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4-10-01 08:38:15 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实用)实用的语文教案8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8篇,欢迎大家分享。

(实用)实用的语文教案8篇

语文教案 篇1

  学习目标:

  1、学会自读浅近文言文,体会本文将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结合一起的写法;

  2、品味文章的语言,体味作者的旷达胸襟和政治抱负,了解古代政治家的忧国忧民情怀;

  重点、难点:

  品味语言,体味蕴涵文字中的古代政治家的政治抱负和思想情怀。

  课时设计: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

  “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究竟这水、这楼因这文而出名,还是范仲淹这《岳阳楼记》因这水、这楼出名,读完这篇千古传诵的名篇,你也许就不难判断了。

  范仲淹是北宋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在文学方面也相当有成就。人是环境的产物,下面是《宋史》里关于范仲淹的简略介绍,阅读完,也许对我们理解《岳阳楼记》的思想内容会有所帮助,请同学们先读一读。

  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而少有大志,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惫甚,辄以凉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人不堪其忧,仲淹不改其乐也。既仕(做官),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以力主革除弊政,被谗受贬,庆历五年由参知政事(副宰相)谪守邓州。勤政爱民,有政声,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死之日,四方闻者,皆为叹息。

  思考:1.范仲淹少年时为什么发愤苦读?2.范仲淹论政事奋不顾身,力主改革,勤政爱民,他的思想基础是什么?(学生讨论,回答)

  由此可见,一个人的行为取决于他的思想,一个高尚的行为取决于一颗高尚的灵魂、一个崇高的信念。

  二、朗读、感受:

  1. 读准字音:

  谪守( ) 朝晖夕阴( ) 迁客骚人( ) 霪雨霏霏( )

  潜形( ) 薄雾冥冥( ) 岸芷汀兰( ) 心旷神怡( )

  皓月( ) 宠辱偕忘( ) 樯倾楫摧( ) 阴风怒号( )

  2. 教师范读,学生朗读,体味:作者叙的是重修岳阳楼的缘起及作记的原由,描写的是洞庭湖的胜景及晴景、雨景,抒发的是观景的悲喜感情,议论的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学生把握层次并归结大意(略)

  三、细品课文,疏通词义,体味内涵:

  1、 重点词语点拨:

  谪守 越明年 百废具兴 增其旧制 作文 胜状 大观

  一湖 涯 备 极 得无异乎 迁客 骚人

  2、 翻译、理解:

  1)为什么藤子京被贬官仍能“政通人和,百废具兴”?范仲淹为何愿为他作记?

  (因他俩都能以百姓利益为重,不是太看重自己的得失)

  2)“洞庭天下水”,如此壮观的美景,作者却寥寥几笔,为什么?

  (因为“前人之述备矣”,故不必详述,再者,此文写景是为下文议论、抒情服务的)

  3)这一段写“岳阳楼之大观”,虽然概括,却写得富于形象,气魄宏大。仔细体味,作者是用了哪些词语取得这样的效果的?

  引导要点:作者善于选取形象化的词语绘声绘形。如:衔远山--洞庭湖中有许多小山,用一“衔”字形象地写出湖与山的关系。吞长江--长江流经洞庭湖,用一“吞”字,不仅形象地写出湖与江的关系,而且“吞”字声音宽舒洪亮,读来有气势磅礴之感。“衔”“吞”字连用,更使静景富于动态和活力。浩浩汤汤--字音响亮,叠字又加强了气势,而且四字都是水旁,形容水大流急,既绘声、又绘形。气象万千--连用两个数词写洞庭湖上景象变化之多之快,极有声势。此外如“横无际涯”的“横”,与“广”近义,但作者用“横”而不用“广”,因“横”字显得境界开阔而有气魄;“朝晖夕阴”的“晖”换成“晴”字,义通顺,但作者用“晖”而不用“晴”字,因为“晖”字具体,容易使读者联想到洞庭湖上“春和景明”的景象。这些例子可以看出作者炼字的功力。

  4)本节中有些句子有前后照应的关系,有些句子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把它们找出来说明它们的关系或作用。

  引导要点:“朝晖夕阴,气象万千”,为下两段分别写洞庭湖上“霪雨霏霏”和“春和景明”的景象伏线。“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既承接上文写景的句子,又引出下面两段文字,其中“情”“异”,是关键词,是全篇抒情、议论的基础。行文前顾后盼,文理绵密。

  5)迁客骚人汇聚岳阳楼会是怎样的.情形,试运用想象描述一下。(不拘一格)

  3. 小结:

  第二课时

  一、 细品3、4段,体味“迁客骚人”的悲喜情怀:

  1. 导入:

  迁客骚人汇聚岳阳楼观赏洞庭景色,心情会否不同呢?清代文学评论家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迁客骚人各自的境遇不同,心情当然也各有不同,观赏自然景物的感触自然也不同了。

  2. 学生各自放声朗读,讨论:(1)这两段写的是实景还是想象中的虚景?为什么?

