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语文教案汇编7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教案7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语文教案 篇1
一、理清思路,抓住内容(各部分均应强调朗读)
1、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2、故事中,父亲对儿子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充满希望——严厉训斥——
3、哪一部分最让你受感动?为什么?用心读一读。
4、结尾好在哪里?
二、分析心理,体会感情
1、认识文中内心活动描写的两种方式。
(1)、有提示语;
(2)、无提示语。
2、在遭到父亲第一次严厉责怪之后,叙利奥是怎么想的?
3、尽管受到父亲严厉的训斥,叙利奥仍然坚持抄写签条,他可能是怎样想的?
三、品读结尾,体会写法。
讨论:早上醒来的时候,叙利奥“忽然发现床沿上靠近自己胸口的地方,横着父亲白发苍苍的头。原来父亲夜里就这样把头贴近了儿子的胸口,这时睡得正熟哩。”你从结尾的描述中读懂了什么?启发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思考:
1、 父亲的头靠在儿子的胸口,以表示父亲对儿子的愧疚和疼爱。
2、父亲表面上对儿子冷淡,实际一直为儿子担心,几个月来没睡一个好觉,现在父亲终于可以睡一个安稳觉了。
3、儿子能为父亲分担家庭责任,父亲可能从儿子的身上感受到一种依托。
4、父亲醒来后,父子俩会说些什么?体会结尾言已尽而意无穷的作用。
揭示:这就叫“言已尽而意无穷”。一百个读者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四、激发想象,拓展思维,开展辩论。
叙利奥还会抄写签条吗,为什么?
正方:会。理由如下:
1、他已经有能力帮助爸爸抄写了。
2、他会和爸爸一起安排好学习和抄写的时间。
3、爸爸年纪越来越大,家里开支爷越来越大,他必须这样做。
反方:不会。理由如下:
1、爸妈心疼他,不让他抄写。
2、一家人的希望都在他身上,他只能一心一意读书。
语文教案 篇2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必需“充足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进取精神,提倡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方法”。因而,这节课上,我将积极创设自主学习的课堂空间,带学生走进自主探究的境界,紧扣一个“魂”字,按“质疑---释疑---升华”这样的主线展开学习,感悟至真至纯的爱国深情。
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理解梅花的品格,理解“魂”的含义。
2、体会外祖父对祖国的深深眷恋之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理解梅花的高洁品格,理解“魂”的含义。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结合重点词句体会外祖父对祖国的深深眷恋之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引题质疑
1、揭题,读题。引导学生紧扣课题中的“魂”质疑。
2、复习课文围绕外祖父写的五件事情。
3、围绕这五件事件,你能提出哪些不懂的问题呢?
(设计意图:俗话说,兴致是学生最好的老师,这里的质疑为学生创设了自主学习的课堂空间,为完成结合重点词句体会人物的思维感情,并琢磨这种感情是怎样抒发出来的教学目的打下基础。)
二、逐渐释疑
(一)解读“梅花魂”。
读读课文,找到课文中能说明梅花魂的话。
反馈,出示句子。
“是啊,莺儿,……一个中国人,无论在怎样的境遇里,总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
层次一:梅花魂是指梅花的精神 。
1、简略地说,梅花魂就是梅花的――精神
2、这段话中哪几句是介绍的梅花的精神?(出示句子)
3、那该怎么读出梅花的精神呢?
指名读――齐读。
原来外公爱好梅花,就是喜欢――(梅花的精神)
层次二:梅花魂是指中华民族的精神。
1、梅花魂仅仅指的是梅花的精神吗?再找句子读。 (出示句子)
2、播放课件:歌曲《红梅赞》
告知学生:这首歌是影片《江姐》的主题曲,歌曲唱的是梅花,歌颂的却是江姐。那么在你的记忆中像江姐那样有中华民族气节的人还有吗?
3、是啊,他们就像这昂首盛开的梅花一样,千里冰霜脚下踩,三九严寒何所惧,一片丹心向阳开!带着这种感情,自己再好好读读。
4、外公赞扬梅花,就是赞颂――具有梅花精神的中国人!而他们的这种精神正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
层次三,做拥有梅花精神的人。
引读――“一个中国人,无论在怎样的境遇里,总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
老师小结:其实,这段话不仅仅是外公对莺儿说的,这更是他老人家自己心灵的独白。他漂泊海外,中国人的气节没有变,对祖国的爱不变,就像他深爱的梅花一样,有品德,有灵魂,有骨气。
(设计意图:绕开旁枝,直奔重点段落,对外公的话开展研读,这样使整节课的教学主次明显,重点凸起。)
(二)分析“爱国心”。
此时,我们心中的疑问能解决了吧!
