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合集9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教案9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的要求:
1、学会本课15个生字及由生字组成的新词,认读5个二类字。
2、能正确、流利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自读、自悟和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自学探究的能力。
4、培养学生诚实、守信用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
理解母亲安慰家人的两句话。
教学重点:
体会课文最后一句话的深刻含义。
教具准备:
cai教学课件。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促情激趣:
1、以《幸运大抽奖》游戏活动,激发学生兴趣。
2、体谅中奖者心情如何?
3、师板书课题“中彩那天”,大屏幕出示“中”字读音。
4、齐读课题。
5、理解课题。
二、自读、自晤、合作探究:
1、大屏幕出示:阅读提示(一):
(1)初读课文,标出自然的序号,画出课后生字表中生字带出的词语,借助拼音,把字音读准确,还有不认识的字查查工具书。
(2)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依据阅读提示(一),学生自由读文。
3、请每组组长组织组员读没读熟的句段,并互相纠正读音。
4、指生分段读课文。(自评、互评、师生共评)
5、请学生选择喜欢的段落和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练习读课文,准备参加读课文比赛。
6、宣布比赛开始,采用不同形式参赛。
7、以阅读提示为指导,学生合作探究学习:
(一)大屏幕出示阅读提示(二):
(1)仔细阅读课文,边读边体会,你读懂了什么?
(2)有不理解的词,可以借助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
(3)在你反复读也读不懂的问题上做上记号。
(二)按照阅读提示(二),小组讨论学习。
(三)汇报交流。
三、识记生字:
1、每组组长借助课后生字表,检查本组组员认读生字,新词情况。
2、教师指导齐读新词。
3、开火车读本课生字。
4、打乱顺序读本课要求学会的字。
5、教师指导书写难记、难写的字。
6、在小楷本中书写难记难写的.字。
四、小结:
这节课,我们不但认读了生字,写会了难记的字,熟读了课文,而且通过自读、自悟和小组合作学习,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下节课,我们将继续解决刚才同学们提出的问题。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质疑答难,自主探究:
1、小组合作,提出不懂的或感兴趣的问题,由记录员记录。
2、整理问题,逐题探究。
(1)将学生所提问题归类,集体讨论。
(2)教师指导有感情读所理解的句子。
(3)学生练习有感情读文。
二、引发辩论,勇于创新:
1、小组讨论车还与不还的问题,组织素材,说清理由。
2、学生分正反方进行辩论。
3、台下的学生做补充说明。
4、教师小结。
三、总结全文,领会主旨:
1、指导学生根据本课所学,设计板书。
2、教师总结。
四、作业设计:
1、想象:库伯派人把汽车开走后,我和爸爸、妈妈的心情如何?都说了些什么?
2、将自己的所想写在日记本上。
板书设计:
12、中彩那天
诚实+信用=财富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运用已学过的识字方法,认识14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学习,使学生懂得信用高于一切个人利益的道理,教育学生做讲信用的孩子。
教学过程:
一、问——激趣导课
板书课题《我必须去》,请学生读课题,并说说看了课题自己想知道什么?
