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语文《猫》教案

时间:2023-09-12 10:30:32 丽华 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七年级上册语文《猫》教案(精选10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七年级上册语文《猫》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七年级上册语文《猫》教案(精选10篇)

  七年级上册语文《猫》教案 1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其作品;熟读课文,识记并理解文中的生字、生词。

  2.学习本文的写作特色,着重揣摩对动物的细节描写和直抒胸臆的文字,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重点)

  3.学会关爱动物,与动物和谐相处;树立不主观臆断的意识。(难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导入

  猫是大家都很熟悉的一种小动物。很多家庭因为猫惹人喜爱而养它,我国著名的作家郑振铎先生,他家也曾养过三只小猫。在养这三只小猫的过程中,他领悟到了一些生活的哲理和做人的道理。究竟是什么样的哲理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郑振铎先生的《猫》。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污涩(sè)怂恿(sǒngyǒng)虐待(nüè)

  蜷伏(quán)惩戒(chéng)怅然(chàng)

  诅骂(zǔ)红绫(líng)

  2.理解词义

  (1)怂恿:鼓动别人去做某事。

  (2)怅然:因不如意而感到不痛快。

  (3)蜷伏:弯着身体卧着。

  (4)悲楚:悲伤凄楚;悲苦。

  (5)惩戒:通过处罚来警戒。

  (6)妄下断语:不经考虑,凭借个人的主观臆断轻易、随便地下结论。

  3.作者简介

  郑振铎(1898—1958),福建长乐人。作家、翻译家、文学家,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新中国成立后,曾担任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全国作协理事等职。他的主要著作有《中国历史参考图谱》《中国俗文学史》《欧行日记》《海燕》《山中杂记》等。

  4.背景链接

  《猫》是郑振铎从事文学创作的早期作品。在此之前他的其他作品,内容已经触及五四时期青年要求自由平等、个性解放等问题,面对不会说话的猫,“我”因“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枉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而感到自己的良心受了伤。这些深表忏悔的话,表明了作者受到了当时颇具影响力的某些人生观念如平等、公正地待人接物,不伤害无辜,不欺凌弱小的影响。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整体感知

  1.全文可以分为几部分?找出起止段落,并划分文章结构。

  【点拨】第一部分(第1—2段):写养第一只猫的经过。

  第二部分(第3—14段):写第二只猫不幸亡失的故事。

  第三部分(第15—34段):写养第三只猫的经过,以及“我”为冤枉了第三只猫而难过自责。

  2.文中写了“我”几次养猫的经历?结局怎样?

  【点拨】三次;失踪或死亡。

  3.找出描写三只猫的来历、外形、性情和在家中的地位的词语、句子。

  【点拨】

  第一只猫第二只猫第三只猫

  来历隔壁要来的舅舅家抱来的张妈捡来的

  外形花白的毛,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浑身黄色毛色花白,并不好看,又很瘦;毛被烧脱了几块,更觉难看;后来吃胖了

  性情活泼较第一只更活泼,更有趣,会捉鼠天生忧郁,不活泼,懒惰

  地位宠物宠物若有若无,不大喜欢

  结局病死被一个路人捉去了被我打伤致死

  四、板书设计

  第一部分(第1—2段):介绍第一只猫的故事

  猫第二部分(第3—14段):介绍第二只猫的故事

  第三部分(第15—34段):介绍第三只猫的故事

  第二课时

  一、新课导入

  通过第一课时的讲解,我们对猫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接下来的第二课时,相信大家的理解会更加深刻。

  (一)品读第一部分

  1.作者是从哪两个时间段来写猫的形态?具体怎样?

  【点拨】作者从“从隔壁要了一只新生的猫来”和“后来”两个时间段来写猫,主要写了猫的两种形态。一是自身的形态,刚来时是花白的毛,很活泼,而后来,光泽的毛也污涩了,懒惰,郁闷。二是逗着玩的形态,滚来滚去,扑过来抢,又扑过去抢,后来却是不肯出来,不理会。

  2.家里的人对这只猫的态度怎样?从哪些细节描写可以看出来?

  【点拨】家里人都很喜欢这只猫,如三妹“常常地,取了一条红带,或一根绳子,在它面前来回地拖摇着”;作者则是“坐在藤椅上看着他们,可以微笑着消耗过一二个小时的光阴……心上感着生命的.新鲜与快乐”。

  3.这只猫的结局怎样?家里人的态度又是怎样?

  【点拨】这只猫最终病死了。对于这只猫的“病死”,三妹“很难过”,“我”心里也感着一缕的酸辛。

  (二)品评第二部分

  1.第二只猫的“更有趣,更活泼”,是从哪些方面表现出来的?请结合具体语句说说。

  【点拨】从性情和本领等方面表现出来的。“园中乱跑”“不怕生人”“有时由树上跃到墙上,又跑到街上”等表现出它的性情;“会爬树”“会捉蝴蝶”“会捉老鼠”等表现出它的本领。

  2.这只猫的结局怎样?大家持什么感情?

  【点拨】这只猫最终亡失了。对于这只猫的“亡失”,三妹“很不高兴”,作者也是“怅然”“愤恨”“诅骂”。

  (三)赏析第三部分

  1.第三只猫的“可厌”是从哪些方面描写的?

  【点拨】是从形态和性情等方面来写的。如:“不好看,又很瘦”“毛被烧脱好几块”“忧郁”“懒惰”。

  2.在写第三只猫的结局时,作者用了哪些词语直接表现自己的思想感情?仔细体会这些词语的含义。

  【点拨】作者用了“难过”一词来表达自己的痛苦心情。相对以前两只猫的亡失,此次因为自己的武断,冤枉了第三只猫,所以深感内疚和自责。越是内疚和自责,痛苦的感情也就越强烈。

  (四)细读课文,美点揣摩

  1.作者为何不单写第三只猫,而要在前面写第一、二只猫?

  【点拨】一是第三只猫是只野猫,与前两只猫都是主人因喜爱而要来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二是它毛色难看,性情忧郁,不喜欢游玩,而第一只猫像白雪球似的,在廊前太阳光里滚来滚去;第二只猫会乱跑、爬树、扑蝴蝶。三是它终日懒惰地伏着,这与第二只猫“居然捉到一只很肥大的鼠”形成对比。因此,大家都不喜欢它,它是只“若有若无的动物”,连最爱猫的三妹“对于它,也不加注意”,这与前两只猫被全家视若珍宝的地位形成鲜明的对比。

  不难看出,前两只猫的受宠,反衬了第三只猫遭受的冷遇,而第三只猫遭受冷遇,是酿成它悲剧的直接原因。经过这样层层铺垫,故事推到高潮“芙蓉鸟事件”。在这个事件中,猫的负屈含冤与“我”的暴怒虐待又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2.三次养猫,我的感情有什么变化?

