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2-10-21 13:24:48 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有关语文教案范文汇编9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教案9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有关语文教案范文汇编9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10个生字。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知道它们在本课中都是表示数目的。

  2.掌握9种笔画,能按笔顺规则书写本课生字。

  3.认识田字格,能依照田字格里的范字写字。

  4.认识4个字,会读指定的词语。

  5.能在老师的帮助下读儿歌,大体了解意思。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

  教学难点:

  能依照田字格里的规范字写字。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田字黑板。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从今天起我们就要学习汉字了,每个字的上面都有一个音节,音节怎样读汉字就怎样读。

  2.我们要学习的这些汉字都在一首一首的儿歌里面,今天开始学习“识字(一)”。儿歌是一行一行写出来的,《数星星》这首儿歌共有6行。

  3.儿歌上面是题目《数星星》,题目前面的“1.”是识字的第一课。学生齐读:1.数星星

  二、学习新课

  (一)读儿歌

  1.教师范读儿歌。

  2.学生借助拼音自读儿歌,注意读准字音。 困

  3.指名读,同桌互读儿歌。

  4.说说你从这首儿歌中知道了什么?

  5.抽卡片读生字和认读字。

  6.齐读儿歌。

  (二)学习新笔画

  1.出示“一”,这个笔画叫做“横”。

  2.让学生观察自己的名字,看看有没有“横”。

  3.教师范写“横”,从左往右写,要写平。

  (三)学习生字

  1.学习“一”

  (1)指名领读字音,教师范写,提问:“一”共几笔?哪一笔?

  (2)教师记字形:“一”,横“一”。

  (3)学生指名、互相、小组记字形。

  (4)“一”表示数目,我们可以用“一”说什么?(一个人、一把椅子??)

  2.学习“二”。

  (1)指名领读字音,教师范写,提问:“二”共几笔?哪几笔?

  (2)指名、互相记字形。

  (3)组词:三朵花、三棵树、三粒种子??

  (四)指导看笔画笔顺表

  1.红笔画是新笔画。

  2.第一栏是生字,第二栏是笔顺。

  3.右下角的数字是生字的总笔画数。

  三、巩固练习

  1.开火车抽读生字。

  2.识字游戏。

  四、指导书写

  (一)认识田字格

  田字格中的横虚线称作“横中线”,竖虚线称作“竖中线”,横竖两条虚线的交点称作“中心点”。4个小格分别称作左上格、左下格、右上格、右下格。

  (二)指导书写“一”

  1.教师范写,提问:“一”字的一笔写在哪里?两边顶不顶格?

  2.师述:“一”,起笔在左横中线,收笔在右横中线稍靠上一点,“横”要平,居中。

  3.学生描红,仿写。

  (三)指导书写“二”

  1.教师范写,提问:“二”字的两横写在哪里?一样长吗?

  2.师述:“二”,两个“横”分别在左横中线的上、下,相距不远不近,笔画走向同“一”,各笔画分别居中。

  3.学生描红,仿写。

  (四)指导书写“三”

  1.教师范写,提问:“三”字中的三横长短一样长吗?中间的“横”离上下两个“横”是不是同样宽?

  2.师述:“三”,三个“横”分别落在横中线上方,横中线和横中线下方,上下两“横”距中间的“横”不远不近,笔画走向同“一”,各笔画分别居中。

  3.学生描红,仿写。

  五、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会了一首儿歌和三个生字。

  课后反思

  学生有主动识字的兴趣,对基本笔画掌握较好,只是个别学生的'书写习惯还有待培养,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慢慢培养。

