摇篮曲教学反思

时间:2023-12-05 07:09:11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摇篮曲教学反思

  身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写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那么什么样的教学反思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摇篮曲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摇篮曲教学反思

摇篮曲教学反思1

  四年级的家长开放日,我又有幸参与了。本节课教孩子们学唱了舒伯特的《摇篮曲》,他们深情地演唱,说明这节课上的还是比较成功。

  一、清唱导入,激发兴趣。

  老师声情并茂的演唱,可以较好地激发学生的演唱欲望,并引导学生对本节课所学内容作大体了解。因学唱摇篮曲,所以我就清唱了我国东北民歌和勃拉姆斯的摇篮曲,从而让孩子们知道: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摇篮曲音乐风格的不同。接着聆听舒伯特的《摇篮曲》,进入本首歌曲的学唱。

  二、音乐家生平,铸造品格。

  一首歌曲的流传,都包含着一个感人的故事,所以我首先向学生们介绍音乐家舒伯特的生平和这首歌曲的.创作背景,引导学生学习舒伯特不畏艰难,坚持创作的精神,培养他们在将来的生活和学习道路上,像舒伯特一样,不怕困难,坚定信念,勇往直前。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用心聆听,细心观察为以后的创作积累素材。

  三、模唱-永恒的主题。

  演唱歌曲是每节课上必须进行的教学环节。这首歌,孩子们很快就唱会了,他们跟着伴奏起劲地演唱,歌声嘹亮,但摇篮曲却唱出了进行曲的风格,这时教师的范唱以及学生的模唱至关重要。因此我用柔和和洪亮两种音色范唱歌曲,然后让他们选择适合这首歌曲的声音模唱,伴着碰钟清脆的声音,课堂上终于飘出了柔和的歌声。

摇篮曲教学反思2

  今天我上了艺术欣赏“爱意摇篮曲”。这是一首奥地利作曲家舒伯特的摇篮曲。为了让小班的孩子们来接触这首世界名曲。我利用了建构式课程指导所配置的音乐磁带,磁带的音乐是在摇篮曲上配上了浅显易懂的歌词,课前还让孩子们带好毛绒玩具。

  活动开始前,当我在钢琴上弹奏时摇篮曲,孩子们一下子就安静下来,都靠在自己的小椅子上闭上小眼睛。于是我就问:“你们在干吗呀?”孩子们异口同声地说:“我们在休息。”我又问“为什么要休息呢?”涂婕说:“我听到老师在弹这个音乐,就是要休息了。”杰圣也这样说。原来在小班上学期,为了安定孩子们情绪,或是在课余做小息时,我都会弹上这优美的`摇篮曲,虽然没有对孩子们说出这是一首摇篮曲,但是每当孩子们听到这样的熟悉的音乐,他们都会做出同样的动作:休息!趁势我就引入正题,出示图片——摇篮。提问:这是什么?谁会睡在这里?宝宝睡在摇篮里,谁又会在轻轻要着呢?随着老师和孩子们的一问一答,音乐开始播放,孩子们在优美的音乐声中慢慢“睡着”了,感受《摇篮曲》的柔和与宁静。接着孩子们扮演着爸爸妈妈抱着自己心爱的毛绒玩具随着柔美的摇篮曲一摇一摆地哄宝宝入睡!孩子们用身体动作表达了对音乐的理解。整个活动充满着宁静,温馨,浓浓爱意,何不令人陶醉呢!

  其实,对于小班幼儿来说《爱意摇篮曲》作为她们的学习内容是不错的选择,幼儿可以在欣赏曲子的时候,安定情绪,并且在理解曲子的同时感受妈妈深深的爱,使孩子更加增进与妈妈之间的情感。

摇篮曲教学反思3

  四年级的第六课《摇篮曲》,选编了四首中外著名的摇篮曲,分别是我国已故作曲家贺绿汀的《摇篮曲》,是由大提琴独奏的聆听乐曲;德国作曲家勃拉姆斯的《摇篮曲》,是在古今摇篮曲中颇负盛名的摇篮曲,是由管弦乐演奏的聆听乐曲;奥地利作曲家-“歌曲之王”舒伯特的摇篮曲学唱歌曲以及由汪玲、杨存德作曲的一首学唱歌曲。这四首摇篮曲,可以让学生在聆听和演唱活动中,体验摇篮曲的风格特征,同时感受到妈妈对孩子的那种深深的母爱。

