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的意义的教学反思

时间:2024-06-14 15:46:02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比的意义的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我们需要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借助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怎样写教学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比的意义的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比的意义的教学反思

比的意义的教学反思1

  本单元相关学习知识点具体来说,有小数的产生和意义、小数的读法和写法、小数的性质、小数的大小比较、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及应用、小数和复名数、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由于知识点多,近一段时间又在进行自主教学的学习,学生的学习情绪不稳定,总体感觉效果不是很好。根据学生作业情况反思其中的原因,概括如下。

  本单元掌握较好的知识点:小数的产生,同学们很容易接受,都知道是由于日常生活和生产的需要而产生了小数。而在小数的性质学习时,首先有的学生对“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不是很理解,但在进行相关练习后,能较好的解决了这一问题。“小数的读法与写法及大小比较”这知识,让学生有效结合整数的相关知识点进行对照,学生能很好的理解运用。

  本单元学习效果不理想的知识: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小数和复名数的改写、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的掌握不理想。特别是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及应用,小数点向左、右移动小数如何变化,有一部分学生总是判断不准。让我感觉不理想的知识点还有小数名数的改写,总有一部分学生处理不好,原因是对相互改写“单位之间的进率”弄不清楚,所以就改写不准确,求一个数的近似数,部分学生在改写用亿或用万作单位并保留一位、两位小数是总是出错该题的要求是只改写成用亿作单位得数。

  为了让学生尽快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小数和复名数的改写及求近似数的相关知识,我采用了很多种方法,感觉有的方法还比较有效。

  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比如(1)3.7------37,数变大,点移动一位,就是扩大10倍。10-----0.001,数变小,点移动四位,就是缩小1000倍。(2)把8.4扩大到它的()倍是84。先观察小数的移动几位,移动一位扩大10倍。看扩大或缩小多少倍,同样是看小数点移动。因为有的学生总想记住向左移扩大、向右移缩小,所以总容易混淆。还有就是让学生数0,比如3.253×100=,100有2个0,就是小数点移动两位。

  小数和复名数:要求学生先找进率、写出进率,再确定是乘进率还是除以进率。比如:1208米=()千米除以1000,有3个0所以小数点向左移动3位。÷ 1000

  5.02吨=()千克乘1000,有3个0所以小数点向右移动3位。× 1000

  学生练习时,我都让学生写成以上形式,感觉效果很好。

  求近似数:要看清要求,是求近似数还是是改写成用亿或用万作单位得数。

  比如

  (1)保留一位小数:8.353,该题就是近似数,看十分位的邻居5,要进1,所以是8.4。

  (2)改写成用亿作单位得数。408800000,该题的要求是只改写成用亿作单位得数。 408800000=4.088亿。

  (3)改写成用亿作单位得数。(保留两位小数)937540000,做该题时,要求学生先改写成用亿作单位得数,再保留两位小数。937540000=9.3754亿≈9.38亿。

  《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教学反思10

  “小数的初步认识”这部分内容虽然是学生第二次接触,大多数的孩子对于小数并不陌生,鉴于此,我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学习特点,把这节课的重点落在小数的读法及表示长度的小数的意义的教学上。基于这一理念,在设计本课时,我注重让学生经历探究与发现的过程,使他们在动手、动脑、动口中理解知识,掌握方法。

  一、我先和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得到一些整数,然后,出示一些小数,让学生进行比较。在比较中学生对小数有了初步直观的认识,加上已有的生活经验的积累,学生很快完成了旧知到新知的.过渡,愉快的进入了学习的角色中。

  二、我充分利用小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加强对小数的认识。在教学以米为单位的小数表示的实际含义时,我让学生通过自己在自学教材、提出解决问题、动手操作观察这一学习观察这一学习过程,实现了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主动建构知识,获得数学思想方法的过程。

  三、学数学,并不仅仅单纯是知识的掌握,而是要把它延伸到课外,升华到生活中去,形成数学的应用意识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一环节中,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既巩固了新知,有感受到了学习数学的真正魅力所在。

  总之,在本课的教学中,学生学的积极主动,愿意与同伴合作交流,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在不断地与同伴的交流中获得新知识,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比的意义的教学反思2

  【案例】

  教学过程:

  (一)感知学情

  1、揭示课题——分数

  2、说分数,介绍分数。

  (1)谁来说一个分数?

