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语文教案模板集锦9篇
作为一名老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教案9篇,欢迎大家分享。
语文教案 篇1
学习目标:
1、在真实的交际情景中锻炼口语交际能力,注意养成良好的听说习惯。
2、在交际情景中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助人为乐的美好品德。
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导看图,了解故事的起因。
1、今天陈老师想带大家到郊外走走。(课件:小河边的美景)大家看到了什么?(学生描述图中的美景)
(课件中传出哭声)是谁在哭呀?(出示:小兔的图片)
2、看着图,你有什么问题?
生可能问:小白兔为什么哭?他遇到了什么难题?什么事让小兔哭得如此伤心呢?……
3、引导学生看图并回答。
师:如果你是小白兔,你会想些什么呢?又会自言自语说些什么呢?(生发挥想象,个别练说)
二、借助情境,想象表达。
1、今天我们就一起小白兔过河吧!(点题)
瞧,是谁来啦?(在图中增加小花猫的图片)
小花猫见到小白兔会说些什么呢?会想些什么呢?
生:(个别说,要求将话说清楚、明白。)
其余同学:(声音、礼仪、态度,说得清楚、明白。)
2、师:孩子们,如果你们是小花猫你有什么好方法帮助小白兔过河呢?(课件:图2)
(1)四人小组合作讨论、汇报,(组织有效地讨论,人人参与)
讨论时一人扮小猫,其他小朋友扮小兔,认真听小猫说的方法,对每种方法给予不同的;
师:你觉得满意吗?(方法好不好)
(好,满意,应如何表示感谢;不好,不满意理由?又应如何对小猫说。)
小猫们想出的`方法,既可根据图中的,也可自已发挥想象,赞赏有创意的思考过程。
(2)各小组表演汇报,其他同学当小评委
对于各组扮猫、兔同学的表演,其余同学给予适当的(礼貌态度、语调语速)
三、动笔写话。
师:同学们都很爱开动脑筋、乐于助人,那么就让我们再动动笔把刚才你想到的一种好方法写下来吧!
(展示)指导学生如何将口头语言转变为书面语言
我想了个好办法帮助小白兔过河:
师:引导生对语句、格式、标点进行
四、
语文教案 篇2
《场景歌》是以“4个识字”为主题的识字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是一篇数量词归类识字课。本课把数量词分类集中在四幅不同的图画之中,让学生在感受美丽景色、感受美好生活的同时,认识事物,认识表示事物的汉字,感知不同事物数量词的不同表达方式。
全文共五节。第一节是一幅大海风景图;第二节是一幅山村田园风光图;第三节是一幅公园景色图;第四幅是少先队员活动的场面。这篇课文主要是让学生感受场景美,生活美,感知量词的用法,激发学生了解、观察大自然,并尝试用量词表达熟悉的事物。
一、教学效果
二年级的学生已经能借助汉语拼音准确地认读汉字。已具有较强的识字能力和学习经验,为本课时的认字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写字时还需在间架结构和关键笔画上多加注意,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他们已经能结合图片和上下文,欣赏美丽景色,感受美好生活,同时认识事物,初步感知不同事物数量词的表达方式。
课间休息,我设计了一项师生互动环节,不仅达到了休息的目的,而且也是对数量词的巩固。在巩固生字这一环节上我选择了学生最喜欢的“宠物小精灵”卡通图片,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二、成功之处
