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争论的故事》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教学过程中的很多讲课技巧,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反思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争论的故事》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争论的故事》教学反思1
今天教学《争论的故事》,本课故事情节生动有趣,学生的学习兴趣很浓,因此第一部分的教学,我就采用抓关键词讲故事的办法来引领学生一次又一次地主动接触文本,讲故事听故事是孩子的天性所好,所以这部分教学轻松、有趣,效果不错!
教学第二部分时,我问同学们:想先听听盛老师的学生们的感想还是想先听听咱们班同学的.感想?结果他们都选择了先听听盛老师的学生们的感想,于是我们就采用分组朗读和个别分角色读的方式来体会同学们的话,并顺势推荐了“各抒已见”这个成语来表达同学们七嘴八舌发表意见的情景。最后我出示那12个小圆点说:“这里还省略了许多同学的许多想法,其中也包含咱们班同学的感想。现在就请你们自己来补充吧。”本以为先学习了盛老师的学生们的想法后,孩子们的思路会被局限了,大概只能重复其中一些观点或语言了。没想到他们的想法却出乎我的意料。
一位同学说:“兄弟俩不应该争论不休,天上有一群的大雁飞过,他们可以一人射一只,按照各自喜欢的方式煮来吃,不是一样两全其美吗?”好几个同学跟着频频点头,说:“就是呀。”
另一位同学说:“如果只有一张弓,那就谁射下来听谁的,也不用争论不休了。”
全班大笑,虽然有些武断,但这也是解决问题的一种办法呀。我很高兴孩子们能有这么多奇特的想法,但离真正的寓意似乎还有距离,于是我问:“大家听出来没有,他们的想法中有一个共同的地方是什么?”孩子们想了想,猜出来了:“都要把大雁射下来。”“是呀,无论是一人射一只吃,还是把一只分开两半吃,或是谁射下来就听谁的吃,都得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必须先把大雁射下来呀。这就是课文中哪句话的意思?”“关键是要先做起来。”“对,先做就能抓住时机,后做往往就贻误时机了,说到这儿,你想到了哪个成语?”“先下手为强。”“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我一看时机已经成熟,就让孩子们联系自己的理想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他们很容易领悟到:无论理想多么伟大,关键是现在要珍惜时光,努力学习,为将来实现理想打下坚实的基础。
虽然这节课后来同学们的发言也很精彩,但我印象最深的却还是那几个同学关于怎么吃大雁的奇思妙想。因为这个故事我也听过多次,其中的寓意了然于心,但我却从未像孩子们那样去想象、思考、质疑。所谓教学相长,在这节课中收获更多的是我还是学生,还真说不清呢。
《争论的故事》教学反思2
先不谈本节课上得好坏,仅从反思的角度来看,方才领悟到上一节好课的不易,自己内存的不足。真是“教然后知困”。
回想这节课的教学,自我觉得也不是一无是处。先说说,通过努力,自己已经做到的:
一、钻研文本,整体把握。
《争论的故事》一文分成两个部分,一是兄弟俩的争论,二是学生的讨论。教学时,不可只顾突出争论,而忽略了讨论。争论是因,讨论是果;争论是现象,讨论是感悟;争论是讨论的基础。课始,我从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几个方面让学生说话,从整体上把握整个故事。课中,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讨论,感悟道理。从板书上,就可以看出我整堂课整体的脉络。
二、真实对话,扎实品词。
本文中,有几个需重点把握的词语,如“不以为然、争论不休、两全其美”等。以教学“争论不休”为例,我通过与学生角色扮演的形式,把学生自然而然引入争论的情境,水到渠成的完成了争论不休整个词语意思的把握。紧接着出现“休”意项的.选择,学生轻松掌握。
在教学“两全其美”时,我是通过联系上下文的方法,“对于老人的建议,兄弟俩满意吗?”引出对“两全其美”的理解,不露痕迹,顺其自然。
但是,由于经验不足,课堂驾驭力的不足,自信心的不足,这节课最终还是留下很多遗憾。