(A)正是这眷恋祖国的心才使外祖父在吟诗诵词的时候悄然泪下。
我们来看看,外祖父吟诵的都是一些什么诗啊? 出示重点句,边读边悟情。
(B)由此,我们也不难解释,在我弄脏梅花图时,外公为什么会拉下脸来,训斥我妈。(出示句子)
问:外公说的玷污,玷污的仅仅是梅花图吗?
(在外祖父的心目中,梅花是中华民族民族精神的象征,这梅花代表的就是祖国。外公不容许中华民族的气节受到一丝一毫的玷污!)
引读:所以他拉下脸,有生以来第一次申斥我妈――训罢,便用……
外公爱护的是――自己深深眷恋祖国的心
老师小结。
(C)外公因自己不能回国而失声痛哭的原因。
(D)外公之所以临别前要将他最珍视的墨梅图和绣着梅花的手绢送给我是由于在外祖父的心中,梅花已不仅仅是梅花,它更是祖国的化身,正如作者写道(出示句子)(齐读)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个性化阅读的基础上,领会人物的情感,从而冲破本文的教学重难点。)
三、升华主题
设想写话,延长“爱国心” 。
当我们回国的大客轮越行越远,泪眼朦胧满头银发的外公望着远去的船儿,感叹万千:______。
他在想些什么,心里默默念叨着什么呢?拿出笔,写下这位爱国老华侨的心声。
(设计意图:意在激发学生共识,让学生在更加深刻了解了人物内心的基础上,产生自己的那份爱国心,民族情。)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认识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读懂课文,了解诺贝尔的辉煌业绩,感受诺贝尔热爱科学,无私奉献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体会诺贝尔在发明炸药的过程中虽历经失败,痛苦,但他毫不气馁,决不放弃自己的追求,直到成功的锲而不舍的精神。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同学们听说过诺贝尔这个名字吗?他是什么人?谁来介绍一下?
诺贝尔奖又是怎么来的?学生交流。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就是介绍诺贝尔的。(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自由轻声读课文,思考《诺贝尔》一文向我们介绍了他的那些事迹呢?
2、检查生字词。
⑴读准字音:诺、颁、凿、瑞、摩、盛、逝、械、锤、砸、残、毫、滚等字。
⑵注意字型。指导写“机械”的“械”,“残废”的“残”。
⑶指名读课文。
⑷概括课文重要内容。
想一想,这一课主要写了什么?
课文主要记叙了诺贝尔在发明炸药的过程中历经失败,痛苦,但他毫不气馁,决不放弃自己的追求,直至成功的事。
三、根据提示理清文章脉络。
1、初读了课文,你能说说诺贝尔的主要业绩是什么吗?(一是发明了炸药,二是把自己的遗产毫无保留地捐给了科学事业,设立了诺贝尔奖。)
2、那么课文哪些自然段分别写了这两件事情。(课文第三至九自然段写了诺贝尔为发明炸药所付出的代价和取得的成就;第十自然段写了诺贝尔立下遗嘱,设立诺贝尔奖。)
3、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落大意。
第一段(1——2)简要介绍了诺贝尔奖的授奖仪式。
第二段(3——9)写了诺贝尔为发明炸药所付出的代价和取得的成就。
第三段(10)简要介绍诺贝尔立下遗嘱,设立诺贝尔奖。
四、学习课文第1-2小节。
1、指名读,思考:第1-2小节主要写什么?(简要地介绍了诺贝尔奖的授奖仪式。)
2、默读,思考:诺贝尔奖授奖仪式的地点和时间的确定依据是什么? 为什么这样设定?(这样做的目的是以此来纪念伟大的发明家诺贝尔,以表达人民对他的怀念和敬佩。)
3、朗读第1-2小节。
五、作业布置:
1、读抄词语。
2、练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第一段。想一想:这段主要讲了什么?
2、过渡:诺贝尔为何能受到人们如此的敬重呢?