  (虚景。因为一,范仲淹只到过岳阳楼一次,而本两段显然不是描写一次之景;二,“若夫”一词不似实写)

  (2)重点词语点拨:

  1).要重点理解的句子。

  “则有……者矣”是一长定语句。“者”指代“览物之情”。以第3段末句为例,从“去国怀乡”到“感极而悲”都是“者”的定语。第4段末句的结构相同。这两句可分别译为“登上岳阳楼,就会产生一种离开国都,怀念家乡,忧虑谗言,惧怕讥讽,满眼凄凉,感伤到极点而悲痛的心情了。”“……就会产生一种心胸开朗,精神愉快,荣誉和屈辱一齐忘记,端着酒杯面对和风,充满喜悦的心情了。”

  景--“日光”。 锦鳞--鳞,指鱼,是借代(部分代整体),加上“锦”字的修饰,令人想见碧波清浅之中日光下彻、彩鳞闪烁的美丽景象。 浮光跃金--这句写月夜有风时湖面上的景色。把湖面上“浮动的月光”比喻成“跃动着的碎金”,造成了一种动态美。 静影沉璧--这句写月夜无风时湖面上的景色。它写的是静态美:静静的月影宛如沉在水底的白璧。跟上句一动一静,相映成趣。 把--动词,持,握。 其喜洋洋--洋洋,众多或盛大貌,这里形容喜的样子。朗读时“喜”字后要稍顿一下。这句可译为:那喜悦真是达到了极点。

  2)学生试译,要求在直译的前提下,译成优美的写景片段。(10分钟)(小组交流)

  (3)本文写景的特点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写愁苦之景则悲情毕现,写欢乐之景是喜气洋洋。写景取得这样的效果,“奥秘”在哪里呢?主要在于选择景物和渲染气氛。细读这两段写景的部分,说说作者为表现“悲”“喜”两种不同的感,分别选取了哪些有特征的景物?又是怎样渲染气氛的?

  引导要点:作者选择的景物都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以第3段为例:雨是“霪雨”,风是“阴风”,浪是“浊浪”,时间是“薄暮”,所闻是“虎啸”和“猿啼”,无不是带有愁苦的色彩,再加以“霏霏”“怒号”“排空”“冥冥”等词语的渲染,一幅天昏地暗、浪黑风高、恐怖凄惨的画面就呈现在读者的面前了。有些景物本来没有特殊的感情色彩,如“日星”“山岳”“商旅”“樯”“楫”等,但配以“隐耀”“潜行”“不行”“倾”“摧”等词语,就带上了浓重的愁苦色彩。

  (第4段的特点与第3段相同,可以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分析、体会。)

  (4)迁客骚人在观赏不同的景色时,感情有如此大的反差?为什么?

  (不具备“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那么,作者是否赞同迁客骚人的悲喜观呢?请欣赏文章最后一部分。

  第三课时

  一、齐读最后一段,体味作品深刻的思想内蕴。

  二、点拨重点词语,疏通文意:

  求 心 或 异 为 以 居庙堂之高

  处江湖之远 是 然则 微 斯 归

  三、思考与讨论。

  这一段是学习的难点所在,教读应着重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可层层启发,设问:

  (1)本文前四段交代了重修岳阳楼的概况,记了登楼所见的不同的“景”以及由景而生的。不同的“情”。作为一篇“记”,写了这些也够了,但作者的本意却不在写景抒情,而在于由此引出一番振聋发聩的讨论来。本段以“嗟夫”提起下文,笔锋突转,提出了一个“古仁人之心”来,并且指出“古仁人之心”与迁客骚人的思想感情是不同的。请想一想:作者认为古仁人之心和迁客骚人的思想感情不同在哪里?

  学生讨论、归结:迁客骚人的思想感情往往因个人遭遇或外物的触化而发生变化;古仁人则“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2)这样看来,古仁人的悲喜感情跟外物没有关系,跟个人遭遇也没有关系。那么跟什么有关系呢?

