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语文教案锦集5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教案 篇1
一、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四、五自然段。
2、学会本课19个生字,绿线中的10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描写月夜景色和由琴声联想《二泉映月》乐曲丰富内涵的语句的意思,并能选用局部词语写一段话,来描写自身所观察到的月夜景色。
4、通过朗读和背诵课文的训练,感受民间艺人阿炳创作不朽名曲《二泉映月》的艰辛历程,学习他敢同命运抗争,矢志不渝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在第五自然段创设音乐情境,让同学在倾听、感受、朗读、感悟中深切理解语言文字的内涵,并能熟读成诵。
三、教学时间:3课时
四、预习要求
1、收集阿炳的生平资料,对阿炳生世有必要的了解。听听《二泉映月》这首曲子。
2、读读课文,划出生字新词,在生字上注上拼音。
3、不理解的词通过查字典并能联系上下文解决。
4、有疑问的地方作上记号。
5、初步理解下列词语:
萦绕 倔强 一帆风顺 升腾 跌宕
坎坷 积淀 委婉 连绵
五、教学准备
1、将《阿炳生世录》资料课前印发给同学。
2、录音带2盘,《二泉映月》和配音朗读。
3、第五自然段局部内容打印。
4、第4自然段最后一句打印。
5、词语卡片:
一帆风顺 卖艺 度日 度日如年 静影 沉璧 坎坷
第一课时
一、播放《二泉映月》,导入新课。
1、同学们,喜欢欣赏音乐吗?为什么?(音乐能抒发人的思想感情,陶冶人的性情……)今天这节课上,王老师想先播放一段曲子,请同学们仔细聆听,用心体会,听完后谈谈第一感觉。
2、播放乐曲《二泉映月》(节选)
3、谈谈听完乐曲后的感受
(悠扬、婉转、悲伤、深沉、优美、高昂……)
4、了解曲名
同学们,你们知道这首曲子叫什么名字?
板书课题:二泉映月
二、明确学习目标,了解阿炳生世。
1、同学们,这首曲子的名字叫《二泉映月》,而我们今天学习的课文就是介绍“二泉映月”这首曲子的,课题就叫“二泉映月”。看了课题,你想了解关于“二泉映月”的哪些问题。
(1)《二泉映月》这首曲子是谁谱写的?
(2)在什么情况下谱写的。
(3)这个曲子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老师依次在课题后打上?)
师:上述问题,只要通过认认真真、仔仔细细地读书,就很容易解决。
2、同学们,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通过课前预习,谁能说说这首曲子是谁谱写的?
3、课前,王老师要求大家听听《二泉映月》的曲子,并收集有关阿炳生世的.资料。现在谁来说说你对阿炳有哪些了解。
三、精读1~4节,了解创作背景。
1、同学们,下面我们来讨论第二个问题:《二泉映月》这首曲子是阿炳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作的呢?请带着这个问题反复读读1~4节,要把这四小节读正确、读通顺。
2、同学自读,老师巡视。
3、分节指名朗读。
教师评价并随机点拨:
(1)出示“一帆风顺”一词指导朗读好这个词和所在的句子。
(2)出示“卖艺度日”一词,从这个词中你体会到什么?出示另一个成语:度日如年。这句话该怎么读?
4、同学们,阿炳是在什么情况下创作《二泉映月》的,哪一节回答了这个问题?(第4自然段)再细细读读第4自然段,然后自身试着说说阿炳是在什么情况下创作《二泉映月》这首曲子的?
5、指名说,畅所欲言,教师随机板书:
时间:中秋夜
地点:二泉
环境:月光、流水
心境:想到……听到……
6、再指名练说,把板书中的关键词都用上,完整地说清阿炳创作二泉映月的背景。
7、再读读第4自然段,边读边体会,你觉得哪些词语、句子比较难理解?
(1)什么叫“静影沉璧”?(出示词语,结合插图体会)
(2)“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一句怎么理解?