二、学习课文第二段。
1、齐读第3小节。
师:诺贝尔一生有许多的发明,最突出的发明是炸药。诺贝尔为什么会想到要发明炸药呢?他在发明过程中经历了哪些失败和痛苦?诺贝尔发明的炸药为人类的生产活动解决了哪些实际问题?(出示思考题)
2、自由读课文第4-9小节,要求学生边读边划出相关语句,读一读,并在旁边作批注。
3、学生讨论交流。
(1)诺贝尔为什么会想到要发明炸药呢?(诺贝尔最初发明炸药的动因是什么?)(他看到工人们徒手劈山开路十分艰苦,就想发明一种东西能减轻工人的劳动强度。说明诺贝尔发明动机来自于对人民的关心和同情。)
(2)他在发明过程中经历了哪些失败和痛苦?(读有关句子,学生谈体会。)
(3)诺贝尔发明的炸药为人类的生产活动解决了哪些实际问题?(提高了劳动生产力,降低了劳动强度。)
(4)朗读第第4——7小节。
师:尽管诺贝尔发明炸药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对一个真正的科学家来说创造发明是无止境的。
4、指名读课文第8——9小节。
①这一段具体详尽地描述了一次试验性的大爆炸,当时人们是怎么说的?而诺贝尔又是如何表现的?从这里你想到了什么?
(一个科学家为造福人类全身心投入创造发明,连个人的生死都不顾,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是多么可贵啊!)
②生自由练读第8——9小节。
③全班有声有色地朗读。
三、学习课文第三段
1、默读,思考:
(1)这一段告诉我们什么?
(2)诺贝尔死后,大量的炸药也用于战争,毁灭人类创造的文明,如果诺贝尔泉下有知,他会有何感想?
2、学生交流。
(诺贝尔也许遇见到炸药会给人类带来灾难,所以设立了和平奖,以激励人们为世界的和平而努力。)
3、齐读第三段。
四、总结全文。
1、朗读全文。
(1)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2)、说说诺贝尔奖是怎么来的?
五、拓展练习。
利用本课提供的材料,为诺贝尔写一篇一百多字的小传。板书设计:
发明炸药热爱科学
诺贝尔 热爱人类
设立诺贝尔奖 无私奉献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认识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读懂课文,了解诺贝尔的辉煌业绩,感受诺贝尔热爱科学,无私奉献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体会诺贝尔在发明炸药的过程中虽历经失败,痛苦,但他毫不气馁,决不放弃自己的追求,直到成功的锲而不舍的精神。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同学们听说过诺贝尔这个名字吗?他是什么人?谁来介绍一下?
诺贝尔奖又是怎么来的?学生交流。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就是介绍诺贝尔的。(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自由轻声读课文,思考《诺贝尔》一文向我们介绍了他的那些事迹呢?
2、检查生字词。
⑴读准字音:诺、颁、凿、瑞、摩、盛、逝、械、锤、砸、残、毫、滚等字。
⑵注意字型。指导写“机械”的“械”,“残废”的“残”。
⑶指名读课文。
⑷概括课文重要内容。
想一想,这一课主要写了什么?
课文主要记叙了诺贝尔在发明炸药的过程中历经失败,痛苦,但他毫不气馁,决不放弃自己的追求,直至成功的事。
三、根据提示理清文章脉络。
1、初读了课文,你能说说诺贝尔的主要业绩是什么吗?(一是发明了炸药,二是把自己的遗产毫无保留地捐给了科学事业,设立了诺贝尔奖。)
2、那么课文哪些自然段分别写了这两件事情。(课文第三至九自然段写了诺贝尔为发明炸药所付出的代价和取得的成就;第十自然段写了诺贝尔立下遗嘱,设立诺贝尔奖。)
3、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落大意。
第一段(1——2)简要介绍了诺贝尔奖的授奖仪式。
第二段(3——9)写了诺贝尔为发明炸药所付出的代价和取得的成就。
第三段(10)简要介绍诺贝尔立下遗嘱,设立诺贝尔奖。
四、学习课文第1-2小节。
1、指名读,思考:第1-2小节主要写什么?(简要地介绍了诺贝尔奖的授奖仪式。)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要求:
1.学会2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通过理解诗歌语言和吟诵诗句,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培养审美情趣。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通过理解诗歌语言和吟诵诗句,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培养审美情趣。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语言 。背诵课文。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激发兴趣
1.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一首赞美长江的诗歌。
(板书:长江之歌)
《长江之歌》是电视系列片《话说长江》的主题歌歌词。
2.出示地图,指出长江的位置和所流经的地方。
3.你们对长江了解多少呢?