  第二课时

  一、引入新课

  1.读儿歌:指名、小组读。

  2.抽卡片读生字。

  二、学习新课

  (一)学习新笔画

  竖 横折 撇 竖弯 点 竖弯钩 捺 横折弯钩

  丨 丿 丶

  1.教师范写笔画,说出各笔画名称。困

  2.用铁丝演示“ ”,帮助学生记住笔画是一笔。

  3.学生书空笔画。

  4.小组记忆笔画名称和写法。

  (二)学习生字

  1.提自学要求

  (1) 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根据笔画顺序记忆字形。

  (3)利用儿歌弄懂字义,组词说句。

  2.学生自学生字:四、五、六、七、八、九、十

  3.检查自学效果,教师指导。

  (1)“四”的第三、四笔是“撇、竖弯”。

  (2)“五”的第三笔是“横折”。

  (3)“六”的最后一笔是“点”。

  (4)“八”撇低,捺高,中间留空。

  三、巩固练习

  1.抽卡片开火车读生字。

  2.识字游戏。

  四、指导书写

  1.学生观察田字格中的范字,从整体到笔画说说怎样写。

  2.教师范写。

  (1)“四”,第一笔“竖”和第二笔“横折”的右半笔都要往里收一些,且不要拉得太长,第三笔“撇”,起笔稍重,收笔要轻,要拉出笔锋。

  (2)“五”,第二笔为“竖”,由竖中线起笔稍左方向运笔。

  (3)“六”,第一笔为“点”,写在竖中线上,起笔要轻,收笔时轻轻顿一下,“横”在横中线上,最后一笔为“点”。

  (4)“七”,第一笔“横”起笔在左横中线稍下,穿过中心点以后在右横中线稍上收笔。“竖弯钩”

  起笔在竖中线稍左一点。

  (5)“八”,第二笔是“捺”,起笔在左上格,起笔要轻,收笔时轻轻顿一下再拉出捺脚。

  (6)“九”,第一笔是“撇”稍直,不要太斜,“横折弯钩”起笔后先向右上方运笔,折后向下,稍左运笔,弯要有弧度,钩要小。

  3.学生描红,仿写。

  五、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会了7个生字,知道了“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是表示数目的。

  课后反思

  学生第一次学习生字,兴趣很高,对基本笔画掌握较好,多数学生书写习惯好,只是个别学生的书写还有待练习。

语文教案 篇2

  [学习目标]

  1、诵读课文,体会课文表达的感情。

  2、欣赏散文优美,精辟,诗化的语言,品味文中写夏的好词,好句。

  [学习重点]

  1、品味语言,领会,学习文中的精彩语句。

  2、收集、积累描绘夏季景物的诗句、美文。

  [学习难点]

  理解作者在文中蕴含的对夏天的喜爱之情,对辛勤劳作的农民的深情赞美。

  [学习方法]

  通过朗读说“理解”,选读说“积累”,寻找说“发现”。品评文章的语言,让学生自主阅读,畅谈自己最喜欢的课文内容从而提高阅读水平。

  [学习过程]

  一、导课

  一年四季,春夏秋冬,每个季节都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像春的.妩媚,夏的妖娆,秋的丰盈,冬的萧条,韵味各异,但我们在众多的文学作品中多见的是对春、秋季节的歌颂,对夏季更多却是埋怨和斥责,那么,当代作家梁衡又是怎样看待“夏”的呢,下面我们一块来学习欣赏梁衡的《夏》,板书课题。

  二、学

  学生有感情地大声朗读课文后,完成下列问题。

  1、根据注释

  了解作家外,补充如下:

  梁衡:山西霍县人,有散文三篇《晋祠》、《觅渡,觅渡,渡何处》和《夏》入选中学教材。主要著作有《新闻三部曲》(三卷)《数理化通俗演义》两卷,散文集《名山大川》、《人杰鬼雄》。

  2、找出文中的生字词,并借助工具书解决。

  3、读了课文,你对夏的印象如何?请描述一下:

  三、测:

  1、加点字注音。

  芊芊 黛色 主宰 磅礴 澹澹 匍匐

  2、解词:

  闲情逸致 春华秋实 芊芊 磅礴

  四、议:精读课文,完成下列问题。

  1、精读,在读的同时,在脑海里想像画面,朗读时要读出轻重缓急,读出感情。

  (板书:诵读 想象文中画面读出节奏,感情)

  2、从哪些方面的描述中感受到夏的什么特点?

  板书: 景美 人勤 赞

  紧张 热烈 急促 美

  五、悟

  这篇文章在语言、内容、结构方面有着许多美点值得我们细细地品味。思考两个问题。

  (1)你认为哪个词用得好,用得传神,老师帮你举两例。

  A、那在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无不迸发出旺盛的活力?“无不”能否换成“都”?

  B、轻飞慢舞的蜂蝶不见了,却换来烦人的蝉儿,潜在树叶间一声声地长鸣。

  “烦”字用得好,请说说好在哪儿?

  C、林带上淡淡绿烟也凝成了一堵黛色长墙。

  “凝成”能否换成“形成”为什么?

