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语文教案汇总八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8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13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运用已学过的识字方法进行识字。
3、了解有关亲属的称呼,会分类。
教学重点:各种方法识记生字。
教学难点:不同方法识记生字。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播放歌曲,激趣导入。
听歌曲《亲属歌》,板书课题《我家的亲属》,出示亲立字下面一个小是亲。
1、小朋友们,在这首歌中,都提到了哪些亲属?
2、请你来介绍自己的亲属,好吗?
3、学生边介绍,老师边出示词语卡片。
4、师领读词语。
二、认识亲属名称,学习生字。
1、请同学们看书中的两幅图,借助拼音,认识亲属的名称。
2、指名读左右两幅图中的词语。
3、再读词语,从图中你发现了什么?
4、请你根据自己家的情况,同桌间互相说一说:我家的亲属有
5、开火车认读词语卡片。
6、认读生字。
注意分类识记女字旁的字。
关注叔、伯、婆的读音。
7、找学生把黑板上的词语按照奶奶、姥姥家分灯排列好。
8、练习。
三、课后作业
认读生字。
第二课时
一、识记生字
1、随乐曲唱《亲属歌》。
2、认读词语,识记生字。
亲属、伯父、伯母、兄弟、外公、叔叔。
出示亲、伯、兄、外、叔,请同学认读,讲讲识记方法。
二、指导书写
三、练习
1、读一读。
指名读,说说你的.发现。
你还能说出哪些带女字旁的字?试着写一写。
2、涂色,会写的写下来。
仔细观察图画,试着读一读气球上的词语。
照样子涂一涂,该怎样涂?
四、课后作业
在虚宫格中书写生字。
教学反思:
语文教案 篇2
【学习目标】
1、认识本课四个生字并正确书写、运用。
2、体会诗人借不同景物抒发情怀的写法。
3、感受诗人暗藏于诗中无限的思乡之情。
【课前准备】
1、了解王安石的生平。
2、了解唐朝诗人张籍、清朝纳兰性德的生平。
3、收集思乡的古诗词。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远离故土的人,总会思念自己的家乡,这是人世间最美好、最真挚的情感。同学们,你们学过哪些与“月”有关的诗词呢?
2、是呀,从古到今,月亮总是让人情不自禁思念家乡,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关于月亮的诗。
3、揭示课题:
王安石的《泊船瓜洲》。
(板书课题,了解“泊”字字义,选择正确读音。)
二、交流资料,了解诗人
课前,你收集了诗人的哪些资料,请用简洁的语言说一说。
三、整体把握,初步感知
1、指名读诗,全班读,注意读准字音。
2、自己多读几遍这首诗,结合课文注释,想想诗句的意思,并从中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感情。
3、四人小组讨论诗句的意思,并说说你最欣赏诗中哪一句。
四、赏析诗句,感悟诗境
1、刚才同学们说得最多的就是“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句诗(出示),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2、请说说你为什么喜欢?
3、有同学说,这句诗写出了江南生机盎然的春天的样子。现在请和同桌互相说一说:在你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景色呢?畅所欲言。
4、同桌互读,练说。
5、指数名学生说。
6、小结:
你们的回答真精彩!诗的魅力就在于能用简短的同一个语句在不同的人的脑海中勾勒出不同的画面。
7、请你用朗读把你脑海中勾勒的画面读出来,小组内练读,指名读。
8、听了同学们的描述,我仿佛看见了草长莺飞、满目新绿的春天,仔细观察书上的插图,还能让你有更深入的理解。
9、指名说,同学们理解得多丰富呀!把你感受到的“绿”读出来吧。男女生赛读。
10、关于“绿”字还有一个故事,引导阅读“资料袋”。了解王安石推敲用“绿”字的故事。
11、看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触呢?
12、小结:
是呀!一位如此优秀的诗人能为一个字修改十多次,我们在习作中难道不该反复修改吗?记住:文章是改出来的。
五、品评诗句,升华情感
1、这么美的春色,谁不流连忘返呢?诗人和我们一样陶醉其间了吗?
2、诗人想干什么?家乡在哪儿?引导学生从课题和诗句一、二行处理解。
3、请你在教室的地图上找找它们的位置吧。再好好读古诗。
4、学生上台指地名,然后简介王安石把南京称为故乡的原因。
5、你从哪里读出诗人急切地想回家乡呢?
