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不老》教学反思【共15篇】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对学到的教学新方法,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怎样写教学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青山不老》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青山不老》教学反思1
《青山不老》是一篇略读课文,文章脉络清晰,重点突出,即通过了解老人创造的奇迹,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感受老人与青山共存的精神。课上完了,我来反思一下自己这节课的得与失。
一、目标明确,重点突出
我设计了许多小的问题,让学生明白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样迹在怎样的环境下创造的,进而通过重点句的品读理解青山不老的义。整个课堂就围绕这些问题展开,且层层深入,感受老人的精神。教学过程清晰,流畅,重点突出。
二、课堂动静结合,学生自主学习
课堂以大问题统领,“课文主要写了一个什么故事”,“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老人在怎样的环境下创造了奇迹”和重点语句的分析。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学生通过默读走进文本,思考问题,通过朗读,领会老人不屈的种树精神,保护家园,造福他人的无私情怀。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基本完成了学习任务。
存在不足:
1、课堂缺少评价,激励性的语言,对学生引导不到位。
2、课堂上学生的朗读较多,但是老师指导的不到位,未让学生读出应有的情感。
3、教学方法不够灵活
4、教师在课堂上的.关注面太狭窄。
上完这一堂课,我认识到了略读课文应该把在精读课上学到的阅读方法加以迁移运用,还应该让学生有更多的交流自己读书心得的机会,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作为引导者的教师势必应该发挥主导作用,引领学生深入、有效地开展有层次地 阅读。可以说:略读课,就是学生学得更自主、更开放;老师说得更少、更精到。为此,今后我会虚心向其他教师学习,同时深入研究课本、教参,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争取上好每一堂课。
《青山不老》教学反思2
《青山不老》是一篇略读课文,文章脉络清晰,重点突出,即通过了解老人创造的奇迹,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感受老人与青山共存的精神.
本课教学主要解决三个问题:1、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2、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的?3、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
《青山不老》这课的教学设计,我觉得做到了简约而高效。首先我通过图片和文字资料,让学生对晋西北的恶劣的环境有直观形象的感受,通过课文第二段中的.描写来进一步感受这种险恶的环境对人们生活的巨大考验。然后学习第一和第五自然段,通过朗读、想象感受另一幅完全不同的被绿化后的画面,同时创设一个说话训练的环节,当风沙袭来时,树是怎么做的,当暴雨来临时,树又是怎么做的,再通过前后环境变化的对比朗读,不仅让学生了解到植树造林的意义,还让学生自然而然地体会到老汉所创造的真是一个奇迹。第三个环节是探究这样的奇迹是怎样创造出来的。第四部结合“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归宿”这句话,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
教学的重点放在语言的品悟及不同表达方式的理解中,比较突出语言的训练,但是人文情感又在朗读和说话中自然得到升华,学生对老汉精神的理解也比较深刻到位,可以说做到水到渠成,并没那种割裂生硬的感觉。
《青山不老》教学反思3
《青山不老》是一篇略读课文,这一课的阅读提示是“默读课文,想一想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创造的;联系课文内容,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这一提示为我提供了这篇课文学习的流程:默读—思考—交流。
根据提示,我把课堂教学分成了四个阶段:一是初读阶段。请学生轻声读课文,扫清朗读障碍。二是默读自悟阶段。我请学生根据提示充分默读,在读中思考,在读中解决问题。三是汇报交流阶段。我请学生先来交流“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学生回答后我便把学生引入“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创造的”的交流。这个问题的交流侧重于抓住重点词句“肆虐、风雨同舟、归宿、三番五次、山川共存、日月同辉”、“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来感悟自然环境的恶劣。为了让学生更深的体会到环境的恶劣,我借助多媒体让学生直观地去感受,取得良好的视觉和教学效果。第四阶段是引导点拨阶段。理解“青山是不会老的”是本文的重点和难点,我先让学生理解“另一种东西”,通过“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的表层意思和内在含义,体会到这“另一种东西”是——老人与环境斗争的不屈精神,绿化家园、保护环境的精神,造福人类的精神;最后水到渠成理解“青山是不会老去”的含义。
这堂课我比较满意的是学生学得比较轻松,在教学过程中抓住了重点,突破了难点。但同时也存在不足,比如,学文和写文没有恰当适时地相结合来教。
我会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以提高略读课文的有效教学!
