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玲玲的画》教学反思(精选15篇)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快速成长,我们可以把教学过程中的感悟记录在教学反思中,优秀的教学反思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玲玲的画》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玲玲的画》教学反思1
《玲玲的画》是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课文为我们讲述了一个生动活泼的小故事:玲玲准备参加比赛的画,不小心弄上了墨渍,在爸爸的启发下,墨渍被“变“成了小花狗。课文中爸爸的话揭示了主题,引人思考。课文内容简单,主题明确,寓深刻的生活哲理于简单的故事之中,对于启发学生处理生活中的类似事件有较强的教育意义。深钻教材后,我在教学时的采取了以下几点做法:
一、抓主线,帮学生理清思路
本文记叙的是常见的生活小事。内容集中,语言朴实,对话较多,玲玲的情感变化:高兴(画好作品)---难过、着急(弄坏作品)---满意(画更漂亮)是本文重要的线索,爸爸富有哲理的话语是课文的主题所在。在课堂伊始,我就引导学生理出了文章的.情感线索,在教学中牢牢抓住这条线索,使全文脉络清楚,豁然开朗,课文内容就拨云见日明朗了起来。
二、抓朗读,读中体会,体会中朗读
上课伊始,让孩子们看情景课堂理清线索,在教学过程中,我紧跟“读(走进文本)---多形式地悟(理解文本)---再带着感受读(表现文本)”这一最基本的语文教学理念,根据文本的特点和孩子们的表现特点,我设计了分角色读(读玲玲和爸爸的对话时)、推前想后体会读(如读心情变化的句子)、抓重点词理解读(如理解“端详”一词时)、背诵爸爸意味深长的话等等,多形式的读使学生读得自然,读得开心,读得“爱不释口”。课堂上琅琅的读书声不绝于耳,学生边读边感悟语言,同时对人物心情变化的理解水到渠成。
三、联系实际,使“难点”的堡垒不攻自破。
理解爸爸的话是全文的哲理所在,在读、写、背爸爸的话的基础上,抛出问题“这里的“坏事”“好事”分别指什么?坏事变成好事的关键是什么?你们遇到过类似的事吗?在以后的生活中,如果我们也遇到像玲玲一样糟糕的事情,你会怎么做呢?”在学生联系实际谈感受的过程中,其实不正是他们对文本所体现的启发达到了理解的最高境界吗?
整堂课的教学效果我还是比较满意的,孩子们学得兴趣盎然,在思考中互相碰撞出了智慧的火花。不足之处是启发学生弄清道理后应进行生活中动脑方面的拓展。在指导朗读上,还有所欠缺,应该叫学生体会一下爸爸催促玲玲睡觉时的语气是什么样的。
《玲玲的画》教学反思2
课前预设了教学思路,以“读为本,写为辅”。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关注人物的情感变化,基础过关100%。从上课的情况,学生基本上能跟上本人的教学步子。特别是在读的形式上,多样式,而且落实处,字字句句不放过,因为本课是本单元的第一课,具有统领单元知识点的代表意义。
尤其是文中爸爸的话(见教材),是作者构思文章的主题思想,也是文章的中心句。有较深刻的教育意义,在引导学生理解时,不需要谈得多深,主要是鼓励学生用生活中的例子来说明,这一环节要引导学生用生活中的例子突破难点。(例子略)
通过学生生活实际突破难点,为本课德育思想教育方面作了更进的升华。为叙事性文章有一显目的层面,学完本课,从学生作业看,阅读有明显的提高。也就是说,语文在指导读的过程中,也要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适当或是必要的点拨知识性的东西。从关键字词入手,体会句意,文意,小结自然段内容,从造句入手或联系上下文读解词意。能在理解文中爸爸的话的基础上举例说说,这是本人在本课教学指导思想上的重点,也是本人对语文教学的习惯。学文不会说文,不会用文、写文,就不叫学语文。学以致用是教学的.目的,写写读收笔记。(低年级可以说说),能写最好,哪怕一句话也好,在语文教学中也是一种突破。文字科目不同于数学,没有扎实的积累,是难以达到课外延伸的,本人认为本课能结合生活实际写是最理想的。(我班学生已达到这个层面了,每个学生能写,而且还不错。)
至于基础,生字词的认读与书写,二年级学生已经有识字、写字的能力了。查字典、词典等工具书,只是特殊的字,需要点拨。根据近期,本人在语文教学中逐步做到有选择性的指导,没有篇篇概全,这样有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写作的提高。利用教材外的拓展,提高识字量。
总之,语文教学没有模式,但一定有老师在教学中的创新,创意以及自己的教学风格,因材施教。只有学生感到快乐时才能乐学,教师也才能真正达到寓教于乐。
扩展阅读:玲玲的画
玲玲得意的端详着自己画的《我家的一角》。着幅画明天就要参加评奖了。
“玲玲,时间不早了,快去睡吧!”爸爸又在催她了。
“好的,我把画笔收拾以下就去睡。”
就在这时候,水彩笔吧的一下掉到了地上,把画弄脏了,玲玲哇地哭了起来。
“怎么了,孩子?”爸爸防下报纸问。
“我的画脏了,另画一张也来不及了。”
爸爸仔细地看了看,说:“别哭,孩子。在这儿画点什么,不是很好吗?”
