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公开课教案集合15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公开课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语文公开课教案1
教学要求
1.学会9个生字和4个词语,认识7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知道双手和大脑是人的两件宝,培养用手用脑热爱劳动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是学习生字新词,指导朗读和背诵课文,使同学知道手脑要并用才干有发明。
教学难点,有些词句不容易理解。
课前准备
1.收集课外活动照片、绘画作品,出一次专栏。
2.生字卡片;课文朗读的录音带。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启发考虑
1.板书课题:11 人有两件宝
课题中两个字没学过,谁会读?(指名读)请读准的同学领读生字、生词。再齐读课题。
“两件宝”也可以说两个宝。“件”是生字,左边是_(生:单人旁),右边是_(生:一个牛字),一个人牵着一头牛,这个字就是“件”,一件衣服、一件事情的“件”,也是这个字。
2.课文是一首儿歌,是根据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爷爷的《手脑相长歌》改编的。
3.读到课题,你们想知道些什么?(启发同学学会提问。)
二、范读课文(或放课文朗读的录音)
听老师读课文后,知道这两件宝是什么?
三、初读课文,自同学字词
1.凭借汉语拼音读两遍课文。
2.读课后生字表(一)和表(二)中的本课生字,在课文中把这些字画出来,再连成词读一读。
(教师巡视、辅导,了解自学情况。)
四、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带有拼音的生字卡片,指名认读。
双手 事情 发明(注意带点字都翘舌音,“情”为轻声。)
考虑 做工 才干(注意带点字都是平舌音,“能”是后鼻音。)
劳动 两件宝 办不到
2.指名读课文。(从差到好,不同层次3-5名,注意读准生字的'字音,“不”的不同读音)
3.齐读课文。
五、以问促读,熟悉课文
1.课文有3句话,第一句说什么?
2.这两件宝该怎样用?读第二句。
3.课文最后说什么?
4.连起来读一读课文。
六、识字写字教学
1.认读不带拼音的生词。(开火车轮读3遍)
2.指导同学记住字形。(突出重、难点)
双:两个“又”不同,左边是又字旁,第2笔是点。
做:右边是反文旁,4笔写成。
才:把“寸”的点改成撇。
3.指导写字。
双:右边的“又”,横撇要左伸到点下。左右靠拢。
做:左中右三局部要紧凑,单人旁要窄些,中间“古”稍短些,右边“反文旁”与“单人旁”一般高。
办:先写横折钩折、撇、然后左边一点最后右边一点。
4.课堂作业。(完成课后练习第2题。)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认读生字词。
2.听写,写后集体检查、订正。
双手、做工、才干、劳动、两件、办不到。
3.朗读课文。
二、理解句子
1.双手会做工,大脑会考虑。
(1)口头填空。
工人_______
农民_______
护士_______
老师_______
(2)考虑“就是干什么?(动脑筋,想方法)
讲讲你或他人动脑筋的事。(启发:想一想,你在学习、玩、做事的暑假遇到什么困难和问题,你想了什么方法,结果怎样。你见过他们经过想方法把事情办好的事吗?
2.用手又用脑,才干有发明。
师解释“发明”:想方法做出自身或辊人没有做过的东西来。举科学家发明发明的事例,如爱迪生发明电灯,或举学校中一些小发明的事例,重点说说他们怎样考虑、怎样做的。使同学知道手脑并用与发明发明的关系,不必深讲。
3.小结:这一课告诉我们双手和大脑是人的两件宝,我们可要把它们用好。一个人只要爱劳动,肯动脑,一定会有所发明。
三、指导朗读、背诵
1.指导读法。
读这首儿歌就是在向他人介绍两件宝是什么,有什么用,怎样用,介绍的时候要把词语连起来读,意思才清楚。如:
用手不用脑,事情做不好,
用脑不用手,啥也办不到,
用手又用脑,才干有发明。
2.听朗读录音,再跟着一起读。
3.指导背诵。
(1)理一理三句话的顺序:先说什么,接着说什么,最后说什么。
(2)采用师与生、组与组对读的方法激发兴趣,协助记忆。如:师读每行前半句,生接后半句。
四、巩固练习
1.完成课后练习3。
2.比一比,组词语。
工( )做( )才( )
公( )作( )寸( )
板书设计:
两件宝
两件宝
双手
大脑
做工
考虑
发明
语文公开课教案2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认识4个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绿线内的8个字只识不写。
3.了解春笋具有战胜重重困难、不时向上生长的顽强生命力。
教学重点、难点
课文第二自然段写了春笋节节向上、茁壮生长的情景,教师要指导同学通过“读”、“悟”体会春笋顽强生长的品质和蓬勃向上的气势。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1.听!这是什么声音?看!什么长出来了?(媒体演示春雷、春雨声中春笋纷纷破土而出的画面)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指导读准平、翘舌音)
3.知道春笋长什么样吗?
4.想知道它们怎么钻出来,怎么长大的吗?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初读课文。
(1).同桌识读生字表内的.生字和绿线内的生字。
(2).同学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2.检查初读。
(1).出示词语。
(2).同学认读。A.自由读。B.指名认读,相机正音。C.小老师领读。
3.再读课文,逐句读通。
(1).再读课文,要求把句子读通顺,读完后标好自然段。
(2).把你喜欢的一段读给大家听。(根据实际情况,师生一起评议,随机纠错)
(3).请读得好的同学介绍方法。
(4).同学三读课文,要求读得连贯、流利、不漏字、不添字。
(5).齐读课文。
三、精读课文,入境入情
1.细读第一自然段。
(1).同学自由读。
(2).同学观察,教师述说:“轰隆隆“的春雷唤醒了沉睡的大地。瞧!笋娃娃醒来了!覆盖在身上的泥土多厚啊,可春笋把它们突破了!压在身上的石块多重啊,可春笋把它们掀翻了!春笋一个一个,你追我赶,终于冒出了地面,这是多么强大的生命力啊!(媒体演示春笋从地里钻出来的情景)
(3).小组合作,再读课文。
(4).春雷公公是怎样唤醒小春笋的?假如还是叫不醒,可以请谁帮助?(知道同学用各种拟声词演一演)
(5).小春笋是怎样钻出来的?指导同学演一演春笋破土而出的动作。小春笋睁开眼睛一看,呀!它看到了什么?会说些什么?(指导同学找好朋友互相说一说,演一演)
(6).指导朗读。A.教师范读。B.同学扮演诵读。
2.细读第二自然段。
(1).同学自由读。
(2),笋娃娃多可爱呀!(引导同学感知“裹”、“浅褐色”、嫩生生“)
(3).指导朗读:假如让拟抱一抱这个白白胖胖的娃娃,你会感到怎样?
(4).看着图,你感受到了什么?(媒体演示春笋在阳光雨露的滋润下茁壮生长的情景)
(5).指导朗读第二、三句。A.同学自由读。B.指名读,师生从语态、表情、情感等方面进行评价。C.配乐齐读。
3.回归整体,指导诵读。
(1).配乐齐读。
(2).你能用自身的话来夸夸小春笋吗?
