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时间:2024-05-23 03:25:44 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15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欢迎阅读与收藏。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15篇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1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12个生字,认识8个生字,会读查字表中的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学学习小萝卜头克服困难、刻苦学习的精神,懂得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教学重点】

  从小萝卜头在艰苦条件下学习的故事中受到努力学习的教育。

  【教学难点】

  从小萝卜头的语言、动作神态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CAI小萝卜头的图片师:你们知道他吗?

  2、生交流课前收集的资料。

  3、生想象小萝卜头生活的环境CAI。

  4、就是在这里,小萝卜头度过了他极其短暂的一生,今天让我们一起去读读小萝卜头在狱中学习的故事吧。

  5、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归纳概括

  1、检查词语预习情况。

  2、现在请大家翻开书77页,在预习的基础上快速浏览课文,边读边思考:从课文中你知道了关于小萝卜头的哪几个故事?

  3、指名说,师指导归纳小结。

  第一个故事1—13自然段:小萝卜头跟罗伯伯和车伯伯学习。

  第二个故事14—16自然段:罗伯伯和车伯伯被特务杀害,小萝卜头沉浸在悲痛中。

  第三个故事17自然段:小萝卜头跟黄显声将军学习。

  三、导读感悟,体验情感

  1、生快速默读课文1—13自然段,想想:小萝卜头在什么样的环境中是怎样学习的?用﹏画出描写环境的词句,用画出描写小萝卜头学习的`句子速度快的同学还可以试着在旁边用1、2个词写出自己的感受。

  2、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指导朗读。

  重点指导:

  a、我是一个好孩子我爱中国共产党。

  b、小萝卜头认真念了几遍课文,又一个字一个字地写,直到把这14个字默写下来。

  c、重庆是个大火炉,七八月份热得使人喘不过气来可是,小萝卜头每天光着膀子,趴在地上写呀,算哪;没有纸笔,妈妈在床头地上铺了一层土,小萝卜头就用一根长钉在上面写写画画。

  四、小结:

  故事读到这里,小萝卜头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五、教师总结

  六、布置作业:

  1、收集有关革命的诗。

  2、看影片。

  七、板书设计:

  14、小萝卜头的故事

  环境艰苦

  学习刻苦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2

  教学目标

  1、认读9个生字。

  2、能复述课文。复述时能用上“迷惑不解”、“恍然大悟”、“猝不及防”、“以逸待劳”、“落花流水”等词语。

  3、能从课内容和课外资料中了解孙膑是我国古代军事家,是一个善于运用计谋战胜敌人的人。

  4、结合课外资料、联系上下文理解,了解孙膑是一个善于运用智谋的人。

  5、了解,懂得智慧的力量,了解我国悠久历史文化。

  教学重点:

  能复述课文。复述时能用上“迷惑不解”、“恍然大悟”、“猝不及防”、“以逸待劳”、“落花流水”等词语。

  教学难点:

  能从课内容和课外资料中了解孙膑是我国古代军事家,是一个善于运用计谋战胜敌人的人。

  查阅资料

  教学、成语故事等

  教、学具准备

  课件(围魏救赵动画)

  板书设计

  围魏救赵

  孙膑智慧胜利

  庞涓莽撞失败

  教学过程:

  一、课件导入:

  播放课件:《围魏救赵》

  师:孩子们,你们觉得这个故事怎么样?(精彩)其实这个故事还能告诉我们一个非常深刻的道理哪!想了解一下吗?那就请走进我们今天的24课《围魏救赵》,齐读课题。

  师板书课题:围魏救赵

  二、整体感知、排除疑难:

  三、指导复述:

  1、师:下面请你自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生读课文。

  2、文章中还有许多我们不了解的朋友呢?你想认识它们吗?

  课件出示词语:

  庞涓田忌孙膑邯郸军械救援防御猝不及防

  以逸待劳迷惑不解恍然大悟浩浩荡荡慌慌张张

  撤离日夜兼程胜仗

  3、抢读,谁认识这个词语就送给谁。

  4、看来你们是大获丰收啊!那把你们战利品带到文中再读课文,边读边画一画文中的成语,并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生汇报文章的.主要内容。

  师随机指导:孩子一个故事要有起因,经过和结果。你能说清楚吗?

  1、起因是什么呢?用你自己的话说一说。

  2、经过又是什么样的呢?要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你能说得更动人!

  3、结果又是什么样呢?

  4、孩子们你同意吗?你能勇敢地说一说你的想法吗?

  5、现在要难为你一下了!你能在你讲的故事中用上这些词语吗?

  课件出示:“迷惑不解”、“恍然大悟”、“猝不及防”、“以逸待劳”、“落花流水”

  6、小组相互说一说,选出本组内最优秀的选手参加全班的展示,并评选小小故事家。

  四、结合课外资料,理解:

  故事中你最喜欢哪个人物,为什么?

  五、布置作业:

  1、搜集有关资料!把故事将给身边的朋友。

  2、搜集相关资料,更多地了解孙膑。

  3、把故事讲给爸爸妈妈,用上“迷惑不解”、“恍然大悟”、“猝不及防”、“以逸待劳”、“落花流水”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3

  教学目标:

  1、正确朗读课文。了解泼水节这个富有情趣的民族节日,体会傣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祝福和企盼。

  2、能介绍一个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节日。

  教学准备:

  多媒体、演示文稿、少数民族节日的图片及简要文字数张。

  学生搜集自己感兴趣的少数民族节日的图片及内容。

  教学难点:

  理解周总理是个平易近人、尊重傣家传统、与民同乐的好总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1、谈话:我国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传统的'节日。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你了解的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老师收集了几张有关的图片,请看——(多媒体出示一组少数民族节日的图片及简要文字)

  2、出示课题:你们想进一步了解这些节日吗?今天我们就跟随作者走进44课,感受一下傣族的泼水节。(出示课题)

  (设计意图:给学生一定的视觉冲击,激发起学生对我国多元的民族节日、民族文化的了解和兴趣。)

  二、初读感知: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思考:①泼水节有哪些习俗?②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反馈朗读。纠正学生读错的字音。

  3、谁了解泼水节的习俗:填空:

  泼水节是(傣历)的新年。泼水节时人们互相(泼水祝福)。老人说,泼水节的水(盛满了吉祥和祝福),泼到草木上,会(开出最美的花朵);泼到花朵上,会(结出最甜的果实);泼到人身上,会(得到最大的幸福)

  4、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课文有个整体感知,填空题的出现帮助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概括。)

  三、精读课文:

  1、在泼水节里,人们以水祝福,以水消灾,以水净化灵魂。所以,人们尽情泼水,十分得开心。仔细读读课文,看看可以从文中哪些词句看出?(花侧面写)

  2、作者经历了多次泼水节,为什么忘不了1961年这一次?

  3、“这动人的一幕”、“那一幕”,用“__”划出有关句子。

  4、读第7、8小节,你有什么体会?

  (设计意图:抓住重点句、段,反复朗读,理解周总理是个平易近人、尊重傣家传统、与民同乐的好总理。

  四、拓展课文:

  1、文中哪一幕你印象最深,用自己的话复述一遍。

  2、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有各民族的习俗和文化,哪个节日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有哪些与众不同?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对我国多元的民族节日、民族文化的了解和兴趣,激发学生爱祖国大家庭的情感。)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4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从字里行间感受小男孩美好的心灵。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给予是快乐的”的含义,激发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从文中人物的言语和行为中体会小男孩的心理活动和保罗的心理感受。

  教学准备:

  相关课件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课件出示:快乐】同学们,快乐经常萦绕在我们的周围,什么时候你觉得特别快乐呢?

  是的,当我们认识一位新朋友的时候是快乐的,得到一件礼物的时候是快乐的,受到表扬的时候是快乐的。在圣诞节的前一天,保罗感觉特别快乐,因为他的哥哥送给他一辆崭新的汽车,【课件出示:汽车的图片】看,这是一辆怎样的汽车呀?