4.放录音。
《长江之歌》歌词豪放,歌声雄浑,我们一起来欣赏。
二、初读指导
1.自学生字词。
(1)自由读课文,画出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
(2)描红田字格中8个生字。
(3)查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丰采 依恋 荡涤 尘埃 磅礴 灌溉
2.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词语:乳汁 哺育 挽起 荡涤 尘埃 灌溉 奔去 各奔东西
(2)指名逐词读,指点学生从平翘舌音、前后鼻音、一字多音等方面区分加点字读音的异同。
(3)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丰采:美好的仪表举止。
依恋:留恋,舍不得离开。
荡涤:洗涤。
尘埃:尘土。
磅礴:气势盛大。
灌溉:把水输送到田里。
3.各自轻声试读课文。
4.分节指名朗读课文。教师相机指点
5.四人小组自由读课文,讨论:哪些地方读懂了?交流。
三、指导写字
1.指导写字。
乳:左右基本等宽。
汁、哺、挽、涤、埃:左窄右宽。
灌、溉:左窄右宽,因笔画较多,写时要紧凑些。
2.学生练习写字,教师巡视指导。
第二课时
一、听写生字词
二、指名朗读课文
三、精读训练
1. 观看系列片《话说长江》片断,听《长江之歌》。《话说长江》这部系列片让我们感受到了长江那宏伟、壮观的气势,作者说——
2. 出示: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
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
3. 自由读,说说读了诗句想了解什么?
4. 交流、讨论。
5. 精读第一节:
(1) 自由读,四人小组讨论:
从哪些地方看出长江是无穷的资源?
(2) 交流:
出示:你从雪山走来,
春潮是你的风采;
你向东海奔去,
惊涛是你的气概。
(“雪山”在祖国的最西部,“东海”在祖国的最东端,长江能从祖国的最西部走来,向祖国的最东部奔去,说明她的源泉是无穷的)
指导朗读:这两个分句我们该怎样读,哪些词提示了你?
(3) 默读第一小节,思考:
从哪些地方看出长江有母亲的情怀?
(4) 交流。
出示:你用甘甜的乳汁,
哺育各族儿女;
你用健美的臂膀,
挽起高山大海。
(“哺育各族儿女”:只有母亲才会哺育儿女,在这里把长江比作了母亲,而且长江哺育的是各族儿女,可见这位母亲的胸怀是多么宽阔。)
“你用健美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这里又把长江拟人化了,长江很长,它就像母亲伸长那健美的臂膀,从西至东,把祖国的高山大海拉在手里,让它们紧密联系在一起,永不分离)
指导学生看地图,并联系实际想象体会“哺育、挽起”的感情。
指导朗读:这一句我们要读得深情。
6、精读第二节。
(1) 听录音,思考:
从哪些地方看出长江是无穷的源泉,它有母亲的情怀?
(2) 交流:
从哪些地方看出长江是无穷的'源泉?
(①“远古”是指很遥远的古代,长江从远古走来,向未来奔去,时间跨度很大,长江永远不会停息,所以说它是无穷的源泉)
指导朗读第一句:“走”、“奔”句与第一部分的“走”、“奔”句对比读,体会长江的宏伟气势和永葆青春的活力。
(②“灌溉花的国土”:祖国的领土那么大,长江能将它们一一灌溉,所以说它是“无穷的源泉”。“推动新的时代”:长江能推动时代的发展,力量是无穷的)
从哪些地方看出长江具有母亲的情怀?
(①“你用纯洁的清流,灌溉花的国土”:母爱是纯洁的、神圣的,长江像母亲一样滋润着祖国的每寸土地。
②“你用磅礴的力量,推动新的时代”:母亲的力量是巨大的,长江就像母亲一样,对新时代的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3)师引读。所以,“我们——赞美长江??”
(4)指导朗读第2节。
(5)指导背诵第2节。
四、练习朗读全诗
1.同学们,作者从空间上和时间上歌颂了长江,学完了这首诗,你们有什么感想呢?
