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桥》

时间:2024-08-30 10:45:02 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桥》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教案:《桥》,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教案:《桥》

语文教案:《桥》1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初步引导学生学会搜集整理资料,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课前准备

  1.教师制作关于桥的课件;

  2.学生搜集桥的图片;

  3.学生自己设计的“未来的桥”图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引入

  1.师:同学们,老师知道大家在学习了《兰兰过桥》一课后对桥非常感兴趣,在课余时间搜集了不少关于桥的图片老师也搜集了不少,你们想不想看呢?

  2.播放有关桥的课件(多媒体课件演示桥的发展:木桥──石桥──公路桥──公路、铁路两用桥──立交桥等)

  3.师:也把你们搜集到的图片拿出来与自己的好朋友一起分享吧!(学生相互交流)

  4.师:刚才小朋友们都看到了哪些桥呀?(指名学生汇报)从古至今,桥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桥的世界真是太丰富了!在这么多桥当中,你最喜欢什么桥呢?(先同桌练说,再指名说;引导学生先说喜欢的桥的名称,再说喜欢的原因)

  5.引导生生互评,初步渗透交际时的文明礼貌,让学生学会倾听。(引导语如:他为什么把这座桥说得这么好呀?他把这座桥说得这么好有什么秘诀呢?他在介绍这座桥时最独特的地方是什么……)

  6.小结过渡:小朋友们精彩的.发言让老师知道了你们心中最喜欢的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桥也在不断变化着,同学们充满想像力的小脑瓜里,未来的桥是怎样的?请把你设计的“未来的桥”的图纸高高举起吧!(板书:未来的桥)

  二、交际训练,教给方法

  1.指名介绍自己设计的桥,师生模拟对话。

  师:××同学,你设汁的是什么桥呀?

  生:我设计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

  师:它有什么特点呀?(或“有什么用途”……)

  生:这种桥的特点是__________。(或“这种桥的用途可多了,可以__________,还可以__________”等)

  2.引导学生归纳交际的基本方法:先介绍桥的名称,再说桥的特点或用途

  3.在小组内交流,评出“最佳设计者”。

  三、再创情境,扩展训练

  1.师:在南宁市邕江河面上,不久的将来会建起邕江六桥,你们想不想把自己的设计推荐给市长伯伯呢?以小组为单位,研究已评选出来的“最佳设计者”的“未来的桥”图样,讨论一下,该怎样向市长伯伯介绍,才能让他采用你们的设计方案

  2.各小组汇报。(教师相机板书:态度大方 彬彬有礼 条理清晰)

  3.小组内商议介绍词,准备交流。

  4.小组问互相交流。

  (1)每个小组选代表向市长伯伯(另一小组的同学扮演)介绍本组的“未来的桥”设计方案,介绍后将图贴在黑板上。

  (2)其他小组对他们进行质疑(可以从桥的造型、材料色彩、承重力等方面质疑)

  5.评选“最佳桥梁”(只要方案有特色,就予以充分肯定)

  四、总结

  这节课老师的收获可真大,你们设汁的各式各样的桥让我大开眼界。从现在开始,努力学习,打牢文化基础,相信在我们这些小朋友当中,将来一定会有人成为出色的桥梁专家:

  五、课后延伸

  将自己设计的“未来的桥”方案介绍给家人或好朋友。

语文教案:《桥》2

  一、教材的地位作用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课文均与建筑园林、名胜古迹有关,旨在使学生通过学习这些展示人民大众创造性智慧,包涵着丰富文化内涵的课文,掌握说明文和小品文的相关知识,开阔眼界,提高审美情趣、思维品质和文化品位,激发他们对祖国文化的自豪感。

  《桥之美》为自读课文,位于讲读课文《中国石拱桥》之后。两篇课文同是写桥,但《中国石拱桥》的作者茅以升是桥梁专家,而《桥之美》的作者吴冠中是画家。他们分别从科学的角度和艺术的角度来写桥。《中国石拱桥》已使学生初步了解了桥的历史、形式、结构等知识,本文则重在引导他们以新的审美视角来品味欣赏文中的桥之美。

  二、教材内容的理解

  《桥之美》是一篇美学小品,语言具有强烈的画面感与抒情般的感染力。吴冠中先生将桥置于一个个构图框中,发掘出桥在不同环境中所产生的不同美学效果,给人一种新的审美视角。

  课文由桥的诗境美引出桥在绘画上的形式美,再将桥自身的结构美与它的构图美作对比,肯定强调了桥之美美在构图,美在它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美学作用。接着以诗意的语言具体描绘了不同的桥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谐优美地融合的几幅画面。得出结论:“凡是起到构成及联系作用的形象,其实也就具备了桥之美!”

  三、学生情况的分析

  当今的初中生视野开阔,思维活跃,个性鲜明,但是,大量的信息使他们在接收时大块朵颐多过细品慢赏,常常忽视周围事物的美,对传统文化的体会也不深。

  教学时要结合教材,引导学生用新的.审美视角去发掘美、品味美,开阔眼界,提高文化品位。

  四、教学目标的设定

  美国教育学家布卢姆将教学目标分为认知目标,技能目标和情感目标三大类,根据大纲要求和本单元要求,结合教材依据本年级学生的特点,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 把握课文内容──桥之“美”美在哪

  ⑵ 形象优美的语言

  2、能力目标

  学习一种新的审美视角:

  3、情感目标

  关注生活,关注自然,做生活的有心人。

  五、教学重难点的确定

  根据上述的分析,我确定本文的教学重点是:一、学习一种新的审美视角,二、品味形象优美的语言。其中第一点同时也是教学的难点。

  六、教学课时的安排

  一课时

  说明:本文是第三单元的第二篇课文,为自读篇目。

  【促进发展说教法】

  要把课改真正地落到实处,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坚持三个原则:

  一、教,就是和学生一起学,重视学情的调查和学法的研究,教学相长;

  二、强调学生的主动性,真正地把课堂交给学生,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品味感悟,主动获取知识,教师的任务是创造与课文相适应的课堂氛围,并相机给与指导和启发

  三、教师不要将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强加于学生

  因此我确定教学方法如下:

  1、比较阅读法

  《桥之美》位于《中国石拱桥》之后,两篇文章作者的身份不同,写作的角度也不同,通过比较既可以复习上一篇课文又可以自然导入本文,大致把握本文的主要内容,使学生在初读课文时即能有意识地去感知科普说明文与美学小品语言的区别,并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所以我采用比较阅读法来导入课文,具体做法如下:

  ⑴ 比较两文作者的不同身份及由此产生的不同的写作角度。

  ⑵ 抓住本文中心句比较两文内容上的不同。

  ⑶ 比较两文的语言。

  2、语境解读法

  《桥之美》的语言画面感很强,修辞灵活,具有抒情般的感染力,是本文学习的重难点。因此在具体赏析课文时我选择采用语境解读法,使学生结合语境,由粗到精,由此及彼,反复诵读,整体把握,最终使学生既欣赏了桥之美又学习了语言之美。具体操作如下:

  ⑴ 在比较阅读基础上抓住文眼来析读

  文章的开篇部分往往有最简练的文字作文眼来统摄全篇或交代线索以贯穿全文。本文题目中的“美”即为文眼,析读时引导学生顺着“美”字将文中画面一幅幅铺展开来。

  ⑵ 诵读、赏析、品味、想象。

  ⑶ 通过替换、删除描写的词语、或更改修辞方法,细加推敲品读,进一步把握文中语言的魅力

  3、分组讨论法

  三、提高能力说学法

  “最好的知识是方法的知识。”(笛卡尔)

  为了提高学生欣赏品味语言的能力,在教读过程中,注重指导学生赏析的几种方法:

  1、联系:将词放在句中品,将句放在文中悟。

  2、替换:

  ⑴ 比较替换字词的不同效果

  ⑵ 抓住文中修辞,比较更换修辞或不用修辞的不同效果;

  3、转化:将文字与画面或音乐结合,多角度品味。

  4、讨论:互相启发。

  四、优化组合说程序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追求师生良性互动,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备好课但不事先设定所谓的严格的教学步骤,而是把课堂教给学生,教师要因势利导,艺术地驾驭课堂,良好地把握以下教学节奏:

  比较阅读

  语境解读

  讨论品评

  迁移拓展

  具体做法如下:

  1、导课:

  ⑴ 多媒体展示多幅桥的优美画面,创设情境,渲染气氛。

  ⑵ 复习《中国石拱桥》,出示结构示意图,引起学生对比讨论。

  ⑶ 出示《桥之美》中心句。

  2、解读

  ⑴ 抓住本文文眼及中心句“桥在不同的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讨论:不同的桥是怎样与不同的环境在相互联系对比协调中体现美感的。

  ⑵ 展示板书。

  3、读、赏第四、五两段,品味语言的魅力,同时展示画面。

  4、展示音画课件,诵读课文第四、五两段。

  三、迁移拓展

  ⑴ 谈谈阅读本文的启示。

  ⑵ 教师总结:生活中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本文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即:从事物之间的联系中寻求美或新的发现,不仅寻求美如此,做其它事也是如此。

  【作业的精心设计】

  选题完成作业,要求1与2型的作业各选一题完成:

  1、

  ⑴ 收集一些有意思的桥名的由来,如西湖的断桥名因何起。

  ⑵ 收集有关桥的诗歌、对联、谜语、俗语、谚语成语等。

  ⑶ 收集有关桥的故事与传说,如三国故事中的当阳桥。

  2、

  ⑴ 仔细观察一座桥,从桥与不同环境的联系中发观美,完成一篇作文

  ⑵ 许多事物都可以从它与周围事物的关系中得到新的发现,请就此完成一篇作文。

语文教案:《桥》3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 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以前学过一些关于桥的课文,比如说《兰兰过桥》写的是新奇的潜力桥和塑料桥;《赵州桥》为我们介绍的是赵州桥的雄伟、坚固、美观;《跨越海峡的生命桥》写的是海峡两岸人民用爱心共同救助一位大陆白血病患者的感人故事。那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座桥,是什么样的桥呢?

