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苏武传

时间:2023-12-08 12:30:58 赛赛 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苏武传(精选11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教案:苏武传,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教案:苏武传(精选11篇)

  语文教案:苏武传 1

  学习目标

  1、了解班固《汉书》,掌握文中涉及的文言文知识。

  2、分析文中的对话描写、细节描写、对照映衬的艺术手法;提高翻译能力。

  3、认识苏武的忠贞守节精神的意义和价值,学习苏武威武不屈、贫贱不移的高尚品格。

  重点:

  体会对比手法、典型语言对塑造人物的作用。

  难点:

  学习苏武忠贞不屈的气节。

  学习过程

  一、预习新课

  《苏武传》记叙了苏武出使匈奴,面对威胁利诱坚守节操,历尽艰辛而不辱使命的故事,生动刻画了一个“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爱国志士的光辉形象。

  二、导学基础知识

  (一)写作背景:

  匈奴,是以游牧为主擅长骑射的民族。秦末汉初以来,匈奴首领以其控弦之士30余万,东败东胡,西逐月氏,北服丁灵,使“诸引问弓之民,并为一家”,不断南下袭扰。汉高祖刘邦曾亲征匈奴,却被围于白登山,只能屈辱和亲。后经过六十多年,尤其是“文景之治”的休养生息后,至武帝时,国力空前强盛,汉朝开始了对匈奴的几次大规模用兵,至武帝末年,匈奴力量被明显削弱,汉朝北方的威胁基本解除。汉武帝后期,战争虽时有发生,但规模已远不如以前。汉朝的政策也由强硬的武力变为恩威并举,双方遂有互派使者以示亲善的举动。但双方在表面和好的背后,也在窥探着对方的虚实。苏武出使匈奴,就是在这一历史背景下发生的。

  (二)作者简介:

  班固,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少年时就能作文诵诗赋,长大后博览群书,后任兰台令,经过20多年的努力,写成《汉书》。和帝永元元年初,班固随大将军窦宪出征匈奴,为中护军后来,班固因窦宪专权受到株连,死于狱中。其作品《汉书》由其妹班昭和同乡马续完成除《汉书》外,班固还是一个出色的赋作家,他的创作活动主要表现在他身体力行地提倡散体大赋上,其代表作《两都赋》是以两都(长安、洛阳)为题材的作品中规模宏大、别具特色、成就突出、影响最大的一篇,开创了京都赋的范例,直接影响了后世的创作,被《文选》列为第一篇。主要作品有《汉书》《两都赋》《白虎通义》《咏史》等。

  三、总体感知

  本文共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介绍苏武的身世、出使的背景及原因。

  第二部分:(第2—8段)苏武留胡备受艰辛而坚持民族气节。

  第三部分:(第9—10段)介绍苏武被放归汉的经过。

  四、导读理解

  1、苏武出使匈奴的原因是什么?(用原句回答)

  “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厚赂单于,答其善意”

  2、简述缑王、虞常谋反的经过。

  勾结卫律的部属——私候张胜,得到张胜的支持——趁单于出猎准备起事——被人告发,起事失败

  3、卫律是怎样劝降苏武的?

  软硬兼施

  威逼:“当死,单于募降者赦罪”

  利诱:“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

  4、苏武不愿意投降,匈奴是怎样对待他的?

  (1)肉体折磨:“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啮雪,咽毡毛”、“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等。

  (2)精神折磨:“羝乳乃得归”、“别其官属常惠等”等。

  5、李陵是怎样劝说苏武的?

  (1)终不得归;

  (2)家人不幸遭遇:

  ①长兄苏嘉(长君),伏剑自刎

  ②弟弟苏贤(孺卿),饮药而死

  ③母亲已死,妻子改嫁,儿女生死未卜

  (3)自己投降的经历;

  (4)现在的皇帝不值得为他守节

  6、苏武是怎样反驳李陵的`?

  (1)蒙受国家大恩,愿报恩;

  (2)从君臣关系看,也应如此。

  7、苏武这一人物形象具有什么特点?你认为哪些方面最能反映苏武崇高的民族气节和强烈的爱国精神?

  《苏武传》是《汉书》中极富文学性的一篇,也是充满爱国精神的佳作。本文成功地塑造了苏武这一坚定的爱国者的形象。苏武被匈奴扣押十九年而不改其节操,表现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高尚品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苏武处处维护民族的尊严和国家的利益,不忘使臣之命,既表现了和匈奴修好之愿,又不为匈奴的威吓所屈,奋力抗争。

  (2)苏武对卫律的始而威胁,继而利诱,终而相逼等手段,一一从容却之。在受审讯时,他自刎对之,义不受辱。匈奴欲以冻饿置其于死地,他千方百计自救,奇迹般地活了下来。对李陵的劝降,苏武以君臣和国家大义自剖心迹,欲以死明志。

  (3)苏武临危不惧,视死如归,处事得体,不失汉朝使臣的身份,正气凛然,维护了民族尊严,感人至深。

  苏武宁死不降,杖节牧羊最能反映其民族气节、爱国精神。

  8、苏武在被囚禁流放以前两度要自杀,后来又想方设法要活下去,这是否矛盾?

