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4-12-26 11:02:38 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8篇[推荐]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8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教案8篇[推荐]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中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课文。

  3、掌握课文内容,了解香港的美丽和繁华,激发学生热爱香港、热爱祖国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课前我们欣赏了歌曲《东方之珠》,今天这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东方之珠》。

  齐读课题:《东方之珠》

  2、听写词语:沐浴舒服倾听举世闻名观赏商店闪耀人流如潮

  3、同学们,你们想不想去香港旅游?(想)今天这节课,我们要通过认真读课文,和作者一起去饱览香港的美景,领略一下“东方之珠”的风采。

  二、学习第1节

  1、课文的第1节向我们交代了香港是我国的南大门,有哪些景点,是课文的总起。谁来说说香港有什么?(香港有——)

  (板书:迷人的沙滩、著名的公园、繁华的街市)

  2、指导朗读:读出沙滩的美丽迷人,公园的著名,街市的热闹繁华。

  3、为什么说香港是我国通向世界的南大门。

  师:整个国家好比一个家,得有个门,香港在我国的南方,它就好比是我国南边的大门,那里每天有许多船只、飞机通往世界各地。

  (生齐读第1节)

  三、学习第2-5节

  1、(生闭上眼睛)清晨,我们在上海登上飞机,经过两个小时的航程,飞机缓缓降落在香港新机场。香港到了!(睁开眼睛)

  2、下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轻声朗读课文第2-5节,尽情地游览一下各个景点。找找课文介绍了哪几处景点?

  生自由朗读课文。指名回答。

  (板书:浅水湾、海洋公园、铜锣湾、美丽的夜景〉

  3、你最喜欢哪个景点,读给你的同桌听听。

  4、精读训练(生读后交流,灵活机动的教学第2-5节)

  你最喜欢哪个景点? 请你朗读一遍(生说)

  第2节:迷人的沙滩——浅水湾

  (1)指名读第2节。

  (2)〈浅水湾图1〉你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美景?你从哪里看出浅水湾很美、很迷人。(浪平沙细、阳光和煦)师:看,平静的海面,细细的沙子,阳光多么温暖啊!指导朗读:浪平沙细、阳光和煦

  (3)师:温暖柔和的阳光洒满了海面。洒在了金色迷人的沙滩上,真如仙境一般。所以说,浅水湾是——(生说:“旅游、度假的好地方”。)

  (4)〈浅书湾图2〉瞧,每逢节假日,迷人的沙滩吸引来多少游客。人们在沙滩上游玩,有什么感觉呢?(舒服)人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呢?

  (5)让我们大家来读一读第2节,把漫步迷人沙滩的舒服感觉读出来。指导朗读:(师:你正在沙滩上悠闲自在地散步,轻轻的柔柔的海风吹来,多舒服啊!仔细一听还能听到浪淘拍岸的声响。)(指读 齐读)

  过渡:欣赏完了迷人的浅水湾,大家一定还想去别处看看吧,那就别停下你的脚步,让我们跟随作者去细细欣赏。

  第3节:著名的`公园——海洋公园

  (1)指名读第3节。

  (2)“举世闻名”是什么意思?你能给它换个词语吗?把词放进句子中读读。(驰名中外、世界闻名、闻名中外)

  (3)来得正巧,海豚,海狮表演开始啦!这些海豚、海狮在干什么?你觉得它们的表演怎么样?你从哪些地方看出海豚和海狮的表演非常精彩?

  (有的……有的……有的……有的……)

  (游客:聚集,不时……开怀大笑)

  (4)齐读第3节。

  (5):有这样精彩表演的海洋公园,难怪会举世闻名。

  过渡:乘上去铜锣湾的双层巴士,不多时

  就到了铜锣湾。一下车,你看到了怎样一番景象?

  第4节:繁华的街市——铜锣湾

  (1)指名读第4小节。

  师:铜锣湾和中环、尖沙咀是香港的三大闹市口。一个“闹”字可以看出铜锣湾一幅怎样的景象。(热闹、繁华)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

  (2)重点理解:

  A、“摩天大厦”:指的是各种高楼大厦,读出楼房的高来。(指名读)

  B、“鳞次栉比”:像鱼鳞和梳子的齿一样,一个挨着一个地排列着。

  鳞次栉比是一种怎样的景象呢?〈楼图〉(指名说:摩天大楼……)

  :房屋很多,一座挨着一座排列着,很密,这就叫做——鳞次栉比。

  C、从“琳琅满目”看出商品多,使我们看得——眼花缭乱。

  D、从“人流如潮”看出人多,人像潮水一样涌过来。

  :铜锣湾楼多、商品多、人也多,是全港三大闹市之一。

  (3)让我们感受铜锣湾这种热闹、繁华的景象。(齐读)

  过渡:香港的白天很美,香港的夜景也很漂亮。每当夜幕降临,整个香港又是另一番景象,你想欣赏吗?

  第5节:美丽的夜景

  (1)夜幕初垂,轻风徐来,站在太平山山顶,美丽的维多利亚湾夜景尽收眼底。请看:〈插图:夜景图1、2、3〉

  (2)你觉得香港的夜景美不美,美在哪里?请你找出这一段的中心句。(指名说)

  (板书:灯的海洋)

  (3)第5节用了3个比喻句,写出了香港美丽的夜景。

  跟老师一起来读一读。指名说把什么比做什么?

  (师引读:……成了——

  ……像——

  ……如同——)

  (4)港湾里的灯光是静的,马路上的车灯是动的,一静一动,互相辉映,真是——(美不胜收)谁愿意当播音员,把这么美的夜景介绍。(指名读、齐读)

  (5)谁能不看书,看图向大家介绍(指名试背第5节)。

  四、学习第6节

  1、(看板书)师:香港有迷人的沙滩——浅水湾、著名的公园——海洋公园、繁华的街市——铜锣湾,香港那么著名、迷人、繁华、美丽,所以我们说“香港,真是——(一颗无比璀璨的‘东方之珠’”。)

  2、谁来赞一赞香港?(指名读)

  3、香港,这一颗无比璀璨的“东方之珠”曾经被英国侵略军攻占,19世纪,英国侵略,清政府被迫将香港割让给英国。直到1997年7月1日,香港又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4、师述说:英国国旗和香港旗在英国国歌乐曲声中缓缓降落,随着米字旗的降下,英国在香港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宣告结束。雄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响起来了,五星红旗和香港特区区旗一起徐徐升起,1997年7月1日这一天,经历了百年沧桑的香港回归祖国了,人民从此成为香港这块土地上的真正主人。

  5、我们为我们的祖国拥有这样一颗无比璀璨的“东方之珠”而感到什么?(骄傲、自豪、喜爱……)请你带着这种感觉再读一读第6节。(齐读第6节)

  6、让我们共同祝愿——(香港未来更美好!)

  五、作业:

  1、背诵课文

  2、向家人、朋友介绍香港。

  六、板书:

  14、“东方之珠”

  迷人的沙滩——浅水湾

  著名的公园——海洋公园

  繁华的街市——铜锣湾

  美丽的夜景——灯的海洋

  教学反思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熟读《字典公公家里的争吵》,理解诗中的词语。

  2、学会正确使用标点。

  教学重、难点:

  有感情读儿童诗。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三分钟演讲

  二、谜语导入

  小朋友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 老师有一则谜语,看你能不能猜出来,听仔细了:有人不说话,肚里学问多。有字不认识,就去请教它。(一起说)

  字典就像一位慈祥的老人。如果你在学习中遇到一些困难,只要是它知道的就会毫无保留地告诉你,因此,大家都亲切地叫它字典公公。字典公公的家很大,里面的家族成员可多了。可是有一天,字典公公家里发生了争吵,吵得可热闹了。小朋友们,你们想不想去字典公公家了解一下这场争吵?(想)

  这节课就让我们来读一读《字典公公家里的争吵》这首儿童诗

  三、指导诵读

  1、出示诵读要求。

  一读通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二读懂 理解词语,读懂大意。

  三读好 想象画面,读出情感。

  2、读通。

  (1)初读全文。

  请小朋友们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读读这首诗,遇到不认识得字就读读上面的.拼音,争取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开始吧!

  学生自由读课文,师巡视。

  (2)检查读课文情况。

  读得怎么样了?请一些同学来读读课文吧。每人一小节,谁愿意读?

  (3)指导停顿。

  师生合作读,学生用铅笔画上停顿符号。同桌一人一段互相读。

  3、读懂。

  (1)课文已经基本读通了,下面清小朋友们默读课文,有不理解的词用笔标出来。

  (2)交流解析难理解的词语。

  头头是道:形容说话或做事很有条理。

  反驳:说出自己的理由,来否定别人跟自己不同的理论或意见。

  深奥:(道理、含义)高深不易理解。

  报告:用口头或书面的形式向上级或群众所做的正式陈述。

  主角:主要角色、主要演员、主要人物。

  不可开交:无法结束。

  片面:偏于一面,不全面。

  强调:着重提出。

  4、听录音。

  读得怎样?你想读得像他一样好吗?我们一起努力!