①出示“渐渐地,渐渐地,……倔强的呐喊……”一句。
②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结合阿炳的生世,体会体会这句话的含义。(从课文第3节和阅读资料中去找答案)
③四人小组讨论,推荐一名代表汇总。
④请四人小组的代表发言,老师随机点拨体会“坎坷”“一帆风顺”等词。
⑤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8、指导朗读第4节。
同学们,第4小节写到了似水的月光,淙淙的流水,多么美好的中秋之夜,但一帆风顺的阿炳却回想起了辛酸的往事。美好的景,伤心的情,构成了多么强烈的对比。我们要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来体会他当时创作《二泉映月》时的情境。
(1)指名读,评价。
(2)集体朗读。
四、小结
同学们,这一堂课同学们围绕课题提出了三个问题,通过读书和讨论,已经解决了两个问题。(老师把课题旁的前两个“?”擦掉)还剩下的这个“大问号”我们下一堂课再来解决。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课前写上第一课时的板书,倒好录音带)
教师用语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同学们,在一个中秋之夜,阿炳在邻家少年的搀扶下来到了二泉。似水的月光,淙淙的流水,勾起了阿炳辛酸的往事,他心中悲喜交集,但纵有千言万语能对谁说。他是个艺人,此时,他要借用琴声来倾吐自身积淀已久的情怀。
板书:倾吐
二、学习第5节
1、当时的阿炳是怎么做的呢?(出示插图,用实物投影仪)谁能有感情地读一读第5节的前面三句话,把我们带入当时的情景。
(1)同学自读自练
(2)指名读、评价
2、紧接着,课文用优美的文字描绘了阿炳拉出的琴声的旋律和其中包括着的思想感情。(出示段落)这也是我们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师:同学们,这段话在文字上写得很有特色,请大家先反复地朗读比较,看谁能体会到这段文字在表达上的特色。
(2)同学自读自悟,老师巡视,个别交流点拨。
(3)指名谈感受。
①三次写到旋律,每次写到旋律后又写出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教师划出描写旋律的句子)
②语句表达比较整齐。(教师圈出重点词:赞叹、怀念、思索;表达、抒发;爱、爱、爱、爱)
③指名读好这段话,让大家完整地体会这段文字在表达上的特色。
3、引导质疑
同学们,刚才读的这段文字,就是阿炳拉出的琴声的旋律和包括的思想感情,课文写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但是你是否感觉到还有哪些句子或词语体会得还不够深刻。
(1)同学质疑。老师圈出重点词语,“委婉连绵”、“升腾跌宕”,“舒缓而又起伏”,“恬静而又激荡”。师问:想用什么方法来加深体会?
(2)播放配音朗读的磁带。在配音朗读中体会“委婉连绵”“升腾跌宕”等词语的意境以和旋律中的思想感情。
4、开展朗读竞赛
(1)师: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听读欣赏,你对这段文字的理解是否更加深刻了。下面开展一次朗读竞赛,全班分四个组,每组推荐一名朗读高手,看哪一组能夺冠军。
(2)各组推荐一名同学到讲台上。
(3)师:除了四位选手外,其它的同学都是评委。都有权发表你的观点。为了提高本次竞赛的质量,让选手朗读得更好,让评委点评得更好,我建议大家各自先好好地再朗读一遍,以作好赛前的充沛准备。全体同学自读自练。
(4)四位选手依次朗读,并依次评价,最后评选出冠军,对其余三位也给予鼓励。最后再让冠军者谈谈获胜的经验。
5、同学们,从这段文字中我们体会到了乐曲的旋律以和旋律中包括的思想感情,这样,本课的主要问题也解决了。(擦掉课题旁的“?”)这段文字写得好不好?想不想把它背下来。老师暂且用“|”把它分成三局部,你只要背诵其中的一局部就可以了。其中第三局部内容最长,也最难背,不知有哪些同学敢选择第三局部来背。
(1)熟读试背。
(2)指名背诵。
三、迁移写话
1、师:同学们,第一课刚上课时,王老师让大家听了一小段《二泉映月》二胡曲,并且凭直觉谈了感受,通过学习了课文,现在再来听听这首《二泉映月》的曲子,你一定会谈出很多的感想。阿炳把对人生的体验和追求通过乐曲告诉了我们,此时你想给阿炳说些什么?请把想说的话写下来。
2、交流,老师点评、修改。
四、课外作业
1、背诵4、5自然段。
2、在观察的基础上完成练习4。
板书设计:
二泉映月
中秋夜 二泉 月光 流水
想到……听到……倾吐……
语文教案 篇2
[评者按]摈弃了烦琐分析,阅读教学要走什么样的道路呢?我以为要走一条“强化诵读,注重感悟”的道路。
众所周知,人们的语文能力是习得的,而语文能力的习得无一不是从感悟开始。通过对语言材料的反复感悟,学生才会从中总结出一些带有规律性的东西,并积累了丰富的语言材料和语感经验,形成了良好的语文素质。
于永正老师所上《小稻秧脱险记》一课,摈弃了烦琐分析的套路,在“强化诵读,注重感悟”方面做了一些大胆探索。相信大家读了这个实录,一定能够从中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
第一课时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小稻秧脱险记》。请小朋友把手拿出来,跟于老师一起写课题。注意“稻”的笔顺,“秧”的右边起笔位置。
[评:板书课题不忘写字训练,说明老师有很强的训练意识]
师:学这篇课文,我们有四项任务。(出示投影片,教师读)
教学目标
1.读课文,读出生字字音,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体会词语的意思。
3.小稻秧遇到了什么危险?后来是怎样脱险的?
