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通用19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 1
一、教学目标:
1、树立热爱大自然的思想,学会干茶大自然。
2、学习并运用联想和想象写景状物,抒发感情。
3、学习并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1、学习并运用联想和想象写景状物,抒发感情。
2、学习并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
三、课时安排:
三课时
四、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
第一课时
全体朗读
(一)作者介绍
巴金:原名李尧棠,现代小说家、散文家,主要作品长篇小说《家》《春》《秋》,本文选自《海行杂记》,1923年到上海学习,1927年乘“昂热”号在航行期间撰写了38篇小文章,《繁星》是其中一篇。
(二)字词
1、四字短语:半明半昧摇摇欲坠
2、多音字:和模
3、形似字:莹萤荧坠堕
(三)理解课文
本文短小精干,思路清晰
写作线索:观察星星
自读习题:
1、说出三次看星的时间、地点。
2、作者三次观星观察到的星有什么不同?作者每一次观星的感受受否相同?
3、作者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感受?
学生独立完成并了出提纲相互讨论:
1、写作顺序:时间顺序(从前三年前如今)
2、见书。依恋――亲密--知心、舒心
4、随着作者年龄和阅历的增长对星空的观察和感知逐步深入。
(四)揣摩语言:
学生找出文中写得好的句子,谈谈为什么好?(好在何处)
教师明确:
1、修辞(比喻、拟人、排比)
2、想象和联想
(五)作业:
1、字词
2、造句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 2
[教学目标]
1、认识“昧、坠”等3个生字,理解积累“密密麻麻、星群密布”等4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满天繁星的美好。
3、仿照课文句式,写下自己的观察和想象。
[教学重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满天繁星的美好。仿照课文句式,写下自己的观察和想象。
[教学课时]1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师:(出示星空图片)看到这璀璨的星空,你想到了什么?(生自由发言)巴金先生也曾多次看见这满天繁星,于是写下了经典散文——“繁星”。(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二、初读课文,读词正音
1、初读课文:
(1)请同学们翻开语文书小声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学生自读课文,师巡视。)
(2)(指名读课文,相机正音)请三位同学分别读一读三个自然段。
2、读词正音:
(1)(课件出示:密密麻麻、星群密布、半明半昧、摇摇欲坠)指名认读词语。
①(将“昧”字标红)看这个字,读mèi,是由一个“日”加一个“未”组成,你能猜猜它是什么意思吗?(出示:金文=“未,没有”+“日,光亮”)
②在字典里,“昧”有四种意思:
①糊涂、不明白;
②隐藏;
③昏暗;
④冒犯、冒昧。
在这个成语里,你觉得选择哪个意思最合适?你怎么理解这个成语的意思?(明确“半明半昧”词义:形容有时明亮,有时昏暗。)
(2)师:我们一起再读词语。(学生齐读)我们发现这些词都是描写繁星的。你还知道哪些描写星星的词语呢?(出示成语,齐读积累:月明星稀、群星璀璨、星光灿烂、星罗棋布、星星点点、满天星斗、繁星满天。)
三、品读课文、想象繁星
(一)齐读第1自然段,初步感受对繁星的“爱”
1、(出示课文第1自然段,全班齐读)读到这些句子,你好像看到了什么画面?
2、(标红“我爱……我也爱……我最爱”)你能用这个句式介绍一个你喜欢的地方吗?先说给同桌听一听。(同桌互说,全班分享。)
3、指导朗读,读出文中“我”对繁星的爱。(全班再次齐读第1自然段)
(二)小组共学第3自然段,深入感受对繁星的“爱”
1、第1自然段是巴金写在家乡庭院里看到的繁星。课文中还写到他在哪里看到的繁星呢?(家乡庭院——南京住所后门——海上。)
过渡:这几个地方的繁星,写得最详细的是哪一处呢?那我们就乘上船,跟随巴金一起去欣赏海上的繁星吧!
2、小组合作,共学第3自然段。请一位同学读一读共学提示。
(出示共学提示:①找:找到描写“繁星”的句子。②想:读到这句话,想到了怎样的画面?③读:带着感受再读句子。)
(小组合作,选择代表上台交流分享。教师相机点拨。)
3、通过理解关键词“半明半昧”“摇摇欲坠”,想象繁星的画面。
(出示:“深蓝色的天空里,悬着无数半明半昧……真是摇摇欲坠呢!”)
师:读到这句话,你想到了怎样的画面?(学生分享)是啊,繁星明暗交叠,摇摇欲坠。谁能把你想象到的画面读出来?(指名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
4、品味比喻,体会修辞手法的妙用。
(出示:“我好像看见无数萤火虫在我的周围飞舞。”)
师:读到这句话,你想到了怎样的画面?作者把星星比喻成什么?(学生分享)想象一下,这一颗一颗星星在你周围飞舞,就像萤火虫一般。谁能把你想象到的画面再读一读?(生读比喻句)
5、“海上的.夜是柔和的,是静寂的,是梦幻的。”来,我们一起躺在船舱里,去看看这“半明半昧”“摇摇欲坠”的繁星。(配乐,全班朗读。)
(三)链接童诗,丰富想象,表达对繁星的爱
导语:在这句话里,巴金觉得星星像——“萤火虫”。其实,每个人看星星,都有不一样的感受和想法。
1、(出示两首儿童诗:顾城《星月的由来》、林焕彰《夜晚的天空》)这两首诗中星星是什么呢?(树枝戳的微小窟窿、猫咪的眼睛。)
2、让学生用诗化的语言写出自己看到的繁星和想象到的画面,随课练笔。发挥你的想象,你觉得天上的星星是什么?你也写几句话或几句诗。(学生汇报分享)
(四)了解背景,升华对“繁星的爱”
1、这繁星,让我们浮想联翩,巴金继续写到——(引读:“我望着那许多认识的星,我仿佛看见它们在对我眨眼,我仿佛听见它们在小声说话。”)
2、(出示背景,补充介绍:此文写于1927年,巴金23岁时独自一人赴法留学途中。在写给弟弟的信中,他这样说道:“我虽然知道我们的心不会被那无边的海洋所隔断,但是现在我的心确实是寂寞得很!冷得很!”)师:现在你再读他在海上对繁星的感受,又有什么新的理解呢?(出示第1自然段,引导朗读。)
四、延学拓展,巩固提升
这节课我们运用“边读边想象画面”的方法去感受自然之美、繁星之美。巴金还写过这样一篇文章(出示《海上日出》全文),也适合用这样的方法去阅读。课后同学们可以继续运用“边读边想象画面”的方法,自己读一读《海上日出》。
[教学板书]
4*繁星
时间地点景象
从前—家乡—密密麻麻
三年前—南京—星群密布
如今—海上—半明半昧
热爱自由追求光明
[教学反思]
本次授课结束后,我总结了一下本课中如何逐渐体现本单元的语文要素。首先,从课题入手,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想象画面,分享自己看到的星空及星空下的遐想,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唤起学生已有经验,激发阅读兴趣,为理解文本内容、促进情感共鸣奠定基础。其次,在品读课文环节引导学生用“我爱……我也爱……我最爱”介绍喜欢的地方,为习作中的“向同学推荐一个好地方”提前铺垫。最后,运用“边读边想象画面”的方法,抓住关键句进行阅读实践,提升学生的表达力和审美力。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 3
【教学目标】
1、会认8个生字,会写1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感受课文的语言美、意境美、画面美,体会月色下的美景。
4、激发学生热爱父母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点】
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情感体验,体会“我”与阿妈之间浓浓的亲情。
【教学难点】
让学生抓住关键词句,真正感受到文章的意境美,品味文章的语言美。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PPT。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1、师出示月夜图。
师:同学们,你们和亲人一起在月下散过步吗?你们去过什么样的地方?当你和亲人在一起时,你内心有什么感受?一起交流分享下吧!
2、生自由发言,说自己和亲人在月夜下散步发生的事情。
1、师简单总结学生发言,引入新课。
师: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一位小朋友和她的妈妈一起散步,看看他们去了哪儿散步,有什么感受吧。(板书课题)
二、检测预习
1、师出示生字词,指名学生认读,师订正读音。
鹅卵俗跃穗镀埂烁
2、师出示字词拼写音频,生观察笔顺、掌握结构,生再次齐读。
3、多音字:载(zǎi zài)
三、初读课文
1、生自读课文,画出文中的量词及词语搭配,课后摘抄积累。(如:一块银毯,一塘新谷,明亮的月盘,古老的传说,月光闪闪的溪岸……)
2、师出示本课词语并解释:坑坑洼洼、汩汩、月影团团、月光闪闪、闪闪烁烁……
3、师指导生对四字词语进行归类,并扩展积累。
AABB式:坑坑洼洼、闪闪烁烁、郁郁苍苍、急急忙忙、蹦蹦跳跳
ABCC式:月影团团、月光闪闪、风尘仆仆、仪表堂堂、千里迢迢
【教学设计】
随堂积累,提高学习效率。
四、整体感知
1、生细读课文,想一想:
(1)“走月亮”是什么意思?(在月光下散步)
(2)他们都去哪儿走月亮了?(村边小路、溪边、田埂)
(3)他们走月亮时都看到哪些景色?(点仓山、溪水、鹅卵石、庄稼、果园……)
2、生汇报,师指导订正。
3、出示课件,生填空并齐读:秋天的夜晚,我和阿妈(走月亮)。我们走过(村边小道),走过(溪边),走过(田埂),走过(果园)……多么奇妙的夜晚啊!
4、生自读课文,给课文划分层次并概括大意。
第一部分(1~3):交代事情背景。
第二部分(4~5):写“我”和阿妈在溪边走月亮。
第三部分(6~7):写“我”和阿妈在田埂上走月亮。
第四部分(8~9):写走月亮带给“我”的.感受。
五、课堂小结
秋天的夜晚,明月朗照,一个小孩和他妈妈一起走月亮,欣赏着鹅卵石,闻着果香,这一切是多么美好的画面。下节课我们再具体去感知走月亮的美,感知作者的情意。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 5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及新词,认读2个字。
2、能用"竭力"造句。
3、朗读课文,了解茅膏菜和猪笼草的外形特点,知道它们是怎样吃虫的,以及能吃到虫子的原因,感受自然的神奇。
4、结合课外资料和同学交流世界上还有哪些奇妙的植物。
教学重点:
了解茅膏菜和猪笼草的外形特点,知道它们是怎样吃虫的,以及能吃到虫子的原因,感受自然的神奇。
教学难点:
通过阅读思考,知道它们为什么能吃到虫子。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及新词,认读2个字。
2、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层次。
3、用"竭力"造句。
教学重点:
学会本课生字,理清课文的层次。
教学难点:
用"竭力"造句。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世界上的生物千奇百怪,会吃虫的植物你们见过吗?今天我们就来见一见会吃虫的植物。板书:
二、初读课文
课前同学们进行了充分的预习,检查自己的预习成果,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指名朗读课文,订正字音。
认读词语,相机理解:
(1)茅膏菜,课文介绍了哪几种吃虫的植物?