二、读——读通课文
1.学生小声自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记住。
2.同桌互相读课文,遇到困难,合作解决,小组交流识字,用生字卡片互相检查生字。
3.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让学生进行评价。
三、悟——读懂课文
1.请学生再小声读读课文,边读边想:自己读懂了什么?读后可以进行小组间交流,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进行全班交流。
2.全班交流时,当学生说出自己读懂的内容后,教师可引导学生再读课文,找一找从什么地方读懂的,以了解学生自读自悟的情况,让学生进一步熟悉课文内容,并可联系上下文、联系自己生活实际进行朗读指导。
如:学生回答知道爸爸打电话时心情很着急,可让学生找找从哪里可看出爸爸很着急,并用着急的语气读一读,体会一下。若学生读到其他语句时,也可进行相机指导。
3.鼓励学生再读课文,提出不明白的问题。
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可与学生一起进行梳理,先让学生自主思考,然后在小组中相互讨论解决。
[学生不懂的问题往往是教学中的重点与难点问题,这里给学生提供质疑问难的机会,既有利于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提问习惯。]
4.学生理解课文后,可让学生谈淡此时的感受,并说说:如果自己遇到这种情况会怎样做。教师根据学生回答随机进行讲信用的`教育。
四、赛——读好课文
l.让学生练读。学生练读时,提醒学生想想李丹当时的心情,可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朗读。
2.比赛朗读。在赛读过程中,教师要运用语言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激发学生的好胜心。读后可进行自评、互评。教师有意识引导学生通过评价读出爸爸在电话中急促的语气,以及李丹由开始的犹豫到最后坚定的语气。
五、演——读活课文
学生自由选择伙伴进行表演。
六、写——课后延伸
想想李丹与同学到敬老院演出的情景,并写下来。
语文教案 篇3
学习目标
1、以“保护文物”为题,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培养文物保护意识。
2、学写介绍“世界遗产”的导游词,提高书面与口头表达能力。
3、领悟并在习作中运用“比照”的写法。
4、背诵积累景点楹联,提高记忆力,感受中华诗词魅力。
课前准备:
与中国的“世界遗产”有关的音像图文资料,搜集有关文物保护的资料,搜集各景点有名的诗词和楹联等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宽带网
一、明确任务
指名读,说一说本次资料搜集的范围。
二、交流方法
1、方法展示台
你是采用什么方法搜集资料的?遇到困难是怎么克服的?
教师随机板书:
随时摘抄、剪贴、或复印;
查阅或购买书籍、杂志、碟片;
查找相关古诗;
登录网站查找;
调查访问亲朋好友;
观看有关的电视节目。
2、资料展示会
展示搜集的图片、文字资料,简要谈谈搜集的过程。
3、老师的建议:
(1)建立资料袋,分类收藏;
(2)组成合作小组进行收集与整理;
(3)要纠正一些不当作法。
三、课后实践
进一步搜集相关资料,为专题展示活动准备。
第二课时
一、读有关长城的报道,你有什么感受?
板书:口语交际――保护文物
二、展开讨论,提出建议
1、4-6人为一组,围绕保护长城的问题展开讨论,提出建议。一人主持,一人记录,人人发言,充分讨论。教师巡回倾听,引导学生打开思路。
2、各组推荐代表在全班发言,并组织评议。教师适当板书要点,引导把建议相同或相似的'归为一类。
3、自由发言:由保护长城开始,交流各人了解的其他文物古迹被破坏的情况,说说怎样加以保护。
三、创设情景,模拟交际
交际过程中,教师要通过点拨、组织评议等方式引导学生把话说清楚、说具体。
四、课堂小结,表扬激励
第三、四课时
习作
一、创设情景,
1、有一批外国游客专门到中国游览“中国的世界遗产”,我们要成立“导游团”评选十佳导游,大家愿意吗?
2、要求:
(1)熟悉景点风光,了解有关故事,明确注意事项;
(2)写出并熟悉导游词。
二、交流资料
1、你想介绍哪一处“中国的世界遗产”重点介绍什么?
2、说说你最有特色的内容;
三、阅读范文,借鉴写法
教师出示一篇导游词,让学生自主发现如何写,再默读教材中的揭示语,进一步明确写法与要求。
四、自主完成习作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重点
第二课时
一、学习儿歌——《小刺猬理发》。
1.导入:同学们,你们见过小刺猬吗?
2.导学:读读题目,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预设:小刺猬为什么要去理发?
谁给小刺猬理的发?
小刺猬理完发漂亮吗?
