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

时间:2024-05-15 15:16:25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

  身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我们要有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课堂经验,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学反思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1

  本人感觉成功之处:

  1、调动起了大部分学生的学习兴趣。本节课一开始就创设了一个和实际联系在学紧密的情境,小明去学校该如何选择道路,一下子勾起了学生的猜想、回答的欲望。利用三张小纸条摆三角形的实验,让全体学生充分的调动了起来,亲自动手,亲自实验,并利用实物投影,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摆放三角形的成果,学生感到的是无比的成就感。在猜测中继续验证,继续摆三角形,学生在操作中快乐的学习。巩固时的报数游戏,使学生重新体验到了数学的乐趣。

  2、密切联系学生已有生活经验。本节课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利用小明去学校的选择道路问题,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最后解决公园小路问题,(PPT展示图片)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了学习数学的用处。这样,正体现了从生活中学习数学,学数学又用于生活的数学教学思想。一个回归,让学生体验了学习数学的无限乐趣!

  3、合理设置实验,建立思维模型,形成学习过程的积极成长。通过合理的安排猜想、实验、动手操作,使学生一步步的形成对本课重点知识的理解: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通过做练习题,在一连串的问题中,使学生又得出思维的精华,只要判断较短的两边各与第三边的关系就可以了。

  4、合理的评价体系,给予学生莫大的支持,营造了一个合理、轻松、积极、乐观的课堂教学氛围。在学生正确的动手操作并展示给全班同学的时候,在学生用规范的数学语言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时候,在学生通过自己的练习得出一个无比正确的答案的时候,教师给予的是“你真了不起!”等伟大的评语。从而,无形中也增强了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对于个别学生因个别原因没有正确的回答,或是用别的方式的回答的,教师给予的是肯定的、委婉的引导,在不打消学生学习积极的范围内引导学生如何正确的回答,如何正确的去思考。

  5、照顾到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不同的学生在本节课中学到了不同的数学。我们动手实验操作摆了三角形,我们用敏锐的数学眼光观察发现了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我们用规范的`数学解决了数学问题,我们在每一次练习梯度上升的数学题目中得到了一次又一次的思维上的碰撞!不同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水平,得到自己的那可以跨越、可以前进的一小步!

  6、通过当堂检测,很好的落实了学习目标,总体学习效果不错!无论是从学生的学习过程中的回答、操作,还是学生在自己总结学习到的知识,还是在巩固练习中的应用,甚至进一步的发现数学知识的妙不可言(用较短的两边和去比较较长的第三边),乃至最后,课堂结束时学生的课堂学习收获,都可以证实,这堂课达到了我设计时的目的。

  不足之处:

  1、临时板书稍感凌乱。数学学科是一门严谨的学科,教师是学生们模仿的对象,下次一定不要留给学生一个不好的印象。规范从我做起!

  2、课堂数学语言应该进一步的准确、规范、简练。

  3、数学题目的展示不够完整。一个完整的数学题目可以规范的感觉,并锻炼学生审题的能力。这方面还有所不足,主要是因为时间准备的比较仓促。

  4、进一步附合小学生的学习心理。任何心理上的跨越都可以给学习的道路上增加不可想象的难度,所以本节课应该进一步形象,进一步直观化。进一步迎合小学四年级学生的心理水平。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2

  本节课我通过生动活泼的多媒体课件和学生们一起探讨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这一规律并运用这一规律解决实际问题。课件中不仅有动画而且插入音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学生的眼界,调动他们学习的激情。