  为了让孩子们更加深入地体验摇篮曲的风格,并用轻柔的声音演唱歌曲,除了让他们唱会教材中的两首学唱歌曲外,我还教他们学唱了勃拉姆斯的.摇篮曲。通过演唱三首不同风格的摇篮曲,孩子们对摇篮曲的风格特征理解更加透彻,而且在声音的把握上也更加准确。看到他们投入的表情,听着他们轻柔的歌声,仿佛世界都安静了,眼前浮现出:柔和的月光,温柔的妈妈,晃动的摇篮以及睡梦中孩子甜甜的微笑…

  另外,我还让他们从三首歌曲中任选一首,唱给妈妈听,然后让妈妈对他们的演唱做出评价再反馈。这样既提高了他们演唱摇篮曲的兴趣,加深了孩子对妈妈的感情,也能够了解学生们在家的音乐表现,为我的课堂管理,提供了较好的素材。

摇篮曲教学反思4

  由于低年级学生具有活泼、好动、较调皮的特点,对于感受和聆听音乐,还处于未知阶段,并且他们的注意力常常容易分散,因此,积极调动学生积极地投入学习、培养他们良好的聆听习惯、使他们感受到音乐的美成了我们最需要关注和解决的问题。通过这堂课的实践,使我有了这样的体会:

  1、教学中,我用优美的语言、音乐和教室环境为学生创设了“宁静的夜晚”的美妙情境。首先聆听音乐,在音乐中让学生进入一个安静优美的氛围。不光是听觉,而且学生跟着音乐“摇”起来,用他们的方式去表现儿时熟悉的感觉。令他们在轻松美好的氛围中顺利参与了音乐活动。然后教师以亲切、动听的语言,情真意切的语感,把学生带入到小的时候,回忆起那甜甜的,温暖的怀抱,抓住这份感觉从学生感兴趣的律动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在优美动听的音乐声中学生轻轻的摇晃身体或者做出自编的动作,感受静静的夜,回忆的翅膀也越飞越远。

  2、多种方式聆听,启发深层体验。音乐艺术离不开听觉,离开了听觉思维,音乐就失去了意义。于是吸引学生去聆听、培养聆听时的习惯、在聆听中启发深层的体验,成了要解决的重点。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聆听是一种很有效的方法,它可以激起学生聆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一些启发性的问题还可能会收到学生们充满创意的回答。还有种方法便是反复聆听,如果每次聆听都没有新的主题和要求的话学生很容易失去兴趣,只有不断挖掘提升才能引发深层的体验,能让学生体会歌曲情绪、速度、旋律等音乐元素,使歌曲学唱变得事半功倍。在本课教学中,我采用多种不同方式的聆听,听音乐回忆、听音乐律动、听教师范唱等等,让学生不仅一直沉浸在安静的“夜”中,让学生怀抱布娃娃做一次小爸爸和小妈妈,使学生情感得到升华,从音乐和语言中感受到甜甜的、温暖的怀抱。

  3、“动情”——筑起师生间的情感连接线。

  音乐课要让孩子动起来--从生理到心理,从内容到形式,从教师的教到学生的学,从教学要求到教学组织--通过一系列充满关爱的教学活动,调动孩子们的学习主动性,使孩子的思维动起来、身体动起来、情感动起来。没有学生思维的活跃、兴趣的投入、精力的倾注、情感的升华和音乐审美经验的形成,就决不是一节优秀的音乐课。因此,唱歌、欣赏,等音乐教学活动一定要强调学生的“动”--“动情”。而“动情”的关键是要找准音乐的动情点,唤起学生对美的感受及对爱的.体验。那么,要使学生动情,先得教师动情。教师要在音乐教学活动中感动学生,就先得感动自己。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处处动情--动情的语态,动情的示范,动情的鼓励……学生只有在充满情感的环境中才能得到深切的情感体验,得到丰富的审美感受。如在本课教学中,通过师生之间动情的对唱,以及学生在优美的音乐声和教师有感情的朗诵中,让师生之间的“情”得以体现,得到升华。孩子们的人格在音乐情感的渗透中,在潜移默化中,得到逐步的提高和完善。

  当然,在本课教学中,也存在一些不足的地方,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慢慢地探索,力求争取做得更好!

