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合集15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1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读读记记蚂蚱、樱桃、蚌壳、瞎闹、锄头、倭瓜、水瓢、圆滚滚、一动不动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心情,感悟作者的表达方式。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自主读书,把握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领悟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二、介绍作者
萧红的《呼兰河传》,就是对故乡的一本回忆录。也就在写完后的一年,这个女子就从世间消失了,只有31岁。但她把她对乡土农家的爱恋,把她对生活的严肃思考,传达给了她的读者,世世代代的读者。在《呼兰河传》里,她用了许多的文字写了自己的童年,尤其重点描写了家里的园子,她称它为祖父的园子,自己的后花园。为什么她对园子如此念念不忘呢?这个园子给童年的萧红留下了什么呢?让我们随着作者美好的回忆,走进她魂牵梦绕的祖父的园子。
三、自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自学课文:
请按阅读要求默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作批注。
2、检查自学:
自学生字,生词的情况。
四、阅读课文,交流体会
1、这篇文章中的哪些情景,让我对童年生活久久不能忘怀?
2、我在园子里的心情是怎么样的`,你是从哪体会到的?
3、请默读花开了,就像睡醒了似的。一段,这一段写了什么,你又能感受到什么呢?
学生交流、汇报。
五、感情朗读,积累语言
读你喜欢的句子或段落,把他背诵下来。
六、课外延伸
师读《呼兰河传》的另一个关于园子的片段,学生谈感受,让学生进一步感受童年的快乐。
七、总结全文
从课文的字里行间,我们深切地感受到童年的纯真和美好。童年是一幅画,绚丽多彩;童年是一首诗,耐人寻味。让我们齐声有感情地朗读这篇文章,再次感受童年的美好。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2
教学目的:
1.运用“一边读,一边想”的方法,理解课文内容,【10. 太 阳 (3课时) 】。初步了解太阳的特点,太阳和人类的关系,激发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
2.学习本课生字生词。
3.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一个自然段。
4、培养学生收集处理资料以及自己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运用“一边读,一边想”的方法,读懂课文,了解太阳与人类的密切关系。
教学难点对太阳的有关知识的科学道理的了解
教具准备计算机、录像
课时分配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繁殖”的意思;“蒸汽”与“蒸气”的区别。
2、初步了解太阳的特点,太阳和人类的关系,激发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
3.学习本课生字生词。
提出问题自学课文,寻找答案。
归纳每节主要意思,板书,理清课文层次。分段,说出段意。
一.出示课件,创设情景。
同学们,在广袤的宇宙中,我们居住的地球只是一个小小的星球,它与恒星太阳有着密切的关系。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太阳的知识。(板书课题)。
要研究一个事物,首先要提出问题。(板书:“?”)现在你们面对太阳,想知道什么呢?
(学生提问。估计学生对太阳的大小、远近、温度等均会提出问题。)教师鼓励学生,给问题分类。
你们提的问题怎样去寻找答案呢?
一是从课文《太阳》中找,二是课外自己去阅读有关资料进一步了解,三是有的现在我们人类还没有得出结论,要靠你们去研究,去发现,去解答。
二、自学课文,寻找答案。
1、欣赏课文。2、自学课文。3、交流收获。(归纳每节主要意思,板书,理清课文层次。分段,说出段意。)
三、汇报预习成果。
1、正音:2、生字:3、生词:“繁殖”的意思;“蒸汽”与“蒸气”的区别。(课件)4、质疑。
(学生收集的课外资料很多,可以进行一次小小的展览。)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运用“一边读,一边想”的方法,理解课文内容。
2初步了解太阳的特点,太阳和人类的关系,激发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太阳》一课。大家打开书,谁能说说本课的分段情况。学生回答,教师板书:介绍远大热
关系
二、交代目的:本节课,我们主要研究这两个问题,学习相关的知
识,并解决上节课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10. 太 阳 (3课时) 】》。
三、学习第一段
1、太阳有多远?多大?多热呢?大家快速读一读课文的第一段,从中找到答案。
⑴生读,找答案。⑵教师板书:一亿五千万公里远、一百三十万个地球、六千度(三千倍)
2、课文怎样介绍这三方面内容的呢?结合一个句子来学习。
3、出示1句:一人填空,大家判断,对了齐读。出示改句,对比谈不同,(研究为什么用数字就显得准确明了?)
板书说明方法。小结:列数字是一种说明方法,使用这种方法会使说明的问题准确,更有说服力。朗读第一句,能不能读出“太阳离我们可真远啊”这个意思。个人,指名读,齐读。
4、从作者介绍太阳的这一段中,作者还用了哪些方法呢?我们还能发现什么呢?同学们一边读一边仔细地想,看谁的新发现最多。
5、交流思考成果。(见右侧)软件配合。出示后两句。
6、小结:作者以传说引起话题接下来又用了数字、比较、比喻、等说明方法介绍太阳的特点,清楚明了,给我们留下很深的印象。学习第一段,大家把读书思考结合起来,一边读一边想,并善于总结这是非常好的读书习惯,大家要发扬。
7、朗读第一段。?
四、学习第二段
太阳与人类的关系怎样密切呢?下面同学们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研学习第二段。你们可以先研究太阳和人类哪些方面有关系,再想有着怎样密切的关系?你们可以画,可以批书。做得好的到黑板来写。
2、讨论,找快的到黑板板书。(1——2人)
3、研究板书是否合理。补充,归并、精练,理顺。
4、研究太阳究竟与人类关系怎样的密切呢?对照板书讲一讲。(生存需要、生活条件、直接关系)(准:质疑
5、看软件。软件中有一些人类与太阳关系的科学道理的介绍,想看哪一个?哪位同学愿意给大家讲解。
6、小结:这一段列举了这么多内容,是有顺序的介绍。通过交流知道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与太阳的关系太紧密了。
7、朗读。
第三教时:
教学目的:
1、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一个自然段。
2、培养学生收集处理资料以及自己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过程:
7、出示最后一节。⑴自读,有无疑问。⑵选择你最拿手的方法练习背诵
小结: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园,我们要保护环境。作者这句话写的'多么严谨啊!
五、总结:课文内容我们基本理解完了。关于这篇课文谁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准)质疑,解疑。
这篇课文向我们介绍了一些关于太阳的最基本的知识。随着科学
技术的发展,人类又发现了太阳的许多奥秘。老师收集了一些图片,同学们如果有给大家介绍的可以举手。
人类对宇宙的探索是借助发明的天文望远镜历来实现的。后来有了航天飞机和人造卫星。通过他们拍摄到了浩瀚宇宙的许多图片。
这是银河系。这是银河系内的太阳系,九大行星正围绕着太阳运动。地球。太阳。太阳上的黑子。太阳能是一种可供利用的新型能源,可以用来一……总之,太阳有着无穷的魅力,它他正等者我们去进一步探索。
谁还有要跟大家介绍的知识?
如果你是一位科学家,你想把这些知识介绍给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3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3个生字,会写9个认识的字,学会多音字“嚼”。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从作者回忆童年生活的四个片断中,通过理解重点词句体会作者童年时对骆驼的喜爱,感受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
3、背诵喜欢的段落。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读读小说《城南旧事》。
教学重难点
能从作者回忆童年生活的几个片断中,通过重点词句的理解体会童趣,感受作者的怀念之情。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题,走近林海音。
1、时光悄悄流逝,但它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回忆。你还记得小时候哪些有趣的事呢?
过渡:刚才大家谈了很多小时候有意思的事。一个人,一件玩具,一次游戏,都能够唤起我们对童年的记忆,这些记忆将成为我们一生的财富和珍藏。板书课题《冬阳·童年·骆驼队》,这里是什么唤起了作者对童年的回忆呢?
2、读题。这个题目与我们平时学过的课文题目有什么不同?
3、老师读题,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在你的脑海中浮现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这画面多么充满诗情画意。今天就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去看看在她脑海中久久难以忘怀的画面吧。再读课题。
4、“冬阳下的骆驼队”是作者林海音女士童年记忆最深刻的一个画面。关于作者林海音我们已不再陌生,我们曾在上学期学过她的作品《窃读记》,在那里我们看到了一个酷爱读书的林海音。在这里,林海音女士要向我们展示什么呢?
5、知道了作者,了解了写作背景,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读懂课文,请读读课后资料袋,说说你从中读懂了什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然后想一想,课文按什么顺序记叙了作者的童年生活?作者回忆了童年生活中的哪几个片断,分别在课文中的哪些自然段?
(1)学词:咀嚼慢慢地嚼倒嚼
(2)交流:板书:学咀嚼谈铃铛想剪毛问去处
2、读读小标题,你发现了什么?
(写的都是关于骆驼的事,看起来写的事情很多,却都是围绕着骆驼队来写的。骆驼队给作者的童年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作者借助骆驼队来表现自己童年的生活。)
3、再读课文,觉得玩,最有趣,最有意思的部分多读几遍。
三、深入阅读,品悟童年。
1、看图,说说这是作者童年时看到的哪个情景?(看骆驼咀嚼)请找到这一段,大声地读一读,想想你体会到了什么?
2、指名读这一段,谈谈读了这段后的印象。
预设:
(1)我看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
想一想,你小时候有没有看东西看呆的时候呢?你们能想象得到当时的神情吗?一个“呆”字,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英子?再指名读这句话。
(2)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
这个排比句让我们感觉骆驼的脸真的很丑,它的牙真的很长,它的态度真的很安静。师朗读,读出对骆驼的厌恶之情,说说,这样读对不对?
(3)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在胡须上。
指名读,从朗读中,我们不但感觉到了骆驼是在慢慢地嚼,还能体会到什么?指导朗读。
3、我们读书的时候,也应该像骆驼一样,静下心来,仔细地阅读,慢慢地体会,这也叫咀嚼。让我们也像骆驼一样咀嚼一下课文。
请三位同学分句朗读课文,你有什么新的发现吗?作者观察仔细,写得条理清楚,读起来显得格外自然、亲切,让我们产生身临其境地感觉。我们平时写作时也应做到这样。
4、齐读这段话。背一背。
5、同学们,这是发生在作者五岁时的事情。请你想一想,当她长大时,还会不会再去学骆驼咀嚼呢?正如文章结尾所写(齐读)“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童年却一去不还了。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
四、作业:
1、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背诵。
2、仿照第四自然段写写自己观察小动物的一个场面。
第二课时
一、复习。
课文回忆了哪几个片断?背背第四自然段。
二、继续品读,感悟童年。
1、童年过去了,但童年时的一个个画面却在作者的脑海中经常浮现。我们来看其他三个片断,请你仔细咀嚼,再在书上写下你读后的.体会。
读后交流:你觉得哪儿有趣?预设:
(1)谈铃铛
A、“充满”让我们体会到童年时的林海音特别好奇。
B、读这个片断,说说这对话与平时的对话有什么不一样?我们来分角色读一读好不好?可是爸爸的话没有直接写出来,你们能猜到爸爸是怎么说的吗?分角色说说爸爸和我对驼铃不同的想法。
C、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英子?