6、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理解。
7、感情朗读。
六、回归整体,深化体验
1、漂泊在异乡的游子对家乡是多么的眷恋啊!让我们一起来感情朗读这首诗吧。
2、练习背诵。
第二课时
一、回顾内容,谈话入题
古诗《泊船瓜洲》让我们体会到了王安石借春风问明月,何时才能荣归故里的千般惆怅?那么宋朝诗人张籍、清朝的纳兰性德又是如何表达思乡之情的呢?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受
1、读一读《秋思》和《长相思》,要求正确、流利,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弄清不懂的词。
2、指几名学生读,正音。
3、看看诗词题目,你发现了什么?
4、同样的思乡之情,但表达却不相同。和你的伙伴好好读诗,看看诗人们是怎么表达的?
5、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任选一首读。
三、品读诗句,领悟感情
1、诗人那浓浓的乡情,藏在哪些诗句中呢:读,勾画。
2、指名答。
3、“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从这句诗中你读懂了什么?
4、学生同桌互相说一说,指名说。
5、指导朗读,读出诗人惆怅满怀的感觉。
6、诗中诗人借什么景物来抒发情感的`呢?
7、小组内交流:说说下面那句诗的意思。
8、引读“意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提示:头脑中想象情景)
9、这一次又一次的想写信、封信、拆信的过程,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了诗人对家乡的挂念。
10、感情朗读。
11、王安石见月惆怅,张籍见秋风而感慨。那么,纳兰性德又是如何将情藏于诗中的呢?你能感受到吗?
12、小组内讨论交流,各抒己见。
13、全班交流,师引导体会“风一更……无此声”。
四、入情入境,深情朗诵
读诗的人不同,想象到的画面也就不同。我们在朗读这些诗词时,一定要想象画面,要用心体会他们的感情。让我们再一起朗诵这感人的诗词吧。
五、找寻规律,识记生字
1、找出本课四个生字,读读相关句子。
2、用你认为可行的办法去记忆。
3、学生练写。
【点评】
重庆九龙坡区是我社第一批参加实验的实验区,它们从20xx年参加课改以来,通过抓集体备课促进教师专业素质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以上就是该区在暑假期间组织教师备课的全部成果。看了之后,我有一些话要说:
一、感动
这些教案是九龙坡区教师在区教研室的带领的帮助下,经过一个暑假的辛勤工作研究出来的,是冒着重庆的酷暑做出来的,这种团结、协作、奋斗的精神实在令人感动。更令人感动的人,他们愿意将自己的研究成果无私地奉献出来,给全国的实验老师提供备课的思路。所以,我想老师们在看到这些教案时,不应该窃喜又有了应付检查的材料,不应该产生偷懒的想法,因为这是彼时彼地的教案,不一定都适合你。老师们要感谢他们的最好方式是,对他们的教案提出自己的意见,或者提出自己的教案,这样才能形成共同研究的良好氛围。
二、感想
九龙坡区探索出来的集体备课、网络备课曾经在天津的经验交流会上介绍过,当时我就觉得这是一种很好的教研形式。它发动集体智慧、群策群力,准备出一份水准较高的教案,同时还省去了老师大量的无谓劳动,老师完全可以把这个时间用在学习提高上。面对这样一份相对“标准化”的教案,老师需要做什么呢?第一需要做的是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调整、完善教案;第二更需要做的是记好“教学反思”,看看自己在实施教案的过程中,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大到整个的设计思路,小到某一个问题的提问方式,都可以重新思考,虽然本课时不能重复,但长期经过这样反思,将对自己教学水平的提高很有帮助。
三、感慨
小学语文课改已经进入了第五年,第一批参加课改的老师和学生也用到了五年级上册教材。课程改革对老师观念的冲击是显而易见的,师生在此过程中的收获也是有目共睹的。但综观近一年多的课程改革的进展,使人不禁有“慢”下来,甚至是“走老路”的感觉。个中原因自然是很复杂的,但我以为大致有三:第一是经过课改初期的“激情燃烧”,这时已经有些疲塌了;第二越来越到小学毕业之时了,对如何考评尚不清楚;第三受某些专家的影响,加之一些瓶颈问题无法突破。而重庆九龙坡区的这些教案给我强烈感受是,老师的探索热情并没有衰减,改革的动力并没有消失,他们为自己前几年取得的成果而自豪,也为自己以后将取得的成果而充满信心。所以,参考、学习这些教案的老师,不光得到了某些备课上的便利,更应该为他们的精神而感动。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的8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3个字只识不写;认识两个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让学生感受水乡美丽的风光和水乡人民美好的生活,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指导朗读,感受意境。
教具准备:水乡美景图。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读熟诗歌,了解大意,学习书写生字。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理解诗意,体会意境,学习书写生字:荡、飘。
教学过程:
一、复习生词,引入课文。
1、师:昨天我们学习了21课的生字词,孩子们能把他们的名字叫出来吗?(读词语卡片)
2、读读课文。读后老师说:“这首诗里出现了三次‘水乡什么多?’李老师也想用这句话来问你们,你读了课文给我们介绍了水乡的什么多?谁能用一句话来说出?”
