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七年级语文教案

时间:2023-03-06 16:44:06 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初中七年级语文教案(集合15篇)

  作为一名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初中七年级语文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初中七年级语文教案(集合15篇)

初中七年级语文教案1

  教学目标:

  1、读出景物描写所蕴含的情感味

  2、品出人物描写所展现的人情美

  3、悟出字里行间所表达的作者情

  教学重点:景物描写所蕴含的情感味和品出人物描写所展现的人情美

  教学难点:悟出字里行间所表达的作者情感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方式: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渲染:

  课前播放绍兴社戏的投影片,循环播放,配上一段江南社戏的乐曲,教师简要解说(设计目的:引领学生感受江南社戏的内容,为下面的文化之旅做好铺垫)

  导入语:

  同学们,今天我将和你们共同进行一次文化之旅,作为本次行程的导游,我将竭诚为大家服务,请看:这是一座戏台,在江南这种建筑司空见惯,但惟有这座戏台与众不同,它因中国一代文豪鲁迅的一部作品《社戏》而闻名这座戏台上到底上演了一出怎样的社戏呢?鲁迅又生发了怎样的感时情怀呢?就让我们共同走进历久弥漫着书香的小说《社戏》环节一:读与感

  1、你能用简练的语言概括《社戏》的主要内容吗?

  (此环节设计目的是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学生对课文的了解,以便安排下一环节读文章的时间,并鼓励学生学会预习)

  2、文章描写了一件看社戏的故事,你觉得那出社戏好看吗?

  请同学们跳读课文,找出能证明这出戏不好看的句子或词语

  既然这出戏如此不好看,文章的结尾是怎样写的?

  (设计目的:从“不好”与“好”的反差,抓住一个问题切入点——即文章的结尾,从而突破全篇的解读)

  环节二:赏与评(完成目标二“品出美”)

  小说塑造了一系列人物形象,请为他们起一个绰号,并从文中找出相应的依据

  示之以法:可从人物的相貌、性格、身份、职业等方面思考

  (设计目的:引领学生进行人物性格的分析,赏析人物性格的纯朴和善良之美,换一种学习方式,学习《水浒传》起绰号的方式焕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习动力,培养语文学习的能力,并让六大小组之间采用评比的方式,评比三个智多星最后归结到小说塑造鲜活人物的方法——各种描写手法的运用)

  环节三:品与析(完成目标一“读出味”)

  找出文章中景物描写的段落,读出景物之美,景中之美

  (设计目的:引领学生用朗读的方式体会景物描写中所蕴含的作者的情感,并学会用“轻、重、快、慢”的方式朗读)

  环节四:辨与思(完成目标三“悟出情”)

  你认为还原后的小说《社戏》一文除了表达对故乡纯朴民风和优美景色的怀念,还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设计目的: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突破,扩大学生的视野,认识鲁迅的两部代表作《朝花夕拾》和《呐喊》的区别,同时穿插背景材料补充,认识那时鲁迅的内心世界)

  课堂留白:三分钟让学生的思维沉静下来,思想沉淀下来,整理本节课的收获,包括情感和知识两个层面

  (设计目的:不要让学生在激情澎湃中戛然收尾,一定让学生跃动的心灵在课堂尾声时安静下来,让各种收获慢慢沉淀,三分钟让学生梳理自己的情感和收获,带着沉沉甸甸的收获或者一种探寻的好奇走出课堂,探索课堂以外的语文)

  结束语:

  走进社戏,我们看到了一幅幅五彩斑斓的画卷,走出社戏,引起我们不绝的心灵回想本次文化之旅即将结束,不知道你看过这个戏台会产生怎样的联想和感受,戏台两侧的这幅对联或许能代表我们此时共同的'感受:千米画卷有社戏,万般风骨存呐喊

  环节五:谢谢各位的参与,课下请大家自行浏览《朝花夕拾》和《呐喊》两部作品带来的无限风光

  (设计目的:课堂永远是学生语文学习的一个点,真正的语文在课堂以外,所以每篇文章一定要了解当时作者的写作初衷,并要与今天的生活共撞和共鸣,同时一定引领学生走近作者,走进历史,更要走向未来【篇三】

  设计目的:鉴于本篇文章共有40个段落,让学生养成有目的预习的好习惯,培养超前学习的能力,提高学习效率,提高课堂效率

  一、五“读”俱全

  【一读文章】认真读文章,推荐你认为重要的生字词(字形、字音)

  推荐:

  【二读文章】A速读文章,用一句话文章概括文章内容

  B文章讲了那几件事?

  【三读文章】细读文章,找出标注你最喜欢的人物及故事并仔细研读,简要说说你为什么喜欢他

  【四读文章】文中所写的社戏并不好看,但作者在文章结尾却说“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你怎样理解这段话?

  【五读文章】找出文中精彩的景物描写的语句,体味其中蕴含的思想情感,并反复朗读,用自己的声音把作者的情感展示出来

  二、相关资料

  1、关于社戏

  A、什么是社戏?

  B、《社戏》中的社戏:关于社戏演出的内容,据徐淦(gàn)《鲁迅和绍兴戏》一文考证,这是绍兴戏《游园吊打》该戏叙述的是唐朝宰相卢杞陷害忠良,纵子作恶,终于被惩的故事卢杞的儿子(剧中称为恶少)带了帮困家丁到忠良朱文光家抢亲,被朱文光抓住打了一顿,直到写了服辩(悔过书)方才罢休服辩词云:恶少——抢姣姣;家丁——惹祸苗;恶少——下遭再来抢姣姣;家丁——变猪变狗变阿猫小说中被绑在台柱上的红衫小丑就是卢杞的儿

  子,那个花白胡子的就是忠良朱文光

  另据周作人回忆,小说中所写的社戏的内容,“是绍兴戏中精彩内容之一”,??看过的人都不能忘记,??虽然他不曾说是什么戏文来”

  2、《社戏》删减的部分

  我在倒数上去的二十年中,只看过两回中国戏,前十年是绝不看,因为没有看戏的意思和机会,那两回全在后十年,然而都没有看出什么来就走了

  第一回是民国元年我初到北京的时候,当时一个朋友对我说,北京戏,你不去见见世面么?我想,看戏是有味的,而况在北京呢于是都兴致勃勃的跑到什么园,戏文已经开场了,在外面也早听到冬冬地响我们挨进门,几个红的绿的在我的眼前一闪烁,便又看见戏台下满是许多头,再定神四面看,却见中间也还有几个空座,挤过去要坐时,又有人对我发议论,我因为耳朵已经喤的响着了,用了心,才听到他是说“有人,不行!”

  我们退到后面,一个辫子很光的却来领我们到了侧面,指出一个地位来这所谓地位者,原来是一条长凳,然而他那坐板比我的上腿要狭到四分之三,他的脚比我的下腿要长过三分之二我先是没有爬上去的勇气,接着便联想到私刑拷打的刑具,不由的毛骨悚然的走出了走了许多路,忽听得我的朋友的声音道,“究竟怎的?”我回过脸去,原来他也被我带出来了他很诧异的说,“怎么总是走,不答应?”我说,“朋友,对不起,我耳朵只在冬冬喤喤的响,并没有听到你的话”

  后来我每一想到,便很以为奇怪,似乎这戏太不好,——否则便是我近来在戏台下不适于生存了

  第二回忘记了那一年,总之是募集湖北水灾捐而谭叫天⑵还没有死捐法是两元钱买一张戏票,可以到第一舞台去看戏,扮演的多是名角,其一就是小叫天我买了一张票,本是对于劝募人聊以塞责的,然而似乎又有好事家乘机对我说了些叫天不可不看的大法要了我于是忘了前几年的冬冬喤喤之灾,竟到第一舞台去了,但大约一半也因为重价购来的宝票,总得使用了才舒服我打听得叫天出台是迟的,而第一舞台却是新式构造,用不着争座位,便放了心,延宕到九点钟才去,谁料照例,人都满了,连立足也难,我只得挤在远处的人丛中看一个老旦在台上唱那老旦嘴边插着两个点火的纸捻子,旁边有一个鬼卒,我费尽思量,才疑心他或者是目连⑶的母亲,因为后来又出来了一个和尚然而我又不知道那名角是谁,就去问挤小在我的左边的一位胖绅士他很看不起似的斜瞥了我一眼,说道,“龚云甫⑷!”我深愧浅陋而且粗疏,脸上一热,同时脑里也制出了决不再问的定章,于是看小旦唱,看花旦唱,看老生唱,看不知什么角色唱,看一大班人乱打,看两三个人互打,从九点多到十点,从十点到十一点,从十一点到十一点半,从十一点半到十二点,——然而叫天竟还没有来

  我向来没有这样忍耐的等待过什么事物,而况这身边的胖绅士的吁吁的喘气,这台上的冬冬喤喤的敲打,红红绿绿的晃荡,加之以十二点,忽而使我省误到在这里不适于生存了我同时便机械的拧转身子,用力往外只一挤,觉得背后便已满满的,大约那弹性的胖绅士早在我的空处胖开了他的右半身了我后无回路,自然挤而又挤2,终于出了大门街上除了专等看客的车辆之外,几乎没有什么行人了,大门口却还有十几个人昂着头看戏目,别有一堆人站着并不看什么,我想:他们大概是看散戏之后出来的女人们的,而叫天却还没有来??

  然而夜气很清爽,真所谓“沁人心脾”,我在北京遇着这样的好空气,仿佛这是第一遭了这一夜,就是我对于中国戏告了别的一夜,此后再没有想到他,即使偶而经过戏园,我们也漠不相关,精神上早已一在天之南一在地之北了

  但是前几天,我忽在无意之中看到一本日本文的书,可惜忘记了书名和著者,总之是关于中国戏的其中有一篇,大意仿佛说,中国戏是大敲,大叫,大跳,使看客头昏脑眩,很不适于剧场,但若在野外散漫的所在,远远的看起来,也自有他的风致我当时觉着这正是说了在我意中而未曾想到的话,因为我确记得在野外看过很好的戏,到北京以后的连进两回戏园去,

  也许还是受了那时的影响哩可惜我不知道怎么一来,竟将书名忘却了

  至于我看好戏的时候,却实在已经是“远哉遥遥”的了,其时恐怕我还不过十一二岁

  3、鲁迅作品集相关知识:

  《朝花夕拾》:这是鲁迅回忆童年往事的散文集,“朝”是早上的意思,“夕”是晚上的意思,早上的花晚上来捡,就是成年时回忆往事

  《呐喊》:《呐喊》是鲁迅1918年至1922年所作的短篇小说的结集,作品真实地描绘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时期的社会生活,揭示了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对中国旧有制度及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彻底的否定,表现出对民族生存浓重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渴望

  这部小说集于1923年8月由北京新潮出版社出版,集中有《狂人日记》、《药》、《明天》、《阿Q正传》等十四篇小说,出版后得到很大回响

  《呐喊》是鲁迅先生的第一本小说集。

初中七年级语文教案2

  教学目标:

  1、积累闻言词汇,理解文章基本内容。

  2、翻译课文,探讨文意,理解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教学重点: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为什么老河兵认识是对的。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让学生欣赏动画片《捞铁牛》。提问:人们是用什么办法把大铁牛捞出来的`(水的浮力)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河中石兽》看看他们用什么巧妙的办法寻找河中石兽的。板书课题,齐读作者。

  幻灯片出示学习目标,生齐读。

  三、检查预习

  介绍作者

  注音,解释。

  读课文,纠正字音、停顿。

  四、合作助学

  (一)结合注释,译读全文。(小组内不会的提出疑问)

  考考你们,抢答:

  1、出示幻灯片:读句子,再解释(重点词)。

  (1)二石兽并沉焉

  (2)阅十余岁

  (3)求石兽于水中

  (4)竟不可得

  (5)尔辈不能究物理

  (6)凡河中失石

  (7)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8)可据理臆断欤

  2、你会翻译吗

  (1)尔辈不能究物理。

  (2)众服为确论。

  (3)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初中七年级语文教案3

  一、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理解、积累“黛色磅礴主宰匍匐芊芊澹澹春华秋实闲情逸致”等词语;学习本文栩栩如生的景物描写,理解文中运用多种修辞手法的作用。

  2.过程和方法: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中,进入课文描写的情境,进入作者为我们营造的紧张、热烈、急促的夏天世界。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味作者所表达的对夏的钟爱以及流露出的对夏、对劳动者、对活力与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引导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

  教学重点:通过语言的品味,感受字里行间对夏、对劳动者的赞美,并能表达自己的见解。

  教学难点:从对夏的赞美,延伸到对活力、和生命的赞美,体会作者对自然、生活、生命的热爱之情。

  课时安排:一课时

  二、设计理念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因此,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师生间、学生间动态的信息交流,开放地吸纳直接经验,弹性灵活的成分及意料之外的体验,鼓励即兴创造,超越预定的目标要求,焕发课堂的生命活力,实现教与学的互动,达成共识,在教学生成中共同发展。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学习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使每一个学生都成为有效的学习者,并促使教学达到深刻理解的目的。只有师生双方共同参与学习的课堂,才是有效的;只有获得师生双方情感认同的课堂,才是有效的;也只有师生双方都在情境中获得了情感体验的课堂,才是有效的。

  三、教材分析

  《夏感》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十三课的课文,本文描写夏季的景象,表现夏季紧张、热烈、急促的特点。全文共五段:第一段概述夏季总体特点,中间三段从夏季的自然景象、夏天的色彩、夏季农民劳作的景象,三个方面具体描述夏季的自然风光和夏季里农民劳作的景象,最后一段表达作者对夏季的热爱和赞美。全文五段各有写作的重点,像一组画,从不同方面描绘了夏的景象,层次井然,思路清晰。

  此文被编排在七年级上册,除了阅读的难度和深度适合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之外,应该更适合刚从小学毕业,而又将面对中考,乃至命运转折时期的学生。文章的中心着眼于“承前启后、生命交替”和“黄金的”两处,因此把教学主题定位为“生命之夏”--初中的学生正进入了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时期,他们身上既有童年的天真,又有走向成年的辉煌,这不正是一个生命的“夏季”吗?

