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3-04-02 15:36:39 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有关语文教案范文汇编7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7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有关语文教案范文汇编7篇

语文教案 篇1

  一、教材简析

  课文讲述的故事发生在美国。小狗杜克是玛丽家养的宠物。在一个风和日暖的日子里,玛丽一家去野餐。当玛丽睡着时,玛丽六个月大的儿子尼科爬到了铁路上,此时火车风驰电掣地驶来,小狗杜克为了救尼科,被火车轧去了一只爪子。

  课文讲述的故事条块清晰,1、2、3小节介绍了事情发生的起因,并通过野餐时,对杜克与玛丽的欢快情景的描写,展现了玛丽与杜克的情谊,为后面杜克奋不顾身救尼科的动因打下了伏笔;第4小节通过“风驰电掣、可火车怎么也停不下来”描写了当时情况的危急,以及杜克救尼科的一系列动词:蹿、咬、拖,表现了杜克的奋不顾身,此小节是课文学习的重点,是体悟动物与人类情感的关键小节;第5小节介绍了事情发生的结果,根据上下文进行想象说话,是对本文情意目标的升华。

  课文处于第三单元,根据单元导读,我将单元目标归纳为“预习课文,读准字音,边读边思,尝试解决疑问。”

  二、学情简介:

  学生已经明确了预习的要求,并养成了预习的习惯,能够在课文中圈出生字,借助拼音读准生字的发音,尝试独立完成课后“词句活动室”中“选词填空”的练习,但是在“大声朗读课文”这一要求上大打折扣,学生往往是默读,因此对课文中的一些平日接触频率不高的熟字,凭印象读,因此读别字的现象比较严重。

  进入了三年级,学生拥有了一定的理解能力,又由于课文讲述的故事条块清晰,因此学生在预习课文后能够了解主要内容,但不能理解或关注到“杜克为什么要救尼科”,即课文所要达到的情意目标。

  三、课堂教学设计目标:

  1 认识生字8个,尤其读准多音字“刹”在不同语境中的发音;积累并正确使用“爬、跳、奔、溜、赶、蹿”等动作词。

  2 借助动词,及文中描写情况危急的语句,体会杜克救尼科的奋不顾身,并有感情朗读句子。

  3 反复朗读,体会否定句中加上“怎么”,加强语气的作用。

  4 体会动物与人类之间的真挚情感。

  四、教学难点、重点:

  1 正确朗读课文,尤其是多音字“血、刹、撒”。

  2 体会杜克救尼科时情况的危急,以及杜克救尼克速度的快,有感情朗读相关语句。

  3 体会动物与人类之间的真挚情感。

  五、课堂语文学习能力的培养:

  1 渗透概括能力训练——尝试借助图表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2 朗读能力——在理解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词有感情朗读。

  六、主要学习板块:(分为课前预习和课堂的学习)

  (一)根据要求,课前预习。

  17 小狗杜克

  1 “四步”预习课文。 ()△()

  2 边读边思,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自己尝试说一说。()

  3 预习完课文,哪些词不理解或哪些地方不明白,请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4 完成“词句活动室”!。 ()

  ——预习反馈:(1)所有学生按“四步”法预习课文,课文中没有不理解的词语。

  (2)有两个学生提出了对课文的疑问“尼科为什么要爬到铁轨上去?”“杜克为什么要去救尼科?”从这两个问题分析,前者对课文并没有好好的阅读,后者的提问是有一定质量的。

  (二)启发谈话,揭示课题,预习反馈,借助板书,把握主要内容。

  1 用一句话或一个词介绍印象中的小狗。

  2 借助拼音,读准文中的多音字。

  ——一刹那、刹车、一个劲撒欢、一摊殷红的鲜血、

  3 分小节读课文、集体正音,并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学生先交流,教师梳理课文的条块,学生借助板书,说课文主要内容。

  (三)学习描写杜克救尼科的句子,及描写火车飞驰的句子,体会当时情况的危急,有感情朗读第4小节。

  ——突然,黑影一闪,小狗杜克(蹿)上了铁路。它一口(咬)住尼科的尿布,在车轮将要碾上的一刹那,把尼科(拖)出了轨道。

  1 默读第4小节,用“——”划出描写小狗杜克救尼科的句子。

  2 选择合适的动词填空。杜克是怎样救尼科的?借助对动词“蹿、咬、拖”的理解,体会小狗杜克救尼科十分迅速,有感情朗读。

  ——就在这时,一列火车风驰电掣般地驶来。司机发现了情况,拉响汽笛,使劲刹车,可火车怎么也停不下来,一场惨祸眼看就要发生。

  3 联系上下文,体会“就在这时”的意思,理解词语“风驰电掣”。

  (四)联系第1小节,第5小节,展开想象,体会人与动物之间的情感。

  抓住句子“小狗杜克跑前跑后,玛丽不时丢一片香肠给它,惹得它一个劲撒欢。”及联系第5小节,想想说话,玛丽和周围的人看到杜克被压断了前爪,会怎么说,怎么做。

  (五)语言训练。

  经过治疗,杜克的伤痊愈了。虽然它失去了一只爪子,但仍快乐的与杜克一家生活在一起。此时,尼科也渐渐长大了,它会怎样向人们介绍自家的小狗杜克呢!

  ——那年我才六个月,妈妈带我去公园野餐。不一会儿,妈妈睡着了,我却爬到铁路上,这时……

  七、课后反思。

  (一)能力的训练,重在尝试与指导。

  本课文,我尝试对学生进行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指导与训练。

  具体操作:

  “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此问题先作为预习要求提出,让学生边读边思考,为课堂学习作一铺垫。

  在课堂教学朗读反馈之后,就此问题进行交流,由于课文的板块清晰,学生的回答基本说清了故事发生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但就总体而言此问题涉及整篇课文,对三上的学生而言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举手回答人数少,参与面狭窄。

  接着,教师就学生的回答,整理出一条线索,即与故事相关的主要人物——小狗杜克和尼科;依据他们之间发生的事情,整理出关键的动词“救、轧断”,让学生借助这些动词说说故事的主要内容,有了文字和图表的暗示,学生有了回答的信心,愿意尝试者也增加了。

  最后,在学生实践的基础上,小结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找到课文的主要人物,再运用一些关键的动词,就能将课文的主要内容说清楚。

  此教学环节,不足之处:在课文教学之初,在没有任何方法指导的前提下,请学生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此问题可以作为边读边思的内容,可是让学生说,显然超出它们现阶段的能力。进入了三年级,我想教学除了关键字词教学、学习习惯的培养以外,更应重视语文学习方法和能力的培养,以及语文知识的渗透,以期形成一定的语文学习能力。但能力的培养应是循序渐进,根据课文的特点,学生的能力特点,长期训练,逐步形成的。

  因此,此教学应调整为读完课文,就先引导学生整理出故事的主要人物及它们之间的关键动词,而后让学生借助板书说,在一、二个学生示范之下,同学们自由尝试,这样的.流程即降低了学生说的难度,又扩展了实践活动的参与面。如果要进一步深入,也可在理解课文内容之后,在原先的基础上“小狗杜克救了尼科,结果杜克的爪子被火车轧断了。”对故事内容进行再补充,如“怎么样的尼科(只有六个月大的)、杜克是怎么样的救尼科(奋不顾身)”等,使主要内容有简洁到具体。

  (二)想象说话,弥补课文学习的空白点,帮助学生理解与体验。

  课文的情意目标是体会人与动物之间的情感,落实到语言文字便是课文的第1、4小节。学生从“蹿、咬、拖”“风驰电掣、怎么也停不下来”体会到当时情况的危急,及小狗杜克奋不顾身救尼科的场景,那小狗杜克为什么会这样做呢?