课堂上,我采用自主阅读法,放手让学生读书,并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抓住重点进行汇报的.形式,既促成学生有效理解课文内容,又激发了他们的学习激情。多种形式的认读,进一步巩固了学生的识字效果。为了攻克这一难关,我不厌其烦地指导学生运用多种形式朗读词语,边读边想象画面。这样,这些场景在学生头脑中会逐渐清晰起来。对于比较难理解的词语,利用图文结合的方式从直观画面结合自己生活经验来体会词语的意思从而达到水到渠成。另外,通过自主阅读、出示图片、展开想象、联系表达、趣味诵读等方式,让学生真正体会到量词的表达效果。
三、不足之处
1.教学本课时,我主要是通过引导学生想象画面、观察画面来领悟文中所体现的美丽景色。但文中的四处景物都是南方的景色,离学生的生活较远,使得学生的想象具有局限性,说得不够到位,在这一点上我还缺乏指导。如能“以讲促说”可能比看画面效果要好些。
2.教学评价语需要改进,多样化。过多地使用“很好,真不错”等俗套的评语,学生没有了新鲜感,没有了新意,学生发言欠积极,在这方面要想一些更好的策略来激发学生的说话的积极性。
3.本节课把量词的学习作为了重点,创新的、实践性的东西缺少了,如果让学生结合自己身边的场景也来自编场景歌就好了。
四、改进措施:
1.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更好地设计教学评价,使评语更有针对性、灵活性,更贴近低年级孩子特点。
2.在下一节课上课之前,或者利用课下时间对孩子进行拓展练习,以恰当地学会使用量词,并在课堂上即兴发挥,编出自己的《场景歌》来。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理解中国古代诗歌中“木叶”意象的意蕴,了解诗歌语言具有潜在暗示性的特质;提高诗歌的赏析能力;
2、学习分析与综合的方法。
3、引导学生养成咀嚼、回味的良好阅读习惯。
重点难点:
1、运用文中阐述的知识和道理指导学生进行诗歌鉴赏实践
2、通过诗歌鉴赏实践,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方法:
以“寻疑———追答———悟理”为线整体感知全文,把握文章精髓
教学过程:
一、导入:师生感情有朗读以下内容。
1、“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屈原《九歌?湘夫人》节选)
2、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甫《登高》)
(师:木与树、木叶与落木有什么联系,有什么区别?林庚先生的《说木叶》给了我们有益的启示。大家速读课文,思考讨论下列问题。)
二、说“木叶”
木与树相同又不同的地方,进一步强调了涛歌语言中的暗示性问题。我国是诗的国度,从劳动中产生了诗歌,经过了不算长的时间,到唐代就已达到顶峰,纵观古代诗歌,有许多意象由于具有相对稳定的感情色彩,诗人们往往用它们表现相似或相通的感情,“木叶”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气息。作者由诗人们钟爱的“木叶”人手,解析了树、树叶、木叶之间细微的差异,重点分析了木与树相同又不同的地方,进一步强调了诗歌语言中的暗示性问题。
但也有的时候,诗人把它组织在不同的意象体系里,使之表现不同甚至相反的感情。比如唐太宗爱桃花,写过一首咏桃涛:“禁苑春晖丽,花蹊绮树装。缀条深浅色,点露参差光。向口分千笑,迎风共一香。如何仙岭侧,独秀隐遥芳。”而杜甫却说“轻薄桃花逐水流”,把桃花贬得一钱不值。
作者林庚是著名的学者、诗人,本文中,他对“木”在形象上的艺术特征作丁极为精细的辨析,应该说对我们怎样体察诗歌艺术中的精微之处颇有启发。
三、给下列词语注音
A、袅袅( ) 桔颂( ) 灼灼( ) 皋( ) B、征戌( ) 瘐( ) 缠绵( ) 褒( ) C、翩( ) 荃( ) 干燥( ) 漂零( ) D、 漂泊( ) 迢远( ) 桅杆( )
三、朗读课文。
四、研读课文,讨论问题。
1、课文1—3段列举了我同古代诗歌中的什么现象?