(2)黏液,想一想黏液的样子。
(3)粘住,读准字音,粘住谁了认读苍蝇。
(4)跌进,半截,腐烂。
(5)本课还有两个多音字,出示"扎","盛",说说这两个字的不同读音,分别组词语。
(6)竭力是什么意思?读句子"一条蜈蚣跌进猪笼草的袋子里,半截身体露在袋外,正竭力挣扎着想爬出袋子"一边读一边想象蜈蚣竭力往外爬的情景,进一步理解"竭力"。
(7)你能用"竭力"说句子吗?
自学生字,反馈练习。
(1)加偏旁成本课生字并组词。
矛,高,夜,占,失
(2)比一比,组词语。
蝇( )截( )竭( )
绳( )裁( )喝( )
三、了解内容
默读课文,想想课文都写了什么?
学生发言,师生共同归纳:写了茅膏菜和猪笼草的样子,以及它们是怎样吃虫的
四、理清层次
根据刚才我们归纳的内容,你能给课文分段吗
学生分段,订正结果。(1—2自然段是第一段,3—4自然段是第二段)
自己默读第一段,想一想在介绍茅膏菜是先介绍什么,再说什么,
又是怎样介绍猪笼草的?
了解课文在介绍这两种吃虫的植物时,都是先介绍它们的样子和怎样吃虫的,再举例说明。
五、小结
课文向我们介绍了两种吃虫的植物,茅膏菜和猪笼草,我们根据课文内容把课文分成两部分。那么它们又是怎样吃虫的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
2、了解了解茅膏菜和猪笼草的外形特点,知道它们是怎样吃虫的,以及能吃到虫子的原因,感受自然的神奇。
3、结合课外资料和同学交流世界上还有哪些奇妙的植物,激发学生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
了解茅膏菜和猪笼草的外形特点,知道它们是怎样吃虫的,以及能吃到虫子的原因,感受自然的神奇。
教学难点:
通过阅读思考,知道它们为什么能吃到虫子。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19课
二、精读课文
学习第一段。
默读第一段,思考:茅膏菜是什么样子的?它是怎样吃虫的?它为什么能吃到虫子?可以用不同的符号画一画。
学生按要求默读思考,教师巡视指导。
汇报填表:
植物名称
外形特点
怎样吃虫
能吃到虫子的原因
茅膏菜
(师生共填)
叶子是半月形的,又嫩又绿。叶子上长满柔毛,还带着黏液。
粘住小虫,叶子紧紧地卷起来。
半月形的叶子更容易卷起,嫩绿的颜色吸引小虫,柔毛和黏液可以粘住小虫。
猪笼草
(小组合作)
全身红红绿绿,叶子长,宽大,挂着一个袋子,细毛上有蜜汁袋口和内壁很滑,袋底有“积水”,虫子掉进袋子后被“积水”腐蚀。
颜色和蜜汁吸引虫子,袋口和内壁很滑使虫子容易掉进袋子不能逃脱,消化液的腐蚀作用很强。
(学生在填写过程中,只用简单的词语即可)
(1)说茅膏菜的样子时,播放课件,直观了解茅膏菜的样子。知道“积水”是什么(消化液)
(2)边读文边说茅膏菜这样的外形特点对捉虫有怎样的作用。
(3)完成表格。
(4)茅膏菜的叶片紧紧卷起,小虫怎么也逃脱不了,我们一起来看看课文给我们讲的事例。
(5)补充资料,茅膏菜并不大,直径长约1厘米,最后把苍蝇消化得只剩下两片翅膀和六条细腿,真是吃虫的能手。
谁能用自己的话概括这段的主要内容。
学习第二段"猪笼草".
小组学习第二段内容,按要求填表。
投影学生自学成果,规范语言。
课件出示,直观了解猪笼草的外形。
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半截身体露在袋外,正竭力挣扎着想爬出袋子,可是那袋里的半截身体,已经腐烂的不成样子了。"说说感受,感受猪笼草真是吃虫的能手。
小结:正因为茅膏菜和猪笼草的'外形特点使它们成了自然界的吃虫能手。
课外阅读:
1、在世界上的众多植物中还有许多像茅膏菜和猪笼草这样的吃虫高手,你还知道有谁吗
2、结合课外阅读说一说:例如"捕蝇草""瓶子草""毛毡苔"
3、除了这些吃虫的奇特植物,你还知道哪些神奇植物和它们的奇特本领,可以仿照书上的方法,先说说它们的样子,能举个例子。
小结:
在我们的世界上有许多奇妙的植物,动物和事情,还有许多未解之谜等待着人们去探索和发现。
有一种吃虫的植物叫猪笼草。它的枝条上有一个“瓶子”。猪笼草上面有蜜,虫子飞来吃蜜就马上掉进“瓶子”里,一会儿就化了。我自从知道了猪笼草,我就不尽地赞叹:大自然真神奇!
思维拓展:
通过课文的介绍,我们了解了吃虫的植物是怎样吃虫的,那么你还知道有哪些有趣又奇妙的植物呢?
总结:
今天学习的收获。
板书设计:
吃虫的植物
茅膏菜猪笼草先画一画句子
再找一找联系
最后想一想作用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 6
教学目标
1.能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梳理、总结边读边想象画面的方法。
2.能根据词语想象画面,并和同学交流。
3.能用一两个表示时间短暂的词语,描绘所选事物,并写下来。
教学重难点
1.整行书写时能做到把字的中心写在横格的中线上,保持水平,注意字距均匀,养成提笔就是练字的良好习惯。
2.朗读、背诵古诗《鹿柴》。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作者用文字表达感情,我们要了解这种感情,往往要通过想象画面来实现。如何想象画面呢?我们一起走进“语文园地”,学习、交流一下。(板书课题)
二、学习“交流平台”。
1.自由读“交流平台”中的人物对话。
2.指名分角色读人物对话并说一说他们在对话中谈的内容。
3.联系课文,举例说一说自己读书时想到的画面。
4.交流自己在课外书中发现的一些句子,进行简单的欣赏。
5.小结:读文章时,不仅要想象画面,还要“听”声音,“闻”味道。
三、学习“词句段运用”。
(一)读下面的词语,你想到了什么画面?和同学交流。
人声鼎沸、锣鼓喧天、震耳欲聋、响彻云霄
低声细语、窃窃私语、鸦雀无声、悄无声息
1.读一读。
2.理解词语。
指导:说说这些词语的异同。
预设:
同:都是用来形容声音的'。
异:第一行词语形容声音大,第二行词语形容声音小或没有声音。
3.想一想:这些词语让你想到了怎样的画面?
预设:读“响彻云霄”,我仿佛看到了“神舟飞船”发射升空的场景,倒计时结束,只听一声巨响,火箭直入云霄。
4.小结:读词语时,调动多种感官去感受,画面会更立体,运用边读边想象画面的方法可以更好地理解词语。
(二)选一个事物,用上一两个加点的词语描绘它,再写下来。
风、烟花、霎时、顿时、忽然
雷雨、小狗、过了一会儿、一会儿工夫
1.理解加点词语的意思。
指导:“霎时”“顿时”“忽然”“过了一会儿”“一会儿工夫”都是表示时间短暂的词语,用这几个词语描绘事物一般都是突出事物变化快或者变化多端的。所以在描绘时一定要从事物变化方面着手,想象事物变化的场景。
2.读一读,用上加点的词语造句,描述一个事物。
预设1:刚才还晴朗的天空,忽然乌云滚滚,大雨如注。
预设2:我家的小狗一会儿工夫就把一根骨头啃完了。
四、学习“书写提示”。
1.看提示:我们写字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1)字的中心要在横格的中线上,保持水平。
(2)字距要差不多,标点符号和字之间也要保持一定的距离。
(3)认真对待每次写字,养成提笔就练字的习惯。
2.练习书写。
五、学习“日积月累”。
1.朗读《鹿柴》。
2.作者简介。
3.借助拼音,读通古诗。提醒学生注意“鹿柴”的读音。(“鹿柴”为地名。其中的“柴”同“寨”,栅栏。)
4.结合插图,联系上下诗句,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教师针对重点字词进行点拨。(但:只,仅仅。返景:夕阳返照的光。青苔:阴湿的地方生长的绿色的苔藓植物。)
5.展开想象,感悟诗情。
请学生看书中插图,结合诗句内容思考: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6.学生读读背背。
7.检查学生背诵情况。
板书设计
语文园地
想象画面
背诵《鹿柴》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 7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介绍科普知识的说明文,讲述了人类探究海底世界的历程,介绍了丰富美丽的海底世界。
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激发学生主动探索大自然的奥秘的兴趣与欲望。
3.认识生字、自选积累文中的词语和句子。
重难点:
朗读课文。体会海底世界的奇异和美丽。
教具:课件。
一、谈话导入
(1)、让学生交流自己所了解的海洋世界。
(2) 、抓住重点词探索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进行探索感知课文
1.请学生自由读课文
2.在读中认识生字
3.对故事的内容进行简要概述。
三.潜水工具。
1.请学生自由读课文
2.想象海洋的美
四、通过课件,紧扣探索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
3.积累内化
〔1〕认读课文中的.生字
(2)文中的语词和句子
4.探究活动
开展一次探究海底世界的活动
5.作业:书写认字
板书:
探究海底世界
1.探究历程
2.海底生物丰富,景色美丽
3.激发探索大自然的欲望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 8
教学目标:
1、了解茅膏菜和猪笼草的外形特点,知道它们是怎样吃虫的,以及能吃到虫子的原因,感受自然界的神奇,激发对植物的探究兴趣。
2、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体会举例说明方法的作用。
3、能够尝试运用比较的方法学习两种植物在写作方法上的相似与不同之处,学习作者的表达顺序,为仿写做铺垫。
教学重点:
1、了解茅膏菜和猪笼草的外形特点,知道它们是怎样吃虫的,以及能吃到虫子的原因,感受自然界的神奇,激发对植物的探究兴趣。
2、能够尝试运用比较的方法学习两种植物在写作方法上的相似与不同之处,学习作者的表达顺序,为仿写做铺垫。
教学难点:
1、了解吃虫的原因。
2、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体会举例说明方法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19课,请大家齐读课题。
1、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我们认识了大自然中的两种植物,大家还记得它们是谁吗?——(板书:茅膏菜猪笼草)
2、平时我们看到的大都是虫子吃植物,而这两种植物却是?此时你有什么问题吗?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
先来看看茅膏菜为什么能够吃掉虫子。
二、引导学习“茅膏菜”部分
理解茅膏菜为什么能够吃到小虫子?
