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语文教案范文汇总5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教案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教案 篇1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主要讲述了玄奘西行取经的前因后果、艰苦历程,表现了玄奘和尚严谨治学,百折不挠的精神以及他对中国佛教的发展好东西方文化交流所作出的卓越贡献。
【设计理念】
减少繁琐的分析讲解环节,给予学生充分探索、发现的时间和机会。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课文,在主动、积极的思维活动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获得思想启迪。
【教学目标】
1.通过默读课文,了解玄奘西行取经的艰苦过程好传奇经历,体会玄奘严谨治学、百折不挠的精神。
2.认识生字“奘、缉、僧”;积累“缉拿、束手无策、百折不挠、传奇、家喻户晓”等词语。
【重点难点】
玄奘西行取经的艰苦过程及西行取经的巨大影响。
【教学准备】
《西游记》中有关唐僧西天取经的视频及取经线路图。
【教学时间】
一课时
【设计流程】
一、激趣引入,理解题目。
1.播放《西游记》中的片段,简介玄奘:该片以神话的形式讲述了唐僧师徒四人历尽艰辛,终于到达西天取得真经的故事。其实,《西游记》中的唐僧在我国的历史上确有其人,他叫玄奘,唐代的高僧。他在国内遍访名师,感到所学分歧,难得定论,便决心到天竺学习,求得解决。于是,他在唐太宗年代,就从凉州玉门关西行赴天竺,在那烂陀寺从戒贤大师受学,后又游学天竺各地,于贞观十九年回到长安。他译出经、论75部,共1335卷,并撰有《大唐西域记》一书,成为研究印度等中亚等地古代历史地理和从事考古的重要资料。
2.读题,说说自己对题目的理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悟。
课文主要写了谁的什么事?
三、再读课文,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1.说说唐玄奘是个怎样的.人?
2.唐玄奘西行取经的原因是什么?
3.唐玄奘西行取经的时间、路线是怎样的?
4.唐玄奘西行取经遇到了怎样的困难?
5.唐玄奘西行取经产生了哪些影响?
四、细读课文,重点解决以上问题。
1.带着以上的问题自学课文。
2.小组交流自学的情况:分享各自的收获,提出在自学过程中产生的疑问及未能解决的问题,集多人的力量解决疑难。
3.汇报点拨,深入理解课文。
理解唐玄奘西行的路线、时间时,结合课件,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玄奘西游去回的路线及在什么地方遇到的困难及对待困难的方法。
说说玄奘西行取经的事迹中,给你印象最深的场景或细节是什么。对此你有怎样的感受?
五、巩固练习,拓展交流。
1.选择文章中自己最深刻的内容复述。
2.你知道哪些中国古人或现代人不畏艰险,为促进文化交流做出贡献的故事?
语文教案 篇2
一、教学目标:
1.认识作者反对臆断、重视考察的观点。
2.了解记叙、说明、议论相结合的写法。
二、教学设想:
1.结合语境揣摩词类活用后的具体含义。
2.理清思路,背诵全文。
3.安排二课时。
三、教学内容与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简介作家作品;疏通文意。
(一)预习课文、实词析疑:
鼓:①乐器。例。噌吰如钟鼓绝。②击鼓;例:一鼓作气。③弹秦。例:令赵王鼓瑟。④鼓动、掀动。例:微风鼓浪。
是:①是。例:问今是何世。②正确。例:辨清是非。③这、这样。例:是说也。所在皆是也。
得:①得到、找得。例:得双石潭上。②能够。例:因得观所谓石钟者。③收获。例:此余之所得也。
遗:①遗留;例:先帝之遗德。访其遗踪。②遗失、遗弃。例:得遗金一饼。
鸣:①鸟叫。②一切物体发出声音。例;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徐:慢慢的。与”疾”相反。
适:往。
固:①巩固。例:固国不以山溪之险。②坚决。例:相如固止之。③本来。例:余固笑而不信也。
莫:①不要。例:莫用众人之广议也。②没有谁。例:莫不响震失色。③通暮(mù)。例:莫夜月明。
磔磔:见注释。
罅:见注释。
当①对、向。例:当窗理云鬓。②阻挡。例:豺狼当道。③抵敌。例: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操者。④在。例:有大石当中流。
向:①去向。例:闻操已向荆州。②从前、刚才。例:寻向所志。与向之噌吰者相应。
斤:①重量单位。②斧头。例: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二)导入新课。
提问:这篇就是说跟我们刚学过的《游褒禅山记》有相同之点吗?请说出主要的。(都有记游的内容,都有相当多的议论成分,”记”和”议”又都是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
指出:能看出这些相同点,说明同学们能够举一反三,这是阅读能力提高的一个标志。这两篇文章还有一些不同点,而且是很大的不同。这一点现在先不讨论,但同学们在诵读过程当中要认真加以领会。现在请看”预习提示”的第2段。
提问:“未能进一步从”形“的方面作全面考察”这句话是对苏轼的批评吗?(是。)这个批评是严了一点?