  并不矛盾。苏武在胡地以维护国家民族尊严作为自己的崇高使命和行为准则。

  匈奴对苏武的劝降实际是关乎国家尊严、民族气节。苏武意识到,一旦被匈奴审讯,就会给国家带来羞辱,所以要自杀以避免受审。后来,在审讯时被卫律威逼利诱,苏武引刀自刺,以行动表明他坚决不投降的决心。

  当匈奴知道威逼利诱无法征服苏武,便要以摧残苏武肉体的方式来征服其意志。所以苏武采取的反抗方式也由以前的求死而变成以后的求生,他要在各种艰难困苦中坚强地活下去,但活着的前提与支柱依然是汉朝使者的身份,所以他“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

  从全文来看,苏武将生死全然置之度外,一心考虑的是汉朝的荣誉与利益,所以在局势变化的情况下,他的对抗方式也在发生变化。

  9、联系课文,说说作者是如何运用典型环境和细节描写来刻画苏武的形象的。

  ①运用典型环境,烘托人物。苏武出使匈奴,因突发事件,被匈奴幽禁。他的周围有操生杀予夺之权的单于和卫律的屠刀,有贪生怕死的副使张胜的屈降,有曾为同僚、朋友的李陵声泪俱下的劝降。而在冰天雪地、廪食不至的北海,苏武更是被置于死地。这些典型环境,使人物尽展忠贞不贰、义不受辱的品格。

  ②通过细节描写,表现苏武不屈的民族气节。例如写苏武的两次自杀,第一次被“胜、惠共止”;第二次被匈奴救活,单于也钦佩苏武的气节。又如写苏武被幽禁在大窖中,“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被流放北海,“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等。

  语文教案:苏武传 2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引导学生充分体会文章简洁整饬的语言、生动入微的细节。

  2.了解课文中词类活用的语言现象、一词多义的准确运用等文言的基础知识。

  二、能力训练目标

  1.引导学生学习本文运用简洁整饬的语言、生动入微的细节来突出主题、塑造人物的写法。

  2.通过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作比较阅读,结合课外材料,体会《汉书》在艺术上继承《史记》所取得的成就。

  三、德育渗透目标

  突出弘扬爱国主题,引导学生探讨新时代中如何继承苏武的伟大民族精神。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引导学生学习本文运用简洁整饬的语言、生动入微的细节来突出主题、塑造人物的写法,通过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作比较阅读,结合课外材料,体会《汉书》在艺术上继承《史记》所取得的成就,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课时安排

  2课时

  学生活动的设计

  1.课前预习

  (1)熟读课文。

  (2)借助字典,正确译文。

  (3)归纳文意,记下学习的难点。

  2.课内采用专题讨论的方法。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了解课文中词类活用的语言现象、一词多义的准确运用等文言的基础知识。

  二、整体感知

  1.作者简介

  班固(32—92),字孟坚,东汉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人,我国古代著名史学家。

  班固幼年聪慧好学,9岁即能写文章、诵诗书,16岁入洛阳太学,博览群书。性情谦和,深受当时儒者敬重。其父班彪曾作《史记后传》,去世后,班固因《史记后传》没有完成,叙事也不够详备,于是继承父志,在《史记后传》的基础上撰写《汉书》。因当时有人诬告,班固遂以私改国史的罪名被捕人狱。幸其弟班超上书解释,汉明帝读了班固的书稿大为赞赏,召为兰台令史,后迁校书郎。利用朝廷良好的藏书条件和工作环境,班固“潜精积思二十余年”,终于完成了《汉书》的写作。

  2.关于《汉书》

  《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叙了自汉高祖元年至王莽地皇四年共290年的史实。《汉书》体例上全承《史记》,只是改“书”为“志”,取消“世家”并入“列传”,全书有十二本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共一百篇,八十余万字。其中,八表和十志中的“天文志”是班固死后由他的妹妹班昭、妹夫马续续写的。作为一部独立的断代史书,《汉书》不仅在中国历史著作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文学史上也有着重要影响,旧时“班马”并论,“史汉”相提,自然不无道理。

  第二课时

  一、明确目标

  1.引导学生充分体会文章简洁整饬的语言、生动入微的细节。

  2.引导学生学习本文运用简洁整饬的语言、生动入微的细节来突出主题、塑造人物的写法。

  3.通过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作比较阅读,结合课外材料,体会《汉书》在艺术上继承《史记》所取得的成就。

  二、整体感知

  《苏武传》是《汉书》中最出色的名篇之一,它记述了苏武出使匈奴,面对威胁利诱坚守节操,历尽艰辛而不辱使命的事迹,生动刻画了一个“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爱国志士的光辉形象。作者采用写人物传记经常运用的纵式结构来组织文章,以顺叙为主,适当运用插叙的方法,依时间的先后进行叙述,脉络清晰,故事完整。

  为了表现苏武的性格、气节及始终不渝的爱国精神,文章在记“行”时又着力于环境及细节的描写。如苏武自刺一节,被置于地坎温火之上,“蹈背出血,气绝复苏”,充满悲壮色彩。而周围人的反应是“卫律惊,自抱持武”“惠等哭,舆归营”“单于壮其节”。这一惊、一哭、一壮的细节描写充分衬托出苏武的铮铮铁骨及高尚情操。文章语言千锤百炼,俭省精净,刻画人物入骨三分,将史家笔法与文学语言较好地结合起来。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理清课文的基本思路。

  【明确】文章大致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即文章的第1、2段,介绍了苏武的身世、出使的背景及原因。文章一开始写道:“时汉连伐胡,数通使相窥观。匈奴留汉使郭吉、路充国等前后十余辈。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苏武出使匈奴的这一背景,表明苏武出使时的严酷历史环境,同时交代了匈奴尽管“尽归汉使路充国等”却只是因为“且鞋侯单于初立,恐汉袭之”的缓兵之计,并非真心和好。所以当汉武帝派苏武护送扣留在汉朝的匈奴使者还朝,并“厚赂单于”时,“单于益骄”,这也是后来单于悍然扣留苏武一行的原因。