  5、读好。

  (1)第一段。

  师:刚刚我们听了课文的录音,你知道字典公公家里是谁在争吵了吗? 一起说:“标点符号”。

  师:对,诗歌的第一小节就告诉我们了。谁来读读第一小节。(指名读 →齐读)

  指导抓住重点词语的朗读。

  (2)第二段。

  师:哎呀,真够吵的![出示插图]看它们的眼睛瞪得多大,听它们的嗓门提得多高。感叹号拄着拐杖,小问号张大耳朵,调皮的小逗号急得蹦蹦跳。

  师:下面请小朋友们自由读读第2小节,看看你能不能抓住一些重点词语读出标点符号们的神态和动作。

  指导读,可加上动作。

  (3)第三至七段。

  师:这些标点脸红脖子粗的,它们在吵什么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诗歌第3—7小节。注意读好语气。

  师:课文里讲了哪些标点的争吵?

  你喜欢哪个标点符号呢?读一读,如果可以,边读边加上动作就更好了。

  (4)第八段。

  师:就在大家争得不可开交的时候,谁来发表意见了?

  指导读老人的口吻。

  (5)第十段。

  师:小朋友,你听了字典公公家里的争吵,心里想的啥,能不能让我知道?

  交流。

  (6)第九段。

  字典公公告诉我们:(齐读)

  6、分角色朗读。

  旁白、感叹号、问号、顿号和逗号、省略号、句号、字典公公

  师:瞧!通过我们的努力,已经将这篇课文读得如此动人。为了奖励大家,我们来欣赏一首儿歌——《标点符号歌》,请小朋友们仔细听,看这首儿歌里提到了哪些标点。(交流)

  这学期我们已经开始学写作文了,标点符号在文章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我希望小朋友们在今后的作文中能正确的使用标点符号。

语文教案 篇3

  师:这节课,我们共同来学习13课——

  生:花钟。

  师:从题目看,花钟是用花草做成的钟。生活中有人见过花钟吗?

  生无语。

  师:同学们都没有见过用花草做成的钟,是吧?嗯,看,老师这儿就有一座用花草建成的钟,(出示做好的花钟,有指针)漂亮吗?

  生:漂亮!

  师:那我们把它贴到黑板上,挂起来。(将花钟贴到黑板上)在我们祖国的许多城市,都有这样用花草做成的——钟,(屏幕显示)这是台北市阳明公园里的一座花钟,许多游人都驻足观赏;这是南京市的花钟。许多国外的城市也有花钟这样的景观,这座花钟坐落在俄罗斯,在号称花园之国,钟表之乡的瑞士,花钟已经成为它的第二大城市日内瓦的象征,李老师的家乡哈尔滨,是一座美丽的城市,在著名的中央大街上,也有一座巨大的花钟。我还在那儿留过影呢。看,李老师精神吧?

  生:精神!

  师:只不过我在这花钟前,显得有些太渺小了。这些花钟,不仅美观,还能报时。那是因为人们把钟表的机械结构设置在地下,将花卉之美同钟表的工艺结合在一起了。那么,课文中的花钟又是什么样子的呢?这节课,我们一起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轻轻地把书翻到第十三课,听老师来读课文。看课文都向我们介绍了些什么。你也可以试着轻声地跟老师读,注意生字的读音。

  (教师配乐朗读课文)

  师:读了课文,谁来说一说,你都知道了些什么?知道什么就说什么。

  生:我知道了有些花是几点。

  师:你说你知道了有些花是几点开的,是吗?

  生:是。

  师:那你都知道哪些花是几点开的?是不是很多种?

  生:嗯。

  师:那就是不同的花都是在不同的时间开放的。

  生:对。

  师:这就是课文第一自然段的'内容。你知道什么了?

  生:我知道了为什么植物开花的时间不同。

  师:哦,这是课文第二自然段的内容,还有谁知道什么了?请你来说。

  生:读了课文,我知道了各种各样的花可以组成花钟。

  师:把这三个自然段的内容合起来就是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了。

  师:这篇文章的生字新词特别的多,下面同学们自由地再读读课文,别忘了拿好铅笔,边读边画出课文中的生字新词,把它们读准确。开始吧。

  (学生自读课文,师提示,你可以大声读)

  师:好了,我们先读到这里。刚才同学们都读得很认真,而且我还看到有些同学在翻字典,这是你学习生字新词一个很好的方法。下面,请你认真地看着书,把刚才划出来的带有拼音的词语读一读。

  生读生词。

  师:好,我们先读到这儿。下面我们看着拼音,看准了,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些带有拼音的词语。找到第一个了吗?

  生:找到了。

  师:好,起——

  生:凌晨 丁香 ……

  师:读得很准确,我们看屏幕。(屏幕出现生词),离开课文中的这些拼音,还能把这些字词读准吗?

  生:能!

  师:嗯,有信心了。我想请你们自由的读一读,试一试。

  (生自由练读)

  师:好,我想请这一组的同学读给大家听,每个人读一个词,开始。

  生:争奇斗艳(读成了“研”)

  师:那是鲜艳的——“艳”,是吗?再读一遍。

  生:争奇斗艳。

  师:嗯,争字读得真准!临来之前我还担心呢,重庆的小朋友普通话说得怎么样呢?听了你读这个词,我放心了。来(对另一生)。

  生:芬芳迷人

  师:很好

  生:欣然怒放

  生:暮色

  生:干燥

  生:淡雅

  生:……

  师:我们就读到这里,同学们都读得很好。我们一起把这些词读一遍,看好屏幕,起——

  生(齐):争奇斗艳……

  师:后面两个词也读得很准确,那看一看,这些词有哪几个在课文中是用来描写花的,谁找到了?请你来说,传过去,谁能说就传麦克。

  生:争奇斗艳。

  师:哦,看,有“争”有“斗”,花在比美呢!

  生:芬芳怡人。

  师:嗯,闻一闻,好——

  生:—— 香啊!

  生:欣然怒放。

  师:噢,好!我问你们,过年的时候放过烟火没有?

  生:放过。

  师:那个礼花绽放的样子也就是这样,是不是?

  生:是。

  生:艳丽。

  生:娇嫩。

  师:我听见了,你说娇嫩。还有吗?……你来说。

  生:淡雅。

  师:哦,还有啊?

  生:暮色。

  师:他说暮色是说花的,大家赶快读一读带有“暮色”的句子。找到了吗?

  生:找到了。

  师:那我问问你,(面对刚才答错的那个同学)读了课文你认为这个词是描写花的吗?

  生:不是。

  师:那你知道暮色是什么时候的天色吗?你再读读那句话。

  生(默读后):晚上。

  师:几点钟?

  生无语。

  师:谁告诉他?周围的人谁读到那句话了?

  生(就是那位答错的同学):六点。

  师:傍晚的时候,那个时候的天色就是暮色中了。

  师:我们刚才找到了这些词语中描写花的词,看看课文当中这些描写花的词,有描写花色的,有描写花香的,还有描写花开放的样子。这里面有两个词正好是一对,都是描写花色的,看(屏幕显示),(有学生找到)对了,淡雅,淡淡的;艳丽,艳艳的。两种色彩,两种不同的美。下面我们看一看,这么多描写花的词,在课文中都用它们写了那些花呢?赶快到课文中去找一找,把花的名字划下来。

  学生勾画。

语文教案 篇4

《笋芽儿》教案

  教学目标

  1、会认14个生字,会写9个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笋芽儿对春光的向往和奋发向上的精神。

  3、爱读科学故事,能从故事中吸取力量,陶冶情操。

  教学重难点

  识字写字,能用自己的方法记下生字。朗读课文,感受笋芽儿积极向上的精神。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认识“笋”,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吗?

  2、那么,知道什么是“笋芽儿”吗?

  3、老师把“笋芽儿”介绍给大家。(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

  1、小组合作:学习课文,读准课文。

  学习生字,说说哪些字你已经认识,怎么认识的?

  你能用什么办法记住剩下的字?

  2、指名读课文,正音。

  3、班级交流识字办法。

  4、出示词语:

  笋芽儿 呼唤 揉眼睛 漆黑 轰隆隆 扭动 钻出来

  唠叨 长辫子 爱抚 滋润 山冈上 自豪

  指名读——开火车读——抽读

  谁能用这些词语说说句子?

  5、再读课文,画出笋芽儿身边还有什么人?

  按顺序把他们排排坐。

  6、选择你喜欢的句子或几段话,再读一读。

  7、小组互读,说说你为什么喜欢这些句子?

  8、小组比比谁读得好!

  三、学习生字:冈、轰、喊

  1、出示生字,读一读。

  2、说说你想提醒大家什么?

  3、教师范写“喊”,学生练习。

  4、班级评议。

  5、给生字朋友们找找新朋友。

  四、作业

  找出描写春光美好的句子。

  第二课时

  一、学习课文

  1、全班齐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2、小组合作:读一读,想想笋芽儿发生了什么变化,从课文中找出来。

  笋芽儿成长的过程,你能不能用简单的画画下来?

