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的教案

时间:2023-02-23 11:15:22 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推荐】语文的教案

  作为一名老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的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推荐】语文的教案

语文的教案1

  综合课

  1、通过学习反义词来认识新字。

  2、通过读由“打”字组成的词语,感悟一个字有不同的意思。

  3、知道汉语拼音字母表,能读、背汉语拼音字母表。

  4、读儿歌,知道“两件宝”指的是什么,怎样用好两件宝。

  5、展示自己从数学、音乐等其他教科书上认识的生字,知道认字的渠道是很多的,培养主动认字的习惯。

  6、通过猜谜活动进行口语交际,学习清楚明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培养主动交往的习惯。

  通过猜谜活动进行口语交际,学习清楚明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培养主动交往的习惯。

  1、知道汉语拼音字母表,能读、背汉语拼音字母表。

  2、组织好展示活动,让学生在展示中多认字。

  读中感悟、以练习促巩固

  字词卡片、声母表、韵母表、整体认读音节表、自制谜语卡

  两课时

  第一课时

  ㈠、导入

  语文园地是小朋友学习语文的乐园,让我们开开心心地走进去,去玩一玩、学一学吧。

  ㈡、我的发现:运用反义词认字

  1、投影出示“我的发现”及六组反义词。谁来读题的要求?

  2、小朋友来比比看,谁的眼睛尖、脑子灵,你小声地读一读,看看能发现什么,然后发表自己的意见。

  3、出示词语:高、胖、明、忙、美、新,跟老师对对口令,行吗?

  4、可是,小朋友认识这几个词的反义词吗?赶快认识它们吧。

  5、我们来跟反义词一起玩吧。领学生做找朋友游戏。

  6、我还想到一种玩法:我能用一对意思相反的词语说话,比如:“小林的个子很高,小松的个子很矮”,你能这样做吗?

  7、小结:真能干,我们又认识了一些生字。是怎么认识的?你喜欢用这种方法识字吗?

  8、补充其它的反义词:“真”、“笑”、“早”、“香”、“远”、“饱”、“厚”

  ㈢、我的发现:读由“打”字带出的词语感知:“打”有多个意思

  1、出示词语“打”,做一个动作表示它的意思。

  2、“打”字是个喜欢交朋友的字,瞧,它的朋友真不少,一下子就来了这么多。

  ⑴、投影或小黑板出示带有“打”字的词语。

  ⑵、再来做一做词语中“打”字的动作,你发现了什么?

  3、在这些词语中,“打”字可以换成一个另外的什么词?

  4、“打”字还可以跟那些词语做朋友呢?

  ㈣、日积月累:读读背背字母表

  1、出示声母表,韵母表,整体认读音节,这是你们的老朋友,你们还认识吗?

  2、出示汉语拼音字母表,这又是什么呢?

  点拨:这是汉语拼音字母表,声母、韵母、整体认读音节中的所有字母都包括在里面了。读一读,看看是不是。

  提示:“v”的读法。

  3、擦掉大写字母,读读字母表。试一试怎样读才顺口呢?

  4、小老师教读。

  5、小组合作熟读字母表。

  6、在小写字母旁添上大写字母,观察,认识大写字母。

  根据学生的观察,将大小写字母分类板书。

  7、背一背,怎样才能背得快呢?

  8、教唱字母歌。

  ㈤、教学效果测评

  1、先认识这六个字,再说出它们的反义词,最后写下来。

  2、口头组词语,做做动作,想想“打”可以换成什么词。

  3、把汉语拼音字母表背给同学听。

  ㈥、拓展性学习

  观察周围事物的特点,想到什么词,就写下来,请对方说出或写出反义词,不会写的字向别人请教。

  第二课时

  ㈠、通过游戏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游戏:找反义词朋友。

  2、会背汉语拼音字母表了吗?

  3、夸奖学生学得好。你们为什么这么好?提示:动手又动脑。

  ㈡、日积月累:读儿歌

  1、出示儿歌。

  2、这两件宝贝是什么?在身上指出来。为什么说手和脑是两件宝呢?我产可以用这两件宝贝做什么事?

  3、你读到哪一句时,心里有想法,小声读读,再给大家说一说。

  4、说出你动手动脑做出的最得意的事。

  5、这是叶圣陶爷爷写的一首儿歌,让我们把这首儿歌告诉所有的小朋友吧。该以怎样的语气告诉他们呢?谁愿意读?

  6、这两件宝我们要好好运用,不仅在课堂上,还要在其它地方用好,这样才能认识更多的字,读更多的书,做更多的事,增长更多的知识。

  7、在这节课里,在读这首儿歌时,你用好你的两件宝了吗?说说看。

  8、你又认识新字了吗?如果认识了,就夸夸自己。

  ㈢、展示台:识字擂台

  1、聪聪和玲玲就是两个会用“两件宝”的孩子。上小学后,他们跟我们小朋友一样,认识了好多字。猜一猜,他们有哪些认字的.好办法?

  2、今天,他们俩又给小朋友带来一种识字的好办法。你看:

  出示图画,聪聪很高兴地说什么?玲玲怎么说?

  3、瞧,他们俩还要互相考一考,进行一次识字擂台赛呢。哪些同学也像聪聪和玲玲一样,,在数学书、美术书、音乐书上认识到了新字?拿出数学书、美术书、音乐书翻一翻,把认识的字勾出来。

  4、我们来进行一次擂台赛,好吗?说说怎么进行?

  5、把其他的教科书拿出来看看,你还认识哪些字?你对你的识字能力满意吗?你有什么独特、有趣或巧妙的识字方法吗?

  6、以后我们还要进行识字擂台赛,你打算怎么做?

  ㈣、教学效果测评

  1、数一数,在这节课上,你又认识了多少字?

  2、想一想,你还可以在什么地方认识新字呢?

  3、读一读,说一说。

  ㈤、拓展性学习

  轻声读短文,不认识的字请教别人,再试着注上音节,看看你又认识了几个字。

  读了短文,你想到了《人有两件宝》中的哪些话?

  你会用树叶贴画吗?你还会做什么?说一说。如果你喜欢写,还可以写下来。

  第三课时

  (口语交际:猜谜游戏)

  ㈠、了解准备情况,复习,导入本课

  1、今天这节课我们开个猜谜会。小朋友的谜语卡片准备好了吗?检查。

  2、你们准备的是哪一方面的谜语呢?

  小朋友准备的谜语真多,我们这里都像个谜语王国了。今天我们就在谜语王国里游玩,看看谁是猜谜能手。

  3、你会猜谜了吗?

  ㈡、教师示范,说说收集谜语的过程

  1、老师在投影仪上出示自己收集到的谜语,介绍自己收集谜语的过程,并念出谜面。2、老师在投影仪上出示自编谜语,介绍自编谜语的过程,是抓住了什么特点(不说出谜底),并念出谜面。

  3、在老师念谜语的过程中,你认识了几个字?

  4、同桌互相介绍谜语的收集和制作情况。

  ㈢、师生对话,作猜谜示范

  1、我读你猜。老师主动交流:走到一个同学面前,有礼貌地说:“请你猜猜我的谜语吧。”

  2、师生对话。了解猜谜时的思考过程,或指出猜谜时考虑得不对的地方,不断提示,最后猜出。

  3、你读我猜。出示另一张谜语卡,请一生上来示范怎样去猜别人的谜语。这时,该怎样说。

  4、老师请猜出的小朋友在猜中者一栏中签名,并夸奖说:“祝贺你猜对了。请签上你的名字吧。”还可以怎样夸奖别人?

  ㈣、开展猜谜活动

  组织猜谜活动,播放轻松欢乐的音乐。

  参与部分猜谜活动,进行个别指导。

  ㈤、评出猜谜能手

  根据签名情况,评出十个猜谜能手,发给标志。

  ㈥、教学效果测评

  自己评价学习的效果:猜出了多少谜语,跟多少人主动交往,认识了多少个新字,夸奖自己。

  对认得多的给以表扬。

  ㈦、拓展性学习

  1、课后与同学交流,继续猜谜、识字,签上自己的名字。谁的收获大,进行奖励。

  2、认为哪个自编谜语最有意思,说说自己的意见。语文组长收集意见向老师汇报。然后对这些谜语的作者给予表扬。

  教后记:

  教学反思:

语文的教案2

  一、教材分析与教学设想

  本节教学内容为一首五言诗,共20个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人与自然的和谐美景,教学中应注意让学生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识记,体会意境、理解作者蕴含的感情。特殊儿童小A要继续培养她对古诗的兴趣,能借助画面大致知道诗所写的内容。能跟读古诗,会抄写2个字、课外古诗,并试着背诵《遗爱寺》几句。

  二、分层教学目标

  普通学生的教学目标——

  1.认识整首诗,会写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3.在充分朗读古诗的基础上,想象画面、走进意境,与作者产生共鸣。

  4.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和热爱祖国文化的思想感情。

  特殊学生的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前面的古诗,尽可能地指出图中有大致哪些事物。

  2.能较正确地跟读生字、古诗,诵读后能记住一、两句。

  3.会抄写2个字,能从课外古诗中去抄几首山水诗。培养热爱祖国文化的思想意识。

  三、教学准备:

  字卡、古诗配套的图片

  四、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提出问题。

  1.同学们,你到现在能吟诵哪些古诗?(小A也举手了,我请她也来背背)

  师小结:从同学们的吟诵中我仿佛看到一个个优美的画面,还重温了一些道理。的确,古诗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粹,经过千百年的沉淀,流传下来的能够更是精华中的精华,可谓字字珠玑。它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是我们近距离接触、感受中华文化的一个窗口。我们今天要学习一首白居易的新诗。

  2.师配乐诗朗诵(出示全诗)

  诗人来到遗爱寺,看到他周围的美丽景色,突发灵感,写下这首诗。

  (图片出示)你能从画中找到哪些景物?(请小A上来找找说说)

  3.认读生字。(请小A读读)

  [设计意图:电脑音乐的播放、图片等的出示,拨动了学生的心弦,促进了小A对古诗的直观感受。同时架起教者、其他学生、与作者之间的心桥,为下一步学习做好铺垫。]

  (二)整体入手、逐步感知。

  1.学生读古诗,出示“弄”字。

  师:这个字怎么来的?介绍会意字“弄”的来历,出示字理演变过程。

  [设计意图:“学贵有疑,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不疑则不进。”这里体现了教师对学生思考能力的培养,教师指导学生,逐步理解字意、掌握、拓展相关知识,这是不断生成过程,打开了学生的思维。]

  2.师:诗人在哪儿玩弄小石头?(请小A到图上来指一指。)从哪个字知道是在小溪边?出示“临”,你在哪儿见过它?介绍“临”字的演变过程。

  [设计意图:“生活即教育”教师从生活入手,捕捉生活中的教育资源,促进小A的辨别能力。学习是为生活服务的。]

  3.师:诗人坐在小溪边玩弄小石头心里会————?请大家带着这种语气齐读。

  师:接下来诗人干什么呢?出示“绕”做动作,理解这个字的.含义。

  绕字家族还有很多:“有火才能烧,有水才能浇,太阳出来是晓,过节踩高跷,别看长的像意思可不同。”