2.是啊,长江源远流长、宏伟博大、多姿多彩;长江古老悠久、气势磅礴、力量无穷。让我们以饱满的热情去赞美长江,表达出我们对这位伟大母亲的依恋之情。
3.练习朗读。
五、学唱歌曲
长江之歌 源远流长拥抱着大地 从空间上描写歌颂宏伟气势哺育儿女的胸怀
悠远久长苦难的过去
从时间上描写表现光辉的现实
功在千秋灿烂的未来
赞美之情崇敬的情感
抒 写表达
依恋之情热爱的情感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建议
一、深刻的立意
本文借事说理,通过方仲永五岁到二十岁间才能发展变化的故事,说明了人的天资和后天成才的关系。文章叙述方仲永从幼年时天资过人到长大后“泯然众人”的变化过程,点明他才能衰退的原因是“不使学”,是“其受于人者不至”,通过生动的事例得出具有普遍借鉴意义的道理,给人以深长的思考。需要指出的是,作者对方仲永的天资做了不适当的渲染,把他写成一个“生而知之”、不习而能写、不学而能诗的“突发”的天才,不尽合乎实际。文中虽然有这一不足之处,但本文意在以方仲永的故事为典型的反面事例,强调后天的教育和培养对发展才能的重要性,使人们领悟人的天资和后天成才的关系。这一立意无疑是十分深刻的。
二、材料安排上的特点
本文详写叙事部分,略写议论部分。在叙事部分详写方仲永才能初露时期的情形,略写他才能衰退时期的情形。这样安排是符合作者意图的。
王安石写这篇文章,主要是用方仲永作反面的例子来说明“受之人”即后无教育的重要性。题目中的“伤”字,就已经透露这一点。“伤”,是哀伤、哀怜的意思。为什么哀伤、哀怜?因为仲永有天才而“受于人者不至”。但这不能怪仲永,他毕竟是个孩子;这全部责任都应当由贪财的父亲来承担,因为他剥夺了仲永的学习机会。详写仲永才能初露时期的情形,有两点用意:第一,说明“仲永之通悟”确实是“受之天”,有先天的因素;第二,正是在这个时期,就已经理下才能衰退的根子,因为仲永父亲“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说明仲永未能受到后天教育。至于仲永长大后才能逐渐衰退(“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以至丧失殆尽(“泯然众人”),则是“不使学”的必然结果,当然不用多说。叙事部分已经蕴含了作者所要说明的道理,因此议论部分也用不着多说了。
三、先扬后抑、突出主旨的写法
本文的叙事部分先扬后抑。先铺写方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后写他变得平庸无奇,前后互为反衬,对比鲜明,显示方仲永才能的落差之大,突出他变为庸人的不幸结局,令人警醒、惋惜。先扬后抑的着眼点是“抑”,本文采用这种写法,表明了对“不使学”、不让人才“受之人”的错误做法的否定、批判的态度,有力地突出了文章的主旨。
四、见闻录的叙事方式
半功倍本文的叙事采用了见闻录的方式,用“闻”“见”“闻”三个片断,依次分写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按时间顺序把这三个片断结为一个整体。详写第一个片断,铺陈方仲永才能初露时期的情形,点明他才能衰退的原因;极简略地写后两个片断,点出他的才能衰退以至泯灭。叙事一气贯通而层次分明,详略有致而结构紧凑,内容集中而意旨鲜明。这种见闻录的叙事方式还使方仲永与“我”发生了联系,富有生活气息,给人真切之感。
五、简练精当的语言
本文的语言十分简练,仅以一百五十多字就完整地叙述了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过程。全篇行文严谨,力求简洁,其中每一词、句都有其精当的表达作用,而不是可有可无。例如,开篇一句交待籍贯、身份、姓名、家世,这不仅是必不可少的一般介绍,而且“世隶耕”三字是对“未尝识书具”“不使学”的必要铺垫和对方仲永天资过人的有力衬托;“啼”字生动地写出方仲永索求书具的儿童情态;“忽”“即”“立”三个副词,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仅一句话就刻画出方仲永的父亲贪利而自得、可悲可叹的愚昧无知之态;结尾段以“余闻之也久”开端,以下均承此省略“余”字,如此等等。这篇短文笔墨极省,以至精简到难以再删一字。对本文的这一特点,可以逐字逐句体察、品味。
六、引导学生自读的教学建议
让学生自己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并尽量独立完成练习,以培养自学能力。教师可略做点拨,适当答疑。虽然本课没有背诵要求,但仍要重视朗读。课文一定要读熟,最好能背下来。
教学设计示例
一、初读课文
学生初读,勾划出生字词。正音。
二、朗读课文
完成课后练习一。补充练习:
①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② 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三、再读课文,理解文意
1.提问:
① 这篇文章写了一回什么事?
② 仲永是一个怎样的人?文章开头介绍了他哪些方面的情况?
③ 课文介绍了他才能发展的三个阶段,分别是哪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各是怎样的?前后是一种怎样的变化?
2.点拨重点词语
① 生五年、十二三矣、又七年――时间表示法
② 隶、未尝、意、立就、文理、稍稍、乞、邑人、称等
3.练习:理解下列加点字的含义
① 父异焉
② 邑人奇之
③ 稍稍宾客其父
④ 父利其然也
总结:意动用法,活用后可理解为“以…为…”“认为…”“把…当作…”
4.点拨重点语句
其诗以养父母、收放为意
传一乡秀才观之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不能称前时之闻
四、讨论:
方仲永为什么从“指物作诗立就”而变成了“泯然众人矣”?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
五、研读最后一段
1.根据文章内容理解以下词语的含义:
受之天/不受之天/受之于人/不受之人
材人/众人
2.作者认为方仲永的悲剧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其受之于人者不至”与上面的哪些句子相呼应?
