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花教学反思

时间:2024-04-12 17:13:52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荷花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教学过程中的很多讲课技巧,那么优秀的教学反思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荷花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荷花教学反思

荷花教学反思1

  当新课标的春风吹遍大江南北时,我们的理念在冲击,思维在碰撞,观念在更新,方式在变化。然而,新的教育理念只要外化为为教育行为,才能实现其价值。在教学《荷花》这篇课文时,我首先从优化教学过程做起:

  一、教材处理的灵活性

  新课标要求教师把“以教论学”,转变为“以学论教”,教材只是例子,引子的体现。因此,在设计《荷花》一课时,我打破传统,改变由教师一步一个脚印地带领学生进知识迷宫的方式,抛出一个:“作者是

  地看荷花为学生整体感知的总方向标,让他们按自己的感悟,自己的体会,去寻找属于自己感受,有的说,作者是入迷地看荷花;有的说,作者是津津有味地看荷花;还有的说,他是全神贯注地看荷花。一个个言之有理,言之有序。

  二、教学过程的开放性

  开放性和创新性是课改的灵魂所在。其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改变原来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是语文这门课的亮点。在教学《荷花》的整堂课中,我从解放孩子的手脚开始,让他们一个又一个地来“挨挨挤挤。”生动形象地理解荷叶“挨挨挤挤,”感悟荷花的兴旺茂盛,也就水到渠成;接着,解放孩子的大脑,那是一个很有深度的说话训练: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地长出来,他们仿佛想。再者,解放孩子的嘴巴。课快结束时,我给学生设计了一个“真情表白”的机会,果然,秒语连珠,好戏连连:“荷花,你可以当世界名模了!”“荷花,我真想摘一朵,送给我最亲爱的朋友。”“你的美丽让我陶醉啊,荷花!”

  三、教学方式的自主性

  自主是语文新课标的关键词,只有当我们把学生看作充满智慧、潜能各具特色的鲜活生命体,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才能真正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探索。在课堂中,我极力营造民主平等、宽松自主的气氛,给学生充分的板书权,让他们上台自由的书写;给学生充分的`自由权,让他们在观看荷花图时,可以交头接耳,指指点点;给学生充分的交流权,让他们为“参战”队员的热情鼓励、助威呐喊,给学生充分的表现权;让他们各尽其能,有目的地读,有思维地读,有个性地读,有创造地读。

  四、教学评价的多样性

  评价工作是课改中不可缺少的环节,表扬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手段,也是教育思想的具体表现。孩子人小,阅历也浅,容易产生畏难情绪,这也是事实。因此,我在课堂中,时而摸摸学生孩子的脑袋,时而捏捏孩子的小鼻子,时而与他们友好地握手,更多是运用真诚、热情、幽默的语言赞美他们,鼓励他们,启发他们。如:“你真棒!”“你能勇敢地举手就是英雄。”“别紧张,再试一试!”

  沐浴在课改的春风中,新课标给课堂教学带来无限生机与活力。作为一名语文一线教师,有责任,也有义务大胆实践、敢于创新,积极主动地去探索,让一批批具有创新精神、创新素质的新世纪人才脱因颖而出。

荷花教学反思2

  在互动式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教师与文本、学生与文本、教师与环境、学生与环境之间都存在信息交流和相互作用,因而使整个课堂教学呈现出组织性、非确定性,成为一个复杂的、非线性的开放系统。如果这样来认识和实施教学,整个过程就会生动活泼,充满活力,从而远离单调、沉闷和程式化。

  本文仅就以现代作家孙犁的《荷花淀》一课为例(课堂实录节选),着重探讨课堂中如何互动。

  首先,导入新课有实感,激发学生的互动欲。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新颖独到的导课可以吸引学生的思维的方向,可以调动学生的求知渴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之时,应充分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知识积淀和生活阅历,激发起他们心中最敏感的那根神经,这样就给以后的课堂互动提供了基础。

  [教学案例实录]:

  师:同学们,提起战争,我们首先想到的是炮火纷飞,硝烟弥漫的战场,是尸横遍野.血流成河的恐惧。读了作家孙犁的小说《荷花淀》,他笔下的战争是什么样子的,《荷花淀》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学生谈初读感受。

  生甲:景色真美。那生长着茂密芦苇的无边无际的白洋淀,尤其是那飘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的荷花淀真令人神往。

  生乙:除了景美,人更美。那群白洋淀的青年妇女们,水生嫂们,温柔多情,太可爱了。

  师:很好,看来《荷花淀》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印象。有的同学读出了景美、人美,有的同学读出了人情美、人性美;还有的同学读出了人物对话的语言美。孙犁的小说真是别有风味啊!

  (以问题的形式导入新课,激发了学生想象力。因为在他们的心中,战争是残酷的。这是他们的正常思维,而教师的导课中传达出了本文对战争的描写与我们的常规想象不一样,这样就水到渠成地引导学生带着好奇心去习读课文。)

  其次,教学活动有发散,鼓动学生的互动欲。

  课堂教学是整个教学活动的核心。学生课堂对知识的接受是被动还是主动,完全取决于课堂的驾驭者、课堂的“导演”──教师。过去的教学,课堂上老师是“主演”,只是一味的讲,完全是“填鸭式”的,要改变这种被动的教学模式,只有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翁”,促进学生的发散思维,鼓动学生说,自主地说,大胆地说。

  [教学案例实录]:

  (一)比较阅读

  (改写原文对话,比较阅读)

  女人低着头说:“你总是很积极的。”

  女人低着头说:“就你积极。”

  师:能用老师改写的句子换掉原文中水生嫂说的话吗?

  生:不行!

  师:为什么不行?

  生:“就你积极”是责备水生的,不符合水生嫂这个人物的性格。

  师:水生嫂的性格是什么呢?