教师作解释后,进一步指出: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有一个过程,一开始不完善是难免的。苏轼的论断被人们承认八百年之久,这是很了不起的。
(三)教师示范背诵全文和学生齐读全文。
要求学生在听教师背诵的过程当中给难字注音,并认真品味每句话的语气。
教师背诵完毕,出示小黑板,再次正音:
蠡(lǐ)枹(fú)铿(kēng)磔磔(zhézhé)噌吰(chēnghóng)罅(xià)窾坎(kuǎnkǎn)莫(mù)镗鞳(tāngtà)识(zhì)无射(wúyì)
指出哪些通假读的字(莫、识),哪个字是古音异读(射)。
正音后学生齐读全文。
(四)划分结构的探究主旨。
说明:本文说的是石钟山命名的来由,文中的叙事因此而发,言论也因此而发,用的是卒章显志的写法,全文的结构都是为“显志”服务的。作者的“志”即文章的主旨在最后一段说得十分明白,首先抓住作者的“志”,全文结构就可以一目了然。据此,这五项内容拟采用“倒析法”,也就是从最后一段着手分析,先探究文章主旨。这种分析是纲要式的,目的是使学生获得一个统率全文的初步概念,然后在诵读过程当中逐步加深体会。
1.主旨的分析。
提问:先将最后一段读一遍,从中找出两句话来说明作者的意图(“叹郦元之简,万而笑李渤之陋”)。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①文章开头提的正是这两个人关于石钟山山名来由的说法,前后对照,可见作者用心;②这两句被置于文末,正是“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
提问:作者这一“叹”一“笑”,有什么深刻含义?(郦元是经过实地考察的,然而“言之不详”,所以使人有“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之疑,这是可叹的;李渤“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这种做法本身就很可笑,是自欺欺人之谈。)
提问:作者依据这两件事提出了怎样的观点?(反对臆断——“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担倡实地考察——“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
2.结构的分析。
现在再来看看作者是怎样依据这个主旨给全文作出恰当的布局的。
学生概括第1段大意。(“对石钟山命名缘由的两种说法表示怀疑”。)
问:这是作者的言论,它跟下文叙事有什么关系?(疑而后察。)作者对郦说用“人常疑之”,对李说则用“余尤疑之”,从这里可以看出什么问题来?(“人常疑之”,我未必疑,或疑参半,不是完全否定,但仅据文字表面意思,又难以肯定;“余尤疑之”,疑的程度胜过他人,有否定之意,而又拿不出证据__可见对郦、李二说的态度是不相同的。)指出:这是为下文写“察”作铺垫的。
学生概括第2段大意。(通过实地考察证明李说纯系臆则,而郦说是正确的。)
问:这段话中哪些语句是对上述二说的表态?(对李说——“笑而不信”;对郦说——“古之人不余欺也”。)为什么说郦元没有欺骗他?(作者发现声源有两处,一是山下石穴罅,一是中流之大石,都是因“水石相搏”而发声。)到此可以指出:全文的结论,即由这里所说的事实导出。
(五)诵读第1段。
1.学生齐读一遍。
2.教师领诵一遍,并作简释、简评。
