957)、爱因斯坦科学奖(1957)、法国国立学院布德埃奖章(1969, 1977)、伽利略 伽利莱奖章(1979)、意大利共和国最高骑士勋章(1986)、埃. 马诺瑞那爱瑞奇科学和平奖(1994) 等。20xx上海科学与艺术展上,李政道做了《科 学 与艺术》的演讲。他旁征博引,从李白的《把酒向月》、苏 轼 的《水 调 歌 头》, 到 迈 克 尔逊和莫雷1887年的光速试验,普朗克1900年发现的黑体辐射公式;从科学与艺术对称和不对称的表现方式到欧几里德和非欧空间、超弦理论等方面,对科学和艺术的关系作了精彩 的阐述。

  (2)借助课文注释理解部分词语

  潜意识 婵娟 共鸣 依赖 奠定

  3.合作探究

  (1)整体感知

  李政道先生多年致力于倡导科学与艺术的结合,他认为两者的融合必将促进、加速文化的进展,而且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规律。科学家站在科学的立场看艺术,充分思考和研究后,李政道提出了“艺术与科学”结合的构想。他告诉人们,无论是正在从事科学或艺术事业的人,都要具备创造精神和提高创造力,都要以追求真理的普遍性作为自己奋斗的目标。这样我们科学和艺术才会有大的发展。

  (2)四边互动

  互动1

  逐字逐句地读懂课文,最好能把一些概括抽象地话,通过理解,在头脑里形成具体的事物。

  互动2

  议论文的三要素是什么?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明确:议论文包含论点、论据、论证三个要素。

  论点就是文章所要议论、阐述的观点,是作者要表达的看法和主张。阅读议论文,首要的就是寻找、提取和理解文章的论点。

  本文的论点是:艺术和科学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它们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

  互动3

  为什么说“艺术和科学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如何理解“真理的普遍性”

  明确:科学的自然定律,由人的创造性的概括和抽象而成,各种艺术品更是人的创造力的体现,没有人的创造力就谈不上科学和艺术。

  互动4

  再次速读课文,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文章的结构。

  明确:第一部分(1)开门见山,提出论点。

  第二部分(2-10)具体论证论点。

  第三部分(11-12)综合论述科学与艺术在“普遍性”和情感智慧方面的异同。

  4.达标反馈

  (1) 简要说说科学与艺术在哪些方面本质是一致的?

  (2) 细读下面的句子,并结合实例谈谈你的理解。

  ① 情感越珍贵,反响越普遍,跨越时空、社会的范围越广泛,艺术就越优秀。

  ② 定律的阐述越简单、应用越广泛,科学就越深刻。

  5.延伸拓展

  1. 链接生活

  仔细观察生活,从中找出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事例。(例如:“戏法人人会变各有巧妙不同”,杂技、魔术、戏法里有许许多多物理、化学、心理学的学问。)

  2.实践探索

  查找各种资料,收集古今中外的涉及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神话故事,准备在班上交流。

  6.板书设计

  科学与艺术

  李政道

  共同基础:人类的创造力

  科学与艺术

  共同目标:追求真理的普遍性

  7.资料下载

  自1987年以来,中科院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每年的国际会议都邀请画家按照会议的主题作画。作者中有李可染、吴作人、黄胄、华君武、常莎娜等艺术大师,也有鲁晓波这样的后起之秀。这些作品既给予科学家艺术欣赏,又触发他们的思想火花,受到了国内外科学界的广泛赞扬。

  我想,现在大家可以相信科学和艺术是不能分割的。他们的关系是与智慧和情感的二元性密切关联的。伟大 艺术的美学鉴赏和伟大科学观念的'理解都需要智慧。但是,随后的感受升华和情感又是分不开的。没有情感 的因素,我们的智慧能够开创新的道路码?他们很可能是确实不可分的。如果是这样,艺术和科学事实上是一个 硬币的两面。他们源于人类活动最高尚的部分。都追求着深刻性、普遍性、永恒和富有意义。

