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4-08-27 21:31:57 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精品】语文教案模板9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9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精品】语文教案模板9篇

语文教案 篇1

  【习作知识】

  诗文,诗歌和散文的合称。诗、词、辞、文章、名句、赋、曲、歌、格言等中短篇舒逸情绪的文字都可称之为诗文。诗歌是文学宝库中的璀璨明珠。古今中外的诗人,用生花妙笔写下了无数优美的诗篇。经过时间的筛选,流传下来的优秀诗歌已经成为超越民族、超越国界、超越时空的不朽经典,叩击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给人们以艺术的享受和熏陶。这次综合性学习就让我们一起踏进诗歌艺术的殿堂,在丰富多彩的诗歌世界里进一步感受诗歌的魅力,寻觅属于我们的那份感动。

  【习作思路】

  怎样才能写出一首好诗?

  充分表达自己的感情;

  读起来有韵味;

  选择有趣有创意的内容;

  生活中多观察,多发现,再加上自己的`想象。

  【写作方法】

  1.明喻法──描写事物的特点,适合描写实物和大自然景象。

  2.暗喻法──表现丰富的联想。

  3.阅兵法──表现景物的层次。

  4.排比法──表现节奏,加深印象。

  5.拟人法──活泼可爱、有趣。

  6.假设法──写出美丽的希望和想象。

  7.夸张法──制造特别效果、加深印象。

  8.疑问法──引起兴趣,深入思考。

  9.敝氐法──诗的“心跳”,节奏更明显。

  10.故事诗──将故事写成诗。

  11.呼告法──不论是否面对面相见,直接呼叫对方,使内容更深刻、生动。

  12.对话法──平易近人,如在眼前耳边,易接受。

  13.对比法──凸显内容、性质,包括颜色对比、形状对比、动作对比、事件对比、人物对比、空间对比……

  【习作指导】

  生活中处处有诗歌。天真的儿歌,朴素的民歌常在我们耳边回响。我们也可以试着来写一写诗呢?怎么样才能写出有韵味的儿歌呢?很简单!

  一、多细心观察身边的事物;

  二、多发挥想象力,可以把许多事物联想在一起。

  如:白云

  好多的棉花糖啊

  谁把它举得那样高,

  叫人看又让人尝不到。

  读了后让人觉得很美很有趣,想象力多丰富啊!

  如何才能有丰富的想象力呢?要用心用眼看世界。

  1、身体的眼,是肉眼。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因为有了它,我们可以尽情欣赏这世界的多彩。

  2、心眼。其实,每个人除了两只眼睛外,还有第三只眼呢!那就是想象力丰富的心。

  所以,平常除了要用肉眼细心观察身边的人、事物以外,更重要的是用最宝贵的想象力来写诗。如果你只是将肉眼看到的,耳朵听到的,不管三七二十一通通写下来,那这样的诗就少了美感,少了诗味呢!

  三、怎样写诗?应该注意以下五点:

  1、抓住生活中感受最深的人或事进行构思和立意,抒发情感。

  2、语言精练,生动流畅,有韵律感,给人美的感受。

  3、写诗时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多种修辞手法和象征烘托等表现手法。

  4、格式正确。做到

  平头:原则上每行第一个字要空两格,每行要对齐,但是,具有特殊意义的诗句除外。

  分行:每句一行,太长的也可以分成两行或三行。

  分小节:根据意思等不同因素空一行不写,再写另一小节。

  标点可加可不加,但具有特殊语气的句子最好加上疑问、惊叹等。押韵可押,可不押,但押韵较顺口。

  同学们,拿起笔,用你们动情的笔调去描绘这多彩的世界吧!

语文教案 篇2

  学习目标

  1.会认“谴、惰、俗”等七个字,会写“洪、暴、猛”等11个字。

  2.积累文中喜欢的句子。

  3.感情朗读课文,感受文中体现出的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教学准备

  录音机、小黑板、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出示课题:

  21 搭石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课题,你有什么问题吗?(学生可能会提什么是搭石?搭石有什么用?在什么地方搭石头?为什么要搭石头等相关问题)教师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归纳,整理出几个主要问题。

  二、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读一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并且在自己读明白的地方或者读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1.指名读课文,相机出示“谴责、俗语、协调有序、人影绰约”等词,指导读准字音。

  2.谁来读一读你已经读懂的句子或者自然段?

  如果学生读到一自然段,相机指导学生勾画并读一读写搭石的句子。

  三、出示挂图“看,这就是人们过小溪时踩踏的搭石。就是这一块块普普通通的石头,却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请大家再读一读课文,看看哪些词语或者句子能让你体会到乡亲们的美好情感,把他们划出来。

  1.小黑板相机出示几个重点句。

  “上了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上了年岁的人为什么会这么做呢?有什么感受?(指名说感受抓住重点词语“无论 只要一定踏几个来回直到”)你能把自己的感受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吗?(引导学生说出自己不同的感受,读出自己的体会来。)

  “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总会……人们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

  什么是“理所当然的事”?举几个生活中理所当然的事说一说。师归纳:对,像同学们刚才所说的都是理所当然的事,都是我们每个人不讲任何条件都应该做的事,是做了以后不求回报的事。那么课文中指什么事是理所当然的?说说你的感受,再带着自己的感受读一读。和小组同学演一演。

  四、乡亲们有什么样的美好情感呢?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第二课时

  一、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感受到了乡亲们美好的情感。同学们在上一堂课还在其他一些不明白的地方做了记号,今天咱们继续学习课文,把你还没读懂的地方提出来。(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读懂“紧走搭石慢过桥” 的俗语,体会景之美。)