玲玲想了想,拿起笔,在弄脏的地方画了一只小花狗。小花狗懒洋洋地趴在楼梯上。玲玲满意地笑了。
爸爸看了,高兴地说:“看到了吧,孩子。好多事情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糟糕。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好事。”
在第二天的评奖会上,玲玲的画得了一等奖。
《玲玲的画》教学反思3
一、教学目标
1、认识“玲、祥”等8个生字,会写“叭、玲”等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悟积累对自己有启发的句子。
3、了解课文内容后,让学生明白生活中的很多事情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糟。
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
二、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生字是重点。难点是感悟积累对自己有启发的句子
三、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自主探究、自读自悟
四、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自读识字
1、创设情景、谈话导入
(1)今天,老师给大家介绍一位新朋友,她叫玲玲,她在生活中也遇到了
不高兴的事,我们来看看,她是怎么处理的呢?板书课题:25玲玲的画
(2)齐读课题,学习生字“玲”。说说可以用什么方法记住“玲”。
2、自主读文识字
自由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怎么办?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用你喜欢的符号
标出本课的字词语多读几遍。再标一标,课文有几个自然段。
二、合作交流
1、检查生字词语
(1)出示带拼音生字词
同桌合作学习,互读、互听、互纠。
学生当老师,主持学习生字。
(2)不带拼音生字词
指读,开火车读,挑战读
2、整体感知、初步了解。
分段指读课文,纠正读音,想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3、交流: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4、教师引导事情的三要素:起因;经过;结果。
全班同学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件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随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起因:画弄脏,来不及画。(坏事)
经过:在弄脏的地方画了只小花狗。
结果:得了一等奖。(好事)
5、设疑:
一件坏事怎么变成了好事,其中有什么奥妙吗?
三、品读领悟。
学生自由读课文,画出有关句子。
1、交流。并读出相关的句子。
(1)爸爸仔细地看了看,说:“别哭,孩子。在这儿画点儿什么,不是很好吗?”
为什么要加上“仔细地”看了看,可不可以去掉?
为什么爸爸不直接告诉玲玲画什么?
你觉得这是一位怎么样的爸爸?
(2)玲玲想了想,……小花狗懒洋洋地趴在楼梯上。玲玲满意地笑了。
玲玲想了想,她会想什么?
她为什么要画小花狗?而不是其它东西?
玲玲满意地笑了”说明什么?如果是你,你会想些什么?
(3)爸爸看了,高兴地说:“看到了吧,……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
这里的坏事指什么?好事呢?你找到坏事变好事的秘诀了吗?
(随学生回答完成板书:动脑筋)
2、朗读指导。
爸爸的话要读得亲切一些,问句要读出询问的.语气;玲玲的话要读出天真的、
幼稚的语气。
3、有感情朗读全文。
第二课时
四、巩固延伸
1、复习认读生字词语
2、分角色朗读课文,深化理解。
3、启发思维、训练表达
小朋友们看,从课文中我们不难看出,玲玲在生活中遇到了不高兴的事,在爸爸的指点下,
她通过动脑筋,将坏事变成了好事,老师想知道,在你们的生活中,你遇到过这样的事吗?
4、指导观察、练习写字。
(1)让学生先自己观察文后每个字在小楷格中的位置,然后在小组中进行交流。
(2)教师重点指导并范写“糟、楼梯、脑筋”这几个字、词,要注意指导学生把
他们的各部分写紧凑些。
(3)学生练写。
(4)展示学生写的生字、词,并引导学生评一评。
5、做一做:完成课后练习
好多事情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糟。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
板书:
25玲玲的画
画(我家的一角)弄脏
添画小狗
得一等奖
动脑筋坏事变好事
教后反思
到了二年级下册,孩子们已经初步掌握了比较多的识字方法,能够独立认识一些新字。新课程倡导在生活中识字的理念也已经渗透到孩子的骨子里,他们无意或有意间识字能力不断提高,课外认识了很多生字新词。因此,开展小组交流识字,相互评价能够提高孩子的识字兴趣。这篇课文写玲玲准备参加评奖的画不小心被弄脏,已经没有时间得画一张,玲玲着急地哭了。但是在爸爸的启发下,她开动脑筋,在弄脏的地方画了一只小花狗,不仅巧妙地掩盖了污渍,还给作品平添了几分家的温馨。生活就是这样,只要善于思考,劣势也可能转化为优势。学习这篇课文,我指导学生在朗读中体会一下玲玲的情感的变化——满意、着急和战胜困难后的喜悦;品味、思索爸爸简短的话语中蕴含的深刻道理。并带领学生走进文本后又走出文本,寻找同类题材的文章阅读,拓宽学生的视野,加深对文章的感悟。
《玲玲的画》教学反思4
