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备】语文教案范文汇总7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教案7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教案 篇1
学习目标:
1、愿意将秋天中自己觉得最快乐,印象最深的事讲给大家听。
2、乐意将自己所选图画的内容写下来,并用上平时积累的词句,写好后对自己的习作进行修改。
3、发现表示颜色的单音节词和其他的字搭配可以组成新词,意思更加丰富,感受汉语词汇的丰富性。
4、进行词语积累。注意词语搭配的多样性。
教学准备:
让学业生在一周的'时间中采用调查访问等方式收集秋天里同学们做过的有趣的事。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秋天的快乐
一、激情导入。
小朋友,现在正是金秋时节。我们已经看到了她缤纷的色彩,听见了她美妙的声音,让我们走进秋天,去寻找秋天的快乐吧。
二、交流秋天里的趣事。
1、小朋友,通过我们一周的调查,访问等方式,我们收集了不少同学们在秋天里做过的有趣的一些事,www.jiaoanba.com让我们拿出自己准备的材料四人一小组交流一下,然后推选一人为代表进行汇报。
要点:哪些趣事(说具体)有什么感受
2、小组交流。3、大组交流。
⑴提出要求:认真倾听 适时补充 说出感受
⑵交流评议。
三、综合性活动。
1、秋天给我们带来这么多快乐,咱们有没有办法留住它呢?
(画下来,拍下来,写下来……)
2、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方式留住秋天。
3、同桌交流、评议、修改。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学会4个声母d t n l,能够读准音,认清形,正确书写。
2.正确认读方框内d t n l与单韵母组成的音节。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难点 1.字母d t n l的音和形,尤其是n和l的读音要区别开来,通过文中的表音表形图启发引导学生进行图文对照,强化记忆。
2.声母和韵母的拼读也是难点。掌握音形结合的学习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认读6个单韵母。
2.认读带声调的单韵母。
二、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引导看情境图
⑴显示画面
师:瞧!这是哪部名著里的人物?他们是谁呀?正在干什么?
学生自由讨论。
①孙悟空的表情怎样?
②哪吒心里在想什么?
⑶谁来学学孙悟空的样子?(大家评议)
⑷ 谁来把哪吒心里想的告诉大家?(大家评议)
2.引导听语境歌
⑴师指图说语境歌:悟空本领特别大,天兵天将全不怕,打败哪吒三太子,乐得悟空笑哈哈。
⑵ 课件显示拼音语境歌:
wù kōng běn lǐng tè bié dà,tiān bīng tiān jiàng dōu bú pdǎ bài né zhā sān tài zǐ,lè de wù kōng xiào hā hā。
① 师:看谁的本领特别大,能把这些拼音全读出来?
②学生看,试读。
⑶师:养成良好预习习惯的'小朋友一定知道,这节课要学习哪些新的拼音字母?(生答后,幻灯片中的“d t n l”闪动,引出课题。)
三、学习声母d和t
(一)认清形,发准音
1. 学习d
⑴ 显示“座钟笔筒图”
师:小朋友,你们都很聪明,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它的样子很像我们今天要学的那一个新字母呀?
(生答后,幻灯片显示“d”的形状,同时出现一个笑脸奖励学生回答正确。)
⑵ 我当小老师.
师:谁来当小老师,帮助大家会读“d”?那这个新字母会十分感谢你,愿意和你交好朋友!
(个别学生上台看大屏幕范读,其他学生跟读三遍。)
师:还有谁想来试试?你怎么会读的?用什么方法记住的?
(指名读,纠正发音。)
⑶同桌互读,共同正音。
⑷学生看大屏幕开火车读,分组读,齐读。
⑸课外延伸,能力提高。
师:学会了“d”的发音,想想看,你以前听过、看过哪些字里有“d”这个音呢?(学生四人小组交流汇报,课件小结展示)
2.同法自学t
(二)正确书写
1.学习d的书写
⑴ 过渡:小朋友的本领比孙悟空还要大,不用老师教,自己就学会读d和t了。你们看,孙大圣在朝你笑呢!不过,他接下来还要考考你,看你会不会正确地书写d和t这两个字母。他摘了许多仙桃要奖给写得又快又好的小朋友呢!(课件出现孙悟空和仙桃。)
⑵ 比一比,看谁能得到仙桃。
①投影出示四线格,指几名学生上台书写d.
