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4-10-27 11:02:45 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8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篇1

  学习目标

  1、通过多渠道搜寻,了解并介绍美丽的自然景观这一过程,让学生从中感受美,热爱美,从而学会捕捉美!

  2、举办自然景观展示会,让学生走进大自然,热爱祖国的山山水水。

  3、寻找身边的美丽的自然景观,用自己的语言把它表达出来,让大家一起分享。

  4、背诵4组句子,并课外搜集积累,了解汉语遣词造句的微妙。

  课时安排:

  4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读读写写

  1、检查读音,交流识记方法。

  ⑴自由读记,读中正音。

  ⑵交流难记字形识记方法。

  2、取长补短,再次识记。

  3、同桌互相报词语听写词语,注意书写规范。

  二、读读记记

  1、读中正音。

  ⑴指名读词,随时正音。

  ⑵按顺序齐读。

  ⑶同桌互读,一人随机、快速地指点,另一人读。

  2、解释说话。

  ⑴提出不懂词语,共同交流解疑。

  ⑵自由选择几个词说一段话。

  第二课时

  口语交际

  1、我们的祖国山水秀丽,美丽的自然风光无处不在。远在天边的天山草原,圣洁的雪山、湛蓝的天空、雪白的羊群、碧绿无垠的草原是那样的令人神往;而近在身边的皇城沙滩,海浪、阳光、礁石也同样让人留恋往返……美就在我们的身边,需要我们有一双寻找美,善于观察的.眼睛。这几天大家一直在搜寻美丽的自然景观,这节课就把你发现的寻找到的美展示给大家。

  2、指名一生上台交流。

  听众反馈:听了xx的介绍,你有什么不懂的?你感受到美丽了吗?从哪儿感受到的?

  教师总结:介绍一处美丽的自然景观,首先要有次序有步骤把一个个画面呈现出来,让大家随着你的视线去观察,还要用优美生动的语言去描述,让大家在你的语言中感受景观之美。

  3、自由准备,稍作调整

  4、再次指名交流。

  a、听众要做到认真倾听,做个小记者,可以向同学介绍提问、建议也可以补充。

  b、介绍者做到准备充分,随时答记者问。

  5、小组互动交流,每组评出一名“美的使者”。

  6、你经过了搜寻,听取了同学的介绍,你有什么感受?

  7、联系“宽带网”。用你搜集的图片、文字资料(或自己撰写的资料),整理成图文并茂的“美景介绍书”。课后分组举办“祖国一日游”风景名胜展示会。

语文教案 篇2

  教材说明

  识字3是本册教材的第三单元的开篇课文。它是以对子的形式呈现,内容都与大自然息息相关。对子情境优美,语言精炼,读起来琅琅上口,利于培养学生语感,积累语言。同时,通过对这篇课文的学习,能使学生体会大自然的美妙,享受大自然的神奇,产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对对子是学生喜闻乐见的语言形式,在极富感染力的语境中教师应该在学生熟读成诵的基础上,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大自然的实际,采用多种方法识字。

  学习目标

  1、认识“雾、霜”等13个生字。会写“和、语”等6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产生收集对子和对对子的兴趣。

  重点:读准字音,识记字形,学会对对子。

  信息资料:生字卡片、关于大自然景物的图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生活在美丽的地球上,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园,在这个家园中有各种自然景观、花草树木和小动物们,我们大家都爱她。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识字3就是描写一些自然景观的,而且它还是一首对子歌,你们有兴趣读一读吗?

  二、初读课文,感知生字

  1.预习反馈。有哪些小朋友已经预习过了?谁愿意读给大家听一听?(指名3人分小节读)

  2.有意思吗?你们也想读吗?自己轻声地读一读,遇到不认识的字请拼音宝宝帮帮忙,也可以向同桌请教。

  3.让我们拿好书,眼睛看着书,一起来读一读吧!

  4.读得可真投入啊!还想读吗?这回我们换个玩法,对着读。

  (1)师生合作读第一小节。师板帖生字:雾、霜、霞,你发现了什么?他们的形成都和水有关系呢。利用偏旁来理解字意可真是个好办法啊!

  (2)第2小节指名一生模仿与同学合作对读。板帖:蝶、蜂,你又发现了什么?为什么是虫字旁呢?

  (3)第3小节分大组合作。板帖:李、杨,你能说说你的发现吗?为什么都用木字旁呢?

  5.还想这样读吗?同桌小朋友也来读一读。

  6.会读了吗?真的会读了吗?好,合上书,眼睛看大屏幕。去掉拼音会读吗?齐读。

  7.(去掉对子的后半部分)这样你还能对吗?好,咱们再来对对看。我们班的小朋友就是能干,读着读着都能背下来了!

  8.我们再来拍手读读对子吧!

  三、读词语和生字

  1.大家读得这么开心,我们再来玩个游戏怎么样?我这里有四朵云,要是你能读准他们身上的词语,就送给你!(指名四人)

  打印后贴在卡纸上

  云雾 和风细雨

  花草 蓝天碧野 万紫千红

  桃李 杨柳 山清水秀 鸟语花香

  朝阳——夕阳 朝霞——晚霞

  (你发现了什么,谁能说说“朝”和“夕”的意思?)