  -- 李政道

  第二课时

  1.情境导入

  讲讲我国古代的人们面对冰清玉洁的月亮表面的蒙蒙黑影编出的嫦娥奔月的故事。这个故事就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实例。

  2.课前热身

  (1)请一个同学说出::《科学与艺术》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

  3.合作探究

  四边互动

  互动1

  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每组自选文中一部分,围绕一个问题进行讨论分析。

  问题1:找出点明艺术的“创造力”和“真理的普遍性”的句子,并谈谈如何来理解它们。

  问题2:说说什么是科学的“创造力”和“普遍性”?如何来理解它们。

  问题3:找出科学与艺术在“普遍性”方面的“异”,它们的关系。

  问题4:“科学和艺术的关系是同智慧和情感的二元性密切相联的”表现

  互动2

  班级交流

  明确1:强调艺术的创造力句子:艺术,例如诗歌、绘画、音乐等等,用创新的手法去唤起每个人的意识或潜意识中深藏着的、已经存在地情感。

  理解:就是说,只有用创新的手法,才能创造出真正的艺术珍品,也才能唤起深藏在内心的情感。

  强调艺术“真理的普遍性”的句子:情感越珍贵,反响越普遍,跨越时空、社会的范围越广泛,艺术就越优秀。

  理解:“情感”指的是: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反响”是指艺术接受者 欣赏者的共鸣 反映。

  明确2:科学的创造力的句子:尽管自然现象不依赖于科学家而存在,但对自然现象的抽象和总结实一种人为的,并属于人类智慧的结晶,这和艺术家的创造是一样的。

  理解:这句话强调了人对于科学的“创造力”

  科学的普遍性: 科学技术的应用形式会不断发生新的变化,但其科学原理并不随这些应用而改变,

  理解:这就是说原理 定律一旦抽象概括出来,它的覆盖面是极广的,它的应用形式再多再发展,也只是它的应用形式,它本身是不会变的。

  明确3:科学与艺术在“普遍性”方面的“异”:科学的真理性植根于科学家以外的外部世界;艺术家追求的普遍真理性,植根于整个人类。

  理解:科学家和整个人类只是外部世界的一个组成部分,所以科学的普遍性根植的范围要大于艺术家所追求的。

  明确4:科学和艺术的关系是同智慧和情感的二元性密切相联的”表现:艺术和科学都需要智慧,而要发挥发展智慧又需要情感因素。

语文教案 篇5

  这篇精读课文是作家葛翠琳对自己丰富有趣的童年生活的回忆。重点记叙了她和同学们在启蒙老师的引导下,采集绿叶,制作标本,并讲述这些绿叶的知识和趣闻的事情。表达了作者对童年时代的快乐生活和有益活动的留恋之情。

  课文共六个自然段。第1自然段回忆了作者的童年是在大自然里度过的。那些高粱秆儿、河边的泥巴、柳条、苇叶儿、葫芦瓢、荷叶都可以做玩具,从 “一双小手创造了多少可爱的玩具!”一句,就可以充分看出作者对童年生活充满了赞美之情,充满了幸福愉悦之感。接着以“然而”一词把话题一转,点出“最使我着迷的还是绿叶”,这句话提示了下文的内容,同时设置了一个悬念:为什么在那么多可爱的玩具中,绿叶最使“我”着迷呢?

  第2—6自然段是文章的重点部分。第2自然段是这一部分的总述:启蒙老师教我们采集绿叶标本,讲述它们的知识和趣闻,真是令人愉快的活动。同时也解释了上文的悬念。

  第3自然段写“我们”采集绿叶的快乐。这快乐首先是因为“我们跑遍密密的树林、杂草丛生的河边、广阔的田野和一道道土岗,爬大树,钻树林”,尽情地嬉笑、打闹、欢乐,无比的自由;再有,这快乐来自于用各种树叶、花草做成项链、戒指、手镯、耳环,这绿叶、野花丰富美化了“我们”的生活,“在旷野的课堂里,绿叶和野花谱写成我们生活的乐章”一句充分表达了作者对这种多姿多彩、趣味盎然的生活的赞美之情。