师:你是怎么记住d的写法的?
生:座钟笔筒d d d
生:b字反写 d d d
生:左下半圆d d d ……
② 多媒体演示d的笔顺,学生书空:d→c d
师说顺口溜强化记忆: 有头向上升,有尾向下拖,没头没尾中间坐。
③学生在书上描红。(两遍)
2.自学t的写法
3.大组竞赛,每组选一个代表上台书写d t ,大家看屏幕评议。(利用大屏幕发奖品给获胜大组。)
语文教案 篇3
一、说教学设想;
二、说教学流程;
三、说板书设计。
【教学设想】
一、总体教学设想
1、把握新教材特点,理解本课编排的目的。
2、知晓学生学情,为共同学习奠基。
3、与学生同阅读课文,同在一个平台上探讨人生的哲理。
4、在自读中感知,在合作中领悟,在探究中启迪,在实践中运用。
5、注重读写过程的评价,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张扬个性,亮出自己。
教学设想阐述:
1、把握教材特点,理解课文编排目的:
(本课选自人教版教材七册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是一篇学读课文。这篇课文是著名的美国作家莫顿·亨特写的。它主要是写了作者回忆自己童年8岁时一次“脱险”的经历,其中蕴含的生活哲理──人生道路上常常会遇到意想不到的困难,但再大的困难,只要我们能走一步,再走一步,就一定能将困难化解为一个个小的困难,最终战胜困难。)
整个第四学段的教材编排的依据是《语文课程标准》,教材编排的外在线索是与生活的联系,内在线索的是按三大板块: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而本课是属第一板块:人与自我。这个单元都是谈人生。写的都是作者对人生的憧憬、体验和思考。阅读这些课文,其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体味人生,关爱生命。)
2、知晓学生学情,为共同学习奠基:
(从教材的编排特点,看本课,它是新教材的第一篇学读课文,它是第一二单元人与自我中的主要课文。作为一篇学读课文,教会学生读书,即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这是最主要的。而面对刚进入第四学段的(初中)学习生活的学生,从教育心理学的分析看学情:其一,天真、活泼,富于表现力。其二,面对着带有故事情节的课文,喜欢读。其三,喜欢讨论,喜欢发问,喜欢探究。其四、喜欢说自己的故事。然而难点是对一件事或一个活动中蕴含的哲理或悟出它的哲理有一定的难度。
面对学生学情的分析,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长处,采用多种学习方法引导、和学生同攻难关。为共同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3、与学生同阅读课文,同在一个平台上探讨人生的哲理:
(因为本文就是通过作者在童年时爬悬崖的一段感受,及在今后的人生旅程中,遇到困难,就应在悬崖上走下一样,“走一步,再走一步”。那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利用文字材料,共同的人生体验,和学生同在一个平台上,同读课文,同探讨人生的哲理。)
4、在自读中感知,在合作中领悟,在探究中启迪,在实践中运用:
(通过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阅读、讨论、探究本课蕴含的人生哲理;这样的例子在我们的人生道路上会有吗,我们应怎样对待?这个故事的主要叙述的情景是什么?我遇到困难的情景是什么?作者想到了什么,我想到了什么?一是要让学生知道要多读,读出味,才能懂其意;二是要领悟文章的内容所蕴含的意义,要多思,三是要多说,在实践中学习语文,让学生通过教师的桥梁,和作者莫顿·亨特进行心与心的对话。
在语文实践活动中从读到写,以读带写,以写促读,谈谈自己对生活的憧憬、体验和思考。)
5、注重读写过程的评价,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张扬个性,亮出自己:
(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更重要体现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所以,要依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评价标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形成师生评价,生生评价。师──生──作者──课文之间的共同学习、探讨的和谐气氛,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美的享受。以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贯穿整个教学的始终,在学习过程中处处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激励学生展现自我,亮出自我。