(3).指导背诵。A.媒体演示,教师范背,同学小声跟背。B.同桌互相演诵。C.指名试背。D.配乐齐背。
四、分析字形,指导写字
1.抽读生字卡片。
2.口头组词、扩词。
3.识记字形,认识新偏旁:
冲、破:采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识记。
声、笑:采用比较的方法识记。
4.按笔顺描红。
5.完成《习字册》上的作业。
板书设计:
1.春笋
又 再
一 突破 掀翻 冒 向
节 迎着 笑 长 上
语文公开课教案3
教学目的:
1、通过对课文学习的指导,使学生了解荷花、荷叶的样子和颜色,从中培养学生欣赏美、感受美的能力。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培养学生的美好情操。
2、学习生字新词,能联系上下文理解“挨挨挤挤”、“饱胀”、“翩翩起舞”等词语的意思。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
课文描写荷花的样子的'第2、3自然段是重点;课文描写我幻想自己变成荷花的第4自然段是难点。
第二课时
一、导入
1、读题。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叶圣陶爷爷写的——
2、激情再读。喜欢这荷花吗?带着喜爱之情再美美地读一读。
3、引读第1自然段。清早,我到公园去玩,一进门——就闻到一阵清香。我赶紧——往荷花池边跑去。让我们也跟随着叶圣陶爷爷去荷花池边看一看吧。
二、品读
1、打开书,用心读一读第二自然段,想一想,你看到了什么?
2、指名交流。【板书:叶 花】
3、我们先来看看荷叶吧。【出示句子】
(1)自己读一读这句话,你觉得荷叶怎么样?从哪些词儿感受到的?
(2)交流:
A、大
① 指名说。(你是从哪儿读出来的?)挨挨挤挤。
② 你来读好这个词。评:哦,这真是一片挨着一片啊。
③ 再指名,评:哦,这是一片挤着一片哪。
看到了,一片连着一片呢。
啊,还一片叠着一片呢!
④ 可真多啊!一起读——
⑤ 指名读句子。
⑥ 这荷叶你不让我,我不让你,个个都充满了旺盛的生命力。一起来读好这句话。
B、绿
①你还觉得荷叶怎么样?
②指名说。(碧绿)是啊,绿得鲜艳,绿得发亮,多美呀!
③来,把你感受到的读出来。
C、(大、圆)
①你还觉得荷叶怎么样?
②指名说。(又大又圆)用你的朗读把这又大又圆的荷叶展现在我们眼前。
(3)这就像杨万里诗中所说的,真是——接天莲叶无穷碧。
(4)碧绿的荷叶一张紧挨着一张,铺满了整个池塘。怎能不说它充满着生命的活力呢?男子汉们,让我们一起读一读吧!(男生齐读)
此时正值清晨,那荷叶上还滚动着晶莹透亮露珠,好一派充满生机的景象。怎能不说它美呢?女生一起读读吧!(女生齐读)
4、赏荷花
A、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
(1)引读:白荷花——。【出示句子】
(2)冒出来是什么意思啊?
(3)那么,这句话可以改成:“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长出来”吗?自己对比着两句话多读几遍,细细体会一下。
(4)指名说。想想,怎样地长才能叫冒?
(使劲地长、不停地长、迫不及待地长)(随机指导朗读,评:看,这一朵白荷花冒出来啦。∕这一朵也冒出来啦。∕又一朵冒出来了。)
语文公开课教案4
【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字词,了解翠鸟美丽的外形特点和生动有趣的活动特点,教育学生从小要爱护鸟类。
2、学习作者先总写后分述,先总说再举例的写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知道翠鸟美丽可爱的外形和生动有趣的活动特点。
【教学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具准备】
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导言
同学们,你们都认识哪些鸟?(生答)大家认识的鸟真多!你们认识这种鸟吗?(投影仪出示翠鸟图,生答,不认识)它的名字叫翠鸟(板书课题)大家看翠鸟的羽毛大多数是什么颜色?(绿色)那么翠就是绿色。
二、讲授新棵
1、指生读文:
想:翠鸟给你留下什么印象?(生答师板书)美丽可爱。
2、自由读文:
想:这篇文章可分几段?每段都写了什么?
3、检查分段和概括段意的'情况。
4、逐段学习:
⑴ 指生读第一段:
想:
① 作者是抓住哪几方面写翠鸟外形的(爪子、羽毛、眼睛和嘴)
② 翠鸟的爪子是什么样的?(指生边看投影边结合课文说)
③ 翠鸟的羽毛是什么样的?
④ 了解作者都拥有了哪些颜色,认识橄榄色、翠绿色、浅绿色、赤褐色。
⑤ 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第一段。
这一段作者用了总分的写法,并用了许多表示颜色的词语把翠鸟的外形写得很美,那么翠鸟活动有哪些特点?
⑵ 默读第二段:
① 边读边画出表示翠鸟等鱼动作的词语(生答师板书:贴、飞、停、注视等)
② 结合课文内容理解:贴、疾飞、注视等词。
③ 自由谈翠鸟捉鱼的这部分内容。
想:翠鸟是怎样捉鱼的?(生答师演示翠鸟捉鱼的情景)作者描写翠鸟捉鱼的动作的词语:生答师板书:蹬、飞、叼、贴、飞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二段。
⑶ 自学第三段。
⑷ 指一生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三、小结
这篇课文从外形、活动和住处这三方面全面地向我们介绍了翠鸟,由于作者观察细致,抓住翠鸟的特点写出了翠鸟的美丽可爱,表达了作者人喜爱之情。
同学们,鸟是人类的朋友,它不但美丽还给人们带来无穷的乐趣,希望大家爱鸟护鸟,成为鸟类忠实的保护者。
四、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外形:颜色鲜艳,小巧玲珑
活动 等鱼:贴、飞、停、注视等
翠鸟 捉鱼:蹬、飞、叨、贴、飞 喜爱
住外:隐蔽
语文公开课教案5
课前透视
这篇科学童话借小青蛙遇到的“问题”和青蛙妈妈的讲解向同学展示了一个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回声。课文语言浅显,情节生动,引人入胜,内容充溢童真童趣,读起来有一种亲切感。教学中应从文章内容和同学实际动身,通过多形式的朗读,理解课文内容,提高阅读能力,激发同学探索科学奥妙的兴趣。
大多数同学对回声的了解只停留在感性认知的层面,甚至有的同学根本没有这方面的经验。因此,在课前教师应鼓励同学到大自然中去体会,丰富同学的感知。教学中应引导同学充沛阅读课文,联系生活经验,运用图片或多媒体等手段,揭开回声的奥妙。
教学目标
1、认知6个生字。会写8个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和由熟字组成的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欢快、奇怪、亲切的语气。
3、读懂课文,初步了解回声形成的原因,激发探索科学的兴趣。
4、感受语言的美,体会文中展示的奥妙,展开想象,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初步了解回声的成因。
信息资料
1、生字词语卡片、图片或课件。
2、课前引导同学去生活中体验回声。
教学时数 两课时
第一课时
切入举偶
