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2-02-07 09:18:05 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热门】语文教案模板汇总7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7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热门】语文教案模板汇总7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内容:

  指导背诵、写字

  教学过程:

  一、检查练习朗读情况

  指名三人感情朗读,教师随机指导

  二、指导背诵

  1、教师范读,学生认真听

  2、听录音

  3、教师指着板书内容,逐段引背,学生分段试背

  4、学生看板书内容,练习全文背诵

  5、指名全文试背

  6、同桌二人交替互背

  7、全班齐背

  三、指导写字

  1、出示生字卡片:壮、蓝、芒、伏、更、余、沉、涨、傍、慢

  2、指名认读

  3、对照田字格,自己看看,想想,说说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4、全班交流:你是怎样记住这些字的?

  5、教师范写并指出注意点

  四、作业练习

  1、描红练习

  2、比一比,再分别组成词语

  皮( ) 夕 ( ) 运 ( ) 摇( )

  披( ) 多 ( ) 远 ( ) 遥( )

  3、在括号里填上表示颜色的`词语。

  ( )的天空 ( )的太阳 ( )的云朵

  板书设计:

 夕阳真美

  西斜 收起光芒 山坡 余挥 壮丽

  往下沉 脸涨红 染云 黄 红 紫

  西山背后 脸更红 天边 留 霞 光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教养

  1、认识本课6个生字,学会其中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尊严、逃难、款待、朴实、狼吞虎咽、例外、骨瘦如柴、喉结、赞赏、思量、疲惫不堪、面呈菜色、僵硬、许配等词语。

  2、能通过把哈默与其他难民进行比较,从人物的语言、行动、神态等描写中体会到人物自尊的品格。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中体会不同人物的形象。

  教育

  通过对哈默、杰克逊这两个人物的认识,从中懂得人不仅要有自尊,还要懂得尊重别人。

  发展

  培养学生的阅读、想象、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从描写年轻人神态、动作、语言的句子里体会到年轻人自尊的品格,懂得什么是尊严。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杰克逊对女儿说的话:“别看他现在什么都没有,可他是个富翁,因为他有尊严。”

  解决办法:

  采取联系上下文的方法,教师相机点拨,结合朗读课文理解问题。

  教学方法:

  诵读法 谈话法

  教学媒体:

  幻灯片

  教学时数: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课题入文,学习生字词,能读,会写,识记。

  2、初读课文,能读通、读顺。

  3、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短文主要写了一个逃难的年轻人,在饥肠辘辘的情况下,没有接受人们送给他的食物,而是执意用自己的劳动,换取了食物,赢得了做人的尊严

  第二课时

  一、 复习引入

  请你回忆一下: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板书:年轻人、杰克逊)

  设计意图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是高年级的重点能力训练目标,学习内容的解读应该有一个由整体到局部,由初知到深化的逻辑过程,所以在进行深入的探究之前,我让学生回顾全文的主要内容,同时也锻炼学生用凝练的语言表达的能力。

  二、欣赏人物——品味表现人物品质的语句。

  (一)、找准切入点,表层解读年轻人。

  1、师:这一节课吴老师和大家再次走进这个故事。一个寒冷的冬天,沃尔逊小镇上来了一群逃难者(出示:逃难者)问:看到这三个字,在你的脑海中会浮现出一幅怎样的画面呢?

  2、那文中又是怎样描写这些逃难者的呢?

  出示:默读课文,用 线画出描写逃难者的句子。

  3、汇报: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出示句子

  句子(一)

  他们面呈菜色,疲惫不堪。

  这是一个脸色苍白、骨瘦如柴的年轻人。

  (1)请学生齐读这两个句子。

  (2)理解词语:“面呈菜色”、“疲惫不堪”

  (3)问:那你能从这些描写逃难者的词语中感受到什么?