  生:多情,舍不得丈夫离开自己,但不拖丈夫后腿。

  师:分析得好!言为心生,人物的语言一定要符合人物的个性特征,要能表现人物内心细腻的心理活动。“你总是很积极的”这句话明责备,实赞美,埋怨之中带几分自豪的感情。

  (教师在驾驭课堂时,运用了常规的“语言替换法”。这样,一方面使学生体会了作家对语言的锤炼;另一方面,学生在比较中容易发言,说出自己的所想,可谓是“一箭双雕”,既学习了知识,又活跃了课堂的互动气氛。)

  (二)合作探究

  (对“助夫杀敌”一节,学生自主学习,然后,讨论,争论。)

  以下是课堂讨论的问题,现录下。

  1、“撅着小嘴”的是谁?

  生:是新媳妇。年轻,尚未成熟,委屈。

  2、“啊,好像我们给他们丢了什么人似的。”这是谁讲的?

  生:是“心直口快”的那位,因为她说出这句话就感觉失言了,大家也笑了。

  3、附带一下人物的情态。后面写到妇女们的生气。她们为何生气?

  生:丈夫爱搭不理,一个不大声吆喝,说她们是“落后分子”。

  4、水生们真的生气吗?

  生:没有。文中有水生(及其他青年)吆喝“出来吧,你们!”――课文注解是“好像很生气”。“扔饼干”细节表明他不是真生气。他是装的,妻子来看他,他觉得路上危险,也有些害羞,丢人。

  (教师运用“问题导引法”组织课堂,有的放矢,学生便于回答,也乐于回答,很好地配合了教学,体现了课堂的“主人翁”角色。)

  (三)授之以渔

  (组织学生分角色朗读“夫妻话别”一节,体会水生嫂的形象特点)

  在教学的过程中,笔者先以水生嫂勤劳善良的特点为例,引导学生阅读相关语段,体会她的这个性格特点。对于后两个特点,就完全交给了学生,让学生按照刚才的分析方法去归纳、提炼。即使学生的归纳与标准的`表述有差距,我采取了存疑的态度,然后把标准的表述写出来,让学生比较二者的优劣,这样就充分地尊重了学生的“自尊心”,保护了学生发言的积极性。

  (对于课堂中的互动,教师要不时地去捕捉学生思维的闪光点,给学生创造互动的空间。)

  再次,总结扩展有艺术,活跃学生的互动欲。

  如果没有好的总结,就很难调动起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很难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宏观上的认识。艺术的总结就是可以激发学生心中最敏感的神经的东西,可以激活学生思维细胞的东西。所以,艺术的总结是学生知识的回笼,能力的聚焦!

  [教学案例实录]:

  这篇小说仿佛是一篇散文,没有复杂曲折的情节,只是选取了生活的几个场景,来刻画人物性格,表现人物美好的心灵。小说中人物的语言简洁传神,富有特色,表达了主人公细腻的心理活动。

  (这样的总结可以让学生联想到人物语言与人物心理的关系,课后他就会去细细品咂文本的语言,揣摩人物心理,无形当中促进了学生与文本的沟通与交流,达到了与文本的互动。)

  最后,布置作业有探究,诱导学生的互动欲。

  作业是课堂内容的在课外的延伸,它既是衡量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知识传达量和传达度的“标尺”,也是检测学生对文章的理解量与理解度的“砝码”。所以,对作业的设计要考虑到学生课后对文章的探究及学生与文本的互动问题。

  [教学案例实录]:

  作业:散文如少妇,诗歌似少女,读《荷花淀》,就好像品少妇之韵,赏少女之花,使人围裹在诗的氛围之中。那么是哪些因素铸就了这篇小说的“诗化”特色呢?

  对于作业的设计,作为教师应心中有数,应充分考虑到学生课外与文本的互动问题,如果问题设计得太过宽泛,就会使得学生望而却步,失去了问题设计的价值,达不到课外互动的效果;如果设计得过于浅显,课后学生不用翻阅资料或探究就能作答,同样也就失去了问题设计的意义。所以,对于作业地布置,应站在“学生课后与文本互动”的基础上去考虑设计。

  综上所述,互动是“导入新课——教学活动——总结扩展——作业布置”课堂教学环节改革的发展方向之一。笔者仅就此做一点摸索与探究,以起抛砖引玉之效。

荷花教学反思3

  这篇课文主要是培养学生朗读及想象能力的散文诗。诗中描写了圆圆的、绿绿的荷叶。荷叶是小水珠的摇篮,是小蜻蜓的停机坪,是小青蛙的歌台,是小鱼儿的凉伞。在教学时,我主要想通过有感情朗读让学生感受到荷塘的美,感受到夏天的美,以及大自然的美好。进而通过洋溢在课文里的童真、童趣,启迪学生的智慧,激发想象,把这种情感变成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这单元课文的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夏天是美丽的,是多彩的,带给孩子们也是欢乐的。为拉近孩子与荷叶的距离,我为孩子们准备了很多荷叶的图片,给孩子们营造了一个优美的意境。通过看图片,说感受,使孩子们对荷叶有一个直观的认识。随即我又出示了“荷叶圆圆的,绿绿的。”这句话,结合前面的理解和孩子们一起朗读、品味,孩子们都能读出各自的感受。

  综观本堂课,我努力从以下几方面培养孩子的能力:

  一、角色转变,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朗读训练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项语言训练,它既是理解语言的有效手段,也是增强语感,发展语感,学习书面语言的有效途径。根据本文语言优美、内容通俗易懂的特点,我在课堂上贯穿了“以读为主,情感体验”的教学思想。在教学时,我充分利用课件、图片,让孩子们认真观察,通过自由读、想象读、表演读等多种形式的读,在移情心理作用下,孩子们换位感受小水珠、小蜻蜓、小青蛙、小鱼喜欢荷叶的那种高兴的心情,并在朗读中自然流露。