  [设计意图:“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法的指导,会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获得更多有实际作用的知识,锻炼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4.诗人来到遗爱寺看到这么美的景色,你美美地读第一、二行。这时候,诗人的耳边响起鸟叫声和泉水的叮咚声。(教师巡视,指导小A的朗读,进一步正音、补缺)

  师:这里藏着你们的老朋友,你们天天见到“语”在古诗中什么意思?看到这些你想说什么?读“时时闻鸟语,处处是泉声”。(请小A认真地读)

  [设计意图:在情境中感悟诗歌的意境,读中体会诗人的情感,与文本产生共鸣,学生内心触动深刻,理解加深。同时也让小A不断地巩固古诗。]

  5.出示填空:这是一首()的短诗,诗以“()”、“()”、“()”、“()”、“()”的点染,勾勒出遗爱寺令人神往的风景,通过”()”、“()”、“()”等动作描写,表达了诗人()的热爱。(填完后,请小A跟着同桌一起读。)

  师:让我们身临其境,跟随白居易的步伐一齐来到庐山脚下,学生配乐朗诵诗意,其他学生闭目聆听。

  [设计意图:在填空、音乐中,总结全文,升华了情感。]

  (三)、教后选读、适当拓展

  1.读词语。(请助学小伙伴教教小A)

  [设计意图:及时巩固新知]

  2.选背山水诗歌。(让助学伙伴帮小A找一找山水诗,请小A摘抄几首山水诗)

  [设计意图: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对学生布置不同层次的要求,达到积累,拓展的目的,使学生在原有的水平上不断提高。]

语文的教案3

  一、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乐趣中学习“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进行学习。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力求做到让学生变得鲜活,让学生学得兴致盎然,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享受学习的乐趣,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如在教学《群鸟学艺》一课时,我先在课前精心地制作了各种鸟的图片,在导入新课时,我采用了故事导入法,告诉学生今日教师给他们请来了一群可爱的鸟朋友,然后出示鸟的图片,把它们贴在黑板上,学生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被激起。在此基础上,揭示课题。这样的教学,学生就会容易入情入境,展开想像,比起简单的讲述更能激发学生的灵性,开启学生学习之门。

  二、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全面展现自我新课标强调: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所以,教师在课堂上要巧设问题,引导学生,点拨学生的思路,学生要经过自我的活动,获取知识。所以说,课堂舞台上的主角不是教师,而是学生。没有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教学,不可能有高质量和高效率。心理学家认为:“课堂上仅有经常性启发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自我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探索知识,寻求答案的最佳学习状态中。”如在教学《群鸟学艺》一课时,揭示课题后,我先让学生围绕课题提出问题,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课文,把找到的问题答案用直线划出,不明白的地方用问号标出。

  自学时要求学生做到边读边想边动手。经过这样动手、动口、动脑训练学生,能促使他们在最大限度里发挥自我的智慧和本事,在自主学习中掌握知识,构成技能。所以,课堂教学中仅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在全方位参与中学习,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参与率,使语文课堂生机勃勃,充满活力。

  三、放飞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互动中学习。在语文教学中,构建语义的理解、体会,要引导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胆的各抒己见。教师应因势利导,让学生对问题充分思考后,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知识的积累等发表不一样的见解,对有分歧的问题进行辩论。经过辩论,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感悟,懂得了知识是无穷的`,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体会学习是无止境的道理。这样的课,课堂气氛很活跃,其间,开放的课堂教学给了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教师也毫不吝惜地让学生去思考,争辩,真正让学生的思维在无拘无束的讨论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给课堂教学注入生机。如在教学《群鸟学艺》一文时,问学生:“学了这个故事你们明白了什么道理”大部分学生都回答了仅有耐心、虚心、认真地学习,才能学到真本领。可有一个学生却回答的不一样,他说是凤凰教师教搭窝的方法不好,才使有的鸟没有学会搭窝。他的回答激起千层浪,学生们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并列举了一些好的教学方法。

  最终,我在学生们讨论的基础上作了全面的总结,使他们对课文的寓意有了比较正确的理解。这样做,保护了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让他们的个性在课堂里得到了充分的张扬。四、开展多种形式的朗读,让课堂教学“活”起来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其语境描述的美妙,语言运用的精妙,思想表达的深邃,见解阐述的独到,都是引导学生感悟的重要资料。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反复朗读,像朗读比赛,组织读书会、朗诵会,写读后感等,以发掘每个学生的智慧潜能,发挥学生的一技之长。在朗读过程中,理解资料,积累词句逐步提高阅读本事,又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本事。

  如:在教学《群鸟学艺》一课时,让学生在阅读中抓重点,引导学生对各种鸟的语言进行反复诵读,以悟出它们内心的想法和学艺的态度。同时,让学生在感悟的基础上,自编自演了课本剧,他们那逼真的形象、丰富生动的话语、独特的表演手法,体现了对课文资料的理解。这样的教学让学生选择自我阅读感悟的精华,进行具体表述,让他们在各自品评中进一步得到升华。五、尊重每一位学生,让学生品味成功的喜悦热爱学生,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学生,让他们都感受到教师的关心,良好的师生关系促进了学生的学习。

  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应当仔细注意学生的一言一行,尤其是要注意观察那些学困生的言行。教师应当有一双善于发现的学生的“美”的眼睛,留心学生某一方面的优点、亮点,引导他们参与适宜的学习,发挥他们的特长优势。如果教师的冷淡、责怪、不适当的批评往往都会挫伤学生的自信心,而一旦丧失自信心,那么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就会大大削弱,当然对语文学习也就提不起兴趣了。

  所以,作为语文教师应努力创造条件让学困生在语文课堂上获取成功,尝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让这一部分课堂上的弱势群体动起来,使课堂真真实实地活起来。如何有效提高弱势群体的学习积极性呢我在教学实践中尝试了分层教学,即经常让一些成绩较差的学生回答一些很浅显的、在书本上很容易找到答案的问题,做一些简单的基本题和练习作业,如果答对了、做对了或者答对了、做对了其中的一部分,就立即加以表扬,表扬他提高了。

  然后逐步加大训练难度,提高训练要求,让学习困难生在不断的训练中获取点滴的长进,体验成功的欢乐。另外,对于学困生我还经常作出一些激励性的评价。例如:“其实你很聪明,只要多一些努力,你必须会学得很棒。”“这个问题你说得很好,证明你是个爱动脑筋的学生,只要努力,你完全能学得好!”“你的看法很独特!”“你的分析很有道理!”诸如此类的评价,不但承认了学生的提高,并且强化了学生的提高,并使学生在心理上也感受到提高。由此喜欢上语文教师,也喜欢上语文课。

  总之,要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满活力就必须要把它变成学生乐于学习的场所,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让他们的个性在课堂上飞扬。

语文的教案4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感受到阅读的乐趣,培养学生的情感。在阅读中感到北京的美丽,培养学生对美的向往。

  2.在媒体的帮助下,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天安门广场的布局美。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三段.

  教学重点:了解天安门广场的布局,热爱北京天安门广场的整齐美。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同学们,我们一年级的时候就学习过:“我是中国人,我爱五星红旗。”你们热爱我们的祖国吗?你们知道我国的首都是哪儿?谁去过北京?你们愿意把你了解到的北京介绍给我们吗?(教师相机表扬学生,肯定他们热爱祖国的美好情感,激发爱国热情,调动学习积极性)。

  2、今天,老师带你们到北京去转一转、看一看,你们高兴吗?(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请同学们大声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不丢字、加字。

  2、(相机鼓励学生读的积极性)指名读课文,注意思考,课文都向我们介绍了什么?

  3、反馈对课文的了解情况。

  三、分析课文:

  通过课文的介绍,北京的什么地方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给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机会)。

  第一自然段:点明本文介绍的主要内容。

  第二自然段:

  1.了解广场的建筑物的.特点,布局整齐。

  2.小组讨论,画出广场布局示意图。

  3.课件演示天安门广场。指导朗读。

  第三自然段:

  1、了解路和桥的特点。

  2、过课件演示让学生感受北京大都市的繁华。

  3、通过读表示出对北京的热爱。

  第四自然段:

  1、了解北京的名胜古迹。

  2、你还知道北京的哪些名胜古迹?(扩展知识)

  第五自然段:

  1、了解北京的著名景观

  2、结尾课件,让学生了解这些景观。

  3.读指导,“到处……到处”要重读。

  4.、你还想要了解哪些有关北京的知识呢?

  四、归纳课文: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对北京有什么感受呢?

  五、播放萨马兰奇宣布2008年北京召开奥运会的录像。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情景吗?同学们,想一下距2008年奥运会还有年的时间,在这6年中,你准备为北京,为奥运做些什么呢?(发散思维,树立民族自尊心)。“新北京,新奥运”,让我们记住这个口号,更预祝北京能更加美丽。老师也祝愿同学们更加进步!

  第二课时

  一、回想课文讲了什么?

  二、幻灯出示带有生字的词语。

  指名读,注意读音;齐读。

  三、出示生字:

  1.想读的站起来大声读。

  2.看看哪些字是自己阅读时认识的。

  3.观察要学的字再结构上有什么特点。(独体字多)

  4.怎样记住这些字。(拆分法、口诀法、熟字换部件)

  5.范字:严、史。

  6.其余字,利用写字书,学生自己仿写,每个字写一遍,同桌互评,哪个字写的好,再写一遍。

  7.生板书:想写哪个字就写哪个字并组一个新词。

语文的教案5

  【课堂整体设计思路】

  本文系该届初一新生接触的第一篇文言文,过早过深的讲授文言知识将影响学生对古文循序渐进的认知规律;探究性学习要求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不宜在字句上过分苛求标准答案;《童趣》一文充满奇思妙想,意趣盎然,正是让学生自主学习、没有畏难情绪的好教材,可充分利用它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通过学习,感受到自然之趣、生活之趣乃至学习之趣、语文之趣、古文之趣。

  基于以上三点,第一课时将侧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他们通过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文章内容之间的共鸣点,来感性认知古文。字字落实及当堂成诵的教学环节将作为第二课时的重点内容。

  【教学过程】

  〖课题

  《童趣》(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1、疏通文意。

  2、简要概括。

  3、想像联想。

  〖教学难点

  控制好概括复述的分寸。

  〖教学目标

  1、疏通文字,掌握文章大意并能概括。

  2、通过阅读讨论,学习本文运用联想、想像突出“物外之趣”的方法。

  3、体验自然之趣,联想之趣。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计时3分钟讨论童年趣事)“游戏是儿童的天性”,还记得你们的游戏和快乐吗?