《玲玲的画》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玲玲准备参加评奖的画不小心被弄脏,已经没有时间重画一张,玲玲着急地哭了。但是在爸爸的启发下,她开动脑筋,在弄脏的地方画了一只小狗,不仅巧妙地掩盖了了污渍,还给作品平添了几分家的温馨。告诉我们好多事情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糟。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这篇课文内容简单,道理明确,这样的课文,却往往是语文老师心中最“怕”的课文,因为它没有诗情画意的语言,没有高远深奥的哲理,用语文老师们的话说,就是没有“可挖掘”的东西。在一阵“无措”之后,静下心来备课……经过我的精心设计,在教学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反思整个教学过程,以下几点是我认为课堂中的比较成功的地方。
这篇课文内容简单,道理明确,这样的课文,却往往是语文老师心中最“怕”的课文,因为它没有诗情画意的`语言,没有高远深奥的哲理,用语文老师们的话说,就是没有“可挖掘”的东西。在一阵“无措”之后,静下心来备课……经过我的精心设计,在教学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以下几点是我认为课堂中的比较成功的地方。
一、巧妙开头,激起学生兴致上课开始,我便对学生说:“今天老师知道有领导来听咱班的课,所以就特意买了一件特别漂亮的裙子,可惜在来校的时候不小心被刮坏了,老师非常伤心,你能帮帮老师吗?”学生听后纷纷举手发言,同时又恰当的引出课题。
二、抓主线,帮学生理清思路本文记叙的是常见的生活小事。内容集中,语言朴实,对话较多,玲玲的情感变化:高兴(画好作品)---难过、着急(弄坏作品)---满意(画更漂亮)是本文重要的线索,爸爸富有哲理的话语是课文的主题所在。在课堂伊始,我就引导学生理出了文章的情感线索,在教学中牢牢抓住这条线索,使全文脉络清楚,豁然开朗,拨云见日般明了了。
三、抓朗读,读中体会,体会中朗读。
1、自由读,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2、细读,体会人物的心情。
3、个别读,通过评价指导朗读。
4、小组合作读,分角色表演,体会情境中的人物。在读读、说说、议议中学生的朗读能力提高了。
四、联系实际,理解爸爸的话理解爸爸的话是本课的主题所在,但在生活中,好事变坏事的事其实很少。
我在课堂中,就引导学生说说在生活中碰到困难是如何解决的,学生在思考中也就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我认为课文所要表达的东西也就是让学生懂得碰到困难要动脑筋思考。
五、图文并茂的板书,课后名言的拓展,字词卡片的精心设计和制作,都可以成为今后教学中的小小的收获。当然,遗憾的是,课堂中也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如在字词的教学中,语言上不够严密,且时间较短。
遗憾的是在教学中,我更多的关注教师的教,缺少对学生的需求的关注。呈现在课堂上,学生显得被动。而细节之处的处理也欠圆滑,教学的痕迹比较浓。看来,只有真正把学生装在心中,处处以学生的需求出发,语文课才能更加充满语文味。
《玲玲的画》教学反思5
《玲玲的画》是二年级课文,内容简单,道理明确,这样的课文,却往往是语文老师心中最“怕”的课文,因为它没有诗情画意的语言,没有高远深奥的哲理,用语文老师们的话说,就是没有“可挖掘”的东西。在一阵“无措”之后,我明白了:语文新课标的颁布实施,对语文教研者而言,既是一种机遇,更是一种挑战,语文课堂教学的改革,不仅是课程改革的热点,更是课程改革的难点。当一位语文老师真正具备了把握教材的能力,那无论是怎样浅显的课文,我们的心灵都可以和孩子们在课堂是共舞。于是,静下心来备课……以下几点是自认为课堂中的骄傲。
一、抓主线,帮学生理清思路
本文记叙的是常见的生活小事。内容集中,语言朴实,对话较多,玲玲的情感变化:高兴(画好作品)---难过、着急(弄坏作品)---满意(画更漂亮)是本文重要的线索,爸爸富有哲理的话语是课文的主题所在。在课堂伊始,我就引导学生理出了文章的情感线索,在教学中牢牢抓住这条线索,使全文脉络清楚,豁然开朗,拨云见日般明了了。
二、抓朗读,读中体会,体会中朗读
一开始,自由读文,检查生字认读;然后听看动画片读文,理清线索,两次对课文的整体阅读和把握,各有各的任务,层层逼进文章。在教学过程中,我紧跟“读(走进文本)---多形式地悟(理解文本)---再带着感受读(表现文本)”这一最基本的语文教学理念,根据文本的特点和孩子们的表现特点,我设计了表演读(读玲玲和爸爸的对话时)、推前想后体会读(如读玲玲“哇”地哭了起来的句子时,凭借老师提供的句式劝玲玲,帮玲玲)、加提示语读(如读玲玲哭着说话的句子时)、抓重点词理解读(如理解“端详”一词时)、背诵爸爸意味深长的话等等,多形式的读使学生读得自然,读得开心,读得意味无穷,读得“爱不释口”。课堂上琅琅的读书声不绝于耳,学生边读边感悟语言,同时对人物心情变化的理解水到渠成。
三、联系实际,使“难点”的堡垒不攻自破
爸爸的话是全文的哲理所在,所以在这句话的“出场”时,我安排地也是比较“隆重”。“玲玲的心情是那样高兴,但是更让她高兴的是什么呢?在学生充分发言的基础上,“这正如爸爸所说的……”在读、背爸爸的话的基础,抛出问题“玲玲在生活中遇到了不好的事情,但是通过动脑筋,却变成了好事,你们遇到过类似的事吗?”在学生联系实际谈感受的过程中,其实不正是他们对文本所体现的启发达到了理解的最高境界吗?其次,图文并茂的板书,课后名言的拓展,字词卡片的精心设计和制作,课件的合理利用,都可以成为今后教学中的小小的收获。当然,遗憾的是,课堂中也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如在字词的教学中,语言上不够严密,应准确区分“图案”和“画”的区别,“名字”和“字”的区别,不能为了自己所认为的“巧妙”失去语文的最基本的文字要求。最后拓展部分,有的`孩子只是说了努力克服的困难,但是没有体现变后的“好”事。由于是第一课时,字只停留在认读上,如果有时间的话,应做写字的具体指导。掩卷深思,这次授课给自己带来的启示很多:多看语文教学专家的论著,将理论和实践恰好地结合,才会使课堂生花;抓住一切向名师、向周围的人学习的机会,不断丰富自我,只有这样,才能使课堂上的自己更加游刃有余;继续深钻教材,提高短时间把握文本的能力;时刻不忘语文教学的本,不忘记在语文课堂上扎实培养孩子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对于徜徉于语文课堂的那份自如,那份美丽,自己是那样地痴迷,那么,就让自己带着这些启示、这些今后教学中宝贵的财富继续完美自己的语文课堂吧。
