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

时间:2023-07-06 14:02:41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合集15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课堂教学,我们可以把教学过程中的感悟记录在教学反思中,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合集15篇)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1

  《我要的是葫芦》是人教版第三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这一单元的主题是让学生学会怎样看问题、想问题。而这篇寓言是让学生明白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在教学设计过程中,紧紧围绕单元目标,结合本课特点,从观察两幅插图的不同为切入口,采用不同的方式通读全文,然后分别学习一、四两段,了解现象及结果后,再探究其缘由,学习二、三两段。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积累词汇和培养语感是本课的教学重点。透过感情朗读,体会反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的不同语气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在教学中,我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与体验,把读有所悟,以悟促读作为教学的重点,力求使学生透过多次朗读,多种形式的朗读,用心主动地发现、建构好处,品悟课文语句里包裹着的丰富的思想感情。

  现反思总结以下几点:

  一、用心倡导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重视感悟和体验。教学设计以读为主,在学习过程中重视阅读感悟和体验,教师范读、学生自由朗读、同桌合作读、分主角伙伴合作朗读、个别展示朗读等阅读方式突出了学生阅读行为的自主性,使学生在不同的阅读实践中自主地领会文章的思想资料,最终内化为学生的语言积累,既调动了学生主动地参与阅读,又培养了创新思维和语文潜力。另外“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潜力,而培养这种潜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还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我十分重视学生的阅读实践,组织学生透过自己的读书实践,理解课文资料,不同程度地有所感悟和思考,获得思想启迪。

  二、仔细观察,大胆想象,发展学生的语言和思维。

  想象是孩子们的天性,只有喜欢想象才会有所创造。我结合文章的空白之处,设计了想象说话的资料,想象说一说:你想对他说什么吗?这样学生说话既有了依托,又有了较大的伸展空间。师生之间在信息传递和情感交流中思维得到了碰撞,在学习中学生认识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发展了自己的创造性思维。从而提高了学习的增量,进而发展了学生的语言和思维。

  在教学中,学生观察潜力的.培养,那也是新课程所提倡的。因此,我在这节课中把课文的两幅插图并列出现,让学生在观察中发现不同,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再从图到文,学习课文。学文后,我又出现这两幅图,让学生观察,产生问题,进入下节课的学习。这样在观察的基础上,训练口语,发展想象,以培养创新潜力。

  三、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应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个性都不一样,就应鼓励学生对阅读资料作出有个性的反应,不刻意追求所谓的“标准答案”。因此,教学中采用主角换位,“你要是种葫芦的人,看了心里有什么感受?”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说出富有个性化的语言,思维也得到了发展。

  四、教学不足以及今后努力的方向

  1.教学反馈及应变潜力有待于提高。在教学中,随时都有学生当堂的生成,即兴语言的表达,如何围绕教学目标,充分肯定,及时地促进学生,我觉得做得还不够好。这一点,我想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磨练,另外,在听课时多多学习其他老师好的做法。

  2.教学语言的再精炼。我觉得在教学时,语言的指向性要更明确些;语言的目标性应更明了些。

  最后,我想用一句话来勉励自己不断地钻研——“教学有法,教无定法。”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2

  寓言,童话是孩子们所喜欢的、都是用具体形象的事例来说明一个道理、课文《我要的是葫芦》让小朋友初步了解植物的叶子与果实之间的关系,并初步感知事物之间是相互有联系的、这篇课文还有一些好的词语描写,可作为写话的示范、

  一,好句子,好词语积累、

  "细长的葫芦藤上长满了绿叶,开出了几朵雪白的.小花、"抓住句子中"细""满"","绿""几朵""雪白"词语,让学生想象描写的景象,体会加上这些词语把葫芦藤的形状,叶子的茂盛,花的颜色,大小都描绘了出来、为写话中加修饰词语作一个准备、不足的是在指导阅读时,什么读出来比较平淡,没有引导生对重点词的指导读、

  二,充分发挥学生质疑的能力、

  弄清这篇课文,主要是弄清两个问题:

  1、种葫芦的很喜欢葫芦,他最后要到葫芦了吗。

  2、为什么种葫芦的那么喜欢葫芦,最后葫芦还是一个个落了。

  3、我要的是葫芦,那不要的又是什么呢。

  在这几个问题的设计上,我都是让学生在读中,自己提出来、第一个问题的引出,我以让学生自读第一自然段,提问:读后你知道了什么生通过自己阅读,能自己想到:种葫芦的人喜欢葫;我再顺式让学生找出从哪句话可以看出他很喜欢葫芦,再抓词语"每天""看几次""越看越喜欢"来领会种葫芦的人对葫芦的喜爱、整个过过程教师只是起一个引导,启发的角色,学生在读中思考,读中体会,充分发动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

  一自然段学完后,导出最后一个自然段"葫芦都落了、"让学生谈谈听到这个消息,有什么问题、再通过图文结合,生提出了"葫芦为什么都落了"等问题,师再引入"种葫芦的人喜欢葫芦吗为什么他那么喜欢葫,那他在做什么呢"通过师生质疑,引出第二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2,3自然段的学习。

  几点思考:

  1、教师的提问欠精、有时提的问题,会把学生问得不知方向,如"哪句话写出了葫芦的可爱""有几只虫子怕什么"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以后对问题的设计还需再细推敲、模棱两可的提问使问题繁杂,不成体系,又浪费了课堂的时间;

  2、教师自己说的太多,尤其是最后道理的引出,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多说多想;

  3、教师的评价语太过单调。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3

  《我要的是葫芦》是人教版第三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这一单元的主题是让学生学会怎样看问题、想问题。这篇寓言故事语言朴实,用词准确,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讲了一个种葫芦的人,只盯着葫芦,不管叶子上的蚜虫,结果没有收到葫芦的故事。通过教学,使学生知道植物叶子与果实的关系,要想得到好果实,就得细心呵护植物各部分的生长,不能只注意结果,懂得做任何事都得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

  在教学中,我紧紧围绕单元目标,结合本课和低年级学生特点进行。可爱的小葫芦为什么会落呢?教学设计以此问题为突破口,采用变序阅读法,先学习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自然段,再朗读中间两段,感悟问题的原因。将教学设计付诸课堂实践后,我做了如下反思:

  1、本课教学中我把握了同组各部分内容的内在联系,从整体上把握了教材内容设计实施教学。同时又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可爱的小葫芦为什么会落呢?”我就以此问题为突破口采用变序阅读法,引导学生结合文中插图分别学习第一、四两段,感受葫芦开始长得很可爱及后来葫芦都落了,再探究其缘由学习二、三两段。创造性地进行教学,做到了既符合教材编写意图,又不拘泥于教材,使课堂教学充满了活力。

  2、识字能力是学习能力的基础,还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这篇课文简短精悍,生字较少。为了使学生能在愉快轻松的气氛中主动地识字,我就引导学生看图激趣揭题质疑中引导学生利用葫芦图及形声字的特点自主发现学会认“葫、芦、藤”,再在检查预习指名学生读词中学习另三个生字,并随机示范指导学生学写“哇、挂”。这样识字既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又抓住重难点,还拓宽了识字途径,培养了识字能力。但忽略了“盯”这个重要的生字,正确理解它的含义有助于体会那个种葫芦的人的思想。教学中应予以重视,深入学习。

  3、本节课上我还特别重视阅读指导。在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时先读题质疑,指导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再引导学生学习课文,在讨论交流中引导学生学习用词、积累词汇和培养语感,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如学习第一自然段时,我结合课文的插图让学生在观察中走进课文描写的情境,让学生先直观地感受小葫芦的可爱,再读课文中描写小葫芦的.样子的句子,学生发自内心地对小葫芦产生了喜爱之情,然后朗读时孩子们就很自然地加入了自己的真实情感。又如在品读第二、三自然段先让学生带着问题(这么可爱的小葫芦为什么会一个一个都落了?)自由读课文,然后交流谈论;当学生谈论到那个人不给葫芦叶治蚜虫,不听邻居劝告才导致的后果时,教师追问:“那个人为什么不给葫芦叶治蚜虫,不听邻居劝告?”学生回答后,引出关键词句:“有几个虫子怕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引导学生朗读、理解和体会反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的不同语气。同时我再引导学生抓住文中人物的语言进行分角色朗读,明白了其中的道理,懂得做任何事情都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4

  阅读教学应立足于培养孩子阅读文章的兴趣,引导孩子品味语言,积累语言,发展语言,从而达到自能读书的目的。因此,这堂课我始终把语言的学习、体会、感悟作为重点,注重学生的语言感受。

  而语言感受最重要的手段就是“读”。

  学生在教师有目的的设计和引导下,针对性地多读是很重要的。多读可以训练学生的语感,可以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可以丰富孩子的想象。

  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根据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用实物“葫芦”让学生感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利用课文形象的插图,让学生观察、说话,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观察听说能力。从而让学生了解葫芦的生长过程,感受植物生命的繁衍不息。

  抓重点段,引导学生带着中心问题:“长得那么好的葫芦,为什么会变黄、落了呢?”质疑,使学生产生强烈求知欲。通过学生自主学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种葫芦人和邻居的不同态度,最后,让学生在理解文本,感悟语言的基础上懂得植物的生长需要各环节的联系。

  抓关键词句:“有几个虫子怕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通过评读、个人读、分角色读、齐读、赛读、范读等不同方式的阅读,比较句子中的不同语气,从多个角度引导孩子体会种葫芦人的心态,以读悟文,品析词句。

  利用多媒体投影仪,播放课文插图,让学生在观察中走进课文情境,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小葫芦的可爱,学生发自内心地对小葫芦产生喜爱之情,朗读时自然地加入了自己的真实情感,为后文与邻居的对话情感打好铺垫。

  教师范读时的情感就直接调动了学生的情感,一些朗读的技巧渗透到教师的读中,学生在无意模仿中就学会了朗读的技巧和技能。

  不足之处是:

  1、提问多了些,散了些,学生回答的面不够广,有些话老师带学生回答了,以后要在优化提问上下功夫。

  2、让学生用“自言自语”练习说话时,学生只注重说:我自言自语的`说,老师并没有及时训练学生“他自言自语的说”,这样的话,就对课文中种葫芦的人的语气体会的不是特别的到位。