  D、火红的太阳烘烤着一片金黄的大地……像海浪涌着一艘舰船。

  (能否换成“照射”、“托”)

  (2)针对语言、内容、结构等方面,提出疑问,因为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有价值,更重要。(思考中最好动笔写写)

  (3)我当小老师替同学解答疑难。

  六、拓展

  1、用一句话(或一段话)谈谈学习这篇课文的感受和体会。

  2、说说你自己心中的夏。

  七、小结:

  本文抓住夏天热烈、紧张、急促、收获已有而希望未尽的特点,描绘夏天金黄色的大地上暑气蒸腾,麦浪翻滚,万物逢勃生长的景象,表达了对夏天的喜爱之情,深情赞美了辛勤劳作的农民。同学们夏天的色彩是金黄的,大家也正是金子般的年龄,在人生的黄金季节,激情飞扬,英姿勃发,和着这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去创造未来。

  八、板书

  (梁衡)

  景美 人勤

  喜爱赞美

  紧张 热烈 急促

语文教案 篇3

  古诗词活用活动

  活动目的

  古典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与瑰宝。通过“化诗入文”的古诗词运用活动,可以培养学生自觉运用古诗词的习惯,提高自己的语言修养,同时得到情感的熏陶。

  活动过程

  1、学生收集活用古诗词的语句,初步感知“化诗入文”的语言特点。

  2、通读课内外已接触过的古诗词,为运用作准备。

  3、类型举例

  ①、借诗词来表达感受如:

  他们年龄与我相仿,却已懂得靠勤工俭学来养活自己,屋里烛光闪烁,

  让我感觉出一种“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滋味。

  升起那降落的风帆,你来校时明白了“长风破浪会有时”,你明白自己一定能“直挂云帆济沧海”。

  夜深了,我们划着船向回走,一路高高兴兴地谈着,山涧的景色在月色中更加朦胧,更加迷人,我们有一种“沉醉不知归路” 的感觉。

  看着还对读书有厌恶的'学子们,我蓦然有一种“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感觉。

  语文让我们深味“逝者如斯”的感慨,“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的忧愁,“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无奈,“秋阳不散在霜飞晚,留得残荷听雨声”的萧瑟。

  ②、借诗词来抒写情景如:

  夕阳西下,我们来到溪流的拐弯处,船驶进了一片树林里,月光淡淡地照在我们身上,照在整个树林里,“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我们不禁吟起诗来。

  但那红色似乎很淡,淡得很寂寞,尤其是映衬在周围的浓绿之中,更显得“晚花酣晕浅”。

  经过一番周折,终于赶到寒山寺,但已日落西山,只剩下太阳的余辉留在天际。因此并没有感到特别的地方,只有那欲滴翠色的大树和厚实的黄墙,能让人体味到“禅房花木深”的神韵。

  梧桐树庇护着我不受太阳的照射,就像爷爷庇护着我不受半点委屈一样。傍晚,竟下了一点细雨,爷爷叹口气说:“梧桐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③、借诗词来写事如:

  乡村四月,大人们“才了蚕桑又插田”,我学着大人的样子“傍桑阴学种瓜”

  ,是那么认真,那么专注。

  每每初赛、复赛,你总能在赛场上发现一张张新鲜而坚毅的脸孔,全然是“初生牛犊不怕虎”之势。

  他失眠了,大叹一声“长夜漫漫无心眠”后,便出门闲逛去了。

  ④、借诗词来说理如:

  不仅做生意“酒香也怕巷子深”,在生活中,许多的事情都是这样。

  “不经一番风雨苦,哪得梅花扑鼻香”,学习就要吃苦,不吃苦就得不到好成绩。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使敌人闻风丧胆的人,区区十二道金牌便使他陷身囹圄,终于丧身于奸臣昏君之手。听听“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将人才”的肺腑的之言,树人之难则已令人望而生畏;听听“圣代也识无弃物,侯门未必用非才”的怯懦哀叹,毁人之易真正令人触目惊心。

  ⑤、借诗词代人、事如:

  孔明“士为知己者死”,一生谨小慎微,鞠躬尽瘁,死心塌地为刘氏集团卖命,不愧千古一相;只可叹到了扶不起的阿斗继位时,仍遵先帝遗愿,小心伺候将倾的大厦。愚忠的后果是“出师未捷身先死”,后人的泪满襟,正如“隔叶黄鹂空好音”。

  这感情,“没有风潇潇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那样悲壮,也没有“情也依依,梦也依依”那样的缠绵,有的只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留恋。

  读书,是一道宁静而永恒的风景,在其中能欣赏“云破月来花弄影”的诗情,也能品味“山映斜阳天接水”的画意。

  历代文人墨客曾将雪用来象征这,象征那,不过,对我而言,无论这雪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还是“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雪就是雪,不被泥淖沾染,不为世俗玷污,以一种“质本洁来还洁去”