《玲玲的画》教学反思6
在二年上册已经安排了一些简单的统计初步知识,学生学会了运用不同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初步认识了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单、复式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图表的数据提出并解答简单的问题。而下册统计这一课要求学生能按照不同的标准或选择某个标准(如数量,形状,颜色)对物体进行比较、分类和排列;在比较、分类、排
列的活动中,体验活动结果在同一标准下的一致性,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
课伊始,我借由2008北京奥运的吉祥物贝贝、晶晶、欢欢、迎迎、妮妮,引出书中的主题图,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呈现了一幅动物运动会的画面,紧接着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 “仔细看图,你看到了哪些小动物?它们参加了那些项目的比赛?”指名学生回答。接着提问:“通过这幅图,你还想知道什么?”从而迅速把学生的'注意力迁移到统计问题上来。最后引入课题:“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的问题,这些问题都可以通过统计解决。”“在实际生活中,每个人想知道的问题不同,可以按不同的标准分类进行统计”接着让学生感受和体验一个完整的分类统计过程。新课程标准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统计的过程,在活动中感受统计的必要性,并学习一些简单的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知识和方法。于是我就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
观察,提出不同的问题,感知按不同标准分类是因为所要解决的问题不同。
接着组织学生利用学过的统计知识,根据对所得数据的分析整理,完成统计表的填写。就是根据学生完成的统计图表,启发学生思考:从这份统计图表中,你知道了什么?在学生讨论汇报的过程中,解决学生们刚才所提出的问题。二张统计表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通过交流使学生体验到不同的分类可以得到不同的结果,统计标准虽不同,但总数不变,引出通过合计我们可以检查自己统计的结果是不是正确,以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重点让学生交流:二张统计表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从这份统计图表中,你知道了什么?
在教学习题的时候,我首先用多媒体出示一些图片,让学生将一些形状颜色都不相同的图形进行分类,让学生从图片中去收集、整理数据,积累统计活动的经验,并能根据统计的结果作出正确判断。学生在统计的过程中能够根据多媒体所展示的图片,清晰的了解图形的
情况,从而确定分类的标准,准确的将图形进行分类统计。
本课能较好地体现了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融入其中。从整体上创设了一个完整的情境,围绕“喜欢哪个活动的同学最多?”这一问题展开讨论,同学们情绪高涨,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很高,感受到统计与生活密不可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一个情境的创设者、知识的引导者、活动的组织者,而参与、体验、主动获得知识的是学生自己,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教学思想。
总体来说这节课算是完整地完成了教学的任务,但是仍然出了一些纰漏:在小组调查时教师指导的不够到位,小组内同学合作得不够理想。上课灵活应变的能力还不够,以及引导学生的语言都还很不到位,评价学生时缺乏创造性语言。在活动课的开展中能放能收,如何在玩中真正学到知识是我这节课该认真思考的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在学生合作等方面加强指导,注意平时的培养与提高。
《玲玲的画》教学反思7
《玲玲的画》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玲玲准备参加评奖的画不小心被弄脏,已经没有时间重画一张,玲玲着急地哭了。但是在爸爸的启发下,她开动脑筋,在弄脏的地方画了一只小狗,不仅巧妙地掩盖了了污渍,还给作品平添了几分家的温馨。告诉我们好多事情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糟。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这篇课文内容简单,道理明确,寓深刻的生活哲理于简单的故事之中,对于启发学生处理生活中的类似事件有较强的教育意义。本文语言朴实,对话较多,玲玲的情感变化是本文重要的线索,爸爸富有哲理的话语是课文的主题所在。
一、教学效果