  二、就在这美丽的山村,清澈的小溪中那一块块,一排排的搭石,联结着故乡的小路,更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在这个美丽的世界上,到处都洋溢着美好的情感,你们看,一个承诺也温暖了许许多多面临重重困难的'人们,请大家自己读一读小黑板上出示的短文《一个承诺》。“这是美国东部的—个风雪交加的夜晚,推销员克雷斯的汽车坏在了冰天雪地的山区,野地四处无人,克雷斯焦急万分,因为如果不能离开这里,他就只能活活冻死。这时,一个骑马的中午男子路过此地,他二活没说,就用马将克雷斯的小车拉出雪地,拉到一个小镇上。当克雷斯拿出钱对这个陌生人表示感谢时,中年男子说:“我不要求回报,但我要你给我一个承诺,当别人有困难时,你也尽力去帮助他。”在后来的日子里克雷斯帮助了许多人,并且将那位中年男子对他的要求同样告诉了他所帮助的每一个人。6年后,克雷斯被一次骤然发生的洪水围困在一个小岛上,一位少年帮助了他。当他要感谢时,少年竟然说出了那句克雷斯永远也不会忘记的话,“我不要求回报,但是我要求你一个承诺……”克雷斯的心里顿时涌起了一股暖流。”

  三、课文中,你最喜欢哪些句子?请自己再读一读,然后抄下来。(播放背景音乐:爱的奉献)

  四、各学习小组自学生字,对容易出错的字相互提醒。

语文教案 篇3

  教材分析:

  这首五言律诗师北宋诗人王安石的咏梅诗,全诗虽然只有20个字,却形象的描绘出梅花凌寒开放、洁白如雪、幽香徐来的独特魅力,表达了作者对梅花的赞美和喜爱。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会写2个一类生字。掌握一个偏旁部首“反犬旁”和一个新笔画“弯钩”。

  2、在观察图画感悟诗意的过程中,提高观察、理解、表达的能力。

  3、感受、欣赏美华凌寒、洁白、幽香的独特美,喜爱作者笔下的梅花。

  教学重点:

  感悟诗的'意境,正确书写2个一类生字。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配音磁带。

  教学时数: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

  1、熟读古诗,感悟诗意,背诵古诗。

  2、认读生字。

  二、教学过程:

  1、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不喜欢花啊?说说你们都喜欢什么花?那你们都知道这些花都是在什么时间开放的吗?有没有在冬天开放的花呢?什么花呢?(梅花)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描写梅花的诗。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2、熟读古诗,理解诗意,感悟诗境

  1)介绍诗的作者

  2)教师配乐范读古诗

  3)师领读,生齐读,指名读

  4)请同学说说诗的意思,给大家讲一讲。

  5)这是一种多么可贵的品质啊,不畏严寒,独自开放,在寒冷的冬天里飘香。

  3、认读生字,背诵古诗

  1)快速画出诗中的生字,并试着读一读。

  2)认读生字,说说你是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字的。

  3)小组之间进行认读比赛。

  4)齐背古诗,体味意境

  4、布置作业:背诵古诗

  三、板书设计:

  梅花

  王安石

  墙角一枝梅,

  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

  为有暗香来。

  第二课时

  一、教学内容:

  复习巩固生字,指导书写一类生字,熟背古诗。

  二、教学过程:

  1、复习巩固

  读生字,背诵古诗

  2、指导书写一类生字

  1)重点指导“独”的写法,注意“独”的笔顺,学习新的笔画“弯钩”,掌握偏旁部首“反犬旁”。

  2)一类生字组词

  花:雪花梅花

  独:孤独单独独自

  3、布置作业:写生字

  第三课时

  一、教学内容:

  复习巩固,处理课后练习

  二、教学过程:

  1、背诵古诗,指读生字、组词

  2、处理课后练习:

  1)读一读

  以各种形式朗读,指名读,小组读、齐读,积累词语。注意强调“数”的读音。

  2)引导学生观察,发现特点,重在教给学生发现事物规律的方法。

  3)读一读,背一背

  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注重积累。

  4)表达

  引导学生观察图画,鼓励他们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想法,发展学生语言思维,提高表达能力。

  3、布置作业:背诵全诗,读写生字。

语文教案 篇4

  教材简析

  “语文七色光三”中安排了4项内容:“练”是让学生在具体的运用实践中区别“她、他、它”的用法。“日积月累”中安排的是一首优美的小诗,鼓励学生熟读并背诵下来,更鼓励学生在课后再多读、背这样的诗。“知识窗”中介绍了几个特别的日子,告诉学生还要记住父母的生日。“听”的训练,要让学生带着问题认真倾听,了解短文内容,再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想象,讲故事。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这一理念。根据单元主题设计的相关语文学习活动“语文七色光”,体现了语文学习的综合性和多途径,突出了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课内外的沟通、语文知识与其他学科的整合及书本知识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教学中,主要是让学生在具体的学习实践活动中,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以体现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学习的主人,从而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增强学习语文的信心,不断提高语文素养。

  教学目标

  1毖嵴确使用人称代词。

  2蓖ü反复朗读掌握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激发学生积累诗歌的兴趣和愿望。

  3比醚生了解并记住几个特殊的节日,培养学生对亲人的关爱之情和对家庭的.责任感。

  4蓖ü听故事培养学生的听记能力、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策略

  结合本单元“关心、帮助他人”的主题和学生的实际,建议采用以下的方法。

  1痹⒘废坝谟蜗分小R导孩子在轻松愉快的游戏、有趣的活动和生动的情境中,认识语言、积累语言,开阔视野。

  2币孕∽楹献鹘涣鞯姆绞剑读一读,背一背,说一说,想一想,演一演,使学生在尽情享受快乐学习的同时,既能发展独立思考的能力,又能达到同学间共同提高的目的。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练

  1.读一读这3句话,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议一议每句话中应填哪个“tā”(她、他、它)?(提示学生区别“他、她”时,可根据字的偏旁识记,而“它”的字形结构是与人无关的,所以在表示除人以外的其他事物时,用“它”。)

  3.照样子,互相说几个这样的句子。

  二、日积月累

  1.课件出示诗歌《摘星星》。

  2.自己读一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4.同桌互相练习背一背。

  5.延伸知识:像这样的小诗你还会吗?

