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语文教案

时间:2024-10-16 09:40:37 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最新语文教案汇编15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最新语文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最新语文教案汇编15篇

最新语文教案1

  教学目标:

  1、教给学生归纳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

  2、了解手上皮肤的特点和功能,增强学生对双手的情感;

  3、培养学生快速收集信息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了解手上皮肤的特点和功能。训练学生运用方法自主阅读的能力。学习运用归纳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

  教学用具:

  挂图、录音机、卡片、小黑板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谈话引入

  前两课我们体会到手能传递幸福、友好、真诚、快乐、、、、、、能带给人们美好生活,又目睹了张迎善那双特大号的、粗糙、有力得手。今天,我们来近距离研究一下自己得手。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自由读文,读准字词,读通句子。

  2、小组内互读课文,检查读文情况,做出评价。

  3、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指名回答。

  教师引导:文章哪一段可以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指名读一读。

  4、小结:我们可以通过找文章总述段落或者总述句的方法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合作交流,研读课文。

  1、学习方法。瞧,这一课的“金钥匙”又要教给我们学习的'好方法,让我们共同听一听。(教师出示解答自己提出问题的方法)

  2、运用学法,默读批注。

  3、合作交流,质疑解疑。

  (1)交流自读批注的结果,说说学习中的收获。

  4、全班交流,理清脉络。

  (1)提出小组中还未解决的问题,请其他小组补充解疑。

  (2)全班交流:课文从哪几方面介绍手上的皮肤?自由发言,指名板书。

  5、借助板书,浏览课文,试将每段的大意串联起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指名说一说。

  小结:除了找文章总述段落或者总述句的方法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还可以通过串联段意的方法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四、整体感知,拓展延伸。

  1、通过学习了解了哪些手上皮肤的知识?

  2、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打算怎样保护自己的双手?

  五、布置作业。

  1、运用批注的方法自读《手指》。

  2、运用归纳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概括《手指》的主要内容。

最新语文教案2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一年级下册。

  教材简析:

  与前3节识字课相同的内容:韵文、情景图、会认的字、会写的字;不同点:在了解小动物的基础上,学会生字,且本课14个生字中有11个字由“虫”字旁组成。

  教学目标:

  1、认识14个生字,学写6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通过韵文,了解夏天的特点:初步感知小动物的活动方式,培养学生喜爱小动物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揭示课题

  1、请看情景图,想说什么就和周围的同学说点儿什么。(谈话引人,演示书中情景图。)

  2、板书课题:识字4

  (通过观看情景图,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在看图时,请学生寻找动物朋友,看看它们在干什么。在说话中注意引导学生说出“什么样的小动物在干什么”,进行说完整话的训练。)

  二、以趣促识,识得其法

  1、上请学生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把不认识的字读准确。

  2、出示“我会认”中的14个生字。(引导学生发现这些字的规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1)这些字为什么都用“虫”字旁?

  (2)出示昆虫情景图。请学生找出与其相对应的名称卡片,并领读。

  (3)先让学生在桌面中间摆上在地上活动的小动物名称卡片,再在它们的上面摆出在空中活动的小动物名称卡片,最后在下面把土里和水里活动的小动物名称卡片摆出来。学生分行读一读,思考:“展”、“运”表示哪种动物的动作,就把卡片摆在哪种动物名称卡片的右边。

  (4)谁能用新的识字方法记住这些字?(同桌之间交流,教师随机总结出形声字的识记方法。)

  (5)(出示“晴”、“情,”、“睛”、“请”四个字)这几个字都是同学们刚刚学过的形近字,请同学们从形声字的角度想一想,这“一家子亲兄弟”哪些地方相同,哪些地方不同?

  (“语文综合素养”是《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一个基本理念,它以“语文能力”为核心。而“识字能力”是语文能力中很重要的内容。要想使学生形成识字能力,就必须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掌握多种识字方法。为此,在本环节设计中,可结合本课78%的生字是形声字的特点,引导学生总结出形声字识记方法,并在区别形近字的过程中,完成知识的`迁移过程。)

  三、读文感悟,以读抒情

  1、自由读。(想怎样读就怎样读,但要读出自己的感受。)

  2、指名读,学生互评。

  3、教师范读,学生评。

  4、学生自主选择读的方式。

  5、集中读。根据学生的回答,让学生带着或陶醉,或欢快,或喜爱的感情去读课文,把全文读给同学听。再请学生推荐读得好的同学做朗读表演。

  (通过朗读,学生把对课文的理解和认识外化,带有浓厚的个性化色彩。让学生在充分体验的基础上,将内心的感语自然而然地释放于朗读中,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6、出示韵文,讨论交流:韵文中写了哪几种小动物,分别在做什么?

  7、夏天是各种小动物、小昆虫最活跃的季节。在这个季节里你看到过哪些小动物,它们在干什么?

  8、结合动画情景图,模仿韵文编一首儿歌。

  ──半空展翅飞,──花间捉迷藏。

  ──土里造宫殿,──地上运食粮。

  ──池中游得欢,──房前织网忙。

  (在一年级下半学期,学生对小动物的种类和习性已有了一定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借助朗读练习形成语境氛围,让学生自由编儿歌,并辅以动画和提示,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积累,激发学生的想像力和创新意识,使学生在创编儿歌的过程中感受成功的喜悦。)

  四、指导学生书写“蚂”、“蚁”、“前”、“空”、“房”、“网”

  (写字教学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教师在教学高潮之后,让学生静下心来,有重点地指导学生写写字,做到动静结合,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五、巩固知识,拓展延伸

  (教师总结整个教学过程,进而布置课外实践活动。)课文带我们走进夏天,走进大自然,去认识了许多小动物。它们只是干百万动物家族中的一小部分。你想多了解一些小动物吗?选择一种你最熟悉的小动物,仔细观察一下它们的生存方式,然后到学校把自己的发现讲给同学听。

  (语文教学的场所不仅仅是课堂,语文教学的形式不仅是读书、问答,要开辟教室以外的语文教学渠道。为此,从教材内容出发,把学生引向大自然,拓宽了学生的学习领域,从而为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拙。同时,培养了学生关心生活、观察生活、认识生活的好习惯。)

最新语文教案3

  导入新课:

  钱塘湖是西湖的别名。提起西湖,我们自然就会联想到苏轼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读了白居易的这首诗,我们就会更加细致入微的体味到西湖的美丽景色,仿佛就会更真切地看到含涕一笑得西施的影子。朗读这首诗歌,我们来感受一下这首诗歌的思想感情。

  整体感知: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自由朗读,思考问题:

  1、 诗歌描绘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象?你从诗歌中哪些词语得到了印证?

  2、 哪些词语表明诗人已经陶醉于美好的湖光山色中了?

  研读探究:

  诗歌中的“几处”为什么不是“处处”,“谁家”为什么不是“家家”?

  拓展延伸:

  运用多种创作手法来扩展本首诗歌的内容,写成一篇写景散文。

  第二课时

  《西江月》教案设计:

  导入新课:

  检查背诵,导入课文内容的理解。昨天,我们随着白居易领略了西湖早春的明媚春光。今天,我们再随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却领略农村夏夜的清新景色吧。

  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自由朗读。

  2、本首词分为两片,分别描写了什么内容?

  3、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研读赏析:

  1、 词人为什么夜行?夜行的时间长不长?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

  2、 “忽见”一词有什么表达作用?