  实践证明,这样做,一方面学生在读中感悟了课文内容,读中体验了思想感情,孩子们从课文学习中感受美、享受美。另一方面,在读中培养了学生的朗读能力和爱读情感,促进了语言能力的发展。

  二、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人的童年时期是培养、发展想象力最佳时期,犹如农事的节气,是不能错过的。这就告诉我们,在教学中,要尽可能利用好教材,积极发掘教材中的“想象点”,让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让思维活跃起来,让知识丰实起来,让个性张扬起来。因此,我及时地给已经在阅读课文中得到许多启示的学生提供展示的机会,引发他们的想象。

  四个小伙伴,我都紧紧抓住“你为什么喜欢小青蛙(小鱼儿、小蜻蜓、小水珠)”相机引导学习为什么他们把荷叶当做歌台、凉伞、停机坪、摇篮。如在感受小水珠在荷叶上的感受时,我配上了摇篮曲,这样引导: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把自己当做小宝宝,想象一下妈妈轻轻摇晃着摇篮,睁开眼睛说说你的滋味你的感觉,想象荷叶为什么是小蜻蜓的停机坪这个情境的创设,让孩子有了可交流的话题,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发展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也沟通了语文与生活的联系。

  三、仿写改编,培养学生的语言扩展。

  低年级课本中有许多优美的儿歌、课文,它们具有鲜明的形象性,可以在学生理解主要内容、写法特点的基础上,让他们进行仿写,展开联想和想象,使其渐渐进入美好的创作佳境。我用小蜻蜓展开透明的翅膀,好像在说 ?,我用荷叶是我的这样深度挖掘课文内容,有利于调动学生和生活积累,发展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也沟通了语文与生活的联系。

  四、换词练习,使课堂充满语文味

  为了使学生更好的深入文本,我采用换词的手法,如为什么说小蜻蜓是立在荷叶上而不是站在荷叶上呢?通过语言、动作引导让学生理解“立”字表示出蜻蜓的轻盈、轻巧。让课堂充满语文味。

  五、课堂充满人文关怀。

  全国特级教师窦桂梅老师曾说过:“教学有三度,即:温度、广度、深度。教师教学的不能太热、也不能太冷。”我非常同意窦老师的说法,教师在教学中情感投入的程度是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效果。因此,在倾听学生回答问题的同时,我一边用心地听,一边作出赏识的评价,还不时地拍拍孩子的肩,摸摸孩子的头,握握孩子的手,把自己完全融入孩子们当中,成为他们的朋友,与他们同喜同乐。反馈有一定的童趣,比如说他们一会是青蛙王子、一会是蜻蜓精灵、一会是小美人鱼。让学生兴高采烈。有了这种情感的'介入,教育如春雨般“无声”地滋润着学生的心灵,陶治着学生的精神,净化着学生的灵魂,使课堂充满人文关怀。

  但是这节课也存在着一些不足:

  其一:教态方面的不足,一堂课下来显得太过激动,声音一直很高,有点喊的感觉,良好的教学语言应该是一起一伏,抑扬顿挫,并不能重复学生的话。

  其二:在教学生成上面,指导的还不是很到位,就比如我让学生学习荷叶是小蝌蚪是什么?我是让学生单纯的凭想象来说,应该配上图画让孩子看图说,这样才符合小孩子的认知规律。拓展这一块应该由教材到模仿教材到跳出教材的形式,体现层次上的递进。

  其三:反馈的语言要多样,要有童趣,而且中肯。周南沙老师、张老师,张老师反复和我说反馈要有针对性,要顺着学生的话来。反馈是最能反应一个老师教学功底的地方,我应该平时多听好课,多看书,多积累。

  其四:在最后一个环节,我是让学生分小组背诵。应该在背之前先读一遍。整堂课下要多读全文,由段再到全文。要有一个整体性。

  这堂课我花了不少精力来准备,我特别感谢周南沙老师对我的指导,以及张老师、黄老师和我们办公室的其他老师对我们的指导和支持。我们办公室有7位年轻老师要比赛,在这段最有压力的日子里我们相互在一起磨课,相互鼓励,相互帮助。让我感到团队像绳一样的凝聚力。语文课堂要无时无刻的浸润着语文味,我要做到这点还要多修炼。多看好书,多听好课。

荷花教学反思4

  《荷花》一文,是小语六册第四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课文对荷花的清香、形状、姿态等做了细仔的描写,又用侧笔通过作者美丽的遐想,进一步表现荷花随风摇曳的动态美。在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首先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情境是课堂教学组成中的重要一环,也就是说,组织教学是一种艺术,要搞好教学,教师就必须关注全体学生,注意信息反馈,要有驾驭整个课堂教学的能力。教师必须把握学生的注意力和情感,努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产生愉悦的心境,把学生带进教学佳境之中。在齐读课题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看过荷花吗?请你用一个词来形容自己看过的荷花。”(亭亭玉立的荷花、婀娜多姿的荷花、千姿百态的荷花……)学生答后,趁势用课件播放出生机勃勃的一池白荷花。动听的音乐,美丽的画面,很快把学生的心给牵住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一下子被激发起来了。在此基础上,我说:“同学们,你们想去欣赏那美丽的荷花开满池塘时的情景吗?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荷花》一文,共同去公园感受那荷花的美丽吧!”然后,我让学生聆听课文的配乐朗读,初步感受美的意境。接着,我放手让学生自读课文。为让学生品味美的意境,读出文章的韵味,我借助多媒体演示“微风吹来,荷花随风舞蹈,蜻蜓飞来,小鱼游过去的情景。”让学生一边看画面,一边想象自己融入荷花池中,会和蜻蜓,小鱼说些什么,还会有哪些小动物来和“我”作伴?这样教学,学生就会入情入境,内心不断掀起情感的波澜,与课文产生共鸣。学生在兴趣盎然中,理解课文,感悟语言文字。

  其次,引导学生感悟语言美。

  叶圣陶先生一向重视语文课中的美读。他指出:“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这无非如孟子所说的“以意逆志”,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心灵相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得收获。荷花这篇课文运用美读法教学,非常适合。在学生充分诵读,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引入:我是这样看荷花的,作者又是怎样看荷花的呢?请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第二自然段的课文。边读边想,你觉得这段话中哪个句子写得特别美?再说说你对这个句子的体会。学生自读课文,潜心品读美的语言。通过这一环节的教学,学生基本都能熟读成诵,感悟优美的语言。

  最后,为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重要的是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乐于想象是儿童的天性,学生的学习也总是伴随着想象。在本文中有三处想象的训练点:

  (一)、想象白荷花冒出来干什么?