  6.布置学生课下再搜集这样的小诗,准备好后举办一次诗歌朗诵会。

  三、知识窗

  1.读一读。

  2.小组内互相说一说都知道了什么。

  3.引导学生说一说父母的生日:父母的生日分别是哪一天,你给父母过过生日吗?

  4.说一说今年的父亲节、母亲节、老人节是哪一天,在小组里互相说说你想在这些节日里为他们做点什么。

  5.说一说你还知道哪些特别的日子,该怎样做?

  四、听

  1.看图,仔细听录音,想想这个故事讲了什么内容。

  2.再听录音故事,说说胖胖的小手都为家人做了什么。

  3.想一想,兰兰长大以后,这双小手还会帮助家人和别人做哪些事情?同桌互相说一说。

  4.小组内互相讲一讲这个故事,并分角色演一演。

  5.指名讲故事,表演。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要求

  1、默读课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秀丽”和“流连忘返”造句。

  3、初步认识总分段式,重点学习第2、3自然段的写法。

  4、凭借对语言文字的朗读,感受庐山云雾的奇幻美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小黑板、课件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出示图片,简介庐山的云雾

  2、揭题,板书课题:庐山的云雾

  二、自读课文,了解大意

  1、提出自学要求:读准生字字音,将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思考:课文有几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讲了什么?

  2、学生自由读课文,讨论思考题。

  3、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读,纠正字音。

  指名逐段读课文,及时纠正,并说说每段讲了什么?

  三、齐读课文,说说课文描写了庐山云雾的哪些特点?

  四、教学生字新词

  注意下列字的字形

  幻添

  重点理解下列词语:

  秀丽尤其缠绕变幻千姿百态瞬息万变

  五、作业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写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听写生字

  秀丽尤其缠绕变幻千姿百态瞬息万变

  二、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默读思考:第一自然段共有几句话?每句话是什么意思?

  2、指名回答,互相交流,指导朗读

  第一句:“秀丽”是什么意思?(用找近意词的方法)用秀丽说一句话,齐读这句。

  第二句:理解“尤其”庐山的云雾特别在哪里?指导有感情地朗读1、2句。

  第三四句:在山上游览、漫步会有什么感觉?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

  启发想象,引读。

  3、有感情朗读第一自然段。

  4、小结:

  三、学习第二自然段

  1、自读课文,找出中心句,用~~~画出。

  2、齐读,说说这段是围绕庐山云雾的哪个特点来写的?(千姿百态)

  3、轻声读一读,说说“千姿百态”的意思,课文中的哪些句子写出了“千姿百态”?

  4、再读课文,说说作者用什么方法具体写出了云雾的千姿百态?

  5、师生共读课文。

  6、指导有感情的朗读,体会比喻句的'好处,引导背诵。

  7、小结:围绕中心句写出了庐山云雾千姿百态的特点。

  8、讨论学法:画出中心句——认识云雾特点——理清总分关系——感受云雾景象——练习背诵课文

  四、运用学法,自学第三自然段

  五、检查自学情况(读、背、议,了解作者怎样写清庐山云雾特点的。)

  六、齐读最后一段

  七、总结课文

  1、配乐朗读课文。

  2、小结:总分的写法突出了庐山云雾的三个特点——多、千姿百态、瞬息万变。

  3、引导学生背诵课文。

  板书:

  多

  10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

  瞬息万变

  庐山的云雾

语文教案 篇6

  教材简析先引导学生回忆回忆,再同桌说一说自己都会哪些本领。学生说的有可能是日常生活中学到的本领,如,煮面条、洗碗、干农活;也可能是在学校学到的本领,如画画、速算,弹钢琴,做手工。教师巡视,根据学生交流的情况适当总结评价,肯定学生积极好学的精神,开拓学生的习作思路。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写自己学会的一样本领,把由不会到会的过程写具体,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过程与方法

  1、写一写自己学会的一项本领。

  2、写的时候,要把由不会到学会的过程写具体,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3、培养学生自主修改作文的习惯。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2.培养学生努力学习本领,刻苦求知的愿望。

  教学重点要把由不会到学会的过程写具体,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努力学习本领,刻苦求知的愿望。

  课前准备

  1、表演绝招的`道具

  2、习作例文

  教学过程

  (一)定向观察收集素材

  1、同学们学习了《绝招》一课,都非常佩服小柱子的本领,同学们也很了不起,在我们的口语交际课上,也有许多同学大显身手展示了令人吃惊的绝招,比如我们班的“悠悠球冠军王欣”“滑板之王英豪”“溜冰之星刘浩”“小巧手吴雯绮”等同学,咱们这节课就来写写你的“绝招”,让更多的人了解你是怎么学会的,看看你的“绝招”是不是很吸引同学,好吗?

  2、板书课题1.回顾口语交际所学内容。

  2.齐读课题

  (二)合作交流拓展思路

  1.请一位准备充分的同学,进行演示,老师来扮演记者,进行采访,其余学生也可以就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提问。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

  举例一:一位同学表演绣“十字绣”。

  (1)提问:你什么时候学的?你绣过几幅作品?有什么窍门吗?