  (2)介绍某个分数的知识。

  ①意义②各部分名称

  3、分数的产生。

  (1)从课题中感悟分数的产生。

  (2)猜哪个分数最早产生。

  (3)介绍分数产生的过程。

  (二)、体验分数

  1、分实物,动手操作,产生分数

  (1)一个苹果(2)1米长的毛线(3)6个苹果(4)10根小棒(5)8颗糖

  2、交流分数

  (1)苹果(突出平均分)

  (2)毛线产生多个分数

  (3)6个苹果片突出一个整体

  (4)10根小棒产生多个分数

  (5)8颗糖产生多个分数

  3、概括分数的意义

  (1)概括单位“1”①概括单位“1”②找黑板上的单位“1”③举例单位“1”

  (2)概括分数的意义①2人小组内交流分数的意义②举手回答分数的意义③感悟数学家说的分数的意义④体会分子和分母的意义

  (三)解决问题

  1、学生自主解答

  2、利用媒体反馈交流答案

  (四)学习方法的引导

  1、本课小结

  2、多种学习方式的引导。

  ①看书,看课本

  ②看课外书,和同学一起讨论

  ③上网学习

  ④同学间相互交流

  (五)动脑筋回教室

  【评析】

  这堂数学课,较好地实践了《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数学学习的这一重要方式。

  动手实践。《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进行主动探索与合作交流的重要途径。""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这两段话,都强调了数学教学让学生动手实践的重要意义和作用。这堂课,比较注意引导学生动手实践。例如,在体验“分数的产生”时让学生动手分一分苹果、毛线、10根小棒、8颗糖等实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感受到在数学中除了把一个物体看成一个整体还可以把10根小棒、8颗糖等一些物体看成一个整体从而进行平均分。

  自主探索。《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指出:"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的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

  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实施"新课标",就是要改变以往的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的陈旧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自主感悟,自主解决问题。这一堂课,学生自始至终地进行自主学习、自主探索、自主感悟,自主解决问题。教师不再是知识的灌输者,教师的作用只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学生也不再是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知识的探索者、发现者。例如,在教学单位“1”时并没有把概念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先让学生在动手分苹果、小棒、糖的过程中感受单位“1”的真正含义。从课堂的学习氛围看出,学生的自主探索,确实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合作交流。《数学课程标准》说: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与同伴进行交流。”要进行有效的学习,合作学习、相互交流是很有效的方式。因为合作学习、相互交流优于个体的独自的学习。让学生合作交流,做得比较扎实。例如,在“体验分数”时,老师让学生合作分实物产生分数,并交流自己的想法和做法,在交流中判断其他同学说的分数与所分的实物是否一致,学生在对与错之中掌握知识。这一堂课,学生的合作交流,有自由组合合作交流,有同桌合作探究,有小组合作讨论。在合作交流中,学生的发言积极主动,讨论认真活跃,交流颇有成效,而不是走过场,搞花架子,流于形式。

比的意义的教学反思3

  用本课的设计始终围绕教学目标而进行,突出重点,有措施,突出难点有策略,整个教学过程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精神,具体而言,有如下两大特色:

  1、活了教材,设计者将教学内容分解成20多个问题,每个问题既有侧重,又都围绕着重点来进行,使原先教材上的死知识变成了课堂中的“活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

  2、搞活了课堂。课堂的活有两种形式,一是形式上的活,一是内在的活,即让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前一种活是显性的,后一种活是隐性的,比较难以达到,它需要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深刻理解以及较高的驾驭课堂的能力。本课的活就属于后一种,教师通过指导学生自学、讨论、数量演示等多种方式,来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使学生的思维一直处于活跃状态,故而能事半功倍,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综上所述,本课的设计体现了一种较高的教学教育观念—教是为了不教。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教学反思6

  本周三,在教学《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时,通过复习求比值,找出比值相等的比,为教学比例的意义做好铺垫,概括出比例的意义,利用比例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安排了让学生写出比值相等的比,再组成比例,还安排了四个数组成比例,目的在于加深对比例意义的认识和理解。在认识比例的各部分名称时,我让学生看书自学,然后让他们自己说说比例的各部分的名称。

  此外,组织学生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引导学生“分别算一算比例的两个外项和两个内项的积,你发现了什么?”大胆放手,用四个数组成等式这一开放练习产生新鲜有用的教学资源,我通过引导让学生展开讨论,进行了有效的探究。

  本节课我注重了对学生的.评价,用多种语言来激励学生,但是有的地方还是做的不太好。如果在这里感情更深些,更能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使她们能更好的参与学习。在今后的教学的实践中我将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比的意义的教学反思4

  本节课教学内容是青岛版小学四年级数学第五单元中的第一课时。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结合具体情境,通过观察、类比等活动理解小数的意义,体会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发展数感,在学习过程中,提高合作探究的能力。

  本节课的难点是小数的意义理解。这不仅因为小数的意义具有一定程度的抽象性,学生建构对小数的理解,需要积累丰富的感性认识,经历由具体到一般的归纳过程;而且小数作为一种特殊的分数,它的概念是建立在分数概念基础之上的,但由于学生尚未系统地认识分数,这些显然都会影响到他们对小数意义的理解。针对这一现状,我在教学中充分考虑学生的已有的认知经验,以方形图片为桥梁,找出分数与小数的契合点,让学生主动建构小数概念。

  三年级下册学生对一位小数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时至今日学生难免会有所遗忘,为此,在第一个环节,我借助方形图片让学生认识一位小数,并在此基础上去认识两位小数、三位小数这种无形迁移,不但利于新知识的研究,而且使本来跨度较大的分段的教学融合为一体,从而可以更具体、更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小数的`意义。