1、谈话揭题:小时侯,老师很喜欢钻到空房子里或是到空旷的山谷中,拉长嗓音不停地大叫:“你是谁?谁在学俺说话?”然后总能听到令人兴奋而又好奇的回答。课前俺也让大家在生活中去寻找这个感觉,你谈谈自身的体会吧!(同学谈感受)(板题:回声)
(联系课前实际,拉近课文内容与同学的距离,激发同学表达愿望,自然引入课文学习。)
2、揭题激趣:(板书:声)你们看这是什么字?平时你们听过什么样的声音?今天俺们要来学习一篇课文《回声》,看到课题同学们想知道什么?(同学质疑。)好,下面俺们就带着这些问题自身读课文。
(因题质疑,培养了同学考虑、提问的能力。同时了解了同学的认知基础和学习动机及问题取向,有利于设计教学活动,促进教学活动的高效率。)
对话平台
自读
引导同学明确学习任务,自读课文。考虑: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注意读准每一个生字的字音,划出带有生字的新词以及不懂的词句。记下自身不明白的问题。
(培养自读能力,整体感知课文。)
识字
1、字卡出示“俺会认”中的生字:“呱哩圈纹碰返”。
结合课文内容引导同学把识字与读文联系起来,强调重点字音。如:呱:读什么?“呱呱呱”是谁的叫声?课文里的小青蛙是怎么叫的?(指名读句子、指导朗读);圈、纹:课文中“圈”和“纹”可以组成词语——一圈圈波纹。(出示)看看课文的插图,找找一圈圈波纹是怎么样的?(指名)你能不能根据课文内容用这个词语一句话?(出示课文插图。一圈圈波纹碰到河岸又返回来。)
(结合语言环境,进行识字活动,防止了形式枯燥,做到了识用结合,提高了识字效率,训练了同学语言。)
2、组内识字巩固。组织组间的识字竞赛。
写字
1、出示俺会写中的8个字,组织同学观察,分类学习书写。
2、要写的字中有三个左右结构的字,看看哪些字左窄右宽,哪些字左宽右窄?指名说(洞、纹是前者,影是后者。)范写。生描红,临写。同桌评一评。
3、观察。两个大口框的字——圆,围。大口框和口字的写法不同(口字的左右竖和右边的折向里收,大口框不向里收。)范写。生写。
4、范写“倒、游”提醒各局部应该写的瘦长,紧凑一些。提醒写字姿势。
(引导同学进行观察,抓住汉字的书写规律和特点,丰富识字写字经验,提高书写能力。)
朗读
1、分组自由朗读课文,互相评议,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协助读书有困难的同学一起进步。
2、指读。喜欢读哪段就读哪一段,师生一起评议。
感悟
1、组织同学通过读文,回答自身课前的问题或是在读书中弄懂的问题。回答,读相应的`课文。
2、启发考虑:小青蛙听到了什么声音?把有关句子画下来。想一想,这些声音是小青蛙在哪儿听到?妈妈是怎样回答小青蛙提出的问题的?把有关的句子画来。仔细读一读。
第二课时
导入
复习巩固字词。同桌互考;看老师的口形说字,带读。
精读
1、教师指导同学有感情朗读课文,读出欢快、奇怪、亲切的语气。分角色朗读课文。
2、启发小组合作读书,考虑:
小青蛙是怎么弄明白这是回声的?妈妈不但告诉了小青蛙这是回声,还做了一个小小的实验,谁来说说这个实验是怎么做的?从青蛙妈妈的话里,你知道了什么?
教师可以提供如下的提示:(出示句子,引导同学填空。)
青蛙妈妈带着小青蛙跳到岸上。她()一颗石子,()河里,河水被激起(
)。波纹(),又一圈圈地()回来。
(抓住课文的主要线索,突出重点局部,引导同学通过分角色朗读,合作讨论,完成填空等活动,初步了解了回声现象。培养了同学合作交流能力,提高了阅读理解和语言表达水平。)
3、教师运用多媒体或图片等,进一步解释声波,加深同学对回声现象的理解。
4、根据自身的理解,结合课件或图片,同桌或与周围的同学互相讲解。
教师也可以根据本班同学实际选择如下方式进行提示:(1)声音的()碰到桥洞的(),要(
)回来。这样,小青蛙就能听到()啦。这返回来的声音就是(
)。(2)你能用上“因为……所以……”的句式来说说小青蛙为什么能听到自身的回声吗?
拓展
1、出示句子:暑假里,妈妈带着小明大山里去游玩。她们来到山顶上,小明对着大山喊:“喂,俺来啦!”对面的大山也喊了起来:“喂,俺来啦!”小明感到非常奇怪。妈妈笑着说:“___________。”
小朋友都来做小明的妈妈,对你的同桌说说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呀?
(训练同学语言,发展同学思维,巩固同学对回声现象的认知。)
2、平时生活中你认为哪里还可以听到回声?你能来解释一下吗?
3、小结:关于声音还有许多奥妙,同学们课下去寻找吧!
伴教锦囊:
相关链接:
(1)回声是指声音在向远处传达过程中遇到障碍物发生反射的现象时,被障碍物反射回来的声音。
(2)假如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以上,人耳就能把回声和原声区分开;若不到0.1s,回声将与原声混在一起,使原声加强。因此利用人耳听的这种特点可以实现回声测距。在计算障碍物的距离时,由于人(或者人附近的物体)发出的原声到达障碍物的时间等于回声返回到人耳的时间,利用人听到回声与原声的时间差除以2得到原声到达障碍物的时间。再利用专用的公式,即可算出人体到障碍物的距离。一般可以通过回声测定海底的深度、冰山的距离、潜水艇的远近、前方山崖的距离等。
语文公开课教案6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滕王阁序》的写作背景。
2.了解《滕王阁序》之所以成为千古名篇的原因。
3.欣赏《滕王阁序》的景美。
4.培养学生欣赏古代散文的能力。
5.训练学生能将名句改写成优美片段散文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解决重点突破难点的方法:讨论研究法、形象描述法、利用网络筛选信息法、总结归纳法
2.研究创新的方法:形象描述法、改写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是学生体味山川美景,欣赏千古名句,感受音韵美感,领受美的熏陶。
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乐观豁达的情怀
教学方法:
1.讨论研究法、形象描述法、网络信息筛选法、总结归纳法、改写法
2.利用多媒体网络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教材处理:
《滕王阁序》是一篇记述盛会的序文。是初唐文学家王勃一挥而成的千古名篇。王勃在探望父亲途中,到达洪州,正好赶上洪州都督阎某重修滕王阁成,宴请宾客,阎都督听说王勃之才,因此邀请王勃参加。
作者用生动的文笔,由地理风貌到自然、人文景观,再到宴会,层层铺叙,突现了滕王阁的壮丽,描绘出欢饮娱乐的场景;并且即景生情,抒发了他的抱负和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在表现技巧上,文章的词藻极为丰富华美,其中不乏精辟之句,受到时人和后人的赞赏。文章多用典故,简练含蓄。结构也很紧凑,前后互相呼应,脉络十分清楚。
《滕王阁序》能成为千古传颂的文章,自然有它的独到之处,原因很多,但是短短的一学时的课堂教学设计不可能面面俱到的'分析,因此确立本课时教学重点教学难点为:
1.欣赏《滕王阁序》的景美。
2.欣赏千古名句,体味名句之美。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多媒体出示一段中学生创作的文言习作:
悲哉秋心,萧条凄瑟,西风飒过,万木咸荒。苇叶纷下,芜杆迁黄。三五之月,新上田桑,明明若水,触目生凉。离人频顾,羁客成伤。中夜不寐,林下彷徨。哀歌骚辞,从风流荡,鱼雁闻声,中心惶惶......