3.作者认为从方仲永身上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4.再次朗读课文。
七、讨论
你对方仲永这件事怎么看,你认为造成方仲永的悲剧的原因是什么?除了其父“不使学”以外,还有没有别的原因?
语文教案 篇6
一、素质教育目标
1.学习古代诗词优美的意境。
2.学习诗词在内容、形式上的特点,体会其抒情的感染力。
3.了解我国古代灿烂文化,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引导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诗人抒发的强烈感情
难点:理解其中丰富深刻的意蕴和优美的意境。
解决办法:
1.古诗词读起来琅琅上口,容易记忆,应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诗的内涵,“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就是这个道理。
2.采用学生自读,教师点拨辅导,自读测试的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三、课时安排
3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1.朗读比赛。
2.背诵比赛。
3.唐诗宋词知识竞赛
五、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导入 新课
唐朝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全盛时期,唐诗是我国优秀的文学遗产之一,也是全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唐代的诗人如满天的星斗一样,他们用自己独特的风格和技巧,从各个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角度反映自己的感情、思想以及社会生活的复杂面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和韩愈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另外还有一首明朝夏完淳写的《别云间》。
(一)明确目标
1.学习诗歌在内容、形式上的特点,体会其抒情的感染力。
2.初步理解绝句的特点,体会诗歌的意境。
(二)整体感知
《题破山寺后禅院》是一首写景诗,诗人笔下清幽的景致令人忘俗;另外《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是诗人在远贬至蓝田关时,写下的七律,诗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语言明快,风格沉郁,《明云间》作于作者在云间被捕之际,悲壮、豪迈。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及目标完成过程。
1.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
常建,唐代诗人。生卒年、字、号都不详。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省孟县南)人。常自称昌黎韩愈,后世也称他为韩昌黎。曾先后任宣武及宁武节度使判官。任监察御史时因上书请免徭役而贬阳山令,宪宗元和十四年任刑部侍郎时又上表谏迎佛骨,被贬为潮州刺史。在文学上既是唐代古文运动领袖又是著名诗人。他反对齐梁以来的浮华文风,力倡古文。在诗歌创作上,笔力雄健,气势雄伟,力求新奇,自成一家。有《韩昌黎集》。
夏完淳(1631—1647),原名复,字存古,松江华亭人。9岁能诗文,15岁从父夏允彝、师陈子龙起兵抗清。事败之后,其父、师先后死难。夏完淳复人吴易军中,参谋军事。军败后,流亡于江汉之间,继续为抗清奔走。后为人告发被捕,解送至南京。洪承畴以其年幼,欲为他并脱,夏完淳痛骂不止,凛然就义,年仅17岁,他的诗歌表现出悲壮激越、高亢雄壮的风格,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少年英雄和诗人。有《夏完淳集》。
2.诗歌赏析。
题破山寺后禅院
整体感知:
破山在今江苏常熟,寺指兴福寺,是南宋时郴州刺史倪德光施舍宅园改建的,到唐代已属古寺。诗中抒写清晨游寺后禅院的观感,笔调古朴,描写细腻,意境优雅。
设计问题:
(1)开头两句点出了人寺的时间是什么时候?看出了什么景色?
诗人在清晨登破山,人兴福寺,旭日初升。光照山上树林。
(2)诗的三、四句写诗人的行踪到了哪里?
诗人穿过寺中竹丛小路,走到幽深的后院,发现唱经礼佛的禅房就在后院花丛树林深处。
(3)从这两句诗中,你能寻找到一个成语吗?
曲径通幽。
(4)诗的五、六句写作者看到优美环境后,产生了哪些感慨?
这两话是对仗非常工整的句子,这样幽美的环境,使诗人惊叹、陶醉、忘情的欣赏起来。他举日望见寺后的青山焕发着日照的光彩,看见鸟儿自由自在地飞鸣欢唱;走到清清的水潭旁,只见天地和自己的身影在水中湛然空明,心中的尘世杂念顿时消除净尽。
(5)诗的后两句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又使作者感受到了什么?
这时仿佛大自然和人世间的所有其他声响都寂灭了,只有钟磬声这悠扬而宏亮的佛音引导人们进入纯净怡悦的境界。
(6)全首诗诗人通过写景,领悟出了什么道理?