本课教学设想的目的,学生阅读本文后,知晓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个脚印都能折射出人生的哲理。生活处处有语文,语文处处是与生活相联系的。)
二、具体教学设想
1、教学目标:
⑴ 自读、合作读、探究读,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感知课文内容,复述故事情节;悟出其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⑵ 从课内到课外,举一反三,运用感知的方法,拓展阅读汪国真的诗,品出诗的哲理。
⑶ 从读到写,和学生共同结合自己人生中遇到的困难经历及怎样处理的,是教训还是经验或二者皆有之,写成短文。
(教学目标的设计:
一、体现语文学习的整体性,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形成整体;听说读写形成一个整体;课内和课外阅读形成一个整体;教、学的方式方法形成一个整体。
二、科学地安排了学习序列:读:一读,自主读,二读:合作读;三读,探究读;四读,拓展读;写:结合自己的人生体验谈体会。从读到写,符合人的思维特征,符合语文教学的特点,符合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教学质量的要求。从课内到课外,体现教学的整体性。
三、切合学生的实际理解能力;四、明确、清晰,便于落实和检测。体现了本课学习的特点:读写结合,以读带写,以写促读。)
2、教学重点:
诵读课文,复述故事,悟出“走一步,再走一步”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3、教学难点:
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从一件事中能悟出人生的哲理。
4、课型:
读写结合课。
5、教学时间:
一节课。
(教学时间的分配: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随机调控。)
6、教学策略:
问题策略、多读策略、与文本对话策略、合作学习策略、读写结合策略。
7、教学方法:
情境法、诵读法、讨论法、读写结合法、评价法。
8、学习方法:
诵读法、复述法、讨论法、读写结合法、评价法。
9、课前准备:
⑴ 预习课后的“读一读,写一写”,结合课文想想这些词语的意思。
⑵ 想想第一课与这课有什么联系?
⑶ 阅读这一课,你有哪些问题,请写在纸条上,交与科代表。
(此环节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认字写字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问和思考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是教师了解学情的一个重要环节。并把学生在预习中提出的问题,整理归类,放在与之相适应的教学环节研讨。)
【教学流程】
语文教学过程设计的目的:叶圣陶先生说:“语言文字的学习,就理解方面说,是得一种知识,就运用方面说,是养成一种习惯;这两方面必须连成一贯;也就是说,理解是必要的,但是理解之后必须能够运用。”。所以说语文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组织下认识语言世界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经过严格而有高效的言语技能训练,学生习得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同时受到情感的熏陶和人格的感染。
一、课前导入,创设情景,和学生共同走进美国作家莫顿·亨特的回忆中
运用学生阅读前一课《山那一边》的感悟 、学生的生活、理想和这课的联系,采用抒情性的语言,和学生共同走进课文的情景中,共同寻找人生的哲理。激发学生阅读和探讨问题的兴趣。
二、自主阅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复述主要故事情节
1、学生放开声音朗读一遍课文后,再默看一遍课文:
这个环节的设计意图是:是学生才进入新课文,虽前面已进行了预习,但学生在课堂上,放开声音运用普通话朗读课文,一是检查学生对课文朗读是否畅通。这实际上是工具性也既是基础知识的落实,也是落实单元教学的要求,提高学生朗读能力;二是默看课文,学生经过一次高声朗读后,进入静静地思读阶段,也实际上在对课文的故事情节“疏理”阶段,注重学生思维过程的培养。为下面复述故事主要情节而打下基础。
2、学生复述故事:
⑴ 照原文顺序复述。
⑵ 创造性的复述:
① 选择自己所喜欢的情节。
② 可以命小标题似的复述。
③ 将故事中人物没有说完或在行动上没有完成加之合理的'想象进行复述。