(孔立新主编《高考状元作文》P271,文汇出版社)
教师引入:
大家相信吗?这段文字出自一位17岁的高中生之手。
1999年,这位同学参加了上海市高考,以一篇洋溢文言气息的作文获得了高考作文满分的好成绩!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上海高考语文阅卷中心组组长王光祖先生对他的作文评价是:思想严密,层次清楚,语言老到,体现出良好的语言素养。
而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文章其作者则是一位1300多年前的青少年,这就是王勃的《滕王阁序》!
二、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初通文意,力争有所印象。
2、初步理解,打好导读教学的基础。
A、知文体:
从写作目的看,《滕王阁序》是一篇序。序,文体的一种。有书序、赠序、宴集序等。书序是著作或诗文前的说明或评价性文字,本文是饯别序,《滕王阁序》全称《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又名《滕王阁诗序》《宴滕王阁序》。即临别赠言,属于赠序类的文章。
从行文特点来看,《滕王阁序》又是一篇骈体文。骈文,是魏晋后产生的一种新文体,又称骈俪文。南北朝是骈体文的全盛时期。其特点是:讲求对仗,一般是用四字句和六字句;平仄相对;多用典故,讲求藻饰。
B、知背景、作者:
滕王阁在江西南昌赣江之滨,为唐太宗之弟滕王李元婴所建,历代屡有兴废。为三大名楼之首,现楼高25米,为明三暗五层结构。诗文以王勃的《滕王阁序》和《滕王阁》诗最著名。
王勃(649—675)字子安,绛州龙门人,初唐文学家。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王杨卢骆”,亦称“初唐四杰”。祖父是隋朝学者王通。王勃六岁即写文章,十四岁便科举中第。沛王李贤闻其名声,邀请他作王府修撰,后因一篇游戏文章触怒了唐高宗,被逐出沛王府。
后又因杀官奴而犯罪,父亲也受连累贬为交趾令。公元675年王勃前往交趾省亲,途经南昌正赶上当地都督在滕王阁上设宴。王勃在宴会上赋诗并写下了这篇著名的《滕王阁序》。随后前往交趾途中溺水惊悸而死。本文遂成为他的“绝唱”。
C、再读课文,力求读准::
①四字句的读法有“二二式”。
②六字句的读法大致有五种:“三三式”;“一四式”;“二二二式”;“二四式”;“一二三式”。
③七字句大致有四种读法:“三四式”;“二一四式”;“二三二式”;
“二二三式”。
D、知结构:从内容上看,文章可分为几部分?
明确:可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1):扣“洪府”,概写洪州的地理风貌,引出参加宴会的人物。
第二部分(2~3):扣“秋日登阁”,写三秋时节滕王阁的万千气象和周围的自然、人文景观。
第三部分(4~5):扣“饯”,写宴会的盛况,抒发人生的感慨。
第四部分(6~7):扣“别”,述说自己的身世和怀才不遇的苦闷,感叹盛宴难再。
三、布置学生活动:根据上述思路,熟读和背诵全文,并依据注释先自译课文(课后继续)。
语文公开课教案7
【教材简说】
这是一个童话故事,故事发生在一个夏天的夜晚,一只小蚂蚁掉进池塘,是朋友们送它回到了家。读了这个故事,你会感到夏夜的景色美,助人为了的精神更美。学习这篇课文,应指导同学反复朗读,结合课文插图,在朗读中感悟夏夜的美。
【学习目标】
1、认识“莲、哭”等13个生字。会写“他、她”等6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识字、写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小朋友,你们喜欢听故事吗?
(喜欢)
(听录音)
请大家仔细听,听这个故事讲了什么内容?
(同学回答)
师:刚才,大家听到的这个故事,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第15课。
(板书课题:夏夜多美)
(生齐读)
看到题目“夏夜多美”你想课文里会写些什么内容呢?你感到课文里边描写了一种什么样的精神呢?这种精神是否值得我们小朋友们学习呢?
师:学了课文大家就明白了。
〖学习新课
一、朗读感悟
1、同学分自然段开火车轮读:
教师检查同学是否已经读正确。
2、反馈读:
教室根据同学的反馈,有针对性的教读有关段落和句子。
3、想象读:
教师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同学闭上眼睛听教师描述,想象夏夜的.景美情美。
同学再读课文,边读边想象。
4、竞赛读:
内容为倒数三个自然段。
同学一个个竞赛读,其他同学评价,教师指导同学从是否听出夏夜的美来评价。
5、考虑读:
同学自由读,边读边考虑:
星星为什么高兴?
6、体会读:
同学分角色朗读,通过角色体会夏夜的美。
二、识字写字
教师卡片出示生字:
睁、腰、爬、感、谢:
要有心,诚心才感人。感谢有言行,“谢谢”最好听。
师:刚才我们认识的字都是形声字,都是两字合一字,这都是形声字形旁表意,声旁表音的功能。
猜谜识字,教师卡片出示“根”“非”,边出示生字边说谜面:
根:很字两人离,木棍左边立。
非:一排小朋友,个个背着手。一排边两排,看看没有手。
偏旁归类:
教师出示:
莲、激、趴、急、感:
莲:草字头,是植物。小草绿,荷花红。最美丽,是睡莲。莲叶绿,莲花红。
激:洒水泼水三点水:石落水池激起水,水池水多石头大,激起一片水花花。
趴:足字旁,在左边,一撇一捺右边站,跑要足,跳要足,蹲着趴着都要足。
急、感:心字底,下面站,不慌不急心不乱,学朗读,要动情,读出感情才好听。
师:大家能不能利用这个方法举出一些自身认识的字呢?
(同学踊跃发言)
三、练习
小组竞赛读课文,看哪一组同学读的最有感情,读的好的一组同学奖励他们“星光奖杯”一个。
教师出示生字:
同学抢读,教师给读对的同学发一个“星光奖杯”。
四、总结
现在大家回想一下:
开课之前老师提出的问题(小黑板出示)
课文里会写些什么内容呢?
你感到课文里描写了一种什么样的精神呢?
这种精神是否值得我们小朋友们学习呢?
同学一一作答,教师点评,总结本课。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分角色朗读课文。
教师出示本课需认识的字,同学轮读。
二、学写生字
小黑板出示本课生字:
同学观察字型,结构。
找出自身认为难写的字。
(同学回答)
教师指导书写。
同学独立书写,教师行间巡视辅导。
同学独自练写。
三、实践活动
我说夏夜美:
1、读读说说,要求:
读,要边读边想,说,要尽量多说,如:
青青的庄稼,青青的草地,绿绿的树叶,绿绿的小草,弯弯的月亮,弯弯的小溪。
自由组合说夏夜,按观察对象分组:
星空组,花园组,池塘组,街道组……每祖先组内互相说,再选出代表向全班说,其他组员补充说。
2、评一评:
哪一组描绘的夏夜最美,获得“睡莲奖”。
四、安排作业
收集一些有关气象的谚语,并作好记录。
五、小结
教师动画出示本课图片:
同学看着本课图片试着复述课文内容,重温夏夜的景色美,助人为乐的精神更美。
语文公开课教案8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和由生字组成的新词,并能正确书写。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动物不同的”睡眠”方式.