诗人欣赏这禅院幽美绝世的居处,领略这空门忘情尘俗的意境,寄托自己遁世无闷的情怀。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本诗的写作背景:韩愈一生,以辟佛为己任,晚年上《论佛骨表》,力谏宪宗“迎佛骨人大内”,触犯“人主之怒”几被定为死罪,经裴度等人说情,才由刑部侍部贬为潮州刺史,潮州在今广东东部,距当时京城长安确有八千里之遥,那路途的困顿是可想而知。当韩愈到达离京城不远的蓝田县时,他的侄孙韩湘,赶来同行。韩愈此时,悲歌当哭,慷慨激昂地写下这首名篇。
讲读前两句,提问:
(1)这两句点明了什么?明确:自己获罪被贬的原因。同时也有虽遭获被贬亦无怨无悔。提问:
(2)开头这两句有一对反义词,请找出来,说说有什么作用?明确:“朝一夕”说明了因那“一封书”之罪,所得的命运是“朝奏”而“夕贬”。且一贬就是八千里外。
(3)诗的三、四句表现了韩愈怎样的性格?明确:作者在此申述了自己忠而获罪和非罪远谪的愤慨。尽管招来一场弥天大祸,他还是老而弥坚,表现了韩愈刚直不阿的性格。
(4)诗的五、六句是什么描写?作者借写景抒发了怎样的感情?是描写环境的。云彩浓重横在秦岭上空,我的家在哪里?雪漫蓝田关,连我骑的马都不前行,“秦岭”指终南山,云横而看不见家,也看不见京城,他此时不独系家人,更多的是伤怀国事他立马蓝关,大雪寒天,联想到前路的艰难险阻未免露出英雄失路之悲。
(5)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明确:表达了作者凄楚的激愤之情。
(6)诗中运用了哪些对比手法?明确:“朝奏”“夕贬”“九重天”和“路八千”。
(7)诗中有没有对偶句,请找出来。
“云横秦岭家何在”与“雪拥蓝关马不前”。
(8)诗中“横”和“拥”字用得较有意境,说说这样用的好处。明确:“横”状广度,“拥”状高度,故全诗气势磅礴。
(9)说说你最欣赏哪句首,为什么?
《别云间》
(1)创作背景:《别云间》一诗,是明末少年英雄夏完淳就义当年写的。当年夏季,作者在家乡被捕,此诗写于解往南京、告别家乡之际。本诗除对故乡表示依恋之外,着重写他抗清失败的悲愤与至死不屈的顽强斗志。
(2)诗句分析。
前二句点题,说明三年抗敌,今朝被捕,并将告别故乡。三、四句言志,面对山河破碎,而自身已无用武之地,五、六两句表示在就义之前的思乡之情,末尾两句预示前景,抗清的烽火一定会绵延下去,死后在天之灵,一定会看到祖国人民奋勇抗清的旗帜。最后两句显示出诗人至死不屈,希望复仇再起,反映的是一种激昂慷慨的壮美风格。
(3)关于诗歌的一些知识。
本课所选的三首诗都是格律诗。格律诗中有绝句和律诗之分,绝句中有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之分;律诗有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之分。本课三首诗都属于律诗,律诗由八句组成,前两句为首联,三、四句为颔联,五、六句为颈联,七、八句为尾联。颔联和尾联是对偶句。
译文参考:
题破山寺后禅院
清早走进古老的寺院,
刚刚升起的太阳已经高高地照在树林之上。
弯曲的小路一直通到幽静的地方,
见那禅房正藏在花木丛生的深处。
山光使野鸟怡然自得,
水潭中的影子使人心中的杂念消除净尽。
自然的所有声音到这里都沉寂下去,
只能听到鸣钟敲磬的声音。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一篇《论佛骨表》早晨上奏给皇帝,
晚上就被贬官到八千里外的潮州去。
本来想为皇帝清除危害社会的事情,
怎么会顾惜我衰朽的残年余日呢。
云彩横出于秦岭,我的家在哪里?
雪漫蓝田关,连我骑的马都不往前走,
知道你远道赶来送我是有深厚的情意
你做好准备到南方的瘴气之地收拾我的骸骨吧!
别云间
三年当中做了奔走他乡之客,
今天又做了俘虏。
大好山河使人流下无限之泪
谁说过天地是宽阔无边的呢!
已经深知为国牺牲的日子临近了
但是想要和家乡告别却难而又难,
在我不屈的魂灵回来的日子里,
将在空中注视着后继的抗敌的旗帜。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认读本课生字10个,描写其中5个,积累词语10个。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尝试读出不同的语气,体会马鸣加说话时不同的语气。
3、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教学重点
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不同的语气,体会马鸣加说话时不同的语气。
教学难点
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教学媒体
生字卡片小黑板
学生课前准备充分预习课文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有个小男孩,他的名字叫马鸣加,他喜欢小学的生活,很聪明也很活泼,但有时也很马虎。他有五只不同颜色的新书包,想不想听听一个发生在马鸣加和他的新书包之间的故事?