1、指导朗读不到位。本文中,兄弟俩争论的经过是重点之一,须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把握语气。当课堂上学生的表现,一反课前我与他们接触时踊跃发言的状态时,我阵脚大乱,不知道从何处去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去朗读,不知道让学生在对比中去读出语气。自己总是游离于文本之外,学生的习得效果不言自明,那是一个差。
2、细节处理不到位。虽然,从教案的角度来看,我的备课思路不逊于其他几节课,但是,我没有充分发挥教材与教案的领航作用,没有做到在完成线与面上的任务的同时,精细化每个点。每个教学环节是实施了,但究竟该实施到什么程度为止,我很茫然。俗话说,细节决定成败。由于我在细节把握上缺能力,导致缺信心,以致丧失了了节好课。要获得这种把握火候的本领,看来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争论的故事》教学反思3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要让每个学生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必须要把学习的舞台、发挥的空间留给学生,让他们在学习中自主去发现、感受和体验,培养他们健全的个性、创新的思维和语言实践能力。《争论的故事》一文写盛老师给同学们讲了一个故事,并引导学生交流听后感受,说明做事应把握好时机,如果陷入无休止的的争论,必将贻误时机而一事无成。全文以对话的方式推进故事发展,以“叙”代“讲”,道理浅显易懂。通过两课时的教学,基本实现了教学目标。下面,我就本课的教学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让学生尽情地读。
“书读百遍,其意自现。”《争论的故事》一文中兄弟二人的对话很多,因此,在教学中,我充分引导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
自读、赛读、分角色朗读……从而让学生在读中感知、想象、体验,进入课文所描绘的境界。
二、让学生尽情地演。
李吉林老师的情境教学理论告诉我们:孩子喜欢表演,也喜欢看别人表演。那富有情趣的角色形象,特别接近儿童生活的戏剧形式,不仅唤起他们的新异感、好奇心,在角色意识的驱动下,全身心地投入地由“扮演角色”而逐步“进入角色”。在此理论的指引下,我充分的引导学生尽情饰演兄弟二人的'对话部分。另外,我制作了大雁的模型,让部分同学手举大雁的模型从“兄弟”二人头顶缓缓“飞过”,营造逼真的情境。通过学生表演,使兄弟二人因争论而面红耳赤的形象得以充分展露,其人物神态、心理也被活灵活现地展示出来。
三、让学生尽情地说、写。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为此,为深化对课文主旨的认识,我抓住课文后面的省略号作了巧妙的延伸,让学生想象同学们还会说些什么,兄弟二人如果听到这些话会怎么想……给学生自由发挥想象的空间,尽情地说、写。这样的延伸大大地拓展了学生的阅读空间,提高了学生的思想认识,有效地达成教学目的。通过引导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朗读,分角色表演,说话训练,续写片断等形式,为学生搭建自主交流、探究、发现、创新的舞台。从而使学生能更深层次地走进文本,进而超越文本。由此也达到了新课标提倡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有机整合。
总之,在教学中,我始终以学生为本,从学生实际发展需要出发,积极创设情境,鼓励学生自由读,大胆说,尽情演,在快乐的心境中学习,整体上感觉学生的参与度较高,学习兴趣也很高,收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争论的故事》教学反思4
《争论的故事》通过盛老师给同学们讲了个故事,并引导学生交流听后的感想,说明做事应把握好机会,如果陷入无休止的争论,必将贻误时机而一事无成。
本文文体简单,寓意深刻,如果对文章进行细致繁琐的分析,反而容易将教学内容弄得支离破碎,令人咀嚼无味。因此,教学中主要抓住故事中的对话,进行多种形式、不同层次的朗读训练。如:第一层次,抓住兄弟俩争论的内容反复练读,初步感受他们争论得很激烈;第二层次加上提示语读。课文中的插图很好地在再现了兄弟俩的争论场面,把他俩争论时的表情、动作描绘得惟妙惟肖,引导学生观察他们的表情、动作,这样的话学生应该能更好地体会当时争论的程度,更快地进入人物角色,朗读得也会更到位,能够把争论的场面再现在我们的课堂上。注意人物说话时的语气,学生在朗读中再次体会到兄弟俩的'互不相让;第三层次,分角色读,这个时候,学生不由地进入情境,争得面红耳赤,甚至还做起了动作。在读的过程中,通过师生的、生生的合作和评价,激发学生想更高的朗读目标迈进,无形中提高了学生的朗读水平,也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
