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语文教案模板汇编6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教案6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语文教案 篇1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学习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 由课题入手,初步把握“孪生兄弟”的含义
教学重点难点对策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由课题入手,初步把握“孪生兄弟”的含义
媒体设计
投影、录音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1、师板书“孪生兄弟”,指名说说含义。逐步补全课题“地球的”、“火星”,简要说明地球与火星的关系。
2、用课件或挂图演示两者的真实图片,作一个初步的了解。
3、课文为什么把火星和地球称为孪生兄弟?请同学们带者问题自由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
1、带着以上问题读课文,要求:
(1)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通全文
(2)不理解的字词句同桌相互质疑
(3)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2、检查自读情况,扫清阅读障碍
3、思考交流“课文为什么把火星和地球称为孪生兄弟?”
4、分析理解课文第一自然段
(1)自由读,想:从哪可以看出火星和地球“孪生兄弟”?(兄弟俩长得太像了)分别表现在哪些方面?
(2)读读、记记两者的相象之处。
(3)师述:课文以四个“同样”所表达的内容表现了的含义,突出了文题和主题。再读理解。
(4)引入:由此人们也作出了这样的推测----火星也和地球一样有水和生命存在。
5、为什么会作出如此推测呢?自读下文思考,并弄明白课文又介绍了几个方面的内容。
6、简单分析交流后给课文划分层次,概括大意。
第一段(1)由“孪生兄弟”推测火星上有水和生命的存在
第二段(2-5)推想火星上水的两种来源
第三段(6-8)阐述地球上能留下水并孕育生命而火星却不能的原因
7、按段读课文,把握每一段的主要内容
三、书写指导(略)
练习设计
1 完成钢笔习字册
2 反复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6 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
教后记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人们为什么把地球和火星称为太阳系中的“孪生兄弟”,弄明白两者之间的相似与差异之处。
教学重点难点对策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人们为什么把地球和火星称为太阳系中的“孪生兄弟”,弄明白两者之间的相似与差异之处。
媒体设计
投影、录音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导入
1、齐读课题
2、说说“人们为什么把地球和火星称为太阳系中的“孪生兄弟””?齐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3、这孪生兄弟还有什么相似和差异之处呢?带着问题自由读全文。
二、精读课文
(一)学习第二段
1、指导学生观看一组关于火星表面情况的图象,说己的观察所得。
2、从课文中找出相关语句证明火星上曾经有水的存在。“3年3月……分析……证实……”可见,火星有水的推断是具有科学根据的。
哪句话又能证明推断的可信性呢?读句“科学家研究分析了……亚马孙河。”激发探究“火星上的水从哪里来”的兴趣。
3、读读第三自然段,说说水来源的第一种猜测;读读第四自然段,说说水来源的第二种猜测。多读把握领会。也可同桌间合作介绍水来源的两种推测。
4、课件演示,指名学生作模拟介绍,说明水来源的推测。
5、读课文进一步把握内容。
(二)学习第三段
1、过渡:火星与地球,同样是行星,环境相似,水的来源相似,“为什么地球上的水不但能留下来,而且孕育出了生命;而火星上的水原本可能比地球还多,为什么没能留住呢?”
读句子,并把握设问句的过渡作用。
2、思考以上问题,并在下文中找找答案。
板书设计
6 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 相似处 同样……
有水和生命存在
差异处 水没能留住
生命生存?(谜)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 进一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人们为什么把地球和火星称为太阳系中的“孪生兄弟”,弄明白两者之间的相似与差异之处。
2 激发学生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和培养热爱科学研究的`志向。
教学重点难点对策
1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人们为什么把地球和火星称为太阳系中的“孪生兄弟”,弄明白两者之间的相似与差异之处。
2 激发学生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和培养热爱科学研究的志向。
媒体设计
投影、录音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导入
1、指名说说通过前面对课文的了解,火星和地球有什么相似和差异之处呢?(师适时补全板书)
2、齐读全文所学内容
二、继续学习第三段
1、问:“为什么地球上的水不但能留下来,而且孕育出了生命;而火星上的水原本可能比地球还多,为什么没能留住呢?”
