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

时间:2023-07-26 18:07:05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大全【15篇】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教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在写教学反思的时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学失误,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反思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大全【15篇】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1

  现代交通运输与人们社会生活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乘车是他们与交通运输发生的最经常的联系,因此,课程把这部分内容单列标题,进行比较详细的讲述。这是本课的教学要点。本课由两部分组成l)学习乘公共汽车;(2)学习乘轮船和火车。课文以一个小学生能够独立乘车为标准,从看简单的交通图、看站牌、上车后注意事项三个方面讲述了乘公汽车的常识。关于乘轮船和火车的内容,课文采取了略写的方式,用了四幅图,把乘轮船和火车时应注意的、带有共同性的问题表达了出来。在教学这一内容时,我以学生已有的经验为基础,以情境教学为手段,通过合作、探究与自主建构,实现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应该说,乘车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熟悉的生活,但在长途旅行时,大多数小学生都是在父母的带领下乘车乘船。如何独自乘车或乘船对于小学生来说还是有些难度。所以我先让他们交流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展示自己体验、探究的成果,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归纳讲述。对于学生没有考虑到的,我适当的用小故事和课件加以引导,使他们在教师的'指导下,在自主、合作、探索中学会乘车和乘船,并获得成功的喜悦。以下是我对这节课的两点反思:

  首先,学生通过独立思考,用估算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并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估算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语言表达能力。

  其次,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算法,但最恰当的算法,应该是学生经过自己的分析、辨别,找出的方法。教师在这里没有直接指出该用哪种方法,而是让学生在体验、比较和反思的过程中发现其中的规律,让学生从刚开始的反对到最后达成共识,表现出教师对学生独立思考的成果的尊重,表现了教师对延迟评价的合理运用。以及对于鼓励算法多样化的充分体现。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2

  《摆一摆想一想》是一个纯数学探索实践活动课。这个教学内容是在学习了100以内数的认识之后安排的一次实践活动。通过学生用圆片摆一摆,进一步认识100以内数的组成、数位和位值的概念。

  由于本节课是一个纯数学探索实践活动课。主要是通过学生摆圆片发现规律,所以本节课我始终以学生为主,让他们通过自己摆、同桌合作摆等多种方法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充分利用儿童喜好动手玩的心理,把好玩的.习惯引导到学习上,设计出生动有趣形象的“玩法”,让学生从“玩”中学。

  1、本节课我在黑板上画了一个数位表,问学生这是什么?引出个位、十位。

  2、给出一个圆片,让学生自己试试,师引导完成。再给两个,让生自己完成。

  3、让学生猜想4个、5个圆片可以摆出几个数,当学生汇报出自己猜想的理由时,然后去摆摆试试

  4、当学生汇报用5个小圆片摆出的数时,说说又发现了什么规律?这样自然引出了找规律的环节。

  5、在找用9个小圆片摆出的数时,我让学生直接回答,利用规律。我觉得这样可以发现问题,也可以活跃课堂气氛。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3

  与“十几减几”一节内容相应的练习,教材安排了好多习题。从习题的编写形式和特点来看,编者的意图相当明显。第10页第2题6道小题分成三组,每组上下两题是加减配合,突出“想加算减”的思路;第3题在第2题的基础上,用填□的形式,提高“想加算减”的思维水平。

  “练习三”第1题用图形的形式来暗示“想加算减”的思考过程,使学生进一步把握“一道加法解决两道减法”的思路;第2题第1小题意图同上,只不过在形式上变换一下,第2小题则有所拓展,在一个部分量未知的情况下做减,有拓宽思维空间的功能。但从总体而言,教材练习设计突

  出“想加算减”的思路,把“想加算减”作为一种基本算法加以训练,在此基础上兼顾其他方法。问题是“十几减几”的基本算法仅仅是“想加算减”一种吗?事实上,只要学生能够理解的、能够比较快解决问题的、对后续学习有重要影响的方法就可以看作基本算法。从这个意义上看,对于“20以内进位加法”比较熟练的学生来说,“想加算减”是一种基本方法;而对于那些“20以内进位加法”不够熟练的',有些甚至不会算的学生来说,他们能够理解的算法或比较熟练运用的算法可能是“破十减”和“平十减”,此时,“破十减”或“平十减”就成了这部分学生的基本算法。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4