《青山不老》是一篇略读课文,这一课的阅读提示是“默读课文,想一想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创造的;联系课文内容,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这一提示为我提供了这篇课文学习的流程:默读—思考—交流。
根据提示,我把课堂教学分成了四个阶段:一是初读阶段。请学生轻声读课文,扫清朗读障碍。二是默读自悟阶段。我请学生根据提示充分默读,在读中思考,在读中解决问题。三是汇报交流阶段。我请学生先来交流“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学生回答后我便把学生引入“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创造的”的.交流。这个问题的交流侧重于抓住重点词句“肆虐、风雨同舟、归宿、三番五次、山川共存、日月同辉”、“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来感悟自然环境的恶劣。为了让学生更深的体会到环境的恶劣,我借助多媒体让学生直观地去感受,取得良好的视觉和教学效果。第四阶段是引导点拨阶段。理解“青山是不会老的”是本文的重点和难点,我先让学生理解“另一种东西”,通过“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的表层意思和内在含义,体会到这“另一种东西”是——老人与环境斗争的不屈精神,绿化家园、保护环境的精神,造福人类的精神;最后水到渠成理解“青山是不会老去”的含义。
这堂课我比较满意的是学生学得比较轻松,在教学过程中抓住了重点,突破了难点。但同时也存在不足,比如,学文和写文没有恰当适时地相结合来教。
我会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以提高略读课文的有效教学!
《青山不老》教学反思4
《青山不老》是一篇略读课文,文章脉络清晰,重点突出,以“我”进村所见所闻所感为线索,聚焦大山深处的普通人,通过了解老人创造的奇迹,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感受老人与青山共存的精神。课上完了,反思自己的教学,有以下感受。
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在教学过程中,根据阅读提示的要求和阅读策略单元学过的学习方法,带着目的去阅读,我紧紧抓住课文的三个问题: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样的奇迹是在怎样的环境下创造的?“青山不老”的含义是什么?整个课堂就围绕这三个问题展开,并且层层深入,感受老人的.精神。通过找句子、想画面、谈体会,让学生深深的感受到一个八旬老人创造的奇迹,令人敬佩。
注重学生概括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在充分阅读课文的同时上,抓住关键词句,能用自己的话概括主要内容,这样既训练了学生的概括能力,又体现了语文的工具性。
注重学生想象力的培养。在学习“在怎样恶劣的环境下创造的奇迹”时,先让学生找找课文中描写小环境的语段,充分发挥想象。老人用他的坚毅抵住了环境的恶劣,他所处的“小环境”如此艰苦。面对五位同伴相继离去、结发妻子的突然离世,他没有被压倒,女儿三番四次接他去城里享清福,他没有动摇,想象一下他可能还会遇到哪些困难……有孩子说“他可能会在上山或下山的路上突然遇到沙尘暴”,“他独自一人住的三间房可能突遇狂风被掀走房顶”,“他年龄大了,又太劳累,在植树的时候还有可能突然晕倒”……进一步的让学生理解老人创造奇迹的不易和老人精神品格可贵。
当然,这节课也有一些不足,这是一篇略读课文 ,自己却在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理解句子上花费时间较多,而且切入不自然,没有必要。
《青山不老》教学反思5
11月14号上午,有幸在六年级二班上了一节以文代文课,我所选的是青山不老这篇文章。
《青山不老》这篇课是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保护地球家园的最后一篇文章,因为是略读课文,所以我先从略读提示开始,抓住略读提示上的三个问题展开教学;
1.默读课文,思考: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用“——”划出。
2.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的?用“~~~~”划出。
3.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老的?