  的高雅风貌拂过人间,值得每个人去欣赏和喜欢。

  现在小小年纪就这样女性化,再长大些岂不“回首依门嗅青梅”。

  此时,朱自清笔下的父亲的背影让我无法忘记,孟郊慈母手中的针线在我心中穿梭,李白“低头思故乡”、岑参“双袖龙钟泪始干”的惆怅,王维“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感慨,我都能一一体会。

  4、尝试写作:学生用接触过的古诗词写话。

  5、小组交流

  6、小组代表发言

语文教案 篇4

  一、教学内容简析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15课《玩出了名堂》是一个有趣的故事。说的是荷兰人列文虎克喜欢玩镜片,利用看守大门工作的清闲磨镜片,做成放大镜,在玩放大镜时,突发奇想,把两片放大镜放一起有了惊人的发现,随后做成一架简单的显微镜,进而发现了一个全新的微生物世界。全文贯穿一个“玩”字,似乎列文虎克的重大发明创造是在不经意的玩中完成的,其实不然,正是列文虎克在玩的过程中善于观察、善于思考,才玩出了震惊世界的名堂。

  这篇课文紧扣观察的专题,目的是启发学生在平时的玩耍、游戏中,如能细心观察,养成留心观察的习惯,可能会有所发现,从而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培养观察事物的习惯。

  二、通过本节课学习拟达到以下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堂、镜、闲、待、阅”5个生字。正确读写“名堂、浪费、镜片、看守、定时、清闲、放大镜、细微、阅读、随意、调节、简单、显微镜、挤来挤去、微生物、拜访、玩具”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第一、二、三自然段。

  3.了解列文虎克一开始是怎样磨镜片的,想象他当时的想法。

  三、教学重点:

  通过放手让学生自读了解课文内容,学会生字、新词。

  四、教学准备

  1.电脑制作的生字课件。

  2.师生搜集列文虎克的有关资料,拓展资料袋里的内容。

  教学流程

  谈话导入

  1.教师引述。爱玩,是孩子们的天性。同学们平常爱玩什么?

  2.学生交流。

  3.教师导入。玩耍常被看成是浪费时间、不务正业的行为,然而在科学史,有许多伟大的发现却是在玩耍中产生的。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题目就是“玩出了名堂”。(板书课题并齐读课题)

  4.学生读题,想想能提出哪些问题。

  5.教师可将学生提出的问题列在黑板上。如:

  a.什么是“名堂”?

  b.谁玩出了名堂?

  c.他玩的是什么?

  d.怎么玩的?

  e.他玩出了什么名堂?

  [让学生说说自己平时喜欢的游戏和在玩中体会,即从玩中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这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另外,引导学生针对课题提出问题也激发了浓厚的阅读兴趣。为一会儿的读文打好基础。]

  由疑而入,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注意读正确,读通顺。

  a.请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遇到生字、新词想办法读准。

  b.同桌互相听读课文,纠正字音,读通句子。

  2.学生交流。通过自读,你已经解决了哪些问题?在交流中可以让学生介绍一下搜集的有关列文虎克的资料。

  [放手让学生自读,允许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方式。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了解课文内容、学习生字、新词,真正做到自主学习。让学生把问题提出来,又把问题还给他们,让他们带着问题去阅读。把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体,并且,充分的交流阅读收获是一个实效性很强的学习方式。]

  逐段朗读,探究发现

  1.学习第一自然段。

  a.读一读。指名读、齐读这一段。

  b.议一议。玩耍通常被看作是浪费时间的行为,你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教师鼓励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c.语言引述:在科学史上,有许多伟大的发现就是在玩中产生的。下面,我们就来进一步了解他喜欢玩什么,是怎么玩的,好吗?

  [给学生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以自主学习成果激励成功学习的自信。目的是掌握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2、学习第二、三自然段。

  a.读一读。指名多人次朗读第二、三自然段,教师重点指导读准多音子的读音。

  b.说一说。列文虎克喜欢玩什么?是怎么玩的?

  c.想一想。从他玩镜片的过程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引导学生抓住关键的词语体会列文虎克玩镜片的特点:在做中玩,在玩中做。

  d.联系自己的“玩”,谈谈你对他的这种玩法的看法。

  e.带着赞赏的感情朗读第二、三自然段。

  [充分的朗读是理解课文的扎实有效途径,真正做到在读中感悟。时时把“玩”与“名堂”紧密联系在一起。]

  指导写字

  1.出示生字卡片“堂、镜、闲、待、阅”。

  2.小组内交流各自识记生字的方法。

  3.仔细观察发现特点,提醒写字注意事项,介绍写字经验。

  4.学生写字。

  [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识字、写字基础。因此,鼓励他们交流识字方法、引导他们观察发现结构特点。发挥其积极性和自主性。]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武夷山“如诗如画”的美。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进行礼貌,环保教育。

  运用猜半边的识字方法重点学习几个字。

  教学重难点:

  1.体会武夷山“如诗如画”的美。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德育渗透点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那今天老师就跟你们一同去美丽的武夷山游览吧!