  (二)、看图想象白荷花有哪些动人的姿态?

  (三)、第4自然段末尾的省略号省略了什么?

  为了诱发学生的想象力,我展示动人的画面,让学生大胆想象白荷花的不同姿态,感受白荷花旺盛的生命力。课件动画的设计,不仅刺激着学生的视觉,还丰富了学生的语言,激发了情趣,活跃了思维,发展了智力。

荷花教学反思5

  《荷花》是一篇状物写景的散文,生动细腻地描写了公园里一池美丽多姿的荷花和“我”观赏荷花时的细腻、真切的感受,抒发了作者对荷花、对大自然的热爱与赞美之情。我在教学时围绕“初闻花香──再赏花姿──幻化荷花”的思路,引导学生品读、感悟。我在课中,力求让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出来,几乎所有的问题都让学生思考,讨论来解决,学习任务由学生自己去完成。如荷花美在哪里,怎么读出荷叶的美来,写荷叶与写荷花之间的关系等等,学生的积极性,自主学习的`主动性虽然也调动了起来,可就是不能达到预设的目标。因此,我在反思,是不是我的引导缺乏技巧,还是学生的语言显得贫乏?与大师于永正老先生的课堂比起来,我的学生感悟总是的浅了许多。我在不断实践和总结,现在有了一点收获,学生的积累显得贫乏,因而课堂语言的表达也就显得贫乏。而且学生的积累有了,但是学生的迁移不够。因而要将阅读充盈于整个语文教学,加强学生的积累和学会运用。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过:“我一千次的确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智力发展……教育,如果没有美,没有艺术,那是不可思议的。”优秀的文章都符合美的规律,语文教学中应创设情境,寓教于乐,寓教于美中,实现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的和谐统一,让学生借助美文,走入美的境界,与文章共鸣,与人物共乐。在听说读写训练中陶冶感染,潜移默化的受到审美教育,逐步提高自己的审美水平。让学生知道哪是美的,为什么是美的,如何去欣赏美,如何去创造美,这才是我们所要达到的真实目的。而不是“同学们,你们看作者写的多美啊,我们美美的读一读吧!”学生知道了它们是美的,可是到底美在哪里,它们为什么是美的,学生似懂非懂,甚至机械地人云亦云,这样学生的审美水平何以得到有效提高?在教学中,我们注重了总结和概括,却不能将概括和总结再具体化,使我们的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脱节————作文中反复强调描写、叙述要具体生动,可是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利用了大量的时间不断地要求学生“概括一下这段或者这几段讲的什么”,讲的什么固然重要,可是具体的描写却忽略不计了。以至于学生对如何是具体、如何做到具体显得非常茫然,困惑。

荷花教学反思6

  作者叶圣陶先生在《荷花》这篇精读课文描写了夏日清晨一池荷花的美丽姿态,以及作者欣赏荷花时的美好感受。课文按照“闻到清香—观察形状—欣赏姿势—展开想象—回到现实”的过程,思路非常清晰。

  精准的用词、生动的描写,是文章精妙之处。执教中,我紧紧围绕“如果把眼前的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这个概括一池荷花之美的句子,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去课文中寻找体现荷花之美的语句,并通过品读、批注、交流,感情朗读等学习形式,去积累语言,感悟课文语言的的精妙。在讲课的过程中,结合学生的品悟,顺学而导,主要交流了两组语句。

  语句一:“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这个句子哪个字用得好?好在哪?引导学生通过观赏图片、朗读去感知感悟。“冒”在这里是形容在一片绿色的荷叶中,白荷花高高突显出来的`意思,形象地写出了白荷花的艳丽夺目,蓬勃生长的样子。

  语组二:“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儿全都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这三句话写出了荷花的几种姿态?哪些词、字深深地打动了你,让你感受到了荷花的美?引导学生感受荷花三种不同的姿态各有不同的美,体会饱胀、破裂等词略带夸张,让静止的画面一下子变得鲜活而具体。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去观察其他的花,如桃花、迎春花、玉兰花等,并进行仿写,可以说水到渠成,收到很好的效果。

  第四自然段,我主要引导学生把自己想象成一朵荷花,带上动作在阳光下翩翩起舞,感受一池荷花在风中摇曳起舞的美好姿态。

  这样的文章,我们的语言真真难以描述其美,其妙,只有通过各种形式的读让孩子把语言内化于心,烂熟于心才是最好的学习形式吧!