但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于时间紧张,每一个问题都处理得很仓促,若是把每一个问题让孩子通过感情朗读去体会或许孩子们更能够感受到老人爱林、护林的那一片深情。
本堂课理解“青山是不会老的”既是重点又是难点,也是需要“精”处理的地方。我先让学生理解“另一种东西”,通过“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的表层意思和内在含义,体会到这“另一种东西”是——老人与环境斗争的'不屈精神,绿化家园、保护环境的精神,造福人类的精神;最后理解“青山是不会老的”含义,这个环节我少说几句,放开让孩子们去讨论,去感情朗读中体会要比教师引领着理解好得多,最后的代文《美丑之间》没有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关键是我没有把握好时间,整堂课自始至终都很仓促。
《青山不老》教学反思6
《青山不老》是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珍惜资源、保护环境”主题下的第四篇文章,这是一片略读课文,在课堂上我引导学生充分自读自悟,并适当补充课外资料,学生在结束时都有自己的感悟,我让学生填空:抚着这块石碑,我想(对马爷爷说:“”;看着这片树林,我想(对全世界说:“”
其中王欣源写道:抚着这块石碑,我想感激地对马爷爷说:“马爷爷,您的这种绿化祖国的精神和造福后代的情怀让我们敬佩。您瞧!这就是您千辛万苦种出来的树林!多么辽阔,多么美丽啊!马爷爷,虽然您人已去世,但您的精神在我们心中永垂不朽!”
看着这片树林,我想自豪的对全世界说:“你们看!我们祖国土地多么翠绿!我们祖国人民精神多么伟大!我们的伟大人民马爷爷告诉我们‘青山是不会老的!’他的精神永远是宝贵的!”
马国栋写道:我想发自内心地对马爷爷说:您真伟大,只一个人就在那里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为保护环境做出了巨大的、不可磨灭的贡献!我真不知道您是怎样坚持15年的,要是我,一定受不了每天那么枯燥的生活……
看着这片树林,我想深情地对世界说:你们看,这么大的一片树林,其实是由一个瘦弱的老人种植的,你们能想象吗,就是这样一个老人,创造了这样的奇迹;就是这样一个老人,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植树;就是这样一个老人,经过15年的努力,终于将荒芜的土地变成了清新的、耀眼的绿色!
胡妍写道:抚着这块碑,我想敬佩地对马爷爷说:马爷爷,您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这青山。您不顾这里的恶劣环境,不论生活多么艰苦,您始终坚持植树。因为您知道,这条山沟需要您不断地种树绿化。您和青山是密不可分的,这青山养育了您,于是您用尽一生的精力来回报青山对您的养育之恩,您用自己有限的生命,奇迹般的创造出了这片绿洲,您的精神将永垂不朽!
看着这片树林,我想认真地对全世界说:贪婪的人类啊,如果你们还不知觉醒,继续砍伐树木,那么这个世界上的绿色,将会一点点地从我们眼前消失。我们要保护环境,保护身边的绿色,让世界变成一片充满生命的绿洲!
