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9篇【合集】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教案9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语文教案 篇1
一、教学内容分析
《雨霖铃》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4第二单元《柳永词二首》中的一篇。此单元选了柳永、苏轼、李清照、辛弃疾四位词人的作品。主要目的是了解宋词的各个流派及各流派的基本特征,掌握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明确意象、意境与情感的关系,从而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所选的四位作家是宋词发展的代表人物。他们的词作,既充分体现了宋词的艺术价值,又能大致反映出宋词发展的脉络。
此文是柳永的代表作,描写作者与情人难舍难分、缠绵悱恻的离别情绪及设想别后清冷孤寂的情景。他用白描、铺叙、渲染的手法,离别前写气氛,离别后写情态、心理,把依依不舍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并多用景物衬托,景中有情、情中见景、情景交融,产生了极佳的艺术效果。此文集中体现了婉约派词的风格。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学生虽然已学过了一定量的诗词,但无法灵活运用鉴赏方法;虽能体会本文的情感,却难把握作者的艺术手段,因此,我把应用恰当的方法品味本词的情感作为教学重点,把艺术手法的赏析作为教学难点。另外,学生对诗词朗诵重视不够,所以,指导诗词朗诵的方法也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应让学生明确诵读是鉴赏诗词的基础,又是鉴赏品味的升华,鉴赏的过程,既是品味的过程,更是为理解背诵做准备。
三、设计思想
“板块式教学设计”是余映潮老师在深入语文课堂教学实践基础上所提出的。就是将一节课或一篇课文的教学内容及教学过程分为几个明显的而彼此之间又有密切关联的教学“模块”,即教学的过程呈“板块”状并列而又一步一步地逐层深入的教学设计思路。此课的指导思想主要就是“板块式”教学法。板块思路为四个步骤:诵读——品情——赏句——背诵。
四、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比较豪放派和婉约派的不同风格
2、掌握鉴赏诗词的基本方法。
能力目标:
1、理解“景中见情、缘情设景”的艺术特色。
2、掌握名句鉴赏的重要方法。
情感目标:培养纯正的文学趣味,感受纯真美好的爱情。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体会情感。
2、品味鉴赏美段名句。
教学难点:理解缘情设景的艺术特色及虚实结合的写法
六、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江淹有一名句,“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别赋》)我国古代以“离情别意”为题材的诗词很多,香港人把《游子吟》摆在“十大唐诗”之首,认为诗中抒发的情感虽寻常、朴素,却真挚、动人。现在,请让我们一起回忆一下自己感受最深的写离别的诗句。
设计说明:此环节在复习旧知识的基础上,又为本课提供了比较的素材,让学生进行新旧知识的对比,激发兴趣,创设情境。
(二)诵读课文,为鉴赏做准备
1、试读:注意语调、语速及感情基调。标出不理解之处。采用学生小声读的方式。
设计说明:“试读”可让学生明确自己掌握知识的情况,使课堂学习更具目标性、针对性。
2、听读、比读:和自己的读法有哪些不同之处?两个人的示范朗读有何不同?为什么?
设计说明:我选用了两种不同风格的示范朗读让学生听读体会,让学生明白,朗读的方式是多样的,方式的选择和朗读情感的表现是根据你不同的朗读需要决定的。听读结束后,让学生展开讨论,结合教师的点拨来完成这一过程。
教师点拔:这两个朗诵中,第一个人是作为旁观者来读的,所以语调相对平稳,带着欣赏本词的情感特征。第二人则是把自己作为文中的主人公,饱含深情地朗读,抒发了他内心深处的离愁别绪。
3、按要求方式诵读:
(1)、以古诗吟诵的方式:
(2)、以旁观者讲故事的方式:
(3)、以抒情主人公的身分:
(4)、以戏曲方式:
设计说明:这一环节的方式可灵活多样,可自由诵读、集体朗读,也可让朗读基础好的学生示范朗读,吟诵方式和戏曲方式朗读,教师可作一定的示范。以主人公身分朗读方式的指导应把握这几个句子:
①“都门帐饮无绪”应读出心痛和惆怅;
②“留恋处,兰舟催发”应表现出主人公对催发人的埋怨,此时两人难分难舍,你偏偏不断催促,怎不让一对有情之人更生哀怨?
③“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情到最深之处,朗读者应自觉进入角色,读时略带哭腔。学生读完后,教师可把前面的示范朗读(以抒情主人公方式朗读的)再放一遍,加深学生的印象。但此类指导知识不多分析与讲解,让学生通过比较领会,然后在实践中训练掌握。
(三)理解课文,体会文中蕴含的情感美
1、此文描写的是作者与红颜知己离别的情景,作者通过哪些典型景物,采用那些重要艺术手法来表现这种情感的?
设计说明:对本文艺术手法的使用,学生可能说出“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等手法,但理解还处于较肤浅的层次,教师应引导学生明白“缘情设景”的艺术特色。“缘情设景”体现了作者主观情感对景物的选择性和限制性,是创作者根据自己的情感需要设置的相应意象。本文“虚实相生”的写法也是难点,应抓住“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和“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等句和上下文内容作比较分析,要让学生真正理解,不可让学生吃“夹生饭”。
学生讨论,教师提问并在黑板上板书别前、别时、别后三幅画面的关键词,重要意象的含义和艺术手法。
2、写离愁别绪的景物很多,作者为何要选择这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何特点?这样的选择和描写有何作用?
设计说明:此问题的设置是让学生明确意象对于表达情感和营造意境的作用。了解意象与意境之间的关系,为以后的鉴赏打下基础。在课堂中,学生可能会从作者情感表达需要方面去理解,基础好的`学生还会涉及到作者的生平,性格和时代特征。(如果能理解到这一步,教师可简单介绍作者,这对学生理解有帮助。)
教师点拨:作者对景物的描写细腻生动,表现的情感特别感人,一些很平常的景物一到作者文里就变得特别不寻常、与通常的说法不同,同学们能找出几例吗?
学生讨论寻找,教师巡回查看指导。
教师提问并指导:
(1)“留恋处,兰舟催发”:“兰舟”是船,但作者不说舟船,却用兰舟,使文章顿增美感,兰舟一物,充满典雅、精致之美。明明是船夫催发,作者却说“兰舟”催发,是何原因?船夫催发,何来典雅、精致?