整堂课的教学效果我还是比较满意的,孩子们学得兴趣盎然,在思考中互相碰撞出了智慧的火花。像这样的课文,没有诗情画意的语言,没有高远深奥的哲理,让人感觉没有“可挖掘”的东西。在一阵“无措”之后,静下心来备课……经过我的精心设计,在教学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在教学过程中,我紧跟“读——多形式的悟——再带着感受读”这一最基本的语文教学理念,根据文本的特点和孩子们的表现特点,设计多种形式的读,使学生读得“爱不释手”。让孩子们联系生活实际,使“难点”的堡垒不攻自破。在学生联系实际谈感受到过程中,使他们对文本所体现的启发达到了理解的最高境界。
二、成功之处:
1、我结合学生的实际,精心设计教案。经过反复修改之后,在教学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
2、教学中,我抓住“端详、肯、脑筋、糟”等重点词语进行识字教学。首先是初读,重点落实字音,结合字形和实际初步理解字义,再由词到句,由句到篇,循序渐进,体现低段教学“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理念。最后练写字词,让学生观察生字的结构,并说说自己的发现后再书写生字。
3、紧紧抓主线,帮学生理清思路。在课堂开始,我就引导学生理出了文章的情感线索,在教学中牢牢抓住这条线索,使全文脉络清楚,豁然开朗,拨云见日般明了了。
三、不足之处:
1、在字词的教学中,语言上不够严密。对于字词的学习只停留在认读上,而“爸爸”的话是全文的哲理所在。
2、在指导朗读上,还不是很到位。在读“爸爸”的话的时候没有让学生们在课堂上用知识联系实际生活,学生显得被动,没有取得很好的效果。
3、在学生自主活动方面还需拓宽,教师在教学节奏还不够紧凑,整个课堂还是有“牵”的感觉,需加油!
4、学生在总结课文的启示时,大多数的.孩子不能抓住关键词句去总结,语言不够干练,概括能力比较弱。
四、改进措施
今后的教学中,我要重视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在教学中,在关注教师的教的同时,加强对学生的需求的关注,而细节之处的处理也要圆滑些。在尊重学生个性的理解的同时,巧妙地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指导学生读书方法,在读书中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从故事蕴含的道理中受到教育影响和启迪。看来,只有真正把学生装在心中,处处以学生的需求出发,语文课才能更加充满语文味。
《玲玲的画》教学反思8
( 第一课时 )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玲”字及词语“楼梯”。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通过读文,让学生明白生活中的很多事情,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
【教学重点】
识记生字,品词析句,理解爸爸意味深长的话。
【教学难点】
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懂得生活中只要肯动脑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的道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白衬衣、绣花、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题习字
1、(出示一件被钩破的衬衣)同学们,昨天李老师在做家务的时候不小心把衣服给钩破了。这是李老师最心爱的一件衬衣,可是现在不能穿了。谁能想个好办法,让李老师重新穿上这件漂亮的衣服?(学生反馈。预设:在钩破的地方绣上一朵图案。)
2、(贴上绣花)同学们真聪明!你们看,在钩破的地方缝上绣花,这件衬衣似乎比原来更漂亮了。从中,你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
3、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讲得也是这个道理。(出示课题)谁来读读课题?
4、“玲”字是今天我们要学的生字,谁来读读?读得时候要注意什么?(指导读准后鼻音)你是怎么记住这个字的?
5、齐读课题。“玲”字还是要本课要书写的生字,谁来教教大家该怎么写?(指导书写“玲”。)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1、请同学们打开书,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自己想办法认记生字。
2、哪些生字容易读错,谁来提醒下大家?(正音)
3、(出示带拼音的词语)老师给这些生字都找了个朋友,让我们一起去认识他们吧!(自由认读、全班齐读。)
4、(出示去掉拼音的词语)不带拼音的词语你们认识吗?(分男女读、开火车读。)
5、为了奖励同学们读得好,老师特意为你们找来了课文的动画,请同学们认真观看,仔细倾听。
6、把生字词带入课文中,用你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遇到难读的字多读几遍,读通句子。
7、指名分段朗读,反馈、正音。
8、全班齐读。
三、合作交流,理解课文
1、出示自学提示,四人小组合作交流:
㈠玲玲为什么哇地哭了起来?
㈡玲玲是怎么解决困难的?她是得到谁的启示?
㈢最后的结果如何?
2、师生交流、反馈:
㈠玲玲为什么哇地哭了起来?
①指名回答。
②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了?(齐读课文1—4自然段。)
③理解词语“端详”(可以换成哪个词?哪个更好?)
④配动作表演“满意地端详”。(板书:漂亮、弄脏;满意、着急)
㈡玲玲是怎么解决困难的?她是得到谁的启示?
①指名回答。(板书:开动脑筋、画上小花狗)
②对比两张“画”,学生谈谈感受。
③指名朗读爸爸说的话。
④这里的坏事指什么?
⑤指导朗读爸爸的话。(要求:爸爸的话要读得亲切一些,问句要读出询问的语气。)
⑥你找到坏事变好事的秘诀了吗?(随学生回答完成板书:动脑筋)从爸爸的.话中,你懂得了什么?
㈢最后的结果如何?