《青山不老》教学反思7
《青山不老》是一篇略读课文,文章脉络清晰,重点突出,即通过了解老人创造的奇迹,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感受老人与青山共存的精神。课上完了,反思自己的教学,有以下感受。
一、课题引入,找准切入口
课前,我先板书出示“老”字,请同学们来说说“老”的意思,然后自己有叫了在《说文解字》种这个字的意思,再引出“默读课文,你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老人确实年岁大了,老了?”根据学生的回答,结合板书,让学生感受了形老,为下文的神不老奠定了基础,这个引入比较巧妙。
二、利用文本,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由于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故在学习时,整个课堂以大问题“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来统领,整节课就围绕这三个问题展开,且层层深入。先找找课文中描写青山的语段,想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在15年如一日的植树中,老人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理解这一句时,我先与学生算了一笔帐,一亩约667平方米,普通教室一般50平方米,你能想象老人种了多大面积的树林吗?这3700亩林网,足足有48100间我们的教室。从直观上让理解了老人的不老的奇迹。然后再通过多层次的朗读,层层深入。
当然,这节课也有一些不足,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自己却在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理解句子上费了些时间,没有必要。
《青山不老》教学反思8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电子白板也日益发展,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大显身手,加快了学生与语文知识的相融相通,电子白板手段在课堂教学中的广泛运用,它使常规的教学如虎添翼,为了能更充分地发挥多媒体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先进作用,我结合教材的特点,学生学习的实际需求,在教学《青山不老》一课时,作了以下几方面的尝试:
一、利用电子白板,突破教学重点。
我在教学《青山不老》一课时,就巧妙运用交互式电子白板来进行教学的:我把重点段落作为资源事先储存在白板中,当理解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我先出示了课文描写的那种绿意荡漾的画面,在学生有了直观感受的同时,又出示了课文中相关文字,“窗外是参天的杨柳。院子在山沟里,山上全是树。我们盘腿坐在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根据学生回答勾画出文中的重点词“全”,抓住两个“全”理解句子,理解老人创造的奇迹。如果在普通媒体课上,老师在制作课件时,就要把想突出的重点句子、重点词语都事先编好颜色做成无数张幻灯片和各种链接才能完成,并且教师还要受电脑鼠标的制约,一次次点,不敢离电脑太远,很是麻烦。但这节课用“交互白板”就不同了。我们只要把重点段落作为资源事先储存在白板中,随时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拖出来,随着学生对任意一个或几个重点词的理解用各种颜色在白板上勾画出来,而且这一过程可以保存下来,如果学生之间理解上有异议,可以回放学生的思考过程,便于学生的深度思考。这样互动的教学,突破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提高了课堂效率。
二、利用电子白板,能增加课堂的容量。
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在他的《发生认识论》中指出,人类对于知识地掌握总是从感性过渡到知性。而借助电子白板,就恰恰可化抽象为具体,变理性为感性,有效地弥补传统教学的一些不足,让学生通过视听等直观功能,形象地把握教学内容。作为小学生,理解能力相对弱。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电子白板的,图象、声音、动画等来弥补学生的学习弱点,突破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点、难点。还能很快地出示相关资料,节约时间。如:在教学《青山不老》》一课时,对晋西北这一大环境是怎样的,学生了解不多。随后,我利用电子白板,在网上找到了相关图片和文字资料,在理解老人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了这样的奇迹时,我出示了晋西北的文字资料和图片资料,让学生对晋西北这一恶劣险峻的环境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这样,学生心中就自然的萌发了对老人的倾佩之情。另外,教师有效地利用“交互白板”的资源整合功能,加大了课堂的容量,而且效果很好,这样课堂的高效就是很自然的事了。
但由于自己对电子白板的功能了解不够,运用不熟练,课堂上不能很好地让其发挥应有的功能。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加强自身能力与素质的培养,熟练掌握并驾驭它,努力寻求其与语文教学的最佳契合点,使之发挥更大的效益。
《青山不老》教学反思9