  3、班级交流:说说你们画了什么,为什么这样画?

  4、学习第一段,指名读。

  谁喜欢这段话中的句子?

  你觉得描写春雨的'句子说得好吗,好在哪里?

  你能美美地把它读一读吗?谁还想读读?

  师生分角色朗读。(体会“低声”)

  5、读第二段,老师当春雨姑娘,你们当笋芽儿。

  动作表示“揉、伸”,朗读表现撒娇。

  你能用撒娇说个句子吗?

  什么是“漆黑”?你从这里知道了什么?

  小组表演

  6、学习三、四段

  同桌互读,边表演。

  指名表演。

  小采访;你是谁,你想怎样表演?

  评评谁表演得好,为什么?

  7、朗读第五段,妈妈做了什么事,你能看出来吗?

  妈妈为什么这样做?

  什么是“唠叨”?

  8、朗读第八段

  笋芽儿看到了什么?它喜欢吗,你怎么知道的?

  那这些句子你该怎么读/

  如果你是笋芽儿,你可能还会看到什么?

  笋芽儿这么高兴,我们一起来当当高兴的它。(朗读本段)

  9、听老师读第九段,边听边想:笋芽儿的衣服哪儿去了?

  它为什么这么做?

  说说什么是“自豪”?你能用自豪说个句子吗?

  二、小结

  1、你能说说笋芽儿的生长过程吗?(师边板画)

  2、齐读课文,说说你认识的笋芽儿是个什么样的孩子,为什么?

  3、分角色朗读课文。

  4、找出课文中描写美好春光的句子。

  读一读,写一写。

  第三课时

  一、复习

  1、全班齐读课文。

  2、我会读:

  竹笋 唤醒 民众 叫唤 揉一揉 油漆 漆器 轰轰烈烈

  轰然大笑 别扭 扭秧歌 钻空子 钻牛角尖 唠叨半天

  抚养子女 抚今追昔 滋养身体 滋味不错 珠圆玉润

  润滑油 景阳冈 豪言壮语 英雄豪杰

  二、学习生字

  1、出示词语:世界、笋芽、呼唤

  2、观察“笋芽”和“呼唤”,你发现了什么?

  3、我们该怎样写这几个字?

  4、教师范写,学生练习。

  5、班级评议。

  6、扩词,说句子。

  三、阅读短文《一次有趣的观察》(阅读课文)

 1、自读课文。

  2、小组互读互听,正音。

  3、带着问题读课文:

  谁观察了什么?

  为什么想观察?

  他怎样做实验?

  得到什么结果?

  独立思考——小组交流

  4、班级交流

  5、你觉得“我”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

  6、他有什么地方值得我们学习?

  7、齐读课文。

  四、练习:看拼音写词语

  shan gang shi ji guo jie hong zou zhu ya

  ( )( )( )( )( )

  fa ya da han da jiao hu xi jiao huan

  ( )( )( )( )

语文教案 篇5

  [设计依据与教学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因此,本课的教学着眼于语言内容与语言形式的统一,寓教于文,力争做到使学生在感悟语言内容的同时掌握语言表达的形式,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1、有感情朗读课文,想像小桥流水人家的美好景色及生活,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怀恋和思念之情。

  2、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对作者表达感情的方法有所领悟。

  [设计特色]

  以“形式——内容——形式”的学习模式,先向学生渗透表情达意的形式与方法,再从形式入手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最后再从课文内容的理解中领悟作者表达感情的方式与方法,并尝试加以运用。

  [课前准备]

  写有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以及课文中句子的小黑板。

  [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

  一、古诗导入,感知形式

  1、出示《天净沙、秋思》的小黑板

  2、老师在很多村小工作过,由于工作的需要也教过许多不同的学科,今天老师就把这首小令给大家画出来。在老师画的过程中让前边的几位同学依次给大家读一下这首小令,看看老师画得快还是同学们读得快。(教师在黑板上用简笔画的方式表现“枯藤、老树、昏鸦、古道、瘦马、断肠人、夕阳”等内容,学生依次朗读)

  (设计意图:特级教师于永正曾说过:“本事越大,师德越高尚,赢得学生尊重的砝码就越有分量。”此环节若采用多媒休演示,细致的画面加上教师有感情的配乐朗读更能使学生深入地理解诗歌的内容。但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而无法实现,采用这种手法虽不能完全达到了上述目的,但对于公开课时融洽师生关系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3、这篇小令是元代作家马致远的一首脍炙人口的佳作,你读出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你觉得诗人当时的心情怎样?你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

  (设计意图:通过对诗作的简单分析,向学生渗透以景物描写来表达感情的方法。)

  4、老师在画中没有表现出来的是哪句诗?你们想知道这是怎样一幅美丽的景色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8课《小桥流水人家》(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故设悬念,充分利用学生的阅读期待,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自读自悟,理解课文

  1、下面先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下这篇课文,想一想作者在文中所表达出的感情是什么?画一画哪句话最直接地表达了作者的这种情感?(根据学生回答板书:“那段日子”、“那些印象”“一辈子也不会忘记”)

  (设计意图: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把自主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通过自读自悟,使学生初步了解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2、到底是哪些日子、哪些印象令作者至今都难以忘怀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全文,画出你的答案来。(将板书改为:“哪段日子”、“哪些印象”)

  (设计意图:巧妙布设疑问,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引导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探究问题的答案,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快速阅读后,同学们肯定都有了自己的答案。谁愿意把你找到的句子和大家交流一下,并说说你的感受,最好能在朗读时就把你自己的感受加进去。(引导学生根据书中的.句子概括出一个个小标题,然后进行板书)

  (设计意图: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及合作交流自己独特的感受,使学生感受作者家乡的美好,品味文中的优美词句,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朗读、理解和概括的能力。)

  三、分类阅读,感悟方法

  1、乡村的美景、安逸的生活,相信身在农村的我们每个人都深有感触,但作者怎么会写得如此感人至深呢?请大家看一下下面的句子。(小黑板出示文中句子:

  第一组

  ☆我爱我的老家,那是我出生的地方。我家只有几间矮小的平房,我出生的那间卧室,光线很暗,地面潮湿,但我非常爱它。

  ☆那段日子,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那些美好的印象,我一辈子也不会忘记。

  第二组

  ☆我和一群六七岁的小朋友,最喜欢扒开石头,寻找小鱼、小虾、小螃蟹。我们并不是捉来吃,而是养在玻璃瓶里玩儿。

  ☆我喜欢过桥,更高兴把采来的野花丢在桥下,让流水把它们送到远方。

  ☆我曾经随着采茶女上山摘过茶叶,我喜欢欣赏茶树下面紫色的野花和黄色的野菌。

  第三组

  ☆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终年潺潺地环绕着村庄。溪的两边,种着几棵垂柳,那长长的柔软的柳枝,随风飘动着。婀娜的舞姿,是那么美,那么自然。有两三枝特别长的,垂在水面上,画着粼粼的波纹。当水鸟站在它的腰上歌唱时,流水也唱和着,发出悦耳的声音。

  ☆有时,它只有细细的流泉,从石头缝里穿过。

  ☆清晨,可以看到太阳从后山上的树丛里钻出来。夏天,凉爽的清风从南窗里吹进来,太舒服了!更美的是,我由东窗可以望到那条小溪和小桥,还有那几株依依多情的杨柳。)

  2、请你读读这三组句子,体会一下作者是通过描写什么来表达自己的感情的?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阅读中进行观察、比较,体会通过直接抒情和写景、叙事等间接抒情相结合的方式来表达感情的方法,掌握语言表达的形式。)

  3、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我们在表达感情时免不了要有直抒胸臆的语句,但绝不能大量空泛地抒情,还可以借助具体的景物和事情来表达,这样写,文章才会更真实、更感人。

  四、课堂练笔、学以致用

  1、家乡的美景、童年的回忆是我们每个人一辈子都不会忘记的。几十年后,也许你也会漂泊在异乡的土地上,家乡就像一曲历久弥新的老歌不时地触动你的心弦。试想一下,当你思念家乡时,你会想起什么?是一处风景、一件往事、一个伙伴抑或是一种感动?请你用几句话写出自己的感受,在写作过中也可以借鉴自己积累的好词佳句。

  2、谁能把你写的话给大家读一读,让同学们和你一起分享你的快乐和忧伤。

  五、课堂总结,寄托希望

  有一句词说得好:“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乡愁的滋味或许只有当你真正漂泊异乡时才能有切身的体会,但老师相信,同学们无论走到哪里也不会忘记我们可爱的家乡,不会忘记故乡的“小桥流水人家”。(教师指课题,学生齐读)

  [板书设计]

  (哪)那段日子 (哪)那些印象

  8、小桥流水人家 (根据学生的回答填写)

  一辈子也不会忘记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与文本、作者展开对话,感受作者的爱国之情。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琢磨重点词句,体会作者的爱国之情。

  教学难点

  结合资料,深入文本体会作品所表达的爱国之情。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查找海外华侨学习国语的事例。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别了,我亲爱的老师,我亲爱的同学!我一定不会忘记中国语文,我要把我的作业本一生一世留在身边,常常翻阅它。我一定会激励自己把中国语文自修好,像这作业本上的成绩那样。”同学们,看了这段话,你的心中涌动的是怎样的情感呢?