  2.仔细观察云朵上的这些词语,你有什么发现吗?

  3.多细心地发现啊!有些词语拆开来就可以变成对子,我们也可以用这种方法来编些对子

  4.请你来对对子,摘果子。

  长对(短),方对(圆),黑夜对(白天)。

  黑对(白),红对(绿),山川对(河流)。

  5.请你回家也和爸爸妈妈编编对子,看谁对得多,编得好。

  6.小朋友们词语读得这么棒,我来给大家变个魔术!变什么呢?把词语变成句子,你还能认出他们吗?

  这是一个万紫千红的季节!

  阳光下,飞舞着许多的蜜蜂和蝴蝶!

  温州是个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的地方。

  7.生字宝宝很调皮,藏在下面的句子里和大家捉迷藏呢,你能把他们找出来吗?

  红脸儿朝阳出东方,专给小朋友洒霞光。

  碧绿的田野禾苗壮,万紫千红花儿香。

  蝴蝶姐姐花间舞,蜜蜂妹妹采蜜忙。

  杨柳摇摆千条枝,桃李傍晚送夕阳。

  四、练习

  1.书写指导:秀和香

  请大家仔细观察,你有发现吗?(禾子头;上下结构;)

  重点指导“禾子头”:写得扁一些;上撇是平撇,不能写成斜撇;竖要短,给下半部分留下空间,撇和捺尽量舒展。

  “禾子头”写3个。

  师范写“秀”,提醒秀上禾的撇稍短些,放的是下半部分的撇,因为上面的禾字头很懂得谦让,要不然两撇都那么长,就会打架了,这样一让,这个字就更好看了。

  学生自由练写“香”。

  2.完成作业本2.3题。

语文教案 篇3

  一、导入揭题

  1.出示黄叶:同学们请看,今早老师在上班的路上,玄武湖边捡了两片――黄叶,我为什么要悄悄珍藏这两片黄叶呢?因为在我的心目中,“黄叶”是秋天的象征,那么在你们的心目中,秋天是什么颜色的呢?(生各自发表自己的看法)

  2.你们眼中的秋天色彩斑斓,转眼间,有到秋天了。秋天是硕果累累、流光溢彩的季节,是成熟的季节,是收获的季节。让我们跟随诗人王宜振的脚步一起到大自然去感受明丽的秋天吧!(板书:秋天王宜振)

  3.简介王宜振:王宜振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是山东人,今年60岁了,和我们学校的王校长、卢校长、卢老、耿老崔老师(正好在听课)他们是同辈人。他主要创作儿童诗歌,也写童话和儿童故事等,是我们少年儿童的知心朋友。(指读名字,注意“振”的发音)

  二、初读课文

  4.请看(出示课件秋景图,《秋日私语》音乐响起),老师朗诵全诗。

  5.看了秋景,听了描写秋天的诗,你对秋天又有什么新的感受呢?(生自由发言)

  6.秋天是美丽的,秋天是迷人的,而诗人笔下的`秋天更令人陶醉。你一定也很想读读这首诗吧?请同学们打开书到17页。

  注意听要求:(1)边读边标出小节数;(2)读准字音,圈出生字;(3)读顺句子,注意长句子中间的停顿。

  放声地朗读这首诗吧。(生自由读书,圈点)

  7.这么美的诗,我们要想读好,首先要读准(字词)。

  (1)出示词语:桂子、香气、苹果、红袄、葡萄、紫袍、(后面是书后3词语);

  (2)注意读音(这些读音和写法也要看仔细):脚印、柔韧、珍藏、红缨、嚷着。

  8.全诗共有几小节?想不想读给大家听听?(指名分节读课文)其他同学注意听好,看看他们字音读准了没有,语句读通顺了没有,听上去是不是很美?

  (指名读每一节,注意正音评析;重要的诗节,正音后全班齐读或男女生分读)

  9.这首诗写得这么美,你最喜欢哪些部分呢?把你最喜欢的地方读给你的同桌听一听。(然后,再指名读,喜欢这部分的同学一起读)(老师注意引导每一节的熟读)

  10.我们读了自己最喜欢的诗节,跟着诗人走进秋天,看到了秋天,那么你能告诉大家这首诗主要写了秋天的哪些美丽的景色和丰收的景象呢?(板书:美景――红色笔)

  快速默读课文,边读边做记号。(生自由读画)

  11.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老师顺势引导归类、板书:秋阳、秋风、秋色、秋实、秋香)

  12.风景如画的秋天,秋阳娇艳,秋风飒爽,秋实累累,秋色怡人,秋香飘溢(师指板书),让我们伴随《秋日私语》的优美乐曲,再次轻轻齐读这首诗。

  三、教师小结

  13.读到这里,你有哪些收获呢?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呢?(生自由说)

  下节课我们继续品读,继续欣赏。

  四、练习写字

  14.现在来看看这一课的生字,你认为哪些字读写时要特别当心的。

  15.老师范写“柔”、“肠”。(边写边将注意点,生跟着书空)