摇篮曲教学反思5

  合作交流”是中国古代流传至今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在孔子的《学记》中就有“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的记载。在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合作交流”也成为了音乐课程标准所倡导的学习音乐的重要方式之一。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合作交流”这一学习方式由幕后的零碎操作演变为台前的规模实施。如何合理组织合作交流,防止合作交流流于形式,提高合作交流的质量和效果,成为广大教师关注的'焦点。笔者在音乐教学中运用案例研究方法,对音乐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实施合作交流进行了多轮的教学实践与反思,初步探索了实施的基本规律。

  一、案例

  1.片断之一音乐欣赏课《走近“摇篮曲”》中,我希望在同学们感受、理解了“摇篮曲”之后,能通过“创作”这一形式把自己对摇篮曲的感受和理解表达出来。于是我便设计了这样一个主题请同学们来创作一段近似于“摇篮曲”的旋律,并配上歌词唱一唱。同学们可以自由组合,进行合作创作。但是,虽然在交流时众说纷纭,可在过了10分钟后的交流中,很多同学不知所措,都说不行、不会,而且对这一活动不感兴趣……

  主要问题:感知材料存在复合性,教师要求缺乏引导性。

  策略:合作交流的教育功能利弊探析,教师是音乐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教育学原理告诉我们:任何教学策略都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败,每一种方式都有适用范围,不能用一种方式去代替另一种方式。音乐课堂教学中运用合作交流虽然可以创设一个鼓励儿童探索、发展、测试、讨论、交流和感受音乐的环境,但这~教学策略也存在着花费教学时间过长,“搭车”现象严重的弱点,且易使课堂讨论变得杂乱无章、离题万里,教学效果两极分化。因此在明确实施合作交流利弊的基础上,若要更高效率地发挥合作交流的教育功能,教师必须针对教材、学生的具体情况扬长避短,选择最佳时机,合理组织合作交流,发挥优势功能,才能增强合作交流在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功效。

  2.片断之二(改进设计)我设计的主题为:老师请同学们在规定的10分钟内采用不同的形式来表达心中的“摇篮曲”,如:唱、跳、奏、诵、画、演、创编旋律等。教师提供各类打击乐器、画笔、纸、纱巾、娃娃、摇篮等道具,并采用分组合作讨论。同学们虽然能够自由组合,但我有意识地在每组安排了一个小能手,让他们在组内合作讨论中起一个“带动”的作用。在同学们交流的10分钟里,我到每组了解进展情况,并在“创编旋律组”做一停留:我提醒同学们旋律的创作离不开节拍、节奏、速度的设定,只有在按要求设定好节拍、节奏、速度的基础上,创作出来的旋律才能够达到预定的目的。同学们在我的引导下,很快就创作出一段优美动听的旋律。在10分钟后的成果交流展示中,我发现每组都很有特色,都有出彩的地方,在同学们高质量地完成任务的同时,我发现他们情绪高涨,在表演中充满了自信。在成果展示的同时,我还让每组派一个代表论述设计的构思及方法。同学们通过合作交流,增大了信息量,求知欲得到了充分的满足。同学们通过这堂音乐欣赏课,走近了“摇篮曲”,理解了“摇篮曲”,在喜欢“摇篮曲”的同时,也丰富了其他方面的知识。

  二、反思

  从这两个课例中说明,同一个主题,同样的合作交流,由于教师实施方式不同,同学们的学习态度不同,学习情感不同,其效果也截然不同。这使得笔者对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如何合理组织合作交流有如下感悟:

  学生能否积极地合作交流,能否在合作交流中发表自己的意见,参加交流、讨论甚至争论,直接影响到合作交流的质量和效果。首先,教师要采用多种形式鼓励学生积极地参与合作交流,特别要鼓励学习稍有困难的学生也参与合作交流。其次,教师要为合作交流创设平等、融洽、开放的氛围,让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无拘无束。