  课文描写的主人公是一只小狗,它并不像写人文章那样,在人物的行为之前会有许多的想法,以此帮助读者体会行为产生的原因。“那小狗杜克为什么会这样做呢?”这是学生学习容易忽视点,但却是达到情意目标的关键点,因此要让学生去思考,联系课文第一小节句子“小狗杜克跑前跑后,玛丽不时丢一片香肠给它,惹得它一个劲撒欢。”去思考。玛丽与小狗的亲密相处,小狗俨然成为了玛丽家的一个成员,一家人是相亲相爱的,也就是小狗救尼科的原因,也是人与动物间的真挚情感。

  课堂中,学生找到了这句话,隐隐感受到了“玛丽和小狗关系亲密”但还不深入,这是由于课文就这一方面的语句描写太少,因此我想可以让学生想象说话,“除了课文中介绍的,想想玛丽和小狗还会怎样的快乐生活?”帮助积累的感性内容,激起共鸣。

  (三)课堂朗读,以生为本,层层推进。

  本次教学最大的不足之处——朗读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读出情况的危急以及小狗杜克救尼科速度的快。

  究其原因不是学生对课文的意思没有理解,而是有感情朗读是建立在读准字音、读通课文的基础之上的,我班的学生首先语文底子差,学习上又有相当大的惰性,尤其是预习的朗读,往往以默读代替大声朗读,如果遇到不会的字也就蒙混过关,如把“碾”读成“展”,“尼科”读成“科尼”,“蹿”读成“窜”,预习的情况直接影响上课的朗读。

  改进方式:1上课加强预习反馈,大力表扬读准字音的学生;2 如遇句子确实很难,在有感情朗读之前,先给与时间,让学生充分朗读。

语文教案 篇2

  教材分析:

  这是一个动人的民间故事,讲的是猎人海力布为了挽救乡亲们的生命,不惜牺牲自己,变成了一块僵硬的石头。这种热心助人、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永远值得人们学习。

  课文的内容较多。先写海力布平时热心助人,然后写他救了龙王的女儿,龙王赠给他一颗能听懂动物语言的宝石,最后写海力布为了挽救乡亲们的生命,不惜牺牲自己。在写法上,本课寓理、寓情于故事之中。围绕海力布“舍己救乡亲”这个中心,层层铺垫,引向高潮,故事性强,给人强烈的感染和教育,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教学目标:

  1、能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分清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2、能创造性地复述故事。

  3、能有自己的阅读感受,受到“热心助人、舍己为人”的教育。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分清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领悟海力布的高尚品质,受到熏陶感染。

  教学难点:

  领悟海力布的高尚品质,受到熏陶感染。

  教学准备:

  1、课前收集各地的民间故事,为课上交流做准备。

  2、制作。

  教学过程:

  一、讲故事、引入情境

  教师讲述黑龙江的传说,学生倾听。

  我们是一个黑龙江人,我以前听老人说过黑龙江的传说话说在很久以前在一条江里生活了两条龙,一条黑龙,一条白龙。他们一起住这条不知名的江里,一直相安无事的住在一起。每次轮到黑龙降雨的那一年总是风调雨顺,而白龙降雨的时候便向人民要畜生来食用,否则就狂风暴雨让农民颗粒无收。每当黑龙劝他的时候他总是说:我早就吃腻了江里的鱼虾,我们经常帮助他们降雨,向他们要点东西也是应该的。所以大家都喜欢黑龙不喜欢白龙。时间长了黑龙看不下去了,就开始劝阻白龙。没想到的是越是如此白龙就越猖狂,更加变本加厉的向百姓要好处了。每个月还要向江两畔的人们要一对童男童女,弄的人们更加民不聊生了。有一天夜里,黑龙托梦告诉人们,明天早上天刚刚亮的时候让大家都赶到江边每人准备一把针,一袋盐……第二天早上当人们准时的赶到到江边,只见两条龙在天空中打的混天暗地的,一点也不象早上刚刚起来时晴朗的天气,这时大家突然想起,昨夜黑龙托梦告诉他们等白龙和他一起到江里的时候就把盐和针一起撒到江里,因为白龙最怕盐和针这两样东西了,只要先把针撒到江里,等到冒泡的时候在撒盐那样的话白龙就可以被杀死了。果然不出半柱香的时间两条龙就一起滚到江里了,这时人们就照黑龙所说的往江里撒针和盐,有人们的帮助黑龙很快就占了上风,就在大家说要杀死白龙的时候,黑龙阻止了大家,希望可以放白龙一条生路,没想到的是白龙死不悔改,用尽最后的一丝力气咬住了黑龙的喉咙,虽然人们竭尽全力的抢救,但黑龙还是没有活下来。以后没有黑龙的日子了,在这里的天气还是风调雨顺,大家知道着一定是黑龙的灵魂在保佑这片土地。

  后来人们为了纪念黑龙便把这条无名的江取名为黑龙江。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都有许多民间故事在流传,今天,我们一起读一读流传于内蒙古的故事。

  教师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认识海力布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是怎样的?读后分别用一句话概括出来。

  2、学生汇报读书情况。

  三、精读课文、了解海力布

  1、引导学生读故事的起因部分,掌握故事的起因。

  2、重点理解海力布救了白蛇后,不如回报,选择宝石的句子。通过海力布的话语,体会海力布的心理。

  3、谈一谈白蛇反复强调“不能把听到的动物的话出去。”的原因,及在故事中起到的作用。

  4、向学生介绍过渡段的作用。

  5、品读海力布听到鸟们的话以后的心理活动的句子,体会海力布的心情。

  6、读一读海力布三次劝说乡亲们的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的句子,体会海力布的心情。

  7、想像乡亲们看见海力布化作僵石以后会说些什么?

  8、当洪水退去,乡亲们重返故里,看到海力布化作的僵石会说什么,做什么?

  四、回读课文、赞扬海力布

  1、教师赞扬海力布,总结全文。

  草原猎手海力布,舍己为人救相亲。化作僵石永不朽,流芳百世万人传。

  2、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赞扬海力布的高尚品质。

  五、复述故事,记住海力布

  1、教师出示复述口诀“脉络弄清楚,重点词句要抓住。语言流畅声音亮,想像丰富会更棒。”

  2、同桌之间联系复述故事。

  3、派代表复述故事,其他学生认真倾听并评价。

  六、布置作业、拓展想像

  教师讲述: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勤劳的年轻人,以替人放牛度日。有一天,他去放牛在山上突然看到一把金钥匙……

  课后学生通过想像,续编故事。

  教后反思:

  这篇课文是一个动人的民间故事,讲的是猎人海力布为了挽救乡亲们的'生命,不惜牺牲自己,变成了一块僵硬的石头。教学本课时,我主要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把握的主要内容,理清故事的脉络。让学生在读中体会,读中感悟,感受猎人海力布舍已救人,乐于助人的良好品质。课堂中,我努力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学习自主性,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让他们找出让自己感动的句子,并说明让自己深受感动的原因,不少学生都能抓住重点的词句谈体会,在理解的基础上我再指导学生朗读,课堂上学生朗读很是入情,而且对海力布的人物形象也有较为深刻的理解,但我总是觉得似乎还缺些什么,我细细思考后发现了问题。

  1、原来没有注重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使学生对文本缺乏感情,对文中海力布的行为不甚理解,没有将自己融入的情境中去。自然,在朗读中学生不能充满激情,因而不能达到以情动人的效果。

  2、课文中有太多的疑问存在于学生的心中,虽然这些疑问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没有提出来,我想那是因为有许多听课教师在,他们才没有提出来,但没有提出来并不意味着没有疑问。例如,在故事的开始,海力布还没有得到宝石,怎么能听到白蛇的呼救。白蛇被救,老鹰被杀,海力布的做法对吗?后来得到灾难来临的消息以后,海力布就不能有别的办法来就相亲们吗? ……有许多疑问存在于学生的头脑之中,这些问题的解决只能从“民间故事”这一种文学形式的特点去解释。

  3、在进行复述故事的练习中,我编了复述口诀让学生掌握复述的方法,这也是我的一种尝试,看来效果还不错。虽然在复述展示中,因为时间的原因,只有一名学生进行了展示,但是,可以将复述联系放在第二课时或者课后进行交流。

  4、在这节可的教学中,我没有把太多的时间放在咬文嚼字上,而是通过对课文整体的把握,人物形象特点的理解,达到教学目标。因为故事简单,语言接近生活,学生理解起来并不难,所以,我引导学生要透过文字进行想像,这也是对课文的在加工。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的:

  1、观察生活,唤起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按一定的顺序具体描写事物的变化

  3、根据习作的内容自拟题目

  重点难点:按一定的顺序描写现代科学技术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变化

  教学过程

  一、阅读导入

  1、学生阅读有关现代科学技术的文学作品如:《我家跨上了信息高速路》。

  2、交流阅读感悟

  二、教师指导

  1、指导拟题

  A、用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语句做题目。

  B、用标明主题的语句做题目。

  C、用文章中记叙的主要人物或事物的名字做题目。

  2、指导审题

  A、学生认真阅读习作提示,想想本次的习作提示,有什么具体要求。

  B、本次的习作主题:人类的现代生活,从衣食住行交往方式等方面选择一个内容。

  3、指导选材

  A、让学生互相启发,广开思路。

  B、从衣食住行交往方式等方面归纳。

  C、学生自由选择,独自构思。

  4、习作指导

  A、按一定的.顺序来写。

  可按照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连句成段。

  可以按时间推移的自然顺序为主线连句成段,安排段落层次。

  可以按照方位、处所转换的顺序来记叙,连句成段。

  B、可以运用对比,把同一事物的新旧两个方面对比。

  C、注意写具体。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生习作

  2.修改完善习作

  一、学习构思,完成习作初稿

  1、拟写题目

  2、选择材料

  3、确定说明顺序,运用说明方法

  二、学生交流习作初稿

  1、学生朗读习作

  2、学生欣赏习作:好在哪?不好在哪?