D、爸爸当时听了我的想法,笑笑说“也许,你的想法更美些。”你知道,爸爸在笑什么?
E、回顾“夏天过去,……我也不会再做了。”
(2)想剪毛你觉得哪里特别有意思?
(3)问去处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对话分角色朗读。
三、再忆往事,体会真情。
1、当作者人到中年,当她身在台湾,可能会产生更多的人生感触。比如,当她再一次想起自己学骆驼咀嚼的情景,当她再一次想起那挂在骆驼脖子上的铃铛,当她再一次想起那垂在骆驼肚皮底下的长长的毛,当她再一次想起童年时那满脑子的问题,她可能会怎么说?将作者想说的话写下来。
2、学生写话。
3、交流:说说你在写这段文字时,当时的心情。(体会淡淡的感伤及深深的怀念。)
4、师生合作读这一段。
5、1990年,72岁高龄的林海音终于重回北京,时间已经过去了42年,
当她看到北京的一切时,她又会想起什么呢?(冬阳童年骆驼队)是的,这一切已深深地烙在了她的心头,此时此景,怎能不让她怀念?怎能不让她感伤?让我们一起读——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写,又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又听见缓缓悦耳的驼铃声。童年重临我的心头。
四、拓展延伸,珍惜童年。
1、写一段自己童年中最有趣的事情。
2、推荐阅读《城南旧事》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课文借爸爸向子女介绍白杨的特点,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教导学生学习边疆建设者无私奉献的精神。
2.通过理解重点词语与句子,体会课文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通过理解重点词语和句子,体会边疆建设者的无私奉献的精神。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最后一段:爸爸看见几棵小白杨迎着风沙成长起来,嘴角浮起微笑,实际上是为建设边疆后继有人而感到欣慰。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投影仪、胶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谈话,引入课文。
当代著名作家茅盾曾写过一篇非常著名的散文《白杨礼赞》,文中赞美了白杨力争上游的品格,并借白杨歌颂了有着白杨一样品格的北方人民。今天,我们来学习另一位当代作家袁鹰的文章《白杨》。(板书课题)。大家打开书预习内容,看插图,认识白杨树。
二、范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三、学生自学课文。
1.借助字典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通读课文:①联系课文中语句,想想大戈壁是什么样子的;②把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话划下来,想想这些话的意思。
四、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认读。
清晰
介绍
新疆
注意:读准字音,记清字形,结合课文理解词义。字音易错的:清晰;字形易错的:新疆。“疆”字不要丢“土”,与“僵”区别。
2.读课后题4“读读写写”中的'词语,并对词义加以理解。
3.指名朗读课文,纠正读音,标点自然段。
4.默读课文,回答思考题。
①把书上内容与自己已有知识相结合,说说大戈壁是什么样子的?
②读一读你刚才所画的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话,想想其中的含义。
五、练习读熟课文,朗读课文。
六、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朗读全文并练习背诵。
第二课时
一、课前谈话,引发兴趣。
茅盾的《白杨礼赞》赞美了白杨力争上游的品格和具有白杨一样品格的北方人民,那么袁鹰的《白杨》要歌颂白杨的什么品格呢?下面我们就学习《白杨》这篇文章,(板书课题:白杨)
二、指名朗读全文。
1.思考:从爸爸介绍白杨树的话中,可以看出白杨有哪些特点?
2.讨论得出答案,老师板书:(①外表:挺直、粗壮;②内在:哪里需要就在哪里扎根,坚强、不软弱、不动摇。)
3.结合课文前后内容谈谈你对白杨的特点的理解。
4.朗读这段话,体会白杨的品格。(有感情地朗读)
5.练习背诵此自然段。
三、细读课文,理解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
1.默读课文,自学。(投影出示)
读句子,联系上下文回答括号里的问题:
(1)一位旅客正望着这些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卫士”是什么意思?本课指的是什么?这
位旅客为什么“出神”?)[讨论后板书:边疆建设者]
(2)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表白了自己的心。(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爸爸“在表白着自己的心”?他表白了自己什么样的心愿?)[讨论后板书:扎根边疆、建设边疆]
(3)爸爸一手搂着一个孩子,望着窗外闪过去的白杨树,又陷入沉思。(课文第一处讲到“沉思”,爸爸在沉思什么?这里爸爸又在沉思什么?)
2.小组讨论解答。
3.大家分析解答。
4.朗读这几句话,体会其中的深刻含义。
四、老师:望着窗外的卫士,爸爸想着、想着,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这是为什么呢?
1.指名一人朗读课文最后一句话,大家分析其中的深刻含义。
2.“微笑”又说明了什么?(板书:无私奉献的精神。)
3.朗读训练,体会边疆建设者的无私奉献的精神。
4.练习背诵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五、朗读全文,想想课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六、确定中心思想,完成课后练习三(选择中心)
说明:课文采用的是借物喻人的方法。(板书:借物喻人)
七、总结深化
本文作者袁鹰运用借物喻人的方法,热情赞美了具有白杨一样品格的边疆建设者,他们扎根边疆、无私奉献的精神感染了在座的同学们,也感染了老师。希望我们共同努力,创造祖国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
八、布置作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熟课文。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5
教材简析:
《杨氏之子》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该书是一部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讲述了一个幽默机智的九岁小男孩用巧妙的语言应答客人的故事。篇幅虽小,但是精炼,出色地展示了小男孩语言的精妙,有利于学生初步接收文言文。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读懂读准课文。
2、正确理解和书写生字词。
3、根据注释,理解课文大意,体会文章语言的精妙之处。
4、能在生活中发现精妙的语言,并加以应用。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1、体味文中语言的精妙。
2、在生活中运用精妙的语言。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讲个关于语言的小故事,大家想听吗?
繁华的街道上有一位双目失明的老人家。他不像其他乞丐那样伸手向过路行人乞讨,而是在身旁立一块木牌,上面写着:“我什么也看不见!”很多行人看了木牌上的字都无动于衷便离开了。后来一位法国著名诗人也经过这里。他看了看木牌上的字,问盲老人:“老人家,今天上午有人给你钱吗?”
盲老人叹息地回答:“我,我什么也没有得到。”说着,脸上的神情非常悲伤。
诗人听了,拿起笔悄悄地在那行字的前面添上了“春天到了,可是”几个字,就匆匆地离开了。
晚上,诗人又经过这里,问那个盲老人下午的情况。盲老人笑着回答说:“先生,不知为什么,下午给我钱的人多极了!”诗人听了,摸着胡子满意地笑了。
同学们,你们知道为什么下午给钱老人家的人多了呢?
“春天到了,可是我什么也看不见!”这富有诗意的语言,产生这么大的作用,就在于有非常浓厚的情感色彩。当人们想到这个盲老人,一生中竟连万紫千红的春天都不曾看到,怎能不对他产生同情之心呢?
你们说诗人的语言是不是很精妙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语言也是同样精妙的古文,也叫文言文————《杨氏之子》。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根据注音自由朗读课文,初步体会课文。
2、抽读,指名读,齐读,引导学生读准课文。
梁国/杨氏之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三、理解课文,加深认知
1、小组讨论,根据注释,说说自己对课文的理解
2、学习理解生字词
3、重点讲解文中与今义相差较远难理解的词语
(1)其父:他的父亲。其,他。
(2)为设果:小儿(杨氏之子)为他摆出水果。设,摆设,摆出。
(3)以示儿:以便给小儿看。以,来,以便。
(4)此是君家果。此,这;君,您,古代对对方尊敬的称呼。
(5)未闻:没有听说。未,没有;闻,听。
(6)夫子家禽:您家的鸟。夫子,先生,您,对人尊敬的称呼。禽,鸟类。
4、请说说人物语言的巧妙性,你更喜欢哪个人物的语言?为什么?
(孔夫子“此是君家果”;杨氏子“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让学生充分体味语言的风趣幽默)
四、有感情品读课文,背诵课文
1.带感情美美地读全文。
2.小组互相背诵全文。
五、课堂表演
小组内用白话文表演课文的剧情,请一些同学上台表演,演出人物语言的风趣。
六、拓展
同学们,生活中有很多像课文这样精妙的语言运用,如:一些提示语、广告词、幽默故事、谚语等等。你还知道哪些,小组内讨论交流一下。
七、作业:
1、默写课文。
2、 收集整理一些生活中关于语言精妙的例子。
《杨氏之子》同步练习题
一、读拼音,写词语。
liáng guō cōng huì zào yì nǎi xiōng kǒng zǐ yuē
()()()()()
jiā qín
()
二、选词填空。
爱慕爱惜珍惜
1、桃子、石榴、苹果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之心。
2、我们要()今天的幸福生活。
3、我们要()粮食,()农民用汗水换来的劳动成果。
三、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闻:
(1)听见;
(2)听见的事情、消息;
(3)有名望的;
(4)用鼻子嗅;
(5)姓。
1、你号,今天有幸能见到你本人,真是百闻不如一见啊!()
2、西湖是全国闻名的风景区。()
3、你知道吗?今天晚间的新闻真让人寻味。()
4、你闻出这是什么味了吗?()
5、闻家的人都拌到外省去了。()
四、认真读短文,理解下列词句。
1、聪惠:
2、此是君家果:
3、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五、请用“/”标出下列句子朗读时的恰当停顿。
孔子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父子家禽。”
六、你认为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哪里?
《杨氏之子》阅读练习
一:阅读古文,回答问题:
梁国杨氏(sì shì)子九岁,甚(shèn shèng)聪惠。孔君平诣(zhǐ yì)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wéi wèi)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yīng yìng)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qín qíng)。”
1选自朝的,该书是一部
2、为加点字选择正确读音
3、解释下列加点字意思:
甚聪惠()
孔指以示儿()
4、标注句子停顿:
孔指以示儿曰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5、翻译文中最后一句话
6、孔君平与杨氏子的对话很精妙,妙在何处?