(这个环节既是知识转化为能力,书面语言变口头语言的训练;又是对课文整体感知的一个语文实践活动。复述故事,可以同座进行,这样就能达到全员参与,然后让一两名同学在全班复述。这既是体现培养学生对读本整体感知、概述、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又是学生的多元性、阅读的多元性得到体现,它实际上也是学生的个性培养。)
三 、悟读,合作讨论作品中“我”爬悬崖的动作描写、心理活动描写和父亲鼓励“我”“走一步,再走一步”具体动作化的语言及所折射出的哲理
(这个环节实际上是上一个教学过程的继续。在感知了全篇课文的故事情节时,还要通过这个故事情节知其它所蕴含的哲理,这是本课文要达到人文教育的主要目的。但这个过程也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它不是枯燥的说教,也是通过学生的语言实践活动来实现的。其中学生在预习中提出的问题可结合课文讨论体会。)
1、分角色朗读“我”爬悬崖的经历。
(特别对课文中所涉及的对悬崖、“我”、父亲的话描写的词语要有一种体验的读,要读出味来。)
悬崖的高、险:悬崖耸立、垂直的峭壁、大约二十来米高、(“我”眼中的悬崖)高不可攀的险峰。
“我”的身体状况:八年来一直有病;瘦骨嶙峋。
爬悬崖(半山腰):冬冬直跳、蹲、心惊肉跳、几乎晕到、软弱地哀求、头晕目眩 、啜泣。
环境描写:暮色开始四合、暮色苍茫,天上出了星星,悬崖大地越来越暗。
父亲的语言:“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办得到。”
2、分组阅读讨论:
(可以以学生在预习中提出的问题设置讨论题。)
⑴ 作者描写悬崖及“我”眼中的悬崖是怎样的?
⑵ 作品中的“我”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我”,在爬悬崖中的表情及动作说明了什么?
⑶ 父亲在文中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3、各组选一名同学发言。
四、探究学习最后一段,研讨这次“脱险”经历所蕴含的哲理
(这一段是文章的宗旨所在,是引起作者值得回忆的价值所在。也同时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因为刚进初中的学生,对事情所蕴含的“哲理”比较陌生,老师可举一些学生所常见的例子,来理解“哲理”。如学生最熟悉的“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想想这句话蕴含的道理?运用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想想本文故事说明一个什么道理?这个学习过程同样应在读中体会、感悟。师生共同结合自己人生道路上成功与失败的例子,引导学生明白生活中蕴含的哲理。这样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就能化难为易。)
1、集体朗读最后一段,勾勒出段中你觉得重要的句子。
2、师生互动,对“每当我感到前途茫茫而灰心丧气时……我提醒自己,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达到的地方。”结合自己的体验谈体会。
五、拓展阅读课文后面汪国真的诗,请同学们想想我们得到一点什么?
1、集体阅读,感悟诗意。
诗人采用对比手法,说明意志对人是很重要。“垂下头颅”是预示遇到困难,低头沉思。是为了更好地迎接困难。
2、自由发言,谈谈从诗中想到了什么 ?
(这个环节,是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的整合。体现阅读课教学在通过课内阅读的方法,把它运用在课外阅读上,既是方法的运用,又是学生阅读多元性的展示,个性的发展。因为这个单元的课文内容都是谈的人生,“人与自我”,我的梦想是什么样,在人生的道路上,遇到困难怎么办?这里再一次阅读汪国章的诗,无疑又是一次对人生的感悟。)
六、读写结合
学了本文后,叙写自己遇到的一次困难,来说明一个道理的短文。
(这个教学环节的设计,是本节课读写结合的最后一个终点站。因为这篇课文是写的作者亲身体验的一件事,它对学生有着直接的指导意义。从读到写,既开源,又导流。以读带写,以写促读,是读写结合的特点。而这篇课文从故事的叙述,到揭示蕴含道理的过程,对学生写作有很大的帮助。实质上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再一次体现。)
七、课堂教学结尾,再次创设情景,情感的熏陶,在人生道路上同启迪
(和学生共同呤诵课文的最后一段,激励学生在人生中应有作家的气质,战胜人生中一个又一个困难,实现自己美好的理想。)
【板书设计】
悬崖高、险
读:“我”的一次“脱险”经历 “我”瘦骨嶙峋 怕、嘲笑、恐惧、父亲鼓励“我” 爬下悬崖
悟:人生中的困难应怎样对待──“走一步,再走一步”,再大的困难也可以化解成小困难克服
写:遇到的一次困难,是怎样处理的?从中感悟是什么?