①“《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此句秘下名合为第一层,为下文质疑张本。按:湖口县有石钟山二座:上钟山在城西,下钟山在城东。下钟山即苏轼作记处。作者引《水经》而不释,笔法何等简洁。
②“郦元以为……声如洪钟”——这是转述郦元的话,“水中相搏”一语耐人寻味。,下文写作者的发现,可谓道貌岸然尽“相搏”之状,但世人不亲临其境,便无法想象。由此导出第二层。
③“是说也……而况石乎”——这是第二层。“也”字作一顿,以示将有所论。“人常疑”,作者政治性疑,恨无证耳。“以钟磬置水中”是“常人”的类比之法。“疑”之所由生也,亦“不耳闻目见”过之。④“到唐李渤始访其遗踪……于潭上”——叙事何等简洁。由此句至段未为第三层。
⑤“扣而聆之……余韵徐歇”——作者如此描写,颇有讥李之意。李文《辨》今已不可见(《文苑英华》不收,)估计是作者转述,有意作夸张描写。
⑥“自以为得之矣”——他人未必信,一句话写尽俗人情态。为下文“笑陋”张本。
⑦“然是说也,余尤疑之”——“余尤疑”三字为一篇之一骨。全文重在“笑李渤之陋”
⑧“石之铿然有声者——何哉”——驳得有力。
(六)布置作业:
练习一、二。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讲析课文;课堂练习。
(一)检查练习:
(二)诵读第2段。
1.学生齐读这一段。
2.教师范读,加简释及评语。
①段首至“因得观所谓石钟山”——叙述考察机会到来的缘由,仅14字,何等简洁。
②“寺僧使小童……笑而不信也”——此即李渤之固智。李文误人之深,于此可见。“固”,这里应训“当然”、“本来”,引申为“自然”之意。作者不写亲访寺僧问山名来由,而直书小童择石而叩之,又省却不少笔墨。
③“至莫夜月明……此鹳鹤也”——此数句写景。问学生:有哪些细节?(大石、鹘、鹳鹤。)渲染了怎样的气氛?(阴森恐怖。)要求学生将作者的描写语划出来(“如猛兽奇鬼,森然欲博人”、“磔磔云霄间”、“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
④“余方心动欲还……如钟鼓不绝”——妙在“欲还”而未还。“大声”突如其来,伏下文“恐”字。“如钟鼓”,点出山名来由,照应开头“声如洪钟”。
⑤“舟人大恐。”舟人既“恐”,作者焉得不“恐”?但忽悟郦元所云,又继之以喜,喜而后“察”。前此所有之“疑”顿失。
⑥“徐而察之……而为此也”——具体道出“水石相博”之状。为“叹郦元之简”伏笔,下句亦然。
①“舟回至两山间……如乐作焉”——又一“水石相搏”之状。问学生:“噌吰”与“窽坎镗鞳”有别乎?(前者出自绝壁下,有共鸣,显得雄浑;后者出自大石中,风来时则有,一吞一吐,节奏鲜明。)
③“因笑谓迈曰……不余欺也”——作者将长子迈写入文中,其意在此——迈是他的宏论的第一位听众。以此结束考察过程,恰到好处。“古之人”,指郦元。
3.学生讨论层次划分,然后分层练习背诵。
说明:这一段是诵读的`难点。为了便于学生记诵,除了划出大的层次而外,还可以板书行文顺序。待学生能基本上背出这一段后,拭去板书,再做检查。板书形式如下(括号中的话可略而不书):
第一层(段首至“此鹳鹤也”)发现声源之前
访石钟山缘由→小重扣石→绝壁下所见所闻:大石、栖鹘、鹳鹤。
第二层(“余方心动欲还”至段末)发现声源
石穴罅中的“噌吰”之声→大石中的“窽坎镗鞳”之声→语迈作结。
4.检查背诵。
(三)讨论作者对郦、李二说的态度。
问:郦、李二说的不同点是什么?(郦说认为“水石相搏”而发声,李说认为潭石有声。)这意味着什么?(李说是对郦说的否定。)从寺僧使小童择石而扣之一事,能看出什么问题来?(说明信李说者多,俗见之误人。)
问:从这一段的内容来看,作者对郦、李二说的态度有什么不同?