  有趣的图形拼组这一教学内容,我们主要从认识图形的特点,从对图形的巩固认知到练习,每个环节层层深入,从认知连洗到动手操作练习,每一个环节深深地吸引找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孩子们也很享受参与活动的乐趣,教学过程中利用孩子们感兴趣的多媒体课件,让生加强对圆形、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的认识,让同学们在游戏的过程中探索图形的特征,通过魔术袋让生通过摸一摸,激发孩子们学习的兴趣,充分感知图形的特点,进一步巩固了学习内容,通过几个环节的'游戏设计,A生能够很快的掌握学习内容,对于该组学生的教学目标设计过低,应该在知识内容方面在增加一下训练的强度和难度,B生的目标内容正适合该组同学的认知特点,所以在最后巩固练习环节,让学生动手画一画自己喜欢的图形,并A生剪一剪,BC生动手贴一贴的形式,让孩子们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得到锻炼,并巩固了对图形的认知,初步感受有趣的图形带给同学们的惊喜,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孩子们各方面能力得到了提高,而且课堂教学效果较为明显。

  通过本节课的教育教学活动我也发现了自己存在的不足,在学生练习过程中对学生兼顾不过来,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形式,让A生带动BC生,这样A组的学生的责任意识增强了,其他孩子的学习也能够提高,今后应该在课堂中加强小组合作意识的培养,培养孩子们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样我们的课堂教学才会的到不断的提高。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5

  20以内的退位减法,是在学习10以内加减法和20以内的加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前面的学习当中大部分学生是有学习基础的,他们有的是在幼儿园已有了这方面的计算训练、有的是家长在家教自己孩子用扳手指头的方法。所以孩子们学习这部分知识的区别只是在计算速度方面的差别。大部分孩子都能按自己的方法计算出得数。正向迁移教学20以内的退位减法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20以内的数,掌握了10以内加减以及20以内进位加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而在计算20以内退位减法的时候,需要学生应用学过的20以内的进位加法,也就是所谓的“算减想加”。因此,在教学新课时,我总是进行对应的进位加法口算唤醒孩子对进位加法的记忆,并出示求未知加数的算式,为学生探索20以内退位减法搭桥铺激发兴趣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是开启知识大门的金钥匙。在教学中,创设学生熟悉的情境,在实际中解决数学问题。生动的生活情景,有助于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加对数学的亲近感,体验用数学的乐趣。例如:直观的观察材一年级下册9页的例题图,要求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进行解答。受生活阅历和理解能力的'限制,小学生对抽象的数学知识往往难以理解。因此,例题教学充分运用了现代教学媒体,发挥直观性作用,创设了逼真的情境,为学生提供丰富、生动的料,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路。合作交流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

  在教学中,要给孩子提供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在提出问题后,不急于教计算方法,给孩子充裕的时间,让学生在自己的尝试中摸索发现,自己探究。在合作交流中,让孩子学会倾听,学会互相学习。最后,在比较中,优化算法,达到教学的目的。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6

  《认识上下》这一知识点孩子们并不陌生,他们已经有一定的生活经验。这节课的重点是会用“上下”完整地描述物体间的位置关系,体会上下的相对性。难点是摆在中间的物体,如何描述物体间的位置关系,即某某在谁的上面,又在谁的下面。

  在课堂教学中,先是两只动物之间的位置关系:通过树上的松鼠,地上的兔,描述谁在谁的上面,谁在谁的下面。再教学三只动物之间的位置关系:树顶上飞来了一只小鸟,训练学生完整地描述小鸟在谁和谁的上面,兔在谁和谁的下面,同时说清松鼠既在谁的`上面,又在谁的下面。最后出示四只动物让学生同桌互相交流。特别提醒学生在表达位置与顺序时,要注意不能单纯地说谁在上面,谁在下面,应该说谁在谁的上面,谁在谁的下面,培养学生数学语言的严密性。