  二、 略读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想一想,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什么事情,用简洁的语言总结出来。

  2.检查字音字形,解释词语

  3.用简短的语言概括文章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情。

  (主要讲了在黎明时,雨下的很大,山洪暴发了,老汉组织全村一百多号人撤离,最后老汉和他儿子英勇牺牲的故事。)

  4.文章按什么顺序写的?

  (事情发展顺序)

  5.根据故事发生、发展、高潮、结局给课文分段。

  (突遇山洪:一至六段;疏导撤离:七至十三段;桥塌殉职:十四至二十三段;祭奠英灵:二十四至二十七段)

  三、 细读课文

  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同时找出描写大雨山洪和老汉的句子,并想一想,老汉是个什么样的人。

  1.我们先来看描写雨和山洪的句子。

  (1)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

  (“像泼,像倒”说明雨下的很大,雨势凶猛,为下文山洪暴发做铺垫)

  (2)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了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挡。

  (势不可挡:形容来势凶猛,不可阻挡。

  咆哮:形容水流的奔腾轰鸣,也形容人的暴怒喊叫。课文指洪水来势凶猛,奔腾呼啸。

  狂奔:迅猛地奔跑。本课形容洪水奔流而下,势不可挡。)

  (这些词都生动地写出了水势的迅猛。)

  (比喻句,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洪水的凶猛可怕。)

  【这两句是比喻句,运用比喻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将洪水的迅猛、可怕表现出来。】

  【指名读、齐读】

  (1)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

  (2)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狞笑:凶恶地笑。本课是形容洪水的凶猛、可憎。)

  (3)水渐渐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

  (放肆:言行轻率任意,毫无顾忌。)

  【这三句是拟人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曾强了表现力,把洪水的疯狂、肆虐的魔鬼形象以及人们处在的危险环境表现地淋漓尽致。】

  【有感情指名读、齐读】

  2.面对这样可怕凶猛的,像魔鬼一样的洪水,村民的反应是怎么样的?

  村庄惊醒了。人们翻身下床,却一脚踩进水里。是谁惊慌失措地喊了一嗓子,一百多号人你拥我挤地向南跑。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人们又惊慌失措地折了回来。

  东面、西面没有路。只有北面有座窄窄的木桥。

  人们跌跌撞撞地向木桥拥去。

  (跌跌撞撞:形容走路不稳。AABB句式,可以多积累,多运用)

  (在人们的反应中,“惊慌、你拥我挤、跌跌撞撞、拥”这些词都写出了人们在面对洪水,面对生命危险时的惊慌失措、奔跑混乱的场面。)

  【指名读、齐读,注意读出人们那种惊慌失措的心境和混乱的场面,语速要稍快】

  第二课时

  1.村民们面对洪水是惊慌失措的,那文中的老汉在面对惊慌的人们和气势汹汹的洪水时,又是怎样的呢?

  我们之前找过描写老汉的句子。

  (1)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全村都拥戴的老汉。

  (拥戴:拥护推戴。正是因为全村人都拥护爱戴他,所以下文中他才能指挥全村人民有秩序地撤离。)

  (老汉先于村民来到木桥前,但他并没有先跑,而是站在这里等他的村民们,我们可以体会到老汉他心系群众)

  (2)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

  人们停住脚,望着老汉。

  (比喻句,老汉像一座山,老汉的神情是严肃的、冷静地,临危不惧的,与村民的反应形成鲜明对比,不仅说明老汉的临危不惧,也表达出了老汉在人们心中的高大地位,他还是人们获得希望的“靠山”。)

  【有感情指名读、齐读】

  (3)老汉沙哑着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有人喊了一声:“党员也是人啊!”

  老汉冷冷地说:“可以退党,到我这儿来报名!”

  竟没有人再喊。一百多人很快排成队,依次从老汉身边奔上木桥。

  (这几句话用语言描写来描写老汉,老汉的话说的简短而有力,他以严格的先人后己的党纪控制局面,虽然他的话是冷冷的,但我们可以体会到他那颗火热的,为人民服务的心。)

  【有感情指名读、齐读】

  (4)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的像只豹子。

  小伙子瞪了老汉一眼,站到了后面。

  木桥开始发抖,开始痛苦地呻吟。

  (呻吟:指人因痛苦而发出声音。在这里指木桥在洪水的冲击下发出的响声。)

  1这句话通过“冲、揪、吼”等动作和语言描写,还运用比喻,写出老汉对不服从命令者的态度是严厉的,同时我们可以体会到老汉坚持原则的品质。

  2木桥是什么样的?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不仅形象地写出了木桥在洪水的冲击中,在人们的重压下即将断裂的危及情景,也为下文写木桥的轰塌埋下了伏笔。

  3老汉揪出来的人是谁?(他的儿子)

  【把自己的儿子排在后边,就以为这他的危险更大,老汉是不爱他的儿子吗?(不是)从哪里能看出来老汉是爱儿子的?】

  (1)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最后,只剩下了他和小伙子。

  小伙子推了老汉一把,说:“你先走。”

  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

  突然,那桥轰的一声塌了,小伙子被洪水吞没了,老汉似乎要喊些什么,猛然间,一个浪头也吞没了他。

  一片白茫茫的世界。

  (从“吼,少废话,快走、用力推、似乎要喊些什么”等可以看出老汉是爱儿子的,他希望把活下去的机会留给儿子)

  (2)既然老汉是爱儿子的,又为什么要把儿子从队伍中拉出来呢?

  1他们都是党员,要遵守先人后己的党纪

  2老汉身上有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和坚持原则的优良品质

  【有感情指名读、齐读】

  【是啊,这样一个普普通通的老共产党员,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高风亮节,果决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他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这座桥梁是以老支书为代表的优秀共产党员密切联系群众的“桥”,这也正是课文以“桥”为题目的深刻内涵。】

  【这样一个品德高尚、无私无畏的老党员值不值得我们敬佩?值不值得我们学习?带感情读】

  1.五天以后,洪水退了。一个老太太,被人搀扶着,来这里祭奠。她来祭奠两个人。她丈夫和她儿子。

  (祭奠:为死去的人举行仪式,表示追念。)

  (1)读到最后,我们才知道老汉和小伙子的关系,课文为什么这样写呢?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文章这样的构思特别新颖别致,设置悬念,前后照应。最后才交代老汉和小伙子的关系,虽然让人感到在意料之外,但想想又在“情理之中”,这样的结构安排可以达到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

  四、表达方法

  这篇文章我们已经分析完了,浏览全文,你能发现文章的句子有什么特点吗?有什么作用、好处?

  (本文的句子、段落都非常简短,很多话都单独成段,语言极为洗练,这样的特点既渲染了紧张的气氛,又可以增强故事的悲壮色彩,让人不禁为之动容。)

语文教案:《桥》4

  第一课时

  一、板题,质疑

  1、板题质疑:桥,让你想到了什么?(学生或许会说:桥是连接河两岸的建筑,有铁桥、木桥等。)

  2、一读课题,课文为什么以桥命题,究竟这是一座什么样子的桥呢?

  二、以桥为切入口,一读文本,初步积淀情感

  1、自由朗读课文,想,文中的桥是一座怎样的桥?

  2、交流,可以初步说说文中依据,随机层层点拨:窄窄的木桥 不结实的木桥 又窄又不结实的木桥

  3、二读课题。说到这里,再读课题,你的心情是怎样的──(可以是沉重的,郑重的)

  引导:又窄又不结实的木桥,平日里或许只是山村里极不起眼的,可在洪水来临时却成了──生死桥逃命桥生命桥救命桥希望桥。

  三、再读课文,感受桥的无奈

  就是这样一座又窄又不够结实的桥,成了洪水突然袭击时的唯一的逃命桥。那么它是否真的能那么轻易地救老百姓的性命呢?当时的情况又是怎样的呢?划出描写大雨和洪水的句子,选择其中感受最深的一句作批注。

  1、交流。

  2、适时解疑:

  像泼。像倒。为什么独立成句?引导:凝重的笔调。两字却字字千钧,脑海里可以是一幅活的声势兼备的画面。更突出了雨非同寻常的大。致使洪水泛滥成灾。

  3、激情再创造引读,感受洪水的疯狂:洪水咆哮着,像──,从山谷里──。洪水已有近──,这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

  4、感悟跳舞一词的表达:当时的情形是──(无比紧张的,令人恐惧的)就是这样一种状况,作者怎么竟然用了跳舞这个词语?是不是太不合时宜啦?