  (4)指导朗读这两句话。

  句子(二)

  “这些逃难的人,显然很久没有吃到这么好的食物了,他们连一句感谢的话也顾不上说,就狼吞虎咽地吃起来。”

  “年轻人立刻狼吞虎咽地吃起来。”

  (1)请学生自由朗读这两个句子,并思考:从描写逃难者的句子中感受到什么?(引导学生抓住“立刻、狼吞虎咽、连……也……就”等词语体会逃难者的极度饥饿。)

  (2)通过指导朗读体会。

  设计意图教学过程的设计“要使‘教师执行’的课程转化为‘学生经验’的课程。”“学习过程还必须以‘生活世界’作为背景和来源。”学生对逃难者的境遇的了解并不多,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通过抓住“逃难者”这一个词语,让学生去想象逃难者的可怜与悲苦,又让学生从文中找出形容“逃难者”的句子,变抽象为具体,一个简单的词语,使学生不仅理解了“逃难者”这一词语的意思,而且也为后面更好地理解“尊严”打下了铺垫。

  4、让学生想象:这些人在逃难的过程中会遇到什么困难?

  5、小结:吃的没有、喝的没有、长距离的奔波流亡,又天寒地冻,在这样饥寒交迫艰难的境况下,这些逃难的人此时此刻最需要的是--(指名说)食物来填饱肚子、来维持自己的生命。

  6、出示:这个脸色苍白,骨瘦如柴的年轻人,他更需要的是 (指名说)

  过渡:然而一个如此迫切需要得到食物的年轻人,在面对杰克逊大叔送上的食物时,他并没有马上接受这眼前的食物,而是表现出与众不同,杰克逊是怎样评价这个年轻人的?

  设计意图通过想象、说,目的让学生明白一个如此迫切需要得到食物的年轻人,在食物面前,却拒绝了。初步感知年轻人的与众不同,为深入了解人物形象作铺垫。

  (二)锁定重点,解读尊严,深度了解年轻人。

  1、让学生快速从文中找出杰克逊大叔对这个年轻的逃难者评价的句子。

  出示:“别看他现在什么都没有,可他百分百是个富翁,因为他有尊严。”

  (1)全班齐读。

  (2)出示:贫穷、尊严、富翁 三个词语。

  (3)然后引导学生口述这三个词语之间的关系。

  设计意图简单的词序调换,不但是对学生的语言训练,而且是引导学生对“尊严”的诠释。

  过渡:同是逃难者,为什么杰克逊大叔对年轻人有如此的评价?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哈默的三句话,带领学生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

  2、出示:自由朗读课文2~4自然段,用波浪线画出描写年轻人的动作、神态、语言的句子,并在书本旁边写批注。

  (1)学生自学,写体会。

  (2)汇报交流:出示年轻人的话

  他仰起头,问:“先生,吃您这么多东西,您有什么活需要我做吗?”

  这个年轻人的目光顿时灰暗了,他的喉结上下动了动,说:“先生,那我不能吃您的东西,我不能不劳动,就得到这些食物!”

  “不,我现在就做,等做完了您的活儿,我再吃这些东西!”年轻人站起来说。

  抓住年轻人的语言、动作、神态,引导学生去体会年轻人心中的那份尊严:不应该接受别人的'施舍,而是坚决地认为:自己想要得到食物,就必须得靠自己的双手去劳动。

  (3)出示:对话 指导学生朗读,个人--自由练读—齐读—分角色,读出年轻人疲惫中带有坚定。

  (4)再次出示:两个描写逃难者吃食物时狼吞虎咽的句子。

  问:这个时候年轻人狼吞虎咽地吃所得到的食物与其他逃难的人得到的食物一样吗?(指名说)

  (5)发散说话:此时此刻,假如这个年轻人就站在你面前,你想对他说些什么?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设计是让学生洞察、分析人物的内心活动,从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去感悟人物形象。学生在读中感悟,边读边想,并且抓住课文的空白处,去打开学生的想象空间,让学生在想象中对哈默与众不同的做法有更深入地理解。

  三、感悟文章中心,升华人物形象。

  1、引读杰克逊大叔的话:“别看他现在什么都没有,可他是个富翁,因为他有尊严!”