问:作者对李说“尤疑”,为什么写小童扣石事仅用一句带过?(不值一驳。)试品味这句话的语气。(轻蔑、讥笑。)本段着重写声源,有什么作用?(证实郦说。)还有什么作用?(证实郦说,正所以批李说。)本文不是游记,而是考察记,为什么要渲染绝壁下的阴森恐怖气氛?(唯其如此,故士大夫不至,而浅人之无知妄说遂行于世。)
小结:本段是为破疑案而写,作者对郦说是信中有疑(故结句是“古之人不余欺也”),疑既释而益信;对李说则是绝对否定。
(四)诵读第3段。
1.学生练习诵读2~4遍。
2.教师提问。
①“事不目见耳闻……可乎”照应上文哪一句?(“今以钟磐……而况石乎”。)是什么辞格?(反问。正意是:不目见耳闻而谓“不能鸣”,便是臆断。)
②“殆与余同”的“殆”能换成“盖”字吗?(不能。作者只能据文字推测,而无法证明,用“盖”则会加重肯定的意味。)跟“言之不详”相照应的上下文是哪些词句?(上文是“水石相搏,声如洪钟”;下文是一个“简”字。)
③“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与上文哪些话呼应?(“至莫夜月明……此鹳鹤也”。)这句话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强调实地考察,不盲从。)怎样的情绪?(坡公何尝不自得?然与李渤有别:李是臆断,坡公是以事实为据。)
补充问:有人说这句话中的“夜”字可删,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讨论此题不必涉及科学原理,而要着重探究作者的意图,其实“不肯”后暗含“如我之”三字,是坡公得意处。)
④“而陋者……得其实”——再次讥评李渤。上文评李渤只说事实,至此才出现一“陋”字,贬斥之意昭然若揭,何等笔力。
⑤“余是以记之……李渤之陋也”——卒章显志。
3.教师领诵。
4.检查背诵。
(五)比较、辨析。
将本文跟(游褒禅山记)作比较。
说明:先检查练习第二题的完成情况,然后做具体分析,不是简单地列出异同之点,而是从文章的整体构思出发,用列表的形式来进行比较。下面是供参考的表的模式:
课文
项目《游褒禅山记》《》
内容记游。
从游未尽兴生发感受,谈人生哲理和治学态度。形式是记游,实际是记考察所得。用事实破千古疑案,提倡实地考察,反对主观臆断。
结构先记游,后议论。议论——记游——议论。
写法叙与议紧密结合,议论统率叙事,议论重在“立”。叙与议紧密结合,议论统率叙事;议论有“破”有“立”。
(六)布置作业:
1.学生自己朗读课文,力争能全文背诵。
2.练习三、四。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第一自然段。
重点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板书:秋
2、指板书提问:这是——什么“秋”?
3、秋天是一个怎样的季节呢?CAD:秋天是个()的季节。
学生交流,教师送词语:丰收、五彩缤纷、景色宜人
4、在这样一个美丽的丰收的季节里,你最想做的是什么?
学生交流,引出——秋游。指导书写“游”字
5、读好课题
二、初读课文
1、CAD:秋风起了,天气渐渐凉了。同学们跟老师去郊外游玩。教师描述:这是件多么令人高兴的事情啊!我们赶紧打开书本读一读吧!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学生交流朗读,要求其他学生认真听,过会儿评一评
3、学生互评——奖励评的.好的学生读书,其他学生边听边思考:同学们跟老师到哪里去游玩?
三、精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1、教师陈述:在这金风送爽的日子里,同学们跟老师到哪里去游玩?