  与前面两个以“人生”为主题的单元不同,文章所在的第三单元是一个以季节题材串联起来的主题单元。前者侧重于人生的信条、志趣、哲理,而本单元的课文则侧重于从景与物中感悟生活和生命的真谛。如果说前者是直接感悟的话,那么这个单元的文章则是间接感悟。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单元教学最终还应该落实到怡情悦性上。

  四、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经过小学六年的学习,能够借助工具书疏通文章,扫除阅读障碍,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感悟能力。同时,刚接触初中的文章,阅读的兴趣较高,课堂上的表现比较积极,思维也很活跃。这也有利于课堂中形成互动参与的气氛。

  我们也应该认识到,这个阶段的学生的思维和思考是有待于引导和指点的。对于文本的感悟,仅停留在直接感受上,对于文化、生命的意识和认识正在逐渐形成中。学生的认知遵循着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情感体验也经历着从无到有、由零散到集中的过程。

  然而随着年级段的升高,供学生阅读训练的文章的信息量在逐渐增加,难度值也相应提高,因此应该继续培养他们感知、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和自主阅读、思考、感悟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同学们,火热的夏天已与我们挥手告别,但我们对她的感受一定还记忆犹新吧。我很想知道你们喜不喜欢夏天,对夏天有着怎样的感受。(学生自由发言)那么,当代作家梁衡对于夏天抱有怎样的情感呢?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梁衡先生的文章--《夏感》,让我们一起来体味作者的情感。(大屏幕显示课题及作者)

  (二)、走近作者

  梁衡,山西霍县人。主要从事散文创作、散文理论研究。作品曾获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有散文《晋祠》、《觅渡,觅渡,渡何处》和《夏》入选中学教材。主要著作有《新闻三步曲》(三卷)《数理化通俗演义》(两卷),散文集《名山大川》《人杰鬼雄》。

  (三)、扫清文字障碍

  给加点字注音,解释词语

  黛色(dài):青黑色。磅礴(pángbó):气势盛大。

  主宰(zǎi):统治。匍匐(púfú):爬行。

  芊芊(qiān):草木茂盛。澹澹(dàn):荡漾的样子。

  春华(huá)秋实:春天开花,秋天结果。闲情逸致:闲适的情致。

  (四)、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2、学生齐读课文最后一句。(大屏幕显示如下,要求学生大声的朗读三遍,一次比一次的声音大)

  我却要大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黄金的夏季。

  3、老师提问:历来文人不喜欢赞美的夏季,作者为什么说是“黄金”的季节?是不是在印刷的时候印错了?应该是“金黄”而不是“黄金”?

  (预设:学生可能认为是印错了,也可能有学生说没有印错,到底是不是印错了,或者作者为什么认为是黄金的季节,让我们一起来品读课文,一同感受作者笔下的夏季吧)

  4、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课文。

  自读课文,根据以下问题在文中划出相关句子:

  (1)、文中哪些地方表明夏天已经来临了?

  (2)、夏天带给作者的突出感觉是怎样的?

  5、组织学生课堂交流,通过引导让学生明确:(大屏幕显示如下)

  (1)、表明夏天来临的景象:蝉儿、麦浪、热风………

  (2)、夏天带给作者的突出感觉:

  ①夏天的色彩是金黄的;

  ②夏天的旋律是紧张的。

  (五)、主旨探究

  1、学生齐声朗读课文最后一段。(大屏幕显示如下)

  齐读:“大概,春日融融,秋波澹澹,而夏呢,总是浸在苦涩的汗水里。有闲情逸致的人,自然不喜欢这种紧张的旋律。我却要大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黄金的夏季。”

  2、组织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分别就两个问题展开交流讨论,每组选一名同学作记录,整理归纳本组的讨论结果。(大屏幕显示如下)

  思考:

  (1)、为什么说夏总是“浸在苦涩的汗水里”,代表着“紧张的旋律”?(提示:结合其他段落进行分析)

  (2)、我为什么要赞美这样“苦涩”而又“紧张”的夏天呢?

  (3)、以“因为这是一个____的夏”的句式,说说作者赞美夏季的原因。

  3、交流各自的讨论结果,教师归纳各组讨论结果并作必要的引导。(大屏幕显示如下)

  (1)、因为夏天意味着农民要在田野里进行辛勤紧张的劳作,没有休闲的时间。

  (2)、作者赞美夏天其实表现了对劳动的歌颂,对辛勤劳作的农民的赞美。

  (3)、这是一个充满希望的夏天,

  这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夏天,

  这是一个色彩金黄的夏天,

  这是一个气势磅礴的夏天,

  这是一个紧张劳作的夏天。

  教师追问:文中那些语句体现了农民劳作的辛勤与紧张?

  明确:辛勤:弯着腰、流着汗、早起晚睡、半夜醒来

  紧张:绷紧、快割、快打、又得、赶快去

  (4)、学生齐读第四小节,再次感受农民的辛苦和忙碌

  提问:

  ①通过学习你们现在还认为是把“金黄”印成“黄金”了吗?

  ②作者为什么把夏天看得和黄金一样的珍贵呢?

  (学生自由发言,通过引导让学生从旺盛的生命力、承前启后、生命交替和勤劳的品质这几个方面思考。)(大屏显示如下)

  (黄金般)旺盛的生命力

  黄金之夏(黄金般)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生命之夏

  (黄金般)勤劳的品质

  (六)、语句赏析

  学生在明确作者赞美夏天的意图后,顺势引导他们通过赏析和朗读语句,体味作者对劳动的热爱之情和对夏天的赞美之情。(大屏幕显示如下)

  源于对劳动的热爱,对农民的赞美,作者对夏天景色的描写也就充满了。你觉得哪个句子写得?请找出来读一读,并说说它好在哪里。

  示例

  好句:好像炉子上的一锅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一样,山坡上的芊芊细草长成了一片密密的厚发,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了一堵黛色长墙。

  品析:句中“泛泡、冒气、沸腾、密密的厚发、淡淡绿烟”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表现了暮春到初夏、盛夏的过程,新奇形象又朴素自然。

  (说明:1、对于一些特别精彩的或有鲜明语言特色的句子或句群要鼓励学生反复朗读,读出味道,读出感情。例如:“你看田间那些挥镰的农民。弯着腰,流着汗,只是想着快割,快割;麦子上场了,又想着快打,快打。”这一句朗读的时候要通过先改动句式再对前后两句的表达效果加以比较引导学生体会到该句蕴涵了农民的急切的心情,读出急切的感觉来,在个别朗读之后可再进行集体朗读。这样可以加深印象,加深体会。

  2、要鼓励学生多找出一些自己认为好的句子来,可不必严格按照示例作品析,怎么想就怎么说。对于学生的'发言以鼓励为主,明显的错误加以纠正,但不损伤学生的自尊心。敢于发言且言之有理的给以肯定和鼓励;对于发言精彩的学生,则要加以表扬并带动学生鼓掌,这既是对学生的激励也是对课堂气氛的激活。)

  (七)、课外延伸

  在学习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对夏季的鉴赏和思考延伸至课外。(大屏幕显示如下)

  作者说:

  “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

  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

  那么依你之见,夏之色又意味着什么呢?请你仿照例句谈谈自己的看法。

  夏之色为,如,如。

  冬之色为,如,如。

  提示:

  1、冷和热分别是绿和赤带给人的感觉,而绿和赤又分别是春和秋的颜色;

  2、碧波和夕阳体现了绿和赤的颜色,但两者四季都有;

  3、嫩竹与红叶同样分别体现绿和赤的颜色,但两者又分别是和秋天所特有的;

  4、两句话的最后部分都体现的是季节颜色带给人的感悟。

  示例:

  夏之色为火的红,如太阳,如辣椒,昭示着旺盛的生命。

  夏之色为浓的绿,如树叶,如劲草,展示着美丽的青春。

  冬之色为冷的白,如冰雪,如天云,孕育着新的生命力。

  冬之色为死的灰,如草木,如泥土,宣告旧生命的终结。

  (八)、课堂总小结

  人生之秋的收获来源于夏的不断耕耘,人生之秋的丰硕源于夏的不断积累、耕耘。愿你经过夏的积淀能够获得一个沉甸甸的秋。

  (九)、布置作业

  趁热打铁,组织学生拿出纸和笔写下自己对本堂课所学内容的感受。(大屏幕显示如下)

  在领略了夏天的风采,倾听了作者的赞美之后,你有什么样的感受呢?请谈一谈。

  我的感言:

  (十)欣赏课文朗读和画面

  播放老师的配乐朗读并配有相应的画面,让学生再次体会文章的美。

  板书设计

  紧张夏之景喜爱夏天

  夏

  热烈夏之色赞美夏天

  感

  急促夏之律更赞美辛勤劳作的农民

  六、本课的亮点与教师个人的教学专长

  亮点:本文描写了夏季的景象,表现出夏季紧张、热烈、急促的特点。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师生间、学生间动态的信息交流,开放地吸纳直接经验,弹性灵活的成分及意料之外的体验,鼓励即兴创造,超越预定的目标要求,焕发课堂的生命活力,实现教与学的互动,达成共识,在教学生成中共同发展。

  教学专长:在从教二十多年里,我总是不断的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不断适应新的课程改革,让自己跟上时代的步伐。在教学中不断反思自己的过失,及时和学生沟通,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语文的积极性。爱心、耐心是我走向成功的秘诀。

初中七年级语文教案4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通过听读,了解小说的主要情节。这样,才能更好体味和推敲作品语言的意义和作用。

  (2)学习本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活动,表现人物思想感情,突出中心思想的写法。

  2情感目标:新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提到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我们通过这课两个主人公的分析,不失时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这样非常自然地把培养学生的情感目标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3能力目标:在学习本文出色的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的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引导他们创新写作。

  教学重点:

  1、小弗朗士在最后一课前后的变化,韩麦尔先生的服饰、语言、神情、动作所表现出来的爱国感情。

  2、《最后一课》的情形与平时上课不一样的具体表现

  教学难点:文章中重要语句含义的分析和文章中处处照应是本文的难点,在学习的过程中应加以启发和点拨。

  教法、学法

  第一,文献法。让学生通过各种途径了解课文的背景和作者的资料,充分预习,掌握生字词,熟读课文理清层次。逐步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和自学能力。

  第二,主要采用讨论式和对话式,让学生学会与老师对话与文本对话。

  教学时数:三教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介绍作者及时代背景(参见课后注释①)

  都德:法国十九世纪的小说家,毕生事创作,写过一百多篇小说。1870年普鲁士入侵法国,爆发了普法战争,但由于当时法国政府执行了一条卖国主义路线,战争失败后,签订和约,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两个州割让给了普鲁土。普鲁土政府占领后,为了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祖国,自己好永远统治这个地方,下了一道命令:让两个州的学生只准教德语,不准再教法语。《最后一课》这篇短篇小说反映了当时这一时代背景。

  二、生字、词

  捂(wǔ)戒(jiè)凳(dèng)郝(hǎo)叟(sǒu)膝(xī)

  诧(chà)惩(chéng)赚(zhuàn)钥(yào)匙(shi)藤(téng)

  祈(qí)祷(dǎo)哽(gěng)挟(xié)懊(ào)皱(zhòu)

  征发:旧时指政府向人民征调人力或者财物。祈祷:求神降福免祸的活动。

  思量:心里想。诧异:觉得十分奇怪。喧闹:喧哗热闹。

  懊悔:做错了事或说错了话,心里自恨不该这样。惨白:(面容)苍白。

  三、课文分析

  1.请学生粗读课文。

  问:作者为何以'最后一课'为题?