  是呀,得到这样的一辆车当然快乐,可是,就在这一天,他明白了,快乐有很多种,给予才是最快乐的。【课件出示:课题】

  二、初读感知,用“心灵”体会。

  让我们抛除一切杂念,用心去细细品味,轻声读课文,哪里最让你感动,最让你思绪万千,感到有一股暖流充满心间?

  三、精读品味,抓“意外”品读。

  同学们都为小男孩感动了,当保罗第一眼见到他时,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男孩,从哪里看出来?学习1、2、3小节,讨论。【课件出示:从衣着看:家境不富裕。从动作看:非常喜欢保罗的汽车。从表情、语言看:可爱、直率。】

  就是这样一位普通的小男孩却两次让保罗感到意外,最终让他明白“给予是快乐的`”道理。

  学习课文4——11小节,找到男孩两次让保罗意外的句子,反复读,想一想,他们两人的想法有什么不同?

  品读第一次“意外”

  【课件出示:句子】

  【课件出示:当看到小男孩惊叹的表情,听到他说的话时,保罗是怎么想的呢?小男孩又究竟希望什么呢?】

  保罗想到的是“得到”,而男孩想到的却是“给予”,这是他们两人想法不同的根本所在。试着读读这几句话,把这种强烈的反差读出来。

  品读第二次“意外”

  出人意料的回答让保罗开始觉得眼前的这个小男孩有点不同寻常,于是便邀请他乘车兜一圈。这时,男孩提出【课件出示:“先生,你能把车开到我家门口吗?”】

  【课件出示:这一次,男孩又让保罗吃惊了,保罗是怎么想的呢?而小男孩呢?】

  保罗以为男孩想到的是自己,而男孩想到的却是他人。

  车子开到了男孩门口,小男孩背出了他腿有残疾的弟弟,对他许下了……

  【课件出示:句子】

  反复读,你感受到了什么?

  多么坚定的,多么美好的愿望。相信小男孩会在多年后实现自己的梦想,一个为了别人的梦想。【课件出示:你们认为那时最快乐的人是谁?为什么?】

  【课件出示:课文中谁把什么给予谁感受到了快乐?】

  四、课后总结,感悟升华。

  保罗为这一对兄弟感动了,他把小弟弟抱进车里,他们三个人一起过了一个难忘的夜晚。在这个夜晚,保罗从内心里感受到,给予是令人快乐的。

  当我第一次看到这个故事的时侯,我真的很感动,他让我想到一句格言【课件出示:“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是啊,同学们,给予是快乐的,分享是快乐的。爱可以启迪爱,快乐能够繁衍快乐;乐于奉献,人生才会美好充实。这个夜晚,保罗从内心里感受到――【课件出示:给予是快乐的!】

  这个世界因为有了爱,我们的心灵才会碧波荡漾;因为有了爱,我们的生活才会洋溢着芬芳;因为有了爱,我们的学业才会步步高升;因为有了爱,我们的灵魂才会熠熠生辉。让我们伸出爱的双手,搭建爱的长桥,去帮助我们的老师、我们的同学、我们的亲人,去帮助一切需要我们帮助的人。【课件出示】

  让我们大家都沐浴爱的雨露阳光快乐生活,幸福安康。因为我们大家都知道【课件出示:――给予是快乐的。】

  五、快乐作业:【课件出示】

  板书设计:

  24给予是快乐的

  男孩保罗

  给予得到

  他人自己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5

  教学要求: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词语,以及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2)学习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中重点句子的意思。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4自然段。

  (4)理解课文内容,能根据上下文理解“若隐若现、齐头并进、漫天卷地”等重点词语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拼读、练习、组词等达到掌握本课生字与新词的目的。

  (2)通过多读、有感情朗读,达到熟读课文的目的。

  (3)通过边读书边想象画面,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词句的含义。

  (4)通过学习,学会按“潮来前、潮来时、潮去后”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教学,了解钱塘江大潮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象,感觉大自然之壮美。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课文中有关“潮来之时”的描写。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引导学生从中学习怎样积累材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根据文章的内容给课文分段,并能简单说说段落大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现实生活中或从电影、电影中可能看到过海潮,但是,你们看到过江潮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篇观看江潮的课文《观潮》。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教师提醒学生借助拼音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顺。

  2、提出要求:轻声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边读边想象“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的景象,尝试给课文分段。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三、学习生字、新词

  1、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生字。

  2、读准生字字音,认清字形,同桌合作识字。

  3、学生交流识字方法。教师针对学生容易读错和认错的字作适当指导。

  4、认读词语,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词义。

  四、检查交流。

  1、这篇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

  2、哪部分是写潮来前的景象?哪部分写潮过后的景象?

  3、因此,我们可以把课文分成几段?为什么这样分?

  五、朗读课文

  1、轮读

  2、自由练读

  3、同桌互读

  六、小结

  1.初读课文,说说本课主要在写什么?

  2.教师指出需要注意的重点字词及拼音。

  七、布置作业

  A类:抄写本课生字词,预习并划出文中的比喻句。

  B类:抄写本课生字词,并从中挑选4个词语进行造句。

  C类:抄写本课生字词,从课文中找出自己喜欢的词并整理在笔记本上。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理解文章内容,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总结全文,指导学生带着理解朗读全文。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1.作者一开篇,就点出了对钱塘江大潮的评价。作者是怎样说的?

  2.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描绘这“天下奇观”的?

  二、讲读课文。

  (一)读第一段。

  1、齐读第一段,问: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观哪儿的潮?

  2、这一段是从哪些方面来写钱塘江大潮的'?

  (二)讲读第二段。

  1、指名读第二段,思考:人们是在什么地方观看钱塘江大潮的?江潮还没来,作者看到了什么?

  2、默读第二段,思考:潮来前江面是什么样子的?人们的心情怎么样?并动手画句子。

  3、指名读句子。

  4、“人山人海”说明什么?“等着、盼着”说明人们心情怎样?

  (三)讲读第三、四段。

  1、学生自学。

  2、交流讨论。

  (1)课文是怎样描写江潮声音的?想象一下闷雷什么时候响起来?江潮到近前时,声音是怎样的?

  (2)指导朗读。

  (3)师生评议,加深理解。

  (4)指名读描写江潮形状的句子。为什么把江潮比作“一条白线”?理解

  词语“横贯”。“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这句话把江潮比作什么?两丈多高有多高?“那浪潮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这句话把江潮比作什么?“浩浩荡荡”说明什么?

  (5)指导朗读。

  (四)讲读第五段。

  1、大潮来的时候是这样的,潮过后是什么样子的?齐读最后一段,思考:这一段共有几句话?每一句讲了什么?

  2、自主品读“潮去后”的“奇”。

  (1)读了之后,你觉得更“奇”的体现在哪些情景里,哪个词语里?

  (2)适时点拨感悟:“漫天卷地、风号浪吼”等词义及其景象。

  (3)“恢复”一词能去掉吗?为什么?(引发学生联系前文)

  3、交流讨论。

  三、总结全文

  1、概括全文中心思想。

  2、钱塘江大潮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四、布置作业

  A类:完成练习题,并完成小练笔:学校旁的小溪。

  B类:完成练习题,并把文中的比喻句抄入“采集本”。

  C类:完成练习题,并熟读课文。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6

  一、教学目标

  1.能一边读课文一边想象画面,感受大自然的魅力,体会作者的生动描写,体会怎样才能把句子写形象。

  2.积累对联知识。

  3.围绕自己浏览过或了解的一处自然景观,写一篇习作。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试做,师生交流总结来完成学习任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口头表达的能力,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

  1.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交际能力。

  2.通过趣味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

  1.教学“我的发现”,培养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的习惯。

  四、教学时间

  3课时

  第一课时

  一、课时目标

  指导完成口语交际的内容。

  二、导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我们的祖国山水秀丽,美丽的自然风光无处不在。远在天边的天山草原、圣洁的雪山、湛蓝的天空、雪白的羊群、碧绿无垠的草原是那样令人神往;而近在身边的沙滩、海浪、阳光、礁石也同样让人留恋忘返……美就在我们的身边,需要我们有一双寻找美,善于观察的眼睛。这几天大家一直在搜寻美丽的自然景观,这节课就把你们发现的美景展示给大家吧!

