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兵》教学反思

时间:2023-04-22 18:46:42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菩萨兵》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人民老师,我们需要很强的教学能力,写教学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们的教学记录下来,优秀的教学反思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菩萨兵》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菩萨兵》教学反思

《菩萨兵》教学反思1

  《菩萨兵》这篇课文说的是红军在长征途中经过藏族同胞居住地,由于藏胞对红军队伍的误解,朱德同志急藏胞之所急,带领着红军战士为藏胞春耕,得到了藏胞的一致好评,被藏胞称为“菩萨兵”。

  文中写到了朱德的“两急”:一急藏胞在山里怎么受得了?二急耽误了春耕怎么办?我紧紧抓住朱德同志与翻译的三次对话,让学生通过反复的朗读,去感受朱德同志对藏胞的关心,对春耕被耽误的急切心情,弄清急的真正原因。边读边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如“乌云遮住了眼睛”等,通过理解,让学生更好地对朱德总司令、红军战士从内心产生敬意,从而理解藏胞称朱德与红军战士为“菩萨一样的司令,菩萨兵一样的兵”的`含义。在读的过程中,我又采用了表演的方式,演一演朱德的急切心情,演一演藏胞们回家后看到春耕没有被耽误之后的心情和感动等等,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拓展思维的空间。

  教学中的不足之处:当学生在理解“要让红军播下的种子在这里发芽、生根、开花、结果……”时遇到了难处,对于种子和省略号的理解很不到位,大多数学生很难理解这里到底省略了什么?

《菩萨兵》教学反思2

  这节课的主要目标之一是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朱德总司令和红军战士尊重、关心藏胞的优秀品质,体会藏民与红军之间的鱼水深情。为了完成这一任务,我是这么做的:

  一、朗读文本,在人物语言中感受朱德急藏民所急,想藏民所想的品质:

  在这篇课文中,朱德说了三次话,

  ▲“这么多天了,藏胞还在山里,怎么受得了呢?得想办法动员他们回来呀!”

  ▲ “这也怨不得他们,他们是让反动军队糟蹋怕了。现在已经是春耕的时候了,节气不饶人哪,得赶紧帮助藏胞把地抢种上。”

  ▲ “不能让藏胞来年挨饿,我们要像种自己的地一样,尽心尽力地把藏胞的地种好。要让红军播下的种子在这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教学时,我先让学生自己找出这三句话,然后全班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交流时主要让学生抓住重点词语,谈自己的理解和体会,我觉得这样有目的的放手读,效果较好,大部分学生都能读懂!

  二、填补空白,引发想像,进行说话:

  1、在体会士兵爱民行动中,我抓住“热火朝天”引导学生想像:你好像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学生的思维一下子被激活了,他们看到了士兵们在忙碌地耕种:翻地松土的、插秧的、浇水的……;仿佛听到了战士们劳动时累得发出了“哼哼哟哟”的声音,也好像听到了战士们开心的唱歌声。

  2、在最后一段藏民们由衷地说出 “几时见过菩萨一样的司令,菩萨一样的`兵呀!”我让学生想像说话,藏民还会对红军说些什么?感谢之情,报答之语,一句句发自内心的话都说了出来,晓颖是这样说的:

  村长代替全体村民说:“红军战士们,你们是真正一心为我们着想!以前认错你们了,真是深感歉意啊!你们是老百姓的救命恩人!我代替全体村民向你们深鞠一躬!我们藏民永远支持你们!红军万岁!朱德万万岁!”

  3、在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我让学生想像:藏民们吃了反动军队的哪些苦头?通过对比,从侧面感受红军战士对藏胞们的关爱。

  有了以上几个环节的朗读与训练,学生对这篇课文掌握得较好!