…………
3.导学:同学们真会学习,能提出这么多的问题。下面你们就带着这些问题试着读读儿歌,看看能不能从儿歌中找到答案。
4.出示学习要求:
(1)借助拼音读准儿歌。
(2)和同桌比比谁读得最正确。
(3)带着问题再读儿歌,看谁解决的问题多。
(4)看谁还能提出新的`问题。
5.学生按要求自学儿歌。
6.汇报交流。
(1)指学生比赛读儿歌。教师相机引导学生正音。
(2)学生尝试回答前面提出的问题,教师相机引导学生互相补充,鼓励学生说完整的话。
(3)你又产生了什么新的问题?
(4)小结:同学们真了不起,不但能提出问题,还能解决问题。小刺猬去理发后变干净变漂亮了,我们以后可一定要经常洗头发,经常理发,这样你们才能健健康康、漂漂亮亮的!
7.指导学生比赛背诵儿歌。
8.听儿歌,边跟着做动作边唱。
二、借助插图,学会分享
1.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观察,图上的小朋友在干什么?说了什么?
2.导学:对呀,与人分享是一种快乐,下面就和小组同学像书上的小朋友那样学会分享!
3.小组合作交流:在小组里读一读或背一背自己喜欢的儿歌或童谣,其他同学认真倾听,谈谈自己对童谣或儿歌的感受是什么。如果有的同学也会这个儿歌或童谣,可以进行补充或表达自己的读书感受。
4.和同学交换自己带的书,也可以和同学一起读一本书。
三、布置作业
1.请爸爸、妈妈带你到书店逛一逛,选一选自己喜欢的童谣或儿歌。
2.把自己喜欢的童谣或儿歌背给喜欢的人听。
语文教案 篇5
执教思路:
《永生的眼睛》是一篇非常感人的文章。作者刻画的形象让人终身难忘:善良、心中有他人的父亲;有醒悟能力、并付之于行动的“我”以及可爱、才华横溢的女儿。他们的高尚情操让人感动,令人敬佩。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我以人物形象为切入点,以“琳达的情感变化”为主线,围绕“永生”将本课设计以下几个环节:
第一环节:课前调查,搜集信息,铺垫情感。
由于本课涉及到的器官捐献的背景学生知道的并不是很多,或根本不了解,所以,组织学生在课前展开调查、访问、搜集资料等语文实践活动,同时做好调查的统计和分析。这样,让学生了解到许多的人对角膜捐献的看法仍受传统思想的影响,深深感受到来源远远不能满足于器官捐献的需求。有了这样的感受,再来学习课文,学生自然会对琳达一家产生敬佩之情。
第二环节:以信入境,质疑永生,启动情感。
共同阅读课文最后的那封信。理解 “角膜移植”一词,顺势呈现出角膜捐献调查结果汇总表,同时补充相关资料。通过器官捐献在社会上难以被人们接受的现状与琳达一家主动捐献角膜的对比,引出课题《永生的眼睛》并板书。学生针对课题质疑。 围绕“永生”一词将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简单梳理,激发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继而启动学生的情感。
第三环节:初读课文,理清线索,激发情感。
帮助学生理清课文内容,使学生对文章有个整体印象,完成课后出现的表格练习初步了解琳达一家为盲人所做的事情。并随机板书:琳达 母亲 父亲 温迪。
第四环节:细读课文,品味永生,深化情感。
我抓住“课文中谁的眼睛永生了?”这一关键问题,带领学生细读课文的。这一问题的答案是多元的,学生可能会认为是母亲或父亲或温迪的眼睛得到了永生。这些猜测不定的答案表明学生并没有真正理解“永生”的含义。而琳达的情感态度变化是贯穿其中的。从母亲捐献时的坚决反对到父亲捐献时的遵从遗愿到捐献温迪角膜时的主动,最后收到来信时的骄傲。这一情感变化是文章中的一条主线。抓住这条主线就可以带领学生品味出“永生”的含义。因此,围绕这一主线将这个环节分为以下四个步骤:
1、 看母亲,体验情感。
2、 看父亲,品两段话。
3、 看温迪,体会骄傲。
4、 想琳达,感悟永生。
第五环节:拓展延伸,回归主题,升华情感。
1、在即将结束本课时,围绕器官捐献这一话题,让学生说说你还可以做些什么?(教师可以出示相关资料帮助学生拓展延伸,从自身的,亲人的,社会的多个角度去思考可以做的事情。)
2、给学生布置这样的作业:
写一封信,向社会宣传器官捐献的意义。
将眼睛的永生升华为精神的永生,感染更多的人加入到这一功德无量的事业中来。
关键点处理:
鉴于本文具有语言美和情感美的特点。文章又用了大量篇幅来描写人物的语言,所以我在教学设计时注意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语言进行体会,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以达到触动心灵,升华感情的目的。
我关键点的处理共有两处;
第一处:品读父亲的话。
1、 母亲去世时,琳达对要捐赠死去母亲的眼角膜表现出不理解和坚决反对。是父亲的话开启了琳达那扇爱的大门的。在品读父亲的第一段话时,我用创设情境的方法让学生体验琳达的情感,用对比的方法,抓住“振聋发聩”一词引导学生感受父亲的伟大心愿的。
先让学生自己读读文章,注意在捐赠母亲的眼角膜时,“我”和父亲的不同表现。用“——”画出琳达的,“浪线”画出父亲的,并把感受批注在旁边。引读琳达的表现,让学生极力表现琳达内心强烈的痛苦和难以接受的感情。可以让学生换位思考:如果自己是琳达,母亲去世了。你心里感觉怎样?学生会说很难过。想到妈妈去世后竟然还要被人肢解你有会怎么想?学生会说很残忍,无法接受。就让学生带着这种感情进行朗读。以深入体验琳达当时的不理解。在学生朗读后,教师用这样的话语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他们居然要肢解妈妈,真是让人难以接受,想到妈妈完整地来到世上,却不能完整地离去,内心有多痛苦啊!此时,学生就是琳达,他们完全能体验到琳达当时的心情:她坚决反对别人这样做,甚至为此愤恨父亲。再让学生的朗读时,学生自然能表现出痛苦难忍。这时,教师再以平静的语气引读父亲的说的第一段话。这看似普通的话语,琳达却感到是振聋发聩的。
抓住“振聋发聩”体会父亲说的话。让学生说说“振聋发聩”什么意思?学生很容易就说出它的含义:声音很大,都可以听的见。然而实际上学生并没有领悟到这段话能给琳达心灵上带来些什么触动。因此,让学生再读这段话,结合课文说说“振聋发聩”的意思,并画下自己认为重要的词语。在引导学生交流时,引导学生抓住“最珍贵的”和“有意义”的来感受父亲的伟大心愿。让学生说说你可以给予他人哪些东西?为什么说给予别人自己身体的一部分是最珍贵的? 在交流中,学生可以意识到许多东西送人了,自己没有了,想再拥有还可以拿钱再买回来。但人自身的一部分一旦给予了他人,自己将不再拥有。学生通过自己的`能力就可以体会到这份礼物的珍贵。不过,还不能感受到父亲的伟大心愿。鉴于这一点的考虑,我从已学课文的人物入手。让学生回顾一下《月光曲》中的盲姑娘,她要在音乐家的演奏中想象月光洒在海面上的景象,《语言的魅力》中的盲老人在莺飞燕舞的春天里,眼前仍是一片漆黑。对他们来说最珍贵的礼物就是眼角膜。因为有了这份礼物,他们就可以看到这多姿多彩的世界了。但是,谁肯送给他们呢?再看父亲的这段话,谈自己的认识。学生会说:“从父亲的话中可以知道父亲会把眼角膜送给他们的,因为他的心愿是帮助他人恢复健康。”还有的学生会说:“父亲会很高兴地去做这件事,因为他认为帮助别人是有意义的。”这时,学生就可以感受到父亲的无私,心愿的伟大。让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这段话。教师给予这样的点拨:一位多么无私的父亲啊!他有着多伟大的心愿啊!点拨后让学生再一次朗读这段话,感受父亲的高尚品德。学生的心灵受到触动,自然就理解了琳达当时为何感到“振聋发聩”了。