1.抓住“柔毛、黏液”,联系“马上被它粘住”,体会黏液粘性很强,并联系资料知道黏液还能消化小虫。 (依据学生发言出示句子)
预设:
学生能抓住“柔毛、粘液”并联系下文“要是小虫落在上面,马上就会被它粘住”,知道茅膏菜是靠粘液粘住小虫子的。教师可继续引导学生关注“马上”,体会柔毛上的粘液粘性很强,所以粘小虫子的速度很快,让小虫子跑不了。
2.出示资料,知道黏液还能消化小虫,感受神奇。茅膏菜的叶子上长满了感觉灵敏的、像露珠一样的柔毛,上面布满腺体,能分泌消化酶。当昆虫飞过来来取食时,叶子卷起,最终把小虫消化掉。自己读一读,谁来说说你又体会到什么?
过渡:你们发现了吗?就是因为这位同学把茅膏菜的外形上有粘液和它粘住小虫子联系起来思考,就知道茅膏菜为什么能吃虫了。
(出示表格,提示学生联系思考)
这样的粘液,让你有什么感受?(神奇)那你们想不想看看这神奇的粘液啊!(出示图片)
3.抓住“又嫩又绿”,知道茅膏菜还用颜色和新鲜吸引小虫,体会美丽、神奇。过渡:茅膏菜除了有黏液粘住和消化小虫子,还有什么原因能让茅膏菜吃到小虫子?
预设:学生能关注到“又嫩又绿”,结合生活实际,叶子对吃虫有什么作用?从而使学生体会到,茅膏菜的叶子除了绿,还很嫩,自己要是小虫子,也肯定想
飞过去咬一口。进而使学生体会到叶子的吸引作用。
4.播放视频,使学生知道半月形叶片能够紧紧卷住小虫的作用。
过渡:还有什么原因让茅膏菜吃到虫子?与后边吃虫哪有联系?
(如果学生说不出来,先播放视频)
看完视频,如果你就是那个小虫子,你浑身什么感觉?
预设:学生能通过看视频,发现半月形的叶子能够紧紧地卷住,使小虫难以逃脱,非常神奇。让学生带着观看视频的感觉再来读这句话。学生能够抓住句子中的“紧紧地卷、怎么”读出茅膏菜的叶子把小虫卷得很紧。
5、总结原因,再次深化神奇的感受
我们看,在刚才的学习中,我们是把茅膏菜的样子和怎么吃虫联系起来想,知道了它为什么能吃到虫子。你能看着表格把茅膏菜为什么能吃到虫子总结一下吗?
自己说说,指名说
有感情朗读第一自然段,体会茅膏菜是捕虫能手,感受吃虫植物的神奇。
过渡:第一自然段学到这里,你知道茅膏菜为什么能够吃掉小虫子了吗?如果让你给它起一个名字,你会起什么?
预设:学生可能会说“吃虫的能手”,“吃虫的专家”等等
过渡;一种不能移动的植物,却能成为吃虫的能手,你有什么感觉?(神奇)有感情朗读第一自然段
比较第一部分中描写吃虫部分的异同,体会举例子对于表现事物特点的作用。
1.描写吃虫部分比同,引导学生认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过渡:通过课文第一自然段,特别是后两句对茅膏菜是怎样吃掉虫子的描写,让我们充分感受到了吃虫植物的神奇。那在课文第一部分里,还有没有写茅膏菜吃虫的内容呢?(第2自然段)
既然都是写吃虫的内容,那么第1自然段的最后两句和第2自然段会不会有什么相同之处呢?请大家快速浏览这两部分内容,找一找它们的相同之处。预设:学生浏览相关部分后,能够抓住“粘、卷”发现,这两部分在写茅膏菜吃虫的经过,特别是主要的吃虫动作时都是相同的。
2.两部分内容比异,体会举例子能够生动表现事物特点的作用。
过渡:既然茅膏菜吃虫的过程都是一样的,课文为什么还要写第2自然段的'呢?它们会不会有什么不同之处呢?请大家再来读读这两部分内容,比一比,这两部分内容有没有什么不同之处?
(出示两部分内容)
预设:学生能够发现,在第二自然段里,课文不仅写茅膏菜是怎样捉虫的,还描写了苍蝇被捉时的声音、动作。
3.引导学生抓住这些词或短语朗读这一段,感受画面的生动。
有感情的读一读,抓住描写不同的语句中你感受到什么?
指名读第2自然段,其他同学闭眼想象当时的情景,说说举这个事例有什么好处?
预设:学生能在朗读中逐步感受到,有了这些内容,能让自己想象出苍蝇被吃时的画面,更加感到茅膏菜是吃虫的能手,非常神奇。如果学生说出“生动”有困难,教师可在引导的基础上点明。
总结:这也就是举例子对表现茅膏菜这种事物特点的作用!也正是因为课文举了
●花花绿绿能吸引小虫子
●长长的,又宽又大的叶子,这是因为上面挂着捕虫袋。
●细毛上有蜜汁能够更好地吸引小虫
●袋口和内壁很滑让小虫难以逃脱
●袋底有“积水”小虫被腐蚀
情境朗读第4自然段,体会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使事物特点更真实。
1.以读代讲,进一步体会猪笼草是吃虫的能手。
过渡:课文还有哪儿能看出猪笼草是吃虫能手?你能用你的朗读表现出来吗?把最能表现它是吃虫能手的词语突出出来。
(出示第4自然段)
有一次,一位植物学家看见一条蜈蚣跌进猪笼草的袋子里,半截身体露在袋外,正竭力挣扎想爬出袋子。可是那袋里的半段身体,已经腐烂得不成样子了。
评读:我听出来了,你突出“竭力”,为什么这样读?其他同学你怎么读?学生抓住“竭力挣扎、已经、不成样子”等词,体会出猪笼草吃虫本领强,真是吃虫的能手。
小结:这个猪笼草吃蜈蚣的例子与茅高菜的例子一样,具有真实、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描写很生动。
四、仿照课文对两种吃虫植物的描写,介绍捕蝇草。
过渡;在自然界中除了茅膏菜和猪笼草以外还有许多吃虫植物,你还知道其他的吃虫植物吗?
老师这里也有一种吃虫的植物---捕蝇草,请你模仿课文描写两种吃虫的植物的段落,介绍捕蝇草。
介绍步骤:
1、看视频,知道捕蝇草是怎样捉虫的。
边看边思考:捕蝇草怎么捕虫的?把你看到的说说。
教师告知学生哪里是捕虫夹、刺毛。
预设:刚才茅膏菜主要是通过“粘、卷”这两个动作写出吃虫子的过程,那捕蝇草是主要通过合上捕虫夹,交叉刺毛吃虫的。
2、出示文字资料,
自己读读,说说选哪个资料?理由是什么?
预设:通过文中两种植物的学习,学生能够发现要选与吃虫有关的内容进行介绍。
请你把这几处连起来,说成一小段话。
自己说说,指名说,其他人听帮忙修改
作业:
完成仿写。
阅读其他吃虫植物的资料,可以试着像课文那样,完整的介绍一种吃虫的植物。
板书:
吃虫的植物
样子
茅膏菜
吃虫专家怎样吃虫
猪笼草
举例说明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 9
一、教学目标
学会本课中的生字,理解课文中出现的词语。
(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月色下的美好意境,培养学生细心体察生活细节的能力,背诵课文。
(二)在读中感受月光下美丽的景象,体会“我”与阿妈之间浓浓的亲情,体会月光下作者获得的无限乐趣。
二、教学重难点
通过朗读感悟走月亮的意境,体会“啊,我和阿妈走月亮”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过程
(一)回顾古诗,引入新课。(课件)
1、同学们好,学习新课前先让我们回顾一下上节课学过的几首和明月有关的诗。(播放课件:《暮江吟》《鸟鸣涧》《月夜忆舍弟》《春江花月夜》)
读着这些优美的诗句仿佛将我们带入了将月夜的清幽空寂,月色的绚丽多彩,月下的淡淡情愁之中。(播放课件:四张图片)
2、一轮明月,古往今来无数的文人墨客为之沉醉,为之赞叹。今天我们就要学习一篇和明月有关的散文《走月亮》,作者是吴然。(播放课件:吴然)
吴然是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散文家。
主要作品有《走月亮》、《火把花》、《一碗水》、《天使的花房》《我的小马》等十多部。40余篇作品选入小学语文教科书,是我国当代作品入选教科书最多的作家之一。
3、我们今天要学他的,走月亮,读一读题目,通过预习你知道什么是走月亮吗?(播放课件:走月亮)
(生:走月亮是我国南方特有的风俗。指的是在月光下散步的情景。)
文中写的是谁又是怎么走月亮的呢?
说得好,我和妈妈手拉着手在洒满月光的田间小路上散步。课文用诗一般的语言,把我们带到了乡村迷人的月色之中。大家是不是非常喜欢呢!那好,让我们来学习课文,一起和作者去体验《走月亮》的快乐吧。
(二)自学检查课文。(课件3)
1.请你读几边课文,一定要把字音读正确,标出你不明白的地方。(播放课件:请你自由读几遍课文)
2.同学们读完了,请你读一读生字词(播放课件:词语)
运载泼剌汩汩淘洗柔和风俗香甜浇灌
蚕豆稻穗银毯月盘牵着低垂气息闪烁
坑坑洼洼闪闪烁烁月影团团
注意“运载”的“载”在这里读第四声,运载。(播放课件:词语)
“泼刺”是象声词,形容是在水里跳跃的声音。(播放课件:词语)
我们一起读一读词语。
3、要求认的生字,你再读读,(播放课件:生字)
淘洼灌蚕穗毯烁
盘柔牵俗兔银
生字都不难!自己想办法记住它们。
要求写的字中,兔子的“兔”是象形字,最后面的点可不能忘,那是小兔子的尾巴。(播放课件:兔)
哪个字不好写?“柔”字要注意上面是个矛,我们看笔顺。(播放课件:柔)
生字一定要记牢。(播放课件:生字)
4、请几位同学读课文,大家听清字音。(播放课件:请几位同学读课文)
有几个句子不好读,跟老师读一读。(播放课件:句子)
5、在你读课文时,有那些不明白的地方,请同学们来汇报。
同学们提出的问题有:(播放课件:问题)
①“洱海”是个海吗?它在哪?
②月亮为什么有时圆,有时是月牙呢?
③课文中为什么多次写,啊,我和阿妈走月亮?