  首先课件演示三种不同的三角形在争吵,(学生录音,把每个三角形说的话录下放入课件中)让学生判断他们在争吵什么,引入本节课内容。这样可以使学生的眼睛一亮,耳朵受到刺激,吸引珠学生们的注意力,很巧妙就把学生带到课堂上,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再次让学生观察每把三角尺的内角和内角和,以及用两个一样的三角尺拼成一大三角形,它的内角和内角和是多少,利用身边的学具材料猜想是不是所有的三角形内角和都是180°呢?提出问题,提出质疑,学生带着问题和质疑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合作探究时同桌两人一组测量三角形的内角以及计算三角形的内角和,并抽查小组上台把合作探究结果输入电脑表格一便统计和观察。但是由于需要帮助学生输入电脑,不能对每组学生的`测量进行指导及询问,很多学生是运用180度这个结论来量的,不过还是有一组学生测量后得出结论是189°,有了误差。下面我就引导学生哪个角是180°,以致学生提出把三角形的三个内角撕下来看看能否拼成一平角,,师生共同撕拼一个任意的三角形,撕拼过程中学生不知如何下手 我对学生进行辅导。但是有时间的有限,不能让所学生都亲自感受一下这一撕拼的过程。但是课件上我运用动画演示,学生可以亲眼看到这一过程。

  课堂练习我是通过一个游戏“挑战不可能”巩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这一规律,运用课件展示了练习题的多样化,层次化,有易到难,并运用一些可爱的图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会后有主角“三角形”(音频)出题带到“荣誉殿堂”。游戏是孩子都喜欢,在课堂上设计一些游戏环节可以激起孩子的活力,调动他们高涨的情趣。但是我觉得这节课我设计的这个游戏只激起部分孩子的兴趣,如果把这个游戏设计成小组比赛或者男女比赛,看谁最终进入“荣誉殿堂”更激发学生的激情。

  总之,本节课我和学生完成的教学目标,学生也能感受到课件不仅能播放图片,而且可以播放音频、动画。通过这节课我深刻体会到运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可以开阔学生眼界,刺激学生的各种感官,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也使教学重点难点可以清晰的展示给学生,可以增大课堂的容量。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是自己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多学习和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改善自己的教学方式,以致提高学生课堂上的学习效率!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3

  《三角形的分类》是小学四年级学生在对三角形有了初步认识之后进行的教学活动。分类是一种数学思想,它是根据一定标准对事物进行有序的划分和组合的过程,三角形的分类在于给学生一种数学模型,为学生今后更好地应用三角形,进一步认识和研究三角形奠定知识基础。

  开课伊始,我抓住给三角形分类这样一个有价值的活动,引导学生对用三角形拼成的小船进行分类,让学生动手操作,探究分类方法。教学中,如何避免学生按多种不同的标准对三角形进行分类,将学生引入到按照三角形边给三角形分类的层面上?我改变了知识的呈现方式,使其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把两种标准下的三角形放在一起进行分类,把重点放在按角分上,让学生发现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的特点,以角的标准,将三角形分为了这三类。然后让学生借助手中的工具看一看还有什么新发现,从而使学生发现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进而让学生感受到根据三角形边的特点,还可以按边的长度不同,分为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不等边三角形,并能进一步认识到它们之间的包含关系。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经历了自主探究的过程,从而获得了成功的体验。

  但是在教学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交流的时间不充分,忽略未成功的`学生及弱势群体学生按边分时,交流的时间少,特别是等边三角形为什么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没能让学生透彻的理解。从这节的教学中,我觉得作为教师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不同层次,这是在今后教学中要注意的。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4

  教学《四则运算》,一般是直奔主题,告诉学生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然后让学生进行模仿,机械训练,使学生达到计算的准确、熟练。但练习中忘记运算顺序的情况常会出现。单纯的机械训练,学生只会觉得数学枯燥无趣,感受不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在本单元第一节课的教学中,我尝试给学生提供探索的机会,让学生经历创造的过程,从中体会运算顺序的`合理性和小括号的意义。在探索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是自主的,学生的选择是开放的,学生的表述也是多样的。

  反思本单元的教学过程,我认为教学的成功之处有以下几方面:

  1.注重学生的自主活动,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

  2.给予学生发展思维的空间,交给学生思考的主动权。

  3.计算教学因解决问题而精彩,帮助学生逐步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策略。

  例1、例2是在学生已会计算的基础上总结概括运算的顺序,运用学生感兴趣的生活问题情景,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解决问题。再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这样列式,进一步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让学生在充分感悟、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总结,效果好,但作业中,发现有同学没有仔细读题,发生不该有的错误,还有的计算错误,应引起足够的重视。绝大部分的同学能从例题中理解为什么先算乘除,后算加减,然后运用正确的运算顺序计算。但个别孩子运算顺序弄不清,格式有错误,需个别辅导。

  让学生在实践中感知运算顺序,总结运算顺序,学生探索出了多样化的解决策略,并能在运用中创新,教学效果不错。出现的问题:个别学生弄不清运算顺序,需个别辅导,个别学生第一步算好后忘了把剩下的部分按原来的位置照抄下来,有的同学计算正确率不高,需要找出其中的原因,对症下药。

  关于0的运算,加、减、乘学生很容易理解并能够掌握,但除法中0的运算,还是有困难,特别是0为什么不能作除数,学生不太容易理解,应该多举例,加深印象。

  应用题中季度的理解学生还有一定难度,应该重点讲解,同时复习好平均分的意义。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5

  今天在教师基本功大赛上,我上了一节数学课《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课后我对这节课进行了深入的思考,自己觉得还有几点不足之处值得自己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借鉴,现总结如下:

  1、课堂上学生进行了自主探究,效果较好,但汇报所花费的时间较长,导致课后习题处理的时间所剩无几。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备课时对学生在此处会出现的问题估计不足;教师语言不够简练、没能直奔重点;教师的现场调控能力较差,让学生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但也浪费了一些时间。

  所以通过本课的教学,我自己今后在备课时应做到多备学生,多思考学生会在哪里出现问题?会出现哪些问题?怎样引导学生解决问题?还要做到及时调控课堂,适当删减同类型习题,让学生做题做的有质量。

  2、关于本学期所研究的教学模式,通过本课的教学,我觉得基本环节可以定下来了。但具体每一个环节应怎样操作,根据不同的授课内容应分成哪几类操作,应作为我们下学期的研究内容。现在提出要进行“有效课堂、高效课堂”的研究,我觉得有效的课堂就是全体学生在一堂课中学会知识,高效课堂就是学生在一节课堂上以一种轻松姿态,在充满探究的`氛围中学会比较多的知识,并很好的应用。所以我们研究的重点要放在具体环节的操作上,以“研究学生,研究教材,研究教法”为主线,设计好每一节课。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6

  本节课在解决,“还剩多少页没有看”这个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可让学生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用自己的思维方式积极主动地尝试解决问题。不同的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最后得出三种解法。教师可以让学生在介绍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的过程中领悟各种简便计算的方法。在交流探索中,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简便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力求每位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喜悦。

  在探索简便计算的方法中,让学生将自己的'计算方法跟其他同学的方法进行比较,说说自己解法的优点,缺点,通过不同解法的比较来认识和选择最简便的方法。就是有意识的让学生从实例中体会,“多中选优,择优而用”,也体现了《新课标中》的算法多样化的要求。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7

  本课通过引导学生初步理解小数的性质并能运用小数的性质正确的化解小数和改写小数,激发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索精神,全课分为两个阶段:

  一、发现规律

  课一开始,我利用课本《西游记》主题图引出0。1米、0。10米、0。100米这几组数据,请同学们猜一猜,孙悟空为什么笑了同学们通过自主探索发现 0。1米=0。10米=0。100米,从而引出小数的性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在这个过程中同学们跃跃欲试,纷纷发表自己的观点,良好的.数学情致得意有效的培养。