2、古典诗歌中“树”与“木”的艺术特征、意思情味、适用场合有什么不同? (课文4、5、6段)
3、以“木”引起落叶的联想为例,说明诗歌语言的特质及其对诗人创作的意义。重点研究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指词语的形象色彩和联想的意义)问题。
(1)“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
从字面上讲,“木”就是“树”,二者是同一概念,但两个词形象色彩不同,引起的'联想不同。“木”具有着“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或者说木质的形象色彩,使人更多地想起树干,而很少想到非木质的叶子。“叶”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之外。
布置作业:练习:
第2课时 (总第76 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中国古代诗歌中“木叶”意象的意蕴,了解诗歌语言具有潜在暗示性的特质;提高诗歌的赏析能力;
2、学习分析与综合的方法。
3、引导学生养成咀嚼、回味的良好阅读习惯。
重点难点:
1、运用文中阐述的知识和道理指导学生进行诗歌鉴赏实践
2、通过诗歌鉴赏实践,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方法:
以“寻疑———追答———悟理”为线整体感知全文,把握文章精髓
教学过程:
一、复习课文,
(一)指出下列诗句的作者与出处:
1、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作者 出处
2、洞庭始波,木叶微脱。 作者 出处
3、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 作者 出处
4、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 作者 出处
5、叶密鸟飞得,风轻花落迟。 作者 出处
(二)请补足下列诗句的上下旬:
1、秋月照层岭, 。(吴均《谷柳恽》)
2、 ,海水扬其波。(曹植《野田黄雀行》
3、柔条纷冉冉, 。(曹植《美女篇》)
4、日暮风吹, 。(吴均《青溪小姑歌》)
5、 ,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二、品味下列诗句,谈谈你对它们的微妙的意味和表达效果的理解。
(培养学生体察、咀嚼、品味诗歌语言的习惯,培养融会贯通质疑思辩的能力)
第一组:
窗里人将老,门前树已秋。(韦应物)
树初黄叶日,人欲白头时。(白居易)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司空曙)
第二组:
水田飞白鹭,夏木啭黄鹂。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第三组:
萧萧马鸣,悠悠旆旌。(〈〈诗经〉〉)
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杜甫)
三、赏“柳”诗 品柳之意象
诗一: 咏柳 诗二: 垂柳
贺知章 唐彦谦
碧玉妆成一树高, 绊惹春风别有情,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世间谁敢斗轻盈。
不知细叶谁裁出, 楚王江畔无端种,
二月春风似剪刀。 饿损纤腰学不成。
诗三: 赠柳
李商隐
章台从掩映, 郢路更参差。
见说风流极, 来当婀娜时。
桥回行欲断, 堤远意相随。
忍放花如雪, 青楼扑酒旗。
附唐诗中的“柳”
柳,姿态婀娜,摇曳多姿,受到历代文人墨客的青睐,常用来作为抒情言志的对象。唐诗中的咏柳佳作更是不可胜数。其中当数贺知章的《咏柳》诗最为著名: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诗歌一反前人以杨柳的形象形容美人身段苗条的写法,而使杨柳化身为美人“碧玉”而出现,用拟人的手法形象地刻画出杨柳那曼长披拂的枝条、嫩绿的新叶在春风吹拂中的迷人的姿态。
在唐朝诗人中,对柳最有感情的当数李尚隐了。在他的诗集中,以“柳”为题的多至十几首。《赠柳》诗描绘春柳风姿:
章台从掩映,郢路更参差。
见说风流极,来当婀娜时。
桥回行欲断,堤远意相随。
忍放花如雪,青楼扑酒旗。
“掩映”“参差”写柳色或明或暗、柔条垂拂的繁茂景象,“风流”“婀娜”写柳的体态轻盈,花飞似“雪”则把春柳的繁华写到极致。
而《柳》是写秋日之柳: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写秋柳,又以春柳作比。春日之柳的繁盛,正反衬出秋日之柳的枯凋;春日愈是繁华得意,愈显出秋日之柳的零落憔悴。
同是咏柳,诗人却表现出截然不同的感情:写春柳,突出其对春柳繁华的欣喜之情、爱惜之情;写秋柳,则表现诗人对秋柳稀疏衰落的悲叹之情。
咏柳,在唐诗中常被用以赋别。罗隐的《柳》就是运用比兴手法,借助春柳的形象,写暮春晴日长安城外、灞水岸边送别情景的:
灞岸晴来送别频,相偎相倚不胜春。