  在第二个“探索两位小数”环节时,是让学生及时的进行观察、比较、归纳。在把方形图纸分为100份,其中的一份或者几份就是多少,我要求学生观察、比较写出的分数和小数有什么共同点,并及时总结出:“这些两位小数都表示百分之几”。这样的归纳,使小数的认识过程更加顺畅。

  第三个环节探索三位小数时,主要是注意给学生留出更多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的空间。引导学生由两位小数类推出三位小数,在类推中逐步明确三位小数的含义,掌握三位小数的意义。

  第四个环节概括小数意义时,我引导学生在观察、比较的基础上抽象概括出小数的意义,并注意引导学生适当拓展已有的认识,帮助他们相对完整的掌握小数的意义。

  在实践运用环节中,我根据学生的知识接受程度的不同为他们设计了三个不同发展层次的练习,由易到难、有具体到抽象,有利于学生从不同角度不断体验、理解小数的意义。

  不足之处:

  1、归纳小数的意义是本节课的重难点,按照我们备课组的设想,要想突破重难点,就是要给学生留有充足的时间交流讨论的,但我恰恰在这方面没有做好,流于形式,导致学生在最后一题中理解0.27、0.027出现了一些困难。

  2、口误较多,语言不够精炼,课堂调控能力还有待提高。

比的意义的教学反思5

  今天我们学习了“比的意义”,先反思如下:

  1.“比的意义”这节课充分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也服务于生活,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这一教学理念。本课的导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由“人体中的数学”引出课题,问题情境的创设主要立足于学生的现实生活,贴近学生的认知背景,设计形象而又蕴含一定的与数学问题有关的情境,在开放性问题情境中,学生思维活跃,并积极主动地从多角度去思考问题,变“让我学”为“我要学”。在学习比的意义的时候,考虑到学生对“比”缺乏感性上认知,所以以上的例子采用“导、拨”的方法,引导学生明确:对两个数量进行比较,可以用除法,也可以用比的方法,即谁是谁的几倍或几分之几,又可以说成谁和谁的比。意在节省教学时间,也使学生初步理解了比的意义,充分发挥了教师的引导作用。

  2.放手让学生自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组织者、合作者这一教学理念。例如:在教学比的各部分名称时,根据内容简单,便于自学特点,放手让学生自学,引导学生主动的.进行思考、讨论、交流,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又拓展了课堂的宽度,同时也使教学重点得到强化。

  3.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这一教学理念也得到充分体现。例如:在处理比与除法和分数的联系和区别这一教学难点时,教师课前为学生设计了比较的表格,先让学生自己填写,再分组讨论,使同学们在活动中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鼓励,共同体验成功的快乐,与此同时,也使学生感悟到了事物间的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4.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注意时间的把控,学生讨论是充分了,但是,学生的练习时间就有一定的问题,没有时间完成。看来,教与学生的书面练习之间还得下功夫去进行时间的把握,使自己的以后教学做的更好。

比的意义的教学反思6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是在学生学习了“比”后进行教学的,导入新课时出示三面国旗,并通过求长和宽比值,引导学生观察,然后提问学生发现什么?在学生充分感知的基础上,揭示比例的意义。在此同时还要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时,关键看这两个比的比值是否相等。

  为强化理解在这时我安排了随堂练习:

  1、写出比值是1.5的比,并组成比例。

  2、练习八第一题。

  在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过程中我是分三步进行的:

  第一步,区别比和比例,提出问题:比和比例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学生回答后,教学比例各部分的名称,同时提示比例还可以写成分数的形式,并由学生自己标出所写的内项、外项。

  第二步,通过学生自己计算内项的积和外项的积,发现比例的基本性质并加以概括。

  让学生应用比例的性质验证自己写的比例成立不成立,使学生明白,验证比例式是否成立,

  课堂小结: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有两种方法:

  1、求比值。

  2、利用比例的基本性质。

  课堂上安排了反馈练习,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比例性质的认识与掌握。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的全面参与,通过学生动手、动脑、观察、计算、自学与讨论等活动,

  第三步,为了进一步加深对比例的基本性质的理解,我精心设计了由易到难得两种类型练习。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教学反思6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是在学生学习了“比”后进行的。而“比’是上个学期学习的知识。根据我对学生的了解,他们的大多数会把学过的不相关的东西忘到脑后,因此,先设计了一组复习题,并通过求不同比的比值的计算,唤醒他们的记忆,为学习比例的`意义打好铺垫。

  然后,分析这些比的比值,看发现了什么?在学生充分感知的基础上,揭示比例的意义。在此同时还要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理解比值相等时组成比例的核心,在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时,关键看这两个比的比值是否相等。

  为强化理解在这时我安排了两种形式的练习:1、判断。2、组比例。最后通过小组讨论:比与比例的联系与区别,并揭示数学知识不是孤立的,而它们之间都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在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过程中我是分三步进行的:

  第一步,先由学生根据导学案的提示自学比例各部分的名称,同时提示比例还可以写成分数的形式,并由学生自己标出所写的内项、

比的意义的教学反思7

  本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正比例的基础上学习反比例,由于学生有了前面学习正比例的基础,加上正比例与反比例在意义上研究的时候存在有一定的共性,因此学生在整堂课的学习上与前面学习的正比例相比有明显的提高,而且在课时的安排上,在学习正比例的安排了2个课时,这里只是安排了1个课时,紧随着课之后教材安排了一堂正反比例比较、综合的一堂课,对学生在出现正反比例有点模糊的时候就及时地加以纠正。

  反比例关系和正比例关系一样,是比较重要的一种数量关系,学生理解并掌握了这种数量关系,可以加深对比例的理解,并能应用它解决一些简单的正、反比例方面的实际问题。同时通过反比例的教学,可以进一步渗透函数思想,为学生今后学习中学数学和物理、化学打下基础。反比例的意义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理解并掌握比和比例的意义、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但概念比较抽象,学习难度比较大,是六年级教学内容的.一个教学重点也是一个教学难点。

  在教学反比例的意义时,我首先通过复习,巩固学生对正比例意义的理解。然后安排准备题正比例的判断,从中发现第3小题不成正比例,从而引入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这通过复习、比较,不成正比例,那么它成不成比例呢?又会成什么比例?通过设疑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还激起了学生自主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自主探究新知创造了条件并激发了积极的情感态度。因为反比例的意义这一部分的内容的编排跟正比例的意义比较相似,在教学反比例的意义时,我以学生学习的正比例的意义为基础,在学生之间创设了一种自主探究、相互交流、相互合作的关系,让学生主动、自觉地去观察、分析、概括、发现规律,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探究的能力。在学完例3后,我并没有急于让学生概括出反比例的意义,而是让学生按照学习例3的方法学习试一试,接着对例3和试一试进行比较,得出它们的相同点,在此基础上来揭示反比例的意义,就显得水道渠成了。然后,再通过“想一想”中两种相关联的量进行判断,以加深学生对反比例意义的理解。最后,通过学生对正反比例意义的对比,加强了知识的内在联系,通过区别不同的概念,巩固了知识。并通过练习,使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深深的体会到要上一堂数学课难,上好一堂数学课更难,课前虽做了充分的准备,但还是存在不少问题。比如练习题安排难易不到位。由于学生刚接触反比例的意义,应多练习学生接触较多的题目,使学生的基础得到巩固,不能让难题把学生刚建立起的知识结构冲跨。参与学生的探究不够。亲其师信其道,那么亲其生知其道不为过,真正融入学生才能体会学生的思想才能真正落实教学新理念。

  当然,教学过程中还或多或少存在其它的问题,但有问题就有收获,在以后的教学中,认真反思,仔细分析,查找根源寻求对策,在教学的道路上不断攀登。

  ----------------------

  上完课后,虽然看了听课老师给我的评价,但我一直在思考,学生是怎么评价的呢?在学生眼里,到底哪个地方出问题了呢?突然,灵机一动,干脆和学生一起交流一下吧,也许效果还更好呢?通过与学生交谈,让大家一起再次回顾本节课,找一找优点和不足,学生的回答很是让我惊奇,现摘录如下:

  优点:

  1、课堂导入新颖、有趣、有效,结尾有所创新,改变了以前“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大家有什么收获呢?”等传统方式,从而使得大家大家想学、乐学;

  2、老师讲的详细,特别是讲授两种相关联的量,用通俗、简单的语言让大家一听就明白了,并且很快就可以判断出是否是两种相关联的量;

  3、题目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让大家感觉学习数学很有用;

  4、课堂上学生讨论的时间充足,参与度较高,且时效性较强;

  5、课堂调控能力较强,有自己的教学风格;

  6、板书明确、清晰,一目了然;

  7、设计合理,处理偶发事件的能力较强。

  缺点:

  1、课堂气氛没有以前活跃;

  2、知识量太大,难度较大,很少有不经过思考或稍作思考就能回答出来的问题;

  3、小组合作时,没有分好工,导致在计算相对应的每组数的和、差、积、商时,每个同学都在计算,因而用的时间较多,如果四人小组分好工,没人计算一种运算,时间就会节约一半。

  4、对学生的鼓励性语言欠缺;

  5、板书中的字体不太规范,要加强基本功的训练;

  针对听课老师和学生的评价,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发扬优点、克服不足,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比的意义的教学反思8

  “百分数”在人们日常生活中运用是非常广泛的,学习百分数的相关知识,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周围的世界,理解并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真切感受学习数学的.意义。在《数学新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人人学习有用的数学”、“把数学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交流信息的手段和工具”、“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我们的数学源于生活,也用于生活。

  为学生能够理解百分数便于比较的优势,我收集了营养快线、哈百利、思慕分析其果汁含量来决定买哪种产品,收集了啤酒、干红葡萄酒、汾酒的酒精度,根据个人需要来决定什么酒,不仅增长了生活常识,也能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运用。