  (二)交流步骤

  1.启发谈话。教师启发学生回顾平时的生活活动,唤起对某一景物的回忆。例如,在放学路上,在公园里,在家里的庭院里,你有没有发现奇特的花草树木?夜晚的星空,日出日落的景观,下雨时的天象……这些你都观察过吗?哪些景物给你留下深刻印象?外出旅游时,看到过什么奇特的景象?通过师生无拘无束的.对话,为口语交际创设宽松的环境,鼓励学生把自己了解的自然奇观介绍给同学。

  2.学生个人准备。 根据教师提出的要求,学生静心回忆,有哪些景物让人感到惊奇,并思考怎样和同学交流。说清楚事物的特点,给大家带来惊喜的感觉。

  3.小组内交流。组织小组成员轮流介绍,互相启发,相互提问,互相评价,推荐说得好的同学到班上交流。

  4.指名试说,教师点评。根据各小组推荐,先让学生上台试说,然后教师根据发言情况作出点评。如,景物的特点说清楚了没有,说的内容是否给大家新奇的感觉,还有哪些内容需要补充得更具体。

  5.全班交流。要求听的学生能提出问题,或对说的内容作补充;说的学生能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形成生生互动的良好氛围。老师根据同学们的汇报交流,进行总结,并适时给予鼓励表扬。

  (三)延伸拓展

  1.希望同学们把今天交流的情况讲给父母听。

  2.办一期自然奇观手抄报展。

  (四)课堂小结 世界上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善于发现美的眼睛,让我们去欣赏那一幅幅瑰丽壮美的图画,感受大自然的奇妙吧。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7

  [教学目标]

  1.能结合阅读体验,梳理学到的提问策略,以及运用提问策略进行阅读的好处,知道在阅读中要自觉运用提问策略。【语文要素】

  2.借助形声字的特点,认识“驻、钞”等12个生字。

  3.能体会每组两个句子在表达上的不同效果。

  4.能体会自问自答的表达效果。

  5.朗读、背诵有关提问的名句。

  [教学重难点]

  1.能结合阅读体验,梳理学到的提问策略,以及运用提问策略进行阅读的好处,知道在阅读中要自觉运用提问策略。

  2.能体会每组两个句子在表达上的不同效果;体会自问自答的表达效果,积累有关提问的名句。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能结合阅读体验,梳理学到的提问策略,以及运用提问策略进行阅读的好处,知道在阅读中要自觉运用提问策略。(重点)

  2.借助形声字的特点,认识“驻、钞”等12个生字。

  一、交流平台

  1.谈话导入:在本单元的学习中,你有没有遇到不懂的问题,应该怎样解决呢?

  2.交流阅读体验,梳理提问策略。引导学生结合本单元的学习,交流学到的提问策略,教师相机帮助学生梳理。

  预设:

  (1)从《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一课学到了既可以针对课文局部提问,也可以针对课文整体提问。

  (2)从《夜间飞行的秘密》一课学到了可以从内容、写法、获得的启示等角度提问。

  (3)通过学习《呼风唤雨的世纪》,明白了要提出对理解课文有帮助的问题。

  3.总结运用提问策略阅读的好处。

  (1)指名学生汇报自身的阅读体验,交流运用提问策略进行阅读的好处。

  (2)读一读课文中学习小伙伴的话,总结好处。教师相机激励学生在阅读中养成敢于提问、主动提问的好习惯。

  4.引导学生提出、交流运用提问策略存在的问题。

  预设:针对写法提出可能存在的问题。

  教师把针对《夜间飞行的秘密》的写法提出的问题汇集起来,让学生读一读课文,再读一读这些问题,帮助学生加深感受。

  二、识字加油站

  1.学生自由读读每一组汉字,读准字音。

  2.学生说说自己的发现。

  (1)第一部分由六组读音相同的形近字组成。每组汉字的左边为较熟悉的字,右边为生字;第二部分由三个汉字组成,每组的两个生字偏旁相同,读音和字义不同。

  (2)利用形声字形旁表义,声旁表音的规律说说自己的发现。

  ①第一部分生字的学习,引导学生先根据形旁猜汉字的意思,再根据意思组成词语,最后查工具书验证。“驻”和“钞”的形旁表义,马字旁结合古代的交通工具来理解,金字旁结合古代的钱币来理解。

  ②第二部分的`学习,引导学生先说说形旁所表示的意义,再尝试通过组词来理解,最后查工具书验证。如,“账”字,学生可以通过回忆较熟悉的字“财、货”等,猜测含有贝字旁的字与金钱有关。然后尝试着组词“账本、还账”。最后查工具书验证。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能体会每组两个句子在表达上的不同效果。(重点)

  2.能体会自问自答的表达效果。(重点)

  3.朗读、背诵有关提问的名句。(难点)

  一、词句段运用

  (一)反复

  1.学生朗读两组句子,说说每组中两个句子表达的主要意思是否一样。

  2.学生交流每组中的两个句子有什么不同。

  预设:

  (1)第一组中的第一句反复运用“没有”,在句中出现四次。第二句中只有一个“没有”;

  (2)第二组中的第一句反复使用“叫”,第二句没有反复使用。

  3.学生反复对比所读的句子,说说每组中的两个句子带给自己的感受有何不同。

  预设:

  (1)第一组中的第一句更能凸显那时候什么也没有,十分落后。

  (2)第二组中的第一句更能凸显那条狗十分爱叫。

  4.引导学生尝试表达。如,让学生照样子改写“车外是茫茫的大戈壁,没有山、水和人烟”。

  (二)自问自答

  1.学生自由读句子,读后交流三个句子的特点。

  2.出示非自问自答的句子:

  (1)人类呼风唤雨。

  (2)人类靠现代科学技术呼风唤雨。

  (3)竺可桢去北海公园是为了观察物候,作科学研究的。

  3.引导学生进行比较,体会自问自答表示强调的效果。

  4.让学生在学过的课文里找出自问自答的句子,并读一读,加深体会。

  如,《走月亮》中的“从果园那边飘来果子的甜香,是雪梨,是火把梨,还是紫葡萄?都有。”

  组织学生仿写句子,进一步体会自问自答的表达效果。

  二、日积月累

  1.学生借助拼音把句子读正确。

  2.学生自由说说这些句子的大致意思,教师根据学生的理解进行补充讲解。

  (1)好问则裕,自用则小:喜欢问问题就会变得知识渊博,自以为是、不接受别人的意见就会变得狭隘。

  (2)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要广泛地学习,详细地探究,谨慎地思考,明白地分辨,切实地履行。

  (3)智能之士,不学不成,不问不知:有智慧和才能的人,不学习就不会有所成就,不提问就不会获得知识。

  (4)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人不是生来就懂得知识和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呢?