自家飞絮犹无定,争解垂丝绊路人。
在赋别诗中,诗人一般以折柳相赠惜别。如戴叔伦的《堤上柳》:
垂柳万条丝,春来织别离。
行人攀折处,是妾断肠时。
施肩吾的《折杨柳》:
伤见路旁杨柳春,一重折尽一重新。
今年还折去年处,不送去年离别人。
而雍裕之的《江边柳》则别出新意:
袅袅古堤边,青青一树烟。
若为丝不断,留取系郎船。
诗中女主人公不仅没有折柳赠别,倒希望柳丝绵绵不断,以便把情人的船儿系住,永不分离。
另外,白居易的《勤政楼西老柳》用简括的笔触勾勒了一幅“临风立马图”,又是诗人的自画像:
半朽临风树,多情立马人。
开元一支柳,长庆二年春。
而唐彦谦的《垂柳》诗又别有寓意:
绊惹春风别有情,世间谁敢斗轻盈。
楚王江畔无端种,饿损纤腰学不成。
这首诗不仅写出垂柳的婀娜多姿,别具柔情,而且联想到楚灵王“爱细腰,宫女多饿死”的故事,托物寄兴,讽刺矛头直指皇帝及其为首的封建官僚集团,于柔情中见犀利,于含蓄中露锋芒,堪称“咏柳”诗一绝。
第3课时 (总第77 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中国古代诗歌中“木叶”意象的意蕴,了解诗歌语言具有潜在暗示性的特质;提高诗歌的赏析能力;
2、学习分析与综合的方法。
3、引导学生养成咀嚼、回味的良好阅读习惯。
重点难点:
1、运用文中阐述的知识和道理指导学生进行诗歌鉴赏实践
2、通过诗歌鉴赏实践,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方法:
以“寻疑———追答———悟理”为线整体感知全文,把握文章精髓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上节课学习内容。
二、鉴赏下面一首古诗:
咏 蝉① 骆宾王
西陆②蝉声唱,南冠③客思深。
不堪玄鬓④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 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 谁为表予心?
① 注:这首诗作于高宗仪风三年(678年)。当时骆宾王任侍御史,因上疏论事触忤武后,遭诬,以贪赃罪名下狱。
② 西陆:指秋天。③ 南冠:指囚徒。 ④ 玄鬓:指蝉。
试从思想内容、表达技巧方面鉴赏这首诗。
答案:这是一首咏物言志诗,涛人借对蝉的吟咏,抒发了自己虽有高洁的品性,但不为时人所 了解,相反还被诬陷入狱,在狱中深深怀想家园的思想感情。
三、赏“梅”诗 品梅之意象
诗一: 早梅 诗二: 山园小梅
齐己 林逋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
梅花
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
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
惟有暗香来。
三、布置
作业:课外朗读唐宋诗词,体会诗中的意象。
课后
语文教案 篇4
一、教学目标
1.认识14个生字,1个多音字,会写6个字。
2.学习课文过程中自主积累词语。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最后一个自然段。
4.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体会幸福来之不易,只有不畏艰险,克服生活中的重重困难,才能享受到幸福的生活。
二、教学重点
1.会写6个字,并且做到端正、整洁,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
2整体会课文内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教学难点
体会人们对幸福的渴望,感悟到只有不畏艰险,克服生活中的重重困难,才能享受到幸福的生活。
四、教学准备
1.生字卡片。
2.教学课件。
五、教学课时
2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板书:鸟)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鸟?
2.(板书:幸福)你见过幸福鸟吗?看到这种鸟的名字你想到了什么?
3.我们一起来学习第31课。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用你喜欢的方式读书(可以自己读也可以和小伙伴读),有不认识的字请拼音朋友帮助你。读完课文把生字画下来,再读一读。
2.小组同学在一起读生字卡片,互相帮助读准字音。
3.教师出示生字词卡片,学生认读(可指读、开火车读、分组读)。
4.自己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并和同桌交流。
5.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思考:为什么要去寻找幸福鸟?
(三)引导想象,读中感悟。
1.人们为什么要寻找幸福鸟?(第一、二自然段)
(1)引导想象:生活中没有河流和田地,没有小鸟和花草是什么样子?