  5、指名:

  (这洪水简直是一群魔鬼在跳舞,让我不由地想到了──群魔乱舞这个词)

  6、这与下文的哪个词语是呼应的?狞笑,洪水在跳舞,死亡在狞笑,此时你什么感觉?你想?甚至想?看,文中的人们不也是如此──

  7、朗读写人们反应的句子。读了这些句子,你感受到了什么?把你的恐惧不安送进句子中去。

  读好你拥我挤疯了似的跌跌撞撞。

  8、读着读着,我的眼前出现了逃难队伍中的一个──

  9、出示:

  人们跌跌撞撞地向那木桥拥去,其中有一个──

  按这个句式写一写你眼前出现的这一人物,注意写好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

  10、面对疯狂袭来的洪水,人们几近疯狂崩溃,几乎失去了理智,试想,这样的又窄又不结实的桥──?(怎能承载得了疯狂的拥挤踩踏?)急需要什么?(沉稳的组织者,有序地疏散)

  11、老汉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场的──

  第二课时

  一、划找句子,初步感受老汉的形象

  1、上节课,大家在邱老师的带领下已经读通了课文,并且感受到在那个黎明时分,面对突如其来的(山洪),人们(受惊了),一百多个村民都毫无秩序地拥向那窄窄的(木桥),情况非常(危急)。幸好那年迈的老汉,那受全村人拥戴的党委书记早已站在窄窄的木桥前,让我们穿越时空,看一看这位老汉在生死攸关之际做出的人生选择,留下的感人事迹。

  2、请同学们读7~23自然段,划找出描写老汉的句子,然后交流,大屏幕出示句子,同桌再读一读。

  二、品读句子,深刻感悟老汉的精神

  1、读了这些句子,相信老汉已经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哪一句话最让你感动呢?用心地读一读这个句子,并写下你的内心感受。

  2、交流:

  ⑴ 第8自然段。

  ⑵ 第10自然。

  ⑶ 12自然段。

  学生自由抒发自己的感受,从中品悟老汉的屹立如山、责任如山,并进行朗读指导。

  3、是的,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老汉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洪水无情,但人间有爱,这样的老汉能不受人拥戴吗?可是当情况越来越危急,洪水已经漫到人们的腰际的时候,又发生了什么事情呢?这些事情是否有矛盾呢?

  出示15、22、23自然段。

  ⑴ 揪、吼、凶和推矛盾。

  ⑵ 急于求生的小伙子和推老汉先走矛盾。

  老汉和小伙子的言谈举止的确令人费解,充满了矛盾!请一生阅读下文,老师相信你在顷刻间会明白许多许多。文章到最后才交代老汉和小伙子之间那血浓于水的关系,这个结局()

  4、反复咏叹,感受亲情:

  ⑴ 当我们明白老汉原来是小伙子的父亲,小伙子原来是他的儿子的时候,让我们再来看看这令人感动的一幕,相信你又会有新的感受。让我们把儿子这个充满血缘、充满亲情的字眼带入文章中,一起深情地朗读14~23自然段,我们就能理解这位平凡而伟大的父亲了。引读。

  ⑵ 想象老汉会喊些什么呢?出示。是啊,眼见自己骨肉被洪水吞噬,试问世间那个父母会不痛心疾首?

  ⑶ 请你结合课文内容想一想,如果再给老汉一次选择,老汉还会把儿子从队伍里揪出来吗?如果他有机会跟儿子解释,他会对儿子说些什么?

  此时此刻,你认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呢?(父爱如山)

  5、这样的老汉最终没有留下,和他儿子一起被无情的洪水吞没了。其实就在木桥前,在没腿深的水里,老汉完全可以一走了之,但是──就在木桥前,在没腰深的水里,老汉完全可以一走了之,但是──就在木桥前,在没胸部的水里,老汉完全可以一走了之,但是──就在木桥前,老汉完全可以让儿子一走了之,但是──就在木桥前,老汉完全可以和儿子一走了之,但是──,这是一个怎样的老汉啊!这样的老汉能不受人拥戴吗?

  然而,这样的老汉最终还是被无情的洪水吞没了,但凶猛的洪水吞不没的又是什么呢?出示屏幕。学生练习。

  三、抒发情感,激情表达自己的哀思

  老汉离我们远去了,面对着残破不堪的木桥,你最想说的又是什么呢?表达对老汉的哀思学生写后交流。

  四、三读课题,总结全文

  再读课题,你对桥又有什么感受?理解桥的象征意义,并总结全文。投影出示读句子:

  他像一座山,一座屹立不倒的山,他更像一座桥,一座联结生命的桥。

语文教案:《桥》5

  一、教学内容:

  《象鼻桥》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一年级下册的选学课文,本课主要讲了两只大象热心地为小动物们搭桥,从而感动小动物们齐心合力修建一座新桥的故事。这故事告诉大家人与人之间要团结友爱、互相帮助、学会合作。

  二、教学目标及设计说明:

  1、学习《象鼻桥》这篇童话故事,通过心理辅导,使学生懂得人与人之间应该团结友爱、互相帮助。

  2、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通过看图想象,小组合作搭建新桥,从而体会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以学生心理活动为基础,它包括以知识为基础的认识过程和以感受、体验为基础的情感心理过程。教学中应使两者互相促进、和谐统一,这样,才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教育资源,设计恰当的活动方式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从而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总体设计意图:

  我国目前的儿童多为独生子女,独生子女缺少与年龄相近、地位平等的小同伴进行交往的实际锻炼,他们往往不懂得与别人分享快乐,也缺乏关心别人的习惯。另外,由于独生子女很容易成为家庭生活中双亲长辈关注的中心,得到双亲的过度关心与过分期望,使他们滋长依赖性,缺乏独立性,养成任性、自私的坏毛病,因此,到了学校,同学之间不懂得互相谦让,往往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关心别人,常常为一些小事发生矛盾。引导和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意识,从而具备团队精神是非常必要的。让学生逐步学会合作,在合作中成长和发展。因此,在《象鼻桥》一课教学中,我抓住文中的“于是,大家齐心合力修建了一座新桥。”这句话,指导学生想象、小组合作模似搭桥,使学生在想象中懂得人与人之间应该团结友爱、互相帮助,并在实践中明白合作的重要性。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看图说话,导入课题出示文中插图

  说说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

  (a、两头大象用他们的长鼻子搭起了一座“象鼻桥”。 b、小动物们从象鼻桥上高兴地走过。)

  相机揭示课题:象鼻桥

  (二)、看图学文,体会大象的热心图中有哪些小动物?它们心情怎样?你喜欢大象吗?为什么?

  是啊,小动物们也很喜欢大象,它们被大象的举动深深地感动了,于是他们齐心合力修建了一座新桥。那么这座桥是怎么修建的呢?

  (三)、小组合作,模拟搭桥

  哪些动物参加了修桥?它们是怎么说的?怎么做的?小组合作用积木来搭建新桥,并留心注意搭建的过程。

  指导想象:建成的新桥是怎样的?它给小动物的生活带来了哪些方便?

  (四)、代表发言,展示合作成果1、选小组中的一名代表,上台介绍本组合作搭桥的经过。 2、评议:哪个小组说得好?为什么?

  (五)、课堂总结

  四、教学实录:案例:

  活动一:看图学文,体会大象的热心师:你喜欢图中的大象吗?为什么?

  生:大象不怕累,在河边静静地站了好几天,真勇敢!生:大象用自己的长鼻子为小动物们搭桥,真热心!

  生:小动物们从大象身上走过,小动物们很高兴,大象也高兴,我喜欢大象!生:小动物们你等我修,我等你修,它们太小气了,跟大象比差远了,我就喜欢大象!师:是啊,老师也喜欢大象,因为他们热心助人。我们生活在集体中,就应该互相帮助,团结友爱。

  生:我也喜欢小动物们,它们走在“象鼻桥”上时,把脚步放得轻轻的,它们心中就有大象嘛。

  师:说得好,只要心中有爱心,也会得到别人的关爱。

  师:大象的举动深深地感动了小动物们,于是它们凑在一起商量了一下,准备共同修建一座新桥,再也不能让大象累着了。(观察是学生认识生活获取感性认识的途径,也是学生思考分析的前提,更是学生想象的`基础。本环节教师从细微处入手,抓住图中动物的一举一动、文中的一词一句,图文结合,再加上学生的想象,使他们深刻地体会到了爱心的重要性。)活动二:小组合作,体会小动物们的齐心合力

  小动物们很感谢大象,它们把共同修建的新桥取名为“象鼻桥”,那么这座新桥是怎样修建起来的呢?

  1、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把自己想象成小动物,共同修建新桥(搭积木)。并比一比,看哪一个组的小朋友完成的又快又好?