  第4自然段写采集绿叶也会争强和探险,免不了伤了手脚,不过这都是为了“找到一种新奇少见的叶子”。

  第5自然段写秋天的收获更大。“背着、扛着、奔跑、欢呼、搂、堆、躺、打滚、翻跟头、挑选、串成、挂”这一系列动作描写用词贴切,描绘出一个既忙碌又欢乐的场面。接着又写了把各种形状的叶子制成标本一一陈列,从“珍宝”一词流露出“我们”对这些标本的珍爱。

  最后一个自然段写老师让“我们”观察并讲述这些叶子,从而“我们”知道了许多民间传下来的.药方,了解了许多丰富有趣的生活知识。“……随着一串串叶片,留在我的记忆里”一句表明了那一串串叶片,那采集树叶标本的活动,那绿叶带给“我”的生活知识,无不给“我”留下永久的记忆,这也正是文章开始所写的“最使我着迷的还是绿叶”的原因了。

  课文作者在诸多童年的记忆中,重点写了采集绿叶标本的活动,是绿叶带给“我”投身大自然的自由、快乐,是绿叶使“我”得到了书本中读不到的知识。回忆起那段经历,就如同来到美妙的梦境一般。题目“绿叶的梦”正是表达了作者的这种情感。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要求:

  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讲述这个故事。

  二、学会生字,理解新词意思,并能欣赏有关词句。

  三、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萨沙一家人自觉保护弱小者的高尚品质,从中接受教育,养成良好道德行为。

  教学过程:

  课前交谈:关于“最弱小的”,了解学生对这方面的理解、认识。

  一、读通课文,感知故事

  检查预习

  1、指名分节朗读课文,检查通读情况。

  2、小组交流各自预习的收获,读懂了些什么。

  3、小组推派代表在全班作初读收获的交流。

  此为阅读的第一层面:学生借助现有知识、能力基础自读课文,通过交流有所促进,其认知基本停留在字词的理解,故事内容的了解,人品的初知层面。

  二、细读品析,积累词句

  说说在这个故事的描述中,对哪些词句比较欣赏。

  1、“林中旷地附近长着一丛丛野蔷薇,一朵花刚刚开放,粉红粉红的,芳香扑鼻。”

  引导体会花的美:多,娇嫩,颜色鲜艳,香气浓。并指导朗读。

  老师读句子,学生闭眼想象,然后看插图,再带着感情朗读。

  2、“大雨如注”引导从课文中找个近义词,帮助理解。

  3、“滂沱大雨已经冲掉了几片花瓣,花儿低垂着头,因为它娇嫩纤弱,毫无抵抗能力。”

  引导体会野蔷薇花在大雨中柔弱无援的样子,并指导朗读。

  此为阅读的第二层面:学生根据个体喜好稍作努力品读课文,在理解的基础上欣赏,诵读课文,说说自己的解读,积累好词佳句,体会林中旷地景色的美好,雨中蔷薇花

  评价:你编织了一个有趣的故事,你从鸟儿那里懂得了纪律的'重要,你学到了勇敢、顽强的技能……加深对文字的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审美乐趣!

  三、精读感悟,体会思想感情

  1、板书课题,体会萨沙的美好品质。

  (1)教师参与欣赏句子。(板书:萨沙说)

  出示课文最后一句:“现在我该不是最弱小的了吧,妈妈?”说说这句话的实际意思。(板书:我不是最弱小的)

  (2)猜猜看:老师为什么欣赏这个句子?

  A从这句话的意思看,萨沙人小志气高,不想当最弱小的,他能保护弱小者。

  B抓句子中的“现在”引导学习第7自然段萨沙用自己的行动保护了比他更弱小的野蔷薇。抓“朝着……掀起……盖在……”引导体会、朗读。

  萨沙的态度很坚决,毫不犹豫地掀起雨衣盖在正受风雨摧残的娇嫩纤弱的蔷薇花上,他用自己所做的证明——我不是最弱小的。(板书:做)

  C我们能不能从萨沙所说的、做的来推想他是怎么想的呢?引导学生朗读第3、5自然段中萨沙的语言,从中体会萨沙根本没把自己看作是最弱小的。

  D萨沙所想的、做的、说的都证明了他不是最弱小的,所以他说——“现在我该不是最弱小的了吧,妈妈?”