《杨氏之子》阅读练习二:《杨氏之子》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孔君平其父,父不在,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 。”
1、按原文填空,并解释最后一句话的意思。
(杨氏子立刻回答说:“从没听说过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2、字词理解解释:
甚:惠:
诣:乃:
示:禽:(见课本)
3、联系上下文填空:
(1)为设果。
(2)孔指以示儿曰。
(杨氏子为孔君平设果。)(孔指杨梅以示儿曰)
3、结合阅读体会,我认为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认为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他能委婉地反用孔君平的姓氏,巧妙地反驳孔君平,又不失礼貌。)
4、孔君平听了杨氏子的回答后,会有怎样的反应?请从人物的动作、神态、心理等方面加以描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通过品读上文,我们感受到语言的精妙。试着读读下面的话,你能否像杨氏之子一样用精妙的语言回答。
阿凡提骑着驴,来找本城的法官。法官望见了,就大声招呼道:“欢迎你们两位一同光临!”阿凡提不慌不忙地说:“ 。”
(阿凡提回答说:“我的驴跟我纠缠个没完,要我带它出来找它的朋友,我就决定带它来找您了”。)
《杨氏之子》随堂练习题
一、仿照下面句子,以四季的水果作内容写两个句子。
春天的杨梅吮吸着甘露,在雨水中欢笑。
夏天的西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秋天的橘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整体感悟
1)杨氏之子中哪一句可以看出孔君平与杨氏子很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想象一下,孔君平听了杨氏之子的回答会怎么想?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喜欢孔君平说的.话还是杨氏之子说的话?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能力拓展题
下面的句子可以用不同的标点表达出不同的意思,试试吧。
1)上海队打败了北京队获得了冠军。
2)哥哥说我是好青年。
3)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
四、趣味阅读题
主考的批语
——摘自《幽默与智慧》
古时候科举考试,考官要在卷面上加评语。相传唐朝时,一次欧阳修做主考,有位考生名字竟与他相同。在当时盛行为尊者讳,欧阳修看了便有点不悦,在评批后加了一联,语曰:“司马相如蔺相如名相如实不相如。”不想此考生接卷后立即对曰:“长孙无忌魏国无忌人无忌我亦无忌。”对仗工整,情趣盎然,欧阳修看后也拍手称绝。
请把故事里的对联抄下来,并加上正确的标点。
【参考答案】
一、示例:
夏天的西瓜敞开了火热的胸怀,滋润人们燥热的心。
秋天的橘子急不可耐地摇晃着身体,等待着人们将它采摘。
二、
1)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从孔君平来拜见孩子的父亲一事看,两家的关系很好,常来常往。所以当得知孩子的父亲不在时,孔并没有马上离开,而是叫出了这个孩子。可见,孔与孩子很熟。
2)孔君平发自内心地感觉到这个孩子的聪明,心中赞叹不已。
3)此题没有标准答案,意在考察学生对于课文中的这一问一答是否真正理解,答案无论是喜欢“孔君平”的话还是杨氏之子的话都可以,只要能说出为什么以及话的意思即可。
三、
1)上海队打败了,北京队获得了冠军。
上海队打败了北京队,获得了冠军。
2)哥哥说:“我是好青年。”
哥哥说我是好青年。
3)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
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
四、
司马相如、蔺相如,名相如,实不相如。
长孙无忌、魏无忌,人无忌,我亦无忌。
1、选择正确的读音,打“√”。
梁国杨氏(sì shì)之子九岁,甚(shèn shèng)聪惠。孔君平诣(zhǐ yì)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wéi wèi)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yīng yìng)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qín qíng)。”
2、先解释带点词的意思,再解释整句话的意思。
(1)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2)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3)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3、将这个故事讲给小伙伴听。
4、翻译下列句子:
(1)三人行,必有我师。 (2)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3)温故而知新。 (4)学而时习之。
5、选择《世说新语》中有趣的故事阅读,并与伙伴交流。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6
教学目标:
1、通过研读课文,理解"迤逦、喜怒哀乐、千种情思"等词语的意思,感受作者“触景生情”,了解本文的写作特色“情景交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尝试根据课文结构特点,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3、能体会作者对培育自己成长的母校的热爱,对童年集体生活的留恋。唤起自己对母校的依恋不舍之情。
教学重点:
了解本文的表达特色,“触景生情”、“情景交融”。
教学难点:
学会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激发情感。
1、师:最近新武宁建校5周年校庆,在座的同学是在学校成立的第一年入学的,转眼5年过去了,想看看5年中自己的变化吗?
2、(出示2张班级集体照)师:看看这两张照片,找到自己了吗?发现自己有什么变化?
师:是啊!当初你们是充满稚气、好奇的顽童,如今你们已是一个朝气蓬勃的少年了。
3、齐读词语:充满稚气朝气蓬勃
4、请同学们注意,“蓬”(pénɡ)的字音:后鼻音;字形:上下结构。
5、再读读带有这两个词语的句子。(齐读)
我第一次迈进校门时,只是一个充满稚气、好奇的顽童;
当我迈出校门,向您挥手告别时,已是一个朝气蓬勃的少年了!
6、再过两个月,你们即将离开生活、学习了五年的母校,升入中学,也许,十几年后,同学们都已是风华正茂的青年了,在各行各业大显身手。
二、导入揭题。
1、师:一位青年作者在离开母校十多年后,又重回母校,那熟悉的校园勾起了作者的情思。他用饱含深情的文字写下了散文“母校”。
2、板书课题:36 母校(齐读)
三、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请同学们轻声读读文章,课文中的写了作者重返母校后经过的哪两个地方?
2、交流板书:校门操场
3、作者几次写到了校门?(2次)补全板书:校门操场校门
4、指名生回答,并读读这两个句子。
一次是在文章的开头——翠绿色的拱门,带着浓浓的艺术气质,在空中画出一个优美的弧度,仍然是那样熟悉。
另一次是在文章的结尾——啊!母校,我即将远行,让我看看您,再看看您,拱门下的母校!
5、师:作者重返母校,自然而然从拱形的校门写起,作者离开母校,又在校门口驻足回首,开头结尾两次写到校门,这种写法叫——(生答:首尾呼应。)除了写法上的首尾呼应,反复写到拱门还有深一层的原因,等会让我们一起细细品味,先让我们跟随作者走近他的母校吧!
四、深入学文,朗读感悟。
(一)学习课文第一小节
1、整体出示第一小节,老师范读
2、我“熟悉”(变色)的是什么?
(加线:颜色、造型)——这样的颜色,这样的造型在作者眼中可不是一扇普通的校门,而是(加线:带着浓浓的艺术气质,“气质”一般拥在——现在采用拟人化的手法写校门,正是作者情感的流露。)
3、加上了仍然,起到强调作用,强调熟悉的仅仅是这些吗?
我似乎又尝到了和小伙伴们手拉手欢呼着跑入拱门的喜悦,似乎又闻到了那淡淡的油漆的清香,似乎心中又涌起最后一次迈出校门时的留恋之情。
师:三个“似乎”告诉我们拱门勾起了作者对过去的回忆,因为是亲身经历过的景象,板书:景,所以是如此的熟悉。女生读看到的拱门的样子,男生读回忆起的情形。
4、还是因为熟悉,所以作者情不自禁地说——我久久的`望着,啊,没变,没变!
(“没变”放大)
啊,阔别十多年的母校,我回来了!
(1)师:没变的是拱门的样子,读!没变的还有记忆中那欢呼声,那油漆香,那留恋情,读!
(2)回复“没”字,那“变”的又是什么?(自己、伙伴、心情……)
师:因为毕竟“阔别”母校已有十多年了。读读这两句,抓住句子中的感叹号。能从中感受到了怎样的情感?板书:情
(3)师点评:随机板书:惊喜、激动
5、小结:一看到拱门就激起了作者的惊喜、激动之情,把情和景交织在一块儿写,就是“情景交融”。(贴出)
让我们随作者一起感受一下那份惊喜与激动之情。齐读第一节。
(二)学习课文2、3小节。
1、师:作者走进大门,读读第二小节,联系上下文看看这是一个什么小节?
2、生答:过渡节
3、这是从大门到操场的过渡,这过渡节篇幅很短,但作者却是一步一景写得很细致。引读:甬道是——石砌的,花园是——秋菊傲放、松柏长青的,石阶——宽宽的,操场是——宽阔的。
4、小结:因为作者饱含深情,所以看得是如此用心。
5、学习课文第3小节。
(1)来到宽阔的操场,自己读读这一节,看到哪些景,又激起了作者怎样的情怀呢?
学生交流
(2)小结:作者写景采用“依次描写”的方法,先写操场地面,再写操场四周,最后写操场边几幢教学大楼,接着继续采用情景交融的手法,写道
指名读句子:我漫步在操场上,欣赏这花木,抚摸着幼苗,倾听着教室里传出的琅琅书声,五年的喜怒哀乐,像天鹅扇动着双翼,从记忆深处翩翩飞来。
(3)什么“情”呀?板书:五年的喜怒哀乐
(4)放新武宁的一组镜头,配合音乐,你的脑海中出现了……你呢,你呢……
(5)眼前掠过的一幕幕,让作者记忆的闸门一触即开,就像作者一样,齐读上句。那操场是特别的——,那花木是美丽的——,那教学大楼或许和当年有了少许变化,在灿烂的秋阳下展示着它们的新姿——,可以说,母校的一草一木都拨动着作者的心弦。
(三)学习课文5——8小节。
过渡:正当作者沉浸在美好的回忆之中时,一阵熟悉的铃声打断了他的回忆。在操场上他看到了什么景象?又勾起了作者的什么回忆?(指名一人回答)
1、指名读第5小节,看到——;第7小节,回忆到——
师:作者看到此情感觉到什么?