4.写生字,要求写得正确、规范。
[评:于老师提出的这四项教学目标是在研究本课课后作业题的基础上制定的。课后作业题规定了教每课书的具体目标,只有每课的具体目标落实了,才能确保小学阶段教学总目标的实现。因此,我们教每课书,都要像于老师这样强化目标达成意识,围绕课后作业题来设计教学实施方案]
师:现在,先来看第一个任务。(出示投影片)这一课的生字一共有16个[注:教材是原版本,现已有所调整]。
杂拥拼棵
剂喷器欺
负喘纷雾
吵汹蛮搬霉
小朋友注意看,这些生字哪些不要老师教,也不要看书上的拼音,你就认识?
生:我认识“棵”、“拼”。
师:这个“拼”字你是什么时候认识的?
生:我是一年级时认识的。那时有一个词是“拼音”。
生:我还认识“剂”、“吵”、“雾”。
师:对她来说,近一半的生字都认识了。你读书的时候,只把不认识的字的拼音画出来。还有哪些字你认识?
生:我还认识“杂”、“器”。
师:(老师指“纷”)这个字有认识的吗?
生:认识,这个字读fēn。
师:你是怎么认识的?
生:我是在{清明>这首诗里学的:里面有一句是“清明时节雨纷纷”。
生:我还认识“搬”。
师:你是在哪儿认识的?
生:在我们家门口墙壁上的“搬家公司”的广告上认识的。
师:那是一些“野广告”。看来,“野广告”也有好处,可以帮助你认字。作为你,还要“感谢”“野广告”。这些字有没有一个都不认识的?(学生摇头)大家要实事求是:请大家拿好书,认真地读书,遇到不认识的字看一看课后的生字表。那上面有注音。
[评:生字对学生来说并季都“生”,这是因为“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廷相等”。在此基础上进行识字教学,这就叫实事求是]
(学生读书,教师巡视指导)
师:我发现有同学已经读第二遍课文了。有的同学在读书时,把自己不认识的生字的拼音写在生字的上面。这样很好。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把不认识的生字的拼音写在上面。
(学生默读,边读边写拼音)
师:读完写完后,请同学们读一读生字的拼音,并记住它。
(学生读,教师巡视指导)
师:书上生字能记住的请举手。(学生纷纷举手。出示投影片)请同学们看,哪些字记住了。
(请一同学读,其余同学跟着读)
师:注意“欺负”的.“负”,单读时,读第四声。和“欺”连在一起时读轻声。请接着读。
(学生读完,老师出示投影片)
杂草一拥而上拼命一棵
化学除草剂喷雾器欺负
喘气纷纷争吵气势汹汹
蛮不讲理搬到倒霉
师:看一看,这些字组成的词你会不会读?(指一学生读完)还有问题吗?
生:“蛮”我读不准。
师:多虚心,有不懂的就问。谁来当她的老师?