《菩萨兵》教学反思3

  《菩萨兵》是讲朱德总司令关爱藏胞的一个故事,我在讲授的时候是按照朱德总司令的三句话为依据,从这三段话中感受那种关爱,感受他的急。第一段话中,通过“怎么”、“这么”、“得想......呀!”感受急和关切。第二段话从“节气不饶人”、“赶紧”、“抢”体会急,并从“这也......”感受朱总司令为人着想。这前面还有翻译的一段话,乌云代表什么,孩子们能表达出是藏胞们怕红军糟蹋他们,也就是一种误解。第三段话,“尽心尽力”、“自己的'地一样”体会菩萨心肠。种子仅仅是指粮食么?播下去的还有红军的关爱。想让这份关爱在藏民们的心中生根发芽,让他们知道红军一心为民。课文最后还有藏民们的一段话,,表面红军们怀着菩萨一样的善良的心肠爱护藏民。

  我把语言组织好,然后让孩子们抄写下来,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其实我一直在想,孩子是懂的,是否可以让他们自己组织语言呢?以前我也这么干过,但是发现效果不好,我发现并不是孩子答的不好,而是批改时对三年级的孩子要求过高,答案过于统一,这样逼迫我去规定好语言让他们去背下来,我觉得这可能对孩子的语言组织能力并不是一种锻炼,孩子只有自己在日常的组织中才能领会如何组织好语言,慢慢找到方法,而现在似乎限制了他们,让他们习惯不动脑思考,只想着老师的答案,并且考试中无法记起老师的答案,便乱写一通,因为他们没有经过自己的思考,所以无法表达。所以只有在实际的组织中才能锻炼语言,加深知识的记忆与理解,可是针对考试却又是一个难题了,到底如何是好?

《菩萨兵》教学反思4

  一、案例

  在教学《菩萨兵》的最后一部分时,我是这样进行的:

  师:当藏在山上的藏民看到部队在为他们种地时,他们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说的?

  生:他们会想,这回我们弄错了,我们遇上的是一群好兵,是为我们着想的队伍。

  生:他们会说:“从来没有见过菩萨一样的司令,菩萨一样的兵啊!”

  生:他们会说:“赶快回家吧!好好地招待这些菩萨一样的兵……” ……

  师:大家说的都不错,现在老师请同学们来演一演,把藏民当时所想、所说、所做表演出来,演出他们的惊奇、欣喜和感激。

  师:先四人小组试着演,一个同学演放哨的藏民,其余3人演躲在山上的藏民。

  学生四人小组表演,气氛较为热烈。

  师:好,老师请一组小朋友上台来表演,看谁演得好。

  生1:(急急匆匆地走向同伴……)同胞们,我们全都搞错了,大家快出来看呀,这些兵在为我们种地,你们看,他们把我们的家打扫得干干净净,把我们的地整治得平平展展,大家快回家吧。

  生2、(走出来往下望去……)真的!我们这回遇上了好兵了,咱老百姓这回有好日子过了。

  生3、4(也赶紧走出来)快,赶快回家吧。我们得好好地招待这些兵呀! ……

  师:那当他们见到了朱总司令和战士时,又是怎么做,怎么说的?请你们接着表演。

  生1:你们是菩萨派来的吧,我从来没见过像你们这样好的军队。快到屋里来坐一坐,喝口水歇一歇。

  生2:你们不但不拿我们的东西,还帮我们种地,太谢谢你们了!这是我自己种的红枣,你们拿去尝尝吧。

  生3、4:呜呜呜……大声哭了起来。 …… 下面,老师请小朋友评一评,他们演得怎么样?

  生A:他们演得都很好,就是看不懂,好好的,怎么哭起来呢?

  生3、4:我们是感动得哭。

  生B:我认为感动得哭起来不应该这样大声地哭,而是热泪盈眶,说不出话来的样子。

  生C:我觉得他们演得不错,把藏民当时惊喜和感激都演出来了。就是还可以适当再加一些动作表演。 ……

  二、反思

  在语文的教学中,如果把表演带入课堂,一改学生被动阅读的地位,促使学生多动脑,多动手,主动参与阅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准确理解语言文字,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有利于展示学生的才华。在教学《菩萨兵》这篇课文中我尝试着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使学生学得愉快,学有收获。

  具体体现在:

  1、以演代讲。教学中我设计了学生喜欢的演一演的形式,让学生来演一演藏民当时的所想所言,深切地体会当时藏民们的心理、神态、语言,不知不觉化解了“菩萨兵”这一难点。特别“你们是菩萨派来的吧”这一句符合人物特点的话,虽见平常,却可见学生对课文的感悟之深。引导学生创造性地想像,把他们对文本的理解与诠释,通过表演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如请学生演一演藏民见到红军会怎么做,怎么说,这就需要学生展开丰富的想像,从多个不同的侧面去思考,拓展思维的`空间。在学生独具匠心的表演中,创造力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2、尝试合作学习。学生的个体学习是基础,小组合作学习、师生合作学习可以发挥课堂教学的群体功效,为学生成功学习提供帮助。在让学生演一演时,让学生四人小组分角色试着演,既发挥了集体的功效,又让全体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让一部分不善表现自己,或胆怯的学生也得到训练。

  3、引导学生参与评价,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表演之后,让学生评一评演得怎么样,在评的过程中再一次引导学生感悟了课文,进一步探究学习,把对课文的理解引向更深的层次。在愉快的评议中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及感悟文本的能力。

《菩萨兵》教学反思5

  《菩萨兵》这篇文章纪录的是红军长征途中路经藏民居住地区发生的事情,结合学生上节课所提出的疑问,在本课教学时,我是这样做的:

  一、抓住头尾进行比较

  授课时,我抓住藏民们对红军两中截然不同的反映展开,在第二课时的开头这样设计到(先出示课文后面的插图):“同学们,好好观察一下这幅图上人物的表情与动作,你看懂了什么?”学生看着图上人物的表情与动作很容易便能描述出当时画面上的人物十分的高兴。我趁势把他们引回到文字中:“请你们快速读课文,说说课文哪些地方描写的是图上的情景?”学生很容易便找到了是8、9两个自然段。并围绕藏民们说的话:“几时见过菩萨一样的司令,菩萨一样的兵呀!”与文章的第一自然段进行比较,并提问:“红军部队刚到藏民居住地时,藏胞们都早早躲进了深山,不敢露面。怎么到后来的转变竟是如此之大呢?”引导学生找出关键词“吃尽、苦头、一听说、就”来体会反动军队给藏民们带来的伤害,并让他们想像反动军队是怎么伤害他们的由此,我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了文章开头与结尾的.对比上,不仅让学生体会到了文章结构上的前后呼应,也为学生真正进入文章做好了铺垫。

  二、感受朱德为藏民急之所急

  其中,朱德总司令也是文章的关键人物,在二年级时学生已对朱德有了了解,在本课教学时也比较自然顺畅,从第一自然段中的“急坏”二字来展开分析朱德当时的心情,并让学生去文2到7自然段中找找朱德在急些什么呢?学生能从朱德的话中找到他所着急的事,为什么朱德总司令会如此着急呢?学生能联系文中的语句结合自己理解到的来谈,趁势我便问学生从中你感受到朱德是个怎样的人?(学生说到:为人着想、善良)但光着急也不行,还得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又让学生去找朱德面对藏民们不出山的反映,又是怎么做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通过自己用心地读书自然能找到答案的。当学生在理解“要让红军播下的种子在这里发芽、生根、开花、结果……”这句时很费时费力,学生只能从表面理解是一般的麦种的成长,而联想不到朱德及红军们的爱民之心在藏民心中生根,这问题有一定的深度,面对全班冥思苦想的眼神,我得重新设计问法:“你觉得红军对藏民们怎样?藏民们知道后会怎样?把朱德及红军们的关爱比做种子在藏民们心中牢牢记住。”就这样一点一点的凑齐来理解。并从文中的语句中来体会这支军队不同于反对军队,他们用实际行动证明了一切,从藏民们最后的反映中去感受,再让学生自己揭开疑问“为什么称他们是菩萨兵呢?”通过这节课的教学与课堂上学生的反映,我真切地感受到了研读文本的重要性,一幅小小的插图便可以是个极好的切入口,而利用好开头与结尾的反差更是抓住了要害。当问题能提在节骨眼上的时候,对于一种答案多种问法,能灵活变通,会使得学生的学习就变轻松了许多,课堂的效率也便提高了许多。这也是我以后的教学所要注意及努力的。