2、(出示第8小节)生齐读。
3、感受眼前的情景与我们当年的情景有何相似呢?再读读5——7小节,找一找。
小结:相似之处——体育比赛;场上比赛的人们差不多;都在为集体努力、奋斗。
4、师:看到眼前的这一幕我不由得笑了,笑什么呢?(学习第6小节)联系文章感受“笑”的含义。(“被绊住的男孩”笑他的稚气与可爱;从他们身上找到了自己当年的影子,是如此的亲切。)
5、师小结:操场上看到跳长绳的一幕,使作者联想起了自己在四年级时的那次拔河比赛。那是留给作者深刻印象的一段回忆,所以作者抓住重点写得写得尤为具体。
6、这相似的何止是眼前的一幕,正如作者前面所提到的,回读:五年的喜怒哀乐,像天鹅扇动着双翼,从记忆深处翩翩飞来。
(四)学习课文9——11小节。
1、并且这些情感在再一次回到拱门时达到了,踏着遍地落叶,看着迤逦的阳光拖成长长的身影,缓缓回首,千种情思涌上心头。板书:千种情思
2、引读
他赞美母校——母校,我成长的摇篮!
他感激母校——在您的怀抱,我度过了五年甜蜜的岁月。我第一次迈进校门时,只是一个充满稚气、好奇的顽童;当我迈出校门,向您挥手告别时,已是一个朝气蓬勃的少年了!
更留恋母校——啊!母校,我即将远行,让我看看您,再看看您,拱门下的母校!
3、你体会到了千种情思了吗?跟着音乐自己读读。请男女生各一名读。
4、千种情思凝聚到一点,赞美母校、感激母校、留恋母校,那都是因为——
“母校,我成长的摇篮,在母校的怀抱中。我度过了五年甜蜜的岁月”
师:摇篮、怀抱、让我们想到了——母亲,母校犹如母亲那样的亲切,那样的温暖,当年的喜也好、怒也好、还有哀与乐,如今都化为了一个词,那就是——出示卡片:甜蜜(贴在课题旁)。
5、因为难忘那甜蜜的岁月,所以一看到拱门——
因为拥有那甜蜜的日子,所以漫步在操场——
因为留恋那甜蜜的时光,所以再次来到拱形校门下——
6、(出示首尾小节)师:拱门是母校的化身,是作者最熟悉,最留恋的地方,作者初见拱门,触景生情;回到拱门,情感迸发,配乐朗读第1、11小节。
五、学习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1、这篇文章没有连贯的故事情节,作者采用了情景交融的写法,将自己在校门和操场上看到的,回忆到的和自己的感受融合在一起,向我们介绍了自己的母校,能否根据板书,来概括一下课文的主要内容。板书:看到回忆到
(贴板书:主要内容)
2、学生交流。
六、情感升华
师:作者对母校的眷恋之情深深地感染了我们。不久,我们也将告别母校,再来看看我们的母校,(看照片)此情此景,唤起了你们哪些美好记忆呢?课后也来模仿本文的写作方法,用我们的笔将自己对母校的情感抒发出来。写一篇《我的母校》。
板书设计:
母校(甜蜜)
(景)(情)
校门惊喜、激动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7
一、说教材
1.教材位置
《走遍天下书为侣》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一组课文的一篇精读课文。本课在教材的p9D11,其中p9D10为课文内容,p10D11为思考、练习及阅读链接。
2.教材分析
本组课文包括两篇精读课文、两篇略读课文和一个语文园地,本组课文是以“我爱读书”为专题的,通过本组课文的学习能使学生感受到书能让生活变得轻轻而舒适,让人生变得充实而智慧。
品读课文,脑海中逐渐浮现出一幅生动的画面:一个人独自驾舟环绕世界旅行,在苍茫的大海上以书为侣,享受着阅读的乐趣。面对漫长而孤寂的旅程,作者毫不犹豫地选择带一本书上路。书如友,书似家,每读一遍都像故地重游,会有新的感受。用自己的方式反复地读一本喜爱的书,真像与一个朋友同船而行。
3.编者意图
新课程标准提出的高年级的教学要求是“能理解课文主要内容,领会有内涵的词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并有自己的见解。”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引导学生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走遍天书为侣的原因和方法,感悟作者对书的热爱,并受到启发;二是体会作者是怎样表明观点的,他的说明方法及表达方式,体会假设、设问、反问、比喻等表达效果,增加语言积累;三是进一步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
4.教学目标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①认识“侣、娱”等四个生字,会写“侣、娱”等九个生字;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喜爱的语句,背诵第七自然段;
③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了解作者将书作为伴侣的原因,感悟读书方法。
5.教学重、难点
重点:
①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②继续开展读书的综合性学习,逐步培养学生“以书为友”的习惯。
难点:
①体会作者选择一本书陪伴自己旅行的理由及反复读书的方法,并受到启发;
②感受作者对阅读的热爱,体会文章的表达手法。
二、说学情
五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刚刚跨入高段学习的时期,理解力、观察分析能力、口语表达能力正快速发展,加强对学生理解力、观察分析能力、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是非常有必要的。
三、说教法
1.信息收集法
新课标明确提出:学生应“初步具有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课前,我会让学生多渠道多途径搜集读书
名言
和读书方法,培养他们搜集信息的能力以及从搜集到的信息中提取有益于自身学习的知识的能力。
2.读书指导法
通过让学生读书,在读中学习作者反复读一本书的`原因和方法。同时,我也会适时地对学生读书加以指导,引导他们对自己在读书中的方法产生思考。
四、说学法
1.联系生活法
“语文的学习和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新课标点明了学习和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教学中,必须将课堂与生活进行有效的整合。在《走遍天下书为侣》一文的教学中,必须要让学生联系实际,从自身经验出发,感受课文内容。我会让学生联系自己的读书实际,谈论应该怎样读书,认识到只有将读书与思考相结合,才会有所收益。
2.合作探究法
新课标尤其倡导要培养学生的个人意识和团结协作的能力。因此,课中应组织讨论本课的重难点问题,加强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合作,促使教育目标的顺利达成。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8
[教学目标]
1、理解积累“孜孜不倦、直截了当、万般无奈、滔滔不绝、烙印”等词语。
2、能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合理想象莫泊桑的心理活动,进行创造性复述。
3、感受莫泊桑不断追求出色、虚心好学,勤学苦练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能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合理想象莫泊桑的心理活动,进行创造性复述。
[教学准备]
教师:有关课件
学生:预习生字新词:酷爱,孜孜不倦,作品,万般无奈,滔滔不绝,烙印。
[教学设计]
一、揭示课题,反馈学生预习课文后对莫泊桑和福楼拜两个人物的了解,并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1、反馈学生预习课文后对主人公莫泊桑的了解,揭示课题。
(1)初步了解莫泊桑的成就。说的好,这就是莫泊桑,他写出了很多有世界影响的名著,其中代表性的作品有(随机把“作品”一词出示在黑板上)短篇小说——《项链》、《羊脂球》。(出示PPT)
(2)复习“拜”字写法,读好课题。
今天,我们要学习课文讲述的就是青年莫泊桑在成长为作家过程中的一个故事。齐读课题——莫泊桑拜师。
“拜”是一个熟字,注意,它的右半部分是,四短横,一竖。(描红)
让我们再来读好课题——莫泊桑拜师。
2、反馈学生预习课文后对福楼拜的了解,理解“文学大师”。
(1)了解文中另一个人物福楼拜。
文中莫泊桑拜谁为师福楼拜。
谁能把他的身份介绍具体福楼拜是19世纪法国文学大师。
(2)理解“大师”的含义。
什么样的人人们会尊称他为大师啊在某些领域中相当有造诣的人。
福楼拜在文学创作方面极有造诣,所以被人尊称为——文学大师(拿词卡)带着崇敬的语气,读好——文学大师。
3、联系课文第一小节,理解“酷爱、孜孜不倦、作品”的含义,初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1)了解莫泊桑拜福楼拜为师学什么。
●莫泊桑要拜这样一个响当当的人为师,学什么呀?
●抓住文中句子:他从小酷爱写作,孜孜不倦地写下了许多作品,但这些作品都是平平常常的,没有什么特色。理解“酷爱、孜孜不倦、特色、作品”几个词的含义。
●因为他的作品总是平平常常。(贴:平平常常)
所以他追求让自己的——作品有特色。(贴:有特色)
(2)小结,初步感莫泊桑是个有追求的文学青年。
(3)抓住“酷爱、孜孜不倦、特色、作品”几个关键词语,用连贯的语言介绍莫泊桑拜师学什么。
二、深入学习,学习创造性复述,体会莫泊桑不断要求进步、勤学苦练的精神。
(一)学习莫泊桑第一、二次登门请教的经过。展开合理想象进行创造性复述。
1、学习课文1—5小节,通过朗读,了解人物对话内容,指导抓好莫泊桑的心理活动,展开合理想象,练习创造性复述,了解“功夫”的具体含义。
(1)反馈文章写了莫泊桑几次登门拜访。
(2)了解莫泊桑拜师过程中,福楼拜是通过什么方式教他的。文章中三次登门,也都着重描写了莫泊桑和福楼拜之间的——对话。
(3)读文,了解前两次登门莫泊桑提出的问题。
①学生先自由朗读莫泊桑前两次登门,读读人物之间的对话。
②指名读,读出疑问的口气。
③把莫泊桑说的第三句话用疑问的口气读出来。
(4)了解第一次登门面对莫泊桑的困惑,福楼拜如何指导他的,理解福楼拜所说的“功夫”的具体含义。
①师引读人物对话。
②想象莫泊桑的心理活动,进行创造型复述。
莫泊桑听了福楼拜的说他的功夫不到家,心里会想什么呢谁能联系课文的第一小节说一说。
③理解“功夫”的具体含义。
●于是,莫泊桑急切地问,那——(指导读好莫泊桑的话)
●福楼拜又是怎样指导他的呢自由读一读这段话。
板书:看详细、长期记
●就是莫泊桑第一次登门,福楼拜针对他的问题——写不生动(指指黑板上的板书)教他的方法,谁能用一句话说清楚。
●小结:今天我们抓住的是主要人物的心理活动来展开创造性复述的。在下面的学习中,我们还要继续练习抓住主要人物的心理活动来展开创造性复述的。
2、学习第6小节,理解“单调”。
(1)读文,了解第一次登门后,莫泊桑的.做法。
第一次登门,莫泊桑按照福楼拜的要求去做了,他是怎么做得拿起书,一起读读课文第六小节。
(2)引读课文。
他连续看了三天都——一无所获(板书)
(3)想象三天莫泊桑看到的东西,理解“单调”。
●同学们,第一天,莫泊桑站在街道上看到——(马、车)大街上来来往往只有马和车吗没有人吗?(人、马、车)
●第一天,他看到了人、马、车,看不出它们没有什么特殊之处。想到老师要他长期看,于是决定第二天再看,可他看到的还是——(人、马、车),还是没发现什么特殊之处,第三天又去看,看到的仍然是。(人、马、车)
三天看到的东西都是一模一样,用文中一个词形容就是:单调。
(4)师小结
3、学习第7、8小节,读福楼拜的话,理解这里的”功夫“指“会观察“。
(1)自由读福楼拜说的话。
在这样的情况下,福楼拜是怎样告诉他的,自由读读福楼拜说的话。
(2)请一生读福楼拜说的话,并注意读好一些四字词语。
这段话比较长,看谁能一口气读清楚。(富丽堂皇装饰简陋狂风暴雨烈日炎炎)注意读出感情。
(3)发现福楼拜说的这段话的表达方式。
你们发现了吗福楼拜讲了一连串的话,都是什么句?
