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时间:2024-07-05 12:00:39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5篇(精)

  身为一名人民教师,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教学反思我们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5篇(精)

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

  这节课的内容是在一年级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初步认识整时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主要使学生进一步认识钟面,掌握看钟表的方法,以及认识时间单位小时和分,知道1时=60分。时间单位不像长度、重量单位那样容易用具体的物体表现出来,比较抽象,单位间的进率也比较复杂,为了帮助学生克服畏难情绪,在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活动为主轴”为思想,并能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例如:“认识钟面”这一环节,我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从孩子比较熟悉的起床、上学、睡觉等作息时间入手,自然入题,把学生已有的旧知开掘出来,为学习新知服务。在体会1时的持续时间的时候,出紧扣生活实际,通过1节课(40)分+课间(10)分+()分是1时的计算,使1小时的持续时间与学生日常活动的时间体验建立起联系。学生在一年级的学习中,对整时刻已经有了初步认识,我采用放手让学生尝试用汉字写整时刻的方式教学,老师大胆尝试,让学生装用旧知的迁移,自主探究新知。学生出乐于将自己的聪明才智展示出来,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又例如教学"认读几时几分"教师先拨整时刻,问:“这是几时?”生答:“11时。”师再将分针往前拨到4,问:“这是整时刻吗?”生答:“不是。”“那是几时多?”“11时多。”“你是怎么看出来的?”“时针刚走过11,还没到12,所以是11时多”。紧接着展示课件“10时15分”的钟面,问:“这个钟面是几时多?”“10时多”“多多少分?”学生自然而然去观察分针走到数字几,后答:“10时15分”这样的教学分散了难点,并通过点拨、观察,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师生互动,环环相扣,层层深入,逐一突破难点。在教学中,我力求精讲,指导学法,让学生在乐中学,做中学,通过观察、操作、讨论、交流,认识了时、分,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显著。

  由于本课教材知识点多的特点及学生的知识水平有限,在教学中我实施练习与新授紧密结合,且有层次、有趣味,形式多样,体会1分钟的持续时间,开展画画、口算、写字、数脉搏等切实可行的游戏,让学生在动中学,做中学。而在巩固练习中,先设计了看钟面写时刻;再设计找相对的闹钟与电子钟练习;还设计了师拨钟,生抢答,师说时刻,生拨钟。让学生既动口,又动手,还动脑,由浅入深,最后还设计了很生动的小组竞赛,学生的兴致更加高涨,掀起了学习的更高热潮。

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2

  一、给了学生创新的空间。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注意尊重每个学生,理解他们异想天开甚至无理取闹的想法和做法,让学生有一个自我表现、施展创造力的空间,使学生真正的成为课堂的主人。

  二、在学习形式上,注意到合作交流。

  以学生为本,教师不单纯地作为知识的传递者,不把学生作为知识的容器,将知识简单地一塞了之,而是更多地为学生创设合作探索的`空间,通过小组讨论、合作、设计、创作的形式来完成学习任务,培养了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密切了同学间的关系。

  三、让学生感受数学的美。

  “就数学本身说,是壮丽多彩、千姿百态、引人入胜的……”我们的数学课堂就应该利用数学美去激发学生的思维,让他们积极地去感受数学美、去追求数学美。在本教学设计中提了一个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想不想用集体的智慧来创作一幅画?咱们举行创作大赛。”给了学生一个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而创作大赛,是多么乐于让人接受,并令人跃跃欲试的一件事呀!由此唤起了学生追求美的情感,激发了他们的创新思维。

  从各种平面图形的拼组中,学生肯定会联想起生活中的许多物品,不但进一步让学生感知到图形在我们生活中到处存在,更让他们感受到了数学的和谐、统一、简单的美,从而使学生神往而探索之,图案设计的巧妙、新奇、别致,更让他们感受到数学的魅力。

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3

  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解决问题》这一内容,课本设置了三个例题。学生对这三个例题所呈现的各个量的关系并不陌生。因为在上学期的学习过程中已经出现需要两步才能解决的问题,这个学期重点是解决问题的方法的多样化、小括号的正确使用以及会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我执教的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四册例1两步计算解决问题。本课的主要教学目标是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学会解答两步计算的问题,提供丰富的、现实的、具有探索性的学习活动,感知生活与数学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逐步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一、激趣导入,让学生进入课堂

  本部分内容是本学期的开篇内容,但是解决问题又是学生最困难的问题,因此,有一个好的开端是十分重要的。我用书本上的情境,以谈话的方式呈现在学生的面前,让学生对课堂产生兴趣,愿意发现知识。

  二、还原课堂,让学生做主人

  新课标强调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因为已经有了上学期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部分内容让学生自己来解决并不是十分困难。在课堂上我让学生充当小老师,将自己的思路呈现在课堂上。