①全班回答。
②板书:满意、得奖。
四、训练表达,渗透思想
1、小朋友们看,从课文中我们不难看出,玲玲在生活中遇到了不高兴的事,在爸爸的指点下,她通过动脑筋,将坏事变成了好事,老师想知道,在你们的生活中,你遇到过这样的事吗?你是怎么解决困难的?(教师鼓励学生大胆地、充分地说)。
2、如果小朋友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也碰到类似课文中这样的事,我们应该怎么办?(板书:遇到困难,善于思考,坏事变好事。)
3、欣赏“名人名言”
五、指导书写“楼、梯”
1、(出示生字)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2、指导书写。(“楼”字右半部,“女”的横画要长。)
【板书设计】
玲 → 满意 → 着急 → 开动脑筋 →满意 遇到困难
玲 善于思考
的 坏事变好事
画 → 漂亮 → 弄脏 → 画上小花狗 →得奖
【教学反思】
生活中,有很多事情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糟。玲玲准备参加评奖的画不小心被弄脏。己经没有时间重画一张,玲玲着急地哭了。在爸爸的启发下,她开动脑筋,在弄脏的地方画了一只小花狗,不仅巧妙地掩盖了污迹,还给作品平添了几分家的温馨。生活就这样,劣势也能转变为优势。遇到不如意的事,要以积极的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是这篇文章所要告诉我们的道理。这堂课是第一课时,教学中,我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品味、思索、铭记爸爸简短语句中蕴含的深刻道理,并带领学生走进文本后又走出文本。能够引导学生通过画出课文中带生字的词语、换词、出示单个生字等形式,采用指名读、开火车,分男女等方式来学习本课生字,达到了很好的识字效果。通过自由读、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指导重点句子读等方式让学生在读中体会坏事变好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感受文中人物的情感变化,以及每个人物身上的优秀品质,从中领悟本课蕴含的深刻道理。
《玲玲的画》教学反思9
《玲玲的画》这篇课文讲述的是一个生动曲折的小故事。玲玲准备参加评奖的画,被水彩笔弄脏了,伤心的玲玲在爸爸的启发下,开动脑筋,在弄脏的地方画了一只小花狗,最后整幅画变得更加漂亮了。
识字部分,我通过合作探究、自主学习等多种识字方式,让学生记忆生字。同时利用小组比赛的方式,巩固识字。学生整体掌握还不错。
在本文中,玲玲的情感变化是线索,而爸爸富有哲理的话点明了整篇课文的主题,“只要肯动脑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让学生能够联系实际生活,理解爸爸意味深长的话,这也是本文的难点。很多学生能够理解故事内容但是不能联系实际,不能举出相似的实际的.生活例子。于是,我设计通过“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这个成语小故事来帮助孩子理解,让他们明白坏事有时候也可能是好事,引导学生要乐观面对一些问题。让小组进行讨论探究,说一说自己周围发生的类似的事情,加深他们对爸爸最后两句话的理解,明白只要肯动脑筋,坏事也会变成好事的道理。
这篇课文讲述的道理,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不仅是为了加深理解,同时也是引导学生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学习亦是如此,不仅要学会,更要会用。
《玲玲的画》教学反思10
《玲玲的画》是一篇读后让人颇受启发的小故事。主人公玲玲准备参加评奖的话不小心被弄脏,已经没有时间重画一张了,玲玲着急的哭了。在爸爸的启发下,玲玲开动脑筋,在弄脏的地方画了一只小花狗,不仅巧妙的掩盖了污渍,还给作品平添了几份家的温馨。
这节课是《玲玲的画》第二课时,我以玲玲的心情变化为主线,以理解文中爸爸的话“生活中的很多事情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糟。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为主要问题来理解课文。
在探究“玲玲哭了的原音”的教学中,我抓住“啪”这个象声词,理解象声词的概念,体会玲玲的.难过心情,了解玲玲哭了的原因。首先,演示彩笔掉地上的声音,让学生直观地感受这象声词。在教学本来设计了相关的练习,并想让学生联系实际说说自己所知道的象声词,但是一紧张给忘记了。
本文我在设计时让学生通过问题解决困惑来理解课文,让学生自读自悟,在读的过程中来理解课文所蕴含的道理,但我自己感觉由于考虑怕时间紧张在读的方面做的还是不够,还有在理解父亲所说的那段话时理解的不够深,这点内容本来就是本课的重点,但我做的还是不太好,没有让学生理解到位。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多在朗读方面下功夫让学生从深层来把课文所蕴含的道理来理解,并在提问题方面多斟酌,争取提一些有意义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来多思考,多动脑筋。还有就是课后题中涉及的讲故事环节在教学过程中没有设计,没有让学生真正体会叫讲故事的过程。
《玲玲的画》教学反思11
《玲玲的画》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玲玲准备参加评奖的画不小心被弄脏,已经没有时间重画一张。玲玲着急地哭了。但是在爸爸的启发下,她开动脑筋,在弄脏的地方画了一只小狗,不仅巧妙地掩盖了了污渍,还给作品平添了几分家的温馨。告诉我们好多事情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糟。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这篇课文内容简单,道理明确。