  二、说趣

  (挑选一至两个游戏,请学生讲述)

  投影:“趣”

  投影:“童趣”

  三、投影

  “文学常识”

  “文章”诵读文章、疏通文字。

  “文字注音”。

  四、投影:“难句举例”

  难句释疑(学生自己讨论,教师点评)学生首先互相提问和回答结合课后练习的译文方法:A加字B换字C用自己的话概括,进行举例说明投影难句,学生运用方法解决。

  五、概述文意

  (讲述的是故事,不是翻译)

  六、学生探究学习、研究课文

  学生提出问题并讨论解答,教师协助。

  七、投影

  1、作者在本文要表现的主题。

  2、主要内容。

  3、方法:

  推出→想像与联想(简释)

  八、投影:“同心圆”

  想像力训练游戏,体验“趣味”。

语文的教案6

  教学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丫杈、寂寞、憔悴、肃杀、诀别、嫌恶、什物、惊惶、瑟缩、傲然、虐杀、宽恕、恍然大悟、苦心孤诣”等词语的读音、字形和词义。

  2、明白本文的主旨。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要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文中所蕴含的浓浓的同胞手足之情,学习鲁迅严于自省、知错必改的情操与美德。

  3、初步掌握圈点勾画的学习方法。

  4、借鉴本文在铺陈误会和冲突中写亲情的方法。

  教学重点

  1、整体感知文意,体味本文在兄弟间发生的误解冲突中层现的浓浓的亲情。

  2、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圈点勾画的阅读方法,在自主阅读中质疑问难,深入探究。

  教学难点

  1、理解本文含蓄深沉的立意。

  2、揣摩文中艰深难懂的语句,理解其深刻内蕴。

  教学准备

  幻灯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一)由有关风筝的诗歌导入,引入本文的篇名、体裁和作者。

  (二)简介本文的作者鲁迅。

  鲁迅,(1881—1936)本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字豫才。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二、预习检查

  (一)读准下列字音

  1、生字

  丫杈chà憔悴qiáocuì模样mú嫌恶xián wù可鄙bǐ什物shí

  惊惶huáng瑟缩sè惩罚chéng虐杀nüè宽恕shù苦心孤诣yì

  堕duò蜈蚣wúgōng伶仃língdīng

  2、形近字

  嫌xián嫌恶怒nù愤怒堕duò堕落

  赚zhuàn赚钱恕shù宽恕坠zhuì下坠

  诀jué诀别

  决jué决定

  抉jué抉择

  3、多音字

  è凶恶shí什物mó劳模

  恶ě恶心什模

  wù嫌恶shén什么mú模样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自主朗读课文

  1、朗读要求:

  ①读准字音;

  ②停顿恰当;

  ③读出感情;

  ④读出重音。

  2、根据课文的内容,快速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①课文是介绍风筝这种工艺品的吗?(不是)

  ②风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线索)

  ③试着用一句话概括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课文记叙了“我”毁掉了弟弟的风筝,后来我知道自己错了,准备向弟弟道歉,而弟弟却不记得了。)

  ④课文写作的时间是哪一年?你知道那时的中国正处在什么社会吗?(1925年、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⑤文章记叙的顺序有哪几种?本文记叙的顺序是什么?(顺序、倒序、插叙)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一)听歌激情:放歌曲《三月三》,“又是一年三月三,风筝飞满天,牵着我的思念和梦幻,走回到童年……”,引发学生对放风筝的美好感受的回忆。

  (二)简谈感受:你们喜欢放风筝吗?能和大家谈谈放风筝时的感受吗?

  (三)风筝带给你们以无尽的梦想和快乐,是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尽情享受这份放飞风筝的自由和快乐呢?让我们走近文坛巨匠鲁迅先生的兄弟之间,来了解一段关于风筝的故事。

  二、整体感知

  (一)概括故事。要求从时间、人物、事件、情感等角度用一句话概括:这是一个______的故事。

  (二)略说人物

  自由朗读集中写风筝事件的两段后,说说这两个人物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学生大致会这样说:

  (1)从“体弱多病”可以看出小弟是病弱的,需要锻炼的。(可见小弟走出户外去活动,对健康有多重要。)

  (2)从“惊惶,失了色瑟缩着”可以看出小弟是软弱的,胆小的;

  (3)从“可鄙”一句看出,“我”是老成古板的;

  (3)从“惊呼、跳跃”即可看出小弟痴迷于风筝、热切向往放风筝;

  (4)从“做出蝴蝶风筝”看出小弟是心灵手巧、聪明的;

  (5)从“伸手抓断”、“踏扁”、“傲然走出”可以看出“我”是粗暴专横的,活脱脱一副凶神恶煞的样子。

  三、研读“悲哀”

  (一)朗读体会

  读全文,我们能感受到全篇都笼罩着一种怎样的感情?(悲哀)

  1、把全篇抒写悲哀心情的句子找出来朗读,体会作者感情。指名学生朗读,教师相机指导,及时点评。

  2、个别朗读后,四个小组连缀读完所有抒写“悲哀”心情的句子。

  (二)合作探究

  学生从抒写“悲哀”的句子中就表达隐晦含蓄、不合常情的.语句进行自主提问,教师将提出的问题归纳成以下几个,先由四人小组合作探讨,然后在全班进行交流。

  ①教师示范提问:看见风筝本是令人快乐的,为什么在我却是一种惊异和悲哀?

  ②“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怎么说春天“久经逝去”?为什么又说春天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

  ③我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为什么说是“不幸”的?

  ④文章结尾为什么说“悲哀”是无可把握的?我为什么要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四面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有没有别的含义?

  四、思维延展

  (一)讨论主题感悟警句

  1、引导思考:一件记录着某种遗憾的往事,兄长追悔莫及,小弟为何全忘了呢?对鲁迅先生而言,小兄弟不怨恨好不好?

  2、作者通过这个故事,是想告诉读者什么道理呢?文中有一个警句,请找出来,齐读。

  3、你赞同这个道理吗?谈谈自己的理解。

  例如:

  多玩游戏能使儿童活泼、聪明、健康。

  玩游戏(如搭房子、过家家等),能放飞人的想象,想像的世界奇妙无穷。

  爱玩的孩子显得机灵、活泼,而在家长管束下老实安静听话的“乖孩子”,可能因天性被抹杀而缺少头脑和灵性,依赖性强。

  玩玩具或游戏过程中,人是要仔细动脑筋的,要观察要思考,这将有利于孩子智力的开发。

  (二)联系生活讲述故事

  回忆你玩玩具、玩游戏的快乐与忧伤,选一个最难忘的,讲给大家听。

  教师小结:玩具与游戏能让孩子得到一生受用不尽的财富——快乐、思考、创造和智慧,难怪偶然明白道理的兄长心底的悲哀久久拂之不去,受尽一生的内心折磨。

  (三)进入文本与人对话

  1、学过课文,了解了兄弟二人的行为和内心情感后,你想对哥哥或弟弟说些什么呢?说劝慰、鼓励、理解、敬佩的话都可以。

  老师范例:对兄长,我想说,你是那么严厉地自责,反省自己,我分明看到了你的美德。(敬佩)

  2、学生四人一组进行第二次合作交流,然后在全班进行交流。

  学生的对话会从兄长的善良、严于自省,小弟的怯弱、纯真、宽容,兄弟间的手足情深,封建教育思想的弊端等角度展开,在与人物对话中多角度地理解主题,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

  五、结语

  一出风筝事件,牵动千千万万读者的心,兄长严于自责,小弟全无怨恨,这兄弟间的情谊因风筝事件而显得更美、更和谐。鲁迅先生在这篇散文里不仅揭示了传统观念对儿童的毒害,也为我们吹奏了一曲人情美的温馨之歌。还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童心的浪漫,自由的可贵,愿同学们都能拥有自己自由、快乐发展的天地,让我们一起来背诵清朝高鼎的一首《风筝》的诗吧!

  学生十分愉悦地、无限向往地齐背“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放纸鸢”,结束新课。

语文的教案7

  教材解读:《白鹅》是著名漫画家,作家丰子恺先生描写动物的一片佳作。作者描绘了一只白鹅,从刚抱回家开始,就给人留下了性格高傲的印象,继而又通过白鹅的叫声、步态和吃相细致刻画了这一特征。文章语言幽默、诙谐,极富情趣,让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生命的关爱,对生活的热爱。

  设计理念:努力做到“求真、求实、倡简”,注重三维目标的整体融合,紧扣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文本,体会情感,与作者产生共鸣。并重视语文实践应用,在听、说、读、写的语言文字训练过程中提高语文能力。充分发挥“导”与“学”的功能,让学生在师生共建的自主、互动的情景中学语文,用语文。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了解白鹅的特点,体会作者对白鹅的喜爱之情;

  3、学习抓住白鹅的特点,体会作者对白鹅的喜爱之情;

  4、学习抓住特点描写的`方法,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和幽默风趣。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时怎样写出白鹅高傲的特点的。

  教学难点:

  从那些看似贬义的词语中体会作者对白鹅的喜爱之情。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准备:课前布置学生观察鹅。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略)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直奔重点

  1、通过上一节的学习,大作家丰子恺笔下的白鹅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同学们能从不同的角度分析白鹅的特点,真的不错。其实,文中有一句话就告诉了我们白鹅是一个怎样的动物,你知道诗哪句话吗?

  3、学生交流。引出中心句:“好一个高傲的动物!”指名读,齐读。(板书:高傲)

  4、体会过渡段的作用

  (1)白鹅的高傲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呢?用课文中的话说一说。 “白鹅的高傲,要表现在它的叫声、步态和吃相中。”

  (板书:叫声,步态,吃相)

  (2)这句话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呢?情大家联系上下文体会一下。

  (3)小结:这是个过渡句,不经承接了上文“好一个高傲的动物”,还引出了下文“鹅的叫声……”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使文章表达自然,条理清楚。

  二、自主阅读,感受高傲

  课文就是从白鹅的叫声、步态和吃相几方面写出了鹅高傲的特点,请学们默读课文,想一想作者是怎样描写这些特点的,在你感受深的词句上画记号。

  三、互动交流,品读高傲。

  根据学生汇报情况,随机调整教学流程,引导学生交流自己找到的重点语句。

  1、品读叫声的高傲,

  (1)指名读句子,谈理解。(板书:严肃郑重,厉声呵斥)

  (2)交流想想,如果鹅也会说话,你们猜猜他会说什么?

  (3)练习朗读句子,读出鹅叫声的高傲。

  (4)小结:正因为鹅的勇敢尽职,它的高傲才显得可敬,怪不得作者说:“好一个高傲的动物”(齐读)

  2、品读步态的高傲

  (1)指名读句子,交流:白鹅走路有什么特点?

  (板书:傲慢从容,大模大样)

  (2)你认为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白鹅走路的特点的?

  (3)指导朗读

  ①见过净角出场没有,净角就是京剧里的花脸(教师表演净角走路)

  ②想象鹅就在你的眼前踏着这样的步,读出它的高傲(指名读,评价)

  (4)小结:你们看,这鹅连走路的样子都那么高傲,难怪丰老先生要感慨它是(齐读)“好一个高傲的动物”

  3、品读吃相的高傲

  (1)作者说:“鹅吃饭,常常使我发笑。”鹅的吃相怎么会高傲得使人发笑呢?请大家默读5—7自然段,把你觉得有趣的地方画出来,想想为什么喜欢,然后再续读。

  (2)说说你喜欢哪些描写?为什么?

  四、体会情感,总结写法

  1、学了这篇课文,你从字里行间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情感?

  2、作者这么喜欢这只白鹅,为什么还要说它鹅老爷,架子十足,高傲,厉声呵斥,傲慢从容,三眼一板?,

  3、小结:作者用这些似乎有贬义的词语写白鹅的个性,更让我们感觉到作者对鹅的喜爱,这种运用反语的写法值得我们学习。

  4、文中除了用这种写法来表达对白鹅的喜爱之情外,还用了什么方法呢?