  本节课我还注重了把数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让学生在教室中找一找上、下,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模仿能力都很强,说得非常好。我又利用身边的素材,让孩子用文具盒、橡皮、铅笔和数学书进行物体的位置关系的交流,并组织我说你做的游戏加深理解,效果也不错。我觉得这节课学生的状态比较好,数学语言准确,教学目标达到了。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7

  《买衣服》是一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购物”的第二课。通过本课的教学,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学生进一步认识了较大面额的人民币,通过购物等活动,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购物情境中进行简单的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形成了初步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都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小组合作学习中来,形成了浓厚的学习氛围。纵观整节课的教学,自我感觉做得较好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数学学习回归生活。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在生活中应用广泛,学生非常熟悉,教师把数学学习置于一个现实的背景之中。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学习活动的组织上,都注重回归生活,以学生的经验为基础。引入部分并不是由教师提出,而是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由学生自己提出学习的内容。本节课以学生熟悉的购物情境贯穿始终,学生在一个亲切熟悉的环境中学习,体会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

  活动丰富,循序渐进。本节课在一个情境中设计了不同层次、不同要求的活动,由浅入深,先是提出换钱、算钱的问题,然后学生自己体验买一件衣服如何付钱,再是帮老师估算100元买两件衣服是否够,应该找回多少钱,这样由易到难,步步深入。以这种学生非常乐于参与的活动形式调动学习热情,同时不断提高活动的要求,由独立思考到合作交流,学生在活动中不仅认识了人民币,同时练习了如何使用人民币。“换钱”对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安排在认识人民币之后,再进行这个活动就不会感到困难。总之,学生参加各种活动不仅获取了知识,更锻炼了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存在问题:旧版的大面额人民币在教材中出现了,可是这些人民币早已不常用,大多学生从来没见过。课标上要求学生学有用的数学,这些已经退出人们视线的钱是否有必要再组织学生认识?会否影响学生对新版人民币的认识?另外,从学生作业反馈上看出,有部分学生对文字题的人民币换算和计算还是很有困难,很难从形象的表象转化到抽象的想象。这些问题,有待在教学设计中妥善处理。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8

  “100以内数的顺序”是在学生学习100以内数的数数、组成、读写以后的一个知识点,由于100以内数的认识涉及的概念比较抽象,而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因此在本节课开始,采用动画机器人讲话做导入,创设情境、营造气氛、激发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轻松自然地进入课堂,便于一步一步将学生引向学习内容,使教学自然巧妙的展开。

  第二,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放手学生在已掌握的百以内数的知识基础上,去独立完成百数图的填空,从而形成100以内数的顺序的鲜明表象,为进一步加深对各数的顺序的记忆,也为理解和探索百数图的排列规律打下基础。

  第三,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操作,让学生在获取知识和能力的同时,体会数学的多姿多彩。教学中,让学生给十位、个位是3的数涂上不同的颜色,不仅使学生清楚地知道100以内各数的排列顺序,而且深化了对数位上的数表示的意义的理解,还激发了学生探索规律的好奇心。在全体学生参与涂色游戏探索规律的同时,组织小组讨论交流。让学生学会与人合作,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进一步培养互助、合作交流的意识。

  第四,数学游戏的.设计,有利于“寓教于乐”,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方面都得到提高。并注重联系生活,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作为教学资源,运用所学的教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学生在本节课的整个教学活动中积极、主动,在充分动手操作、探索规律的基础上,加强了对100以内数的顺序的理解,也进一步加深和巩固了百以内数的概念,体现了培养学生积极探索、主动发现的能力;真正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使学生体验到学习数学的快乐。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9

  认识人民币教学反思由于大部分小学生在生活中已经见过也接触过人民币,所以我在教学《认识人民币》这节课时,首先引导小学生们认真仔细观察人民币,使学生能够迅速、准确地辨认出各中面值的人民币。在学生学会认识人民币的基础上,尝试把人民币分类。

  本课的重点是在人民币的换算上,这部分内容是比较难理解的,所以我创设了学生兑换人民币的游戏。(人民币的兑换就是不同的付钱方法,如拿1元,有些学生没有1张1元时,可以想办法用5角或2角的凑齐1元。同样1角的付钱方法也是运用兑换人民币的游戏)。从而使学生知道了元、角、分之间的关系。再以一些练习来巩固加深对1元=10角1角=10分。