2、带着问题读课文,找出原因。
3、指名交流,分析指导
(1)原因:火星本身的致命缺陷:火星比地球小得多,对物体的吸引力也小得多
(2)找出具体描述的句子,读读,体会作者形象化的写法写出了气体脱离火星表面的过程。
如“大逃亡、裹挟着”赋予人的性格
4、水是生命的源泉,地球上的生命得以生生不息;火星的表面留不住水,那么肯定就不存在生命了。你认为呢?科学家又是怎么认为的呢?
引句理解“然而……”
5、可见,在没有充分的科学根据可以证明之前,任何结论都不能武断(辨别“果断”)。科学的探究态度必须是严谨、一丝不苟的,来不得一丝马虎。
火星上生命的存在与否,这是个怎样的谜?你想知道吗?那么,请学好科学文化知识,努力去探究吧。科学的大门正为你敞开着。
三、结合板书,全文
1、弄明白“为什么说火星是地球的‘孪生兄弟’?”
2、齐读全文,作内容的整体回顾与把握。
四、练习指导
练习设计
1、抄写词语
2、理解加点词语的意思
3、课外收集:宇宙知识知多少?
板书设计
6 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 相似处 同样……
有水和生命存在
差异处 水没能留住
生命生存?(谜)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字只识不写。认识两个多音字。认识一个偏旁。复习部首查字法,能比较熟悉地用部首查字法查字典。
3、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花木兰爱国爱家的优秀品质。说说花木兰是怎样说服家人的,然后用几句话写下来。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花木兰爱国爱家的优秀品质。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说说花木兰是怎样说服家人的,然后用几句话写下来。
教学准备:
1、生字卡片、字典、投影仪、课件。
2、课前组织学生搜集花木兰的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第一环节
一、创设教学情景
1、听动画片歌曲。
2、小朋友们,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位女英雄花木兰。板书课题,齐读。
(出示文中第一幅插图)
二、学生自主学习
1、自己小声轻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不添字,不漏字。
2、出示:名字 征兵 父亲 年老多病 女扮男装 胜利 将军 将士 朝廷 年龄 战袍 渡 燕山 赫赫。
(1)自由读。
(2)思考:你觉得这课中哪些字的读音,我们要特别注意?
第二环节
三、学习成果展示
1、开火车读,及时正音,评价。
2、指名读,齐读生字词。
3、默读课文,勾画出文中不理解的字词。组织学生讨论交流。
四、教师精讲点拨
1、教学两个个多音字。
将 燕 读第一声时用法很少,如“燕山”“燕国”及表示人姓的时候用到。读第四声很多,谁来说说?
2、这篇课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指名读,师生评议。
3、再读课文,把你认为文中最难读懂的句子多读几遍,直到读通读顺为止。
第三环节
五、巩固训练提升
1、学习生字。
2、用同样的部首查字法查“廷”“康”“起”三个字,看谁查得又快又准。告诉老师,说说你是怎么查的。
第二课时
第一环节
一、创设教学情景
1、昨天我们认识了一位女英雄,名叫木兰(板书),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 “从军”就是替父当兵。齐读课题。
2、复习生字词。
3、设疑。
(1)木兰为什么要从军?
(2)为什么称木兰是“女英雄”?快打开书本找找原因。
二、学生自主学习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熟课文。
2、思考刚才提出的问题。
第二环节
三、学习成果展示
1、你找到木兰从军的原因了吗?