  16.学生完成书后2描红练习。

  五、板书设计

  4 秋天

  zhen

  王宜振

  美 景

  秋阳秋风秋色秋实秋香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在通过读课文的基础上,理解课文的说明内容,

  2.理清文章的思路,把握和理解说明顺序;

  3.揣摩语言,了解本文说明语言的特点。

  4.领会文章中所体现出来的科学的思维方法;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筛选有关信息;

  第二课时:理解文章思考,揣摩语言。

  第一课时

  一、提出问题,导人新课

  围绕标题进行讨论,就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并结合生物书上的内容说一说,食物是从哪里来的。

  二、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分组、或分人分段朗读)

  1.掌握下列词语,注意加点字的读音:

  参天消耗根系细胞供给吃荤

  秸秆糠麸赫赫有名

  2.老师根据读的情况,有针对性地纠正错误读音。

  三、搜集有关信息,理解课文内容

  讨论:

  1.刚才同学们就自己的理解谈到了食物的来源,而课文的作者是从什么视角来谈这个问题的呢?作者是站在科学的高度,从食物来源最原始的途径和方法来谈论这个问题的。我们从这篇文章中获得了哪些知识?(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理解畅所欲言,三言两语亦可。)

  提示:

  生物的体积增大了千万倍需要很多的有机物质来组成。

  一切生物只要活着就要消耗能量,一个成年人一天要消耗1400千卡1)g_k的能量。食物就是一种能够构成躯体和供应能量的物质。

  获得食物有两种不同的途径和方法,一种叫做自养,绿色食物都属于这一类;另一种叫作异养,动物都属这一类。

  世界上除了极个别的细菌能不依赖阳光而靠化学能来合成食物外,其他一切生物都是靠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来获得食物的,等等。

  2.狼和虎一类猛兽并不是以植物为食,为什么说它们归根结底是靠植物来生适?

  提示:因为它们是靠兔子二类的小动物来生存;而兔子一类的小动物则是靠吃草来生活,所以说不吃草的动物归根到底是靠植物来生活的。

  3.自养和异养的生物有什么不同?这两种获得食物的途径有什么联系?

  提示:自养是生物体自己把无机物制造成有机的食物以满足生长的需要;异养是自己不能制造食物,靠植物来生活。异养所需要的食物是靠自养的植物提供的。

  4.为什么说万物生长靠太阳?先朗读课文的5、6、7自然段,然后根据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口头概述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过程,并说给同桌听。

  提示:因为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离不开阳光,异养生物归根结底是靠自养生物生存。

  复述提纲:根毛从土壤中吸收水分送入叶片,叶片的气孔一方面排出氧气和蒸腾水分,一方面吸人大量的二氧化碳,叶绿体通过吸收太阳光能,把体内的二氧化碳和水合成含有高能的有机物质。

  5.朗读课文第10、11自然段,根据课文有关内容,画张图反映大自然动物、植物之间获取食物关系的图,表示自然界生物的食物链。

  6.在获得食物上,人与其他动物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朗读思考课文的倒数第2自然段。

  提示:入也属于异养型,但人靠劳动获取食物,并能用各种方法改造植物,饲养动物,会劳动,这是人与动物本质的区别。

  四、课后练习

  解释下列词语在文章句中的含义:

  参天:(树木等)高耸在天空中。

  贮藏:储藏,保藏。

  秸秆:农作物脱粒后剩下的茎。

  糠麸:谷类、小麦等农作物籽实的皮。

  赫赫有名:名声盛大显著。

  第二课时

  五、理清思路,研究探讨

  讨论:

  1.如果将课文的内容分为两部分,应该分到哪里?

  提示:1、2自然段写生物对于食物的依赖,食物对于生物的重要作用,由此引出食物的来源,是文章内容的第一部分;第3自然段到文章结束写生物的来源,为第二部分。

  2.课文在说明食物来源时,为什么先说自养,后说异养?这样安排写作顺序有什么好处?

  提示:因为自养是异养的前提,没有自养长成的植物,也就不会有靠异养获得食物的动物。课文是根据事理自身的逻辑来安排顺序的,这样安排写作顺序有助于将事物的道理说明白。

  3.课文的第一部分如果不要,文章从第二部分写起,开篇就提出问题一切生物都离不开食物。如何获得食物?,这样写行不行?为什么?

  提示:不行。如果这样写,从结构上来看是可以成立的,但从内容上来看,则不完整。作者要说明的除了食物的来源,还涉及食物的归宿,课文的第8自然段明显是与1、2自然段相照应的。前面提出有机物质从哪里来?能量从哪里来?后面则回答植物合成了这些食物,大部分都用来组成躯体和贮藏在种子或块根、块茎中,小部分经呼吸作用又被分解成水和二氧化碳,同时,放出能量,供给生命活动之用。另外,1、2自然段从生物对于食物的依赖,食物对于生物的重要作用写起,突出了食物的重要,也说明了研究这一问题的实际意义。由此可见,文章的结构是为内容服务的。

  4.课文先介绍了植物、动物获得食物的途径,再说明人类的取食方法。作者为什么突出写人类?