二、学习课文。
、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一)请一个孩子来读读这首诗歌,其他孩子思考:这首诗告诉了我们水乡的什么多?
(二)师:是啊,水乡的水多,船多,歌也多。李老师忍不住画了一幅水乡图,看,清清的水,绿绿的山,我们再让片片帆船飘荡在水面吧,让美妙的歌声也飘荡在水乡的上空好吗?(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贴画:水多、船多、歌多。)
(二)、逐节学习,体会意境。
1、教师指图描述,创设学习氛围。
2、你喜欢哪一节就好好地读一读,读后来说说你体会到了什么?
第一节:水多
1、喜欢这一节的孩子读一读(多抽几个孩子读)
2、说说你体会到了什么?(水多——千条渠万条河一个连一个处处)
3、谁来读一读,读出水多的`情景。
4、师:“处处绿水荡清波”是怎样的一种情景呢?(加深体会水乡的美)
5、师描述指出水乡不但水多,而且因水而美。所以读的时候不但要读出它的多,还要读出它的美。
6、抽生读,齐读。
第二节:船多
1、自己读第二节,读完后把自己的感受读给你的好朋友听一听,并问问他从你的朗读中感受到了什么?
2、抽生读,其他学生谈听的体会。
3、齐读
4、师:我想知道船里都装着什么呢?你们能告诉我吗?(引导学生说到水乡的美吸引着许多人。)
5、把第一二节连起来读一读。
第三节:歌多
1、听,水乡的孩子们正在唱歌呢!(播放歌曲《采菱》)
2、师:划着小船穿行在如诗如画的水乡,一定不止这么一首好听的歌曲。不信,我们来读读第三节。
3、如果你也是一个水乡的孩子,你想唱点什么呢?还想说点什么呢?
(三)、齐读全文,升华感情。
1、在风景秀丽的水乡,人们过着幸福愉快的生活,让我们一起读读全文,祝愿水乡人们的幸福生活更上一层楼。用我们美美的朗读来表达我们的祝福好吗?
2、联系背一背。
3、听了孩子们的朗读,水乡绿水荡清波的样子,白帆片片飘满河的情景已经深深地留在了我的脑海里。来,美美地读读这两个词。
二、学习书写生字:荡、飘
三、学生写字练习。
语文教案 篇4
一、教材分析
1、写信是一项重要的应用文训练,这一习作训练过去已安排过三次。多次安排写信训练,目的是为了加强习作的就用性训练,一给人写信你想告诉对方什么就写什么,较自由。而本次习作的要求是"针对来信"学会写复信,这就跟写信不同了,得仔细读读来信,搞清来信写了哪些事事,重点讲的是什么,然后针对来信的内容写,给对方一个答复。
2、本次习作的要求是:针对教材提拱的赵老师的一封信,给老师写一封信。赵老师的来信主要写了两点:一是赵老师调离一个月后,回顾与五(1)班同学相处的日子肯定同学们"学习上都有上进心,成绩也不错"接着指出五1班同学班级集体荣誉感却不如五2班,这封信就针对来信的内容,按习作提示的要求,对五1班同学的缺点应该采用如何的态度,作为重点写在回信中,介绍"目前同学学习、生活情况……"然后再把自己想告诉对方的其他事情写上去。
二、教学目标
1、学会针对来信的内容回信。
2、从老师的信中感受到老师对学生的关心爱护,并通过回信表达对老师的`敬意,努力听从老师的教导,增强集体荣誉感。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按要求和重写好回信:1要针对来信的内容写。2回信要有重点,把来信中最关心的事写具体。
教学难点:明确赵老师来信中最关心的事,搞清楚班级在加强集体荣誉感上,如今做了什么,成绩如何。选择这方面最好、最令人欣喜的情况写复信。
四、教学准备
在班级工作中,时一步强调集体荣誉感的教育,将为集体服务、为集体增光的决心落实在行动上。把取得的成绩记载下来。
五、教学时间:2课时
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明确写回信的要求、内容和方法
2、针对"习作内容",按照"习作要求""习作提示"开始复信/。
(二)教学过程
1、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复习过去我们学过的几次写信练习。在此基础上,提出我们这次习作的任务是要"针对来,给赵老师写一封回信。
2、引导学生学习课文内容,明确写回信的要求。
(1)自学习作内容和习作要求。说说本次习作的要求和内容。
(2)针关键复信,讨论给人写信和写回信有什么区别?通过同桌上议,全班讨论明确给人写信比较自由,自己想说什么就说什么。而回信必须针对来信的内容与,那么"赵老师的来信"写了什么呢?