  (引导学习发现拟人,对比的写法)

  五、拓展延伸

  这篇课文又很多有趣,生动的语段,同学们可以积累在你的摘抄本上,可以把喜欢的部分背下来。同时,也可以观察椅子啊自己喜欢的小动物,采用本文的写法,写一篇观察日记。等学完这组课文之后,我们要比一比,看谁写的小动物能灵活灵现地展示在我们面前。

  板书设计:

  姿态:伸长颈子,左顾右盼

  步态:从容傲然

  白鹅——高傲可爱

  叫声:厉声呵斥

  吃相:三板一眼

语文的教案8

  一、直接导入新课,读课题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新课文,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成果展示

  1、认读词语

  课前大家预习了课文,通过检查,这些字音容易读错,生读。重点强调:“当”的读音。

  (出示课件:咆哮、狞笑、放肆、势不可当)

  2、理解“咆哮”

  (1)咆哮两个字都有口字旁,推想一下,张着大嘴,洪水像什么?(像狮子、像猛兽)。猛兽发出的巨大的声音就是——咆哮!

  (2)感情朗读词语:能不能想象着猛兽咆哮的样子再来读这个词。

  (3)方法小结:推想词语的意思,再想象画面,就能把词读得有滋有味。

  3、指导书写:

  出示预习中难写的字,易写错的字(祭奠)

  (1)教师范写生字,学生观察

  (2)学生书写生字,教师巡视指导,强调写字姿势。

  在课文中谁祭奠谁?(师板书:老支书、小伙子)

  4、概括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看板书:老太太为什么要祭奠他们,课文到底讲了一件什么事儿啊?用自己的话简单地说一说?

  三、激情升华

  1、总结全文:对于老支书,他留在我们的.记忆里的只是他的形象,还有他在洪水当中的语言动作,让我们一起来重温当时的情景。

  2、师生对读课文:随课件演示读:(此对话中,学生读红色的句子,有课件展示,黑色字体有教师读)黎明时分,灾难突然降临沉睡中的小山村,生读:山洪咆哮着,一群受伤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挡。

  四、拓展延伸,读说结合

  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桥?

  老一辈革命家就向桥。架在两个时代中间,使人们通过他们从贫穷落后的旧社会,走上了繁荣富强的新中国。五年级下册16桥教案辛苦的老师们就像桥一样,架在愚昧与文明之间,默默无闻地让学子们通过自己,走向新生活,建设更加美丽的新中国。抗洪救灾战士们就像桥一样,一脚跨在地狱大门,一脚跨向美好生活,使再区的人们通过自己,脱离危险,去建设新生活。一本本写满亲情的书籍,就如一座座小桥,架在两代人之间,使出现的“代沟”慢慢愈合。

  五、限时作业

语文的教案9

  教学目标

  在诵读儿歌的过程中,准确识记“饭、能、饱、茶、泡、轻、鞭、炮”等字。(重点)

  在看部首识字的过程中,发现生字部首与其意思的密切联系。(难点)

  区别理解“青和清、在和再”的意思,会用它们填空。练习查字典,培养学生查字典的学习习惯。(重点)

  正确、流利、有节奏地朗读歇后语,借助图片大致了解描述的内容,并背诵积累。(难点)

  和大人一起朗读故事,明白故事主要描述的是什么内容,知道狐狸为什么对乌鸦说好话,懂得乌鸦上当受骗的原因,启发学生不能听信花言巧语,要专注做好眼前的事。(难点)

  课前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字卡。(教师)

  字卡。(学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识字加油站

  (多媒体出示喜羊羊图片)导言:我们的好朋友喜羊羊来了,它还给我们带来了礼物,想不想知道是什么?(课件出示“饭、水、足、手、衣、火”的图片)学生说出图片上的事物。

  引导学生说出图片上的事物能用来做什么,同时逐句出示儿歌内容,引导学生相机识字。

  (1)自由读儿歌,读准字音。

  (2)指名读儿歌,师生正音。

  引导学生利用字卡,同桌之间自由交流识字:饭、能、饱、茶、泡、轻、鞭、炮。

  (1)读准字音:“茶”是翘舌音,“鞭”是三拼音节,泡(pào)和炮是同音字。

  (2)认清偏旁,说说字义和偏旁的关系。

  (3)交流识字方法。如:利用形声字的特点识记生字:泡、饱、炮。

  (4)同桌互相考一考:抢读生字,看谁读得准确。

  以小组为单位,开火车认读生字。

  导学:喜羊羊为大家鼓掌,大家真棒!听一听,它又说了什么?(课件出示泡泡语:你能看图背诵这首儿歌吗?)

  引导学生把学过的生字放入儿歌,速读速背儿歌。

  设计意图:借助学生们喜欢的卡通人物图片导入,引领学生在趣味观察中认识儿歌中的主体事物。在此基础上的认字都是以“自主交流、活动探究”的形式完成的,既提升了识字实效,又尊重了学生自主发展的需要。

  二、认真观察,我的发现

  导言:由于同学们表现得非常棒,现在喜羊羊要带我们去汉字王国逛一逛。一年一度的汉字王国运动会的开幕仪式就要开始了,让我们随着喜羊羊一起看看都有哪些队伍参加。

  课件播放第一支走来的队伍——口字旁家族,并出示相应生字“吃、叫、吹、咬”。

  (1)齐读生字,引导学生观察这四个字有什么共同点。(课件出示口字旁)

  (2)引导学生思考口字旁的字大都和什么有关,然后指名汇报,并表演。

  (3)导学:这支队伍想扩充,还有哪些字宝宝可以参加呢?(预设:“喊、叹”等。)

  课件播放第二支走出来的队伍——提手旁家族,并相应出示生字“提、拔、捉、拍”。

  (1)导言:观察生字,你发现了什么?(课件出示提水、拔萝卜、捉小鸡、拍球图片)

  (2)引导学生思考提手旁的字和什么有关,并再举几个例子。

  课件播放第三支走出来的队伍——足字旁家族,并出示生字“跑、跳、踢、踩”。

  (1)导言:最后一支队伍比较特殊,大家来看看都有谁呢?(生齐读)

  (2)引导学生观察这一组字又有什么相同点。(课件出示足字旁)

  (3)足字旁的字多数和脚部动作有关,学生举例子。(跺脚、跳跃等)

  设计意图:借助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在自主发现中了解汉字造字规律,初步树立归类识字的意识。

  三、情感体验,字词句运用

  导言:喜羊羊在汉字王国玩得特别愉快,它喜欢这里的山山水水,它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色?(课件出示青山和清泉的图片,并注明这两个词语,突出“青”和“清”两个字。)

  (1)同学们,观察这两个字,你们发现了什么?

  预设:读音相同,意思不同。“青”表示绿色,而“清”表示清澈和清楚。

  (2)课件出示:“远处有x山,近处有x泉。”学生试填,并说明理由。

  (3)学生小组讨论还可以用“青”和“清”组哪些词,并用词语造句。

  课件出示:“在”和“再”。引导学生说出哪个是“再见”的 “再”,并说明理由。

  预设:在生活中我们经常能听到“再见”这个词,“再”表示又一次的意思。

  教师引言:“在”表示存在或者表示存在于某地点,比如:在家、在场、在外面……

  课件出示选字填空:放学了,大家x教室门口和老师说x见。

  (1)指导学生用“在”和“再”填空,并说明理由。

  (2)课件出示选字组词练习:x家、正x、x学校、x次、x来。学生讨论怎样填写,并用填写的词语造句。

  完成教材64页的翻字典游戏“比比谁最快”。

  设计意图:通过生动的图片,直观理解“青”和“清”的意思,再填字组词造句,降低了学习的难度。比较两组同音字时,都是先理解再运用,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借助有趣的“翻字典游戏”激发了学生查字典的兴趣。

  第二课时

  一、诵读歇后语,日积月累

  导言:喜羊羊今天给我们带来几幅图画谜语呢,谁能猜出每幅画的谜底?

  (1)课件出示图片:小葱拌豆腐。

  导学:大家看看这盘菜的颜色,用一个词来形容。

  预设:又青又白、绿白相间、清清(青青)白白……教师给出一清(青)二白。

  (2)课件出示:竹篮子打水、芝麻开花、十五个吊桶打水图片。师生交流共同猜谜语。

  引学:刚才我们猜的是歇后语,歇后语是中国人民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它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起“引子”作用,像谜语,后一部分像谜底。

  (1)请你读一读教材中的歇后语,对照图片体会其中的含义。

  (2)同桌对读歇后语,一人读前一部分,一人读后一部分。

  (3)课件出示歇后语的前一部分,学生齐说后一部分。

  拓展其他歇后语。

  (1)课件出示几个课外歇后语,小组交流学习,互相纠正字音,反复练读,直到全组同学都会朗读为止。

  (2)借助图片指导学生边读边理解,最后熟读成诵。

  小结:歇后语的种类有很多,有谐音类、喻事类、喻物类、故事类等,内容广泛,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去搜集。

  设计意图:本环节设计主要以读为主,熟读成诵。让学生以多种方法练习朗读,借助图片,在读中感悟,并鼓励学生去搜集、去积累。

  二、共同阅读,感悟道理

  导言:一个晴朗的日子,乌鸦找到了一片肉站在大树上,正准备回家喂宝宝,却遇到了树下寻找食物的'狐狸。(课件出示:短文插图)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情呢?(课件配图播放故事)

  学生初步了解短文内容。教师出示字卡,指导学生学习发音易错的生字。

  指导朗读短文,把短文读得正确、流利。

  引导学生思考交流:狐狸几次对乌鸦说话?乌鸦有什么表现?画出狐狸的话读一读,想想狐狸为什么要这样说话,乌鸦为什么上当受骗,通过这个小故事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讨论交流:如果今后你遇到这种情况,你会怎么做呢?

  三、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回家和大人一起朗读《狐狸和乌鸦》这个小故事,并把你学到的内容讲给大人听。

  把搜集到的歇后语和同伴交流一下,看看谁记得多。

  设计意图: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应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的能力。一年级的孩子虽然年纪小,但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来交流和表达。教师应充分给予他们思考、表达与交流的空间,让学生在交流中丰富语言,在交流中感悟内容,在交流中明白道理。

  教学反思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减少语文园地的内容带给学生的枯燥感,我设计了“喜羊羊参加运动会”的一系列情境。借助课件里的图片和动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乐于参加学习活动,以语文园地中的各板块内容为主体创设情境,将学生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在观察与倾听上,迅速提升了学习效果。

语文的教案10

  一、教学目标

  1、认识并会写本课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背诵下来。

  2、通过朗诵、书下注释理解诗句的内容,激发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3、感悟诗歌中所蕴涵的思乡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内容。

  教学难点:感悟诗歌中所蕴涵的思乡之情。

  三、教学方法

  情景设置法、朗读法、问答法、小组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体会到了诗人对家乡的眷恋,哪位同学知道其他关于思乡的诗歌呢?(学生自由回答)大家还记得我们之前学过的《静夜思》吗?那我们一起有感情地齐背这首诗。那么今天,老师将和大家一起再学习一首同类型的诗歌——《秋思》(学生齐读题目,板书课题)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通过课前预习,哪位同学能给我们介绍一下张籍呢?学生举手回答后,教师出示ppt中张籍的文学常识。

  2、学生默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字词,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自学生字词,然后提出不理解的词语,教师作适当的点拨。

  3、教师范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分小组比赛朗读、男女生赛读。

  (三)深入研读,重点感悟

  1、学生举手朗读。举手说一说:这首诗歌名为《秋思》,是什么意思呢?