  2、理解这句话的含义。(板书:赞赏)

  3、拓展介绍:幻灯片出示哈默照片,教师介绍哈默。

  4、同学们,年轻的哈默是可敬的,他也是幸运的,因为他遇到一个赏识他的杰克逊大叔,那杰克逊大叔可敬吗?(善良、有智慧、懂得尊重别人)

  设计意图学生在自读、自问中和文本、教师、同学进行着心灵的对话,情感得到了升华,个性得到张扬。既培养了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想象力,又攻破了难点。哈默心中那份高贵的尊严也不断耕植于学生的心中,杰克逊大叔的形象也植入了孩子们的脑海,学生的品格受到了陶冶。

  四、拓展延伸,总结升华。

  1、出示名言请学生读:尊严,就是拒绝乞讨。尊严,就是以自尊赢得别人的尊敬。

  2、请你围绕“尊严”说或写一条格言来激励自己或自己的好朋友。

  小结:让我们大家都做一个像哈默有尊严的人,也要做一个像杰克逊大叔一样懂得尊重别人的人。

  设计意图拓展语文学习广阔天地,由课内延伸到课外。

  五、作业

  (1)推荐一本书《勇敢的人—哈默》

  (2)搜集有关“尊严”的故事。

  板书设计:

  尊严

  年轻人 杰克逊

  赞赏

语文教案 篇3

  一、理解诗意

  1.读正确、流利。

  师:这首诗是唐朝诗人白居易写的。诗中只有一个生字,请同学们学会这个生字后,再试着朗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

  生自由读,指名读,直到读流利。

  2.理解诗句。

  师:自由读读这首诗,看看这首诗是写什么的?你有哪些地方读不懂。

  生提出不理解的词:吟、铺、残阳、瑟瑟、可怜等。

  师:谁会解释这些词?动动脑筋,看看课本中的插图,试着理解前两句意思。

  学生根据图,理解了残阳(夕阳〕,铺(照),瑟瑟(碧绿色)。师画图,让学生标出“瑟瑟”和“红”。

  师:后两句诗的意思你们理解吗?谁能把它的意思画出来?

  师:看看这景色美不美呀,你们猜一猜“可怜”是什么意思?

  生:我猜可能是“可爱”的意思。

  师:正确。知道了“可怜”是“可爱”的意思,谁能说出诗句的意思?

  生说诗意,师相机指导理解“半”,“半”在这里,不是确指。

  二、想象悟情

  师:欣赏古诗重要的是要进入诗的意境,感悟诗人的感情。(范读)

  师:你们听后能不能理解诗人的感情?能否知道诗人是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吟这首诗的?

  生:在江边,傍晚到夜里在江边吟的。

  师:说得好。(师勾勒诗人立于江边的简笔画,边画边叙述)一个秋天的傍晚,诗人来到江边(投影:

  诗中景色图),看到什么?想到什么?看看图,想想看。

  师:随着音乐提示,诗人站在江岸上,只见夕阳……江水……这些美丽的图画你想象到了吗?(自由说,指名说)

  师:请一位同学上来模仿诗人,把看到的美景说一说。

  (指名读,师相机指导)

  师:景色这么美,你看到后会说什么?

  生:……

  (用简笔画把学生带入当时当地的氛围中,同时用音乐渲染情境。此时,教师用语言加以描述,帮助学生再现当时的景色,体会诗人的情感,也可以用表演进一步体会情境。这样加深学生对诗句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陶冶学生的审美情趣。)

  三、感情朗读

  师:下面我们听朗读录音,进一步体会诗人的情感。(放配乐诗朗诵)你能不能通过朗读把诗人的感情表达出来?

  (生自由读,指名读)

  师:这么好的诗应该背下来。大家试着读读背背。

  (生自由读背,指名背)

  四、练习巩固

  1.默写这首诗。

  2.以《暮江美景》为题展开想象,写下诗中美丽的景色。

语文教案 篇4

  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能综合多种材料设计或制作“亲昵”。亲昵 江苏版教案

  2、欣赏作品,同时感受自己制作作品的美,体验亲昵成功的喜悦。

  3、鼓励学生大胆构思、充分发挥想象,能设计出各具特色的亲昵作品。

  重点:学生能综合多种材料设计或制作“亲昵”。亲昵 江苏版教案

  难点:能设计出各具特色的作品。

  准备:教师:范图、教师和学生作品、废旧物品、剪刀、胶水等

  学生:水彩笔、颜料、毛笔、水、调色盘、蜡笔、彩色铅笔、废旧物品、剪刀、胶水等。

  过程:

  第一课时:

  一、组织教学

  二、讨论、欣赏

  1、如果让你设计“亲昵”你该设计怎样的?

  2、你准备用什么材料来设计?