  二、教学生字:

  1.提问:武夷山在哪?

  2.出示课件1:福幅

  (1)提问:发现了什么?

  (2)猜字:辐蝠富

  (3)分组用字典验证、

  (4)总结过渡:你们真了不起,不但认识了课文中的生字,还认识了几个课外的生字,那现在就让我们就从北京出发到福建去看看吧!来到了福建省境内,你们想不想快点看到武夷山呀!

  三、默读课文。

  要求:不指读不出声、

  边读边思考:武夷山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的确,武夷山是个有山有水的好地方,那里峰峰有溪水环绕,水道随山峰弯曲回转、你们愿意爬山还是有水呀?

  2.要求:爬山的读2段,游水的读3段、用你喜欢的方式读,可以自己读,也可以邀请其他同学共同游览、(如果你想与别人一同游览你怎样邀请对方呀?)

  3.自由读文。

  五、学习课文、

  (一)学习描写“山”的第二段:

  1.爬山的齐读第2段、其他同学思考:武夷山的山有什么特点?

  2.汇报,体会“奇”:

  (1)指名读句子。闭眼想山峰什么样?平时见过吗?

  (2)还有多少山写了吗?改标点。

  (3)看课件2:看看这些山像什么?用“有的像……有的像……”说一句话。

  (4)带着你的感受再读这句。(指名评读,师评)

  3.体会“险”:

  从哪看出险?谁能通过朗读让我们听出大王峰的险峻?(指名评议)

  自读,读出大王峰的险、

  4、带着你的感受给同桌读、

  5、老师引读、

  (二)学习描写“水”的第三段:

  游水的同学齐读第2段、其他同学思考:武夷山的水有什么特点?

  体会曲:指名读、看九曲溪的平面图、

  体会清:

  指名读、(出示句子)

  出示课件:水清的图、(想象透过溪水还能看见什么?)

  指导读、(声音轻)(提问:为什么这样读?)

  体会静:

  指名读句子,其他人闭眼想、

  你就坐在竹筏上通过这面镜子还能看到什么?

  这一切都映入水中真是一幅水上的风景画呀!再读、

  谁通过朗读让我们看到这又清又静的溪水、

  (三)第4段

  这样的美景看够了吗?(看录像,老师范读第4段)

  说说你的感受?

  带着你的感受齐读、

  问:为什么人们会有一种如诗入画的感觉?

  六、总结:

  就要告别武夷山了,你想对它说些什么?

  同学们,像武夷山这样的美景还有许多,神奇的大自然他那宽广无私的胸怀赋予我们如此如诗如画的`美景,然而由于人为的破坏和污染,北戴河的海已无往日的蔚蓝,云南的许多景点也失去了往昔的容颜,大自然的脸上多了几许人为的雀斑,听到这个消息你有什么感触?心动不如行动,用心去亲近自然,欣赏自然,感受自然赞美自然,用我们的实际行动去热爱自然,赞美自然,保护自然吧。

  学生积极性很高。

  学生查字典,体会形声字的特点。

  学生默读课文、

  尊重学生的选择,自主学习。

  学生通过想象理解课文内容。

  语言文字训练。练习说话。

  学习朗读。

  朗读与评读结合。

  互读。

  直观感受理解“曲”。

  直观感受理解“水清”。

  通过想象体会清。

  通过理解读出清。

  体会大自然的美。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热爱自然的情感。

  礼貌教育,尊重别人,与人交往能力的培养。

  通过给教材改标点,树立自信心。

  展示了自己,欣赏了别人。

  关注他人的教育。

  渗透环保教育。

  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大好山河。

  环保教育。

语文教案 篇6

  一、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情感目标:在对课文语言的朗读品味中,感受世界的绚丽多彩,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3、能力目标:能掌握诗歌反复的意义,能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表达自己的理解。进一步巩固使用工具。

  二、教学时间:两课时。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走进大自然,感受自然的气息与美丽。初读课文,体会课文的语言之美。

  一、课前的领悟感受。

  开学伊始,即带领学生走到校园的每一个角落,利用清晨与黄昏,用自己的眼耳口鼻去体会自然的神奇,去倾听自然的声音,去呼吸自然的芬芳。

  二、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说说自己的感受,谈谈自己假期去贴近自然的感受。

  三、揭题,感受题意与文题之美。

  1、对于“课本”,你有何理解?他有什么用处?