摇篮曲教学反思6

  《唱给妈妈的摇篮曲》是一首以母爱为主题的叙事性极强的歌曲,歌曲表现了主人公对妈妈的热爱之情,所以教学中,对学生的情感启发培养尤为重要。

  让学生在歌曲中既得到情感陶冶,也在从中学会如何去爱自己的父母,了解父母的辛苦。我的预设是让学生深刻体会母亲的爱。可以把这种感情放到表现歌曲当中去。首先我给大家欣赏轻柔、优美的《摇篮曲》,然后又说说自己的母亲是怎样爱我们的`。然后又让孩子们联想小时候妈妈的关怀。接着导入歌曲。在教学当中,为了启发学生对妈妈的关爱,对妈妈的深情,我先用多媒体播放FLASH展示妈妈因为在辛苦工作在桌子睡着了的情景。给学生以视觉冲击!接着再播放录音,视觉和听觉的交替的展现,引发学生由表象进入形象思维。在进行教学时要把握歌曲深情、轻柔、宁静的基本情绪,多媒体再次展示:布满星星的夜空,我给妈妈披花袄情境,讲解歌曲中的结束句,虽然只有一个字,是用哼鸣来演唱的,但是简单的一个字,却包含着我们对妈妈深深的感情,因为我们对妈妈的爱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经过画面的展示和老师的启发,学生情弦被拨动了,想象的大门也随之打开,眼前不由自主浮现妈妈工作的辛劳和平时对我们的种种关爱。合理的想象不仅渲染了歌曲的情境,表达了歌曲的情感,而且使学生对歌曲的艺术性、思想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因此,在演唱时,学生能用轻柔的歌声完美地唱出对妈妈的一片挚爱与真情。

摇篮曲教学反思7

  幼儿没有经历就没有经验。可见生活已有经验对幼儿学习的重要性。尤其象音乐欣赏类型这种对小班幼儿而言相对较抽象的内容,更应顾及到他们的已有经验与需要。“摇篮曲”中妈妈与孩子的爱抚、关爱等正是小班幼儿特别需要、印象深刻的生活经验。由于小班的孩子们对父母的依恋很敏感,常常会有孩子想家,想爸爸、妈妈。幼儿认知、情感等都有了一定的积累。因此在活动中老师的引导下,幼儿更能理解音乐性质、乐意表现音乐。在欣赏《摇篮曲》时,他们不仅能用安静柔和的嗓声演唱,而且能用动作表示对娃娃的关心:有的幼儿做拍娃娃的动作;有的幼儿做摇摇篮的动作;还有的幼儿做轻抚娃娃的动作,体现了美好的情感。这种生活经验的自然整合,是活动顺利开展的保障。积极丰富的情感是幼儿终身收益、也是他们当前非常需要满足与发展的内容之一。

  活动中创设了哄宝宝睡觉的场景。通过游戏,满足幼儿各种情感的.需要与发展。如让幼儿扮演妈妈、爸爸。这样在让幼儿充分感受音乐性质的同时,满足了幼儿非常想要模仿成人这类情感的需求。活动给予孩子的并非只是一首能哄宝宝睡觉的摇篮曲,更是一首让每样事物都入睡的舒缓、安静、优美的摇篮曲。这才是摇篮曲欣赏的更高价值。

  不足之处:

  但在引导幼儿创编抱娃娃动作的时候,如果能再给幼儿多一点拓展的机会的话,也许孩子们创编出来的动作也就更加贴近生活了。

  一次活动的成功,并不代表了全部,要让孩子们真正有发展,让孩子们拥有更多“爱”的情感体验和“美”的生活感受、艺术感受,教师有责任在天长日久的日常教学中渗透“爱的教育”,让这种爱的教育价值在孩子们成长的过程中得以潜移默化的延续和升华。

摇篮曲教学反思8

  由于低年级学生具有活泼、好动、较调皮的特点,对于感受和聆听音乐,还处于未知阶段,并且他们的注意力常常容易分散,因此,积极调动学生积极地投入学习、培养他们良好的聆听习惯、使他们感受到音乐的美成了我们最需要关注和解决的问题。通过这堂课的实践,使我有了这样的体会:

  1、教学中,我用优美的语言、音乐和教室环境为学生创设了“宁静的夜晚”的美妙情境。首先聆听音乐,在音乐中让学生进入一个安静优美的氛围。不光是听觉,而且学生跟着音乐“摇”起来,用他们的方式去表现儿时熟悉的感觉。令他们在轻松美好的氛围中顺利参与了音乐活动。然后教师以亲切、动听的语言,情真意切的语感,把学生带入到小的时候,回忆起那甜甜的,温暖的怀抱,抓住这份感觉从学生感兴趣的律动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在优美动听的音乐声中学生轻轻的摇晃身体或者做出自编的动作,感受静静的夜,回忆的翅膀也越飞越远。