  提示:人类也是大自然自勺产物,在取食方法上有着动物的共性,也是属于异养型。但人与动物有着本质的区别。。人不是被动的顺应自然,而是能够积极主动地掌握自然的规律,用各种方式改造自然。如办绿色加工厂、食物加工厂、饲养厂等,与动物有着本质的区别。突出与人类有利于激发我们的责任感,唤起人们改造自然、造福人类的决心。

  5.由本文的写作思路和内容我们可以看到作者的思维方式有哪些特点?

  提示:看待事物不是用孤立的眼光,而是用联系的眼光,不仅看事物的现象,而且揭示事物的本质

  六、揣摩语言,品味学习

  1.一粒种子能长成参天的大树,一颗鱼卵能变成千斤的大鱼,文章开头为什么从这两桩自然现象写起?

  提示:使读者从习以为常的生活现象引起思考,把读者吸引到文章所要说明的内容上来。

  2.课文在说明植物的光合作用时用了一系列的比喻,把它们找出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提示:根毛原料采集站

  茎运输干线

  叶子食品加工厂

  叶绿体合成车间

  形象生动地说明了植物光合作用的过程,把抽象的事理具体化,化繁为简,把事理说得通俗易懂,另外,用原料采集站和运输干线,食品加工厂和合成车间准确而生动地说明了根毛与茎,叶子与叶绿体之间的关系。

  3.课文在写到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所需要的原料时,拿制造汽水来作比较,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提示:这二者在原料的采用上有着某些相同之处,放在一处进行比较,可以加深读者的印象,增强说服力。

  4.联系上下文,说说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语的表达效果。

  (1)一切生物,只要活着就要消耗能量。

  提示:只要活着强调生命与能量密不可分的关系。

  (2)原来.一切生物都需要食物。

  提示:原来连接上下段,从上段的提问有机物质从哪里来,过渡到下段的回答食物就是一种能够构成躯体和能量的物质,使文意连贯。另外,原来一词还表达出了一种推究探索的意味。

  (3)叶子就是一个食品加工厂。

  提示:就是使语气十分肯定,说明把叶子比作食品加工厂是十分贴切的。

  (4)这莫不是要制造汽水了?

  提示:用莫不是表示一种推测的语气,使文句显得幽默风趣。

  (5)这就是赫赫有名的光合作用。

  提示:在光合作用前冠以赫赫有名,产生一种拟人的诙谐意味,突出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神奇、巨大。

  (6)老虎死后,又成了细菌的乐园。

  提示:把老虎死后的躯体比喻成细菌的乐园,生动有趣地说明了生物之间食物转换的道理。

  七、课后回顾

  学习这篇文章,你一定会更加真切地体会到万物生长靠太阳的道理,试写一篇三百字的短文,谈谈你的感想。

语文教案 篇5

  案例背景:

  《数星星的孩子》一课通过描写张衡数星星的事,反映了他从小善于观察、认真思考、刻苦钻研的品质。课文所描绘的星空群星璀璨令人神往。然而对于生活在城市里的孩子来说,由于城市空气的污染,群星璀璨的星空显得那么遥远,那么陌生。这就需要通过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有机整合,为学生创设情境,让他们接近星星,走近张衡。于是,在教学中,我就充分利用多媒体,紧扣课文和学生的特点创设情境,拉近了学生与阅读材料的时空距离,训练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初步学会提问,并引导学生在“读中悟,悟中读”。

  案例过程:

  1、师(播放媒体):小朋友,瞧,夜晚的星空可真美啊!看着图,你能说一两句话吗?

  生1:夜空中的星星很美很亮。

  师:是呀,天上的星星就像——珍珠一样亮。

  生2:夜空中的星星很多。

  师:你从哪里看出来的(满天、无数)

  生3:晚上的星空很美。

  师:是啊,不仅星星很美,夜晚的天空也很美。

  2、出示句子:“晚上,满天的星星像无数珍珠撒在夜空中。”

  3、谁能把这句话美美地读一读,自己先试试看。

  4、逐一请学生站起来读,读了这句话,你有什么感受?

  5、指导朗读,读出“星星很多、很美很亮,星空很美”的感觉。

  6、齐读。配音乐读。

  7、师:古时候有一个孩子,他最喜欢数星星,经常注意观察天上的星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36课:数星星的孩子。

  8、齐读课题。

  9、师: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想要问的吗?

  10、生1:我想知道这个数星星的孩子是谁?

  生2:我想知道他有没有数清天上有多少颗星星?

  生3:我想知道他为什么要数星星?