在李老师《例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落实语言文字的运用》的培训后,我一直在自己的教学中探索如何确立一节课的教学目标,以及如何在课堂上做到学生语言文字的落实。就我正在上的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来说,本单元的主题是懂得珍惜资源、保护环境。四篇课文从不同的角度阐述道理,今天我要学习的是最后一篇《青山不老》,作者主要从环境的对比中然读者感受普通农夫改造山林所付出的巨大努力,从而领悟老人对青山的一片深情。
在课前,我就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重点确立在:通过环境对比来感受老人植树造林的艰辛和付出的巨大努力。但是要如何落实目标,并且要让学生真正的从文字中感受到前后环境的巨大变化,是个难题。首先,我们的学生没有体验过晋西北那种恶劣的天气,其次学生在没有体会的前提下更不会领悟到环境改善后的来之不易,又怎能体会到是“了不起的奇迹”。为此,我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了两次说话练习,首先在学习作者描写大环境恶劣时引用的一段话:“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根据这句活让学生想象画面,并用自己的画描述出来。这个想象说话,只凭一个学生是表达不出来的,需要引导,全班合作。一开始我先让学生根据注释理解作者引用的这句话的意思。从风很大入手,让学生想象,风大时会怎样。有一同学说:“黄沙漫天,狂风怒吼”对此我让其他学生纠正这句话应该是怎样的顺序,同学们说:“应该是狂风怒吼,黄沙漫天”,接着我又引导学生说:“这样的天气下,你如果是这里的村民,你会怎样”,“惊慌失措、胆战心惊、提心吊胆”学生们接道。我又说:“在这样的环境和心情下你会做些什么说些什么呢?”此时学生不像前面那样顺口就说出来,在经过思考后有学生举手了,一学生说:“我会赶紧跑回家,把家里的'门窗都关好,找个地方躲起来”接着就有学生踊跃参与:“我会吓得直哆嗦”“我会大声喊我爸爸妈妈”······最后我让学生分小组,把自己想象的情景在小组里交流。在这个说话练习中不仅让学生更深刻体会到恶劣环境的可怕还能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第二个说话练习是在学习经过老人的努力和艰辛的付出后课文对环境改善后的环境描写。此时我又让学生想象:“如果你是这个村的村民,再一次面临大风天气,你会怎样”这一次的说话联系就比第一次好多了,学生能够完整的语句表达出人物的心情、动作及语言。从中也可以看出学生对文章的领悟有了深层的体会。
这节课,的落脚点还是在指导学生的写作上,既然我们学习了课文的对比写法,也在课堂上进行了对比的写话训练,就现学现用,给学生布置了一个小练笔:如果你是这个村的一个村民,请你用对比的写法描述出环境改善前后你的在面对恶劣天气时的所作所为。
《青山不老》教学反思10
今天,是我进行的二遍试讲,结合昨天自己的问题和前辈们给予的指导,我深刻的明白自己的问题所在。经过昨夜不停地斟酌问题,改教案,看实录。终于顺利地完成了今天的试讲。
虽然昨天的问题已经改正,但是新的问题又来了,不能针对学生的回答而评价。说实话,我品还是真的很少对学生的回答给出一些艺术性的`评价,甚至我害怕学生的回答与我的设想不一样,更害怕学生提出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毕竟我们是两个年龄段的人。无论我在备课是设想的在周全,上课的时候还是有漏洞。
接下来,师傅蔡老师将他平时上课的一些语言表达教授与我,并且告诉我,接下来的听课重点放在老教师对学生的评语上。接下来的一节课,我也着重听师傅对他们班学生回答针对性的指导。不得不说,师傅总能轻而易举,教招拆招的讲学生的回答引导回自己的想法上。她的这节课其实并没有他多的语言,真正将课堂还给了学生。学生有问有答,在合作中将课文学会。真正授之以渔。我想自己想要达到这个水平,还需要十几年的沉淀。
《青山不老》教学反思11
这片课文主要是要引导学生品味课文中描述的山林景象,院子里的绿意浓浓,山沟的绿意盎然,山野的绿树成荫描述。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习品读。然后引导学生去理解老农是在什么样的情景下去创造奇迹的,从而去理解老农开辟山林、绿化家园、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和情怀,在此基础上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
课前让学生收集关于晋西北的相关资料,了解绿色作物在那里生长的不易。教学的时候让学生围绕老农创造了什么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景下创造奇迹的,以及你是如何“青山不老”的含义的这三个问题展开自学,自学的时候给了孩子们足够的时间和自主性。并且让孩子们在自学的`时候动笔,圈圈画画,批注点评,写下心得体会。引导学生交流的时候我注意把握重点,引导孩子们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最终我让孩子们进行了一个小练笔,把自我想对老农说的话写下来。
孩子们写的很有特色,注意了各自的侧重,有的赞扬老农坚持不懈地改造山林,有的敬佩老农抛弃个人的利益甘愿在清苦的环境中改造山林,有的惊诧老农所创造的奇迹……总之,这次的小练笔孩子们有自我独特的感受,写出了自我的真情实感。
山野老农只是一位普通的人物,可是他的所作所为却不能让人为之感动,为之敬佩,没有豪言壮语,仅有含辛茹苦的坚持;老农的身上没有熠熠生辉的光环,可是他那种造福人类,造福子孙的精神却能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
一名普普通通的老人,可是带给我们的感动是真实的,是无穷的……不明白在教学中我有没有把这份感动带给学生,可是我想,读他的故事,对孩子们却是一种真实的心灵的涤荡!