  学生讨论、归结:他们“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不是忧“民”,便是忧“君”--怕皇帝做出害民的事情来;他们“进亦忧,退亦忧”,可见他们的“忧”跟个人的进退、荣辱都没有关系。他们的悲喜是和民生疾苦和国家命运相关的。

  (3)古仁人有没有快乐的时候呢?

  学生归结:有。在天下人感到快乐后古仁人才会快乐。可见他们的或忧或乐完全是随天下人的或忧或乐而转移的。这就是作者所认为的“古仁人之心”。

  (4)这种“古仁人”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人物,实际也许并不存在。联系第一课时介绍的有关作者的资料,说一说作者为什么要议论这种实际上并不存在的人物。

  提示:作者以天下为己任,常说“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可见这种“先忧后乐”的思想,正是作者的理想,他借滕子京嘱写《岳阳楼记》的机会,提出这种理想化的人物来,正是为了“假托古人,自写怀抱”,表明自己本来就不为个人的进退、荣辱而悲喜,虽遭贬谪,但忧国忧民之心决不改变,同时也包含着对滕子京的勉慰。最后一句自明志向,以问句的形式表达,自励励人,委婉含蓄。

  四、 朗读全文。要求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进一步领会本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以及具有音乐感的语言特色。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 读懂三首古诗,感悟每首诗中描绘的独特景色,体会表现手法。

  2. 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意思,并由此想象画面。

  3. 会认读本课中“螺”“谙”等生字,会写“亭”“庭”“潭”“螺”“谙”5个生字,理解“闲”“厌”“和”“谙”等词在诗句中的意思。

  4.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诗,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5. 搜集、背诵别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重难点:

  1. 感悟诗中描写的景色,想象美好画面。

  2.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诗,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预习:

  1. 自学生字,读熟三首诗。

  2. 借助注释试讲诗意,画出有疑问的地方。

  3. 搜集别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课时:2—3节

  第一节

  教学目标:掌握生字词,读熟三首诗,理解大意。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假期里,很多同学都出去旅游了,祖国名山大川的壮丽风光一定在你脑海中留下了深刻印象。你能用简要的话语介绍你所看到的名山大川吗?

  今天,我们还要从三首古诗中感受一下古代大诗人笔下的山山水水是什么样的。

  二、读课题,指名读三首古诗。(检查通过预习对课文熟悉的情况)

  三、指名认读生字,提示应注意的地方。

  亭庭——指导读准后鼻音

  谙——暗:区别音、形、意

  四、分组学习

  1. 读熟三首诗

  2. 借助注释在组内试讲每首诗大意。

  3. 交流预习中的疑问,组内解疑。

  五、班内交流汇报小组学习情况。

  六、作业:

  1. 抄写生字。

  2. 读、背三首诗。

  第二、三节

  教学目标:通过想象,进一步感受每首诗所表现的美好意境及表达方法,背诵、默写。

  教学过程:

  一、吟诵、理解〈独坐敬亭山〉

  1. 议:诗中除了敬亭山还提到哪些事物,分别是什么样的?

  鸟:多、高飞无影

  云:少(孤)慢慢飘走(闲)

  ——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画面

  2. 在诗人笔下,万物似乎都与人相通,是有感情的,请你从诗中找出这样的词句。

  闲、相看两不厌——体会诗中拟人的表现手法。

  3. 教师简介写作背景,让学生粗略了解诗中寄寓的情感。

  此诗是李白在政治上受挫,心情郁闷时所作,因此通过众鸟高飞、孤云闲浮、人与山“相看两不厌”来表达自己抱负不得施展,有志难酬的无奈。读起来使人产生一种失落、孤独之感。

  4. 指导背诵《独坐敬亭山》

  二、吟诵、理解〈望洞庭〉

  1. 试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中所写的洞庭湖景色,看谁描述得最美。

  此环节注意提示学生在描述中突出

  (1)湖光和月光的交融和谐;湖面的光亮平静。

  (2)白银盘和青螺分别所指。

  ——从诗中不但看出洞庭的山美水美,还看出那天夜里的'月色很美。

  2. 从诗中哪些地方看出诗人是站在湖边往远处看的?

  3. 诗人通过恰当的比喻把洞庭秀色写得惟妙惟肖,请找出诗中的比喻。

  二句,把光亮平静的湖面比作未经打磨的镜子。

  四句,把月光下的湖面比作银盘,把湖中的君山比作青螺。

  4. 指导背诵《望洞庭》

  三、吟读、理解《忆江南》

  1. 释题:忆,在此当回忆讲。“忆江南”为词牌。

  2. 根据学生可能产生的疑问补充注释。

  旧:过去胜:超过

  3. 说说你从这首词中体会到怎样的景色,诗人用什么手法来表现这样的景色的。

  (太阳升起的时候,天空布满火红的朝霞,江边的花朵被映照得比燃烧着的火焰还要红;那一江春水像蓝草一样青绿,像晶莹的翡翠。

  ——比较、比喻)

  4. 请联系前面几句诗的意思,把最后的反问句写完整。

  江南的景色,让我怎能?