  3、以组的'形式进行交流并欣赏作品。

  4、看完作品,你有新的想法吗?

  (1)用画面表现的同学谈谈自己的想法,

  (2)用手工表现的同学也谈谈自己的看法。

  (3)以次相互得到启发。

  5、教师引导学生具体欣赏作品

  (1) 绘画作品:

  (a) 构思新颖在什么地方?它应用了那些工具?效果如何?

  (b) 如果你要画你还会应用那些工具?出现那些效果?

  (2)手工作品:

  (a) 运用的材质是否合理?

  (b) 如果你做会用些什么材料?(学生例举多例)

  (c) 此创作的新意何在?

  三、学生作业

  1、用你喜欢的方式,设计制作“亲昵”。它不仅是一座现实生活中的,而是想

  象中的。展开你们的想象吧!

  四、巡回指导

  1、全面观察学生作业。

  2、对个别学生进行初稿的辅导。

  五、小结

  1、让学生对自己的作品作一简单介绍。

  2、布置下一节课所带工具。

  第二课时:

  一、组织教学

  二、欣赏

  1、欣赏学生作品(一部分是现实的作品,一部分是想象的作品)

  2、但这些作品都是用平面来表现的,鼓励学生用立体的手法来表现。

  三、继续上节课作业

  1、完成你设计的“亲昵”,并画出周围的环境。加进自己的想象。

  2、表现的角度、方法、材料别具一格。

  3、大胆展开想象,不拘泥。

  四、巡回指导

  1、小组间交流作品,指导一部分学生作业。

  2、指导学生综合各种工具表现,鼓励学生制作出精彩的作品。

  五、小结

  1、展评学生作品。

  2、自己说明创作意图、评价自己或他人绘画作品。

语文教案 篇5

  备课人:朱素香

  教学目标:

  1、会读、背对仗工整的句子。

  2、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3、会编童话故事。

  4、会制作新年礼物。

  教学准备

  阅读关于动物方面的童话故事。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完成“读读背背”

  1、自由朗读,大致了解诗句的意思。

  2、同桌对读,理清每一句前后事物的关系。

  例如:

  天——地 雨——风

  秋月白——晚霞红

  ……

  3、在读的基础上,练习背诵。

  4、集体交流,指名背诵。

  5、分组背诵。(可以采取多种形式)

  二、完成“阅读”

  1、正确流利的朗读短文。在朗读时,要注意文中小男孩过河时的动作描写。(要求学生画出描写小男孩过河时动作的词语)

  2、说说你是怎样通过理解重点词语读懂短文内容的'。

  3、自渎短文,体会小男孩的聪明和爱动脑筋。

  4、小组讨论,小男孩是用什么办法把水挑过河的?为什么大家都说他的办法

  5、拓展活动。

  (1)让学生说说在日常生活中一些爱动脑筋的事。

  (2)你有更好的办法将水挑过河?

  (任选一题,分小组进行讨论交流)

  6、教师小结。

  第二课时

  一、让学生回想一下自己最喜欢的动物童话故事,让学生说一说。(指名说一说自己喜欢的动物童话故事,给其他学生以启发。)

  二、教师引导学生想一想,在这些童话故事中,那些小动物都有什么特点。

  教师小结:童话就是把这些小动物写成会说话,有感情的人。

  三、学生练习编写童话故事。

  1、启发学生思路。通过和学生谈话,帮助学生发现素材。开阔思路。

  2、让小组里说一说自己选择的小动物。说一说他们中间发生的故事,他们是怎么说的、怎么做的,怎么想?试着给这些小动物起个名字。

  3、将想好的故事内容写下来。

  第三课时

  一、交流写好的故事。

  1、修改故事。

  同桌交换提意见,个人修改。

  2、先小组交流,推荐写得好的在班级交流。

  二、实践活动。

  1、准备活动

  明确要求,准备好制成新年礼物的材料和制作工具。

  2、活动指导。

  引导学生想一想:新年到了,你会送给自己最喜欢的人什么样的礼物?