  过渡:那一声声“别了,我亲爱的老师,我亲爱的同学……”,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作者在分别的时刻,是多么不忍心离去呀!

  二、质疑,研读课文

  1.陈小允前后有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2.你对他的变化有什么感想?

  3.对于语文课,“我”由开始的“厌恶”到后来的“喜爱”,最后因知道自己无法再学习语文而“热泪盈眶”,从这些心理变化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4.对于语文课,对于中国语言、文学,你又有了怎样的认识?

  可以结合课前查找的一些海外华侨不忘学习国语的事例,谈自己的感受。

  三、总结升华

  是啊,这是作者热爱祖国的表现,是对祖国的深深的眷恋。所以当他离开中国那一刻,再一次深情地呼唤着——别了,我亲爱的老师,我亲爱的`同学。

  “我”深情的告别,抒发了自己的爱国之情。这种爱国情有着一股绵绵不息的力量,它激励着我们华夏儿女、炎黄子孙。同学们,我们都深切地爱着我们的祖国,就像我们深切地爱着我们伟大而慈祥的母亲,而亲爱的祖国就是我们最伟大的母亲。而今天作者要漂洋过海,离开母亲,怎能不深情地呼唤——别了,语文课。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会认“壁”、“虎”等9个生字,会写“河”、“姐”等6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对话的不同语气。

  3、初步了解一些动物尾巴的作用。

  认识9个生字,会写6个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读好对话的不同语气。

  小组合作探究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谈话导入

  小朋友,你们见过壁虎吗?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小壁虎借尾巴》。(板书课题,齐读)

  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借助图画独立读课文,同学之间互相提醒字的读音,注意平翘舌音。

  2、分小组互助读书,把课文读通顺。全班交流:你们小组新认识了什么字?是怎么认识的?(学生没说到的,教师帮助)

  3、出示词语(带拼音):

  小壁虎 借尾巴 蚊子 一条蛇 逃走 难过 姐姐 新尾巴

  A、指名读,齐读。

  B、去掉拼音再读。

  4、出示生字卡片,开火车读生字。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小壁虎向谁借尾巴了?借到了吗?请大家带着问题自由读课文。

  2、指名回答,学生边回答教师边相机贴出小鱼、老牛、燕子的图片。

  再读课文,读中感悟

  1、小壁虎的尾巴断了很难看时,它心情怎样?(伤心、难过)那就请你们难过地读一读,比一比看谁读得最难过。(指名读、齐读)

  2、小壁虎先向谁借了尾巴?(自由读第三段)学生比赛读小壁虎说的话,比比谁读得最好。

  2、从哪个词可以看出它很有礼貌?为什么小鱼不把尾巴借给它呢?(出示:小鱼的尾巴要用来 。

  小鱼的尾巴是用来拨水的,请你们用手做做拨水的动作。

  小结:如果尾巴没了,小鱼就会淹死,所以它不能借给小壁虎。

  3、分角色朗读小壁虎与小鱼的对话。(教师范读,男女分角色读。)

  指导写字

  1、学生认读要写的生字。

  2、学生观察特点,并说一说它们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3、教师范写,学生书空。

  4、学生练写,展示评议。

  第二课时

  复习旧知

  1、找好朋友,把认识的生字读给对方听。

  2、看图说说小壁虎向 借尾巴,结果 。

  继续学习课文,感悟理解

  1、自由读四、五段,学生交流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

  2、全班交流读懂的问题,教师相机指导。

  3、学生读老牛与小燕子说的话,想想为什么他们都不借尾巴给小壁虎。

  4、教师利用挂图,帮助学生了解动物尾巴的用途。

  的尾巴要用来 。(学生用黑板上的.图片边摆边说)

  5、指导学生读好老牛、燕子的话(注意各自的语气)。

  (教师范读,学生练读,以小组为单位分角色朗读)

  小结延伸,拓展交流:小壁虎借不到尾巴多伤心呀!它还会去向谁借呢?他们会怎么说呢?(仿照课文续说)

  学生借助收集来的资料,分小组说说其他动物尾巴的用途,并演一演。

  6、小壁虎借不到尾巴心里很难过,他该怎么办呢?(师引读第六段)

  7、结果怎样?为什么?

  指导朗读:优生范读,学生自由读,男女比赛读。

  课堂演练,加深理解

  1、分角色朗读全文,喜欢谁就读谁说的话。

  2、以小组为单位,小组长分配角色,学生进行表演。

  3、指名小组上台表演,全班评议。

  课堂总结,课后延伸

  1、再分角色朗读全文。

  2、布置课后作业——编故事:小壁虎长出了一条新尾巴,它高兴极了,它会把这个好消息告诉谁呢?朋友们又会说些什么呢?请小朋友们来讲给家长听。

语文教案 篇8

  知识与能力目标:

  1、掌握文中景物描写的方法,学会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能做到恰当的安排线索和结构。

  2、培养学生的文本整体整体感知和概括能力、鉴赏评价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精读课文,在把握内容的基础上,体验文中历史典故所体现的人文思想,在审美中思考自然、思考历史,并能形诸文字。

  情感与价值目标:

  充分利用自然中的审美元素,激发学生潜在的审美意识,激发学生对自然的感悟。

  教学重点:

  体验文中历史典故所体现的人文思想,在审美中思考自然、思考历史,并能形诸文字。

  教学难点:

  体会中反衬手法的运用。

  教学过程:

  导入:

  我们大家都看过日出,我们已经学习了刘白羽和徐志摩眼中的日出的瑰丽景象,今天我们再一起去感受西部落日的辉煌。

  二、题目解说

  《西部地平线上的落日》首先点明描写的物象是落日,而不是日出。“西部”点明物象的环境,为什么是地平线呢?因为西部是平原,很平坦,所以才能看见地平线。

  理解阅读

  全文共18段,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总写对西部落日的印象评价。

  第二部分(2—16)分写两次在西部看到的落日的雄伟景象。

  第三部分(17——18)揭示主题,突出落日的庄严、神圣和悲剧感。

  二、学生精读课文,对进行圈点勾画,提出疑难问题。

  三.就疑难问题小组成员展开讨论,合作探究,共同解决。如有同学不能解答的疑问,以提交纸条的形式向老师提问。

  四.教师边串讲课文边对学生提出的给予解答。

  1、分析课文第一部分:

  提问:第一部分主要讲什么?

  明确:总写对西部落日的印象评价

  提问:作者采用的是什么手法?

  2、分析课文第二部分:

  1、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绘定西高原落日的美丽景象的?

  2、第四段插叙“左公柳”的故事有什么作用?

  课堂小结

  黎明象征新中国的诞生。新中国的诞生正是从漫漫黑夜中升起的'曙光,它标志着旧世界的逝去和新世界的到来。此时此刻,作者对日出景象的赞颂,与对新中国的赞颂,已融为一体,从而形成一种雄伟奇丽而又蕴含哲理的艺术境界。(可谓“意与境浑”)

  导入:

  我们大家都看过日出,我们已经学习了刘白羽和徐志摩眼中的日出的瑰丽景象,今天我们再一起去感受西部落日的辉煌。

  认知阅读

  一、检查字词。

  二、简介作者:

  三、复习上节课的内容

  1、全文共18段,可分为几部分?

  第一部分(1)总写对西部落日的印象评价。

  第二部分(2—16)分写两次在西部看到的落日的雄伟景象。

  第三部分(17——18)揭示主题,突出落日的庄严、神圣和悲剧感。

  2、第一部分主要讲什么?

  3、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绘定西高原落日的美丽景象的?

  4、第四段插叙“左公柳”的故事有什么作用?

  理解阅读

  1、分析课文第二部分:

  1、作者采用什么手法写出了罗不淖尔荒原落日的辉煌景象?

  2、面对罗不淖尔荒原落日的辉煌景象作者有什么感想?

  3、第十六段插叙“罗曼.罗兰创作”的故事有什么作用?

  2、分析课文第三部分:

  体会感悟:较之日出,落日景象更庄严、神圣和具有悲剧感.

  五、分析的写作特色

  我们要学习本篇的哪些写作方法,才能让自己的也引人入神.

  明确:

  1.写景抓住地域特征.

  2.写景中插叙历史故事,增强文化底蕴.

  3.以情入景,以情动人.