他究竟问了多少问题啊。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9
设计理念: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注重情感熏陶、注重体验感悟是语文学科的特点。本篇课文的教学让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从多角度去发现、领略人物的形象与品质并通过读把体验到的特点展现出来;以了解蔺相如为切入点,重点研读这个关键人物,正是教学中“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在读中悟,悟后读,“读”“悟”相辅相成,让学生在兴趣盎然的读、悟中领略人物形象。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正确读写“隆重、胆怯、诸位、和氏璧、无价之宝、理直气壮、完璧归赵、负荆请罪、同心协力”等词语。
2.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领悟3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
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从多角度去发现、领略蔺相如的形象与品质。
教学难点:把握“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3个小故事之间复杂的因果关系。
课时安排:2课时
课前准备:
1.学生搜集一些历史故事。
2.把相关的句子制作成课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学生对历史故事的兴趣
1.同学们,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灿烂文化,历史长河中有许多熠熠生辉的人物让今天的我们依然崇敬不已,你们知道哪些历史人物的故事请简单介绍一下。
(学生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介绍他所了解的历史人物,教师根据学生的谈话适当的激励与点评。)
[学生进入高年级,已初步具有根据需要搜集资料的能力,课堂上的展示更能激发学生对远离我们现实生活的历史人物的兴趣。]
2.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一篇历史故事,是根据司马迁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
3.板书课题。
4. 同学们已预习过课文,“将”、“相”各是谁?“和”在这里应该是什么意思?对于题目你是如何理解的?
(“将”指大将军廉颇,“相”指上卿蔺相如,“和”是和好、团结的意思。)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将”与“相”之间为什么和好,他们之间为什么曾经不和?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理清课文围绕廉颇和蔺相如讲了几个小故事,找出每个故事的起止,并用一个合适的小标题概括每个小故事的内容。
2、讨论交流:
本文讲了三个小故事。
第一个故事(1—10自然段)完璧归赵。
第二个故事(11—15自然段)渑池之会。
第三个故事(16-18自然段)负荆请罪。
[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培养学生阅读的概括能力。]
3.自学生字新词,读通课文。
(1)读准字音,“诸位”应读“zhū”“负荆请罪”读为” jīng”;多音字,着(zháo)急、上当(dàng)、答应(yìng )、为(wéi)难、便(pián)宜、上朝(cháo),据词定音。
(2)认清字形,比较形近字,璧(壁)、秦(奏)、归(旧)、克(刻)。
(3)体会词语的意思,找出课文中带这些词的句子读一读。
攻无不克:攻城夺地,没有拿不下来的。
战无不胜:形容强大无比,每战必胜。
负荆请罪:负,背着。荆,荆条,用来打人的东西。本课指廉颇光着上身,背着荆条,到蔺相如家请罪。这个成语现用来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同心协力:协,合。团结一致,共同努力。
三、品读课文,感受人物形象
同学们通过阅读,对课文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你能评价一下文中的某个人物吗?
(蔺相如临危不惧、机智勇敢,胸怀宽广;廉颇知错就改、勇于改过;秦王阴险狡诈……)
[通过阅读,学生已经对人物有了初步感悟,孩子乐于表达,但对人物形象的认识仍旧是浅层的,概念化的,尚需进一步揣摩。]
2、选读重点句段,自主感悟人物。
(1)同学们的感受真不少!我发现大家说的最多的就是蔺相如,这个人物贯穿三个小故事的始终,我们先进一步了解他,好吗?
(2)请同学们在“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中找出描写蔺相如的有关语句,细细去读,感悟他的个性想法。
(学生读书、批注、讨论。)
四、 交流感悟,情境促读
课文中关于蔺相如的哪些细节描写,引发了你对他的进一步了解,请谈一谈。
学生讨论,交流:
1、蔺相如看这情形,知道秦王没有拿城换壁的诚意,就上前一步,说:“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
①交流:蔺相如觉察到秦王根本无诚意拿城换壁,就上前一步,故意说璧上有瑕,巧妙地将和氏璧要回手中,这一言行充分表现了他的机智。
②机智的'蔺相如当时是以怎样的语气跟秦王说话才使得秦王把璧交给他的呢,请同学读一读。
2、蔺相如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这柱子上!”说着,他举起和氏璧就要往柱子上撞。
①交流:“理直气壮”,指理由充分,说话有气势。真是手中有璧,心中有底。蔺相如知道秦王特别喜欢这块璧,于是抓住秦王喜欢璧的心理,威胁秦王,吓唬秦王。一个“撞”字足以表现出蔺相如的勇敢无畏,也可看出他的才智过人。
②蔺相如的勇敢无畏震撼了在场的每一个人,也吓坏了非常喜欢和氏璧的秦王,请同学们在读一读蔺相如的动作,语言感受他的无所畏惧。
3、到了举行典礼那一天,蔺相如进宫见了秦王,大大方方地说:“和氏璧已经送回……从来不讲信用的!”秦王没有办法,只得客客气气地把蔺相如送回赵国。
①探讨:蔺相如非常聪明,派人把璧送回赵国,先发制人。蔺相如面对强大的敌人毫无惧色,由被动变主动与秦王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从中看出他机智勇敢、做事果断、不畏强权的性格。
②板书:机智勇敢,不畏强权
4、 他走到秦王面前说,“请您为赵王击缶。”秦王拒绝了。蔺相如再要求,秦王还是拒绝。蔺相如说:“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
①蔺相如面对秦王对赵王的侮辱,奋起反抗, 为了国家的尊严他不畏强权,不畏牺牲。
②情境朗读,体会蔺相如的勇敢无畏。
假如你就是蔺相如你会怎样对秦王说这些话,指名读。
[以蔺相如为切入点重点研读,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去揣摩人物的个性品质,感受人物形象的栩栩如生。]
五、置留问题,激发研读兴趣
1、蔺相如的出色表现在课文中还有很多,请同学们在课下读一读有关于他的语句,把自己的感受下来。
2.提出自己感兴趣或者不懂的问题,跟大家讨论。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认读“召集、商议、隆重、胆怯、能耐、诸位、和氏璧、完璧归赵、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负荆请罪、同心协力”等词语。
2.回顾课文内容。
3.过渡: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初步感受到了廉颇知错就改的大将风度以及蔺相如机智勇敢、不畏强权的高贵品质。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篇课文,再次零距离接触这些历史人物。
二、研读人物,体会人物形象的栩栩如生
1.“完璧归赵”“渑池之会”中蔺相如的卓越表现令赵王对他刮目相看,于是赵王封蔺相如为上卿,职位比廉颇高。这引发了廉颇的不满,他是怎么说,怎么做的?
2.研读人物,体会表达
(一)分析蔺相如的语言、行动:
行动:“请病假不上朝,免得跟廉颇见面;远远看见廉颇骑着高头大马过来了,他赶紧叫车夫把车往回赶。”
语言:“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将军吗?……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呀!”
从蔺相如的语言、行动你感受到了什么?
(感受到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高尚品质。)
3.再读蔺相如的语言,感悟人物形象。
课件出示:
“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
a.“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这句话说得对吗?文中哪儿证明他说的话是对的?
(渑池会见时,秦王不敢攻打赵国,就是因为廉颇已经在边境做好了抵御秦兵的准备,说明廉颇在保卫赵国中起了很大的作用。)
b.你怎样理解蔺相如的这段话?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蔺相如的语言。
(二)分析廉颇的语言、行动:
1、画出描写廉颇的语言、行动的句子,说说廉颇的性格特点。
语言:“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
①在这里“嘴”指什么?蔺相如真的只是靠他的“一张嘴”吗?
②从廉颇的话中,你发现廉颇有什么特点?
(廉颇居功自傲、性格直率)
行动: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
①出示幻灯片,观察第二幅插图,想象人物当时的言行,说说廉颇负荆请罪的情景。
[学生展开合理想象、各抒己见,只要合文章情理即可。]
②从 “负荆请罪”,可以看出廉颇是一个怎样的人?
③廉颇为什么向蔺相如负荆请罪?
讨论、交流、点拨:
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廉颇的语言、行动,深化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
三、思维扩展,深化认识
1.赵国“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你为赵王感到幸运吗?为什么?
(蔺相如具有不畏强权、机智勇敢,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高尚品质;廉颇也能以国家利益为重,勇于认错,知错就改。而他们两人的共同特点是爱国,有这样两位大臣,赵王是非常幸运的。)
2.讨论:三个故事之间有什么联系?将相和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交流、点拨:
①蔺相如“完璧归赵”、“渑池之会”的两次立功,被赵王封为上卿,致使廉颇不服气才有了“负荆请罪”的故事。因此,这三个小故事之间有着什么关系?