  3、 你认为词中哪些词语描写的充满意境?请你找出来,并在全班范围内进行交流。

最新语文教案4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字形,区别形近字。

  2.指导学生掌握生活中常见的“AABB”式词语。

  3.了解寓言的内容和寓意。

  教学难点:

  通过讨论,使学生感觉到合作使人快乐。合作促人成功。

  教学准备:

  搜集一些有关“合作、团结”的名言。

  教学流程:

  一、练

  1.观察字形组词语。

  学生先观察所给的字,在进行组词练习。

  指名回答。

  2.照样子写一写。

  由学生自行完成,再开火车提问。

  二、日积月累

  1.学生自由读。

  2.指名读,师生评议。

  3.初步理解这三句俗语的意思。

  4.小组内检查朗读,对读得好的同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扬他。

  5.练习背诵。

  三、知识窗

  本次知识窗的`内容为了了解克雷洛夫寓言《天鹅、梭子鱼和虾》的内容与寓意。

  四、开心一笑

  本栏目的内容是读一首儿歌《五个“小人”》儿歌反映的主题仍为“团结合作”。

  板书设计:语文七色光(七)

  1.组词练习。

  2.照样子写句子

最新语文教案5

  六年制语文第九册新选古诗《梅花》为北宋著名政治家、诗人王安石所作。全诗仅20字,却写出了梅花独处墙角、凌寒怒放、色洁如雪、幽香清远的特点;赞美了梅花孤傲高洁、倔强坚贞的性格。诗里洋溢着作者情思并暗寓象征寄托,故意境幽远,为咏梅之佳作。

  诗句简析

  第一句,墙角数枝梅。墙角点明梅花开放的位置幽僻。数枝几枝,言极少,说明形影孤单。如此形单影孤,不禁使人生出怜爱之情。

  第二句,凌寒独自开。咏梅之作不少,仅就梅花而咏梅,则无论是形象和意境并无高远之处。而凌寒一句则寄寓了作者的主观情感。凌寒,冒着严寒,实为全诗点睛之笔。梅花在严寒中开放,本自然规律,而一凌字则付与其强烈的感情色彩傲立严寒,坚强不屈,不由使人顿生敬畏之情。不仅如此,诗人还以独自来修饰开,让人觉得梅花气压群芳,孤傲无比,这般傲姿不能不使人肃然起敬。

  第三句,遥知不是雪。虽言不是雪,而偏偏联想到雪,以雪作比,意梅花色洁如雪,这般清丽高洁,实非白雪可比。

  第四句,为有暗香来。暗香,幽香。幽幽清香从远处袭来。联系第三句可知,作者三、四句运用了倒置的手法,既强调了梅花色洁如雪的特点,也突出了它幽香袭人。纵观全诗,词句虽清丽平淡但意蕴含蓄,寄寓深远。结合诗人当时的.情况(推行变法受到保守势力的阻挠而失败)及个性,不难体会到作者赞美梅花凌寒独放、洁白清香,实际上是在表明自己坚贞不屈,在逆境中洁身自好的心态。

  教学设计

  设计说明:

  《梅花》这首诗诗意明白晓畅,参考注释学生基本上能说出诗意,故教师可把指导重点放在启发学生体会作者的心境上。

  一、教学要求:

  1.理解诗的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意。

  2.体会作者借对梅花凌寒独放品格的赞美来表白自己坚贞不屈、不怕挫折的心境。

  3.背诵并默写古诗。

  二、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要求1;

  教学难点:要求2。

  三、主要教学步骤:

  1.初读诗句,了解主要内容。

  ①读题,简介作者后,检查学生对凌字字形掌握的情况。

  ②先指几名朗读能力稍差的学生读并稍加指导,之后学生自读诗句,边读边想作者写了梅花的哪几个方面的特点。

  2.细读诗句,理解诗意。

  第一、二句。

  ①首先让学生参考注释试着讲讲两句诗的意思。注意启发学生运用过去学习古诗的方法,对每个词加以理解后,适当添加一些恰当的词,再调整一下顺序把意思连起来。

  ②指几名语言表达能力稍差的学生说说,再帮其订正,直到他表述清楚、准确为止。

  ③启发学生从墙角、数枝中体会出梅花形孤的特点;从凌寒、独自中体会出梅花姿傲的特点。

  ④朗读体会。在充分自读的基础上再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之后再读,深入体会。

  第三、四句。

  ①参照注释试着说说诗意,再集体讨论订正。在理解这两句诗意的时候特别要注意启发学生想象出梅花洁白如雪的特点,虽然不是雪,却像雪一样洁白。

  ②轻声自由读诗句,体会梅花色洁、幽香的特点。

  ③感情启发,朗读体会。

  3.再读诗句,体会作者的心境。

  ①把整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②说说这首诗写了梅花的哪些特点,并分析从哪些词句中可以体会到。

  ③启发想象,体会意境。请学生认真地想象并体会:诗句描绘了一个怎样的画面?这种画面使人产生怎样的感受?思考好之后用自己的话说说。④再读诗句,边读边思考,从凌寒等词语中体会,作者表面上赞美梅花凌寒独放,实际上是在表白什么心境?(可适当地作背景介绍)需要注意的是,对诗人心境的体会是个难点,只要有所体会即可,不必深究。

  ⑤朗读诗句,边读边体会作者的感情。

  作业布置:

  完成课后练习。

  板书:

  梅花宋·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形孤) 凌寒独自开。(姿傲) 遥知不是雪,(色洁) 为有暗香来。(香幽) 表达了坚贞不屈、不怕挫折的心境。

最新语文教案6

  《给予树》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八个主题单元“爱的奉献”中的一篇精读课文,讲述了一个脉脉温情的故事。课文以爱贯穿始终,字里行间处处洋溢着浓浓的人文情怀。

  教学由质疑课题出发,由学生提出问题,总结两个主导问题:“给予”是什么意思?“给予树”是一棵怎样的树?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手段来解决这两大问题。学生正是随着问题解决的过程,一层一层地感知文本,理解文本。

  一、把握课文主旨,引领学生深入文本。

  本文从妈妈“我”的角度来叙述故事,通过“我”的观察、心理变化及行为来体现金吉娅的善良品质。特别是通过孩子的做法和“我”开始对金吉娅的误解,衬托了金吉娅的美好心灵。课文中有多种爱:金吉娅给予母亲的爱,给予哥哥姐姐的爱,给予陌生女孩的爱。而课文主要表现的是金吉娅对陌生女孩的.爱,即理解和同情,因此我以此爱作为重点深入文本。另外,在课堂教学中,我对教材进行适当处理,“详则略之,略则详之”,在文本的留白处进行拓展,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的最深处。给予是快乐的、幸福的,这是主旨,亦是灵魂。我提出“这棵树除了可以叫给予树,还可以叫什么名字?”,让学生多元地、多维地、多角度地去诵读文本、感悟文本,同时又超越文本,去感受文字背后金吉娅那颗善良、仁爱之心、那种同情、体贴之意,引领学生层层剥笋式地感受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让课堂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心灵自由驰骋的过程,成为学生情感自在滋养的过程,成为学生精神自然丰厚的过程。

  二、抓住文本,引导学生合理想象

  在教学设计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当金吉娅站在这样一棵神奇的“给予树”下,看到女孩的卡片,她想到了什么呢?设计这个环节主要出于这样的目的:对主人公的心理活动领悟有助于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主人公的行为,感受文字中所体会的情感。在设计时我充分考虑到三年级学生的领悟力,对于金吉娅心中的想法不可能一气呵成。所以我将这个环节根据课文中金吉娅的语言,行为分成了几步。第一步:当看到卡片上小女孩的心愿,金吉娅第一反应是什么?第二步:思考金吉娅为什么说话时声音低,为什么会难过?从而让学生知道金吉娅站在给予树下还想到了家人。第三步:金吉娅最终选择了女孩的原因是什么?从而让学生知道金吉娅内心的决定。这个心理活动的描述是充分联系了课文的文本,最后我出示“联系课文想象”,告知学生进行想象的方法。从教学情况来看,学生以课文为载体进行合理、完整的想象,效果不错。

最新语文教案7

  一、教学要求: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通过读、背、想象水乡优美的环境,感受水乡的民风、民情。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3、主动积累优美词句,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二、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水乡行》,上节课,我们学了小诗,知道了作者水乡行的顺序,谁还记得?指名回答。

  谁给大家读读小诗,让我们体会作者的写作顺序。指名读诗。

  三、研读课文,体会意境。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水乡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美、静等)

  你是从哪里体会到的?下面就请同学们再读诗,把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语句多读几遍,想想你头脑中形成了怎样的画面。

  学生自由勾画,交流。

  1、第一小节。

  1)重点理解“水运铺”,说说自己的理解,以及想到了什么,云倒映在水中,成了水乡的路,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水乡的路吧!出示图片。教师相机指导朗读。

  2)还从”一把橹”中体会人们进出庄都是划船的。

  你是从那个字看出来的?