  课堂小结

  黎明象征新中国的诞生。新中国的诞生正是从漫漫黑夜中升起的曙光,它标志着旧世界的逝去和新世界的到来。此时此刻,作者对日出景象的赞颂,与对新中国的赞颂,已融为一体,从而形成一种雄伟奇丽而又蕴含哲理的艺术境界。(可谓“意与境浑”)

  拓展阅读

  说说古诗文中有关落日的描写的句子。

《语文教案8篇[推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经典教案07-18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3-05

语文《语文园地一》教案10-10

优秀语文教案 小学教案语文05-11

语文教案(经典)08-07

(精选)语文教案08-25

【经典】语文教案07-20

语文教案02-22

语文教案02-23

语文教案02-23

语文教案8篇[推荐]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8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教案8篇[推荐]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中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课文。

  3、掌握课文内容,了解香港的美丽和繁华,激发学生热爱香港、热爱祖国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课前我们欣赏了歌曲《东方之珠》,今天这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东方之珠》。

  齐读课题:《东方之珠》

  2、听写词语:沐浴舒服倾听举世闻名观赏商店闪耀人流如潮

  3、同学们,你们想不想去香港旅游?(想)今天这节课,我们要通过认真读课文,和作者一起去饱览香港的美景,领略一下“东方之珠”的风采。

  二、学习第1节

  1、课文的第1节向我们交代了香港是我国的南大门,有哪些景点,是课文的总起。谁来说说香港有什么?(香港有——)

  (板书:迷人的沙滩、著名的公园、繁华的街市)

  2、指导朗读:读出沙滩的美丽迷人,公园的著名,街市的热闹繁华。

  3、为什么说香港是我国通向世界的南大门。

  师:整个国家好比一个家,得有个门,香港在我国的南方,它就好比是我国南边的大门,那里每天有许多船只、飞机通往世界各地。

  (生齐读第1节)

  三、学习第2-5节

  1、(生闭上眼睛)清晨,我们在上海登上飞机,经过两个小时的航程,飞机缓缓降落在香港新机场。香港到了!(睁开眼睛)

  2、下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轻声朗读课文第2-5节,尽情地游览一下各个景点。找找课文介绍了哪几处景点?

  生自由朗读课文。指名回答。

  (板书:浅水湾、海洋公园、铜锣湾、美丽的夜景〉

  3、你最喜欢哪个景点,读给你的同桌听听。

  4、精读训练(生读后交流,灵活机动的教学第2-5节)

  你最喜欢哪个景点? 请你朗读一遍(生说)

  第2节:迷人的沙滩——浅水湾

  (1)指名读第2节。

  (2)〈浅水湾图1〉你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美景?你从哪里看出浅水湾很美、很迷人。(浪平沙细、阳光和煦)师:看,平静的海面,细细的沙子,阳光多么温暖啊!指导朗读:浪平沙细、阳光和煦

  (3)师:温暖柔和的阳光洒满了海面。洒在了金色迷人的沙滩上,真如仙境一般。所以说,浅水湾是——(生说:“旅游、度假的好地方”。)

  (4)〈浅书湾图2〉瞧,每逢节假日,迷人的沙滩吸引来多少游客。人们在沙滩上游玩,有什么感觉呢?(舒服)人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呢?

  (5)让我们大家来读一读第2节,把漫步迷人沙滩的舒服感觉读出来。指导朗读:(师:你正在沙滩上悠闲自在地散步,轻轻的柔柔的海风吹来,多舒服啊!仔细一听还能听到浪淘拍岸的声响。)(指读 齐读)

  过渡:欣赏完了迷人的浅水湾,大家一定还想去别处看看吧,那就别停下你的脚步,让我们跟随作者去细细欣赏。

  第3节:著名的`公园——海洋公园

  (1)指名读第3节。

  (2)“举世闻名”是什么意思?你能给它换个词语吗?把词放进句子中读读。(驰名中外、世界闻名、闻名中外)

  (3)来得正巧,海豚,海狮表演开始啦!这些海豚、海狮在干什么?你觉得它们的表演怎么样?你从哪些地方看出海豚和海狮的表演非常精彩?

  (有的……有的……有的……有的……)

  (游客:聚集,不时……开怀大笑)

  (4)齐读第3节。

  (5):有这样精彩表演的海洋公园,难怪会举世闻名。

  过渡:乘上去铜锣湾的双层巴士,不多时

  就到了铜锣湾。一下车,你看到了怎样一番景象?

  第4节:繁华的街市——铜锣湾

  (1)指名读第4小节。

  师:铜锣湾和中环、尖沙咀是香港的三大闹市口。一个“闹”字可以看出铜锣湾一幅怎样的景象。(热闹、繁华)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

  (2)重点理解:

  A、“摩天大厦”:指的是各种高楼大厦,读出楼房的高来。(指名读)

  B、“鳞次栉比”:像鱼鳞和梳子的齿一样,一个挨着一个地排列着。

  鳞次栉比是一种怎样的景象呢?〈楼图〉(指名说:摩天大楼……)

  :房屋很多,一座挨着一座排列着,很密,这就叫做——鳞次栉比。

  C、从“琳琅满目”看出商品多,使我们看得——眼花缭乱。

  D、从“人流如潮”看出人多,人像潮水一样涌过来。

  :铜锣湾楼多、商品多、人也多,是全港三大闹市之一。

  (3)让我们感受铜锣湾这种热闹、繁华的景象。(齐读)

  过渡:香港的白天很美,香港的夜景也很漂亮。每当夜幕降临,整个香港又是另一番景象,你想欣赏吗?

  第5节:美丽的夜景

  (1)夜幕初垂,轻风徐来,站在太平山山顶,美丽的维多利亚湾夜景尽收眼底。请看:〈插图:夜景图1、2、3〉

  (2)你觉得香港的夜景美不美,美在哪里?请你找出这一段的中心句。(指名说)

  (板书:灯的海洋)

  (3)第5节用了3个比喻句,写出了香港美丽的夜景。

  跟老师一起来读一读。指名说把什么比做什么?

  (师引读:……成了——

  ……像——

  ……如同——)

  (4)港湾里的灯光是静的,马路上的车灯是动的,一静一动,互相辉映,真是——(美不胜收)谁愿意当播音员,把这么美的夜景介绍。(指名读、齐读)

  (5)谁能不看书,看图向大家介绍(指名试背第5节)。

  四、学习第6节

  1、(看板书)师:香港有迷人的沙滩——浅水湾、著名的公园——海洋公园、繁华的街市——铜锣湾,香港那么著名、迷人、繁华、美丽,所以我们说“香港,真是——(一颗无比璀璨的‘东方之珠’”。)

  2、谁来赞一赞香港?(指名读)

  3、香港,这一颗无比璀璨的“东方之珠”曾经被英国侵略军攻占,19世纪,英国侵略,清政府被迫将香港割让给英国。直到1997年7月1日,香港又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4、师述说:英国国旗和香港旗在英国国歌乐曲声中缓缓降落,随着米字旗的降下,英国在香港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宣告结束。雄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响起来了,五星红旗和香港特区区旗一起徐徐升起,1997年7月1日这一天,经历了百年沧桑的香港回归祖国了,人民从此成为香港这块土地上的真正主人。

  5、我们为我们的祖国拥有这样一颗无比璀璨的“东方之珠”而感到什么?(骄傲、自豪、喜爱……)请你带着这种感觉再读一读第6节。(齐读第6节)

  6、让我们共同祝愿——(香港未来更美好!)

  五、作业:

  1、背诵课文

  2、向家人、朋友介绍香港。

  六、板书:

  14、“东方之珠”

  迷人的沙滩——浅水湾

  著名的公园——海洋公园

  繁华的街市——铜锣湾

  美丽的夜景——灯的海洋

  教学反思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熟读《字典公公家里的争吵》,理解诗中的词语。

  2、学会正确使用标点。

  教学重、难点:

  有感情读儿童诗。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三分钟演讲

  二、谜语导入

  小朋友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 老师有一则谜语,看你能不能猜出来,听仔细了:有人不说话,肚里学问多。有字不认识,就去请教它。(一起说)

  字典就像一位慈祥的老人。如果你在学习中遇到一些困难,只要是它知道的就会毫无保留地告诉你,因此,大家都亲切地叫它字典公公。字典公公的家很大,里面的家族成员可多了。可是有一天,字典公公家里发生了争吵,吵得可热闹了。小朋友们,你们想不想去字典公公家了解一下这场争吵?(想)

  这节课就让我们来读一读《字典公公家里的争吵》这首儿童诗

  三、指导诵读

  1、出示诵读要求。

  一读通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二读懂 理解词语,读懂大意。

  三读好 想象画面,读出情感。

  2、读通。

  (1)初读全文。

  请小朋友们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读读这首诗,遇到不认识得字就读读上面的.拼音,争取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开始吧!

  学生自由读课文,师巡视。

  (2)检查读课文情况。

  读得怎么样了?请一些同学来读读课文吧。每人一小节,谁愿意读?

  (3)指导停顿。

  师生合作读,学生用铅笔画上停顿符号。同桌一人一段互相读。

  3、读懂。

  (1)课文已经基本读通了,下面清小朋友们默读课文,有不理解的词用笔标出来。

  (2)交流解析难理解的词语。

  头头是道:形容说话或做事很有条理。

  反驳:说出自己的理由,来否定别人跟自己不同的理论或意见。

  深奥:(道理、含义)高深不易理解。

  报告:用口头或书面的形式向上级或群众所做的正式陈述。

  主角:主要角色、主要演员、主要人物。

  不可开交:无法结束。

  片面:偏于一面,不全面。

  强调:着重提出。

  4、听录音。

  读得怎样?你想读得像他一样好吗?我们一起努力!