4、能用自身的话向他人介绍动物的睡眠方式.
5、学会作者分类进行说明的写作方法.
重点难点:
1、了解动物不同的”睡眠”方式.
2、理解课文内容,,能用自身的话向他人进行精彩的介绍。
教学准备:
图片、生子卡片、录像。
课时布置: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俺们大家都知道人一般都是在晚上睡觉,白昼工作,不会一睡几天不吃不喝。可是大家是否知道有的动物就能一睡几个月不吃不喝,这是不是很有趣呢?这些动物采用什么样的方法呢?学完这课,你们就会知道。(板书课题)为什么将睡眠打上引号呢?有谁知道?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自由读课文。
(1)数一数课文一共有多少个自然段。
(2)想一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画出自身不认识的字。
三、学习本课生字。
1、读准字音。
(1)出示卡片、指名认读。
(2)老师范读。
(3)指导重点读音。
2、记忆字形。
(1)借助熟字和偏旁学习生字。
(2)分析重点生字。
四、同学汇报初读的感悟。
1、同学快速默读课文。
2、同学汇报。
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积累词语。
千里迢迢:形容路途非常遥远。
昏昏沉沉:指蝙蝠们头脑迷糊,神智不清。
金蝉脱壳:比喻用计逃脱而使对方不能及时发觉。
蠕动:指海参像蚯蚓爬行那样动。
二、朗读感悟,理解课文。
1、学习课文第1~3自然段。
(1)自由读第1~3自然段,考虑问题。(同学之间可相互讨论)
动物睡眠是为了什么?
蝙蝠是怎样进行冬眠的?
(2)同学汇报。
(动物睡眠是为了休息,但又不全是为了休息)
老师引导:动物睡眠,特别是进入休眠期。睡眠的目的就不是为了休息,而是为了适应环境的变化。
老师总结:蝙蝠睡眠比较奇特,一是集体睡眠奇,二是睡觉方式奇,三是睡眠时间奇。
(3)观看蝙蝠冬眠录像,增强对课文理解。
2、学习课文第4~7自然段、看看海参是如何冬眠的。
(1)指名分自然段朗读、看看海参是如何冬眠的,并作汇报。
(海参靠吃海底下的虫子——浮游生物维持生命)
(2)老师总结。
因为海参是一种生活在海底的动物,靠吃海底的浮游生物维持生命。到了夏天,海底的浮游生物都浮出海面,而海参只能蠕动,不能浮出海面,所以要进行夏眠。
(3)观看海参夏眠录像资料,自由探究蜗牛的睡眠。
3、合作学习第三局部,自由探究蜗牛的.睡眠。
(1)自由朗读。
(2)自由组合合作探究蜗牛的睡眠,并作汇报。
(蜗牛在冬天的时候要进行“冬眠”)
(蜗牛在夏天天不下雨时要进行“夏眠”)
(蜗牛称得上是“睡觉大王”)
(3)观看蜗牛冬眠和夏眠录像,加深对课文理解。
二、扩展眼神,巩固提高。
1、你还知道哪些动物的睡眠方式?请给同学们介绍一下。
2、结合课文内容说一说,为什么蝙蝠要进行“冬眠”而海参要进行“夏眠”?
板书:
动物的“睡眠”
蝙蝠:冬眠
海参:夏眠,适应环境的变化
蜗牛:冬眠,夏眠
语文公开课教案9
学材分析
这是一篇内容浅显易懂的童话故事,语言富有童趣。故事内容能激励同学自强自立,同学读后能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教学重点是识字、写字、练习朗读。教学难点是从读中领悟小鸭和小鹰的妈妈为什么要它们的小朋友自身去学会生活的身手。
同学已有的知识、经验
1、通过前面课文的学习,有了一定学习课文的方法和习惯。
2、有一定的阅读能力、朗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具有一定的分析领悟能力。
学习目标
1、认知12个生字,会写生字“自”。
2、研读课文第一段,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感悟课文内容,懂得从小就要树立自立的思想,能做的事不依赖家长,自身学会生活的身手。
课前准备
课文插图、投影片和小鸭、鸭妈妈的头饰。
导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朗读感悟法
教学流程
一、揭题导入。
(一)导入新课。
小朋友,在家里自身会干什么?是怎么学会的?
(二)揭示课题。
1、今天,俺们学一篇童话故事,看故事中的小鸭子、小鹰会干什么,它们的身手是怎么学会的?
2、看老师写课题,你猜老师想写什么?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一)读一读课文,用铅笔标出不认知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让同学圈点,主要引导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二)出示生字卡片,检查读音。
小朋友,现在先把你认知的字读一读,不认知的字看拼音读。
(三)听读课文,识字。
这篇课文讲了几个小故事?从这两个故事中你挑选一个喜欢的读给大家听。(自告奋勇地站起来读)
(四)同桌合作读课文,读中巩固识字。
假如同桌读对了,你就竖起大拇指夸夸他;假如读错了,你就帮帮他。
(五)识记生字。
哪些字你以前就认知了?怎么认知的?哪个字你有好方法记住它?
[在语言环境中识字,通过多读,听他人读等方法,与生字常见面。全部生字的识记体现梯度。最后一问旨在让同学体验胜利的喜悦,增强同学课外识字、自主识字的意识。]
三、研读课文第一段,感悟故事内涵。
(一)出示投影片,显示文中的两幅图片
(同学喜欢哪幅就说哪一幅。)请同学看图,想一想:图上画的是谁和谁?他们说什么?(教师板书:小鸭鸭妈妈小鹰鹰妈妈)
(二)这节课俺们先学第一段
1、课文里是怎么写的?哪个小朋友把小鸭说的这句话读给大家听?指名读小鸭说的话。
2、这是一只很有礼貌的小鸭,你从哪里发现的?
3、想一想:你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小鸭的话?自身练读,同桌互相评议。
读一读,比一比,妈妈,您带俺去游泳。
妈妈,您带俺去游泳,好吗?
4、小朋友对谁说话会用上“您”?
(三)自身读一读鸭妈妈的话。
1、出示句子:小溪的水不深,自身去游吧!
读了这句话,有什么疑问要大家帮你解决吗?
分小组讨论:鸭妈妈为什么让小鸭自身去游泳?
2、指导朗读,体会鸭妈妈的话该怎样读。(同学评读。)
采用灵活的形式读课文,如指名读、小组读、打擂台读、男女生竞赛读。
(四)引读:小鸭学会游泳了吗?(齐读最后一句。)从哪里看出来?出示词语卡片:“几天”、“学会”。(教师板书:学会游泳)你能想象一下小鸭学会游泳对它以后的生活有什么协助吗?