3、初读"赵老师的来信"。知道赵老师来信上写的内容。我们如何根据赵老师的来信,写回信呢。
(1)如何具体回信的问题学习"习作提示,懂得我们应该如何给师长、亲友写回信。(明白来信内容一一答复。在答复对方要知道的内容后,还可以把自已想说的其他事情写上去。)
(2)再读"赵老师的来信。说说赵老师想知道的是什么?
4、根据上面的学习讨论,明确必须以自己班在"集体荣誉感"方面的情况为主要内容,给赵老师写回信。
(1)学生谈谈我们班在提高集体荣誉感、搞好班级工作上做了哪些工作,在各种集体活动中取得哪些成绩有了哪些可喜的变化。
(2)说说以上内容,你觉得还有哪些事想对赵老师说一说?
(3)在上述前提下,复习书信格式。
学生写信,教师巡视指导,针对发现的问题指点。如发现普遍性的问题,应作全班性交注流、指导。
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生继续完成习作。
2.教师以一、二习作为例,指导评改。
(二)教学过程
1、学生继续,教师巡视,对优秀学生及有困难学生进行个别指导。
2、教师在巡视中注意选择两作品,准备作为交流、评改的例文。(一有普遍的问题,经修改可以成为较好的作品;另一是优秀的作品)。
3、交流评改。
(1)明确"习作要求"即是评改要求,应按这一要求评议。
(2)第一存在些问题经评议可以成为优秀作品的,第二是优秀作品。
(3)按习作要求评改外,还得考虑书信正文的格式。
4、评议后,修改,完成。对后进生要给以鼓励并个别辅导。
语文教案 篇5
一、课前活动:日有所诵
1.谈话:今天,老师准备了一段文字送给大家。请推荐一个同学来读。
投影出 示:我有时在丛林中漫步,有时和朋友在湖上泛舟。我喜欢同风浪搏斗,驾驭坚固的小船服从于我的意志和臂力,它轻轻地掠过那波光粼粼的湖面,水波不停地使它上下颠簸。此情此景,令人心旷神怡。
2.引导交流:读(听)了之后,有什 么感受?
3.多美的文字呀,让我们也身临其境,美美地读,用心去感受!(齐读)
4.设疑:如果老师告诉你这段文字出自于一个生活在盲聋哑世界里的人,一个度过了87年无光、无声孤独岁月的弱女子。此时,你又想说些什 么?
5.板书课题:请同学们伸出手,和老师一起写下这个曾经感动世界的名字——海伦凯勒。(齐读课题)
二、体验“厄运”
1.提问:小海伦遭遇了怎么样的不幸?【出 示第一小节】(生交流:双目失明、又耳失聪)
2.才一岁半的小海伦就双目失明,双耳失聪,与有声有色的世界隔绝了,这里用的是隔断吗?隔开吗?而是隔绝。从有声有色的世界隔绝,这对小海伦来说意味着什 么?(生交流)
教师引读:她再也看不见——那绚丽多彩的世界;再也听到不见——那动听悦耳的旋律。她不能亲口喊一声——爸爸、妈妈,我爱你们,也不能向他们倾诉——心中的希望和要求……面对她的只能是——无边无际的黑暗,只能是——死一般的沉寂。【板书:面对黑暗、沉寂】【音乐响起来】
3.情感体验:小海伦心情怎么样?如果是你,你会怎么样?