《争论的故事》教学反思5
我今天上的《争论的故事》是一篇通过故事揭示道理的文章。课文写盛老师给同学们讲了个故事,并引导学生交流听后的感想,说明做事应把握好时机,如果陷入无休止的争论,必将贻误时机而一事无成。课文层次清楚,1-5自然段是盛老师讲的故事,6-11自然段是同学们的感想。课文有两个显著的特色:
1、借事说理。叙事的部分虽然占到三分之二以上的篇幅,但归根结底争论是为揭示哲理服务的。
2、大量运用人物语言,以对话推进故事发展。全文只有首尾两个自然段是客观的叙述,其他文字均为人物语言。以“讲”代“叙”,增强了故事的紧凑性。
现代小学语文教学理论认为:创设语文教学情境,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智力达到最佳激活状态,沟通生活实际与语文学习。新课标倡导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本课我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法:
1、情境教学法:在学习课文的三、四自然段时,让学生围绕兄弟俩怎样争论、争论了几次 展开讨论,并让学生尽情地演。孩子喜欢表演,也喜欢看别人表演。那富有情趣的角色形象,特别接近儿童生活的戏剧形式,不仅唤起他们的新异感、好奇心,在角色意识的驱动下,全身心地投入地由“扮演角色”而逐步“进入角色”。在此理论的指引下,我充分的引导学生尽情饰演兄弟二人的对话部分,通过学生表演——改进——再表演等形式,使兄弟二人因争论而面红耳赤的形象得以充分展露。
2、朗读体会法:“书读百遍,其意自现。”《争论的故事》一文中兄弟二人的对话很多,因此,在教学中,我充分引导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自读、齐读、分角色朗读……从而让学生在读中感知、想象、体验,进入课文所描绘的境界。通过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的朗读,感受争论时的语气、表情、动作。同时在朗读中,联系上下文理解关键词语的意思。让学生在角色朗读、情境表演中感受故事内容,品读文章。
3、互动教学法:在整堂课中都穿插设计了一些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讨论、表演、交流、评价等教学环节,促使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思考。
今天这节课,我觉得取得了以下的教学效果:
1、反复练读,读出争论的语气。学生对这篇课文都很有兴趣,每个学生都积极的朗读课文,学生的朗读水平都得到了普遍的提高。
2、这篇课文并不难理解,主要能从故事中明白道理,所以我在处理教材时,拓展学生的思维,学生的想像力被充分挖掘出来了,学生的表演很到位,课堂气氛活跃。
3、通过朗读、讲故事、表演,学生的参与面广,各类学生都有收获。他们都懂得了做事一定要抓住时机,并能积极从身边的事做起。
4、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各种形式对词语的理解得较透彻。
通过教学,我觉得还有一些不足的地方:
1、最后的拓展练习还不够贴近实际生活,这样的事例比较难找。
2、有的学生朗读的还不够有感情。
3、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水平和使用技巧有待提高。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应尽量让每个学生都成为学习的主人,把学习的舞台,发挥的空间留给学生,让他们在学习中自主去发现、感受和体验,培养他们健全的个性、创新的思维和语言实践能力。
《争论的故事》教学反思6
“争论”一词在汉语词典里的解释是:各执己见,互相辩论。争论的故事缘自很久以前的一对兄弟俩;争论的原因很简单:关于大雁的吃法,一个说煮着吃好吃,一个说烤着吃好吃;由于两个人各执己见,争论不休,导致争论的结果就是大雁早已飞得无影无踪了。
学生的争论之一:
小雯:这对兄弟俩可真笨,既然有一群大雁从眼前飞过,干嘛不每人射下一只?这样哥哥可以煮着吃,弟弟可以烤着吃,俩个人就不用这么争了。
玲珑:不对!不管是谁开了枪,那群大雁就会飞散了,他们就不会得到两只了。
学生的.争论之二:
小薛:书上写这俩个兄弟准备找食物来充饥,为什么看见了大雁不马上把它射下来,反而还要争呢?