(板书设计目的:课堂教学的缩影,提示课文中心的导读图,是教学重点、难点的辐射源。它沟通了作者写作思路、教师教学思路、学生学习思路的桥梁,是提示旧知与新知之间的内在联系,体现新知的生长点,激起学生的探求新知的欲望。是课堂教学的集成块,它集教材编者的“编路”、课文作者的“文路”、教师的“教路”和学生的“学路”于一体,是当代“微型技术“的妙用。)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出示课件:阳光洒满大地
1.导入。老师板书课题后,问学生:“你们喜欢阳光吗?为什么?这篇课文中所写的是什么季节,什么时候的阳光?由此引出了一个什么故事呢?”
2.自读课文。要求学生读准字音,不认识的字要借助汉语拼音多读几遍。读完后标出自然段。
3.文中的主人公叫什么名字?(佳子)“佳”是什么意思呢?请同学们查字典。(好、美的意思)佳子的人就像她的名字一样美好、可爱。
(二)学习课文1—3自然段。
1.请同学们小声读1—3自然段,体会佳子当时的心情是什么样的。(轻松、愉快、高兴、开心、快乐、舒畅)你是从哪些词语或句子中体会出来的?说给大家听。
2.投影出示句子:“啊,大自然多美呀!”指导学生读这一句话。“啊”表示惊异、赞叹,读音要拉长一些。“多”要读重音。
3.第三自然段中是怎样描写大自然美丽的?请同学再读课文。
(三)看本课插图,进一步体会大自然的美丽。
1.请一个同学读1—3自然段,大家看图听读。(评价朗读)
2.练习把句子说具体。看图填空。
投影出示:(1)草地上开满了花儿,好像。(可以填:一块巨大的花地毯。也可以填:一座巨大的百花园。)
(2)小鸟在天上飞着,好像。(可以填:对佳子说:“早晨好,小姑娘。”也可以填:在和佳子比赛谁的舞姿最美。)
3.练想象,练语言。
(1)说说图上还有哪些美丽的景物文中没有写出来,要边观察边说。
(2)想象一下,还有哪些景物图上没有画出来,请你边想象边说。(蓝蓝的天上飘着几朵白云,河边有几棵柳树,长长的枝条随着微风摆动。碧绿的草地像绿色的地毯。小河静静地流淌,小鱼在河里欢快地游着,微风轻轻地吹着,像妈“该、孩”是形近字,右半部分相同,要从偏旁上加以区别。这两个字的右边部分很容易写歪,特别要写好三、四、五笔。看第三笔撇折的起笔。并不是在上面横的中间,而是要偏左一点。第四笔和第五笔这两个撇,不一样长,第四笔长一些,第五笔短一些,而且要稍稍错后。学生练写。
“孔、孙、孩”这3个字都是子字旁,要与“子”相区别。请同学们说说哪儿不一样。(“子”的第三笔是横。子字旁的第三笔是提,而且要写得瘦一些。)“孔”和“孙”的右半部分都要高一些。请学生书写这三个字。
“忍、您”这两个字都是心字底。“忍”是上窄下宽的结构。上面的点要顺着撇的方向往左下方斜。学生练写这两个字。
“哭”:上面的两个口就好比是人的两只眼睛,下面的点好比是眼泪。
“乎”:重点写好第一笔和第四笔。第一笔是一个小横撇,第四笔是长横,要压在横中线上。妈的手在抚摸着佳子的脸。看,佳子在温暖的阳光中,在美丽的大自然里陶醉了!)
师生齐读:“啊,大自然多美呀!”