2、根据回答出示第二自然段,指名读。
(1)北方经常发生战争,会有什么样的后果?是呀,情况多么危急呀!所以朝廷要——紧急征兵,谁来读好它?指名读。
(2)木兰看到文书上有父亲的名字是——焦急万分,谁来读好它?(指名读)她急什么我不太明白?如果你就在现场看到文书,那请你们是支持父亲去,还是反对他去呢?请说出理由。(引导学生从“家”和“国”两方面来思考)
所以木兰觉得自己——理应为国为家分忧(齐读)夸夸木兰
(3)她的家人会同意木兰从军吗?为什么?木兰是怎么说服家人的?(小组讨论、表演)指名表演,评价。
四、教师精讲点拨
1、过渡:木兰终于说服了家人。一路上跋山涉水,餐风饮露。
2、出示:木兰告别了亲人,披战袍,跨骏马,渡黄河,过燕山,来到了前线。
(1)(指名读)读了这句话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红色的字都是动词,从“披、跨、渡、过”这一连串的动词你读出来什么?
(2)请把你的.体会朗读出来呢?夸夸木兰。
(3)经过千辛万苦,木兰到了战场上,你觉得战场上的木兰怎样?同学们想象一下,花木兰在战斗中的表现。
(4)经过多年的征战,木兰立下了——赫赫战功,谁来读这句话?你为什么这样读?(读出时间之长、功劳之大)
(5)再读这一段,体会木兰的英雄形象。
3、木兰终于胜利回乡了,穿上了心爱的女装,(出示第二副插图,结合理解“文静秀美”)将士们看到了女装的花将军会……引导学生想象说话,体会将士们的惊讶。指导读文中最后一段话。
4、现在你们知道为什么称木兰是“女英雄”了吗?(出示第一自然段再读)
第三环节
五、巩固训练提升
1、学习生字。
2、背诵课文。
2、展开想象,说说花木兰是怎样说服家人的,然后用几句话写下来。
板书设计:
12、木兰从军
( )女英雄。
教学反思:
在备课时,考虑到故事发生的年代距现在较远,所以我采用了动画片《花木兰》片断导入,意图拉近学生与教材的关系,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始终注重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回答问题时,提醒他们应当说一句完整的话,并做到声音响亮。我觉得,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好语文的重要条件,可以使学生受益终生。在教学第二段时,我设计了一个环节,让学生说说“木兰是怎么说服家人的”,并请他们演一演。表演是儿童思考再现生活的基本方式,这么做既能帮助学生身临其境主动探求知识,理解课文内容,又能活跃学生思维,调动情感投入,锻炼学生的表演能力,寓教于乐,寓教于玩。当然,在本课教学中还有一些值得思考、需要改进的地方,如在有限的时间内如何更好地指导学生朗读,如何熟练操作多媒体课件,以更好地为课堂服务,提高课堂四十分钟的质量。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会认12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抓住重点词句自主感悟傣族人民和周总理一起过泼水节的幸福和快乐。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对周总理和人民心连心有一定的认识,对傣族人民的泼水节有初步感受。
教学重点:
了解周总理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情景,体会他们之间心连心的深情厚谊。
教学难点:
感受傣族人民和周总理一起过泼水节的幸福和快乐。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泼水节的多媒体课件、课文插图、师生搜集泼水节和周总理的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会认12个生字,会写12个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会认12个生字,会写12个字。
教学难点:能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泼水节的多媒体课件、课文插图
教学过程:
一、切入举偶
1、谈话导入。中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除了汉族外还
有55个少数民族,而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今天我要带领大家一起去参加傣族的泼水节。(板书课题)教师或学生简单介绍傣族泼水节的习俗。
2、图片激趣。出示课文插图,图上的人们在干什么?(人们和周总理在一起过泼水节)(板书:泼水节)然后在前面加上“难忘”二字:为什么说是难忘的泼水节呢?学习课文我们就会知道。