  第二部分即文章第3~7段,重点记述了苏武留胡十九年备受艰辛而坚持民族气节的事迹。这部分也是文章着力描写的部分,以精彩的笔墨描写了苏武反抗匈奴统治者招降的种种斗争情形。具体描写到匈奴招降共有三次:第一次是卫律软硬兼施想迫使苏武投降,被苏武正气凛然的怒斥所喝退,双方矛盾斗争激烈,场面紧张。接着写匈奴企图用艰苦的生活条件来消磨苏武的斗志,把他囚禁于地窖中,使他备受饥寒,接着流放苏武到荒无人烟的北海让他牧羊。然而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中,苏武不可磨灭的爱国精神再一次粉碎了匈奴的险恶用心。他手握汉节——国家民族的象征,在九死一生中维持着一个使者的使命。这时斗争是相对缓和的,直接表现的是苏武与自然环境做斗争。第三次是故友李陵劝降。这段描写不但表现了苏武可贵的气节,同时也刻画了叛将李陵的复杂心态。他那尚未泯灭的爱国之情、羞恶之心在苏武的崇高境界面前被唤醒了,其内心剖白真实感人。李陵在劝苏武时曾说:“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这是作者借李陵之口表达对汉武帝动辄杀戮大臣的残忍行为的不满,也是《汉书》中少有的表现批判统治者的进步思想倾向之处。而苏武与李陵的对答针锋相对,波澜起伏,非常精彩,人物之声气跃然纸上。此处苏武的斗争对象是交情很深而今已是敌对阵营的故友,双方的.心态都比较复杂,而作者的描写也很到位,是这部分最出彩之处。

  第三部分即文章最后两节,介绍了苏武被放回国的经过。课文最后一句“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看似平实记述,细细品味却包含着作者诸多感情。人生不过百年,十九年何其太长!苏武“强壮出”,出使时正当壮年,及回归故国时已是“须发尽白”,一生大好时光都在煎熬中过去了,作者的叹惋之情溢于言表,而能为信念坚执如此确实令人敬佩!幸而虽历尽磨难,终于完成了使者的任务,维护了国家尊严,保持了民族气节,且荣归故里,作者欣慰之感也显而易见。可以说这句表达的是作者与读者共同的心声。

  2.【提问】本文在写作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首先,以典型环境和细节描写表现人物。苏武留胡十九年,经历坎坷曲折,汉与匈奴的关系错综复杂。作者抓住苏武经历中的关键之处,运用典型环境和细节描写,使苏武这个人物跃然纸上。苏武出使匈奴,因突发事变,被扣幽禁。在他的周围,有操生杀予夺之权的单于和卫律的屠刀,有贪生怕死的副使张胜的屈降,有曾为同事、朋友的李陵的声泪俱下的劝降。而冰天雪地廪食不至的北海牧羊,苏武更是被置之死地。这些典型环境,把苏武这个人物推到了矛盾斗争的风口浪尖上,让人物一展风采。作者又通过一些细节描写,表现了苏武不屈的民族气节。如写苏武的两次自杀,第一次被“胜、惠共止之”;第二次又被救活。又如写苏武被幽禁在大窖中,“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流放北海,“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等。苏武的语言也具有典型意义。如卫律逼降时,说:“副有罪,当相坐。”苏武斥责说:“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使卫律哑口无言,只得无耻地“举剑拟之”,但苏武岿然不动。又如,李陵劝降,苏武仍然不为其情所动,表示“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表现出至死不屈的品德。

  其次,为了突出表现苏武的民族气节,文中着重写了三个叛徒,与苏武形成鲜明对比:一个是副使张胜,一个是为虎作伥的卫律,一个是曾为朋友的李陵。他们都在匈奴的威势面前丧失了民族气节,拜倒在敌人脚下。唯独苏武大义凛然,为了民族尊严和汉王朝的利益,宁死不屈。作者为我们塑造了一个丰满的、动人的、高大的民族英雄形象。

  3.【提问】苏武在被囚禁流放以前两度要自杀,后来又想方设法要活下去。这是否矛盾?

  【明确】并不矛盾。苏武在胡地以维护国家民族尊严作为自己的崇高使命和行为准则。我们不难明白,匈奴对苏武等人的劝降实际上是匈奴与汉朝的一次对峙,关乎国家尊严、民族气节。事发时他已经意识到“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重负国”是因为事先没有发现副使张胜的阴谋而导致祸及国家,苏武意识到,一旦被匈奴审讯,就会给国家带来羞辱,所以要自杀以避免受审。后来,在审讯时被卫律威逼利诱,他在说完一番大义凛然的话后引刀自刺,一是以行动表示坚决不投降的决心,二是要为国家雪耻。匈奴明白了苏武的决心,知道威权、富贵无法征服他,便要以摧毁苏武肉体的方式来征服其意志。所以苏武采取的反抗方式也由以前的求死而变成以后的求生,他要在各种艰难困苦中坚强地活下去,但活的前提与支柱依然是汉朝使者的身份,所以他“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从全文看来,苏武将生死全然置之度外,一心考虑的是汉朝的荣誉与利益,所以在局势变化的情况下,他的对抗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