  假如你就坐在这轻摇的小船上,划过水云铺成的路,你想怎么读?

  看图指导朗读背诵。

  2、第二小节。渔网做门帘

  1)水乡真的是那渔网做门帘吗?渔网挂满了树,严严实实的,就像是门帘。

  2)渔网多。你是从那里体会到的?抓住“挂满树”来理解。

  3)这里的人家很少。从“几户”来体会。

  指导学生朗读。读出渔网的多,水乡的静。

  3、第三小节

  景的美。重点体会“榴火自红,柳线舞”的景象.。

  1)你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同学们说石榴花红的.象火一样,你是从哪知道的?

  你们描述的这么美的景,作者只用了几个字?(两个字榴火)

  你们在读读,作者的用词怎样?

  体会作者用词的精炼。

  2)刚才有的同学提到了柳树,它是什么样子的?微风吹来呢?

  作者用了那几个字来描绘这一景象?(柳线舞)

  在此体会比喻的写法及用词的精炼。

  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这红花绿柳眼影下的水乡吧!看图片朗读背诵。

  这么美的景确是“家家门前锁一副”,人们都干什么去了?

  (去稻田了)你是从哪里知道的?

  4、引出“要找人,稻海深处”。

  1)具体说说你想到了什么?

  见过大海吗?那蹈海什么样?引导学生想象“稻海”。出示图片。

  指导读这一节

  2)你还想到了什么?

  有序多只青蛙在叫,蛙声一片。教师播放声音。可是“一步步踏停蛙鼓”

  你有什么感觉?(安静了)引导学生体会“踏停蛙鼓”的由闹到静的变化。

  指导朗读。

  3)这红花绿柳,可人们却无暇欣赏,这里的人怎样?(体会水乡人的勤劳)

  5、第五小节。

  1)想象“暮雾”的景象。

  你怎么知道是晚上呢?抓重点词语来理解。

  你觉得暮色中的水乡怎样?出示图片并指导朗读。

  2)从“儿童解缆送客中”你又读出什么?让学生体会到水乡人的热情好客。

  四、整体回味

  1清晨我们坐着轻摇的小船来到了水乡,暮雾之中,我们又带着留恋离开,让我们再读读诗的第一小节和最后一节。(对读)一把橹把我们迎进了水乡,一手好路又把我们送出了水乡,诗歌还做到了首尾呼应。

  2我们再来齐读小诗,体会他的妙处。配乐读。

  短短的几十个字向我们描绘了优美的水乡图,你们觉得作者的这首诗写得好不好?好在哪儿?

  体会作者用词的精炼,比喻的写法,首尾呼应等。

  五、扩展

  介绍水乡行的主题网站。

最新语文教案8

  【教学目标】

  1.了解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

  2.学习借鉴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3.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实词“传、师、从”,虚词“以、也、则、于、乎、所以”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区别古今异义词语。

  4.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教学重点和难点】

  1.了解文章的整体思路。

  2.学习本文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

  【教学方法】教师讲授;学生自主探究;多媒体辅助。

  【课时分配】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并解题

  初中时我们学过一篇课文叫《马说》,《马说》实际上是“说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说老师”,说“从师风尚”的文章,叫《师说》。

  “说”是一种文体,偏重于议论,可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

  二、作家作品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人,唐代著名的文字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祖籍河北昌黎,也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郎”。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作品收录于《昌黎先生集》。

  韩愈和柳宗元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提出了“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语言质朴,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优秀散文传统、倡导古文运动,把当时的文体从矫揉造作的骈体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古文的基础,因此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三、写作背景

  魏晋以来,门第制度十分严格,分为高门和寒门,门第观念严重破坏了从师学习的风气。到唐代,魏晋以来形成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关于韩愈写此文的背景,从柳宗元的《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一段可见一斑。柳宗元说:“由魏晋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由此可见韩愈敢于反抗流俗,倡言师道,勇气可贵,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四、初读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看书下注释,查字典,初步理解文章含义,不清楚的地方作出标记。

  2.教师板书需正音的字:

  愚(yú) 句读(dòu) 谀(yú) 经传(zhuàn)

  郯(tán) 苌(cháng)聃(dān) 蟠(pán) 巫(wū)

  3.请学生朗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并注意断句,声调等。

  五、分析课文第1段

  (一)朗读:齐读;单读。

  (二)学生根据注解自己疏通文意。把第一段分为三层,学生分A、B、C三组,每组一层。然后每组推举代表,向大家翻译课文。

  (三)总结本段的语法文言文知识:

  1.通假字:受-授

  2.古今异义

  学者:古-求学的人;今-在学问上有较高造诣的人。

  无:古-无论;今-没有。

  众人:古-普通人;今-很多人。

  3.一词多义

  之:

  ① 古之学者必有师

  ② 人非生而知之者

  ③ 吾从而师之

  ④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⑤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所以:

  ①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②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

  ③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乎:

  ①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②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③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④ 其皆出于此乎

  也:

  ①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② 吾师道也

  ③ 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师:

  (2)理解分析

  ①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古之学者必有师。”

  ②教师的职责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③从理论上阐明从师学习的必要性。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④择师的标准。

  “生乎吾前……”,“生乎吾后……”,凡先闻道者我就可以拜他为师。

  ⑤从师的原则。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3)学生当堂背诵第1自然段。

  六、布置作业

  1.背诵第1段。

  2.课后练习二、三、四。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1.课后练习二、三、四。

  2.补充讲解

  (1)通假字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受通“授”。

  ②或师焉,或不焉。

  不通“否”。

  (2)虚词

  ①之:

  古之学者:之,助词,的。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之,助词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之,取独

  句读之不知:之,倒装标志

  作《师说》以贻之:之,代词

  ②其:

  其为惑也:其,代词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人称代词

  其可怪也欤:其,副词,表推测

  于其身也:其,人称代词

  (3)词类活用

  ①耻学于师 (形→意动)

  ②吾从而师之 (动→意动)

  ③句式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倒装)

  二、分析课文

  1.第2段。

  (1)请学生朗读

  (2)分析

  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明确:承上启下。

  ②“师道”指什么?

  明确:“师道”是从师原则和风尚,指上文中所讲的“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③从师的风尚不再流传,是因为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为了批评“耻学于师”的人,作者从哪三个方面进行了对比论证?

  明确:

  a.古之圣人

  今之众人

  结论:“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b.爱其子

  于其身也

  结论:“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c.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士大夫之族

  结论: “师道之不复,可知兴。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3)背诵

  2.第3段

  (1)学生朗读。

  (2)分析

  ①本段引用孔子言行,阐述了什么观点?

  明确:“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②总结:“圣人无常师”语出《论语?子论》,包含着广泛学习的意思。要想得到广泛的知识,就要向许多内行人学习,在这方面,孔子给我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韩愈从“圣人无常师”出发,针对当时社会现实,提出了“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观点,很有意义。

  (3)背诵。

  3.第4段。

  (1)分析:

  ①作者用哪些话明确表示了他的立场?