  3、对反问句变陈述句的句子指导的不够到位,以至于在老师说出的几个句子时,学生没能理解其意思,说的也不明白。

  在以后的教学中,虚心向他人请教,及时弥补自己的不足之处,多多聆听其他老师的课,以取长补短。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5

  新学期的工作刚步上正轨,教研课便紧锣密鼓地展开,在经过一轮教研课的研讨后,我想,究竟怎样才能使我们二年级语文组的研讨更具实效,更有价值呢?田才老师点醒了我,她说:“不如我们来同课异构,或两个人上一篇完整的课文吧,这样也许我们的研讨会更有意义哦!”于是,和刘婷满老师商量共同完成《我要的是葫芦》的两个课时。

  《我要的是葫芦》讲述的是一则寓言故事:种葫芦的人由于不了解叶子和葫芦之间的关系,最后,原本可爱的小葫芦一个一个都落光了。在反复研读教材之后,我和刘老师商定好两个课时分别要完成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在她负责的第一课时,主要教学1、4自然段,学习这两段中要认的字,会写“每”、“棵”、“挂”、“哇”四个字,通过朗读体会明白葫芦开始长什么样,结果怎么样,并留下悬念:为什么会这样。而我的第二课时则接着刘老师的悬念展开,引导学生带着“葫芦为什么都落了?”这个问题进入第2、3自然段的学习,认识这两段中会认的字,会写“言”、“治”、“怪”、“慢”,并通过学生多层次多形式地朗读体会反问句、感叹句、陈述句的不同语气,了解植物的生长规律,明白事物之间的联系。

  课堂上我始终以尊重孩子,激发孩子个性思维为基准,以读代讲,将识字写字巧妙地融入在学生的读与悟中。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重视感悟和体验。因此,教学中我很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与体验,力求让学生通过多次朗读,多种形式的朗读,品悟课文语句里包裹着的丰富的思想感情。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所以,在指导学生朗读的过程中,我很尊重孩子们的独特感受和体验,每个孩子的生活经验和个性都是不一样的,我很鼓励孩子对文本作出有个性的反应。在探究葫芦落的原因中,我通过让学生自主读,在读中画出种葫芦人所想所说的句子,分析种葫芦人的心理,找到葫芦掉落的原因是因为种葫芦人的无知与不听忠告,导致蚜虫吃光了叶子,最后葫芦就落了。这时候,每个孩子都有不一样的体会,就让孩子们根据自己的体会来读,根据自己的体会说出富有个性化的语言,让孩子的思维也就得到发展,在此整体感知的基础上,然后抓重点词、句来理解,指导朗读。

  二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仍在识字写字、词句中,我在设计如何将要认要写的字融入情境、不脱离文本时是动了一些脑筋的,而对“盯着”、“自言自语”、“奇怪”等词的突破也花了心思,再抓住课文中的关键句子:“有几个虫子怕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突出学生阅读的自主性,使学生在不同的阅读实践中自主地感受文本,也从多个角度引导孩子们体会种葫芦的人的心态,以读悟文,品析词句,最终内化为学生的语言积累,激发孩子们的想象力,所以,当我拿出葫芦道具,孩子们便情不自禁地做出动作、表情,甚至略显激动夸张的语气,实质上都是顺理成章,水到渠成的。

  关于生字的'书写,我本堂课要书写的四个生字中,“言”、“治”都是比较简单的,“怪”也不难,最需要细致指导的是“慢”,然而,因为时间把控得不够好,“慢”的教学没有完成,在即将教“慢”字的书写时,下课铃响了,考虑到“慢”是本课中最难写最易错的字,为了让孩子们第一印象深刻,我果断放弃了为完成教学目标而仓促完成的想法,对孩子们说:“慢这个字很重要,老师要留着慢慢教。”此外,我们班小组合作学习实际上已经像模像样了,但我却没有给充分的时间让孩子们上台展示。我的语言还需要更加精炼,问题的指向性要更明确,语言的目标性要更明了。

  一堂课总会或多或少有些遗憾,但我仍非常高兴,因为孩子们的表现太棒了。平日里一贯优秀,发言积极的孩子自然不必说,始终是主力军,最令我欣喜和念念不忘的是那些平时调皮捣蛋,听课不怎么认真的孩子,平时从不发言,性格内向,很少出声,缺乏自信的孩子都举起了他们的小手,并有精彩的课堂生成,他们也融进了课堂,融入了文本,这让我兴奋了很久。

  感谢孩子们,也感谢我办公室的同事们,她们给我宝贵的意见,下班后陪伴我做课件,不断地鼓励我,教育路上,我们和孩子们一样,都在不断成长,成熟。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6

  从听到职初老师要赛课的消息后,我的心里一直是紧张、害怕的。选哪一课?怎么上好这一课?