  语文教案:苏武传 3

  【教学目标】

  1、读通,理解文言字词和句子,积累有关文言知识。

  2、读懂,把握文章思路,领会苏武坚持民族气节的形象内涵。

  3、会读,学习人物传记的阅读方法,提高鉴赏能力。

  【课前准备】

  从学生的角度来说,这篇文章学起来是很难的。一是因为它的篇幅长;二是文中陌生的文言词语太多,文言现象比较复杂。因此,让学生先读懂,是课前准备工作中最关键的一环。首先,让学生用他们经常采用的独学的方式,结合课下注释,把文中的字词障碍扫清。其次,利用他们平时对学的方式,在熟读文本的基础上,对文本进行细读。我让他们互相合作,对文章所写的内容进行了充分的感知。最后,通过导学案上几个问题的探究,引导他们在预习课后再去研读文本,寻找答案。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读史使人明智”,我们也可以说“读书可以明志"。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汉书》中的《苏武传》,去聆听一曲精神的壮歌。(板书课题)

  课前我们通过独学与对学的方式对字词进行了疏通,在课文学习的过程中我们还将有针对性地作具体落实。

  二、整体感知

  师:贯穿全文的一对矛盾是什么矛盾?

  生:是投降和不投降的矛盾。

  师:能不能说得细致一点?

  生:是单于想让苏武投降,但是苏武就是不投降。

  (板书“降”与“不降”,中间拉开一定距离。)

  师:现在,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为了让苏武投降,匈奴先后使用了哪些手段?(幻灯片展示此问题)

  生:我认为是采用了四种手段。首先是恐吓他,然后是引诱他,还有折磨他,最后还让李陵去劝降。

  师:他说的比较准确,那匈奴拿什么来恐吓苏武呢?

  生:杀苏武。

  师:好,以死恐吓。(板书:以死恐吓)那用什么来诱惑他呢?

  生:用利益诱惑的。(板书:以利诱惑)

  师:用什么来折磨他呢?

  生:用痛苦。

  师:是什么痛苦?

  生:身体的痛苦,还有精神的痛苦。

  师:我们可以概括为以苦折磨。(板书:以苦折磨)匈奴还让李陵去劝降,李陵和苏武是什么关系?

  生:原先是同事。

  师:文中说“陵与子卿素厚”,说明他俩还是好朋友。就概括为故友劝降。(板书:故友劝降)

  三、人物品读

  师:刚才我们把匈奴用的手段一一作了概括。那么面对这些手段,苏武是如何一一应对的呢?(幻灯片展示此问题)首先我们来看一看“以死恐吓”。同学们能不能说说,匈奴是怎样以死恐吓的?

  生:卫律拿剑要杀苏武。

  师:文中用了一个什么字?

  生:拟。

  师:“拟”如何理解?

  生:比划。

  师:在这里卫律只是比划一下,那卫律前面有没有动真格的?

  生:有,卫律杀了与苏武同来的使者虞常,然后要杀张胜的时候,张胜就投降了。

  师:那我们可以看出张胜是个什么样的人?

  生(齐):贪生怕死!

  师:那么通过张胜的贪生怕死可以看出苏武是个什么样的人?

  生:视死如归,宁死不屈。

  师:从哪里能看出来?

  生:“武不动”。

  师:这说明苏武面对匈奴以死相逼,他根本不怕死。老子说“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我们也可以说“武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前文中还有没有哪些地方能证明苏武不怕死?

  生:他自杀的情节。

  师:苏武为何自杀呢?

  生:“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

  师:能不能给大家翻译一下这句话?

  生:于节操有损,又辜负了自己的使命,虽然活着,还有什么脸面回到汉朝!

  师:“虽”字能不能翻译成“虽然”?

  生:应该翻译为“即使”。因为这里只是表示假设,不是事实。

  师:他的回答告诉我们,在有损节操、有辱使命的时候,苏武毅然选择了死!更不用说别人用死来威胁他了。他真正做到了孟子所说的“威武不能屈”。(板书“威武不屈”,与前面的“以死恐吓”对应)那匈奴又是用什么来引诱苏武的呢?

  生:“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是用地位和富贵的生活!

  师:苏武是什么反应?

  生:“武不应”,他不为利益所动。

  师:如果说前面苏武面对匈奴以死恐吓是“威武不能屈”,那么这里就是——

  生:富贵不能淫!

  (板书“富贵不淫”,与前面“以利相诱”相对。)

  师:苏武除了“不动”“不应”之外,甚至还骂卫律,是个“不顾恩义”“畔主背亲”的无耻叛徒!真正地体现出了“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的大丈夫气节!现在,我们大家一起来齐读第5段,再去感受一下苏武的这种大丈夫的气节。(生齐读第5段)

  师:这样软硬兼施,苏武都不屈服。匈奴便采取了比以死恐吓更残忍的方式——以苦折磨。刚才大家已经说到,匈奴是从肉体和精神上,对苏武进行双重的折磨。下面我们请一位同学为大家来朗读第6段,请大家一边听一边思考:哪些地方是肉体上的折磨,哪些又是精神上的折磨呢?

  (选一生读第6段)

  师:他刚才读的时候一些字的读音出现了问题。“饮食”应该都读四声,解释为“提供吃的和喝的”。还有“去”是个通假字,应该通“弃”,是“收藏”的意思。

  师:请大家说一说哪些是对苏武肉体上的折磨,哪些是精神上折磨。

  生:肉体上的折磨是“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还有“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廪食不至”。

  师:可以看出,匈奴主要是想用囚禁和饥饿来从肉体上折磨苏武,让他屈服。那么精神上的折磨呢?

  生:把他关起来就是让他失去自由,就是精神的折磨。还有,让他去北海放羊,说“羝乳乃得归”,公羊是不可能生下小羊羔的,所以这是断掉他回归汉朝的念想,也是想摧残他的.意志吧。

  师:说得很好,这个“乳”是什么用法?