  2、教师提出要求:在搭新桥(积木)时,要注意观察,大家是怎么合作的,在搭的过程中遇到了什么困难,又是怎样解决的?3、小组汇报

  各小组选派一名代表把自己小组的搭桥经过说一说,并用一两句话对自己小组的成员作个评价。

  一小组:我们组的小朋友最能干。我们分工明确,一个负责搭桥,一个负责递积木,另外两个帮忙固定桥身,这样,我们很快就把桥搭好了,而且既美观又牢固。(教师带头鼓起了掌)

  二小组:一开始我们都抢着去搭桥,结果还没搭到一半就倒塌了,于是我们重新进行了分工,终于把桥搭成功了。我们也很不错啊。(教师赞许地点点头)

  三小组:我们已经很努力了,但还是没能把桥搭成,主要是大家心不齐,力没往一处使,都自个管自个的。要是还有机会,我们相信不会输的。(教师用鼓励的目光看着他们)4、教师小结:完成每件工作都需要每个人的合作,只要大家学会合作,团结起来,就能很容易克服困难,就能完美地把工作做好。合作的力量是无穷的,让我们都学会合作吧!(教师的小结既为本次活动起到一个画龙点睛的作用,又为学生提供一个反馈和巩固的机会,指出了活动的深层意义。)延伸

  谁能来赞一赞这座新桥?(引导学生从桥的作用、桥的外观、桥的修建者等多方面来称赞)(巧妙地选取了恰当的活动方式,借助搭积木为学生提供一个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真正体会到合作的重要性。小组活动后的集体汇报使得学生的视野更开阔,拓展了活动的影响面和影响深度。)

  五、教学反思:

  在这篇童话教学中,以独生子女任性、自私、依赖性强、不懂得去关心别人等普遍现象作为心理辅导的切入口,让学生在学习中,通过观察、评论、实践、感悟等一系列方法,不仅让他们学会合作,也让他们初步懂得了同学之间相互帮助、团结友爱、不能自私的道理。本教学活动,主要体现了以下几点:1、重视学生的行为实践

  课堂学习不仅要使学生获得知识,还应让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方式。杜威的“做中学、学中做”,陶行知的“教与做合一”都十分重视学生对知识、道理的行为实践。本堂课就让学生进行角色体验,结合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由学生自己来实践,来发现,有助于儿童感悟其中的道理。活动结果不仅使学生认识了自己,也使学生全面正视和认识与同伴合作的重要性,为增进学生的自我意识和同伴关系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可谓收到了一石二鸟的功效。 2、恰当进行心理辅导。针对班中独生子女的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关心别人的实际情况,在引导学生看图说话时,有意识地结合课文内容引导小朋友认识大象的热心,并从“脚步放得轻轻的”一词体会小动物们对大象的关爱。通过小组合作、汇报情况、评价组员等活动,抓住契机让小朋友们完成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我教育活动。 3、竞争合作提高心理素质

  当竞争是在能力相当的各组之间进行,既要求合作,又要求竞争。所有的学生都感到自己有成功或失败的可能,从而被引起去尝试的动机,参与到竞争活动中去,一切教学影响只有通过学生自身活动实践、锤炼,才能转化为学生内在的精神财富。在活动中合作,学生有自主的选择权利,激发其创造性,给予每个学生表现的机会,促使其自我实现;在合作小组中,学生间扬长避短,提供成功的机会,让每个学生分享成功的喜悦,同时,在竞争中,让他们自我调节自己的心态和行为,正确看待失败和挫折。以竞争为形式,以合作为过程,最终活跃课堂气氛,融洽师生关系,增强优等生的组织、协调、管理能力,使困难生获得成功体验的机会,从而全面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工程,加强心理辅导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中之重。作为新时代的语文教师,立足于语文课堂,挖掘教材中的心理辅导因素,科学地针对学生的心理特征,帮助学生自我宣泄,自我发展。让他们的心灵滋养在他们喜爱的语文课堂中,使一篇篇优美的课文,成为净化学生心灵的摇篮。

语文教案:《桥》6

  教学目的:

  一、理解作者赞美中法两国人民的友谊的深刻含意。

  二、学习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熔于一炉的写法。

  教学重点:

  由描述巴黎的桥进而引申赞美中法两国人民的友谊。

  教学难点:

  熔记叙、描写、议论和抒情等表达方式于一炉。

  教学关键:同难点。

  教学方法:设计“自读思考和练习”,指导自读、组织讨论。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新课。

  从指导学生学习“自读提示”导入新课文的学习。

  二、范读课文。

  三、出示自读思考题,指导自读。

  (一)基础知识

  1.查字典,给下列生字、词注音。

  闲暇 愫 奂 墩 潺 胯 沟壑 竣

  2.解释词语:

  ①美轮美奂 ②全中情

  ③栩栩如生 ④潺潺

  ⑤藐视 ⑥情愫

  3.造句。

  ①感慨 ②淡妆素裹

  ③神韵 ④遗留

  (二)给课文划分段落,并概括段意。

  (三)作者在文中叙写了有形的桥和无形的桥,详细描写了哪几座有形的桥?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为什么要写无形的桥呢?

  (四)划出文中记叙、说明、议论、抒情的部分,试各举一例,说说它们各自在文章中的作用。

  (五)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的中心。

  四、检查“基础知识”的'完成情况。

  五、组织学生就(二)~(五)开展讨论。

  (二)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一部分(1—2)回忆巴黎的游踪,赞美名胜古迹。

  二部分(3—4)赞美巴黎有形的桥。

  三部分(5)赞美巴黎无形的桥。

  单元:

  指导学习《巴》“自读提示”,任意比较两文章异同。

语文教案:《桥》7

  《皮巧根桥》课文原文

  同学们上学,一路上爱讲立功的人和立功的事。

  “最好发生火灾,”一个孩子说,“那我就能从大火中把娃娃救出来。我就是救火英雄!”

  “能逮住一条大狗鱼,也挺好的,”第二个孩子说,“一下子我就成了打鱼英雄!”

  “最好是我第一个飞到月球上,”第三个孩子说,“那样,我在全国就出名了。”

  可是,皮巧根没有谈论这些。他是个不声不响的孩子。

  像其他同学一样,皮巧根也不喜欢绕道,而更愿意跳过急水河,抄近路去上学。这条小河两岸陡峭(dǒuqiào),水流湍(tuān)急,要跳过去很不容易。

  去年春天,有个男孩儿,一跳没能跳到河对岸,扑通一声掉进河里了,还在医院里住了好几天。冬天,有两个小姑娘踩着刚冻上的冰过河。冰一裂,她们也掉到河里去了,叫了好一阵,才被救了出来。

  大人们都不允许孩子们抄近路上学了。但有近路可走,谁愿意走远路呢?

  皮巧根想把河边的一棵柳树砍倒,从河这边架到河那边去,他让爷爷帮他把斧子磨快,然后就动手砍柳树。

  要砍倒一棵柳树可真不容易。这棵树已经长得又粗又大了,两个孩子张开双臂都围不过来。皮巧根砍了一天、两天,直到第三天才把树砍倒。大树正好架在了河的两岸上。

  现在得把柳树枝全砍掉。要不树枝会把孩子们绊倒的。可是皮巧根把树枝统统砍光之后,走起来还是很危险,因为两边没有栏杆,脚一滑就容易跌进河里。

  皮巧根拿定主意在木头两边加上栏杆。

  在爷爷的帮助下,这项工作也做完了。一座又方便、又安全的木桥造起来了。这下,不只是孩子,连村里的大人来来往往也走这座桥了。凡是过桥的人都说:“有了这皮巧根桥,过河真是方便多了。”就这样,人们不约而同地管这座桥叫“皮巧根桥”。

  后来,柳树渐渐朽(xiǔ)烂,村里就建起了一座好一些的桥,是用最好的木头造的。可这座桥还叫“皮巧根桥”。

  又过了一段时间,一条笔直的公路通到这里,于是一座大桥架起来了,两边做了铁栏杆。通常,这样的桥总得叫个响亮的名儿了,叫什么“混凝土桥”或“急水河桥”。可人们还是喜欢叫它的老名字——“皮巧根桥”,并且,谁也没想过,这座桥还可以叫另外的什么名字。

  《皮巧根桥》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读生字及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2)理解文中重点句子的意思。

  (3)说说皮巧根是怎样架桥的,为什么人们有了新桥,还喜欢叫“皮巧根桥?”

  (4)流利、正确、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拼音认读练习,掌握本课生字与新词。

  (2)通过学习课文、理解课文,体会文中重点句子的含义。

  (3)通过朗读,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达到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目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育学生:只要是对人们有帮助的事情,都要热心去做,哪怕是一件很小,很平凡的事情。

  教学重难点:

  1、学习课文,说说皮巧根是怎样架桥的,为什么人们有了新桥,还喜欢叫“皮巧根桥?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文章告诉我们的道理。

  课时划分:1课时

  教具准备: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一定见到过许多桥吧,这里,老师准备了几张桥的图片,我们一起来欣赏吧。(放幻灯片1—5张)

  2、图片里有木制的小桥,有坚固的石桥、混凝土桥。今天我们学的这篇课文也是与桥有关的,课题是《皮巧根桥》(放幻灯片第6张,第七张,并板书课题)。这是一座什么桥呢?人们为什么把它叫“皮巧根桥”呢?你想了解它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皮巧根桥》。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先听录音朗读课文,边听边批明自然段。

  2、请同学们先默读课文,画出文中的生字、新词,多读几遍,读准字音,再想一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放幻灯片8)(学生默读课文)

  3、刚才,你们听了录音朗读和默读课文,那么,你们能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吗?(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口述:课文记叙了皮巧根在爷爷的帮助下,砍到一颗大柳树,在一条小河上造起一座木桥的事。)

  4、那么本课的生字、新词你们能认读吗?(放幻灯片9,指名认读生字)放幻灯片10,先指名学生认读新词,再说词义,然后全班齐读。)

  三、细读课文,感悟内容

  1、明确任务。

  师:刚才我们初读了课文,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这是我们进一步理解课文的基础。在这个基础上,我们还要根据课后的“细读感悟”提出的问题,去阅读,去交流解决。(放幻灯片11)请同学们读一读“细读感悟”,看看“细读感悟”给同学们提出了哪些学习任务。(指一名学生读)

  2、合作学习。

  师:现在,你们明确了学习任务,就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课文吧。请同学们记住:“不动笔墨不读书”。你们读课文时,把描写皮巧根造桥原因的语句,画上横线;把描写造桥经过的重要语句画上波浪线;把人们为什么还喜欢叫皮巧根桥的有关语句画上圆点。然后,同桌之间互相讨论交流,找出答案,好吗?(学生读课文,做记号)

  3、集体交流。

  ①师:现在,老师要检查同学们的学习效果啦。问题(1):皮巧根为什么要架桥?