  我们二年级组坐在一起讨论教学时,我听到龙老师说他上过《我要的是葫芦》这一课。于是我翻开课本,把这篇课文默读了两遍,觉得挺有意思的,就确定了上这一课。

  只有一个星期的准备时间,我先认真看了教参,再写好教案,做好ppt。后来我看见赵敏老师在网上看优秀课例,于是我也在网上找优秀课例。但没那么顺利,视频只能看5分钟,vip才可以观看。我又重新找,找到一个课例,我把视频看了3遍,老师说的每一句话我都会背了。我把她精彩的地方记了下来,我的教案和ppt也做了改动。

  星期二去二班试讲了,二班的孩子还算听话,但我准备的内容只讲了三分之二就下课了,我的心里更慌了。灰溜溜地回到办公室,坐在椅子上,心里乱乱的。这时候,向老师坐在我对面看书。她看上去是那么的知性,我想去请教她,但不忍心去打扰她。星期四就要赛课了,想想还是鼓起勇气去请教了向老师。

  向老师先问我上第一课时还是第二课时,我告诉她第一课时。于是向老师给我讲了讲第一课时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再看了我的教案,告诉我哪些内容可以删除,哪些内容可以整合。生字可以借助字理网。向老师还逐句帮我推敲,哪些句子应该重点讲?哪些语用可以扩展。向老师就这么细心地给我讲了一节课,我的教学方向更明确了,也真心感谢向老师的指导。

  晚上,我又重新梳理了知识点。再次改课件和ppt。离开办公室的.时候快11点了,我以为我是最后一个离开学校的,没想到一年级办公室还有两个职初老师在加班。大家都不容易!

  星期四上午我又去7班试讲了,这一次依然没讲完。是因为投影仪出了问题,耽搁了几分钟。下午第一节课就正式讲了,心里扑通扑通地跳。

  到了中午,我请刘老师帮我看管班上,自己早早地去研课室准备,对着空气又试讲了一次。

  上课铃声一响,正式上课了。紧张的我紧张得忘记了紧张,就一点儿也不害怕了。我根据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用实物"葫芦"让学生感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向学生介绍葫芦文化,让学生了解并喜欢上葫芦。生字讲解太过详细,后面讲解重点段的时候,没有注意示范读。最后生字也没有留足时间来写。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7

  阅读教学应立足于培养孩子阅读文章的兴趣,引导孩子品味语言,积累语言,发展语言,从而到达自能读书的目的。因此,这堂课我始终把语言的学习、体会、感悟作为重点,注重学生的语言感受。

  而语言感受最重要的手段就是“读”。

  学生在教师有目的的设计和引导下,针对性地多读是很重要的。多读能够训练学生的语感,能够变被动理解为主动参与,能够丰富孩子的想象。

  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根据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用实物“葫芦”让学生感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利用课文形象的插图,让学生观察、说话,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观察听说潜力。从而让学生了解葫芦的生长过程,感受植物生命的繁衍不息。

  抓重点段,引导学生带着中心问题:“长得那么好的葫芦,为什么会变黄、落了呢?”质疑,使学生产生强烈求知欲。透过学生自主学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种葫芦人和邻居的不同态度,最后,让学生在理解文本,感悟语言的基础上懂得植物的生长需要各环节的联系。

  抓关键词句:“有几个虫子怕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透过评读、个人读、分主角读、齐读、赛读、范读等不同方式的阅读,比较句子中的不同语气,从多个角度引导孩子体会种葫芦人的心态,以读悟文,品析词句。

  利用多媒体投影仪,播放课文插图,让学生在观察中走进课文情境,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小葫芦的可爱,学生发自内心地对小葫芦产生喜爱之情,朗读时自然地加入了自己的真实情感,为后文与邻居的对话情感打好铺垫。

  教师范读时的`情感就直接调动了学生的情感,一些朗读的技巧渗透到教师的读中,学生在无意模仿中就学会了朗读的技巧和技能。

  不足之处是:

  1。提问多了些,散了些,学生回答的面不够广,有些话老师带学生回答了,以后要在优化提问上下功夫。

  2。让学生用“自言自语”练习说话时,学生只注重说:我自言自语的说,老师并没有及时训练学生“他自言自语的说”,这样的话,就对课文中种葫芦的人的语气体会的不是个性的到位。

  3。对反问句变陈述句的句子指导的不够到位,以至于在老师说出的几个句子时,学生没能理解其意思,说的也不明白。

  在以后的教学中,虚心向他人请教,及时弥补自己的不足之处,多多聆听其他老师的课,以取长补短。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8

  想象力是孩子的活力,是孩子的生命。想象力在孩子的世界里,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孩子没有了想象力,孩子就失去了孩子的特征,孩子就失去了自己的“童话”,孩子没有了自己的“童话”,孩子就失去了创造力。想象能力的培养虽说是多方面的,但最关键的是教育,语文教学又是教育的主阵地。我们教师应在教学实践中,充分利用这个主阵地,因势利导,努力挖掘教材中各种有利因素,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为此,我就这个问题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了如下的尝试:

  [片断一]

  师:种葫芦的人由于不听邻居的劝告,结果可爱的小葫芦都落了。请小朋友们思考这样一个问题:种葫芦的人看到自己种的葫芦都落了,他会想些什么呢?

  (学生纷纷举手,争先恐后,唯恐老师不点他回答。)

  生:他会这样想:我早就应该听邻居的劝告,不然的话,我可爱的小葫芦就不会掉。

  生:早听邻居的劝告,不就没事了吗?