  二、应用规律

  第二个环节主要引导学生将所学的性质用于改写小数和化简小数。由于前面对小数的性质的探索是学生自主进行的,因而在应用起规律来同学们也能得心应手。因此我将教学重点放在如何引导学生学会把3改写成三位小数上,经过启发,学生都知道要不改变数的大小,必须在3的各位右下角先点上小数点,再添3个零,课末通过联系生活的实践课,让学生感受到小数的性质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总之,通过本堂课,我们师生共同分享了彼此的见解和成功的快乐,情感溶于快乐之中,知识溶于成功之中。同学们参与的积极性高,学习效果也较好。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8

  1、困惑和不足我认为《生活中的小数》这一课有点难教,我教完这一课,通过课堂作业和抽测反馈,发现部分学生把单位改写的结果搞错了。,我利用了近两节课的时间进行了一对一的专项辅导:了解他们的错因,帮助他们掌握正确的方法。经过辅导发现他们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单位间的进率模糊不清;二、分不清到底属于哪种转化:是高级单位转化成低级单位,还是低级单位转化成高级单位;三、不能正确的移动小数点。其中第一类错误居多,后两类错误经过单独辅导大部分学生已经没有困难。与以往的错误相比,这次的错因并不是学生没有掌握方法,而是他们不会用方法,比如:分不清是乘进率还是除以进率,针对这一情况,每出现一次错误我都要反复地问着同样的问题:哪个是高级单位的'名数,哪个是低级单位的名数?大部分学生经过不断的提醒,都能顺利的找到方法,可问题还是不能解决,单位间的进率又会出错,致使错误不断。应该怎么教?

  2、如何运用教学语言,培养学生的数感。

  3、如何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我们在上课、评卷、答疑解难时,我们自以为讲清楚明白了,学生受到了一定的启发,但反思后发现,自己的讲解并没有很好的针对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只是一味的想要他们按照某个固定的程序去解决某一类问题,学生当时也许明白了,但并没有理解问题的本质性的东西。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9

  在讲“小数乘法”时感觉,乘法多了一个小数点会有许多麻烦,批改作业时,感觉学生的思维已成定性,经常会有些孩子忘记点上小数点或点的位数不对。面多学生出现的遗漏想过很多方法,好不容易有些安慰,没想和同事的一次聊天,又让自己心里沉甸甸……同事说:小数除法更难。从此心里就压上了这块石头,不敢放松,担心稍有疏忽就带来更多的麻烦。“小数除法”这一单元无论对于学生还是于我来说都感到陌生,因此对这一单元的教学我一点不敢懈怠。先读了一遍这节教材,再对着教材把教参认认真真读了一遍,用不同的符号标注出了自己在教学时应该注意的地方,以便在教学中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掌握小数除法的知识要点。随后,还好好分析这单元知识与旧知识的联系,认真比较了小数除法与整数除法的相似性,以及我班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真到上课了,我也不敢有一点大意,课堂上注重唤醒学生对整数除法计算方法的积极回忆,加强整数除法和小数除法的比较;注重联系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创设一些现实情境,在解决问题中提高对计算方法的掌握水平我将学生的.练习拿来分析,发现学生中错得较多的题主要就是被除数添“0”再除的情况,原来都是“0”惹的祸。仔细思考这些由0引起的烦,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学生整数除法的基础打得不牢,练习的比较少,可能是前面的教学有疏忽的地方。

  二、是课堂上有对算理的理解,但是强调不够,应该抽更多的学生来交流竖式中每一步所表示的含义,而且对算理的理解只在第一节课做得较好,在后面的若干节课中都把它弱化了,造成学生不求甚解的情况。

  三、是部分学生的学习习惯较差,做题老是丢三落四的,不是忘了打小数点,就是忘了商0,或者是忘了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

  四是训练的量少了,教材在编排时相应的练习较少,课后补充的题也较少,学生的计算能力不强。

  认识到这些后,我对这部分的教学想了一点点计策:

  首先就是把这几种有“0”的类型的题进行了比较,归纳总结其相同点和不同点,区分出每种类型中的0的意义的不同,在学生的脑袋里建立起0的不同意义的印象。

  二是强化对算理的理解,每次做完题都让学生来说说每一步计算的理由,表示的是几个几除以几,或是几个十分之几除以几…。

  三是让学生尽量能验算,以便更好的检查自己计算中的错误。

  四是加大计算的练习量,在课堂上补充了一些计算题给学生比赛算,既达到了训练计算能力的效果,又增强了课堂的趣味性。

  五是发挥同伴的互助作用,尤其是小组同学之间的互帮互助,一是可以相互竞争,同时也可以相互学习解疑,这样也减轻了老师的负担,促进全班学生的共同进步。

  也让我明白,教学中我们教师不能用成人的眼光去看待问题从而忽视一些细节问题,应更多的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充分估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灵活应对,采取相应措施去补救。我想,这才真正诠释好了新课程倡导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教师角色内涵。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10

  《梯形的面积》是在学生学习了长方形、平行四边形及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后安排的教学内容。学生已通过操作、实验、探索等积累了探讨平面图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基本方法与策略(即剪、移、转、拼等),并初步领悟了“新旧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教材如此安排的目的是希望学生在探索活动中不仅巩固这种思考问题的方法,而且能初步形成这种思考问题的习惯,因此,本节课的.重点,仍放在帮助学生形成思考问题的习惯上。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知

  本节课首先让学生回顾上几节课的内容:长方形的面积公式,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和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在复习过程中让学生容易将转化的方法迁移到这节课来。

  二、推导梯形的面积公式

  梯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有多种方法,比如两个相同的梯形拼接成一个平形四边形,从一个梯形的对角线剪开,成两个三角形,还有从梯形的中位线剪开后拼成平行四边形等到。我鼓励学生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进行汇报和交流,让学生在交流中明确是利用转化的思想把梯形转化成已知的图形来推导的思想,并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比较、推理等逻辑思维能力与初步的假设、实验、验证等科学探究能力。

  三、在练习中巩固提高

  本节课的练习既有直接运用公式计算的简单运用,又有等积变形的思考,还有计算垒成梯形的圆木的根数。对于计算圆木的根数,有些学生是层层计算解决,有些学生把这堆圆木的横截面转化成一个梯形,运用梯形面积公式来解决,在交流中让学生认识运用梯形面积来计算的方便性。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11

  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小学生学习数学是自我探索、体验、建构的过程.本节课我通过对教材的加工、设计,合理使用一些课程资源,创设情境,使教学内容变得丰富、生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学生在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探究与发现过程中学习数学,掌握知识.学生获得的不仅仅是知识本身,更重要的是学到了一种探索的品质.

  一、创设游戏情境,实现学科整合

  教学的开始我设计了“猜成语”的游戏,激趣导入,从猜到的成语“周而复始”“循环往复”的词意中,感知某些事情会不断重复出现,体会“循环”这一概念,把学生所要学习的知识点整合到学科的联系中去,在语文科的“咬文嚼字”的逻辑中捕捉数学信息,实现学科之间的和谐统一.

  二、创设问题情境,引领学生走进数学探究的殿堂

  创设问题情境犹如一块石头投入学生的脑海,必会激起思维的浪花,是教学中的一种重要手段.学生课堂思维是否活跃,主要在于他们是否具有解决问题的需要,教师要善于运用教学机智,适时抛出数学问题,调动起学生的求知欲.例如:本节课在教学过程中,我没有把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而是根据创设的情境(蜘蛛、蜗牛谁爬得快)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独立尝试,在尝试中探索.通过独立探索、小组交流、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使学生在活动中思考,在思考中交流,在交流中发现,在发现中理解,使课堂形成多方互动,多向交流,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在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探究与发现的过程中学习数学,获得结论。