  3、提出修改建议

  三、学生修改习作

  1、对照欣赏自己的习作,找出精彩的地方,不足之处

  2、进行修改

  3、小组内评议

  四、誊文

语文教案 篇4

  【填写要点】

  盲童重见光明的快乐,盲人家庭的快乐,捐献者家人的自豪。

  盲童恢复视力后,将会更加珍惜生活,为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

  角膜:盲童 盲童父母 捐献家人

  ( ) ( ) ( )

  晓得角膜( )。(汇报时说出填写依据)

  1、学生汇报,指导朗读。

  2、指导朗读:(说依据就朗读)

  (那个盲童将多么快乐,多么幸福,带给人多少美好的憧憬啊。)能读出你的感受吗?

  越来越多的人的到了欢乐,那我们怎么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呢?(加入读 )

  3、分角色练习朗读第6自然段:

  (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进行评读)(自豪,激动、敬佩、骄傲)

  4、结束语:

  是啊,父亲捐献角膜不但让失明的孩子的重见了光明,同时在温迪心中播下了美好的种子。

  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板书设计】

  永生的眼睛

  母亲

  父亲 角膜

  女儿

  一、激趣谈话,导入新课

  1、盲姑娘只能用于触摸春天、用心感受生命的美好。如果她有一双明亮的眼睛,那有多好啊。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让许多和盲姑娘有着类似遭遇的人们有了恢复健康的可能。

  (师生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器官捐献的资料)

  2、板书课题,激发读书兴趣:

  生命是美好的,谁不热爱宝贵的生命呢?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课文,看看琳达一家人为了让盲人重见光明是怎样做的吧。

  二、自学反馈,质疑问难

  1、指名按自然段朗读课文,引导学生进行正音。

  2、说说琳达一家为了让盲人重见光明是怎样做的?

  3、质疑问难,师生共同帮助解决。

  三、品读课文,感受语言美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画出令自己深受感动的语句和段落,并在旁边做简单的批注。

  2、讨论交流:

  课文中的哪些语句深深地感动了你?请你为大家声情并茂地读一读,并说说为什么会感动你。

  3、课文的最后一段连续用到了“骄傲”这个词语,让我们把带有“骄傲”一词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并讨论讨论: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四、赏读课文,感受人性美

  1、课文中的故事感人至深,请你带着自己的感受朗读全文。

  2、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分角色朗读课文。要求读好人物的对话。

  3、交流感想:

  读过课文之后,你又产生了哪些新的感受,与同学们谈一谈。可以对文中的某

  个人物发表看法,也可以对事情本身阐发议论。

  五、课外拓展,实践活动

  1、向你身边的人讲述这个故事,并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向他们宣传器官捐献的意义。

  2、写一封倡议书,号召你的小伙伴参与到器官捐献的事业中来。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五彩池美丽的自然景观及其成因,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和美丽。

  2、能力目标:引导学生感受语言美,想象这些句子所描绘的情景,培养学生想象力。

  3、情感目标:感受大自然的美,培养热爱中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让学生了解五彩池美丽的自然景观及其成因,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和美丽。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听说过瑶池吗?谁来说一说?

  2、瑶池一定很美丽,但我知道有一个地方比瑶池还美,这节课老师就带领你们一起去游览欣赏五彩池。

  (板书课题:五彩池;放课文录象)

  (师解说配音:五彩池位于四川省西部九寨沟的黄龙山海拔2995米处,长度仅为100.8米,均宽56米,均深6.59米。九寨沟是藏族人居住的地方,因为有九个村寨而得名九寨沟。

  藏族同胞把大大小小的水池称之为“海子”,意思是海的儿子,可以看出九寨沟的精灵是水,因此有这样一句话广为流传:“九寨归来不看水”。

  而五彩池则是水中的精灵。同学们,你们看它深藏于海拔较高的翠林之中,翠蓝色的湖水中镶嵌着淡绿、乳白、鹅黄、瓦灰等色块,酷似一颗颗瑰丽的宝石,把九寨沟装扮的美丽神奇。)

  二、讲授新课

  1、谁愿意说说五彩池给你留下了这样的印象?

  2、那么你认为本节课我们需要解决哪几个问题呢?

  老师把同学们想要解决的问题归结为三个大问题:

  (1)五彩池的水为什么是五颜六色的呢?也就是它的成因。(板书:成因)

  (2)为什么课前要介绍一段传说呢?(学生也可能会问:瑶池是怎么一回事?)(板书:传说)

  (3)五彩池有多么的美丽神奇呢?(板书:美丽神奇)

  3、好,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看看能不能自己解决这三个问题。

  (1)生自由读课文。

  (2)汇报

  (学生先说到这三个方面的任意一个方面都可以。)

  A美丽神奇(实物投影出示课文2、3自然段)

  a无数水池在灿烂的阳光下,闪耀着各种不同颜色的光辉,好象是铺展着的巨幅地毯上的宝石。(这是一个比喻句,无数的水池就好象是一颗颗宝石在阳光照射下闪闪发亮,好象这样的美丽景色就在我们面前一样。写出了五彩池的美丽。)

  b水池大的面积不足一亩,水深不过一丈。小的像个菜碟,水很浅,用小拇指就能触到池底。(这句写出了水池有的大有的小,有的深有的浅。可以看出五彩池的美丽和神奇。)

  c池边是金黄色的石粉凝成的,像一圈圈彩带,把大大小小的水池围成各种不同的形状,有像葫芦的,有像镰刀的,有像盘子的,有像莲花的……(我从这句话可以看出五彩池很美丽,它的四周是金黄色的,而且形状还是大小不一的。作者在这里也是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把五彩池有什么形状的很清楚的告诉了我们。从句末的省略号还可以看出五彩池有很多形状。)

  d更使我惊奇的是,所有的池水来自同一条溪流,溪水流到各个水池里颜色却不同了。(神奇)

  e有些水池的水还不止一种颜色,上层是咖啡色的,下层却成了柠檬黄;左半边是天蓝色的,右半边却成了橄榄绿。(神奇)

  f可是把水舀起来看,又跟普通的清水一个样,什么颜色也没有。(神奇)

  以上内容由学生随意找出汇报。在汇报时样说说这些句子是这样写出了五彩池的美丽神奇的。这部分内容很简单,学习方法主要是朗读,可以采用指读、齐读、赛读、比读等方式。)

  g学生还可以补充课外收集的五彩池美丽与神奇的'资料。

  B五彩池的成因(实物投影出示课文第四自然段)

  1、小组合作汇报:

  小结五彩池的成因:

  (1)池底长着许多石笋,高低不平。媒体显示:高低不平的石笋。

  (2)石笋表面凝结着一层细腻透明的石粉,阳光透过池水,石笋就像高低不平的折光镜,把阳光折射成各种不同的色彩。媒体显示:视频“三棱镜演示光的色散”讲述:作者是在夏天去五彩池,阳光特别强烈,被石笋折射成各种色彩。

  (3)再加上水池周围的树木花草长得很茂盛,倒影使池水更加瑰丽。

  2、学生补充课外收集的五彩池成因的资料。

  3、指导朗读。

  C传说

  此部分也许会出现两种情况:

  (1)学生不感兴趣,没有提及此处。

  (2)学生有兴趣,愿意来了解一些传说。

  如果出现第一种情况,教师可略过不讲;如果遇到第二种情况,处理如下:

  a你们收集了哪些和五彩池有关的传说?

  b作者为什么要先写传说呢?(突出五彩池的神奇与美丽。)

  三、课外拓展:

  1、老师有一个朋友曾经去看过五彩池,但他却没作者幸运,并没有看到五彩池的美丽与神奇,谁愿意说说为什么呢?

  (1)阴天,没有阳光的折射。

  (2)也许他去的时候不是夏天,水池周围的树木花草不茂盛,没有五光十色的倒影,所以池水不是特别的瑰丽神奇。

  2、你觉得五彩池和瑶池哪个更美?

  (1)五彩池美。瑶池只有一个,而五彩池有3400多个。

  (2)五彩池美。五彩池的池水是五彩缤纷、瑰丽神奇的,而瑶池的颜色只有五种。

  (3)五彩池美。瑶池是人们的一种想象,是传说。而五彩池就在人间,就在我们的中国。

  3、就要告别这瑰丽神奇的五彩池了,你想用什么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呢?

  (画画、作诗、朗读、写广告语……)

  你们的方式可真多,老师再给你们一点灵感,放一曲《神奇的九寨》,与你一同走进九寨沟,共映五彩池。

  4、学生创作。

  5、学生汇报。

  6、五彩池实在太美丽了,作者不禁发出了怎样的感叹呢?(原来五彩的瑶池不在天上,就在人间。

  板书设计:

  传说

  13 五 彩 池 数量众多 大小不一 形状各异

  (美丽、神奇)颜色多样 变化多端

  作业设计:

  一、比一比,再组词。

  仑( )瑶( )拇( )碟( )

  仓( )谣( )姆( )蝶( )

  二、用直线恰当地连接词语。

  昆明湖静得像 一块碧玉

  金黄色池边像 仙境一样

  池底的水就像 不平的折光镜

  彩灯喷泉又像 一圈彩带

  昆名湖绿得像 一面镜子

  三、画一画:

  1、按书上要求在自己画的水池上涂好颜色。

  2、想一想水池中还可能会出现怎样的颜色?再在自己设计的水池上涂一涂颜色。

  (同学们可自由选择完成一项任务,比一比谁画的池水颜色更瑰丽、更神奇)

  四、写一写:

  1、读课文二、三自然段,想一想课文是怎样介绍五彩池的?