2、 品读父亲说的第二段话,这段话是父亲想引导琳达从盲童、盲童的父母、捐赠者亲人这几个角度感受器官捐赠的。我通过抓关键词语,想象画面的方法引导学生进行体会,并进行感情朗读的。
先引导学生感受盲童的快乐,抓住第二段话中“多么美妙”,让学生展开想象,描绘出盲童重见光明后的美妙感觉,在优美的音乐声中学生会描述出这样的情景:一位双目失明的孩子,他从来没有见过这多彩的世界,现在终于看到了,他内心充满了激动,他会说:“妈妈,我真高兴,你看那匹马多漂亮啊,我要将它画下来。”然后再感受盲童父母的快乐。抓住“多么自豪”让学生想象。学生又会说:盲童的父母见到孩子的作品,他们很自豪。他们会表扬自己的孩子:“孩子你真棒,你一定会有更优秀的作品的。” “看到这番情景,同学们你有什么感受?”学生会说:“我太激动了,他终于看见了。”“我真替他们高兴,他们再也不用那么痛苦了。”教师再引导学生注意父亲的感受。父亲是为之感到自豪的。让学生说说 “你认为这是一位怎样的父亲啊?”学生就会说:“是一位善良的父亲,因为他想着把盲童的眼睛治好。”“他是一位乐于助人的人,因为他想到盲童会快乐,盲童父母也快乐,自己就高兴。”……这样类似的话语。言辞中可以看出学生正被父亲的话感动着。让学生来读读这段话,读出自己的感受,感动自己,也让听的人受感动。
第二处:品味“骄傲”一词
骄傲一词在文章中出现了多几次,温迪为外公和妈妈骄傲,妈妈为女儿和父亲骄傲。它所影射出的正是这个家庭所营造的爱的氛围。温迪是受着家庭的熏陶和感染才成为一个心中有他人、品德高尚的孩子的。所以,温迪的思想和行为是最有说服力的。引导学生从温迪入手找到骄傲,再谈骄傲,最后读出骄傲。
由于阅读时想象自己是作品中的人物设身处地体会,可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所以,我用创设情境的方法引入“骄傲”这一问题。当学生在有感情地朗读父亲的第二段话时,教师问:“你捐赠了眼角膜内心真的感到愉快吗?”此时,学生已深入到父亲的内心深处,受人物高尚情操的影响。他们就如同小温迪一样受到了感染,会毫不犹豫地说:“当然。”这时再提出这样的问题:小温迪你为什么热泪盈眶?我看到你紧紧拥抱住了外公,为什么这样做?学生就是作品中的人物,他们会说:“外公关爱别人、心中有他人,他的心愿太让我感动了。”“孩子,当你看外公死后,妈妈真的捐赠了外公的眼睛时,你想说些什么?做些什么?”随着老师的问题学生能够找出这两处句子:
1、妈咪,我真为你为外公所作的一切感到骄傲。
2、我死后,也学外公将眼睛送给失明的人。再让学生说说为什么也象外公那样做?学生会说:“因为捐赠了外公的角膜,那个失明的人就能看见这个世界了,他就不会再痛苦了。”这时追问:“真的令你骄傲吗?”答案是肯定的,语气是坚定的。就让学生带着这种语气读出骄傲。象这种有骄傲色彩的句子在文章中还有,让学生再读读书,找出其他带有骄傲一词的句子,想想都是谁为谁感到骄傲,为什么感到骄傲。在这几处骄傲中,学生最难理解的是最后两处骄傲:
1、在这一刻,我领悟到父亲所献出的远非一副角膜,他所遗留的仍辉映在我女儿的眼睛里——怎样的一种骄傲!