  3.学生熟读、背诵。

  4.学生选择最喜欢的名句抄写在卡片上,把卡片放在自己经常能看到的地方,激励自己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

  [教学反思]

  语文园地二主要突出质疑这一主题,“交流平台”告诉我们“问”的方法,“日积月累”告诉我们“问”的好处。从“交流平台”中的质疑方法到关于质疑的名言、问句仿写,都体现了疑问在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中的重要性。我让学生从本单元的主题入手,从整体上树立起质疑意识,注重方法的交流与领会,自己仿写问句,再到借名人名言重申质疑的重要性,遵循了由理论到实践的学习过程,讲练结合,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8

  教材分析:

  人类的一些发明创造都来源于自然界,科学家从自然界中动物的活动获得了有益的启示,从而发明了一些东西。《人类的“老师”》课文中具体介绍了发明飞机的曲折过程。发明飞机才100年,但在这之前,人们想都不敢想。科学家们从鸟飞翔的现象得到启示,发明了飞机,又从蜻蜓翅膀上的厚斑找到了防止事故发生的方法,因而造出性能优良的新式飞机,提高了飞机的飞行质量。课文还介绍了人们从鲸的形体受到启示,改进了船体的设计,大大提高了轮船的航行速度。用手握鸡蛋,发现鸡蛋不易碎受到启发,建筑师设计出了“薄壳结构”的建筑。

  教学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自渎课文,弄懂三个主要例子中人类从生物身上受到什么启发,解决了什么问题,培养自己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弄懂三个主要的例子中人类从生物身上受到什么启发,解决了什么问题,培养自己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学情分析:

  本文是一篇有关仿生学的课文,在学课文之前一定要让学生提前预习,对于一些不明白的词语或专用术语进行了解,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教学构想:

  本文第三、四、五自然段是文章的主要部分。教师要从整体出发,紧扣重点语句,挖掘课文内涵。

  教具准备:

  课件、词语卡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学生学习过程:

  一、揭题激趣

  1、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课文。读题。

  2、激趣读了课题,你想了解什么?(人类的老师是谁?它们为什么是人类的老师?)

  过渡:那就请大家带着好奇心去读一读课文吧。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要求:

  ①拼读生字3遍,记住字形。读词语2遍,准备听写。

  ②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

  ③读课文,要求读正确、流利,努力读出感情;准备提出自己觉得难以读好的词语、句子,向老师、同学请教。

  ④准备交流初读收获、疑问。

  2、指名4人上黑板听写词语,其他同学写在自备本上。

  3、指名读词语,齐读。

  4、提出难以读好的词语、句子,教师适当指导。

  (1)30年以后,由于飞机速度的不断提高,经常发生机翼因剧烈抖动而破碎的现象,造成机毁人亡的惨祸。(给“剧烈”换个词语,说说“机毁人亡”的意思)

  (2)从前,在大海中航行的轮船,虽然头是尖尖的,但总是开不快。而有圆圆的大头的鲸,却常常轻而易举地超过海轮。(理解“轻而易举“)

  (3)薄薄的鸡蛋壳之所以能承受这么大的压力,是因为它能够把受到的压力均匀地分散到蛋壳的各个部分。(倒装的因果句式,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说。)

  5、同学们刚才读得真热闹,谁愿意来向大家展示一下你的朗读。指名分节读课文,或开火车读课文。读完一节,评一节;正音、指导停顿;个别句子领读、齐读。

  6、交流初读收获与疑问。

  三、理清课文条理

  1、课文哪些自然段讲了“人类的‘老师’是谁”这个问题“?

  指名朗读1、2自然段。

  概括:自然界种种生物是人类的老师(板书)

  2、为什么说生物是人类的老师?课文哪些自然段回答了这个问题?

  指名朗读3、4、5、6自然段。

  在学生朗读每节后,做总结,并板书:

  飞机设计?轮船设计?建筑设计?汽车设计?坦克设计

  3、集体朗读课文最后一段,这是一个感叹句,是作者通过这些具体例子说明后,发出的由衷的感叹。(与文章的开头联系起来,体会首尾呼应的特点)

  4、把课文分成三个部分。体会课文总分总的结构。

  四、概括课文段落大意

  1、课文第二部分举了“飞机设计、轮船设计、建筑设计、汽车设计、坦克设计”等六方面的例子。比较一下,这六个例子在写法上有什么区别?(教师讲解两种写法:具体介绍、简单列举)

  2、课文中还有属于简单列举的例子吗?(出示课文第一句)

  3、把课文的三、四、五段浓缩成一句话(即简单列举)

  提示学生可以采用两种句式:

  (1)科学家从……得到启示,发明了……

  (2)人们模仿……(制造)出了……

  五、指导生字书写。

  1、自由记忆生字字形。

  2、交流记住字形的方法。

  3、指导书写难写字、易错字:

  4、学生描红。

  作业设计:

  书写生字;

  读课文,至少2遍,争取读出感情(并试背、试默写)。

  板书设计:

  人类的“老师”

  破碎教训惨祸均匀

  机翼坚固轻而易举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精读课文,了解人类以生物为师的有关事例。

  学生学习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通过上一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人类的“老师”是谁呢?

  2、那么课文哪些自然段具体说明了自然界里有许多生物是人类的老师的呢?

  3、请同学们打开书,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有关的自然段。(学生回答)

  二、学习第三段

  1、同学们,这三个例子写得很具体很有趣,下面请你们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或者说最喜欢的一个认真读一读,注意要一边读一边想,争取把每句话读懂。

  2、谁先来说说,你最感兴趣的是哪个例子?

  _第三自然段

  (1)读了这一段,你知道了什么?你能选用下面两个句式中的一句把这一段的主要内容说清楚吗?

  (2)卡片:科学家从____得到启示,发明了____。人们模仿____造出了____。

  (3)结合学生回答,板书:飞机设计。

  (4)人类为什么要想发明飞机?人类是怎样发明飞机的?

  (5)出示:人类自古就想像鸟儿一样飞上蓝天。科学家认真研究了鸟类飞行的原理,终于在1903年发明了飞机。

  (6)指读句子。

  (7)是啊,人类有了梦想,就积极地向自然学习,寻求解决的方法,最后终于发明了飞机。为科技进步作出的贡献。可见鸟儿就是人类的——(读题)

  (8)30年以后,人类在飞机上遇到了什么难题,又是怎么向动物学习寻求解决的方法的呢?(学生回答)

  (9)投影蜻蜓的图片:教师解释,原来,每只蜻蜓的翅膀末端,都有一块比周围略重一些的厚斑点,这就是防止翅膀颤抖的关键所在。所以,人类从蜻蜓身上找到了防止机翼因剧烈抖动而破碎的方法,避免了机毁人亡的'惨祸,可见蜻蜓是(指课题)——人类的“老师”。所以作者情不自禁地说:要是早知道这一点,科学家可以少花多少精力呀!

  (10)出示:要是早知道这一点,科学家可以少花多少精力呀!

  (11)指导朗读,读出惋惜、感叹的语气。

  (12)现在,飞机设计师吸取了这一教训,又注意研究了苍蝇、蚊子、蜜蜂等的飞行特点,又为科技进步作出了哪些贡献?(学生回答)所以说苍蝇、蚊子等昆虫是人类的——‘老师’。

  (13)第三自然段详细介绍了人类认真研究鸟类飞行的原理发明了飞机并从蜻蜓等昆虫身上得到启发,不断提高飞机的性能,为科技进步作出的贡献。我们人类从1903年到现在起,只花了短短的百余年时间,就研制出了许多具有各种优良性能的新式飞机,其实都是从大自然中得到的启示啊!

  (14)小结:课文第三段从人类遇到了难题,到向鸟儿、蜻蜓等昆虫学习,最后找到解决的方法,写得非常具体生动。这样的写作方法就是——(板书:具体介绍)

  (15)现在,让我们来仔细体会这样描写的好处吧!一起读。

  三、学习四-六段

  1、刚才我们认真研读了课文第三段,收获真大!下面请同学们继续交流自己感兴趣的例子。

  _第四段

  (1)你对这一段中的什么感兴趣?(引导学生说好:我对人类模仿……)

  (2)老师这儿有一段动画,可惜是没有声音的,老师想请你看着图画来介绍你所感兴趣的这个例子,行吗?(出示图片)

  (3)你们觉得他介绍的怎么样?(评议)

  (4)是什么促使人类要向鲸学习呢?科学家从鲸的外形中得到了什么启发呢?