  2、模仿作者的写作方法写一段话(要求:根据自己上题设计的五彩池写一段话,体现其神奇的特点)。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理解黄庭坚在词作中流露出的惜春、恋春却不伤春的思想感情。

  2、鉴赏这首词曲折新颖的结构、清奇的风格。

  教学重难点:同上教学目标。

  教学方法:朗诵、鉴赏、品悟。

  教学过程: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一.作者简介:

  (1045-1105),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又称豫章黄先生,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豫章、洪州为南昌旧称)人。北宋诗人、词人、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三宗之一。诗派成员多数学杜甫,宋末方回又把杜甫和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称为江西诗派的一祖三宗。英宗治平四年(1067)进士。哲宗立,召为校书郎、《神宗实录》 检讨官。后擢起居舍人。绍圣初,新党谓其修史“多诬”,贬涪州别驾,安置黔州等地。徽宗初,羁管宜州卒。

  擅文章、诗词,尤工书法。早年受知于苏轼,与张耒、晁补之、 秦观并称“苏门四学士”。有《山谷词》又名《山谷琴趣外篇》。

  二.写作背景: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又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所选是一首悼春词。词人少年得意,中进士,任校书郎,修撰神宗皇帝的“实录”,又以诗文受知于苏轼,并为江西诗派开山大师。

  后因新党重新执政,作者政见偏于保守,晚年屡遭贬谪,死于西南荒僻的贬所。这首词写于被贬之时,词人借伤春悼春来抒写暮年无为的感慨。

  三.词的赏析:

  1.“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词人为什么要寻找春的踪迹?结果如何?

  词人因春天的消逝而感到寂寞,感到无处觅得安慰。关键词在于“寂寞”。

  “寂寞无行路”春天消失得无影无踪。惜春伤春之情寄寓其间。

  2.“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运用怎样的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表达词人强烈的留春情感,多么希望再回到往日春风得意之时,因此千呼万唤地招唤春天“归来”与词人“同住”。 这里作者以人格化的手法,赋春天以生命。

  3.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

  “春无踪迹谁知?”这说得更明白、更令人失望。“留春,春不住”,春天依然无影无踪、无声无息地消逝了,它的踪迹谁又知晓呢?这多么令人惆怅、伤感啊!

  但作者情绪马上一转,因为人虽不知春去了哪里,但整天在空中飞来飞去的黄鹂倒像是知道呢。

  4.“百啭无人能解,因风吹过蔷薇。”

  黄鹂用清脆圆转的歌声回答我,可谁能听懂它唱的是什么? 留给词人自己的,只是满腹的惆怅。

  一阵风起,卷走那凋谢的蔷薇花瓣……句中所写之景已暗示初夏到来,晚春将逝。读至此处,读者方明白作者并非不知春去了哪里,只是惜春深情使他不忍心说破而已。

  写黄鹂趁着风势飞过蔷薇花丛。蔷薇花开,说明夏已来临。词人终于无奈地认识到:春天,确实回不来了。

  5.结合全词分析所使用的层深手法。

  春归无行路(寂寞伤春)→若有人知(假设希望)→春无踪迹(更加失望)→问取黄鹂(最后希望)→无人能解(彻底绝望)。觅春思春伤春之情层层深化。

  6.你认为本词构思中最有境界(趣味)的词句是哪些?请简单赏析。

  “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

  欲唤春归来同住的奇想,有童稚的天真,唯其“稚”,故艺术地强化了诗意的`穿透力。

  向黄鹂询问,而黄鹂无语,且因风而逝。又一童话的联想,传达出一个永无答案之谜。暗示伤春的永无慰藉,表现出伤春是人类终极烦恼这么一个主题。

  有情与无情的对立和童趣的想象与联想,是此作美学魅力的源泉;精心地捕捉形象并人情味地加以表现,是此作成功的奥秘。

  四.词的特色:

  1、平淡朴实 ,委婉含蓄。

  2、构思新奇巧妙。

  3、多转折而层层深入。

  五、作业、背诵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晴朗的夜空,远眺皎洁的月亮或闪烁的星星,产生奇思妙想,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积累习作素材。

  2、想象要合理,内容要具体,表达自己的感受。

  3、根据想象的内容,确定习作的题目。

  教学重点:激活储备,引发学生奇特的想象,写出自己的奇思妙想。

  教学难点:能展开丰富的想象和幻想,进行自由表达和有创意地表达。

  教学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师:同学们,晴朗的夜空,无边无际,神奇美丽。当你留心观察的时候,会见到许多有趣的现象,:月圆月缺、群星闪烁、流星飞逝、银河灿烂……我们不禁沉醉其中,这节课就让我们张开想象的翅膀,去这神秘的夜空探索、遨游。(出示课题:星月遐想)

  二、欣赏品味,感受妙趣

  1、出示:(1)月亮像天的眼睛,它很喜欢看我们的大地,每一次闭上了,又忍不住偷偷睁开,每个月都要圆圆地睁大一次……

  (2)一轮新月好像一朵白色的梨花,宁静的开放在浅蓝色的空中。

  (3)弯弯的月牙吐洒着清辉,月光洒落在四周,似有千点万点的光斑在跳动,月光为他们镀上了一层银色的花边。

  2、比较朗读,体会这几句话带给人的不同感受。

  3、小结:面对广阔无垠而又变幻莫测的夜空,每个人的感受都是不一样的,即使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期,对景物的感受也会有所不同。

  (三)展开想象,交流感受

  1、师:面对璀璨的星空和迷人的月色,相信你在欣赏时定会产生产生许多奇特的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用几句话把它写下来。

  2、交流自己的奇思妙想。

  (四)范文引路,指导写法

  1、学习课本范文,指导写法。

  师:段立男同学看着迷人的月色,产生了这样奇特的想法:(投影出示:月牙是花瓶,星星是花朵),接着他又想花瓶是谁的呢?后来为什么花瓶越来越满,而花朵越来越少呢?于是,他联想到了牛郎织女的'故事,写下了这么一个感人的故事:

  银河将牛郎与织女分开了,月牙儿是牛郎献给织女的花瓶,牛郎每天晚上都要采一些花朵插进花瓶中,而繁星就是夜空中开放的花朵。渐渐地,夜空中的“花朵”越来越少,“花瓶”里却越来越满。于是,星星变得稀了,月牙成了圆月。王母娘娘知道了,非常恼火,打翻了花瓶。花瓶倾倒,花朵撒落花瓶又逐渐恢复到原先的形状。这样的事每月都在发生……

  (1)自由读一读这两个片段,体会有何不同的感受。

  (2)交流:你比较喜欢哪个片段,为什么?

  教师小结板书:内容具体,想象奇特、合理。

  2、教师下水文展示,揭示方法。

  师:老师昨天晚上在遥望星空的时候,想起了《吉祥三宝》中的一句歌词:(投影出示:月亮、星星、太阳是吉祥的一家)

  师:于是,我又想这一家是怎样的一家呢?一定是个很幸福的家庭吧?他们家的房子是什么样的?为什么太阳爸爸不和月亮妈妈、星星宝宝们在一起呢?想着、想着我就想到了我自己,经常为了工作没有时间陪自己的丈夫和女儿,我拿起笔一口气写下了,这么一段温馨的故事:

  一碧如洗的夜空是一个幸福美好的大家庭。这座瓦蓝色的漂亮房子,很大很大。房子里住着热情似火的太阳爸爸,还有美丽而又温柔的月亮妈妈和数不清的星星宝宝。星星宝宝们既调皮又可爱。你看有时流星飞逝,那是星星宝宝在追逐打闹。闪闪发光的星星在眨着眼睛,好象在说我困了,不跟你们玩了。过了不大一会儿,就不见了。这时太阳爸爸悄悄地从东边升起来了,告别自己的妻子和孩子去工作了。月亮妈妈和小星星们在家里静静等待爸爸的归来。这样的事每天每夜都在发生。多么美好的夜晚呀!