  抓“该……不是……吧”指导读好这个句子。

  (3)假如你是妈妈的话你会怎么说?

  师小结:细细读来,我们从这个句子中读出了一个要强、心地善良、懂得保护弱小者的好孩子。你们说,这是不是个值得欣赏的句子?当然欣赏也得有方法,抓住关键的词语联系前文细细欣赏,你的收获会更大。

  2、体会萨沙家人的美好品质,表达内心感受。

  (1)看图,听风雨声,说说图上情景。

  (2)(插图上叠映人物)请认真观察,滂沱大雨中,爸爸、妈妈、托利亚他们的表情动作各是怎样,再读读想想书上有关语句,你是否感受到了些什么?

  让学生分别说说爸爸妈妈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理解“每个人都要保护比自己弱小的人”这句话的意思,懂得这是每个公民应有的人道主义精神。

  猜想假如妈妈把雨衣披在了托利亚身上,她会怎么做?

  (3)此时此刻,你是否想对萨沙,对妈妈说些什么,或是想对自己说些什么?

  (4)看来“我不是最弱小的”不仅仅是萨沙所说的做的,也是我们的心声,一起自信地说:“我不是最弱小的”,我们“每个人都要保护比自己弱小的人”。

  四、作业

  1、把自己最想说的话或感受最深的事情写下来。

  2、摘抄自己欣赏的词和句,并试着运用其中的一两个词语。

  3、把这个故事讲给家长或小朋友听。

  板书:

  我不是最弱小的

  萨沙(说做想)每个人都要保护

  比自己弱小的人。

  妈妈

  爸爸

  托利亚

语文教案 篇7

  【学习目标】

  1.从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角度欣赏人物,理解景物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2.理解小说折射出的时代信息。

  3.培养学生圈划关键词句的能力,学习文中主人公香雪的淳朴、自尊、执着与坚毅的品质。

  说明:

  1.重点:小说三要素中的人物鉴赏和环境描写的作用。

  2.难点:品味小说清新淡雅的语言特色。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预习】

  学生查字典、看注释,扫除文字障碍,段落较多,标号段号。熟读课文,了解大意。

  课前预习,享受学习乐趣

  字词积累

  语 音 字 形

  词 义

  小说的相关知识、作者简介

  阅读时发现的问题

  教学过程

  合作探究,擦出智慧火花

  学 生 活 动

  组织形式

  一、厚积薄发,展我风采

  交流小说的有关知识。

  二、检查预习

  1.铁凝,( )人,( )代( )家,现任( )。

  2.读准黑体字字音

  皱褶 嘟囔 吮吸捂 怂恿娇嗔 辗轧 搡2、练会下面字的字形嗔怪 黯然 挟持 粟米皱褶 蠕动 熠熠 儒家3、词义刻意: 惆怅: 悸动: 怂恿: 蠕动: 撼天动地:斟酌:

  三、导入新课

  对于居住在深山里的人们来说,也许他们从小就有一个疑问:山外是什么?山外有什么?今天我们学习的'抒情小说《哦,香雪》就是这样一篇大山中的文章。

  四、速读课文,整体感知

  1.文本的故事情节略显散乱,让我们快速浏览课文,简单复述故事情节。

  2.这个故事发生的地点在大山,是什么打破了这里的宁静?在这里发生了什么变化吗?请大家用笔圈划出来。

  五、深入探究

  1.香雪在文中第一次出现是在第几段?在文中找出原句并说说她具有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2.在火车到来的短暂的一分钟里,山村里的姑娘们都有着怎样的表现?她们感兴趣的东西一样吗?为什么?体现香雪怎样的性格?