  (2)表演神态、动作:眼疾手快、专心致志、不慌不忙、穿针引线、灵巧、针线在手中跳跃……(引导学生准确表达)

  (3)表演的同学回答提出的问题,并介绍操作步骤。

  (4)引导学生有条理的介绍,用“先……然后……接着……最后……”清晰地表述。

  2.自由交流。

  首先交代本次习作的要求:教的人要说清楚自己准备教别人哪一招,应该怎么做?这一招好在哪里?你是怎么练成的?学本领的同学有什么疑难问题,可以马上提出来。学生自由组合,互教互学,自由交流。

  3.全班交流。

  在自由交流的基础上,每组推荐出介绍得好的、大家都感兴趣的到班上进行交流,共同探讨,进行评价。

  (三)放胆试写自主修改

  刚才同学的表演确实令大家佩服,“绝招”的讲述也非常清楚。只要我们勤学苦练,就能练就一身好本领。希望大家写作文时好好练习,把自己拿手的“绝招”有条理地表述清楚。1、学生仔细观察。

  2、表演的同学回答提出的问题,并介绍操作步骤。

  3、学生自由交流。

  4、全班交流。

  5、确定自己要写的内容。

  6、学生认真习作。

  7、初步修改自己的习作。

语文教案 篇7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三年级上册》是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的精神为指导,以《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为依据编写的,供实验班三年级第一学期使用。在保持前四册教材特色的基础上,三年级上册教材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从选编课文到设计练习,从内容安排到呈现方式及版式设计,又有新的突破。

  为帮助教师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更好地理解教材、使用教材,现就本册教材的基本结构、教材特点、学习目标及教学策略等方面做一介绍。

  一、教材的基本结构

  本册共有课文32篇,其中精读课文24篇,略读课文8篇。此外,教材后面还附有8篇选读课文。每个单元包括导语、课例和语文园地三大部分。课例由三篇精读课文和一篇略读课文组成。其中,精读课文后有要求认识和要求学会的字,还有课后练习题,略读课文前有一段连接语,既将前后的课文连接起来,又提示略读课文的学习要求和方法。在部分课文的练习题后,还安排有“资料袋”。第一单元和第五单元各安排一次综合性学习,分别是“我们的课余生活”“生活中的传统文化”。

  教材继续以专题组织单元,设计了八个专题。它们依次是:多彩的生活、名人故事、心中的秋天、细心观察、灿烂的中华文化、壮丽的祖国山河、科学的思想方法、献出我们的爱。每个专题内涵丰富,贴近儿童生活,体现时代特点,蕴涵教育价值。

  要求认识200个字,会写300个字。要求认识的字排在横条里,要求会写的字排在方格里,这些字一般安排在精读课文后。此外,教材在语文园地一、四、五、七还归类安排了一些要求认识的字。

  每个语文园地由五个栏目组成。其中有四个固定的栏目:“口语交际”“习作”“我的发现”“日积月累”;第五个栏目是机动栏目,为“宽带网”“趣味语文”“展示台”或“成语故事”,这四项内容分别在八个语文园地中交叉安排两次。

  全册教材的注音有以下几种情况:导语、课后练习、资料袋和语文园地里的不认识的字,只在全册书第一次出现时注音,后面出现均不注音;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里的不认识的字,出现一次注一次音,直到这个字要求学生认识为止。课文中的多音字随文注音,用方括号标出。学习伙伴的话和文章作者的姓名一律不注音。有些字在具体的语境中读音要发生变化,课文标注的是变调音或轻声。如,“黄澄澄”的“澄”,在课文里标注的是dēng。

  二、教材的特点

  (一)围绕专题组织单元,进一步加强教材的整合性

  前四册教材“以专题组织教材内容,加强整合”的编写思想,在教学实践中已经得到老师们的充分肯定。本册教材在继承中又有创新,从导语到课例、到语文园地,各项语文活动都紧密围绕本单元专题而展开,教材的整合性进一步加强,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强化导语的导学功能:

  从本册开始,每组单元前设计了专门的版面安排导语内容。导语的主要作用是揭示单元学习的内容,点明专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些导语还布置学习过程中的一些任务,为课文和语文园地的学习做好准备。每组导语都配有表现专题内容的背景图,用直观的方式更形象地揭示专题。如,第一单元,导语一开始就用诗一样的语言为学生描绘了五彩斑斓的儿童生活情景,点明主题,并用召唤性的语句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配以精美的反映儿童生活的画面,使学生很快进入本单元的学习情境中。第二单元导语在点明专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后,提出“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收集名人的资料,更多地了解他们。”目的是为后面口语交际“讲名人故事”做好了铺垫,使单元内的各项学习活动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2、加强了单元内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的联系与整合:

  在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之间,用一段流畅的文字,很自然地由精读课文过渡到略读课文,并提示略读课文的学习要求和方法,使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形成一个整体,更好地发挥训练阅读、迁移能力和陶情冶趣的功能。如,学了精读课文《陶罐和铁罐》,在略读课文《狮子和鹿》前有这样一段话:“《陶罐和铁罐》告诉我们应该正确对待自己和他人。下面这篇课文,又会给我们什么启发呢?认真读读课文,了解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再联系实际说说自己的体会。有兴趣的同学,还可以把这两篇课文联系起来,想想它们有哪些相同的地方。”这段话承上启下,既概括了前面精读课文所学的内容,又引出了略读课文学习的内容,同时还把两篇课文联系起来,提出略读要求。

  3、联系单元专题,加强单元教学内容的整合:

  如,第四单元专题是“细心观察”。本单元的四篇课文从不同角度反映了人们在观察中的发现。有观察鲜花,发现鲜花开花的不同时间;有观察蜜蜂,发现蜜蜂辨认方向的能力;有在玩耍中发明显微镜的;有在观察中发现骆驼特征,进而找到骆驼的。教材在导语中就建议学生留心观察,在《花钟》后又引导学生去观察周围的花和其他事物,还建议写观察日记。在《玩出了名堂》后安排小练笔“写写玩中的乐趣或收获”。“口语交际”让学生说说最近观察了什么,有哪些新的发现。“习作”让学生写一则观察日记。在“日积月累”中要求学生读背反映四季瓜果蔬菜的韵文。“宽带网”引导学生搜集和阅读更多的发明与发现的故事。可以看出,整个单元围绕专题内容,将听说读写等语文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各种活动之间相互联系,密切配合。前面有布置、中间有铺垫、后面有拓展、交流。单元内各部分成为一个互相联系的有机整体,有利于全面实现课程目标。

  对于这样的编排,审查意见这样写道:“每组教材能围绕专题合理有序地组织内容,精心设计学习活动。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学习内容与训练内容,阅读理解与口语交际、习作彼此关联,紧密结合。……使语文各项能力的培养训练能整体推进,协调发展。”

  (二)结合专题安排“综合性学习”,落实课程标准倡导的课程理念和提出的课程目标

  “综合性学习”作为和识字与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并重的一个内容,体现了语文课程的价值追求,即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如课标所指出的那样,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在于“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语文综合性学习以其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特点,更能在发展学生主动探索、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意识和能力上发挥重要作用。

  本册分别在第一单元“多彩的生活”和第五单元“灿烂的中华文化”两个专题中安排了综合性学习,一个是记录自己的课余生活,一个是了解生活中的传统文化。这两个综合性学习不但与阅读训练有着紧密的联系,成为该单元语文学习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且还是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的延伸和拓展。同时,它又将口语交际、习作和展示台有机地整合在一起,为听、说、写创造了必要的条件,提供了有意义的话题,体现了课内外的衔接、语文与生活的联系。

  如,第一单元的专题是“多彩的生活”。在导语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出各种儿童生活的画面后,安排《我们的民族小学》这篇精读课文,让学生感受不同民族的孩子在同一所学校里学习、活动的情景。在这篇课文后,提出开展“记录自己的课余生活”的综合性学习的要求,并提示记录的方法“可以用文字叙述,可以填表格,可以画图画……”。接着学习两篇分别表现孩子在草地上玩耍和假日里登山游玩的精读课文《金色的草地》和《爬天都峰》。考虑到教材初次安排综合性学习,对这一活动不太了解,如何进行综合性学习,掌握的方法还比较少,因此教材在《爬天都峰》后,编排了“综合性学习提示”,提醒学生注意记录活动进行得怎样,并提供记录的示范供学生参考。接着,教材用一段简洁的话语,概括前面所学课文的内容,引导学生学习介绍乡村儿童生活的略读课文《槐乡的孩子》。在语文园地里,“口语交际”让学生交流在课余都做了什么事,有哪些收获和感受,“习作”让学生写课余发生的事,“读读背背”编排的是反映儿童生活内容的古诗《小儿垂钓》,“展示台”用搜集邮票、阅读课外书、小组合作办图片展的方式,展示学生的课余生活。

  又如,第五单元专题是“灿烂的中华文化”。简短的“导语”点明专题之后,编排《孔子拜师》这篇精读课文,让学生认识古代大思想家孔子和老子,并在课文之后提出结合本单元的学习,开展“综合性学习”──“了解生活中的传统文化”的要求。怎么开展?教材提出了活动要求、活动内容和开展活动的途径等建议:“大家自由组成小组,先商量一下,打算了解哪些方面的内容,准备怎样开展活动,然后分头行动,用多种方式了解传统文化。”然后学习精读课文《盘古开天地》,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创造天地的一些神奇想象。接下来学习精读课文《赵州桥》,从建筑的层面,了解古代文化的灿烂和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课后安排“综合性学习提示”,引导学生进一步搜集资料,做好展示的准备。再用一段简短的过渡语,由古代建筑引到古代绘画,引导学生略读介绍《清明上河图》的课文《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最后,在“语文园地”的“口语交际”中,让学生交流在“综合性学习”中了解到的传统文化,在“习作”中写自己活动中最想写的内容。“日积月累”让学生借助生肖邮票,读背体现传统文化的十二生肖。在“展示台”中,引导学生用写春联、做风筝、办手抄报等形式,展示在“综合性学习”中了解到的中华传统文化。在这一单元的语文学习中,围绕“灿烂的中华文化”这一专题,开展听说读写各项活动,既培养了语文能力,又增进了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了解,增强了民族自豪感。

  综合性学习不是标准化的学习,它是个性化的、创造性的学习活动。对于综合性学习的安排,教材不仅提出了活动的内容,还体现了一个根本的指导思想:强调学生的主体性,也就是尽可能地让学生自己开展活动。这不仅表现在学习方式的选择上,也表现在学习内容的安排与组织上。教师应放手让学生确定具体内容,选择学习伙伴,自己制定活动计划,并按计划开展活动。活动中,教师要参与其中,有督促和检查。活动后,要通过不同的方式组织学生展示活动的成果,如,办小报,办展览,交流课外阅读的书籍。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感觉到,语文很有用,体验成功的快乐。

  开展综合性学习要因地制宜。各个地方、各个学校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教师可根据当时当地的实际情况,充分开发和利用各种语文教育资源,创造性地组织语文综合性学习,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目前,许多学校都在进行综合性学习的探索,积累了一些经验和做法。如,把语文综合性学习和单元整组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将综合性学习融入到日常教学中。在单元学习之前,先进行单元导读,让学生初步了解本单元学习内容,同时明确综合性学习的任务。然后,从多数学生感兴趣的一课开始进行精读训练,根据学习需要进行学习内容的重组。学习活动中,每一单课的学习都有课外实践活动的要求,将综合性学习贯穿到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当中。在学完本单元后,进行整体回顾和交流。我学到哪些知识,我掌握了哪些本领。并随机向课外拓展,展示交流综合性学习的收获。老师在教学实践中还可以创造出更多更好的方法来。