  最后创设了购物活动,让学生用这节课所学的知识进行购物,学会自己付钱。在课中我组织了商店购物的活动,让学生在付币、找币的`活动中渗透了人民币的简单加减法计算。教学时,认币、换币、取币、找币等活动都做到人人参与,有的是个人思考,有的是同桌合作,有的是小组交流或全班交流。学生们在课堂上获得的不仅仅是知识本身,更重要的是学习探索知识的方法,并体验成功的乐趣,激发了更大的学习兴趣。重视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在整个活动中,让学生畅所欲言,对于每个学生的回答,都给以热情鼓励或表扬,“你真棒!”“你们真了不起!”等充满激情的话语,营造了活跃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兴趣浓厚。总之,这节课的教学过程,力求体现新课程的理念,使得课堂尽量做到了生活化、活动化、自主化、情感化和趣味化,切实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学习方式,以合作学习为本节课的主要学习方式,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10

  先说不足:在教学语言上更加简炼,干脆简洁,

  课堂上如果在整体把握中节奏快一点就更好,符合低段孩子的年龄特征,时刻激发孩子的兴趣。

  通过学生的合作学习从而探索出多种计算方法并掌握竖式加法的计算法则。将是本节课的重点部分。而在这其中,对多样化算法进行优化,理解“满十进一”的算理,达到正确完成计算又将是本节课的难点部分。在这次教学中,我将引导学生运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突出重点,以及采用介绍算理、强调法则的方法来突破难点。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力和创新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根据这些指导思想,我将采用情境教学法、任务教学法、多媒体课件演示法来教学,这几种方法将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当中,帮助学生快速、正确理解教学内容。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在这一环节中,我将使用的是创设情境法。上课一开始,我对孩子们说:“小朋友们,你们都是在什么时候发新书呢?在学生融入课堂情境的时候,我将告诉学生:这节课老师就带你们到明明班上去看一看。(课件出示发新书的主题图)让学生观察从图你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在学生讨论说后,再让学生思考40本书够不够是什么意思?说一说你的看法。比如;小明他们班女生19人,男生18人,一共有多少人?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这就自然地引出有关两位数加两位数的数学问题,这就是本节课的重点学习内容。这个环节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增强学生探索新知的欲望。

  二、新知识探索

  在新课引入过后,我们来看一下本节课的第二个环节:新知识探索,也是本节课的重点部分。在这一环节中,我将使用的是任务学习法和多媒体演示法。第一步:我让同学们独立思考算法,试算19+18=(),第二步:我组织学生组内交流算法,对每种算法进行评价。第三步再全班同学交流算法。教学时,教师引导学生先进行估算,培养了学生的估算意识,在解决“19+18=?”这个问题时,学生通过想一想、说一说、摆一摆、算一算等活动,进行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能促使他们实现知识的迁移。在探究计算方法时,利用小棒突破难点,让学生通过操作活动获得直观体验,鼓励算法多样化,发展学生创新意识。我先让学生进行口算方法的尝试:(1)、请学生说一说有哪些口算方法?(2)、教师(课件出示),并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这样算?

  生1:10+10=20 8+9=17 20+17=37

  生2:19+10=29 29+8=37

  生3:20+18=38 38-1=37

  再让学生比较这三种方法哪一种要简便一些?说一说原因。除了口算算法外,我还让学生通过用摆小棒、竖式方法计算。来强调“满十进一”的计算法则,教师要板书列竖式的算法,为了强化法则,我采用了编儿歌的形式帮助学生记忆。(出示课件:儿歌)这一系列活动突出了本节课的重点,同时又突破了教学的难点。这个环节的设计是以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让他们进行自主的探索性学习,大胆地让学生自己动脑、自己发现、自己描述,并通过小组讨论、汇报等形式相互补充,尊重了学生的个性,体现了算法的`多样化,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学得轻松愉快。

  在新知识学习后,我就将带学生进行巩固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让学生充分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同时又应用于生活。练习分两部分:一是基础练习,二是开放性练习。(出示课件)这样做是为了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要,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最后一个环节是全课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让学生说说)师(课件出示)儿歌:

  进位加法要记牢,相同数位要对齐,

  先从个位加起来,个位满十要进一。

  生:齐唱儿歌结束。

  总之,在这节课中我做到既关注学生学到了什么,又关注是否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的学习,以及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另外还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生活问题,培养学生自觉运用数学解决日常生活中问题的意识。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11

  本节课属于计算教学,比较容易枯燥,本课的内容主要是结合小猴卖桃的具体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提出十几减9的问题,并通过操作、思考和交流,探索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口算。学生若理解和掌握了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学习后面的十几减8、7等内容就比较轻松了。因此,这部分内容既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也是能否掌握好本单元知识的关键。

  在课的开始我通过一些小练习来复习了上学期的知识。如:1个十和3个一合起来是多少?15里面有几个十和几个一?等。通过开火车的方式巩固20以内的加法。在这部分,我做了一个小小的设计,9+1、9+2、9+3、9+4、9+5、9+6、9+7、9+8、9+9、9+10,让学生开火车报得数。学生很快感受到算式的变化,并且回忆起得数的个位上数比加号后面的数少1。既可以让学生熟悉9加几,又能够为接下来教学想加算减埋下伏笔。

  教学中,我先让学生观察图意,自己描述图意并列出算式13—9,让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进行计算,并记录过程。学生在经过无从下手,到有了一定的思路过程中,我给予了提示:想一想,上学期我们在学习10以内减法的时候,是怎么进行思考的。(学生很自然的想到了“想加做减”,以及“运用分合”拆数的方法。并且我给每个学生都准备了小棒,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能有一定的.依靠。渐渐的,学生的思路打开了,不仅计算出了答案,还能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计算。交流算法过程:有学生提出10—9=1,3+1=4;13—3=10,10—6=4;不少学生都能想9+4=13,所以13—9=4。但书中出现的一个一个减,没有一个孩子说出,说明孩子在自己内心就开始选择优化方法。当我在大屏幕展示这种方法的时候,学生异口同声的说太麻烦了。学生多数选择想加算减的简便方法。

  在本课的教学目标中,只要求学生能运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并没有上升到找规律的环节。但我认为,找到规律,对于学生的计算是很有帮助的。因此,在练习的时候我有意识的把想想做做第5题□-9=□放在首位进行练习,当把十几减9的所有题目都罗列出来后,让学生寻找规律。很快,表面的规律出来了:被减数依次变大,减数不变,差依次变大。我继续引导学生观察,并把被减数的个位和差用红粉笔进行标注。观察能力强的学生马上有了新的发现,差就是被减数的个位加上1。我顺着他们的思路进行提问:为什么会多1?学生联系计算的过程,得出“1”其实就是10里面的1,如果把9凑成10,那么就是减10,现在减多了,就是补个被减数的1。难点消除了,学生的计算速度有了飞速的发展。最后,我们进行了口算比赛,绝大多数学生能运用规律来进行计算。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12

  线段是几何初步知识中比较抽象的概念,这是一年级学生第一次接触这个概念,对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

  我在备课前研究了教材,教材在教学线段时,直接给出几条线段的直观图,告诉学生这些都是线段。我也可以这样引入吗?即使真的可以这样引入,在有老师来听课的情况下,会给人怎样的感觉呢?于是,我设计了让学生玩毛线,从玩引入,在玩中学。

  在利用毛线引导学生认识线段时,我先让学生观察放在桌上的毛线,然后让学生把毛线拉直,用拉直的毛线和没拉的`毛线作比较,让学生理解线段是直的,我做到了。我在剪毛线时故意剪得有长有短,让学生知道线段有长有短,我也做到了。在学生拉毛线时,让他们观察别人拉的毛线方向有什么不同,如:斜拉,竖拉,横拉,让学生知道线段不一定就是横的,我也做到了。通过让学生摸摸拉直的毛线的两头,让学生知道线段有两个端点,并通过板书和跟读来加深印象,我也做到了。