(五)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读出小鸭和鸭妈妈说话时的不同语气,读后评议。
[此环节是从讲图意、感受到通过美读来抒发情感,同学融入其中,从读中领悟小鸭的妈妈为什么让它的小朋友自身去学会生活的身手。]
四、把第一段编成课本剧扮演。
(一)创设情境,进行口语交际训练
1、小鸭,你学会游泳吗?你刚学游泳时害怕吗?为什么不放弃?
2、小组合作模拟小鸭和鸭妈妈在小溪旁对话的游戏情境。
[用同学感兴趣的形式进行口语交际训练,给同学提供说话的机会素材。]
(二)戴上头饰扮演。
五、学写生字
(一)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读一读:自身能做的事自身做。
(二)学写“自”,让同学观察字形。
教师问:你发现了什么?指名说,同学范写、讲评。
[让同学去发现,去探究,结果会掌握得更好,进而培养同学的自学能力。]
六、作业
(一)把故事说给爸爸妈妈听。
(二)把第二段也编成课本剧扮演。
板书设计
鸭妈妈小鸭学会游泳
自身去吧
鹰妈妈小鹰学会飞翔
教学反思:
让同学自主探究,在朗读中感悟自身能做的事情自身做,培养同学的自主能力。是这节课的胜利之处。
一、让同学自主地听说质疑
首先教师设计了一个充溢悬念的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小鸭是怎样学会游泳的吗?”接着同学看图说图意,让同学进行听的训练。同学听完故事后,教师提问:这个故事讲了哪两种动物干什么的事?这两种动物是在谁的协助下学会身手的?让同学进行说的训练。然后,教师让同学来质疑,设计了这么一个问题:你们听了这个故事,有什么疑问要让大家帮你解决吗?许多同学都纷纷提出了心中的疑难问题。比较简单的问题,教师让同学当场来解决;比较复杂的,又紧扣文章重点难点的疑难问题,比方:鸭妈妈为什么不带小鸭去游泳,而让小鸭自身去游泳?教师就让同学分小组讨论交流。
二、让同学自主地讨论交流
同学通过激烈讨论交流后,得出了许多不同的答案。对于“鸭妈妈为什么不带小鸭去游泳,而让小鸭自身去游泳?这个问题,有的说:“因为鸭妈妈已经到过那条小溪中游泳,知道那条小溪的`水不深,不会把小鸭淹死。所以鸭妈妈不带小鸭去游泳,而让小鸭自身去游泳。”有的说:“因为鸭妈妈知道自身的小朋友脚上的蹼已经长结实了,能拨水了。所以鸭妈妈不带小鸭去游泳,而让小鸭自身去游泳。”有的说:“因为鸭妈妈是要让自身的小朋友学会游泳的身手,不能总是依赖爸爸妈妈。所以鸭妈妈不带小鸭去游泳,而让小鸭自身去游泳。
三、让同学自主地感情朗读
同学在感悟课文内涵的基础上,教师让同学联系生活实际明白在读小鸭的话时,应该用有礼貌、请求、商量的语气;在读鸭妈妈的话时,应用亲切、温和、鼓励性的语气。每个同学都读得很有感情,好像身临其境。
四、让同学自主地扮演课本剧
同学在感情朗读课文之后,教师让同学带上头饰扮演小鸭、鸭妈妈,个个同学争先恐后地要求上台扮演。有些同学在扮演时还能增加自身的一些想法做法,把小鸭、鸭妈妈的神态、动作、语言扮演得非常逼真。教师又顺势引导同学明白学身手要自身努力去学,从小培养独立生活能力,不依赖家长生活。
让同学自主学习《自已去吧》这篇课文,充沛调动了同学学习的积极性,开发了同学的潜能,使同学能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大胆地质疑,丰富地想象,合作地解疑,从而为新世纪培养会学习、会考虑、会发明的合格人才打下基础。
语文公开课教案10
【教材分析】
《爱我中华》是一首歌词,它语言朴实,格调工整,表达了各族兄弟姐妹亲如一家,爱我中华要把祖国建设的更加美好的豪情壮志,旋律昂扬,催人奋进,欣赏歌词及歌曲,可以激发学生心中对祖国的热爱,从小树立长大要为祖国建功立业的远大理想。
【学生分析】
小学四年级学生想像丰富,口头表达欲望强烈,喜欢听歌,也爱唱歌。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歌词,体会其中表达的强烈的民族情,爱国情。
2、让学领悟我们的祖国是56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只有民族之间相互尊重,情同手足,我们的祖国才会蒸蒸日上,兴旺发达。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爱我中华六次重复所表达的感情。
2、学习歌词特有的写作手法,感受其艺术效果。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播放歌曲引入。
1、今天和大家共同欣赏一首在我们祖国各地广为流传的歌曲《爱我中华》(放歌曲爱我中华)。
2、学生谈谈听后的感受。
二、简介背景和资料。
1、这首歌曲的词作者乔羽。
2、曲作者徐沛东。
三、初读歌词,整体感知。
读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你的感受是通过课文中哪些词句得到的?请再读读课文。
四、精读感悟
根据学情随机反馈。
1、通过研读,感受到不管五十六种语言有多大的差异,但有一句话的意思是一样的,那就是“爱我中华”。
①结合有关语句谈理解,讲感受。
②通过大屏幕放映奥运会上运动健儿在运动场上雄姿英发的场景,使学生目睹各族健儿在世界比赛场上为祖国摘金夺银争得荣誉的场面。
③放映医护人员在非典时期救助病人的画面,使学生体会到中华各族儿女在爱国热情的.激励下,在各行各业中忘我工作,无私奉献的精神。
2、指导感情朗读,边读边想象那感人的场面。
过渡:看到这一幕幕动人的场面,我们心潮涌动,激情澎湃,清听作者的感慨。
五、学唱歌曲。
1、学唱歌曲。小组里排练,或领唱合唱。
2、全班展示,以多种形式表达对祖国的热爱,再次感受歌曲的热烈和浓厚的感情。
六、总结全文。
1、在朗读歌词时,哪句话让你充满激情。
2、这么美的歌词,配上昂扬的旋律,更能表达人们的爱国情感,就让我们载歌载舞再一次听听这首催人奋进的歌吧!(放歌曲爱我中华)。
七、作业设计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课文。
2、唱这首歌。再找一找其他相似的爱国主义歌曲。
【板书设计】
爱我中华
奋起步伐读
建设国家诵(民族团结,共建祖国)
雄姿英发唱
【教后反思】
这篇文章表现了各民族爱我中华的强烈的凝聚力,因此,本课始终调动同学们的爱国情感为主线。在教学中注重学生对文本的诵读和对学生语感的培养,积极引导学生读中悟境,读中悟请,读中悟志,使文章中的事与物活化。同桌读,小组读,师生对读,让学生在多层次,多角度,多元华的读中去感悟作者的民族情,爱国情。
语文公开课教案11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荀子》及相关知识。
2、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
3、掌握本文出现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
二、能力目标
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1、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