  引导学生在写祝福的话的时候,应该写一些赞美、祝愿、鼓励方面的内容,不要写那些带有迷信色彩的话或不健康的内容。

  3、在班级交流自己准备制作的礼物。

  在交流制作过程时,要求学生把话连贯、说通顺,说清楚,让同学能明白。

  另外:学生制作好了以后,可以在班上举办一个小展览会,将同学们的作品一一展出,组织评委,评出优秀作品,并进行鼓励。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通过自读、交流,学习课文生字词,读通、理解课文;

  2、概括人物特点,合作交流,把握人物形象,学习彼此对应、对比映衬的写法;

  3、试写空城计用意,转化语言,推荐名著,激发阅读兴趣。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前一段时间我们学习了《草船借箭》这篇文章,见识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诸葛亮在历史上是一个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历来被看做是智慧的化身。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个和他有关的故事。 板书课题:孔明智退司马懿 齐读

  二、检查课前预习

  1、检查阅读

  同学们在课下都自学了这个故事,我们首先进行朗读展示,为了一会儿展示得更精彩,再来认真地练读一遍课文吧! 学生自由读。 谁想给大家展示一下?(指一排学生读)

  师适时解决学生在朗读中出现的问题,并根据学生的朗读作出恰当的评价。

  2、检查大意过渡:同学们知道吗?学习文言文的难点就是理解文章的大意。我们已经学了三篇文言文了,掌握了一些学习方法。大家在自学时都采用了哪些方法理解了课文大意的呢?

  生可能会从以下几方面回答: 看课下注释、多读几遍、查资料、联系上下文等

  师:现在就请同学们在小组内交流自学的收获,采用一人主说,其他三个同学用心倾听,随时补充。 小组交流(质疑、解疑)

  三、理解重点句子

  过渡:大家到底理解得怎么样,是否字字句句理解的都很到位呀,老师挑几个难理解的句子考考大家,怎么样? 1、孔明分拨已定,先引五千兵退去西城县搬运粮草。

  2、孔明传令,教“将旌旗尽皆隐匿;诸君各守城铺,如有妄行出入,及高言大语者,斩之!大开四门,每一门用二十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如魏兵到时,不可擅动,吾自有计。”

  (你想象一下,十五万大军兵临城下,众官都惊慌失措,诸葛亮会怎么表现,这几句话该怎么读?自由读,指名读2、齐读)

  3、再来看第三句:3、懿曰: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我兵若进,中其计也。汝辈岂知?宜速退。 谁来讲? 这里边的“汝辈岂知?”是一个什么句?反问句该怎么读,谁来读读试试?读全句。一起来读读。

  师小结:这么难的句子大家能理解的那么到位,还能读得这么好,看来呀,同学们都在用心品读这个故事了。大家有没有发现,整篇文章都是围绕哪个字来写的?(学生不难说出全文是围绕“智”字来写的。)

  四、品析人物

  师:现在就请同学们再次快速默读课文,看看诸葛亮的.“智”都体现在哪里?(不动笔墨不读书,在书中留下你思考的痕迹,批批划划)

  生可能会从以下几点评赏

  1、众官“尽皆失色”和孔明的登城望之。(临危不乱)

  2、“教旌旗尽皆隐匿……吾自有计”(布局周密)

  3、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且笑容可掬。(镇定自若)

  4、“此人料吾生平谨慎,必不弄险;见如此模样,疑有伏兵,所以退去。”(神机妙算)

  师小结:是啊,诸葛亮的“智”就是体现在了临危不乱、知己知彼、布局周密上,靠自己的智慧化险为夷。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空城计。

  空城计是《三国演义》里一个特别精彩的故事,历来为人们津津乐道,多次被艺术家们搬上了荧幕,大家,想不想看一看这个电视片段啊?

  这个片段中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学生再次走进诸葛亮,体会他的大智大勇。)

  好书不厌百回读,文言文更应该如此,现在,在这铮铮的古琴声中,就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领略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点古琴曲)在古乐声中美美地读一读全文。

  五、拓展延伸

  其实,在《三国演义》中还有很多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故事。你知道吗?

  谁能给大家讲一个?(三气周瑜、木牛流马、火烧赤壁、锦囊妙计等等)指生讲故事

  除了诸葛亮以外,《三国演义》中还塑造了一批栩栩如生的英雄人物,你都知道哪些呀?