  2、大自然又怎会成为绿色的课本呢?

  四、初读课文。

  1、教师范读。学生闭目想象感受诗的意境美。

  2、学生自读课文,利用工具书掌握生字新词。

  3、同桌交流,互相检查朗读情况。

  4、指名分节读课文,读后说说这一节讲了什么?

  五、再读课文,把握整体。

  1、细读文章,

  2、说说这绿色的课本中有些什么?用笔在文中划出来。

  3、有感情地读读这些词,展开丰富的想象,说说自己的感受。

  4、再读课文,找找文章希望我们如何去打开这课本呢?

  六、作业布置:熟读课文并试背。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品味赏析,感悟诗情。

  一、复习导入:

  1、说说学了课文,你知道这大自然的课本里有些什么?

  二、细读品味,感悟诗情。

  1、黩读课文,找找诗中希望我们如何去打开大自然的课本。

  2、引导学生体会:“去呼吸”、“去发现”、“去描绘”、“请听一听”、“攀登吧”、“前进吧”等词中所饱含的深情。

  3、联系自己的经历谈谈自己曾呼吸、发现、描绘、倾听等接触大自然的事例与感受。

  4、学习第一节与最后一节,从“敞开”一词,感受祖国的绚丽多彩。反复朗读这两节,体会诗的.内涵。

  5、体会开头与结尾反复的作用。

  三、朗读体会,深化情感。

  1、以小组为单位,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节,诵读,读出自己的理解。

  2、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朗读。

  3、全班朗读交流,先指名读,再评析指导,读出诗的明快、豪情万丈、舒缓,读出诗的内在的旋律。

  4、最后全班齐读。

  四、作业:

  A:完成练习册。预习下文。背诵这首诗。

  B:选择校园一物进行仔细观察。并写下观察日记。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4个生字:理解部分新词的意思(请求、乞求、纠缠)。

  2.使学生主动参与、入情入境,在读中体验、感悟。

  3、感受小珊迪的诚实守信以及这种品质的可贵。

  教学用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谈谈对英镑、先令、便士这三种货币的认识。

  一、揭示课题: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发生在英国爱丁堡的`一个真实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小珊迪,(板书课题)请大家把课题读一读(生读课题)外国人的名字还可以读得轻快些。(生再读课题)

  二、投影出示三个问题:

  1.小珊迪为什么非要“我”买他的火柴?

  2.小珊迪换好零钱往回跑,发生了什么事?

  3.小珊迪临死前挂念的是什么?

  (请大家带着这三个问题自由轻声地朗读课文,并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交流时让学生随便挑个问题回答)

  三、研读1—8节

  师:这三个问题其实就是故事发展的三个阶段,我们先来学习故事的第一个阶段1—8节,请大家仔细读1—8节,找出你认为最重要的一个词语。

  1、生找到“纠缠”后问:为什么找这个词?

  2、(板书:纠缠)同学们看“纠缠”这两个字的字形有什么特点?

  师:“纠缠”就是缠住不放,找麻烦的意思,请你再找找课文中哪些句子是围绕“纠缠”来写?

  3、交流后让学生自由读读这四句话。

  A、小珊迪这样一而再,再而三跟我说,非要“我”买他的火柴,这就叫“纠缠”,读这四句话时,你发现有变化吗?你是怎么体会到的?(板书:请求 乞求)

  B、你觉得这两个词有什么不同?你能用请求(乞求)的语气来读吗?

  师:是啊,小珊迪就是从诚恳地请求到低声下气,苦苦哀求,来,我们一起来读这四句话,体会一下。

  C、小珊迪如此三番五次,低声下气,纠缠不休到底是为了什么?(板书:一便士)

  D、一便士对小珊迪来说真的这么重要吗?请大家再读1—8节,找找依据并说说从从中体会到了什么?(齐读第一节)

  E、如果有一便士,小珊迪会买写什么呢?