  【点拨】养第一只猫时,三妹追小猫玩,“我”微笑着看,当她报告猫的死讯时,“我”感到“酸辛”。养第二只猫时,饭后的娱乐是看它爬树。随着猫亡失消息的证实,“我”也“怅然地,愤恨地”。第三次养猫感情波动幅度更大。先是“不大喜欢它”,听说芙蓉鸟被咬死后,“我”“很愤怒”。打了它之后“我心里还愤愤地,以为惩戒得还没有快意”。直到发现另一只黑猫衔着第二只黄鸟,“我开始觉得我是错了!”“我心里十分地难过”“难过得多”。文章的主题,正是通过对“我”一系列复杂感情变化的细节描写来不断升华的。

  (五)主题探讨

  这篇散文描写了“我”三次养猫的经历,抒发了“我”的不同情感,表达了“我”对第三只猫的内疚以及“我”内心的痛苦与自责之情,进而揭示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做事不能主观臆断,那样会留下痛苦的回忆,如果被冤枉的一方没有机会辩解,那更会让自己良心难安。

  三、板书设计

  第一只猫:可爱小猫因病亡→酸辛、

  难过(首次养猫)

  猫第二只猫:活泼有趣却亡失→怅然、拒绝主观臆断

  愤恨(久不养猫)

  第三只猫:平白无故蒙冤屈→难过、

  愧疚(永不养猫)

  四、拓展延伸

  关于误解的格言警句

  1.以不变应万变是管理的最高智慧,不要因误解而放弃。——曾仕强

  2.年轻的时候,我们总是会将自己的创作冲动误解为创作才能。——钱钟书《围城》

  3.起支配作用的自私欲常常被误解为一个人投身人类事业的神圣热忱。——埃哈伯特

  4.承认自己也许会弄错,就能避免争论,而且,可以使对方跟你一样宽宏大度,承认他也可能有错。——戴尔卡耐基

  5.人遇误解休怨恨,物过严冬即回春。——《格言集锦》

  6.误解,圣解也!——钱钟书《围城》

  7.对于诗人来说,最大的悲剧莫过于由于误解而受到钦佩。——科克托

  8.谁要是选择吝啬鬼做朋友或信赖自私和怯懦者的虚假友谊,谁就有被误解的可能。——托布朗

  9.即使是最神圣的友谊里也可能潜藏着秘密,但是你不可以因为你不能猜测出朋友的秘密而误解了他。——贝多芬

  10.朋友间有误会应当坦率地交换看法,不可背地诽谤;有过失应当面规劝之,在背后则应赞扬他的优点。——贝原益轩

  七年级上册语文《猫》教案 2

  教学重点:

  1、继续学习默读的技巧,养成圈点、勾画和做摘录的习惯。

  2、概括并比较三只猫的不同特点和命运,揣摩文中生动的细节描写。

  3、了解作者及家人三次养猫经历中的情感波澜,厘清文章的结构。

  4、体会作者对第三只猫之死的悔恨之情,思考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5、形成关爱动物、善待生命、尊重生命的情感。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对第三只猫之死的悔恨之情,思考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教法:

  对话法情境法

  学法:

  默读法圈点勾画法

  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了解作者

  二、默读课文,做好圈点、勾画,整体感知。(教师出示生字词)

  1、用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

  2、作者一共养了几只猫?

  3、这几只猫的外形和性格各有什么特点?

  4、我和家人对这几只猫的态度怎样?

  5、这几只猫的结局怎样?

  明确:课文写了三次养猫的故事,据此,文章的结构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一2段写第一只猫的故事。

  第二部分:3一14段写活泼可爱的第二只猫亡失的故事。

  第三部分:15一34段写第三只猫的亡失让我难过自责。

  三、文章叙述了我家三次养猫的经历,其中前两只活泼有趣,找出相关的句子分析,朗读并感悟。

  提问:

  1、作者总共写了三次养猫的经历,哪一次是详写?为什么两只可爱猫的篇幅不如一只丑猫的篇幅长,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

  2、我家三只猫最后结局都是亡失,为什么我对第三只的亡失,比前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

  四、精读赏析:15一34自然段,完成下列问题:

  1、案发现场:鸟死了一只,一条腿被咬去,笼板上都是血。

  2、犯罪嫌疑人:那只丑猫

  3、犯罪嫌疑人作案的可能性:

  (1)案发前的表现:对黄鸟似乎特别注意,常常跳在桌子上,对鸟笼凝望着。

  (2)案发后的表现:躺在露台板上晒太阳,嘴里好像还在吃着什么。

  4、对犯罪嫌疑人的惩罚方式:拿起楼门旁倚着的一根木棒,追过去打了一下,还以为惩戒得不够。

  5、我的怀疑是正确的吗?

  事实:鸟被另外一只黑猫吃了,而不是这只丑猫!

  6、案件定性:冤案!

  7、案件反思:

  (1)在知道事情的经过之后,“我”的心情是怎样的,从我的忏悔中,可以看出我是个怎样的人?(2)为什么会造成冤案,我的过失是什么?

  教师小结:根本原因就是“我”对那只丑猫有偏见!

  明确:对三只猫,我和家人的感情是有区别的。正因为我的偏见,导致了第三只猫的死亡,所以,较前两只猫,我对于第三只猫的亡失更加难过。

  8、第二只猫丢失后,作者写道:“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第三只猫死后,作者又写道:“自此,我家永不养猫。”试着联系文中的描写,体会这两句话中包含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五、拓展延伸:感悟

  六:主题:应善待生命、关爱弱小勿主观臆断、妄下断语

  第二课时

  一、导入课文

  作者家里养过三次猫,三次养猫的经历给作者带来了不同的感受:有快乐、有心酸、有愤恨,甚至有无尽的懊悔。作者如何表达自己的的这种人生感悟的呢?

  二、合作探究

  1、找出描写的语句、抒情的语句、耐人寻味的语句,品析其表达效果。

  明确: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被描写对象的特点,并自然而然地将人物情感蕴抒情:将内在的情感外显化,更利于情感的抒发,感染人,打动人。

  耐人寻味:“至此好久不养猫”“永不养猫”,不能忽视的句子,蕴含着作者不愿言表又更为丰富的情感和思想。

  2、写法探究:本文在写作技巧方面有那些特点?