(播放课件:金钥匙)自读课文中发现的问题,有的是知识性的问题,可以查资料或请教别人。如果有的问题与课文内容关系不大,可以放一放,以后再解决。有的是关于理解课文的重要问题,要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解决。一般这类问题,应与课文的主要内容,人物的思想感情密切相关。
同学们提出的第一题,有位同学说他查到河海的资料了。请看:(播放课件:洱海图片)
(生:洱海,它是一个形状像耳朵的淡水湖。在云南省大理市内,西面有点苍山,东面有玉案山,气候温和湿润,是一个景色迷人的风景区。)
通过查资料我们解决了第一个问题。(播放课件:问题)
第二题与课文关系不大以后再解决。
第三题,就是这一课的一个重要问题。
(三)读课文,理清文章大致顺序。(课件)
那么文中写了几次“啊,我和阿妈走月亮呢?”,对,是四次。
请认真读一读读这四部分,想一想,每一次我和阿妈是在哪走月亮?
读了课文,你知道了吗?(播放课件:四次标题)
第一次,是在小路上走月亮。
第二次,是在小溪边。
第三次,是在田埂上。
第四次,是只是静静地走着。走过了许多地方。
(四)分部分学习课文(课件)
“啊,我和阿妈走月亮”这句话将我和阿妈走过的这些地方很自然串连在一起,使这篇文章结构清晰,自然。那么,我每到一个地方看到些什么,听到些什么,又有怎样的感受呢。(播放课件:每到一个地方看到什么25)
1.学习第一部分,小路上走月亮
(1)请你读一读课文的第一部分,边读边体会吧。(播放课件:第一二自然段)
读了这一部分,你能说说“我”在小路上走的感受吗?
(我感觉夜晚在小路上走非常美。一轮明月渐渐地从河海那边升起来了,皎洁的月光柔和地照在点苍山,大青树,还有村头大道和小路上)
多美的乡村月夜呀!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这部分内容吧。
读的时候是不是要很大声音呢?不能啊,为什么呢?山村的夜晚很安静,应该用低缓、柔和的语气来读。好,听老师读一读,自己练一遍。
(2)小结:第一部分我和阿妈在洒满月光的小路上,走月亮,一起融入了着宁静而柔美的夜色中。
2.学习第二部分小溪边
(1)走啊走着,我们来到小溪边,请读读第二部分。(播放课件:三四自然段)
(2)在溪边我又看到什么,想到了什么呢?
(我看到小溪水的景象,想起白天在这里玩耍的`情景。)
(3)你最喜欢里面的哪些句子?(播放课件:细细的溪水)
(我最喜欢:“细细的溪水,流着山草和野花的香味,流着月光。灰白色的鹅卵石,布满河床。哟,卵石间有多少可爱的小水塘啊,每个小水塘,都抱着一个月亮!”)
从你的读中我们感觉到小溪很美,你能说说你是怎么想的么?(播放课件:小溪图)
(我想到溪水很清,山草和野花的香味飘荡在空中,月光倒映在水中,水流,他们也在流。)
是啊,水在流,香味在流,月光也在流,此情此景,令人沉醉。我们来读读这句话。
每个小水塘里都“抱”着一个月亮,为什么说“抱”呢,看图想一想。(播放课件:每个小水塘)
(是因为许多鹅卵石中间,有一些水,是个圆圆的小水塘,水面上映着月亮倒影,就像环抱着月亮一样。)
这是什么修辞方法?对,拟人。无数的小水塘,像妈妈一样紧紧地抱着无数的小月亮,多温馨,多可爱。一起读读这些句子吧。
(4)大家想不想也到小溪边看看呀?请欣赏。(播放课件:画面)
看了画面你想说什么。
是啊,潺潺流淌的小溪,美丽迷人的野花,在这样的小溪边漫步,多快乐呀。(播放课件:三四自然段)
这么美的句子,你能读一读,并且背下来么?
让我们随着音乐背诵这部分吧。
3.学习第三部分
我和阿妈沿着小溪走啊走,来到田埂上,我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呢?请自己读读第三部分。(播放课件:听到看到闻到)
谁来说说?
听到:秋早唱歌,夜鸟拍翅膀,鱼儿跃出水面,沟水汩汩。
看到:沉旬旬的稻穗,像很毯的稻田。
闻到:果子的甜香。
这鱼儿的欢跃,果子的甜香,沉甸甸的稻穗,都向我们在报告着一个令人振奋的喜讯--丰收,这是多么令人激动啊,我们读时应该读出什么语气呢?
对,读出丰收的高兴,喜悦让我们随着音乐来读读这部分。
4.学习第四部分
走过了田埂,走过了溪边,走过了许多地方。读一读最后一部分。(播放课件:最后两段)
(走过月光闪闪的溪岸,走过石拱桥;走过月影团团的果园,走过庄稼地和菜地……)还会走过哪呢?你能模仿这个句式说说么?(播放课件:走过月光闪闪的)
(走过月色浓浓的小树林,走过小山坡。)
(走过凉风习习的小河边,走过石拱桥。)
我和阿妈静静地走着,拉妈妈温暖的手,闻着妈妈身上的气息,此时此刻我有什么感觉呢?(播放课件:做后两段)
是啊,多么温馨甜蜜,多么富有诗情画意啊。我们来读一读(配乐)
这是多美的夜晚,多么幸福的时刻啊。同学们课文读完了,请你们想一想课文为什么反复写“啊,我和阿妈走月亮”。(播放课件:为什么多次写)
(因为我和妈妈每到一个地方,感觉那里的景色太美了,感觉很愉快,所以反复的说,啊,我和阿妈走月亮。)
(这句话表达了我和阿妈很幸福与快乐。)
对,每一次都是他内心真情的自然流露,每一次都是因为他无比的幸福与快乐。
同学们,这就是反复,体会到反复句的精妙了吗?反复句使情感的表达更加充沛,文章更有感染力了。
这篇课文写的这么美还因为作者运用了许多修辞方法。
有排比句,比喻句,拟人句,疑问句,感叹句,祈使句等,多种句式的变化,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真是一篇佳作呀。
(五)总结全文(播放课件:课文板书)
读着《走月亮》,我们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了温馨与快乐,感受到了的浓浓亲情,不知不觉步入了月夜那如诗如画的意境之中。
(六)练习成语(播放课件)
同学们你们喜欢走月亮吗?你们爱天上的明月吗?
噢,那就要多积累有关月亮的好词好句呀。下面让我们就来欣赏一些有关明月的成语吧。
1.有关月的成语,第一个字是月。(播放课件:月字成语)
2.考考你,填成语。同学们记得真快。(播放课件:月字成语填空)
3.有关明的成语。(播放课件:明字成语)
4.再来试试,填成语。你们真聪明,完全正确。(播放课件:明字成语59)
(七)作业(播放课件:作业)
1.选择文中喜欢的段落背诵。
2.做摘录笔记。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 10
一、课题
海底世界
二、目标:
(一)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二)能按照海底的“景色奇异”和“物产丰富”两个方面给课文分成两段。
(三)理解课文的第一段,会用“有的像……有的像……有的像……有的还好像……”说话,能背诵第二自然段。
三、准备:
朗读磁带,小黑板
四、重点:
学会生字、新词;分段;理解第一段;背诵第二自然段。
五、观点:
分段中的过渡段;理解海底景色的奇异。
六、关键:
关于过渡段的划分,老师作适当的点拨;关于理解海底景色的奇异,可引导学生找出有关语句会体会。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课题,齐读课题。
2、提问悬念:这篇课文写了海底世界的哪两方面内容呢?让我们来学习课文。
(二)讲授“
1、听录音读课文,用“﹋﹋”划出能概括全文意思的一句话。
2、指名说说:哪一句话概括了全文的内容?
3、出示小黑板,齐读:海底不但景色奇异,而且物产丰富。
4、师述:从这句话中,我们知道课文写了海底的景色奇异和物产丰富。你能按照这两个方面给课文分在两段吗?请在书上用“‖”标出。
5、交流分段:课文哪几节写了景色奇异?哪几节写了物产丰富?其中第三节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划到哪里好?为什么?
6、理解第一段:
①师述:为什么说海底的景色奇异的呢?有人曾经这样说过:闹中有静,静中有声;亮中有暗,暗中有光。(出示小黑板)这话究竟说得对不对呢?请自由朗读1、2自然段,去细细体会一下。
②谈读后感:你能体会到“闹中有静,静中有声。”这句话吗?请找出有关语句来。那么,你对“亮中有暗,暗中有光。”这句话又是怎么体会的呢?也请找出有关语句来,说一说。
③小结:从这两节课文中,我们体会到,海底世界的景色真的好奇异,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进一步体会它的奇异。(男、女对读,各读一句完整句。)
7、欣赏其写作特色:这两节课文在写法上有怎样的共同特点?
8、指导背诵:这两节课文你最喜欢哪一节?想把它背下来吗?出示下面的提示小黑板,让学生自背后,再抽背,齐背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的像____________,有的`像____________,有的像____________,有的还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句式训练:在这段语的背诵中,你学到了哪个句式?你能模仿这个句式说一段话吗?出示小黑板,自由说后抽讲、互讲等:(任选一题讲)
天空中出现了许多白云:有的像……有的像……有的像……还有的像……
春天到了,公园百花盛开:有的像……有的像……有的像……有的还像……
10、巩固字词:(出示小黑板)
①抽读后,齐读。
②提醒最容易写错的几个字:湃、窃、贼、藏、梭、藻。
③哪个词意思不懂提出来,开展互相帮助。
(三)、小结。(略)
(四)、作业:《作业本》1、2、3、4(2)题。
八、板书:(采用挂小黑板)
(一)出示过渡句小黑板。
(二)出示景色奇异的小黑板。
(三)出示背诵提示的小黑板。
(四)出示句式训练的小黑板。
(五)出示巩固词语的小黑板。
(六)出示课题的小黑板。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 11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16个生字,学会其中的14个。能正确读写“依然、普通、免费”等;理解“窃窃私语、依然”等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摘抄认为写得好的句子。
3、了解海底是一个怎样的地方,激发热爱自然,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初读课文,了解大意;自学生字,理解新词。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看见过大海吗?大海一望无际,波澜壮阔。这一切都令人感到神奇,感到壮观,你可曾想过大海深处是怎样的呢?今天,老师和你们一起去海底旅行,让我们来探索一下海底世界的奥秘吧!