  运用学生收集到的百分数的例子来表达百分数的意义,充分体会百分数是表示两个量之间的一种倍比关系,学生学习不只是“文本课程”而更是“体验课程”。《新课标》中提到:数学教育应该“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在教学中,学生在新的环境中,有些拘谨,使课堂气氛不是那么浓郁。这也需要在进后的教学中训练,使课堂充满思维活跃的因素。

比的意义的教学反思9

  本课的教学我主要遵循了新理念下“问题情景———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这一基本结构模型的框架,即:(1)关注了内容呈现上的情景化;如从本班男女生人数的比导入新课,引出同类量之间的比,再引出不同类量之间的比,在此基础上再来概括出比的意义。(2)重视知识形成与发展的过程;(3)强化学习过程中的体验与感受。但审视全过程,还有很多不可忽视的问题存在,如:学生学习方式的选择等。当我们不约而同地关注学生学习过程的时候,更应思考选择什么样的方式来引导学生主体参与探究的过程,以及是否提供了足够的时空和机会让学生体验和感受全过程。在本课的教学中,我觉得我还应该在如何用简洁有效的语言来引导学生思考方面作深思。在课堂上,老师牵的还是过紧,过多过细的引导使学生很容易就得出了结论,而没有真正让学生经历一个思考探究的思维过程,学生的思维也就没有真正得到锻炼,学生的主体性没有真正的体现出来。还有,在比的读、写一块,我采用让学生自主看书来学习,那么看完之后如果我改用让学生来提问学生来回答的模式教学,可能效果会更好,一、学生更能记住自己错误的地方;二、学生处在一种主动的状态下,思维也就跟着紧张和活跃起来,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就充分的被体现了出来。

  总之,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在如何简洁的.呈现自己和有效的引导学生方面作不断的思考,来提高课堂效率,既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又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

比的意义的教学反思10

  为了较好实现本节课教学目标,在这节课中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在积极主动、愉快和谐的氛围中学习新知、培养能力。反思这节课教学的整个过程,主要有以下几点得失。

  一、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来源于生活,也服务于生活,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这节课充分体现了这一教学理念。课始,教师以学生非常熟悉的东西——不同型号的国旗说起,引出教室黑板上的国旗的大小和升旗时的国旗的大小不同,从而引出国旗的大小虽然不同,但是它们的长与宽的比确实有密切联系的,引出比的初步认识,接着又联系了生活实际,举例生活中哪些地方存在比的关系,让学生充分发言,从而使学生感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组织者、合作者这一教学理念。例如:我在介绍了比的意义后,出示自学提纲:

  1、比的读写方法。

  2、比的各部分的`名称分别叫什么?

  3、什么是比值?怎样求一个比的比值。

  4、比值可以怎样表示?

  5、比和比值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放手让学生自学,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

  例如:在处理比与除法和分数的联系和区别这一教学难点时,用分组讨论等一系列的数学活动,使他们在活动中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鼓励,共同体验成功的快乐,与此同时,也使学生感悟到了事物间的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四、新课失误的一点是没有掌握好教学时间。

  最后一个环节虽然自己设计了,但在课堂中没有完成。也就是当学生认识比的后项不能是零这一知识点后,已经没有时间指出体育比赛中的“比”与这节课所学生的“比”是完全不同的两码事,没有讲明体育比赛中的“比”只是记录得分的一种形式,所以可以是以“几比零”的形式出现。只能在下节课中涉及。

  总之,这节课有得也有失,本课的教学方法灵活多变,课堂气氛融洽,真正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主体,重点突出,难点突破,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教学内容!

比的意义的教学反思11

  本节课我的教学设计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生活熟知的事物入手。让学生在生活中学数学,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感悟百分数的生活价值。在教学设计上力求体现新的课程理念,以独到的教学风格,感染学生。同时,在教学中,我注重课堂适时的评价,小组合作探究,激活了学生求知的欲望,点燃思维的火花,把一个时空有限的课堂,变成了一个人人参与、个个思考的'广阔空间。

  1、本课从实际生活情景引入,让学生产生疑问,从而引出百分数。

  2、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架起数学与生活的桥梁

  在学生在初步学习了百分数意义后,举行了一个生活信息发布会,让学生展示课前所收集的有关百分数的资料,并且让学生自己说说资料中的百分数的意义。这样,如果说课前学生对百分数的认识只停留在书写形式上,那么通过这次新闻发布会,就使得学生对于这些来自于生活的百分数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同时通过让学生同桌合作涂方格的游戏,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通过“你猜我猜大家猜”的游戏使学生动起来,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多创设一些环节使学生能够把所学知识和实际生活紧密结合起来,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感受到数学来自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比的意义的教学反思12