2、理解比喻的含义以及比喻与比喻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重点】
1、比喻的含义和内在的联系。
2、背诵全文,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难点】
掌握全文比喻代议,寓议于喻及从正反两方面反复论证的特点。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五分钟
安排2名学生背诵《论语》片段,并翻译。
二、导入新课
1、导语设计
培根说过,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物质文明的进步。那么,获取知识的途径是什么?答案只有一个,就是学习。可以说,人的一生都处于不断的学习中,学习是人的一种本能。我们所要研究的,是如何把这种无意识的本能转化为自觉的行为,大幅度地提高学习效率。这一点,古人已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两千多年前的荀子所作的'《劝学》就精辟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是一篇鞭辟入里,脍炙人口的好文章。
2、解题
《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教师先在黑板上写一个“劝”字,问道:这个字是什么意思?学生往往会不假思索地回答:“劝告”。教者趁此在“劝”字后加上一个“学”,再问:“劝”是什么意思?学生才会领悟:原来它还有“劝勉”的意思。这在心理学上叫做给学生建立“注意中心”。接着就讲:“劝”的繁体字“勸”是形声字,凡是用“力”作声旁的字,多数有给人们勉励的意思,如“励”、“努”等。这是“劝”的本义,而在现代汉语中,“劝”,解释为“劝阻”,词义已经转移了。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三、研习课文
1、全班齐读课文。
正音,指出不足之处。
2、讲解第一自然段。
提问:本段在全文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
明确:①是全文的文眼。②统领全篇,开门见山,引起下文论述。
3、研习第2段
(1)学生齐读第2段。
(2)讲解第2段。
青①,取之于蓝② ,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③ ,輮④以为轮,其曲中规⑤ 。
①青:靛青,一种染料 ②蓝:草名,也叫蓼蓝,叶子可制染料 ③中绳:合乎拉直的墨线④輮:使……弯曲 ⑤规:测圆之器
虽①有②槁暴③ ,不复挺④者,輮使之然也。
① 虽:即使 ②有:通“又” ③槁暴:槁,枯。暴,通“曝”,晒。 ④挺:直
故木受绳①则直,金②就③砺④则利。
①受绳:经墨线量过 ②金:金属制的刀剑等 ③就:动词,靠近,接近 ④砺:磨刀石 君子博学而日参①省②乎③己,则知④明而行无过⑤矣。
①参:验,检查 ②省:省察 ③乎:相当于“于”④知:通“智”,智慧 ⑤过:过错
(3)要求学生找出本段论述的事物及特点。
加工 冷冻
明确:蓝————青 水————冰
胜于 寒于
輮 绳 砺
直木————轮 木————直 金————利
(4)上面提到的五个比喻都论述了学习的意义在于提高自己,改变自己。他们是平行并列的,还是依次排列的?请分析说明。
明确:从论证思路可以看出,本段可以分层:①人只要不断学习,就能得到发展、提高;②人只有博学,才能增长知识,培养品德,锻炼才干,即达到“知明而行无过”这两层不是平
行并列的,而是延伸。
4、研习第3段。
(1)学生齐读第3段。
(2)讲解第3段。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①之所学也;吾尝跂②而望 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③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④也,而闻者彰⑤ 。
①须臾:片刻 ②跂:提起脚后跟 ③见者远:人在远处也能看见 ④疾:强,这里指声音宏大 ⑤彰:明显,显著
假①舆②马者,非利足③也,而致④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⑤也,而绝⑥江河。君子生⑦非异也,善假于物⑧也
①假:借助,利用 ②舆:车 ③利足:脚步快 ④致:达到 ⑤能水:指游水,能,动词 ⑥绝:渡 ⑦生:通“性”,资质,禀赋 ⑧物:外物,指各种客观条件
(3)要求学生找出本段最能说明作者观点的一句话。
明确: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4)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说明“善假于物”的?
明确:从四个方面说明。即:登高而招见者远,顺风而呼闻者彰,假舆马者致千里,假舟楫者绝江河。最后一句是对以上四种情况的归纳总结,说明学习的作用在于弥补自身不足。
六、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1-3段。
2、完成课后练习第3题。
语文公开课教案12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1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并理解13个新词语。
2、学习运用关联词“不但……而且……”,了解与之用法相似的关联词“不但……还……”“不仅……而且……”等。
3、能正确理解每个自然段主要意思,能找出重点词句。
4、能流利地朗读课文,可以选择一段背诵,有各自的感受。
5、了解赵州桥是世界闻名的石拱桥,是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它的设计和建造是建桥史上一个创举。
6、结合绍兴的“桥文化”,激发对具有浓厚江南风情的石桥的探究兴趣,培养孩子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课前准备:
赵州桥相关资料
绍兴石桥资料
赵州桥简图一人一张
教学设计流程:
一、师生对话,激发兴趣
我国有许多世界闻名的'古代建筑,同学们知道哪些?老师知道哪些?比比谁说得多。
(长城、故宫、布达拉宫……)
赵州桥也是我国著名古代建筑(写课题),它是怎样一座桥呢?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根据注音读通课文
2、自学生字,要求能读会字
3、把课文中不理解的词画出来
4、想想如果请你说一句话介绍赵州桥,你打算说哪一句?
三、组织交流,字词点拔
1、听写生字→发现错误→将自己出错的字正确书写在黑板上→教师指导→读记→酬情抄写
2、交流不理解的词,教师巧作点拔,让学生相互帮助解决问题。
3、你准备了哪一句话介绍赵州桥?为什么?