  (三)大量更新课文,合理安排精读和略读两种课文类型

  课文是学生积累和吸取优秀文化营养的主要凭借,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本册教材在选文方面,注意密切联系儿童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新编选的课文超过一半。有反映中外、城乡儿童生活故事的《我们的民族小学》《金色的草地》《槐乡的孩子》;有反映领袖、科学家优秀品质的《我不能失信》《奇怪的大石头》;有反映现代儿童关爱他人的《掌声》《给予树》《好汉查理》;有反映中华优秀文化、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的《孔子拜师》《盘古开天地》《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有表现秋天景物的《秋天的雨》《听听,秋的声音》。许多新选的课文角度新颖,有助于启迪学生的思想,如《矛和盾的集合》《狮子和鹿》。选文努力做到语言规范,在文字上做了认真的加工。课文体裁丰富,有散文、故事、诗歌、寓言、神话、科学小品,语言活泼,生动有趣,蕴涵着丰富的人文内涵,使学生不仅学到语言,在思想上也得到启迪,在情感上受到熏陶。

  从本册开始,课文分精读和略读两种类型,这是从阅读方法上对课文进行的划分。精读是认真仔细地研读,有时甚至需要咬文嚼字,结合联想和想象,加深对文本的理解。精读不但是充分理解阅读材料的重要方法,而且有助于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与精读不同,略读只要求粗知文章的大意,不要求字斟句酌。

  教材在部分课文的后面安排了“资料袋”,其形式有文字介绍,也有图片介绍等。“资料袋”一般是给学生提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一些知识。其中,有的是课文相关知识点的介绍。如,《我们的民族小学》课后安排的少数民族生活的图片,《蜜蜂》课后对蜜蜂采蜜的一些知识介绍,《玩出了名堂》课后对微生物作用的介绍。有的是介绍课文的主人公。如,《我不能失信》《奇怪的大石头》《孔子拜师》课后,有分别介绍宋庆龄、李四光、孔子的图片、文字。还有的是与课文内容有关的一些历史、风俗的介绍。如,《风筝》课后介绍风筝的历史,《给予树》课后介绍圣诞节的风俗习惯。设置这个栏目,其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更加主动地了解与课文有关的信息,拓展学生的视野,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同时也增强学习的趣味性。

  (四)改进课文和课后练习的编排,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1、改进课文的导学系统:

  灵活地在课文之前、课文之中或课文之后,以学习伙伴的口吻,提出思考的问题,引导学生读书、思考,逐渐悟到读书时应在什么地方想,想什么,怎样想,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围绕课文提出的问题,有以下几种情况。

  ⑴引导学生理解词句及课文内容。有的在课文的关键处提出思考的问题。如,《灰雀》一课,在“‘一定会飞回来!’男孩肯定地说。”这句话的旁边提出一个思考的问题:“这时候,小男孩在想什么呢?”有的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的意思。如,《陶罐和铁罐》一课,在“骄傲的铁罐看不起陶罐,常常奚落它”这句话的旁边,提出“‘奚落’是什么意思呢?我要往下读读看。”有的引导学生一边读书,一边想画面。如,《美丽的小兴安岭》文后,学习伙伴说“我仿佛看到了各个季节不同的景色”,启发学生一边读书,一边把语言文字迅速地转换成形象,想象课文描述的美丽景色。

  ⑵用感悟性、点评性的话语,提醒学生注意相应的内容。如,在《奇怪的大石头》里有一段李四光向老师提出问题的描写,学习伙伴在这段文字旁边,发出“李四光真会提问题”的感叹,这其实是引导学生留心李四光提出的问题,揣摩他思考、提问的方法。

  ⑶引导揣摩遣词造句的妙处和文章写法。如,《赵州桥》一课,在“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这句话旁边,提出“这句话这样写,好在哪儿呢”的问题;《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文后有“我发现课文是围绕一句话来写的”这一关于写法的提示。

  ⑷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如,《孔子拜师》一课,在“学习是没有止境的”这句话的旁边,学习伙伴说“联系生活实际,我能体会到这句话的意思”;《矛和盾的集合》一课,在“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旁边,提示“我还能用别的例子来说明这句话”等等。

  审查委员高度赞赏了这样的编排方式,他们在审查意见里写道:教材“导学特色突出”“导学内容丰富:有引导读书思考的,有引导动手实践的;有引导单项训练的,有引导综合运用的;还有的引导向课外延伸。形式多样:有的在课前引导,有的在课中引导,有的在课后引导。尤其课文中的导学设计有新意,把握适度。能紧密联系课文内容进行启发引导,有引导体会思想感情的;有引导领悟表达方法的;有联系实际,加以拓展的。对学生在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等方面给予启发、引导、示范,使学生学会学习。”

  2、改进课后练习的设计:

  课后练习,都是以学习伙伴的口吻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读书、思考、谈感受、展示学习成果,或用举例的方式,鼓励大家讨论、交流。