荷花教学反思7

  这是一篇抒情的写景物的文章,作者通过对荷花细致的描写,体现了荷花的美丽。在教学中我闻荷花、看荷花、赞荷花、变荷花又回到看荷花这样的思路来进行教学,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文章的脉络有一个清晰的了解。

  1、谈话激趣,导入新课:出示《荷花》图片,请学生谈谈可以用哪些词语形容荷花,唤起对荷花美的回忆。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调动积极性。这样既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又锻炼了其口语表达能力。

  2、抓住重点词来体味——重点词“冒” 《荷花》这篇文章非常适合阅读,并且学生可以利用这篇文章进行仿写,其中有许多好词佳句,适合学生积累,运用到作文中去。

  例如描写荷叶的句子: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单单一句话就写出了荷叶的三个特点——多、绿、圆。描写荷花姿态的句子更多了。如何让学生有感情地体会,就是要抓住这些重点词句进行分析,体会,对其中的`重点词语进行品读,研讨。在这段话中,虽然有许多好词佳句,但是毕竟一堂课的时间有限,我们也不能眉毛、鼻子一把抓,必须有详有略,所以,在这段话中,我重点抓住了“冒”字,让学生来体会这个字用得真好!一开始,我提了这样一个问题:在这段话中,那个词语或那个字你觉得用得特别好?学生一下子找到了“冒”这个字。接着我问:怎么样的长出来才叫冒呢?

  在我的预设之中,学生应该会非常活跃,答案也会丰富多彩,例如:高兴地长出来,迫不及待地长出来……但是另我没想到的是,学生眼睛瞪得大大的,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学生都没什么反应,一看这个情形,我也傻了,我再怎么预设,也没想到学生会是这样的反应。因此,我只能换一个问题:荷花冒出来是想干什么呢?这下,学生好像一下子找到了方向,有的说因为她想看看外面的世界,迫不及待地长出来了,有的说她想要呼吸一下外面的新鲜空气,快速地长出来了,还有的说她想要和青蛙,小燕子来打招呼,很高兴地长了出来……没想到,问题一更改,学生的思维一下子活跃起来了,而且感受到了“冒”字用的好处!由此可见,教师的提问至关重要,好的提问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更好的体会句子中重点词把握。

  3、学习第二自然段,用“有的……有的……有的……”的形式,来仿写其他的花。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我先让学生熟读课文,并且归纳出荷花的三种姿态,学生很快就总结出来了,一种是才开,一种是全开了,还有一种是花骨朵儿,接着,我让学生看着板书,把荷花的三种姿态进行复述,学生因为有了刚才熟读的基础,现在又有板书的提醒,让他们复述下来轻而易举,这样既体会到了荷花的三种姿态,而且学生在课堂上就积累了好词佳句,课后背诵课文时就比较轻松了。最后,我让学生进行想象,除了这三种姿态,还会有哪些姿态?有的说昂首挺胸,像士兵,有的说低头不语,像害羞的小姑娘……经过这样的训练,学生对于写其他的花都有了一定的基础。所以在课后布置作业时,我把学生分为三类,如果自己有能力,可以自己选择其中的

  一种花,用自己的话来介绍;如果有一点困难,可以采用大家刚才讨论过的,如果还是不会写,可以利用荷花这一课中的第三自然段。这样的方式学生比较容易接受了。

荷花教学反思8

  西周教指站语文教研活动如期开展。我执教的是《荷花》一课。虽然也上过许多公开课,但这一次却给我与众不同的感受。

  感受一:互动式的对话研讨。这是一种答辩式评课方法,执教老师坐在台上,讲述自己的教学设计,台下老师针对教学设计,以及课堂上师生双边活动,教学效果等进行讨论、协商、指正。这种短兵相接的评课方式,改变了以往教者教,评者评的情况,使评课在答辩中更热烈,更有效。不过我想如果在开始前,让大家分小组先讨论一下,整理出问题与思路的话,氛围应该会更好些。

  感受二:教学目标的指向性,操作性。从我自己的教学实际看,我很少注重教学目标的定位,总觉得心里有数就行了,反正教学目标不就是那么几句套话嘛!所以备课时,特别是上公开课时,我们关注更多的还是教学设计,包括课件的制作。而这一次在唐老师的引领下,我们讨论最多的还是教学目标的问题。台下我深深反思:每一个教学环节,每一句过渡导语,每一个问题,每一次练笔都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就像靶心,我们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射中它啊!

  感受三:经典的束缚。“冒”是《荷花》一课重点感悟的词,在历来的教学中,已经被演绎成了经典。一般步骤如下:1、读句子,哪个词用得好?2、冒可以换成什么词?3、比较这些词,感悟“冒”的精妙。

  然而,在课堂上,教学到这一环节,我却遭遇了失败:学生虽然绞尽脑汁换了许多词,但感觉越换越离谱,到比较词语时更是语塞。至此,我只好草草收场,白荷花始终没能顺利地冒出来!

  经典遭受失败,原因很多,首先要检讨自己课堂调控能力不好,启发不到位等。但也留给我一个思考:选入课文的大多是经过专家推敲、考证的.语句,用词准确生动,我们让学生比较,揣摩是有道理的。但学生毕竟不能达到的这样的高度,很多时候他们知道文中用词好,但不知道为什么好。就这个“冒”字为什么好,我们许多老师也说不出所以然,我们又何必为难学生呢?语文是含蓄的,模糊的,隽永的,学会声情并茂地背诵课文后,当看到荷花那亭亭玉立的身姿时,如果他们的心中会自然想到这个“冒”字,我们的教学就留有痕迹了。

  教无定法,学无止境,一次教研活动,留下这么多的遗憾与思索,我想这就是它的魅力和价值吧!