2、学生交流——CAD:郊外
3、通过图片理解“郊外”,并指导读好相应的语句
4、教师引读第一自然段——教师描述:听,他们还唱起了动听的歌呢!CAD:歌曲《郊游》
教师与学生律动
5、教师描述:如果你就在这个手拉手的队伍中,你的心情会怎样?进而指导学生读好第一自然段
四、集中识字与指导书写
1、重温《识字歌》
2、集中认识课文中的生字:凉、师、郊
3、学生完成描红与书写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思路】
这是一篇意韵丰富的散文诗,在教学过程中,要着重朗读指导,引导学生从体味诗歌感情基调的基础上,控制好课文的语速、节奏与感情,以提高朗读的质量。让学生在课文的反复诵读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提高感悟课文的能力,在获得美的享受的同时促进其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的养成。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初步了解散文诗的特点――把诗的精练、音乐美和散文灵活多样的表现力融为一体;品味语言,理解本文语言中的寓意;培养阅读和欣赏散文诗的能力,通过诵读,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过程和方法目标:
① 通过多种方式的反复朗读,感知全文。
② 揣摩作者对南北两地不同雪景的描绘,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③ 品味语言,理解本文关键性语句的寓意。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追求美好理想和敢于同困难作斗争、勇于拼搏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散文诗,以读品诗。
②揣摩作者对南北两地不同雪景的描绘,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教学课时】两课时
【课前准备】
教师――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有关江南和北方的雪的音像资料,做好相关课件。
学生――查找有关“雪”的文字、图片、音像资料,搜集有关散文诗的资料,初步了解散文诗,先自主学习课文,划出疑难字、词、句,查字词典扫清语音、语义障碍,再与同学合作,解决疑难。
【教学步骤】
一、导入:(播放《塞北的雪》投影显示雪的图片)
这一首《塞北的雪》曾经传唱祖国的大江南北,在今天听来仍然分外动人,听着歌曲,我们眼前仿佛出现了那飘飘洒洒的漫天飞雪,那雪是冬天的精灵,是春天的使者,更是一篇篇凝结情思的美文的源泉。1924年岁末北京的一场大雪,鲁迅先生破例地在他日记里写下了“大风吹雪盈空际”这颇富诗情画意的文字,十七天后,一篇明朗的题为《雪》的优美散文便诞生了。今天,让我们在先生情思凝结的美文当中,一起去赏雪景,悟雪情。(板书课题)
鲁迅先生可以说是我们很熟悉的一位伟人,我们曾在他的文中感受过童年的活泼与可爱。今天,让我们再来走近这位坚强而又对人生满怀热情的伟人。请同学们谈谈你对鲁迅先生的了解。
二、介绍作者及作品:(学生回答,老师补充。)
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散文、小说、杂文等文学作品,以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战斗姿态,对反动腐朽的封建文化和帝国主义进行了英勇的斗争。代表作品有散文集《朝花夕拾》、《野草》。今天我们所学习就是选自散文集《野草》的《雪》。
《雪》写于1925年,正值不平静的年代,南方的革命形势在蓬勃地发展,可谓春暖花开之际,然而,北方还却处于一片寒冷之中,面对黑暗的现实和酷冷的季节,鲁迅以彻底的革命民主主义战士的姿态去寻找“革新的破坏者”,去争取“理想的春天”。
三、整体感知:
1、这是一首散文诗,风格柔婉中又见刚健,美艳中更现壮美,我们要学好一首诗,首先得读好它,在读中品味诗歌,在读中获得美的享受。我们应当怎样进行朗读呢?(老师给大家范读一段,再请学生互相交流听后的感受,同时指导学生从语速、语气、重音、节奏或思想感情入手谈论,并在此简单介绍散文诗的特点。)
(确定全文的朗读基调:
江南:婉约、柔和、舒缓,又有雪后消融的无尽可惜。
朔方:慷慨激昂,富有气势,具有坚强的战斗力。)
2、再请学生寻找自己最感兴趣的一段朗读,读出感情。(生自由读书)
3、思考:①作者为我们描绘了哪两个地方的雪景?