  2、多种方式聆听,启发深层体验。音乐艺术离不开听觉,离开了听觉思维,音乐就失去了意义。于是吸引学生去聆听、培养聆听时的习惯、在聆听中启发深层的体验,成了要解决的重点。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聆听是一种很有效的方法,它可以激起学生聆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一些启发性的问题还可能会收到学生们充满创意的回答。还有种方法便是反复聆听,如果每次聆听都没有新的主题和要求的话学生很容易失去兴趣,只有不断挖掘提升才能引发深层的体验,能让学生体会歌曲情绪、速度、旋律等音乐元素,使歌曲学唱变得事半功倍。在本课教学中,我采用多种不同方式的聆听,听音乐回忆、听音乐律动、听教师范唱等等,让学生不仅一直沉浸在安静的“夜”中,让学生怀抱布娃娃做一次小爸爸和小妈妈,使学生情感得到升华,从音乐和语言中感受到甜甜的、温暖的`怀抱。

  3、“动情”——筑起师生间的情感连接线。

  音乐课要让孩子动起来--从生理到心理,从内容到形式,从教师的教到学生的学,从教学要求到教学组织--通过一系列充满关爱的教学活动,调动孩子们的学习主动性,使孩子的思维动起来、身体动起来、情感动起来。没有学生思维的活跃、兴趣的投入、精力的倾注、情感的升华和音乐审美经验的形成,就决不是一节优秀的音乐课。因此,唱歌、欣赏,等音乐教学活动一定要强调学生的“动”--“动情”。而“动情”的关键是要找准音乐的动情点,唤起学生对美的感受及对爱的体验。那么,要使学生动情,先得教师动情。教师要在音乐教学活动中感动学生,就先得感动自己。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处处动情--动情的语态,动情的示范,动情的鼓励……学生只有在充满情感的环境中才能得到深切的情感体验,得到丰富的审美感受。如在本课教学中,通过师生之间动情的对唱,以及学生在优美的音乐声和教师有感情的朗诵中,让师生之间的“情”得以体现,得到升华。孩子们的人格在音乐情感的渗透中,在潜移默化中,得到逐步的提高和完善。

  当然,在本课教学中,也存在一些不足的地方,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慢慢地探索,力求争取做得更好!

摇篮曲教学反思9

  《唱给妈妈的摇篮曲》是一首曲调深情、优美,歌词富有童趣的儿童歌曲。歌曲生动地表达了孩子对妈妈那种浓浓的、真挚的爱意。现在根据本课的教学思路和教学设计,结合课堂教学情况谈谈我的教学反思。

  在设计本课教学环节时,我以《新课程改革标准》的理念为原则,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基点,让学生通过感受、模仿、体验、实践等一系列的音乐活动进行学习,从而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审美、感受及创编能力。

  在整节课中,浓浓的母子、母女情这一主题始终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通过音乐的感受和体验,对歌词中关键词的模仿,再加上看照片、送祝福等音乐活动的实践,来体验小朋友们爱妈妈的真挚情感,较好地完成了本课的教学内容并达到了设计的教学目标。我认为在课堂上,自己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得比较好:

  一、以情动人、以情促学

  《音乐课程标准》指出:以音乐审美为核心是音乐教育中最基本的理念。要理解音乐作品的思想内容,就要把握住它的情感性和形象性,而要把握音乐中的情绪和形象,则必须通过学生自己的音乐实践来感受和体验才能获得,这个过程就是音乐审美体验的过程。因此,整课以浓浓的母子、母女情贯穿始终,注重以情动人、以情促学。例如:

  (1)我的开课是以一个学生写日记的形式来表达孩子对妈妈的喜爱;

  (2)引导学生通过对“轻轻走上前”和“我把灯熄了”等动作的模仿,唱出歌中小朋友给妈妈熄灯、害怕打扰妈妈的心情;

  (3)通过播放班里小朋友和妈妈平时在一起生活、学习、游戏的照片,为妈妈送上一句最甜蜜的话语等活动,激发学生心中对妈妈浓浓的.爱意并升华母子、母女之间的感情。学生通过老师一系列的教学手段,他们从不会唱歌曲到会唱再到能有感情地演唱、表演歌曲,演唱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对妈妈的情感得到了升华。

  最让我惊喜的是下课后还有三个小朋友跑到我的面前,对我说:“老师,我最爱我的妈妈了!”一句轻轻的话语甜进了我的心坎里,也让我对自己的教学效果充满了自信!