引导:多---------------的阳光啊!
多----------------的孩子啊
(四)学习课文4—8自然段。
老师说:阳光不仅使大自然更加美丽,也给人们带来了欢乐。佳子享受着阳光带给她的温暖和幸福,而且她还想把阳光送给一个人,送给谁呢?学生回答:送给奶奶。
1.佳子是怎么想到要把阳光送给奶奶的呢?请同学们自读第4、5、6自然段,用“”画出佳子的美好想法。读一读这两句话,要读出佳子对奶奶的爱。
2.再请一个同学读第5、6自然段,大家边听边体会,然后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1)知道了奶奶的腿不方便,出不了屋子,享受不到阳光。
(2)知道了奶奶非常渴望见到阳光。
(3)知道佳子是一个善解人意的孩子,她懂得奶奶的心思,就把奶奶最想得到的阳光包在裙子里带回家去,送给奶奶。
3.用对比的方法体会词语的意思。
投影出示句子,请一个同学读。
(1)佳子把阳光包在裙子里带回家。
(2)佳子把阳光紧紧地包在裙子里带回家。
你体会到了什么?(体会到了佳子的孝心。她生怕阳光跑掉。她想给奶奶带去更多的阳光。)
4.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请一个同学读一读第7自然段,然后讲一讲这是怎么回事,为什么裙子里的阳光不见了呢?
5.当佳子为丢失了阳光急得要哭出声来时,奶奶是怎么做的?怎么说的?请一个同学读最后一个自然段。然后回答问题。
通过奶奶的动作和语言,你能体会出奶奶当时是怎么想的`吗?奶奶的心情什么样?(又激动,又感动,非常爱佳子。)你是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的?边读边圈出这些词语。(抱,很久很久)背诵第8自然段的第一句话。
6.奶奶说的话是什么意思?开展小组讨论,然后各组汇报。(奶奶非常渴望得到阳光,因为阳光能使人温暖,使人舒服。佳子虽然没能把阳光带给奶奶,但她对奶奶的那份孝心,对奶奶的爱,就像灿烂的阳光一样,让奶奶心里暖洋洋的,舒服极了,比见到阳光还高兴。所以奶奶说:“阳光都跑到我心里来了。”这不仅是安慰佳子,更是赞扬佳子那纯洁的心灵比灿烂的阳光更可爱。)读、背奶奶说的话。
(五)总结全文。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你觉得佳子是个什么样的孩子?投影出示:
(六)拓展延伸。
佳子小小年纪就懂得把爱送给别人,多么可爱的孩子呀!我们班里也要开展“送爱心”的活动,把我们的真心和诚意送给最需要的人。我们把爱送给谁呢?用什么方式送呢?班里开展讨论。
(七)作业。
通过想象给书上的插图再添加一些景物,使大自然更加美丽。
板书设计
语文教案 篇5
一、课前透视。
这篇童话故事主要写两只小松鼠植树造林、维护生态平衡的故事。文章语言轻快活泼,深受儿童喜爱,通过读文学生领悟到我们在向大自然索取时,一定不要忘记回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拥有一个美好的家园。
一年级学生对新奇事物好奇心强,又非常喜欢小松鼠,所以课文内容强烈的吸引着他们。另外学生以前有一定的识字和朗读基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方法迁移,培养他们自主识字和阅读能力。
二、教学目标。
1、认识 “聪、活”等11个生字,会写“以、后”等6个字。
2、在读文中感悟小松鼠的环保行为,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能复述童话。
3、愿意参加植树活动或树木认养活动。
三、教学重点。
读文理解小松鼠的“聪明活泼”,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复述故事。
四、信息资料。
1、课件或挂图、生字卡片。
2、学生绘画用具及搜集的有关小松鼠的资料。
五、课时。
两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切入举偶。
1、猜谜语:
(1)猜猜这是什么动物?(出示谜语:形状像耗子,生活像猴子,爬在树枝上,忙着摘果子)
(2)今天我们学习一篇与小松鼠有关的童话故事。
2、启发谈话:
(1)你们喜欢小动物吗?谁能说说他是什么样的?(板书:松鼠)
(2)你们对小松鼠有哪些了解?(板书:松果)
(4)小松鼠和松果之间会发生什么事呢?