  (5)可见鲸是人类的——(读题)

  (6)喜欢这个例子的同学一起来读读。

  (7)现在,你们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这一段的主要内容呢?(先在下面小声说,再指名说)(板书:轮船设计)

  _第五段

  2、让学生说说为什么对第五段感兴趣?

  (1)做一个实验:请学生和家长代表上台捏鸡蛋。(三个人)

  (2)为什么小小的鸡蛋这么难捏碎呢?

  出示句子:薄薄的鸡蛋壳之所以能承受这么大的压力,是因为它能够把受到的压力均匀地分散到蛋壳的各个部分。

  (3)这是一句因果倒装句,你们能“因为…所以…”来说说这句话的意思吗?原来这就是鸡蛋壳所拥有的薄壳结构的特点啊。(出示词语:薄壳结构?读好!)

  (4)从这种“薄壳结构”特点中,建筑师受到了什么启发?

  (5)出示图片:看,这就是人民大会堂、北京火车站,正因为采用了这种“薄壳结构”,这些建筑风格是既坚固又美观,还大大节约了建筑材料。其它采用“薄壳结构”的建筑还有许多。(图片欣赏,教师稍作讲解)

  (6)下面我们拿好书一起把第五自然段来读一读,记住人类从蛋壳中获得的启发,进行建筑设计的例子。(板书:建筑设计)

  3、人类以生物为师的例子就只是这三个吗?你们还知道哪些?(引导学生用前面出示的句式,说说自己收集到的资料)

  (1)出示第六段,一起读读。

  (2)你们有没有发现这一段同上面三段的写法有什么不同?

  (3)对呀!人类模仿的生物还有很多很多,作者不可能一一详细介绍,这里只用一句话就带过去了,这样的写作方法就是——板书:简单列举

  4、难怪作者最后要发出这样的感叹——(出示句子)

  (1)指读句子。引导读出感叹的语气。

  (2)齐读。你们觉得这个自然段跟课文题目和第一、第二自然段有什么联系吗?

  (3)学生自读课题和一二两节,讨论交流,体会前后呼应的写法。

  四、总结全文,深化感情

  1、学了这篇课文,你们有什么感想呢?想干什么?

  2、看来大家对……发生了兴趣,为了让大家得到更多关于……的知识,老师送几个网站给大家,相信会给你们带来更多的收获。(投影网站)

  作业设计:

  课外自己寻找并阅读介绍人类向生物学习的儿童科普读物。搜集有关人类以生物为“老师”的文字或图片资料,下节课交流。

  板书设计:

  人类的“老师”

  飞机设计

  轮船设计具体介绍

  建筑设计

  汽车设计

  坦克设计简单列举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9

  认知目标:

  1、理解课文中踉踉跄跄、迟缓等词语的意思,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朗读课文,想想华林到底把戏演砸了没有。

  3、通过上网,了解戏剧知识。

  能力目标:

  1、通过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2、通过合作学习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和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课文,激发学生富有同情心,善待有困难的人。

  分层目标:

  ABC三类学生在各目标方面要求有所降低。

  学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认知冲突:

  1、板书课题:10、意外的台词读课题

  2、学生质疑:

  (1)什么是台词?

  (2)意外的台词是什么?

  (3)为什么说是意外的台词?

  二、主体探究:

  1、提出小组自学要求:

  (1)读通课文,理解词语。

  (2)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解决刚才提出的简单的问题。

  (4)圈出华林在演出时神情表现的词语,从这些词语,你明白了什么?小组合作自学、讨论解决

  (5)有的人觉得华林把戏演砸了,有的人认为比较简单的问题。

  华林演得最好。你是怎么认为的?

  2、交流自学情况:

  (1)指名读课文。

  (2)交流词语意思:独幕剧、迟缓、懈怠、客栈、踉踉跄跄

  (3)根据填空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A、B类学生回答华林是个,新年快到了,他在班级准备的一个独幕剧里扮演,他排练时。新年到了,他在演出时说:

  (4)说说:课文里意外的台词是指什么?C类学生回答

  3、圈出华林在演出时神情表现的词语,A、B类学生先回答:

  讨论:从这些词语,你看出什么?华林善良,富有同情心,(1)交流圈出的词语。善待有困难的人。

  (2)品读课文,指导读。

  (3)说说看法。

  4、齐读课文最后一节,讨论:有的'人觉得华林把戏小组讨论、交流演砸了,有的人认为华林演得最好。你是怎么认为的?

  三、实践运用:

  1、选词填空:

  严格严厉严肃

  爸爸的脸突然()起来,我们都不敢出声了。学生先比较这三个词的华老师对我们的要求很()。意思后再填空。

  小孩子不可以说谎。妈妈()地批评我。

  2、从下面的词语中挑选一个造句。

  大吃一惊。学生在组内

  (大吃一惊什么意思?谁在什么情况下会大吃一惊)自选一句造句踉踉跄跄。(谁在什么时候什么场合会出现踉踉跄跄的样子?)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10

  教材分析

  本组教材包括两篇精读课文,两篇略读课文和一个积累运用。这些课文中,有写景的,展示了大自然的美丽神奇;也有记事的,讲述了人与动物的感人故事。

  教学目标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教育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周围的环境,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针对课文的不同特点,了解叙述的顺序。

  教学重点难点

  指导学生针对课文的不同特点,了解叙述的顺序。

  课时分配

  《五彩池》………………………… 2课时

  《珍珠泉》………………………… 1课时

  《小狮子爱尔莎》………………… 2课时

  《朱鹮飞回来了》………………… 1课时

  积累 运用四……………………… 5课时

  13 五彩池

  教材分析

  这篇讲读课文讲的是“我”到四川松潘去旅游,在藏龙山上看到五彩池的情景。课文通过对五彩池美丽、神奇特点的描写,赞美了大自然,表达了“我”对祖国河山的热爱。

  教学目标

  认识15个生字,学会其中12个;正确读写“腾云驾雾、漫山遍野、闪耀、拇指、镰刀、石笋、起伏、丘陵、折光镜”等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二、四自然段。理解课文叙述的顺序。了解五彩池的特点及其成因,感受大自然的美,培养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第二、四自然段。了解五彩池的特点以及池水显出不同颜色的原因。

  教学构想

  通过学生朗读,了解课文内容,再读体会文章表达的感情。学生提出不懂得问题,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感情的朗读课文,深入体会作者的感情,文章的文字美,蕴寓美。

  教学准备 投影片

  教学时间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感情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学生学习过程

  一、导课,检查预习

  1、今天我们学习13《五彩池》。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2、出示投影,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你有什么感受?

  二、学习课文

  1、自由读课文,思考:你都读懂了什么?你哪些地方还不懂?提出来。

  2、小组学习。将你提出的问题在小组中讨论解决,不能解决的待会我们一起解决。

  3、全班讨论交流

  (1)指名读第二自然段。这一段写的是什么?你有什么感受?五彩池的形状有像葫芦的,有像镰刀的,有像盘子的,有像莲花的,还有像什么的?你能用手中的'笔画下来吗? 把你认为优美的句子读读背背。

  (2)“更是我惊奇的是,……”“更”去掉可以不可以?为什么? 使作者惊奇的是什么?(默读课文,想象所描写的景象。)谈谈自己的感受。 把描写颜色的词语画下来,朗读自己喜欢的句子,你能背下来吗?

  (3)池水为什么能显出不同的颜色呢?朗读第四自然段。

  (4)为什么说“五彩池的瑶池就在人间,不在天上”?(现实中的五彩池比天上的瑶池更美,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和热爱。)

  三、总结全文。你对五彩持有什么感受?