一、教学效果:
1、教学中,我尝试着随文识字,抓住“端详、评奖、叭、糟”等重点词语进行识字教学。先从文中发现生字,然后学习生字理解生字,最后把生字放回课文,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这样由字到词,由词到句,由句到篇,循序渐进,体现低年级语文教学“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理念。2、抓主线,帮学生理清思路。本文记叙的是常见的生活小事。内容集中,语言朴实,对话较多,玲玲的情感变化:高兴(画好作品)——难过、着急(弄坏作品)——满意(画更漂亮)是本文重要的线索,爸爸富有哲理的话语是课文的主题所在。在课堂开始,我就引导学生理出了文章的情感线索,在教学中牢牢抓住这条线索,使全文脉络清楚,豁然开朗,拨云见日般明了。
二、成功之处:
学生在本节课中学有所获:《玲玲的画》为我们讲述了一个生动活泼的小故事。玲玲准备参加比赛的画,不小心弄上了墨渍,在爸爸的启发下,墨渍被变“成了小花狗”。课文中爸爸的.话揭示了主题,引人思考。课文内容简单,主题明确,寓深刻的生活哲理于简单的故事之中,对于启发学生处理生活中的类似事件有较强的教育意义。本文记叙的是常见的生活小事。内容集中,语言朴实,对话较多,玲玲的情感变化是本文重要的线索,爸爸富有哲理的话语是课文的主题所在。因此教学中我牢牢抓住这两个方面,引导学生充分读书,在读中体会情感,感悟语言,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理解课文重点,理解爸爸意味深长的话。在尊重学生个性的理解的同时,巧妙地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指导学生读书方法,在读书中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从故事蕴含的道理中受到教育影响和启迪,懂得生活中只要肯动脑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的道理。
三、不足之处:
课堂中也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如在字词的教学中,语言上不够严密。对于字词的学习只停留在认读上,而“爸爸”的话是全文的哲理所在,在读“爸爸”的话的时候如果让学生们在课堂上用知识联系实际生活,一定会取得更好的效果。在指导朗读上,还不是很到位。
四、改进措施:
来展示玲玲改了之后的画,接着进一步使用这一教学资源,让原来的画与改了之后的画进行一个比较,对比出因为一个无意间的过失让画面上多了一只懒洋洋的小狗,使得整个画面显得生趣盎然。从而有助于学生更好地领悟“只要肯动脑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的道理。
《玲玲的画》教学反思12
《玲玲的画》这篇课文内容简单,道理明确,寓深刻的生活哲理于简单的故事之中,对于启发学生处理生活中的类似事件有较强的教育意义。我结合学生的实际,精心设计教案。经过反复修改之后,在教学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
1、教学中,我尝试着随文识字,抓住“端详、评奖、叭、糟”等重点词语进行识字教学。先从文中发现生字,然后学习生字理解生字,最后把生字放回课文,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这样由字到词,由词到句,由句到篇,循序渐进,体现低年级语文教学“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理念。
2、当然,遗憾的是课堂中也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如在字词的教学中,语言上不够严密,应准确分“案”和“画”的区别,“名字”和“字”的区别,不能为了自己所认为的“巧妙”失去语文的'最基本的文字要求。
最后拓展部分,有的孩子只是说了努力克服的困难,但是没有体现的“好”事。由于是第一课时,字只停留在认读上,如果有时间的话,应做写字的具体指导, 掩卷深思,是带来的启示很多:多看语文教学专家的论着,将理论和实践恰好地结合,才会使课堂生花;抓住一切向名师、向周围的人学习的机会,不断丰富自我,只有这样,才能使课堂上的自己更加游刃有余;继续深钻教材,提高短时间把握文本的能力;时刻不忘语文教学的本,不忘记在语文课堂上扎实培养孩子的“听说、读、写“的能力。
《玲玲的画》教学反思13
现在在语文课堂上多媒体课件的使用非常多,但真正能将多媒体使用到位、用到精的并不多。我已经使用了多媒体课件来展示玲玲改了之后的画,接着进一步使用这一教学资源,让原来的画与改了之后的画进行一个比较,对比出因为一个无意间的过失让画面上多了一只懒洋洋的小狗,使得整个画面显得生趣盎然。从而有助于学生更好地领悟“只要肯动脑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的内在含义,也向学生传达这样一个生活的理念:人只要有积极乐观的态度,生活就会有无限的可能。
当然,课堂中也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如在字词的教学中,语言上不够严密。对于字词的学习只停留在认读上,而“爸爸”的话是全文的哲理所在,在读“爸爸”的`话的时候如果让学生们在课堂上用知识联系实际生活,一定会取得更好的效果。在指导朗读上,还不是很到位。
这次讲课给自己带来的启示很多:以后要多读、多听名师的讲课,让课堂更加精彩丰富;不断提升自我,才能在课堂上更加游刃有余;继续深钻教材,提高短时间把握文本的能力。
我喜欢语文课,更希望能够把语文的精华在我的课堂上更精彩的呈现出来。就让这些启示鼓励我继续努力吧!