  情节曲折、结构严谨:得猫一一养猫一一亡失一一再得猫一一再养猫一一再亡失一一复得猫一一复养猫一一复亡失一一永不养猫。三起三落,层层推进。

  首尾呼应、设置伏笔:文章开头交代“我家养了好几次猫,结局总是失踪或死亡”,抛出线索,总领全文,结尾以“我记永不养猫"收篇,开拓新意,照应开头。伏笔的表现:写第一只猫忽然消瘦预示其病死;写第二只猫在街上乱跑,预示其被人捉走;写第三只猫凝望鸟笼,预示其被冤打致死。可谓连珠缀玉、浑然天成。

  3、鲜明的对比:之前我们非常喜爱前两只猫,使之和第三只猫形成鲜明的对比,衬托后者的命运更加悲惨,以引起人们的深切同情,更加突出“我”过失之大,悔恨之深,有力地突出文章中心。

  4、第一人称:文中的“我”是猫的主人,喜欢前两只猫。既是目击者,又是悲剧的制造者,便于直接抒情,解释作品的主题思想,引起读者的共鸣,获得强烈的艺术表达效果。

  三、课外练笔:以“我最喜爱的小动物”为题写一篇500字的作文。

  《猫》作品鉴赏

  清新朴素的文笔和“写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是郑振铎散文创作的一个显著特色。此文可说是这方面的代表作。文章叙述作者一家养猫的经过,真切表现了作者当时复杂的内心情感,文笔细腻委婉,清新动人。

  行文紧扣“猫”这一题目,细针密线,娓娓述着发生在一家人与三只猫之间的故事。其中以“猫”为叙事明线,勾连全篇,而暗线是作者的主观感情,三次养猫,三次亡失,作者感情跌宕起伏,一次比一次深挚。第一次抱养了一只花白的新生猫,它非常活泼,“常如带泥土的白雪球似的,在廊前的太阳光里滚来滚去”,作者“在太阳光暖暖的'照射下,坐在藤椅上看着三妹逗得小猫扑过来扑过去的情景”“心上感着生命的新鲜与快乐”。作者的叙述描写自然而形象,毫无雕饰之感,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欢愉、喜悦之情。可有一天,小猫不知为何死去了。作者的心里也感到一缕缕的酸辛。作者的主观感情为之一宕,从“欢愉”而变为“酸辛”。

  第二次作者家又抱养了一只黄色小猫,比第一只更有趣、更活泼,而且还能捕鼠,这就成为全家饭后娱乐的心肝宝贝”,可某日又被人捉走了。小猫的再一次亡失给全家又一次带来不快,作者的主观感情又为之一宕,由“欢愉”变为“怅然”“愤然”。

  由于两次养猫两次亡失,给作者及其一家带来了许多烦恼和不快,所以很久不养猫。但不久,一只可怜的小猫又一次闯进了全家的生活由于小猫不象先前那两只活泼、有趣,所以全家都不大喜欢它。小猫长大后,一件意外的事又发生了,一只野猫偷吃了家里的芙蓉鸟,作者却误认为是家猫偷吃了,于是不问青红皂白,用木棒追打了这只可怜的猫,以致后来猫死在邻居的屋脊上。作者对这只猫的亡失比前两只的亡失更为难过得多。因为是作者自己判断的过失,冤枉了一只不会说话、不能辩诉的小生灵。因此,作者的良心受到了刺激,对自己的暴怒、进行了自我谴责。此时作者的主观感情又为之一宕,由宕来的“暂时平静”而变为“悔恨”。这就是说,在短短的文章中,作者的主观感情总共变化了六次:由“欢愉”——“酸辛”——“欢愉”——“怅然”、“愤然”——“暂时平静”——“悔恨”,互相映衬,一次比一次强烈、深挚。这些感情变化实际上是作者对生活的真切感受,借猫的故事表达出来。可爱者死去、有能者被劫、不幸者被冤,这正是那不公正的社会的写照。

  作者笔下的三只小猫,各具特色,生动、形象、逼真,这一切都表明作者对生活观察是很精细的,感受是很真切的,从而在艺术表现上给人一种健康、真挚、朴实的艺术美感。

  七年级上册语文《猫》教案 3

  知识与技能 :

  理清了课文叙述的顺序及线索,整体感知了课文内容。

  过程与方法 :

  学习文章第一部分,了解第一只猫的故事。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作者对第一只猫亡的酸辛的感情。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导入新课。

  猫是大家都很熟悉的一种小动物。很多家庭因为猫惹人喜爱而养它。我国著名作家郑振铎先生,他家也曾养过三只小猫。从养这三只小猫的过程中,他领悟到了一些生活的哲理和做人的道理。究竟是什么样的哲理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郑振铎先生的散文《猫》。板书课题、作者)

  2.作者介绍。

  郑振铎(1898-1958),福建长乐县人。现代作家、文学家,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新中国成立后,曾担任中国科学院考古研

  究所所长、全国作协理事等职。1958年10月率中国文化代表团前往阿富汗等国进行友好访问时,因飞机失事不幸遇难。他的主要著作有《中国历史参考图谱》《中国俗文学史》《欧行日记》《海燕》《山中杂记》等。

  二、学习字词。(出示小黑板或用多媒体教学,检查学生注音、解释) 污涩 ( )怂恿( )婢女( ) 蜷伏( )惩戒( )

  怅然( )诅骂( )红棱 ( )

  三、学生自由朗读全文,标号段序。思考以下问题:(目标1)

  1.文章写了几只猫?重点写哪一只?

  明确:文章共写了四只猫,即自家喂养的三只猫和偷吃芙蓉鸟的黑猫。重点写了第三只猫,其篇幅占了三分之一有余。

  2.全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找出有关起止段落,划分文章结构。 明确:课文写了三次养猫的故事,据此,文

  章可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2段):写第一只猫的故事。

  第二部分(3-14段):写活泼可爱的第二只猫不幸亡失的故事。 第三部分(15-34段):写第三只猫的亡失让我难过自责。

  四、研习课文第一部分:第一只猫的故事。(目标2)

  1.学生齐读课文第一部分。

  2.指名学生复述第一只猫的故事。

  3.学生思考讨论,解决以下问题:

  ①作者从哪两个时间段来写猫的形态?

  ②家里的人对这只猫的态度怎样?从哪些细节描写可以看出来?

  ③这只猫的结局怎么样?家里人的态度是怎样的?