  数学学科素养,强调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把握数学内容的本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促进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注重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深度融合,提高教学的时效性。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回顾我的教学设计,从生活实例出发,创设教学情境,促使学生去思考问题,发现问题,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主动中发展,在合作中增知,在探究中提高。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合作交流,探索发现的能力,这正是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理念。

  本节课设计为一节“实验探究—合作学习”的活动课,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学生以研究者的身份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注重对每一个知识、每一个发现,设法由学生自己得出,课堂上给予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提前在手机上安装GGB软件,利用Geogebra软件动态演示展现知识的动态形成过程,在学生脑海理留下深刻的记忆过程,有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记忆与应用。在探究过程中,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探究,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主动思考、主动探究,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便于后期应用。在动手操作、动笔演算等活动后,再组织讨论,教师只是在关键处加以引导。知识的引入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借助图象形象直观去认识和感受它,从形的直观感知进而到代数符号的探究,数形结合获得新知然后应用知识,避免了理论的严格推导过程,再通过练习,逐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通过经历完整的探究过程,达到对导数的几何意义较好掌握,能应用它研究函数问题。体会无限逼近、以直代曲、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在教学中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促进他们在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提高综合能力,学会学习,进一步在意志力、自信心、理性精神等情感与态度方面得到良好的发展,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各自争取更大限度的发展。

  本节课存在的不足:作为探究课,时间控制不好,要注意时间调配;有些学生对如何画出过该点的切线有点困难,此时,教师给予示范。有些学生用定义求导数不太熟练,应提前复习,多做练习。本节课安排比较充实,内容较多,曲线过一点的切线可以安排在下一课时。

  总之,本节课学生收获满满,是一节比较成功的课!

比的意义的教学反思13

  小数的意义这一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相关,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对小数已有自己的认识。同时,在第一学段学生已初步认识了小数。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注意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 重视学生的已有经验

  课始,以“我们已学过哪些数”这一问题展开教学,学生通过自己的回顾,将本课的教学内容“小数”置于整个数的系统之中,这为学生的生成提供了诱因。“或许小数与其它的数有内在的联系”。

  接着设问“你对小数有哪些了解?”这一问题,包容性较大,学生基于自身的经验对这一问题有不同的认识,从而为课堂教学生成了有效的教学资源。“物品的价钱可以用小数表示”、“人的身高可以用小数表示”……,并且说出了许多小数,学生在说的过程中对小数的读法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掌握,在说的过程中学生对于小数的价值也有了不同的体会。“小数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小数的作用真大”不正是对小数的`价值的体会吗?

  二、 突出重点,促进学生对小数意义的真理解

  本课教学中我以理解一位小数的意义为突破口,让学生充分经历一位小数的意义的学习过程,利用合作交流的方式丰富学生对一位小数意义的理解。具体做法是,首先出示“0.1元 0.3米 0.7米 0.4”这一组数据,让学生说说对于这一组数据自己的理解。前3个数据具有具体的意义,“0.1元就是1角,把1元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一份就是0.1元,0.1元就是1/10元”……,这交流的过程中,学生对于0.1元竟然有了这么多的认识。我及时进行板书0.1元=1/10元,有了这一学习的经验,学生对于0.3米的认识就显得是那样的到位。对于0.4的理解,由于缺乏具体的情境支持,一开始学生显得比较沉默,当一位学生结合具体的情境,说出了0.4的意义之后,一下子打开了学生的思路,课堂上学生不同的思维绽放,“把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4份就是0.4”;“4分米就是4/10米,也就是0.4米”……学生一次次语言的表述,无一不说明了学生对0.4有了丰富的认识。

  其次,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归纳一位小数的意义。当黑板上形成了下面的板书:0.1=1/10 0.4=4/10 0.7=7/10后,我让学生进行观察,让学生思考“通过观察发现了什么?”由于有了丰富的感性材料作为支撑,学生轻易地完成了对一位小数意义的抽象过程。

  三、 注意研究方法的迁移,有效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

  两位,三位……小数的意义的研究方法,其实是一个类推的过程,学生充分经历了一位小数的意义学习过程后,我让学生猜测,两位小数应该表示什么?三位小数又表示什么?你能不能应用生活的例子加以说明?这样的教学,真正使学生卷入了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较好的发挥。

  通过本课的教学,“如何有效地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课堂教学中我们教学的关注点又是什么?”这一切,我又有了自己的一些思考。

  四年级数学《小数的意义》教学反思3

  本节课立足于学生的主体发展,重视学生的主动参与,学生能根据教师的导,积极主动地学。知识与能力同步发展,智育与德育容于一体,较好的实现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觉得做的比较好的有这几个方面:四年级下册小数的意义教学反思四年级下册小数的意义教学反思

  一、教学时不能将知识强加给学生。

  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思维能力,所以教学时以学生多参与为主。通过画线段图、表格图、实物演示等活动方式,尽力让学生感知小数的意义。与此同时回顾以前学过的小数知识用对比方法来理解小数的意义。在这个基础上在教学小数的性质、小数读写法以及生活中的小数。这样学生不仅增添了学习的信心,而且学得更有趣味