荷花教学反思9

  在我执教的《荷花》一课时,主要采取情境设置,引出课题,探究新知自主合作学习的思想展开教学。

  我先问质发,同学们,你们见过荷花吗?引出同学们的不同回答,从而让同学们汇报课前收集的有关荷花的资料,随着学生汇报的进程,学生在这期间也增长了很多知识,然后教师出示了几幅有代表性的荷花的图片,并附加以精辟的言辞作以简要的讲解,教师加上过度语言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共同学习叶圣陶老先生笔下的《荷花》一课,共同感受作者是怎样把荷花描写的栩栩如生的?展开这一课的`教学。

  但在这节课中原本设想时间安排的很稳妥,但不料前面在学生汇报时叫地学生多了(5、6名),所以耽误了一些时间,影响到后面的进展,使得学生的朗读草草而过。再有,教师应该悉心倾听学生的发言(也许是由于紧张,但这一点必须改掉),对于课文的朗读应作为重点部分,但本节课的朗读我没有指导到位,是由于忙着去感悟课文了,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加强对朗读的指导。

  不过,这节课还是存在着许多亮点之处。例如在情境设计中,教师出示的几幅荷花图片很具有代表性,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再加上教师准确精辟的语言,给学生创设了很好的情境。再有,第一段的感悟,干脆利落,切入学生的内心,抓住了关键性的词语。如果在谈论一朵朵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中冒字的用法时出示相应的图片,能给学生更直观更形象的感觉。

  另外,教师还应加强及时、恰当、准确的评价。讲课的激情再增加一些就更好了,不要过于稳,跟小学生上课,就应该活,充满激昂,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

荷花教学反思10

  语文教学不单单是传授知识,还应该是一个实践的课堂,在这样的课堂上,老师给学生一根拐杖,扶着孩子们去自主阅读,掌握阅读的方法,和作者和文本去对话,教学中注重评价,评价不是去给出一定的标准,而是去促进学生的进步,语文教学还应该是激励,唤醒和鼓舞,唤醒孩子们的美好的情操,有正确的价值观,有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还有养成良好的审美情趣。低年级段的语文教学以识字教学为主,慢慢开始渗透这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一、感知文本内容和语言形式的内在联系。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在这个过程中,老师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以学生自主阅读为主,不应以老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学。

  1、关注课题和语言前后间的联系。

  课堂上从一个整体感知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读课文,感知文章主要在写什么,比如《荷花》这课中,让学生找找哪几节在学作者看荷花,从而引出第二节写看荷花的内容,给学生浅浅地感知作者的语言形式,谋篇布局,了解课题写荷花,就是这篇文章主要的内容,作者就是围绕荷花写了一件事的。文章的第一节就是写作者闻到荷花的香味,然后第二三两节写了作者跑去荷花池边看荷花,第四节写了作者看荷花时的想象,他把自己想象成了一朵荷花,引导学生以后在写话时也能有题目和文章内容间相互联系这样的意识。在学生自主阅读的过程中明白小节与小节之间的逻辑关系,作者怎样用这几个小节把他要表达的内容说清楚,感受他遣词造句中的美感。

  2、关注典型的语言形式。

  识字是词语的积累,不但要知道字怎么写,词语什么意思,还要明白词在文中的意义,联系前后的语境去理解词的意思,有些关键词还要明白作者用这个词想表达什么情感,然后把这个理解用朗读感受出来。根据课文特点,本篇课文采用了“大分散,小集中”的识字方法。“挨挨挤挤”、“大圆盘”结合语境学习,在读准音的基础上,通过教学图片及时点拨,关注字义,并在理解的基础上感受作者用词的精妙。“展开、嫩黄色、莲蓬、破裂”都在描写白荷花的句子中,采用小集中的方式呈现。

  《荷花》一课中,看图理解“挨挨挤挤”写出了荷叶的又多又密,“大圆盘”写出了荷叶的形状,“碧绿”写出了荷叶的颜色,然后,用自己的朗读,把这种感受读出来,也感知作者写荷叶时,是从哪几方面来写清楚的。描写荷花的句子,老师引导学生通过看图片,来了解不能姿态的荷花,感受作者怎样将初开的,正在开的,和将要开的荷花写清楚的。学生感知了关键词后,要尝试学着作者的样子,用关键词表情达意,造句就是这样一种形式,学生在造句中有些问题,比如句子较简单,不能将一句句子写得有美感,语言很苍白,比如句子不通顺,不符合语言逻辑,再比如真正想表达的意思不明确,围绕要造句的那个词写的句子很简单,其他内容太繁琐,以上问题,都是学生对表达的不熟练,需要长期的表达,指导和引导,慢慢积累一定的语感。如果将造句比喻成布云彩,那写作就是云彩下低落的雨滴,你不知道哪朵云彩能下雨,但慢慢地积累,才能期待有一天学生能才思泉涌。

  二、注重评价,开展以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

  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促进教育对象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因此语文教学过程性评价应重在促进评价对象的转变与发展,要将评价贯穿于日常的教育教学行为中。

  1、圈划的评价。考虑到《荷花》是“读课文圈画词句”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所以画出描写白荷花的句子时,是以“出示要求——读句——画句——反馈——评价”的过程进行指导,出示要求,通过清晰的要求引领,让学生明确划句子的要求,并以学生反馈,学生的评价,评价时指导学生根据划的要求来进行互相评价,再次明确画句方法,最后以完成评价的方式自查,巩固画句的要求和方法。学生在这样的评价过程中掌握了技能。

  2、朗读的评价。朗读是在熟读课文的预习基础上进行的。读好生字的读音,同学们做做小老师来识记新字后,交流记生字的字形得方法,给生字找找朋友后,就要孩子们把段落读正确了,读的过程也是以学生的评价为主,先明确读正确要做到读准音,不添字,不漏字,然后根据这三点来进行朗读评价。这样的教学,老师把课堂还给学生,鼓励学生自由表达。

  语文学习应注重听说读写的相互联系,注重语文与生活的结合,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教师要研读教材,进行学生学情的分析,以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为基础,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开展生动有活力的课堂,让学生对课堂充满期待。

荷花教学反思11

  《荷花》是统编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三课。课文写了我在公园荷花池边观赏荷花,被千姿百态的荷花深深地吸引,如痴如醉,浮想联翩,赞美了荷花以及大自然的美景。

  我充分利用了101PPT教学资源,引导学生读书、思考、想象,与文本深度对话,从而感悟到荷花之美,体悟写法之妙。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我重点从以下两方面去实施。