  指名回答后明确:

  ①作者从猫"刚要来的时候"和"后来"两个时间段来写猫的形态主要写了猫的两种形态。一是自身的形态,刚来时是花白的毛,很活泼,白雪球似的。而后来,光泽的毛也污涩了,毫无生意,懒惰郁闷。二是逗着玩的形态,滚来滚去,扑过来抢,又扑过去抢,后来却是不肯出来,不理会。

  ②家里人都很喜欢这只猫,如三妹"常常取了一条红带,或一根绳子,在它面前来回的拖摇着;作者则是"坐在藤椅上看着他们,可以微笑着消耗过一二小时的光阴""心上感着生命的新鲜与快乐。"因为小猫活泼可爱,一家人都很喜欢它。

  ③这只猫最终病死了。作者先交代的"不知怎地忽然消瘦了,也不肯吃东西"就已经埋下伏笔。对于这只猫的"病死",三妹"很难过","我"心里也感着一缕的酸辛。

  五、小结本课。(目标3)

  本文的第一部分写了第一只猫的'故事。作者运用质朴的文字写出了第一只猫的可爱有趣,让人"感着生命的新鲜与快乐。"同时,也表达了对第一只猫亡失的酸辛的感情。

  六、布置作业。

  1.继续预习课文第二、三部分

  2.思考并概括文章的主题

  第二课时

  知识与技能:

  学习课文第二、第三部分内容。

  过程与方法:

  理解故事中所包涵的深刻哲理。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会作者同情、怜爱弱小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步骤:

  一、温故知新,复习旧知。(3分钟)

  1.听写上节课所学词语。

  2.指名朗读第一部分。

  二、研读文章第二部分:第二只猫的故事

  1.学生自由朗读第二部分。(目标1)

  2.思考以下问题:

  ①第二只猫的"更有趣、更活泼",是从哪些方面来表现的?

  指名回答后,明确:从性情和本领等方面来表现。"园中乱跑""不怕生人""有时由树上跃到墙上,又跑到街上"等是表现它的性情;"会爬树""捉蝴蝶""会捉鼠",这是它的本领。

  ②画出文段中表现家里的人对它的态度的词句,体会家里人对它的感情。

  明确:大家都非常喜欢这只猫。主要词句有"提心吊胆""查问得好几次""笑着骂""饭后的娱乐;是看它爬树"等。

  ③这只猫的结局怎么样?大家持什么感情?

  明确:这只猫最终亡失了。对于这只猫的"亡失",三妹"很不高兴",作者也是"怅然""愤恨""诅骂。

  ④家里人对周家的丫头,不知名的捉去描的人所持的态度,说明了什么?

  明确:家里人责怪周家的丫头,诅骂不知名的夺去小猫的人。"周家的丫头"代表着事不关己、漠不关心的一类人,"不知名的夺去小猫的人"代表着不顾别人,自私自利的一类人。作者借第二只猫的失踪事件,表达了对那种不顾别人利益而自私自利行为的谴责与鞭挞。

  三、研读课文第三部分内容。(目标1)

  默读第 15,16段。

  思考:①第三只猫的"可厌",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的?

  指名回答后归纳:是从形态和性情等方面来写的。"不好看,又很瘦""毛被烧脱了好几块""忧郁""懒惰"。

  思考:②对第三只猫的厌恶,作者写了这样几句话:"大家都不大喜欢它""连三妹那样爱猫的,对于它也不加注意""它在我家仍是一只若有若无的动物。"这几句话在表现的角度上有什么不同?

  讨论后明确:第一、三句话是一般人的角度,第二句是个别人的角度,足见第三只猫被人厌恶的程度。

  七年级上册语文《猫》教案 4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作者梁实秋及其作品;

  2、了解欲扬先抑的写法;

  3、学会复述,训练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程与方法

  连读课文,抓住关键词语,用自己的语言复述故事。圈点批注课文,体会“我”的复杂的心理感受。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课文对动物“母爱”的歌颂,从而培养自己关爱动物,关注它们生存状态的人文情怀。

  教学重点:

  1、学习比较式思维阅读文章的方法;

  2、理解文中重点句子的含义,把握文章主题;

  教学难点:

  1、学习用比较的思维方式进行阅读;

  2、学习本文充满谐趣的语言特点;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在第一单元中,我们学习了沉河的《生命》,生命是什么?

  “生命,生命就是活着,做自己的事”,热爱生命,关注生命,歌颂生命,是人类在发展过程中反思自己行为而发出的真诚呼唤,今天,我们来学习当代著名现代散文家,学者梁实秋写的'《猫的故事》。

  二、整体感知

  1、在三分钟内默读完全文,然后复述故事的主要内容,看谁遗漏的关键情节最少,保留的主要词语最多。

  2、连读课文,圈画疑难词语和句子,小组交流解答。

  3、检查预习,用幻灯片展示生字和解词,要求学生抢答,激发学生积极性,扫清文字障碍。

  4、概括课文内容:

  明确:

  通过记叙一只母猫所惨遭不幸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充满怜惜和歉疚之意。这种歉疚不仅仅是对动物的歉疚,而且是对生合的珍惜,表现了人类爱心和善良。

  三、深入研讨

  1、圈点“我”对猫的感情变化过程的语句和词语,揣摩”我“的感情变化和对生命的思考。

  学生默读课文,圈点批注,小组交流补充。

  2、总结在故事的发展过程中”我“的情感变化:

  厌恶——憎恨——同情——痛恨——赞美

  3、本文以时间和事情的发展为顺序,请以猫为线索,为文划分结构层次。

  (见板书)

  四、重点语段研读

  1、本文的情节相对较多,你认为期中最精彩的情节有哪些?

  学生讨论归纳,明确

  A、厨师惩罚猫的恶作剧;

  B、结尾猫不顾一切回来喂奶,及我的感情变化。

  2、阅读”厨师惩罚猫的恶作剧“文段,回答问题:

  A、找出文中的一个比喻句,并说说这个比喻的表达效果;

  B、文中一些语言用在猫身上合适吗?有什么特殊的表达效果吗?

  C、你认同厨师的做法吗?

  D、如果是你,你地怎样对待这只猫?