(二)对话平台。
1、自学。
(1)学生自由读文,思考:遇到不认识的字怎么办?
(2)自己想办法解决。
(3)指名读文:
①重点评价字音;再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文,读准字音。
(②尊重学生个性需要,激发主动识字的愿望。识字能力是学生独立阅读的基础,教师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或适合的方法识字,逐步养成独立识字的能力。
2、识字。
(1)出示生字词:说说你在哪见过他们?你是怎样记住的?
(2)结合文中句子认读词语,教师相机引导:
①聪、活泼:读文中的句子。我们同学中谁是这样的孩子?
②如果、总:读文中的句子。你还能用如果说句话吗?
③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引导学生创造性的学习生字词。
3、朗读。
(1)重点指导2~4自然段:从哪里看出小松鼠聪明活泼?学生思考读文。
(2)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练习读文。
①教师范读。
②师生、生生分读陈述句和小松鼠心里想的话。
(3)采取多种方式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充分读文感知,体会小松鼠的情感变化,使学生受到情感熏陶。
4、讨论。
(1)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松鼠松果和松林之间有什么关系?
(2)小组交流感受小松鼠的情感美和行为美,增强学生保护环境的自觉意识。
(三)写字。
1、认读“以、后、更”三个字。
2、征求学生意见找出最难写的字:
(1)教师范写指导,学生练写。
(2)引导学生掌握书写技能,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和写字能力。
(四)评价。
1、评教师:老师范写的字请同学评价。
2、生互评:
(1)学生互相评价打等级,如果不满意可以重新书写再达等级。
(2)师生互评不仅培养学生对写字的评价能力,还提高了审美情趣。
第二课时:
(一)对话平台。
1、复述。
(1)反复读文:练习说说课文的内容。
(2)指名复述:引导学生按照“吃松果──想松树──种松果──长松树”的顺序进行复述。(先鼓励学生交流适合自己的复述方法,如果复述实在有困难,教师再引导学生按照上面的顺序进行复述)
采用适合学生的方法开展复述竞赛,积累并发展学生的语言。
2、绘画。
(1)想象思考:以后这里会是什么样呢?
小组讨论互相议一议,说一说。
(2)以“画未来”为题:
①学生自由的画一画,可以画想象中未来的松林,也可以画想象中自己居住地方的未来。
②拓展学生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二)实践。
1、有条件的同学和爸爸妈妈一起种一棵小树。
2、除了松鼠外,你还了解哪些小动物?
(1)请上网或到课外书中查一查。
(2)课内外紧密结合,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的,此环节设计注意挖掘课外学习资源 ,不仅扩大了学生的阅读量,而且培养了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和查找搜集资料的能力。
(三)写字。
1、观察:学生自己观察“主、意、总”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书写:教师重点指导“心”的写法,学生练写。
3、展示:
(1)小组内互相展示自己的字。
(2)引导学生体会汉字之美,激发写字的愿望。
(四)评价。
1、自评:说出自己写的字中最满意和最不满意的地方。
2、互评:
(1)要提出中肯的希望。
(2)多种评价使学生学会审美,提高书写的质量。
(五)伴教锦囊。
词语解释:
(1)主意:办法。
(2)蒙蒙细雨:雨点很细小。
(3)茂密:文中指松树林茂盛而繁密。
语文教案 篇6
指导思想及教学目标:
1、注重诵读,通过富有感情的美读来体会课文的意境,培养美的情趣,养成好的语感。第一课时以认知性阅读、感知性阅读为主,准字达到读音,疏通字词和了解课文内容的目的;第二课时以涵泳性阅读为主,达到深入作品意境之中,细细品位妙处的目的。
2、通过关键词语和句子,理清课文思路,学习本文精巧的构思,体会作者的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3、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深入理解文章,品位精妙语言,以达到提高语言分析能力,接受情感熏陶的目的。