  生:如果我听了邻居的话,我的小葫芦肯定会赛过大南瓜的。(边说边得意地用手比划着大南瓜。)

  生:(一脸的迷惑)我的小葫芦怎么会掉了呢?

  师:是呀,你的小葫芦怎么会掉了呢?小朋友们能告诉他吗?

  生:到现在还不知道呀,你没有听邻居的劝告呗。

  生:叶子和葫芦的关系大得很!可你不知道呀。

  师:(对刚才迷惑的同学说)你现在明白了吗?(学生点点头)(师接着说)发挥你的想象接着说种葫芦的人看到葫芦落了,他还会想些什么?

  生:(长叹一口气)唉!我真后悔。原来蚜虫有那么厉害呀!

  生:我喷了药就好了。唉!

  生:还有下一次的话,我一定要听邻居的'劝告。

  生:看来,邻居说的话一点也没错。

  生:我怎么这么笨呢,早问一问邻居怎么治蚜虫就得了。

  生:哦……原来叶子与葫芦之间有这么大的联系。

  师:好!同学们真会动脑筋,想象真丰富呀!在学习中,我们就应该多思考,多想象,多发表自己独特的看法。

  [反思]

  此环节目的在于让学生联系上文,发挥想象力,从中了解种葫芦的人错在哪个地方。同学们的想象不仅进一步理解了课文,而且又对课文有深一层的认识。那稚气的充满了想象的话语足以让老师感到欣喜若狂。通过这样的训练,提高了学生的想象力,发展了学生的语言,理解课文内容,正确的价值取向与生活紧密联系。

  [片断二]

  师:(启发引导)那个种葫芦的人由于不知道叶子与果实的关系,还不听邻居的劝告,没有得到可爱的小葫芦。假如你明年种了葫芦,叶子上生了蚜虫,你会怎么做呢?

  生:我会用药打死虫子。

  生:还不能随便买药,要不然会伤害叶子和葫芦。

  生:我使用杀虫剂。

  师:看来,大家懂得的知识可真多呀。把我们的语文教学联想到实际生活中去了。真值得夸一夸。(全班夸奖说得好的同学)

  生:老师,我会听邻居的意见或去问别人。

  生:让爸爸妈妈帮忙。

  师:你们在课文中受到的启发可真不小哇。

  生:我用开水把虫子烫死。

  (教室哗然一片,议论纷纷:那不把叶子烫熟了吗?葫芦与叶子可是有很大联系的。)

  生:我会网很多的七星瓢虫,放到叶子上去吃蚜虫。

  师:你的想象真是与众不同。夸夸他。(全班一起夸)

  生:我用手捉虫子,然后踩死。

  (众多学生反问:你捉得完吗?)

  生:(说捉虫的学生发言)我天天去捉,总有一天会捉完的。

  生:我发明一种吸虫的机器,专门吸叶子上的蚜虫。

  生:我用烂菜叶去引走蚜虫。

  师:蚜虫也想美味一吨,吃到新鲜可口的嫩叶,你的烂菜叶它感兴趣吗?

  生:(摇摇头)那我就用新鲜的嫩叶去引走蚜虫。

  生:我重新种葫芦。

  部分学生笑着说:你重新种葫芦,那叶子上又生了蚜虫怎么办呢?(说要重新种葫芦的学生耷拉着脑袋。)

  师:老师知道你是一个聪明的学生,肯定还会想出更好的办法。

  生:我找专门消灭蚜虫的书帮忙。

  师:(称赞)你真是一个肯钻研的学生呀!

  [反思]

  人们都说,孩子就是天生的幻想家。与成人相比,儿童是充满想象和幻想的时代,而且儿童的想象总能给人以美妙神奇的感觉。我以为,儿童在想象中应该是自由的,在儿童的字典里是没有“不可能”一词的,他们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用想象力去创造一个充满神奇的世界。所以,在上述的片断中,我放手让学生去想,放手让学生去说,虽然他们的想象有些是不切合实际的,但我认为,儿童的想象是不能以合理来衡量的,而是在于他们敢不敢去想象。语文课堂首先要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让孩子们敢于想,让他们插上想象的翅膀飞向属于他们的王国。

  语文课堂教学是儿童心灵成长的反映,它是童眼观察世界、童心感悟世界、童言描绘世界的自然产物。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是自由的、宽泛的,是没有什么规矩可言的。

  语文是一个灵动的,充满激情的世界,教与学的探索永无止境。让语文成为我们一个心灵的栖息地,精神的家园;让语文课堂成为一个丰富多彩、益人心智的天地;让我们的语文教学充满更多的想象,创造更多的惊喜。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9

  本次公共课我讲的是第一课时,这是我讲课中的一次尝试。虽然,平常每一课的第一课时都有识字教学,但看过教学参考书后,总感觉讲的不够细致。这次尝试过后有如下感受:

  一、识字教学采用集中识字和随文识字相结合的办法进行。

  集中识字有利于学生归类识记。再教学中学生能找出带有草字头的字:“葫、芦、藤”竖心旁的字“怪、慢”,并且还知道了这些字分别与植物有关,和内心的感受有关;还能找出“盯、啊、葫、芦、蚜”等形声字,这种教学方法太高了教学效率。