  一借助101PPT,加强互动,提高教学效率

  教学本课时,借助101PPT的批注、视频播放、图片上传、手机跟拍等功能,引导学生读书思考,感悟荷花的姿势之美,同时习得作者的写作方法。借助音频播放功能,创设良好的情景,鼓励学生美美地朗读,从而加深学生对文本的感悟,发展学生的思维和想象能力。借助聚光灯、画笔、图片上传等功能,鼓励学生以自己最喜欢的'方式汇报学习成果,同时体悟作者的写作方法,扎实推进语言文字的训练。在本课教学中,利用101PPT的各项功能,实现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多媒体之间的有效互动,既突出了重点,又突破了难点。

  二充分诵读激活语感

  整体感知课文后,自由朗读课文第二、三自然段,画出你认为最优美的句子,交流感悟。在表现荷花不同姿态时,我圈画出重点词语,让学生边读边想象荷花的不同姿态,既训练了组织语言的能力,又积累了文中优美词句。通过音频和视频播放荷花的美景,使学生赏心悦目,又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而“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这一句,我抓住“冒”字教学,通过换词法让学生理解“冒”的意思。在教学第四五自然段作者的想象时,我采用了填空的形式,让学生感受到荷花的美,并展开想象把句子补充完整,做到了读写结合。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必须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如此,我们的课堂才会充满活力与灵气。

荷花教学反思12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试图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帮助学生感悟语言。

  1、读读、画画、说说,品读课文,感悟语言。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课文第2小节时,我采用了创设了读读、画画的学习活动,抓住这节中的一些精言妙语——描写荷花各种形态的句子,如何引导学生感受荷花姿态的婀娜,让学生有滋有味地进行诵读。当看到学生读书目在纸上,心人书中时,为了进一步引导学生细细品味荷花的各种美姿,激发学生地的兴趣,我让学生选择你喜欢的荷花的`姿态画一画,说一说,通过动动手,动动口,引导学生将文本语言内化,使学生从文本的语言中感受荷花的美,体会作者的情,在赏读中培养审美语感。

  2、拓展思维,激发想象,积累运用。

  在第2小节的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欣赏一池娇艳多姿的荷花,让学生进一步感受荷花的美,体会到小作者为何会陶醉在其中,从而达到读者、作者、文本三者之间的共鸣。这样,学生才能有感而发,有话可说。而后通过媒体创设情景,引导学生展开想像,说一说:蜻蜓和和小鱼会对我说些什么?让学生用学到的课文语言来赞美荷花,并因此转化为学生的语言背景,进入潜意识之中。

荷花教学反思13

  在40分钟时间内,较好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突破教学的重点、难点,在本课教学中我采用以下教学策略:

  一、闻着荷香,走进课文

  本文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文章。文章语句优美,充满想象,让人读后能身临其境,赏心悦目。课前,我布置学生们去了解荷花的资料,并在课堂上与大家一起交流,培养学生收集信息资料的能力。课上,出示荷花的一系列图片,让学生们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视觉享受,苍翠欲滴的荷叶、含苞待放的`荷花学生们谈到自己的感受时,心情也是非常愉快的,仿佛已经闻到了那一阵阵淡淡的荷叶香,悠悠的荷花味。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采取多种多样的读书形式来激起学生读书的兴趣,有个人读,指名读,男女生赛读,齐读等。学生们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读得津津有味,声情并茂,似乎自己也变成了一朵亭亭玉立的荷花。

  二、抓住留白,指导想象说话

  我在教学时通过音乐和教师的朗读,让学生沉醉在其中,激发学生的想象,而后在学生有所体验的基础上,抓住重点语句或转换角色体验或在朗读中体验,让学生感受到作者想象的美妙与有趣。第四小节中还有一处留白:“风过了,我停止舞蹈,静静地站在那儿。蜻蜓飞过来,告诉我清早飞行的快乐。小鱼在脚下游过,告诉我昨夜做的好梦”我抓住了最后的省略号,问学生,还有谁会告诉我些什么?提醒学生抓住清晨荷塘的时间和地点的特点,展开大胆丰富的想象。学生的回答:“蝴蝶飞过来,告诉我她要为我授粉。”“小鸟飞过来,告诉我,今天早晨它看到的事情。”“一只小青蛙跳到荷叶上,告诉我捉害虫的乐趣。”等等。

  但是也有一些缺失之处,比如,由于教学时间不够,“蹈”的教学并没有完成;自己的教学语言还不够精炼。课堂教学中,点拨语、评价语等语言设计,还不够到位,必须好好斟酌,应该更有针对性。今后要努力发现课堂教学中的不足,并加以改进,这样才能不断进步。

荷花教学反思14

  中国画是我们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组成部分,更是中国艺术立足于世界之林的资本。中国画融诗、书、画、印为一体,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修养与精神内涵,是我们国家的瑰宝。要想使中国画发扬光大,关键在于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通过中国画教学,使学生认识中国画、了解中国画、欣赏中国画、喜欢中国画、会画中国画,进而培养学生对美的感悟能力和创造力。本课程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是中国画知识体系的一部分。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初步了解中国画造型的基本方法,体验和感受中国画用笔、用墨的方法,尝试运用笔墨表现荷花,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绘画艺术的兴趣。

  一、 学生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具有求知欲望强、好奇心大、积极性高、表现欲望强的特点,具有一定的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具有一定的动口、动手、动脑的能力,具有一定的分析、比较、归纳、概括能力,也有一定的合作探究的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有待提高。