  收获与反思:

  这堂课,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创设氛围,巧拨善引,促使他们质疑问难,独立探究,培养他们阅读的兴趣和思维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收到了较满意的效果。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儿童对夜空里的星星总是充满好奇和幻想。他们常常凝视浩瀚的星空,观察闪烁的星星,神游太空。联系这一儿童熟悉的生活内容,我通过巧妙的提问,激发了儿童的认知积极性,使儿童带着强烈的欲望进入了新课的学习。这堂课一开始,我就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出示星空图片:蓝天上有许许多多的明亮的星星,一闪一闪的,非常有趣。美丽的夜空,闪烁的星星,动听的音乐,构成了一幅动人的星空图景。这样拉近了时空与学生的距离。同时,配以优美的音乐,使学生仿佛身临其境,

  情绪高涨。我利用多媒体的教学优势,创设教学情景,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启发性的谈话,拉近了课文内容与学生的距离,使学生兴趣盎然地进入课堂。

  2、质疑问难,导入新课。

  点题读题后,我马上问学生:读了课题,你有什么想问的?学生纷纷举手,围绕课题提出了不少的问题,我一一给予肯定和表扬。就这样,我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多媒体课件丰富的表现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发现问题,培养思维能力。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人的思维活动常常由提出问题开始的,有疑问,才能产生探索的愿望,才能动脑筋。为了激发学生提问的兴趣,因此,教学的过程是教师在学生已有认知水平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发展特点去帮助学生构造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这个过程中,只有学习的主体——学生能够主动地参与,新的认知结构才能构建起来。在计算机的帮助下,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了学习,情绪始终处于积极状态,思维的积极性得到充分的发挥,从而深刻地理解到张衡数星星的刻苦,其效果比单纯地分析课文要好得多。

语文教案 篇6

  一、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记叙了德国音乐家贝多芬谱写钢琴曲——《月光曲》的传说,它告诉我们,贝多芬是一位同情劳动人民的伟大音乐家。课文可以分两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简单地介绍的钢琴曲——《月光曲》是德国音乐家贝多芬谱写的。这段的最后一句“传说是这样谱成的”起到了引出下文的作用。

  第二段(2——10自然段)详细地介绍了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整个过程。这段是教学的重点段,训练重点就体现在这一段;抓住环境特点,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本段可分为三层,其中第二层(3——9段),写贝多芬走进茅屋里,为盲姑娘弹了两首曲子,这部分内容是文章的重点,同时也有一些使学生难理解的句子。首先介绍了当时的环境。“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突出了月光的明亮。“月光照进窗子来”,驱走了茅屋里昏暗陈旧的景象。“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穷兄妹俩”,寄予深深的同情。周围的环境是那么静,那么美;穷兄妹俩又是多么纯朴,多么可爱。贝多芬触景生情,激发了创作的*。“借着清幽的月光”,贝多芬“按起琴键”,创作了《月光曲》。

  关于《月光曲》的内容是借皮鞋匠的联系表达出来的。最初是月亮升起,平静的海面上洒遍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海面上的景象发生了变化。“浪花一个连一个朝岸边涌过来,”“浪涛汹涌的大海”,说明了音乐的节奏有了明显的转换,贝多芬此时想到的是穷兄妹俩的处境,心里十分不满,他要用自己的音乐表达出这种心情。

  二、教学目标

  1、感受贝多芬同情热爱贫苦人民的思想情怀。

  2、抓住贝多芬的言行举动及感情变化,体会《月光曲》的创作过程及内容。培养联想和想象能力。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

  三、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师:昨天,我们了解课文讲述的是贝多芬先生创作《月光曲》的传说。谁能回忆一下贝多芬先生是在哪里怎样创作《月光曲》的吗?

  生:贝多芬先生是在莱茵河边的穷兄妹俩的家里即兴创作的。师:我们都知道贝多芬先生是一位的大音乐家。那么,你知道贝多芬先生为什么会在一所茅屋里即兴创作了这首《月光曲》呢?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是因为什么吧。

  (二)、学习课文

  1、师:请大家再快速读课文,边读边找:课文哪一句话写贝多芬开始创作《月光曲》?

  生1:“我再给你弹一首吧!”

  师:这已经开始弹《月光曲》了吗?

  生2:没有。是这里“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

  师:这是刚开始弹吗?

  生3:不是,这里说明贝多芬先生已经弹了,应该是这里:“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兄妹俩,借着清幽的月光,按起琴键来。”

  2、师:说得真好!你读书真仔细!(出示小黑板:“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兄妹俩,借着清幽的月光,按起琴键来。”)那么,我们从这个句子当中一起来找一找看贝多芬先生创作《月光曲》的原因来。(我们先来找找这个句子中表示贝多芬先生动作的词来看看,你能找到什么原因吗?

  生:望、借、按

  师:“按”字说明他开始弹琴了,那么,“按”之前贝多芬先生有“望、借”的动作,说明贝多芬先生创作与什么有关系呢?)

  生1:与“兄妹俩和月光”有关系。(板书:穷兄妹俩清幽的月光)

  师:他说的对吗?生(一起):对!

  师:我们先来看看兄妹俩吧。请同学们再次自由朗读课文,找一找贝多芬创作前描写兄妹俩的地方,有几处对话?读一读,看看你发现了什么(知道了什么)、

  生1:有三处

  生2:应该是两处,“是谁?”应该不是对话。

  师:你读书真有见解!我们先来看第一处吧:(谁来读一读)第一处:贝多芬走近茅屋,琴声忽然停了,屋子里有人在谈话。一个姑娘说:“这首曲子多难弹啊!我只听别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该怎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啊!”一个男的说:“是啊,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咱们又太穷。”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贝多芬听到这里,就推开门,轻轻地走了进去。

  师:请大家自由读这一段,想一想,从兄妹俩的谈话中,贝多芬听出了什么?