  二、对待学生的作业管理要严,练习到位。

  《小数的意义和性质》这单元知识,以学生理解为主,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再让学生解决一些有关“计数单位”、“单位间进率”、“名数互化”等知识。但是,少数学生心口不一,嘴上说的与写的不一样;还有的学生眼高手低,一看认为好做,谁知待作业完成后漏洞百出,不是小数点位置不对,就是不用“0”站空位。所以在批改作业时要全面、认真、有耐心,采用激励的措施鼓励学生正确、准确地完成作业,对于错的作业纠正过来,举一反三,多练几遍。这样坚持下来学生的作业质量提高了,掌握知识更牢固了,会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了。实现了预期目标,完成了教学任务。

比的意义的教学反思14

  《小数的意义和读写》是苏教版的教学内容,本节课是第一课时。这是一节概念课,看似平淡,实则想上得出彩并非易事。在一遍又一遍的磨课过程中,我对这节课也有了些许感悟,同时也有了不少收获。现将这些感悟、收获记录下来,以此来促进自己在教学的道路上不断进步。

  一、要善于发现并抓住重点

  本节课一共有三个部分,分别是回顾一位小数、初步感知两位小数以及初步感知三位小数。显然,这三个部分不是并列的,重点应该放在第二个初步感知两位小数上。因为一开始没有把握住重点,第一次试上时,我在三个部分上花的时间是差不多的,结果导致时间来不及。在之后的教学中,我把重点放在了初步感知两位小数上,在这一部分让学生多说说,多感受。而第一部分的回顾一位小数,因为之前学生在三年级学习过,因此花了较少的时间。而正因为第二部分重点突出了,因此在第三部分初步感知三位小数时,学生已经很容易能够进行联系并且理解,所以速度也相对较快。这样一来,重点突出,时间分配合理,整个课堂也有张有弛。

  二、教学方法要多样化

  本节课的三个部分,内容上有不少相似之处,但是在教学时,却不能用单一的方法,否则课堂就会显得比较单一、死板,没有层次。如在回顾一位小数的含义时,在提问时就可以稍微细化问题,如:观察这几个小数,它们的小数部分都有几位?表示的分数分母上都是几?由此,你能发现什么?而在教学第二部分时,问题就可以稍微放宽些,如:观察这几个小数,它们有什么特点?表示的分数又有什么共同点?由此,你能发现什么?由于有了前面两个环节的基础,在教学第三部分时,就可以先让学生自己猜猜三位小数表示什么?然后直接让学生通过观察三位小数表示的分数来说说你发现了什么?这样一来,第一部分是带着学生学,第二部分是扶着学生学,第三部分是让学生自己学,方法不同,对学生的要求也不同,当然得到的效果也就不同。

  三、要学会制造亮点

  说到这一点,我想是我现在最欠缺的'地方。本节课上下来,虽然比较扎实,学生掌握得也较好,但是却略显朴实,缺乏亮点。作为一节概念课,相对于一些活动性质较强的课来说,内容本身就比较平淡,学生学起来也比较枯燥,这时更需要教师发挥聪明才智,制造亮点,把这样的课上得生动起来,上出新意来。因此在这方面,我想我还需要花更多的功夫,在平时的备课中就学会经常多想想,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

  以上就是我对这节课的反思,希望在不断反思中,能够促进自己在教学上的进步。

比的意义的教学反思15

  让学生在活动与沟通中学习

  分数的意义是系统学习分数的开端,学生正确理解单位“1”和分数的意义非常重要,教学中我依据学生已学过的分数初步学问及及生活阅历,供应丰富的感性材料,通过点拨引导,以图、数结合,排列整齐的板书,创设良好的情境,引导学生抽象概括出单位“1”和分数的意义,使学生从感性熟悉上升到理性熟悉。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而清楚的概念,而且能教会学生学习数学概念的方法,并有利于培育学生抽象概括的力量。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材为主要依据,实行启发引导自主探究的方式,帮忙学生把握学习重点,突破学习难点。学生已有分数的初步学问,在教学把单个物体看作单位“1”时教师要少讲,而实行学生自己边分学具边说出相应的分数的形式启发学生自己去制造学习,而教学多个物体看作单位“1”是教学内容是新学问,实行有效的教学措施,攻克这一难点。首先以生活阅历为突破口,让学生分4支粉笔,理解分数的意义,以此为熟悉起点进展大量的探究性学习活动。包括:分6个学具说分数,分5个桃子说分数,分8个泥人说分数。

  学生学习数学概念不能一蹴而就,要通过这一节课和以后的学习逐步加深理解。在这一节课中分数的意义内涵较丰富,且比拟抽象,这就要通过练习稳固和进展学生的智能。首先将整节课设计成实践操作性的练习形式,既使学习新知也是让学生利用原有学问和生活阅历,平均分一种物品后总是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得出的分数。稳固新知的练习,围绕重点内容既有根本题、变式题,又有综合题和进展题,题型新奇而敏捷,不仅能提高学生练习兴趣,促使他们运用所学学问解决问题,而且能在练中培育学生观看比拟、分析推断、多向思索的力量。