(2)“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以节日为意象已带有浓厚的民族气氛,再加一“清秋”修饰,节日一下变得凄美、淡雅,别具一格。
说明:如果学生感兴趣,教师可把唐诗和宋词作个比较,唐诗是张扬的、开放的,唐诗中的离别是“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唐诗的离别中,几乎没有多少悲伤;宋词是淡雅的、内敛的,柳永、姜夔、李清照等就不必说了,就连豪放派词人苏轼也有“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的悲凉感慨。通过这样的比较,学生就能对唐诗和宋词有较高层次的认识。当然,这一环节要根据教学过程来决定它的取舍。
3、想象画面,描述意境
诗词的意境就是由一幅幅画面构成。如果你是导演,你准备如何安排词中显现的画面,请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幅画面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
设计说明:此环节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本文凄清的意境,加深学生的印象。又锻炼了学生的想象联想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这对于诗词的鉴赏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学中,学生可能根据自己的感受选出一些句子来描述,教师应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但学生的分析与回答可能较肤浅,涉及的面也不宽,应特别注意引导。
举例分析: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句由三个单纯的名词构成,在描述画面时,我们也可有多种组合方式。
(1)三种景物以并列方式展开描述
(2)把“晓风”“残月”当作画面背景,突显“杨柳”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注意“杨柳”作为意象的意义。)
(3)把“杨柳”“晓风”当作画面背景,突显“残月”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注意“残月”作为意象的意义。)
(4)把“杨柳”“残月”当作画面背景,突显“晓风”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注意“晓风”作为意象的意义)
语言描述举例:
(1)河岸上杨柳依依,晓风阵阵,残月低垂。
(2)岸边的杨柳在风中摇荡,在残月的映衬下,更增离别的伤感。
(3)一弯残月在刺骨的晓风中,惨淡地映照着河岸上依依的杨柳。
说明:不同的组合,体现对句子的不同理解,也体现了对这幅画的意境的把握程度。但举例不能过多,容易限制学生思维,应让学生自由发挥。
问:这种单纯名词组合方式,同学还能举出其他例子吗?这样的组合有何妙处?
教师指导: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温庭筠)。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马致远)。不加任何修饰的组合给读者留下的想象空间,此时意象是流动的,读者的解读是极度自由的。美籍学者叶维廉在《中国诗学》中说“作者仿佛站在一边,任读者直现事物之间,进出和参与完成该一瞬间的印象。”这就是古典诗词的模糊性和解读的多元性。如果加上修饰语,读者的想象空间就受限制了。也许这就是此句被称为“千古俊句”的原因吧。
(四)品味本文的遣词美
1、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问:如果把“去去”改为“此去”,把“千里烟波”改为“千里波涛”效果一样吗?“暮霭沉沉”和“楚天阔”是否矛盾?
说明:学生如果能抓住“用词与表达情感的关系”角度来分析就不错了,但后一问学生回答可能不到位,教师应引导,此句不仅表达了作者内心离别的沉重感,更渗透了作者的“前途黯淡,归期渺茫,命运难测”的身世哀伤。
2、“执手相看泪眼”
问:如果让你描写情人的离别,你会设计什么方式?有比“执手相看”更能表达离情的词语吗?
说明:学生的答案可能会五花八门,教师如果不注意引领,就会使这一问失去价值,应让学生明确:告别的方式与人物性格、时代背景、民族习惯等都有关系,但此处却有更深层的意义,作者采用“执手相看”与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有关,《诗经·邶风·击鼓》中有“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句子,此处的“执手”写出了两人“不舍”,更表达了作者内心让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愿望。同时“执手”这一动作大胆直率,充分体现了柳词通俗、率真的一面,与上文的典雅相应成趣。
总结:这种鉴赏方法叫“易词造意品析法”,对品味谴词造句的妙处很有帮助。在分析时可让学生先讨论可供置换的意象或词语,再进行比较,品评。此处不多举例,学生可用这种方法进行课后训练。
(五)背诵检查
设计说明:“腹有诗书语自华”,背诵一定数量的优秀诗词不仅可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语文素养,对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也是大有裨益的。要求当堂能背诵同学互相检查。
(六)课堂总结
当时有人这样评价柳永的词:“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可见当时人们对柳词的喜欢程度。柳永为何能赢得普通民众的如此厚爱?他不像李白和徐志摩(《赠汪伦》《再别康桥》),把离别写得洒脱、自在,甚至有时还略显欢快,这种打出常规的、别具一格的写法很容易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但他写的是最常态的离愁别绪,却同样成就了他的声名,为什么?因为他用白描、铺叙、点染的手法,不断渲染加强对读者的情感刺激,文字明白晓畅,又不失精致、典雅、大方。既有文人内涵,又符合大众的审美情趣,给读者崇高的审美享受。
(七)作业:第1题为选做题,第2题为必做题
1、将此词改写成现代诗
2、比较本课与《念奴娇·赤壁怀古》,体会两首词的不同风格。
板书设计
雨霖铃
柳永
朗读方式:
1、以古诗吟诵的方式:
2、以旁观者讲故事的方式:
3、以抒情主人公的身分:
4、以戏曲方式:
品读情感:
1、景:精致典雅
2、情:离情感伤
艺术手法:
1、缘情于景
2、虚实相生
分析名句:易词造意品析法
语文教案 篇2
一、品味领悟第一、三段
1.齐读第一、三段
2.领悟:
(1)读了这两段,颐和园给作者留下了什么深刻印象?(课文开头就点明了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颐和园景色优美;颐和园很大,占地范围广。)
(2)作者有什么希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作者希望我们有机会去北京能亲自到颐和园去细细游赏。因为颐和园到处都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所以作者希望我们有机会去北京能够到颐和园去游览那里的美景。)
3.师:课文开头总述颐和园的美丽,结尾与开头首尾呼应,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之情。
二、品味领悟第二段
1.过度语:虽然颐和园的景色美得看也看不完、说也说不尽,但是作者还是怕我们没有时间去游览,所以还是选择几处重点作了具体介绍。下面,我们来读第2-5自然节,看看作者重点给我们介绍了那几处景点?又是按怎样是顺序叙述的?
(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十七孔桥];游览顺序。)
2.划分层次
第一层(2):介绍长廊的景色
第二层(3、4):介绍万寿山的景色
第三层(5):介绍昆明湖的景色
3.研读领悟第2自然段
(1)指名朗读,思考介绍长廊时,先介绍什么,然后介绍什么,最后介绍什么?(先抓住“长”的特点从总体介绍,然后抓住每一间的横槛上五彩的画的特点从内部介绍,最后抓住长廊两旁风景宜人的`特点介绍外部环境。)
(2)按照上述给第二自然段分层。
分层的结果:
第一层是第1-3句:从整体上和外部介绍长廊;
第二层是第4句:从内部介绍长廊;
第三层是第5、6句:讲长廊两旁风景宜人。
由此可见,长廊的主要特点是什么?(长、美)
(3)怎样讲长廊的“长”的?(“一眼望不到头”,通过游人的感觉表现长廊的长;“有七百多米长,分成273间”,运用具体数字表现长廊的长。)
(4)怎样讲长廊的“美”的?