  生1:听出了姑娘的琴弹得不太好。(很想听贝多芬弹琴)

  师:你从哪里发现(知道)的?(一个姑娘说:“这首曲子多难弹啊!我只听别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该怎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啊!”)

  师:对啊,我们看出虽然姑娘弹的不太好,但是很想听贝多芬自己弹,说明她多爱音乐啊!能带着你的理解来读这个句子吗?(生读得很好的情况下,师:你的朗读深深地打动了老师,如果你读得再轻一点,效果会更好。)指名几个同学读句子。(都读的不错,老师也都给予了积极的赞扬和鼓励)

  师:从兄妹俩的谈话中,贝多芬还听出了什么?

  生2:听出了兄妹俩很穷。

  师:从哪里知道的?(请学生说说)

  生3:还听出了,哥哥还爱妹妹,妹妹也很体贴哥哥。

  师:你是从哪里知道的啊?能把你的理解用朗读来展示吗?(请生读。)

  生4:可以,我是跟我的同桌一起分角色读的,我们一起来吧?

  师:当然可以啊!

  师:姑娘真得“随便”说说吗?(生说)师:是呀,妹妹体贴哥哥,哥哥爱护妹妹,这真是人世间真挚的亲情啊!让我们带着这份情感,来读读他俩的对话。

  师:你发现了这么多,贝多芬发现了吗?

  如果说,贝多芬一开始走近茅屋是出于好奇,那么现在走进了茅屋,是出于什么呢?正是因为他也发现了这些,所以贝多芬很同情他们。(板书——走近、走进)

  生:贝多芬很感动,决定为他们弹琴。

  生:贝多芬很同情他们,

  师:是呀,兄妹俩虽然贫穷但对音乐的热爱感动了贝多芬。(板书:同情)

  师:贝多芬很同情他们所以弹奏了一首曲子,为什么他还要弹一首呢?跟这两兄妹有关系吗?文中还有描写关于兄妹俩语言吗,谁来读?

  第二处:一曲完了,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请多个学生读,问:你认为谁读得好,他的朗读让你感受到了什么?再请人读。

  师:从这一处盲姑娘的话中,贝多芬又听出了什么?请大家自由读,来说说你的理解。

  生1:从盲姑娘的话中,我听出了她很激动。

  生2:还听出了盲姑娘从音乐当中听出了弹琴的是贝多芬先生本人。

  师:知道什么是纯熟吗?(生答:纯熟——就是技巧非常熟练。)

  师:一个稍稍懂音乐的听出琴弹得熟练不熟练这没有难度吧!但要听出感情很深,这难吗?

  贝多芬是的音乐家,他的演奏不仅仅是技巧,更是有感情。盲姑娘不但听出了这曲子弹得纯熟,还深深地感受到了乐曲中的感情。在这么一个小镇上,在这么一所茅屋里,贝多芬遇到了一个能够用音乐与他进行感情交流的人,他此时的心情一定——

  生:很激动。(板书)

  师:盲姑娘简直成了贝多芬的知音。同学们,此时,你明白兄妹俩是什么原因,激起了贝多芬的创作*吗?(生说:兄妹俩的贫穷、兄妹俩的爱音乐、盲姑娘的懂音乐)

  小结:师:是啊,这一对兄妹俩虽然贫穷,但是他们那种真挚的人间亲情,那种对音乐衷心喜爱让贝多芬同情,而盲姑娘对音乐的内行更使贝多芬感动,引之为知音,从而激发了他的创作*。

  3、师:除此之外,还有什么引发了他的创作灵感呢?

  生:还有当时的“清幽的月光”引发了他的创作灵感。

  师:课文中怎么描写?

  “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来,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

  师:同学们,请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当时的画面(教师有感情朗读:一阵风拂起,把屋里的'蜡烛吹灭了,皎洁的月光透过窗户,照亮了屋子,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同学们,你的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用词语形容一下。

  生1:很幽静。

  生2:很漂亮。

  (三)、理解课文联想部分

  1、师:这是一个和谐、幽静的夜晚,茅屋的一切是那样的打动人,月光是那样的轻柔,这一切的一切,怎能不激起贝多芬的创作灵感和*呢?贝多芬就是在此情此景下,即兴创作了的钢琴曲——《月光曲》。

  师:你能想象一下贝多芬先生在这种场景下创作的《月光曲》是怎样的曲调或是节奏吗?

  生1:很缓慢,幽静的。

  生2:有时很轻柔,有时很激烈的。

  生3:有时很缓慢,有时很快的。

  师:你能从书中找出验证你想法的句子吗?(指名几个学生读句子)为什么呢?

  (最初月亮升起,平静的海面上洒遍了银光,这时音乐一定是舒缓的,轻柔的,表现了月光下的一切都很幽静。接着月亮升高,穿过微云,这时音乐逐渐增强,有了曲折,表现微云开始破坏幽静。忽然风起浪涌,宁静被完全破坏了,这时的音乐一定是高昂激越的,表现整个世界充满了风浪。)

  1、师:说了这么久,大家想不想听一听贝多芬先生的《月光曲》到底是怎样的旋律吗?