  5. 指导背诵《忆江南》

  四、交流搜集的其它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1. 白居易所作《忆江南》另两首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2. 其它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参考篇目:《鹿砦》《望庐山瀑布》《滁州西涧》《山行》《小池》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等

  五、作业:

  1.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2.选画一首古诗所表现的画面。

语文教案 篇3

  教材简析

  《数星星的孩子》记叙了张衡小时候观察天上星星这一故事,突出表现了张衡从小就善于观察、思考的好品质。通过名人的生活小事,使学生在阅读实践中感受观察、思考对一个人学习、成长的重要性。

  设计理念

  根据“快乐读书屋”的教学特点,围绕重点内容,设计中心问题,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自读、自悟、合作、探究中,在教师的适度点拨下,感悟课文内涵,体会阅读的快乐。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课文,了解张衡从小就爱好天文,长大成为著名的天文学家。学习张衡从小就善于观察和思考的好品质。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认识本课“指、乱”等5个字。

  教学重、难点

  1.理解体现张衡观察仔细、善于思考的语句。

  2.感受并学习张衡的好品质。

  教学准备

  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现场调查,导入新课

  1.上课之前,老师要做个小调查,你们愿意成为我调查的对象吗?

  我们用举手的方式来统计一下,在晴朗的夜晚,谁观察过夜空?谁数过天上的星星?

  2.古时候,有一个和你们一般大的孩子,就喜欢数天上的星星。他是谁呢?为什么要数天上的星星呢?让我们共同走进今天的《快乐读书屋》,认识一位数星星的孩子。教师板书课题,学生书空。(板书:数星星的孩子)

  3.读课题,提示学生注意“数”在这里读shǔ。

  二、自由读文,自主感知

  1.借助拼音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不通的句子多读几遍。

  2.同桌互读课文,读后进行自评和互评,看读的是否正确、流利。

  3.自己轻声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4.全班交流读书感受。先在小组内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再指名来说说。

  (通过不同形式的读书,使学生粗知课文大意,了解主要内容,并通过读感知文中不认识的字,且能把句子读通顺,把课文读流利。)

  三、抓住提示,深读感悟

  1.指名读一读文前提示,结合文前提示,明确重点解决的问题:张衡数星星,奶奶说他是傻孩子,你为什么说他不傻?

  2.学生再读文,思考提出的问题,画出有关语句。

  3.在小组中交流自己的想法,同时听取别人的看法,补充自己的认识。

  4.全班交流。根据学生汇报的情况,老师抓住以下两处重点指导:

  (1)张衡的语言:星星是在动,可不是乱动。您看,这颗星和那颗星中间总是隔那么远。

  A.张衡怎么知道星星不是乱动?读这句话能看出张衡是怎样的孩子?

  B.联系上文奶奶的话,你又能看出什么?(一个“又”字说明张衡并不是就今天数星星,而是经常这样做,看出他不仅是认真观察,还坚持观察。看似随意地数星星,张衡却是用眼看,用心想,发现着规律。这样勤于观察,肯于动脑的数星星,怎么能说是傻呢?)

  C.有感情地读读奶奶和张衡的对话。(学生练读、指名读、分角色读)

  (2)张衡的行为:爷爷的话是真的吗?这孩子一夜没睡好,几次星星。他看清楚了,北斗七星果然绕着北极星慢慢地转动。

  A.回顾前文,说说爷爷说了什么话?

  B.从“爷爷的话是真的吗?”想象张衡心里还会怎么想?