2、金发温迪手中的画笔依旧不停的挥动着,她的碧眼仍然闪烁着骄傲的光芒。学生能说清楚的是琳达为父亲骄傲,琳达为女儿骄傲。但讲不清楚为他们的什么感到骄傲。而这正是琳达情感得以升华的根源。在教育著作《讨论式教学法》中提到讨论可以增强学生对含糊或复杂事情的关心;增加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所以我设计了一个小组讨论的问题:琳达的情感由最初的坚决反对到现在的骄傲,是什么影响她的思想的?讨论后学生就会谈到父亲的做法,女儿的表现影响了她,这正是一种关爱他人、无私奉献的精神对琳达的影响。追问学生:“你认为这种精神会磨灭吗?”“当然不会。” 那永生的究竟是什么?“是他们无私奉献的精神。”此时,学生的感情得以升华,再读出这两处骄傲,并谈谈自己从中受到的教育。学生首先想到的是自己要关爱他人,在资料的补充中,学生看到了由于器官的供体紧张,致使许多人在器官等待中死亡。他们就会想要向社会做宣传,让更多的人加入到这一事业中来。时事新闻:丛飞一位才华横溢的歌手,他无私捐助失学儿童和残疾人达146人,认养孤儿32人,捐助金额超过300万元,参加了400多场义演。最令人感动的是20xx年他就查出患有胃癌,食物都已难下咽。而他仍以顽强毅力坚持演出,参加了东南亚海啸灾区的6场赈灾义演。还将用于治病的1.5万元钱捐出。为给贵州的孩子们送学费,他还背上了17万元的债务。20xx年4月20日因胃癌晚期溘然长逝,年仅37岁。他在生前还立下遗嘱捐献眼角膜,他说:“帮助别人是一种快乐,只要给我生命,我就要给别人带来快乐。”我们可以看到接受他角膜捐赠的小女孩正高兴地与他家人通电话呢。他们走了,可是留下一双眼睛注视这个美丽世界。这永生的不仅仅是眼睛,更是一种高尚的精神。
透过那双闪烁着骄傲光芒的眼睛,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充满爱的家庭。外公曾经说过(在音乐声中带着学生一起读外公的话):如果死后能有助于他人健康的恢复,那么死也是有意义的。想想看,另一对父母如果看到他们的女儿也像温迪一样,将会多么高兴。当你们得知我的眼睛起了作用,你们将会多么自豪!”这不仅是温迪的外公、外婆做到了,就连14 岁的小温迪也做到了。他们的眼睛仍在世上焕发着生命的光彩。正如一位哲人所说:点燃了的火炬不是为了火炬本身,就像我们的美德应该超过自己照亮别人。让我们的生命多些感动与回味吧!
语文教案 篇6
一、教学目标。
1、读懂蟋蟀的“住宅”是怎样建成的。
2、积累好词佳句,体会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具体事物的写作方法。
3、积累好词佳句,体会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具体事物的写作方法。
4、读懂蟋蟀的“住宅”是怎样建成的,通过重点语句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特点。激起观察自然界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读懂住宅的特点。教学本课的重点、难点是了解蟋蟀的住宅是怎样建成的,通过重点语句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特点。
三、教师准备(包括媒体):
准备教学挂图,让学生读懂课文。
四、学生准备:
做好预习:预习生字、朗读课文、回答问题、提出质疑。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同学们提出了几个非常有价值的问题,老师要求两个同学合作解决,大家遇到困难了吗?那么请大家回答下面的问题
问:住宅一般指谁居住的地方?为什么把蟋蟀居住的地方称作“住宅”呢?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你在其他作品中见过这样的写法吗?你使用过这种写法吗?
问:为什么说蟋蟀的住宅是伟大的工程?