  与低年级教材“我会读”“我会写”的设计思想一脉相承,结合中年级学生心理发展特点,本册教材在课后练习的设计上,改变了过去以布置、要求的语气提出思考练习内容的叙述方式,采用了以激励的口吻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第一人称叙述方式。这不仅仅是形式的改变,而是体现了编写指导思想的变化。其中,有的是以“我能……”“我要……”的方式引领学生展示学习的成果。如,在《盘古开天地》一课之后,以学习伙伴的口吻提出“我能用自己的话讲这个故事”,取代过去复述课文的要求。有的是以“我们来讨论讨论……”“我们来交流交流……”这样一些富有激情的话语引导大家合作学习。如,在《我们的民族小学》一课之后,用“我很喜欢这所民族小学,让我们交流一下读后的感受。”有的用富有活力和个性的儿童化语言,激励学生认真朗读课文。如,“课文写得真美,我要好好读一读,再把喜欢的部分背下来。”“多么优美的古诗,我要把它背下来。”“课文使我很受启发,我要认真读一读。”“我们来分角色朗读课文。”

  有的课后练习鼓励学生独立阅读思考,探究发现,尽量自己解决问题。一种是提出不懂的或感兴趣的问题和大家讨论。如,《爬天都峰》一课,“老爷爷和‘我’爬上天都峰后,为什么要互相道谢呢?我们来讨论一下。”《掌声》一课,“从英子的变化中,我想到了很多,让我们交流交流各自的想法”。一种是以学习伙伴的探究为引导,激励大家有新的发现。如,《灰雀》一课,“我发现列宁非常喜欢灰雀,你发现了什么?我们都来说一说。”《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树木抽出新的枝条’中的‘抽出’用得真好。我们一起来找找这样的词语,体会体会。”这些都反映了教材在转变教学观念,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上的努力。

  审查意见这样写道:“以学习伙伴的口吻,提出思考的问题,启发讨论和交流,引导发现规律,激励学生展示学习的成果,如,‘读了课文,我有一些不懂的问题想和大家讨论’……这样的语句既符合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又为学生自读自悟、合作学习留有空间,也体现对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以及个性化感悟的尊重。”

  3、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积累语言:

  本册教材采用了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学习和积累语言,且较好地体现了让学生自主选择、主动积累的思想。

  一是在课后练习中加强了词、句、段的积累。引导学生把自己觉得好的词、句、段多读读,或抄一抄。如,“我把描写窗外安静的句子抄了下来,你抄了哪些?”“读了第二段,我好像看到了又高又陡的天都峰,我要把这一段抄下来。”

  二是教材之后列出词语表,体现对积累词语的重视。词语表中的词语,为本课要求写的字或以前要求写的字组成的词语,不穷尽本课所有的词语。这部分内容教师可结合教学实际做相应处理,要既灵活又扎实。

  三是加强了朗读、背诵训练,而且增加了自由度。课后练习大都是由学生自己选择背诵的部分,如,“课文写得很美,我要好好读一读,再把喜欢的部分背下来”“我要读出自豪的感情,还要把喜欢的部分背下来。”在此基础上,教师酌情推荐、检查和组织交流,既体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做到因人而异,又体现兼顾基本要求。

  4、紧密联系学生的阅读或生活实际,安排适量的“小练笔”:

  随着学生会认、会写的字的增多,学生写话的愿望日益增强。顺应学生心理发展的这一特点,本册在二、四、六、八单元分别安排了的四次小练笔,以加强读写之间的联系,增加学生练笔的机会。如,《小摄影师》课后安排了续写故事;《玩出了名堂》课后安排写写玩中的乐趣或收获;《美丽的小兴安岭》课后安排写一处景物;《给予树》课后安排替小女孩写几句感谢的话。这些内容的安排都紧密联系学生阅读和生活实际,使学生有话可说。“小练笔”以学生自主练习为主,教师可以鼓励他们注意运用课文中的一些表达方法和写作方法,但不要拔高要求,不要把它当作语文园地中的“习作”来对待。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了解小传特点,理清顺序。

  2、品味俭省、平实的语言。

  3、培养、提高学生网络环境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教学重难点:

  1.了解鲁迅先生的主要经历,解读鲁迅精神。

  2.品味俭省的语言,感受含蓄情感。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有这样一位父亲,他穷尽一生之力呵护着“十世单传的婴儿”,教给他在风沙扑面的世界上作为人的生存本领;有这样一位战士在他短暂的55年人生历程中“生命不息、战斗不止”;有这样一位良师益友,他的爱纵贯了长幼,跨越了尊卑……….他是伟人,也是凡人。

  同学们知道他是谁吗?(请在桌面上打开课件“鲁迅自传”)在你的心目中先生是个怎样的人?(请在空格中打上“你眼中的鲁迅”。)

  哪位同学想把你的评价展示给大家?

  (“转播”学生评价,演示给大家,并作简要评价)还有不同评价吗?(再“转播”,再简评)下面请大家阅读上“名人眼中的鲁迅”。

  “鲁迅眼中的鲁迅”怎样,请让我们一起走近鲁迅,去追寻他闪光的人生足迹。

  二、 明确学习重点、难点:

  课前,大家已作了预习,你认为应确定怎样的学习重点、难点?

  我结合课文确定了这样两个重点,请齐读。如果你还有补充请添补在下面“空格”内。

  三、自主、合作、探究

  (一) 整体感知课文。点击“自主、合作、探究”。

  首先请自主朗读课文,并思考:

  1、本文以 为顺序,以 为线索。

  2、概括各段大意。

  小结:

  1、本文以时间为顺序,以思想转折为线索。

  2、少年变故、青年求学、回国工作、著述情况。

  (二) 重点、难点突破

  我们已粗略了解了鲁迅的主要经历,请同学们按“shift键”进入“合作探究”,依据问题,再读课文,归纳梳理先生的人生足迹,窥探、感受先生的精神世界。

  了解自传特点,追寻伟人足迹

  阅读课文,两人合作完成下面的任务:

  梳理鲁迅在1881年到1930年 的'主要活动,并在文中划出 有关时间和事件的关键词句。

  品味含蓄语言,触摸伟人心灵

  1、联系你学过的课文,你能为鲁迅的童年补上“空白”?揣摩词语和标点,体会先生的感情,补上语言背后的“空白”。

  2、鲁迅为什么不走乡间子弟的老路?