  C.从张衡听完爷爷的话以后的做法中,看出

  具有怎样的品质?(张衡认真观察,认真钻研,用自己的观察验证了爷爷的.话。看出张衡从小对天文的热爱,对求知的渴望。)

  (从文前提示入手,抓住中心问题,围绕文章的重点,组织学生有效地自主读书,在老师有的放矢地指导下,深层次地感悟。这样设计教学,让学生的自主读书得到扎实的落实,独立阅读的能力得到锻炼,在交流汇报中个性感悟得到展现。)

  四、拓展资料,回归整体

  1.现在请你说一说,张衡小时候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

  是啊,正是这种勤于观察,善于思考,认真钻研的优良品质,才使张衡长大后成为著名的天文学家。(学生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2.对于张衡你还了解哪些?(根据学生的介绍,老师做相应的补充。)

  3.分角色再读全文。

  (拓展相关资料,更全面的了解张衡,有助于增强名人故事对学生的影响力;回归整体,加深对文本的感悟。)

  五、自主识字,合作检查

  1.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认读。

  2.对于学生记得不牢的字,从文中找出来,再多读几遍。

  3.同桌之间用字卡互考,检查对字的识记。

  (在学生反复读书后,检查落实识字任务,体现自主识字。)

  六、走出文本,拓展阅读

  1.读《小学语文阅读资源》中《君子一言》,读后回答文后的问题。

  2.课外找一找关于张衡的故事,在语文活动课上汇报交流。

  (拓展学生的阅读范围,将课内学习引向课外,丰富学生的积累,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语文教案 篇4

  核心提示:这篇课文讲述了郊游归来妹妹要求父母抱,却得到“一匹出色的马”而快乐回家的故事。文中以春天的郊外为背景,描写自然景象。截取生活片段,以对话展开情节叙述,解答课题设置的悬念,“一匹出色的马”其实是爸爸拾起...

  这篇课文讲述了郊游归来妹妹要求父母抱,却得到“一匹出色的马”而快乐回家的故事。文中以春天的郊外为背景,描写自然景象。截取生活片段,以对话展开情节叙述,解答课题设置的悬念,“一匹出色的马”其实是爸爸拾起的一根柳枝。作者灵活地运用叙事、写景、抒情的手法,表现孩子在自己的`想象与游戏中获得的快乐,创造了感人的童心世界。同时,我们也能感受到,适时的关爱与正确的引导能使我们的童年更快乐。

  优点之处: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注重学生在读中感悟。课堂上引导学生深入朗读课文,让学生在文字里驻足、细品,不仅有利于学生了解文章的内容,理解文章内涵,还在无声中告诉学生“抓住关键词句阅读”这种基本有效的读书方法。同时,我在课堂上还注重了双基教学,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不足之处:

  读文较多,写字时间不够。

  改进措施:

  设计随文识字,不增加学生的负担,同时加快上课的节奏。

语文教案 篇5

  语言运用

  1、根据课文填词(每空填2字)。

  (1)()间,它们全逃散了!

  (2)小雪花满足而温柔地()了……

  (3)学着听爸爸打()的声音。

  (4)()无聊的声音,则会使人痛苦。

  2、试在括号里填上拟声词。

  (1)()的磨砂声

  (2)()的哭啼声

  (3)()的水滴声

  (4)()的崩倒声

  (5)()的电铃声

  (6)()的流水声

  3、摘抄文中写视觉、听觉的四字词。

  4、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可否去掉?为什么?

  (1)一朵小小的雪花,从天上轻轻地、轻轻地飘下,飘啊飘,飘落在路边一盏孤灯的面颊上……

  (2)你开始微笑,轻轻地笑,大声地笑,这时候,你一定会听见的……

  5、学用文段的语言形式写一段话(提示:从多方面写好一类事物)。

  你也总听过水声吧?当山问的清泉如一道银箭奔向溪流,当哗啦啦的大雨打向屋脊,当小水滴清脆地落在盛水的脸盆里,当清道夫清扫水沟里的落叶,当妈妈开水龙头淘米煮饭,你总该听到些什么吧?

  课内精读

  (一)

  你总听过风吹的声音吧?当微风吹过柳梢,当清风拂过明月,当狂风扑过巨浪,当台风横越山岭,你总听到些什么吧!

  你总听过动物的声音吧?当小狗忙着啃骨头,小金鱼用尾巴拨水,金丝雀在窗沿唱歌,当两只老猫在墙头吵架,三只芦花鸡在啄米吃,你总听到些什么吧?

  6、画横线句子的顺序可否颠倒?为什么?