  五、能力提升

  结合”我“的感情变化,抓住关键词语,用自己的语言再次复述故事;

  六、作业设计

  写一段自己和小动物之间的故事,字数200左右;

  七、板书设计

  课文结构:作者的感情

  开端猫干扰我的生活恶——憎恨

  发展对猫进行惩罚同情——痛恨

  高潮对猫刮目相看赞扬

  结局猫一家悄然离去生命的思考

  七年级上册语文《猫》教案 5

  设计理念:

  课课动笔写一写,端端正正写好生字。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充分相信孩子。

  课时目标

  1.认识七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体会半包围结构的字的书写要领;

  2.理解词语意思,正确读“性格、任凭、贪玩、尽职”等词语。

  3.初读课文,读通课文,初知课文大意;

  重点、难点

  书写“痒、凭”等生字,写得正确美观。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同学们,最近的语文课,我和大家一起欣赏了好多的美文。

  上课前,我想考考大家,这些经典的语句,大家还记得吗?要求,先感情朗读片段,再一起说出作者姓名。

  (出示课文片段1、2、3、4,学生回忆作者姓名)

  四个片段回忆完,紧接着新美南吉的照片,出示川端康成图片。

  师:可是,在与新美南吉同时代的日本,有一个影响力更大的作家,他叫川端康成,他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不过,老师要告诉大家,1968年的这沉甸甸的文学奖,本来应该属于这个人。

  (出示老舍图片,介绍老舍)

  1968年,当瑞典文学院四处寻找老舍先生的时候,他已经在两年前离开人世!所以,尽管他的得票数最高,但当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还是落在了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的身上……

  不过,得不得奖其实并不重要,因为老舍先生的作品已经深入人心,老舍这个名字也会流芳百世。同学们,让我们现在就一起来欣赏这位大师的作品吧!

  老师板书课题,学生书写课题——猫(强调反犬旁正确写法)

  二、自读质疑。

  1.师:好,同学们一定都很期待了,把课题写好的同学就请自由朗读课文,初步感知一下老舍先生的作品吧。

  2.师:读了课文,你有什么感受,有什么想说说的没有啊?

  3.(读了课文,有什么疑问或者不懂得呢?)

  4.师:同学们,有这些疑问是正常的,这说明大家读书很认真。不过,书读百遍,其意自见,如果大家再次把课文好好读一读,这些问题很可能会自己解决的。我想请几个同学起来代替老师范读课文,其他同学带着自己的疑问,或者刚听到的别的同学提出的疑问,跟着默读课文,最后,看看能不能解决这些疑问,试试吧!

  5.生代替老师范读

  6.师:才第二遍就能把课文读得如此流畅,我们应该把最热烈的掌声送给他们。听了范读,你的疑问还没有解决的,请讲讲吧。

  7.把解答疑问的的机会交给同学。请几个同学组成智囊团,到讲台站定。智囊团的组长请下面同学提问,智囊团的同学回答座位上的同学们的`提问。(智囊团的同学不能解答的疑问,老师再来帮着解答)

  三、理解生词

  师:其实我知道,可能还有一些同学心里还有小问号,害羞不好说呢,没关系,下来跟你的好朋友交流吧。现在,我要来考考大家了!

  (出示带音节的生字)

  1.读一读生字

  2.去掉音节读词语

  3.理解词语意思:屏息凝视、温柔可亲(做游戏“我读你演”,全班同学读生词,请同学上台演一演,演得好同学,对于的理解最到位)

  四、书写生字

  1.师:静息!同学们,能静能动最聪明。我们静下来不是休息,是要进行更辛苦的学习,光会读会理解生字还不行,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写好这些生字。(出示三种颜色的生字)

  2.师:为什么我要用三种颜色来出示生字呢?(结构不一样:红色是半包围结构的字、蓝色是左右结构的字、紫色是上下结构的字)

  3.师:对,老师注意了大家上一课的作业,发现半包围结构的字大家书写得不太好,我收集了一点关于怎样写好半包围结构的字的资料,现在和大家一起来学习,怎样写好半包围结构的字。

  4.出示“左上包右下”,观察生字,交流怎样写好。

  5.老师范写半包围结构的生字“痒”。

  6.师生练习,写完自己观察对照,再练习。

  7.书写其它上下结构和左右结构的生字。

  8.总结、展示学生的书写,点评。

  五、总结:

  好的文章,其实就是一幅幅画,带给我们美好的联想。而每一个汉字,也是那么美,一个字就是一个故事,一件艺术品……让我们读好课文,写好每一个汉字,下课。

  七年级上册语文《猫》教案 6

  教材分析:

  《墨梅》是一首题画诗,是诗人王冕为自己所画的墨梅图而题写的。全诗表达了诗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坚贞纯洁的品格。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2、了解诗歌的大意,领悟本课托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3、能联系诗人的生平,感受诗人借咏梅来表达自身品格高洁、孤傲的胸襟。

  教学重点、难点: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本首诗,领悟本课托物言志的表达方法,感受诗人借咏梅来表达自身品格高洁、孤傲的胸襟。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诗:

  同学们,从很小的时候起,我们就诵读过许多古诗,大家可以随意的吟出一两句吗?

  生吟诵古诗。

  在刚才同学们吟诵的古诗中,诗人或是借物抒怀,或是托物言志,表达了诗人丰富的感情、远大的志向、高尚的节操。古人说过这样的一句话:“诗言志,歌咏怀”。在古诗中就有不少以诗言志的名篇佳句,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墨梅》正是咏梅、赞梅的上乘之作。

  板书:墨 梅 元 王冕

  (课件出示20 《古诗两首━━墨梅》)

  同学们,对诗人王冕你了解哪些?生交流汇报,师补充。 (课件出示作者简介)

  二、读诗:

  1、读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指名读,齐读。(课件出示《墨梅》)

  2、《墨梅》是一首标准的`七言绝句。七言绝句的节奏一般是××/××/×××/(课件出示《墨梅》范读录音)

  请同学们试着有节奏地来读这首诗,读出诗的韵味。自由练习。 分组读,齐读。

  三、解诗:

  下面,老师给同学们一段时间,结合书上注释,自学这首诗。看自身能读懂多少,把读懂的内容用铅笔写在书上,把自身读不懂的地方打上“?”。

  1、生自学。

  2、小组内交流,并讨论不懂的问题。

  3、全班交流:(课件出示《墨梅》重点词)

  (1)本课需理解的重点词有:

  洗砚池、淡墨、清气、乾坤 (课件出示词语注释)

  (2)交流每句诗的意思。

  (3)把这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说。

  (4)带着对这首诗的理解自由读读这首诗。

  4、小结:这是一首题画诗,是作者采用淡墨手法画的一株盛开的梅花。 同学们,想一想下面三个问题: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品格?

  (2)为什么说“不要人夸好颜色”?