二、范读课文,边听边想海底世界的样子。
三、自读课文,边读边画出文中生字,并通过查字典自学生字、词。
四、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按自然段读文,纠正字音。
“波涛”应读bō,不要读成“pō”。
“澎湃”应读“péng pài”,不要读成“pēng bài”
“闪烁”应读“shuò”,不要读成“yào”。
“啾啾”应读“jiū”,不要读成“qiū”。
“海参”应读“shēn”不要读成“sēn”。
2、分析字形,规范书写。
“否”上边的最后一笔是“丶”,不要写成“ ”
“窃”左下解是“ ”,不要写成“土”。
“普”不要把上边的“丷”丢掉。
“类”“米”字最后一笔是“丶”。
“免”不要在“ ”处多加一点。
“途”右上角最后一笔是“丶”。
“属”下边“ ”,不要写成“厶”。
“异”上“巳”,不要写成“已”。
3、难以确定的部首
“否”应查“口”
“异”应查“巳”或“廾”。
“类”应查“米”。
“免”应查“ ”
“普”应查“丷”或“日”。
4、可采用形近、同音字组词的方式作巩固练习。
私( )免( )肌( )异( )
和( )兔( )饥( )导( )
5、轻声读文,找出不懂的词语。
波涛澎湃:澎湃,形容波浪互相撞击,波涛澎湃形容波浪很大。
依然:依旧。
普通:平常的;一般的。
是否:表是“是不是”的意思。
伸缩:伸展和收缩。
末燃气:一种埋藏在地下可以燃烧的气体。
窃窃私语:原指人们偷偷地小声说话,本文是把海底动物发出的轻微声音比作人在“窃窃私语”显得生动。
物产丰富:物产:天然出产的和人工制造的物品。丰富,(物质财富、学识经验)种类多或数量大。即:天然出产和人工制造的物品种类繁多,数量大。
五、读课文,巩固字词。
六、作业
生字,词,读书。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海底是景色奇异、物质奖励丰富的地方,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了解海底景色奇异和物产丰富的特点。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怎样把海底动物种类多、活动有趣写具体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求知。
1、教师一边点击神奇的海底世界的录相,一边播放配乐朗读录音。
(教室里鸦雀无声,学生瞪大了双眼,盯着画面,寻找着自己知道和不知道名的,见过和没见过的景物,好奇心油然而生,求知欲在这种引发的过程中转向于课文内容的学习。)
2、看完录相,听完朗读,你能说说海底是个怎样的世界吗?想想课文哪几个自然段是侧重写海底景色奇异,哪几个自然段侧重写海底物产丰富?
板书:景色奇异物产丰富。
二、细读课文,深入理解。
1、整体感知,理清结构。
(1)全文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课文最后一句。)
(2)哪几个自然段写的是景色奇异?(2、3自然段。)
哪几个自然段写的是物产丰富?(4-6自然段。)
(3)第一自然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作者采用设问的修辞方法引出了下文,并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2、细读课文,理解内容。
(1)出示投影:(采用复盖片,由海面向海底逐步演示。)着意表现海洋的光线,显现出深海里有许许多多闪烁着有光点的深水鱼在游动。(如果能配有各种动物声音更好。)
(2)默读2、3小节,边读边结合投影概括一下海底有什么特点?(画批)
板书:黑中有亮静中有声
(3)谁能把这一特点读出来?
(一人读,大家评。)
(4)“依然”是什么意思?还可以换成什么词?
(仍旧、照旧)
你还可以把这两个自然段中的哪个词换一换,使得意思不变?
(波涛澎湃——波涛汹涌——是否——是不是)
(5)为什么海面上波涛澎湃而海底却依然很宁静呢?
(用“之所以……是因为……”的句式回答。)
(6)指导朗读第二自然段。
(7)自由读课文的第三自然段,谁能补充省略号的内容?
(8)小组交流,班上汇报。
(有的像小猫一样喵喵;有的像小老鼠一样吱吱;有的像小鸡一样叽叽;有的像喜鹊一样喳喳;有的像绵着一样咩咩;有的.像老牛一样哞哞;……)
(9)谁能补充“……的时候……”
(鸭子或大雁玩耍的时候发出嘎嘎的声音;小猪休息的时候发出哼哼的声音;鸽子消谴的时候发出咕噜咕噜的声音;……)
(10)练习朗读或试着背诵。
三、自读课文,迁移运用。
1、默读课文4-6自然段,课文从哪几个方面写了海底物产丰富?(采用画批的方式学习。)
2、同桌交流一下,看看概括得准不准。
3、班上汇报交流。
板书:动物植物矿物
4、描写动物的一节是围绕哪句话写的?
(围绕一、二句话写的。)
(1)出示投影
①出现动物的群像,体现“多”和“各式各样的方式”,从整体上给学生以总的表象;
②接着依次出现“海参”,“梭子鱼”、“乌贼”和“章鱼”等,给学生以个体有表象。
(2)总结方法:作者采用什么方法写的?
(数字举例、拟人、比喻、对比、修辞手法;总分段式。)
(3)你可以用上述方法或其它方法介绍投影中或你自己知道的动物活动情况。
(……)
5、出示投影:主要表现海底地形与矿藏。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6、合理地添画景物,为画配词。
“海底有山、有峡谷,也有森林和草地”是本文的虚处或者说是空白处,给学生无限的遐想空间,有助于他们研读能力、探究能力。创新能力的提高。
四、总结课文,激励拓展。
1、指名对照板书说说课文哪些地方说明了海底景色奇异,哪些地名说明了海底物产丰富。
2、说说作者为什么会写得这么好。
3、鼓励学生看书,查资料,了解探究海底更多深入的知识。
五、作业
1、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
2、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查资料丰富海洋知识;
4、预习。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 12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掌握本课词语的正确读音、字形、写法、意思、使用方法和范围。
2、通过朗读词语、课文,提高学生的读、说能力。
3、通过讲解生词让学生学会在日常生活中运用词语。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朗读法让学生掌握词语的读音
2、通过讲解法让学生掌握本课词语的用法、范围。
教学重点:
让学生掌握本课词语的读音、字形、并理解词语的意思。
教学难点:
让学生掌握本课词语的意思和适用范围。
教学资源:教科书、课件
教法:朗读法、讲解法、引导法、鼓励法、
学法:合作学习法、小组竞赛法
教学过程
一、引入同学们,我说一句话你们来讲讲什么意思?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两句话和现代说的话有何区别?像这样的语言叫文言。我们以前也背过文言,还记得么?由文言组成的文章叫文言文。学生回答
二、点名课题今天,我们将要学习一篇文言文,请大家和老师一起写课题。教写生字“戎”字这个字由两部分组成---“戈”指的是长柄兵器,指的.是上战场时所穿的盔甲,合起来表示争斗、战争的意思。齐读课题。这是我们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学生伸出手在空中写字
三、读正确,读出节奏
在预习时,大家遇到了什么问题呢?从字音、断句上帮助学生。老师准备有“曰”的字理知识,“折”的三个读音,在学生需要时教给学生。多名学生读后出示去掉标点的文章,学生读。
四、读懂,能讲这个故事谁能用现代语言讲讲这个故事呢?师提示:看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意思是学习文言文的一种好办法。理解了意思再来读又会不一样了。
三、写字
王戎的小伙伴用文言怎么讲?“诸小儿”“诸”是什么意思?先给“诸”组个词吧?出示“汉之星”中“诸”的组词。
“争抢着跑”文言怎么讲?“竞走”“竞”和哪个字特别像?出示“汉之星”中“竞”和“竟”的字源知识,学生进行分辨,书写记忆。
四、背诵
这篇文言文只有49个字,四句话。现在能背下来么?
五、拓展从这篇文章中我们学到了什么呢?
老师给出答案:我们要仔细观察,善于思考,能根据有关现象进行推理判断,避免不必要的错误,少走歪路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 13
【教学内容】
本次习作的主题是“推荐一个好地方”。
本次习作与三年级上册习作6有一些联系和承接。本次习作的主要内容就是将推荐的地方介绍清楚,将推荐理由写充分,条理清晰。能借助总分段落的特点,围绕一个意思来写;表达时能将这个地方的景物和特点写清楚,还能适当根据这些特点作一些联想。
好地方很容易让人理解为是旅游景点、风景区,因此需要对“好地方”进行解读。
本次习作教材,还配了四幅很具有代表性的插图作为例子。这几幅图有古色古香的,有人文社会的,也有自然环境的,用这些图来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表达训练,能激起学生的表达欲望。但这些图都没有标识,也容易让学生产生陌生感,认为图中的画面和他自己没有什么关系。因此在交流的时候,首要任务便是想办法让学生在看图时产生联想,让他自己把曾经游览过的类似地方进行代入,从而使习作表达更富真情实感。
通过对推荐方法的总结提炼,迁移训练,再拓展运用,介绍其他曾经游玩过或看到过的好地方。
【教学目标】
1.能把自己曾经去过(熟悉)的地方按一定的顺序介绍清楚。
2.介绍时,要把这个地方的特点写具体,并把推荐的理由写充分。
3.愿意分享自己的作品,并在交流中进一步修改、完善自己的习作。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习作前指导
课前:搜集自己曾经去过的比较有特点的地方的照片。
要点提示:有特点的地方,可以是好玩的、好看的、有民族特色的……
板块一:激趣讨论,归类总结
问题一:如果有人想给你介绍一个有特色的地方,你首先想知道的是什么?
1.根据学生回答总结。
(1)这个地方在哪?(2)它有什么特别之处?(3)有没有美食?……
2.引出“好地方”。
这个地方的特点如果非常突出,就可以称它为“好地方”。
预设:(1)景色(环境)优美的自然环境;(2)有好玩的项目的娱乐场所;(3)有休闲、娱乐、学习功能的场馆;(4)很有亲切感的家乡、学校……(5)有民族特色的……
要点:对好地方和有特色的地方之间的关系进行梳理,为下文的训练作铺垫。
板块二:根据提示,练习说话
出示图片1:水乡古镇。
1.问题:这是个什么地方?大概在什么地方?
预设:你去过或者知道哪个与这幅图类似的地方?
要点:一定要让学生讲出自己曾经去过的某个具体的地点,再进行代入,会让学生的感受更加准确、真实,有话可讲,有内容可说。
2.这个小镇哪些方面有特色,值得一去呢?
小组讨论后,全班交流。
可以试着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讨论:①古镇的美(环境);②在这里还可以了解以前人们的生活;③这个古镇有哪些好吃的;④其他方面(民风)。
反馈引导:
(1)这个古镇很美。
画面很美:蓝天,碧水,绿树,红花,青瓦,白墙;河水清澈见底,倒映着蓝天、房屋。
那座古桥美:远处看……近处看……
小镇的生活有一种宁静、悠闲的美:没有喧闹的汽车喇叭声,人们在这里可以散散步,聊聊天,坐在边上的小亭子里看看风景,可以坐上小船游玩,很惬意。
(2)在这里还可以了解以前人们的生活。
以前的人们没有洗衣机,白天就在河边洗衣、淘米、洗菜……
没有汽车,用船运粮、运货……
小孩子可以在大榕树树下追跑打闹,大人可以沿着河岸散步……
(3)这个古镇有很多好吃的。
糕点、面点,当地的水果,特色食品。
(4)其他方面:如手工艺品(雕塑、竹制品、丝制品)
3. 总结:我们要介绍这个地方特色的时候,要分几个方面介绍呢?