①长廊内部: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且内容各不相同。
读句子,提问:画的内容包括“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这说明了什么?(总共有8000多幅彩画。说明画的内容丰富,题材广泛,形式多姿多彩,这是一种艺术美,体现了我国古代文化园林艺术的灿烂和劳动人民能工巧匠的智慧。)
②长廊两旁:风景宜人。“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又开了。”这句说明了什么?(说明长廊两旁的花木品种多、数量多,长年都有盛开的鲜花,这是环境美。 “开”和“谢”是一对反义词,形象地说明了长廊两旁鲜花常开的景色特点。)“使人神清气爽”的:“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这句话间接地说明了长廊是昆明湖边的一处美景。长廊在昆明湖的右边。
(5)小结:一进颐和园的大门,长廊就把它那富有特点的美,展现在我们面前了。这一部分主要介绍了长廊的长和美之特点,其美包括艺术美(彩画美)和环境美。
4.研读领悟第3、4自然段
(1)指名分节朗读3、4自然段,思考介绍万寿山时,先介绍什么,再介绍什么?(先写从山脚下抬头看到的佛香阁和排云殿的壮观景象,再写站在佛香阁的前面从山上向下、向前、向东远眺所看到的美丽景色。)
(2)作者游完长廊,站在万寿山脚下,抬头一看都看到了哪些景观?它们各是怎样的?
佛香阁:八角形宝塔,建在半山腰,三层顶上所铺的黄色琉璃瓦闪闪发光。
排云殿:一排排、金碧辉煌。
(说明其巍峨壮丽,建造精美。)
(3)作者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不同的三个方向望,分别看到了什么?(由近及远:葱郁的树丛、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朱红的宫墙、昆明湖、古老的城楼和城里的白塔)
(4)为什么说“大半收在眼底”?(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往下看,能把前山的景色看得清清楚楚,后山还有些还有些景色看不到,所以说“大半收在眼底”。)
(5)最美的景色在哪儿?美在什么地方?
(昆明湖。理解两个比喻句。说明其平静幽美。)
(6)品味、感悟“滑”字:
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画舫”是指装饰华美、专供游人乘坐的船。这句话运用动态描写,反衬出昆明湖水的静。一个“滑”字,颇有情味,妙笔生花,与前面一句“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相衬托,一静一动,更加突出了湖水的静。)
(7)说说“远眺”与“隐隐约约”之意及内在联系。(因果)
(8)小结:
5.研读领悟第5自然段
(1)指名分节朗读5自然段,思考介绍昆明湖时,分别介绍了什么?(分别介绍了长堤、湖心岛、十七孔桥。)
(2)按什么顺序介绍的?(湖外围→湖中心→十七桥)
(3)重点介绍了什么?有何特点?(十七孔桥有十七个桥洞,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并且这么多狮子姿态不一,各不相同。)
石柱上雕刻着众多的狮子且姿态不一,这说明了什么?(共544只。狮子“姿态不一”的特点,充分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4)小结
6.本段总结(2-5)
找出标志游览顺序(落脚点转移或移步换景)的词语?
(进了……绕过……来到……,走完……来带……,登上……站在……,从……下来……就是……)
三、总结全文
1.中心:《颐和园》这篇课文通过描绘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观,赞美了祖国园林艺术的辉煌成就和古代劳动人民的高度智慧,表达了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
2.写作方法
课文移步换景,按照游览的顺序记叙。(“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登上万寿山”,“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游人走过长长的石桥,就可以去小岛上玩”,这就是作者的游览顺序。)
全文层次清楚,首尾呼应,语言生动优美、具体形象,处处洋溢着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
四、作业布置
1.选背自己欣赏的段落。
2.抄写优美词句。
板书设计
长廊:长、美(艺术、环境)
脚下:佛香阁、排云殿
颐和园 万寿山
山上:树丛、屋顶、宫墙、昆明湖、城楼、白塔
昆明湖: 长堤→小岛→十七孔桥(石柱、狮子)
语文教案 篇3
《生命的林子》是一哲理美文。这是近年来比较流行的一种文体,代表性的作品有《小故事大道理》、《枕边故事》等等。代表作家有刘燕敏、毕淑敏、周国平等等。这种文体的兴起,与《读者》杂志的热销也有密切关联,同时适应了当代人快节奏的生活方式。《生命的林子》假借玄奘早年刚出家的故事,提出了“做矮子中的将军”和“做将军中的将军”的人生命题,当然,答案是不言而喻的。这文章中的方丈,运用的教学方式就是情境教育,因此,在研究情境教育的现场,选用这样一文章让学员们进行教学设计,真是再恰当不过了。
为了节约时间,我主要进行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交流。
这节课,我预设的教学目标如下:
1、读懂课文,联系上下文,理解“水深龙多”、“鹤立鸡群”等词语所表达的意思。
2、学习文章通过对比、形象描绘,生动说理的方法,明白一个人成长离不开存在环境的道理。
教学过程如下:
一、学习课文第一部分:1-3节。
1、一读:学生快速阅读1-3节,用一个词语概括这部分的主要内容。(欲行)
2、再读:思考,玄奘为什么要离开法门寺?
先用概括性的`语言说明原因,然后结合具体的词句加深理解。
主要原因:
寺:名胜、才多
玄奘:事繁、己微
用“与其……不如……”连起来说说。
具体的词句:
名胜:香火鼎盛名满天下香客如流
才多:水深龙多高僧济济
事繁:法师应酬太多喧喧嚷嚷
己微:远不如想出人头地
这些词语,学生大多能很好理解,这里重点突出“水深龙多”的教学。
同学们,你们记得在《三顾茅庐》中,人们称诸葛亮为什么?(卧龙)
还有哪些词语中含有“龙”呢?(卧虎藏龙、龙争虎斗、群龙无首等等)
从这些词语中,你知道人们用“龙”比喻什么?
然后,让学生用“法门寺水深龙多、高僧济济”为中心句,用“有的……有的……有的……”的句式写话。
二、学习课文第二部分:4-5节
1、学生自读,想一想方丈为什么要向玄奘提出这个问题?
2、交流:这一段,其实也是非常重要的段落,这一部分,是方丈对玄奘志向的考察,如果玄奘是一个胸无大志的人,那后面的观看松树林的环节,也就会落空。从中,我们可以了解方丈的智慧和细心。
三、学习课文第三部分:6-9节
共分为六个环节:
一读:玄奘和方丈来到了林子,他们看到了什么景象?划出有关句子。
二画:教师板画:山顶乱枝纵横的松树;一片修颀挺拔的松林。通过图画只管展示情境,加深学生体会。
三演:如果你就是山顶的松树或者是松林中的一棵松树,我来采访你们,问问你们为什么会如此不同?