(“负荆请罪”是果,前两件事均是因。)
②将相和好的根本原因是因为他们的爱国。板书:爱国
[领悟三个故事之间的内部联系是本课的难点,而通过整篇课文的学习学生了解的课文内容,再通过教师巧妙的引领,这个难点不攻自破。]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10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10个要求会认的生字,会写14个生字,通过结合生活实际和讲述,了解“幔子、调度、水寨、擂鼓、呐喊、丞相、都督、军令状、翎毛、胶漆”等名词术语,结合课文,采用推测、换词等方式,了解“推却、迟延、探听、私自、支援、自有妙用”等词语,通过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理解“才干、妒忌、神机妙算”等词语的意思。
2、练习抓住故事的主要情节特征(反应诸葛亮神机妙算的主要情节)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3、练习结合全文内容和词语之间的联系,来深刻理解“才干、嫉妒、神机妙算”几个词语并体会七对表现人物所起的作用,体会作者对诸葛亮敬仰、赞美的思想感情。
4、体会文章“处处伏笔照应”、“人物对比”“诸事情发展一切由诸葛亮自己掌控的特殊顺序”的表达方法和思路对表现诸葛亮“计谋神妙”的作用,深入体会“神机妙算”的含义和作者对诸葛亮敬仰赞美的情感。
课前预习:
1、要求学生自学生字,认准读音;找到文中的一些介绍古代官职、器物名称的词语,通过询问、揣摩、结合影视剧回忆等方式,了解他们的意思;读课文,尝试着通过结合上下文、查字典等方式,来理解文中一些其他读不懂的词语的字面意思。
2、反复讲课文读几遍,力争将课文读通顺,读懂每一句话的意思。
3、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怎样的故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本文跟我们学过的其他课文不一样,除了小说内容是古代故事,文章一些言语也还带有古代的文言文的痕迹,我们先来认真读懂这些带有文言色彩的文字。
二、检查预习。
1、认读生词,纠正易错读音。(强调擂鼓助威的“擂”字读音,区分多音字。)
2、让学生介绍自己课下了解到的课文中写古代官职、器物词语的意思。在学生不能介绍清楚的情况下,教师介绍“丞相、都督”,顺便向学生交代清楚“三国魏蜀吴、曹操的丞相、诸葛亮这个丞相、周瑜这个都督”的官职和他们之间的关系。
3、请学生介绍自己查字典、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情况,结合“才干、妒忌”的理解,介绍小说第四十五回周瑜设计杀曹操水军头领被诸葛亮看破而生嫉妒之心,要杀害诸葛亮的缘由,结合理解“神机妙算”的字面意思,帮助学生理解本文写周瑜要害诸葛亮,最终没害了,周瑜不得不服了诸葛亮。
4、检查读书情况,指导分段读课文,指导学生把课文读通顺。
三、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汇报自己对课文的了解:草船借箭讲了怎样的`故事?要求抓住主要情节来介绍。
指导学生抓住课文中“周瑜做事的目的(前因)、诸葛亮的应对、诸葛亮的作法及做法的特点、结果(包括周瑜长叹)”,用简单但是能明白把主要情节、做法主要特征介绍清楚的话,表述主要内容。
指导要点:看看学生是否把上面的要点介绍清楚;语言是否简练。针对存在问题,让学生跟重复说,一直到说清楚,符合要求(班上百分之八十的学生能说清楚)。
(意图,通过抓住主要情节概括、表述,基本读懂课文主要内容)。
第二课时
导入:上节课,我们了解了这个故事,知道了诸葛亮用怎样巧妙的方式来“造出”了十万支箭。周瑜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回忆神机妙算的意思:神、妙:形容高明;机、算:指推测。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计谋。在本文,诸葛亮的什么计策是巧妙地?那些机智是惊人的?(回忆课文内容)
好,那么,我们换个词:说,诸葛亮“足智多谋”,我这比不上他。这样换行不行?
(可能有结果。如果有结果,就是:足智多谋,没有高明、神奇、巧妙的意思,表现一个人的聪明才智的程度不如神机妙算高。如果学生有结果,那就顺着学生的结果往下进行:好,那么,我们来研究一下,作者是如何把这种高明、神奇、巧妙的程度写出来的。
如果没结果:好,我们来看看,作者是如何把“神机妙算”的特点表达出来的,看看换了到底行不行。)
一、研读本文相互照应的特点,体会其对表现人物的作用,体会诸葛亮的计谋的“神妙”所在。
1、教师布置任务:本文写作上很有特点,那就是我们读文章的时候,一边读一边会产生一些疑惑,一直读下去,疑惑解开,一直读到事情做完,疑惑才全部解开。
请同学们读课文,用笔勾画出那些让我们疑惑的地方,表上序号,再用不同颜色的笔勾出疑惑解开了的地方,标上上同样的序号,看看我们能够找出多少这样的地方。
2、学生自己读书,做对应性勾画。
3、学生相互交流。(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也可以不采用)
(设计意图:学生自主读书,感受文章伏笔照应的地方,初步感受伏笔照应)。
相关要点:
(1)周瑜要诸葛亮造箭,诸葛亮答应,并且说只要三天,还立了军令状(——为什么答应人们都做不了的事情?而且立了军令状?能完成吗?为诸葛亮担忧),结果:草船借箭,借来了十万多支。
(2)诸葛亮不用造箭的材料,只要船只、草把、军士,能够造箭吗?(——莫名其妙)去“草船借箭”才明白。
(3)鲁肃是周瑜的人,诸葛亮不让鲁肃告诉周瑜准备船只草把军士的事情。(万一告诉了怎么办?)鲁肃果然“没提”。
(4)第一天、第二天、第三天白天,都没动静。诸葛亮不用做准备(因为开始我们并不知道他要草船借箭)。到了出发才明白,诸葛亮要等大雾。
(5)到曹营阵前擂鼓呐喊,(曹兵出来怎么办——才二十条船,六百军士啊,鲁肃替我们提出了担忧),诸葛亮断定曹操不敢出来,(真的吗?)曹操果然没出来,只是射箭。
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注意提出来:为什么不到这里不明白了,困惑了,甚至担忧了。
3、讨论,认识诸葛亮对所有事情都“胸有成竹”
我们不明白的这些事情,鲁肃明白吗?周瑜明白吗?曹操明白吗?他们分别不明白什么?
但是,诸葛亮明白吗?他都明白什么?(对应上面所有的疑惑,一条一条的体会)
周瑜肯定不会给他造箭的材料,他必须另想办法(教师总结:知道周瑜的害人之心);明白三天后有大雾,可以去草船借箭,曹操多疑不敢出兵(教师总结:知曹操、知天文);明白鲁肃这次一定不告诉他借船的事情(教师总结:知鲁肃)。
教师引导思考:这么多事情,文中的其他人物不明白,只有诸葛亮自己明白,所以,一些事情都按照诸葛亮的设计,顺利发展、实施,最终成功。你们说,诸葛亮“草船借箭的计谋”怎么样?
神机妙算!
用足智多谋行不行?
不行!
诸葛亮太神奇了,说是什么事情都聊得到——这叫料事如神!
正因为诸葛亮知道一切,所以,“三天,造十万支箭”这事情吗,对诸葛亮来讲,可以立军令状吗?既然可以,说明诸葛亮觉得这事情怎么样(提示:他是刘备的丞相,军师,还得帮助刘备打天下呢!)?(非常容易,很有把握!)
所以,诸葛亮在整个过程中,他都表现得非常轻松,用一个词语来讲叫举重若轻。
读课文,看看诸葛亮的言行、语言中,哪些词语突出了诸葛亮的举重若轻。
学生读书,再勾画。
(只要三天!原立军令状。甘愿受罚。自有妙用。保管。曹操一定不敢出来,只管饮酒作乐!),指导学生朗读有关部分,读出诸葛亮的胸有成竹,举重若轻。)
4、认识对比写法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回忆第一课时,文中人物的官职:(顺便介绍鲁肃的官职:参军校尉,相当于部队的参谋长),想象:这些人都是傻瓜吗?
但是,在诸葛亮面前,他们显得怎么样?(弱智一般)
介绍小说的特点:很多情节为想象出来的,而不是现实中真实的存在。在《三国志》(介绍《三国志》),其实是没有“草船借箭”这件事情的),情节是虚构(介绍虚构的概念)出来的。作者为什么在这个故事中,将周瑜、曹操、鲁肃这些政治家、军事家写成这个样子呢?(为了表现诸葛亮,诸葛亮做事,这些人都被蒙在鼓里,而诸葛亮却知道他们所思所想,实在太神奇了!)
老师总结:这就叫做对比衬托,是为了更好的突出诸葛亮的神奇啊!
5、研究开头结尾的特点:首尾照应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教师提出问题:文章开头写了周瑜,结尾又写了周瑜。我们看结尾:周瑜长叹一声,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结合全文来思考,这一叹,叹出了周瑜当时怎样的情感态度?
佩服、恼怒、心有不甘、无可奈何!朗读这段话!读出周瑜的感叹中的“无奈、佩服、恼怒、心有不甘”来!
二、布置拓展阅读
本次诸葛亮给了要加害诸葛亮的周瑜不小的教训,此后的教训还多着呢。《三国演义》中,有的情节“诸葛亮三气周瑜”,怎么气的?气到什么程度?请同学们去读三国演义,找到有关章节,一睹为快!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11
教学目标:
1、能联系上下文体会成语意思,感受关键成语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2、理清文章结构,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
3、通过学生复述故事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4、通过老师的设疑和学生的相互讨论来了解文章内容,体会文中蕴涵的深刻道理。
5、了解孙膑善于分析、因势利导、足智多谋的聪明才智。领悟故事中蕴含的道理:遇事要沉着冷静,并要开动脑筋,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
1、把握故事内容,弄清文章线索。
2、领悟其中的道理,弄清故事引人入胜的原因。
教法学法:导学互动
教学准备:
1、搜集相关视频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自学导纲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中国的历史故事吗?让我们乘坐历史的列车,穿越时光的隧道,飞回历史的天空。猜一猜,下面这几个历史故事的主人公分别是谁?
课件出示:
完璧归赵——(蔺相如)负荆请罪——(廉 颇)
破釜沉舟——(项 羽)毛遂自荐——(毛 遂)
纸上谈兵——(赵 括)卧薪尝胆——(勾 践)
背水一战——(韩 信)田忌赛马——(孙 膑)
师:在《田忌赛马》中,我们已经初步领略了孙膑的才能。今天让我们随着历史的车轮,走进《围魏救赵》这篇课文,去进一步领略孙膑卓越的才能、超凡的智慧和惊人的毅力。(板书课题)
2、出示导纲,生依照提示了解背景,自主阅读课文。
3、生汇报交流初读课文的收获,师适时点拨引导。
过渡:看来,同学们的预习工作做得很好。“学贵有疑,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不疑则不进”。在自学中你发现了哪些有探究价值的问题?(是谁为什么围魏救赵?他们又是怎样围魏救赵的?围魏救赵的结果如何?)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开始今天的阅读之旅。
二、导学互动
1、出示导纲探究性问题。
2、生带着问题精读课文。
3、小组合作,讨论探究。
4、交流汇报,师相机引导、点拨。
出示导纲探究(一):故事起因
1、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怎样?