小齐:因为他们太饿了,看见天空中飞的大雁,就以为大雁已经属于他们了。你看,书上插图里的兄弟俩都流口水了,却忘了大雁会飞走的!所以就先考虑到底该怎么吃了。
学生在课堂上也开始了唇枪舌战,你来我往,丝毫不亚于这兄弟俩的争执。也许他们也受到了文中盛老师的鼓励,开始各抒己见;也许他们就是盛老师的学生,针对这个故事在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争论的故事》教学反思7
《争论的故事》一文写了盛老师给同学们讲了个故事,并引导学生交流听后的感受,说明了做事应把握好时机,如果陷入无休止的争论,必将贻误时机而一事无成。本课故事情节生动有趣,学生的学习兴趣很浓,因此第一部分的教学,我就采用抓关键词讲故事的办法来引领学生一次又一次地主动接触文本,讲故事听故事是孩子的天性所好,所以这部分教学轻松、有趣,效果不错!
教学第二部分时,我问同学们:想先听听盛老师的学生们的感想还是想先听听咱们班同学的感想?结果他们都选择了先听听盛老师的学生们的感想,于是我们就采用分组朗读和个别分角色读的方式来体会同学们的话,并顺势推荐了“各抒已见”这个成语来表达同学们七嘴八舌发表意见的情景。最后我出示那6个小圆点说:“这里还省略了许多同学的许多想法,其中也包含咱们班同学的感想。现在就请你们自己来补充吧。”本以为先学习了盛老师的学生们的想法后,孩子们的思路会被局限了,大概只能重复其中一些观点或语言了。没想到他们的.想法却出乎我的意料。
一位同学说:“他们为什么只射一只大雁呢?兄弟俩不应该争论不休,天上有一群的大雁飞过,他们可以一人射一只,按照各自喜欢的方式煮来吃,不是一样两全其美吗?”好几个同学跟着频频点头,说:“就是呀。”
另一位同学说:“如果只有一张弓,那就谁射下来听谁的,也不用争论不休了。”
全班大笑。我很高兴孩子们能有这么多奇特的想法,但离真正的寓意似乎还有距离,于是我问:“大家听出来没有,他们的想法中有一个共同的地方是什么?”孩子们想了想,猜出来了:“都要把大雁射下来。”“是呀,无论是一人射一只吃,还是把一只分开两半吃,或是谁射下来就听谁的吃,都得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必须先把大雁射下来呀。这就是课文中哪句话的意思?”“关键是要先做起来。”“对,先做就能抓住时机,后做往往就贻误时机了,说到这儿,你想到了哪个成语?”“先下手为强。”“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我一看时机已经成熟,就让孩子们联系自己的理想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他们很容易领悟到:无论理想多么伟大,关键是现在要珍惜时光,努力学习,为将来实现理想打下坚实的基础。
虽然这节课后来同学们的发言也很精彩,但我印象最深的却还是那几个同学关于怎么吃大雁的奇思妙想。因为这个故事我也听过多次,其中的寓意了然于心,但我却从未像孩子们那样去想象、思考、质疑。所谓教学相长,我想在这节课上,真是最好的体现了。
《争论的故事》教学反思8
《争论的故事》是一篇说理性的文章,它把“做事应抓住时机”的道理巧妙地蕴含其中,发人深省,寓教于乐。这篇课文本身并不难,可以说非常简单,条理也非常清楚,分为讲故事和明道理两部分。
回顾这20分钟的试讲,我觉得有可取的地方,但也有一些不足的地方。那首先说说自己已经做到的地方。首先,我以“争论”这个词语的意思来引出课题,根据课文题目让学生们提出问题。并且总结出四个问题:谁和谁在争论?他们为什么要争论?他们是怎样争论的?他们争论的结果是什么?