  --这是亡了国的阿尔萨斯人最后的一堂法语课。文章用'我'--小弗郎土的所见、所闻、所感来串联故事情节。按情节发展把文章分为:第一部分(1-6)上学路上。第二部分(7-10)上课之前。第三部分(11-23)上课经过。第四部分(24-29)宣布放学。

  2.讲读课文第l一6节,请学生朗读,要求注意,'我'在途中的所见所闻。

  问1:'我'为什么想'别上学了?'小弗郎士是怎么想的?

  --'连……也……''怕''想'①小弗郎士这天迟到,怕老师骂,特别是怕检查功课,因此很自然地想到了逃学。

  ②野外的景色是那么吸引人。

  问2:沿途有哪些景象吸引了他?

  --天气是那么晴朗,那么暖和;画眉在树林边宛转的唱歌;普鲁土兵正在操练。

  对于普鲁士兵的操练'我'是如何看的?作用?

  --认为比学习有趣。幼稚、无知、是非不清,为下文做了铺垫。

  问3:'可是我还是能管住自己,急忙向学校跑去'有哪些地方能说明他能管住自己?

  ①尽管周围的自然环境和普鲁士兵的操练吸引了他,但他还是向学校逃去。

  ②看见许多人在看布告,他只是边走路边猜测,没有停步,'一'表示思想的跳跃,经过一番斗争还是'不停步'。

  ③听到华希特跟他玩笑,还是继续跑,跑得'上气不接下气'。

  小结:这一段写上学途中的情景,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告诉我们小弗郎士有贪玩的一面,他没有学好功课,但还能重视纪律,管住自己,急忙赶到学校。

  问4:在上学路上,小弗郎士看到的情景(操练、布告牌)对全文内容起什么作用?--暗示了故事发生的背景,表现出一个孩子的性格特征,为他后来的心理变化作了辅垫。那么,布告牌前为什么围了那么多人?到底又发生了什么事?

  3.讲读课文第7-10节,请学生朗读课文。

  问1:到了学校、小弗郎土发现哪些情况不同往日?

  --平常喧闹的教室,现在一切偏安安静静;平时对学生要求十分严格的老师,今天却温和;老师穿上了只有遇到重大事情才穿的漂亮礼服,教室后排还坐着好些镇上的人。

  问2:这不同之处说明了什么?

  --强调今天不同于往日,引起读者的疑问;同时也告诉读者,人们对最后一课是多么重视,为下文作了必要的准备。

  四、布置作业:本课生字、词,预习课后练习一、二。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1.通过韩麦尔先生语言、动作、神情以及小弗郎士的后悔、悲愤的心情,深刻体会他们的爱国精神。

  2.一些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和某些学生不易理解的环节。3.注意省略号、破折号以及某些感叹号所表示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1.听写生字、拼音。

  2.从课文第一部分的内容看,你觉得小弗郎士是怎样一个人?幼稚、天真、无知。

  3.教室里有哪些地方不同往日?说明什么?

  (1)教室气氛。(2)老师对学生的态度。(3)老师的衣着。

  (4)教室里来了镇上的人。这一切引起读者的疑问,体现了人们对最后一课的重视。

  二、讲析课文第11-23节

  1.讲析第11节。

  问1:究竟发生了什么事?(用书上的话回答)

  --'阿尔萨斯和洛林的学校只许教德语了'。

  问2:这问题严重吗?为什么?

  --很严重,说明国土沦丧,国已失去主权.

  问3:韩麦尔先生怀着什么心情来宣布这一消息?

  --'又柔和又严肃'。柔和:对孩子充满了爱;严肃,怀着沉重的心情宣布这一消息。

  问4:这'沉痛而又复杂的心情'还表现在哪儿?

  --讲话中用了两个'最后':第一个'最后'表现他沉痛及愤慨的心情。第二个'最后'提出希望'用心学习'的原因,表现他对祖国的热爱。

  2.讲析第12-16节。

  问1:听到这消息,小弗郎士思想上有了哪些变化?(用书上的原文回答)

  --'万分难过,坏家伙'、'我再也不能学法语了'、'可怜的人,忘了他给我的惩罚'、'现在我明白了'。

  问2:第15节为什么说韩麦尔先生是可怜的人?

  --韩麦尔先生身为法国人,却不能教法语,辛勤工作四十多年,却要被无辜赶走,实在是令人痛心的事。这当中有小弗郎士对老师的敬爱之情,还掺杂着对老师的理解和同情。

  小结:小弗郎士原来是个幼稚、无知的孩子。当他听到要永远失去学习祖国语言的权利时,他的感情起了极大的变化,他感到了亡国的痛苦--'坏家伙';对祖国语言的眷恋--'我再也不能学法语了';称先生是'可怜的人'。现在,小弗郎士好像一下子成熟了、懂事了。他明白了布告牌前为何围了那么多人,今天教室气氛为何与往日不同,过去讨厌的东西一下子变得那么可爱了。小弗郎士的爱国心在他思想上强烈地表现出来。

  3.讲析第18、19节。

  轮到小弗郎士背书了,他是怎么想的?韩麦尔先生都说了什么?请学生朗读第18、19节。

  问1:小弗郎士想'任何代价我都愿意拿出来'他的这一想法表现了什么?

  (1)他懊悔当初未努力学习,想回答好老师提出的问题。

  (2)表现他要学好祖国语言的决心。

  问2:小弗郎士未能回答出老师提出的问题,韩麦尔先生并末责怪他,而是对阿尔萨斯人进行了直率的批评,表现了先生怎样的思想感情?

  --'总要把学习拖到明天,这正是阿尔萨斯人的不幸'、'算了吧,时间有的是,明天再学也不迟'。先生批评阿尔萨斯人不珍惜时光学习,结果连自己的语言也不会说、不会写,而今又失去了学习自己祖国语言的权利,表现先生的民族责任感和爱国热情。

  4.讲析第20-23节。

  '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这是先生对祖国语言的高度评价和赞颂,这是他热爱祖国语言、强烈爱国心的表现,并不一定意味着法国语言真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

  问1:先生为什么把语言比作'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表现先生怎样的思想感情?

  -一个民族的语言是这个民族的象征,代表着民族的尊严,是联系本民族人民思想感情的纽带。牢记住祖国的语言就不会忘记自己的祖国,就会激发爱国热情,团结起来为收复国土争取自由解放而斗争。所以作者把语言比作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这是先生强烈爱国心的表现。

  问2:今天听讲小弗郎士的感受如何?为什么?

  --全都懂,觉得挺容易。他受到强烈的爱国主义教育,知道了学习祖国语言的重要,自觉要求学好语言,听得特别细心,所以全懂。请学生朗读第21节。韩麦尔先生的教育,激发了大家的爱国热情,大家决心要认真学好和牢记'法兰西''阿尔萨斯',他们把这看成是祖国的象征,因此把字帖比成小国旗。习字的时候也特别专心。

  问3:作者是通过哪些方面描写专心写字的?

  --抓住声音和最容易分心的人和事来写。

  (1)只听见钢笔在纸上沙沙地响;

  (2)大家平常最感兴趣的'金甲虫飞进来'也'谁都不在意';

  (3)孩子们越小越容易分心,可现在'连最小的孩子,也不分心'。

  问4:此时,从教室屋顶传来鸽子咕咕的叫声,'我'心里怎么想?表现小弗郎士怎样的思想感情?

  --'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小弗郎士嘲笑普鲁士侵略者强迫人民学德语,也表现出一个天真的孩子对侵略者无所不至的暴行的愤慨。

  请学生朗读第22、23节,讨论此时小弗郎士的心理活动。

  --小弗郎土设身处地的想到老师将离开生活、工作四十年的地方多么伤心,他心疼老师、爱老师,又发出了'可怜的人'的慨叹。由此可见,小弗郎士同情并理解即将被侵略者赶走的韩麦尔先生。听到郝叟那古怪的拼读字母的声音,他想笑,但没有笑,因为他感到难过。他听出这声音中包含着悲愤与痛苦。他永远忘不了这'最后一课',忘不了自己祖国的语言。

  三、总结:从第11-23节是《最后一课》中心部分,着重写韩麦尔先生以自己对祖国无限热爱的心情上好最后一课,以及小弗郎士激发了爱国热情,从一个天真、贪玩的孩子转变成为一个懂事的学生,专心上好最后一课的情景。

  四、布置作业:完成《配练》练习二、六。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1.讲读第24-25节,归纳本文的中心。2.了解作者是如何通过平凡的材料表现重大主题的。

  3.理解本文标题的含义和作用。

  [教学过程]

  一、请学生朗读24-29节

  钟声和号声说明放学时间到了,它无情地宣告了最后一课的结束。问1:'忽然'一词在这里又说明什么?

  --大家学得专心,不知不觉时间已经到了。

  问2:听到钟声、号声,为什么韩麦尔先生脸色惨白?

  --钟声、号声无情地宣布了阿尔萨斯人民从此将和自己祖国的语言告别了。先生脸色惨白,说明他内心极度痛苦。在这个小镇上,他已教了四十年多年的法语,而今他即将离开这里,他想跟学生和镇上的人再讲些什么,只开了个头却怎么也说不下去了,声音哽住了。

  问3:'我--我--'这里两个破折号表示什么意思?--表示声音哽住说不下去了。先生内心非常激动,一张嘴,仿佛有好多话要说却又不知从何说起,他无法抑制自己的感情,'使出全身的力量'写出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这里,作者通过描写人物的动作,表现韩麦尔先生对祖国深挚的爱,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境界。问4:书写'法兰西万岁'这两个大字。含义是什么?

  --表示韩麦尔先生坚信法兰西必胜,它也激励人们要永远不忘记祖国法兰西,这里韩麦尔先生爱国主义精神的集中体现。他写完这几个字,痛苦得'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既不转身也不回头,他没有勇气宣布'散学了'因为这就意味着跟祖国语言的永别,他也没有勇气再看一下孩子们和听课的镇上的人,眼前的这个刺激和打击太大了,他悲痛已极,只能无力地做了一个手势,示意这最后一课的结束。先生的心都碎了

  请学生朗读第24-29节后小结:

  通过这最后一课,小弗郎士对韩麦尔先生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看到了先生热爱祖国的高大形象,更加敬仰先生的崇高人格,因而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这是最后一课的结束,也是整篇小说的结束。在这一段里小说情节发展到高潮,十分感人!

  二、讨论主题

  通过最后一课的生动描述,反映了以韩麦尔先生和小弗郎士为代表的法国人民在遭到普鲁士侵略以后所表现的深厚的爱国主义感情和对侵略者的仇恨。

  思想教育:这篇小说告诉我们:热爱祖国就应该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认真学好祖国语言正是热爱祖国的一种具体表现。不要把热爱祖国只停留在口头上,应脚踏实地积极主动地学好祖国的语言文字。同时也要分秒必争地认真学好一切科学知识。

  三、总结写作特点

  1.选材。

  (1)作品表现法兰西人民的爱国激情,没有选择血腥的战斗场面来写,而是写了沧陷区的一个农村小镇上的一个小学。作者为何如此安排?

  --农村小镇的学校、老师、学生--普通、平常。他们最能代表法国的广大人民群众,他们的情感是全体法国人民乃至全世界被侵略国家人民的共同情感。因此,文章所反映出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显得更加真实、深厚,文章也更富感染力。

  (2)(结合单元提示)小说第一部分'上学路上是由主人公路上的见、闻以及感受等材料构成,它交待了故事发生的政治背景,表现孩子的心理状态,为后来小弗郎士的变化作了铺垫。显然,这些材料是为下文表现中心服务的。另外,'上课前'表现气氛的不平常也是由材料构成,表现人们对这最后一课的重视,说明人们对祖国语言的热爱,即对祖国的爱。总之材料为表现中心服务。

  2.标题的含义和作用。

  --亡了国的阿尔萨斯人最后一堂法语课。这标题不但指出文章的内容,而且蕴含着他的气氛和悲愤的情绪,一定程度上暗示了中心。

  3.人物描写(结合课后练习)。

  韩麦尔先生--服装、表情、动作、语言。

  服装:穿礼服上课表示对最后一课的重视。

  表情:柔和、严肃、惨白、呆

  语言:宣布这是最后一堂法语课。'最后……最后……'评论法国语言

  动作:用尽全身力气书写'法兰西万岁'

  总结:韩麦尔先生漂亮的礼服,温和而又严肃的表情,富有哲理、发人深思的教诲,用尽全身力量写下的'法兰西万岁!'给人以极深刻的印象。这一切都说明二个普普通通的语言教师的职业是和祖国的命运紧密连在一起的。因此由他身上所表现出来的爱国主义精神更典型,更有代表性。