  5、读好。

  (1)第一段。

  师:刚刚我们听了课文的录音,你知道字典公公家里是谁在争吵了吗? 一起说:“标点符号”。

  师:对,诗歌的第一小节就告诉我们了。谁来读读第一小节。(指名读 →齐读)

  指导抓住重点词语的朗读。

  (2)第二段。

  师:哎呀,真够吵的![出示插图]看它们的眼睛瞪得多大,听它们的嗓门提得多高。感叹号拄着拐杖,小问号张大耳朵,调皮的小逗号急得蹦蹦跳。

  师:下面请小朋友们自由读读第2小节,看看你能不能抓住一些重点词语读出标点符号们的神态和动作。

  指导读,可加上动作。

  (3)第三至七段。

  师:这些标点脸红脖子粗的,它们在吵什么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诗歌第3—7小节。注意读好语气。

  师:课文里讲了哪些标点的争吵?

  你喜欢哪个标点符号呢?读一读,如果可以,边读边加上动作就更好了。

  (4)第八段。

  师:就在大家争得不可开交的时候,谁来发表意见了?

  指导读老人的口吻。

  (5)第十段。

  师:小朋友,你听了字典公公家里的争吵,心里想的啥,能不能让我知道?

  交流。

  (6)第九段。

  字典公公告诉我们:(齐读)

  6、分角色朗读。

  旁白、感叹号、问号、顿号和逗号、省略号、句号、字典公公

  师:瞧!通过我们的努力,已经将这篇课文读得如此动人。为了奖励大家,我们来欣赏一首儿歌——《标点符号歌》,请小朋友们仔细听,看这首儿歌里提到了哪些标点。(交流)

  这学期我们已经开始学写作文了,标点符号在文章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我希望小朋友们在今后的作文中能正确的使用标点符号。

语文教案 篇3

  师:这节课,我们共同来学习13课——

  生:花钟。

  师:从题目看,花钟是用花草做成的钟。生活中有人见过花钟吗?

  生无语。

  师:同学们都没有见过用花草做成的钟,是吧?嗯,看,老师这儿就有一座用花草建成的钟,(出示做好的花钟,有指针)漂亮吗?

  生:漂亮!

  师:那我们把它贴到黑板上,挂起来。(将花钟贴到黑板上)在我们祖国的许多城市,都有这样用花草做成的——钟,(屏幕显示)这是台北市阳明公园里的一座花钟,许多游人都驻足观赏;这是南京市的花钟。许多国外的城市也有花钟这样的景观,这座花钟坐落在俄罗斯,在号称花园之国,钟表之乡的瑞士,花钟已经成为它的第二大城市日内瓦的象征,李老师的家乡哈尔滨,是一座美丽的城市,在著名的中央大街上,也有一座巨大的花钟。我还在那儿留过影呢。看,李老师精神吧?

  生:精神!

  师:只不过我在这花钟前,显得有些太渺小了。这些花钟,不仅美观,还能报时。那是因为人们把钟表的机械结构设置在地下,将花卉之美同钟表的工艺结合在一起了。那么,课文中的花钟又是什么样子的呢?这节课,我们一起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轻轻地把书翻到第十三课,听老师来读课文。看课文都向我们介绍了些什么。你也可以试着轻声地跟老师读,注意生字的读音。

  (教师配乐朗读课文)

  师:读了课文,谁来说一说,你都知道了些什么?知道什么就说什么。

  生:我知道了有些花是几点。

  师:你说你知道了有些花是几点开的,是吗?

  生:是。

  师:那你都知道哪些花是几点开的?是不是很多种?

  生:嗯。

  师:那就是不同的花都是在不同的时间开放的。

  生:对。

  师:这就是课文第一自然段的'内容。你知道什么了?

  生:我知道了为什么植物开花的时间不同。

  师:哦,这是课文第二自然段的内容,还有谁知道什么了?请你来说。

  生:读了课文,我知道了各种各样的花可以组成花钟。

  师:把这三个自然段的内容合起来就是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了。

  师:这篇文章的生字新词特别的多,下面同学们自由地再读读课文,别忘了拿好铅笔,边读边画出课文中的生字新词,把它们读准确。开始吧。

  (学生自读课文,师提示,你可以大声读)

  师:好了,我们先读到这里。刚才同学们都读得很认真,而且我还看到有些同学在翻字典,这是你学习生字新词一个很好的方法。下面,请你认真地看着书,把刚才划出来的带有拼音的词语读一读。

  生读生词。

  师:好,我们先读到这儿。下面我们看着拼音,看准了,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些带有拼音的词语。找到第一个了吗?

  生:找到了。

  师:好,起——

  生:凌晨 丁香 ……

  师:读得很准确,我们看屏幕。(屏幕出现生词),离开课文中的这些拼音,还能把这些字词读准吗?

  生:能!

  师:嗯,有信心了。我想请你们自由的读一读,试一试。

  (生自由练读)

  师:好,我想请这一组的同学读给大家听,每个人读一个词,开始。

  生:争奇斗艳(读成了“研”)

  师:那是鲜艳的——“艳”,是吗?再读一遍。

  生:争奇斗艳。

  师:嗯,争字读得真准!临来之前我还担心呢,重庆的小朋友普通话说得怎么样呢?听了你读这个词,我放心了。来(对另一生)。

  生:芬芳迷人

  师:很好

  生:欣然怒放

  生:暮色

  生:干燥

  生:淡雅

  生:……

  师:我们就读到这里,同学们都读得很好。我们一起把这些词读一遍,看好屏幕,起——

  生(齐):争奇斗艳……

  师:后面两个词也读得很准确,那看一看,这些词有哪几个在课文中是用来描写花的,谁找到了?请你来说,传过去,谁能说就传麦克。

  生:争奇斗艳。

  师:哦,看,有“争”有“斗”,花在比美呢!

  生:芬芳怡人。

  师:嗯,闻一闻,好——

  生:—— 香啊!

  生:欣然怒放。

  师:噢,好!我问你们,过年的时候放过烟火没有?

  生:放过。

  师:那个礼花绽放的样子也就是这样,是不是?

  生:是。

  生:艳丽。

  生:娇嫩。

  师:我听见了,你说娇嫩。还有吗?……你来说。

  生:淡雅。

  师:哦,还有啊?

  生:暮色。

  师:他说暮色是说花的,大家赶快读一读带有“暮色”的句子。找到了吗?

  生:找到了。

  师:那我问问你,(面对刚才答错的那个同学)读了课文你认为这个词是描写花的吗?

  生:不是。

  师:那你知道暮色是什么时候的天色吗?你再读读那句话。

  生(默读后):晚上。

  师:几点钟?

  生无语。

  师:谁告诉他?周围的人谁读到那句话了?

  生(就是那位答错的同学):六点。

  师:傍晚的时候,那个时候的天色就是暮色中了。

  师:我们刚才找到了这些词语中描写花的词,看看课文当中这些描写花的词,有描写花色的,有描写花香的,还有描写花开放的样子。这里面有两个词正好是一对,都是描写花色的,看(屏幕显示),(有学生找到)对了,淡雅,淡淡的;艳丽,艳艳的。两种色彩,两种不同的美。下面我们看一看,这么多描写花的词,在课文中都用它们写了那些花呢?赶快到课文中去找一找,把花的名字划下来。

  学生勾画。

语文教案 篇4

《笋芽儿》教案

  教学目标

  1、会认14个生字,会写9个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笋芽儿对春光的向往和奋发向上的精神。

  3、爱读科学故事,能从故事中吸取力量,陶冶情操。

  教学重难点

  识字写字,能用自己的方法记下生字。朗读课文,感受笋芽儿积极向上的精神。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认识“笋”,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吗?

  2、那么,知道什么是“笋芽儿”吗?

  3、老师把“笋芽儿”介绍给大家。(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

  1、小组合作:学习课文,读准课文。

  学习生字,说说哪些字你已经认识,怎么认识的?

  你能用什么办法记住剩下的字?

  2、指名读课文,正音。

  3、班级交流识字办法。

  4、出示词语:

  笋芽儿 呼唤 揉眼睛 漆黑 轰隆隆 扭动 钻出来

  唠叨 长辫子 爱抚 滋润 山冈上 自豪

  指名读——开火车读——抽读

  谁能用这些词语说说句子?

  5、再读课文,画出笋芽儿身边还有什么人?

  按顺序把他们排排坐。

  6、选择你喜欢的句子或几段话,再读一读。

  7、小组互读,说说你为什么喜欢这些句子?

  8、小组比比谁读得好!

  三、学习生字:冈、轰、喊

  1、出示生字,读一读。

  2、说说你想提醒大家什么?

  3、教师范写“喊”,学生练习。

  4、班级评议。

  5、给生字朋友们找找新朋友。

  四、作业

  找出描写春光美好的句子。

  第二课时

  一、学习课文

  1、全班齐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2、小组合作:读一读,想想笋芽儿发生了什么变化,从课文中找出来。

  笋芽儿成长的过程,你能不能用简单的画画下来?