  3.香雪追求的是不是“铅笔盒”这一具体物象?如果不是,请说明理由(用文中的原话)。

  4.作者在65自然段中插叙写了香雪用鸡蛋换到了铅笔盒,其中有 “台儿沟再穷,她也从没白拿过别人的东西” 这样一句话,如何理解?说明了什么?

  5.如果用几个词语来描绘香雪,你会选择哪几个呢?

  6.香雪的内心变化是用景物烘托得,找一找相关的景物描写。说说其作用。

  七、课堂质疑,拓展深化

  针对预习中出现的还未解决的问题由学生提出,师生共同完成。

  八、课堂小结,收获整理

  从本课的学习中你学到了哪些内容?用简练的语言加以总结。

  九、巩固练习,提升能力

语文教案 篇8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理清课文层次,初步了解文章是怎样围绕中心论点论述的,结合具体事例,理解重点句的意思。

  2、学习文章先总论后分论的结构段式,并练习运用。

  3、理解课文内容,受到革命人生观的启蒙教育。

  【重点和难点】

  1、重点:

  理清文章思路,了解文章是怎样围绕中心论点论述的。

  2、难点:

  理解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计】

  一、启情导入

  1、同学们,通过本组前两篇课文的学习,我们看到了志士在刑场上视死如归。英雄在战场上冲锋陷阵的历史画面。缅怀着革命先辈,我们心中涌动着深深的怀念,今天,我们继续跟随时空的转换到延安窑洞前去聆听毛爷爷的深情演讲。

  2、板书课题:

  为人民服务

  学生齐读。

  二、初读感知

  1、指名接读课文,其他同学思考:

  通过预习,你都知道了什么?

  2、学生汇报预习内容。

  (字词、主要内容、查找的资料等。)

  三、品读课文

  1、回顾理解句子含义的方法是什么?

  2、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你认为含义深刻的句子,并谈谈你的理解。自学好了之后小组交流。

  3、集体交流:

  当学生交流完某个自然段后,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本自然段写了什么以及在表达上的特点。

  4、看板书总结:

  本课围绕着第一自然段提出的为人民服务的观点写了三方面内容:

  树立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的生死观;正确对待批评;要搞好团结。这就是议论文的结构形式:先总论后分论。

  板书:

  总 分

  5、其实这种先总论后分论的结构形式在本课的自然段中也有所体现,你们发现了吗?

  (生:第2、3自然段。)

  ⑴ 自读第2自然段,看看毛爷爷是如何先总的阐述观点,再分层论述的?

  ⑵ 指名回答。

  ⑶ 按照这一自然段先讲再讲接着讲最后讲自己练习说一说这一自然段的段落层次。

  ⑷ 再指名说。

  ⑸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演讲的语气):

  自读、指读、齐读。

  ⑹ 集体背诵。

  四、返顾整体

  1、第三组课文的主题是深深的怀念请同学们比较一下《十六年前的`回忆》《灯光》与本课的写法有什么不同之处?

  2、教师总结:

  这是一篇议论文,毛爷爷围绕着为人民服务的观点采用了先总论再分论的结构形式,把几个方面的意思像层层剥笋一样,一层一层讲得非常清楚。他在讲其中一个方面的时候,也采用了这种结构形式,使文章观点更有说服力,结构更加严谨。

  五、读写结合

  1、出示演讲要求,指名读:

  ⑴ 观点明确,语言清楚流利。

  ⑵ 恰当模仿课文第二自然段的写法。可以引用,可以举例。

  ⑶ 话题:

  从本课学习的谈批评、讲团结、生命的价值中任选一个话题。如:生命诚可贵团结就是力量正确对待批评等。

  2、自列提纲后小组交流。

  3、指名在全班内演讲。

  六、拓展延伸

  屏幕出示诗歌《怀念张思德》,师生齐读。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经典教案07-18

优秀语文教案 小学教案语文05-11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3-05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语文园地一》教案03-19

语文写作教案11-03

语文《师说》教案02-05

语文《丰碑》教案02-06

语文《识字》教案02-08

语文《景阳冈》教案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