  二、关注全体学生,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是一个领路人。我在教学中努力追求人性化、个性化的音乐教学,尽可能地变教师的“指令性”为学生的“选择性”,让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例如:我在教授学生学习歌词时,问:“你觉得歌词中哪里最能表现孩子对妈妈的爱呢?”,他们有的说是“给妈妈披上小花袄”这一句,有的说是“亲爱的妈妈呀”等,通过这样自由选择乐句并指导有感情地练读后,他们比原来更熟练、更富有感情了。设计创编演唱形式时,让学生以自主设计——自主编排——阐述意图——展示的形式进行。结果,有的学生运用了独唱、对唱的形式,更让我意想不到的是,他们还设计出了轮唱、领唱加齐唱的演唱形式,真是五花八门,让我惊喜连连。学生就是在这样宽松、自由、愉悦的学习氛围中无所顾忌地发表自己的见解,思维能力得到了拓展,创编能力得到了提高。同时,我还关注学生学的过程,既关注整体,又关注个别,进行有效的教学。例如:我让学生跟着我随音乐拍四二拍的节拍,感受歌曲的旋律时,有个别学生没有跟着拍,我走到他跟前,用我的表情、我的动作告诉他:“来,和我一起拍”,学生在我的带领下都拍起了他们的小手。

  三、以评激趣,互评互学

  评价作为一项活动,存在于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中,它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因此,评价的机制、评价的形式和评价的方法就尤为重要。适当、巧妙的评价能激励、教育学生,自评、互评、他评的评价手段,能促进学生共同发展。这一节课,我主要以《课程改革标准》的理念为原则,积极围绕着学生发展性评价为核心,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无论是我和学生之间,还是学生和学生之间的评价,我都有针对性的以不同类型、不同手段及形式来激发学生积极评价、学会评价。例如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我时刻注意学生的每一次发言,对学生的表现给予了不同层次的评价,制作了小红花作为奖品,大大鼓励了学生,关注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其次,我还在教学中注重了把学生的自评、他评、互评作为评价的重点,让学生自己说出对自己、对他人的想法。特别是在创编环节中,给予了学生最宽松、和谐、团结的评价空间,学生能畅所欲言,体现了评价的民主性。结果,有的孩子会说:“我觉得他们设计得很好!”,有的则说:“我觉得小朋友表演得最好,歌声很好听!”,还有的却说:“那个同学,他唱得不够大声,如果能再大声些就更好了。”等等,这样通过评比、奖励的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自评、同学评、老师评的评价手段,让孩子们知道自己的优点与不足,促进自己的学习,让他们更加爱上音乐课,更喜欢、更有信心地表现自己。

  课上完后,我感到自己在教学中还有遗憾之处,比如一些学生不能够熟练地演唱这首歌、动作创编有些单一等,虽然我关注到了,但是一节课的时间有限,还要关注到整体,所以不能在某个环节停留太多的时间。尽管如此,我仍然觉得课已停——意尤存!相信经过后续教学,孩子们一定会唱得越来越熟练,越来越有感情。

摇篮曲教学反思10

  通过教学歌曲《摇篮曲》,使我感触颇深。他又一次使我深刻的体会到音乐教学成功的关键在于整个的教学过程能够将学生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解放出来,给学生以最大的空间感受、体验、想象和表现的机会,从而能够更充分的展示他们的才华,挖掘潜力、释放情感、体验成功。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创设了一种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并特别关注学生的情感,从谈话中、表扬中、活动中充分让学生说、唱、想象和创造,让孩子们体会到学习音乐的快乐,感受到音乐的魅力和成功的喜悦。新《标准》中提到:音乐课的全部教学活动应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音乐活动的参与放在重要位置。本节课教师就特别注重学生的发展,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让每个学生都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听,是感知与理解音乐的前提条件,也是艺术实践最重要的过程,因而要从听入手,让学生感受音乐的情绪、熟悉音乐的'旋律,再引导学生从歌词中感受歌曲的情感,通过想象和模仿感受歌曲所反映的生活。最后通过学生的感知,引导学生从唱、伴奏和创造等方面来表现音乐的美。所以,从课的开始到结束,听始终贯穿于教学之中。

  学生的想象力丰富,他们投入地学习、专注地思考、动情地回答,非常感动。在这一课里,我从情感体验入手,引领学生尽快入境。在此基础上,有了一定的感情积累,再引导学生通过对乐曲情感的把握,通过自主参与的方式,使学生轻易地掌握了歌曲的难点,理解了歌曲的意境。通过学唱歌曲,感受到了乐曲理不清,斩不断的母爱之情。而这种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选择的新的教学模式,也正体现了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新的教学理念。课堂中我力求对学生表现出了应有的热情和宽容,营造一个平等、民主、和谐的母爱关系,扩大了学生的音乐视野。