《青山不老》教学反思12
今天我与孩子们一起学习了《青山不老》这篇课文,《青山不老》是一篇略读课文,文章脉络清晰,重点突出,通过了解老人创造的奇迹,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感受老人与青山共存的精神。课后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反思了我这节课的得与失
一、目标明确,重点突出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阅读提示的要求,我紧紧抓住课文的三个问题: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样的奇迹在怎样的环境下创造的,说说青山不老的含义。整个课堂就围绕这三个问题展开,并且层层深入,感受老人的精神,教学过程清晰,流畅,重点突出。
二、课堂动静结合,学生自主学习
课堂上以四人一小组讨论、交流、“课文主要写了一个什么故事”,“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老人在怎样的环境下创造了奇迹”,“老人为什么一定要种树”,“为什么青山是不老的”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学生通过默读走进文本,思考问题,通过有感情地读、悟,领会老人不屈的种树精神,保护家园,造福他人的无私情怀。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积极完成了学习任务。
三、巧设铺垫,难点突破
这篇课文的难点是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从老人创造的奇迹到老人身上所体现的精神,我设计了一个过渡性的问题,即老人在15年的种树岁月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和挫折,要求学生从课文中找到答案,“老人15年如一日地种树,面对一切困难与痛苦,他不改初衷。当五位志同道合的'老人相继离世时,他继续种树;当风雨同舟一生的老伴过世时,他仍在种树;当唯一的女儿三番五次地要接他去享清福时,他还是选择种树……”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学生马上能理解老人身上执着的精神,紧接着追问老人为什么要如此执着地种树,通过默读相关的语段,学生也能快速地理解老人身上的保护家园,造福他人的无私奉献的精神。在此基础上,再说说为什么青山是不会老的。
存在不足:
1、教师的课堂评价语言较单一,引导语表达不够准确,过渡语的表述缺乏深情。
2、在理解大环境的险恶的时候,未设置相应的情境,要是能给学生出示一些相应的环境图片,会给学生很直观的印象,学生可以会更快地理解险恶的环境。
3、课堂上学生的朗读不是很到位,学生小组讨论的时间不够充分,老师缺少有感情的读的引导,未让学生读出应有的情感。
《青山不老》教学反思13
《青山不老》是一篇略读课文,文章脉络清晰,重点突出,通过了解老人创造的奇迹,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感受老人与青山共存的精神。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阅读提示的要求,我紧紧抓住课文的三个问题: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下创造的,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学生通过默读走进文本,思考问题,通过有感情地读、悟,领会老人不屈的种树精神,保护家园、造福他人的无私情怀。
这篇课文的难点是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从老人创造的奇迹到老人身上所体现的精神,我设计了一个过渡性的问题,即老人在15年的种树岁月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和挫折,要求学生从课文中找到答案,“老人15年如一日地种树,面对一切困难与痛苦,他不改初衷。当五位志同道合的老人相继离世时,他继续种树;当风雨同舟一生的老伴过世时,他仍在种树;当唯一的女儿三番五次地要接他去享清福时,他还是选择种树……”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学生马上能理解老人身上执着的精神,紧接着追问老人为什么要如此执着地种树,通过默读相关的语段,学生也能快速地理解老人身上的保护家园、造福他人的无私奉献的精神。在此基础上,说说为什么青山是不会老的就水到渠成了。
教学中我让学生在充分阅读课文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词句,要求学生能用自己的话进行理解概括,这样既训练了学生的概括能力,又体现了语文的工具性。