  生:名词作动词,解释为“生

  师:还有其他地方也能说明精神的折磨吗?

  生:“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匈奴还把苏武的手下都流放到了其他地方,就让他一个人在北海,让他忍受孤独和寂寞,来消磨他的意志。

  师:大家从肉体和精神的双重折磨看到了匈奴的阴险和残忍,那么苏武又是如何应对的呢?

  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

  生:“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苏武在这种极度贫苦的环境中,也没有改变他的意志、他的忠诚,可以说是“贫贱不能移”。

  师:我觉得他说的“贫贱不能移”可以直接作为我们的板书写在黑板上,非常好!(板书“贫贱不移”,与“以苦折磨”相对)肉体的折磨容易承受,可是那种孤独寂寞,那种心灵和精神的折磨才更难忍受。苏武是怎样熬过来的呢?

  生:我看到“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这一句,他无论是躺着还是起来,都拿着汉节,说明他把这个东西看得很重,也就是把对汉朝的忠心看得很重。

  师:他抓住这一句当中的细节,分析得很细致,表达得也很好。匈奴用了这么多的方式都没有成功,最后他们使出了杀手铜,他们找了一个人去劝降。这次劝降一般人真的难以应对。那么他是如何来劝说苏武,苏武又是如何应对的呢?

  生:李陵对苏武可以说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因为李陵对苏武说了苏武家人的遭遇,是想说汉朝对他的家人很薄情,希望通过这一点来打动苏武。他还说皇帝已经老了,不值得效忠了,不如投降匈奴。

  师:他分析得很有条理。对李陵的劝降,苏武是义正词严地拒绝的。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从李陵的口中说出的只是人之常情、世之常理,都是从个人的角度来说的,而苏武是站在国家和民族的高度来看待自己的使命的。他的不屈维护的是整个国家和民族的气节!(板书“私情不动”,与“故友劝说”对应)

  四、课堂小结

  这让我想到郑板桥有一首诗——《竹石》。(幻灯片展示《竹石》)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大家一起齐读一遍。苏武不正像这竹一样吗?任你匈奴使尽千般伎俩、万般手段,我苏武自一心向汉!苏武所有的坚持,都可以归结到一个字——节!(粗笔板书一个大大的“节”字)这“节”是对使命的铭记,是对国家的忠诚,更是可歌可泣的民族气节!

  五、课后作业

  (幻灯片展示《李陵答苏武书》中的一段文字。)

  在“降”与“不降”这对尖锐的矛盾冲突中,苏武守着这份民族气节,最终回到了汉朝。可是他的老同事、老朋友李陵,却在给他的信中这样写道:“闻子之归,赐不过二百万,位不过典属国,无尺土之封,加子之勤。而妨功害能之臣,尽为万户侯;亲戚贪佞之类,悉为廊庙宰。”李陵是在替苏武不值!学完这篇文章,你觉得苏武这祥做到底值不值呢?请大家以此为话题,在课后写一段文字,说说自己的观点。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下课!

  语文教案:苏武传 4

  教学目标:

  1、积累文中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

  2、借助工具书读懂内容;了解本文对比手法的运用。

  3、学习苏武坚贞不屈的爱国精神。

  教学重点:

  积累文中的实词、虚词和句式。

  在对比中分析苏武的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

  一、预习准备:

  1、查阅有关资料,了解背景

  2、预习课文,大致疏通文意

  二、课堂教学:

  1、学生简介背景:

  教师掌握:汉武帝开始对匈奴进行长期的讨伐战争,其中取得了三次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时间为公元前127年、前121年、前119年。匈奴的威势大大削弱之后,表示愿意与汉讲和,但双方矛盾还是根深蒂固。所以,到公元前100年,苏武出使匈奴时,却被扣留,并迫使他投降。《苏武传》集中叙写了苏武出使匈奴被扣留期间的事迹,热烈颂扬了他在敌人面前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饥寒压不倒,私情无所动的浩然正气,充分肯定了他坚毅忠贞,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民族气节。

  2、作者介绍:

  班固(32——92年),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市东)人。东汉著名的史学家。《后汉书班固传》称他“年九岁,能属文,诵诗赋。及长,遂博贯载籍,九流百家之言,无不穷究。所学无常师,不为章句,举大义而已”。其父班彪曾续司马迁《史记》作《史记后传》,未成而故。班固立志继承父业,在《后传》基础上,进一步广搜材料,编写《汉书》。后因有人向汉明帝诬告他篡改国史,被捕入狱。其弟班超上书解释,始得获释,被命为兰台令史,经过二十多年努力,写成了《汉书》。汉和帝永元初年,班固随窦宪出征匈奴,不久窦宪因谋反案被诛,班固也受牵连被捕,死于狱中。《汉书》中的八“表”与“天文志”是由其妹班昭和同郡人马续续成的。

  班固的《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体例模仿《史记》,但略有变更。全书有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起自汉高祖,止于王莽,记西汉一代二百三十年间史实。《汉书》评价历史人物往往从封建正统观念出发,以儒家的伦理道德作为标准,如对陈涉、项羽加以贬抑,即是显例。历来《汉书》与《史记》并称,史学家刘知几说《汉书》“言皆精炼,事甚该密”(《史通六家》),则是其特色。

  3、生读课文,标注重点实词虚词。

  4、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学习自己不懂的内容。

  5、合作讨论

  班固是怎样用对照、映衬的.手法塑造主人公形象的?