摇篮曲教学反思11

  《唱给妈妈的摇篮曲》是一首以母爱为主题的叙事性极强的歌曲,歌曲表现了主人公对妈妈的热爱之情,所以教学中,对学生的情感启发培养尤为重要。让学生在歌曲中既得到情感陶冶,也在从中学会如何去爱自己的父母,了解父母的辛苦。

  我的预设是让学生深刻体会母亲的爱。可以把这种感情放到表现歌曲当中去。总体来看整节课完成是比较好。首先我给大家欣赏妈妈唱给孩子的一首轻柔、优美的《摇篮曲》来体现出妈妈对孩子的爱,然后以孩子用歌声来表达感谢妈妈的爱,引出一首唱给《妈妈的摇篮曲》来导入歌曲。

  在教唱歌曲的.过程中,我引导学生听歌曲并说出歌曲的情绪,声音,速度,在进行教学时把握歌曲深情、轻柔、宁静的基本情绪,启发学生仿佛妈妈就在你的面前。合理的想象是这节课的亮点所在。

摇篮曲教学反思12

  《音乐课程标准》要求中学生通过音乐学习和音乐鉴赏等各种有效的途径和方式,引导学生走进音乐,在亲身参与音乐活动的过程中喜爱音乐;通过学习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时代的作品,感知音乐中的民族风格和情感,了解不同民族的音乐传统;启发学生在积极体验的状态下,充分展开想象;保护和鼓励学生在音乐体验中的独立见解。

  1、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不单单以学会歌曲为最终的目标,而是通过音乐聆听、不同风格《摇篮曲》的欣赏、分组讨论等方式,启发和鼓励学生走进音乐,获得音乐审美体验,通过音乐艺术实践,增强学生音乐表现的自信心,培养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掌握了6/8拍子的意义,引导学生从唱、伴奏和创造等方面来表现音乐的美。从情感体验入手,引领学生尽快入境。通过学唱歌曲,感受到了乐曲理不清,斩不断的母爱之情。而这种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选择的新的教学模式,也正体现了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新的教学理念。课堂中我力求对学生表现出了应有的热情和宽容,营造一个平等、民主、和谐的母爱关系,扩大了学生的音乐视野。

  不足之处:忽略了要给全体学生展示的机会,并且在学会歌曲后要让学生用不同的方式多表现歌曲,那样会更完善。

摇篮曲教学反思13

  通过教学歌曲《摇篮曲》,使我感触颇深。他又一次使我深刻的体会到音乐教学成功的关键在于整个的教学过程能够将学生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解放出来,给学生以最大的空间感受、体验、想象和表现的机会,从而能够更充分的展示他们的才华,挖掘潜力、释放情感、体验成功。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创设了一种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并特别关注学生的情感,从谈话中、表扬中、活动中充分让学生说、唱、想象和创造,让孩子们体会到学习音乐的快乐,感受到音乐的魅力和成功的喜悦。新《标准》中提到:音乐课的全部教学活动应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音乐活动的参与放在重要位置。本节课教师就特别注重学生的发展,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让每个学生都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听,是感知与理解音乐的`前提条件,也是艺术实践最重要的过程,因而要从听入手,让学生感受音乐的情绪、熟悉音乐的旋律,再引导学生从歌词中感受歌曲的情感,通过想象和模仿感受歌曲所反映的生活。最后通过学生的感知,引导学生从唱、伴奏和创造等方面来表现音乐的美。所以,从课的开始到结束,听始终贯穿于教学之中。

  学生的想象力丰富,他们投入地学习、专注地思考、动情地回答,非常感动。在这一课里,我从情感体验入手,引领学生尽快入境。在此基础上,有了一定的感情积累,再引导学生通过对乐曲情感的把握,通过自主参与的方式,使学生轻易地掌握了歌曲的难点,理解了歌曲的意境。通过学唱歌曲,感受到了乐曲理不清,斩不断的母爱之情。而这种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选择的新的教学模式,也正体现了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新的教学理念。课堂中我力求对学生表现出了应有的热情和宽容,营造一个平等、民主、和谐的母爱关系,扩大了学生的音乐视野。

  本教学活动中,基本实施程序是:

  利用音乐渲染、语言描绘、多媒体展示等,创设情景――学生听音乐、唱歌、表演等,参与活动――学生领悟母子情深,情感体验内化。

  运用音乐、语言、多媒体等,创设生动的情景,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对学生进行个性的陶冶和人格的培养,提高学生的自主精神和合作精神,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摇篮曲教学反思14