二、对话平台
(一)自读
1、自由读课文,初步感受泼水节的难忘。
2、再次读课文,圈画生字,把生字多读几遍。
3、限定时间,练习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4、接龙读检查读文情况。
【识字和朗读是低年级的重点。此环节采用多种形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效地提高读书效率。】
(二)识字
1、小组合作检查生字读音,注意瓣读ban,在句子中读花瓣时要加儿化音“花瓣儿”。“因为”的“为”读wèi 。翘舌音有“蘸、寿”,平舌音有“踩”。
2、交流识字方法。小组内说说自己是怎样认字的,然后全班推荐好的识字方法。
3、游戏检查识字:抓“特务”、“对号入座”、“购买门票”
【本课有些生字在生活中跟学生见面的机会较少,字形比较复杂,字音难点较多。教学时,要努力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习的趣味性,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识字。】
(三)读思
学习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2、换词比较:“火红火红的”可以换成“红色”的吗?(突出凤凰花的艳丽,烘托了喜庆祥和的气氛。)
还有什么事物也是“火红火红”的?(此处如果有条件可以播放傣族人民泼水节的录象,感受节日的喜庆和热烈。)
3、指导读——练习读——齐读。
学习二、三自然段
1、默读课文,把自己读懂的地方和学习伙伴交流。
2、“今年的泼水节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引导学生用“因为……所以”练习说说原因。
3、“傣族人民是怎样欢迎周总理”的?重点抓住人们动作的词语体会。“赶来”可以换成“走来”吗?为什么?你从“一串串”“一条条”感受到了什么?
4、指导朗读:重点抓住“欢呼”一词体会傣族人民激动、高兴的心情。难点是读好最后一句:“周总理来了!”关键是在读前面几句话时做好声音和感情的铺垫,读最后这句欢呼的话,感情要充沛,声音要自然,语气、语调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体现出个性。
练习
1、填量词
一( )花炮 一( )龙船 一( )花瓣 一( )象脚鼓
2、找样子写词语。
一串串 火红火红
写字
学习“恩、寿、凤、凰、龙、度”六个字。
本课要写的字中有四个字是新认的.(恩、寿、凤、凰)。这四个字中,“凤凰”二字比较难写,可作重点指导。(1)都是半包围结构。(2)第一笔一定要写成竖撇,这是写好这类字的关键;第二笔是“横折弯钩”的弯形写法,要注意指导。(3)“凤”字内是“又”,要和“风”区分字形。
此外,还应注意“恩”与“思”的区别。
1、学生观察临摹,练习书写。
2、教师巡视,根据书写实际相机指导。
3、学生互相评价打等级。
4、写得不满意的字可以再写几个,直到自己满意为止。
【延时评价更易于调动学生写好字的积极性。】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抓住重点词句自主感悟傣族人民和周总理一起过泼水节的幸福和快乐。
教学重点:
了解周总理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情景,体会他们之间心连心的深情厚谊。
教学难点:
感受傣族人民和周总理一起过泼水节的幸福和快乐。
教学准备:
泼水节的多媒体课件、课文插图、师生搜集泼水节和周总理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对话平台
(一)导入
1、认读生字卡片。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一至三自然段。
(二)读思
学习四五自然段
1、默读课文,画出自己认为写得美的语句。
2、小组合作,互相交流读书的收获。
(三)交流
a、周总理身穿对襟白褂,咖啡色长裤,头上包着 一条水红色的头巾,笑容满面地来到人群中。
1、结合课文插图,理解“笑容满面”(态度和蔼可亲,尊重傣族人民的风俗习惯。)
2、想像周总理会对人们说些什么?
b、他接过一只象脚鼓,敲着欢乐的鼓点,踩着凤凰花铺成的“地毯”,同傣族人民一起跳舞。
1、抓住表示动作的词语体会总理与傣族人民的情谊。
2、你能用表示动作的词语写一句话吗?
c、周总理一手端着盛满清水的银碗,一手拿着柏树枝蘸了水,向人们泼洒,为人们祝福。傣族人民一边欢呼,一边向总理泼水,祝福他健康长寿。
1、总理怎样泼水?向傣族人民祝福什么?
2、傣族人民怎样泼水?向总理祝福什么?