  指生结合课下积累谈一谈

  师小结:我建议同学们课下再读《三国》,去领略更多人物的英雄本色。我希望大家尽量读原着,真正地去亲近经典,感受经典的魅力。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设计A]

  创意说明:《社戏》之美,美在真诚、自然的人性,美在如诗如画的乡村风景,这些皆是在乡愁蛊惑下绘制出的理想故乡的图景,社戏 教学设计AB。本设计旨在通过整体感知一局部探究一整体感知的教学思路,教给学生一种以整体感知为主的阅读方法。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请同学说说自己童年最喜欢的事情,或者说自己的故乡留给自己最美的印记(预习作业),由此自然地过渡到《社戏》的学习。

  二、整体感知,把握文脉

  1.文章围绕看社戏写了几件事?(月夜行船、船头看戏、月下归航)

  2.讨论:有人认为本文标题不恰当,因为全文写社戏的内容太少,你是否认同这种说法。探讨这个问题,不但可以理清文脉,而且可以明了作者处理材料的匠心。其一,本文直接写社戏的文字确实不多,但其文字都跟看社戏有关;其二,文中真正有趣的不是看戏本身,而是与看社戏相关联的人与物。

  三、局部探究,感受洋溢于全文的自然美(人性美、景物美)

  1.跳读:找出文中直接赞美社戏好看的句子。文章写在接近赵庄和离开赵庄的时候,各有一处想象社戏美妙如仙境—般的段落,但船头看戏则并无多大收获。

  2.研读:社戏并无多大的看头,可文章结尾却写道:“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也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为什么?这两个问题能较快、较好地把学生的兴奋点引到对文中自然美的挖掘上来。“那夜似的好豆”和“那夜似的好戏”好在有一个特定的氛围,是故乡热情、诚挚的人们和优美的山水所营造出来的,初中一年级语文教案《社戏 教学设计AB》。

  3.挖掘人性的美。让学生认真研读课文,说说自己喜欢的一个人,并阐述理由。在人性美的挖掘中,一定要结合语言的品析。

  4.品味景物的美。本文的景物描写极富诗情画意,要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品味。

  动词妙用:“点”“磕”“退”“上”“架”等几个动词,十分准确地展示了几个少年驾船的情状、熟练的技术、去看戏时的愉悦心情。

  精妙的比喻:“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孩子在浪花里蹿,连夜渔的几个老渔夫,也停了艇子看着喝起彩来。”“回望戏台……满被红霞罩着了。”这些比喻,不仅有丰富的想象力,更流露了作者内心难以抑制的兴奋。

  丰富的.感觉:月夜行船一段的景物描写分别从视觉、听觉、嗅觉、感觉等侧面着笔,一片寻常的景物因为承载了作者无限美好的情思,变得让人陶醉,令人向往。

  故乡美好的自然风光和热情、诚挚的人们,共同构筑了一幅理想中的故乡的图景,让作者难以忘怀,因而借“社戏”这一载体予以倾诉。

  四、整体感知,把握作者旨意

  阅读全文,并整理所讨论的一些问题,探究作者的写作旨意。

  作者记忆中的故乡是童年时代的故乡,那里有质朴淳厚的人们、优美的农村风光、无忧无虑的童年,作者以社戏为依托,表达的是对精神故乡的永久眷念和对美好童年的真挚追怀。

  [教学设计B]

  创意说明:对于一个文本的阅读,每个学生的切入点都不可能完全相同,但如果将他们的理解放在一起碰撞,必然是百花齐放、姹紫嫣红。本设计意在将独立阅读与合作学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教学步骤:

  一、预习:个性化阅读

  要求学生不要受他人观点影响,找一个切入点,独立自主地阅读,并把阅读中感受最深的东西记下来。

  二、观点展示:个性化阅读交流

  给学生充分的表达机会,教师只是把不同的观点摘录下来,并大致作一个分类。

  三、分组讨论

  教师首先对同学的发言作一个小结,并归纳出同学们研读课文的不同思路,然后分小组对那些有代表性的或是争议较大的问题进行讨论。

  四、课堂交流

  各组陈述自己的主要观点;其他组也可以补充自己的观点。

  五、教师小结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6-12

语文《语文园地一》教案03-19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植树》教案06-15

【热】语文的教案03-09

语文写作教案03-11

语文《赶海》教案03-19

语文试讲教案03-19

语文《画》教案02-22

《语文园地》教案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