  《唱给妈妈的摇篮曲》由四个乐句构成,曲调优美、抒情。歌词寓意深刻,它通过一个平日的生活侧面,生动地描绘了孩子对妈妈的一片深情和孝顺之心。

  为了充分表达孩子对妈妈的深爱之情,上节课学会歌曲后我就布置了一项实践活动--回去后,把《唱给妈妈的摇篮曲》唱给妈妈听,并让妈妈做评价,这节课反馈。孩子们都非常认真地完成了活动,反馈也不错。有的妈妈说:唱得不错,还需努力;有的还说:听过孩子唱给我的`歌,非常感动,孩子懂事了,真的长大了。有的家长听了孩子唱的歌后,都留下了眼泪。到这里,这个环节应该结束了,这时一个孩子小声地问了一句:“老师,你给你妈妈唱这首歌听了吗?”我一下愣住了,教室里也安静极了,当我回过神后,赶紧回答说:“我很幸运,我的老母亲已经93岁的高龄了,本周末回老家我也把这首歌唱给她老人家听”。话音刚落,孩子们不约而同的鼓起掌来,掌声刚停,又有一个孩子问:“老师,是不是你经常唱歌给你妈妈听,所以她才这么高寿啊”!我连忙点头说:“是,是,是”!这时,我的心跳加速,脸颊发热,我真的愧对我的老母亲和学生们对我的期盼。

  课下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是啊,我工作快30年了,从来没有唱歌给我的父母亲听过,老父亲是听不到了,但我有机会唱给老母亲听。感谢孩子们的提醒,我也能够为我的妈妈唱首歌。

摇篮曲教学反思15

  音乐欣赏中学生的参与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我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谈谈音乐欣赏教学的体会:

  音乐教育家卡巴列夫斯基说“激发孩子对音乐的兴趣就是把音乐美的魅力传送给他们的必要的先决条件”。一节课的教学效果与学生的心理状态有着密切的关系,生动有趣,引人入胜的教学,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求知兴趣,也能促进学生深入思考,使学生自始至终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和旺盛的经历参与活动。兴趣,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能推动学生不懈的学习。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激发兴趣的导入法很多:故事法、游戏法、提问法、讨论法等,但要根据课题,做到新颖别致,丰富多彩,运用的好,会使学生产生获取知识的欲望。而我在欣赏课摇篮曲中,就先用讲故事的.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再让他们能用心去听赏音乐《唱给妈妈的摇篮曲》,感受音乐,并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中去。

  音乐是听觉艺术,在教学过程中,每个环节都离不开听。而音乐欣赏是培养学生提高感受、理解、鉴赏音乐的能力,发展学生想象力以及丰富情感,陶冶情操的重要途径。它是整个音乐教学的核心。因此,我用不同形式让学生去欣赏这首乐曲。初听、复听、再分段欣赏、最后完整欣赏。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整首乐曲的情绪。

  音乐欣赏是一种审美活动,用音乐本身的力量使欣赏者置身于音响的天地之中。通过教学能有效的培养学生的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促进学生品德、智力、审美能力的全面发展。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去编故事、演故事!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学生们也非常愿意的去想去做!整堂课在此达到了高潮!也只有以学生为审美主体让学生参与音乐欣赏活动中去,也就是要求学生在欣赏活动中充分发挥音乐的审美功能---音乐审美知觉力和音乐审美判断能力,更好的完成音乐的感知情感体验,想象联想、理解认识等活动。

  而“动”是欣赏作品的一种表现。音乐的律动和节奏都体现了一定的流动性。在教学中,我抓住学生好动的特点,把欣赏音乐与表演相结合感受和表现乐曲的情绪和内涵。在欣赏乐曲《唱给妈妈的摇篮曲》时,我让学生感受欢快的情绪,并将这种情绪通过动作的形式进行创编来表现出来。

  上述几点只是自己在音乐欣赏教学中的一些体会,参与的方法还有许多,有待通过以后的教学工作不断的总结,探索。

【摇篮曲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摇篮曲教学反思05-14

摇篮曲说课稿03-15

唱给妈妈的摇篮曲说课稿07-19

摇篮曲说课稿11篇05-09

教学教学反思03-22

秋天反思教学反思03-04

比的教学反思12-19

教学的反思12-11

教学反思0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