《玲玲的画》教学反思14
教学反思:
生活中,有很多事情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糟糕。玲玲准备参加评奖的画不小心被弄脏,已经没有时间重画一张,玲玲着急地哭了。在爸爸的启发下,他开动脑筋,在弄脏的地方画了一只小花狗,不仅巧妙地掩盖了污迹,还给作品平添了几分家的温馨。生活就是这样,劣势也可能转化为优势。遇到不如意的事,要以积极地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是这篇文章所要告诉我们的道理。这堂课是第二课时,我将教学目标定位在两个地方:①体会玲玲和爸爸的情感变化,指导朗读对话部分。②品味、思索爸爸的话中蕴涵的深刻道理。
在这堂课的教学中,我努力体现这几方面:
一重视与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学生是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学生的阅读是自主的,独立的。文本的意义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建构起来的。在整堂课的'教学中,我努力从孩子自己体会感悟文章意蕴出发,以一个合作者、引导者的身份出现,不断地变化方式来引导、发现,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充分地读,自主地读,在读中求知,读中感悟。为此,我安排了五个“读”的环节:
①自由读,初步感知内容。
②细读,体会人物心情。
③个别读,通过评价指导朗读。
④教师与学生互读,教师的朗读起到示范的作用。
⑤小组合作读,分角色表演,体会情境中的人物。
二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课文中爸爸说的话中蕴涵着深刻的哲理。那么,如何深入浅出地让孩子悟出其中的道理呢?我曾经试想安排这样的一个环节:让孩子们说说生活中“坏事变好事”的例子。但是由于孩子们生活经历不够丰富,生活中劣势转化为优势的事遇到的并不多,感触不深,举例会有一定困难。鉴于此,将这一环节改成交流收集的有关故事。孩子们喜欢听故事,文中所蕴涵的哲理孩子们就很容易体会到了。
三积极倡导合作学习方式。现在的社会越来越需要加强合作,对于今天的学生,从小就应该开始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合作。本节课安排了互帮互助读课文,让孩子们相互评价,取长补短;分小组合作表演等环节。在这些环节中,每一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又给胆小的学生创造了小群体发言的机会,使每位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玲玲的画》教学反思15
以前开课,总喜欢“挑”,挑语言优美的文章,挑自己有感觉的文章,挑容易把握的文章,感觉唯有如此,心里才塌实。现在开课呢,也不自觉地“挑”,但挑的标准大不相同,挑符合教学进度的,挑自己不敢上的,哈,有点自我折磨的嫌疑。确实,挑了《玲玲的画》一课,回想这一路的备课历程,真是犹如炼狱。
《玲玲的画》一课,文章语言朴实,故事情节简单,学生一读便明了。那如何让语文课充满浓浓的'语文味呢?文章的语言训练点挖在何处呢?我怎么才能站在语文这块基石上,让学生明白“好多事情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糟,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的道理呢?在多次试教、修改后,最终将目光聚焦于生字词语,通过动作演示、换词理解等手段活化语言,抓住关键句“好多事情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糟,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再现情景,在感悟、朗读中,理解所蕴涵的深刻道理。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有收获,亦有遗憾。
收获之一:目标定位准,使教学有了明确的方向。
根据二年级阅读教学的目标,字词教学是重中之重。教学中,我抓住“端详、糟”等重点词语,分三步落实。首先是初读层面,重点落实字音,结合字形初步接触字义,由词到句,由句到篇,循序渐进,体现低段教学“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理念;其次是细读感悟中,结合语言环境理解词语的意思。最后,练写字词,留足时间让孩子书写生字,又一步步有效地指导抄写句子,不光要注意写准字形,更要注意一句一句地抄写。就这样,紧紧咬住字词不放松。目标定位的准确,使这节课朝着语文的方向前进着。
收获之二:手段语文化,使语文课更像语文课。
无论是生字词语的教学,还是文章重点句的学习,都运用了语文的手段来习得语言,内化语言。“叭”字与“趴”相比较教学,根据观察字形,结合动作演示,学生很容易的理解了口子旁的“叭”表示声音,足字旁的“趴”表示动作。又对本课中表示声音的另一个词进行了拓展,使学生了解,很多表示声音的词有口子旁。父亲的话多么富有哲理,既是教学重点,也是理解的难点。我通过再造情景想象说话,体验玲玲心情的变化,通过朗读加以提升,其中反复强调爸爸的话。整节课,书声琅琅。最后,通过记者采访,转述语言,获得人文内涵。
遗憾的是在教学中,我更多的关注教师的教,缺少对学生的需求的关注。呈现在课堂上,学生显得被动。而细节之处的处理也欠圆滑,教学的痕迹比较浓。 看来,只有真正把学生装在心中,处处以学生的需求出发,语文课才能更加充满语文味。努力吧!
【《玲玲的画》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玲玲的画》教学反思04-04
玲玲的画教学反思01-29
玲玲的画教学反思07-20
《玲玲的画》教学反思03-05
语文玲玲的画教学反思03-30
《玲玲的画》教学反思15篇04-23
《玲玲的画》教学反思(15篇)07-06
《玲玲的画》教学反思15篇03-05
玲玲的画教学反思(15篇)03-06
《玲玲的画》语文教学反思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