(1)景色;
(2)在那里可以干什么;
(3)美食;
(4)有哪些可供欣赏参观的地方;
(5)有哪些可供学习的内容;
(6)其他吸引人们去的点。
要点:学生在介绍某个地方时,可以从上面的几点中选择两到三个点来介绍,不一定要面面俱到。
板块三:观察图画,迁移训练
1.确定图中的名称。
依次为:让人赏心悦目的水乡小镇;让我们兴奋不已的游乐场;让我们流连忘返的书店;是我们快乐天堂的小树林。
2.任意选择一幅图,按照之前总结的`内容进行分组说话练习。
3.练习说话。
板块四:完善想象,预写文章
1.结合图片,展开想象,并将前面的内容整理清楚。
2.预写文章。
提示:(1)拟写一个完善的思维导图,给文章列提纲;
(2)方便学生练写,降低习作难度,提供一些要点提示。将“反馈引导”板块的内容整理出来,并以关键词的形式在黑板(电子课件)上呈现。
如,这个小镇很美。
画面很美:蓝天、碧水……河水清澈见底,倒映着蓝天、房屋。
那座古桥美:远处看……近处看……
小镇的生活有一种宁静、悠闲的美:散散步,聊聊天,小亭子,小船,惬意舒服。
观察顺序:远——近——
不同时间的景色美:早—中—晚春—夏—秋—冬(建议用一段话写两个季节)
(3)文章题目建议:把图片的特点和名称结合起来,如果《美丽的水乡——乌镇》《让人难以忘记的温州游乐场》《知识的海洋——龙港书城》《家乡的小树林》。
(4)如果可以,就动笔写一篇完整的介绍文章。
要点:当学生有自己想法的时候,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创作。可以参照例图,把自己的经历代入,也可以参照自己课前带过来的景点照片进行练写。
第二课时:作中指导
板块一:检查预写,交流修改
1.对照本次写作要求检查预写情况。
要点见下表:
最受欢迎的好地方推荐清单
2.学生提问,师生共同讨论,学生自主修改。
要点:就预写中遇到的困难提问,由教师和其他同学共同给出参考意见,学生自主修改、完善当初的想法。
板块二:根据提示,文章练写
1.教师出示写作提示。
提示:
(1)你现在就是这个地方的代言人,开头可以以代言人的身份来介绍,文章结尾可以用邀请的语气总结全文。
(2)一气呵成,如果遇到不会写的字,可以用拼音代替或者直接空着。
(3)写的时候要将自己玩过的或了解到的地方特点代入到文章。图中就是我曾经去过的地方。可以写这些图以外的内容,或是写自己旅游的景点。
(4)每一个段落建议用总分段结构进行书写。
要点:此时的关键是保证写作思维的流畅,把斟酌词句留待下一步解决。
2.学生按照写作任务现场书写此文。
3.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要点:有针对性地给与指导帮助,如对习作能力较弱的学生,帮忙修改其总起句,以降低该生的习作难度。
第三课时:修改发表
板块一:对照清单,自主修改
学生对照修改清单,自主修改习作。
1.介绍的特点,是否符合图中景物的要求。
2.是否运用总起句的方式,让人一看就明白这一段的内容。
3.是否有按照一点一个段落进行书写。
4.是否从代言人的角度进行书写,结尾有没有对大家进行邀请。
要点:阅读清单,学生提出问题,教师予以解释。然后学生自主对照,检查修改。
板块二:对照清单,同伴互改
1.同伴交换,依据清单,给出意见。
1.我觉得你介绍的主题是:_______ 。
2.本篇文章最吸引我的段落是:________ 。
3.读了你的这篇文章,我不明白的地方是:___ 。
4.我给你的建议是:______。
要点:阅读清单,学生提出问题,教师予以解释。然后学生相互检查,给出意见。
2.根据同伴的意见,修改自己的习作。
3.誊正习作。
板块三:发表文章,欣赏交流
1.将学生誊正的习作公布于教室内,如黑板报、拉线悬挂等。
2.学生推选出“最受欢迎的地方”。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 14
教学目标
1.口语交际:培养学生创造能力、想象能力、表达能力、并注意听听同学发明创造,互相交流。交流时做到态度自然、大方,表达流利,内容比较充实。
2.习作练习:写一篇想象作文,写出自己想象的奇特和合理。做到既清楚又明白,内容有新鲜感。培养学生写作的良好习惯。
3.我的发现:能主动发现同音字,并正确使用,引导学生从音、形、义上加以区分。
4.日积月累:读科学名言,从中体会名言的含义。
5.拓展延伸:通过宽带网,了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感受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新成就,感受科技发展给生活带来的新变化。可以让学生到图书馆、网上等收集多的资料作成剪报。
课前准备
收集自己准备的科技新闻。
教学课时
4课时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我们的奇思妙想
1.激趣导入:
同学们,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的生活不断改变,在本组课文中,我们从《呼唤雨的世纪》、《电脑住宅》、《飞船上的特殊乘客》等文章中,了解到科学的.威力和奇迹。今天,我们就畅想一下,科学技术的发展还将使我们的生活发生哪些变化呢?
展开想象的翅膀,畅谈自己的奇思妙想吧!可以说说未来的生活、学习,只要能想到的,都可以说。
2.小组交流:
前后两组同学组成小组,相互交流自己的想象,共同分享发明创造的快乐。交流时可以互相问学,互相补充,互相评价。
3.全班交流:
每组推荐介绍得好的,大家感兴趣的到班上交流,共同探讨,进行评价。
4.小结延伸:
同学们的畅想真神奇、真美妙!我们要留心观察、用心思考、勤于动手、善于动脑,就能有所发明,有所收获。
如果要想使你们的幻想成为现实,必须现在好好学习,掌握丰富的科学知识、科学技能,让幻想成为现实。
第二课时
习作指导 写一篇想象作文
一、谈话引入:
上一节课,同学们大胆畅想了未来世界,有许多奇思妙想很有新意,今天我们就把这美好的幻想写下来。
二、明确习作要求:
1.想象应从哪些方面去想,想些什么?学生讨论。
2.教师补充:想象可以不拘形式、可以是古今中外的、可以奇思妙想的,也可以是从现实生活中受到启发自己设想、创造的。
3.习作方法指导:
①叙述想象的事物,要有一定的顺序。
②记叙中要具体,特别是想象的事物特点要写详细。
③表达的方式可以多样化,想怎么写就怎么写。
4.学生自己交流习作,教师巡视指导。
5.学生交流习作:选出写得好的习作,说说好在哪点?全班交流。
6.教师选出有特色的习作讲评。
7.学生根据自己的习作修改,同桌互改,提出修改意见。
第三、四课时
一、教学我的发现
1.学生自由读词语。
2.教师指名读词语,注意正音。
3.符合词义,说说带点的词的意思。
4.思考:你发现了什么?广告乱改成语。
5.小结:注意区分同音字。
二、教学日积月累
1.学生读科学名言
2.交流:你从科学名言中了解了什么?
3.小结:这些名言,告诉我们对待科学的态度应怎样,同时,教育我们要向科学家学习。
三、教学宽带网
1.朗读宽带网中的内容。
2.你在生活中还收集了哪些信息?
3.学生展开收集资料。
4.举办《科学在身边》手抄报。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 15
【教材分析】
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第七册第18课《颐和园》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按旅游顺序具体描写了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展示了我国园林艺术的辉煌成就和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能。文章按总—分—总的结构,以游览的路线为线索,把各个景点的不同特点写得具体生动,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学情分析】
1、四年级学生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抓重点词句而理解感悟文章的思想感情。
2、在第一单元的“自然景观”的教学中,学会了边读边展开想象的方法,能够把描述的内容在头脑中形成画面。
3、具备了对资料进行搜集的能力,但对搜集到的资料整理能力还有待培养
4、在写游记类的文章,能够按照游览的顺序进行描写,但是在具体观察某一具体景物的方法上层次性还不够,对于这一方法的指导还应加强。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课文内容的优美。
2.技能目标
①通过对词句的理解,读懂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课文主要内容,训练学生语言的概括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②借助课外资料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
3.情感目标:
体会作者优美的语言,从中得到陶冶,激发学生探究中国“世界遗产”的兴趣。
【教学重点】
⑴引导学生感受颐和园中景物的特点。
⑵学习本课的观察和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学习本课的观察和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 交流导入,进入学习
1、同学们,暑假的时候,老师去了一趟北京,来到了一处历史悠久,景色优美的地方。(出示照片)这是哪里?(颐和园)今天我们就去看一看。注意看老师板书课题。颐字的左边里面是个口,左右要写匀称,其他两字也要写得方正。请同学们齐读课题。(生齐读)不要拖音再读一次。
2、课前,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谁来说一说你对颐和园有哪些了解?(指生说)同学们,自己读书能知道这些真不简单。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过渡:通过刚才的回答,老师知道同学们对颐和园都有一定的了解。
1、听课文朗读,画出课文中的生字和新词,给课文标上自然段。
2、为了更好地读好这篇文章,让我们先来解决一下生字词这些拦路虎。
出示课文的生字词,指名读,开火车读,小老师领读词语。
3、指导写字“廊”,注意笔顺,竖提,横撇弯钩,“广”撇画伸展,里面笔画要紧凑,竖为悬针竖。(指导完,学生在练习本上写两个。)
过渡:拦路虎解决了,读起课文就更轻松了。
4、现在,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读课文的同时,找出作者主要游览了颐和园哪几个景点? 课文是按什么顺序记叙景点的?从课文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
5、景点:长廊、万寿山、昆明湖(板书)指名读句子,(出示)请同学们把这些句子连起来读一读,看看你有什么发现。我们发现作者走到哪里就看到了哪里,看到哪里就写到哪里,清楚地交代了游览的顺序,这样的写作方法就叫做“移步换景”。(板书:移步换景)一般一个景点为一段,我们写游记的时候可以用上这种方法。
6、出示颐和园景区地图,借助地图,我们可以更加直观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
过渡:作者是怎样给我们描写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呢?让我们跟着作者的足迹再游览一番,从中慢慢体会吧。
三、学习“长廊”特点
首先,我们来到长廊,这条长廊有什么特点呢?