《菩萨兵》教学反思6

  在这节课的设计与教学中,我抓住插图、品尝头尾,通过对文本精巧的处理,让学生逐渐形成对课文主线的把握能力,从而达到能自主研读的目标。

  《菩萨兵》一课,朱德那几句话中的深义既是文章的重点也是难点,若停留在按部就搬的情节分析、字词理解上,那么这堂课将会上得很琐碎且费时严重,这样的教学效果显然并不理想。因此如何从整体上把握全文,寻找一个合适的切入点来提高这节课的课堂效率成了我思考的问题。

  细细读课文便发现本文虽在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叙事,但贯穿其中的一条暗线则是在于藏胞的情感变化。而要体会人物情感的变化,最简单、直接的方法便是从神态、动作上入手。此时,我注意到了课文中的那幅插图,图上藏胞们围着朱德喜笑颜开,有种掩盖不住的感激与幸福感。于是,我决定利用这幅图作为突破口。在学生在对反动军队与红军部队有了深入了解并知道文中菩萨兵指的就是朱德带领的红军部队后,我在第二课时的开头这样设计到:“同学们,好好观察一下这幅图上人物的表情与动作,你看懂了什么?”学生看着图上人物的表情与动作很容易便能描述出当时的情景。我趁势把他们引回到文字中:“请你们快速读课文,说说课文哪几自然段描写的是图上的情景?”学生很容易便找到了是8、9两个自然段。此时,我引导学生读文章的第一自然段,并提问:“红军部队刚到藏民居住地时,藏胞们都早早躲进了深山,不敢露面。怎么到后来的转变竟是如此之大呢?”由此,我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了文章开头与结尾的对比上,不仅让学生体会到了文章结构上的前后呼应,也为学生真正进入文章主体而作好了铺垫。

  接着,我紧扣第1自然段中,“急坏”两字,引导学生去寻找朱德在心急如焚的情况下想了什么办法来解决难题。

  学生很容易便找到了主体部分2-7自然段,并概括出了朱德一共想了两次办法,第一次是第2-5自然段,叫翻译去说服藏胞(没有见效);第二次是第6-7自然段,亲自带领部队用行动来感化藏胞(终于见效)。课文的.主线此时已经非常清晰,学生已经从整体上把握了全文,此时,再引导他们从具体的对话中去感受人物心情已并非难事。事实上在后来的实际教学中,学生的课堂反应也正如我的设想,一切水到渠成。通过这节课的设计与教学,我真切地感受到了研读文本的重要性,一幅小小的插图便可以是个极好的切入口,而利用好开头与结尾的反差更是抓住了要害。当问题能提在节骨眼上的时候,学生的学习就变轻松了许多,课堂的效率也便提高了许多。真切地感受到了研读文本的重要性,一幅小小的插图便可以是个极好的切入口,而利用好开头与结尾的反差更是抓住了要害。当问题能提在节骨眼上的时候,学生的学习就变轻松了许多,课堂的效率也便提高了许多。