3、练习说话:“一手……一手” 、“一边一……边”
【抓住重点词语深入思考,适时想象,使学生感受到总理的平易近人、与傣族人民心连心的情谊。】
(四)朗读
1、齐读最后三个自然段,思考:周总理和人们为什么那么开心?为什么说1961年的泼水节令人难忘?
2、指导读:练习读——范读——分组读——竞赛读——齐读
文章结尾是全文的高潮,要满怀深情地朗读,读出无比幸福、难以忘怀的情感。
再如,读结尾几个感叹句,情绪要激动,但不能只是提高声音,要虚实结合,读出陶醉在幸福中的感觉。
二、实践
1、查找、搜集周总理的图片、故事
2.用学习伙伴的话,引导学生了解我国的民族节日和民间习俗、开个小小介绍会。
三、写字
练习书写其他六个字。
1、学生观察,每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教师巡视指导,发现共性问题示范书写。
3、展示写字作业,学生互相评价。
语文教案 篇4
设计说明:
阅读一篇文章就是打开阅读世界的一扇窗户。这篇课文,描绘了秋天美丽迷人的景色,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亲近大自然的情感。本课旨在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展开想象,乐于表达,结合图画感知自然美。可以采取图文结合,以读代讲的教学策略,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感受秋天的美丽,低年级识字、写字是教学重点,因此,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注意教识字的方法,力求识用结合。
学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课文图片。(教师)
2.预习课文。(学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认识新笔画“乛”。
2.学习观察图画的方法,仔细观察图画,看懂图意。
3.认识大自然,理解课文内容,知道秋天的一些特征。初步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1.认识10个生字,认识自然段。
2.理解课文内容,知道秋天的特征。
学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课文图片。(教师)
2.预习课文。(学生)
教学过程:
一、出示图片,谈话导入。(用时:5分钟)
1.(出示图片)创设情景,引出课文: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季节的景色吗?
2.引入新课《秋天》。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用时:10分钟)
1.教师范读课文。
2.教师引导学生读文要求对照拼音把字读准确、画出生字。
3.指导学生认识自然段。
4.教师可指导学生学习生字。
(1)出示10个生字。
(2)教师引导开火车读。
(3)小老师带读。
(4)指导学生认识“木、口、人”3个偏旁。
(5)教师引导采用多种方法识记生字。
(6)组织学生游戏。
5.指导学生分自然段练习朗读。
三、理解课文,指导朗读。(用时:10分钟)
1.课件出示第1自然段,教师引问:这个自然段介绍了秋天的哪些特征?
2.引导学生看图第2个自然段引问。
(1)这段话共有几句话?每一句话写什么?
(2)大雁是怎样飞的?
(3)理解“一会儿”。
(4)引导同学找“一”字的不同读音。
(5)指导学生朗读。
3.引导学习第3自然段。
(1)指导看图,读课文,回答这个自然段有几句话?说的是什么?
(2)引导学生理解“啊”表示什么?
(3)你还从哪些地方知道秋天到了。
4.指导学生读课文,读出赞美之情。
5.指名读。
6.引导齐读。
四、总结课文,指导背诵。(用时:5分钟)
1.教师引导看图,背诵。
2.师生会背。
3.指名背诵。
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我尽量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感受和体会秋天的景物特征,整节课中,利用多种形式的`自由读,分段读,齐读,调动学生的读书热情。在朗读中感受秋天的美丽,大自然的绚丽多彩。激发了学生发现美的情趣,培养学生爱美的情操。课堂中,利用多媒体使学生认识了自然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秋天美丽迷人的景色,创设情境,给学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能把握本文的说明顺序,并按照顺序说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能准确判断本文使用的说明方法,并说出其作用
●教学重点:
通过学习本文,在理清说明顺序,把握文章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后,收集筛选信息,增强对生物入侵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如何看待在物种迁移过程中的“人为干预”?为什么在形成“生物入侵者”的过程中,强调“不受同类的食物竞争”和“不受天敌伤害”这两个条件?