  三、创设生活情境,让课堂走进生活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让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能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除了让学生平常无意识的观察、感受外,有意的生活体验的积累也很必要。如在教学中学生通过探索、交流得出循环小数的特点后,再利用身边常见的风扇,开动它,使它不断地旋转,再引导学生从身边的人或发生的事中找出不断重复出现的现象,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存在着数学思想,数学与生活是紧密联系的。

  创设情境是教学中常用的一种策略,可以改变原来的枯燥、抽象的数学教学状况,能充分地调动学生动手、动口、动脑,为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创设最佳环境,把数学知识蕴藏在生活常见的游戏中,使数学课堂上得更丰满。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12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数据的基本方法,会用统计表(单式和复式)来表示统计结果,并能根据统计图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本单元在此基础上,认识一种新的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帮助学生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根据折线的起伏变化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成功之处:

  1.合理运用迁移规律,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引导学生掌握新知识。由于折线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比较相似,只是不画直条,而是按照数据的大小描出各点,再用线段顺次连接起来。在例1的教学中,通过条形统计图的复习,从而引出另一种表达方式,自然过渡到折线统计图,使学生通过观察发现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不仅可以反映数量的.多少,更能反映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进一步了解其特征。

  2.注重认识统计的现实意义。统计与生活是紧密联系的,折线统计图能更清楚地反映出数据的增减变化。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其特点,让学生感悟体会这一特点,并从中引发思考,认识折线统计图对生活的指导意义,学会根据数据的变化正确进行预测。

  不足之处:

  1.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出现不完整的答案,体现在练习题的完成上。

  2.对于归纳折线统计图的特点,部分学生仍然停留在一些直观的,诸如条形统计图是用长方形表示,而折线统计图用点和线段表示的总结性特点上,不能深入思考、不能深刻挖掘折线统计图的特征。

  再教设计:

  做好条形统计图与折线统计图的过渡与衔接,紧紧围绕折线统计图的点表示数量的多少,线段表示数量的增减变化来教学其特征,注重训练学生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及其回答问题的完整性。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13

  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应用也很广泛。它反映的是一组数据的整体情况,代表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其内涵要点有两个:一是代表一组数据的水平,二是虚拟性。通过对教材的分析,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是理解意义和掌握算法,而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是本节课教学的'重难点。教学时先通过对淘气5次记数字情况的分析,引导学生经历寻找代表数的过程,让学生体会平均数虽然没有出现但是“不多不少”,可以是这一组数据平均水平的代表,从而理解平均数的这两个内涵要点。然后教学平均数的算法,两种算法中“求和平均”是学生已经掌握的方法,所以一带而过,侧重点放在“移多补少”的操作中,让学生理解平均数是“平”出来的一个数字。再通过形式多样、层次不同的练习,巩固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加深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同时感受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这节课虽然经过精心设计,但我在教育机智方面还有欠缺,只顾按照教学流程走,忽视课堂上预设之外的生成,没能加以很好的利用。另外时间安排不够合理,导致后面的练习环节有些仓促,没有达到很好的效果。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继续努力探索,力争让自己的课堂有更多的精彩呈现,让学生有更多的收获!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14

  本课是在学生学习了求整数的近似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用四舍五入法求小数的近似数.在本课教学中重点把握了三个教学重难点,即:理解“保留几位小数;精确到什么位;省略什么位后面的尾数”这些要求的含义;表示近似数的时候,小数末尾的.“0”必须保留,不能去掉;连续进位的问题。

  利用豆豆的身高创设情景,选材始终贴近生活,提出问题:0.984大约是多少?学生独立思考,根据学生的回答,分别出示求0.984保留整数部分和保留两位小数的近似数。在教学设计时预设到学生可能很难回答出0.984保留一位小数的情况,这就需要老师来引导学生思考,这里容易出现争议,到底是1.0还是1?使学生明确近似数1.0,精确到十分位;近似数1是精确到个位,所以1.0比1精确的程度高一些。也就是小数保留的位数越多,近似值就越精确,越接近原来的准确数。