1、默读第二自然段描写长廊的部分,用笔画出能体现长廊特点的词语和句子。
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并把自己的感受说一说。
2、交流:出示幻灯
能通过你的朗读告诉大家长廊的特点吗?(指名读,齐读)
绿漆的柱子 ,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这条长廊有700多米长,分成273间。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又开了。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使人神清气爽。
“长”:①你抓住了数字,读出了长廊的长。师板书:七百
“七百多米”大概有多长?(熟悉距离举例,如操场),这是中国园林中最长的长廊,也是世界上最长的长廊,因此1992年,被认定为“吉尼斯世界记录”。这么长有什么感觉?(一眼望不到头)
②(齐读),用你的朗读告诉我,它到底有多长,好吗?
③小节:通过你们的朗读,长廊仿佛真的来到了我们的眼前 ,看来列数字的方法很有用。
长廊除了长的特点,还有什么样的特点?(美)
体会廊内的“艺术美” (师随机总结)
① “人物、花草、风景”——画的内容
“五彩的画”——颜色多,漂亮
“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作者通过比较(师板书:...没有...相同..)
说明画的不仅多,而且内容丰富,其实,不止横槛上有,枋梁上,亭子内部都是,这样大大小小,加起来达到了14000多幅呢。乾隆皇帝六下江南,看到什么美景就让画师画下来,都花在这上了。你说长廊美不美呢?
②你现在又会怎么读呢?指名学生读,齐读。
过渡: 廊内的绘画艺术美通过你的朗读传达给我们了。 还有哪儿也很美呢?
体会廊外的“风景美”:
① 生自读句子体会鲜花不败, 微风送爽的怡人风景。
②你喜欢花香吗?让我们吸一口气,读一读这句描写廊外的风景的.语句吧。
3、想不想去看看长廊呢?播放画面
师:这些都是我国的古典名著啊,民族英雄,神话传说,花草鱼虫......
还想再看吗?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老师怎么能放得完呢?
⑤说话:走进这样的长廊,就像 。(指名说)
师引导学生练习说话,屏示:
“走进这样的长廊,就像...”
师:这里有神话故事,有民间传说,还有历史故事,“走进这样的长廊,就像...”
这就是世界上最长的画廊,这幅画里有风景,有人物,行走在这样的长廊里,就像...
这样的长廊里,我们触摸到的是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啊。
⑥带着这样的情感,我们再来读长廊。(配上琵琶乐)
过渡:看得出,你们都被这廊外的的美景吸引住了,廊内的艺术美,廊外的风景美,相映成趣,这就使我国的园林艺术,因此,长廊成为了颐和园内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那作者是怎样看长廊的呢?
5、 屏示:师引读
整体看——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这条长廊有700多米长,分成273间。
看廊内——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
看廊外——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又开了。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使人神清气爽。
小节:原来作者就是这样看长廊的,生读
先整体看,再看廊内,最后看廊外
游颐和园要有顺序,介绍具体的景物原来也是非常讲究顺序的。作者就是这样三看长廊,连句成段,用列数字,作比较写出了长廊的美。
四、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1、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了解了颐和园这篇课文的内容,认识了“移步换景”的写作方法,在跟随作者的脚步游赏长廊的同时,还学会了从多个角度来描写景物特点的方法,收获真是不小!下一节课,我们再到万寿山和昆明湖去看一看,去领略颐和园中更多的美景。
2、作业:仿照《颐和园》介绍景观的写作手法,你能用上一定的表达手法、按照一定的顺序向我们介绍你曾经去过的一处景观吗?
板书设计
长廊 七百
颐和园 万寿山 …没有…相同…
(美丽) 昆明湖 …像…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 16
第一课时
一、交流信息,导入新课
1.在你的印象中,台湾是个什么样的地方?用一句话概括说一说。
2.自由读“语文百花园四”中“我的采集本”部分。读后说说你对台湾有哪些新的了解。
3.台湾还有一个世界出名的奇特景观,人们赞叹它(板书课题):台湾蝴蝶甲天下。
二、揭示课题,据题引疑
1.齐读课题。
2.谁知道“甲”是什么意思?
3.从课题中,你想到了什么?想知道些什么?
三、自读课文,识记生字
1.自由轻声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生字的字音。
2.自主识记字形,再与同桌交流。
3.借助生字卡,检查生字识记情况。
四、带疑读文,理解内容
1.自主读课文,边读边想。
①课文是围绕哪个句子来写的?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台湾蝴蝶甲天下”的?
②你从课文哪些地方体会到“台湾蝴蝶甲天下”的?找出有关句子读一读。
③结合课件或挂图(标本),体会台湾蝴蝶品种多、数量大。
④结合课文插图,读有关句子,感受黄蝶翠谷的奇异景色,再用自己的话把黄蝶翠谷的奇异景色向大家作介绍。
2.小组交流。
五、朗读全文,自主体会,把不明白的问题记下来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
1.认读生字词。
2.说说课文的`叙述方式(结合课文内容)。
二、交流感受,质疑问难
1.再读课文,找出自己喜欢的段落多读几遍。
2.读了这一课,你有什么感受?在小组中与同学交流。
3.把自己不太明白或不明白的问题提出来,请教同学或老师。
三、拓展思维,开阔视野
1.讨论:台湾适合蝴蝶大量繁殖,具备哪些自然条件?除此之外,你认为还有什么人为的原因吗?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 17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默读课文,边读边体会“处处、昏昏、时时、慢慢”等词语在文中的作用。
3、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神医华佗在行医中,总结经验,反复试验,终于发明了麻沸散这一中药麻醉剂,成了世界上第一个发明麻醉剂的人,从而激发学生为祖国有如此悠久和先进的科学技术而自豪的思想感情。
4、想像华佗和抬汉子的人会有一番怎样的对话,再写下来。
教学重点:
华佗发明麻醉剂的原因及过程。
教学难点:
抓住关键词语理解感悟句子的含义。
学生准备:
课前收集关于华佗的资料预习课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出示课题。
1、同学们,在我们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涌现了无数伟大的人,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创造推动着社会的发展。今天我们就要学习其中一位有名的医学家——华佗的故事。(板书:华佗读准多音字:华huà)
2、简介华佗: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资料,师随机出示课文第一节。
3、出示课题:第一个发现麻醉剂的'人
(1)齐读课题
(2)质疑:课题中的“发明”能否改为“发现”?
(3)讨论:发明与发现的不同用法。(发现是已经存在了,而发明是从无到有的过程,是创造新事物的活动。)
那么华佗发现了什么,从而发明了麻醉剂?
二、感知课文,了解华佗。
1、学生带着上述问题默读课文。
2、回答问题:华佗发现了什么?
学生交流:
(1)华佗发现病人动手术时很疼痛。
(2)华佗发现喝酒之后人会昏睡,手术就不会有痛苦了。
3、从这些发现中你觉得华佗是个怎样的人?(关注病人、善于观察)
三、研读课文,深入理解。
1、课文写了华佗从医生涯中的两件印象深刻的事情,在这两件事情中,他分别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又想到什么呢?
出示表格:
手术看到听到想到
给小孩动手术活蹦乱跳
给喝醉酒的汉子动手术
2、默读课文,完成练习。
(1)交流随机解决:“活蹦乱跳撕心裂肺惨叫呻吟任人摆布沉思”这些词在文中的意思。
(2)根据表格,老师穿插指导朗读,尤其是两个问句。
①有什么办法能使动手术的病人不感到疼痛呢?
②如果有一种药,让病人吃下去,也像醉了一样,动手术不就没有痛苦了吗?
(通过改变句式和反复朗读,体会华佗急病人所急,想病人所想的高尚医德)
(3)练习说话:第二次手术做完后,病人竟没有一点儿痛苦,人们十分惊讶。华佗也觉得很奇怪,就问抬汉子的人:“?”抬汉子的人回答道:“ 。”
3、两件事虽小,可是给了华佗启发,使他思考,更促使他去研究。(板书:思考研究)
4、齐读课文第2—7节。
5、引读第8节,然后完成填空:
从此华佗(),()进行试验,终于合成了(),成了世界上()。
6、比较句子:
①从此,华佗时时留心,处处搜集单方进行试验,终于合成了一种中药麻醉剂——麻沸散。动手术的病人喝了这种药,便会昏昏入睡,手术结束后才慢慢苏醒。
②从此,华佗留心搜集单方进行试验,终于合成了一种中药麻醉剂——麻沸散。动手术的病人喝了这种药,便会入睡,手术结束后才苏醒。
(1)分组读句①②。
(2)体会“时时、处处、昏昏、慢慢”等叠词的作用:更表现出华佗对医学的执著,对病人的关心。
(3)齐读句①。
7、学到这儿,请你用一句话说说华佗是怎样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发明麻醉剂的人的?
8、(出示最后一节),用赞美的语气齐读。
四、总结课文,布置作业。
1、师总结:课文记叙了一千七百多年前,我国的大夫华佗为了减轻手术病人的痛苦,研制出麻沸散,成了世界上第一个发明麻醉剂的人。这个发明比外国早了一千多年,说明了我国古代的科学技术处于世界地位。作为一名炎黄子孙,我们要为中国古代灿烂的科学文化而自豪。
2、作业:(1)完成课后说写双轨道的练习。
(2)收集的古今中外发明家的故事。
板书设计:
病孩:痛苦挣扎——深感不安
第一个发明麻醉剂的人时时留心,处处搜集
华佗醉汉:任人摆布——陷入沉思合成麻沸散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 18
教学目标:
1.掌握一类生字9个,二类生字12个,并在准确书写的基础上逐渐达到写好、写快、写规范的目的。
2.学会联系上下文理解一些词语或成语的意义。联系生活,进行口语交际练习。
3.通过阅读,感受马所体现的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阅读,感受马所体现的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
教学准备:
多媒体、生字卡
教学时数: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生字,初读课文。
教学过程:
激趣欣赏,导入新课。
出示关于马的幻灯片,并由此提出问题。欣赏了这些关于马的精彩图片,结合平日你对马的了解,能说一说你眼中的马吗?可以用一个词语或成语概括一下你心目中马的形象或特点吗?那么,课文又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怎样的马的世界呢?让我们一起走进《马》吧!