  随文识字降低难度。随文识字,这种在语境中识字的方法为学生提供了一定的语言环境,学生在认读生字,识记生字,不再是孤立的个体,而是在一定的语境中。在配上背景中出示的图片,有效地帮助学生建立起与生字的亲切感,激发了学生认读生字的兴趣,降低了识字的难度。如“藤”字形复杂,学习“细长的葫芦藤”时,让学生借助图片识记并拓展生活中常见的“丝瓜藤,葡萄藤,南瓜藤,西瓜藤”激发学生原有的生活认知,进一步了解葫芦藤的特点。再如生字“谢”在日常生活中大多表示谢谢,感谢的意思,而在这里指葫芦花开过了花谢了的`意思。采用查字典选择义项的方法,进一步理解谢的意思。又如通过观察插图中人物的神情,动作进一步理解,“盯”是指注意力集中的看,比看更进一步。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结合语言环境,学生既知字音认字形。又能借助语言环境解字义,明白用法,提高了识字的效率,对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的内容也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抓住词句,注重积累。

  这篇课文比较短,但是好词好句还是挺多的。如“细长的葫芦藤上长满了绿叶,开出了几朵雪白的小花,花谢以后,藤上挂了几个小葫芦。”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抓住“细长,长满绿叶,几朵雪白的小花”等词语让学生想象描写的景象,体会这些词语把葫芦的形状,叶子的茂盛,花的颜色和大小都描绘了出来,为日后的写作打下基础。

  三、找突破口,变序阅读。

  当学生和文本接触之后,提问可爱的小葫芦为什么会乱呢?涉及此问题为突破口,采用变序阅读,先学习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在朗读中间两段感悟问题的原因。种葫芦的人只要葫芦而不管叶子,他不知道事物之间的是有密切联系的。

  四、写字。

  在写字这一环节,我采用让学生归类书写的办法提高了效率。“棵、盯、怪、治”四个字都是左窄右宽的字,学生从结构、占格、关键笔画三方面进行观察,书写,这样学生在比较中学会了识记方法、提高了书写效率。

  教学设计环节完整,也注重了细节,但是还存在如下问题:

  1、学生读书有了感情,但是声音过小。

  2、学生的书写还需要有歪的现象,在平常的教学中还要纠正学生的书写习惯。

  3、自己在教学中缺少对识记方法系统的总结,课上只做了口头上的说明,要是打出来学生读一读,该多好哇!

  4、缺少鼓励性的评价语,学生不敢发言。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10

  《我要的是葫芦》这个故事中,那个种葫芦的人眼睛只盯着葫芦,叶子上长了蚜虫也不管,结果,小葫芦慢慢变黄了,一个个都落了。为了引导学生明白为什么小葫芦会落?我设计了问题导读的方法。

  在出示课题的时候,我让学生根据课题质疑。学生们提出的问题比较集中,分别是:这个“我”指的是谁?他要的葫芦得到没有?然后学生们带着这些问题初读课文。在交流时,我让他们充分地说,一来检测他们的自学情况,二来可以借此梳理课文内容,了解故事主要内容。然后学习课文第1、4节,找出葫芦的前后变化,从开始的“可爱的小葫芦”到后来的“都落了”,引起学生的思维矛盾,质疑:为什么没过几天,那可爱的小葫芦会慢慢变黄,一个一个落下来呢?以这个问题作为突破口,引领学生学习。导读第2、3自然段时,着重指导学生读好描写人物语言的'句子,感悟人物的内心活动,同时及时进行语言转换训练。例如:“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这句话还可以怎么说?“叶子上的虫还用治?”和“叶子上的虫不用治。”的比较,体会反问句和陈述句在语气上的不同。同时,引导学生展开想象,那个人在说“我要的是葫芦”这句话时,心里怎么想的?在讲到“叶和果之间关系”时,我让学生交流预习时所了解的知识,由此轻松地解决“做任何事都得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这一难点。

  但是上下来,还是感觉教师的“导”过多了些,使学生显得比较被动,在以后的教学中还要注意研究怎样引导学生自主地学习。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11

  从教十多年一直教的是高年级的语文,对低年级的课堂教学感到十分陌生,拿过一篇课文常常感到无处下手,生字该怎么教、什么时候教、生字在课堂教学中占多长时间,我感到特别的茫然,正在我焦急、困惑之时,教研中心开展了这次课例教研活动,这可真是一场及时雨啊!这次教研活动的深入开展,解开了我心中的许多疑团,这次教研活动让我受益匪浅,两个多星期以来,我们教研组认真准备模拟课、评课、实课、评课,每一个环节中我都在认真体味着,倾听着,领悟着,收获着……可以说这次课例教研活动让我在最短的时间内熟悉了低年级的语文课堂教学。

  下面就谈一下自己在这次活动中的一些经历和感受:

  接到学校的通知,我就认真地研读这篇课文,积极地为课堂教学活动做准备,我翻阅杂志和上网,查找了许多本课的教学设计,反复地斟酌、比较、筛选、思考,终于把教学各环节确定好,又去准备这节课需要的课件,然后又针对教案进行精细加工,字斟句酌,还在家里让女儿、对象当学生一遍遍地练习,边讲边修改,直至熟记课堂中要说的每一句话为止。在对这篇课文的重、难点的处理上我主要是采用图文结合学习课文,新版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低年级段课本每篇课文都配有一定的插图。这些插图使教科书图文并茂,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更重要的是这些插图可以作为课堂教学最为直观的教学辅助用具。我在教授本课课文时,出示课件那个人种的小葫芦图片,请小朋友找到文中相对应的自然段,然后读第一自然段,先请小朋友找找,从哪些词语中可以看出小葫芦长得可爱?再有感情地朗读,读出小葫芦的可爱。那么这么可爱的小葫芦结果怎样,学生很快找到第四自然段,让学生带着伤心、惋惜的心情感情朗读第四自然段;在学完一、四段课文后,指导学生联系课文和插图,找到两幅图的不同之处,此时学生就会产生新的疑问:这么可爱的小葫芦为什么会一个一个都落了呢?由于是学生自己发现的问题,所以他们对下面的学习就更充满了期盼,再一次激发了继续学习课文的兴趣,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对新提出的问题请小朋友在第二、三自然段中寻找答案。我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句:“有几个虫子怕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让学生体会种葫芦的人的心态,以读悟文,品析词句。让孩子们在读的过程中思考领悟,最终达到“豁然开朗”的境界。并且安排了读一读,比一比,体会反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的不同语气。总之,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知识基础,充分放飞学生的思维,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努力使朗读教学和识字教学有机结合起来,稳妥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在我指导学生的感情朗读上,在我对重、难点的'突出和突破上同组的教师给予了肯定,但我深深地知道,这节课我始终没有渗透识字、写字的教学,我曾经给自己找了个较为充足的理由说我上的是第二课时,其实真正的原因是因为我以前没接触低年级,对识字、写字教学可以说是心中无数,是我不敢涉及识字、写字教学呀。后来听了张晓红老师的课以及参加了网上教研活动之后,让我了解了更多教师对本节课的生字教学的看法和见解,通过阅读教师们的发言,我对本课的生字教学方法有了更深入、更全面、更透彻的理解和把握。像张晓红老师所说的“随文识字”的识字教学方法,我感受到它具有突出的激趣高效性。因为“随文识字”迎合了儿童好动、好奇,注意力不易长时间集中的这种心理特点,把学生带入了感性情境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达到在愉快氛围中识字。还有像孙新爱老师特别注重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教识字,把字的音、形、义结合起来,把识字和认识事物结合起来,引导学生通过联想、比较去识字,让学生人人动脑、动手、动口,从而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识字能力,巩固了识字教学的成果。像王光萍老师在进行写字教学时,王老师以自己做示范,展示了一个坐姿端正,认真书写的好榜样。我觉得这种直观形象的示范要远远胜过电脑课件的展示。教师端正的坐姿、正确的执笔姿势、一笔一画的书写、美观大方的字迹,本身就是极好的教育资源。

  本次课例教研活动虽然只是把一节课进行了精雕细琢,但由这节课我却收获了许多,自我感觉认识水平、理论水平都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也使自己很快地适应了低年级的语文课堂教学,必将对今后的教学工作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12

  《我要的是葫芦》讲述的是一则寓言故事:种葫芦的人由于不了解叶子和葫芦之间的关系,到最后,原本可爱的小葫芦一个个都落光了。本篇课文教学的重难点就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朗读感悟,明白其中的道理。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重视感悟和体验。因此,教学中张老师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与体验,力求使学生通过多次朗读,多种形式的朗读,品悟课文语句里包裹着的丰富的思想感情。

  在课堂教学中张老师还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句:“有几个虫子怕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通过品读、评读、个人读、分角色读、齐读、选择读、引读等不同方式的阅读,从多个角度引导孩子们体会种葫芦的人的心态,以读悟文,品析词句。让孩子们在读的过程中思考领悟,在日积月累的训练中,让孩子们养成结合语境理解字词以及主动阅读的习惯,从而提高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13

  本课学习中学生读书的兴趣很高,感情很投入,读得特别到位,教后我感到非常满意,学生的表现让我很兴奋、我觉得这堂课上得扎实,主要在于利用了观察法和范读法、观察法、范读法

  在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时,我没有对课文进行繁琐地分析,而是结合课文的插图让学生在观察中走进课文描写的情境,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小葫芦的可爱,学生发自内心地对小葫芦产生喜爱之情,朗读时自然地加入了自己的真实情感,为后文与邻居的对话情感打好铺垫,后文的感情朗读水到渠成,不用再进行指导朗读技巧,学生却能掌握并熟练运用朗读技巧来传递感悟到的文字间包裹着的思想感情。

  除了运用课文形象的插图外,教师的范读也起到不小的作用、教师范读时的情感就直接调动了学生的情感,一些朗读的技巧渗透到教师的读中,学生在无意地模仿中就学会了朗读的技巧,在多次地练习里形成朗读的技能、这样做比纯粹地教给学生空洞的'朗读技巧的效果要理想得多、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的愉快(精神的愉悦)。

  在这堂课上,教师范读的地方不少,谈话煽情的地方也有几处,但是并没有妨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学生学得很自主。