  新课程要求新的课堂要具有三个特点:

  学习背景化就是把教学与学生的真实生活联系起来教学中我们应做到以学生熟识的学问与用语,设计有意义教学;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多种形式的沟通与参加,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从集体合作到个别创新;学习活动化就是师生共同参加制造性活动,以促进学习;在课堂上设计需要学生共同完成的教学活动并用正确的方式指导学生合作。

  过程交往化就是通过对话进展教学,通过课程进展学习者的语言,提高学习者的素养。我们在教学中依据教学目标,与学生进展教学对话,敬重学生与教师不同的交谈互动方式,尽多供应各种时机促进生生、师生沟通;确保这种交谈学生比教师有更多的发言时机。

  数学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为学生设计学习的情境,供应全面、清楚的有关信息,引导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中,自己开动脑筋进展学习,把握数学学问。

  我认为一节有效的数学课,应当是有合理的情境,有效的活动(观看、操作、试验、书写等),公平的沟通(让学生在公平中参加各种形式的沟通,充分表达学习过程中的感想,让学生在沟通与碰撞中生成学问、方法和才智),还要有精当的练习(内容要精、形式要活、思维价值要高),在这些过程中学生还要有积极的参加热忱和良好的情感体验。我就是寻着这样的目标努力构建和谐生态的抱负课堂的。在这节课中我主要通过六个方面入手组织学生学习分数:

  一、在情境中引入

  情境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情感的诱因,是教学活动的平台,有利于激起兴趣,分散留意力,激活已有阅历、形成思路策略,引发自主活动。小学生学习数学的情境大致有两种:第一种是现实生活情境,其次种是问题冲突情境或学问顺应情境。课堂上我通过调查数据和实际测量的方法利用学生已有的学问和生活阅历引入分数。

  二、在观看中感知

  课堂上教师的引导作用表达在向学生供应肯定的学习材料,让学生通过观看获得感性学问,丰富学生的表象。平均分一个物体是学生已有的学问,让学生在观看中说出分数唤醒原有学问和阅历为学生创新作预备。

  三、在实践中体验

  由于数学学问具有抽象性的特点,而小学生的思维是直观多于形象。采纳动手操作,能帮忙学生借助直观建立表象而形成概念。教师通过有效的操作活动,促进学生的多种感官参加活动。本节课重点就是引导学生把多个物体看作单位“1”,通过平均分得出不同的分数,这是对原有分数的`拓展和扩大,这时就应当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的探究与制造活动,在我组织的操作活动中表达了活动、主动、开放的有机融合:分4支粉笔师生共同完成为学生自主活动供应方法和阅历,后来的活动主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做,这样让学生围绕重点开展自主性学习。

  四、在沟通中内化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联系起两方面的作用,手使脑得到进展,使它更加明智,脑使手得到进展,使它变成制造的、聪慧的工具,变成思维工具和镜子。”新课标强调学生经受教学活动的过程,操作活动有助于学生亲身经受学问的形成过程。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教学内容和学生之间交往互动的过程,课堂主要是通过沟通实现的。在这个过程中语言和阅读起非常重要的作用。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有序的操作有利于学生形成清楚流畅的思路,进展学生的思维。课堂上,我特别重视学生将操作活动的过程用语言表达出来,让每个学生都有时机发表自己的想法,培育学生合作的意识和力量。引导学生用语言来表述自己操作的结果,促进了语言与思维的融合。我们可以看出在这样探究的课堂上,学生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和积极性,消失了冲突的冲突、思维的碰撞和灵感的火花,教师也获得了意外的收获。

  阅读是学习的重要方式,我还非常重视学生自学力量的培育,学生的自学依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可以是课堂前的也可安排在课堂教学之中,这节课我是把它安排在学生探究活动之后,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实现与文本的对话,用经典的学问体系丰富自己在操作中的体验,深化。

  五、在练习中进展

  学问和技能依旧是新课程的教学目标之一,我们要让学生通过学问技能的学习来促进学生自身的进展,课堂上我很注意让学生运用学问解决相应的数学问题,我整合教材内容,优选练习题,采纳不同形式练习学生练习让学生在练习中进展(稳固学问、形成技能、进展思维、促进积极的情感)

  六、在嬉戏中延长

  常见的数学嬉戏往往是用于调整课堂气氛,我认为好的数学嬉戏还应溶学问性、思维性和制造性于趣味之中,我设计了个嬉戏拓展了学生的学问,引领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动机。

【比的意义的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比的意义》教学反思02-16

比的意义的教学反思02-16

比的意义教学反思02-16

比的意义教学反思06-10

《小数的意义》教学反思09-15

《方程的意义》教学反思10-03

分数的意义的教学反思12-19

方程的意义的教学反思12-22

乘法的意义教学反思02-16

方程意义教学反思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