2、揭示课题:*6马鸣加的新书包
3、指名读、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自学生字。
1、马鸣加和他的新书包之间发生了一个怎么样的故事呢?请大家带着问题,自由读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标上小节号。
2、检查自学情况。
a)读词语。(生字所组成的词语)(其中注意“婶”是前鼻音)
b)介绍自己记字形的好方法。(指导书写:愧,注意最后两笔)
c)分节朗读全文。
3、马鸣加和他的新书包之间发生了一个怎么样的故事呢?请大家完成下面这个填空。
马鸣加是()。他有()只书包,准备()。星期一用()的书包,星期二用()的书包,星期三用()的书包。可是星期()他(),这使他(),他决定只用()。可星期四放学时他竟然()。后来,妈妈(),马鸣加的书包就再也没有()。
4、学生交流。
三、学习课文。
1、俗话说“言为心声”,让我们找一找文中描写马鸣加语言的句子,好好地读一读,品味品味。
2、学生交流。
3、出示:
1)马鸣加不同意:“一个星期上五天学,一天背一只,正好!”
2)马鸣加懊丧地对妈妈说:“你看,只用一只书包也不行。”
4、自己试着读一读,想想该怎么读?为什么要这样读?
指导读出马鸣佳说话时不同的语气,体会他不同的心情。
1)马鸣加不同意:“一个星期上五天学,一天背一只,正好!”
(根据提示语“不同意”,我们了解到马鸣加说这话时带有反驳的语气,说明他对于妈妈的说法不赞成,不服气。)
2)马鸣加懊丧地对妈妈说:“你看,只用一只书包也不行。”
(这句话要读出懊悔、失望的语气。)
描写语言的句子交流完后,采用多种形式朗读。
5、文中除了描写人物的语言外,还写到了人物的心理活动。听清要求:找到描
写人物心理活动的句子,试着加上不同的语气词体会体会,再有感情地读一读。
6、学生交流。
1)哎!这只书包有点奇怪。背上它,觉得特别轻松。“准是早饭吃得饱,有力气。”马鸣加这么想着,快活地朝学校奔去。
(“准是早饭吃得饱,有力气。”这一心理活动说明马鸣加当时自信满满。)
2)啊?怎么是空的?马鸣加羞愧难当,真想一头钻进书包里去。
(假如你是当时的马鸣加,会怎么想?)
学生加上语气词,情感体验完后,再有感情地读一读。
四、说话练习。
课文已经学完了,请大家用自己的话在小组里讲一讲这个故事,好吗?
教学效果反馈
教学后我反思了一下教学过程,觉得有一些做法可以进行调整:
1、学生自己阅读时间不够
这是一篇阅读课文,在课前我让学生自学了生字并读通了课文,但在让学生寻找有关的句子时给学生的时间不够。如我让学生找有关马鸣加心理想法和话语的句子,这需要学生通篇读文章,边读边思考边划线。因为担心教学进度,所以我在只有少部分学生举手的情况下就让学生回答,这是部分反应稍慢的学生跟不上。
2、教师引导学生想象不够
本单元要求之一是“想象”,要求学生想象出课文之外的内容。在教学马鸣加因换新书包而忘带书与作业本时,我设计了一个想象:如果你是马鸣加的同学,见到这样的情景,你会对马鸣加说什么?我的本意是让学生体会马鸣加听了同学的话感到羞愧从而理解“羞愧万分”的意思。但学生的回答停留在老师会如何惩罚马鸣加,同学们对马鸣加的嘲笑以及马鸣加应采取补救的各种方法上,而我也没有采取引导,而是生硬地想想马鸣加的想法,没有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如果我当时补一句:“当时马鸣加的脸上会是什么表情?他当时是怎么想的?”就比较顺畅地引导学生体会人物心情。
【【推荐】语文教案汇编7篇】相关文章:
【推荐】小学语文教案汇编10篇01-09
【推荐】小学语文教案汇编5篇12-15
【推荐】小学语文教案汇编8篇12-03
【推荐】小学语文教案模板汇编9篇01-26
【推荐】语文教案范文汇编5篇01-23
【推荐】小学语文教案模板汇编7篇01-12
【推荐】语文教案范文汇编6篇01-03
【推荐】小学语文教案模板汇编5篇12-05
【推荐】语文教案汇总7篇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