  在出使匈奴之初,与副使张胜的对照。

  在威逼利诱之时,与叛徒卫律的对照。

  在以情相劝之时,与降将李陵的对照。

  6、以班级为单位,交流补充。

  四、布置作业:赏析《苏武传》中的人物形象。

  语文教案:苏武传 5

  教学目标:

  1、了解班固和《汉书》的相关知识。

  2、朗读断句,讲述课文故事梗概。

  3、积累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翻译文句。

  4、学习苏武的英雄气概,增强民族自豪感。

  学法指导:

  1、朗读课文,培养文言文阅读的语感。

  2、概括整理:作者作品,内容要点,知识归类。

  3、合作学习,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准确翻译文句。

  4、思考探讨塑造人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

  积累和归纳整理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学习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堂:代的“苏武牧羊”故事广为传颂,千百年来,苏武已成为一名伟大的爱国英雄定格在人们心中,苏武奉命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十九年,历尽艰辛,“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表现出崇高而又令人震撼的民族气节,有民歌《苏武牧羊》唱道:

  苏武留胡节不辱!雪地又冰天,苦忍十九年。渴饮雪,饥吞毡,牧羊北海边。心存汉社稷,旄落犹未还,历尽难中难,心如铁石坚。夜在塞上时闻笳声入耳痛心酸。转眼北风吹,雁群汉关飞。白发娘,盼儿归,红妆守空帷。三更同入梦,两地谁梦谁;任海枯石烂,大节定不亏。终教匈奴惊心碎胆共服汉德威。

  下面,我们走进苏武,认识苏武,敬仰苏武。板书《苏武传》。

  二、快速阅读人教版配发资料《第二课堂》(第99页)和课文注释①,介绍作者、作品和背景。学生介绍,然后明确。

  1.作者简介:班固(32—92),我国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幼年即聪慧好学,16岁入洛阳太学,博览群书。性情谦和,深受当时儒者敬重。后来继承父志,在父未完成的《史记后传》基础上撰写《汉书》。因被人诬告私改国史而被捕人狱。幸其弟班超上书解释,汉明帝读了班固的书稿大为赞赏,召为兰台令史,后迁校书郎。班固“潜精积思二十余年”,终完成《汉书》写作。

  2.简介《汉书》:《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叙了自汉高祖元年至王莽地皇四年共229年的史实。《汉书》体例上全承《史记》,只是改“书”为“志”,取消“世家”并入“列传”,全书有十二纪、七十传、八表、十志,共一百篇,八十余万字。其中,八表和十志中的“天文志”是班固死后由他的妹妹班昭、妹夫马续续写的。《汉书》是继《史记》之后我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

  3、苏武出使背景:秦末汉初,北方匈奴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不断扩大控制地区。文帝、景帝时代,汉王朝采取和亲政策来加强民族联系。武帝时,汉国力逐渐增强,多次与匈奴作战,取得了几次胜利后,转而重视结盟,指望通过恩威兼施之策来解除匈奴对汉王朝的威胁,恰好匈奴单于有意示好,汉朝也想趁机和解,于是派苏武出使与匈奴修好。

  三、朗读课文,熟悉内容。鉴于学生的文言文朗读能力较弱,课堂自读或教读非常必要。朗读中重点注意把握:

  1、校正字音

  ①稍迁至栘中厩( jiù )监;

  ②数(shuò )通使相窥(kuī)观;

  ③以状语(yù)武;

  ④既至匈奴,置币遗( wèi )单于;

  ⑤后随浞野侯没( mò)胡中;

  ⑥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 yānzhī )归汉;

  ⑦置煴(yūn)火,覆武其上(注:课本注音“yún”有误。煴,有二音,读yūn意为“微火”,读yùn意同“熨”);

  ⑧故使陵来说(shuì)足下。

  2、注意断句:

  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于)匈奴中。

  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

  常/能为汉/伏弩射杀之

  幸蒙/其赏赐

  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其一人/夜亡

  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

  自抱持/武

  使(汝)/决人死生

  (卫)律知/武终不可胁

  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

  掘野鼠/去(jǔ)草实/而食之

  武与李陵/俱为侍中

  大臣亡(wú)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

  后/汉使/复至匈奴,常惠/请其守者与俱

  四、通过朗读课文,看看谁能够概括地讲述课文的故事来。

  五、理清课文的基本思路。

  1.学生标出课文结构层次,指出划分层次的依据。

  2.同桌间讨论,概括层次意。

  本文作者采用写人物传记经常运用的纵式结构来组织文章,以顺叙为主,还运用插叙,依时间的先后进行叙述,脉络清晰,故事完整。

  六、课后同桌间可以分角色朗读课文,以便把握人物形象。

  语文教案:苏武传 6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掌握和积累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培养正确分析文言文内容及准确概括文中观点的能力。

  2、过程和方法:了解作者尊重史实的态度和对苏武的赞美之情,体会文章简洁整饬的语言、生动入微的细节和对比手法的作用。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习传主的坚强意志、爱国精神与不屈信念,品味文中体现的史学价值和文学审美价值。

  在教学方法上,以学生为主体,力图体现新课标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安排三课时,借助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孔子云:“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确,艰难困苦中最能见出一个人的品性,沧海横流中方显出一个英雄的本色。面对人生穷途危难是卑躬屈膝还是傲骨在腰,这是一个涉及心灵的选择。在这样的选择前,志士仁人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今天,就让我们心怀虔诚走近一位古人,他就是大汉苏武。 (多媒体显示课题《苏武传》,教师解说《苏武传》与《左传》中“传”)