  明确:在秋天时的所见所思。

  2、这首诗讲了什么内容?

  明确:秋风乍起,客居洛阳城的诗人想写封信,给远在家乡的亲人,可是要说的话太多了,竟不知从何说起。信写好后,又担心匆匆写就的信不能把自己的意思完全表达出来,当送信人要出发的时候,又打开已封好的信查看。

  3、全班齐读前两句,学生思考回答:

  ①“洛阳城里见秋风”,仅仅是要说秋天到了吗?

  明确:

  秋天大雁南归,秋风萧瑟,更能引起游子的思乡之情,增添悲凉的气氛。秋风是无形的,可闻、可触、可感,却不可见。秋风所包含的寂寥肃杀之气,也可使秋叶纷纷,落红遍地。客居他乡的游子,见到这一切,更能勾起羁泊异乡的孤独寂落情怀,引起对家乡、亲人的悠长思念。

  ②“意万重”是什么意思?能看出什么?

  明确:要表达的东西很多。作者离开家乡和亲人很久了。

  ③如果是你离开家那么久,你会有什么感受呢?

  学生自由回答,表达思乡意思即可。

  4、学生齐读三、四句,分成小组讨论:

  ①作者为什么会把封好的信又拆开了呢?

  明确:

  因为诗人要说的话太多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太深切了,信都封好了,还怕落下什么没有写在信上,所以才会又打开来看,再多写点。

  ②从这两句感悟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明确:浓浓的思乡之情。

  ③作者想说的话能都写下来吗?为什么呢?

  明确:

  不能,因为作者想说的太多了,信纸根本不够写,不够作者表达,而且“匆匆”也说明了写家书时的匆忙,不可能有那么多的时间让作者把想写的内容都写下来。通过这个细节,我们仿佛看见了诗人急切地要与家人交流的心情。他的心情因思乡而纷乱,所以才出现了“又开封”的事。

  (四)拓展延伸

  书信,是联系游子亲情的纽带,所以诗人借家书写思念家乡之情的诗很多。如,唐代孟郊《归信吟》中说的“书去魂亦去,兀然空一身”。我相信,当书信被捎走的时候,诗人的心也随之而去了。此情此景,让人生出多少感慨啊!ppt出示其他与家书有联系的诗歌,积累下来。

  (五)小结作业

  小结:

  盛唐绝句,多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较少叙事成分;到了中唐,叙事成分逐渐增多,日常生活小事往往成为绝句的常见题材,风格也由盛唐的雄浑高华、富于浪漫气息转向写实。

  张籍这首《秋思》,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一个小小的片断──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非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客居他乡之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

  作业:

  1、背诵《秋思》,积累与家书有关的诗句。

  2、如果你也是离家很久的游子,请你写一封家书给父母,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本课在教学时,由于学生经验不够,对于思乡类型的诗歌把握得不够深刻,所以应该在教学中多引导学生结合学过的思乡的诗歌进行比较分析,例如列出《泊船瓜洲》和《秋思》两首诗的比较表格,对比分析,并在进一步的交流中不断加深体会,总结思想类诗歌的特点。

  《秋思》说课稿

  各位领导,老师好!

  我这节课所教授的《秋思》是人教版五年语文上册第二单元《5、古诗词三首》中的第二首。下面我就从自己对教材的理解、教学设计、教学方法的选择、学法指导及教后反思等方面简单的谈谈自己的感受,敬请各位领导、老师多多指导、帮助!

  一、明确教材地位

  小语教材是按单元编排的,每一个单元都有一个“主题”,教师要围绕“主题”来设计和组织教与学的活动,做到心中有目标,心中有要求,心中有学生。

  第九册语文第二单元的主题是“浓浓的思乡情”,单元单元训练重点有三个:

  一是让学生通过读书,体会作者对家乡思恋、挚爱的思想感情;

  二是通过对比阅读,使学生领悟到都是抒发思乡的情感,思乡的方式、寄托的对象却是因人而异的,引发乡思的事物也是各不相同,从而体会到作者的感情是通过一些景物或事物表达出来;

  三是通过读书,引导品味语言,丰富学生的情感积累。

  《秋思》是一首叙事抒情诗,诗人张籍借助日常生活中一个小小的片段——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非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客居他乡之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

  二、设计理念

  古诗词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宝库里最亮丽的瑰宝,或喜或悲,或叙或议,浓缩在方寸之中,读来令人神思激荡。

  《秋思》语言平实而情韵绵长,诗歌的语言、意境方面有很大的挖掘、发挥的空间,按照新课标提出的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的要求,本节课旨在通过引领学生经历学习古诗的几个步骤,即:知诗人,抓字眼,明诗意,想诗境,悟诗情,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验诗人的内心感受,进入古诗描写的意境,在朗读吟诵中感悟古诗的意蕴和情感。

  为了引导学生能从看似平常的文字背后品读出诗人潜藏的浓郁情感,领悟诗人复杂深沉的乡情,教学中,教者力求通过主线问题的探究,引导学生读、思、议,并展开丰富的想象,很快进入特定的思乡怀亲的情境,营造出浓烈的思乡氛围,使学生、教者、作者融为一体。在品读感悟、合作交流中训练学生的理解、语言表达能力,激发学生学习、背诵,积淀优秀经典文化的兴趣,使学生的语文素养能有所发展和提升。

  三、内容确定

  单元训练重点和本课教学重点,本节课我设定以下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并会背诵、默写。

  2、结合注释,边读边想象,读懂古诗大意。

  3、在具体的情境诵读中,感悟诗人对家乡对亲人的深切思念之情,学习作者叙事抒情的写法。

  教学重点:诗意,品味诗句,在反复诵读中积累语言,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在情境诵读中,感悟诗人对家乡对亲人的深切思念之情,学习作者叙事抒情的写作方法。

  四、教学策略的选择

  本节课,我综合运用以下教学方法,努力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

  1、读思结合法

  古语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本课采用诵读为主,读思结合的教学方法,通过教师的问题引导,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多层次,多形式朗读课文的方法,帮助学生领会古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2、合作探究法

  “教师只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让学生同桌之间讨论问题,交流看法,充分发挥同伴的智慧,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在互助中进步,在交流中成长。

  3、情境教学法

  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理解和想象能力,也累积了一些生活体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目的地创设一些具体生动的场景,可以调动学生原有的生活体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中特定的背景下,人物内心的感受以及情感的表达,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和语言表达得到发展和锻炼。

  五、学习方法指导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个别朗读、互相读、自由读、默读、放声诵读,反复吟诵,教师富有感染的范读、引读,等不同方式让学生全方位、多角度的接触文本,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情感,以读代讲,以读促思,以读悟情,以读增智。学生在朗读中仔细咀嚼语言文字的“味道”,体味语言文字的情感,品出语言文字的魅力,读出语言文字的精彩!营造出以情动情,以声传情的古诗词教学氛围。

  六、教学思路和流程。

  为了达成教学目标,更好的突出本节课的重点,突破难点,主要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

  (一)朗读表达思乡之情的古诗名句导入新课,理解诗题的意思。

  因为这首诗学生前面已经学过了,所以就将同学们熟知的诗句归类整合到一块儿,通过诵读,把学生带到思乡诗的氛围中来。

  (二)读古诗,在读的基础上,练习读出节奏,再读古诗了整体把握古诗大意,了解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三)品诗、入境。

  在这个环节,首先是以一个大问题“你从哪些词句感受到作者的思乡之情?”抓住诗中“见秋风、意万重、说不尽、又开封”等关键词来启发学生默读思考,深入文本内容,为学生找准思维的支点,也是作者情感生发,教学重难点内容的突破点。

  然后就在交流感悟中,指导学生展开想象,了解作者背景,联系生活实际,训练学生语言,在具体的情境中,通过对比迁移,明白张籍在洛阳见到的是什么,见不到又是什么,感受作者复杂的内心,指导学生在诵读中一步一步地走近作者,走进文本,从而深切地感受到漂泊在外的游子思乡之情的浓烈,写封家书的艰辛与不易。

  在充分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教师通过不同层次的引导语,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将浓烈的思乡情流露出来,表达出来,古诗诵读自然有了韵味,学生的感受也更丰富了,这既是学生体会古诗表达情感的过程,也是对古诗的意思和内容的再认识。

  (四)主题升华,悟诗情

  补充了孟郊的《归信吟》中的诗句,更加凸显了诗人的无奈,凄凉,甚至还有对捎信人的嘱托。最后,在配乐反复吟诵整首诗和诗题,学生早已熟读成诵了,情感得到升华,再度彰显秋思主题,与导入呼应,结构完整。写作手法的探讨自然明了,点到为止,没做过多分析。

  (五)拓展阅读

  补充阅读了古人思乡名句,在诵读积累的基础上,简单比较了诗人表达情感的方法。然后鼓励学生读更多的思乡诗,提前印发的阅读材料,读一读,背一背。激发学生主动背诵古诗词的兴趣,轻轻开启诵读经典的大门,幽幽书香伴随还成长。

  (六)作业设计

  课后作业设计体现了分层、开放式作业的要求,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收获,有所发展,有所提高。

  设计了基础性的默写,难度较大的习作练习,小学主要是练习写记叙文,古诗中已经提供了记叙文的六要素即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教师提醒学生在写作时注意,习作的内容就会更具体,明白。

  选做题,唱一唱思乡的歌曲,背一背思乡诗词属于实践性作业,鼓励学生自主实践,全面发展。

  (七)板书设计

  板书是一种很重要的教学手段,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成功的板书设计,可以突出知识的重点与关键,给学生以启迪,本课的板书设计是为落实教学目标服务的,主体由古诗重点词语主要内容组成,古诗表达的思乡情及叙事抒情的写作特点,整个板书简洁、明了。

  七、教学反思

  (一)目标达成情况

  本节课,学生的朗读、诵读练习充分,完成了有感情的朗读、背诵目标。在回环往复的诵读中,感悟了作者的思乡之情,了解了叙事抒情的写作方法。默写古诗和改写故事在第二节课上得到落实,完成了既定的教学目标。

  (二)课件制作及运用

  课件选用了和秋天很协调的深色图片做幻灯片的背景,设计简洁朴素,呈现的是本课重难点,较好地发挥了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作用。

  (三)存在的问题

  由于本人水平有限,这节课还存在很多的不足和问题,恳请各位领导、老师们针对这节课和古诗词教学方面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共同努力,争取做得更好!

  谢谢大家!