●教学方法:
1课文学习以合作探究为主,教师只作必要的'点拨指导。
2.讨论归纳法。通过多种形式的收集资料,讨论归纳主题,共同解决。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战争”一词,让学生说出看到后会想到哪些词语?(学生可以小组竞争,说出不同的词语)(血雨腥风,枪林弹雨,硝烟弥漫……)由次你会联想到那些战争?(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在什么情况下才发生呢?领土、尊严受到侵犯时战争就爆发,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的是发生在人与生物之间的,板书课题,“生物入侵者”是什么?大家对此可能会感到陌生。要知道,这正是人类自己挑起的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不能不引起我们高度警觉,今天,我们将走进战场,对这场“战争”做一番考察。
二、展示目标(生认真识记)
三、实施目标
(一)小组长带领组员自学,完成以下问题。
1、说明文的三大要点:说明对象根据说明对象,说明文可分为文和。本文属于说明文,说明的顺序常见的说明方法
2、给下列字注音或者根据拼音写汉字。
劫掠藩篱厄运归咎斑斓物竞天择
(二)根据目标朗读课文,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结合自己读课文情况完成以下问题。
1、通过刚才的阅读,你获得了哪些关于生物入侵的知识?
2、作者按什么思路来告诉我们这些知识的?
3、本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分析其表达效果
4、生物入侵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危害是什么?
5、针对生物入侵增多的原因和途径提出一条或几条防范措施?
(三)小组对抗,释疑问难(小组为单位,组长纪录,然后提出,让小组解决,教师点拨)
小组在完成上述目标的同时,深入挖掘,找出有价值的问题,归纳交流。
(四)小结:学习了本课,你有什么问题及收获?
(五)形成测试:生物入侵者的说明对象运用的说明顺序使用的说明方法及作用(举例说明)
(六)拓展延伸
你知道还有那些生物入侵者吗?你在生活中发现过生物入侵的现象吗?
根据已有资料简介一种生物入侵者(姓名、来源、特点、危害等)并针对其特点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以小组为单位)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能正确读写本课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句子中含着的意思。
3、培养学生美的情感。
4、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教学重点】
1、展开想象,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所描述的.生动情景。
2、体会句中含意,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谈一谈如何记住本课生字。
2、提出不理解的词语,师生解答。
二、再读课文,理清线索
1、小组讨论。
2、小结板书:
草原美景
欢迎远客
亲切相见
热情款待
联欢话别
三、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结合下列词句,体会自然之美:
⑴ 那里的天……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⑵ 在天底下……而并不茫茫。
⑶ 羊群……大白花。
⑷ 那些小丘……轻轻流入云际。
2、找出比喻句,说一说把什么比作什么。
四、作业
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
课文的写作线索并且板书。
二、学习第二部分
1、哪几句写了草原的宽阔。
2、找比喻句,说一说把什么比作什么。
三、课文是怎样写内蒙古人民热情好客的(人情美)
1、学生读课文,划出相关语句。
2、生回答师板书:
汽车前面引路
欢迎远客
许多人来看客人
握住手
亲切相见
奶茶、酒
奶豆腐、肉
热情款待
唱歌
联欢话别 跳舞
四、体会句子的含义
“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活斜阳。”
1、讨论。
2、学生谈谈对句子的理解。
五、学生分角色表演欢迎远客,盛情款待,联欢话别的场面
六、作业
抄写喜欢的句子。
【板书设计】
草 原
草原美景
汽车前面引路
欢迎远客
许多人来看客人
汽车前面引路
欢迎远客
许多人来看客人
握住手
亲切相见
奶茶、酒
奶豆腐、肉
热情款待
唱歌
联欢话别 跳舞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6-12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语文园地一》教案03-19
语文写作教案12-03
语文翠鸟教案09-04
语文下册教案12-13
语文母鸡教案10-15
语文《公输》教案08-05
语文《检阅》教案10-25
语文的设计教案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