  (师:尽管一便士只能买到一只面包或……可小珊迪还是求之不得,可见小珊迪是多么(可怜)投影:此时,我觉得小珊迪是一个( )的孩子。

  三、小珊迪对钱的态度似乎有些矛盾,为一个便士他可以苦苦哀求,而面对四个便士却无动于衷,这是为什么呢?请大家自由读读9—11节。(板书:四便士)

  1.当四便士在小珊迪目前时,他是怎么做的?(板书:送还)

  2.课文有没有写到小珊迪叫弟弟还钱的内容?

  3.课文中没有写到这个内容,你能发挥自己的想象来补充吗?投影出示(师念:小珊迪被马车撞到了,轧断了两条腿,他被人抬回了家,小利比吓呆了……)再出示兄弟俩的对话图,请根据课文内容展开合理想象,四人小组讨论一下,分角色补充省略号的内容,待会儿要请各小组交流,看看哪一组讨论得好。

  (边交流边评议)(师当小利比,选一生当小珊迪对话。)

  4.投影出示练习:小珊迪的生活如此( )。他是多么需要钱啊!可是不属于自己的钱他( )。在( )的情况下,还让弟弟( ),这是一个多么( )、( )的孩子啊!

  交流后,师在括号内填入“可怜”,板书:诚实、守信)

  4.你知道“可怜”和“诚实、守信”这两者之间有什么联系吗?

  四、感情朗读1—11节,深入感受小珊迪可贵的品质。

  五、总结:小珊迪虽然是那么贫穷,那么可怜,但又是那么诚实、守信,他身负重伤,能活下来吗?我们下节课再学。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训练,使学生了解朗读诗歌的基本要求,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气。

  2、初步感知诗歌所表达的思想内容,了解“山”与“海”的意象。

  教学重点

  1、诗歌朗读的停顿、节奏、情感。

  2、“山”与“海”的象征意义的初步探究。

  教学难点:“山”与“海”的象征意义的初步探究。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准备:Powerpoint课件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设计意图

  一、导入:

  同学们,我前几天翻阅过你们的军训日记,走入中学校门的你们,憧憬着美好的学习生活,意气风发,踌躇满志。老师非常理解和欣赏你们,因为每个人都有梦,尤其是小时候,对未来总是有着各种各样的向往和设计。今天,我们要学习诗人王家新写的一首诗《在山的那边》,表达的也是诗人同样的情怀。(教师板书课题、作者)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让学生能把自己和课文联系起来,便于学生投入诗歌的意境。

  二、了解诗歌,了解作者情况,解决字词。

  1、简要了解诗歌及朗读要求。

  提问:同学们,你们了解的诗是什么样子的?

  诗歌是通过精炼、优美又有节奏的语言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诗的语言是非常凝练而又有丰富内涵的,我们要通过朗读来品味语言,用情去读,用心去悟。同时要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从诗歌中得到有益的人生启示,帮助自己成长。

  2、关于王家新(幻灯片)

  王家新:湖北人,1978年考入武汉大学中文系,1985年任《诗刊》编辑。诗集有《纪念》(1985)《游动悬崖》(1997)

  3、熟悉诗歌,解决字词。

  a、请学生打开课本,自己试读两遍。第一遍解决字词问题,第二遍尝试有感情的朗读,理解诗歌的内容。

  b、教师出示课件并请同学朗读生字词

  痴想chī隐秘yǐn铁青tiě

  凝成níng诱惑yòu喧腾xuān

  漫湿màn一瞬shǜn间

  隐秘:隐蔽,不外露。

  一瞬间:一眨眼之间。

  诱惑:吸引,招引。

  痴想:发呆地想。

  喧腾:喧闹沸腾。

  c、山那边到底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到诗中去找寻答案。请同学们听老师读一遍。

  教师有感情朗读课文。

  (教师可以以几个诗句为例,然后让学生讨论、自己划出节奏及意义重音即可。)。

  调动学生的学习体验,对诗歌的学习有准备。

  让学生有自己理解的空间。

  教给学生最基本的朗读方法,掌握朗读节奏与重音,可以帮学生理解诗句意义

  三、整体感知,初步了解“山”“海”的象征意义。

  问题:

  *山的那边是什么?请在原文中找出回答。

  *你认为诗中的山和海仅指的是大自然的山和海吗?它们还蕴涵着什么意味?