  明确:“不拘于时”,表示他反对“耻学于师”的坏风尚。

  “能行古道”,表示他赞成以道为师的从师风尚。

  ②“古道”中的“道”指什么?

  明确:儒家道德。

  ③本段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说明了写作缘由。

  (2)背诵。

  三、本文写作特点

  1.语言上,多用整句,对句,便议论更生动,说理更深刻。

  例如,“生乎吾前……”,“生乎吾后……”,“古之圣人”,“今之众人”等。

  2.论证上有破有立。

  例如:第1段,教师职责,择师标准。(立)

  第2段,师道不传的原因。(破)

  第3段,推知“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论断。(立)

  3.对比论证。

  四、布置作业

  背诵全文。

  附:板书设计

  师 说

  一、解题:说,一种文体。

  二、韩愈及本文写作背景

  三、分析

  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

  论据:

  “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

  “爱其子”与“于其身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

  四、写作特点

  1.有破有立 2.对比论证

  《师说》教案教学设计25

  课题 师说 韩愈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实词“传、师、从”,虚词“以、也、则、于、乎、所以”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区别古今异义词语。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自读注解,疏通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提高文言文的记诵能力。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敢于向世俗流弊抗战的精神和勇气。

  2.认识从师学习的必要性和正确的途径,端正学习态度。

  3.认识教师的作用,从师的意义,以及能者为师的道理。

   教学重点 学习并掌握“传”、“师”、“从”等多义词,以及部分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教学难点 了解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

  教学环节 教 学 内 容 教师手记

  (重点内容:学情分析、教法设计、学法指导、分类推进措施、学生可能行为预见及对策等)

  一、检查作业。

  二、诵读第3段。

  1.齐读第三自然段。

  2.让学生借助注释用现代汉语语言读一遍。

  3.教师检查文言实、虚词,特殊句式的掌握情况。

  4.问:第三段与第一段关系怎样?(作者引述孔子的言行,阐述了什么观点?作出了什么论断?)

  这一段是正面论证,用历史事例论证第一段中的论点。

  第一层:提出分论点:圣人无常师。

  第二层:用孔子的言和行两方面的事例论证。

  举出孔子询官于郯子,访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问礼于老耽的事例。孔子言论中的“三”,应理解实指三人:自己,善者,不善者,而“我”却能从其善,改其不善。这样解释才能体现格言的警辟性。最后作者从孔子的事例中推断出:“弟予不必不如师,术业有专攻”的结论。

  5.讨论:“圣人无常师”这个说法的实质是什么?对我们有怎样的启示?

  (1)“圣人无常师”出自《论语子张》:“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子贡语)包含着广泛学习的意思。世上学问门类众多,人不能尽知,要想得到广泛的知识,就要向许多内行的人学习。孔子向这么多的人学习,给我们树立了榜样。

  (2)人总是有长处也有短处的,用这种观点来看周围的人,才善于学习别人的长处,不断地充实自己,提高自己。 ⊙只查背诵一题,其余二题在诵读和总结过程中自然完成。

  ⊙这段文字浅显,又富于节奏变化,易于成诵。诵读前可作简要提示,以利迅速记诵。学生能大体背诵下来后就进行讨论,在讨论中加深理解。

  【板书】三、举例宣扬从师的好风气 (例证、引证、因果论证)

  (3)韩愈从这个观点出发,提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论断,告诉我们要向闻道在先的人学习,向术业上有专长的人学习,是很有意义的。

  6.齐诵一遍。

  背诵线索提示:观点(“古之学者必有师”)—师之责(“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求知规律(“人非生而知之”)—择师标准(“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三组对比(古圣人从师,今众人耻学;其身耻师、替子择师;“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士大夫之族”)—新师道观(“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写作缘由。

  三、总结全文

  1.本文的`思想意义。

  导入:课文题注中指出,韩愈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这句话十分重要。唐初,文坛上继承六朝文风的余绪,写的是“近体文”即骈体文,以四字、六字为句,上下句相对,又叫“骈四俪六”,这种文体追求形式上的美,很束缚人的思想。为此,韩愈提倡恢复古文的传统,他本人则取法于司马迁、司马相如和扬雄;当时有许多人都跟着学,形成了风气。所以后来就有了“古文运动”这个名称。

  韩愈写这篇文章时三十五岁,正在国子监(官学)任教。当时的社会是怎样一副样子呢?门阀制度下,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柳宗元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说的很直白:

  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

  古语有云:“经师易寻,人师难觅。”所以说韩愈作《师说》,大张旗鼓地宣扬自己的观点,是难能可贵的。文章正是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让我们千百年后依然能通过文字发现“百代宗师”韩愈那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

  提问:韩愈写《师说》,跟古文运动有没有关系?文中有没有这个方面的表示?

  明确:文中李蟠“好古文”就是明确的表示,说明韩愈“抗颜而为师”,是以恢复古文的优良传统自任的,通过培养“后学”扩大古文影响。

  小结:本文的思想意义在于:

  (1)明确指出教师的职责的“传道授业解惑”,而居首位的是“传道”;因此,“道”就是择师的主要标准,“道”在即师在。

  (2)“传道”就是传授以六艺经传为代表的儒家道统,韩愈既以儒家道统的接班人自居,所以才敢于作《师说》,“抗颜而为师”。

  (3)要恢复儒家道统,就要在文风上来一个解放,提倡古文,反对近体文即骈体文。

  2.本文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1)整句散句结合。

  整齐的排偶句和灵活的散句交错运用,配合自然,错落有致。例

  ⊙苏轼十分赞赏韩愈的这一番努力,说他“文起八代之衰”(“八代”,指东汉、魏、晋、宋、齐、梁、陈、隋,其时骈体文占统治地位)。古文运动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恢复儒家道统。

  如,第二段:“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与“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亦远也,而耻学于师”,是排偶句。接下去,“是故圣益圣,愚亦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则是散句。而这一长的散句中,“圣益圣,愚亦愚”和“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又都是排偶句。

  (2)一个意思,多种句式。

  第二段连用三个对比,结语都是批判士大夫不重师道的恶劣风气,但语气一句比一句加重。第一句“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反诘语气;第二句“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否定、责备语气;第三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与软”,讽刺语气.感情强烈。

  (3)顶真修辞手法的运用。

  顶真,用上一句的结尾的词语做下一句的起头,使前后句子的头尾蝉联,上递下接,有如“连珠“。本文有好几处运用这种修辞手法,例如: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师之所存也。这段文章第二句的开头“师者,……”紧接第一句末尾的“师”字。第三句中的“惑而不从师,……”紧接着上面的“……孰能无惑”。第四、五两句中的“吾从而师之”紧接着上面的“……固先乎吾”和“……亦先于吾”。象这样的承接句,有如"连珠"式滚转,流畅自然,很好地增强了文章的气势。

  3.本文讲了许多从师的道理,哪些对我们今天有借鉴意义?哪些反映了作者的封建意识?