(一学生站起来教读)
生:“气势汹汹”的“势”我读不准。
(一学生站起来教读)
师:还有问题吗?(学生摇头)看来需要老师帮助的很少很少,有些字平时就会的。第一个任务完成了。下面我们还有一个任务。请大家一边读课文,一边把不懂的词语画下来
。
(学生读课文,画词语,教师巡视。发给部分学生小黑板。让他们把不懂的词语写在小黑板上)
师:请写好的小朋友把小黑板送过来。(学生纷纷送来.老师把小黑板挂到大黑板上。这些词浯是:气势汹汹、蛮不讲理、不由分说、警觉、收拾、有气无力、纷纷)请大家把这些词语读一读。
(大家读词语)
师:这些词,有的需要老师帮助,有的自己读课文就可以理解;请大家读课文,边读边想这些词语的意思。我相信,同学们能通过读课文理解这些词语。
(学生读课文,教师巡视)
师:读完两遍的请举手。(学生举手)好,读的时候不仅要考虑词语的意思,还要做到正确、流利,如果能做到有感情就更好了。请大家再读。
(学生继续读课文)
师:有的同学已经读到第四遍了。刚才有的同学问我(板书“蜡黄”)“蜡黄”的“蜡”的读音。请大家读字音。(师顺手在“蜡”上面加上拼音。学生读la)“蜡黄”是什么意思?就是指脸色像蜡一样黄。第二个任务基本上完成了。
[评:感悟,感悟,“感”而后“悟”。怎么“感”?主要是诵读,读得多了,学生便能借助语言环境悟出语句的意思。认知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已有的认识结构对于当前的认知活动会起到决定作用;教师在指导学生理解某个词语或句子的意思时,所联系的语言环境可视为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思维组块。学生凭借这个词语或句子与上下文中的其他语句的逻辑联系,便能比较容易地推知这个词语或句子的意思:于老师指导学生受复诵读课文,意在让学生充分感受课文语言。从而为领悟词语或句子的意思创造良好条件]
师:哪个小朋友有把握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学生举手)三分之二的同学举手。哪些同学虽然没把握读正确,但愿意试一试?(一个同学举手)好,请你站起来。于老师很喜欢这个小朋友,因为她勇敢、敢试。请你试着读一读。
(学生读得较流利。但读到“小稻秧望着这群蛮不讲理的杂草,说……”时,“蛮”读错了,但自己意识到后,就改正了)
师:请停下来。这个小朋友读得好不好?好在哪里?
生:“蛮”一开始读错了,后来又改正了。
师:好,你听得真认真。于老师就喜欢这样的同学,自己错了自己改正。请你再读读那一句。
(学生读完那句后,接着读下去,教师相机纠正错误)
师:哪一位同学能不让老师教,就能读得正确、流利,还能有感情?
(指一学生读。学生读得很好,老师相机表扬)
师:读得多好呀!不要老师教,你就能读好了,真不简单!
[评:感悟是指学习主体对语言材料的能动感受与领悟。感悟的效果取决于学习主体的内因,也就是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于老师长于激励、善于调动,是其教学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下课)
第二课时
师:我们读了一节课的书,黑板上的词有些同学肯定都读懂了。如果还有不懂的,请听于老师读,听后再读两遍,我想大部分词语都可以读懂。
(老师有感情地配乐朗读,学生不时发出赞叹声:师读完后.同学们禁不住鼓起掌来)
师:怎么样三
生:好!
师:请像老师一样读。
(学生像老师一样有感情地读.老师不时地进行表扬)
[评:课文内容怎么才能懂?反复诵读才能懂,所谓“披文以人情”。诵读得充分,才能感悟得深切]
师:读到这里,我想,“气势汹汹”、“蛮不讲理”、“一拥而上”肯定懂了。谁知道“气势汹汹”是什么意思?
(老师喊了几位举手的同学到前面来)
师:这几位同学都懂了,没有懂的同学请看我们表演:我当小稻秧,你们几个当杂草。杂草把小稻秧团团围住,你们应该怎么站?
(学生从四面把老师围住:笑声)
师:“你们要干什么?”
生:“快把营养交出来:”(声音低)
师:你们没有读懂。要凶,声音要大,把腰卡起来。生:(卡腰,大声,凶恶地)“快把营养交出来!”
师:“我们刚搬到大田不久,正需要营养,怎么能交给你们呢?”
(学生不知所措)
师:(问全体同学)他们应干什么?
生:他们应上前抢营养。
师:对,要抢。营养在地里,快!.
(“杂草们”一拥而上,抢起了营养。稻秧没精打采地垂下了头,下面的学生哈哈大笑)
师:杂草厉害不厉害?凶不凶?(生:厉害,凶)这就是“气势汹汹”。杂草野蛮不野蛮?(生:野蛮)讲理不讲理?(生:不讲理)这就叫“蛮不讲理”。杂草让小稻秧发言吗?(生:不让)这就叫“不由分说”。各位“杂草”请回去。(笑声)
(老师拿下小黑板,学生读上面的词语:气势汹汹、蛮不讲理、不由分说)
[评:这几个词语处理得很高明。高明就高明在不是老师一厢情愿地去灌输,而是借助情境启发学生去自悟。词属于第二信号.只有当它与第一信号——即它听代表的客观事物联系起来时,这个词才有意义:于老师进行词义教学,就是让学生在这两种信号系统之间建立起联系]
师:(指“警觉”)看来这个词语要老师帮忙了:谁不需要?