  四、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作业设计

  感情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11

  教学目标

  1.通过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小红军一心为别人着想,把困难和危险留给自己的高尚品质。

  2.培养抓住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

  3.掌握本课生字新词,会用“浮现”、“满不在乎”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难点 1.通过理解词句,了解小红军和陈赓是怎样做的,他们为什么这样做。

  2.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按“预习”要求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并通过查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理解新出现的字词。

  (二)按自然段概括段意(对话形式的自然段适当归并),再划分结构段,概括段意,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二、教学重点、难点

  概括自然段段意(对话形式自然段适当归并),划分结构段,再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认识“倔强”一词的读音和意思。简介二万五千里长征(参见“资料”)。布置预习,按“预习”要求初读课文。想一想,课文记述的这件事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生的,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小红军十分倔强,画出描写小红军外貌的句子。

  1.朗读课文,正音正字: “忍饥挨饿”的“挨(2i)”,不要读成“挨家挨户”的“挨(1i)”的音。 “薄嘴唇”的“薄(b2o)”不要读成“薄弱”的“薄(b$)”的音,前者多用于口头,后者多用于书面。 “牛膝骨”的“膝(x9)”不要读成“漆(q9)”的音。

  2.默读或自由轻声读课文,按自然段一边读一边画出自然段中概括性的词语和句子,然后归纳自然段的段意(提行排列的第5~8和9~10对话形式的自然段,可并成两个小段归纳)。 第1自然段;陈赓同志谈起一件往事。 第2自然段:在草地上行军时,有个小红军跟陈赓同志一样掉队了。 第3自然段:陈赓同志让小红军骑马。 第4自然段:小红军说他体力强,不要骑。 第5、6自然段:陈赓命令小红军骑一段路,小红军倔强地要跟马赛跑。 第7、8自然段:陈赓同志说一块儿走,小红军说要等同伴,没同意。 第9、10自然段:陈赓同志给小红军青稞面,他说还多呢,陈赓同志只好走了。 第11自然段:陈赓同志平静不下来。 第12自然段:陈赓同志调转马头返回来时,小鬼倒在地上。 第13自然段:小鬼停止了呼吸,陈赓同志深深自责,十分悲痛。

  3.引导划分段落,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想一想,议一议,再解答。

  ①读了课文,看看课题,课文主要写谁?还写了谁? (主要写小红军,还写了陈赓同志) 小红军是怎样一个孩子? (倔强的孩子) “倔强”是什么意思?查查工具书。 (性情刚强不屈)

  ②哪些自然段写了小红军倔强的事实,哪些自然段写了陈赓同志发现小红军牺牲和他的自责、悲痛?(不解答,供分段考虑

  ) ③开头的自然段交代了故事是陈赓同志“深情”地谈起的“一件事”。“深情”是什么意思? (感情深厚) “往事”是指什么时候的事? (二万五千里长征时) 发生在什么地点? (荒芜人烟的草地)

  ④根据以上问题的解答和提示,用自然段归并的方法讨论划分段落,概括段意: 第一段(第1自然段):陈赓同志谈过一件往事。 第二段(第2~10自然段):长征过草地时,陈赓同志遇到一个掉队的小红军,想帮他一块儿走。小红军说服了陈赓同志骑上马先走。 第三段(第10~15自然段):陈赓同志不放心,回头找小红军,他已经牺牲了。陈赓同志深深地自责。

  ⑤把各段段意连起来归纳课文主要内容。先自己归纳,再小组(或同桌)议论,最后课堂解答,订正: 长征过草地时,陈赓同志遇到一个掉队的'小红军,他要帮助小红军一起走,却被小红军说服了。陈赓同志走后,小红军牺牲了,他深深责怪自己。

  ⑥让学生比较:三个段落的段意连接起来,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吗?是的,但不是一字不变、一字不减地照抄原句。要去掉重复的词语,该合并的合并,该更换的更换,达到简洁扼要的目的。

  4.再学习一种记事文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 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和做了什么四个要素,再归纳组织: 时间:长征中 地点:草地 人物:陈赓和小红军 做了什么:陈赓要帮助掉队的小红军,却被小红军说服了。陈赓离开后,小红军牺牲了,他深深地责怪自己。

  5.小结:用归纳法和抓四要素法归纳课文主要内容,再通读一遍课文。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12

  教学要求:1。本文语言流畅,可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讨论交流,理解诗歌内容,体会儿童们的的美好心愿。

  2。在朗读、讨论、感悟的过程中,激发学生从小维护世界和平的美好情感,并鼓励学生能为此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3。学习本课生学词。

  教学重点难点:

  在朗读、讨论、感悟的过程中,激发学生从小维护世界和平的美好情感,并鼓励学生能为此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教学准备:

  查找有关刘玲的资料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课文

  同学们,你们课前查阅了《儿童和平条约》了吗?知道的请举手。

  学生互相交流查阅资料的情况。

  教师简要介绍和儿童和平条约的内容。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受

  1。学生自读课文

  2。个别学生读课文

  3。学生齐读课文

  三、讨论学习课文内容

  1。读了课文,你觉得宣告是什么意思?

  2。全世界儿童向世界宣告了什么?(未来的世界应该和平,没有战争、破坏、仇恨,人类应共享大自然的恩惠,共创美好的生活。)

  3。你从这个条约,想到了什么?

  可结合语文天地中的“畅所欲言”进行,让学生说说从电视和报纸上看到、听到的存在战争、饥饿的地方,说出自己的想法和希望,使学生们感受到世界和平是靠大家共同维护的.,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四、布置作业:写一篇读后感

  第二课时

  一、学生交流读后感

  可指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对和平的理解,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二、学生读课文,互读,指名读,齐读,自读。

  三、学生生字词

  要求学生在预习时,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运用不同的方法识记。学习中,重点对易读错、易写错的字多加指导。需要注意字形的字:予(四笔写成),惧(右边是八笔)。

  四、布置作业:书写生字词

  板书设计:

  儿童和平条约

  没有战争、破坏、仇恨

  共享大自然的恩惠

  共创美好的生活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13

  教学目标:

  1.通过多媒体创设情境,让学生领略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注意积累材料的习惯。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四自然段。

  教学重点:

  理解文中有关”潮来时”的描写。

  教学准备:

  自制课件、录像机、鹏博士教学软件、液晶投影仪、大屏幕、录像带、多媒体电子教室。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观潮》。(齐读课题)教师提问课文写的是什么潮呢?(板书:钱塘江潮)

  教师介绍:钱塘江是浙江省最长的一条河流,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板书:天下奇观)(解释“观潮”与“天下奇观”中的“观”有什么不同)。

  (二)汇报交流

  1.请同学们谈一谈通过预习对这”天下奇观”有何初步的了解?

  2.请同学们打开书,看看课本,说说预习时你是怎样给课文分段的?能说出为什么要这样分吗?(板书:潮来前潮来时 潮过后)

  (三)放录像(潮来时一段)。初步感知“天下奇观”的壮丽与雄奇。

  1.过渡:钱塘江大潮气势非凡,那奔腾咆哮的壮丽图景让人惊心动魄。难怪每年的农历八月十八日,在海宁县盐官镇的海塘大堤上汇集了成千上万来自世界各地的中外游客,他们争先恐后地早早赶到,盼望一度钱塘江大潮的风采。同学们,你们见过那种景象吗?想不想亲眼看一看?老师这里有一段录像,请同学们戴上耳机,看看画面,听听声音,来初步感受一下这“天下奇观”。

  2.学生谈看录像后的感受。

  第二课时

  (四)理解课文内容

  过渡:刚才我们在录像上看到的景象书上也有,同学们看看是哪一段?(学生通过看书找出是3、4自然段)

  1.学生自读3、4自然段。划出能写出潮来时气势的语句,把不明白的问题用问号标出,对特别喜欢的句子就努力读精彩些。

  2.学生质疑。(根据学生的提问随即板书关键词语)

  (1)教师通过视听教学帮助学生解疑。

  课件出示:①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a.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

  b.怎么会出现“一条白线”?看到白线人们怎样沸腾的,学学看,就这种场面可以用文中的`哪个词来形容?

  c.齐读这句话,读出那种沸腾的场面。

  ②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

  a.怎么会形成“白色城墙”呢? 因为大潮由远而近,远看像白线的白浪越变越大,越涨越高,看上去就像一道白色城墙。)

  3.交流学生喜欢的句子。(根据学生的交流随即通过大屏幕展示写潮水的句子,引导学生通过理解重点语句,想象录像上的景象有感情地朗读等手段加深理解体验大潮的奇特。)

  课件出示:

  ①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a.潮来时是什么样的声音?谁能学学看?

  b.就这种声音作者用什么词来形容的?