  另外,学生对于把不是整万或整亿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小数不很乐观了。主要的原因有:

  第一:学生不知小数点后面的小数部分该如何处理。

  第二:学生往往把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和把不是整万或整亿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相混淆。

  我这样跟学生区分:把不是整万或整亿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和把整万或整亿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方法相同,后者的改写是移动小数点,其实前者也是移动小数点,只不过运用了我们后面所学的小数的基本性质,把小数点后面的零去掉了。另一方面,讲清求近似数需要省略后面的尾数,所以求的是一个数的近似数;而改写成以“万”或“亿”作单位的数,只要把小数点向左移动四位或八位,加一个单位就可以,没有改变数的大小;

  第三,多讲多练,在不断的重复练习过程中,让学生自悟。

  这两个课时做得不足的地方有:没有放手多让学生思考,多让学生自行探究,中高年级的学生已经有自己的思维方式了,老师过多“带”着学习反而会令学生的思维受到局限,应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究新知识。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15

  一、着力引导学生自主探寻、整理数学知识

  首先出示六道不同运算顺序的计算题,让学生口答正确的运算顺序,即每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让学生充分回忆运算顺序的相关知识,体会运算顺序的不同。在学生充分回忆运算顺序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自主分类,在小组中充分交流,从而整理出三类不同类型计算题的的运算顺序,达到整理复习的目的。接下来我在学生归类的基础上进行运算顺序的提炼,“同级运算,从左到右”;“两级运算,先算高级”;“含有括号的运算,括号优先”,来强化学生的认知。

  然后在复习、强化运算顺序的基础上,再出示几种与刚才六道不相同的计算题,检测学生运算顺序使用的正确与否。

  接着以最后一题为切入点,引出运算律这一概念,自然过渡到下一环节——运算律与运算性质的`复习中来。让学生在小组中回忆并整理学过的各种运算律,并举例说明,注重概念定律与实际的结合。

  最后趁热打铁,加以引导:“其实减法和除法也有一些运算顺序,能让计算变得简便,回忆一下,相互交流一下。”进一步丰富学生运算规律的知识,促进学生对运算规律的认识。

  二、注意练习的层次性和形式的多样性

  在充分复习运算顺序和运算律的基础上,我还开展了三组有效的练习:

  第一组:填空。

  第二组:判断。选取学生常出现的错误,让学生进行判断改错,进一步强化学生对相关运算律及运算性质的认知。

  第三组:简便计算。这里进行强调:在计算中要仔细观察,有些不使用运算律和运算性质也可以简便计算; 有些题目无法一眼看出能否简便,但在计算过程中可以简便计算,更深一层的挖掘运算律及运算性质,体会实际运用中有时可以用平时积累的经验来简便计算,有时在计算过程中使用简便计算,强调灵活运用的重要性。

  存在的问题:

  1、由于间隔时间较长,大部分学生已经把运算律的内容忘记,导致不能灵活运用,从而达到简便运算的目的;

  2、部分学生甚至不能掌握运算顺序,即:先算乘除,再算加减,有括号的先算括号里边的;

  3、在计算过程中,仍然存在以前的问题,如:小数与分数的加减,整数、小数、分数的乘除运算。

  这些问题的存在,使我认识到:只有使他们真正理解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和运算律,在计算过程中做到胆大心细,而要做到这些,任重而道远,必须找到一些典型例题,加强这方面的练习强度。相信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一定能在四则混合运算中游刃有余。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数学下册教学反思04-22

数学下册《找规律》教学反思12-30

数学下册观察物体教学反思03-14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数学四年级下册教学反思总复习04-29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04-18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11-09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05-15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精)07-08

四年级下册数学《统计》教学反思04-08

数学下册《圆柱的表面积》教学反思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