《菩萨兵》教学反思7

  这篇课文是我的教研课,首先我让学生搜集了许多资料,让学生对朱德这个人物以及长征背景等有了深入的了解,因此,在教学本课时,学生的情感就较容易体现,比较容易身临其境,在教学过程中,我不断地让孩子分享预习成果,让自己预习的知识得以体现,这样,孩子的积极性就提高了。在课文教学中,我是让孩子自主的学习的,他们能从课题的理解上直接引出课文中心句的学习:“几时见过菩萨一样的司令,菩萨一样的兵呀!”然后引发出一系列的问题,诸如:菩萨兵指的是谁?谁称红军为菩萨兵?他们在什么样的情况下称红军为菩萨兵?是怎样称赞的?为什么?在充分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第一课时,由分享预习成果展开学习,理解课题的意思,从而引入课文8、9两个小节的学习,从后面学到前面,再学习本课教学所涉及到的生字词,第二课时让孩子们通过读、想、听、说理解课文,使孩子们在自身学习中得到体会。本文讲的是在在长征途中,朱德总司令带领红军战士帮助藏族同胞春耕春种,以实际行动使藏族同胞返回了自己的家园,赢得了藏族同胞的信任与感激。让学生接触到藏族同胞,体会到少数民族的风情,掌握到长征的历史、朱德总司令的生平、藏族人民居住区的各项历史,体会总司令关心人民疾苦,急藏胞所急、想藏胞所想,关心藏胞疾苦的爱民情感。在本课的教学后,我让同学试想自己便是那战士,会如何劝说藏胞们,藏胞们又是如何回答的,让学生书写片段。在课文的结尾,让学生试想你若是藏胞,返回家园,看到干干净净的院子、平平展展的土地后,会说出一番怎样的感激的话语呢?在本文的朗读指导中,我主要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入情入境的朗读来感悟全文,其中又以知道朗读朱司令的话为重点,通过朗读来体会朱总司令话语中所蕴涵的爱民情感,整个指导过程可遵循“整体——部分——整体”的顺序,由初步的整体感知开始,到局部的精读体会,咀嚼玩味,最后达到整体把握。但由于学生对于长征的不熟悉以及当时背景的把握不够到位,在本课的教学中,朗读指导不够到位。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注意此问题,朗读指导到位,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学习的热情,激发学生的阅读,写作兴趣,文中各种语气的把握,均对本课的教学有一定的提高,读讲课文,理解藏胞为什么称红军为“菩萨兵”,体会红军对少数民族同胞的赤诚爱心,领悟军爱民的优良作风与优良品质。这篇课文的教学实际上我已经融入了我们习以为常的第二课时的内容,我想通过这样的一个方法,分享成果,自主合作学习来巩固知识,从而使孩子们乐学。这样的一种学习方法贯穿了我们平时第一第二课时的中心,找出中心问题进行学习,然后在第二课时进行深入地学习。

《菩萨兵》教学反思8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应十分重视启发学生融入角色,激励学生进行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到审美的乐趣。《菩萨兵》一文中人物语言的描写真挚朴实,可结合背景知识,创设情境,引领学生潜心体会人物的情感,通过朗读来表达自己的感悟,促进阅读。

  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学生的兴趣和内在需要为基础,倡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实践、自主探索,去发现和解决问题。学生在老师的.启发和帮助下,充分发挥小组学习、全班学习的群体作用,在合作中学习,丰富语言积累,培养主动探究、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在教学过程中,我以题目为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理解菩萨兵,出示句子“几时见过菩萨一样的司令,菩萨一样的兵啊”问,这句话是谁说的,文中的菩萨兵指的是谁?学生很快就能答出,根据这一点,继续提问,刚开始这些藏民见到军队是怎样做的,为什么后来又这样来赞扬这支军队呢,进行四人小组合作,划出朱德司令说的三句话,体会总司令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说这句话的,说这句话的心情如何,从而体会出朱德总司令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这篇课文还有一个难点就是,种子,在这个词语教学时,借鉴了一下,同事的教学方法,联系后面的课文来理解,这颗种子种进了人民的心里,来帮助孩子们理解。

《菩萨兵》教学反思9

  《菩萨兵》这篇文章向我们传递的信息非常多,仅仅靠课文的理解,肯定是不够的,因为对于孩子来说,这里的未知数太多了,因此,课前引领学生读读长征方面的书,或一些小故事还是可行的,我们可以利用晨诵时间来交流。这样,长征就不会那么抽象了!

  在教学时,我从第一自然段中的“急坏”二字来展开分析朱德当时的心情,并让学生去文2到7自然段中找找朱德在急些什么呢?学生能从朱德的话中找到他所着急的事,为什么朱德总司令会如此着急呢?学生能联系文中的`语句结合自己理解到的来谈,趁势我便问学生从中你感受到朱德是个怎样的人?但光着急也不行,还得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又让学生去找朱德面对藏民们不出山的反映,又是怎么做的通过自己用心地读书自然能找到答案的。当学生在理解“要让红军播下的种子在这里发芽、生根、开花、结果……”这句时很费时费力,学生只能从表面理解是一般的麦种的成长,而联想不到朱德及红军们的爱民之心在藏民心中生根,这问题有一定的深度,面对全班冥思苦想的眼神,我得重新设计问法:“红军播下的仅仅是庄稼的种子吗?”“他们用这样的行动是想告诉藏民什么?”因为有上面关于:“急”的深入探究,一心为民,爱民的意识也早在学生心里生根,所以当问题抛出后,学生很容易就能联系前面的来谈自己的理解。通过这节课的教学与课堂上学生的反映,我真切地感受到,好的问题的设计也是非常重要。