  7、自选角度评述第一段话。

  8、试着在第二段文字中补写两三个关于动物声音的例子。

  (二)

  人有耳朵,听八方,加上眼睛,观四方。用心听,用心看,也用心想,构成了一个丰富奇妙的世界。

  可是,说也奇怪,当一个人长期习惯了一种声音或者潜意识里抗拒某种声音的时候,它们竟然也不知不觉地消失了。例如马路上急驰而过的汽车声,隔壁工厂轰隆隆的马达声,老奶奶唠唠叨叨的抱怨声,久而久之,左耳进右耳出,人,开始了声音的“过滤”。聪明的人,知道什么时候该听,什么时候不该听,这是因为他在“听”的成长过程里,学会了选择和思考,他听进心里的声音,不仅“好听”,也是“有益的”——这些声音,充实了他的生活,使他得到很多乐趣。

  可是对一个不用心听又没有兴趣听的人来说呢?久而久之,就成了“没有感觉”的人。当大家说“好”的时候,他盲目地跟着鼓掌,大家批评的时候,他也跟着摇头。鸟啼虫鸣,只是一种“声音”,即使美妙的音乐,也只不过是几种乐器的组合。想想看,如果一个“充耳不闻”的人,对外界的一切已经无动于衷,必然也是一个“视而不见”的人了。当一个人丧失了接收“世界声音”的能力,不也正意味着这个人内心世界的封闭和退缩,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木头人吗?

  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人,开始了声音的“过滤”。

  (2)当一个人丧失了接收“世界声音”的能力,不也正意味着这个人内心世界的封闭和退缩……

  (3)如果一个“充耳不闻”的人,对外界的一切已经无动于衷,必然也是一个“视而不见”的人了。

  10、结合语境辨析下列“声音”的具体内容。

  (1)当一个人长期习惯了一种声音或者潜意识里抗拒某种声音的时候,它们竟然也不知不觉地消失了。

  (2)人,开始了声音的“过滤”。

  (3)这些声音,充实了他的生活,使他得到很多乐趣。

  11、阅读第三段选文,用横线画出“没有感觉”的人的具体表现。

  12、举例说明文段使用的说明方法。

  13、用波浪线在二、三段文字中标出能显现文章层次脉络的句子。

  课外选读

  鸟类亦有外语(节选)

  任何种类的动物,对于它耳朵听到的.声音,只选择其中一部分予以注意。某一种声音对某动物是否有意义,是和该种动物的本能及其一定的经历有关。野生的乌鸦和海鸥与其同类通讯是用声音,近似于一种语言。

  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佛令斯博士及其夫人,发现许多乌鸦和海鸥,能听懂同类鸟儿的叫唤声。他们发现,在美国的乌鸦有特别的告警声调,其他美国乌鸦闻之则飞去。他们以高度原音的录音带,把宾夕法尼亚州乌鸦的告警叫声录下来,然后对着法国的乌鸦播放出来,它们听了不仅不飞走,反而聚拢来,或者毫无反应。把美国海鸥的警叫声录下,再对法国海鸥播放出来,法国海鸥亦无反应。法国的鸟儿,似乎听不懂这种外语。

  (选自《生物新视野百科知识》)

  14、“法国的鸟儿,似乎听不懂这种外语”中“外语”是指:__________。

  15、选文采用的说明方法有:__________。

  16、文中哪句话可以概括选文说明的内容?

  思考探究

  17、一个演员说:笑声是温馨拨动声带而生。一个心理学家说:哭声是痛苦扯动喉咙而生。那么,你能说说读书声怎样产生的吗?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学会通过放声读草稿来找出文章的毛病并加以修改的方法。培养修改文章的好习惯。

  2.通过诵读积累语言和语感,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3.用钢笔描红一段话,注意整体布局。

  4.通过口语训练让学生学会申诉。

  教学重、难点

  1、让学生学会通过放声读草稿来找出文章的毛病并加以修改的方法。

  2、通过口语训练让学生学会申诉。教学方法与手段读、悟、说、练教学准备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第一部分。

  1.回忆《推敲》,引入话题。

  (1)创设情景:学生分角色读题

  (2)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这是作文草稿的修改方法。

  (3)拓展:小结已经学过的'作文修改方法。

  2.教学第二部分

  (1)根据上一部分。

  (2)让学生思考“好文章是改出来的”的意思。(强调修改的意义)

  (3)学生学习、领会作家老舍和叶胜陶修改文稿的方法。

  (4)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修改稿子不光要看,还要念,要看念的顺不顺?准确不?别扭不?逻辑性强不?