从中体会乱枝纵横的松树和松林中松树的不同成长环境和生长状态。
补充:高山之巅无美木,伤多阳也。太好的环境同样不利于成长。而松林中的松树,因为有了竞争,有了奋发,有了上进心,就长成了参天大树。
四拓:松林中除了有竞争,其实,还有合作,和一棵孤零零的松树比起来,它们更有集体的力量:
说话:
当狂风袭来时,松林;
当暴雨倾盆时,松林;
当洪水肆虐时,松林;
体会到集体的力量和智慧,既有竞争,又有合作,才能成就人才。
五比:眼前山顶的乱枝松,方丈用什么词语来形容?(鹤立鸡群)
而一片松林,让玄奘想到了什么词语?(水深龙多)
理解:鹤立鸡群,虽然超出了群体,但是,毕竟标准不高。“鹤鸣高岗”,只是在山岗上而已。而且,长期混同于鸡群,也会有沦落为“鸡”的危险。
但是,“龙”就不同了,“飞龙在天”,比起“鹤”来,显然不在同一个标准了。
六悟:通过眼前景物的对比,玄奘明白了什么?你又明白了什么?体会文章所揭示的真意。
通过六个环节层层推进,学生能够比较容易的把握文章的中心。
四、学习文章第四部分:第10节
玄奘听了方丈的话之后,怎么做的呢?
通过写话的方式,拓展想象,理解。
写话练习二选一:
1、玄奘从此潜心苦修,
(补充文本的不足,也就是如何解决事繁的问题,如何面对法师应酬的问题。)
2、玄奘见到了上次劝说他离开的人后,
五、教学最后一部分。
引读这一小节。因为这一部分,应该认为是文章的一个累赘,没有必要“卒章显志”。道理,应该是让学生感悟的,而不是灌输的。所以,通过引读,一带而过。
六、拓展。
搜集玄奘的故事,推荐阅读《西游记》。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学会6个生字,掌握汉语拼音字母表,识记大写字母。会把自己的意思表达清楚。
2.引导学生发现利用反义词识字的方法,开发智力,扩展识字,提高学生想象力、判断力、口头表达能力及识字能力。
3.学会交流,学会合作,能与小伙伴共同分享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
发现反义词识字方法,识记大写字母,提高想象力、判断力、口头表达能力及识字能力。
课时安排
4课时
教学准备
课件,大小写字母卡片,写有谜语的彩纸灯笼,小礼物,带水果背景的卡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我的发现)
一、激趣导入
大屏幕出示图象及生字,引导学生发现反义词识字法。
(1)出示:长颈鹿──斑马图像,观察它们相比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说出高矮,然后点击出高、矮两个字。学生自己试着读一读这两个字。
(2)出示:猪──猴图,引出胖、瘦一对词。
二、探索发现
1.谁能说出高和矮有什么关系,胖和瘦又有什么区别(意义相反)
2.你还能说出自己在生活中或学习中知道的反义词吗?(如:大小、多少、长短等)师及时表扬、鼓励。
三、激趣识字
1.大屏幕出示:高──矮,胖──瘦,明──暗,美──丑,忙──闲,新──旧。
2.小组合作学习:用自己喜欢的办法记住这些字,互相帮助一下。教师巡视指导,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3.小组汇报:任选一组反义词说两句话或用动作表演出来,深入理解字义,从而记住生字。
三、游戏巩固
1.大屏幕依次出示汉字,指名读,启发记忆生字的方法。
2.做摘果子游戏:读大树上带字的果子,把认识的摘下来,带着同学读一遍,看谁一次摘得多。
3.做看谁找得快的游戏:请两名同学拿着字卡上台,也可以把字卡贴在黑板上。师说高,比一比谁先找到矮。主要认读六个生字。
4.同桌做考官,互相打擂互相考,一边拍手一边说我说高我对矮依次类推。
四、读中感悟
1.大屏幕出示礼物盒,打开后是6个小礼包,依次打开:打水,打伞,打电话,打鱼,打球,打个问号。(读一个出示一个。)
2.指导发现,这些词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吗?(每个词中都有打字,引导学生发现一字多意。)
3.读读记记,学生开火车每人读一个带打字的词语。
4.互相交流:一边读词语,一边给这些词语编动作,帮助理解,一生做动作,一生猜词语。
5.扩展积累:引导学生用打字说出更多的词语。
第二课时(日积月累)
一、设置情境,引导发现
1.大屏幕:一个动态的a在玩耍,遇到一个动态的A,它们手拉手做成了好朋友。
2.它们为什么能做成好朋友呢?(都是a,只不过A是大写大字,a是小写字母)
3.我们学过的汉语拼音字母都有一个好朋友。
二、探究识记
屏幕上出示大小写相对应的字母表。
1.找一找,有哪些大小写字母完全一样?
2.仔细看,哪些大小写字母相近?
3.剩下的是哪几对大小写字母?怎样记住?
4.小组内探究识记大小写字母,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认记大写字母,读准音,记准形。
5.汇报自学成果,以小组为单位开火车读大写字母(大写字母的名称音不好读,可以用小写字母的读音代替。)
6.由学生推荐小老师,带领大家认读字母。
三、游戏巩固
1.帮助小动物找家,大屏幕出示:A、B、C、E、F、H、M、N是小房子造型,a、b、c、e、f、h、m、n是小动物。
2.做找朋友游戏:师把小写字母卡片课前放到每个学生坐位上,指名手持大写字母卡片的同学去找与它同音的小写字母做朋友,其他同学手持卡片唱《找朋友》儿歌。
3.做击鼓传花游戏:鼓停花传到谁手中,谁上台指读大写字母。
4.猜字游戏,一生用身体或手势做出一个大写字母的形状看谁能最快读出字母。
5.做找错游戏。
大屏幕出示身上写有大小写字母的动物,两个动物排一组,身上应有相同的字母,如A和a,指名学生说说哪个小动物站错位置了,把它改正过来。
四、拓展应用
学唱字母歌,帮助记忆字母顺序,鼓励背诵字母表。
五、游戏感悟(《人有两件宝》)
1.出示谜语:两棵小树十个杈,不长叶子不开花,能写会算还会画,天天干活不说话。
2.画一画:将自己的小手画在纸上。
3.我们的小手画画的时候是谁在为他们下达命令(支配他们)?(大脑)
六、读中感悟,悟中读
1.带着你的体会自由读儿歌。
2.请同学自己试着读。
3.师生共同正音,师范读。
4.指名读,小组读。
5.读过儿歌说说自己知道了什么。
6.选自己最喜欢的一段背下来。
第三课时(口语交际)
一、创设情境
1.布置谜语王国会场,播放音乐。
2.学生展示自己准备的谜语,把自己搜集到谜语摆到自己的桌子上。
二、猜谜高手过三关
1.比一比,看谁能把收集或自编谜语的过程介绍给大家。注意把过程说清楚,把话说完整。说得好的同学师发给小礼物。
2.赛一赛,看谁最先猜对谜语,组织学生积极猜谜。
学生念谜语时,猜谜学生会迫不及待去猜结果,场面十分活跃。教师要注意维持秩序。谁最先说出答案,师发给小礼物。
3.争一争,看谁能把是怎么猜出谜语的说清楚。
师:谜语王国真热闹,猜谜语高手可真不少! 别着急,现在闯第三关可不容易。鼓励学生大胆说:猜对了哪个谜语?是怎么猜出来的?大家认真听,评评他说的有没有道理。语言叙述清晰,说得明白的同学,师就发给小礼物。
三、全员互动,口语交际
请同学们在谜语王国里自由游览,选自己喜欢的灯谜,与制作灯谜的朋友交流,看猜得对不对,并告诉对方是怎么猜出来的。尽量鼓励没得到礼物的同学多动脑多参与。
四、评选猜谜高手
出示自己已经获得的小礼物。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220语文园地五教学设计二,一下语文园地五,希望对你有帮助!