  小弗郎士:他的心理活动贯穿全篇,主要段落有1、3、4、12-17、2l一23,他的思想感情的变化归纳为:贪玩,不爱学习--看到教室里种植谎俺G榫昂蟾械匠跃--知道这是最后一堂法语课后万分难过--对自己过去的行为深深懊悔--明白学好祖国语言的深刻含义,憎恨普鲁士侵略者--被先生深挚的爱国激情所打动,由衷地敬佩老师。这些心理活动的描写写出了祖国被侵赂者践踏,人民失去自由实的残酷现实震动了小弗郎土幼稚的心,激发了他朴素的爱国感情,韩麦尔先生的谆谆教导使他朴素的感情走向成熟。另外,文章还写了郝叟等镇上的人们,不同身份的人以不同方式表达了亡国的悲愤和对祖国的热爱,更加深了文章的中心思想。

  四、布置作业:完成《配练》练习五及练习八。

初中七年级语文教案5

  一、教材依据

  本节课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30课)。

  二、设计思路

  教材分析:

  本文选自《聊斋志异》中《狼三则》的第二则,是清朝作家蒲松龄写的一篇笔记体小说。叙述了两只狼与一个屠户场较量,狡诈的狼想吃掉屠户,却最终双双毙命于屠户刀下的故事。本文篇幅短小,结构紧凑,情节曲折,语言简练生动。随着情节的波澜起伏,生动的表现了狼的贪婪、凶狠和狡诈的本性和屠夫勇敢机智的斗争精神。

  设计理念:

  学生初学文言文,对文言知识缺少足够的字词积累,但本文篇幅较短,内容并不难懂,因此授课中决定遵循文言文学习的一般规律和学生认知的一般规律,通过四读(一读读准字音、二读读出节奏、三读读懂内容、四读读出情感)的方式,使文言文的语言学习融入到思想情境的感知中,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自己进入学习的领域,从自己的学习实践中逐步掌握文言文阅读的基本方法。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研读文本、理解重点虚词“之”;通过探讨问题,深入理解文意,领悟狼的狡猾与屠户的勇敢、机智;

  方法与途径:通过自主研读、合作探究的方式理解文意;

  情感与评价:通过诵读,感受故事情节的艺术魅力;通过研读课文,懂得在生活中,对待邪恶势力,不光要敢于斗争,而且要运用智慧,善于斗争;

  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重点

  通过理解重点字、词、句理解课文的寓意;紧扣情节,培养丰富的想象力。

  五、教学难点

  对文章主旨的探究、领悟、理解。

  六、教学准备

  制作“四步十二法”导学案;制作多媒体课件;学生完成“四步研读预习表”上的内容(常识研读——作家作品、写作背景、文体;文本研读——生字新词、情节研读、基本结构、文章主旨;艺术研读——立意、选材、结构、表现手法;生活研读——自己的启示与感悟)。

  七、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导入示标:

  出示幻灯片,学生观看狼的图片及解释,猜出成语。

  (形容大声哭叫、声音凄厉——鬼哭狼嚎

  比喻把坏人或敌人引入内部——引狼入室

  比喻凶暴的人居心狠毒、习性难改——狼子野心

  四处都是报警的烟火,指边疆不平静——狼烟四起

  形容心肠像狼和狗一样凶恶狠毒——狼心狗肺)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就和这几个成语的主角有关,请同学们大声说出今天的课题——《狼》

  预习共享:

  结合自己的预习情况,完成自主学习部分的内容:

  1、《狼》的作者 蒲松龄 ,字 留仙 ,一字 剑臣 ,别号: 柳泉居士

  世称 聊斋先生 , 清 朝文学家,我们曾学过其文章

  《山市》 。本文选自文言短篇小说集 《聊斋志异》 。

  2、《聊斋志异》中的“聊斋”是作者的 书屋 名,“志异”的意思是 记录奇异的事 。

  3、作者书屋的对联是:

  写鬼写妖高人一等

  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六人小组合作,讨论解决以上内容,不能解决的向教师提出。

  讨论完成后教师就出错较多的问题统一讲解,学生使用双色笔纠错。

  (二)引领探究

  一读——读准字音

  学生自读:划出自己认为难读的字词,做好标注。可借助课下注释及工具书。

  学生范读:一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听读后补充或点评。

  教师正字正音:

  缀zhuì 窘jiǒng 苫shàn 蔽bì 弛chí

  眈dān 瞑míng 隧suì 尻kāo 黠xiá

  二读——读出节奏

  小组讨论以下节奏的划分并说出划分依据:

  第二段: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第三段: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第四段:其一犬坐于前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第五段: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学生齐读

  三读——读懂内容

  (小组合作,结合预习表与课下注释理解文意,记录下自己有疑惑的地方,组内解决)

  重点虚词

  之:

  1、代词“它”。例:又数刀毙之。

  2、助词“的”。例: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3、助词,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例: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4、助词,补足音节,不译。例:久之,目似暝,意暇甚。

  重点句子翻译:

  1、两狼之并驱如故

  ——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

  2、恐前后受其敌

  ——(屠户)恐怕前后都受到狼的攻击。

  3、苫蔽成丘

  ——覆盖成小山似的。

  4、其一犬坐于前

  ——其中一只狼像狗一样蹲坐在前面。

  5、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狼也是很狡猾的了,可一会儿功夫两只狼先后毙命,禽兽的欺骗手段又能有多少呢?只不过(给人)增加笑料罢了。

  你能流利的讲出这个故事吗?(学生复述课文内容)

  四读——读出情感(层层深入,揭示主旨)

  1、课文中哪些语句写出狼的本性?

  贪婪凶恶:缀行甚远;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后狼止而前狼又至;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狡诈阴险: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目似瞑,意暇甚;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2、文章如何来刻画屠户的形象?

  (要求从人物描写方法入手,找出课文例句并分析。)

  心理描写:

  惧——投骨避狼; 大窘——骨尽狼仍从;

  恐——前后受其敌;悟——刀劈两狼。

  动作描写:

  “投以骨”“复投之”“顾”“奔”“倚”“弛”“持”“暴起” “劈”“毙” “转视”“断”“毙”这些动词写出了屠户有勇有谋,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

  3、如此狡猾的狼,最终却自取灭亡,这是为什么?这个故事给了你哪些启示?(学生思考、六人小组讨论后回答)

  问题的答案就是本文的主题所在

  ——人有狼没有的智慧、勇气和力量。对像狼一样阴险狡诈的恶势力,不能存有幻想、妥协退让,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这样才能取得胜利。

  (三)训练检测

  对比阅读 牧竖

  两牧竖入山至狼穴,穴有小狼二,谋分捉之。各登一树,相去数十步。少顷①,大狼至,入穴失子,意甚仓皇。竖于树上扭小狼蹄耳故令嗥,大狼闻声仰视,怒奔树下,号且爬抓。其一竖又在彼树致②小狼鸣急;狼闻声四顾,始望见之,乃舍此趋彼③,跑号如前状。前树又鸣④,又转奔之。口无停声,足无停趾,数十往复,奔渐迟,声渐弱,既而奄奄僵卧,久之不动。竖下视之,气已绝矣。

  导读:狼虽是凶残的动物,但狼所表现的母爱令人感动。两牧竖利用狼的母爱天性而杀害狼未免过于残酷。不管是人类还是动物,母爱永远是伟大的`。

  注释:

  ①少顷:不一会儿工夫。

  ②致:使。

  ③舍此趋彼:离开这只小狼奔向那只小狼。

  ④前树又鸣:指前树上的小狼又叫。

  对比练习:

  1、下列每组句子中,划线字的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B )

  A:两狼之并驱如故 B:目似暝,意暇甚

  故令嗥 意甚仓皇

  C:狼不敢前 D:相去数十步

  跑号如前状 一狼径去

  2、说说自己读完《狼》与《牧竖》的感受。

  (四)总结升华

  说说自己这节课有什么收获。(知识梳理、规律总结)

  多媒体呈现课文寓意主旨:

  狼虽然贪婪凶恶,狡诈阴险,但又十分愚蠢,在有高度智慧的勇敢精神的人面前,终究难逃灭亡的命运。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不能存在幻想,妥协退让,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这样才能取得胜利。这正是蒲松龄的两则狼的故事所告诉我们的。

  八、教学反思

  诵读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语感、帮助理解的主要方法,因此本节课指导学生通过自读、齐读、默读、范读等形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懂内容、读出情感。之后,让学生借助工具书和课文注释,进行自读理解、疏通文义。其间,教师起到指导作用,学生以自主学习为主。学生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用六人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围绕四读及问题,分析理解课文的内容、形象和寓意,并联系实际,谈谈得到的启示。这是学习本文的主要目标。“训练检测”环节中的“对比阅读”可充分发挥学生的求异思维,使其拓展思路,全方位认识事物。

初中七年级语文教案6

  教学目标

  ①知识和技能:整体感悟课文内容,通过比较阅读提高审美情趣。

  ②过程和方法:学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③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教学重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品味揣摩语句。课前准备

  学生:强调课文预习,自读课文,圈点生字词。勾画出文中不理解的句子,提出疑难问题。

  教师:①准备课前说话训练的资料(尊老爱幼的故事),安排学生作准备。②可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内容

  ①整体感悟课文内容。

  ②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

  教学设计

  孝敬父母、尊老爱幼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也体现着人世间美好的情感亲情。其实,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一直都沐浴着亲情。哪位同学能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都感受到啦哪些亲情?(学生举例回答,教师予以肯定)像在日常生活中全家人一起吃饭、看电视、聊天,等等。哪怕是一家人一起散步这样平常的小事,也能体现出浓浓的亲情。《散步》这篇课文就为我们讲述啦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

  出示学习目标并板书课题感知课文内容

  ①检查生字词。

  ②教师可配乐范读课文,学生体验作品的语感和情感。

  ③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或仿读)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

  ④带问题朗读课文。

  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组:a.课文写啦哪几个人物?主人公是谁?

  b.在散步过程中发生啦什么事?请你用自己的语言概括。(用文中的语言也可以)

  「教师导学」

  读是学生接触课文的开始,也是学生自主与文章进行情感交流最直接的方式。所以,在这一部分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深入到文章中去,理解、品味而不要流于形式。

  [教师小结]

  文中描绘的就是一家四口外出的事,而四口人又是以我为纽带组建起来的。散步过程中所发生的事,只要意思对即可,给予肯定。用文中一个词来概括分歧。

  自主合作探究[教师引导]精读课文,想一想在散步过程中分歧是怎样解决的?

  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析,若遇到有深度或理解不透的地方大胆提出来,共同探讨学习。提示质疑a.母亲为什么偏偏要走大路?

  b.我为什么感到责任的重大?[教师小结]

  大路平顺,便于老人行走,况且母亲身体不好。文中第2段交代啦母亲的身体情况,为下文进行埋下伏笔。我为什么感到责任重大?学生根据课文可能回答,因为一切都取决于我。本段中告诉啦我们:我的母亲老啦,她早巳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总是听我的。引导学生认识到在这个家庭中,我正好处在中间,上有老下有小,如果一旦抉择错误就会伤害家中成员的感情,破坏家庭的和睦,破坏家中这份浓浓的亲情。(这个祖孙三代人家中包含着祖孙情、母子情、夫妻情、父子情)正是由于这四种亲情纠缠在一起,而他们又取决于我,所以我感到啦作为中年人责任的重大。

  [教师引导]展开想像,体验感受一下,假如你是文中的我,毫不犹豫地依从啦儿子走小路,那么,母亲会怎样

  学生四人小组交流,在班里谈感受。(过渡)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如果处理不得当,就会产生家庭矛盾。通过这件事情,你悟出啦什么道理?学生讨论交流,教师适时点拨。

  [教师小结]

  不管做什么事情应先考虑老人的感受,先照顾他们。他们辛苦啦一辈子,不容易。之中的我决定顺从母亲而委屈孩子,原则是一个孝字。当上有老,下有小,两头无法兼顾时,应该顾老的一头。这正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体现。(过渡)设想一下:晚饭后,全家人在一起看电视,爷爷奶奶喜欢看戏曲节目,爸爸妈妈喜欢看时事报道,你喜欢看动画片,而遥控器在你的手中,你该怎么办?

  [学生讨论归纳]

  教师对于学生的回答要给予肯定和完善,并希望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继续遵循这个道德准则。(过渡)文中的'我做得很好,尊敬母亲走大路,母亲同时也为儿子解决啦这个难题,改变主意,走小路。你从中感

  受到什么?

  a.我们可以感受到母亲对小孙子的什么感情?b.作者为我们展示啦什么样的家庭?c.分别用两个字概括出母亲、妻子、我是什么样的人?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交流(鼓励学生各抒己见,言之成理即可)。重点研读

  (过渡):我和妻子是如何背着母亲、儿子走过那条小路的?为什么说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请同学们齐读课文最后一段,体会这段话的深刻含义。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互相交流探讨一下说说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这部分讨论旨在让学生自主探究,通过交流合作,最终挖掘出课文主旨。对于学生的讨论和作答,教师应鼓励、肯定,积极引导,适时点拔。)

  [教师小结]

  文中我和妻子就代表着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既要赡养老人,又要抚养孩子,肩负着承前启后的责任,体现啦我对生活的一种责任感、使命感。整个世界也就是由老年人、中年人、孩子组成。一个家庭是这样,一个民族乃至全世界又何尝不是这样?所以说背起的是整个世界。这样大词小用,透露出作者大有深意,他想说的意思,超出啦事情本身。我背母亲,妻背儿子,从表面上看,我害怕他们摔着,其实也就是对老的尊敬,对小的爱护。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珍爱,生命就像一只永不熄灭的火炬一代一代往下传递。

  (这部分是对课文的咀嚼和消化阶段,也是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最佳时机,所以教师要充分信任学生,用暗示等方式鼓励学生,适时启发。尽可能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重点研读后,全班学生齐声朗读最后一段。比较阅读

  请同学们速读课后短文《三代》,思考问题:

  ①这篇短文写啦什么事?