语文的教案11

  经过紧张激烈的一番准备,《慈母情深》终于结束了,心中也松了一口气。说紧张是因为我的大脑一直处于紧张的状态,想找到一个准确的切入点,让学生从帝王高的学习,由表及里的理解。说激烈是因为我们百利语文团队在磨课的过程中,每个人都谈自己的想法,大家研究着,讨论着……课后回想着,思索着,感受颇多。

  1、朗读指导

  朗读的重要我在这里勿需多言,没了朗读的课堂算不得真正的语文课,这节课我比较满意的就是朗读的指导。本节课具有指导性的朗读有两处:一处是母子的对话,一处是别人阻止母亲给钱的句子。先说阻止母亲给钱的句子“大姐,别给!没你这么当妈的!供他们吃,供他们穿,供他们上学,还供他们看闲书哇!……”学生读第一遍一定很平淡,我引导读出前面的提示语“旁边一个女人停止踏缝纫机,向母亲探过身,喊”,一个“喊”字给了学生提示。此时学生的“喊”也是停留在浅层次的喊,并没有喊出情感,(上课时没有想到啊)学生只有明白这个女人为什么态度这样坚决的时候,对喊才能明白,读出感情也就水到渠成了。对于母子的对话,教师先是误读,把孩子的语气读得理直气壮,学生马上判定老师读法的错误,又对文字的内容和标点符号重新考虑,从而知道怎样来读,也体会到孩子此时内心的矛盾。

  2、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

  本文需要理解与感悟的句子很多,而且每个句子都值得一说,真是不舍得放弃哪一个。如果不舍,一节课是绝对完成不了的,可是舍哪个?留哪个?经过语文团队的讨论,把能够与前后文联系到一起的句子留下,就是“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肮脏的毛茸茸的褐色的`口罩上方,眼神儿疲竭的我熟悉的一双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的眼睛……”和“母亲却已将钱塞在我手心里了,大声回答那个女人:‘谁叫我们是当妈的啊!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前一句能够把母亲的工作环境和家庭条件的艰苦联系到一起体会,感受母亲为儿子,为一家人生活的操劳。后一句能够把母子的对话和女人的阻止联系到一起来感受母亲对儿子的懂得,感受慈母情深。

  3、教学的起点

  本节课的设计还有明显的牵的痕迹,这也是我思想一直斗争的地方。怎样的切入才是从学生的实际切入?才能让学生由表及里,“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学习呢?阅读与阅读教学是完全不一样的,阅读时任何一个读者都可以做的事情,而阅读教学却是教师该做的事情。如果教师只是阅读,那对学生就缺乏阅读指导层面的东西。我的思想还在斗争着,我也还在斗争着……

语文的教案12

  【学习目标】

  1、通过文言断句练习,初步探讨并总结文言文断句简易方法。

  2、学会归纳思维并善加实际运用,以提高语文备考复习效率。

  【学习过程】

  一、导入

  清朝末年掌管朝廷大权的慈禧太后请一个书法家题扇,那位书法家写了唐朝著名诗人王之涣的诗:“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可是,那位书法家一时疏忽,写时竟漏了个“间”字,慈禧看了大怒,认为是故意欺骗她没有学识,把书法家问成死罪。

  那书法家急中生智,忙解释道:“老佛爷息怒,这是用的王之涣诗意填的词。”并当即又重新断句吟诵道:黄河远上,白云一片,孤城万仞山,姜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慈禧听了,无言以对,只好赐银压惊。

  二、考点聚焦

  句读含义:中国古代没有标点,在一句话的末了用“。”断开,叫“句”;在一句之内语气停顿的地方用“、”断开,叫“读”。要读书,首先就要识字,断句。古人之所以重视断句,是因为断句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对文意的理解,断句失误,必然误解古文原意。

  关注高考新题型:文言文断句题:加强诵读和断句训练,培养文言文语感

  全国卷—新课标Ⅰ卷从20xx年起,以选择题形式考查学生断句能力,分值3分。

  【基本题型】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客观题

  2、请用斜线(/)给下面文言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主观题

  三、考纲要求

  1、考纲点击

  《考试说明》明确规定文言文阅读考查的第三个内容是:断句和翻译。

  2、命题规律

  (1)用/给一段文言文断句

  (2)从四个断句选项中选出一个正确选项。

  四、方法指津

  (一)考场妙招:

  1、关注语句层次,给文言文断句,首先要阅读语段或要断句子的上下文,了解文意。通读语段或语句上下文,看写了什么内容,想表达什么意思,有几个层次,这样才能准确断句。

  2、先易后难,先凭语感将能断开的断开,再逐步缩小范围,最后再集中分析难断的句子。

  3、第三步:借助“特征”,寻找方法。

  4、断句后检查验证断句的正确性。一要检查语意是否通畅,二要检查内容是否合理。

  (二)自主探究:

  探究一:试给下列语段断句看有什么特点

  小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光映书而读之

  结论一:借名代,定句读和现代汉语一样,名词或代词一般也常常作句子的主语、宾语和定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如人名、地名、国名、朝代名、官职名等,然后再考虑:什么人干了什么,采用什么方式,取得什么效果。以此为突破口,断句就比较容易了。

  小试身手汉六年正月封功臣∕良未尝有战斗功∕高帝曰∕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

  示例3: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结论二:窍门2、找虚词,定句读

  句首的发语词有:夫、盖、惟、故、焉、斯等等;

  放在句尾的语气词有:也、矣、乎、哉、与(欤)、焉、(邪)等等;

  在句中的虚词有:于、为、则、而、以等等。

  复音虚词:且夫、若夫、乃夫、至若、于是、虽然、

  至于、是故、向使、纵使、俄而、未几、久之、顷之、少顷、须臾、已而等等。

  小试身手

  此何也/以亏人自利也/至攘人犬豕鸡豚者/其不义又甚入园圃窃桃李/是何故也/以亏人愈多

  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于是舍人相与谏曰“……”

  提示:

  利用虚词标志断句时必须注意灵活性。

  1.“乎”用在句中相当于“于”时不能点断。例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一句中,“乎”用在句中相当于“于”,就不能断句。

  2.“也”用在句中起舒缓语气作用,可点断也可不点断。例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是说也,人常疑之。”

  3.连词“而”有时用于词或短语之间表示并列关系,所连接的并列短语共同作句子的成分,前后联系很紧密,一般不在其前断开,但如果“而”是连接两个句子,则往往要在其前面断开。例如:“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独以钟名,何哉?”

  4.“夫”有时可作句末语气词,表示感叹语气,有时也作指示代词(兼有舒缓语气的作用)用在句中,有时甚至还可作名词,这几种情况都不能点断。例如:“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

  探究三

  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鸿门宴》)

  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鸿门宴》)

  庞葱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曰否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曰寡人疑之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

  庞葱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曰/否/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曰/寡人疑之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

  窍门3、看动词(对话)、定句读

  在文言文中,可借助“曰”“云”“言”“谓”等动词来判断人物的对话,进行句读。当然,也可以根据句中的其他谓语动词判断停顿.(两人对话一般第一次写出人名,以后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

  如:

  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

  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句中动词有“亡”“入”“吊”,因此可区分出两个句子)

  小试身手

  上常从容与信言诸将能不∕各有差∕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上曰∕于君何如∕曰∕臣多多而益善耳∕上笑曰∕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信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

  探究四:(1)给下列语段断句,看有什么特点:

  返咸阳过宫墙过宫墙绕回廊绕回廊近椒房近椒房月昏黄月昏黄夜生凉(《汉宫秋》第三折[梅花酒])

  返咸阳/过宫墙/过宫墙/绕回廊/绕回廊/近椒房/近椒房/月昏黄/月昏黄/夜生凉(《汉宫秋》第三折[梅花酒])

  反复

  小试身手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顶真)

  探究四:(2)朗读下列语段,看有什么特点: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臣闻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对偶

  窍门4、明修辞,定句读

  文言文也是讲究修辞的,顶真、排比、对偶、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方法。

  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

  利用这两大特点,我们就可以比较好地断句。

  小试身手

  北海若曰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以物观之自贵而相贱以俗观之贵贱不在己以差观之因其所大而大之则万物莫不大因其所小而小之则万物莫不小

  窍门5、辨句式,定句读

  判断句式:“……者,……也”,“为、乃、即、则”等;

  被动句式:“为……所……”,“受……于……”,“见……于……”

  其它习惯句式:如“不亦……乎”,“孰与……乎”,“其……乎”,“安……哉”“何……为”,“如……何”,“况……乎”,“何(以)……为”,“唯……是……”,“无乃……乎”,“得无……乎”等

  “何……之有”(宋何罪之有?);“如……何”(如太行王屋何?);“唯……是……”(唯余马首是瞻);“非唯……抑亦……”(非唯天时,抑亦人谋。);“不亦……乎”(不亦说乎?);“何(以)……为”“何……之为”(秦则无礼,何施之为?);“无乃……乎(无乃不可乎?);“可得……欤”(可得闻欤?);“得无……乎”(得无异乎?);“况……乎”;“孰与……乎”;“其……乎”;“安……哉”等,可以帮助断句。

  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

  窍门六总分断句法:

  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

  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

  损矣。”

  课堂练兵

  杨朱过于宋东之逆旅/有妾二人/其恶者贵/美者贱/杨子问其故/逆旅之父答曰/美者自美/吾不知其美也/恶者自恶/吾不知其恶也/杨子谓弟子曰:“行贤而去自贤之心,焉往而不美。”

  六、课堂小结

  七、作业布置

  【知识链接】

  常见虚词

  【句首发语词】夫、盖、且、且夫、至若、若夫、岂(岂独)、初、唯、斯、今、凡、窃、请、敬等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其前断。

  以、于、为、则、而,往往用于句中,在他们的前后一般就不断句,而表转折且后面为一个比较长和完整的句子时,而字前面要断开。

  有些复音虚词大体上都位于一句话的开头,这些词前一般要断句。比如:且夫、若夫、乃夫、已而、至若、于是、虽然、至于、是故、向使、纵使

  【句尾语气词】者、也、矣、焉、耳——陈述句尾;乎、耶、与(欤)、邪(耶)——疑问句末尾;哉、夫——感叹句尾。其后断。

  【常在句首的时间词】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

  特殊情况:

  1。“者”作“……的人”或表示间断停顿(如,古之学者必有师)或“者也”连用其后不断。

  2。“也”常用在句间,表句间语气舒缓,诵读时不停顿(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其后不断。

  3。“乎”有时用在句中同“于”,作介词(如:生乎吾前),其后不能断句。

  常见代词

  (1)人称代词

  吾、我、予、朕、孤、寡人、臣、仆、妾(第一人称)

  尔、汝、女、若、乃、而、子、君、公、阁下、殿下、足下(第二人称)

  之、其、彼(第三人称)

  或:有的人莫:没有谁相:互相;特指其中一方

  (2)疑问代词:谁、孰、何、奚、安、胡、曷、恶、安、焉、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词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

  (3)指示代词

  此、兹、是、斯、夫、之、其、彼

  常见的固定句式

  【表示感叹的固定格式】

  1、何其……也(译为“多么……啊”。)2、一/壹何……(译为“多么……啊”)

  3、(其)……之谓也/乎(译为“说的就是……啊!”、“大概说的就是……吧”。)

  4、直/特……耳(只不过……罢了!)5、惟……耳(只是……罢了!)