  3、班级交流:说说你们画了什么,为什么这样画?

  4、学习第一段,指名读。

  谁喜欢这段话中的句子?

  你觉得描写春雨的'句子说得好吗,好在哪里?

  你能美美地把它读一读吗?谁还想读读?

  师生分角色朗读。(体会“低声”)

  5、读第二段,老师当春雨姑娘,你们当笋芽儿。

  动作表示“揉、伸”,朗读表现撒娇。

  你能用撒娇说个句子吗?

  什么是“漆黑”?你从这里知道了什么?

  小组表演

  6、学习三、四段

  同桌互读,边表演。

  指名表演。

  小采访;你是谁,你想怎样表演?

  评评谁表演得好,为什么?

  7、朗读第五段,妈妈做了什么事,你能看出来吗?

  妈妈为什么这样做?

  什么是“唠叨”?

  8、朗读第八段

  笋芽儿看到了什么?它喜欢吗,你怎么知道的?

  那这些句子你该怎么读/

  如果你是笋芽儿,你可能还会看到什么?

  笋芽儿这么高兴,我们一起来当当高兴的它。(朗读本段)

  9、听老师读第九段,边听边想:笋芽儿的衣服哪儿去了?

  它为什么这么做?

  说说什么是“自豪”?你能用自豪说个句子吗?

  二、小结

  1、你能说说笋芽儿的生长过程吗?(师边板画)

  2、齐读课文,说说你认识的笋芽儿是个什么样的孩子,为什么?

  3、分角色朗读课文。

  4、找出课文中描写美好春光的句子。

  读一读,写一写。

  第三课时

  一、复习

  1、全班齐读课文。

  2、我会读:

  竹笋 唤醒 民众 叫唤 揉一揉 油漆 漆器 轰轰烈烈

  轰然大笑 别扭 扭秧歌 钻空子 钻牛角尖 唠叨半天

  抚养子女 抚今追昔 滋养身体 滋味不错 珠圆玉润

  润滑油 景阳冈 豪言壮语 英雄豪杰

  二、学习生字

  1、出示词语:世界、笋芽、呼唤

  2、观察“笋芽”和“呼唤”,你发现了什么?

  3、我们该怎样写这几个字?

  4、教师范写,学生练习。

  5、班级评议。

  6、扩词,说句子。

  三、阅读短文《一次有趣的观察》(阅读课文)

 1、自读课文。

  2、小组互读互听,正音。

  3、带着问题读课文:

  谁观察了什么?

  为什么想观察?

  他怎样做实验?

  得到什么结果?

  独立思考——小组交流

  4、班级交流

  5、你觉得“我”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

  6、他有什么地方值得我们学习?

  7、齐读课文。

  四、练习:看拼音写词语

  shan gang shi ji guo jie hong zou zhu ya

  ( )( )( )( )( )

  fa ya da han da jiao hu xi jiao huan

  ( )( )( )( )

语文教案 篇5

  [设计依据与教学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因此,本课的教学着眼于语言内容与语言形式的统一,寓教于文,力争做到使学生在感悟语言内容的同时掌握语言表达的形式,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1、有感情朗读课文,想像小桥流水人家的美好景色及生活,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怀恋和思念之情。

  2、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对作者表达感情的方法有所领悟。

  [设计特色]

  以“形式——内容——形式”的学习模式,先向学生渗透表情达意的形式与方法,再从形式入手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最后再从课文内容的理解中领悟作者表达感情的方式与方法,并尝试加以运用。

  [课前准备]

  写有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以及课文中句子的小黑板。

  [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

  一、古诗导入,感知形式

  1、出示《天净沙、秋思》的小黑板

  2、老师在很多村小工作过,由于工作的需要也教过许多不同的学科,今天老师就把这首小令给大家画出来。在老师画的过程中让前边的几位同学依次给大家读一下这首小令,看看老师画得快还是同学们读得快。(教师在黑板上用简笔画的方式表现“枯藤、老树、昏鸦、古道、瘦马、断肠人、夕阳”等内容,学生依次朗读)

  (设计意图:特级教师于永正曾说过:“本事越大,师德越高尚,赢得学生尊重的砝码就越有分量。”此环节若采用多媒休演示,细致的画面加上教师有感情的配乐朗读更能使学生深入地理解诗歌的内容。但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而无法实现,采用这种手法虽不能完全达到了上述目的,但对于公开课时融洽师生关系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3、这篇小令是元代作家马致远的一首脍炙人口的佳作,你读出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你觉得诗人当时的心情怎样?你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

  (设计意图:通过对诗作的简单分析,向学生渗透以景物描写来表达感情的方法。)

  4、老师在画中没有表现出来的是哪句诗?你们想知道这是怎样一幅美丽的景色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8课《小桥流水人家》(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故设悬念,充分利用学生的阅读期待,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自读自悟,理解课文

  1、下面先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下这篇课文,想一想作者在文中所表达出的感情是什么?画一画哪句话最直接地表达了作者的这种情感?(根据学生回答板书:“那段日子”、“那些印象”“一辈子也不会忘记”)

  (设计意图: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把自主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通过自读自悟,使学生初步了解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2、到底是哪些日子、哪些印象令作者至今都难以忘怀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全文,画出你的答案来。(将板书改为:“哪段日子”、“哪些印象”)

  (设计意图:巧妙布设疑问,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引导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探究问题的答案,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快速阅读后,同学们肯定都有了自己的答案。谁愿意把你找到的句子和大家交流一下,并说说你的感受,最好能在朗读时就把你自己的感受加进去。(引导学生根据书中的.句子概括出一个个小标题,然后进行板书)

  (设计意图: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及合作交流自己独特的感受,使学生感受作者家乡的美好,品味文中的优美词句,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朗读、理解和概括的能力。)

  三、分类阅读,感悟方法

  1、乡村的美景、安逸的生活,相信身在农村的我们每个人都深有感触,但作者怎么会写得如此感人至深呢?请大家看一下下面的句子。(小黑板出示文中句子:

  第一组

  ☆我爱我的老家,那是我出生的地方。我家只有几间矮小的平房,我出生的那间卧室,光线很暗,地面潮湿,但我非常爱它。

  ☆那段日子,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那些美好的印象,我一辈子也不会忘记。

  第二组

  ☆我和一群六七岁的小朋友,最喜欢扒开石头,寻找小鱼、小虾、小螃蟹。我们并不是捉来吃,而是养在玻璃瓶里玩儿。

  ☆我喜欢过桥,更高兴把采来的野花丢在桥下,让流水把它们送到远方。

  ☆我曾经随着采茶女上山摘过茶叶,我喜欢欣赏茶树下面紫色的野花和黄色的野菌。

  第三组

  ☆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终年潺潺地环绕着村庄。溪的两边,种着几棵垂柳,那长长的柔软的柳枝,随风飘动着。婀娜的舞姿,是那么美,那么自然。有两三枝特别长的,垂在水面上,画着粼粼的波纹。当水鸟站在它的腰上歌唱时,流水也唱和着,发出悦耳的声音。

  ☆有时,它只有细细的流泉,从石头缝里穿过。

  ☆清晨,可以看到太阳从后山上的树丛里钻出来。夏天,凉爽的清风从南窗里吹进来,太舒服了!更美的是,我由东窗可以望到那条小溪和小桥,还有那几株依依多情的杨柳。)

  2、请你读读这三组句子,体会一下作者是通过描写什么来表达自己的感情的?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阅读中进行观察、比较,体会通过直接抒情和写景、叙事等间接抒情相结合的方式来表达感情的方法,掌握语言表达的形式。)

  3、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我们在表达感情时免不了要有直抒胸臆的语句,但绝不能大量空泛地抒情,还可以借助具体的景物和事情来表达,这样写,文章才会更真实、更感人。

  四、课堂练笔、学以致用

  1、家乡的美景、童年的回忆是我们每个人一辈子都不会忘记的。几十年后,也许你也会漂泊在异乡的土地上,家乡就像一曲历久弥新的老歌不时地触动你的心弦。试想一下,当你思念家乡时,你会想起什么?是一处风景、一件往事、一个伙伴抑或是一种感动?请你用几句话写出自己的感受,在写作过中也可以借鉴自己积累的好词佳句。

  2、谁能把你写的话给大家读一读,让同学们和你一起分享你的快乐和忧伤。

  五、课堂总结,寄托希望

  有一句词说得好:“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乡愁的滋味或许只有当你真正漂泊异乡时才能有切身的体会,但老师相信,同学们无论走到哪里也不会忘记我们可爱的家乡,不会忘记故乡的“小桥流水人家”。(教师指课题,学生齐读)

  [板书设计]

  (哪)那段日子 (哪)那些印象

  8、小桥流水人家 (根据学生的回答填写)

  一辈子也不会忘记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与文本、作者展开对话,感受作者的爱国之情。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琢磨重点词句,体会作者的爱国之情。

  教学难点

  结合资料,深入文本体会作品所表达的爱国之情。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查找海外华侨学习国语的事例。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别了,我亲爱的老师,我亲爱的同学!我一定不会忘记中国语文,我要把我的作业本一生一世留在身边,常常翻阅它。我一定会激励自己把中国语文自修好,像这作业本上的成绩那样。”同学们,看了这段话,你的心中涌动的是怎样的情感呢?