  作者第一次提出了老师的职责,既概括又全面;作者强调学而知之,必须从师学习,能者为师,不耻下问,尊重老师,奖励后学等思想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但作者所说的“道”,是维护封建统治的儒家之道,所说的“业”,是“六艺经传”,与我们所讲的“道”和“业”的内涵是根本不同的。他把“士大夫之族”在从师问题上的见识不如“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看成反常,暴露了轻视劳动人民的封建统治阶级的偏见。

  四.练习巩固——讨论重点文言词的意义和用法。

  1.读准下列一字多音或形近字的读音:

  2.找出课文中合成的双音词:

  学者 句读 百工 六艺

  3.指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今义

  古之学者 古:求学的人 今:有专门学问的人

  4.讨论重点文言词的意义和用法

  (1)师(课文中出现26次,它的含义和用法如下)

  ⊙如一写马的对联:

  马笼笼马马笼松,笼松马跑;

  鸡罩罩鸡鸡罩破,罩破鸡飞。

  此联运用了多种修辞方法。“马笼”与“笼马”、“笼马”与“马笼”,“鸡罩”与“罩鸡”、“罩鸡”与“鸡罩”,形成句内小回环;“笼松”、“笼松”,“罩破”、“罩破”,是相对应的两组连珠;联中的叠字“笼笼”、“罩罩”,前一个字为名词,后一个字为动词,又为转类。

  魏正伟先生有一副嵌四“马”的奇巧联:

  紫竹园中赏紫竹,紫竹箫吹紫竹调;白马寺里看白马,白马驹啸白马图。

  此联调动了重复、顶真等多种修辞手法,使联语工整,有情趣,有韵味。

  ①作名词,有三种情况:

  老师——古之学者必有师

  专门技艺人——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姓——孔子师郯子……师襄

  ②作动词,有三种情况:

  学习、效法——吾师道也(“师道”,动宾关系)

  从师——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道”,偏正关系)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或师焉,或不焉

  以……为师,意动用法

  意动用法是指名词或形容词活用作动词。以形容词最常见,其次是名词,还有少数表示心理活动的动词。意动用法翻译基本格式是:

  名、形(动)+宾=以十宾十为十名、形(动)

  如:吾从而师之 名词 以……为师

  渔人甚异之 形容词 以……为奇异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动词 以……为耻

  (2)之(课文中出现25次,它的用法如下)

  ①作代词,有两种情况:

  指代人或事物——择师而教之

  连接定语和中心词,表示统一关系,相当于“这类”、“这些”——郯子之徒;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②作助词,有四种情况:

  放在定语与中心词之间——古之学者

  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表示宾语前置——句读之不知

  在动词、形容词或表示时间的词后,凑足音节,无意义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③以前学过的课文中还有三种情况:

  作代词,指代自己——君将哀而生之乎

  作助词表示定语后置——蚓无爪牙之利

  作动词,“到”、“往”——吾欲之南海

  (3)其(课文中出现17次,用法如下)

  ①作代词,有四种情况:

  主谓短语中作主语——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他)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那些)

  复指,作主语——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他们)

  作兼语——余嘉其能行古道(他)

  作定语——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他们的)

  ③作语气副词,有两种情况:

  表猜测——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大概)

  表感叹——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多么)

  五、总结课文:

  本文以“师说”为题,讲了许多从师的道理。其中“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强调了从师学习的必要;“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阐述了能者为师、虚心好学的从师态度;“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辩证地指出了师生关系。这些道理,在今天仍然有借鉴意义。当然,韩愈站在封建阶级的立场上,他所说的“道”,是指“圣人之道”。他认为“巫医乐师百工之人”是“君子不齿”的,“士大夫之族”本应比他们高明,这是作者的阶级局限。又如,作者重“传道”,而轻“彼童子之师”的“授书”、“习句读”,也是片面的。对于这些,应适当指出。

  句读之不知

  古:句子停顿的地方

  今:看字发出声音

  小学而大遗

  古:小的方面学习

  今:小学校

  除此之外,我们学习本文后,还应树立起匡正世俗流弊的勇气,做一个对社会负责的人!

  六、作业布置

  ⒈清代郑板桥曾提出;“学问二字,须拆开看,学是学,问是问。”请结合自身,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⒉熟练背诵全文。

最新语文教案9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10个字。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结合生活实际深入了解诗人的美好愿望。

  3.体会诗的韵律美,感受本首儿童诗的内涵。

  4.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教学建议

  (一)教学准备

  1.儿童诗。

  2.轻音乐《献给爱丽丝》。

  (二)教学过程

  1.识字与写字

  本课要求会认的字有3个,会写的字有10个,其中带有“虫字旁”的字居多,要指导学生注意归类识记。

  2.朗读指导

  学习这首诗的主要任务在于有感情地朗读本诗,学习理解诗意,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不懂的问题,在了解儿童诗风格的同时,体会全诗所表现出来的美好情感。

  3.阅读教学

  (1)讨论交流。第一小节第一句是点题的一句话,在于理解那个“也”字。为什么要长胡子呢?关键是想成为“爸爸”。接下来作者用三个小节写了自己成了爸爸后的做法,委婉地表达了对现实生活中父亲的不满。在理解本诗的过程中,可以抓住“跟”“不打”;“讲”“不对”;“带”“不骗”等词,将有助于对本诗的深入理解。

  (2)畅谈感受。通过学习,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加深对诗意的理解,进而把握诗的意境,感悟诗情。

  (3)让学生交流不同的愿望及成长经历,讲一讲在那一过程中父母是怎样对待自己的`,回忆当时的感受及讲述现在的想法。

  (4)完成课后“讨论交流”的表格。

  (5)学习本课后,可以《等我也》为题,写一写自己的愿望,字数不限,做一次小的习作训练。

  4.活动提示

  (1)“读一读,写一写”。这些都是学生应该掌握的词语,旨在促进学生积累词语,增加词汇量。应着重指导学生能够先写拼音,再写词语。这样既能促进学生对音节的识记,又能巩固对字形的掌握。

  (2)“讨论交流”。这道题目的是引导学生通过“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进行合作探究,增进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可以把这些问题与阅读教学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学会理解父母,懂得换位思考。

  5.课时安排:建议2课时。

  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与解决对策

  理解诗意的过程中,学生对于新接触的儿童诗把握起来还有一定的困难,教师可提供四种理解诗意的学习方法供学生参考。一是抓重点词语理解诗意;二是让学生透过文字想象情景,体会诗的意境;三是教学生以文解人,通过多读作品了解作者、体会感情;四是让学生用“我口说我想”练习表达能力。理解诗意的方法还很多,以上只举了几种例子,教学时,教师可与同学共同总结并创造更多更好的学习方法。

  相关资料

  等我也当了老师

  等我也当了老师,我就会有许多学生,/我会带他们去春游、秋游,/探索大自然的秘密。//我不会指着他们的鼻子喊:/“去,快点坐好!”/我会在课间和他们一起玩,/让他们尽享童年的快乐。//我不会当着大家的面说:/“你这人太笨了!”/我会少留作业,/让他们有足够的游戏时间。//我不会对他们喊:/“明天要考试,还不复习!”/我不骗你们,/等我也当了老师,一定这样做。

最新语文教案10

  教学要点

  1.论述中心的三个角度

  2.写作特点。

  教学步骤

  1.检查:

  (1)学生口头回答词义,教师讲释小结。

  青,取之于篮,而青于蓝。(于,介词。前者引进动作的处所,作“从”讲;后者引进比较对象,作“比”讲。)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介词,引进动作对象,作“对”、“向”讲。)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者,代词。组成名词的“者字结构”,作“的人”讲。)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者,助词,表停顿,并提示下文要说的原因。)

  知明而行无过矣。(连词,表并列,可不译。)

  吾尝终日而思矣。(连词,表修饰,可译作“地”。)

  假舆马者,非利是也,而致千里。

  (连词,表转折,相当于“却”、“可是”。)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连词,表顺承,相当于“就”、“于是”。)

  虽有(又)槁暴(曝),不复挺者(通假字)

  君子生(性)非异也 (通假字)

  则知(智)明而行无过矣 (通假字)

  (2)背诵课文:教师指名让学生分别背诵24段,讲评记分。

  2.总结: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分析,教师总结。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阐述这个论点的?