4、当堂课讲解的有关课文内容,尽量当堂背诵。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1、导入:可由单元提示直接导入,也可由背诵描写春天的名家名句导入,或者由动人的音乐《春之声圆舞曲》,或由优美的图片名画导入。
2、默读
3、词语教学:学习“读一读、写一写”结合课文辨析字型字意。
4、朗读课文
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5、初步诵读课文。阅读时进行课文的整体把握,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作者思路,可思考以下问题:
——课文写了春天的哪些景物?请用简洁的文字概括各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这些景物各有何特点?各段描写之间有何关联?请用简洁的语言,尽量完整的`说出本文的行文脉络。
6、全班集体研讨,各抒己见,互相补充,明确课文主要内容,并且依照课文的脉络文理,用自己的语言复述大师笔下春天的主要内容。
7、朗读全文。
8、背诵其中精彩语段。
9、作业。
第二课时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教案由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
1、复习旧课,5分钟完成《课课练》一、二、三、四、五大题,巩固词语。
2、体会本文优美的语言,分析其中的精妙之处,学习语言分析的一般方法。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仔细揣摩,尽量能口头表达,教师从旁点播、补充。
——你喜欢文中哪些优美的语句?为什么喜欢?用简洁的语言来分析。
——文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试分析其作用。并模仿举例。
——你认为好的语言应当具备哪些特点?应当如何品位语言的精妙之处?在文字表达上应注意些什么?
3、小结归纳出景物描写的一般方法。由学生自己合作、探究完成,教师以实例点播启发,尽量不要告诉学生现成答案。学生说不全就再读相关语段,再体会,再尝试表达。
4、伴随音乐,自由地、富有激情地朗读《春》,再次体会大师笔法,体会自然之美,体会生活之美,体会情感之美。
5、背诵精彩语段,感悟体会,加深印象
6、语段训练:完成景物片段描写训练《校园的春天》,进一步把握景物描写的一般方法。交流改进。
7、有感情地朗读背诵精彩语段,感悟体会,加深印象。
8、课后练习: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教案
——完成《课课练》。
——进一步补充完善课堂片段练习。
语文教案 篇7
教材简析:
一、整天感知课文,学习生字。
1、 借助拼音读准生字的字音,记记字形。
2、 借助拼音读通课文。
3、 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与生字相关的词语,要求读准字音
脚留下、对、齐声。(生字上注拼音)
(2)交流识字的方法。
(3)读课文。(个别读)
4、 再读课文,边读边思考:雪地上的脚印是谁留下的?除了这些你还了解什么?
二、学习课文,朗读感受。
1、 再读课文,说说故事的内容。
(1)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内容。
(2)提供开头,用一小节说说课文的内容。
小鸡、小狗和小鸭在雪地上跑,雪地上留下了……
(3)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相关的内容,让学生读一读。
2、 读课文,你觉得小动物们在雪地上留下脚印之后,认为自己怎么样?它们当时的心情怎样?
3、 试着用朗读的方式来表达小动物的情感。
4、 媒体出示小猪、小马、小猴的.脚印,说说它们的脚印像什么?在雪地上留下脚印后,它们又会说什么?学着课文的样子编编故事。
三、复习巩固,拓展阅读。
1、 叫号游戏。(复习生字)
2、 读一读,连起来说一说。
(1)鸡的脚印像竹叶,小狗的脚印像梅花,小鸭脚印像枫叶。
(2)雪地上小动物,个个像小画家,他们的画儿真有趣。
四、学习“月字旁”
1、还有哪些字带有月字旁,你觉得这些字一般与什么有关?(身体的某一部分)
2、示范“月”的写法。
3、 描一描,写一写“脚”。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6-12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语文园地一》教案03-19
语文《公输》教案08-05
语文翠鸟教案09-04
语文天地教案06-17
语文社戏的教案08-27
语文园地的教案09-04
语文荷花教案09-02
关于语文的教案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