  (3)这是一幅画,诗中为什么说是“只留清气满乾坤”? 生汇报交流,师总结。(课件出示代表诗人品格的相关词句)

  四、品诗:

  1、同学们,谁见过盛开的梅花?老师收集了几幅梅花的图片,想不想欣赏?(课件出示几幅盛开的梅花图片)

  2、王冕笔下的梅花从外表上看给了你什么样的印象?默读前两句诗,思考一下。

  (淡墨;痕迹一般、浅;颜色不够骄人)

  3、师课件出示《墨梅图》。这就是王冕的代表作《墨梅图》,仔细观察一下,这淡淡的墨梅又给了你怎样的感觉?

  (素洁、淡雅;美得有特色,不俗气)

  4、指导朗读:你们说的老师深有同感。你能读出这种感觉吗?

  指点:“淡墨痕”淡雅的,要读得轻一点。

  5、交流,在交流中抓住其中的“淡墨”与“清气”,知道其中有“淡泊”“清高”之意。

  板书:墨梅、清气

  6、同学们,王冕写《墨梅》这首诗,仅仅是为了表示梅花的淡雅高洁的品性吗?不是的,他更是为了通过这首诗来表述自身的胸怀,他也如梅花那般品性高洁、流露了自身不逐名追利、孤芳自赏的性格。

  小结:王冕曾说:画梅须具梅骨气,人与梅花一样清。作者已与墨梅融为一体,墨梅的形象就是作者的形象。(课件出示王冕的话:画梅须具梅气骨,人与梅花一样清。)生齐读。

  王冕把自己的情感倾注笔端,挥毫泼墨,晕染出一幅幅惊世之作。 王冕借梅自喻,托物言志,表达了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课件出示)

  板书:借物喻人、托物言志、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同学们,此刻的你想对诗人王冕说些什么?集体背诵《墨梅》!

  五、赏诗

  同学们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王冕的《墨梅》,古往今来,文人墨客描写梅花的诗有很多,我们再来欣赏几首:

  1、课件出示王安石的《梅花》,生齐读。

  2、课件出示陆游的《卜算子·咏梅》,教师诵读。

  3、课件出示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男女生对读。

  六 作业:

  今天我们学习了一首托物言志的古诗《墨梅》,同学们还知道这样的古诗吗?

  1、品读其他的咏物诗。

  2、拓展训练:交流搜集的有关梅花的诗文和绘画作品。

  七、板书设计:

  墨梅

  元 王冕

  墨梅——借物喻人——不与世俗 清气——托物言志——同流合污

  七年级上册语文《猫》教案 7

  教材特点:

  这是一篇讲读课文。运用对比的方法写猫的古怪性格。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洋溢在字里行间。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生动具体地叙述了小猫的淘气可爱和大猫的古怪性格,激发学生仔细观察事物的兴趣。

  2.能用课文中的一句话来概括段意,并用串连各段段意的方法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3.朗读课文,背诵第二段。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生动具体地叙述了小猫的淘气和大猫的古怪性格,激发学生仔细观察事物的兴趣。

  教学难点:

  能用课文中的一句话来概括段意,并用串连各段段意的方法归纳课文中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分段,读课文,了解内容,串连各段段意,归纳课文主要内容,背诵第二段。

  读课文分段

  第一段(1—3):介绍了猫的古怪性格。

  第二段(4):写满月的小猫可爱。

  请你用串连各段段意方法归纳主要内容:(猫的古怪性格和刚满月的小猫更可爱。)

  二、学习

  读课文第一段,回忆课文内容。(要求边读边思考)

  猫的古怪性格表现在哪里?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古怪”是形容猫的性格特别,很难捉摸。课文从三方面描写的性格有些古怪:

  1、猫既老实又贪玩;既贪玩又尽职;

  2、猫高兴时温柔可亲,不高兴时不理不睬,一声不吭;

  3、猫即胆小,又勇猛。

  表达了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

  结合生活实际谈谈猫的叫声是否总是那么动听,为什么在作者的'耳中会是“丰富多腔”的?(展开讨论,再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第二段:思考完成。

  1、用()画出描写“满月的小猫”淘气可爱的句子。

  2、抓词语说理解,谈体会。方法:读句子,话词语。

  (满月的小猫淘气又可爱,它腿脚还不稳就淘气。在它的眼里什么都是它的玩具,而且玩就没个完。摔跟头它不怕,摔疼了也不哭,而且肆无忌惮在花盆摔交,抱着画枝打秋千,致使枝折花落,尽管满月的小猫到处闯祸,毁坏东西,但作者却更加喜爱这生机勃勃,天真可爱的小猫。

  3、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抒发了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

  4、再读课文,用串连各段段意义的方法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主要内容:

  (介绍了猫的性格古怪和满月的小猫淘气可爱。)

  板书:

  猫

  ~~~ 老实、贪玩、尽职 ~~~

  |温柔可亲、一声不吭

  一 性格古怪 |胆小,勇猛 喜

  ――――――― ―――――― 爱

  | 耍个没完 之

  二 淘气―― |摔疼了也不哭 ――天真可爱 情

  |摔交打秋千

  作业:

  一 组词

  1、形近字组词

  性( ) 忧( ) 职( ) 凝( )

  姓( ) 优( ) 织( ) 疑( )

  痒( ) 稿( ) 淘( ) 耍( )

  样( ) 搞( ) 掏( ) 要( )

  跌( ) 辟( ) 跤( ) 凭( )

  秩( ) 僻( ) 校( ) 算( )

  2、多音字组词:

  的 折

  二、填空组成词语

  无( )无( ) 生气( )( ) 性格( )( ) 闭息( )( ) 变化( )( ) ( )( )可亲

  三、造句

  无忧无虑

  四、背课文(第4自然段)

  七年级上册语文《猫》教案 8

  教学目标:

  1、有感情朗读课文。

  2、了解大花猫的古怪性格和它小时候的可爱,学习作者真实具体的表达方法,体会课文蕴含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通过语言文字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大花猫的古怪性格和它小时候的淘气可爱。学习作者细致观察抓住事物特点的写作方法和真实、具体的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1、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养过猫吗?谁能用一句话说说对它的感受吗?我国的'语言大师——老舍先生也非常喜欢猫。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老舍笔下的猫。

  板书课题《猫》。

  2、出示本节课学习目标,指名让学生读。

  二、自学指导,整体感知。

  1、检查:指名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几只猫?主要从几方面来写的?结合学生的回答,及时板书:小、大既然小猫更可爱,我们先来学习描写小猫的这一部分内容。

  2、出示自学指导(一):把作者喜欢小猫的句子画出来,注意读出感情。学生自学两分钟。

  3、指名回答、板书。淘气

  朗读指导“生气勃勃”和“天真可爱”。

  过渡:一只可爱的小猫,全身洋溢着淘气与生气,他长大以后又怎样的表现,下面自己学习长大了的猫。

  4、出示自学指导(二):作者为什么说大花猫既老实又贪玩,既贪玩又尽职,高兴时温柔可亲,不高兴时谁也不理,它什么“都怕”,可又很“勇猛”,这不是自相矛盾吗?学生自学四分钟。

  三、检查交流,深入探究。

  1、课文开头一句就告诉我们:“猫的性格实在古怪”表现在哪几方面呢?听老师读课文。

  课件展示:猫在睡觉,猫出去玩,猫等老鼠。

  指名回答,板书。老实贪玩尽职

  2、猫又是老实,又是贪玩,又是尽职,课文用什么词语把猫的这些不同特点联系起来的?

  课件出示句子,其中“说……,的确……可是……”加着重号,强调“可是”的作用,并且在读中体会。

  3、说他古怪吧,可是猫就是猫,白天睡大觉,晚上捉老鼠,没事东跑西跑,也谈不上古怪呀,老实呀,乖,贪玩呀,尽职。作者为什么要这么写呢?(拟人、喜爱)

  谁能用读把作者对猫的爱表达出来!

  3、下面的内容又讲了猫怎么古怪,你觉得哪几句能概括自然段内容,层次怎么分,详略怎么安排,用的什么表现手法等。

  指名回答,板书。温柔可亲一声不出

  4、指导感情朗读,注意停顿和语调。

  四、总结回顾,拓展延伸。

  同学们看板书,想一想课文哪些内容写得详细,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及时用彩笔加着重号。为什么作者写猫的老实、尽职、温柔可亲、勇敢比写猫的贪玩、一声不出、胆子小要详细呢?结合学生的回答,板书:喜爱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留心观察一种小动物,写一篇日记。

  板书设计:

  猫

  小淘气

  老实、贪玩、尽职

  大、古怪、温柔可亲、一声不出、喜爱

  怕、勇敢

  七年级上册语文《猫》教案 9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学习文中生字、新词,锻炼查工具书及结合课文理解词语的能力。

  2、 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质疑问难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并逐步提高学生根据自身兴趣自由鉴赏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查字典、圈点勾画、研讨合作把握文本内容、鉴赏写作妙处、体会作者情思、感悟生活哲理。

  情感与态度:

  学会客观公正、宽容仁爱、关爱弱小的待人处事原则,反对主观臆断、提倡实事求是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

  1、 自主阅读课文,质疑问难、讨论交流。

  2、 根据兴趣,多角度欣赏文章的魅力之处。

  3、 自由鉴赏,获得人生感悟。

  三、教学时间:

  1课时

  四、教法:

  对话法、情境教学法

  五、学法:

  朗读法、圈点勾画法、讨论法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大家看老师手中的图片,这是什么?漂亮吗,可爱不?喜不喜欢吗?看来大家都很喜欢小动物啊!那么今天,我们就跟随著名作家——郑振铎一起走进他的家庭生活,去体验一下他养猫经历的快乐与悲伤。

  (二)、读课文,感文意。

  1、 自由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选择一种最适合自己的阅读方法,通读课文,看看文章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注意:遇到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或疑难语句圈点勾画出来。

  2、 群策群力,解决疑难。

  生自由提问,合作交流解答。

  师辅助解答,并归纳解词方法。

  如没有,可提问几个

  出示小黑板:

  (1) 查字典

  (2) 拆字法: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

  (3) 联系上下文,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

  3、全面侦查。

  师问:在读文过程中,还有没有什么别的疑问?

  生提出,大家一起解答。

  4、 整体把握。

  大家的问题都解决了,老师有一个问题问大家。

  文中写了几只猫?三只猫的来历和结局分别如何?

  (三)、读课文,品妙处。【25分钟】

  1、读一读,想一想。

  速读课文,找到自己最喜欢的语句或语段,大声地反复地有感情朗读,并作批注,说出喜欢的理由。

  2、品一品,说一说,

  哪位同学把自己喜欢的语段读给大家听,说一说它好在哪里,让大家一起分享你的收获!

  我的预设:

  1、 描写猫的语段:

  例:

  花白的毛,很活泼,常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在廊前太阳光里滚来滚去。

  三妹常常的,取了一条红带,或一条绳子,在它面前来回地拖摇着,它便扑过来抢,又扑过去抢。

  它在园中乱跑,又会爬树,有时蝴蝶安详地飞过时,它也会扑过去捉。它似乎太活泼了,一点也不怕生人,有时由树上跃到墙上,又跑到街上,在那里晒太阳.

  它躺在露台板上晒太阳,态度很安详,嘴里好像还在吃着什么。我想它一定是在吃着这可怜的鸟的腿了,一时怒气冲天,拿起楼门旁倚着的一根木棒,追过去打了一下。它很悲楚地叫了一声“咪呜!”便逃到屋瓦上了。

  2、抒情的语段

  例:

  那时太阳光温暖的照着,欣赏感着生命的新鲜与快乐!

  我心里也感着一缕的酸辛,可怜这两个月来相伴的小侣!当时只得安慰着三妹道:“不要紧,我再向别处要一只来给你。”我心里也感着一缕的酸辛,可怜这两个月来相伴的小侣!

  我也怅然的,愤然的,在咒骂着那个不知名的夺去我们所爱的东西的人。

  我心里还愤的,以为惩戒的还没有快意。

  我心里十分难过,真的,我的良心受伤了,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枉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的良心的针!