  ②《三代人》、《散步》相互比较,哪个故事更感动你,说说你的理由?[教师引导]

  学生读后,小组交流,教师鼓励,并因势引导:编者为何把《散步》作为本文的范文呢?肯定《散步》有比《三代》更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我们可以把两篇文章通过比较,体会《散步》写的精彩之处,可以从语言、写作方法

  等进行比较。(学生答案会多种多样,所以要求学生举例说明缘由,只要说得有道理即可。)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归纳:

  ①《散步》比《三代》多一些景色描写。文中有两处对初春的描写,这段描写在全文中起到衬托的作用。第一处是对南方初春田野的描写:大块小块的新绿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啦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新绿、嫩芽、冬水的水泡分明是春的气息的透露,它显示啦不可遏制的生机,这是对生命的高歌,对生命的礼赞。第三处描写母亲所望到的小路远处景物:金色的菜花,整齐的桑树,水波粼粼的鱼塘。这些都写出春的气息,春天在召唤,生命在呼唤。字里行间留露的正是一种对生活的酷爱,对生命的珍爱。

  ②在散步中两两对称的句子很多。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子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等。作者运用对称的句子,互相映衬,使我们读起来很有情趣。语言朴实,但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

  ③以小见大的写法:通过描写生活中的小事情散步,反映出尊老爱幼这个社会大主题。[教师小结]

  同学们通过比较阅读,能够初步对文章进行鉴赏,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写作中,尝试运用这几种写作方法,一定会给你的文章增添光彩。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都学到啦什么?在思想上感悟到什么?[提示]自由回答,言之有理即可。

  [教师总结]

  我们学习这篇文章,就是想让同学们懂得家庭成员之间要互相谦让,互相体贴,互敬互爱,这样才能使你的家庭稳定、幸福!同时也让我们珍爱亲情,珍爱生命!最后我们一起唱首歌,来感受这人间最美好的感情亲情。教师放歌曲《常回家看看》,学生齐唱。

  《散步》是一篇秀美隽永、蕴藉丰富的精美散文,也是一曲用580字凝成的真善美的颂歌。它是人的心灵在亲情、人性、生命这三点构成的轨迹上的一次愉悦而高尚的旅行。所以,在这节课上学生的高尚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得到潜移默化地熏陶感染。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也给学生理解课文丰富的内涵提供啦学习的广泛空间。引导学生品味揣摩语言,也增强啦语感,加深啦对课文的理解。

初中七年级语文教案7

  教学目标

  1.学会用准确、生动、文明、得体的语言进行交流。

  2.在耐心专注的倾听中理解发言者的观点和意图,并灵活作出应答。

  3.培养友情,理解交友之道。

  课时分配

  1课时

  艚萄设计(设计者:)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在《高山流水》的背景音乐中)

  同学们,古筝名曲《高山流水》演绎了一个大家耳熟能详的琴师俞伯牙和樵夫钟子期关于友情的动人故事。

  朋友,是这样的人:你幸福时让幸福倍增,你遇到困难时可以跟你一起分担,你孤单时能给你温暖,你落魄时能给你鼓励。“高山流水觅知音”“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这些都道出了友情的重要性。

  课前,我给各组布置了任务,我班的四个小组都很好地完成了学习任务。在这个活动过程中,同学们通过自己的搜集,体会到交友的乐趣,正如孔子所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今天,就让我们随着古今先贤的足迹,一起分享“交友之道”。

  二、品味交友套餐

  (一)优秀名言警句赏析

  第一步:教师讲评名言警句。

  1.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论语颜渊

  赏析:只要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对工作认真负责,不出差错,和人交往态度恭谨而合乎礼节,别人就都乐于与自己交朋友,那么,普天之下到处都是你的朋友。

  2.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成语

  赏析:比喻接近好人可以使人变好,接近坏人可以使人变坏。指客观环境对人有很大影响。说明交友的重要性。

  第二步:由一组学生说出所搜集的名言警句。

  第三步:从同学所搜集的名言警句中,选一条你最喜欢的进行评述。

  (二)交友故事汇

  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请二组同学讲述所搜集故事典故。

  如:唐代大文学家韩愈,才华横溢,但不能耐心听取别人的意见,且生活上有失检点,喜欢赌博。他的好友诗人张籍并不因为韩愈才名远播,就对他姑息迁就。他一再给韩愈写信,直言不讳地规劝忠告,终于使韩愈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幡然悔悟,他把张籍当作生平第一至交。

  张咏和寇准是好朋友。当寇准要做宰相时,张咏却对同僚说“寇准奇才,可惜学术不足”。并直言劝说寇准“《霍光传》不可不读”,劝寇准不要做像霍光那样不学无术的人,寇准顿然大悟,勤奋学习,后成为一代名相。真是“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只有真正的好朋友才能这样直言相告。

  (三)优美诗文诵读

  第一步:千百年来,有许多文人墨客也写下了许多关于友情的名言佳句,第三组同学齐声诵读搜集到的优美诗文。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唐王勃)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唐王维)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唐李白)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唐高适)

  人生所贵在知己,四海相逢骨肉亲(唐李贺)

  平生知心者,屈指能几人?(唐白居易)

  第二步:表演诵读《想起了你,朋友》。

  第三步:老师评述。

  (四)成语接力赛

  成语接力赛,看哪组同学取得好成绩。

  示例:肝胆相照、情同手足、志同道合、风雨同舟、荣辱与共、同甘共苦、生死之交、莫逆之交、义结金兰……

  三、聆听心语

  (一)各组推荐一位同学谈谈你对于朋友的看法。

  (二)几个小组分别交流本次活动的体会、收获。

  四、模拟交友

  1.真情告白

  今天,我来到崭新漂亮的襄阳五中,看到了几十张可爱的笑脸,真高兴,你们能与我交个朋友吗?我叫文鸿,记住啦:“文”是文质彬彬的“文”,“鸿”是大展鸿图的“鸿”,我的家就在学校附近。俗话说,十年修得同船渡。来自五湖四海的我们今天能有幸成为同学,我们今后将在这里一起度过人生最美好的时光,这是一种缘分,更是一种福分。谁想跟我交个朋友?(学生自我介绍)你能介绍你的一位朋友让我认识吗?

  2.交友介绍

  (学生自我介绍,推荐)

  结束语

  同学们,我们需要友情,交真友,交好友,交益友。在生活中,特别是在网络的虚拟世界里,我们更需要警惕邪恶,防止虚伪,反对背叛。关于友情,最后让我们用余秋雨先生的话作结吧!(出示PPT)

  来一次世间,容易吗?

  有一次相遇,容易吗?

  叫一声朋友,容易吗?

  仍然是那句话——

  学会珍惜,小心翼翼。

  (学生齐读这一段话)

  附材料:

  想起了你,朋友

  时空流转,来来去去,付诸远行。今夜,目送时光溜走,独坐于窗台,忽见窗外丝丝细雨,点点灯光,心中不由得想起了我的朋友:在身边的,和不在身边的;面熟的,和未曾谋面的。想起在这个茫茫的尘世里,在遥远的某个角落里,朋友正在做什么?……此时此刻,我不由得猜想:也许我的朋友,正关怀着我,挂念着我。

  瞬间,我的心里填满了感激:感激上苍给我一次这样的生命,感激上苍让我懂得体味友情,也感激上苍,让我在人生不同的阶段,拥有了不同味道的朋友。

  在我们每一个人的一生中,最重要的是——拥有朋友,最可贵的是——珍重朋友。没有朋友的人生,是在黑暗中的孤寂;不能珍视朋友的人,是一个孤僻的失败者。

  此时,“朋友”二字便翻滚在我的思绪里——那么,什么是朋友呢?

  按照常规,朋友,就是志同道合,交情深厚的人。这也许只是原则上的定义。而我对朋友的诠释是:朋友,是一种忘年之交,它是广义的,它不分地域,不论年龄,不讲性别,不看容颜,不一定是朝夕相处,形影不离,也不一定是经常的循循善诱,直言相谏。在我看来:

  朋友是缘分的恩赐,是幸运的`搭档,是一种不离不弃的情意,是今天的美好与和谐,是明天希望与幸福的交融。

  朋友是今生的牵手,是长久的相伴,是生命中勇往直前的颂歌,彼此用不同的思想,谱写着生命的乐章,彼此用不同的手法,弹奏着不同的音韵。

  朋友是一种相助,是风雨路上的一把伞,是分忧解愁的快乐剂,是止痛慰心的安定药,是眼泪的擦拭者,是跌跤后的搀扶者,是十字路口的牵引人。

  朋友是豁达宽怀的兄弟,是情真意切的姐妹,是一种缠绵的倾诉,是一种耐心的聆听,是快乐与幸福的分享,是直言直去、毫无隐晦的表述与互敬互爱的礼貌与尊重。

  朋友的心是暖阳,朋友的手是炽热的,朋友的眼睛是一种温暖,朋友的言行是一种激励。

  朋友是登高的扶梯,是伤愁时的救助,是饥渴时的糖水,是过河时的扁舟。

  朋友不是金钱的砝码,也不是华而不实的表象。朋友是真诚的载体,是忠诚的卫士,是蔑视虚伪、消灭虚假的主宰。

  朋友是纯香的鲜蜜,是上好的茶水,是谈笑风生的窗口,是心灵的交融与诚恳的再现,是本色的赞赏与最真的祝福。

  朋友是春天的播种机,是夏天的凉爽,是秋天里的收获,是冬季里的一把火。

  朋友像汩汩甜润的一汪清泉,像片片飘动的温柔浮云,像幽香阵阵的花朵,像余音袅袅的洞箫。

  朋友是一道靓丽的风景,是掌控绚丽航程的舵手,是欢快奔流不息的江河,是幽蓝澎湃的大海,是驰骋辽阔的草原,是净逸美妙的星空,是快乐飞翔的小鸟,是清新润肺的空气,是滋润生命的甘露,是荡漾生命的绿洲,是风雨兼程的坐标。

  朋友是一生的财富,是一部能够解读的好书,是风韵的诗章,是洒脱的散文集,是思维理念的创新与更新,是彼此精神食粮的延续与补偿。

  朋友是快乐的驿站,是欢聚的家园,是袅袅的炊烟,是奉献的能量,是幸福的畅想,是一个甘心互助而不吝啬的天堂。

  朋友是四季的相思,是彼此的牵挂,是一种纯真的思念,是意志中无微不至的关爱,是彼此心灵的寄托与依靠。

  朋友是一种珍惜,是一种积蓄,是一种相望与相守,是一种淡淡的回忆,淡淡的品茗与淡淡的共鸣……

  今生,我以拥有我的朋友而骄傲!今世,我以朋友们拥有我而自豪!

  遥望夜空,云山隔阻,思念激荡心头,穿越时空,我又想起了你——我的朋友!此时,我只想问一声:朋友——还好吗?此刻,我只想说:朋友——珍重!

  朋友是天,朋友是地,有朋友可以顶天立地!