《菩萨兵》教学反思10

  这篇课文记叙的是红军长征途中的一段经历,这段经历写的不是你死我活、硝烟弥漫的军事斗争,而是写红军与反动军队的民心之争,故事生动感人。我在教学设计中主要抓住一个“情”字。一开始,藏胞对红军队伍的误解;接着,朱总司令用实际行动“为藏胞春耕”、“把他们的院子打扫得干干净净”来感化藏胞;以至于藏胞们赞颂红军为“菩萨兵”。教学中我设计了一个这样的问题:“为什么红军不帮助藏胞们打扫房间,打扫客厅呢?”学生一下子就想到了:因为主人不在家,不经主人同意是不能进人家家门的,红军队伍有着铁的纪律,为了尊重藏胞因此没有进入藏族同胞的家而只为他们打扫了院子。这些跟反动军队的`做法是完全不同的。就是这些细节处,使藏胞们感受到了红军是他们的“菩萨兵”。学生们的理解真的不错。

  上这节课也有一个不尽人意处。“挨”是这篇课文的多音字。为了让学生掌握,上课时,我让学生先说出它的另一种读音。再用这两种读音口头说词时,学生开始混淆了。“挨骂”“挨打”,他们读成了第一声,我没有马上给他们正确答案,让他们自己查阅字典做解答。第二节课反馈这一情况,结果全班只有一位同学回家查了字典。其他同学早就忘记了这件事。学生的主动学习真成问题,这一点我直觉得心寒。看来以后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这方面还得下功夫。

《菩萨兵》教学反思11

  这篇课文对于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对这段历史知之甚少,更谈不上深入理解。因此,课前,我让孩子去查找了许多相关资料,了解这段历史。特别是,第一课时,我让孩子们畅谈自己的了解,给学生创造一个课堂氛围,这样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解这一课的语言文字。在第二课时的教学中,学生在了解时代背景的`情况下去理解“乌云遮住了眼睛”的深层含义。对“种子发芽、生根、开花、结果”的两层含义,以及“菩萨一样的司令,菩萨一样的兵”的理解也比较快。

  原本我以为这节课会很枯燥,没想到,课堂上也擦出了“火花”,当一个孩子谈到“乌云遮住了眼睛”这句话,“乌云”就是天上的乌云,特别黑,让藏胞看不清楚时,立即有许多孩子举起手,反对他的意见,并谈出了自己的理解。让我觉得很欣慰。

《菩萨兵》教学反思12

  叶圣陶先生把“朗读”称之为“美读”,也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因为“优秀作品最动人的因素往往是语言的语气和语调”,只有准确地再现作者的语气语调,“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学生才能“耳醉其音,心醉其情”,进入文本语言鉴赏的殿堂,达到“文若已出”的境界,我在指导朗读上做了一些尝试。在阅读教学中重视启发学生融入角色,激励学生进行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到审美的乐趣。

  《菩萨兵》一文中人物语言的描写真挚朴实,可以结合背景知识,创设情境,引领学生潜心体会人物的情感,通过朗读来表达自己的感悟,促进阅读。

  文中人物语言的语气词使用特别能表现人物的情感,如“这么多天了,藏胞还在山里,怎么能受得了呢?得想办法动员他们回来呀!”“唉,一定是乌云遮住了他们的眼睛,那些藏胞一见到我们就跑,真糊涂哇!”“现在已是春耕的时候了,节气不饶人哪,得赶紧帮助藏胞把地抢种上。”等等。在学生的阅读交流时,抓住这一特点,指导学生从中感悟体会、朗读表达,以收到“文以辞发、声以情显”的效果。指导孩子们针对课文内容提问,指导他们在矛盾中发现疑问,在标点中找到疑问。因此孩子们会提出1、藏民的生活和红军无关,为什么朱德很着急?2、书上说的“糟蹋怕了”,这里的“糟蹋”指的是什么?3.“开花、结果……”后面的省略号省略的是什么?4、为什么说朱德是菩萨司令,红军是菩萨兵?