  ②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a.师:看到白线拉长变粗,潮水很快地占满江面,迅速向我们奔涌而来,那气势越来越雄伟,你的心情也会随之越来越激动,谁能读出这种感觉来?

  b.指读。

  c.男女同学比赛读。

  ③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象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a.从这句话中你读出了什么?如果这句话换成“浪潮越来越近,气势越来越雄伟,声音越来越大。”你觉得怎么样?

  b.如果换成原来的内容,又觉得怎样?怎样才能读出那种气势来?

  c.指读、师读、齐读

  4.教师小结:作者把大潮到来时的气势写得多形象,正如预习提示中所说的,把大潮写得有声有色,雄伟壮观,使人如临其境。(板书:有声有色、雄伟壮观)

  5.学生将3、4自然段连起来,有感情得边读边想象,再次体会潮来时的雄伟气势。

  6.学生通过访问教师计算机,调做“根据课文内容填空”。(教师在网上查看学生练习情况)

  7.调一学生的练习作示范,投影到屏幕集体订正。

  (1)作者按什么顺序写潮水变化的?(教师指屏幕启发学生说出由远而近)(板书:远 近)

  (2)师小结:作者随着时间的推移、位置的变化,按由远及近的顺序写潮水变化,使我们仿佛站在钱塘江畔,听到声音越来越大,看到潮水越来越近,浪头越来越高,使我们感受到大潮滚滚而来,奔腾咆哮的非凡气势。我们为在祖国大地上有如此壮观的景象而自豪、而骄傲。

  (3)让学生带着无限赞叹之情大声朗读这段话

  课件出示:根据课文内容填空一段话)。

  (4)师生接读(教师说括号中的词,学生接读余下的内容)

  (5)小结: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潮来时”一段,通过学习了解到钱塘江大潮来势凶猛,气势非凡,那么“潮来前”、“潮过后”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

  8.学生自学余下的几段。

  (五)学生质疑。

  (六)学生通过网上查阅,自己解疑。

  (七)学生通过网上访问教师计算机。调作鹏博士软件中《观潮》一课的练习,据自己情况自由选择,自我检测(教师网上查看,个别辅导)。

  (八)课堂总结。

  (九)放录像(让学生整体领略“天下奇观”的非凡气势)

  (十)布置作业。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14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船长在危急之中果断处理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小黑板挂图

  教学过程:

  一、诱导预读,把握文章大意

  1、我们读一篇文章,从接触题目开始,就要一边读一边想,看到“跳水”一题,你是如何想的?

  2、预习中遇到哪些还没有解决的问题?

  二、引导细读

  (一)学习课文第一小节。

  1、指名读课文

  思考:a、写了谁和什么之间的事情?b、哪句话可以概括这一小节的意思?

  2、讨论交流

  a、写了谁和什么之间的事情?他们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情?

  板书:水手(取乐)猴子(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取乐”一词)

  b、①水手取乐猴子,这只猴子的表现如何?书上哪个词语写出了它的不好的表现?

  放肆(任性,一点不受约束)(通过查字典和结合文章理解词语)

  ②文中哪句话写出了它的放肆?

  c、文中哪句话可以概括这一小节的意思?

  它显然知道大家拿它取乐,因而更加放肆起来。

  ①因而这个词把前后联系起来了,但意思不好讲,谁能换成另外一个词,但不能改变原来的意思?(因此所以于是就便)

  3、总结学习方法

  理解词语的方法有多种:①结合生活实际②查字典联系上下文③通过换词理解词语。

  (二)学习第二、三小节

  1、速读课文。(现在你们以最快的速度读第二、三小节,能读多快就读多快,越快越好)

  2、讨论交流

  ①第二小节猴子把玩笑开到了谁的身上?请用一个字概括猴子和孩子发生的事情?

  猴子(逗)孩子

  ②第三小节又写了什么呢?

  孩子(追)猴子

  ③如果我让你们概括一下这两节的段意,你会吗?你将采用什么方法?

  猴子逗孩子,孩子追猴子

  3、总结学习方法

  概括段意的方法:

  ①采用找中心句概括段意

  ②把两个自然段的内容压缩后和起来。

  4、猴子是怎样逗孩子的?文中用了一系列什么?(动作)

  ①从文中找出这些表示动作的词语?

  ②猴子究竟怎样逗孩子的',你们还没有看见过,读书一定要读到像你们亲眼看到才算真正理解了。为了帮助你们理解,我放一段录象。(请闭上你的眼睛:一块大屏幕,蔚蓝的天空,湛蓝的海水,一艘大轮船,一群水手,一只猴子,船长的孩子)范读第二小节。

  ③读书时一定要想象,就像在自己面前表现出来一样,这样就读懂了,读活了,读理解了。

  5、请用这种方法默读课文第三小节。

  ①指名读,想象。

  ②讨论交流

  孩子为什么要追猴子?帽子就这么值钱吗?为什么一定要夺回帽子呢?(自尊心)

  (三)学习第四小节。

  1、这一追,最后他们追到了哪里?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孩子气极了,他丢开桅杆,走上横木。甲板上的人都在望着,都在笑猴子戏弄船长的儿子,但是他们看到孩子放开了绳子,两只手摇摇摆摆地走上那最高的横木,全都吓呆了。

  ①这一段话作者讲了几个要点?(走上横木全都吓呆了)

  ②哪几句话写了孩子走上最高的横木的原因?哪几句话写了人们吓呆了的原因?

  2、“孩子气极了,他丢开桅杆,走上横木。”有危险吗?他为什么一定要夺回帽子呢?

  3、人们吓呆了的原因是什么?它是从哪几个方面进行分析的?这种情景该如何来形容呢?(千钧一发迫在眉睫危在旦夕十万火急万分危急)

  4、当你读到这里的时候,你的心里紧张吗?你想救他吗?你想用什么办法救这个孩子呢?

  (四)学习最后两节。

  1、时间来不及了,这个办法不行,那个办法不妥,这时船长出现了,齐读第五小节。

  2、思考并讨论:

  ①你最佩服谁?佩服他什么呢?(机智勇敢,沉着果断)

  ②如果孩子不跳水,船长会开枪吗?

  ③学到这里你有什么收获?

  3、最后那位孩子怎么样?(得救了)水手、船长会对孩子说什么呢?

  (五)归纳总结

  1、事情的起因、发展、高潮、结果分别是什么?