初中七年级语文教案8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朗读课文,掌握本课生字词。

  2、让学生感受文章的语言美、画面美,学会抓住景物特征描写的方法。

  3、分析四季的雨的不同的特点,体会作者对雨寄托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难点

  难点:欣赏文章的画面美,体会作者用笔之细腻,培养学生抓住景物特征描写的能力。

  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前面两篇课文的学习,对于散文这一文学体裁,已经有了一定的自主阅读能力,每个人都有见过雨,他们对文本内容不陌生,教学本文容易引发他们的情感体验,为学习本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学生基本能通过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梳理情节理清思路、感知文章的内容,体验作者情感。在理解文中的重点语句,品味优美的语言,感受文章所表现美的方面,还有一定的难度。教学中注意使用学生自学和教师指导相结合的策略。

  课时分配

  1课时

  艚萄设计(设计者:)

  教学过程设计

  一、新课导入

  雨是大海的女儿,是天使的眼泪,是大地的微笑,是文人的宠儿。古人有很多写雨的诗句:“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雨在古代诗人笔下,已经被写得如此之美,在当代诗人眼里,它会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当代诗人刘湛秋先生的散文——《雨的四季》。去领略雨的美、领略散文的美。

  播放四季之雨的配乐图片。(学生说观感)

  二、自主学习

  1、自查资料,拜访作者。

  刘湛秋,男,安徽芜湖人,当代诗人,翻译家,评论家,《诗刊》前副主编,中国散文诗学会副会长。著有诗集《生命的欢乐》《无题抒情诗》《人爱情风景》,散文诗集《遥远的吉他》,论文集《抒情诗的.旋律》等。

  2、师生共同诵读文本。感受作者的优美文采。

  3、请简要概括文中描绘四季的雨的不同特点。

  春雨的特点:美丽、娇媚;夏雨的特点:热烈而粗犷;秋雨的特点:端庄而沉思;冬雨的特点:自然而平静。

  三、合作交流——品雨篇

  勾画出你最喜欢的句子,仿照下面的句式:“xxxxxxxxxxxxxxxxxxxxxx”这句运用了xxxxxxxxxxxxxxxxxxxxxx(感官、写作手法或修辞、特点)加以赏析描述,教师点评。

  示例1:“也许,到冬天来临,人们会讨厌雨吧!但这时候,雨已经化了妆,它经常变成美丽的雪花,飘然莅临人间。”这句采用了拟人的手法,“化了妆”,写出了春雨的美丽与妩媚;“飘然莅临人间”写出了春雨降临的动态美,表达出了作者对冬雨的喜爱之情。

  示例2:“水珠子从花苞里滴下来,比少女的眼泪还娇媚。半空中似乎总挂着透明的水雾的丝帘,牵动着阳光的彩棱镜。”“小草似乎像复苏的蚯蚓一样翻动,发出一种春天才能听到的沙沙声。”运用比拟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向我们展示出雨后春景;“雨,我的爱恋的雨啊,你一年四季常在我的眼前流动,你给我的生命带来活跃,你给我的感情带来滋润,你给我的思想带来流动。”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手法形象地给我们展示了对雨的热爱。

  示例3:“每一棵树仿佛都睁开特别明亮的眼睛,树枝的手臂也顿时柔软了,而那萌发的叶子,简直就像起伏着一层绿茵茵的波浪。”运用拟人、比喻的手法,把整棵树,以及她的每一个部分拟人化,形象化,使之整体富有人的形态,“明亮的眼睛”“手臂顿时柔软”“萌发的叶子像绿茵茵的波浪”更加生动、形象,也给了读者不一样的感受。

  四、讨论探究——悟雨篇

  1、齐读第一段和最后两段,思考:这段与前文有怎样的关系?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首尾呼应。结尾的“啊,总是美丽而使人爱恋的雨啊!”再次强调了雨的“美”和自己对雨的喜爱,表达出对雨的渴望和爱恋之情。作者通过形象化的描写,写出了雨的亲切可爱,这实际上寄托了作者对雨的赞美与喜爱,表现了作者对生命与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文章为什么叫“雨的四季”而不叫“四季的雨”?

  “四季的雨”单纯强调一个“雨”字显得呆板、生硬,而“雨的四季”充满灵动,赋予了“雨”一定的人格化,充满情趣和意境。

  3、你觉得作者为什么会把《雨的四季》写得美轮美奂,打动人心?

  调动感官显色彩

  巧用修辞绘神韵

  按照顺序层次清

  融情入景巧抒情

  五、放飞心灵,仿写篇

  作者用细腻的笔触将以上种种事物特征描写得淋漓尽致。下面让我们学习这种方法也来写一种你熟悉的景物,一段也好,一句也好,展开联想与想象,描写一幅你所想象的夏雨过后图。

  示例:夏雨无常,时而阴云连连,温柔委婉,造就梅雨时节;时而疾风急进,粗犷强悍,夹杂着电闪雷鸣。

  结束语:

  多美的文字啊!在作者笔下没有生命的树生机盎然,没有情感的花意态娇羞,没有声音的成长沙沙作响,没有味道的空气四溢芳香。这种美源于自然,作者以细腻的笔触、秀美的文字向我们讲述着雨的四季。它们被作者饱含温情乃至热情的情感人格化了,一支神来之笔点染了四季,一支生花之笔写活了万物。只要我们用心去感悟生活,同样也会发现“美”就在我们身边!

  【板书设计】

  雨的四季喜雨绘雨春雨美丽娇媚夏雨热烈粗犷秋雨端庄沉思冬雨平静自然赞雨由衷喜爱热情赞美

初中七年级语文教案9

  教学目的:

  1、通过学习,认识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2、在把握文章中心的基础上,了解托物寓意的写法。

  3、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训练学生的文言语感,逐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达到当堂背诵的效果。

  教学重点:

  1、有步骤的诵读训练。

  2、托物寓意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讲述伯乐相马的故事,引出课题。

  二、初读课文,疏解文意。

  1、教师范读。

  2、学生对照课文注释小声读。

  3、指名学生朗读,要求读得通顺,语音正确,不读破句。

  4、针对学生朗读情况,教师适当点拨。

  5、学生齐读。

  三、再读课文,推究文理。

  1、教师提出讨论题,学生分组讨论。

  (1)文章一开头,作者是如何阐述'伯乐'和'千里马' 之间的关系的?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2)没有遇见伯乐,千里马的命运会如何?

  ——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3)千里马的才能为何被埋没?其根本原因是什么?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作者是如何描述千里马因肚饥而无法发挥才能的痛苦的?

  ——且欲与常成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5)作者是如何痛斥'食马者'的'不知马'的?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6)文中的哪句话点明了中心?

  ——其真不知马也。

  2、学生交流讨论结果,教师从旁指导。

  3、在此基础上,再读课文,要求读得流畅,语气、重音、停顿和速度得当。

  (1)同桌间互相听读。

  (2)指名学生朗读。

  (3)全班学生齐读。

  四、三读课文,品味意境。

  1、三段文字都用一个'也'字收住,它们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无限痛惜;愤怒谴责;深刻嘲讽。

  2、作者所说的.'食马者'、'伯乐'、'千里马'仅仅是指传说中的人和物吗? ——食马者比喻不能识别人才的统治者。

  ——伯乐比喻善于识别人才的统治者。

  ——千里马比喻人才。

  3、简介写作背景,体会作者通过本文所表达的见解。

  4、揭示'托物寓意'的写法。

  5、学生读课文,要求读出文章的意味和情趣,铿锵悦耳,抑扬顿挫,声情并茂。

  五、要求学生背诵全文。

  六、教师小结。

  七、辩论:当今社会还需要'伯乐'吗?

初中七年级语文教案10

  学习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进而背诵全诗。

  2、品味诗意,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愿望和热情。

  3、能以“秋天”为题,学写一首小诗或一段优美的文字。

  学习重点:能有感情地朗读进而背诵全诗。

  学习难点:品味诗意,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愿望和热情。

  学习过程:

  一、积累运用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解释整个词语。

  1、肥硕( ) 2、栖息( )

  3、寥阔( ) 4、枯涸( )

  5、清洌( ) 6、梦寐( )

  (二)填空、简答。

  1、本诗作者 ,四川万县人。现代 、 ,代表诗集 等。

  2、为什么说诗歌所描绘的是一幅乡村秋景图?

  答:

  3、诗中刻画了哪几幅生动鲜明的画面?试为它们各拟一个小标题。

  答:⑴ ⑵ ⑶

  4、诗歌写出了秋天什么样的特点?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

  二、自主探究

  1、找出你喜欢的诗句或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诗,体会、分析感情、语言的精妙之处,写出你的理解和大家分享。

  2、“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提出你的疑惑,有疑问大家帮。比一比看谁提出的问题有价值。

  (1)、

  (2)、

  (3)、

  3、帮老师解疑惑

  ⑴ 为什么说这是一幅乡村秋景图?

  ⑵ 诗中一个个生动鲜明的画面,构成一组绚丽多彩的乡村秋景图。诗中描绘了几幅画面?发挥想象,给你最喜爱一幅画命上整齐、漂亮的名字,说明这样命名的理由。每幅画至少拟三个名字。

  ⑶ 诗歌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你喜欢这首诗吗?为什么?

  4、朗读,加深理解

  有感情地朗读,并展开想象,在脑中描绘出那一幅幅绚丽多彩的乡村秋景图,让自己置身于其中。

  三、 讨论交流,合作释疑

  1、第一个环节。选取三幅图景中你最喜欢的画面,结合自己的感受,想象每幅画面中人物的身份、活动、心情,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出来。并说说为什么喜欢这幅图。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2、第二个环节。请根据自己对秋天的认识,也以“秋天”为题写一首诗,或一段优美的文字:

  四、拓展延伸(走进来,一起收获成功的喜悦!)

  1、品味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

  (1)震落了清晨满披着的露珠,/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

  (2)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

  2、找出文中你最喜欢的一节诗,想像其中的意境,及其中人物的身份、活动、心情,把诗歌扩写成一个优美的散文片段。

  五、达标检测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肥硕( ) 栖息( ) 寥阔( ) 枯涸( ) 清洌( ) 梦寐( )

  2.《秋天》选自 ,作者何其芳,现代 、 。

  3.全诗共三节,结构上很相似,请简单加以说明。

  4.全诗描绘了三幅图,请分别加以概括。

  第一幅图:

  第二幅图:

  第三幅图:

  5.在第一幅图中,作者写了两个画面,一是 , 一是 。

  6.体会下列句子中词语的含义:

  ⑴秋天栖息在农家里。

  栖息:

  ⑵芦筵上满载着白霜,/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

  轻轻:

  7.诗中描写的意境具有怎样的特点?

  8.揣摩文意,注意句式,把下面这段话补写完整。

  古人对牡丹和荔枝有过这样的评论:“花之艳为牡丹,然而不实;果之绝为荔枝,然花不艳。”话中贬大于褒,我很为它们鸣不平。如果我们用宽厚的`态度去看待事物,应把古人的评论改为 。

  第二部分:阅读分析

  (一)

  我是一条小河,

  我无心由你的身旁绕过——

  你无心把你彩霞般的影儿

  投入了我软软的柔波。

  我流过一座森林,

  柔波便荡荡地

  把那些碧翠的叶影儿,

  裁剪成你的裙裳。

  我流过一座花丛

  柔波便粼粼地

  把那些凄艳的花影儿

  编织成你的花冠。

  无奈呀,我终于流入了,

  流入了那无情的大海——

  海上的风又厉,浪又狂,

  吹折了花冠,击碎了裙裳!

  我也随着海潮漂漾,

  漂漾到无边的地方——

  你那彩霞般的影儿

  也和幻散了的彩霞一样!

  9.给全诗分三层,并简要概括层意:

  第一层:( )

  第二层:( )

  第三层:( )

  10.诗中的“无心”隐喻的是 。

  11.“无心”的“我”和“无心”的“你”指的是什么?

  12.影儿和小河彼此邂逅倒映,表现了什么?

  13.“小河”最终归入无情的大海,暗喻了 。

  14.本诗前半部分的感情是 ,后半部分的感情是 。

  15.“海上的风又厉,浪又狂”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是什么?

  16.全诗借助什么物象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

  17.诗中的比喻有什么好处?

  (二)

  红的、白的、蓝的……

  它不是石子,

  却能使滚滚波涛

  在我们心中激起,

  它不会飞,

  却能把我们带到奥妙的寰宇。

  它没有口,

  却能让我听到,

  五洲四海的声响音律。

  啊,它是什么?

  是老师的粉笔,

  ——老师用智慧和心灵深情地把它浇铸。

  18.给这首诗加一个标题: 。

  19.本诗运用的两种修辞手法是 和 。

  20.第一句省略号省略的内容是什么?

  21.表达主题的句子是哪句?