  *你怎样理解“在不停的翻过无数座山后/在一次次的战胜失望之后/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的诗句?。

  调动学生主动思考,探究问题的积极性。

  四、再读诗歌,领会诗人艰难的探索、永恒的追求

  (海是理想境界,山是重重艰难险阻,要达到理想境界,是要历尽千辛万苦的,唯有不怕困难,百折不挠,才能实现人生理想。)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再读诗歌,更容易掌握诗人的思想感情。

  五、自学讨论。

  (问题:在大家朗读的过程中,哪些地方给你的感触最深呢?哪些句子、哪些词你觉得写得最好?为什么?请大家思考,并和同学们交流自己的看法。)。

  为下节课深入的学习做准备。

  继续加强诗歌与学生实际的情感链接。

  六、作业。

  1、字词练习

  2、诗人成长中的艰难探索一定早已打动了成长中的你。在你的生活学习中,一定也有无数座山,等着你去征服或已被你征服。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写这首诗给你的启示。

  板书设计 在山的那边

  王家新

  山:困难挫折

  海:理想目标

  困难——艰苦奋斗——理想境界

语文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学回本课10个生字和多音字“乐”;掌握课文中的不理解的新词语。能比较熟练地运用“查字典据词定义说出词义”方法理解词语。

  2.能给指定的课文句子加上标点符号,重点学会叹号,顿号的使用。能默写课文最后一句话。

  3.能体验出作者在文章中表露的感情,能以欢快的感情朗读1.2.3自然段,能以自豪的语气背诵4.5.自然段。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10个生字和多音字“乐”,掌握第1.2.3自然段中的新词语

  2.在通顺朗读全文的基础上,能以欢快的感情朗读第1——3自然段,能回答课后问题,指导并熟记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名字和发射时间。

  教学过程:

  一.看图导入,激发学习情趣。

  1.放投影及“东方红”乐曲,说说看到了什么情景。

  2.揭示课题,谈话说明:这是我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卫星以及它当时在全国,全世界引起震动的场面。

  二.汇报预习,分项交流学况。

  1.朗读全文。

  2.自学生字。

  3.再度课文,找出全段中讲“人们在天安门广场看人造卫星”是哪几段?

  三.积极阅读,学习课文1——3段。

  1.自读1——3段,找一找这几段中,你认为最应该记住的,最让你感到激动的是哪些内容?还有你觉得不懂的词句。

  2.按阅读关注问题反馈学习情况:

  最应该记住的:1970年“五一”节;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1号;通过无线电波发回了“东方红”乐曲。

  说说:为什么这些内容特别应该记住?

  说说读课文时,哪些地方让你感到特别激动?

  讨论同学们提出的疑难问题的词句。

  四.复习生字新词。

  1.认读并说出10个生字怎样记;分别按“乐”的不同读音组词。

  2.书写生字,注意展现书写规律。

  3.抄写第1——3段新词,选一二个造句。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能用自豪的语气朗读,背诵第5自然段。能回答课后问题,了解我国20多年来发射的人造卫星的简要情况,为我国航天科技的飞速发展而骄傲。

  2.学会4——5段中的新词,能查字典据词确定带点字的意思,并说出词语的意思。

  3.能默写课文最后一句话,能给两个句子加上标点符号,说出叹号和顿号在句子中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朗读与考问:以欢快的'心情朗读1——3自然段;有哪些重要内容必须记住?

  入课:自从第1颗人造卫星上天到如今,20多年过去了,这短短20多年里,我国的航天事业有什么发展——

  二.模仿上节课读书方法,自学4.5自然段。

  三.反馈学情,交流学习信息。

  1.读4.5自然段,指名读,齐读。

  2.说出这两段中特别应该记住的内容是什么?

  要记住:20多年里发射了30多颗卫星,其中有气象卫星,通讯卫星和科学试验卫星;

  14颗卫星还按预定的轨道返回地面。

  我国航天科技水平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训练:

  1.按回答的每一内容朗读有关句子。

  2.体验:第4段末为什么用感叹号?作者感叹什么?读了这段课文你自己有什么感觉?

  3.朗读:以自豪的语气朗读4.5自然段,并能背诵。

  4.说说:查字典据词定义说出“其中,通讯,浩瀚,轨道,返回,航天科学技术”等词语的意思。

  3.回答课文第2个问题,考察学生的学习效果。

  四.收拢,检验学习质量。

  1.朗读全文:按1.2.3段朗读,4.5段背诵的方法进行训练。

  2.归纳读法:学会了读书是要记住重要内容,并能通过口述,笔记把他们牢牢记在心上,以丰富自己的知识。

  3.学生交流:对这课文学习还有什么意见或想法?

  五.独立完成作业。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6-12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语文园地一》教案03-19

语文天地教案06-17

语文社戏的教案08-27

语文园地的教案09-04

语文荷花教案09-02

语文写作教案12-03

有关语文的教案12-07

语文穷人教案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