  教师小结板书:联系生活、真情实感。

  (五)激发想象,真情表达

  1、师:现在,你头脑中一定也产生了许多奇思妙想!是神秘的仙境,还是动人的故事?赶紧拿起你的笔,把它写下来,相信你的文章一定能打动人!写好后别忘给习作定个题目。

  二、作中指导

  学生当堂习作,教师个别指导。

  三、作后指导

  1、欣赏评点佳作,进行二次指导。

  2、学生各自修改完善自己的习作。

  3、展示、评点典型的修改范例,进一步指导写法。

  板书

  星月遐想

  想象合理

  内容具体

  感情真实

  语句通顺

《有关语文教案范文汇编7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资深写手 • 1对1服务

文章代写服务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6-12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语文园地一》教案03-19

语文《项链》教案01-30

语文的教案【荐】03-13

【热门】语文的教案03-13

语文上册教案03-05

【热】语文的教案03-09

语文穷人教案11-23

语文写作教案03-11

文章代写服务

资深写手 · 帮您写文章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ai帮你写文章
一键生成 高质量 不重复
微信扫码,即可体验

有关语文教案范文汇编7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7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有关语文教案范文汇编7篇

语文教案 篇1

  一、教材简析

  课文讲述的故事发生在美国。小狗杜克是玛丽家养的宠物。在一个风和日暖的日子里,玛丽一家去野餐。当玛丽睡着时,玛丽六个月大的儿子尼科爬到了铁路上,此时火车风驰电掣地驶来,小狗杜克为了救尼科,被火车轧去了一只爪子。

  课文讲述的故事条块清晰,1、2、3小节介绍了事情发生的起因,并通过野餐时,对杜克与玛丽的欢快情景的描写,展现了玛丽与杜克的情谊,为后面杜克奋不顾身救尼科的动因打下了伏笔;第4小节通过“风驰电掣、可火车怎么也停不下来”描写了当时情况的危急,以及杜克救尼科的一系列动词:蹿、咬、拖,表现了杜克的奋不顾身,此小节是课文学习的重点,是体悟动物与人类情感的关键小节;第5小节介绍了事情发生的结果,根据上下文进行想象说话,是对本文情意目标的升华。

  课文处于第三单元,根据单元导读,我将单元目标归纳为“预习课文,读准字音,边读边思,尝试解决疑问。”

  二、学情简介:

  学生已经明确了预习的要求,并养成了预习的习惯,能够在课文中圈出生字,借助拼音读准生字的发音,尝试独立完成课后“词句活动室”中“选词填空”的练习,但是在“大声朗读课文”这一要求上大打折扣,学生往往是默读,因此对课文中的一些平日接触频率不高的熟字,凭印象读,因此读别字的现象比较严重。

  进入了三年级,学生拥有了一定的理解能力,又由于课文讲述的故事条块清晰,因此学生在预习课文后能够了解主要内容,但不能理解或关注到“杜克为什么要救尼科”,即课文所要达到的情意目标。

  三、课堂教学设计目标:

  1 认识生字8个,尤其读准多音字“刹”在不同语境中的发音;积累并正确使用“爬、跳、奔、溜、赶、蹿”等动作词。

  2 借助动词,及文中描写情况危急的语句,体会杜克救尼科的奋不顾身,并有感情朗读句子。

  3 反复朗读,体会否定句中加上“怎么”,加强语气的作用。

  4 体会动物与人类之间的真挚情感。

  四、教学难点、重点:

  1 正确朗读课文,尤其是多音字“血、刹、撒”。

  2 体会杜克救尼科时情况的危急,以及杜克救尼克速度的快,有感情朗读相关语句。

  3 体会动物与人类之间的真挚情感。

  五、课堂语文学习能力的培养:

  1 渗透概括能力训练——尝试借助图表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2 朗读能力——在理解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词有感情朗读。

  六、主要学习板块:(分为课前预习和课堂的学习)

  (一)根据要求,课前预习。

  17 小狗杜克

  1 “四步”预习课文。 ()△()

  2 边读边思,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自己尝试说一说。()

  3 预习完课文,哪些词不理解或哪些地方不明白,请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4 完成“词句活动室”!。 ()

  ——预习反馈:(1)所有学生按“四步”法预习课文,课文中没有不理解的词语。

  (2)有两个学生提出了对课文的疑问“尼科为什么要爬到铁轨上去?”“杜克为什么要去救尼科?”从这两个问题分析,前者对课文并没有好好的阅读,后者的提问是有一定质量的。

  (二)启发谈话,揭示课题,预习反馈,借助板书,把握主要内容。

  1 用一句话或一个词介绍印象中的小狗。

  2 借助拼音,读准文中的多音字。

  ——一刹那、刹车、一个劲撒欢、一摊殷红的鲜血、

  3 分小节读课文、集体正音,并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学生先交流,教师梳理课文的条块,学生借助板书,说课文主要内容。

  (三)学习描写杜克救尼科的句子,及描写火车飞驰的句子,体会当时情况的危急,有感情朗读第4小节。

  ——突然,黑影一闪,小狗杜克(蹿)上了铁路。它一口(咬)住尼科的尿布,在车轮将要碾上的一刹那,把尼科(拖)出了轨道。

  1 默读第4小节,用“——”划出描写小狗杜克救尼科的句子。

  2 选择合适的动词填空。杜克是怎样救尼科的?借助对动词“蹿、咬、拖”的理解,体会小狗杜克救尼科十分迅速,有感情朗读。

  ——就在这时,一列火车风驰电掣般地驶来。司机发现了情况,拉响汽笛,使劲刹车,可火车怎么也停不下来,一场惨祸眼看就要发生。

  3 联系上下文,体会“就在这时”的意思,理解词语“风驰电掣”。

  (四)联系第1小节,第5小节,展开想象,体会人与动物之间的情感。

  抓住句子“小狗杜克跑前跑后,玛丽不时丢一片香肠给它,惹得它一个劲撒欢。”及联系第5小节,想想说话,玛丽和周围的人看到杜克被压断了前爪,会怎么说,怎么做。

  (五)语言训练。

  经过治疗,杜克的伤痊愈了。虽然它失去了一只爪子,但仍快乐的与杜克一家生活在一起。此时,尼科也渐渐长大了,它会怎样向人们介绍自家的小狗杜克呢!

  ——那年我才六个月,妈妈带我去公园野餐。不一会儿,妈妈睡着了,我却爬到铁路上,这时……

  七、课后反思。

  (一)能力的训练,重在尝试与指导。

  本课文,我尝试对学生进行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指导与训练。

  具体操作:

  “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此问题先作为预习要求提出,让学生边读边思考,为课堂学习作一铺垫。

  在课堂教学朗读反馈之后,就此问题进行交流,由于课文的板块清晰,学生的回答基本说清了故事发生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但就总体而言此问题涉及整篇课文,对三上的学生而言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举手回答人数少,参与面狭窄。

  接着,教师就学生的回答,整理出一条线索,即与故事相关的主要人物——小狗杜克和尼科;依据他们之间发生的事情,整理出关键的动词“救、轧断”,让学生借助这些动词说说故事的主要内容,有了文字和图表的暗示,学生有了回答的信心,愿意尝试者也增加了。

  最后,在学生实践的基础上,小结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找到课文的主要人物,再运用一些关键的动词,就能将课文的主要内容说清楚。

  此教学环节,不足之处:在课文教学之初,在没有任何方法指导的前提下,请学生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此问题可以作为边读边思的内容,可是让学生说,显然超出它们现阶段的能力。进入了三年级,我想教学除了关键字词教学、学习习惯的培养以外,更应重视语文学习方法和能力的培养,以及语文知识的渗透,以期形成一定的语文学习能力。但能力的培养应是循序渐进,根据课文的特点,学生的能力特点,长期训练,逐步形成的。

  因此,此教学应调整为读完课文,就先引导学生整理出故事的主要人物及它们之间的关键动词,而后让学生借助板书说,在一、二个学生示范之下,同学们自由尝试,这样的.流程即降低了学生说的难度,又扩展了实践活动的参与面。如果要进一步深入,也可在理解课文内容之后,在原先的基础上“小狗杜克救了尼科,结果杜克的爪子被火车轧断了。”对故事内容进行再补充,如“怎么样的尼科(只有六个月大的)、杜克是怎么样的救尼科(奋不顾身)”等,使主要内容有简洁到具体。

  (二)想象说话,弥补课文学习的空白点,帮助学生理解与体验。

  课文的情意目标是体会人与动物之间的情感,落实到语言文字便是课文的第1、4小节。学生从“蹿、咬、拖”“风驰电掣、怎么也停不下来”体会到当时情况的危急,及小狗杜克奋不顾身救尼科的场景,那小狗杜克为什么会这样做呢?