2、魏国军队怎么样?在文中勾画相关的句子,说说自己的理解,并有感情地朗读。(出示重点语句:这一年,魏国将军庞涓率领八万精兵出征赵国,一路所向披靡,势如破竹,很快就直抵赵国都城邯郸,把一个小小的邯郸城围得严严实实。)
(抓住“所向披靡”、“势如破竹”、“严严实实”这几个词,一方面说明魏国的强大,庞涓率领的军队在攻打赵国时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另一方面说明面对强大的敌人,齐国救赵国是不容易的。)
3、为什么在这种情况下,齐王还要去救赵国?
(引入“唇亡齿寒”的故事。齐、赵两国之间互相依靠,有着唇亡齿寒的利害关系。)
过渡:在强大的魏国军队面前,齐国最终决定出兵,到底战斗结果怎样呢?让我们迅速浏览最后一段,说一说。
出示导纲探究(二):故事结果
1、文中哪几个成语写出了魏军的失败,同时也反映了围魏救赵的成功?理解后有感情地朗读。
(出示重点句:魏军措手不及,被杀得丢盔弃甲,溃不成军)。
(措手不及、丢盔弃甲、溃不成军、落荒而逃等写出了魏军来不及应付的狼狈和大败时的惨状,反衬了围魏救赵的成功。)
2、对比阅读前后语段。
过渡:起初魏军是多么强大的一支军队,可现在怎么就成了这样的状况呢?首先让我们来观看一段视频。接下来合作学习围魏救赵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出示导纲探究(三):分析围魏救赵成功的原因
出示第7段:孙膑胸有成竹地说:“魏国集中全国的`主力去打邯郸,自己的都城大梁却只剩下一些老弱残兵,这不正是个大好机会吗?我们现在去救邯郸,会跟魏国主力硬拼,伤亡一定很大。倒不如乘虚而入,直取大梁。魏国国都一旦危急,主力必定会回师自救。我们在他们返回的路途做好准备,以逸待劳,岂不是稳操胜券!"
分角色读田忌和孙膑的对话,想一想孙膑为什么要齐军不直奔邯郸而要直取大梁?
1、分析直奔邯郸的劣势和直取大梁的优势并体会孙膑计谋的绝妙。
(抓住“胸有成竹”、 “乘虚而入”、“以逸待劳”、“稳操胜券”这几个关键词理解孙膑善于分析、因势利导的聪明才智,并朗读出他的“胸有成竹”。)
2、抓住“乘虚而入”理解魏国虚在哪?
3、“魏国国都一旦危急,主力必定会回师自救”与哪些事实相符?孙膑采取了哪些行动逼迫庞涓回师自救?
(佯攻襄陵、直奔大梁)(孙膑为什么要派兵佯攻襄陵?)(佯攻襄陵的最终目的是直奔大梁,直奔大梁的目的是逼庞回师,逼庞回师不但能救赵国,而且能以逸待劳,在桂陵设伏,打败魏军。)
4、齐军“以逸待劳”又体现在哪?
5、孙膑为何要在桂陵布下天罗地网?
(桂陵是通往魏国的交通要道,地势险峻,易守难攻。)
6、总结出示围魏救赵成功的原因
战术上:避实击虚、攻其必救、以逸待劳、声东击西、知己知彼
行动上:佯攻襄陵、直奔大梁、桂陵设伏
7、你理解“围魏救赵”这个成语的引申义吗?
三、导学归纳
1、孙膑,我___________您!您真是一位_________的军事家!
2、读了这个故事,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四、反馈训练
此时此刻,你一定被孙膑的计谋所折服,你想对孙膑说些什么呢?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12
一、教学内容: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文章通过对夕阳西下整个过程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夕照的热爱、赞美的思想感情。(2课时)
二、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感悟作者恰当的比喻手法。
2、感受夕照日奇丽景象,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三、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读课文,感受夕照的奇丽景象,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
四、教学方法:以读为主、读中悟情悟法。
五、学生学习方法: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讨论交流。
六、使用媒体:挂图、录音机、投影、幻灯。
七、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大家看过夕照的景象吗?交流。
2、小结:日出的景象是壮观的,夕照的景象也是如诗如画的。这节课,我们就来欣赏一篇描写夕照美景的文章。
[意图:将学生的生活与课堂紧密相连,交流的同时激发了学习的兴趣,突出教学的开放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质疑。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生字新词的读音。
2、教师根据学生的朗读情况,纠正容易出错误的'读音。
3、读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感受?(学生交流)把你喜欢的段落读给大家听。
4、学生默读课文,思考:作者描写了夕照的哪些景象?分别是在哪些自然段中描写的?(教师引导学生梳理)
5.你在读这篇文章的时候,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教师将学生的问题进行梳理。
(估计学生可能产生以下疑问:为什么作者说是"如诗的夕照"?
夕阳为什么会是调皮的?为什么把它比作石榴?"我"为什么会有一种感概和激动?等等。简单问题随时解决,如果是教学的重点问题留在后面教学中解决。)
[意图:这个大环节中,学生第一遍读课文,重点是解决字音问题,把课文读通顺;第二遍读课文并交流是让学生说出自己初步的阅读感受,这时的感受一般是浅显的;第三遍读课文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在此基础上,请学生提出阅读中不明白的问题,以学定教。]
三、细读课文,感受夕照的奇丽,解决学生疑问。
1.让我们再来认真地读课文,相信大家能在读中自己解决疑问。请学生自由朗读,可以把最喜欢的夕照的景象多读几遍,等一会儿把读得最好的段落读给大家听。
2.请学生朗读最喜欢的景象,其他学生仔细听并展开想象。在听完以后说说你好象看到了什么。(由于作者是按照夕阳落下去的经过来描写景象的,所以在引导学生交流中,应该在尊重学生自由选择学习内容的同时,可以考虑按照时间的顺序安排交流,以便让学生有顺序地想象夕照景象。
当学生朗读第三自然段的时候,教师可以相机引导学生体会"为什么说夕阳调皮,"当学生朗读第六自然段的时候,教师可以相机引导学生体会"为什么说夕阳像熟透了的石榴,"当学生朗读第七自然段的时候,教师可以相机引导学生体会"#39;我#39;为什么会有一种感慨和激动;"其他问题也可以在学生交流想像到的景象时相机解决。
3、你们想像的夕照景象多美啊,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吧。
(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播放夕照的录像片断)看完后你想说什么?
[意图:运用电教手段,引导学生直观地感受夕照的美景,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
四、品读,升发情感。
1、小结:通过刚才的朗读和想象,听得出大家庭已经读懂了课文,并且都有很喜欢夕照的景象,下面再让我们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次请小组合作选择各小组喜欢的方式读课文(齐读、分自然段读等),把你们眼里的夕照美丽景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2、交流汇报,大家评议。(各小组朗读的过程中,可以适时地配乐。)
3、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背诵,交流。
4、课文读到这里,相信大家一定明白了作者为什么说这是"如诗的夕照",你们能不能写几句诗来赞美一下夕照的景象?
5、学生交流所写的诗句。
[学生通过写诗,可以尽情表达对夕照的赞美之情;同时也在练笔中明白"如诗的夕照"的意思。]
第二课时
一、检查对生字新词的掌握情况。
1、上节课我们一起欣赏了《夕照》,课文时的生字掌握得怎样呢?请学生看拼音写汉字(投影出示)将错误较多的生字重点纠正。
2、请掌握好的学生介绍一下自己是如何记住课文中的生字的。
二、读课文,感悟作者恰当的比喻手法。
1、作者把夕照的景色写得如诗如画,让我们感受致函夕照的奇丽景色。默读课文,看看作者把夕照都有比了什么,画出来并小组时交流。
2、全班交流。
3、小结:作者恰当地运用了这些比喻的语句,把夕照的景色描写得这么逼真、奇丽。让我们再次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中的这些句吧。
[意图:引导学生通过欣赏课文中的比喻句,感悟作者的描写手法。]
三、背诵课文。
1、作者描写了这么美的夕照景色,让我们一起来背诵一下。请学生自由练习背诵课文。
2、在小组里背诵给大家听,互相评议。
3、把你背诵得最好的段落背给全班同学听,大家边听边想象。
4、有条件的可以播放夕照的景象,请学生配音解说。
[意图:用小组时背诵、给画面配音解说等到形式,激发学生背诵的兴趣,在背诵中再次感悟、想像夕照奇丽。]
四、讨论。
1、读了《海上日出》和《夕照》,你有哪些不同的感受?在小组时交流一下。
2、小组汇报、交流。(学生的感受可以是对景色的感受,也可以是对作者写作方法的感受,还可以是其他的,教师应该尊重学生不同的感受。)
[意图:用比较的方法,引导学生深入感悟课文,鼓励学生阅读时有不同的读感受。]
五、练笔。
1、你观察的夕照景象是怎样的呢?请你们把自己观察到的景象写下来,也可以像作者一样,用一些恰当的比喻写出自己的观察。
2、全班交流,建议教师要注意到各个层次的学生。
▲教学小结:
本文行文条理清楚,用词贴切,比喻逼真,写出了夕照如诗如画的景观。希望同学们在了解课文怎样写夕照变化的同时,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积累材料的方法。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13
教学过程:
一、由语言训练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晏子使楚
指导学生用“子”组词:子孙、子女、子弹;孩子、果子、燕子;晏子、孔子、孟子、老子等(经教师归类整理为三类)。
师:观察这些词的读音,你发现了什么?回家查字典,了解“子”的意思。重点观察第三类,为什么有“孔子、晏子”这样的称呼?
生:男性、对有学问、有贡献的人的尊称。
师:(启发)对有贡献的袁隆平能称“袁子”吗?
生:(有所感悟)是古时候对有知识有贡献的人的尊称。
师:我们知道孔子、孟子都是古代的大学问家,晏婴为什么也称“晏子”呢?他肯定也有其特殊的地方,这篇课文就是写晏子出使楚国的故事,大家愿意读课文吗?