语文教案 篇5
教案示例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4个生字。
2.朗读课文。能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
3.能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做人不能自私自利,要替别人着想。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大家都看过电视剧《西游记》,对那个又馋又懒,笑料百出的猪八戒一定记忆犹新。今天,我们再学一篇有关猪八戒的有趣的故事,题目叫《猪八戒吃西瓜》。(板书课题)
二、感知课文内容
想知道这是一件怎样有趣的事吗?请大家自读课文,思考问题。
出示自学思考题:
1.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课文中哪些地方读不懂,提出来。
三、检查自学情况
1,指读课文。(正音)
2.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指名说。(师生评议)
四、质疑
把读课文时读不懂的地方提出来。(师生梳理归纳)
五、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思考问题。
第二课时
一、回忆上节所学内容
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学生答)这节课,我们继续阅读课文。
二、确定阅读重点
1.哪些自然段写了猪八戒吃西瓜的经过?(5-9自然段)
其他段写了什么?(l-4自然段写猪八戒吃西瓜的原因。10-14自然段写猪八戒吃西瓜结果)
2.课文重点是什么?(5-9自然段,猪八戒吃西瓜的经过。)
三、自学课文
出示思考题,默读思考:
猪八戒发现西瓜以后四次偷吃西瓜都是怎么做的`,怎么想的?结果怎么样?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四、反馈
1.讨论思考题。(交流)
(从中体会到猪八戒贪得无厌、嘴馋、自私。)
2.朗读有关自然段。(要读出猪八戒的可笑、愚蠢、馋相)
五、总结
1.由这个故事你想到什么?有什么收获?(指名说)
(做人要勤奋,应先想到别人,否则不会有好结果。)
2.朗读全文。
附: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组织学生自学、交流,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弄清猪八戒四次偷吃西瓜、四次跌倒的经过和心理活动;理解孙悟空妙计惩罚猪八戒的情景。对学生进行人要勤劳、先人后己、敬重师长的教育。
探究活动
1.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再倾听别人的意见。
2.自由组合,根据课文的内容,大胆想象,进行课本剧表演。
语文教案 篇6
孩子们,春天来了。你听到春的声音、看到春的色彩了吗?嘘——别出声,让我们轻轻地打开门,轻轻地走出去,用自己的手抚摸一下枝头,看看熟睡的小芽是否已经睁开了眼睛。
轻轻地
轻轻地
绿芽撕碎了身上的衣裳
扭一扭
转一转
嗬
变成了个绿绿的小圆球
咦?小草起床了吗?别出声,让我们走上前去——
轻轻地
轻轻地
别吓着了小草
它们还太嫩、太小
哪里禁得住
我们重重的一脚
哦,听——小鸟在唱歌呢!轻点、轻点,别影响了它们唱歌的情绪。
轻轻地
轻轻地
小鸟正在演奏春的'乐曲
小心——
别碰乱枝头
影响了它们
歌唱的情绪
轻轻地、轻轻地,在大地复苏、春暖花开的季节里,大自然变得多么美丽!让我们舒舒服服地走在春风里,看它五彩的大笔怎么把大地涂抹得花红柳绿?让我们惬意意地漫步在细雨里,看这些细细的“鱼丝线”怎样才能钓到大鱼?让我们静悄悄地看那流云远去,想象它们这一路上演了多少场魔术表演……于是,有多少首《轻轻地》的小诗,正在让我们着迷。
《风儿》轻轻地/轻轻地/风儿搬过来一个个/大大的染缸/瞧去吧……
《春雨》轻轻地/轻轻地/细细的“鱼丝线”/从天上扯到地下/哦,别惊动了地下的小鱼……
《白云》轻轻地/轻轻地/那片片漂浮的舞台/让天空变得如此热闹……
啊,走在野外、陶醉在美丽的春光中,我们还会发现多少个“轻轻地”呢?空中的风筝轻轻地飞翔在云际;一群群小鸟轻轻地掠过树梢;一片片叶子轻轻地在风中舞蹈;一朵朵小花轻轻地绽放着笑脸;一条条小鱼轻轻地观望着水面;一只只蚂蚁轻轻地跑出了洞穴;一群群牛羊轻轻地融进春光……孩子们,春天有如此之多的“轻轻地”!每一个“轻轻地”都如此迷人、如此令人感到快活!拿起笔,写一写你眼睛里、你耳朵里、你里面的“轻轻地”吧,那一定是一首美丽的歌!
创作训练:
1、文中有三首小诗《风儿》《春雨》《白云》是写了一半的小诗,你能够把它们写完整吗?试试看,你也很棒哦!
2、你观察到春天里有其它的“轻轻地”现象吗?请你根据观察和想象自己创作一首《轻轻地》。
语文教案 篇7
教材分析
《我家住在大海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语文上册第十一单元第一篇主体课文,通过学习这篇课文,使学生感受到月亮湾的美,大海的美,而且感受到大海美得并不空洞,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大海的美好感情,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和想象能力。
学生分析
学习本单元时,学生入学已两个月了,已学习完了汉语拼音,认识了部分生字,阅读了两篇小短文,有一定的学习生字和小短文的经验,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同时还指出:“语文教学应注重提升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这就要提倡一些新型的学习方式——主动、探索、合作,构建平等、民主、合作、共同发展的师生关系,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出发点,寓教于乐,让学生喜欢语文这门学科。课堂上给学生提供充分的空间,关注学困生,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愿望。因此在设计本课时,教师希望学生始终处于探索和发展的状态,通过观察、想象、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主动认识生字、学习短文,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得到同步的发展。
创新点
随着我国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特别是新课程的实施,课堂教学中的人际关系越来越受到重视。在新的课程理念下,提倡主动、探索和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构建新型的课堂结构,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以及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提高小学生的心理素质。本课通过多媒体课件的运用使学生直观的感受到大海的美;在课堂中老师真诚地尊重和理解学生、以宽容和关怀的态度对待学生,为学生营造出和谐的课堂人际关系氛围,进而全面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
教学目标
1、 认读生字“住边亮湾条打位爷他故事完”12个。
2、 复习汉语拼音,能借助拼音极其它方法识字。
3、 熟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音韵美;体会大海的美丽富饶,培养学生热爱大海的感情。
4、 初步培养学生搜集材料的能力。
教学重点
1、 认读生字“住边亮湾条打位爷他故事完”12个。
2、 通过生字的学习,积累识字方法。
3、 熟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音韵美;体会大海的美,培养学生热爱大海的感情。
教学难点
对大海美的感受;培养学生热爱大海的感情。
教学流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 同学们,今天老师告诉你们一个好消息:你们的好朋友丁丁邀请咱们去他的家乡大海边玩。你们愿意吗?(生答)那快快准备好,我们马上就出发吧。
2、 课件演示:大海、波涛、月亮湾、打鱼船、老爷爷和丁丁、课本上的小诗。
3、 看,蓝色的大海,美丽的月亮湾,丁丁的家乡多美呀!还有一首描写丁丁家乡的小诗。这节课我们就来读一读《我家住在大海边》。(板书课题)
【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儿童是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美丽的画面将学生带入了“丁丁的家乡”极大的诱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
二、初读小诗,自主合作学习,读准字音,记住字形。
过渡:谁还记得遇到不认识字的时候,我们该怎么办?