  二、整体感知

  1、学生串读课文,串读过程中正音、把握节奏。(10段由10个学生来读,其余学生听读,注意是否正确,如果有误在读完一段后及时纠正)

  2、学生参考课下注释(注释很详细)自读并翻译,确认重点词义、句式,教师明确(多媒体显示)

  (一)句式积累

  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判断)

  单于益骄,非汉所望也 (判断)

  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 (判断)

  见犯乃死,重负国 (被动)

  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 (被动)

  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定语后置)

  即谋单于,何以复加? (宾语前置)

  何以女为见? (宾语前置)

  为降虏于蛮夷 (介宾后置)

  单于子弟发兵与(之)战 (省略句式)

  “读书切戒在慌忙,涵咏工夫兴味长。”教师引导学生沉下心阅读文字,亲近文字,为后面的解读铺垫。积累句式要善于抓住特殊句式的形式标志来准确判断,善于在学习中归类。

  (二)词类活用

  单于壮其节 (意动)

  尽归汉使路充国等 (使动)

  欲因此时降武 (使动)

  其一人夜亡 (名作状)

  为什么“壮”是意动?“归”“降”是使动?“夜”是作状语?推演出一般规律并联系已经学过的句子来佐证。

  (三)古今异义

  且陛下春秋高(年纪)

  汉亦留之以相当(相抵押)

  皆为陛下所成就(栽培、提拔)

  汉天子,我丈人行也(对老人、长辈的尊称)

  欲因此时降武 (“因”,趁机;“此”,这)

  武等实在(“实”,确实;“在”,存在)

  3、思考:课文记叙了苏武的'哪几件事情?表现了苏武的什么品性?

  明确:课文先后记叙了苏武的两次自刎、两次反劝降和北海牧羊几件事,表现了苏武坚定的信念、始终不渝的爱国精神,表现了苏武富贵不淫、威武不屈、贫贱不移的大丈夫气节。

  语文教案:苏武传 7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了解苏武的生平事迹及其历史意义;

  2、学生能够阅读《苏武传》并掌握其中的重要人物和情节;

  3、学生能够了解苏武的坚贞不屈精神和为国捐躯的高尚品质。

  教学重点:

  1、苏武的生平事迹及其历史意义;

  2、学生能够阅读《苏武传》并掌握其中的重要人物和情节。

  教学难点:

  1、学生能够理解苏武的坚贞不屈精神和为国捐躯的高尚品质;

  2、学生能够掌握文学作品中的文化内涵。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通过介绍苏武的生平事迹及其历史意义,引起学生的兴趣。

  二、讲授

  介绍苏武的生平事迹,包括他的成长经历、被匈奴扣留的'经历以及他在匈奴营中的生活情况。

  分析苏武在匈奴营中的表现,讲述他的坚贞不屈精神和为国捐躯的高尚品质。

  引导学生理解《苏武传》中的文化内涵,包括苏武对儒家思想的认同、对道家思想的接受以及对佛教思想的体悟。

  讲述《苏武传》的主要情节,包括苏武与张骞的相遇、苏武与匈奴的交锋以及苏武的最终归国。

  三、讨论

  学生分组讨论苏武的坚贞不屈精神和为国捐躯的高尚品质,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看法。

  学生结合《苏武传》中的情节,讨论苏武为何能够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下坚持自己的信仰和价值观。

  四、总结

  通过学习《苏武传》,学生能够了解苏武的生平事迹及其历史意义,同时也能够体会到他的坚贞不屈精神和为国捐躯的高尚品质。通过讨论,学生能够深入思考苏武为何能够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下坚持自己的信仰和价值观,同时也能够理解《苏武传》中的文化内涵。

  语文教案:苏武传 8

  教学目标:

  1、掌握《苏武传》的基本内容和主要人物形象。

  2、了解苏武在困境中坚守节操,表现出高尚的民族气节和坚韧不拔的精神。

  3、学习历史文化知识,了解汉代匈奴和中原王朝的关系,体验苏武传所表现出的历史价值。

  教学重点:

  1、熟悉《苏武传》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

  2、掌握苏武在困境中表现出的高尚民族气节和坚韧不拔的精神。

  教学难点:

  1、学习历史文化知识,了解汉代匈奴和中原王朝的关系。

  2、体验苏武传所表现出的历史价值。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课文注释和人物介绍。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1、老师通过PPT介绍苏武,讲述苏武的事迹,激发学生对苏武的兴趣和好奇心。

  2、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讨论苏武在历史上的重要性和意义。

  二、阅读与讨论(30分钟)

  1、老师提供课文注释和人物介绍,帮助学生理解《苏武传》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

  2、组织学生分组阅读《苏武传》,然后在小组内进行讨论,探讨苏武在困境中表现出的高尚民族气节和坚韧不拔的'精神。

  3、组织全班讨论,让学生分享各自的阅读体会和观点。

  三、思考与分析(15分钟)

  1、老师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苏武传所表现出的历史价值和意义。

  2、让学生讨论和总结《苏武传》所传递的价值观和人生哲学。

  四、总结(5分钟)

  1、老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回顾学生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

  2、鼓励学生多读书,多了解历史文化知识,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和文化修养。

  教学反思:

  1、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学习。

  2、教学过程中应注重情境设计,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历史,感受历史的价值和意义。