明确:南方的雪和北方的雪。
②读了这篇文章后,你认为最能体现文章主旨的句子是哪一句?
明确:“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四、研读、赏析:
指名生读课文的南方的雪的画面,分小组探究相关问题:
(1)用文中的语句概括江南的雪的特点。
明确:江南的雪“滋润美艳之至”。
(2)作者是如何表现江南雪景滋润美艳特质的?(生从课文中找出句子,加以分析)
明确:(可提示学生由整体到局部,由面到点的品味这一幅江南雪景图)作者首先概括描写江南雪的特点――滋润美艳,接着用两个比喻让我们既感受到朦胧的'美景,又感受到这雪里也孕育着生命;而在雪野中,一片银白的背景下,居然点缀着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深黄的腊梅,还有冷绿的杂草,这就是江南的雪,这又是多么绚丽的雪啊!
(3)花丛中纷飞喧腾的蜜蜂给这幅雪景带来了些什么?
明确:幻想蜜蜂在雪野中“忙碌地飞着”,“嗡嗡地闹着”。这一“飞”一“闹”霎时使整个雪野活跃起来,呈现出一派生气勃勃的景象。这里,不仅使读者看见烂漫的冬花,而且仿佛听到吟唱的春虫,感受到作者热烈期待春天的心声。
(4)为什么要写一群活泼可爱的孩子塑雪罗汉的情景?
明确:为了进一步扩展雪野的意境,使江南的雪富有生命力,作者用朴素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儿童塑雪罗汉的水墨画,通过“呵”、“偷”、“访问”、“拍手”、“点头”、“嘻笑”这些充满活力的词,刻画了儿童特有的动作与神情,反映了他们天真活泼、纯洁的心灵,真切、传神、热闹、有趣。然而孩子们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塑成的雪罗汉,由于寒夜的袭击,终于褪尽了胭脂,“成为不知道算什么”。这里,通过雪罗汉被淡忘、消释的描写,抒发了作者对美好事物迅即消逝的惋惜、感慨与苦闷的心情,喊出了对黑暗现实的抗议。
(5)江南的雪蕴蓄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这一部分作者满怀对美好事物的憧憬,回忆江南的雪的自然美景。虽是回忆,却是展望;虽是冬天,却已听到春天的脚步声。作者特别回忆儿时的生活,因为儿童是人类的春天,写儿童不怕严冬,朝气蓬勃,更加表现了作者对春天的殷切期待与热烈呼唤。行文虽未免流露寂寞的心情,但却闪烁着理想的光芒。
板书:南方的雪 美艳 有生机 有活力
五、小结。
六、布置作业:
1、识记字词,完成“读一读,写一写”。
2、思考“研讨与练习”一。
3、挑选《野草》中描写自然景致的文章,如《秋夜》、《好的故事》、《腊叶》等,让学生分析其中自然描写的特点。
语文教案 篇5
一、谈话、质疑、激趣
1、板书课题:
大瀑布的葬礼
2、谈话、质疑:
同学们,我们平里只听说人们给去世的人举行葬礼,表示对他们的哀悼和怀念,可是在拉丁美洲的巴拉那河上,人们却为一条大瀑布举直葬礼,而且是由巴西的总统菲格雷特亲自主持,这恐怕是绝无仅有的吧。你们对此感到奇怪吧?就题目你们有什么问题吗?学生提辣,教师梳理归纳:
⑴ 大瀑布被葬送前是什么样的?被葬送后又是怎样的?
⑵ 大瀑布是怎样被葬送的?
⑶ 巴西总统菲格雷物为什么要关自为大瀑布主持葬礼?