  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总结: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学不可以已”。就是学习不可以停止,不可以放松,不可以半途而废。这一中心论点,是从学习的意义、学习的作用、学习的方法和态度三个方面来论述的。

  课文一开头提出“学不可以已”这一论点后,接着从三个角度展开论述:在第二段中,学习可以使人“知明而行无过”,说明学习具有重大的意义,从而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第三段,学习使本性与一般人没有差别的人成为君子,说明学习具有重大的作用,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第四段,学习应持注重积累、持之以恒、专心致志的方法和态度,半途停止是不会学好的,只有“学而不已”才能成功,从而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

  (2)本文的写作特点是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后小结:

  ①大量运用比喻阐明事理,是本第一大特点。比喻能使抽象道理明白具体,深入浅出,使人易于了解和接受,提高表达效果。第二段用了五个比喻,说明学习的重要意义;第三段用了五个比喻,说明学习的作用;第四段用了十个比喻,说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这些比喻有的用同类事物相衬托,如:“登高而招”与“顺风而呼”,“假舆马”与“假舟楫”,“积土成山”与“积水成渊”;有的用相反情况相对比,如“骐骥一跃”与“驽马—卜驾”,“朽木不折”与“金石可镂”等。比喻说理明白透彻,深入具体,使人信服。

  ②论证方法灵活,是本文另一特点。全文先提出中心论点,然后分段论证。每段说明一个问题。第二、三段是先行论证,最后归结论点;第四段则把论点贯穿于论证之中。论证中有时先正后反,有时先反后正。灵活而有变化,使论辩生动有力。

  ③语言特点:多用对偶,夹用排比,也是一个特点。排比句使文章气势充沛,说理流畅。本文中排比句与大量对偶句穿插使用,使文章既整齐对仗、节奏和谐,又参差错落、变化流畅,反映了苟文议论透辟、笔势雄健的特点。

  3.布置作业:

  (1)作文(任选一题)

  谈学习

  试论“锲而不舍”

  (2)预习《逍遥游》

最新语文教案11

  【教学目的】

  一、使学生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持态度的论述,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不懈”和“专心致志”的道理。

  二、掌握积累12个文言常用实词:劝、学、青、中、疾、致、假、绝、兴、功、强、用,3个文言常用虚词:于、者、而,6个古字通假字:有(又)、暴(曝)、生(性)、輮(煣)、知(智)、乎(于)。

  三、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论证和论证方法灵活的写作特点。

  【教学设想】

  一、针对教学的重点、难点,抓住提示论点的关键语句和用以论述的比喻,明确本文论点和论证方法,揭示作品的思想性和写作特点。同时,落实重、难点与分析段落层次相结合,以利于学生理解论述的角度和设喻的几种形式。

  二、要求学生重点掌握的文言虚实词,先指导学生借助注释、工具书,结合课文语境,理解其意义和用法,然后通过课堂点拨、完成课后“思考和练习”以及熟读、背诵,切实掌握。

  三、引导学生有意识地注意文言实词的古字通假、古今异义、单音词和双音词等现象。

  【教时安排】

  用两课时教完。课前要求学生对照注释初读课文。第一课时,重点弄通文字,初步理解内容。第二课时,理清层次,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并研究写作特点。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介绍作者,解题;

  2.正音正字;

  3.理解本文的重点文言虚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4.翻译课文。

  教学步骤

  1.导人新课

  从初一学过的课文《为学》导人,指出它与本文都用设喻方法,讲有关学习的道理。

  2.简介作者:(见教参)

  3.解题:

  《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

  劝:“劝勉”的意思。

  繁体字“勸”字,凡是用“力”作形旁的字,多数有给人们勉励的意思,如“励”、“努”等。这是“劝”的本义,而在现代汉语中,“劝”,解释为“劝阻”,词义已经转移了。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4.范读课文,学生正音正字。

  5.指导学生处理文字词句中的疑难问题。

  给6个通假字、12个重点文言常用实词圈点加注,理解它们的意义和用法,并理解文言常用虚词“于”、“者”、“而”的用法。学生对照注解,自读课文。教师巡回指导,发现学生不懂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

  6.教读:

  第1段,提出中心论点。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已,停止,学习不可以停止,不可以放松,不可以半途而废。)

  开门见山,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揭示了题旨。

  第2段,阐明学习的重要意义。分三层连用比喻,证明学习的重要意义。

  (1)青,取之于(从)蓝,而(却)青于(比)蓝;冰,水为(凝成)之,而(却)寒(冷)于(比)水。(也说明学习可以使人提高自己、改变自己。)

  (2)木直中(合乎)绳(墨线),輮(烤弯)以(把……)为(作成)轮,其曲(曲度)中(合乎)规。虽有(又)槁暴(晒干),不复(再能)挺(直)者(的原因),輮(火烤)使之(它)然(这样)也。(说明学习可以改变人的习性,使之向好的方面发展变化。)

  (3)故(所以)木受绳(经墨线量过)则直,金就砺(放磨石,上磨过)则利,君子博学而日(每日)参省(检查省察)乎(于)己,则知(智)明而行(行为)无过矣。(说明学习可以使人增长智慧,提高品德修养。)

  正因为学习有这样的重要意义,所以“学不可以已”。

  第3段:阐明学习的重要作用。这一段运用比喻,从三个侧面证明只要善于学习,善于假物,就能使人成为有才德的君子,然后得出结论:“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1)吾尝(曾经)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片刻)之所学也;吾尝肢(踮起脚跟)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看得广)也。(学、思对比,强调了学习的作用;跛望与登高对比,登高的收获大。两例证明利用学习、利用外物的作用。)

  (2)登高而招(招手),臂非加长也,而见者(看的人)远(远也看得见);顺风而呼(呼喊),声非加疾(快)也,而闻者(听的人)彰(听得更清楚)。(两例证明利用自然条件的作用。)

  (3)假(借助)舆马者(的人),非利足(快脚)也,而致(达到)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善游)也,而绝(横渡)江河。(两例证明利用工具的作用。)

  (4)君子生(性)非异也,善假(利用)于(对)物(外物)也。

  连用比喻,得出结论:那些有才德的君子,生来本性与普通人没有什么两样(生非异也),只是由于他善于利用学得的知识和本领,善于利用外界条件弥补自身的不足,不断提高自己,所以才成为君子的。

  正因为学习有这样重要的作用,所以 “学不可以已”,不可放松。

  第4段,阐明学习应持的方法和态度。这一段也分三层,论述学习必须不断积累、坚持不懈、专心致志。

  (1)积土成山,风雨兴焉(于此);积水成渊(深潭),蛟龙生焉;积善成德(形成良好的品德),而神明自得(自然获得),圣心(圣人思想)备(也就具备)焉。(积土积水两喻,从正面强调学习要靠积累,并引出结论:圣人是靠“积善成德”培养了“圣心”。)

  故(所以)不积跬(半步)步,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跬步、小流两喻,又从反面强调了积累。正反对比,阐明学习必须不断积累。)

  (2)骐骥(骏马)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劣马)十驾(拉车走十天),功在不舍。锲(刻)而舍(放弃)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雕刻)。(骐骥与驽马对比,朽木与金石对比,从反正两面论证学习取决于后天努力,要靠坚持不懈。)

  (3)蚓(蚯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泥)土,下饮黄泉(地下泉水),用心一(专一)也。蟹六跪(腿)而二螯(蟹钳),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居住存身)者,用心躁(浮躁不专)也。(蚓蟹对比,从正反两面论证学习要专心致志。)

  全段由强调“积”,到论证“不舍”,最后归结到“用心一”。层层递进,表明学习的方法和应有的态度。进一步证明“学不可以已”,不可松散,不可半途而废。

  7.巩固:学生自读课文,自行口译,要能字句落实。学生提问不明白的问题,教师解答。

  8.布置作业:背诵全文;完成书后练习。

最新语文教案12

  按下面的假设情境,分析在此情境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并分别代表他们说出要说的话。

  假如某报社记者就中学生“减负”的话题,采访你校初中部分同学、老师和家长,下面是被采访者对“减负”的各种看法。

  (1) 初一的一位同学欢迎“减负”,但他却不完全理解“减负”的意义,他得意地向记者说:

  (2) 初二的一位同学对初一这位同学的话 却有不同看法,他非常 赞成“减负”,并结合“减负”前后的体会,深有感触地说:

  (3) 一位家长担心地说:

  (4) 老师普遍认为应当正确对待“减负”,一位老师强调说:

  (5)如果你也是被采访的对象,自己会怎样看待“减负”的问题?请你如实地对记者说:

  1、 下面是一位同学在班主任 老师退休时的“欢送辞”,表达得不得体得、不适当。请仿照其原有句式(你……手……,你……脊背……。这些……。你……。),重写一段适当、得体得“欢送辞”。

  原句:你写字的手会不停地颤抖,你的脊背以略呈弓形。这些都是多年辛劳和年迈所致。你是该退休了。 改写:

  2、 假如你不小心把陈强同学一本新书的封面撕破了,还书时,你该对陈强说些什么?请把要说的'话写在下面,语言要简明、得体。

  4、李明的邻居张阿姨因有急事要马上去南京,她让李明带口信,请她姐姐——李明的班主任张老师下午4点钟去幼儿园接她女儿惠惠。李明见到张老师后该怎么说?请将李明的话写在下面。(不超过30个字)

  李明对张老师说:

  5、 仿照下面的例句,以“你珍爱自己生活环境吗?”作开头,写一句话。

  例句:“你热爱生命吗?那么别浪费时间,因为时间是组成生命的材料。”

  你珍爱自己的生活环境吗?

  6、 假如你遇见一位要过马路的盲人,他正在摸索探路,而你很想走上前去给他以帮助,那么,你将怎样向他表明你的意思?请把你要说的话写在下面。

  7、初三刚开学,(1)班的王根同学就辍学了。下面几个人的话分别道出了其中的缘由。请你以王根同学的身份,有针对性地对王根及其家长各说一句语意简明、连贯、得体的话,来说服王根同学重返课堂。

  王根:我基础差,上课听不懂,考试总是拉班级的后腿,像我这种人这辈子也别想考上大学,学了也没用。

  同桌:王根并不笨,只是上课时就不灵了,老走神。

  家长:这孩子不争气,在学校讨人嫌,回到家什么都不肯说,打上骂上都没用。家里本来经济条件就不好,与其让他上学白费钱,还不如让他早干活,能挣一点是一点。

  (1) 你对王根说:

  (2) 你对王根的家长说:

  8、给下面一段文字的开头补写中心句(即论点,直接写在方格内,不超过15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厨师烧菜要讲究火候,生病服药要掌握剂量,批评、表扬要注意分寸。“过”与“不及”都是不好的。“不及”就是不够,许多人都知道这是不好的;“过”就是“过火”、“过了头”,这却往往被人们误以为好。其实,过了头,常常也回把好事变成坏事。

  9、根据两个表格的内容,各用一句话概括其表明的意思,分别填在前两条横线上,组成递进关系的复句;在第三条横线上用一句话归纳出一个结论。

  表一:人均耕地

  世界平均水平 中国

  4.20亩 1.35亩

  表二:中国人均耕地

  1949年 目前

  3亩 1.35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因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某学校不重视政治、历史等学科的教学,同学们对此很有看法。请你代表同学们向校长提出意见。要求用语简明、连贯、得体。

  11、小田的妈妈做饭忙家务,淘米用了5分钟,蒸米用了30分钟,洗菜用了5分钟,切菜用了2分钟,拖地板用了10分钟,拖地板中间用了2分钟。请问:

  (1) 如果小田妈妈用统筹方法科学安排,最多能用多长时间?

  (2) 如果不用统筹方法,最多能用多长时间?

  12、亲爱的同学,你在人生的旅途中,已经走过了五千多个日日夜夜,迎送了十几个春夏秋冬。在这些幸福难忘的岁月里,是父母,像日月一样紧紧相伴在你身旁,用一片真情呵护着你,培育着你;是父母,带给你无尽的温暖、奋斗的信心和成功的动力。而他们留给自己的,却只有岁月沧桑的印记。但他们无怨无悔,只用自己的爱心蘸着浓浓的真情默默地为你书写着一个大字——值!

  请结合以上材料,并根据下面假设的各种情景,向自己的父母说一些真话,诉一片真情。(要求:a、说话意思要明白,语言要得体。b、在表述时,可同时针对父母两人,也可以只针对父或母。c、答题时不要出现真实的人名和校名。)

  (1) 当父母在学习上给你施加过重压力时,你想说:

  (2) 当父母在工作或生活上遇到不顺心的事儿而唉声叹气时,你劝道:

  (3) 当父母为你过度操劳病倒后,你安慰道:

  (4) 当你在困难中及时得到父母的理解、关爱和帮助时,你动情地说:

  (5) 当你在老师、同学面前评价自己的父母时,你深有感触地说:

  13、你在全市演讲比赛中获得了一等奖,同学们都向你祝贺,你准备对大家说些什么?请写在下面。

  14、“五一”节,学校放假,初中毕业班的小林回家后,正想和已约毫恶同班好友丁明去踢足球,可他的父亲坚决不让去,要他抓紧时间,好好复习,迎接中考。正在这时,丁明来了,见此情形,丁明笑着对小林的父亲说:“”之后,小林的父亲连连点头,小林高兴地和他的好友去踢足球了。

  七年级上册:童趣

  一、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答案

  1、项为之强 项:颈,脖颈。强:通“僵”,僵硬。

  2、徐喷以烟 徐:慢慢地。以:用

  3、果如鹤唳云端 果:果真,果然。唳:鸟鸣

  4、以从草为林 林:树林

  5、兴正浓 兴:兴趣

  6、方出神 方:正

  7、鞭数十,驱之别院 鞭:用鞭子打,抽打。 驱:赶

  8、必细察其纹理 细:仔细。察,观察

  9、昂首观之 昂:抬。 首:头。之:它,代蚊子

  10、为之怡然称快 怡然:愉快的样子

  二、译句

  1、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于空中 1、夏天的蚊群飞鸣声像雷声一样,我把它们比作鹤群在空中飞舞。

  2、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2、仰起头来观察这种景象,脖颈因此都僵硬。

  3、神定,捉吓蟆,鞭数下,驱之别院 3、心神安定下来,捉住蛤蟆,鞭打了它几十下,把它赶到别的院子里去了。

  三、阅读全文,回答下列问题。

  1、文章围绕物外之趣,写了哪几件事? 1、写了观蚊如鹤、神游山林、鞭打虾蟆三件事

  2、“余时有物外之趣”的原因是什么? 2、见藐小之物必察其纹理。

  3、本文有哪些词语作为成语保留在现代汉语中? 3、明察秋毫、怡然称快、怡然自得、庞然大物、夏蚊成雷。

  4、文章开篇用“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这段文字在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4、总领全文或引起下文。

  5、“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这里指癞蛤蟆是否恰当,为什么? 5、恰当。这时的作者已陶醉在他联想的境界之中,眼前实物已经被放大千倍万倍,与蚊虫相比,癞蛤蟆自然成了“庞然大物”。它的突如其来,即被形容为“拔山倒树而来”就很好理解了。

最新语文教案13

  首先回顾一下自己备课的过程。虽然选讲这一课,但是总觉得这篇课文并不好讲。我多次阅读了课文,上网查找了别的老师的教案想要从中获得启示。但是网上的教案大都如出一辙,觉得不是很满意。所以决定不使用或借鉴别人的教案,自己独立来备这一课。如果找到了备课的一个明晰的思路,备课的其他过程就会非常流畅。但是我想了很长时间没有找到一个明确的思路。真有那种“苦苦思索,求之不得”的挫败感。寻找思路的这个过程是艰苦的,整整想了两天的时间,讲课的思路才逐渐在脑子里形成了。思路一旦形成就有了豁然开朗的感觉,然后根据思路设计了教学的每一个环节,组织语言。头天备好了课,第二天再拿出来看看又发现有不少地方设计得不合理,反反复复修改了几次才最终确定了教案。周二时又进行了说课,听取了几位领导老师的意见,又再次进行了修改。