——由“重点句”导入
“重点词”
4、学习单元提示,初步了解“重点词”的概念。
四、再读课文,找重点词
1、逐段读,逐段找;充分读,细心找,说出理由,意见不强求一致,同学们听后想一想,选你认为最恰当的一个画出来。
2、统计画下的词,支持率最高的词由教师书写到黑板上。
世界闻名
创举
美观
宝贵
五、精选练习,巩固字词
1、练写生字,自己选择词语抄写数遍。
2、选择一个自然段熟读成诵。
3、收集赵州桥的相关资料,预备交流。
六、研读课文,自由感悟
1、分发简图,说明要求
各自学习课文,根据课文内容填写。
建造年代:
设计师:
建筑特色:
设计亮点:
历史意义:
你的评价:
2、用视频投影仪展示研读成果。一边展示,一边请学生自己上台讲解,交流。
3、有关赵州桥的多媒体资源展示,学生收集的资料交流。
六、综合实践
播放绍兴桥文化相关资源,选绍兴的一座桥,制作图文并茂的卡片以备展示。
七、听写词语,选择造句
八、再读课文,背诵片断
九、交流卡片,展示评优
十、作业
指导,完成习题
重点:关联词:不但……而且……
十一、质疑:初读课文时不理解的词,现在仍不懂的,请提出来。
语文公开课教案13
一、文本解读:
《尊严》人教版课标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三篇课文。本单元是以“诚实待人”为专题编写的,要求学生潜心会文,在感受人物思想品质的同时,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尊严》是一篇故事内容简单却具有极强哲理性的文章。本文对哈默有骨气、有毅力、有自尊的形象塑造是通过对他的外貌、动作和语言的细致描写来展现的。而对尔杰克逊大叔尊重他人,维护他人的'长者风范却暗含在他对主人翁哈默维护自尊的请求中。镇长杰克逊大叔的话:“别看他现在什么都没有,可他百分百是个富翁,因为他有尊严!”这是课文的中心所在,也是本文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我在学生中做了一个调查,发现学生的理解都是在浅表层次,口号式、标签式的答案居多,还有的孩子不理解哈默为什么不先吃饭,后干活?我想,教学中如果出现这种情况,我们有必要让学生明白:无论是先吃饭还是先干活都是以自己的劳动去换取报酬的,都是一种尊严,而哈默的固执,正是他与众不同的人格。它是一种坚守问题,是哈默在坚持自己做人做事的原则,它体现了哈默的自尊严和责任,体现了自尊自立的力量。也正是这种力量,让他得到了杰克逊的赏识与尊重,同时,这也是他日后获得巨大成功的重要因素。
二、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词,正确理解尊严、逃难、款待、疲惫不堪、狼吞虎咽等词语。
2.有感情朗读课文,在朗读中进一步体会描写人物语言、动作、外貌的句子,体会人物形象。
3.正确理解尊严的含义。
三、重点难点:
理解“别看他现在什么都没有,但他百分之百是个富翁,因为他有尊严。”这句话既是本课的重点,又是难点。
四、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
理解“尊严”一词的意思;读熟课文,预习课后生字。
2.教师准备:
查找和“尊严”有关的资料;制作课件。
语文公开课教案14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
2、联系上下文,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理解“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这句话的含义。
3、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姥姥的心灵手巧、勤劳善良和对“我”浓浓的亲情,感悟作者字里行间流露的对姥姥的深情思念。
教学重点:
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姥姥的心灵手巧、勤劳善良和对“我”浓浓的亲情,感悟作者字里行间流露的对姥姥的深情思念。
教学难点:
联系上下文,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理解“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这句话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欣赏剪纸
1、姥姥的剪纸是什么样的?课文里哪些语句具体描写了姥姥的剪纸?请分别找出来,朗读体会剪纸的特点。
2、学生自由读课文,找出相关的语句,体会相应的特点。
3、了解学生朗读感悟情况,并随即点拨,引导学生欣赏姥姥的剪纸。
(1)“要什么就有什么了,……无所不能”这个句子写出了姥姥剪纸的内容广泛,题材对偶,也说明了姥姥的确是剪纸行家,(抓住“无所不能”。)
(2)“你姥姥神了,……公鸡能打鸣”这句话生动地说明姥姥的剪纸形态逼真,栩栩如生,突出的显示了姥姥的神剪纸技艺高超。(指名带着赞美的语气来读)
(3)“嗬……无可挑剔”这句话是“我”发自内心的'赞赏。由此可只,姥姥的剪纸形神兼备,是完美无缺的工艺品。
(4)“我抢过来一看……老牛背上。”(5)姥姥又剪出……肯食青草
4、出示几幅剪纸,一起欣赏
5、通过欣赏这些剪纸,用一个词来赞美一下这些剪纸。
姥姥的剪纸真是啊!(板书:剪纸栩栩如生、活灵活现)
二、认识姥姥
1、姥姥为什么能剪出如此精美的艺术作品?
2、到文中找一句最有代表性的话(“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
(1)出示“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
(2)“熟能生巧”是什么意思?
(3)姥姥靠什么才能“熟能生巧”?
指导读好第6自然段:
A 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剪
B.用不管……还是……不管……还是……不管……还是……
C.分组读
(4)现在姥姥的手巧到什么程度?
(5)什么叫“准头”?
(6)书中举了个什么样的例子来说明的?
A 工夫不大……
B 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剪成的?
C 我是个怎样的孩子?从哪些词语能感受到?这些词语在感情色彩上是什么词?在这里是什么意思?从中你读懂了什么?
D 指名分角色朗读,演出作者的调皮
(7)举举生活中的例子,用下面句式来说一说。
熟能生巧,总(),()!”
3、从中说明姥姥是一位怎样的人?(板书:姥姥心灵手巧)
4、除此之外,姥姥还是一个怎样的人?
(1)出示第3自然段
(2)抓住“广结良缘、有求必应”进行理解
(3)指导朗读
(4)板书:勤劳善良
三、体味祖孙之情
1、姥姥对乡亲们是如此友好、热情,对我这个孙子更是疼爱有加,她是怎么通过剪纸传达这份情的呢?
2、读读第三段,找找在这里具体写了几幅姥姥的剪纸?是什么样的?
(1)指名交流
(2)出示描写剪纸的语句
一只顽皮的小兔子骑在一头温顺的老牛背上。
一头老牛和一只兔子在草地上啃食青草。
一头老牛定定地站着,出神地望着一只欢蹦着远去的小兔子,联结它们的是一片开阔的草地。
(3)这三幅剪纸的图案有什么特点?兔子和老牛各代表什么?
(4)剪纸中的老牛和兔子有什么特点?你体会到什么?
理解:12小节(抓住几个“总是”指导背诵)
(5)说说这三幅图仿佛在告诉我们什么?
(6)重点理解第三幅图
A 一片开阔的草地指什么?老牛是怎样的神态?
B从剪纸中看出了,从姥姥的眼神中,你仿佛看到了一份。
四、作业
1、背诵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
板书设计: 姥姥的剪纸
剪纸:栩栩如生、活灵活现
姥姥:心灵手巧、勤劳善良
语文公开课教案15
教学案例:
一、启发谈话,引入新课。
同学们喜欢旅游吗?旅游时,你们是不是由爸爸妈妈带着?可是一位14岁的德国小姑娘竟然独自一人游欧洲。你们想不想了解这位小姑娘是怎样独自一人旅游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27课。(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
2.交流初读感受,提出疑难之处。
(教师梳理、归纳学生提出的问题。)
三、再读感悟,发表见解。
1.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认真思考,自读自悟。
2.小组内交流讨论。
3.全班交流,互助解疑。
(l)教师引导学生着重研讨“你对乌塔独自一人游欧洲有何看法和见解”?
(2)谈一谈你对“光从电视和书本中认识世界总不完美”这句话的理解。
(3)你认为中国的孩子缺少乐趣吗?
(4)出示课文插图,看插图,你认为乌塔是个什么样的孩子?
4.学生交流课前搜集、了解到的有关外国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情况等的资料,谈一谈中国孩子与外国孩子有哪些不同之处,你认为外国孩子的哪些优点值得我们中国孩子学习,中国孩子的哪些优点是外国孩子所缺少的?
四、课堂总结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学了本课后,你有何感受,受到什么启发。
案例反思:
在本次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多读、多想,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激发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去思考,想办法解决问题,同时发动学生互助解疑,在讨论交流中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学生交流课前搜集了解的有关外国孩子生活和学习情况的资料,有助于学生理解“14岁的乌塔为什么能独自一人游欧洲。”我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激发、鼓励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学习,使其自身的语文自学能力在研究、发现、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中得到提高发展,体会到学习进步的快乐,培养他们自主、自信的优良品质。
【语文公开课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语文公开课教案06-09
语文《太阳的话》公开课教案01-16
《语文园地二》公开课教案02-09
语文公开课教案15篇03-05
语文公开课教案精选15篇03-12
关于语文《关雎》公开课教案通用10-14
初二语文公开课的教案02-10
小学语文公开课优秀教案02-09
语文公开课教案(15篇)03-05
语文公开课《我的叔叔于勒》教案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