说明:此环节是为了诱发学生的情感,引导质疑,激发学生的欲望。
二、自读、感悟、训练
1、请同学们带着这三个问题自读课文,读的`过程中动笔划出这些问题的答案,并把划出的语句多读几遍,自读完后,可以与小组同学互相交流自己的答案,教师巡视、指导。
2、组织全班读、感悟:
⑴ 大瀑布被葬前是什么样的?指名读第四自然段。
① 听了这位同学的朗读,塞特凯达斯瀑布给你留下什么印象?(雄伟壮观)
② 怎样读才能把塞特凯达斯大瀑布雄壮观的气势表达出来呢?指名说(如:读要在脑海中展开想象等等),请大家抓紧时间练习,待会儿,咱们进行一次朗读比赛。
③ 谁想展示自己的朗读水平?指名读,引导评价是否读出大瀑布的雄伟壮观,并简要地说出理由。
④ 塞特凯达斯大瀑布曾经是巴西和阿根廷人民的骄傲,如果你是巴西或阿根廷民小姐(或先生),你将怎样骄傲地向来自世界各地游客介绍大瀑布呢?请同桌或小组同学之间互相准备,介绍时尽量用上文中的好词佳句。
⑤ 指名介绍、评价、鼓励
⑥ “据说在30公里外,瀑布的巨响还清晰可闻”这一句话说明了什么?(瀑布的声音很大),这一段中哪个词也是形容声音大的?(震耳欲聋),这句话所说的完全与事实相符吗?(不相符,作者把事实夸大了),教师点出这种写法“夸张”,并指出缩小事实的写法也叫“夸张”,如:这块地有巴掌大。填空练习:桂花开了,_______。教室里非常安静,______。你还能自己说一个夸张句吗?
⑵ 大瀑布被葬送后又怎样的呢?指名读第8自然段:
① 听了这位同学的朗读,被葬送的大瀑布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奄奄一息)
② 请大家边读边想象大瀑布奄奄一息的形态,把这一段读好,学生练习读。
③ 有把握读好吗?老师再让你们准备准备,同桌互相听读、指正。
④ 指名读、评价。
⑤ 这一段作者把大瀑布当作什么来写了呢?(人)你是怎么体会出来的呢?(指名说)
⑥ 请你想象一个生命垂危的老人的“面容”是怎样的?指名说,学生说完,教师问:这样的“面容”可以用哪一个词来形容?(形容枯槁)
⑦ 请同学再读第8自然段,想象大瀑布的形态,体会作者的写法。
⑧ 如果你是一们慕名而来的游客,看到“大瀑布在群山之中无奈地垂下头,像生命垂危的老人一般,形容枯槁,奄奄一息。”面对如此的情景,你会有怎样的感想呢?学生发言后问:“惆怅”的意思是什么呢?(可联系上下文,可查字典。)
⑨ 过渡,昔日是那样雄伟的大瀑布,如今为什么变得形容枯槁,奄奄一息呢?
⑶ 引导阅读第七自然段,并概括出大瀑布枯竭的原因,交流、大瀑布是怎样被葬送的?
(在瀑布上游建起了水电站;周围工厂无节制用水,浪费水资源,沿河两岸森林被大量砍伐;造成水土流失。)
⑷ 巴西总统为什么要为瀑布主持葬礼?
① 指名说、评价。
② 看到大瀑布由雄伟壮观变得奄奄一息,你们联想到什么呢?你想对人们呼吁什么呢?指名发言。
说明:此环节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组织全班学生交流、感悟,重点感受大瀑布的雄伟壮观和奄奄一息的不同景象,通过“情境朗读,导游介绍,填空练习,联想说话”等形式,帮助学生积累第四、八自然段优美的语言,巧妙的理解词语,体会夸张和拟人的表达方法,增强环保意识。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作用,体现在读中积累语言,感悟语言,运用语言。
三、美读、积累、拓展
1、请大家自由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语段或摘抄自己喜欢的词语。
2、课后调查家乡某一处环境的变化,把变化前后不同景象写下来,并呼吁人们保护环境。
说明:此环节是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从总体上把握课文内容和积累语言,把课内学习课外延伸,树立起“生活即语文”的大语文观。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6-12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语文园地一》教案03-19
语文《项链》教案01-30
语文的教案【荐】03-13
【热门】语文的教案03-13
语文上册教案03-05
【热】语文的教案03-09
语文穷人教案11-23
语文写作教案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