  22.理解下面句子的含义:

  带到奥妙的寰宇:

  听到五洲四海的声响音律:

  14.《秋天》答案

  一、积累运用

  (一)1.shuò 这里指果实又大又饱满。 2.qī 停留,休息(多指鸟类)。 3.liāo高远空旷。 4.hé 干涸,没有水了。 5. liè 水清。 6.mèi 睡梦。 (二)1.何其芳 诗人 评论家 《预言》 2.因为露珠、冷雾、白霜表明了秋天的天气特征;稻香、镰刀则体现农家特色;还有秋虫低鸣:蟋蟀声使田野更辽阔,溪水枯涸、更清冽,也暗示这是秋天。 3.⑴农家丰收图 ⑵霜晨归渔图 ⑶少女思恋图 4.松弛闲静、宁静悠远。 抒发了作者对秋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四、拓展延伸

  1.(1)“飘”字从听觉的角度写出了幽谷的深、静。 (2)“梦寐”有“朦胧”之意,写出了少女的情怀,牧羊女的感情似喜似羞。 2.(略)

  五、达标检测

  1.略 2.《预言》;诗人、评论家 3.前四句描绘秋天的画面,各节诗的最后一节加以总结,收束全节。 4.农家丰收图;霜震归渔图;少女思恋图 5.山谷伐木;篱间背瓜果 6.⑴“栖息”本用来描写有生命的物类,用在这里,概括秋天在农人家里的状况,将虚无的东西(秋天)视象化了,创造出松弛、闲静的氛围。⑵“轻轻”一词仿佛“信手拈来”,显示出渔人悠闲与自得的心情。 7.具有清静、清远、清甜、清柔的特点。 8.牡丹虽然不实,然而为花之艳;荔枝虽花不艳,然而为果之绝。 9.第一层:(第一节)偶然邂逅激起的缠绵情爱。第二层:(二三节)写诗人所向往的人的影儿是怎样在自己的记忆里被自己日渐美化起来。第三层:写美丽幻影的破灭。 10.一见钟情 11.一见钟情产生爱意的双方 12.对爱的渴求,对美好生活的渴求 13.人必将抛开美丽的幻想而步入复杂而险恶的现实人生 14.欢愉;酸楚 15.诗人对社会丑恶现实与人们险恶心机的批判,更是对爱情理想破灭的预言 16.用“我是一条小河”的比喻贯穿全诗。 17.使诗的意思含蓄,抒情味浓,形象鲜明、真切,语言耐人寻味 18.老师的粉笔 19.排比;设问 20.各种颜色的粉笔 21.最后一句 22.科学知识的世界;世界每个地方的消息。

初中七年级语文教案11

  【教学目的】

  1、学习并启发学生观察研究事物。

  2、理解生动的比喻对说明事物特征的作用,体会说明语言准确性。

  【教学重点】

  生动的说明表现抽象、复杂天气特征。

  【教学难点】

  生动的`说明表现抽象、复杂天气特征。

  【教学方法】

  朗读法,列表法。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释题,并朗读课文补充资料:“云”和“天气”有着密切关系,看云可以辨别,推测天气的好坏,这篇说明文是怎样把有关云和天气的气象知识告诉我们的?

  二、整体感知

  云是“姿态万千”、“变化无常”的,如文中所说的?你能把它读出来吗?

  哪些语句分别说明“姿态万千”“变化无常”?

  试着填空找出中心句,最基本的看云识天气的经验是:

  “往往”、“常常”两个副词起什么作用? 领会说明性语言的准确性,用了常常,往往,表示不是绝对化的,是表示一般情况下的如此。

  三、课文研讨

  1、详细研究各种云同天气的关系。

  列表:

  云的种类形状位置天气情况

  2、讨论如何根据云的光彩,推测天气的情况。

  谚语:

  “云交云,雨淋淋”

  “江猪过河,大雨滂沱”“棉花云,雨快临”

  “天上灰布悬,雨丝定绵绵”

  “乌云接落日,不落今日落明日”

  “西北天,明朝大太阳”

  “太阳现一现,三天不见面”

  “天上鲤鱼斑,明天晒谷不用翻”

  “云往东,刮阵风;云往西,披蓑衣”

  “黄云上下翻,将要下冰蛋”

  “山戴帽,大雨到”

  “云吃雾下,雾吃云晴”

  试着用科学现象解释你所知道的一两句谚语。

  四、讨论最后一段作用

  1、观察云的形状、光彩对我们有什么意义?

  2、如何才能掌握它的变化规律呢?

  3、最后告诉我们局限性作用?

  五、总结课文,延伸探讨

  今天需要看云识天气吗?

  六、布置作业

  1、说出收集的有关气象谚语试辨识天气。

  2、完成练习二。

  3、课文作业本。

初中七年级语文教案12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结合注释解释全文大意,理清故事脉络;了解乐府民歌知识;理解文中所涉及的互文、对偶、排比等修辞。

  【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朗读、阅读和品味语言等方法,结合教师解释和自主合作交流等方式,在理解故事脉络的基础上分析木兰的人物形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通过学习本文,领略到以木兰为代表的古代劳动人民的乐观勇敢和爱国主义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生通过朗读、阅读和品味语言等方法,结合教师解释和自主合作交流等方式,在理解故事脉络的基础上分析木兰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学生通过学习本文,领略到以木兰为代表的古代劳动人民的乐观勇敢和爱国主义精神。

  三、教学方法

  谈话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大家好,我们现在开始上课。在我们上课之前,先请大家来看一段动画片《木兰》的视频。(播放)介绍:这段表演截取自好莱坞卡通片《花木兰》。你们看到木兰说着英文是不是感到有些违和呢?花木兰到底是一位怎样的女性,在国际上产生了这么大的影响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这首关于木兰的长诗《木兰诗》

  2.用PPT出示《木兰诗》相关知识如下:

  《木兰诗》是一首北朝民歌,是一首长篇叙事诗,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朝民歌的代表作。“乐府诗”是继《诗经》《楚辞》之后,在汉魏六朝文学出现一种能够配乐歌唱的新诗体。《木兰诗》与《孔雀东南飞》,被称为“乐府双璧”。“乐府”本是官署的名称,负责制谱作曲,训练乐工,采辑诗歌民谣,以供朝廷祭祀宴享时演唱,并可以观察风土人情,考查政治得失。

  (二)通读全文,整体感知

  1.通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文章大意。

  2.用PPT展示本文生词“唧唧、机杼、可汗、鞍鞯、辔头、溅溅、胡骑、朔气、旧时裳、理云鬓”

  3.请学生简述故事的脉络是怎样的。

  (起:1-3段---替父从军;承:第4段---征战沙场;转:5-6段---辞官还乡;合:第四段---故事结局)

  (三)细读课文,深入研读

  学生对故事已有了全局上的把握,本文故事是围绕人物展开,分析出人物的特色,故事的关键就把握住了。教师将下列问题用PPT出示,请学生默读,然后教师点名回答。

  1.从第一部分可以看出,木兰有什么担忧?能看出木兰怎样的品质?

  (家里没有男丁,父亲要去充军。木兰对长辈的关爱,对家庭的`责任感,以及勇敢果断的性格。)

  2.从第二部分我们能看出木兰怎样的品质?

  (身为女子,战场上奋勇杀敌,巾帼不让须眉。表现出木兰勇敢无畏爱国的英雄气概)

  3.从第三部分,我们能看出木兰怎样的品质?

  (木兰请求辞官还乡,说明木兰不慕名利,情系故乡,热爱和平生活;同行十二年,战友未发现木兰是女子,说明木兰谨慎小心又机智。)

  4.请同学们总结一下木兰是一个怎样的人?

  (木兰是一位深爱家人,热爱和平生活,同时又英勇果敢,谨慎机制,不慕名利又爱国的女性。)

  (四)小组讨论,拓展延伸

  《木兰诗》是一首乐府长诗,既然是诗,就同样有很多诗的特点,诗歌中常常蕴含着丰富的修辞,请同学们结合具体文本找找看,本文中都包含哪些修辞?

  对比阅读《陌上桑》,结合修辞分析两篇文章所展现的主角的品质精神。

  (五)回顾全文,小结作业

  小结:结合板书请学生集体简述本文说明的内容,结束课文。

  作业:请学生结合课文中所提到的修辞,写一篇200字左右的习作,内容自定,要求用到文中提到的所有修辞。注意语言表述行文条理,逻辑清晰。

初中七年级语文教案13

  学习目标:

  1、通过自读欣赏、感受舞蹈、文字和文化的美。

  2、领悟艺术与生活的关系。

  3、了解一些有关印度文化、艺术方面的知识。

  学习过程:

  一、导入:

  许多同学喜爱绘画,喜欢唱歌;也有些同学有乐器或舞蹈方面的特长,具有一定的艺术鉴赏力。在上课之前,我们先欣赏一段舞蹈,请同学们说说这是哪一个国家的(播放一首印度音乐的片段)。

  不同国家和地域的音乐、舞蹈能够反映不同的文化风情。比如说我们的邻邦印度,就一向以其独具特色的歌舞闻名于世。下面,二、初读,整体感知:

  (教师范读全文,语速稍慢)

  想一想,描绘了印度舞蹈家卡拉玛姐妹美妙的舞来描绘印度舞蹈家卡拉玛姐妹美妙的舞蹈呢?

  这篇文章的文字非常优美,也有一些生字词,请同学们参考

  注释自读全文,读的时候用直线勾画出不懂的词句,可以查找字典、词典;用波浪线勾画出你认为用的好的词语、句子和段落。

  三、研读课文:

  1、正音正字。

  2、本文描写了印度舞蹈的美,文中哪些语句或语段表现了舞蹈的美?

  体会这些语段从服饰、姿态、神情、动作等多方面来表现卡拉玛姐妹美妙的舞蹈。

  四、阅读探析:

  (找出精彩语句或语段,认真思考)

  1、思考题一:

  请你从修辞手法、和表现方法等方面思考,简单地说说这些语句好在哪? ——生动的比喻、排比、引用等修辞手法形象地描绘出舞蹈和舞蹈者的姿态,以及作者的赞叹之情。

  ——正面描写结合侧面描写,多角度地展示舞姿的美,引发读者的想象和联想。

  2、考题二:

  能否引用文中语句,并加上自己的理解,说说什么是舞蹈?或说说印度舞蹈主要表现些什么内容?

  ——以有节奏的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也可以表现自然和其他,一般用音乐伴奏。

  17、18节)

  3

  问题一:

  为什么第17 自己”?

  能达到美的境界。

  问题二:

  第19为什么看了她们的舞蹈会体会到她们的文化?你感到印度文化有什么特点?

  (朗读第19小节)

  首先,艺术上的交流,能增强世界各国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和沟通,所以,“看了卡拉玛姐妹的舞蹈,使人深深地体会到印度的优美悠久的文化艺术” 其次,所有优秀的艺术家,都在本民族的文化土壤中吸取养料,卡拉玛姐妹也是一样,“吸收着大地母亲给予它的食粮的供养”。没有印度悠久文化的'熏陶,没有印度文化历史的,卡拉玛姐妹的舞蹈就不会这样优美动人。

  4、多媒体介绍印度宗教及文化概况。

  ——虽然现在印度属于资本主义国家,但宗教势力极大,所以也有人说印度是一个宗教国家。印度几乎所有的文化艺术形式、内容也都受此影响,多以表现

  宗教为主题。卡拉玛姐妹的舞蹈也同样如此,例如第18小节中提到的莲花、鹿、孔雀、蛇等动物在印度的宗教中都有其象征意义。所以

  五、练习:

  延伸思考一:

  引用原文说说,为什么卡拉玛姐妹的舞蹈能那么样地打动人心?

  ——第19、20小节原文:“印度的优美悠久的文化艺术:舞蹈、音乐、雕刻、图画都如同一条条的大榕树上的树枝,枝枝下垂,入地生根。还会不断地给她们以滋润培养的。”

  延伸思考二:

  这篇文章的文字很优美,值得我们一读再读。能否结合自己的感受或学习生活体验,说说为什么冰心奶奶能写出这样一篇优美的文章,像卡拉玛姐妹的舞蹈那样打动人心?

  ——我个人认为,首先可能是

  其次是她在文学以及其他方面坚持不懈的学习,许多宝贵的养料。

  三是由于她的勤奋。一直笔耕不辍,坚。

  六、比较阅读:美。

  七、结束语:无论我们将来要从事什么职业,即使是与也应当时时刻刻注意观察和学习。我们的中华文化和印度文化一样博大精深,都是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二十一世纪的青年,应当珍惜、热爱、学习、弘扬

初中七年级语文教案14

  【导学目标】

  1.让学生主动与人交流、结为朋友。

  2.培养学生勇于发言,积极参与讨论,与人沟通的能力。

  3.培养学生勇于展示自我,与人相处、合作共事的精神。

  【课时计划】

  2课时

  教法指导:

  完成活动一、交友之道

  1.学生带着导学目标,认真阅读教材,教师将全班同学分为6-8个小组,分配搜集交友方面的诗歌、文章、典故、成语故事、经典友情故事等材料的小组。

  2.小组内分工,组长将搜集材料的任务分配到成员,搜集时间一周。

  3.小组内整理搜集的资料,形成手抄报或其他形式的作品,在班内展示。

  4.学生分享交流的成果。

  完成活动二

  1.班委会或语文学习组长策划活动,设计好活动的名称、组织形式、小组设置分工、主持人、场地布置、实施过程。注重设计好细节、设计好后请语文老师过目,征求意见。

  2.设计邀请卡,学好邀请词。针对不同学科不同性格的老师写上有针对性的邀请词、语言要有礼貌、有感染力。

  3.组员要围绕“自我介绍”拟好发言提纲,反复练习,小组内交流改进。

  4.活动举例,展示交流。

  5.活动后教师点评,小组及个人总结反思提高。

  学法指导一:“我”之所以是“我”,就是因为“我”与众不同,因此,要着重写出这个“不同”来。首先要写出“我”的外在特征,要按一定的顺序,从上到下,先整体后局部,先面容后神态、服饰。再重点抓住一两个与众不同的个性来写,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更要写出“我”的内在性格。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鲁迅说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朋友是一个人生命中的加油站。结交一个好朋友能为自己的'人生增添精彩。今天我们就来探讨这个问题。