课件出示图片:风景优美的环境和荒凉环境的对比。
体会旺嘉的家乡是多么荒凉,生活是多么贫困。
(2)朗读第一自然段。
(3)寻找幸福鸟要过三道难关,旺嘉为什么还要去?他会对家人和朋友们说些什么?体会“自告奋勇”的意思,读一读这个词。
2.旺嘉在寻找幸福鸟的路上过了哪三道难关?自己读文找一找并做出标记。
3.集体交流。
(1)旺嘉过“乱石滩”时踩在石块上,他疼吗?为什么还要踩上去?你觉得他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2)读第三自然段,注意评价,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读出旺嘉的勇敢。
重点句:“……每一块石头都像锋利的刀子。旺嘉勇敢地踩上去,双脚被扎破了,鲜血直流。”
(3)来到“沙漠”,旺嘉又遇到什么困难?
课件出示:一望无际的沙漠景象。
填空引导想象:旺嘉渴了,饿了,他昏倒了,醒来后。
走出沙漠时,他已经瘦得皮包骨头了。
读词“忍饥挨饿”。
(4)读第四自然段,通过评读、范读重点指导后两句话。
(5)同学们,此时你最想对旺嘉说什么?
(6)旺嘉已经过了两道难关,他是多么勇敢,不畏艰险,第三次他又遇到了什么困难?他克服了吗?通过朗读读出他的勇敢。
4.旺嘉终于找到了幸福鸟,他对幸福鸟说了什么,幸福鸟就跟他一起回到了家乡?
5.有了幸福鸟,旺嘉的家乡变成了什么样?
课件展示:家乡从荒凉贫瘠到富饶美丽。
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6.旺嘉为家乡的人们带来了幸福,人们会怎样称赞他?
(四)回顾全文,整体感知。
旺嘉克服了重重困难,才找到了幸福鸟。是什么力量让他这么勇敢?(引导学生感受人们对幸福的渴望)
(五)作业设计。
1.把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2.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一个自然段。
板书设计
幸福鸟
自告奋勇对幸福的渴望
乱石滩锋利——扎破
沙漠忍饥挨饿
雪山看不见——摸索勇敢
不畏艰险
克服困难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出示生字卡片,学生做猜字游戏。
2.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做到有感情。
(二)词语积累。
学习课文后,你喜欢文中的.哪些词语或句子?读或背给大家听。
(三)自主识字。
1.出示生字卡片:抢读生字。
2.独立识记。
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本课要求会写的6个字?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记忆)
(四)指导书写。
1.按照结构特点给6个字分类:左右结构的字有3个,可以重点指导。
2.指导书写左右结构的字。
左窄右宽:顶、拦
左右相等:乱
3.教师范写。
4.学生练习书写。
(五)作业设计。
1.抄写生字词。
2.把自己喜欢的词语或句子抄写在“采蜜集”本上。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8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为什么说青海湖是梦幻般的湖。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导语:在前几课,我们观赏了阿里山的云雾,领略了江南的美景。同学们想不想到被誉为“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的青海省去旅游?那里有一处令人神往的湖泊——青海湖。(板书课题)
2.演示一组照片后,简介青海湖
(1)先让学生自由说,可根据课前搜集、了解到的有关青海湖的.资料,知道多少就说多少,教师对搜集信息能力强的同学给予表扬。
(2)教师作适当补充:青海湖蒙语叫“库诺尔”、藏语叫“错温布”,也就是“青色的湖”的意思。青海潮的流域面积比湖面大10倍,有50条短河从三山的四面八方汇入,没有出海的通路,因而是我国最大的内陆湖。青海湖湖水含氧量少,含盐量最大,是一个咸水湖。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默读课文,想想作者从哪几方面描写了青海湖。
三、自主诵读,合作交流
1.现在请你选择自己最喜欢的自然段,有感情地朗读给你的同桌听,并跟同桌交流自己喜欢的理由。
2.谁愿意把自己最喜欢的部分有感情地朗读给大家听?
四、重点品读、感悟
1.你认为课文中的哪些句子写得好,好在哪儿?