  过渡:那一声声“别了,我亲爱的老师,我亲爱的同学……”,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作者在分别的时刻,是多么不忍心离去呀!

  二、质疑,研读课文

  1.陈小允前后有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2.你对他的变化有什么感想?

  3.对于语文课,“我”由开始的“厌恶”到后来的“喜爱”,最后因知道自己无法再学习语文而“热泪盈眶”,从这些心理变化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4.对于语文课,对于中国语言、文学,你又有了怎样的认识?

  可以结合课前查找的一些海外华侨不忘学习国语的事例,谈自己的感受。

  三、总结升华

  是啊,这是作者热爱祖国的表现,是对祖国的深深的眷恋。所以当他离开中国那一刻,再一次深情地呼唤着——别了,我亲爱的老师,我亲爱的`同学。

  “我”深情的告别,抒发了自己的爱国之情。这种爱国情有着一股绵绵不息的力量,它激励着我们华夏儿女、炎黄子孙。同学们,我们都深切地爱着我们的祖国,就像我们深切地爱着我们伟大而慈祥的母亲,而亲爱的祖国就是我们最伟大的母亲。而今天作者要漂洋过海,离开母亲,怎能不深情地呼唤——别了,语文课。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会认“壁”、“虎”等9个生字,会写“河”、“姐”等6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对话的不同语气。

  3、初步了解一些动物尾巴的作用。

  认识9个生字,会写6个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读好对话的不同语气。

  小组合作探究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谈话导入

  小朋友,你们见过壁虎吗?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小壁虎借尾巴》。(板书课题,齐读)

  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借助图画独立读课文,同学之间互相提醒字的读音,注意平翘舌音。

  2、分小组互助读书,把课文读通顺。全班交流:你们小组新认识了什么字?是怎么认识的?(学生没说到的,教师帮助)

  3、出示词语(带拼音):

  小壁虎 借尾巴 蚊子 一条蛇 逃走 难过 姐姐 新尾巴

  A、指名读,齐读。

  B、去掉拼音再读。

  4、出示生字卡片,开火车读生字。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小壁虎向谁借尾巴了?借到了吗?请大家带着问题自由读课文。

  2、指名回答,学生边回答教师边相机贴出小鱼、老牛、燕子的图片。

  再读课文,读中感悟

  1、小壁虎的尾巴断了很难看时,它心情怎样?(伤心、难过)那就请你们难过地读一读,比一比看谁读得最难过。(指名读、齐读)

  2、小壁虎先向谁借了尾巴?(自由读第三段)学生比赛读小壁虎说的话,比比谁读得最好。

  2、从哪个词可以看出它很有礼貌?为什么小鱼不把尾巴借给它呢?(出示:小鱼的尾巴要用来 。

  小鱼的尾巴是用来拨水的,请你们用手做做拨水的动作。

  小结:如果尾巴没了,小鱼就会淹死,所以它不能借给小壁虎。

  3、分角色朗读小壁虎与小鱼的对话。(教师范读,男女分角色读。)

  指导写字

  1、学生认读要写的生字。

  2、学生观察特点,并说一说它们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3、教师范写,学生书空。

  4、学生练写,展示评议。

  第二课时

  复习旧知

  1、找好朋友,把认识的生字读给对方听。

  2、看图说说小壁虎向 借尾巴,结果 。

  继续学习课文,感悟理解

  1、自由读四、五段,学生交流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

  2、全班交流读懂的问题,教师相机指导。

  3、学生读老牛与小燕子说的话,想想为什么他们都不借尾巴给小壁虎。

  4、教师利用挂图,帮助学生了解动物尾巴的用途。

  的尾巴要用来 。(学生用黑板上的.图片边摆边说)

  5、指导学生读好老牛、燕子的话(注意各自的语气)。

  (教师范读,学生练读,以小组为单位分角色朗读)

  小结延伸,拓展交流:小壁虎借不到尾巴多伤心呀!它还会去向谁借呢?他们会怎么说呢?(仿照课文续说)

  学生借助收集来的资料,分小组说说其他动物尾巴的用途,并演一演。

  6、小壁虎借不到尾巴心里很难过,他该怎么办呢?(师引读第六段)

  7、结果怎样?为什么?

  指导朗读:优生范读,学生自由读,男女比赛读。

  课堂演练,加深理解

  1、分角色朗读全文,喜欢谁就读谁说的话。

  2、以小组为单位,小组长分配角色,学生进行表演。

  3、指名小组上台表演,全班评议。

  课堂总结,课后延伸

  1、再分角色朗读全文。

  2、布置课后作业——编故事:小壁虎长出了一条新尾巴,它高兴极了,它会把这个好消息告诉谁呢?朋友们又会说些什么呢?请小朋友们来讲给家长听。

语文教案 篇8

  知识与能力目标:

  1、掌握文中景物描写的方法,学会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能做到恰当的安排线索和结构。

  2、培养学生的文本整体整体感知和概括能力、鉴赏评价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精读课文,在把握内容的基础上,体验文中历史典故所体现的人文思想,在审美中思考自然、思考历史,并能形诸文字。

  情感与价值目标:

  充分利用自然中的审美元素,激发学生潜在的审美意识,激发学生对自然的感悟。

  教学重点:

  体验文中历史典故所体现的人文思想,在审美中思考自然、思考历史,并能形诸文字。

  教学难点:

  体会中反衬手法的运用。

  教学过程:

  导入:

  我们大家都看过日出,我们已经学习了刘白羽和徐志摩眼中的日出的瑰丽景象,今天我们再一起去感受西部落日的辉煌。

  二、题目解说

  《西部地平线上的落日》首先点明描写的物象是落日,而不是日出。“西部”点明物象的环境,为什么是地平线呢?因为西部是平原,很平坦,所以才能看见地平线。

  理解阅读

  全文共18段,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总写对西部落日的印象评价。

  第二部分(2—16)分写两次在西部看到的落日的雄伟景象。

  第三部分(17——18)揭示主题,突出落日的庄严、神圣和悲剧感。

  二、学生精读课文,对进行圈点勾画,提出疑难问题。

  三.就疑难问题小组成员展开讨论,合作探究,共同解决。如有同学不能解答的疑问,以提交纸条的形式向老师提问。

  四.教师边串讲课文边对学生提出的给予解答。

  1、分析课文第一部分:

  提问:第一部分主要讲什么?

  明确:总写对西部落日的印象评价

  提问:作者采用的是什么手法?

  2、分析课文第二部分:

  1、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绘定西高原落日的美丽景象的?

  2、第四段插叙“左公柳”的故事有什么作用?

  课堂小结

  黎明象征新中国的诞生。新中国的诞生正是从漫漫黑夜中升起的'曙光,它标志着旧世界的逝去和新世界的到来。此时此刻,作者对日出景象的赞颂,与对新中国的赞颂,已融为一体,从而形成一种雄伟奇丽而又蕴含哲理的艺术境界。(可谓“意与境浑”)

  导入:

  我们大家都看过日出,我们已经学习了刘白羽和徐志摩眼中的日出的瑰丽景象,今天我们再一起去感受西部落日的辉煌。

  认知阅读

  一、检查字词。

  二、简介作者:

  三、复习上节课的内容

  1、全文共18段,可分为几部分?

  第一部分(1)总写对西部落日的印象评价。

  第二部分(2—16)分写两次在西部看到的落日的雄伟景象。

  第三部分(17——18)揭示主题,突出落日的庄严、神圣和悲剧感。

  2、第一部分主要讲什么?

  3、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绘定西高原落日的美丽景象的?

  4、第四段插叙“左公柳”的故事有什么作用?

  理解阅读

  1、分析课文第二部分:

  1、作者采用什么手法写出了罗不淖尔荒原落日的辉煌景象?

  2、面对罗不淖尔荒原落日的辉煌景象作者有什么感想?

  3、第十六段插叙“罗曼.罗兰创作”的故事有什么作用?

  2、分析课文第三部分:

  体会感悟:较之日出,落日景象更庄严、神圣和具有悲剧感.

  五、分析的写作特色

  我们要学习本篇的哪些写作方法,才能让自己的也引人入神.

  明确:

  1.写景抓住地域特征.

  2.写景中插叙历史故事,增强文化底蕴.

  3.以情入景,以情动人.

  课堂小结

  黎明象征新中国的诞生。新中国的诞生正是从漫漫黑夜中升起的曙光,它标志着旧世界的逝去和新世界的到来。此时此刻,作者对日出景象的赞颂,与对新中国的赞颂,已融为一体,从而形成一种雄伟奇丽而又蕴含哲理的艺术境界。(可谓“意与境浑”)

  拓展阅读

  说说古诗文中有关落日的描写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