  再来说说我授课过程的感受,这节课我授课的理念就是:“以读代讲”。虽然在课堂上有提问,但是提问的量不多,问题也不深,主要是通过了各种形式的朗读来感悟到居里夫人的美。讲课过程中,在课前我朗读课文的过程中,我自己深深受到了感动,并且为居里夫人身上的精神所折服。在授课过程我把这种感动化为激情带到课堂中,我的`这种深情在感动自己的同时也感染了学生。在这节课中学生的朗读有了一个明显的提升,这是自己做的比较成功的地方。当然自己也感到了明显的不足,比如学生的思维并不活跃等。

  讲完课之后牟校长给我进行了评课,让我的印象非常深刻。从牟校长的评课中我才认识到了自己的课在设计上是存在很大缺陷的。“一个人的眼界和智慧难免囿于一隅,不够开阔。”《跨越百年的美丽》是第七单元的第一篇课文,第七单元的主题是 “科学精神”,单元导语中非常明确地给出了学习要求。从单元导语导入课文的设计可能简单,可能不够精彩,但是确实是最贴切的。没有从单元导入课文,是一个考虑不周的地方。

  在引领学生体会居里夫人的美时,让学生感受到了居里夫人的外表美,直接出示了后来她变得不美的语段,并把这种美总结为“勇于探索的忘我之美”。从文字上看从第二自然段跳到了第四自然段,这是一个明显的跳跃;然后再回到课文的第三自然段居里夫妇发现的镭的语段,并把这种美总结为“坚定执着、勇于探索之美”。学生没有办法清楚地区分这两种美。从实质上看先是因为居里夫人在发现镭和研究镭的过程中,才损害了健康与美丽;而并非失去了健康美貌之后才再去发现探寻镭。可以说自己把这种本末的关系弄反了,这既不符合学生的的思维规律,也不符合教学规律。这又是一个明显的缺陷。

  《跨越百年的美丽》这篇课文中有许多含义深刻的句子,我处理了几句,但对有些含义深刻的句子则采取了回避态度。特别是第四自然段的第二句是直接描写居里夫人科学精神的句子,这一句直击主题,这一句没有处理是非常失误的。如果这一句处理得当,主题会进一步深化,也会无形中加深学生对居里夫人的了解。

  课文中没有指明镭的作用和应用,使学生对居里夫人在科学上的巨大贡献的感受非常单薄,如果能够补充镭的应用,居里夫人一生所获荣誉等相关资料,会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这一点我虽然想到了,但是在备课时也没有体现出来。一节课上完学生已经对居里夫人充满了钦佩,但也有为数不少的同学认为居里夫人为了科学研究而失去了健康美丽甚至是生命是不值得的。所以如果布置学生阅读《玛丽.居里传》会让学生更为全面的认识和了解居里夫人,这样他们就会真正理解和认同居里夫人的做法了。

  牟校长在评课过程中反复提到了一词“打磨”,引起了我的思考。我想一节好课是要经过无数次的打磨的。。 “我踩到荆棘,才晓得它不是花朵。”这节课中的许多地方是自己精心设计的,如果不讲,不能发现这样的设计是不好的。讲课不能怕讲得不好,不能怕错,只有错过了,经过尝试才能知道如何讲是对的,是好的。打磨过程中必须有取舍,把自己精心设计的环节去掉,真有不舍的的心情!但这正体现了我们对一节课的“打磨”。“打”是打造,打造自己的风格,也是打倒,打倒自己认为精彩但其实不好的设计。正如《诗经》中所提到:“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只有做到一次次的切磋琢磨,才能把一块顽石变成美玉,才能把一节课打造成精品课例。

  泰戈尔曾经说过:“只有经过地狱般的磨练,才能创造出天堂的力量,只有流过血的手指,才能弹出世间的绝唱!”我想一个师者也要经过一次次的磨练才能把课讲好。完美并不存在,但是我们可以走在一直追求完美的路上!

最新语文教案14

  核心提示:这篇课文讲述了郊游归来妹妹要求父母抱,却得到“一匹出色的马”而快乐回家的故事。文中以春天的郊外为背景,描写自然景象。截取生活片段,以对话展开情节叙述,解答课题设置的悬念,“一匹出色的马”其实是爸爸拾起...

  这篇课文讲述了郊游归来妹妹要求父母抱,却得到“一匹出色的马”而快乐回家的故事。文中以春天的郊外为背景,描写自然景象。截取生活片段,以对话展开情节叙述,解答课题设置的悬念,“一匹出色的马”其实是爸爸拾起的一根柳枝。作者灵活地运用叙事、写景、抒情的手法,表现孩子在自己的想象与游戏中获得的快乐,创造了感人的童心世界。同时,我们也能感受到,适时的关爱与正确的引导能使我们的童年更快乐。

  优点之处: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注重学生在读中感悟。课堂上引导学生深入朗读课文,让学生在文字里驻足、细品,不仅有利于学生了解文章的内容,理解文章内涵,还在无声中告诉学生“抓住关键词句阅读”这种基本有效的读书方法。同时,我在课堂上还注重了双基教学,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不足之处:

  读文较多,写字时间不够。

  改进措施:

  设计随文识字,不增加学生的负担,同时加快上课的节奏。

最新语文教案15

  教学目标:

  1、认识七个生字,会写十一个生字,把握文中的新词语。

  2、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激发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3、学习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

  教学重点:

  1、让学生感受颐和园的美丽景色,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激发民族自豪感。

  2、学习本课按照游览的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

  课前准备:

  让学生查阅有关《颐和园》的资料,搜集《颐和园》的风光图片

  教学过程:

  一、检查课前准备

  让学生展示查阅的资料和图片。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感受风景美。

  1,让学生自读课文,思考:

  文中写的颐和园的哪几处景色?

  教师点名,让学生回答,并作小结:

  作者一写长廊的景色,二写万寿山景色,三写昆明湖景色。

  2,作者所写的颐和园的几处景物,可以用首段和尾段中的哪个词来概括它们的.特点?

  学生找,学生回答,教师作结。

  3,让学再次拿出颐和园的图片,看看有没有颐和园的其他景物,让学生用词语把它们的美形容出来。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作点评。

  三、细读课文,探索文路,体会结构美。

  1,提问:请划出文中作者在颐和园行踪变化的文字。

  留出时间,让学生读,划。点名让学生来回答。教师出示课件,显示小结:

  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经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走完长廊,又来到万寿山脚下→登上万寿山→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游人走过长长的石桥→就可以去小岛上玩。

  2,给学讲解移步换景的写法。

  四、研读课文,领悟语句,品味语言美。

  1,作者所写的三处景物,写得很美。让学生划出显示景物美好的词语。

  提名让学生来回答。

  2,教师示范朗读课文写长朗的段落,然后让学生来读。

  学生朗读时,教师作指导。重点提示学生读出民族的自豪感来。

  五、处理课堂作业

  做已印发的讲义。

  六、作业

  让学生星期六或星期天去游览学校附近的圣泉寺,要求至少要写出圣泉寺的三种景物。

【最新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雨巷教案最新05-07

最新语文教案02-22

《金钱的魔力》语文教案最新05-13

最新人教版级语文教案10-03

《的、地、得的用法》语文优秀教案最新12-19

最新语文教案15篇02-23

最新语文教案精选15篇02-26

最新语文教案(15篇)02-24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优秀教案最新09-25

最新语文教案14篇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