她变得—— 脾气也—— 是啊,这对任何一个人来说,无疑是一个致命的打击。何况海伦还只是一个一岁半的娃娃呀!让我们体会海伦当时的心情和处境,谁来读读这句话。
配乐请学学生朗读。(你能试着将你的心还海伦的心放在一起,读出海伦的心情,读得很好。)
4.同情海伦:补充海伦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的一段。(每次手语,别人无法理 解我的意 思……)带着对海伦的同情,谁再来读这句话。
三、“看”到美妙的世界。
1.过 渡:命运看似无情地抛弃了她,残忍地把她禁闭在孤独的世界里。那么,小海伦是不是从此悲观消沉,向命运低头了呢?(学生:不是)事实上后来的海伦却“看”到了这个世界,并用动人的笔调描绘着她心中“看到”的世界。请同学们齐读第五自然段。
【出 示第五自然段文字】
2.海伦看到的是怎么样的世界?(美丽、玫瑰园、花瓣)【板书:“看”到美妙的世界】此时的小海伦似乎完全忘记了“双目失明”“双耳失聪”,跟正常人一样正常的生活着,有时——有时——有时……(生展开想象回答)。她在想象中感受着这个世界。生继续读。
同学们,你认为,是什 么让海伦看到了如此美妙的世界?(知识)
3.的确,海伦也用动人的笔调告诉我们:知识改变命运。让我们一起用动听的声音来读一读这段文字。
过 渡:同学们,从面对黑暗沉寂到看到美妙的世界,海伦靠什 么走过了这条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的道路呢。现在,就让我们静静地走进课文中,去认识这个孩子——海伦凯勒。
四、走进海伦
(一)感悟“坚强不屈”
1.先请同学们读读课文第四小节,想想你读出了怎么样的小海伦?
生交流,读出了“勤奋好学、坚强不屈”的小海伦。
① 你能具体谈谈吗?【出 示:她不分昼夜,像一块干燥的海绵吮吸着知识的甘霖。她拼命摸读盲文,不停地书写单词和句子。她是这样地如饥似渴,以至小小的手指头都摸出了血。沙利文老师心疼地用布把她的手指一一包扎起来。就这样,海伦学会了阅读、书写和算术,学会了用手指“说话”。】
是啊,多么刻苦努力的小海伦啊!你从哪里看出她是个刻苦的孩子?
a.不分昼夜:这个词让你感受到了什 么?(无论白天还是黑夜,小海伦都在读。)
是的,海伦的世界里只有无边无际的'黑暗,也许,妈妈无数次地嘱咐她:“海伦,夜深了,睡吧!”但海伦——哪顾得上休息啊!
还有哪一些字词打动了你?
b.像一块干燥的海绵、如饥似渴:作者把海伦比作了什 么?生动形象地突出了什 么?(对知识的渴求十分强烈)读着句子,我相信你眼前会浮现出海伦渴求知识的情景。(请学学生朗读)
她曾在书中这样写道:“我用身心……”再读读这句话,读出海伦想把一生都挤到一天的强烈渴求。
就这句话,还有谁来谈谈?(点击拼命、不停)
c. 拼命、不停:也许这是一个早晨,太阳还没有升起,可是你看到海伦已在做什 么?夜很深很深了,万物进入梦乡,海伦还是在干什 么,我们正常人书写算不了什 么,可是你们知道盲人是怎么样书写盲文的吗?读读资料。【出 示补充资料】就是这样地拼命,这样地不停,连手指头都摸出了血,血在一滴滴落在书上,她还在……
②读到这儿,我们也不由得感到——(心疼)。可这些困难能阻挡海伦学习的热情吗?
③从这些关键词语中,你真切地体会到了什 么?(学生交流)为了走出这无边无际的黑暗和死一般的沉寂,海伦靠得是——(生齐)不屈不挠啊!
2.就是靠着不屈不挠的精神品质,海伦学会了阅读、书写和算数,学会了用手指“说话”,可她并不满足,当她十岁的时候,越来越强烈地想开口说话。这对于聋哑人来看简直就是痴人说梦、天方夜谭,可是,海伦退缩了吗?她是怎么做的?