  课文描写的主人公是一只小狗,它并不像写人文章那样,在人物的行为之前会有许多的想法,以此帮助读者体会行为产生的原因。“那小狗杜克为什么会这样做呢?”这是学生学习容易忽视点,但却是达到情意目标的关键点,因此要让学生去思考,联系课文第一小节句子“小狗杜克跑前跑后,玛丽不时丢一片香肠给它,惹得它一个劲撒欢。”去思考。玛丽与小狗的亲密相处,小狗俨然成为了玛丽家的一个成员,一家人是相亲相爱的,也就是小狗救尼科的原因,也是人与动物间的真挚情感。

  课堂中,学生找到了这句话,隐隐感受到了“玛丽和小狗关系亲密”但还不深入,这是由于课文就这一方面的语句描写太少,因此我想可以让学生想象说话,“除了课文中介绍的,想想玛丽和小狗还会怎样的快乐生活?”帮助积累的感性内容,激起共鸣。

  (三)课堂朗读,以生为本,层层推进。

  本次教学最大的不足之处——朗读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读出情况的危急以及小狗杜克救尼科速度的快。

  究其原因不是学生对课文的意思没有理解,而是有感情朗读是建立在读准字音、读通课文的基础之上的,我班的学生首先语文底子差,学习上又有相当大的惰性,尤其是预习的朗读,往往以默读代替大声朗读,如果遇到不会的字也就蒙混过关,如把“碾”读成“展”,“尼科”读成“科尼”,“蹿”读成“窜”,预习的情况直接影响上课的朗读。

  改进方式:1上课加强预习反馈,大力表扬读准字音的学生;2 如遇句子确实很难,在有感情朗读之前,先给与时间,让学生充分朗读。

语文教案 篇2

  教材分析:

  这是一个动人的民间故事,讲的是猎人海力布为了挽救乡亲们的生命,不惜牺牲自己,变成了一块僵硬的石头。这种热心助人、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永远值得人们学习。

  课文的内容较多。先写海力布平时热心助人,然后写他救了龙王的女儿,龙王赠给他一颗能听懂动物语言的宝石,最后写海力布为了挽救乡亲们的生命,不惜牺牲自己。在写法上,本课寓理、寓情于故事之中。围绕海力布“舍己救乡亲”这个中心,层层铺垫,引向高潮,故事性强,给人强烈的感染和教育,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教学目标:

  1、能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分清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2、能创造性地复述故事。

  3、能有自己的阅读感受,受到“热心助人、舍己为人”的教育。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分清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领悟海力布的高尚品质,受到熏陶感染。

  教学难点:

  领悟海力布的高尚品质,受到熏陶感染。

  教学准备:

  1、课前收集各地的民间故事,为课上交流做准备。

  2、制作。

  教学过程:

  一、讲故事、引入情境

  教师讲述黑龙江的传说,学生倾听。

  我们是一个黑龙江人,我以前听老人说过黑龙江的传说话说在很久以前在一条江里生活了两条龙,一条黑龙,一条白龙。他们一起住这条不知名的江里,一直相安无事的住在一起。每次轮到黑龙降雨的那一年总是风调雨顺,而白龙降雨的时候便向人民要畜生来食用,否则就狂风暴雨让农民颗粒无收。每当黑龙劝他的时候他总是说:我早就吃腻了江里的鱼虾,我们经常帮助他们降雨,向他们要点东西也是应该的。所以大家都喜欢黑龙不喜欢白龙。时间长了黑龙看不下去了,就开始劝阻白龙。没想到的是越是如此白龙就越猖狂,更加变本加厉的向百姓要好处了。每个月还要向江两畔的人们要一对童男童女,弄的人们更加民不聊生了。有一天夜里,黑龙托梦告诉人们,明天早上天刚刚亮的时候让大家都赶到江边每人准备一把针,一袋盐……第二天早上当人们准时的赶到到江边,只见两条龙在天空中打的混天暗地的,一点也不象早上刚刚起来时晴朗的天气,这时大家突然想起,昨夜黑龙托梦告诉他们等白龙和他一起到江里的时候就把盐和针一起撒到江里,因为白龙最怕盐和针这两样东西了,只要先把针撒到江里,等到冒泡的时候在撒盐那样的话白龙就可以被杀死了。果然不出半柱香的时间两条龙就一起滚到江里了,这时人们就照黑龙所说的往江里撒针和盐,有人们的帮助黑龙很快就占了上风,就在大家说要杀死白龙的时候,黑龙阻止了大家,希望可以放白龙一条生路,没想到的是白龙死不悔改,用尽最后的一丝力气咬住了黑龙的喉咙,虽然人们竭尽全力的抢救,但黑龙还是没有活下来。以后没有黑龙的日子了,在这里的天气还是风调雨顺,大家知道着一定是黑龙的灵魂在保佑这片土地。

  后来人们为了纪念黑龙便把这条无名的江取名为黑龙江。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都有许多民间故事在流传,今天,我们一起读一读流传于内蒙古的故事。

  教师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认识海力布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是怎样的?读后分别用一句话概括出来。

  2、学生汇报读书情况。

  三、精读课文、了解海力布

  1、引导学生读故事的起因部分,掌握故事的起因。

  2、重点理解海力布救了白蛇后,不如回报,选择宝石的句子。通过海力布的话语,体会海力布的心理。

  3、谈一谈白蛇反复强调“不能把听到的动物的话出去。”的原因,及在故事中起到的作用。

  4、向学生介绍过渡段的作用。

  5、品读海力布听到鸟们的话以后的心理活动的句子,体会海力布的心情。

  6、读一读海力布三次劝说乡亲们的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的句子,体会海力布的心情。

  7、想像乡亲们看见海力布化作僵石以后会说些什么?

  8、当洪水退去,乡亲们重返故里,看到海力布化作的僵石会说什么,做什么?

  四、回读课文、赞扬海力布

  1、教师赞扬海力布,总结全文。

  草原猎手海力布,舍己为人救相亲。化作僵石永不朽,流芳百世万人传。

  2、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赞扬海力布的高尚品质。

  五、复述故事,记住海力布

  1、教师出示复述口诀“脉络弄清楚,重点词句要抓住。语言流畅声音亮,想像丰富会更棒。”

  2、同桌之间联系复述故事。

  3、派代表复述故事,其他学生认真倾听并评价。

  六、布置作业、拓展想像

  教师讲述: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勤劳的年轻人,以替人放牛度日。有一天,他去放牛在山上突然看到一把金钥匙……

  课后学生通过想像,续编故事。

  教后反思:

  这篇课文是一个动人的民间故事,讲的是猎人海力布为了挽救乡亲们的'生命,不惜牺牲自己,变成了一块僵硬的石头。教学本课时,我主要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把握的主要内容,理清故事的脉络。让学生在读中体会,读中感悟,感受猎人海力布舍已救人,乐于助人的良好品质。课堂中,我努力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学习自主性,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让他们找出让自己感动的句子,并说明让自己深受感动的原因,不少学生都能抓住重点的词句谈体会,在理解的基础上我再指导学生朗读,课堂上学生朗读很是入情,而且对海力布的人物形象也有较为深刻的理解,但我总是觉得似乎还缺些什么,我细细思考后发现了问题。

  1、原来没有注重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使学生对文本缺乏感情,对文中海力布的行为不甚理解,没有将自己融入的情境中去。自然,在朗读中学生不能充满激情,因而不能达到以情动人的效果。

  2、课文中有太多的疑问存在于学生的心中,虽然这些疑问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没有提出来,我想那是因为有许多听课教师在,他们才没有提出来,但没有提出来并不意味着没有疑问。例如,在故事的开始,海力布还没有得到宝石,怎么能听到白蛇的呼救。白蛇被救,老鹰被杀,海力布的做法对吗?后来得到灾难来临的消息以后,海力布就不能有别的办法来就相亲们吗? ……有许多疑问存在于学生的头脑之中,这些问题的解决只能从“民间故事”这一种文学形式的特点去解释。

  3、在进行复述故事的练习中,我编了复述口诀让学生掌握复述的方法,这也是我的一种尝试,看来效果还不错。虽然在复述展示中,因为时间的原因,只有一名学生进行了展示,但是,可以将复述联系放在第二课时或者课后进行交流。

  4、在这节可的教学中,我没有把太多的时间放在咬文嚼字上,而是通过对课文整体的把握,人物形象特点的理解,达到教学目标。因为故事简单,语言接近生活,学生理解起来并不难,所以,我引导学生要透过文字进行想像,这也是对课文的在加工。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的:

  1、观察生活,唤起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按一定的顺序具体描写事物的变化

  3、根据习作的内容自拟题目

  重点难点:按一定的顺序描写现代科学技术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变化

  教学过程

  一、阅读导入

  1、学生阅读有关现代科学技术的文学作品如:《我家跨上了信息高速路》。

  2、交流阅读感悟

  二、教师指导

  1、指导拟题

  A、用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语句做题目。

  B、用标明主题的语句做题目。

  C、用文章中记叙的主要人物或事物的名字做题目。

  2、指导审题

  A、学生认真阅读习作提示,想想本次的习作提示,有什么具体要求。

  B、本次的习作主题:人类的现代生活,从衣食住行交往方式等方面选择一个内容。

  3、指导选材

  A、让学生互相启发,广开思路。

  B、从衣食住行交往方式等方面归纳。

  C、学生自由选择,独自构思。

  4、习作指导

  A、按一定的.顺序来写。

  可按照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连句成段。

  可以按时间推移的自然顺序为主线连句成段,安排段落层次。

  可以按照方位、处所转换的顺序来记叙,连句成段。

  B、可以运用对比,把同一事物的新旧两个方面对比。

  C、注意写具体。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生习作

  2.修改完善习作

  一、学习构思,完成习作初稿

  1、拟写题目

  2、选择材料

  3、确定说明顺序,运用说明方法

  二、学生交流习作初稿

  1、学生朗读习作

  2、学生欣赏习作:好在哪?不好在哪?