生:“警觉”就是灵敏的意思。
生:“警觉”就是感觉到了什么,然后他抬头看看。
师:有一点意思,但没说清楚。下面老师表演一下。看了老师的表演,你就知道是什么意思,但也不一定说得出。
(老师请两位同学一起表演。一学生读书,一学生当喷雾器大夫,老师当杂草)
生:“突然,一阵毛毛雨从天上飘下来,一棵杂草警觉地抬起头,看了看天说——”
师:(表演“杂草”警觉地抬起头,看了看天)“不对呀,大晴天怎么
会下雨呢?”
生:“这时,一个洪亮的声音响起来——”
生:(表演喷雾器大夫)“这不是毛毛雨,而是化学除草剂——”
师:“你是谁?”
生:“我是喷雾器大夫。平时,你们欺负小稻秧,现在轮到你们倒霉了。”
师:什么是“警觉”,你们看到了吗?我们再表演一下“警觉”,请大家看清楚。
(师生又表演了一次)
师:懂了吗?这就是“警觉”的意思。不要说,体会一下就行了。(拿起小黑板)请大家读——
生:警觉,警觉;
[评:课文中的一些词语,只要“意会”一下就行,不一定要“言传”。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一些老师在教学词语时,常常将“教参”或词典上的解释一字不漏地抄给学生,让学生死记硬背,以便在考试时不丢分。这样做既加重了学生负担,实际效果也不好。于老师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1
师:再看“收拾”。这个词谁读量子?
生:“收拾”就是欺负我。我就打你。
师:请你读读书上的最后两节:
(生读书)
师:懂了吗?
生:就是把你打死:
师:是我吗?(笑声)
生:就是把杂草毒死。
师:对,“收拾”在这里就是这个意思:你是怎么懂的?
生:我读了后面的课文懂的,后面写“杂草纷纷倒了下去”。
师:倒下,就是完蛋了,被消灭了。这下你是真的懂了。
师:大家再听我说一句话:“早晨,妈妈对我说:‘把你的房间收拾一下,下午有客人来。”这里的“收拾”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把房间弄干净。
生:就是整理的意思。
师:两个同学都明白了,第二个同学表达得更好。词语一定要联系课文来理解。谁能把杂草的话读一读,让人感到它已经是有气无力了?
生:“完了,我们都喘不过气来了。”(声音大)
师:你没有完,(学生笑)再喷洒两遍你都不会完。
生:“完了,……我们……都喘不过气来了。”(学生喘着气读)
师:杂草厉害不厉害?凶不凶?(生:厉害,凶)这就是“气势汹汹”。杂草野蛮不野蛮?(生:野蛮)讲理不讲理?(生:不讲理)这就叫“蛮不讲理”。杂草让小稻秧发言吗?(生:不让)这就叫“不由分说”。各位“杂草”请回去。(笑声)
(老师拿下小黑板,学生读上面的词语:气势汹汹、蛮不讲理、不由分说)
[评:这几个词语处理得很高明。高明就高明在不是老师一厢情愿地去灌输,而是借助情境启发学生去自悟。词属于第二信号.只有当它与第一信号——即它听代表的客观事物联系起来时,这个词才有意义:于老师进行词义教学,就是让学生在这两种信号系统之间建立起联系]
师:(指“警觉”)看来这个词语要老师帮忙了:谁不需要?
生:“警觉”就是灵敏的意思。
生:“警觉”就是感觉到了什么,然后他抬头看看。
师:有一点意思,但没说清楚。下面老师表演一下。看了老师的表演,你就知道是什么意思,但也不一定说得出。
(老师请两位同学一起表演。一学生读书,一学生当喷雾器大夫,老师当杂草)
生:“突然,一阵毛毛雨从天上飘下来,一棵杂草警觉地抬起头,看了看天说——”
师:(表演“杂草”警觉地抬起头,看了看天)“不对呀,大晴天怎么会下雨呢?”