  教学的内容比形式更重要,范读、谈话,这些传统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运用得当,同样让学生学得自主、在课改的今天,在崇尚新形式的课堂上,却得不到好效果的困惑里,我们该反思什么才算真正的自主学习。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14

  随着多媒体在教学中的不断应用,学生在学习上兴趣越来越浓了,课堂上不再是那种沉闷、冷言寡语的场面了,而是充满生气、你争我抢回答问题,提出自己的疑问,解答别人的问题。这样的学习氛围使作为老师的我不得不动手动脑,尽力做到能用多媒体上课就用多媒体上,使学生和老师都能从中受益。

  《我要的是葫芦》这一课我就应用了课件,学生理解课文容易了,老师教着也省力了。这一课我是这样上的,先是屏幕边展示画面,同时阅读与画面相关的课文内容,而学生是边听边看,当读完一遍课文后,我问学生:“通过边年看画面边读课文你知道了些什么?”学生几乎都举起了小手。甲说:“我知道种葫芦的人都非常喜欢小葫芦。”乙说:“我知道小葫芦一开始长得非常好,后来叶子上生了虫子,小葫芦全掉了。”丙说:“我知道了种葫芦的人没有治葫芦叶子上的虫子。”学生你一句我一句几乎把课文内容全说出来了。这比不用课件多读三遍课文都管用。首先学生认真看图,也认真听读的内容;其次画面栩栩如生,一目了然,不用再费尽心思去想。我们农村使用的是黑白版课本,学生就更不容易看明白书中插图,通过课件使用,弥补了这些不足,学生自然而然也就对学习产生了兴趣。

  通过使用多媒体教学,学生对课文内容熟悉的过程快了,再解决其他问题也就容易多了。这一课当学生掌握了课文内容后,理解“事物间各部分是有联系的.”时,回答问题比较贴切。还有,通过多媒体的使用,在低年级段识字方面也是省时省力,在这方面我也感受到了其中的快乐。现在我不再感到使用课件费劲而又麻烦了,而是感到其中的方便和省力,同时也体验到了什么是一堂课40分钟的真正艺术。希望我们都抽出一些时间下一些功夫制作一些课件,来达到课堂上预期的效果。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15

  寓言、童话是孩子们所喜欢的。课文《我要的是葫芦》让小朋友初步了解植物的叶子与果实之间的关系,并初步感知事物之间是相互有联系的。这篇课文还有一些好的词语描写,可作为写话的示范。

  一、好句子、好词语积累。 “细长的葫芦藤上长满了绿叶,开出了几朵雪白的小花。”抓住句子中“细”“满”“绿”“几朵”“雪白”词语,让学生想象描写的景象,体会加上这些词语把葫芦藤的形状、叶子的茂盛、花的颜色、大小都描绘了出来。为写话中加修饰词语作一个准备。不足的是在指导阅读时,什么读出来比较平淡,没有引导学生对重点词的指导读。

  二、充分发挥学生质疑的能力。 弄清这篇课文,主要是弄清两个问题:1。种葫芦的很喜欢葫芦,2。为什么种葫芦的那么喜欢葫芦,最后葫芦还是一个个落了。

  在这两个问题的设计上,我都是让学生在读中自己提出来。第一个问题的.引出,我以让学生自读第一自然段,提问:读后你知道了什么?生通过自己阅读,能自己想到:种葫芦的人喜欢葫芦;我再顺势让学生找出从哪句话可以看出他很喜欢葫芦,再抓词语“每天”“看几次”“越看越喜欢”来领会种葫芦的人对葫芦的喜爱。整个过程教师只是起一个引导,启发的角色,学生在读中思考,读中体会,充分发动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

  一个自然段学完后,导出最后一个自然段“葫芦都落了。”让学生谈谈听到这个消息,有什么问题。生提出了“葫芦为什么都落了”等问题,师再引入“种葫芦的人喜欢葫芦吗?为什么他那么喜欢葫芦,那他在做什么呢?”通过师生质疑,引出第二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2、3自然段的学习。

  三、读、画、说结合 在探究葫芦落的原因中,我通过让学生读,在读中画出种葫芦人的想、说的句子,分析种葫芦人的心理,找到葫芦掉落的原因是因为种葫芦的无知与不听劝告,蚜虫吃光了叶子,最后葫芦就落了。以抓重点词来理解,指导朗读,如“自言自语”说话就要小声,在读这句话时要想象自己这时就在跟自己说,“快”邻居的劝告很急,“奇怪”种葫芦的人无知又不听劝告的语气等。不足,教师引导学生找出了不同的语气,但在读时的语气还没表达出来,主要是重点词的读的引导还不够。

  教完这节课,我最深的感触就是要引导学生读好课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品味课文的语言,揣摩文字背后的东西,让学生产生怦然心跳的感觉,使其意皆若出于我之心,使其言皆若出于我之口,在这种情况下,学生读起来自然就水到渠成,也能读得有滋有味。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我想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09-27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04-15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11-30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10-22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01-08

我要的是葫芦的教学反思02-24

语文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03-28

我要的是葫芦课后教学反思03-24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15篇)12-17

《我要的是葫芦》语文教学反思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