  当然这节课也留下了很多遗憾的地方,最遗憾的是没有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如我引导学生从实物毛线中抽象出线段,说说线段是什么样子的,竟然有学生说线段是毛茸茸的,真是哭笑不得。这个时候如果能用课件从毛线中抽象出线段,帮助学生直观理解抽象的概念。

  再如,我让学生找生活中的线段的时候,学生局限于找教室中的线段,这时候如果能用多媒体辅助一下,学生的视野会更开阔。还有在指导学生画线段时,老师只是在黑板上示范,下面的学生看不清楚,效果不好,最好是通过实物投影。

  原来设计的拓展练习,当尺子断了,0刻度没有了的时候怎样画线段,由于时间的仓促,这个部分没有完成,只是布置了任务让学生到课外去探讨完成。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13

  本案例教学以“学生”为本,体现数学是生活所需,实际所需,从而产生要学数学,要学有用的数学;体现数学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反映数学的价值观而设计的,体现在以下几点:

  1.数学展现要源于生活

  总感到现在的小学生学数学学的特别的辛苦。数学课和数学作业,对于多数学生来说,只是一些非常抽象的符号的枯燥运算,很少有趣味可言。作为数学老师,我们不得不经常依赖数学之外的力量(如奖励、惩罚、竞争等),来激发和维持学生学习数学的动机。其实,数学源于生活,并最终服务于生活。即便是小学数学,在生活中也能找到原型。例如,片断一(我们学习过里“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谁能说说日常生活中你所见到的物体是什么形状的?)。如果我们把小学生在生活中看到的现象或可能遇到的问题当作数学研究的对象,并且鼓励和引导学生主动尝试去解决这样的问题,学生就会感受到数学的力量,感受到数学的亲切,并且萌发主动学习和运用数学思维方式的动机。

  2.数学教学要超越生活

  数学知识虽然源于生活,但与现实的生活还是有一定距离的,毕竟数学是一门高度抽象、高度严密的学科。当数学教学找到了与生活的连接点,把数学现象规律用生活实际问题的解决来表现时,数学知识的学习就变的“通俗易懂”了。如本课教学中从“体”到“面”的展开教学,教师先引导学生从一个长方体物体上找长方形,接着提出一个开放性的问题:“那么你们能不能从其他的物体上找到其他的图形呢?”充分体现由整体认识到局部探索的教学策略,有效的突破了学生认识与探索的难点。但并不是我们经常看到有些“公开课”,教学形式“五花八门”,教学过程却没有层次、深度,没有从单纯的.“形式”提升到数学的理性分析上来,导致一堂“数学公开课”变成了“生活指导课”。

  3.数学学了要反映生活

  反映生活要求数学学了着眼于学以致用,而非学以致考。引导学生认识到生活中需要数学,启发学生从学习中感受数学思维方式及其力量,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弗赖登塔尔所提出的数学教育的四条教学原则中有一条是“数学现实”原则。他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工作和思考着的特定客观世界以及反映这个世界的各种数学概念,它的运算方法和数学知识结构,这就是所谓的“数学现实”,数学教学就是从学生具有的“数学现实”作为直接出发点,并根据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把经验材料“数学化”。这就要求我们将学生的生活与学习结合起来,使数学有亲近性、现实性,从而引起学生的共鸣。这种具体、生动、直观的数学教育,可以使学生在自己的生活经验中感悟数学,学会用数学眼光观察客观世界,增强数学应用意识,可以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有数学,在学习中感受数学。教学过程的设计中要注意让学生成为一个发现者,注重引导他们去发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数学存在。如片断四设计:“给课本第36页第一题的图形涂色”,既让学生动眼观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叙述,多种感官参加活动,在活动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以动促思,体现了“动中有学”、“玩中有学”的思想。按排了对生活中交通标志形状的辨认,既巩固可学习内容,又对学生进行了遵守交通规则的行为教育,使学生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和谐全面的发展。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14