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一)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分别画出9个一类字和12个二类字。
(二)检查一、二类生字预习情况。
1.出示生字卡片,指读、齐读。
2.学生领读课后词语。
(三)学习一类字。
1.学习生字。
畜先查田字旁再查5画 上下结构
ch 字义:禽兽,有时专指家养的兽类。
组词:六畜(文中)、畜牲、家畜、幼畜、畜力
x 字义:饲养组词:畜产、畜牧业
素s 先查绞丝旁再查4画 上下结构
字义:本色,白色;本来的;蔬菜类的食品(对荤菜说);平素,向来;古代指洁白的生绢。
文中突出了马的朴实、朴素。
组词:素丝、色素、毒素、因素、素菜、素来、素质、平素、素食、素日、素不相识、尺素
扎先查扌旁再查1画左右结构
zhā 字义:刺;驻扎;钻;基础牢固。
组词:扎针、扎花、扎营、扎猛子、扎实、扎根、扎扎实实
zh 字义:勉强支持组词:挣扎
zā 字义:捆,缠束;把儿,捆儿。
组词:扎辫子、扎腿、一扎线
纵 zng 先查纟旁再查4画左右结构
字义:放;放任,不加拘束;身体猛然向前或向上;连词,即使;竖,直,南北的方向,跟横相反;〈方〉起皱纹。
组词:纵虎归山、纵目四望、纵情歌唱、纵马、纵横驰骋、纵横交错、纵队、纵线
演 yǎn 先查氵旁再查11画
字义:把技艺当众表现出来;根据一件事理推广、发挥;演习,依照一定程式练习;不断变化。
组词:演剧、演说、演义、演绎、演变、演进、眼花、演武、表演、演员、演出、演奏、演唱
堂 tng 先查小字头再查8画 上下结构
字义:正房,高大的屋子;专供某种用途的房屋;过去官吏审案办事的地方;表示同祖父的亲属关系。组词:堂屋、礼堂、令堂、殿堂、课堂、堂堂正正、大堂、过堂、堂兄弟、堂姐妹、堂皇、冠冕堂皇、富丽堂皇、相貌堂堂
创 先查刂旁再查4画左右结构
chung 字义:开始,开始做。
组词:创办、创造、首创、创举、原创、创业
chuāng字义:伤。组词:创伤、刀创、予以重创
忠 zhōng 先查心字底再查4画上下结构
字义:赤诚无私,诚心尽力。
组词:忠诚、忠厚、忠贞不渝、忠实
弦 xin 先查弓字旁再查5画左右结构
字义:弓箭上发箭的绳状物;月亮半圆;数学名词;乐器上发声的线;钟表等的发条。
组词:上弦、下弦、三弦、离弦、弦乐、弦切角
2.指导书写。
重点指导畜、素、演(注意不要少写演字中由上的一横)、创(注意人下的横折勾、竖弯钩的写法)的字形。
作业:
1.熟读课文。
2.查找关于马的.资料。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熟读文章,感悟文章内容。
教学过程:
导入课文: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马》,让我们跟着作者,深入到文中去读、去感、去想,看看他眼中的马又是怎样的呢?
理解课文:
(一)整体感知。
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些什么?
按部分讲读。
1.第一部分(1、2自然段)
(1)指名读,指导读,齐读,讲读。
(2)生活中,你还从哪些方面感受到了人与马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
2.第二部分(3自然段)
小组学习,交流课前准备的资料,向全班汇报,内容以马的诗、马的歌、马的传说为主。
3.第三部分(4自然段)
以读为主,注意读出歌颂、赞扬的语气。
作业:
1.书写生字。
2.预习下一课。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复习巩固,拓展练习。
教学过程:
复习巩固。
1、读一读。
2、写一写。
3、写一写六畜。
4、填词语游戏。
5、联系生活。
6、进行口语交际练习。
课外拓展。
阅读课外有关动物的文章。
例:冯骥才《珍珠鸟》;老舍《猫》、《麻雀》等。
三、板书设计:
省略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 19
一、教学目标:
1、树立热爱大自然的思想,学会干茶大自然。
2、学习并运用联想和想象写景状物,抒发感情。
3、学习并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1、学习并运用联想和想象写景状物,抒发感情。
2、学习并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
三、课时安排:三课时
四、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
第一课时
全体朗读
(一)作者介绍
巴金:原名李尧棠,现代小说家、散文家,主要作品长篇小说《家》《春》《秋》,本文选自《海行杂记》,1923年到上海学习,1927年乘“昂热”号在航行期间撰写了38篇小文章,《繁星》是其中一篇。
(二)字词
1、四字短语:半明半昧摇摇欲坠
2、多音字:和模
3、形似字:莹萤荧坠堕
(三)理解课文
本文短小精干,思路清晰
写作线索:观察星星
自读习题:
1、说出三次看星的`时间、地点。
2、作者三次观星观察到的星有什么不同?作者每一次观星的感受受否相同?
3、作者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感受?
学生独立完成并了出提纲相互讨论:
1、写作顺序:时间顺序(从前三年前如今)
2、见书。依恋――亲密--知心、舒心
4、随着作者年龄和阅历的增长对星空的观察和感知逐步深入。
(四)揣摩语言:
学生找出文中写得好的句子,谈谈为什么好?(好在何处)
教师明确:
1、修辞(比喻、拟人、排比)
2、想象和联想
(五)作业:
1、字词
2、造句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 20
教学目标:
认识6个生字。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诗文内容,能说出诗中描绘的景物和这些景物构成的画面。
感受秋晚江上和草地上的自然美景,产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诗文内容,能说出诗中描绘的景物和这些景物构成的画面。
感受秋晚江上和草地上的自然美景,产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借助场景描写体会作者情感,并结合生活续写创作。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景导入
大自然是一幅多姿多彩的画卷!现在让我们走进美丽的大自然中,去欣赏那迷人的景色。只要我们用心去感受,总能发现不一样的美。你们有没有认真去体验过?可曾有什么独特的发现?下面就请大家来说一说。
预设:我最喜欢的是傍晚的斜阳,它将群山染红,给绿林披上金装。它一步一步地往下走,将那一束束柔和的光从空中倾泻下来,使一切显得格外瑰丽。
这是老师拍摄的几张照片,请同学们一同观赏一下。(播放照片)
同学们能猜出这是哪个季节的照片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预设:秋天,从江上的芦苇猜出来的。
看到此情此景,你会联想到哪些有关诗句呢?
预设: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愁客叶舟里,夕阳花水时。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这节课上,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描写秋天的现代诗,看看诗人眼中有哪些美好的瞬间,从中感受自然之景的无穷魅力。
汇总你搜集到的与本文有关的资料。
(1)现代诗:现代诗也叫“白话诗”,与古典诗歌相比而言,一般不拘格式和韵律,形式自由,意涵丰富。
(2)刘大白:浙江绍兴人,现代著名诗人,文学家。著作有《白屋说诗》《白屋遗诗》《旧梦》《旧诗新话》《白屋文话》等。
出示课题,理解课题。(秋晚的江上)
二、初读感知
听范读,画出生字词,读准字音、注意字形,画出你觉得有趣的地方。
同学们,你们喜欢《秋晚的江上》这首诗歌吗?喜欢的话就赶紧读读吧。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画一画:画出本课的生字,多读几遍。提出要求:一板一眼 字正腔圆
认一认:出示生字,生词,开火车认读。
帮一帮:四人小组互读课文,互相帮助指正。
比一比:每组推选一名代表读诗歌,比比哪个小组读得正确、流利。
多音字:
尽:(jǐn)归巢的鸟儿,尽管是倦了。
(jìn)尽力 山穷水尽
三、朗读品味
(一)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带着对秋景的喜爱之情,有节奏地朗读课文。
归巢的/鸟儿,
尽管/是/倦了,
还驮着/斜阳/回去。
双翅一翻,
把斜阳/掉在江上;
头白的/芦苇,
也妆成/一瞬的/红颜了。
朗读过程中老师有些小建议:边读边想象画面;注意断句。
(二)品味朗读。
读完了这首诗歌,你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
我看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凌江飞渡,江边的____________在夕阳的映衬下格外美丽。
预设:倦鸟归巢、驮着斜阳、芦苇。
齐读第1小节,圈出这一小节描写的景物。
(1)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圈画出重点词语,学生先小组交流,教师再重点点拨。
归巢的/鸟儿,
尽管/是/倦了,
还驮着/斜阳/回去。
预设:鸟儿 斜阳
(2)说一说这一小节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可以从“鸟儿要干什么?是什么样的状态?”方面进行考虑。
预设:傍晚的江面上,落日西沉,倦鸟归巢。
(3)你觉得这句话美在哪里呢?
归巢的鸟儿,
尽管是倦了,
还驮着斜阳回去。
这一小节里哪个字写出了鸟儿的状态?
预设:“倦、驮”突出了鸟的疲倦,劳累的状态。倦鸟驮斜阳,想象自己就是鸟儿,进而就能体会“倦”“驮”二字的表达效果。
作者采用拟人的手法,将鸟在夕阳下飞翔的情景写得富有诗意化。
在诗人的笔下,黄昏的景色有一股悲哀的美,而这种美正体现在“倦”“驮”二字上。诗人写鸟倦,实际上是在表达自己的疲惫之感。而“驮”字,是诗人想象的深化,也更加突出了鸟倦的程度,因为驮是一种负荷,而驮的又是太阳。这里诗人描写的不仅是倦鸟归巢的景致,更包含诗人自己对生活的独特体验。
朗读时,表现出对鸟儿的`怜惜之情。
自由读第2小节,画出这一小节描写的景物。
双翅一翻,
把斜阳/掉在江上;
头白的/芦苇,
也妆成/一瞬的/红颜了
(1)圈出这一小节描写的景物。
预设:斜阳、芦苇、倦鸟。
(2)说一说这一小节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预设:夕阳的余晖点染了江面,也妆红了芦苇。
(3)你觉得这句话美在哪里呢?
预设:“掉”形象展现了江中夕阳的倒影好像从鸟翅上掉下来的一样。
这一句运用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效果?
预设:作者采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夕阳的光辉洒在芦苇丛中的景象。
(4)小组之间交流讨论:芦苇的变化过程。
是谁让芦苇由“头白”成了“红颜”?
预设:夕阳。
从“头白”到“红颜”,运用拟人的手法把芦苇人格化,给诗文平添了一丝情趣,给图画增加了色彩。“头白的芦苇”呈现“红颜”是夕阳的余晖映照的结果。夕阳的余晖点染了江面,也点染了芦苇。一瞬间,白了头的芦苇也变成红颜了。白红两种对比鲜明的颜色相衬,更突出江面上的风景之美。
(5)夕阳落山,还有哪些事物会被染红呢?请你模仿诗歌最后一句写一写。
朗读提示:让我们有感情地读一读第2小节。朗读时要带着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读后两句,边读边想象画面。
小组之间交流讨论一下课文与下面这首诗有什么异同?
暮江吟
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
露似真珠月似弓。
四、巩固练习
打开“基础训练-《现代诗二首》”,一起来闯关吧!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繁星》教案03-18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02-24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13篇02-24
上册语文第七单元教案03-19
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案11-15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03-31
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教案03-11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02-09
一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