【出 示第六小节。】
①小海伦靠什 么方法学习说话的?容易吗?从哪一些词语看出海伦学习的艰辛?(学生抓住“夜以继日、反复、甚至、每天坚持”等词语体会)
②想象训练:父母是最心疼自己的孩子的。海伦的努力,妈妈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女儿练习说话的一幕幕时常活现在模糊的泪眼前:
课件出 示:早晨,太阳还没有升起,海伦已经在——
夜很深了,万物进入梦乡,海伦仍然在——
阵阵倦意袭来,海伦打起精神品质,接着——
口干舌燥,嗓子都快冒烟了,海伦忍着疼痛继续——
无论是数九隆冬,还是盛夏三伏,海伦总是在——
③从海伦后来的回忆,从妈妈泪眼的回忆中,你再次真切地感受到了什 么?(生回答)海伦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品质。让我们再读读这段文字,留住这份感动。
④ 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小海伦能开口说话了。夏天放假,她回到家里,大声喊道:“——(生接读)克服了重重困难,经历了成千上万次的练习,小海伦终于能开口说话了,她大声喊道:“——(生接读)十年了,她终于能喊一声辛苦养育自己的父母了,她感激地大声喊道:“——(生接读)”,刹那间——生接读。
⑤历经磨难,坚持不懈,这就是不屈不挠的海伦凯勒。让我们再读读这段话。
(二)渴望知识
学习的过程是艰苦的,海伦却从艰苦的学习中最终得到的是快乐,是喜悦。
【出 示:海伦猛然醒悟,原来“水就是这种清凉而奇妙的东西呀!她的心中充满了前所未有的喜悦,感到生命有了新的开始。】
读这句话时,你们有疑惑吗?学习这么艰苦,怎么能获得快乐呢?相信此时的大家已经有了答 案?因为知识唤醒了她,使她走出了无边无际的黑暗和死一样的沉寂。
五、回味爱心,拓展提升。
1.海伦的传奇靠的是对知识的热爱,靠着不屈不挠的精神品质,除此以外,还有什 么原因使海伦的内心世界变得生动、明亮起来的?(其实,在海伦凯勒的成长历程中,处处都浸透这许多人的关爱,有爸爸妈妈的爱,有老师的爱,有朋友的爱,正是这些爱的浇灌,唤起了海伦对生活的热爱,从不幸中站立起来的海伦,又把自己的全部的爱倾注到其他残疾人的身上,她想让所有需要帮助的人都能感受到这份爱。)
2.正是心中充满了“爱”,海伦才会写出那样多感动世界的文字。
我们来听一听:出 示:
只要朝着阳光,便不会看见阴影。
——《冲出黑暗》
不要埋怨别人对你设下困难,只要自己努力一把,克服那些困难,即使失败了我觉得也不会太伤心,但我坚信那只是偶然,而必然则是你肯定会成功!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六、走出文本,内化人物形象。
同学们,学了这篇课文以后,你一定对海伦凯勒这个人有了很多的了解。你有哪一些收获呢?
海伦:不屈不挠,内心充满爱,她的人生是精彩的人生,虽然命运对她十分的残酷,但是凭着这种坚强的毅力,顽强的生活态度,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她的一生,是令人敬佩的一生!希望同学们课后能读一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相信你们一定能汲取更多的人生感悟。
七、练习
课后请大家阅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节选)文章,完成《补充习题》,同学们,让我们记住这种精神品质——生接,让我们记住她的名字——生接,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语文教案 篇6
教材简析
本次“能说会写”的习作训练是围绕本单元“自信”这一主题,让学生以“我能……”这个半命题进行习作。教材先是提出习作内容,要把“我能”的原因、条件写具体,题目自拟。为了启发学生的写作,提示中给了3个选项,插图还给了几个学生自我展示的情景,可更好地启发学生的想象。
设计理念
从学生喜闻乐见的“竞聘考场”入手,激发每位学生的参与热情,师生在富有挑战性的心智活动中同经历、共体验,做到身心全面放松,从而为学生搭建一个展示自我、提升自我、超越自我的平台。此项活动的开展为学生积累了宝贵、鲜活的第一手资料,解决了学生“无米下锅”的问题。为让学生在高高兴兴的活动中享受习作的轻松,变“要我写”为“我要写”,让作文真正成为他们自我释放情感、放飞思绪的载体,教学中创设嘉宾评委老师现场提问点评这一情境,为学生的“自由倾吐,能动表达”截取源头活水,以达到“水到渠成”的效果。