(一)、请同学们打开书自己试着用刚才的方法指读小诗。看能读下来吗?
1、 自读小诗。
2、 同桌互读,正音。
3、 指名读。评价。
4、 小老师领读。
5、 还有很多同学想读,请会读的同学大声读,还不熟练的同学小生跟着读。
【先放后扶,给学困生一个展示的平台;学生互相评价,以鼓励为主,相互尊重,构建一种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的形成和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二)、这么快我们就读会了小诗,你们真棒!看小诗中的词变成了小鱼从大海里游了出来,向你们表示祝贺那!
1、 出示鱼片做的词卡,出一张读一张。
2、 小老师领读。
3、 小老师查读并评价。
4、 齐读词卡。
(三)、小诗我们会读了,又认识了这么多的词语,看字你认识吗?(课件出示生字条中的生字)他们都藏在你们的书里,到诗中找一找,找到了用铅笔做上标记,读一读。
1、 找字并自由读。
2、 同桌讨论生字的记忆方法。
3、 汇报。(学生说到哪个生字课件就出示哪个字)
住:人+主=住
还有哪些字也是“イ”?“他、位”
板书:住位他(“イ”变成红色)
完:请你拼出它的读音,领大家拼拼。看看还有哪个字与它的读音相同?
湾:请你领大家拼读。
板书:完湾
打:他与手有关,左边是“オ”。
板书:打
事:请你给事组个词——故事。
板书:事(第一笔“─”变成红色。)
条亮爷边:领大家读读。
还有个字你们认识吗?
出示“有”齐读。
板书:有
4、 出示生字卡
(1)齐读字卡。
(2)男女生、小组分读。
5、 游戏:
今天,我们到丁丁的家乡月亮湾来玩,可真高兴。月亮湾的沙滩上还有各种各样的贝壳呢。(出示课件:有贝壳的沙滩)大家愿意捡贝壳吗?(生答)我们一起去捡吧。
师生共同捡贝壳。
瞧!老师捡到了一个,你捡到了吗?咦,贝壳里还有字条呢!快拿出来读读。(师到学生中去听)奥,我发现咱们手里的字条都是小诗中的字词,我们来把它试着连连。(课件出示小诗)全体连诗。我的是:我家住在大海边生:天蓝蓝┅┅
小结:在月亮湾沙滩上捡到的.贝壳,是大海送给大家的礼物,快收起来。
【通过游戏,在玩中学到知识,巩固复习,让学生在轻轻松松中识字、学文,就不枯燥了,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为终身学习打基础。】
三、再读课文,感悟月亮湾和大海的美。
过渡:月亮湾天蓝蓝,海蓝蓝,我们还在月亮湾的沙滩上捡贝壳、做游戏,放眼望去,大海就在我们眼前——
1、 课件出示学生收集来的有关大海的图片。
过渡:大海风景美丽,物产丰富。你们喜欢月亮湾、喜欢大海吗?你能通过读把喜爱之情读出来吗?
2、 有感情朗读。
(1) 自由读。
(2) 指名读,其他同学闭眼想象。评价,
(3) 大家齐读。
【通过不同方式的读,对诗的意境有了内化,感悟诗的音韵美,体会大海的美丽。想象画面听读,是在教给学生一种阅读方法。】
过渡:大海边的月亮湾里有条打鱼船,船上有位老爷爷,他的故事说不完,你们猜猜他会说什么故事呢?(出示课件:打鱼船和老爷爷、丁丁)
3、 学生想象回答。
4、 试背课文。
【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想象中拓宽了创新空间,既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又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无论是想象还是描述,都要与学生的已有的生活经验相联系,还能使学生的创造力得到锻炼。】
过渡:大海美丽无限,描写大海的诗歌也很多,这些是课下同学和老师搜集来的,请你选择其中的一首,自己读一读,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拼拼音,也可以问老师和同学。
四、扩展延伸。
1、 出示有关大海的诗歌六首。
2、 学生下座位去读。
3、 选代表汇报。
【新的课标要求语文课要开放,讲究大语文观;教师是在用教材,不是在教教材,而且教材既可以补充又可以替换,只要学生能接受,有兴趣。另外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就要扩大他们的阅读量。】
五、总结。
这节课我们就读到这里,课下还可以接着读。
附板书:
我家住在大海边
住 打
位 事
他 有
条 海边 月亮湾 打鱼船 位 故事 老爷爷 说不完 住在 他
课后反思
《我家住在大海边》是一首富有海边渔村生活气息的诗歌。描绘了大海的美丽和渔民生活的愉悦。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我注意了以下几个方面:
1、 注意教师角色的转变,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尝试理念的支配下,我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采用师生互动、小组
讨论、全员参与等学习模式,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增强了课堂的容量。在小组讨论中感悟到大海的美丽。把课堂上被动听讲变为主动参与、主动探求知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2、 注意了以读为主的训练主线。
阅读教学以读为本,尤其是对低年级的学生更不能做过多的讲解,而应
多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感到情感的熏陶。学生反复朗读,注于目,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就能深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在学习这首诗歌时,首先让学生初读课文,并在语言环境中学习生字,同时对课文内容有一个整体的感知。接着尝试研读,提出要求;然后小组共同学习,相互评价,提高朗诵水平,从而感受诗歌的音韵美,体会大海的富饶美丽。最后尝试品读,通过初读、品读,学生对诗歌有了比较深刻的理解。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有表情、有节奏的朗读,使形象和情感融合,达到学生情感与诗歌表达的情感融为一体的境地。
3、 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辅助作用。
根据本课主题,联系学生生活积累,借助信息技术帮助学生理解、感受
诗歌的语言、情境。
(1) 创设情境,激发情感。新授课伊始,通过播放多媒体课件,使学生直观地认识到大海的美丽。由此,学生自然而然地投入到学习的氛围中,兴趣浓厚。
(2) 利用电脑课件,突破难点。本课语言优美,朗朗上口。但是
有几处是学生理解的难点:“船上有个老爷爷,他的故事说不完”。如何帮助学生理解这一点呢?我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设计了一个有声的课件,由一个老爷爷讲故事,同时出现画面让学生观察、体会,通过自己的感悟,再通过形象直观的的画面,学生很容易地理解了这点,达到水到渠成的效果。
(3)利用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认识汉字。生字教学本是枯燥乏味的,但是信息技术的介入却为识字教学注入了活力。在识字教学这一环节中,通过提供相关的多媒体课件,生动、直观,不仅帮助学生掌握了汉字的结构特点,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会认11个生字,会读生字组成的词语,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感悟,并注意积累词句。
3、从爱迪生想出的办法中领会他的聪明,爱动脑、多动手、善于发现的意识。
教学重点
让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在朗读中感悟,体会爱迪生的聪明可爱。
教具准备
1、教师:小黑板,生词卡片。
2、学生:查找资料了解爱迪生。
3、课前学生在家用镜子做聚光实验。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你们知道电灯是谁发明的吗?(板书:爱迪生)
谁有办法记住“迪”这个生字。
2、谁愿向大家介绍一下自己课前搜集的关于爱迪生的资料。
3、师总结:爱迪生是举世闻名的美国电学家和发明家。他的一生发明了很多东西,如电灯、电话、电报、电影等,登记过的发明就有1000多项,为人类的文明和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过渡语: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一篇爱迪生小时候的故事。(板书:救妈妈)
4、齐读课题。思考: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预设:爱迪生为什么救妈妈?爱迪生是怎么救妈妈的?妈妈有没有得救?)