  3、提出修改建议

  三、学生修改习作

  1、对照欣赏自己的习作,找出精彩的地方,不足之处

  2、进行修改

  3、小组内评议

  四、誊文

语文教案 篇4

  【填写要点】

  盲童重见光明的快乐,盲人家庭的快乐,捐献者家人的自豪。

  盲童恢复视力后,将会更加珍惜生活,为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

  角膜:盲童 盲童父母 捐献家人

  ( ) ( ) ( )

  晓得角膜( )。(汇报时说出填写依据)

  1、学生汇报,指导朗读。

  2、指导朗读:(说依据就朗读)

  (那个盲童将多么快乐,多么幸福,带给人多少美好的憧憬啊。)能读出你的感受吗?

  越来越多的人的到了欢乐,那我们怎么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呢?(加入读 )

  3、分角色练习朗读第6自然段:

  (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进行评读)(自豪,激动、敬佩、骄傲)

  4、结束语:

  是啊,父亲捐献角膜不但让失明的孩子的重见了光明,同时在温迪心中播下了美好的种子。

  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板书设计】

  永生的眼睛

  母亲

  父亲 角膜

  女儿

  一、激趣谈话,导入新课

  1、盲姑娘只能用于触摸春天、用心感受生命的美好。如果她有一双明亮的眼睛,那有多好啊。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让许多和盲姑娘有着类似遭遇的人们有了恢复健康的可能。

  (师生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器官捐献的资料)

  2、板书课题,激发读书兴趣:

  生命是美好的,谁不热爱宝贵的生命呢?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课文,看看琳达一家人为了让盲人重见光明是怎样做的吧。

  二、自学反馈,质疑问难

  1、指名按自然段朗读课文,引导学生进行正音。

  2、说说琳达一家为了让盲人重见光明是怎样做的?

  3、质疑问难,师生共同帮助解决。

  三、品读课文,感受语言美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画出令自己深受感动的语句和段落,并在旁边做简单的批注。

  2、讨论交流:

  课文中的哪些语句深深地感动了你?请你为大家声情并茂地读一读,并说说为什么会感动你。

  3、课文的最后一段连续用到了“骄傲”这个词语,让我们把带有“骄傲”一词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并讨论讨论: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四、赏读课文,感受人性美

  1、课文中的故事感人至深,请你带着自己的感受朗读全文。

  2、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分角色朗读课文。要求读好人物的对话。

  3、交流感想:

  读过课文之后,你又产生了哪些新的感受,与同学们谈一谈。可以对文中的某

  个人物发表看法,也可以对事情本身阐发议论。

  五、课外拓展,实践活动

  1、向你身边的人讲述这个故事,并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向他们宣传器官捐献的意义。

  2、写一封倡议书,号召你的小伙伴参与到器官捐献的事业中来。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五彩池美丽的自然景观及其成因,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和美丽。

  2、能力目标:引导学生感受语言美,想象这些句子所描绘的情景,培养学生想象力。

  3、情感目标:感受大自然的美,培养热爱中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让学生了解五彩池美丽的自然景观及其成因,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和美丽。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听说过瑶池吗?谁来说一说?

  2、瑶池一定很美丽,但我知道有一个地方比瑶池还美,这节课老师就带领你们一起去游览欣赏五彩池。

  (板书课题:五彩池;放课文录象)

  (师解说配音:五彩池位于四川省西部九寨沟的黄龙山海拔2995米处,长度仅为100.8米,均宽56米,均深6.59米。九寨沟是藏族人居住的地方,因为有九个村寨而得名九寨沟。

  藏族同胞把大大小小的水池称之为“海子”,意思是海的儿子,可以看出九寨沟的精灵是水,因此有这样一句话广为流传:“九寨归来不看水”。

  而五彩池则是水中的精灵。同学们,你们看它深藏于海拔较高的翠林之中,翠蓝色的湖水中镶嵌着淡绿、乳白、鹅黄、瓦灰等色块,酷似一颗颗瑰丽的宝石,把九寨沟装扮的美丽神奇。)

  二、讲授新课

  1、谁愿意说说五彩池给你留下了这样的印象?

  2、那么你认为本节课我们需要解决哪几个问题呢?

  老师把同学们想要解决的问题归结为三个大问题:

  (1)五彩池的水为什么是五颜六色的呢?也就是它的成因。(板书:成因)

  (2)为什么课前要介绍一段传说呢?(学生也可能会问:瑶池是怎么一回事?)(板书:传说)

  (3)五彩池有多么的美丽神奇呢?(板书:美丽神奇)

  3、好,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看看能不能自己解决这三个问题。

  (1)生自由读课文。

  (2)汇报

  (学生先说到这三个方面的任意一个方面都可以。)

  A美丽神奇(实物投影出示课文2、3自然段)

  a无数水池在灿烂的阳光下,闪耀着各种不同颜色的光辉,好象是铺展着的巨幅地毯上的宝石。(这是一个比喻句,无数的水池就好象是一颗颗宝石在阳光照射下闪闪发亮,好象这样的美丽景色就在我们面前一样。写出了五彩池的美丽。)

  b水池大的面积不足一亩,水深不过一丈。小的像个菜碟,水很浅,用小拇指就能触到池底。(这句写出了水池有的大有的小,有的深有的浅。可以看出五彩池的美丽和神奇。)

  c池边是金黄色的石粉凝成的,像一圈圈彩带,把大大小小的水池围成各种不同的形状,有像葫芦的,有像镰刀的,有像盘子的,有像莲花的……(我从这句话可以看出五彩池很美丽,它的四周是金黄色的,而且形状还是大小不一的。作者在这里也是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把五彩池有什么形状的很清楚的告诉了我们。从句末的省略号还可以看出五彩池有很多形状。)

  d更使我惊奇的是,所有的池水来自同一条溪流,溪水流到各个水池里颜色却不同了。(神奇)

  e有些水池的水还不止一种颜色,上层是咖啡色的,下层却成了柠檬黄;左半边是天蓝色的,右半边却成了橄榄绿。(神奇)

  f可是把水舀起来看,又跟普通的清水一个样,什么颜色也没有。(神奇)

  以上内容由学生随意找出汇报。在汇报时样说说这些句子是这样写出了五彩池的美丽神奇的。这部分内容很简单,学习方法主要是朗读,可以采用指读、齐读、赛读、比读等方式。)

  g学生还可以补充课外收集的五彩池美丽与神奇的'资料。

  B五彩池的成因(实物投影出示课文第四自然段)

  1、小组合作汇报:

  小结五彩池的成因:

  (1)池底长着许多石笋,高低不平。媒体显示:高低不平的石笋。

  (2)石笋表面凝结着一层细腻透明的石粉,阳光透过池水,石笋就像高低不平的折光镜,把阳光折射成各种不同的色彩。媒体显示:视频“三棱镜演示光的色散”讲述:作者是在夏天去五彩池,阳光特别强烈,被石笋折射成各种色彩。

  (3)再加上水池周围的树木花草长得很茂盛,倒影使池水更加瑰丽。

  2、学生补充课外收集的五彩池成因的资料。

  3、指导朗读。

  C传说

  此部分也许会出现两种情况:

  (1)学生不感兴趣,没有提及此处。

  (2)学生有兴趣,愿意来了解一些传说。

  如果出现第一种情况,教师可略过不讲;如果遇到第二种情况,处理如下:

  a你们收集了哪些和五彩池有关的传说?

  b作者为什么要先写传说呢?(突出五彩池的神奇与美丽。)

  三、课外拓展:

  1、老师有一个朋友曾经去看过五彩池,但他却没作者幸运,并没有看到五彩池的美丽与神奇,谁愿意说说为什么呢?

  (1)阴天,没有阳光的折射。

  (2)也许他去的时候不是夏天,水池周围的树木花草不茂盛,没有五光十色的倒影,所以池水不是特别的瑰丽神奇。

  2、你觉得五彩池和瑶池哪个更美?

  (1)五彩池美。瑶池只有一个,而五彩池有3400多个。

  (2)五彩池美。五彩池的池水是五彩缤纷、瑰丽神奇的,而瑶池的颜色只有五种。

  (3)五彩池美。瑶池是人们的一种想象,是传说。而五彩池就在人间,就在我们的中国。

  3、就要告别这瑰丽神奇的五彩池了,你想用什么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呢?

  (画画、作诗、朗读、写广告语……)

  你们的方式可真多,老师再给你们一点灵感,放一曲《神奇的九寨》,与你一同走进九寨沟,共映五彩池。

  4、学生创作。

  5、学生汇报。

  6、五彩池实在太美丽了,作者不禁发出了怎样的感叹呢?(原来五彩的瑶池不在天上,就在人间。

  板书设计:

  传说

  13 五 彩 池 数量众多 大小不一 形状各异

  (美丽、神奇)颜色多样 变化多端

  作业设计:

  一、比一比,再组词。

  仑( )瑶( )拇( )碟( )

  仓( )谣( )姆( )蝶( )

  二、用直线恰当地连接词语。

  昆明湖静得像 一块碧玉

  金黄色池边像 仙境一样

  池底的水就像 不平的折光镜

  彩灯喷泉又像 一圈彩带

  昆名湖绿得像 一面镜子

  三、画一画:

  1、按书上要求在自己画的水池上涂好颜色。

  2、想一想水池中还可能会出现怎样的颜色?再在自己设计的水池上涂一涂颜色。

  (同学们可自由选择完成一项任务,比一比谁画的池水颜色更瑰丽、更神奇)

  四、写一写:

  1、读课文二、三自然段,想一想课文是怎样介绍五彩池的?