生:“这时,一个洪亮的声音响起来——”
生:(表演喷雾器大夫)“这不是毛毛雨,而是化学除草剂——”
师:“你是谁?”
生:“我是喷雾器大夫。平时,你们欺负小稻秧,现在轮到你们倒霉了。”
师:什么是“警觉”,你们看到了吗?我们再表演一下“警觉”,请大家看清楚。
(师生又表演了一次)
师:懂了吗?这就是“警觉”的意思。不要说,体会一下就行了。(拿起小黑板)请大家读——
生:警觉,警觉;
[评:课文中的一些词语,只要“意会”一下就行,不一定要“言传”。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一些老师在教学词语时,常常将“教参”或词典上的解释一字不漏地抄给学生,让学生死记硬背,以便在考试时不丢分。这样做既加重了学生负担,实际效果也不好。于老师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1
师:再看“收拾”。这个词谁读量子?
生:“收拾”就是欺负我。我就打你。
师:请你读读书上的最后两节:
(生读书)
师:懂了吗?
生:就是把你打死:
师:是我吗?(笑声)
生:就是把杂草毒死。
师:对,“收拾”在这里就是这个意思:你是怎么懂的?
生:我读了后面的课文懂的,后面写“杂草纷纷倒了下去”。
师:倒下,就是完蛋了,被消灭了c这下你是真的懂了。
师:大家再听我说一句话:“早晨,妈妈对我说:‘把你的房间收拾一下,下午有客人来。”这里的“收拾”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把房间弄干净。
生:就是整理的意思。
师:两个同学都明白了,第二个同学表达得更好。词语一定要联系课文来理解。谁能把杂草的话读一读
,让人感到它已经是有气无力了?
生:“完了,我们都喘不过气来了。”(声音大)
师:你没有完,(学生笑)再喷洒两遍你都不会完。
生:“完了,……我们……都喘不过气来了。”(学生喘着气读)
师:我听到你喘气了,但是声音仍然很大。说话的声音这么大能完吗?(学生笑)
生:(小声地)“完了,我们都喘不过气来了。”
师:好,掌声鼓励。(学生鼓掌)这就是“有气无力”,读——
(学生读“有气无力”)
[评:强调让学生感悟,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放任不管。恰恰相反,只有教师导得得法,学生才能悟得真切。正是由于于老师的循循善诱,学生对“收拾”一词的理解才逐步到位]
师:“纷纷”读懂了?请懂的同学站起来。我读课文,你们做动作。
(学生纷纷站起来)
师:“杂草有气无力地说:‘完了,我们都喘不过气来了。’不一会,杂草就纷纷倒下。”
(在老师的读书声中,站起来的同学纷纷倒下。课堂气氛十分热烈)
师:请大家坐好,看哪个同学腰挺得直。“纷纷”懂了吗?(学生齐答:懂了)刚才有个同学说“清明时节雨纷纷”,那里的“纷纷”是什么意思?
生:那个“纷纷”是指毛毛雨慢慢地下。
师:不是慢慢地下。
生:是指不断地下。
师:对,是指不断地下。课文中的“纷纷”是“一个接一个”。记住,理解词语一定要联系上下文。
[评:同一个词语,所在的语境不同,意思也可能不同。于老师教学“纷纷”一词,不忘照应上一节课有同学提到的“清明时节雨纷纷”,是其教学安排得严密、周到之处]
师:通过刚才的表演,这些词语都懂了。现在再读,就会读得更好。下面我们找一个读书最好的同学来读。
(由同学推荐出来的一名女生,到前面配乐朗读。女同学读得很有感情,同学们听得人了迷。读完,同学们热烈鼓掌)
师:还记得第三题的要求吗?“小稻秧遇到了什么危险?后来是怎样脱险的?”请大家
简单地说一说。
生:小稻秧刚搬到稻田来不久,它就被杂草抢营养。(师插话:这句话应该这样说:杂草就来抢营养)后来喷雾器大夫喷了一些化学除草剂,把杂草消灭了,小稻秧这才脱险。
生:小稻秧刚搬到稻田来不久,就被一群杂草团团围住。
那些杂草抢去了它的营养。后来,喷雾器大夫来了,把杂草给消灭了;小稻秧终于
脱险了。
师:说得好,一个比一个好。书读通了,问题也就解决了。
[评:第三个问题实际上是要求学生概括课文内容。由于诵读课文比较充分,课文内容理解得较好,学生完成这项作业并不困难。由此看来,让学生熟读课文是关键。正如于老师所说,“书读通了,问题也就解决了”]
师:下面,请大家把课堂习字簿拿出来,我们来完成最后一项任务——正确、规范地写生字。注意,一要正确,二要规范。每一个字描红、仿影、临写各一遍。自己检查一下写字姿势,“三个一”做到了没有?(放古筝曲)好,先描红一遍。
(学生描红,教师巡视指导,并提示保持适当的速度)
师:哪些字的笔顺需要老师帮助?