  针对问题,学生读书,第一段中补充背景资料,抓住“急”来读,怎么急?为什么急?学生自读2-5段,明白急的.两个原因,一、山上受不了。质疑:受不了什么?生会想到一没有粮食、二生病没有办法治、三有野兽、四山上寒冷……学生在猜测中明白了朱德的当心,与人物进行了心灵的沟通。二、耕地没人种。指导学生读书,通过“节气不饶人”理解春耕的重要。当学生联系自己看电视和看书了解的知识,知道了国民党反动势力对藏民的欺侮,有联系感激的流泪,提出疑问,为什么他们敢回来?学生在阅读7、8段中了解了原由,最后感情自然提升到流泪说着“……菩萨一样的兵……”。

《菩萨兵》教学反思13

  一个教师文化程度的不同,性格不同,爱好的不同,对一些事物理解的不同,都会给解读课文带来巨大的影响,最终导致在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教学方法与手段的不同。

  《菩萨兵》这篇课文说的是红军在长征途中经过藏族同胞居住地,由于藏胞对红军队伍的误解,朱德同志急藏胞之所急,带领着红军战士为藏胞春耕,最终得到了藏胞的一致好评,被藏胞称为“菩萨兵”。在教学这篇课文时,由于故事的时代背景,对一个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并不了解,所以为了上好这课,我事先让学生进行了预习,画出了一些关键词语让学生去查字典,这样在教学过程中只要稍加点拨,学生即可了解。

  在教学中,我紧紧抓住了朱德同志的三次对话,让学生通过反复的朗读去感受朱德同志为藏胞之所急的`真正原因,其次,由于学生对农村的春耕并不熟悉,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适时地讲解了一些知识,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让学生对朱德带领红军为藏胞无私春耕的真正含义。使学生与课文,作者进行很好地沟通。使学生对朱德总司令,红军战士从内心产生敬意,真正理解藏胞称朱德与红军战士为“菩萨一样的司令,菩萨兵一样的兵”的含义。

  世上的事物常常都是不完美的,教学更是如此,所以上完这课,我觉得到自己在指导学生对整篇课文的朗读时,并没有下足功夫,这样就使得在上完后,仍有一些学生不能很好地朗读课文,这,有待于自己在今后的教学中引起重视。

《菩萨兵》教学反思14

  在还没有上《菩萨兵》这课前,我真有点儿担心,因为这篇文章的时代背景已与学生的生活相去甚远,孩子们会喜欢这样的课文吗?为了上好这课,我查阅了相关资料,并且课前也布置学生找一些红军长征途中的故事。在教学《菩萨兵》时,我注意了以下几点的教学:

  一、注意背景的补充

  上课前,为学生补充有关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知识是十分有必要的,否则学生很难体会“军队”的概念,也不能理解“鱼水深情”的含义。在课堂上,我简述红军长征背景,补充这段资料,让学生知道红军为什么会到藏族地区,也能体会历程的艰辛,对理解“休整”一词有很大的帮助。

  二、注意重点语句的教学

  师:为了抓紧春耕的时间,第二天,在帮助藏胞春耕的动员会上,朱德同志对大家说:“我们不能让藏胞来年挨饿,我们要像种自己的地一样,尽心尽力地把地种好,要让我们播下的种子在这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自由读一读朱总司令的话,说说你理解了什么?

  这篇课文中,朱德总司令说:“要让红军播下的种子在这里发芽、生根、开花、结果……”是课文的重点理解内容,学生理解了这句话,对于理解课文主题,理解为什么称红军为菩萨兵这一教学难点也就水到渠成了。这一句有两层意思,一层是红军为藏族同胞春耕,自然要播种,种子就会发芽、生根、开花、结果,说的是农作物生长的过程;另一层意思是说红军在藏民居住区的所作所为,红军爱民的形象会像种子一样,播撒在藏族同胞的心里,从而会得到藏族同胞的理解和支持的。绝大多数学生理解这句话的第一层意思没有费力,但在理解更深一层意思的.时候有点卡壳的现象。一开始的时候,我有点着急,课文讲到这里,学生对文本应该是很熟悉了,理解出深一层的意思应该很自然啊。我又一想,这些还都是些三年级的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能力还不够强,所以我先将这个“难点”暂时“丢在一边”。在孩子们体会到藏胞的态度转变,通过表演走进了藏胞心里之后,这个“难点”就迎刃而解了。