教学目标
1.通过本次习作训练,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迎接挑战的勇气。
2.指导学生能不拘形式地写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3.在表达自己的想法时,要把原因、条件等介绍清楚、具体。
教学重、难点
在表达自己的想法时,能把原因等介绍清楚、具体。
教学准备
提前贴出海报,让学生在竞聘考场上就自己选任的职务说出“我能”的原因、条件,以及竞聘后的工作计划。竞聘的职务除了班长、组长等具体的职务外,还可以是某件事的负责人,如图书管理员等。
教学时间
2课时(第2课时略)。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景,激发兴趣
今天是个特别的日子,我们班终于迎来了“竞聘考场”。
(同学们鼓掌)
从同学们的掌声中我听出了同学们对这次竞聘考场的期盼。现在,我宣布,竞聘考场现在开始。
请同学代表再次宣布竞聘要求。
(明确要求,说出竞聘内容,“我能”的原因、条件以及竞聘成功以后的打算。)
二、分组练说,生生互动
1.小组练说。
学生被分成若干个小组。每小组4人左右。小组先竞聘,按竞聘要求小组内4个人练说。
2.组内互评。
在说的过程中学生互相指出哪一部分没说具体,没说清楚。
(集体的智慧是无穷的,让大家各抒己见,充分扩大了练说的面。)
三、公开竞聘,落实内容
集中集体的智慧,推选出每小组说得最棒的成员参加班级竞聘考场。
1敝该说。
2贝蠹腋据开始明确的要求,评一评竞聘同学的发言。重点评价“我能”的原因、条件,同时看一看他今后的打算是否可行而有意义。
3笨筛据同学发言,进行提问、质疑,帮助他丰富、完善所讲的内容。
4逼姥∽罴丫浩刚摺
(在提问与点评的过程中实际上就将写具体、写清楚的问题落实了,为学生把文章写得更完整、更丰富奠定基础。)
四、水到渠成,动笔习作
1.创设情境。
同学们,通过竞聘让老师充分感受到你们的决心与信心,老师相信你们的实力。瞧,老师手中有一封信,这可是《聪明报》编辑部的月亮姐姐寄来的,看看她讲了些什么吧!
全体同学:
你们好!
从你们语文老师那里获悉,你们班将举行一次“竞聘竞场”的竞
活动。听说你们班的全体同学为了这次活动能顺利、有效地开展,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每一位同学都全力以赴,这是我感到非常欣慰的。
很抱歉,我今天不能亲自到达现场和你们一同参加这场别开生面的竞聘考场活动,共同体验这扣人心弦、振奋人心的40分钟。不过,我很想了解你们竞聘的盛况,了解你们每一位选手的出色表现,也来当当评委发表一下自己的意见。
对了,告诉你们一则好消息:为了能让全国的小朋友们都能了解你们这次举行的活动,我们报社还特地在“成长足迹”栏目里为你们开辟了专版,刊载这次活动中涌现出来的优秀竞聘稿,让大家也来分享你们的自信。你们有信心写好吗?写好后别忘了起个别具一格的题目哟。
最后我还想给你们提个建议:写好后请你们语文老师看看,让他给你们指点指点。
此致
敬礼
你们的大朋友——月亮姐姐
于《聪明报》编辑部
2.鼓励写作。
同学们,你们能完成月亮姐姐的任务吗?好,开始动笔。
(记得一位教育家曾说过:当学生意识到你在教育他时,你的教育是失败的。我想说:当学生意识到你在有意识地指导他如何写作时,你的指导也是失败的。如何让学生蓄势待发的情感不露痕迹、悄无声息地自然流淌,实现活动与作文的近距离接触,学生情感与心声的零距离沟通,挥洒下学生“指尖的智慧”?我想,此时“约稿”环节的设计能催生学生“智慧”的产生,是奏响学生自信的协奏曲!)
语文教案 篇7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3个,会写6个字,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形影不离的意思。
2、联系课文内容,体会联想句的作用。
3、正确、流利、有感情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感受文中我与伙伴小熊之间的深厚情谊。
教学难点:体会联想句的作用。
教学准备:学生回忆童年美好时光、生字词卡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式导入
每个人都有自己多彩的童年生活,在这段最美好的时光里,总是少不了朋友的陪伴。你有哪些童年的朋友呢?为什么你觉得他是你的朋友?