  (5)小结。

  二、教学第二题(诵读与感悟)

  1.谈话导入。(由本单元所学课文导入)

  2.读《从岩缝里长出的小草》(1)学生自由读散文。(2)教师示范读,指导读准字音。(3)学生反复练习诵读(4)指名读,齐读

  3.感悟(1)指名读问题:从岩缝里长出的小草,为什么那么挺拔,那么结实?(2)学生思考讨论交流读后感想。(3)指名回答上面的问题(4)师生小结

  第二课时

  一、教学第三题(写好钢笔字)

  1.指导(1)让学生读这两句话,指出这选自刚刚学过的课文《轮椅上的霍金》中的第八节。(2)引导学生读帖(3)通过观察,让学生说出书写的格式,字与字之间,字与标点之间的距离以及每个字在一行中的位置,那些字不宜和其他字写整齐,写成一样大小。

  2.练习(1)学生练习描红。(2)学生临写,教师巡视指导(3)教师及时小结,再让学生仿写

  3.反馈(1)展示写得好的字,并请学生说说好在哪里。纠正写得不够好的字。(2)教师范写。(3)学生再次描红临写。

  二、教学第四题

  1.审题(1)结合口语交际话题“学会申诉”作启发谈话同学们,在生活中如果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犯,应该及时想有关部门或学校申诉,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板书学会申诉(2)指名读本次口语交际 的要求

  2.指导(1)教师引导学生读题并思考(2)集体讨论:日常生活中哪些合法权益容易受到侵犯?应该怎样倾诉?(3)教师引导学生的出申诉的方法?(4)学生分组练习说。

  3.练习(1)分组推荐代表上台就某一侵权行为进行申诉(2)其他学生可以针对前面学生声速说出自己的申诉方法。

  4.反馈(1)教师引导学生对这一训练内容做更深入的思考(2)教师点评二次备考课堂练习设计金椰风第三单元练习习题课外作业设计自主练第三单元练习习题板书设计教学反思参考资料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设计

  引导学生理清思路,把握文章的主旨,在反复的诵读中领会课文的内容,理解作者借景抒情的写法;指导学生欣赏美的景物,体会美的情感,品味美的语言。本文的生字词较多,语句拗口,这是本文学习的难点,要让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词语意思,在反复的朗读中把握文章的内容。

  运用板块式教学:五读、五说——全课由“读”与“说”两个板块系列相互交叉构成。

  课前准备: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进行一次登山活动。指导学生走进图书馆或上网查阅有关徐霞客的资料。

  第一课时

  (一)导入,初读课文。

  1.学生介绍我所知道的.徐霞客,教师补充。

  徐霞客,我国古代著名的地理学家、旅行家。生活于明末官僚政治极其腐、社会矛盾极其尖锐的时代。为人清廉刚正。不愿在污浊的官场中生活,因而毅然抛开功名利禄,以在祖国壮丽的山川中寻幽揽胜为毕生乐事。他游遍中国的名山大川,同时还以日记的形式,把各地的地质、水源、物产、民情及山川景胜都一一详记下来。

  《徐霞客游记》是他三十多年旅行勘察的记录,是一部著名的古代游记。也是一部我国古代地理学名著。在地理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也被作为文学珍品流传于世,清代人推崇“当为古今游记之最”,是“世间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

  2.学生读课文,老师检查预习情况,解决字音的认读与字义的理解问题。

  (二)第一个教学板块:读课文,说发现。

  1.发现能够根据语境理解意思的词。

  2.发现可以用添字变双音节词的办法进行解释的词。

  3.发现古今异义的词。

  4.发现沿用至今的词。

  5.发现一词多义现象。

  6.发现词类活用现象。

  (三)第二个教学板块:读课文,说译文。

  1.学生再读课文,要求读得顺畅。

  2.学生自读白译。

  3.翻译接龙(按号数一人译一句)。

  4.老师读课文,学生说译文。

  第二课时

  (一)第三个教学板块:读课文,说内容。

  1.学生再读课文,要读出语调的轻重。

  2.教师指导学生概括每段的段意,要求学生发言。

  (1)略写登山的时间和天气。

  (2)详写上山登顶的经过、景物、地名。

  (3)写登顶后远眺所见之景。

  (4)写从西峰下山,至飞石窟的情况。

  3.学生根据第2第3段说说作者上山时经过的地方及山顶所见的景物。

  上山经过望仙亭——虎风口——“朔方第一山”牌坊——寝宫——飞石窟——北岳殿——会仙台。在山顶上看见北山“崩崖乱坠,杂树密翳”,还看见浑源州城,南边有龙泉山,两边有五台山,近处还有龙山。这些山都是相互连接的。