《争论的故事》一文分成两个部分,一是兄弟俩的争论,二是学生的讨论。教学时,不可只顾突出争论,而忽略了讨论。争论是因,讨论是果;争论是现象,讨论是感悟;争论是讨论的基础。我从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几个方面让学生说话,出示缺少部分关键词语的句子让学生填空,从整体上把握整个故事。课文末尾,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讨论,感悟其中蕴含的道理。
本文中,有几个需重点把握的词语,如“不以为然、争论不休”等,我以词语中的重点字的理解让学生了解整个词语的意思。我出示“然”和“休”的三种意思来让学生选择,并联合上下文来理解,选出正确的答案。“然”是对的意思,“休”是停止的意思。
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了一些不足,是我在备课过程中预设的不到位,有些细节问题没有考虑周到。究其原因,是我还不能够全面、系统地把握教材,对教材的解读能力有待加强和提高。
首先,学习第三自然段中兄弟俩争论的对话时,我的主导作用没有发挥好。在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时,可以抓住提示语中的几个表示动作、神情的词语,如“不以为然”“大声争辩”“很不服气”。在学生分角色朗读时可以让学生想象并加上一些争论时的表情、动作,把对话读出彩。
还有,就是没有利用好教材中的'插图。这一篇课文,虽然教材上只有一张插图,但是这张插图很好地在再现了兄弟俩的争论场面,把他俩争论时的表情、动作描绘得惟妙惟肖,但遗憾的是我没有利用好这宝贵的资源。我在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兄弟来的对话时,应该适时地出示这幅插图,引导学生观察他们的表情、动作,这样的话学生应该能更好地体会当时争论的程度,更快地进入人物角色,朗读得也会更到位,能够把争论的场面再现在我们的课堂上。
总之,回想这节课的教学,有可取的地方,但也存在着些许不足之处。“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争论的故事》教学反思9
本文写了盛老师给同学们讲了个故事,并引导学生交流听后的感想,说明做事应把握好时机,如果陷入无休止的争论,必将殆误时机而一事无成。本文所讲的故事出自《小林广记》。全文主要以对话的方式推进故事发展,以“讲”代“叙”,增强了故事的紧凑性、可读性。文章的说理方法也十分巧妙:一是在叙事中寓理,兄弟俩因“争论”而错过射大雁的时机;而是借学生之口说理,同学们紧扣故事中心内容,各抒己见,以学生之口说出故事蕴涵的道理,易使学生产生共鸣。在课文教学开始,我充当盛老师给我们班小朋友讲了这则故事,我知道,要把故事讲得生动有趣,首先必须熟悉故事的内容,包括起因、经过、高潮、结局等,其次,还有深入到故事人物中去,体会他们的心理活动,揣摩人物语言的语气,把握好人物的神态动作等。我在课前细心地做了,在学习完课文之后,我让孩子也来讲,在指导时,我先让孩子回味一下我讲的故事是怎么讲的,然后给孩子充裕的时间准备,先同桌互讲,然后再在教室中讲给大家听,这样不仅能让孩子讲的故事完善些,还能激发学生听故事和讲故事的兴趣。在讲完故事后,我和我们班的学生一起,师生共同演绎了这个故事。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对学生提出了一次一次不同的要求,读第一遍时,让学生边读边想:盛老师讲了一个什么故事?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分别是什么?(故事的起因是兄弟俩想射下一只大雁充饥,经过是兄弟俩为如何吃大雁争论不休并找一位老人评理,结果是大雁早已飞走了)读第二遍时,要注意听清楚兄弟俩是怎样争论的,他们各持什么意见,老人又是怎么评理的'。学生在学得过程中,从起因开始就很急切,想知道经过和高潮还有结果,虽然有的孩子之前早就知道了,但他们还是很认真的在听,很积极的想讲故事、想表演,在这,我看到了孩子学习的主动和积极,让我在课堂教学中有了更大的支持和动力。有了孩子更加积极的学习劲头,我发现自己在教学中的情绪也更加高涨,课堂更加生机勃勃。
第二天,我在上《剪枝的学问》这一课之前,花了5分钟时间请了两个孩子来讲这个故事,在讲故事的过程中,我发现,两个孩子都在暗中较劲,都想比对方讲得更生动、有趣。确实,这两个孩子都讲得不错,从第一天的家庭作业(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从家长的签字中,我已经说明,孩子已经把昨天学习的内容吸收了,那我想,孩子还是在自己自主地过程学习的知识比较牢固,发现了这一点,我打算在以后的教学中,多注意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多改变课堂教学的氛围,促进课堂教学的质量。
《争论的故事》教学反思10
《争论的故事》这篇故事情节生动有趣,学生的学习兴趣很浓,因此第一部分的`教学,我就采用抓关键词讲故事的办法来引领学生一次又一次地主动接触文本,讲故事听故事是孩子的天性所好,再加上我们班的孩子思维比较活跃,所以这部分教学轻松、有趣,效果不错!在教学第二部分让学生发挥想象时,一位同学说:“兄弟俩不应该争论不休,天上有一群的大雁飞过,他们可以一人射一只,按照各自喜欢的方式煮来吃,不是一样两全其美吗?”好几个同学跟着频频点头,说:“就是呀。”另一位同学说:“如果只有一张弓,那就谁射下来听谁的,也不用争论不休了。”......同学关于怎么吃大雁的奇思妙想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因为这个故事我也听过多次,其中的寓意了然于心,但我却从未像孩子们那样去想象、思考、质疑。所谓教学相长,在这节课中收获更多的是我还是学生,还真说不清呢。
《争论的故事》教学反思11
一节《争论的故事》第一课时教学完毕,思绪万千,整个课堂感觉好累好累,自己平时的第一课时的生字词教学,学生学的轻松,教师参与快乐,学习效益还比较明显,今天这是为什么呢?