  自学互研生成新知

  步骤一交友之道,展示交流。

  1.学生展示搜集交友的诗词

  (1)鹅毛赠千里,所重以其人;鸭脚虽百个,得之诚可珍。(欧阳修)

  (2)说尽向来无限事,相看摩捋白髭须。(唐·张籍)

  (3)落日见秋草,暮年逢故人。(唐·李端)

  (4)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唐·王勃)

  (5)丈夫会应有知己,世上悠悠安足论。(唐·张谓)

  (6)人生所贵在知己,四海相逢骨肉亲。(唐·李贺)

  (7)同声自相应,同心自相知。(晋·傅玄)

  2.学生展示搜集的名言警句

  (1)友谊应当是不朽的。——蒂特·李维

  (2)于顺境中交朋友只需费一举手之劳;在困厄时寻找友谊简直比登天还难。——爱比克泰德

  (3)友情是天堂,没有它就像下地狱;友情是生命,没有它就意味着死亡;你在人间所做的一切,无一不是为了友情。——威·莫里斯

  (4)真诚的友谊好像健康,失去时才知道它的可贵。——哥尔顿

  (5)友谊!你是灵魂的神秘胶漆;你是生活的甜料,社会性的连接物!——罗·布莱尔

  (6)在无利害观念之外,互相尊敬似乎是友谊的另一要点。——莫洛亚

  3.学生展示搜集的真诚的友谊

  (1)季布“一诺千金”使他免遭祸殃

  秦末有个叫季布的人,一向说话算数,信誉非常高,许多人都同他建立起了浓厚的友情。当时甚至流传着这样的谚语:“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这就是成语“一诺千金”的由来)后来,他得罪了汉高祖刘邦,被悬赏捉拿。结果他的旧日的朋友不仅不被重金所感,而且冒着灭九族的危险来保护他,缍使他免遭祸殃。一个人诚实有信,自然得道多助,能获得大家的尊重和友谊。反过来,如果贪图一时的安逸或小便宜,而失信于朋友,表面上是得到了“实惠”。但为了这点实惠他毁了自己的声誉而声誉相比于物质是重要得多的。所以,失信于朋友,无异于失去了西瓜捡芝麻,得不偿失的。

  (2)抗战老兵欧兴田,生为战友守墓,死与战友同眠

  抗战时欧兴田和战友们订立了一个生死约定——“谁要是活下来就要为死去的战友守陵!”最终全班只剩他一人幸免于难。1981年12月,欧兴田离休,回到了曾经战斗过的地方,寻找烈士遗骨,把包含同班战友在内的2400余具烈士的遗骨,安放在自己辛辛苦苦牵头筹建的烈士陵园里。1991年春,欧兴田和老伴一起住进了陵园,从此不曾离开。20xx年3月,欧兴田的老伴去世,留下他孤零零地守在陵园里。今年3月26日,这位抗战老兵走完了自己的一生,享年91岁。临终前他把看护烈士陵园的接力棒交给自己的孙子欧阳,并特别交代家人:生为战友守墓,死与战友同眠,把骨灰撒在烈士陵园里??

  (节选自20xx年04月09日04版《解放军报》)

  自我介绍应注意的问题;

  1.要注意时间。自我介绍时一定要力求简洁,尽可能地节省时间,一般3-5分钟完成,自我介绍应在适当的时间进行。

  2.讲究态度,进行自我介绍时,态度要自然,友善,亲切,随和。一定要充满信心和勇气。语气要自然,语速要正常,语音要清晰,这对自我介绍的成功将大有好处。

  3.力求真实,进行自我介绍时所表述的各项内容,一定要实事求是,真实可信。

  学法指导二:

  邀请书的格式及写法

  1.标题:要有简明、醒目的标题。

  2.称呼:要有热情礼貌且恰当的称呼。

  3.正文:(要详细写出活动的内容、目的、时间、地点、方式、邀请的对象等)

  4.结尾:要有礼节性的问候语。

  5.落款:要写清时间及邀请人。

  注意事项:

  1.语言要含有尊敬之意

  2.事巧务必周评

  3.要提前发送步骤二展示自我,走进他人。1.为了把自己的情况介绍清楚,吸引人,同学可以先和自己的好朋友说说,互相提问,进行补充。

  2.能向好朋友介绍自己,那你能向小组里的同学介绍自己吧?6人小组内挨着顺序交流一下,取长补短。

  3.各组推选一名介绍得比较好的同学上台向全班作自我介绍。

  4.(师生总结)自我介绍应把握以下几个要点:

  首先,要突出个人的优点和特长,并要有相当的可信度。

  其次,要展示个性,使个人形象鲜明,可以适当引用别人的言论,如老师、朋友评论来支持自己的描述;第三,不可夸张,坚持以事实说话,少用虚词、感叹词之类。

  最后,要符合逻辑,介绍时应层次分明、重点突出,使自己的优势很自然地逐步显露,不要一上来就急于罗列自己的优点。

  5.示例:学生A的介绍:我叫××,性格外向,爱运动,最爱打篮球,而且我的个头高,耐力强,投篮命中

  率高,同学们都称我为“小姚明”,虽然我觉得当之有愧,但还是很开心。

  6.模拟展示:众人畅谈善于自我表现的好处。

  教师:善于表现自己的学生在班上总是很显眼,很容易被老师发现,其中一些能力强的学生,往往会成为老师的好助手。

  公务员:一个爱说话、会说话的孩子长大后就业的机会总是比那那些沉默寡言的孩子多。

  文艺工作者:小时候爱唱爱跳,老师和父母不但不反对,反而还很支持,所以后来才有了发展的机会??步骤三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1.活动总结

  本次交流活动,同学们既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同时懂得了交友之道,重新认识了自己,增强了信心。同学之间也增进了了解,增进了友谊,今后将会以更积极的态度面对人生。

  2.拓展延伸

  要求学生在同学的自我介绍之后,修改自己的稿件和设计,有能力的同学还可以将它制成小作品。

  板书设计

  诗词文章 交友之道 名言 成语?

  优点特长 展示自我 个性鲜明

  语言幽默

  交流展示生成能力

  步骤一交友之道,展示交流。

  步骤二展示自我,走进他人。

  步骤三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当堂演练达成目标

  见学生用书。

  课后反思查漏补缺

初中七年级语文教案15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学生熟读课文,会生字,能准确注音,排除字词障碍

  3、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作者老舍的资料。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我们都经历过冬天,那么,石家庄的冬天给你什么样的感受?

  说到北方冬天的时候,我们的脑海里总是浮现出那白雪皑皑的画面,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也会想到呼啸的北风,迎面如刀割的凛冽寒风,朔风怒号、冰封雪飘、天寒地冻的萧条画面。总之,北方的冬天给我们的感受既有美丽的雪景,也有刺骨的寒风。然而,在北中国有这么一个地方,不但那里的美景让人流连忘返,而且冬天里没有呼啸的寒风,却有着无限的温暖,那水不但不结冰,反倒冒着点热气,同学们,知道那是什么地方吗?今天,我们一起跟随老舍的脚步一起走进《济南的冬天》,去观看济南冬天的美景,去感受那冬天里的温情吧。

  设计意图:由学生熟悉的事物自然导入,给学生以亲切自然之感,同时教师也点到了济南的冬天与一般的北方冬天有不同之处,给学生以提示。

  二、验收预习第一项,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出示预习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课文。把易读错的字音和难写的生字记在预习本上,并想办法记住它。

  (2)了解文章大意,想想济南的冬天的特点是什么?

  (3)搜集有关老舍的资料。

  1、通过小组学习的`方式,验收预习第一项。

  过程:4人小组学习中1号同学当小组长负责组织轮读课文,互相倾听,汇集预习中读音、生字词问题,并互助解决,解决不了的由组长负责记录在预习本中。

  2、全班交流自学成果与遗留问题。

  3、教师出示整理的本课生字词和易读错的词语。2号同学负责,在小组中读正确。

  4、检查词语能否读正确。3号同学读词语。

  5、再读课文,要求读正确、通顺。

  6、检查课文朗读情况。4号同学在小组读课文。

  设计意图:本环节意在通过小组学习的主要形式验收学生的认读情况,小组学习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每个同学都能在团队中负责,都有任务,锻炼、培养了每个学生的能力。

  三、验收预习第二项,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概括大意。

  1、默读课文,然后试着想一想济南的冬天的总的特点是什么?

  济南的冬天——温晴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理清文章脉络的基础上,可以整体有序的理解文本。概括文章大意,培养学生概括文章的能力。这在教学大纲中对高年级段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四、再读课文,感受。

  1、教师设置情景导入,让孩子们想象济南的冬天的画面。

  2、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济南的冬天的?

  预设:去感受济南的冬天。

  3、配乐创设情境,朗读体会济南冬天的美。

  设计意图:让学生理清文章脉络之后,可以整体有序的理解文本,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可以让学生交流的过程更加整合,使学生在课堂上的交流讨论有更热烈,有更多的感受与同伴分享。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济南的冬天》这篇课文,和作者一起分享了冬天的济南气候温和、山青水绿、度冬如春、美丽如画的景色。谁来说一说,文章围绕 “济南的冬天”主要讲了哪几方面的内容?

  设计意图:复习导入,回顾全篇,尽快让学生走进文本,为后面赏析课文做好准备。

  这节课我们再次走进这个不同寻常的“冬天”,品读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围绕中心话题,体会济南冬天的特点以及作者的情感:

  学生赏析济南山、水

  接着作者又写了济南的山、水,现在请四组同学的代表分别上台给我们介绍作者笔下的山水,其余同学把书合上,从画中,从同学的复述中感受济南的山、水。

  1、第一张图片:阳光下山景图。

  请第一组学生代表上台根据图片复述课文第二自然段内容。

  教师提问:济南阳光下小山有什么特点?

  教师引导下学生回答。

  板书:阳光下的小山:温晴

  2、第二张图片:薄雪后山景图。

  请第二组学生代表上台根据图片复述第三自然段内容。

  教师指导背诵:根据学生复述按山上——山尖——山坡——山腰的空间顺序指导背诵。

  提问:济南小雪的小山有什么特点?

  板书:小雪后的小山:秀气

  3、第三张图片:城外远望山景图、冒着热气的绿水图

  设计意图:使学生从整体到局部对问有一个更高层次的认识。

  三、深入品读课文,体会情感。

  1、小组交流中心话题。

  课文处处流露着作者对冬天的济南的热爱。现在找出文中相关的语句用心读一读,谈谈自己的感受,并在小组中交流交流。

  2、全班交流。

  预设点:

  ①“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

  用“小摇篮”比喻小山围城的地理环境,用“看护者”比喻四周的的小山,加上温存体贴的抚慰,写出这一圈小山的特别可爱。

  ②.“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

  “睡着”、“唤醒”是拟人的写法,将老城人格化,使之带有生命的感觉与意味,表现了济南“暖和安适”的特点。

  ③“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

  “卧”字用得很贴切。济南城外的小村庄被作者赋予了生命和感情,它们都“安适地睡着”,尽情享受这“温晴”的天赐。这“卧”字,正好与第二段中的“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相呼应,用拟人的手法写活了济南。

  ④雪后山景妙在雪光、雪色:“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松的翠与雪的白相映成趣;“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如洗的蓝天与似银的白雪相映生辉;“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白雪与暗黄的草色,组成彩色的美景。妙在雪态:“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以动写静,写出动人的形态;“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把薄雪比喻成害羞的少女,写出雪的情态。

  在实际课堂中,学生的回答可能会不定性的说到某一部分。教师深入学生回答,与之展开深入对话,有机结合在一起。

  设计意图:以一个问题,统领全课。课堂上,教师把宝贵的时间还给了学生,促进了学生的阅读、探究、感悟。学生在思考和感悟文章的过程中,品词析句,感情朗读,深刻领悟作者对济南冬天的热爱。

  二、回顾全篇,拓展延伸。

  1、向生活延展。

  教师引导:老舍先生写济南的冬天抓住了景物特点,你写《家乡的冬天》准备抓住什么特点?

  学生写简要发言提纲,然后口述。

  教师作综合评价。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全篇,由文本向生活延展,将语文打开。

  ①推荐阅读:《沁园春.雪》

  三、作业。

  1、背诵整篇文章。

  2、学了本文之后,你的感想是什么?记录下今天的收获。可以采用诗歌、文字配画等形式。

  3、请你仔细观察你家乡冬天的景物,倾注你对家乡无限热爱之情,借鉴课文中的某些写法,将最有特点的景物写出来,自拟题目,字数不限。

  设计意图:向书的世界引领,激励着学生种下自己心中生命之花的种子。

【初中七年级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初中语文七年级教案04-11

初中七年级语文教案02-10

初中七年级语文教案09-01

人教版初中七年级语文教案02-19

初中七年级语文教案15篇02-10

初中七年级语文教案14篇02-15

初中七年级语文教案(15篇)03-01

初中七年级语文《生命,生命》优质教案02-03

初中语文七年级教案7篇0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