《青山不老》教学反思14
新课标对略读课文的学习目标定位:内容上做到3点:
1、粗知大意,这篇课文讲的是这些人和事。
2、增长见识。(世上竟有这样的情和景,人和事)。
3、有所感悟,(感受、启迪)。
方法上:要求自读自悟为主,教室更加放手。
目的上:
1、训练学生略读能力,不要求咬文嚼字。
2、将精读课文中学到的方法,用到略读课文上,在实践中掌握读书方法。
我执教的这一课,目标定位十分的准确:
1、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能提出问题。
2、利用导读抓住三个问题:想一想这些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的,联系课文内容,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我抓住这3个问题,引导学生捕捉文中重要信息,展开讨论交流。来解决问题,并因势利导地帮助学生理解含义深刻地句子。
⑴ 他觉得种树是命运的选择,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归属。
⑵ 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这个问题,通过写一写。从而让学生感受到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真正领悟到青山是不会老的。
略读课文教学,我收获不少。我明白了:
1、粗知不是浅知:
略读课文不像精读课文那样严格细致,只要求粗知大意,但并不意味着就可以马马虎虎,草草了事。粗知不是浅知,粗知不是少知。粗知是相对精读课文而言,略读课文少了识字、学句、学词等许多头绪,教学目标更为集中,教学重点更为突出,但在阅读方法上,也不排斥精读文章的重点,精彩之处还是要引导学生细细品读。
2、自主阅读也不是自学:
略读课文应该有更多的自主阅读的时间,把在精读课上学到的阅读方法加以迁移运用,还应该有更多的交流自己读书心得的机会。略读课上,学生学得更自主、更开放。老师说得更少、更精到。但略读成为一项教学活动的时候,作为教师势必应该发挥主导作用,引领学生深入、有效地开展有层次地阅读。
《青山不老》教学反思15
《青山不老》是一篇略读课文,文章脉络清晰,重点突出,即通过了解老人创造的奇迹,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感受老人与青山共存的精神。
谈收获:
一、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在教学过程中,根据阅读提示的要求,我紧紧抓住课文的三个问题: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样的奇迹在怎样的环境下创造的,说说青山不老的含义整个课堂就围绕这三个问题展开,并且层层深入,感受老人的精神教学过程清晰,流畅,重点突出。
二、课堂动静结合,学生自主学习。课堂上以小组讨论、交流、“课文主要写了一个什么故事”,“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老人在怎样的环境下创造了奇迹”,“老人为什么一定要种树”,“为什么青山是不老的”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学生通过默读走进文本,思考问题,通过有感情地读、悟,领会老人不屈的种树精神,保护家园,造福他人的无私情怀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积极完成了学习任务
三、重视学生概括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我是让学生在充分阅读课文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词句,学生能用自己的话进行理解概括,这样既训练了学生的概括能力,又体现了语文的工具性。
存在不足:
1.在理解大环境的.险恶的时候,未设置相应的情境,要是能给学生出示一些相应的环境图片,会给学生很直观的印象,学生可以会更快地理解险恶的环境
2.课堂上学生的朗读不是很到位,学生小组讨论的时间不够充分但是老师缺少有感情的读的引导,齐读的形式多样,但未让学生读出应有的情感。
【《青山不老》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青山不老教学反思04-29
《青山不老》教学反思04-17
《青山不老》教学反思03-26
青山不老教学反思02-15
青山不老教学反思范文05-11
【实用】青山不老教学反思07-06
(热)青山不老教学反思07-06
《青山不老》教学反思15篇04-19
青山不老教学反思15篇04-17
青山不老教学反思(15篇)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