  2、地点:甲板桅杆横木海里

  三、板书设计。

  走上横木船长命令

  (高潮)

  孩子追猴子

  (发展)跳水(结果)

  猴子逗孩子

  水手取乐猴子

  (起因)

  四、作业

  1、写出与危险的处境相关的词语五个。

  2、填上恰当的表示动作的词语。(文中第二小节)

  3、课文中表现得最聪明的人是(),因为他()。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15

  【教学内容】

  本次习作的主题是“推荐一个好地方”。

  本次习作与三年级上册习作6有一些联系和承接。本次习作的主要内容就是将推荐的地方介绍清楚,将推荐理由写充分,条理清晰。能借助总分段落的特点,围绕一个意思来写;表达时能将这个地方的景物和特点写清楚,还能适当根据这些特点作一些联想。

  好地方很容易让人理解为是旅游景点、风景区,因此需要对“好地方”进行解读。

  本次习作教材,还配了四幅很具有代表性的插图作为例子。这几幅图有古色古香的,有人文社会的,也有自然环境的,用这些图来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表达训练,能激起学生的表达欲望。但这些图都没有标识,也容易让学生产生陌生感,认为图中的画面和他自己没有什么关系。因此在交流的时候,首要任务便是想办法让学生在看图时产生联想,让他自己把曾经游览过的类似地方进行代入,从而使习作表达更富真情实感。

  通过对推荐方法的总结提炼,迁移训练,再拓展运用,介绍其他曾经游玩过或看到过的好地方。

  【教学目标】

  1.能把自己曾经去过(熟悉)的地方按一定的顺序介绍清楚。

  2.介绍时,要把这个地方的特点写具体,并把推荐的理由写充分。

  3.愿意分享自己的作品,并在交流中进一步修改、完善自己的习作。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习作前指导

  课前:搜集自己曾经去过的比较有特点的地方的照片。

  要点提示:有特点的地方,可以是好玩的、好看的`、有民族特色的……

  板块一:激趣讨论,归类总结

  问题一:如果有人想给你介绍一个有特色的地方,你首先想知道的是什么?

  1.根据学生回答总结。

  (1)这个地方在哪?(2)它有什么特别之处?(3)有没有美食?……

  2.引出“好地方”。

  这个地方的特点如果非常突出,就可以称它为“好地方”。

  预设:(1)景色(环境)优美的自然环境;(2)有好玩的项目的娱乐场所;(3)有休闲、娱乐、学习功能的场馆;(4)很有亲切感的家乡、学校……(5)有民族特色的……

  要点:对好地方和有特色的地方之间的关系进行梳理,为下文的训练作铺垫。

  板块二:根据提示,练习说话

  出示图片1:水乡古镇。

  1.问题:这是个什么地方?大概在什么地方?

  预设:你去过或者知道哪个与这幅图类似的地方?

  要点:一定要让学生讲出自己曾经去过的某个具体的地点,再进行代入,会让学生的感受更加准确、真实,有话可讲,有内容可说。

  2.这个小镇哪些方面有特色,值得一去呢?

  小组讨论后,全班交流。

  可以试着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讨论:①古镇的美(环境);②在这里还可以了解以前人们的生活;③这个古镇有哪些好吃的;④其他方面(民风)。

  反馈引导:

  (1)这个古镇很美。

  画面很美:蓝天,碧水,绿树,红花,青瓦,白墙;河水清澈见底,倒映着蓝天、房屋。

  那座古桥美:远处看……近处看……

  小镇的生活有一种宁静、悠闲的美:没有喧闹的汽车喇叭声,人们在这里可以散散步,聊聊天,坐在边上的小亭子里看看风景,可以坐上小船游玩,很惬意。

  (2)在这里还可以了解以前人们的生活。

  以前的人们没有洗衣机,白天就在河边洗衣、淘米、洗菜……

  没有汽车,用船运粮、运货……

  小孩子可以在大榕树树下追跑打闹,大人可以沿着河岸散步……

  (3)这个古镇有很多好吃的。

  糕点、面点,当地的水果,特色食品。

  (4)其他方面:如手工艺品(雕塑、竹制品、丝制品)

  3. 总结:我们要介绍这个地方特色的时候,要分几个方面介绍呢?

  (1)景色;

  (2)在那里可以干什么;

  (3)美食;

  (4)有哪些可供欣赏参观的地方;

  (5)有哪些可供学习的内容;

  (6)其他吸引人们去的点。

  要点:学生在介绍某个地方时,可以从上面的几点中选择两到三个点来介绍,不一定要面面俱到。

  板块三:观察图画,迁移训练

  1.确定图中的名称。

  依次为:让人赏心悦目的水乡小镇;让我们兴奋不已的游乐场;让我们流连忘返的书店;是我们快乐天堂的小树林。

  2.任意选择一幅图,按照之前总结的内容进行分组说话练习。

  3.练习说话。

  板块四:完善想象,预写文章

  1.结合图片,展开想象,并将前面的内容整理清楚。

  2.预写文章。

  提示:(1)拟写一个完善的思维导图,给文章列提纲;

  (2)方便学生练写,降低习作难度,提供一些要点提示。将“反馈引导”板块的内容整理出来,并以关键词的形式在黑板(电子课件)上呈现。

  如,这个小镇很美。

  画面很美:蓝天、碧水……河水清澈见底,倒映着蓝天、房屋。

  那座古桥美:远处看……近处看……

  小镇的生活有一种宁静、悠闲的美:散散步,聊聊天,小亭子,小船,惬意舒服。

  观察顺序:远——近——

  不同时间的景色美:早—中—晚春—夏—秋—冬(建议用一段话写两个季节)

  (3)文章题目建议:把图片的特点和名称结合起来,如果《美丽的水乡——乌镇》《让人难以忘记的温州游乐场》《知识的海洋——龙港书城》《家乡的小树林》。

  (4)如果可以,就动笔写一篇完整的介绍文章。

  要点:当学生有自己想法的时候,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创作。可以参照例图,把自己的经历代入,也可以参照自己课前带过来的景点照片进行练写。

  第二课时:作中指导

  板块一:检查预写,交流修改

  1.对照本次写作要求检查预写情况。

  要点见下表:

  最受欢迎的好地方推荐清单

  2.学生提问,师生共同讨论,学生自主修改。

  要点:就预写中遇到的困难提问,由教师和其他同学共同给出参考意见,学生自主修改、完善当初的想法。

  板块二:根据提示,文章练写

  1.教师出示写作提示。

  提示:

  (1)你现在就是这个地方的代言人,开头可以以代言人的身份来介绍,文章结尾可以用邀请的语气总结全文。

  (2)一气呵成,如果遇到不会写的字,可以用拼音代替或者直接空着。

  (3)写的时候要将自己玩过的或了解到的地方特点代入到文章。图中就是我曾经去过的地方。可以写这些图以外的内容,或是写自己旅游的景点。

  (4)每一个段落建议用总分段结构进行书写。

  要点:此时的关键是保证写作思维的流畅,把斟酌词句留待下一步解决。

  2.学生按照写作任务现场书写此文。

  3.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要点:有针对性地给与指导帮助,如对习作能力较弱的学生,帮忙修改其总起句,以降低该生的习作难度。

  第三课时:修改发表

  板块一:对照清单,自主修改

  学生对照修改清单,自主修改习作。

  1.介绍的特点,是否符合图中景物的要求。

  2.是否运用总起句的方式,让人一看就明白这一段的内容。

  3.是否有按照一点一个段落进行书写。

  4.是否从代言人的角度进行书写,结尾有没有对大家进行邀请。

  要点:阅读清单,学生提出问题,教师予以解释。然后学生自主对照,检查修改。

  板块二:对照清单,同伴互改

  1.同伴交换,依据清单,给出意见。

  1.我觉得你介绍的主题是:_______ 。

  2.本篇文章最吸引我的段落是:________ 。

  3.读了你的这篇文章,我不明白的地方是:___ 。

  4.我给你的建议是:______。

  要点:阅读清单,学生提出问题,教师予以解释。然后学生相互检查,给出意见。

  2.根据同伴的意见,修改自己的习作。

  3.誊正习作。

  板块三:发表文章,欣赏交流

  1.将学生誊正的习作公布于教室内,如黑板报、拉线悬挂等。

  2.学生推选出“最受欢迎的地方”。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相关文章:

语文上册教案02-19

语文上册教案03-05

语文上册教案06-20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教案12-29

四年级上册语文语文园地教案03-19

语文四年级上册的教案12-04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02-25

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案12-04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03-11

语文上册电子教案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