  2、模仿作者的写作方法写一段话(要求:根据自己上题设计的五彩池写一段话,体现其神奇的特点)。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理解黄庭坚在词作中流露出的惜春、恋春却不伤春的思想感情。

  2、鉴赏这首词曲折新颖的结构、清奇的风格。

  教学重难点:同上教学目标。

  教学方法:朗诵、鉴赏、品悟。

  教学过程: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一.作者简介:

  (1045-1105),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又称豫章黄先生,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豫章、洪州为南昌旧称)人。北宋诗人、词人、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三宗之一。诗派成员多数学杜甫,宋末方回又把杜甫和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称为江西诗派的一祖三宗。英宗治平四年(1067)进士。哲宗立,召为校书郎、《神宗实录》 检讨官。后擢起居舍人。绍圣初,新党谓其修史“多诬”,贬涪州别驾,安置黔州等地。徽宗初,羁管宜州卒。

  擅文章、诗词,尤工书法。早年受知于苏轼,与张耒、晁补之、 秦观并称“苏门四学士”。有《山谷词》又名《山谷琴趣外篇》。

  二.写作背景: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又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所选是一首悼春词。词人少年得意,中进士,任校书郎,修撰神宗皇帝的“实录”,又以诗文受知于苏轼,并为江西诗派开山大师。

  后因新党重新执政,作者政见偏于保守,晚年屡遭贬谪,死于西南荒僻的贬所。这首词写于被贬之时,词人借伤春悼春来抒写暮年无为的感慨。

  三.词的赏析:

  1.“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词人为什么要寻找春的踪迹?结果如何?

  词人因春天的消逝而感到寂寞,感到无处觅得安慰。关键词在于“寂寞”。

  “寂寞无行路”春天消失得无影无踪。惜春伤春之情寄寓其间。

  2.“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运用怎样的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表达词人强烈的留春情感,多么希望再回到往日春风得意之时,因此千呼万唤地招唤春天“归来”与词人“同住”。 这里作者以人格化的手法,赋春天以生命。

  3.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

  “春无踪迹谁知?”这说得更明白、更令人失望。“留春,春不住”,春天依然无影无踪、无声无息地消逝了,它的踪迹谁又知晓呢?这多么令人惆怅、伤感啊!

  但作者情绪马上一转,因为人虽不知春去了哪里,但整天在空中飞来飞去的黄鹂倒像是知道呢。

  4.“百啭无人能解,因风吹过蔷薇。”

  黄鹂用清脆圆转的歌声回答我,可谁能听懂它唱的是什么? 留给词人自己的,只是满腹的惆怅。

  一阵风起,卷走那凋谢的蔷薇花瓣……句中所写之景已暗示初夏到来,晚春将逝。读至此处,读者方明白作者并非不知春去了哪里,只是惜春深情使他不忍心说破而已。

  写黄鹂趁着风势飞过蔷薇花丛。蔷薇花开,说明夏已来临。词人终于无奈地认识到:春天,确实回不来了。

  5.结合全词分析所使用的层深手法。

  春归无行路(寂寞伤春)→若有人知(假设希望)→春无踪迹(更加失望)→问取黄鹂(最后希望)→无人能解(彻底绝望)。觅春思春伤春之情层层深化。

  6.你认为本词构思中最有境界(趣味)的词句是哪些?请简单赏析。

  “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

  欲唤春归来同住的奇想,有童稚的天真,唯其“稚”,故艺术地强化了诗意的`穿透力。

  向黄鹂询问,而黄鹂无语,且因风而逝。又一童话的联想,传达出一个永无答案之谜。暗示伤春的永无慰藉,表现出伤春是人类终极烦恼这么一个主题。

  有情与无情的对立和童趣的想象与联想,是此作美学魅力的源泉;精心地捕捉形象并人情味地加以表现,是此作成功的奥秘。

  四.词的特色:

  1、平淡朴实 ,委婉含蓄。

  2、构思新奇巧妙。

  3、多转折而层层深入。

  五、作业、背诵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晴朗的夜空,远眺皎洁的月亮或闪烁的星星,产生奇思妙想,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积累习作素材。

  2、想象要合理,内容要具体,表达自己的感受。

  3、根据想象的内容,确定习作的题目。

  教学重点:激活储备,引发学生奇特的想象,写出自己的奇思妙想。

  教学难点:能展开丰富的想象和幻想,进行自由表达和有创意地表达。

  教学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师:同学们,晴朗的夜空,无边无际,神奇美丽。当你留心观察的时候,会见到许多有趣的现象,:月圆月缺、群星闪烁、流星飞逝、银河灿烂……我们不禁沉醉其中,这节课就让我们张开想象的翅膀,去这神秘的夜空探索、遨游。(出示课题:星月遐想)

  二、欣赏品味,感受妙趣

  1、出示:(1)月亮像天的眼睛,它很喜欢看我们的大地,每一次闭上了,又忍不住偷偷睁开,每个月都要圆圆地睁大一次……

  (2)一轮新月好像一朵白色的梨花,宁静的开放在浅蓝色的空中。

  (3)弯弯的月牙吐洒着清辉,月光洒落在四周,似有千点万点的光斑在跳动,月光为他们镀上了一层银色的花边。

  2、比较朗读,体会这几句话带给人的不同感受。

  3、小结:面对广阔无垠而又变幻莫测的夜空,每个人的感受都是不一样的,即使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期,对景物的感受也会有所不同。

  (三)展开想象,交流感受

  1、师:面对璀璨的星空和迷人的月色,相信你在欣赏时定会产生产生许多奇特的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用几句话把它写下来。

  2、交流自己的奇思妙想。

  (四)范文引路,指导写法

  1、学习课本范文,指导写法。

  师:段立男同学看着迷人的月色,产生了这样奇特的想法:(投影出示:月牙是花瓶,星星是花朵),接着他又想花瓶是谁的呢?后来为什么花瓶越来越满,而花朵越来越少呢?于是,他联想到了牛郎织女的'故事,写下了这么一个感人的故事:

  银河将牛郎与织女分开了,月牙儿是牛郎献给织女的花瓶,牛郎每天晚上都要采一些花朵插进花瓶中,而繁星就是夜空中开放的花朵。渐渐地,夜空中的“花朵”越来越少,“花瓶”里却越来越满。于是,星星变得稀了,月牙成了圆月。王母娘娘知道了,非常恼火,打翻了花瓶。花瓶倾倒,花朵撒落花瓶又逐渐恢复到原先的形状。这样的事每月都在发生……

  (1)自由读一读这两个片段,体会有何不同的感受。

  (2)交流:你比较喜欢哪个片段,为什么?

  教师小结板书:内容具体,想象奇特、合理。

  2、教师下水文展示,揭示方法。

  师:老师昨天晚上在遥望星空的时候,想起了《吉祥三宝》中的一句歌词:(投影出示:月亮、星星、太阳是吉祥的一家)

  师:于是,我又想这一家是怎样的一家呢?一定是个很幸福的家庭吧?他们家的房子是什么样的?为什么太阳爸爸不和月亮妈妈、星星宝宝们在一起呢?想着、想着我就想到了我自己,经常为了工作没有时间陪自己的丈夫和女儿,我拿起笔一口气写下了,这么一段温馨的故事:

  一碧如洗的夜空是一个幸福美好的大家庭。这座瓦蓝色的漂亮房子,很大很大。房子里住着热情似火的太阳爸爸,还有美丽而又温柔的月亮妈妈和数不清的星星宝宝。星星宝宝们既调皮又可爱。你看有时流星飞逝,那是星星宝宝在追逐打闹。闪闪发光的星星在眨着眼睛,好象在说我困了,不跟你们玩了。过了不大一会儿,就不见了。这时太阳爸爸悄悄地从东边升起来了,告别自己的妻子和孩子去工作了。月亮妈妈和小星星们在家里静静等待爸爸的归来。这样的事每天每夜都在发生。多么美好的夜晚呀!

  教师小结板书:联系生活、真情实感。

  (五)激发想象,真情表达

  1、师:现在,你头脑中一定也产生了许多奇思妙想!是神秘的仙境,还是动人的故事?赶紧拿起你的笔,把它写下来,相信你的文章一定能打动人!写好后别忘给习作定个题目。

  二、作中指导

  学生当堂习作,教师个别指导。

  三、作后指导

  1、欣赏评点佳作,进行二次指导。

  2、学生各自修改完善自己的习作。

  3、展示、评点典型的修改范例,进一步指导写法。

  板书

  星月遐想

  想象合理

  内容具体

  感情真实

  语句通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