  我很想补救我的过失,但它是不能说话的,我将怎样地对它表白我的误解呢?

  两个月后,我们的猫忽然死在邻家的屋脊上。我对于它的亡失,比以前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

  3、耐人寻味的语句。

  例:“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出示小黑板:

  描写语段的作用:

  生动的词语

  逼真的'修辞手法 生动形象的写出了被描写对象的特点,并自然而然的将人物的情感蕴于其中

  精准的细节刻画

  抒情语段:

  抒情——将内在的情感外显化,更利于情感的抒发,感染人,打动人。

  耐人寻味的语段:

  不能忽视文中反复出现的语句 这些耐人寻味的语句往蕴含着作者不愿言表的更为丰富的情感与深刻的思想。

  不能忽视句语句之间的细微差异

  (四)、读生活,说感悟。[5分钟]

  1、通过赏析,我们对于作者的痛苦、懊悔和自责感同身受,跳过这些情感不谈,作者分明用他深刻的思考、无声的语言向我们幽幽地诉说着一个深刻的道理呢?你听到了吗?

  预设答案:

  待人要公正,不能歧视和欺负弱小,要宽容大度,满怀善意地给弱小以帮助,免受良心的谴责。

  不能因为没有根据的揣测,妄下定论,误解他人,不给对方辩白的机会,否者有可能造成难以弥补的过失。

  做人要严于律己,处理问题要客观公正,要实事求是,反对主观臆断。

  弱小者总是饱尝着生活的不幸,不受欢迎的人往往会成为冤案的牺牲品;人的个性需要自我完善,才能避免不幸。

  此时此刻,老师也有一点感悟要和大家共勉:“关爱动物,尊重弱小,善待生命!”(板书)

  2、你喜欢文中的“我”吗?能不能说说理由。

  学生会说喜欢,以及喜欢的理由;不喜欢及不喜欢的理由。

  (五)、谈收获

  我们自主阅读的这节课,大家都收获了什么?【小黑板出示字词】

  (六)、师小结

  这节课到这里就结束了,但是文章带给我们的思索却是无穷的。生命是一条河流,任何一朵浪花都不能忽视。希望同学们能从我做起,热爱生命、尊重生命、善待生命、关爱弱群体!谢谢大家!

  七年级上册语文《猫》教案 10

  【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文章,共两课时。《猫》是郑振铎先生的一篇小说,文本围绕“养猫”这一中心,讲述了“我”及家人与三只猫的故事。三只猫的外貌、性情各不相同,结局也不尽相同,但最后无一例外地亡失了,令“我”与家人悲痛、遗憾,以至于最后“我家永不养猫”。

  【教学目标】

  1.通过表格的方法,进行对比阅读,了解三只猫不同的外貌、性情及家中的地位等;

  2.了解作者及家人三次样貌经历中的情感波澜,厘清文章的结构;

  3.体会作者对第三只猫之死的悔恨之情,思考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教学重点、难点】

  1.概括并比较三只猫的不同特点和命运,解读文章主旨;

  2.体会作者对三只猫的不同情感,尤其是对第三只猫之死的悔恨之情,理解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教学准备】

  导学题卡、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由小学课文《燕子》片段导入新课;

  2.介绍作者郑振铎,引导学生抓住“名、时、地、评、作”五点记住文学常识;

  3.借助导学题卡,检查生字新词的预习情况。

  二、初步感知

  1.学生默读课文,概括文章大意;

  2.教师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再次默读课文,圈点勾画重要部分,完成导学题卡中的表格一;

  (设计意图:继续联系默读课文,培养学生圈点勾画和做摘录的好习惯。)

  3.学生自主梳理文章结构,划分层次;

  4.学生以小组形式讨论,对比前两次养猫的`经历并汇报;

  5.通过表格,不难看出第二只猫比第一只猫更活泼、更受宠爱,而它的失踪案也给“我”及家人带来了更大的打击。请学生细读第二只猫的部分,还原“猫失踪案”的预兆、经过和结局。

  6.学生再以小组形式讨论:如果你是“猫失踪案”的嫌疑人、目击者或受害者之一,你当时的心理活动是什么?从其中能看出他们是什么样的人?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让学生深入文本,分析人物性格,感受作者的情感。)

  7.“猫失踪案”之后,“我家”为什么很久不养猫?

  三、深入读文

  1.学生默读课文,圈点勾画重要部分,完成导学题卡中的表格二;

  2.第三只猫的结局依然是一桩惨案,当芙蓉鸟惨死笼中的时候,家里人的反应是什么样的?指名学生有感情地读一读。

  3.请学生小组合作,借助表格二分析:在芙蓉鸟惨案中,家里人都把矛头一致指向第三只猫的原因是什么?

  (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会利用表格进行对比分析并完整地表述自己的观点,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4.请学生细读第三只猫的部分,找出“芙蓉鸟惨案”之后,“我”的三处心理描写,联系上下文进行体会、探究。

  5.教师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我”对第三只猫逐步加深的内疚、忏悔的心理描写。

  (设计意图:教师创设情境,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读文,让学生深入体会作者情感。)

  6.随着三只猫的离去,作者对猫的感情逐层递进。作者借着写猫,更阐述了一种怎样的人生哲理?教师播放公益视频《再也不回来的乞丐》,帮助学生理解。

  四、小结

  我们借助表格,运用对比的方法分析了“我”养猫的三次经历,教师引导学生学会自己总结文章主旨:讲了什么事-表达了什么感情-阐述了什么哲理。

  (设计意图:教师锻炼学生学会自己总结文章主旨,练习完整地表达观点。)

  【板书设计】

  猫

  郑振铎

  第一只伤心、安慰

  第二只难过、气愤

  第三只愤愤-内疚-悔恨

  得猫-养猫-失猫

  【教学反思】

  我认为,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优点如下:

  1.创设情境,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情感。

  本课教师多次创设情境,把学生带入作者所处的生活环境和内心世界中,让学生反复读文。从带着问题默读、精读到有感情地齐读,使学生充分从读中理解文章的情感。

  2.坚持“一课一得”,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坚持“一课一得”的原则,每节课都力求教给学生一种学习方法,如抓住5要点记住文学常识、利用表格对文章进行情节梳理和对比,让学生在今后的读文中能够学以致用。

  同时,本节课在教学设计、课堂互动等方面还有许多的不足,如:

  1.对本文精彩的描写手法,没能进行深入地揣摩和分析。

  郑振铎先生擅长以简练、精准的语言和修辞对动物进行生动形象的描写,本文对三只猫的不同描写也是文章的精彩部分,但由于时间关系,教师没能引导学生对其描写方法进行更加深入地分析和仿写,日后的教学设计中应更加注意。

  2.教师提问语言不够精准,学生回答问题能力锻炼不足。

  教师对问题的设置过于零散,提问频繁,这种方式不利于锻炼学生自主思考、完整表述的能力。教师对学生回答的评价不够准确,语言不够精准、不够丰富、对学生的启发性不强,还学要推敲。

  3.学生读文时间太短,不能进入文本理解作者感情。

  教师在初读课文时,没能给学生更多时间读文,也没能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使学生没有进入文本理解作者情感,耽误接下来部分的学习。

【七年级上册语文《猫》教案】相关文章:

七年级上册语文《猫》教案02-24

七年级语文教案《猫》04-09

七年级语文教案《猫》02-17

《猫》七年级语文教案07-08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02-15

语文七年级上册教案03-10

语文七年级上册教案02-18

语文猫教案03-20

七年级上册语文《春》教案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