  (生答:因为上学路远,跳过急水河比较近,可是水流湍急,两岸陡峭,人掉进河里,发生危险,家长也不允许,所以在河上架桥会方便些。)(放幻灯片12)

  师归纳板书:架桥的原因:水流急、岸陡峭、不允许

  ②师:问题(2):皮巧根是怎样造桥的?你画了哪些句子?能读给大家听一听吗?

  ③指名学生读一读自己画出来的句子。根据学生读的句子,教师随机归

  纳板书:架桥的经过:磨斧子——砍柳树——架柳桥——砍光枝——加栏杆

  ④师: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边读边想象皮巧根在造桥的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学生朗读句子)

  ⑤师:你们从哪些地方读出了皮巧根造桥不容易?(学生回答后放幻灯片13)让学生读一读上面的句子。

  ⑥师:这座桥,人们称它为什么桥?(放幻灯片14)。有了皮巧根桥,人们,特别是孩子们过河会怎样?(放幻灯片15)

  ⑦师:问题(3):为什么后来有了新桥,人们还是那样喜欢叫“皮巧根桥?”请同学们朗读课文第14—15自然段,再根据课文内容回答。(学生汇报后,放幻灯片16)

  ⑧师:虽然皮巧根还是个孩子,但他用爱心为人们架起了一座安全方便的桥,受到人们的爱戴与敬仰,为了表示对皮巧根的无限感激,为了纪念他,所以人们一直用“皮巧根桥”。

  四、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师:皮巧根是一个富有爱心的孩子,他用爱心为人们架起了一座安全方便的桥,受到人们的爱戴与敬仰。

  2、师:在生活中,像这样有爱心的人还有很多,你能说一两件事来体现人物的良好品质——爱心吗?(学生说实例,教师加以引导)

  五、布置作业,指导完成

  1、(放幻灯片17)师:请大家看看屏幕上的两个练习题,你们会做吗?(学生口答,师演示答案)

  2、师:今天,同学们听讲认真,我希望你们以后继续保持这种学习习惯。(放幻灯片18)

  《皮巧根桥》教学反思

  《皮巧根桥》是一篇略读课文,课文写了皮巧根在爷爷的帮助下,砍倒一棵大柳树,在一条小河上架起一座木桥,为过河的人们提供了便利,受到人们的爱戴和敬仰的事情。

  这篇课文浅显易懂,文章结构简单,语言朴实,字里行问蕴含着真诚的“爱心”。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不作讲解分析,只是作点拨引导,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阅读,在充分读的`基础上进行讨论交流,理解感悟,受到教育和启发:为人献出自己的爱心。达到了教学的目的。

  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性不在于学生接受了多少现成的知识,而在于学生是怎样地获取知识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以读促思、读中感悟、自主学习、理解语言文字,并领悟到其中所蕴含的道理,这是教学的基本目的。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以几个问题串起课文,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课文、理解课文、体会课文思想。我们班的学生足够聪明,几个问题不但完全没有难住他们,而且激发了他们阅读、思考的兴趣与积极性。这样,经过孩子们自己的阅读与思考,他们真切的感受到了课文中主人公皮巧根的优秀品质,也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同时,又掌握了好的有实效的学习方法,真是一举多得。

语文教案:《桥》8

  教学目标:

  1.感受古镇周庄的奇丽,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

  2.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含义,品味语言。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重点:感受古镇周庄的奇丽,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

  难点:作者描写美景、表达感情的方法。

  教具准备:课件

  主教案

  教学过程:

  一、齐读课题,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及感情基调。

  1.生齐读课题。

  2.师:从课题来看,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3.师:从这个“那”字中体会到了什么呢?

  请同学们用极度喜爱、赞美的语气再次读课题。

  感情强烈点,再读一次!

  二、学习课文第1自然段。

  1.学生默读课文,初游周庄。

  2.交流汇报:日暮时分,作者来到周庄,见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3.指导有感情地齐读这一段。

  三、学习课文第2到4自然段。

  1.开书自由读课文,再游周庄,想象画面,感受周庄的美景。

  2.指导交流、说话:你刚才游览了周庄的什么地方?你看到了什么?你觉得什么东西最可爱,最想跟别人说一说?

  3.找出文章最能表达作者感情的地方,读一读,体会其含义。

  如:

  (1)桥啊桥,你是多么沉稳,任风起云涌,天翻地覆;你是多么坚韧,任流年似水,沧海桑田。桥,你是周庄的代表,是周庄的灵魂。

  “沉稳”、“坚韧”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桥是周庄的代表,是周庄的灵魂?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如果说桥成就了周庄的美,那么,河升华了这种美。

  你怎样理解这句话?

  四、学习课文第5到8自然段。

  1.学习过渡句:“如果说周庄的白天是属于游人的,那么夜呢,便属于这桥,这水,这屋子。”

  这个句子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师:夜色中的周庄是什么样的?为什么说夜便属于这桥,这水,这屋子?

  2.学生自学课文。课件出示自学提示:

  (1)哪些句子写出了夜色中周庄的美?用“﹏”划出来,再有感情地读一读。

  (2)哪个句子最能体现作者对周庄的喜爱?

  3.交流汇报,结合汇报体会作者表达上的特点。

  (1)①当太阳从黑黑的屋顶上沉下去,天变得昏暗时,在河上滑行了一天的船就像归巢的鸟儿一样,密密地挤在一起,或在桥洞下,或在小树边,互相依偎着,躺在静静的河上入睡了。

  ②河水不再是墨绿色,而是漆黑的了,就像一块极平滑的大理石,给人以冰凉的感觉。

  ③于是,你的面前出现了两个一模一样的世界,一个在水边,一个在水里。

  ④桥,不再是静静的、兽脊样的了。它在河水的倒映下,在灯光的合作下“动”了起来。桥上的每一块石砖,每一条缝隙,每一级石阶,都呈现出不同的韵律。

  (2)人散尽了,灯笼却还亮着,像慈祥的老母那样,用柔和的光。抚摸着那桥,当那河,那船……

  4.自由地,有感情地读自己认为写得美的句子。

  五、全文。

  1.说一说,学这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2.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语文教案:《桥》9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爱桥的原因。

  2、品味文章优美而富有韵味的语言。

  3、学会从某一角度欣赏艺术作品的方法。

  教学重点:品味本文优美而又富有意蕴的语言。

  教学方法: 读一读,品一品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桥梁专家茅以升笔下的桥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在画家眼里,桥的魅力在哪里?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当代画家吴冠中去感受“桥之美”。

  二、作者简介

  吴冠中:当代著名的画家,最早画的作品多以江南水乡为题材,画面充满诗意,他特别重视点、线、面的结合与搭配。在中国乃至世界画坛都具有极大的影响,他也是出色的美术教育家、散文家。

  三、检查预习

  (略)

  四、整体感知

  1、吴冠中先生在文中说“美术工作者大都喜欢桥,” 他自己对桥当然也是情有独钟,他对桥的喜爱是否有其独特的视角呢?请同学们找出作者的眼中桥之美在何处?

  明确: “桥的美并不着眼于桥自身的结构美,而是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2、本文举了哪些例子来说明桥之美?

  明确:作者列举了乌镇苇丛中的石桥;江南乡间细柳下的石桥;水天间的长桥——颐和园的仿卢沟桥、苏州的宝带桥;形式独特的广西、云南、贵州山区的风雨桥;以及《清明上河图》中的桥、人造索桥,南京长江大桥、钱塘江大桥。

  小结:作者就是借助对这些桥的.具体说明详尽的阐述了他所认为的桥之美,即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五、问题研讨

  重点研读第④小节。让学生学习观赏四幅桥之画面,理解桥要与周围环境既对照又和谐才能构成美景。

  芦苇石桥:密密苇丛使空间显得狭窄拥挤,令人产生憋闷感;间或出现的石桥轮廓简单鲜明,能使空间陡然显得疏朗开阔,令人感觉舒畅。

  细柳拂桥:柳枝的动、细弱、年年发芽和石块的静、厚重坚硬、历久不变形成对比。令人销魂。

  长桥卧龙:在宽阔的水面上的长桥,打破了单调的背景,整个环境充满了灵气和生命。宛如史诗。

  风雨廊桥:廊和厅的安闲自在和亭下水流的湍急、山峰的险峻又形成对照。形式独特。

  六、拓展延伸

  比较本文与《中国石拱桥》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何不同?

  教师提示学生可以从两文的说明对象、说明顺序、说明方法及语言特征等角度进行比较、评析。

  七、课堂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在画家吴冠中的带领下,一起领略了桥的风采,生活中有多少美不胜收的景致,或纤弱或雄壮或含蓄……让我们练就一双慧眼去发现、去鉴赏这大干世界吧!