翻开导学案,回顾整个课堂,我觉得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导学案设计不够合理。在设计导学案时,尽管自己也费了一番心思,但毕竟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加之在备学生这一方面不够用心,对学情估计不足,也可以说高估了学生的能力,使得导学案设计内容偏多。
2、自主合作环节耗时较多。由于设计内容多了一点儿,学生对导学案的使用还不够熟悉,要把学到的知识写到导学案上,再写在展板上,这样就花费了相当多的时间,自主学习时间23分钟,远远超出了预设的时间,导致这样的结果,缘于老师没有精细考虑各个环节,也许是小组合作组织不够得法,也许是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有太大的差距,也许是……
3、教师欠缺教学机智,对于课堂突发处理不够恰当。作为教师,我深知学生的自主学习耗时过多,必然带来完成学习任务、达不成学习目标等不良后果,但课堂上,我一直不忍心打断学生的学习思路,任着学生的性子自主学习,把时间还给了学生,让学生主宰了课堂,但却失去了语文课的语文味,连最基本的'朗读都没有时间进行,我该怎么办?面对这样的情形,怎么处理能够恰到好处?
总之,自己所谓的“累”,其实是心累,总觉得课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课改之路荆棘丛生。面对课改新模式,我们真的需要静下心来研究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然后再做尝试,只有一次次地实践,一次次地反思,一次次地总结,一次次地再实践,才能真正适应这种高效课堂,才能真正引领学生走向知识的殿堂!
《争论的故事》教学反思12
这篇课文写盛老师给同学们讲了个故事,并引导学生交流听后的感受,说明做事应把握好时机,如果陷入无休止的争论,必将贻误时机,一事无成。
全文可分成两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写盛老师讲故事。
第二部分主要写感想。通过学生之口说明故事寄寓的道理:做什么事都要抓住时机,不要因无谓的争论浪费时间。
课文有两个显著的特色:
1、借事说理。叙事的部分虽然占到三分之二以上的篇幅,但归根结蒂争论是为揭示哲理服务的。
2、大量运用人物语言,以对话推进故事发展。全文只有首尾两个自然段是客观的叙述,其他文字均为人物语言。以“讲”代“叙”,增强了故事的紧凑性。
我针对本文的特点,取得了以下的教学效果:
1、反复练读,读出争论的语气。学生对这篇课文都很有兴趣,每个学生都积极的朗读课文,学生的朗读水平都得到了普遍的提高。
2、这篇课文并不难理解,主要能从故事中明白道理,所以我在处理教材时,拓展学生的思维,学生的想像力被充分挖掘出来了,学生的表演很到位,课堂气氛活跃。
2、通过朗读、讲故事、表演,学生的.参与面广,各类学生都有收获。他们都懂得了做事一定要抓住时机,并能积极从身边的事做起。
3、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各种形式对词语的理解得较透彻。
通过教学,我觉得还有一些不足的地方:
1、最后的拓展练习还不够贴近实际生活,这样的事例比较难找。
2、有的学生朗读的还不够有感情。
《争论的故事》教学反思13
师:“兄弟俩真笨”“笨”在哪里?
生:他们吵完架后,大雁都飞走了。
生:在他们吵架时,大雁已经飞走了。
师:课文中说“他们没有抓住时机”指的是什么时机?
生:是射下大雁的最佳时机。
师:说得不错。为什么说兄弟俩这样争论下去时间都白白浪费掉了?
生:他这样争论下去,等他们有结论的时候,大雁都已经飞走了。
生:大雁飞走了,他们的争论也就没有用了。
生:……
师:同学们都有自己的见解,与其这样毫无意义地争论下去,还不如怎样做?
生:(齐答)还不如先把大雁射下来。
师:听了这个故事,你从中你领悟到了什么?