  生(一起):想!

  师:请大家一起再次闭上眼睛来聆听吧!(播放音乐《月光曲》)生一起听得很认真。师开始有感情朗读课文,学生更加陶醉。

  2、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3、师:大家想不想也通过你的朗读来表现这优美的旋律呢?(再次播放音乐《月光曲》)

  生有感情朗读。(背诵)

  (四)、总结

  1、师:同学们的朗读都很让我陶醉,从中可以看出我们都被《月光曲》优美的旋律打动了。贝多芬先生在这么短的时间里,能创作出这么优美的音乐,从这里我们还可以看出什么?

  生:他很有才华。(板书:才华)

  2、总结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原因。

  师:对贫苦人民的同情和热爱、自己卓越的才华、幽静的月光使得贝多芬先生创作了这首优美的《月光曲》。

  3、同学们,贝多芬是一位的音乐家,一位伟大的音乐家。让我们把最想对这个伟大音乐家说的话写下来吧!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积累生字生词,丰富语言词库;了解《红楼梦》的艺术成就,提高古典文学修养。

  2、能力目标:了解香菱这个人物,感知课文内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习香菱虚心好学、刻苦勤勉的求学精神;要好学、乐学,更要善学、苦学。

  教学方法、手段:

  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比较法,以及各种多媒体教学手段的综合运用。

  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

  本单元我们学习的是古代小说中的经典之作,从《智取生辰纲》中,我们领略了英雄与英雄之间智力大比拼时的风采;在《杨修之死》中,我们知道了人有聪明才智很重要,但如何运用聪明才智来保护自己更重要;从《范进中举》的背后,我们看到了封建社会中无数知识分子的辛酸与眼泪。今天,我们又能从《香菱学诗》中尝到什么呢?

  二、学习准备内容

  1、作者介绍:

  曹雪芹,名沾,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祖籍今辽宁省辽阳市。曹雪芹约于乾隆九年(1744年)前后开始写作《石头记》,后来雪芹贫病交迫,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又殇子,禁不起丧子之痛,此年除夕(1763年2月12日)雪芹病逝,终年虚岁48岁。曹雪芹生于荣华,中经巨变,历尽沧桑,于世态体味甚深,而又博学多识,才华横溢,胸中多波澜,笔下无滞碍,于是成此绝世之作。

  2、《红楼梦》简介:

  《红楼梦》是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的产物。可惜,在他生前,全书没有完稿。今传《红楼梦》120回本,其中前80回的绝大部分出于他的手笔,后40回则为高鹗所续。80回以后他已写出一部分回目及初稿,但由于种种原因而没有流传下来。

  《红楼梦》有《风月宝鉴》、《石头记》和《金陵十二钗》三个异名。

  《红楼梦》是我国18世纪中期出现的一部最优秀的古典小说,它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着重描写贾家荣、宁二府由盛到衰的过程,揭露地主阶级贵族集团的腐败、互相倾轧,“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暴露出他们残酷剥削压迫劳动人民的罪恶,歌颂地主阶级中具有叛逆精神的青年和某些奴仆的反抗行为,广泛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和阶级斗争,对封建礼教等地主阶级传统思想进行了批判。《红楼梦》塑造了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晴雯、王熙凤、袭人、香菱等一系列富有典型性格的艺术形象。全书规模宏大,结构严谨,不仅镜子般地反映了封建社会晚期广阔的现实生活图景,而且广泛地涉及我国古代文化常识,如官制、礼仪、建筑学、医学、音乐、绘画等,有“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之称,是我国古代长篇小说现实主义作品的巅峰之作。

  曹雪芹在写这部书时,用了“谐音寓意”的手法,他把贾家四姐妹命名为元春、迎春、探春、惜春,这是谐“原应叹息”的音;在贾宝玉神游太虚幻境时,警幻仙姑让他饮的茶叫“千红一窟”,是“千红一哭”的谐音;又让他饮“万艳同杯”的酒,这是“万艳同悲”的谐音。这样的手法几乎贯穿了全书,我们应该慢慢去品味。

  3、导入课文所学内容:

  (1)红楼梦》第五回中,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翻看副册时,只见画着一株桂花,下面有一池沼,其中水涸泥干,莲枯藕败,后面书云: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大家知道这首判词说的是谁吗?(香菱)

  (2)简单介绍香菱的身世、经历。(被拐卖,被欺凌,最后病重而死。)

  (3)介绍与课文有关的故事情节:香菱被人贩子卖与呆霸王薛蟠为妾后,随薛家进京,一直住在荣国府的梨香院。平日里她要伺候薛蟠,难得有空。这一次因薛蟠外出经商,宝钗便把她带进了大观园给自己做伴。环境的变化激发了香菱学写诗的愿望,宝钗笑她是“得陇望蜀”,劝她“且缓一缓”,可她急切得很,于是去找黛玉。课文就是从这里(在小说回目中题为“慕雅女雅集苦吟诗”)开始的。

  4、积累生字生词

  仄(zè)声应玚(yáng)庾(yǔ)信蘅(héng)芜(wú)苑(yuàn)