生:“杂”、“欺”这两个生字的笔顺我拿不准。
(教师范写“杂”、“欺”)
师:还有哪些字?
生:器。
师:(范写后)一起把“器”字书写一遍。
师:写字课再把仿影、临写两项任务完成。
(下课)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6个生字,会写9个字。掌握一个多音字“抹”,理解“无拘无束、嬉戏、啄食、高楼林立”等词语的意思。了解窗外四季美景的特点。
2、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情感目标:真切感受四季的变化之美,憧憬淳朴的乡村生活,思考大自然的现状和未来。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语言。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和表达的感情,学习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课件
教学方法:以读为主,读中感悟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认识6个生字,会写9个字。初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乡村的景色是非常美丽的。如果我们坐在窗边,看窗外的美景,更是别有一番滋味。(板书课题:窗外)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老师读课文,注意生字的读音。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自由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圈画生字。
3、用合适的方法识记生字,然后在小组内交流。
4、画出一类生字所在的词语,在小组内读一读。
5、检测识字情况。
6、识字游戏认字比赛
三、生字回文,朗读课文。
1、找生逐段朗读课文,师重点指导课后“读一读”中词语的读音。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文,或读自己喜欢的句子。
四、书写生字
五、布置作业
书写生字,把课文美美地读给爸爸妈妈听。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继续这篇优美的抒情散文。师板书,看到这个题目总会让人浮想联篇,谁愿意告诉老师这篇文章写的是窗外的什么?你初读了课文,你觉得窗外的景色怎样?看谁读书读得细,能用书中的词语概括一下。生答师板书(古朴美丽),生齐读最后一段。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作者是怎样写出窗外景色的古朴美丽的,准备好了吗?
二、感悟、探究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全文,选出你最喜欢的自然段。
2、请你默读选出的.自然段,画出你认为写得好的词语、句子,一会与同学交流你的体会。
3、学生汇报,师适时点拨:
春天披:换词法“冒、顶”(不情愿、雨大)体现“细雨如丝”
抹:换词法“涂”(重、颜色深)随意自然、体现“淡淡”
扑:换词法“迎”(有准备)突然,味浓。
唱:拟人句、生动。
作者用词真准确、贴切、生动,春天给你什么样的感觉?应怎样读?指导生有感情朗读第二段。
夏天映:闭目想象“小河映夕阳”的情景,让你想到了什么?
飞: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眨:拟人好像:比喻写出了星星怎样的特点?怎样读?有感情读这段(生动、活泼、轻快)
秋天这段中有个“也”字,还有谁是快乐的?为什么?能读出丰收的喜悦吗?
冬天啄食:把啄去掉,生读一读,比较一下有何不同?
这段结束时用了什么标点符号?省略了什么内容你知道吗?能发挥你的想象,帮作者补充完整吗?
老师很喜欢结尾,“很久以前”这个词让你想起了前文的哪个词?和前文的哪句话有联系?什么写法?把开头和结尾连起来读一读。师板书(首尾呼应)
三、写法借鉴
纵观全文,作者是怎样写出窗外景色的古朴美丽的?按什么顺序描写了四季景物变化的?这篇文章的结构也常有特色,开头结尾是总写,分别写四季,师板书“总-分-总”,以后你在习作中也可以试着应用。
四、积累
如丝的细雨,习习的晚凤,丰收的喜悦,滚圆可爱的小鸡,作者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幅优美的乡村四季图,让我们再次去欣赏、感悟、积累吧,请同学选择喜欢的段落熟读、背诵。
五、练笔
作者窗外的景色如此美丽,同学们家窗外四季的景物老师相信更是迷人多彩的,愿意写一写吗?拿出练笔本,写你最喜欢的一个季节就行。
板书设计
窗外景色 (总)首
春
(分)夏 呼
秋 应
冬
古朴美丽 (总)尾
语文教案 篇4
教材简析课文细致地描写了爬山虎生长的地方,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脚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是如何一脚一脚往上爬的。读后使我们也产生了探究的愿望,激起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强烈兴趣。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引人注意、均匀、重叠、空隙、叶柄、触角、痕迹、逐渐、休想”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3、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意识。
教师准备(包括媒体):准备教学挂图,将读文与看图结合起来。
学生准备:
做好预习:
预习生字 朗读课文 回答问题 提出质疑。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出示挂图:爬山虎
2、提问:你看到了什么?墙壁上爬着的一种绿色的植物是什么?它有什么特点?你能用一两句话把这些特点连起来说吗?