生:兄弟俩太笨了,白白让大雁飞走了。
生:兄弟俩没有抓住时机,他们应该先把大雁射下来,再商量着该怎么吃?
生:对呀,他们应该先做起来再说。
生:我也从兄弟俩争论中明白,我们不管做什么事,要先做起来再说。
(师向说出自己见解的同学投去赞许的目光,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后面的部分。)
生:……
师小结:同学们能够从这个故事中领悟到这么多,真是不错!老师很佩服大家。课文中的同学们是怎么说的`?(引读课文中学生说的观点)今后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善于抓住时机,不要因为所谓的争论而浪费时间、贻误时机,要先做起来再说。
师:盛老师聚精会神地听着,不时向同学们投去赞许的目光--
(1)赞许是什么意思
(2)盛老师为什么向同学们投去赞许的目光?
生:因为同学们说得都很好。
生:因为同学们说出了自己的看法。
生:同学们说的有一定的深度。
生:同学们说的达到了老师讲这个故事的目的。
生:……
师:是的。同学们说出了自己的看法,有一定的深度,达到了盛老师预期所要得结果,所以她向同学们投去赞许的目光。
反思:实际上这篇课文并不难理解,主要能从故事中明白道理。教学时,如果只有教师繁琐的讲解,没有学生的参与,那么课堂就好比一潭死水,没有活力。所以我在处理教材时,拓展学生的思维,学生的想像力被充分挖掘出来了,抛开问题后尽量让学生多说,课堂气氛活跃,最后才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进行总结。这节课我感觉学生的参与面广,各类学生都有收获。从课文的学习中懂得了做事一定要抓住时机,并能积极从身边的事做起。
《争论的故事》教学反思14
争论的故事教学反思 前两天,学校点课,刚好教学到《争论的故事》一文。教学后总体感觉,效果较好。孩子们不仅顺利地完成了教学目标中的几个任务,还对本文有了深刻的理解,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学完本文,孩子们意犹未尽,想再读书的,再表演的,再表达观点的,再继续挑战的。让我欣喜地体会到,文章是学不完的,知识是教不完的,课是上不完的,如果用标点符号来形容的话,一节好课带给学生的不是句号,而是感叹号,继而问号和无尽的省略号。通过教学本文,让我看到,文章中兄弟俩的争论,比起课堂上,咱们班孩子的争论,那真是小巫见大巫了。
其一:课堂上,学生们就兄弟俩笨还是不笨,这个问题,唇枪舌战,各执一词,谁也不让谁。
本来,通过第一课时的教学,学生们一致赞同,兄弟俩是笨的。(上面有简单记录)可是到了第二节课,又有孩子提出反驳,这兄弟俩并不笨,理由是:虽然天上那么多大雁,但文章已经交代只射一只充饥,而且兄弟俩的聪明之处就在于知道只射一只比较容易,因为同时射,不管是谁开了枪,那群大雁就会飞散了,他们依然不会得到两只,甚至彼此受影响,一只也得不到。(虽然我也明白,这不是教学的重点,但通过课堂教学,来不断训练学生组织语言、勇于表达,训练学生逻辑思维能力,都是很有好处的。老师们一致夸赞咱们班学生聪明,会说,我想与平时课堂上点点滴滴的训练分不开。)
其二:学习这篇课文,我们最终要明白什么
针对这个故事在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教学时,我只是按部就班地按着教学设计进行教学,没有想到学生却给了我一份惊喜。不仅理解了故事所要告诉我们的做事要抓住时机,还能就某一现象及时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在这一课上尽情绽放
为了让学生最终要明白“无论做什么,关键是要先做起来”的道理,教学第二部分时,我就采用分组朗读和个别分角色读的方式来体会同学们的话,并顺势推荐了“各抒已见”这个成语来表达,同学们七嘴八舌发表意见的情景。最后我出示那省略号说:“这里还省略了许多同学的许多想法,其中也包含咱们班同学的感想。现在就请你们自己来补充吧。”本以为先学习了盛老师的学生们的想法后,孩子们的'思路会被局限了,大概只能重复其中一些观点或语言了。没想到他们的想法却出乎我的意料。根据学生的回答,我设计了这样的提示: “是呀,无论是一人射一只吃,还是把一只分开两半吃,或是谁射下来就听谁的吃,都得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必须先把大雁射下来呀。这就是课文中哪句话的意思?”“关键是要先做起来。”“对,先做就能抓住时机,后做往往就贻误时机了,说到这儿,你想到了哪个成语?”“先下手为强。”“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我一看时机已经成熟,就让孩子们联系自己的理想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他们很容易领悟到:无论理想多么伟大,关键是现在要珍惜时光,努力学习,才是不笨的做法。
《争论的故事》教学反思15
《争论的故事》系苏教版第六册的一篇课文,课文讲了盛老师给同学讲了一个故事:兄弟俩为怎么些大雁而争论,结果大雁早已飞走了。故事讲完,盛老师让大家各自发表自己的感想。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呢?