  【表揣度的固定格式】

  1、得无……乎/耶/邪(可译为"该不会/恐怕/莫不是/只怕是/莫非……吧")

  2、无乃……乎(耶)(译为“恐怕……吧?”)(兼表反问)

  3、……庶几……欤(……或许……吧?)4、其……欤?(不是……吗?)(兼表反问)

  【表疑问的固定格式】

  1、可得……欤2、孰与……乎3、如……何4、奈……何5、若……何6、何……焉为

  7、何也(何……也)8、何哉(何……哉)9、何以……?10、何所……?11、何为……?

  【表反问的固定格式】

  1、何……之有2、何……为(何辞为?)3、不亦……乎(不亦说乎?)4、安……哉

  5、无乃……乎(无乃不可乎?)6、得无……乎(得无异乎?)7、其……乎/也/耶8、况…乎

  【表选择的固定格式】

  1、与其……孰若(无宁)……(可译为“与其……哪里比得上(不如)……”。)

  2、“不……,则……”、“不……即……”(可译为“不是(这样),就是(那样)”)

  3、……,抑……,(译为“是……,还是……”或“……,或者……”。)

  4、“非……则……”,“非……而……”,(可译为“不是……就是……”,“不是……却”。)

  【被动句式】1、为……所…2、受……于……3、见……于……4、被5、无标志

语文的教案13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故事情节,鉴赏淳朴的人情和人物内心的孤寂之情;

  2、结合作家谈创作的文章和文章的题目,分析和理解文章的文化内涵,深入了解文章的主题;

  3、鉴赏散文化的语言、优美的环境描写及其表达效果。

  二、重点和难点:

  重点:通过诵读,了解小说的情节,概括选文三个部分的内容;鉴赏淳朴的人情和人物内心的孤寂之情;鉴赏散文化的语言和优美的环境描写及其表达效果。

  难点:分析探讨文章的文化内涵,深入理解小说的主题。

  三、教学方法:

  1、读书指导法;

  2、讨论法;

  3、讲解法;

  4、诵读法。

  四、课时安排:2课时

  五、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了解小说的情节,鉴赏人物淳朴的人情和孤寂的内心世界;感受散文化的语言及其表达效果;

  (二)重点和难点:

  重点:了解小说的情节;借助情节和环境,鉴赏人物形象;

  难点:结合情节和景物描写,分析人物的内心世界

  (三)教学步骤及内容要点:

  1、导入新课:

  小说是一种叙事文学,但也可以有散文一样的美的语言和意境。今天我们来学习沈从文以湘西生活为题材的一篇小说《边城》。

  2、明确目标:

  我们知道,学习小说首先要了解它的情节,其次要根据情节和环境,鉴赏小说的人物形象。这节课,我们的主要人物是:了解小说的情节,鉴赏小说的人物形象。

  3、学生迅速浏览课文,结合课后注释,复述小说情节,并笔头概括文章三个部分的内容。

  学生对小说情节的复述可能不够全面,教师可根据全文加以补充,尤其是王团总用碾坊作陪嫁,要把儿子嫁给傩送,傩送却不为所动;爷爷后来忧郁而死等情节。

  课文三个部分的内容概括:

  翠翠情窦初开,爷爷为翠

  翠讲父母的故事;

  翠翠梦中听歌,爷爷为翠翠打听婚事;

  爷爷和翠翠谈傩送的心意,翠翠和爷爷在月光下、高崖边谈未来。

  4、鉴赏人物形象:

  提问:沈从文在创作谈中说,他写这篇小说,是要通过几个凡夫俗子,“被一件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得的一份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那么本文写了几重人物之间的爱?这些爱各表现在什么地方?

  明确:祖孙之爱;手足之爱;恋人之爱。

  祖父关心翠翠的生活、婚姻;翠翠对爷爷的依恋,为爷爷烧饭。天宝退出对翠翠的.追求,傩送因为天宝的死亡而远走他方。翠翠和傩送之间,天宝对翠翠纯洁、真诚的爱情。

  讨论:请结合课文的情节和环境,尤其是某些关键性的句子,谈谈翠翠这以人物形象。

  学生讨论,教师点拨,对学生的说法不要轻易否定,只要能自圆其说就行。

  参考:情窦初开,“在成熟的生命中,觉得好像缺了什么。……想要在一件新的人事上攀住它,”渴望新的生活,“好像生活太平凡了,忍受不住。于是胡思乱想:”下桃源县,过洞庭湖。深深的依恋爷爷,担心爷爷会离她而去。当她设想到爷爷要搭下水船去杀了她的时候,就吓怕起来,“一面锐声喊着祖父,一面从坎上跑向溪边渡口去”喊爷爷,看见爷爷依然后,小“小心子还跳跃不已。”朦胧中渴望着爱情。听父母的故事,神往倾心。间或吸气,释放心中被压抑的“分量沉重的东西”。对傩送一见倾心,但又含蓄而不善表白。在梦中听到傩送唱的歌,梦见自己摘到了平常摘不到的虎耳草。当爷爷提及到傩送向她攀交情的时候,先是“吃了一惊”,然后借故走开。天真而幼稚。爷爷在溪中渡船,她一个人坐在悬崖上,觉得很悲伤,看见萤火虫闪着蓝光,便又想“看你飞得多远”便把眼睛随着那萤火虫的明光追去。可以说,翠翠是淳朴的边城一个天真、善良、温柔、清纯的女孩形象。她过着自由的生活,关心爷爷,也被爷爷宠爱关心;但她已经到了情窦初开的年龄,祖父并不能真正理解她,她的内心是清纯的,同时又是孤寂的。

  提问:天宝、傩送、爷爷又分别是怎样的形象?

  明确:天宝是一个敢作敢为的人,同时又是一个胸怀宽广的人。她爱上了翠翠,便请人去提亲;知道弟弟也爱翠翠之后,便相约去决斗;忍痛割爱、成全弟弟之后,便外出闯滩。这都说明他敢作敢为,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而决斗时让弟弟先唱歌,最终放弃了追求翠翠,都说明他是一个胸怀宽广的人。

  傩送是一个心底善良,敢于追求,蔑视权财、责任感强的人。他和翠翠一见钟情,不走车路,执着的为翠翠唱歌求爱。对王团总陪嫁的碾坊,他毫不动心,敢于追求自己的最爱。当知道哥哥闯滩而死的时候,他心怀愧疚,舍弃一切,远走他乡。

  爷爷是一位勤劳、善良、坚强的老人。他经受了女儿女婿双双徇情的悲惨人生,但依然怀着强烈的责任心在溪上摆渡。他对孙女关心备至,关心她的生活,也关心她的婚姻。为了把翠翠托付给人,解除她死后的遗憾,她亲自上街打探消息,并启发翠翠去恋爱去响应傩送的爱慕。晚上,他常常带翠翠来到悬崖边、月关下给翠翠讲故事,跟翠翠说话,从来都和善安详。

  讨论:有人说“《边城》里的人物都流露着孤寂的色彩”,你觉得这种说法有道理吗?学生讨论,教师点拨。

  参考:确实如此。

  翠翠从小失去了父母,尽管爷爷对她关爱备至,但并不能真正理解这个青春少女的内心世界。“她看天上的红云,听着渡口飘来乡生意人的杂乱声音,心中有些薄薄的凄凉。”因为没有人能够理解这位思春少女的情怀,所以她感到“这日子成为痛苦的东西了”。她为这无可奈何而痛苦。而爷爷只能说“不许哭,做一个大人,不管有什么事都不能哭。要硬扎一点,结实一点,才配活在这块土地上。”天宝和傩送为她而决斗,她却毫不知情,只能在梦中暂时得到爱情的实现。天宝闯滩而死

语文的教案14

  1、秋天

  【教学目标】

  1、认识“秋、气”等10个生字和木字旁、口字旁、人字头3个偏旁;会写“了、子”等4个字和横撇1个笔画。

  2、正确朗读课文,注意“一”的不同读音。背诵课文。

  3、结合插图初步了解秋天的特征,知道秋天是个美丽的季节。

  【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知道秋天是个美丽的季节。

  【教学难点】读好“一”的不同读音;认识首次出现的偏旁。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秋、气”10个生字,会写“了、子”4个字。

  2、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的意思。(重点)

  3、能借助拼音,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难点)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入类型:出示有关秋天的图片:天高云淡、雁阵南飞。

  教师口述:

  1、教师引导:不知不觉,秋婆婆来到了我们的身边,你感觉到了吗?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秋天到了自己的发现和感受。

  2、导入:这节课就让我们到大自然中去欣赏秋天那美丽的景色。(板书课题:1秋天)指名读课题,齐读课题。

  3、出示本课时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设计意图:多媒体课件,播放秋天美景的图片,调动学生的感官,引领学生直观地感受秋天到来时的景色变化,使学生初步感受到秋天景色的美丽,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二、初读感知

  1、听范读。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学生初读。要求: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度的地方多读几遍。

  3、检查初读情况

  (1)认读生字

  练读词语,读生字,再组词,识记生字。

  熟字加一加:识记“秋、叶、会”;

  动作表演法:识记“飞”,就做张开双臂飞翔的动作;

  找反义词:“小”的反义词是“大”;

  数量词的方法:一片(X)、一个(X);

  图文结合法:出示图片帮助识记“树叶、秋天”。

  ①出示带生字的新词,让学生认读。

  秋天秋季空气气人飞了去了大树树枝叶子树叶一片云大片大片大人飞鸟飞走学会开会一个个人

  (重点指导生字前鼻音“片”,翘舌音“树”等。)

  ②学习新的偏旁。

  复习熟字“木、口、人”认识新的偏旁“木、口、人”,观察一下,我们今天学的生字中,分别有哪些字带有这三个偏旁?(“树”的偏旁是“木”,“叶”的偏旁是“口”,“会”的偏旁是“人”。)

  说一说熟字变成偏旁后有什么变化?(“木”的最后一笔变成了点,“口”在“叶”中注意避让,“人”在“会”中也要注意穿插避让。

  你还见过那些字带有这些偏旁?

  木:林森棵

  口:吹吗呀

  人:合金全

  ③你认为哪些词语易读错或难读,再反复读。

  (2)学习多音字:好(hǎo hào)

  练①读一读下面的句子,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A、秋天来了!