过渡语:让我们以来学习一下这篇课文,然后解决这些问题吧!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自读课文,听清老师要求:
(1)字音要读准,不读破句子,不认识的字,或难读的句子要多读几遍。
(2)标出自然段序号。
2、生自由读文,识记生字。
3、检查生字词语以及读书的情况:
(1)字:小黑板出示带拼音小黑板。(齐读,指名读)
(2)词:出示词语卡片
检查 急性 斥责 委屈 亮堂
明晃晃 阑尾炎 恍然大悟 一溜烟似的
○1同桌互读
○2开火车检查
○3教师点拨指导
明晃晃 亮堂 一溜烟似的读音 了解 什么是阑尾炎,阑尾炎的危害)
(3)句:○1小黑板出示:
突然,爱迪生一溜烟似的奔出大门。不一会儿,他回来了,捧着一面明晃晃的大镜子。 爱迪生让小伙伴们站在点燃的油灯旁边,由于镜子把光聚在一起,病床上一下子亮堂起来了。
○2指名读,注意加点字的读音。师生共同正音。
三、细读课文,了解内容。
1、课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5个自然段)
2、课文讲了谁的故事?
四、再读读文,重点探究。
过渡语:大家表现真棒,下面我们来解决大家 的第一个问题。
(一)学习爱迪生为什么救妈妈。
1、请同学们自己读第2自然段,边读边思考:爱迪生为什么要救妈妈?
2、生自读后回答:因为妈妈生病了,或者是因为妈妈得了阑尾炎。
3、从这个自然段中你还知道了什么?是从哪些词语或句子中知道的。
生答:(1)妈妈病得很严重,我是从“直打滚中知道的”
(2) 妈妈得的是阑尾炎,要马上动手术。我是从“原来妈妈得的是阑尾炎,需要马上动手术。”中知道的。
(3) 妈妈不能等到去医院做手术。我是从“爸爸骑马到几十里外去请医生,太阳快落山时,医生终于来了,上医院已经来不及了”等词句中知道的。
(二)学习爱迪生是怎么救妈妈的
过渡语:妈妈的病情是多么的严重呀!大家都盼着医生快点动手术呢,可是,在这个时候,医生遇到了什么难题呢?又是怎么解决这个难题的呢?请大家一起读一读2―4自然段。
1、指名读2―4自然段,其余生边听边思考:
(1)医生遇到的难题是什么?
(2)是谁想出来的办法解决的难题,想出了什么办法?
2、小组讨论后汇报。
师相机板书(板书:镜子―聚光―亮堂)
3、多么聪明的爱迪生呀,可是爱迪生这样做,一开始,爸爸理解吗?找出有关句子读读。
(爸爸一看,又气又急,斥责道:“什么时候了,还胡闹!”)
过渡语:就是啊,妈妈生命危在旦夕,还胡闹,爸爸能不气,能不急吗?谁愿意当又气又急的爸爸来斥责爱迪生? 读出严厉的语气。
(1)指名读。
(2)评议。(评议标准:读得正确吗?有没有,添字漏字现象;读音是否响亮,语速和节奏怎样;有没有读出爸爸的严厉语气。)
(3)根据评议结果,自己练习读一读这句话。
4、师:面对这样又气又急的爸爸爱迪生怎么说的?
爱迪生委屈地说:“我没胡闹,我想出办法了。不信您瞧!”
过渡语:是呀,他用镜子聚光的办法使屋子亮堂了。让我们分角色朗读一下第四自然段,来感受一下当时的情景吧!
5、朗读感悟:
(1)小组内 分角色朗读,可以加上动作,表情。
(2)指名展示。
(3)评评,议议。
(4)根据评议结果,自由练习朗读。
过渡语:大家的表演的真投入,把爸爸的愤怒,爱迪生的委屈,还有最后大家的惊喜都表现了出来。
6、学到这里,你想对爱迪生说些什么呢?
生:爱迪生你真聪明。 爱迪生你太棒了。
(三)学习爱迪生的妈妈得救了吗
过渡语:不光你们在夸奖爱迪生聪明,医生也在夸奖爱迪生聪明呢!你能从文中找到吗?
1、自读后,回答。
2、你从这个段落中,除了知道爱迪生很聪明之外,还知道了什么?