  八、布置作业:

  1、听写课后生字词。

  2、写15课的《随堂检测》。

语文教案:《桥》10

  《未来的桥》是人教版一年级下册册第八单元语文园地的口语交际训练。本节课目的是为了发挥学生的想象,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第八单元中《兰兰过桥》这课,向我们介绍了新奇美观的潜水桥和轻巧平稳携带方便的塑料桥。我把《兰兰过桥》和本单元口语交际主题《未来的桥》进行了整合,学完《兰兰过桥》后,我让学生也来当一回桥梁设计师,创造设计未来的桥,学生很是感兴趣,学生的思路进一步开阔了。再后来,就请学生发挥想象力和结合生活所见想一想,并画一画“未来的桥”,以便为园地中的口语交际提供交流的素材。 在学生反馈的作业中,我发现了,有的学生画的桥比较有创意如“彩虹桥”、、“太空桥”、“月亮桥”、“立交桥”,但多数学生画的没有创意,只是普普通通的桥,如“木桥”、“石桥”、“竹桥”。对于学生比较有创意的桥都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加以鼓励。 “口语交际”时,学生展示交流完毕后,为了使学生设计的桥更有创意,我给学生拓展了一些有创意的桥,拓展他们的思维。同时也用语言介绍了一些桥的特点和功能。此时,学生又有了许多的创意。如,“自动升降桥”、“伸缩桥”、“变形桥”等等。课下,又让学生结合课堂老师展示的桥和同学们设计的桥,对自己设计的桥再进行补充介绍,今天看了一下同学们的设计都有了进步,感到很欣慰,这次口语交际很成功。 反思这一堂课,在学生积极性的调动上还是不错的,不论是介绍的孩子,还是听的孩子,都比较专心。可惜的参与口语交际的孩子还是比较集中,虽然在小组交流的时候得到了一定的展示,但是向大家展示的孩子还是偏少了。另外,孩子在评论同学介绍的桥时,知道有不足之处,但是怎么帮助修改,考虑还不够周全,需提醒改正的。

语文教案:《桥》11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理解课文。

  2、理解课文中所介绍的各种奇妙的桥的特点和作用。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把你最感兴趣的桥的特点和样子介绍给大家。

  一、复习,导入新课

  1、听写本课生字

  2、听写词语

  3、过度: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些什么?根据课文内容自由发言。

  4、这篇课文介绍了哪些奇妙的桥?(玻璃桥,纸桥,盐桥)

  5、课文可以分为几段,各段的段意是什么?1,大家知道造桥的材料很多:木头、石头、钢铁等。2-5写了玻璃桥,纸桥,盐桥的特点和样子。6,写了这些用特殊材料作成的桥可真奇妙啊。

  二、学习课文第一段

  1、指读第一段,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

  2、学生评价朗读情况。

  3、学生自主学习本段。

  4、反馈学习情况:你读懂了什么?你有哪些质疑呢?

  5、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学习情况进行本段的.质疑问难,教师先让各个学习小组进行互相帮助,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适当的点拨。

  6、那么,你们还知道哪些材料可以造桥呢?(根据上节课的内容进行发言)是呀,多么神气呀!玻璃、纸张、盐都可以造桥,用这些特殊的材料造的桥是什么样子的呢?你们想知道吗?想看看吗?

  7、出示各种用特殊材料造成的桥的图片和资料,共同欣赏,并谈感受。

  三、学习课文第二段(2-5)

  1、指名分段朗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

  2、生评价朗读情况。

  3、学生自主学习本段。

  4、反馈学习情况:你读懂了什么?你有哪些质疑呢?

  4、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学习情况进行本段的质疑问难,教师先让各个学习小组进行互相帮助,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适当的点拨。

  5、小组讨论,看到这些奇妙的桥,你有什么想说的呢?

  6、用横线画出课文中各种奇妙的桥的特点和样子的句子。

  7、找出你最感兴趣的段落,谈谈你的体会。(小组内先谈,推荐代表发言)

  8、学了这段文章,你有什么要说的吗?我们人类真是伟大,可以用生活中的各种材料进行加工,让人想不到的事情总是发生了。玻璃可以造桥,纸可以造桥,连盐也可以造桥

  四、学习课文最后一段

  全班齐读本段。

  你是怎么理解最后一句话的?(小组讨论,互相交流)

  说说这些桥的奇妙之处。

  五、总结

  这篇课介绍了哪些奇妙的桥?玻璃可以造桥,纸可以造桥,连盐也可以造桥。

  读了这篇课,你有什么感受?围绕科学的神气和学生热爱科学这些主题进行发言。

  六、作业

  1、回答问题;为什么说这些桥是奇妙的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写出自己的感受。

  3、收集一些用特殊材料造成的桥的资料或图片。

  七、板书设计

  18

  奇妙的桥

  玻璃桥

  晶莹透亮

  纸桥

  强度很高

  奇妙

  盐桥

  万丈长

语文教案:《桥》12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阅读有关桥的信息,培养学生整理,收集能力,鼓励学生学会积累。

  2.抓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课文三部分之间的联系。

  3.有感情朗读课文、理解“无形的桥”的含义、结合事例交流自己的看法。

  【教学重点】

  1.了解桥的功能、材料及其样式,理解桥给人带来了美的享受。

  2.理解“无形的桥”的含义,体会路桥虽不可少,但心桥更为珍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樊发稼的《桥之思》这首散文诗,这节课让我们继续来学习。(板书课题)生齐读两遍

  二、深入学习课文

  (一)学习第一小节

  1.师:第一小节谁来为我们读读。其他同学思考第一节讲了哪些桥?

  学生交流。

  2.师:是不是只有这些桥呢?(生回答不是)那你从哪里看出来的呢?

  生:省略号在这里,证明还有很多很多。

  3.师:你还知道哪些桥?

  学生畅所欲言。

  4.师:是的。还有好多好多桥呢!有材料是木头做的木桥,有石头砌成的石桥,有钢铁架的铁桥,有水泥修建而成的水泥桥。除了材料不一样,咱们还有样式各异的独木桥,有下面可以走船的石拱桥,有舟船相连再铺上木板的浮桥,有跨过大江大河的斜拉桥(看图引读)

  5.师:那么在我们的生活中,这么多的桥让我们在潺潺流水、滔滔江水还有车水马龙阻断了我们的去路时,发挥了什么作用呢?

  生:沟通、交流

  6.师:所以我们说,桥也是路,是没有路的地方路,是路的连接和延伸。

  7.师:正是这样的连接与延伸,让我们可以更加方便,顺势地与人沟通交流 。(板书:沟通交流)

  8.全班齐读第一小节。

  (二)学习第二小节

  1.师:桥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还有什么作用?请同学们默读第二节找找答案。

  生汇报。作用是美的享受。(板书:美的享受)

  2.师:谁来说说你从那些地方体会出桥的美?

  生:回答“碧波粼粼”“回旋别致”“湖光水色”“迷人魅力”“幽静”

  3.师:文中用回旋别致来形容九曲桥的特点,谁来说说回旋别致是什么意思呢?

  此时播放九曲桥图片

  师:当我们不理解这个词语时,我们可以用哪些办法来解决?

  4.师:嗯,非常棒,大家可要把这个办法记住哦。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忙碌了一天的人们,远离喧闹,漫步在回旋别致的小桥上,聆听着鸟鸣,闻着淡淡的花香,欣赏着碧波粼粼的湖水。

  5.师:请大家睁开眼睛,说说你刚才有什么感觉?你仿佛看到什么?

  (学生交流)

  要是我们能漫步于这样的桥上多好啊,谁能把这种美好的语气读出来呢?

  (个读—全班齐读)

  6.师:太美了,老师从你们的朗读声中都听出了九曲桥的那份秀美。那立交桥又给我们带来怎样美的享受?

  7.师:我们一起来欣赏立交桥,立交桥是立体交叉的桥梁,有多层构成,纵横交错,不同方向的车辆可以同时通行。看完这图片你想哪些词语来形容它?

  8.师:如果我们现在就让我们坐着车,奔驰在这样巍峨雄伟的立交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看到了闹市区里车水马龙,南来北往,非常畅通,立交桥这一血脉,推动着我们城市发展的速度,给整个城市平添了一份浩然坦荡的现代化气势……谁来读读?

  (个人读、全班读)

  9.这两座桥各有各的.美,各有千秋,请我们男女生比赛一下,女生带着我们走进着温柔婉约的九曲桥,男生带着我们走进浩然正气的立交桥。

  男女生比赛读(PPT打出课文1、2自然段内容)

  10.老师听出了我们女生带来的秀丽之美,也听出了男生带来的壮丽之美,真是太美妙了。你们真棒,把热烈的掌声送给你们自己。

  11.引读:正是这样,所以我们作者说:各种……美的享受。(PPT出示)

  像这样的美老师也捕捉到了一些,一起来欣赏吧。

  播放图片

  (三)学习第三小节

  1.师:同学们刚才我们学习到的都是有形的桥,而在现实生活中有这样一座桥,它既不架在水上,也不架在陆地上,可它却实实在在地发挥着“桥”的作用。请大家自由读第三小节,想想这是一座什么桥?

  2.师: 建这样一座桥不用一砖一瓦,无形的桥是以()?它存在于()?

  (板书:无形的心桥)

  3.畅所欲言。

  a、当你和你的好朋友吵架了,你该怎么办?

  b、当老师批评你了,你会怎么想?

  c、要是家里人和邻居因为楼下停车的事不愉快了,怎么办才好呢?

  d、当社会上陌生人需要我们关注、帮助呢?比如:当地震发生时、当山区的孩子由于贫困上不起学时、当一个个年轻的生命经受病痛的折磨时,你是怎么想、怎么做的呢?

  4.师:你们说的真好!老师深受感动!正是这尊重、谅解、关注和信任,才架起了人与人之间的桥,那就是——心桥。

  师:所以让我们一起努力在心灵与心灵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以尊重、谅解、关注与信任构建心桥,这样的桥越多,越普遍,我们的世界就越和谐,越美好。

  (课件展示“心桥”的图片)

  5.师:让我们带着这美好的祝愿,一起再读读第三小节。

  三、小结

  同学们,中国的桥文化源远流长,希望大家通过各种方式去了解更多的桥,更希望架在人与人之间的心灵之桥,会给我们带来更多的快乐。相信只要我们不断的努力,我们彼此之间的心桥就会更加的坚固,更加的美好!