  二、 设计理念

  本课教材共有两个页面。新课程理念认为,学生是教育活动中的主体,是具有主体性的人。这就要求我在教学活动中从学生的经验出发,教师要有创造性的处理、运用教材。因此,我在本课教学中谈话法的教学方法较多,通过问答的形式,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科思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在活动中知识得到建构,各种能力得到锻炼,情感得到培养,各种智能得到发展。第18页上部分是中国画家潘天寿的作品《映日》。在欣赏分析环节中对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通过欣赏画家作品,了解笔墨在中国画中的运用,明确学习目的。此处,我在教学设计中以直观的形象引导学生探究、分析、体会画面所产生的意境,以及画家创作作品时用到的各种表现技能,这样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观看与展示荷花图片,旨在引导学生欣赏荷花的自然之美,理解花、叶、茎的生长形态及色彩特点。同时在课堂之中,边做示范边让学生观察,理解我是如何掌握荷花的画法。再做到讲解,“荷花的色彩丰富,有红色、白色、蓝色、黄色等;花瓣上尖下圆,荷花像一把大蒲扇。”书中第19页,文字提示创作荷花作品,应注意焦、浓、重、淡、淡清等墨色变化,用中锋画荷花花头、花梗,侧缝画荷叶。最后,再用两位大师作品做对比,陈大羽《清荷》与潘天寿《映日》,目的是让学生懂得不同画家表现同一题材时,所运用的手法也不尽相同,为学生在学习中能充分地展现个性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三、 教学目标

  ⑴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欣赏创作等学习活动,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民族传统文化的情感,提高自己的生活品质。

  ⑵ 知识与技能:①知识: 了解荷花的生长习性、造型特点,欣赏与荷花有关的艺术作品,了解中国画借物抒情的艺术表现形式。②技能:尝试用中锋、侧缝的用笔方法及焦、浓、重、淡、清的墨色变化,表现一幅荷花小品。

  ⑶ 过程和方法:在体验探究中学习用中国画的表现形式创作有意趣的荷花作品的方法,感受艺术家所寄托的人格精神。

  四、 课堂不足之处

  对于画荷花来说,学生的'绘画国画兴趣依然很高涨,创作中非常积极、主动,也很认真,但在艺术实践环节中,课上纪律不够好,学生比较散漫。

  五、教学建议

  1、注重学生探究体验的学习过程,教师力求引导学生观察荷花的特点,使学生明确学习要求,本课我所使用的教学原则多为直观性原则与循序渐进原则,教学方法多为谈话法与练习法。

  2、关注培养学生的正确观察习惯,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以便于学生对于毛笔的运用、掌握。

  3、为学生准备充分的学习资料,如展示的图片,视频,以及名家作品图片与我的创作作品、现场示范。

  4、教师在课上做到现场示范,为学生解决教学重点及难点,体现学科特点。

  通过本课的教学给我们的启示是,作为一名美术工作者,我们不仅仅是专业知识的从教人员,也是美术知识的传播者,在教书育人的同时也要提升自身的创造力,不断增强个人技能,使得教师与学生达到双赢。

荷花教学反思15

  《荷花》是苏教版第六册的一篇文质兼美的课文(人教版也选录了该文)。有一种感情叫爱情。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如果把眼前的这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我在引导学生理解时预设了这几个问题:为什么说这是一大幅活的画?谁是画家?为什么说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通过回顾前文内容、讨论交流,学生不但体会到了作者想像的精妙,而且领悟到了作者对荷花、对大自然的由衷赞美和热爱之情。

  一、出现“意外”似乎令人疑虑

  根据预设的教学流程,我正准备引导学生学习下文,小明忽然举手发言:“老师,作者由美丽的荷花想到了画。我也有自己的想法……”“说吧,想到什么了?”“我想到了诗,想到了‘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想得不错!”我称赞了一句,准备转入下文的`学习,这时又举起了几只小手,有的还一边摆动着手一边急切地说:“我也想到了诗……”我疑虑了,照这样下去,这节课的教学任务岂不难以完成了?如果是在上公开课,这种“教学意外”不但会占用不少时间,有时甚至会让老师无法应对,非常尴尬。

  二、接纳“意外”其实让人欣喜

  然而,我又想到,“新课标”提出:语文教学应该“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应该“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学生如此强烈的参与意识和自主精神怎能视而不见呢?给时间让他们自由言说吧。于是孩子们争先恐后发言了,小丽说:“老师,我想到了‘出淤泥而不染’。”小刚说:“我想到了‘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小平说:“我想到了‘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孩子们各抒己见,众说纷纭。其他学生有的说课后要去收集写荷花的诗歌,有的说要用彩笔画荷花,还有的说要查找其他作家写荷花的美文……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说得多好啊!实在令人欣喜。

  三、反思“意外”得到几点启发 课后,我反思了本节课的教学,得到了几点启发。

  其一,如果说作者看到荷花感到的是“画意”,而学生们感悟到的既有“画意”,又有“诗情”。这一篇文质兼美的课文传递给我们的不正是诗情画意吗?学生的联想仿佛偏离了教师的预设。简直成了自由发言。其实,这自由发言正是学生独特感受的流露;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表现;是来自“童心世界”的值得百般珍视的课程资源……如果说这是一个“教学意外”,那也称得上是个“喜出望外”,因为,这是学生“潜心会文本”的直接体现。

  其二,语文教学的“预设”是必须的,但要有弹性和留白;“生成”则更为重要,它是语文课程的活力所在。教师应该接纳和珍视教学中的“意外”,并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化选择出发去拓深、拓宽语文课程的内涵和外延。这样教学就不会局限在“认知维度”一隅了。在课堂教学中,把“教学意外”建构生成为“高效的教学环节”,语文教学就会出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喜出望外的意境。

【荷花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荷花教学反思《荷花》04-12

荷花教学反思12-30

教学反思《荷花》07-21

《荷花》教学反思09-12

《荷花》教学反思【推荐】03-12

《荷花》教学反思【热门】06-14

(精华)《荷花》教学反思07-05

荷花教学反思【实用】07-07

【热门】《荷花》教学反思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