生:爱迪生的妈妈得救了。
3、是啊,爱迪生的妈妈得救了,请同学们想一想,爱迪生之所以能够想出办法救妈妈,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生答:爱迪生很聪明。
4、你知道他为什么这么聪明吗?请大家读一读第1自然段。
5、生答后师总结:
他不但爱动脑筋,还爱动手做做看,老师希望每个同学在生活中做个有心人,多动脑,勤动手,争做小小爱迪生。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请同学们看看书上的'图,图上画的是什么?谁来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教师提示:可以用下面的句式:
爱迪生七岁的时候,妈妈 ___________ ,爱迪生 ___________ 救了妈妈的命。
2、检查生字词掌握情况。
小黑板出示:下面的一段话
有一天早晨,我正在睡懒觉,爸爸斥责道:“你赶快起床去叫医生,让医生看看你哥哥是怎么了。”我一溜烟冲出家门找来了医生,经过医生的检查,我哥哥得了急性阑尾炎,爸爸、妈妈急忙送哥哥去医院治疗。过了一星期哥哥的病好了。我们又能在一起玩了。
(1)学生自己试读。
(2)教师指名读。
(3)同桌互读。
二、学习我会写中生字
指导书写:“油、团、炎”三个字和“检查、斥责、夸奖”三个词语。
①出示“我会写”图标,让学生仔细观察田字格里的生字。说说发现了什么。(如:“油”“检”都是左窄右宽的字。“团”字里面的竖勾要写在竖中线上。“炎”字下面的“火”要比上面的“火”大一些。“责”字中间一横要写长些……)
②重点指导、范写
斥:联系“斤”的书写,第三笔在横中线,第四笔在竖中线,最后不要忘写点。
责:上下结构,上面要写得扁写,中间横短,第三横最长,下面的“贝”略长,横折的横在横中线上。
夸:大字头撇捺不超过横中线,要盖住“亏”
奖:大字要托住上半部分,最后笔是捺
炎:上小下大,第四笔是点,第八笔是捺
三、布置作业
把你印象最深的句子抄写在读书笔记中。
语文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反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的不同语气。
2.了解植物的叶子和果实的关系,懂得与课文有关的事理。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使之乐于并善于开动脑筋,积极探索大自然的无穷奥秘。
教学重点:
正确认读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葫芦的生长过程。
教学难点:
弄清葫芦与叶子之间的密切联系。
教具准备:
智能交互平板、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课件出示生字词)今天咱们继续来学习第14课《我要的是葫芦》,上节课咱们已经学过了生字宝宝,现在我们就来复习一下,玩一玩摘苹果的游戏吧!
小组竞赛,看哪组完成得最出色,给予奖励。
二、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课件展示“课文插图”部分。
师:那么我们就先来看看故事中的葫芦,先看第一幅图,请小朋友认真观察,哪个小朋友能说说这幅图?下面请小朋友再看一幅图,出示第二幅图,看看你发现了什么?看看有什么不一样?
1.你发现两幅图有什么不一样?
生1:人的表情不一样:一是面带微笑,一是满脸惊讶。
生2:葫芦的叶子不一样:一是绿绿的叶子,一是枯黄的叶子,有的还有小孔。
生3:葫芦不一样:一是挂在藤上,一是掉在地上。
师:同学们说得好极了,观察得十分仔细。
2、看了这两幅图,小朋友的心中是不是有个大问号产生了呢?(学生发表意见。)下面我们就来看看故事,学了故事后呀你就明白了。
三、图文结合:自读感悟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课件出示图文)
师范读第一自然段。喜欢这段话吗?你特别喜欢哪一句?
自读第一自然段,找出你喜欢的句子读一读,想一想葫芦的生长过程。
生1读:细长的葫芦藤上长满了绿叶,开出了几朵雪白的小花。花谢以后,藤上挂了几个小葫芦。多么可爱的小葫芦哇!
师:听出来了,你有点喜欢小葫芦。有声喜欢小葫芦的吗?
生再读。师:来,让我们把心中的喜爱读出来。(齐读)
比我们更喜欢葫芦的人是——(种葫芦的人)。你从哪句体会到的?那个种葫芦的人每天都要去看几次。
师:几天?
生:每天
师:看一次?
生:是看几次。
师:对,强调看几次。
生读:那个人每天都要去看几次。
师:通过这一段话,你知道葫芦的生长过程是怎样的了吗?
生:种葫芦—→长出叶子—→开出小花—→结出小葫芦(板书)。
对,就是和其他的`植物一样经过了一轮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的过程。让我们带着心中对葫芦的喜爱再美美的读一读这段话。
(二)学校第四自然段(课件出示图文)
1.听得出来同学们都很喜欢小葫芦,可是……告诉你们一个不幸的消息:那些可爱的小葫芦慢慢的变黄了,一个一个都落了。你现在是什么感受啊?
生1:好可惜呀!
生2:我心里很难受。
2.让我们把心中的惋惜,难过读出来。
不久,小葫芦慢慢地变黄了,一个一个都落了。
3.是呀,看着小葫芦一天天的变黄,落掉,我们怎能不敢过呢!来,我们再读读这句。
(三)学习二三自然段
1.学到这儿,你们的脑海里一定出现了一个大大的问号,为什么葫芦一个一个都落了下来?(课件出示问题)我们来帮种葫芦的人找原因吧。
2.带着“葫芦为什么会落”的疑问自然读二三自然段。
3.我会填,我会读:①他看见(叶子上爬着一些蚜虫)你知道蚜虫长什么样吗?(课件出示蚜虫)蚜虫是一种害虫,专门吸植物的幼苗、嫩叶上的汁液。②他心里想:(有几个虫子怕什么!)
4.感悟句子:(展示课件我会读)引导学生理解句子的语气有什么不同。
(1)有几个虫子怕什么!(感叹号)
(2)有几个虫子不可怕。(陈述句)
多读几遍,引导学生理解虽然两句话表达的意思相同,但表达的感情不一样。
(3)他自言自语地说:“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课件展示南瓜和葫芦)通过形象的对比让学生理解种葫芦的人的期待)
指导朗读:自言自语读的时候声音要低,突出自己和自己说话的感觉。
5.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种葫芦的人和邻居的对话。
邻居:你别光盯着葫芦了,叶子上长了蚜虫,快治一治吧(着急)
种葫芦的人:什么?叶子上的虫还要治?我要的是葫芦。(惊讶,不屑)
理解“奇怪”一词:为什么那个人会感到很奇怪?
因为他一心只想着葫芦,不懂得叶子与葫芦之间的关系。
师:从他们的对话中,你感觉到了什么?种葫芦的人错在哪里?
生1:种葫芦的人不懂叶子与果实的关系
生2:种葫芦的人不听劝告,没有及时治蚜虫。
师:现在理解为什么葫芦都落下来了吗?
生:理解了。因为不治蚜虫,所以小葫芦一个个都落了。(板书)
师:种葫芦的人看到葫芦都落了。会想些什么呢?
生1:要是当初听了邻居的话。葫芦就不会掉了
生2:如果治了蚜虫,小葫芦就能长得赛过南瓜
生3:我现在去治蚜虫,葫芦还会长出来了。
师:老师编了一首歌谣总结这篇课文,我们一起来学唱下好吗?
(课件出示唱一唱)
一棵藤上挂着几个,
葫芦娃,葫芦娃,
盯着葫芦笑哇,
有了蚜虫不治,
落光啦,落光啦!
(配乐《两只老虎》
四、拓展延伸
想一想,说一说:假如你明年种了葫芦,叶子上生了蚜虫,你会怎么做呢?
五、指导写字
歌诀巧记字:
张口一声 “哇”,
用手往上挂,
女孩爱娃娃,
捉虫能手小青蛙,小青蛙!
六、板书设计
14.我要的是葫芦
长满叶子—→葫芦可爱
↓ ↓
蚜虫(不治) 落了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经典教案07-18
语文《语文园地一》教案03-19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3-05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优秀语文教案 小学教案语文05-11
语文的优秀教案04-12
语文《狼》教案03-18
语文识字教案02-22
语文《变脸》教案03-16
《语文天地》教案0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