(二)读课文、画“住宅”。
1、带着问题读课文:蟋蟀的住宅有哪些特点?画出重点词句加以体会,在体会的基础上反复的读一读。
2、老师出示一张有错误的蟋蟀住宅图,让大家找一找它的毛病在哪儿。
3、拿起画笔,画出正确的住宅示意图,注意体现蟋蟀住宅的特点。
4、展示自己的作品并抓住课文里的重点词,以“我的家”为题说一说自己画出的内容。
5、师生进行评议,并把最好的.作品贴到黑板上。
学法指导:带着问题读课文,画出重点词句加以体会,在体会的基础上反复的读一读。
(三)品味重点词语的作用。
1、蟋蟀不肯随遇而安,这一点和大多的昆虫不同,那么蟋蟀是怎么做的?其他昆虫又是如何做的呢?(读文章的第二自然段,抓关键词进行体会)
2、谁能联系上下文并结合自己读课文的体会说一说“随遇而安”的意思?
3、反复读“蟋蟀和它们不同,不肯随遇而安。”这一句,你还能体会到什么?
(四)品读句子、体味情感、领略文章内涵。
假如我们想到蟋蟀用来挖掘的工具是那样简单,这座住宅真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了。
1、先体会这一句该怎样读,然后自己试着读一读,指名读,教师范读。(读出赞美)
2、根据这句话提出问题:
(1)蟋蟀用来挖掘的工具是什么样的?
(2)为什么说这座住宅真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了?(精心修建,反复修改。)
(3)作者为什么能把蟋蟀建房子写的那样形象、具体呢?谈谈你的感受?
3、解决问题
步骤:
(1)读课文画出描写蟋蟀建造住宅的工具,并说一说这些工具的作用。
(2)把自己当作蟋蟀,想象是怎样建造住宅的,小组内说一说。
(3)听完了介绍,交流一下感受。
(4)体会朗读,读出对蟋蟀不辞劳苦建造住宅的赞美之情。
(五)拓拓展。
用作者的话和自己的话分别赞美蟋蟀。
六、板书设计。
蟋蟀的住宅
特点—→伟大的工程
修建
七、作业布置。
1、必做【同步达标】:
选择你喜欢的段落背诵下来。
2、选做【创造实践】:
借鉴拟人化的写法,写一篇有关小动物或小昆虫的短文。
语文教案 篇7
一、雅舍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
2、认识字词
3、了解本文中“雅”在哪里“陋”在哪里
学习重点:理解作者的人生态度
学习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作者简介:梁实秋(1903.1.-1987.11.3)原籍浙江杭县,生于北京。学名梁治华,字实秋,一度以秋郎、子佳为笔名。中国著名的散文家、学者、文学批评家、翻译家,代表作《雅舍小品》、《英国文学史》、《莎士比亚全集》等。
提问:请问有哪位同学愿意给我们介绍一下这位作者?
导入新课:
本文是梁实秋享誉海峡两岸的小品集《雅舍小品》的开篇之文,“雅舍”是作者在抗战时期的'住所的雅号,名为“雅舍”,其实简陋不堪,但作者却自得其乐,表明作者乐观豁达的精神和不为外物所屈的品格。
一、预习检测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茆草( ) 榛莽( )
砉然( ) 笠翁( )
长日无俚( ) 奇葩初绽( )
喁喁细语( ) 拂拭( ) 单薄( )
1、默读课文并在书上找出下列词语注好音。2、分组讨论3、从小组中抽学生上台展示。4、大家一起评价。5、学生把每个词组读两遍。
2、分组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朗读完毕,进行评价。
二、课堂互动探究
1、在你眼里“雅舍”是否名副其实?在作者眼里,他的房子是“雅”还是“不雅”呢?
2、既然称其为“雅舍”,作者为什么又细致地描述了它的“陋”?它“雅”在哪里?
3、对于如此恶劣的环境,梁实秋却称其“有个性”、“可爱”,这表现出他怎样的人生态度?