3、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爬山虎
二、初读感知3、
1、读课文,学生思考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爬山虎的?
2、学生交流,教师归纳出本篇课文的两个探究点(多媒体显示):
a、爬山虎的叶子是怎样的?
b.爬山虎的脚是怎样的,又是怎样爬的?
小结过渡:叶圣陶爷爷笔下的爬山虎的叶子是什么样子的`?自由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三、理解课文
1、学生自由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2、提问:读了课文你有什么感受?哪些地方写得美?你喜欢哪些句子?
3、自己感受一下风吹时爬山虎叶子的美。做一做拂过、漾起的动作,你能读好这句话吗?想欣赏一下风吹爬山虎的样子吗?
4、老师指导读出美感来。可以采取老师读前半句,学生补充后半句。
5、拓展
为什么作者能把爬山虎的叶子写得这么美呢?思考:光光的墙上为什么能铺满生机勃勃的叶子呢?
6、爬山虎的叶子之所以生机勃勃爬满墙,这跟它的什么有关系呢?下节课再来学习。
【学法指导】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激发学生兴趣。
四、学习本课生字。
1、读生字词。
2、注意易错的字。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要求:
1、着重了解冬、春、夏、秋四季烟台海的特点以及人和海的关系。
2、理解文中打比如的句子,并能仿造。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听写词语。
2、课文是按什么顺序介绍烟台的海?不同季节里,海有什么不同特点?
二、同学自学课文2-5小节,可以在课文边写上批注。
三、全班交流。
第二节
1、理解打比如的句子,感受冬季寒流袭来时,海浪汹涌的壮观景象,并仿造打比如的句子。
2、出示比喻句。
小山似的涌浪像千万头暴怒的狮子,从北边的天际前赴后继、锲而不舍地扑向堤岸,溅起数丈高的浪花,发出雷鸣般的轰响,有时竟把岸边数百斤重的`石凳掀到十几米远的马路中央。
3、交流:把(涌浪)比作(小山)和(暴怒的狮子),把(轰响)比作(雷鸣)。
4、练习朗读。
5、人们在冬天的海边又是如何?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人们不畏严寒,不怕风浪,豪迈勇敢。)
6、练习朗读。
第3、4、5节
春:
1、海:嬉笑着追逐着奔向、能摸到、退了回去、扑了上去、像个顽皮的小朋友。
2、人:播下希望的种苗,期待着收获的季节。
夏:
1、海:水平如镜,宛如一个恬静、温柔的少女......海浪与堤岸的呢喃细语。
2、人:岸边的石凳上坐满了游人。
秋:
1、海:格外湛蓝、格外明朗、有了秋的凉意、平添空虚与忙碌
2、人:驾船出海、起锚远航
3、练习朗读。
四、学习最后一节。
1、齐读。
2、轻读全文,体会这是怎样的画,怎样的背景,怎样的舞台,为什么?
3、讨论:“一幅画”是因为它像画一样美丽多姿:“广阔的背景”因为它是烟台人物质、文化生活的依托;“一座美丽的舞台”因为它为烟台人的生存、发展、发明提供了巨大的空间。
4、练习朗读。
五、作业。
1、完成课后第4题
2、当一回导游,介绍某一季节的海。
板书设计:
5、烟台的海
海 人
冬 凝重 不畏严寒
春 轻盈 播下希望和新苗
夏 浪漫 如痴如醉
秋 高远 空虚与忙碌
“画、背景、舞台”——————“活剧”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6-12
语文《语文园地一》教案03-19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荷花教案09-02
语文园地的教案09-04
语文天地教案06-17
【热门】语文的教案03-13
语文繁星教案03-15
语文《变脸》教案03-16
语文《风筝》教案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