  四、作业

  1.挑选自己喜欢的词句,选择喜欢的句段背诵。

  2.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设计一座自己喜欢的桥。

  五、板书设计

  桥之思

  沟通交流

  美的享受

  无形的心桥

语文教案:《桥》13

  教学目标

  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作者喜爱桥的原因。

  品味本文优美而又富有意蕴的语言。

  学习从某一角度欣赏艺术作品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品味本文优美而又富有意蕴的语言。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准备:布置学生预习课文,会写生字、准确注音,排除字词障碍。

  课前学生借助网络或图书,查阅一些有关的图片资料,或依据课文内容绘制几幅图画。(体现桥与周围环境的和谐统一)准备录音带、录音机、微机或投影仪。

  教学步骤

  -整体感悟

  导人新课。

  马致远的“小桥流水人家”让人联想到家的温馨;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使人产生无限的惆怅……在诗人的眼中“桥”是人性化的,是情感的载体;在画家的眼中,桥则别有一番韵味。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当代画家吴冠中去感受“桥之美”。(板书课题,“美”字写大,突出一下)

  教师配乐范读课文。

  (要求:注意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多媒体或投影显示问题组)

  问题.a.在作者的眼中桥美在何处?

  b.为了说明桥之美作者主要举了哪些例子?

  c.联系课文说说怎样欣赏一幅画?

  四人小组讨论明确:

  a.并不着眼于桥自身的结构美,而是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b.举了四个例子:乌镇苇丛上的石桥;江南乡间细柳下的石桥;水天间的长桥——颐和园的仿卢沟桥、苏州的宝带桥;形式独特的广西、云南、贵州山区的风雨桥。

  c.画面的构成是否有块、线、面的搭配;画中的形象是否都能和周围的景物既形成对照又

  不失和谐。

  ■研读与赏析

  (过渡)通过阅读文章,我们不难看出作为画家,作者看桥淡化其结构、种类、功用,更重其美学价值。那么你能用优美的语言描绘文中你最欣赏的一幅画面吗7

  重点研读第④小节。

  (出示学生绘制的四幅图画)

  四人小组讨论:

  a.说说四幅图中你最喜欢哪一幅,用生动的语言描绘画面并说说为什么喜欢?

  b.请有绘画天赋的同学点评。

  c.我们应从哪些角度欣赏一幅艺术作品?

  明确:

  a.厚厚实实的平面铺开的苇丛使空间显得狭窄拥挤,令人产生憋闷感;间或出现的石桥轮廓简单鲜明,能使空间陡然显得疏朗开阔,令人觉得神清气爽。

  细弱的柳枝拂着桥身厚重坚硬的石块,这里有形体上的强弱、轻重、动静之分,有颜色上的对比,还有变(柳枝年年发新芽)与不变(桥能历久不变)之别,种种不同,归结起来,其实是阳刚与阴柔这两种美的类型的不同,因桥的轮廓精心设计而和谐统一。

  长桥一般建筑在比较宽阔的水面上,打破了背景的单调感。桥是人们劳动的成果,

  出现在苍茫水面上的长桥,是人类创造力的体现。整个环境似乎有了灵气和生命。

  桥面上盖有廊和亭的桥,给人安闲、自在的感觉,这种感觉恰好与险峻的山峰、桥下的急流给人的感觉形成对照。

  b.点评语言、欣赏的角度。

  c.从色彩的搭配、画面构成(块、线、面)、景物的选择(强弱、明暗、动静等)是否对立统一……角度来判断。

  美句赏析。

  (过渡)吴冠中以他画家的真知灼见,不但告知了我们如何用“美学”的眼光来重新审视事物,而且他还用蕴涵丰富的语言引起我们强烈的感情上的共鸣。

  a.找出意蕴丰富的语句,体味句子的情昧。

  b.先四人小组讨论,再让小组派代表发言。

  重点赏析以下语句:

  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

  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

  早春天气,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那纤细的游丝拂着桥身坚硬的石块,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

  无论是木桥还是石桥,其身段的纵横与桥下的水波协同谱成形与色的乐曲。.

  田野无声,画家们爱于无声处静听桥之歌唱,他们寻桥,仿佛孩子们寻找热闹。

  (过渡)我们从《桥之美》中,体会到了桥的`美感,真是赏心悦目。同是写桥的文章,

  《中国石拱桥》与之有什么不同之处呢?

  拓展延伸

  比较本文与《中国石拱桥》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何不同?

  明确:本文是一篇带有说明性质的小品文。它的说明性体现在文中先点明在画家眼里桥美在何处,随后举了一些具体的例子。但是与《中国石拱桥》这种较为规范的说明文不同的是,在举例时,作者并不是用科学、平实的语言向读者解说,而是或描写景物,或抒发感情,文字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

  课堂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在画家吴冠中的带领下,一起领略了桥的风采,生活中有多少美不胜收的景致,或纤弱或雄壮或含蓄……让我们练就一双慧眼去发现、去鉴赏这大干世界吧!

  点 评

  《桥之美》是一篇带有说明性质的小品文,极富表现力,适合朗读。因此本教案因势利导,采用以读带讲的教学方法。

  从教学目标上看,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设置知识、能力、情感目标,循序渐进, 易于实施。

  从教学流程看,用诗句导入,富有内涵,极具感召力。整体感知、研读赏析、问题设计由浅入深。更值得一提的是,没有机械、繁琐地逐一分析几幅图画,而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用画笔或课件描绘自己最喜欢的图画,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课堂教学有了活力。让学生运用美学的知识进行鉴赏,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将品味语言作为本课的学习重点,用读一读、议一议、说一说的方式,使学生对语言有更真切的体会。拓展延伸部分安排学生赏析影片《英雄》中的画面,贴近生活,大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总之,本教案贯彻新的教学理念,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创新的精神,可操作性极强。

语文教案:《桥》14

  教学目标:

  1、阅读课文,知道水乡的桥多、桥美。

  2、理解飘逸潇洒、刚劲雄健等词语的意思,积累描写字体的词语。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热爱家乡,怀念家乡的思想感情,领悟长相忆,最忆家乡的桥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课题引入:

  1、我们上海在江南,在我们周围,有许多极富有特色的水乡小镇,老师先带你们去看一看。

  出示:江南水乡的画面

  2、有一位作家,离开家乡已经几十年了,总也忘不了家乡的山山水水,尤其是家乡的桥。

  出示:我的故乡在江南。故乡的小河像一条条血脉,网布在大地母亲的身上。

  小河长,小桥多。桥连着一个村庄与另一个村庄,连接着一户人家与另一户人家。如果提个篮子赶集去,不经过八座十座小桥才怪哩!

  自己轻声读。

  老师引读:我的故乡在江南。江南的小河很多很多小河长桥随处可见桥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的一部分

  据说在一座水乡小镇上,竟有287座各式各样的小桥,那么多的桥,让作者难以忘记,他说

  出示:长相忆,最忆家乡的.桥

  读

  3、他为什么这样说呢?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课文《家乡的桥》。

  板书课题

  二、初识家乡的桥:

  1、自己轻声读课文,看一看,你对家乡的桥了解了些什么?呆会儿请你用课文中的语句说一说。

  2、交流的过程中随机板书:

  造型千姿百态

  桥名充满情趣

  孩子们的乐园

  家乡的桥造型而且桥名更是,作者就是从这三个方面来介绍桥的。

  3、再次引读描写桥多的句子。

  三、欣赏家乡的桥:

  1、家乡的桥很多很多,那么多的桥,造型却各不相同,千姿百态。瞧,这是过户桥,这是元宝桥,这是单拱桥,这也是单拱桥

  出示各种桥的图片

  出示:最简单的是过户桥,一块长石板搁两端,把两户人家连起来;最漂亮、最有气派的数单拱桥,桥洞和它的倒影像个很大很大的圆饼,两边几十级石阶缀上去,形成个大八字,一对对石狮子雄赳赳地屹立在石柱上。夜里,你撑条小船穿梭其间,那光景,会使你怀疑是不是进了月亮婆婆的家呢!

  引读

  自己轻声读一读,把这种姿态各异的感觉读出来,等会儿我们来进行一个朗读比赛。

  指名读

  进了月亮婆婆的家,怎么会有这么神奇的感觉呀?请你读读上文想一想。(很大很大的圆饼和夜里泛红)

  引读:天上一个圆圆的月亮,水里一个再加上圆圆的,难怪,当小船穿梭其间,会让人怀疑

  再指名读

  配上音乐读。

  多美的桥啊,怎不让人长相忆!

  2、每一座桥都有自己的名字,那么多的桥就有那么多各不相同的名字来,默读第四小节,你从哪些描写中感受到桥名充满了情趣,用浪线划下来。

  在交流的过程中进行引读,并重点理解对字体的描写句子:

  出示:有趣的是,在青石板上凿就的桥名字体也各不相同,或篆或隶或楷或草,有的飘逸潇洒,有的刚劲雄健,跟桥名相衬相映,又平添了几分情趣。

  指名读通顺。

  让我们来欣赏一下这些各不相同的桥名字体吧!