1、学生分组讨论。2、从各小组中抽学生回答。3、教师评价。
三、总结与反思:
1、我的收获:
2、我的易错点:
3、作业
语文教案 篇8
学习目标:
1、认识本文的2个生字,会写8个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和情感。
学习重难点
识字、书写会写字。
感知课文的内容。
过程与方法
教师活动
一、联想感知,激趣引入:
2、你们可知道不但我们有学校,连花儿也有学校呢,今天学习第十课《花的学校》,板书课题。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3、检查生字学习的情况。
4、学习词语库中的词语。
三、再读课文:
2、汇报朗读,点评。
四、学写生字:
2、指导几个字要注意的地方。
“润”字里面没有点;
“罚”下面一个言字旁,一个立刀旁;
“互”的不顺要注意。
3、认真书写,强调书写的姿势。
4、评价书写情况,展示作业。
五、课堂小结:
你读了话的学校这一课,有什么感受呢?
六、作业设计: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生活动
1、说说自己的学校是什么样的`。
齐读课题。
听课文朗读录音,认真听生字的发音。
同桌合作读文。
全班齐读,熟悉课文。
出示今天要写的8个生字,观察每个字的特征。
板书设计
10花的学校
泰戈尔印度
降润碰触裳扬臂
横平竖直方正
教学反思
本课我重点指导学生写字。甚至加细到每一个笔画。当然个别指导也是分不开的。本堂课我有个别同学是手把手指导的,让他们感受笔画的起笔与收笔的要领。我想,这样下去,久而久之我的孩子们的字会有进步的。
语文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字词的意思。
2、掌握4个新偏旁,学习按笔顺正确书写8个生字。
3、学会用普通话正确、连贯地朗读韵文,了解春天的特点,感受春天的美好。
教学重点:认识本课的生字,并能按笔顺正确地书写田字格中的8个生字。
教学难点:诵读中体会春色美景。
教学准备:生词卡、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创设情境。
春天到了,郊外的景色美极了,老师带小朋友到郊外去看一看,一起去找春天好吗?
2、谁能告诉老师和同学们,你在哪儿找到春天?请按照从上到下的顺序用一两句话说一说?
3、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出示词语。
春风春天的风有什么特点?(轻轻的、柔柔的)
春雨春天的雨是怎样的?(细细的、像牛毛)
嫩芽谁来说说“嫩芽”是什么样子的?你见过哪些植物的'“嫩芽”?
布谷“布谷”是什么样的?你见过吗?我们一起来听听它的叫声?
梨花、杏花、桃花图上的三棵树分别是什么树?你是怎样辨认它们的?
过渡:小朋友们,看到这副春景图,你有什么感受吗?春天的景色证是太美了?它们还有一些汉字朋友呢,你们想学吗?
(二)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1、请同学们打开书,借助拼音自读课文。注意看清音节,读准字音。
2、小组内开火车读词。
3、全班认读词语。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受美景。
1、同学们,词儿读准了,读得也很美,但如果我们把这些词儿连起来读,你会感到更美老师范读课文。
2、同学们,你们也想读好吗?你们一定能行。
3、以小组形式交流汇报读课文情况。
(四)写字指导
出示田字格里的生字组成的词“春天、布谷”。
1、认读字词,读准字音,明确学习生字“春、树、布、谷”。
2、学习新偏旁。
认识“日”,书空笔顺,找出带有这个偏旁的字读一读,知道含有“日”的字多与太阳有关。
3、笔顺记忆生字笔顺,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4、学生描红书中生字,并在《习字册》上描红、仿影、临写。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经典教案07-18
语文《语文园地一》教案03-19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3-05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优秀语文教案 小学教案语文05-11
语文的优秀教案04-12
语文《狼》教案03-18
语文识字教案02-22
语文《变脸》教案03-16
《语文天地》教案0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