  三昧(mèi)暧暧(ài)胡诌(zhōu)

  颦(pín)怔怔(zhèng)暖香坞(wù)

  画缯(zēng)鳏鳏(guān)

  起承转合以词害意地灵人杰诲人不倦挖心搜胆

  精血诚聚穿凿揣摩

  5、熟读课文

  三、分析讨论课文内容

  先是拜黛玉为师,并在黛玉的指导下细细品味王维诗;其次是一边读杜甫诗,一边尝试作诗;其三是经历了两次失败,终于成功)。

  2、提取关键语句:

  找出课文中表现香菱专心学诗的语句(“宝钗连催她数次睡觉,她也不睡。”“如此茶饭无心,坐卧不定。”“香菱拿了诗,回至蘅芜苑中,诸事不顾,只向灯下一首一首的读起来。”“只在池边树下,或坐在山石上出神,或蹲在地下抠土,来往的人都诧异。”“至三更以后上床卧,两眼鳏鳏,直到五更方才朦胧睡去了”)。

  3、细读课文:

  边看课文,边仔细分析香菱学诗、黛玉教诗的过程(香菱拜师,初作,再作,三作的过程;黛玉指点,评价,鼓励的话语。均从课文中找出关键语句来分析)。

  4、思考、讨论:香菱在学诗的过程中表现了一种什么精神?(专心致志、废寝忘食)

  5、比较阅读:分析香菱所作的三首诗

  香菱作的第一首诗:(原诗略)

  分析:香菱作的第一首诗比较幼稚,用语直露,把前人咏月习用的词藻堆砌起来,凑合成篇。最大的问题是,全诗没有表达真情实感,了无新意。诗中所用“月桂”“玉镜”“冰盘”等,词藻陈腐,所以黛玉说“被他缚住了”,即不能从前人的套子中跳出来。

  分析:香菱作的第二首诗就有所进步了,能用“花香”“轻霜”等比喻,又用“人迹”“隔帘”等情景烘托,渐渐放开了手脚。但“玉盘”“玉栏”等词语仍有陈旧的气息,而且全诗在咏月色而不是月亮本身,有些跑题,所以黛玉说“这一首过于穿凿了”。分析:她仿佛对月低吟,顾影自怜,切合香菱自己的身世把自己沉痛的遭遇融入寒月之中,结句的感喟本是自己的心声,却推给处境同样寂寞的嫦娥,曲折含蓄。这首诗是成功的。除首联外,句句都非似写月,但句句与月相关。用词典雅含蓄,设意新奇别致。尤其是颔联,对仗工整,言浅意深,堪称精妙。借咏月而怀人,流露了真情实感。这样,诗就不是空洞的而是有内容的了。如果说离愁,思绪这种深沉的感情,在第一首是肤泛的,在第二首是游离的,到第三首就变成实在的,意趣真切,余韵悠长。

  要有自信,树立学习的信心;多读书,读好书,提高学习兴趣;要勤学好问、不耻下问;勤于实践,大胆创作。)

  3、课外拓展:互相交流自己所了解的《红楼梦》中其他人物的故事。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会写等11个生字。

  2、运用字理识字法学习井。

  3、学会运用比较的方法识记生字。

  4、养成认真观察,严谨治学的学习习惯,使学生知道,同样一个字,改变其中的一笔,字义就截然不同。

  教学重点:运用字理识字法学习井。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二、学习生字。

  1、上课之前老师想请同学们做个游戏,请你为日字加上一笔,使它变成一个新字。孩子们,看汉字多有趣。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些生字不是加一笔变成新字,而是改变五笔变成另一个字,你们想知道它们是哪些字吗?

  2、先出示要与本课生字比较认识的熟字。

  刀、土、开、北、人、由、名、电、勺、瓜、用、风

  3、在复习熟字的基础上比较与本课要学的生字有什么不同。

  4、通过比较字形字意使同学们记住本课生字的读音,领读,指名读,小组读,同桌互相读。

  三、请同学们看大屏幕,看井字的演变过程,字理识字。

  四、学生总结本课生字的特点。

  五、小结

  在学习中,我们应该养成认真学习的态度,同样的字如果不细心观察,弄错某一个笔画,那么字义就会千差万别,也会闹出笑话,故同学们应记住每个字的.正确写法。

  六、作业

  收集和本课相似的字,比一比看谁收集得多。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通过游戏记住字。

  2、各种形式读生字。

  二、指导写字。

  1、注意入字的笔顺,第二笔是长捺。

  2、注意

  3、此字的笔顺,最后一笔是竖弯钩。

  4、注意甩字的第一笔是竖撇,最后一笔是竖弯钩。

  5、注意爪字的第三笔是竖。

  三、课后练习

  读一读,写一写。

  用各种方法读:领读、小组读、男女生读、齐读。

  四、作业

  用虚宫格写生字。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经典教案07-18

优秀语文教案 小学教案语文05-11

语文《语文园地一》教案03-19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3-05

语文写作教案11-03

语文《春》教案03-08

《语文天地》教案03-23

语文《狼》教案03-18

语文试讲教案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