是啊,这个朋友可能是你儿时的玩伴,也可能是你养过的小鸡、小猫、小狗,或者是一只小熊、一个布娃娃。今天,老师要介绍一位苏联作家维德拉贡斯基,让我们听一听他的童年回忆。(板书:童年的朋友)
二、初读课文,把握脉络
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记住字形。
汇报:(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识记课文中出现的生字)
我们中国的汉字有一类叫做形声字,它的字形中一部分表示这个字的读音,一部分表示这个字的意义。例如:这课生字中的瘾,就是这样的形声字,了解这些可以帮助我们很好地记住它们的字音、字形和意思。
你还发现哪些生字也是形声字,如何记住它们?
2.学生再读课文,感知内容。
童年的朋友指的是谁?它和作者发生了怎样的故事?
(指的是我童年时的玩具小熊。课文讲我想用童年的朋友旧玩具熊作为练习拳击的沙袋。但是在我准备练习前,回忆起以往与小熊朝夕相处的点点滴滴,于是我自责不该忘却小熊曾经带给自己的快乐,改变了主意,再也不想当拳击家了。)
三、细读课文,品味感受
(一)默读课文,说说作者当时有一个怎样的心愿?你是从哪里感受到的?
1.学生带着问题读文,思考。
2.汇报:(迫不及待地要当一个拳击手)
3.朗读课文,要读出作者对当拳击手的渴望。
过渡:这么强烈的愿望,在当那可爱的旧玩具小熊我儿时的好伙伴充当了练拳的梨后,被放弃了。
(二)精读课文重点段,想一想,是什么让我又改变了想法?在文中勾画出重点的`词句,细细品味。
1.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圈画重点词句。
2.汇报交流:
作者与小熊之间深厚的情谊。想想:课文中哪个词语写出了作者和小熊之间的关系?(形影不离)形影不离是什么意思?课文中哪些句子具体描写了我和小熊形影不离?你能体会作者当时的心情吗?带着你的感受读读。(指导学生读出我内心的不平静,既有回忆美好往事的甜蜜,又有自责。)
3.回想起这些温馨的画面,作者犹豫了。根据课文的内容想象一下,补充下面一段话。
小熊用那一大一小的眼睛对我笑着,而我却想拿它练拳击,我真的很。我想对小熊说:。
(三)学习最后一段。
故事的结果,大家预料到了吗?(指名读文)说说你的感受。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回顾课文内容,激发学生对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珍惜所有带给我们快乐感受的事物。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在多种形式的读中理解内容,体会人物内心的情感变化。
教学难点:体会我内心情感的变化。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回顾课文内容
1.指名朗读课文。
2.说说这篇文章让你感受到什么?(可自由讲,稍作点拨)
二、重温重点段的描写,进一步体会感情
1.让我们再一次去感受作者与玩具小熊之间的亲密情谊,感受那丰富多彩的童年生活。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文章的后三个自然段)
2.童年的美好回忆是最珍贵的,我想作者肯定还有很多话没有说,经历了这次情感的转变,替作者想一想,小熊现在怎样,他会怎么说呢?(请你试着仿照课文写法,合理想象)
三、总结全文,迁移训练
1.同学们,童年生活的回忆是美好的,让我们珍惜所有带给我们快乐感受的一切事物吧,也许是一些人,也许是那些可爱的玩具,也许是几本精彩的故事书
2.布置作业:
说说自己童年的朋友是谁?写一个发生在自己和他(它)之间的一个故事。可以展开恰当的想象,把你们之间的感情体现出来。
有时间可以当场练笔。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2、利用形声字形旁表义的特点识字并理解字义,学会在学习中观察发现。
3、学习在生活中积累谚语。
教学重难点:在生活中积累谚语。
教学过程:
一、我的发现
1、出示四组词语,学生认读。读给同桌听,互相检查。
2、仔细观察每组带点的字,看看自己发现了什么?
3、交流观察后的`发现,并说说形声字的特点。
4、拓展练习:展示自己课外搜集的形声字卡片。
二、读读背背
1、学生自由朗读儿歌要求读准字音,读得流利。
2、分小组练习背诵。
3、说说这个儿歌知道了什么?
三、总结:你有什么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