  三、造句的处理要灵活

  “尽心尽力”是要造句的,我在之前进行了铺垫,问学生:“你们在做什么事会尽心尽力或者什么情况下应该尽心尽力”,用谈心的方法教学,如果学生能够答上来,那么造句也会水到渠成了。

《菩萨兵》教学反思15

  《长征》已经成为世界军事史上的一大奇迹,不管从哪个角度说,我们不能忘记那段历史,也不能让学生忘记那段历史。现在,也有好多历史家研究长征,更客观地评估长征,有好多作家拿起笔,重新写起长征。长征对于中国人来说,早已经不是简单的历史事件了。从我们读书时,课本从小学到高中,甚至到大学,都有这一素材。写这一思考,我用“红军+长征”在xx中搜索,搜索到217000条信息,这足以说明长征是一门课程,是一门中国人要学的课程。苏教版在三年级下册首次将“长征”引到教材,旨在引领学生读长征,研究着长征。

  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长征”的事,按我们的一般认识来看学生们并不陌生,因为这方面的电视剧、电影、书等还是非常多的。但现在孩子因为喜欢游戏,喜欢卡通,喜欢动画[题外话:中国还没有创造出一部动画式长征大剧],因为“长征”是成人的世界,也许没有更多的信息走进孩子的大脑,了解了孩子已有的知识经验,了解了孩子的实际情况,就能把这篇文章的本质呈现与学生了。这也是,我们在教学之前所要研究的。

  “菩萨兵”这篇长征小故事,给予学生的是什么?

  一是让学生知道朱德(我问过三年级的老师,一个班38人,有37个人不知道朱德,1个人说的也是所问非所答);

  二是引领学生知道那时的藏民是如何生活的'(课文写的不是很详细,学生阅读后也能够粗略地知道一点)(那时的藏民还是农奴制);

  三是军民鱼水情是怎么建立起来的;四是这篇文章以《菩萨兵》为题,“菩萨”一词要让学生理解,我们不要把菩萨一词理解成迷信,引导学生明白这是一种信仰,“菩萨”是佛教用语。指修行到了一定程度,地位仅次于佛的人,这也是菩萨一词的本义。是藏族同胞对这支部队的称呼。而在这一课中其意思还有着“心地慈善的人”的意思。这同样也是藏族同胞对这支部队的称呼。另外还有“兵”这个词的理解。教学中,我们不能把落脚点只放在朱总司令上,这篇文章不是单单歌颂朱总司令的,而是歌颂朱总司令这支队伍的。我们要让学生明白,长征不是一个人的事,而是群体的事。最后一个自然段:“他们说:‘几时见过菩萨一样的司令,菩萨一样的兵呀!’”,虽然意思有多层,但关键还是要让学生明白,这个团队的力量改变了藏族同胞的认识。

  为什么要开动员会呢?对于这个问题,我也思考着。在研究长征史上,人们不会忘记许多会议的,每一种会议都有着一定的目的。为次动员会为什么开?一是红军战士不理解藏族同胞,说明这个会议要开;二是藏族同胞不理解红军,这个会议要开;三是行动起来才能让藏族同胞理解;四是并不是所有军人都能够统一的,开动员会是统一认识;五是春耕时候,不抢种不行,这是硬任务,也是一次命令性的大会……所以,在思考这个动员会时,我感觉到,在课堂上,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思考这次动员会,因为这个会非常有意思,值得研究。没有这个会,热火朝天地干是难以出现的。

  这篇文章传递的信息非常多,仅仅x课文的理解,肯定是不够的,因为对于孩子来说,这里的未知数太多了,因此,用这一课引领学生读读长征方面的书,还是可行的。学生如果能主动去读了,长征就不会那么抽象了!

【《菩萨兵》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菩萨兵》的教学反思10-30

《木偶兵进行曲》教学反思08-25

教学教学反思03-22

秋天反思教学反思03-04

教学反思03-25

教学的反思12-11

比的教学反思12-19

教学的反思12-09

精选教学反思04-21

数学教学的教学反思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