  本课主要是对长方形、正方形、圆和三角形进行直观的认识,但是学生的图形感都比较弱,主要从实物体中抽象出简单的图形。课前我作了一定的准备工作,收集好生活中的物品作为教具使用,如长方体的牙膏盒、药品盒等,正方体的饼干盒、魔方、圆柱体的茶盒、乒乓球、皮球等。教学中,首先出示牙膏盒,让孩子了解它的大概形状特征,如数一数有几个面,哪些面的大小是一样的,这样引导孩子在有目的的思考中探究并认识,像牙膏盒这种有6个面组成的,对着的两个面的大小一样的物体就是长方体,然后我再出一个与牙膏盒的大小不一样的纸盒,让孩子观察说说特点,强化认识长方体,学会变通。接着在孩子们认识长方体实物的基础上在黑板上贴出抽象的长方体模型图片,将孩子对长方体的认识,从具象的感知的认识上升到抽象的.、理性的认识,并用类似的方法引导孩子认识正方体、圆柱、球,让孩子在看一看、比一比、摸一摸、说一说等活动中找到长方体与正方体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本节课教学通过提供的大量实物素材,例如:乒乓球、魔方、茶叶筒、积木块等实物,使学生感受到了生活中就有数学知识,对要认识的这些图形有了最直观的感受,从而让学生体会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通过小组合作、动手给物体分类、观察分类后每种物体的特点,抽象概括出了每种立体的名称,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对于每一种图形的认识都经历了引入—抽象—给出图形名称三步,帮助了学生在直观的基础上建立球、圆柱、正方体、长方体的表象。通过,列举生活中见到的物体,有利于学生把课本上的使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的联系起来。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15

  从教学过程看,首先注意通过直观方法引导学生感悟整十数的意义,认识数的组成,具体认识几个十是几十,以求形成整十数的概念。其中认识“一百”做得比较具体,让学生看到“(9个十)再添1个十”是10个十,捆成一大捆是“一百”,清晰地感受10个十是一百,一百里面有10个十。其次注意借助直观体会写数的方法,用计数器拨珠了解几十怎样写出来。这些都是好的做法。

  就本课而言,我觉得一问一答式的方式多了。课堂需要互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但简单问答式对学生来说并没有促进思维的作用,会影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思维的发展,因为它不需要学生主动寻求、思考知识间的联系,学生就没有机会利用已有的`认知结构中相关成份去认识所学数学知识的属性、本质,去感受知识是怎样生成和发展的。有效的互动是需要提供思维空间的,要特别注意所提的问题要有思维性。要从层次目标出发、围绕知识本质设计问题,使学生需要通过思考和探究、讨论和交流来理解所学内容。这既用于学生学习新知,也有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除此以外,还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1、加强数数,帮助学生体会和认识数的实际意义。在认识三十、六十时,可以让学生借助直观十个十个地数十、二十、三十……,分别认识3个十是三十、6个十是六十;学生数数时,不能仅拿出五十、七十,“举起来看一看”,应该要求数出五十、七十放在桌面上,每次都让学生数一数十、二十、三十……,并追问为什么是五十、七十,并在此基础上概括出“几个十是几十”。

  2、认识数位的活动再适当加强一些。应该说通过数数生成“百位”的方式是好的。但可以加强一些。在十位上数满10颗(即数到一百)时,不要采用直接说明的方法揭示数位,可以让学生思考:十位上满10颗是一百,要怎么拨?前一位就是什么数位?再根据学生的思考拨珠、揭示“百位”。这样学生不仅了解右边起第三位为什么是百位,还可以体会十进制计数法,体会由于数数的需要产生了新的数位。

  3、写数、读数应主要让学生自己完成。对于整十数,学生已经有了写、读10.20的经验,不必用问答式的方式由老师自己板书写数。究竟怎样做呢?我认为:一是可以在计数器上分别拨出四十、八十、一百,让学生自己尝试写出来,再交流怎样写的,获得整十数的写法。二是写数后应该让学生读数,认数不读数是不行的。可以在写数后,要求学生把写出的数读一读,说说为什么这样读。三是适当归纳整十数的写法和读法,使学生明确:几十就在十位上写几,个位上没有单位直接写0;十位是几就读几十,个位上0不读。这是以后千以内数、万以内数和多位数读写的直接基础。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数学下册教学反思04-22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04-07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04-01

一年级下册数学的教学反思04-16

数学下册观察物体教学反思03-14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统计》05-01

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10-15

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10-10

一年级下册数学单元教学反思03-18

(精选)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