  B、一会儿排成个“人”字,一会儿排成个“一”字。

  这里的加点字“了”读轻声“le”,还有一个读音是“liǎo”;“会”字在这里读“huì”,还有一个读音是“kuài”组词分别如下:

  了liǎo(了不起)会kuài(会计)

  le(好了)huì(开会)

  ②读一读:

  A、爷爷是个了(liǎo)不起的人,一会儿就修好了(le)我的玩具。

  B、会(kuai)计在开会(hui)。

  (3)摘苹果游戏。

  每读对一个字,就得一个苹果,看谁摘得多。

  (4)理解词语

  练把词语和意思连起来。

  大雁一定区域一定时间内大气中发生的各种气象变化。

  天气一种大型候鸟。

  (5)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4、再读课文,理清顺序。

  (1)自由朗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秋天(季节)的景色。

  (2)认识自然段。

  一篇文章往往是由几个自然段组成的,也有的只有一个自然段。自然段有自己的开始标志,也就是在第一句话的前面空两格(两个字的位置)。在每个自然段的前面标明序号可以帮助我们来分清每个自然段。现在就请同学们自己来标出课文中的其他自然段吧。

  (3)学生尝试找出其他自然段,在自然段前面标出序号。

  (4)引导学生明确课文一共有3个自然段。

  (5)梳理课文思路

  练填空:第一自然段以天气转凉、黄叶飘飞写出秋天的特征。第二自然段取仰视角度,写出天空的蓝和高,以及雁阵的飞行方向和队形变化。第三自然段用感叹句充分表达作者面对秋天到来的喜悦之情。

  【设计意图:初读课文,解决生字的音、形、义,了解课文的脉络顺序,为学习课文扫清阅读的障碍。】

  三、学习“会写字”

  子了人大

  1、学生字

  (1)认读含有会写字的词语,读会写字,观察笔顺,掌握结构、音序、部首,组词,造句。

  (2)认识新的笔画“横撇”

  师范写讲解:从左到右,起笔时稍重,折时顿笔,轻轻往左下方撇。

  2、指导书写

  (1)观察生字书写特点,交流。

  (2)老师范写,学生练写。

  了:横撇的撇不宜长;弯钩沿竖中线写,稍弯,弯钩注意顿笔。

  子:横撇短,弯钩长;横写在横中线上,略长。横在田字格横中线起笔。

  人:撇从竖中线起笔;捺在撇的中上部起笔,捺脚与撇尖持平。撇在上,捺在下,捺要顿笔。

  大:注意写法与“人”的区别。撇要写成竖撇,捺在横中线下起笔,捺脚比撇尖略低。横在田字格横中线偏上。

  练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投影展示书写正确、美观的字词,相互借鉴。和课本对照,及时改正。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写好笔画的基础上进行生字的整体书写,指导细致入微,从小培养学生良好的`写字习惯。】

  五、课堂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认识生字新词,读通了课文,知道了秋天到了,天气会变凉,树叶落了下来,大雁飞到南方去了。

  六、当堂检测

  七、课后作业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重点)

  2、了解秋天的特征,知道秋天是个美丽的季节,培养观察大自然的兴趣,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难点)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导入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和课文进行了亲密接触。这节课,我们要深入了解课文,现在就让我们走进课文,看看秋天到了,大自然发生了哪些变化?

  2、出示本课学习目标和重难点。

  【设计意图:运用提出核心问题的方法来导入本课,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使学生明确了本课时的学习任务。】

  二、自读课文,整体把握。

  1、自由读课文,思考:本文介绍了秋天的哪些景物?

  2、小组讨论,交流。

  3、全班交流。(板书:树叶、天空、大雁)

  三、品读释疑

  1、自由读文。

  2、看拼音,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3、品读第一自然段。

  出示:天气凉了,树叶黄了,一片片叶子从树上落下来。

  (1)从第一自然段找一找秋天的变化。(板书:天气凉、树叶黄了、落下来)(2)理解“一片片”的意思。

  比较:一片叶子从树上落下来。

  一片片叶子从树上落下来。

  出示图片,通过比较,读一读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

  学生回答,小结:“一片片”是说很多叶子,“一片”是说仅仅有一片叶子。

  (3)仿写:

  练:我也会用“一(片片)叶子”这样的叠词:

  一(只)大雁一(只只)大雁

  一(件)衣服一()衣服

  一()鱼一()鱼

  【设计意图:同比较句子,理解词语“一片片”与“一片”的意思的不同,从而理解“一片片”的意思。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会运用,达到加深理解和学以致用目的。】

  (4)朗读指导:“凉了、黄了、落下来”这几个词语要重读,写出了秋天的特点。

  (5)注意轻声的朗读。

  “凉了、黄了、叶子”这几个词语都含有轻声,轻声都在末尾,注意这几个词语中两个字前后轻重的变化,读出词语的轻重来。

  4、。品读第二自然段。

  出示:“天空那么蓝,那么高。一群大雁往南飞,一会儿排成个‘人’字,一会儿排成个‘一’字。”

  (1)从本自然段中,找出秋天的景物和秋天的变化。(天空变得蓝、高;大雁南飞。)(板书:大雁南飞)

  (2)“天空那么蓝,那么高。”可通过把“那么”换成什么词语?(很、非常)

  (3)“一会儿排成个‘人’字,一会儿排成个‘一’字。”从“一会儿……一会儿……”你体会到了什么?

  (表示大雁飞行时,经常短时间内变换队形。)

  (4)读准“一”的变调。

  教师讲解:“一”字在单独使用时、用在词句末尾或者作为序数“第一”的意思时,读音不变,读本身的音:一声(yī),在第四声前读阳平(二声“yí”),在其他声调前读去声(四声“yì”)。

  (5)画出本段的“一”字,试试读读,注意“一”的变调。

  本段中,“一会儿”中的“一”读二声,“一群”中的“一”读四声。

  (6)指导朗读第二自然段,注意读准“一”的变调。

  5、品读第三自然段。

  出示:“啊!秋天来了!”

  (1)说说这两句话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啊!”表示明白了。联系前文可以知道这些自然界事物发生变化都是因为秋天来了。用这两句话总结了全文。)

  (2)指导朗读最后一自然段,读出对秋天的热爱和秋天到来的喜悦之情。

  【设计意图:抓住关键词理解课文,读好“一”的变调,学会正确朗读课文。】

  四、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秋天到了,大自然发生了哪些变化?

  (秋天到了,天气凉了,树叶黄了,一片片叶子从树上落下来,大雁往南飞。)

  2、小朋友,你眼中的秋天是什么样的?用手中的笔画一画,或者收集漂亮的树叶做一张有趣的树叶贴画吧!

  3、推荐阅读《黄豆荚》和《落叶》。

  五、总结课文主旨

  本文写了什么?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本文通过描写秋天天气转凉、黄叶飘飞,天空的蓝和高,以及雁阵的飞行方向和队形变化,写出秋天的特征。表达作者面对秋天到来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板书:喜爱、赞美)

  六、课堂小结

  通过本课学习,我们了解了秋天的特征,喜欢上了秋天的美好,学会了感情朗读,了解了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七、写话方法

  学一法:学习使用量词

  量词就是用来表示人、事物或数量单位的词。如本文的“一群大雁”“一片片树叶”中的“群”“片”都是量词。

  举一例:我是一(名)一年级的小学生。

  练一练:秋天的果园里有什么?写一两句话,注意正确使用量词。

  示例:果园里瓜果飘香。苹果树上一个个红红的苹果,高高地挂在枝头,多像一盏盏灯笼。葡萄架上,一串串的葡萄挂在藤上,像一颗颗珍珠,有红的、白的、紫的、暗红的、淡绿的,五光十色,美丽极了,让人看了直流口水。

  八、当堂检测

  九、课后作业

  板书设计(课件17)

  天气凉

  秋天树叶黄、落下来喜爱、赞美

  大雁南飞

  课后反思

  成功之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尽量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感受和体会秋天的景物特征,调动学生的读书热情,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秋天的美丽,激发学生发现美、寻找美的情趣,培养学生爱美的情操。

  不足之处:教师应该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教师只需在学生确有困难的地方点拨指导,教给学习方法,体现学生的学。这一点是我在以后的教学中必须要改进的。

语文的教案15

  教学内容:人教版第三册第四单元P60—P62一则寓言故事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分角色朗读课文,有感情的朗读对话。

  2、发挥想像,初步理解课文寓意。

  教学重难点:

  能分角色朗读课文,初步理解寓意。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小鸟和青蛙头饰。

  3、青蛙、小鸟和古井的贴图。

  教学设计:

  一、故事引入,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喜欢听故事吗?老师现在给大家讲一个故事,故事的题目叫《坐井观天》(板书课题)

  描述:从前,有一口古老的井(出示一口井),井里坐着一只青蛙(贴上青蛙)。一天,一只小鸟飞到井沿上(贴上小鸟)

  二、朗读感悟

  师:接着发生什么事?咱们的书上写着呢!请小朋友快速翻开课本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可以大声读,也可以小声读,还可以加动作带表情。)

  1、遇到喜欢的句子,你就把它划出来多读几遍。

  2、请一组开火车轮读课文。其他小朋友认真听,想想青蛙和小鸟总共有几次对话。(一问一答算一次对话)

  a.(课件出示三次对话)自己先练一练,再和同桌合作演一演。

  b.指名上台表演。其他小朋友认真听,不懂的用铅笔做个记号。

  c.学生评议

  d.把刚才划得不懂的地方在小组里交流交流,再全班交流。有什么想问的都可以提出来。(理解:无边无际、大话。引导学生说出青蛙为什么会认为天只有井口那么大呢?)

  3、师:真会提问题,那青蛙究竟为什么说天不过井口那么大呢?我们来做个小实验。

  a.师:拿出老师给大家发的纸,跟老师这样卷成圆筒状,然后透过圆筒孔看天花板,说说平时看到的`天花板与卷成纸筒看到的天花板有什么不同?(引导生说出:1.平时看到的天花板很大,现在透过纸筒看到的开花板很小。2.平时看,天花板有多大,我们就能看到多大,现在透过纸筒看到的天花板只有纸筒口那么大。)

  b.师:大家观察得很仔细,也善于动脑筋,那你们想想坐在井里的青蛙看天,看到的天有多大?

  c.所以青蛙才会那么自信地说天不过井口那么大。

  4、那小鸟又是怎么说的?(天无边无际,大得很哪!)指名答。

  a.师:小鸟为什么会说“天无边无际,大得很呢?”现在我们就是小鸟了,看看我们都到进哪些地方?(出示课件)

  b.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1.小鸟飞过了许多地方,飞过了高山,飞过了田野,飞过了城市……2.小鸟飞过许多地方,看见了美丽的高山,看见了广阔的原野,看见了城市的高楼大厦……3.小鸟飞过的地方多,看到的多,知道得也就多。4.我要像小鸟一样做一个见识多的人,不能做个“井底之蛙”。)

  a. 师小结:是呀!我们以后看问题和认识事物要全面,不能像青蛙那样犯了错误还自以为是。

  5、谁能用“因为……所以”来说说青蛙和小鸟对天有多大的两种不同看法的原因?

  6、小朋友同意谁的看法?

  7、可青蛙还是认为自己是不会弄错的,我们怎样才能让青蛙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呢?(让生说出,青蛙只有跳出井外才能认识到自己错了。)

  a.师移动贴图,瞧!青蛙从井里跳出来了,它嘴里不停地说话,它说些什么呢?(1.哇!天真的无边无际,大得很呢!2.哇!天真大,原来真是我错了。小鸟,对不起!3.啊!山真高,田野绿油油的,公路像一条条带子……我不跳出井,怎能知道这么多,真是太谢谢你了,小鸟!)

  8、我们再来读读课文吧!你喜欢怎么读?那么就按你喜欢的方式来读吧!

  a) 展示读。

  b) 男女生分角色读。

  9、课文读得这么好,相信字会写得更好,自己读读,你觉得哪个字最难写,我们就来研究研究它吧!

  b.先摆好写字姿势(做到三个一)

  c.在剩下的字当中,请你先选一个来写,就像刚才一样,先仔细观察觉,然后再写。

  三、拓展延伸

  青蛙从井里跳出来会看到什么?请你把它画下来,并在旁边写上几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