1、课堂上的声音
在《争论的故事》教学中,出现了两种声音,而且具有一定的典型性,现将两种声音实录如下:
a.课堂1的声音:
师:听了这个故事,你懂得了什么?
生1:兄弟俩真笨,白白让大雁飞走了。
生2:不是他们的笨,是他们没有抓住时机。
生3:兄弟俩这样争论下去,时间都白白浪费了。
生4:不管做什么,关键是要先做起来。
师:刚才说的是书上的四种观点,你们以为谁说得对呢?
生:我支持第四种观点:不管做什么,关键是要先做起来。
师:为什么呢?
生1:因为前面的三种说法太浅显了,最后一句话才是总结道理。
生2:这句话放在最后,又最深重,是整个故事的总结。所以“不管做什么,关键是要先做起来”,真正告诉我们的是道理。
师:有不同意见吗?
(生都满意地点点头,没有一个表示有异议。)
师;(总结)是啊,故事告诉我们,不管做什么,关键是要先做起来。光说不做是不明智的,这样只能浪费时间,贻误时机。
b.课堂2的声音:
师:听了这个故事,和课文中这些学生的感想。你又是怎么想的呢?在小组里交流一下。(师生交流)
生1:兄弟俩真笨,白白让大雁飞走了。
生2:不是他们笨,是他们没有抓住时机。。。
生3:他们的争论,白白浪费了时机。
生4:不管做什么,关键要先做起来。
生5:我以为兄弟俩的争论都在说死话,结果大雁飞走了,告诉我们人不能说死话,要相互谦让一点。
生6:我奶奶常跟我说,“好猫不叫”叫的'最响的猫不一定是捉老鼠最多的猫,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说的多不如做的多。”
……
(大家交流了许多观点,更多的是支持:“不管做什么,关键要做起来”)
师:课文中的盛老师支持哪一种观点呢?
生:课文写“盛老师聚精会神的听着,不时向同学们投去赞许的目光”,那么盛老师对所有的观点都赞同肯定。
师:你们对盛老师的态度满意吗?
生:不满意,盛老师对什么观点都:“赞许”,那我们就不知道该听谁的了。
……
(生大多数不满意,都分学生表示满意。)
师:同学们,对于同一件事,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想法,其实,是很正常的。只要你说的有道理。说兄弟俩很笨,我觉得有理;说他们白白浪费时间也是事实;说没抓住时机也对,说做事关键先做起来也行……
(课堂上叽叽喳喳,议论纷纷。)
2、争论的声音
课堂上两种声音,折射出两种教育思想,另一方面要对自己的教学行为作深刻的反思,大胆地解剖。这个过程是漫长的,甚至是痛苦的,它需要我们反复地剖析与反思,不断地更新教学理念,改进教学行为。孰是孰非呢?支持课堂1的教师认为,故事是则寓言,掌握寓意是寓言教学的一个重要的目标,学生的发表仅代表自己的思考和感受但不一定正确,只有“不管做什么,关键是要先做起来”才一语破的,而且这样学生也能接受。支持课堂2的教师认为,新的课程标准一再提出学生对文本的反应可以是多元的,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这些也是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基础。文中盛老师那“赞许的目光”也就是肯定了这种多元的反应,也体现了编者、教材的价值取向。
【《争论的故事》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故事教学反思03-14
故事的教学反思02-25
剪纸故事教学反思04-04
大树的故事教学反思03-27
《贝的故事》教学反思04-02
《月亮的故事》教学反思03-25
《火车的故事》教学反思03-20
我的教学故事与反思02-17
《渔夫的故事》教学反思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