2.“谁能相信这是大自然的现实,而不是大胆的梦幻呢?”联系课文内容,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
附: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了解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怎样描写青海湖的。教学的难点是联系课文内容,说说“谁能相信这是大自然的现实,而不是大胆的梦幻呢”这句话的意思。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自己发现问题,在读书、思考、讨论中解决问题,并引导学生抓住重点问题进行深入探究,运用激励手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人,教师适当给予点拨。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读背成语或熟语,积累语言。
2、阅读短文,在读懂内容的基础上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习写读后感。
4、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练习写小发明论文。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 :
1、课外注意读书,准备写读后感;
2、意观察周围的事物,为改进、发明做准备。
教师准备:一篇适合学生多角度思维,易于写读后感的文章。
教学时间:5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读读背背)
一、完成“读读背背”。
1、自由读词语,注意读准确。
2、小组接读、接背。
3、比赛:看看谁记住的词语多。
二、完成“阅读”。
1、自由读短文,了解大意。
2、仔细读短文,边读边思考文后练习题,可以在文中圈点标画。
3、小组内合作学习。
(1)自由读短文,边读边思考文后练习题,可以在文中圈点标画。
(2)交流文后练习题的答案。
4、全班交流。
(1)流下美好的怀念,是因为大桥下的`景色很美;引起我的恼恨,是、因为石阶造得多而陡,让外婆因背我过桥而“遭罪”,其实是含蓄地表达作者对外婆的爱。
(2)短文表达的是作者对家乡的眷恋,对外婆的怀念之情。
(3)朗读比赛:评选小小朗诵家。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运用方法认字、写字、积累语句。
2、学生通过交流想一想自己应该怎么办
3、引导学生勇敢的说出自己的想法,向同学们展示
4、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
过程与方法:
充分体现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放手让学生去观察、讨论,鼓励学生发表个人见解在学生充分自学的基础上,检查认读和识记情况。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创造性的语文教学活动,让语文园地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的乐园;让学生学会发现语文知识的规律,并且联系生活创造性的学语文、用语文。
教学重点掌握和运用两种识字方法。
教学难点积累词语和句子。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我的发现
1、有个小女孩发现了两种有趣的识字方法,你想知道是什么吗?
⑴课件出示小女孩的话:
⑵动脑筋,找规律:
课件出示第一组生字:
课件出示第二组生字,用同样方法学习。
⑶检查生字认读:
①齐读。
②指名读
③开火车。
⑷我们学过得哪些字可以用加一加、减一减的方法认记?
2、读读想想:
⑴课件出示词语,学生认读。
⑵这些词有一个共同点,你发现了吗?
(都有一个张)
⑶同一个字在不同的词中意思就不一样。引导学生理解各个词中“张”的意思:
“张贴”、“东张西望”、“张开嘴巴”学生演示理解。
“一张画”用实物讲解。
“张爷爷”的'“张”是人的姓。
“开张”在句子中理解,如:某某饭店今天开张了。
自己练读。
齐读。
学生自主观察。
自主发表见解,集体归纳方法:
减一减。
运用归纳的方法自主识字:
票、元、旦。
用生字扩词巩固: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积极主动的投入到这节课的学习中去。
二日积月累
1、我会读:
⑴课件出示词语,学生自由练读。
⑵谁想读给大家听?比一比谁读的好。
2、读读背背:
⑴课件出示儿歌。
教师范读。
⑵生自由练读,也可同桌一起读,互相帮助。
⑶检查自读情况:
⑷生尝试背诵。
⑸检查背诵情况。齐读。
(也可采用多种方式认读)
分别用“照顾、精彩、奇妙”口头造句:
①自己思考。
②指名说,及时纠正错误。
③同桌互说。
①齐读。
②男女生分读。
③指名读。
通过交流,互相正音能更好的掌握。
语文教案 篇8
《望岳》教案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认识泰山雄伟神奇的景象
2、理解、学习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
3、探究文学作品风格与作家个人遭遇之间的关系
【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
大家都知道五岳之首的泰山吧?你能否用词、短语或语句来描绘你印象中的泰山呢?(简单点评后转入杜甫的《望岳》)
二、教学新课
(一)作者及背景简介
(二)朗读诗歌
1、老师范读《望岳》。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把握五言古诗的诵读节奏。
2、全体学生齐读。
3、学生推荐朗读,其他学生点评。
(三)了解诗的内容
1、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
2、全班交流问题及解答。
3、学生说说诗句的含义。
(四)再次朗诵,要求学生一边听一边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和意境,想象诗人当时望岳的情景。
出示问题,小组研讨:
1、杜甫眼中的泰山有何特点?从哪些地方看出来?