  4.学生以导游的身份。根据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语言向游客介绍恒山。

  (二)第四个教学板块:读课文、品句子。

  1.学生再读课文要求读出情景。

  2.请学生用“……描写得好,写出了……”这个句式写出自己对某些词句的感受。

  如:“风翳净尽,澄碧如洗”这个句子描写得好,写出了作者登恒山那天的天气是无风无云的好天气。

  又如:“余益鼓勇上,久之棘尽,始登其顶”写得好,写出了作者登恒山的艰辛,表现徐霞客不畏艰难,勇于攀登的进取精神。

  (三)第五个教学板块:读课文

  说感受。

  1.学生再读课文,要求读出情感。

  2.学生就“感受”进行发言准备。(可以是读了《游恒山记》的感受,也可以说自己登山的感受。)

  3.学生发言,师生相互评点。

  4.课堂小结:《游恒山记》是地理学家的踏勘记录,也是文学家的游记。文章叙述描写了作者游恒山登顶的经过。表现了他不畏艰险,不怕辛苦,勇于踏勘实践的精神。文章一步一景,移步换形,各种景物以及地名、距离都记录得极为准确、细致,表现了古代学者的实践精神。同时,在写景之中寄托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四)课后作业:做一张《游恒山记》的读书摘录卡。

  内容:1.作者简介

  2.词语积累

  读课文,说发现

  读课文,说译文

  读课文,说内容

  读课文,品语言

  读课文,说感受

语文教案 篇8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交流资料

  1.提问:同学们,现在是什么季节?(春季)对,春姐姐来了,她给我们带来了最美的礼物,那就是美妙的春雨。(出示春雨的课件)看,这就是春雨,听,这就是春雨的声音,滴滴滴,多么动听啊!

  2.揭示课题:春天的小雨滴滴滴(齐读课题)

  读了课题,你想到了什么?(学生自由回答)能把你课下搜集到的赞美春雨的图片或名句,与大家分享一下吗?(引导学生交流)

  【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学生最喜欢的春天入手,自然地引出春雨这个话题。充分体现语文无处不在的教学理念,将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让学生搜集关于春雨的资料,汇报交流,初步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

  二、 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1.(出示课件)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听清生字的读音。

  2.让学生自由读文,画出生字和自然段,看清字形,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课文,指名分段读文,学生评议读书情况。

  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设计意图】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让学生感受课文的语言和节奏,在互相评价中共同发展。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边听边思考,正确评价他人。

  三、学习生字 交流方法

  1.出示生字卡片,检查并纠正生字读音。

  2.提问:你是怎样认识这些字的?还有哪些字不认识或者认识起来有困难?指导学生说出识字方法,互相交流。

  3.组词。注意引导学生区别形近字或同音字,如“篷”和“蓬”、“啼”和“蹄”等。(可出示课件帮助学生记忆)

  【设计意图】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注重教给识字方法,力求识用结合。

  四、引导质疑 梳理问题

  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文,边读边思考,提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如课文题目上用“滴”字为什么不用“嘀”?为什么说“整片树木仿佛成了一座音乐厅”?等等。教师归纳、整理,梳理出重点问题,有针对性地教学。

  【设计意图】《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爱因斯坦也曾经说过:“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让学生学会质疑,主动质疑,既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有效途径,又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方法。

  五、观察字形 指导书写

  1.出示要求写的13个字,指名读。

  2.观察:在写这些字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如:滑、敲、播等字的笔顺和与其它形近字的区别)

  3.师范写比较难写的字,学生练写,每个字写三个。

  【设计意图】练字贵在精,而不在多。既要有数量上的要求,更要有质量上的要求。教师要详细指导写字的基本笔画、笔顺规则,要求每一个字、每一个笔画都要尽量写好。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营造氛围

  同学们,你们听到过春雨的歌声吗?你能学一下春雨的声音吗?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本册教材的第一篇课文—--《春天的小雨滴滴滴》。(板书课题)就让浓浓的春意吹进我们的教室,就让我们一起聆听春天的小雨给我们带来的美妙的歌声吧!(学生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语文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新课开始,通过春雨的声音引入话题,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融入其中,使学生的思维处于一种亢奋状态而积极地参与到语文学习中。

  二、探讨交流 理解感悟

  这场雨已经下了很久了,我们和作者一起沐浴在春雨中去走一走,听一听,看一看吧!同学们小声读一读课文,说说春雨美吗?美在哪里?可以边读边想边画,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自读自悟,在讨论交流中发表自己的见解。)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有目的地读书,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边读书边思考,学会自主学习,学会交流,学会合作,学会探究。教学中应该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经典教案07-18

优秀语文教案 小学教案语文05-11

语文《语文园地一》教案03-19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3-05

《语文园地》教案02-26

语文《师说》教案02-05

语文《口技》教案02-27

语文《桥》教案02-25

语文《识字》教案0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