  3、鲁迅为什么要选择学医?又是出于什么考虑决定弃医从文的?

  4、鲁迅回国后,为什么屡屡从这个学校辗转到另一个学校?

  5、传记是以写生平事迹为主的,而文章的最后一节写的是作者的著述情况,是否可以删除?

  下面我们来共同关注大家“合作研究”的成果。

  1、 在“表格”内“单击”出现先生主要经历,请对照。(有无疑问?随机点拨)

  2、 谁来读读第一段?你是怎样完成前2个问题的?为什么?

  3、谁回答第3个问题

  四、拓展延伸

  1.总结:我们今天学习了一篇名人自传。这篇自传以时间为顺序,选择生活中典型的,有代表性的材料成文,不能面面俱到,要详略得当,分清主次。对关键的事件要交代清事情的原委,让读者看的明白,理解的清楚,更重要的是,我们从鲁迅先生的自传中了解了先生热爱国家、人民、求学进取、自强不息、追求进步、不懈奋斗的伟大精神。鲁迅先生虽然并不生活在我们的时代,但他的精神有着跨越时空的永恒力量,激励我们为国家、人民而努力读书,不畏邪恶,正直自强。

  2.扩展:为了让同学们对鲁迅先生有更多的了解,更好的认识学习先生身上高尚的思想、伟大的品格,请同学们将你课下搜集到的关于鲁迅先生的语萃、事迹讲给同学们听,要求同学们试着谈谈你从中得到的收获。全体同学准备好摘记本,将你认为同学们交流中有价值的材料记录下来。

语文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 要求学生将参与体验的事情的经过写具体,能写出内容的部分细节。学习观察人物的动作、神态并细致地描绘出来。

  2. 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周围事物,多角度思考问题。学会如何写体验式作文,真实地记录全过程。

  3.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

  教学过程:

  一、创设神秘情境,导入新课

  1、同学们,今天,我在上课前准备了一份礼物,让同学们猜猜我究竟带来了什么礼物?

  2、让学生摸一摸,猜一猜。教师板书:铁锤 蛋

  3、设疑:铁锤和蛋之间会发生什么故事呢?教师板书:锤

  用铁锤锤蛋会怎样呢?

  4、教师继续设疑板书:锤不破

  二、创设情境,引导交流

  1、指导观察方法,回顾描写细致的方法

  “眼观六路”指观察面要多而广,从多角度去观察事物,就能把实物看仔细,看全面。

  “耳听八方”指要听好同学们议论什么,有什么举动、反应?

  描写细致的方法:动作、神态、语言、心理活动

  2、教师第一次表演铁锤锤蛋,让学生仔细观察,学生喊“5、4、3、2、1、在快要锤到的时候,突然停住了,这时学生精神高度集中,教室里非常安静。

  3、对刚才创设的情境引导学生进行口语交际,把你当时看到的说出来,把你当时的心理活动描绘出来。

  4、形容人心情紧张可以用哪些词语?

  5、教师继续表演锤蛋,请一名学生合作,让学生亲自体验此刻的心情,并说说感受。

  6、继续体验,和老师一起用铁锤锤蛋。

  7、让学生仔细观察,表演完请学生说一说铁锤是怎样锤的,鸡蛋是怎样破的?

  8请学生联系题目想一想,为什么题目是铁锤锤蛋锤不破呢?

  三、大胆评说,感悟语言

  1、讲故事。从前有一个人要请甲、乙、丙三人来做客,可是到了开饭时间还没来,主人便唠叨起来:“该来的,还不来。”不巧,这话被甲听见了,心想:怎么,我不该来啊?就走了。过了一会,主人问乙:“甲哪去了?”乙便如实相告,主人急了:“我没说他呀!不该走的走了。”乙听后,心想:“甲不该走,他走了,那么是我该走却没走了?”于是乙也走了。主人再次进屋,一看乙走了,非常着急,连声说:“唉,误会,误会,我没说他们俩,该来的不来,不该走的走了。”丙一听:“没说他们,那是说我了。”丙也走了。

  2、听了上面的故事,你懂得了什么?

  小结:像“铁锤锤蛋锤不破”这样一句话从不同角度理解有两种或多种意思,这种现象叫“语言歧义”,平时要注意。

  像这样的歧义现象还有比如说:“蓝钢笔能写出红字来吗?”等。教师适当拓展举例子来说明。

  4、说说“铁锤锤蛋锤不破”这句话中三个“锤”的意思,感悟这句话的`意思,感悟中国语言文字的博大精深。

  四、指导写作

  1、分组写锤蛋前、锤蛋时、锤蛋后,说清写作顺序,指名说一说前、时、后在写作中的时段。

  2、教师巡视指导写作。

  3、指名学生交流习作,每组各选派代表选读。

  五、教师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在游戏中作文,游戏中体验作文的快乐,还懂得 了中国语言文字的“语言歧义”现象,感悟到了中国语言文字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最后,我想送给同学们一首诗:(板书出示)

  铁锤锤蛋锤不破,

  语言文字奥妙多。

  观察描写细致些,

  体验作文快乐写。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经典教案07-18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3-05

语文《语文园地一》教案03-19

优秀语文教案 小学教案语文05-11

语文树教案12-05

有关语文的教案12-07

语文《大卫》教案02-16

语文活动教案01-22

语文经典授课教案01-23

语文长征教案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