2、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全诗没有一个“望”字,却句句写向岳而望,并且角度有别,有远有近,有虚有实。试以两句一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样的不同?
——研讨后,师生共同赏析:
“岱宗”两句:“远望”(补充背景常识:此句说的是泰山山脉,它在山东中部,从东平湖东岸一直延伸到淄博市南,长约200公里。)
问(1):“夫”是个虚词,首句意思只在“如何”(怎么样)上,试比较“岱宗如何”和“岱宗夫如何”在语气上有什么不同?(加“夫”则惊奇、赞叹之情更明朗,也更强烈。)
问(2):此句写出了泰山的什么特点?诗人是如何写的?对你有何启发?(没有抽象地说,而是别出心裁的写出自己的体会,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的高。
“造化”两句:“近望”问:能否通过对这两句品度,各用一个字分别概括诗人眼中泰山的特点?(“神”或“秀”,“高”。这两句诗突出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
“荡胸”两句:“细望”问:展开合理的联系和想象,用你的语言再现当时的画面。
“会当”两句:由“望岳”想到了将来的“登岳”。
(五)进一步感悟作者情感
1、问:年轻的诗人科举不第后游历齐赵,见到了泰山,写下了这首诗,在诗中你能看出任何科举败后消极颓废情绪吗?那整首诗给你的.感受是什么?(诗人热情赞美了泰山的神奇秀丽,流露出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尤其是最后两句,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魄,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你还能联系到意境相同的哪些诗句?(王之焕“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敢于进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2、再次齐读诗歌,读出感情来。
(六)感受诗人高超的写作艺术,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问:这首诗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绝唱,谈谈这首诗什么地方最吸引你,指出来并说明理由。
(示例:1、炼字。钟——将大自然人格化、拟人化,把大自然写的有情有义。割——从山的北面看,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像被一把硕大无比的刀切割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2、哲理美。3、虚实相生......)
(七)背诵古诗。(齐背)
(八)练习
1、《望岳》的颈联是:
2、总括泰山的全貌,突出它的雄伟高大的山势的句子是:
3、描写近望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色和巍峨高大的形象地句子是:
4、表现诗人欣赏泰山而入神的句子是:
5、充分表现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成为千古名句的句子是:
6、包含一切有所作为的人都应具有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哲理的诗句是:
7、明全诗主旨并表达作者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有人生哲理)的诗句是:
8、诗人细望泰山而时间之久,表现对祖国河山的热爱的诗句是:
语文教案 篇9
阅读大地的徐霞客教学目标:
基础性目标:
1. 学会本课生字词。
※2. 通过反复阅读,知道徐霞客“奇”在哪里,领悟课题中“阅读大地”的含义。
△3.品词析句,体会徐霞客淡泊名利、不畏艰难、锲而不舍、求真求实的`科学研究精神。
发展性目标:
1.品词析句,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
2.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3. 激发学生探索自然奥秘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质疑激趣。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阅读大地的徐霞客》,看到课题你有哪些疑问?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
2.学习生字。
3.提问: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
三、细读课文,品词析句。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思考:徐霞客“奇”在哪里?边读边做批注。
2.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
四、拓展延伸,深化主题。
现在让我们再来看课题《阅读大地的徐霞客》,你对阅读大地是怎样理解的?
此时你对徐霞客这位奇人产生了怎样的感情?让我们带着这种感情,再来读一读课题。
五、作业超市。 人看病,观众在家中通过网络观看演出。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经典教案07-18
优秀语文教案 小学教案语文05-11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3-05
语文《语文园地一》教案03-19
语文《春》教案03-08
语文复习教案02-28
语文阅读教案02-20
语文《丰碑》的教案03-01
语文上册教案03-05
语文草原教案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