二、学生自读课文,交流读书的收获
师:国与国之间的交往,礼尚往来是正常的,而晏子出使楚国是怎样的呢?最后的结果又是怎样的呢?
学生概述晏子出使楚国经历的三件事情,并以课文的.最后一句话“从这以后,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作结。
师:从这以后,楚王为什么不敢不尊重晏子?
生:是晏子的聪明机智使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
师:(启发)是晏子与楚王两人之间的争斗吗?
再读课文,看看晏子使楚发生了哪些事情。
假如你是晏子,不让走城门让你钻狗洞,你会怎么想?
(经过老师多次启发,学生仍然不能感悟课文的深层含义,于是教师改变原来的教学设计,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由学生分角色表演晏子与楚王的对话,创设情境体验当时晏子是怎样想的。)
在教师的启发下,通过学生的表演体验,逐渐使学生感悟到晏子出使楚国,是代表国家的利益,而不是与楚王个人之间的争斗,既要让他们打开城门,又不能失掉齐国的国威,做到了不卑不亢,有理有节。
三、四段仍采用以上方法,通过读书、表演、讨论,感悟课文的深刻含义。
三、教师小结,布置作业
课后查资料,写有关晏子的小故事。
板书:晏子使楚————维护国家尊严
钻洞只好
无人只好
囚犯只好
从这以后,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
给快乐天使——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14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2、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颐和园是一个美丽的大公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作者按游览顺序有序观察,抓住景物特点准确描写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借助拼音把课文多读几遍,借助课后思考题想想课文内容,借助课本上的资料袋对颐和园有一个初步了解。教师做好分析教材特点和了解学生年段特点的准备,同时收集颐和园相关资料,形成课件及教学资源储备。
教学过程:
一、读课题,了解颐和园的历史背景。
1、今天我们要学习第18课,请读课题。
2、颐和园是我国保持最完整,规模的皇家园林!该怎么读(课题)?
3、今天,颐和园早已成了中外游客竞相游览的一个美丽的大公园。你又想怎么读?
4、小结:颐和园真的会带给我们很多的感受,我们在学习中要试着用朗读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
二、从游览顺序入手,了解文章结构和课文内容。
从词入手,了解课文描写的主要景点和游览顺序。
1.按顺序听写“长廊、万寿山、昆明湖”等词,并学习其中的生字“廊”。
2.思考:为什么要写这样三个词?为什么要按这样的顺序写?文中又是哪些句子说明了作者游览的顺序?
3.学生自读课文,勾画文中表示游览顺序的句子。
从句子入手,掌握文章的结构,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1、学生自读表示游览顺序的四句话,从中感受移步换景的游览观察顺序。
2、给表示游览顺序的四句话加上文章的首尾段,学生自读感受课文总分总的结构形式,并根据段落提纲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师生共同根据板书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并提出进一步的学习要求
这就是文章的段落提纲,它能帮助我们更好地学习课文。现在,我们就移步换景,依次游赏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去感受颐和园这个美丽的大公园。
三、抓住重点词句边读边想象,从不同的观察角度欣赏颐和园美景的不同特点,体会颐和园是一个美丽的大公园的同时,学习作者简洁准确的表达方式。
“游赏”长廊。
1、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出示课文相关文字,在原文中加入表示观察角度的短语,请学生读一读思考这些短语对我们“游”长廊有什么帮助?
(放眼一望)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这条长廊有七百多米长,分成273间。(抬头看去)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边走边赏)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花又开了。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使人神清气爽。
2、学生整体感受整个自然段,试着从不同观察角度去欣赏长廊,发现长廊的特点并试着用自己的朗读把感受表达出来。
3、根据学生的自学情况,老师重点指导学生通过填词练习,边读边想象把书读厚的读书方法理解“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这个句子,体会长廊所包含的中华文明,感受作者抓住特点简洁表达的写法。
4、由此及彼,学生通过边读边想象把书读厚的方法朗读学习整段内容。
5、再次出示表示观察角度的短语并配合由此看到的景象图片,学生练习分三层背诵本段句子,体会表达顺序,达到段的积累。
6、小结:作者移步换景,从不同的角度写出了景物不同的特点。让我们继续随着文字去感受。走完长廊,就来到万寿山脚下。这一次,作者又是从哪个角度去看万寿山?又赏出些什么呢?自己读一读吧。
“游赏”万寿山。
1、学生自读第三自然段,从“抬头一看”、“耸立”、“金碧辉煌”、“金光闪闪”等词想象仰望万寿山建筑群的感受,体会皇家园林的宏伟气势。
2、抓住重点词,通过朗读表达感受,体会作者用词准确
3、小结:这一次,我们跟着作者从抬头一看这个观察角度赏到了颐和园华美、宏伟的特点。
学生自读自悟,从不同角度“游赏”昆明湖景区,感受昆明湖的特点和作者的表达方式。
1、占颐和园总面积2/3的烟波浩渺的昆明湖又可以从哪些角度去欣赏它呢?请学生跟随一组图片从不同的`角度去直观地看看作者描写的不同景色。
2、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观察角度,练习边读边想象,通过朗读表达自己的感受。
3、学生交流分享朗读及感受。老师通过对比组词等语言训练,重点引导学生理解“滑”与“划”的意思差别,从而理解作者准确的用词。通过和学生一起想象不同狮子的形象,读好描写十七孔桥的句子,体会精湛的艺术和劳动人民的智慧。
4、今天这堂课我们按游览顺序,依次从不同的观察角度游赏了颐和园,你觉得移步换景究竟有什么妙处?(这次引导学生自己感受从不同角度抓住景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四、总结。
1、以“说不尽”引出颐和园的“世界文化遗产”的价值。
2、以“说不尽”引出选择重点内容写清楚的游记表达方式。
五、课后学习建议。
1、建议大家课后收集一些颐和园的资料,丰富自己对颐和园的认识;
2、把文中自己特别喜欢的句段读一读,记一记,下堂课再交流。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15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品位精彩词句,感受细致逼真的心理、动作描写。
2理解故事寓意并得到启示。
3积累文言词语并进行适当归纳。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品位精彩词句,感受细致逼真的心理、动作描写。
教学难点:
理解故事是对那些徒有外表、实质虚弱无能的人的讽刺。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的记忆里,一定珍藏着许多成语。今天,请大家说说你所知道的带有动物的成语。(学生发言)今天我们会学习一个成语:黔驴技穷,它来源于我国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短篇寓言《黔之驴》。让我们一起学习这篇寓言,看它讲的究竟是怎样的一个故事。
二初读文章,正音正字。
1散读课文,借助工具书以及书下的注释,读准字音。
慭(yìn)骇(hài)遁(dùn)狎(xía)(hǎn)
2听录音,再现故事情景。
(1)听录音,注意停顿和注音。
(2)散读。探究
3请一位学生朗读,其他同学点评。
4全班齐读。
三再读文章,复述内容。
1结合书下注释读懂课文并尝试复述课文,小声读并翻译。
落实好重点字词:船:用船。蔽:隐藏。窥:偷看。稍:渐渐地。慭慭然:小心谨慎的样子。遁:逃走。且:将要。噬:咬。异能:特殊的本领。习:习惯。狎:亲近而不庄重。计:盘算。蹄:踢。去:离开。
2交流。(哪位同学讲一讲这个故事呢?)
四深入文本,品读字词。
1驴是“庞然大物”,但“止技此耳”,它有哪些“技”?“止”表明什么?
“鸣”和“蹄”是驴的技能,“止”是只不过的意思,表现出驴看起来很强大,其实没什么本领的实质。
2“虎”是怎样逐渐认识、对待驴的?圈划描写虎的心理活动和动作的关键词句,抓住字词,品读批注。
“蔽”“窥”勾画出虎既好奇,又害怕的心情。
“骇”“遁 ”进一步刻画了虎的恐惧心理。
“稍出近之”、“往来视之”、“近出前后”、“荡倚冲冒”写虎一再试探,处处可见虎的.生性大胆和工于心计。
“跳踉大(口阚)”、“断其喉”、“尽其肉”、“乃去”,写出了虎的果断、干脆利落,志满得意的情态。
五质疑研读,把握寓意。
1大家在朗读的过程中不知有没有发现本文题目是《黔之驴》,可是文中写驴的却只有寥寥几笔,写虎的却笔墨很多,那题目为什么不是《黔之虎》呢?
尽管文中写虎的笔墨非常多,从开始的畏驴,到中间的察驴,再到最后的吃驴都写了,但这些变化过程均是围绕着对驴的观察和反应作出的。课文的主题是驴而非虎,课文的写法是以虎衬驴,本文写了虎的谨慎精明,也就暗写了驴的麻木、愚蠢。因而题目应该用“黔之驴”,而不能用“黔之虎”。
2寓言,或讽刺或有明显的教训意义,用借此喻彼、以小见大的手法,将大的道理隐藏在小的故事之中,让读者去领悟。
黔驴技穷这个成语比喻什么情况?齐读p133比喻说理的知识卡片。
3小结:寓言是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常常有讽刺或劝戒的性质。黔之驴是个庞然大物,却只有“一鸣”,“蹄之”两种防身之技,是一个虚有其表、实际无能的事物。老虎:在没有弄清对方底细之前,存有成惧心理;它谨慎小心,善于观察,反复试探,在摸清驴子的底细以后,反应迅速,行动灵活,大胆果断地攻击对方要害,立即致敌于死命,是一个机智、勇敢的形象。作者只不过借驴的形象,通过寓言这种形式(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讽刺了那些徒有外表、实质虚弱无能的人。
六布置作业:
1积累实词:“船”、“蔽”、“窥”、“遁”、“噬”、“狎”、“计”等词的含义,并进行归纳。(如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
2作者借驴讽刺了生活中怎样的人?写一段150字左右的读后感。
3从虎的身上我们能够得到什么启示?写一段150字左右的读后感。
(1必做,2、3二选一)
七板书:
黔之驴
柳宗元
虎 驴
惧 庞然大物
识
吃 技止此耳
黔驴技穷:讽刺徒有外表、实质虚弱无能的人
精明愚蠢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语文五年级教案11-15
小学五年级语文阅读教案11-01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11-13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教案06-06
小学语文五年级教案《挑山工》04-03
五年级小学语文教案07-22
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教案11-24
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01-31
小学语文教案五年级12-05
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教案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