  3、教学中应注重师生互动,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语文教案:苏武传 9

  【教学目标】

  1、能够理解苏武传中苏武的坚贞、不屈的精神和爱国情怀。

  2、能够掌握课文中重点词语和句子,理解其含义和用法。

  3、能够分析和理解课文中的主题和思想,并能够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

  4、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和文化传承的兴趣和热爱。

  【教学重点】

  1、苏武传的主题和思想。

  2、苏武的爱国情怀和坚贞不屈的精神。

  3、文学修辞手法的应用。

  【教学难点】

  1、苏武传中苏武的思想内涵。

  2、理解苏武的爱国情怀和坚贞不屈的精神。

  【教学方法】

  导入法:通过故事、歌曲、影视作品等形式引入,激发学生兴趣,并将学生的思维带入课文内容中。

  分析法:通过阅读课文,理解苏武传的主题、人物、事件和语言等,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深入分析。

  讲解法:教师通过对重点知识点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讨论法:组织学生就文章中的问题进行讨论,并引导学生形成自己的见解。

  【教学过程】

  第一步:导入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苏武传的故事情节,让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并引出课文的主题和思想。

  第二步:课文阅读

  阅读第一段,理解苏武传的大意和主题。

  分段阅读,理解苏武的人物形象、经历和情感变化。

  结合苏武传中的语言和修辞手法,分析作者对苏武形象的.描绘和对事件的处理。

  第三步:主题分析

  通过阅读课文,分析苏武传中的主题是什么?

  通过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引导学生理解苏武传中表达的爱国主题。

  分析苏武的思想内涵和人格魅力。

  第四步:情感体验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思考,进行情感体验和思考。

  第五步:课堂练习

  请学生完成课堂作业,巩固对课文的理解和掌握。

  通过讨论、交流等方式,引导学生发现文章中的亮点和难点,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应注意将文化传承与历史传统紧密结合,通过故事、歌曲、影视作品等形式引导学生了解历史文化,增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理解。在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让学生自主学习,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语文教案:苏武传 10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了解苏武的历史背景和生平事迹,理解苏武的坚韧精神和忠诚信仰。

  2、学生能够掌握文言文的基本知识,包括文言虚词、实词和文言语法。

  3、学生能够理解《苏武传》中蕴含的思想和文化内涵,培养阅读古代文学作品的兴趣和能力。

  【教学重点】

  1、理解苏武的坚韧精神和忠诚信仰。

  2、掌握文言文的基本知识。

  3、培养阅读古代文学作品的兴趣和能力。

  【教学难点】

  1、掌握文言文的基本知识,包括文言虚词、实词和文言语法。

  2、理解《苏武传》中蕴含的思想和文化内涵。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老师出示苏武的照片或者相关的资料,引导学生了解苏武的历史背景和生平事迹。

  通过讨论、交流等方式,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苏武的'坚韧精神和忠诚信仰。

  二、课文分析(25分钟)

  学生阅读《苏武传》全文,了解文章的基本情节和主要内容。

  通过对文章的理解,掌握文言虚词、实词和文言语法。

  分析文章中蕴含的思想和文化内涵,例如忠诚信仰、爱国主义等。

  三、思考与讨论(20分钟)

  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苏武的坚韧精神和忠诚信仰。

  讨论文章中反映出的爱国主义思想,如何践行爱国主义。

  探究苏武对当时汉朝的影响和作用。

  四、作业(5分钟)

  根据自己的理解,撰写一篇读后感或者感想。

  选择一篇文言文或者古代文学作品,阅读并理解,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教学评价】

  1、检查学生的基本文言文知识,例如文言虚词、实词和文言语法。

  2、通过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价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思考能力。

  3、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情况,进行课堂评价和反馈。

  语文教案:苏武传 11

  教学目标:

  1、了解《苏武传》的背景和故事情节。

  2、理解苏武的精神和他对国家和人民的贡献。

  3、学习苏武的坚持不懈、忠诚、正直的品质。

  教学内容:

  1、《苏武传》的基本情况。

  2、苏武的品质和精神。

  3、《苏武传》的价值和意义。

  教学重点:

  1、了解《苏武传》的基本情况。

  2、学习苏武的'品质和精神。

  3、了解《苏武传》的价值和意义。

  教学难点:

  1、如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苏武的精神和品质。

  2、如何让学生感受《苏武传》的价值和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提问:大家知道什么是苏武吗?

  回答:苏武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

  问:那么苏武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呢?

  二、了解《苏武传》的基本情况

  简介:《苏武传》是中国古代小说之一,讲述了苏武在汉武帝时期出使匈奴被囚禁十九年,最终成功逃脱回国的故事。

  提问:《苏武传》的作者是谁?故事的背景是什么?

  三、学习苏武的品质和精神

  提问:苏武有哪些品质和精神?

  学生回答:苏武忠诚、坚持不懈、正直等。

  提问:苏武的品质和精神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四、了解《苏武传》的价值和意义

  提问:《苏武传》对我们有什么价值和意义?

  学生回答:《苏武传》告诉我们要忠诚、坚持不懈、正直等。

  总结:通过学习《苏武传》,我们了解了苏武的品质和精神,以及《苏武传》的价值和意义。

  五、作业布置

  让学生自己搜集关于苏武的资料。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写一篇小论文,阐述苏武的品质和精神对我们的启示。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了解《苏武传》的基本情况,学习苏武的品质和精神,以及了解《苏武传》的价值和意义,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苏武的精神和品质,从而引导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学习苏武的精神,成为有价值的人。

【语文教案:苏武传】相关文章:

《苏武传》语文教案04-10

《张衡传》语文教案02-21

语文教案:张衡传08-29

必修四语文《张衡传》教案03-14

高二语文《方山子传》教案09-16

《张衡传》语文教案8篇02-21

《苏武传》读后感04-30

八年级语文《五柳先生传》教案03-18

八年级下册语文《五柳先生传》教案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