  出示:各种字体写的桥名

  师:这是草书写的这是隶书写的这是篆书写的这是楷书写的

  出示:草隶篆楷

  所以文中说或篆或隶或楷或草,这里的或就是有的意思。

  问:我们来欣赏一下这些字体,你想用什么词来形容它呢?

  (在交流中理解飘逸潇洒、刚劲雄健,并积累词语

  板书:龙飞凤舞行云流水秀丽端庄苍劲有力)

  问:你觉得这样的字体配这样的桥名吗?

  随机出示:相称相映平添情趣

  再读句子,感受桥名字体带给我们的情趣。

  这些各不相同又充满情趣的桥名字体也让我们感受到江南悠远深厚的文化底蕴。

  3、最让作者难忘的是桥给他的童年带来的无穷乐趣。

  出示:整个炎热的夏天,我们在桥头下棋猜谜讲故事;我们把桥当作跳水台,比跳水本领,练胆量;我们在桥边钓鱼摸螺蛳,碰的巧,还能从桥洞里捉到一对毛蟹呢!

  引读:整个炎热的夏天,我们在桥头我们把桥我们在桥边碰得巧

  课文中用了一个感叹号表示兴奋的心情,其实,我们还可以用省略号来体现乐趣无穷。

  出示:

  想象一下,我们在桥这个乐园里还可以玩什么?四人小组讨论一下。

  出示:家乡的桥是我们的乐园。我们_____________,我们_____________,我们_____________。

  交流

  瞧,玩得多开心啊!再来读读这段话,读出快乐的感觉。

  四、感悟乡情:

  1、是啊!家乡的桥是那么千姿百态,富有情趣,它给孩子带来快乐。人们的生活离不开桥,童年的回忆就是对桥的回忆。难怪作者说:

  2、出示:长相忆,最忆家乡的桥

  那么,说起家乡的桥,他会想起什么呢?

  出示:

  一说起家乡的桥

  我就想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就想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就想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己先轻声地说一说,说一个也可以,说两个更好,能说三个的真了不起。

  看,你们都成小诗人了,老师也把这篇课文改写成了一首诗。

  3、出示配乐诗:《家乡的桥》

  4、时间可以让人淡忘许多东西,但对家乡的感情,对童年的记忆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深,这就是

  板书:乡情

  因此行文至最后,作者所有的情感,千言万语汇成一句

  出示:长相忆,最忆家乡的桥

语文教案:《桥》15

  教学目的:

  1、认识生字8个,会写“峡、桂、移”等12个字,能正确读写“海峡、桂树、移植、台湾、彼岸、袭击余震、满怀、空旷、暂停、同胞、血脉”等12个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两岸骨肉同胞的血脉亲情,感受生命的珍贵和爱心的无价。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抄写自己喜欢的句子。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两岸骨肉同胞的血脉亲情。

  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法,朗读渲染法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初步感知课文内容,认识难写字词。教学目的:流利朗读课文,感知内容。

  教学重点:

对有关知识点的了解,深层体会课文内容。教学难点:深层体会课文内容。

  一、导入新课。

  1、谈话:《搭石》的作者从不起眼的小事中发现了人间的真情。今天要学习的却是从挽救生命的大事中去赞美两岸同胞的骨肉亲情。

  2、揭题。出示课件,引导学生理解“台湾海峡”,适当讲解一些两岸现状,突出两岸同胞的亲情。指导写“湾、峡”。

  二、整体感知。

  1、自由读,用一两句话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注意时、地、人、事这四要素)

  2、从地图上找出“杭州市”和“台湾花莲”,理解“跨越”。

  3、思考:“生命桥”在课文中指什么?

  三、自学生字词。

  1、自学,互教互帮,借助拼音读准确。

  2、分类检查读音:a,8个生字词;L其他注音的字词。注意区分:平舌音与翘舌音,如:暂(zan)、髓(sui)、绽(zhan)、辗(zhan);U的拼读:躯(qu)、腥lv);多音字读法:间(jian、jian)。

  3、写字指导。9个左右结构的字归一类,以“峡、湾、脉”为重点;2个上下结构的字,以“暂”为重点;另一个为一类。

  4、指名分段试读课文,要求读准、读通。

  四、学习

  一、二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归纳主要内容。

  2、出示重点句,与课文原句对比阅读:这个刚满18岁的年轻人,患了严重的白血病,如果不尽快移植骨髓,将面临死亡。

  3、讨论:你觉得哪句写得更好?为什么?(师引导从“含苞的花朵…“凋零”“惟有……才能”等词句理解小钱病情严重,急需救助,体会生命的宝贵。)

  4、指导有感情朗读课文原句。

  五、作业。

  1、抄写生字。

  2、收集两岸同胞骨肉亲情的故事。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教学目的:体会“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教学重点:深刻感知海峡两岸的动人故事。教学难点:感受海峡两地人民的人间真情。

  一、情境导入。

  1、出示课文插图。谈话:两岸同胞怎样全力抢救小钱的?哪些地方最使你感动?

  2、学生自读课文第三至六自然段。

  3、教师的引导策略:可以从正面引导,如:a.面对地震,这位青年躺在病床上,想到的是什么? b.面对余震,李博士和这位青年是怎么做的?(仍沉着地站、仍静静地躺)他们为什么能这样做? c、李博士怎样将骨髓带到杭州?也可以从侧面引导,如:a、这位青年难道不想念家人是否平安? b.李博士和青年难道不怕余震吗? c、李博士是怎样“奔波”的?(想象“奔波”的情景)

  5、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五自然段。

  二、升华情感。

  1、有感情地朗读第七自然段。

  2、理解“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a、小练笔(或口头填空):联系课文内容,用“终于”写(说)一句话。小钱几经辗转,终于。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努力,台湾青年的骨髓,终于。

  经过十几个小时的奔波,李博士终于。经过两岸同胞的全力救助,小钱终于。,终于。 b.完成练笔(或填空)之后,说说自己对这个句子的理解。

  3、理解结句的含义。(“那血脉亲情,如同生命的火种,必将一代一代传下去。”)a.想象:如果有一天小钱和那位捐骨髓的台湾青年相遇了,他会对台湾青年说些什么? b.4人小组交流课前收集的材料,再向班上汇报,畅谈两岸的'血脉亲情。

  4、朗读背诵全段。

  三、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小作文:以小钱的名义,给台湾花莲慈济医院李博士写一封感谢信,表达你对李博士和那位青年的感激之情,表达两岸骨肉的血脉亲情。

  板书设计: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大陆

  提、移、救

  教学反思:

  爱是人间永恒的主题,是人间最美好的感情,今天,我教了颂扬人间真情的一篇文章《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文章主要讲述这样一个童话故事:大陆青年小钱患了严重的白血病,台湾同胞冒着生命危险,用爱心挽救了小钱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课文先后描写了同一时间海峡两岸的两个不同场景:第一个场景是在杭州某医院的病床上,躺着生命垂危的小钱,他在静静地期待着那来自海峡彼岸的救命骨髓;第二个场景是在台湾花莲的慈济医院,李博士正在余震的危险中抽取台湾青年的骨髓.他们冒着生命危险,做着一次又一次的努力,直到青年的骨髓涓涓流出.所有的这一切,为的是挽救海峡彼岸一个年仅18岁的生命.两岸同胞相距虽远,心却是紧紧相连的.反思这节课,存在着许多的不足与遗憾。

  首先,在课文讲授中,对学生朗读指导还欠缺。引导学生深入课文,体会语句含义,激发起学生的情感,让学生用自己的声音把感情

  表达出来。学生有时朗读不到位,例如:针头向皮肤刺去,一阵突如其来的余震,使针头从肌肤里脱落,李博士不得不停止工作。重点是要学生体会到当时情况很紧急,很危险,朗读时要要读出这样的感情来。虽然我叫了好几个学生来读来感受,但是学生读的仍旧不够到位。感觉完全是为了读而读,朗读时声音也不够收放自如,因此感情没有到位,没有达到朗读的目的。如当时,老师能够给予恰当的范读,从声音带动学生,将会对学生进一步感受文本,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起到作用。

  在课文讲授中,忽视了对关键词语的感悟。比如“辗转”“突如其来”学生都很难理解,虽然我放在课文中最突如其来进行了简单的解释,但是没有去深入挖掘,突如其来我还可以设计这样的一个环节,这里为什么要用这个词,用这个词,你有什么感受?这样对课文的内容和就挖的更深了,学生也学会了怎样来运用了。这才是语文教学的目的所在。

  课文的主题是颂扬海峡两岸的骨肉亲情,但是对于这个主题的点拨和深化还不够。语文课堂跟思想教育应该是合二为一的,语文教学不能脱离了思想教育而只进行文本,这样的语文课仅仅是工具,忽视了其人文性。

  通过讲授这一课,还暴露出自身应变的能力的不强。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对课堂上出现的种种情况没能进行很好的处理,特别是出现了很多口误,把台湾青年说成小钱而把小钱说成台湾青年,说明自己准备的还不够充分,也反映出自身应变能力不强,没能很好地

  处理自己意料之外的情形,还需在教学中多多锻炼。

  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加踏踏实实地把课文中的最基本的、最优秀的东西,教给学生。

【语文教案:《桥》】相关文章:

语文《桥》教案02-25

小学语文《桥》教案09-27

《桥》语文教案02-17

《家乡的桥》语文教案02-06

语文《桥》教案15篇02-26

《桥》语文教案(20篇)10-23

《桥》语文教案15篇02-17

《桥》语文教案合集15篇10-20

《桥》语文教案(通用15篇)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