  三、回归实践,让练习伴随

  练习是一节课的重中之重,或许有人会说,新知才是主题,但是没有了巩固的新知,只是一粒沙子,微不足道,所以适当的练习十分重要,在练习的设计上我并没有以量取胜,而是用简单的三道题来完成这一环节,但是难度确实层层递进。

  固然,一节课有好的一面也会有不足的地方,在本节课的处理上我过于放手课堂,让学生发散思维,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年龄段,自己并不能够有一个规范的书写方式。

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4

  孔子告诉我们:吾日三省吾身。由此可见,经常反思我们自己对自己是非常有好处的,坚持反思自己的教学,对今后的教学很有帮助。《认识分米和毫米》这节课是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教学内容,也是这个单元的第一个课时。《认识分米和毫米》这节内容的学习之前同学们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因此,本节课的导入部分我设计了复习米和厘米这些长度单位。如门的高度大约是2米,也可以说是200厘米,让学生用手比划1米的实际长度,并引导学生说出1米=100厘米,除了米和厘米这些长度单位之外,今天我们将学习一些新的`长度单位,教学分米这个长度单位时,引导学生量一量自己手中的文具盒的长和宽大约是多少厘米,同学们通过测量,量出自己的文具盒的长和宽,并让学生说一说自己量的结果,和同学们进行交流。老师的文具盒通过测量,文具盒的宽大约是10厘米,长大约是20厘米,然后通过谈话告诉学生10厘米可以用一分米来表示,从而得出1分米=10厘米,引导学生通过用手比划以及在草稿纸上画一画充分感知1分米的实际长度,培养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动手操作的能力。教学毫米这个长度单位时,主要引导学生通过测量自己数学书的厚度不足1厘米,从而引入用毫米作单位的学习。

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5

  《数学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这堂课之所以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我以为主要是把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当作数学活动的过程,让学生在充分的`活动中学习数学,享受数学活动带来的快乐与成功。

  1)在具体情境中认识"几个几"。首先组织学生观察讨论,列出连加算式,对几个相同数连加有初步的感性认识;再让学生人人动手操作圆片,将刚刚形成的感性认识加工成表象,在亲自操作中体验"几个几";然后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花片,分别列式求数量,在比较中进一步理解"几个几"的实际含义。教学中,学生通过看图数数—操作体验—比较感知,在鲜活的具体情景中初步建立起"几个几"的表象。

  2)在现实问题中引入乘法。通过解决"一共有多少台电脑"这个实际问题,在数数,连加等方法后,自然引出乘法,让学生了解乘法产生的背景。至于乘法各部分名称,读写方法等,让学生通过看书自学和交流来解决。数学概念的教学容易陷入枯燥灌输的泥潭,因此要注意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学生自学,讨论,交流,形成"学习共同体",培养合作与共享的意识。

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6

  《100以内加减混合》本节课是学生在20以内加减混合运算和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用已有的知识能够解决问题。

  通过学生熟悉的公共汽车上下车人数的变化这一情景导入新课。公共汽车上原来有67人,到南山站后,下来了25人,又上去了28人。现在有多少人? 学生都有乘公交车的经历,所以理解起来非常容易。学生可以很快的列出算式:67-25+28= 解决现在有多少人。对于计算,这类加减混合式题是在连加、连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由于运算顺序与连加、连减的'顺序相同,所以教学时让学生进行类推,学生可以自主的应用前面所学习的笔算的方法列两个竖式解决,然后让学生自己想简便写法的竖式,最后老师再强调这个简便写法要注意的地方。这里很容易忽视引导学生67-25这一步求的是到站下车25人后,车上还剩多少人,42+28这一步求的是上来28人后,车上现在有多少人。我发现学生对于单纯的计算可以模仿老师或者例题可以学会,算理学生也能理解,但是计算是为了解决问题的,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经常会把计算跟解决问题分开了,或者列出算式就开始教怎么算,其实每步计算的时候,我们都该引导孩子这步是解决的什么问题。这点是我要反思的地方。我们不能为了计算而教计算,现在的孩子刚刚开始接触解决问题,可以先把这个问题分析清楚,计算可以慢慢的教,我们还是要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7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一节 上课,都说有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我发现人教版的第一单元几乎都是与生活常识密切联系,难道是教材编写人员要用这贴近实际的短短的一单元让学生度过开学的缓冲期吗?可是对于教师来说,这样的单元并不好上。

  我总结有以下几点:

  1.学生对都是图画的课本很感兴趣,但预习时却抓不住重点,找不到明显的知识点进而匆匆过去。

  2.新入学,学生心态上放松,家长也未能抓紧,认为这样的单元简单,可殊不知《长度单位》统一标准的思想影响深远,如果本单元大意了,小到影响高年级的千米等单位,大到以后接触的微观世界单位或是宇宙光年的长度单位等,而长度单位只是测量物体的一个物理量而已,生活总无论任何事情都需要统一的标准才能井井有序、规范制度。

  3.对于教师来说,本单元需要学生大量的实践操作,这需要教师示范、学生引领等课堂活动,对于经验不很丰富的我来说,课堂管理是个挑战,要从声音、动作、提问方式、奖励机制等多种课堂技巧在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同时还要控制课堂,在稳住课堂的同时又要有效的生成,突出重点。

  正因为这些,所以第一课要慎重。

  本节课我采取重经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让学生知道古代人庹、拃、脚长、步长等用身体的一部分作为测量工具,独立测量课桌的长度,通过一个物体得到不同的测量结果体现出在测量物体的长度时,要用统一的标准去测量,这样才能知道物体到底有多长。

  接着很自然过渡到用什么样的测量工具呢?学生很整齐的回答直尺,这点让我非常意外。孩子们脑海中有直尺的印象,选择工具去解决问题,我非常开心,于是又问了一个有难度的问题:

  我现在挑选了班级同学的几把直尺,这些直尺有的红色、有的透明、有20厘米、有15厘米、还有折叠的直尺,样子、长度都不一样,用它们来测量数学书短边的长度,测量出来的结果相同吗?(出于这样的问题是由于一次听课测量的结果不同,孩子说是因为直尺不一样)

  许多孩子被问住了,回答:不同。

  于是,我放慢了节奏,让孩子经历猜想、验证、得出结论的过程:

  1.先猜一猜:不同直尺测量数学书的短边长度,测量结果相同吗?

  2.实践活动:(1)独立完成进行测量,大约有多少厘米

  (2)同桌讨论,看一看对方如何测量的

  3.成果展示:学生回答测量结果

  4.得出结论

  通过这次的简单尝试,我发现二年级的孩子已初具小组讨论的模样,能相互交流和帮助,状态非常好,而且几乎每位学生都愿意量一量,说一说。我想多让孩子自己去探讨,开始会慢些但对数学思维和为人处世的方法深入人心。最后通过活动和呈现的结果上看,得到的结论是一致的。所以确定了不同的直尺量物体长度得到的结果是一样的。

  有了这样的共识,再规范1厘米就有了很大的帮助。这也是统一标准的根本目的:无论何时何地,只要需要测量有工具就可以。我认为这也是大自然统一、守恒的规律吧。

  本节课的疑惑是:要不要在没有课堂上建立厘米、米的表象是就估计黑板有多长?是否有实在的价值。但对我来说有一点,知道很多孩子对生活常识没概念,出现黑板长40米,以后在教学中更应该对部分孩子加强经验的关注和提问。

  本学期也有感悟:对于新的教材,一定要每节课教授什么样的知识点、重点把握清楚,多看习题,做中学,学中做,展现课堂练习的多样性。

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8

  1、利用现实情境,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对“太阳从东方升起”这一生活现象的已有认识进行教学。面对太阳站立,根据“前面是东”,分别确定后面、左面、右面各是哪个方向,把对新知识的理解与学生已有的“前、后、左、右”的认识建立联系,促进学生掌握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2、提供丰富的活动情境,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和认识有关方向的知识。

  活动指一指:介绍班级的情况。同学们已经初步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接着老师报方向,你们能迅速地指出吗?谁能用这些方位词介绍我们这个教室的情况呢?

  现在你们发现了什么?(东和西相对,南和北相对),这是辨认方向的一个好方法。

  活动转一转:现在老师再报出一个方向,你们能很快地面向着这个方向吗?依次面对南、面对北、面对西。会向右转吗?全体起立面向哪儿?向右转,面向哪儿?再向右转,面向哪儿?再向右转,面向哪儿?再向右转,面向哪儿?(又回到了东面了)

  如果老师让你们面向南面的时候,再右转,你想一想,会面向哪儿?再向右转呢?再向右转呢?通过刚才不停地向右转,你发现了什么?(东南西北是顺着右转动的.,数学上叫顺时针),这是辨认方向的又一个好方法。

  只要告诉我们一个方向,就能按照顺时针转的方法辨别其余三个方向。

  3、以学生的学校生活和家庭生活为题材,引导学生亲身经历一些确定方位的活动,在活动中加深理解和记忆,掌握方位概念。如:观察和交流学校教学楼,自己家的东、南、西、北各有哪些建筑,让学生通过对物体位置的描述,来体验物体间的位置关系,发展空间观念。

  尽管本课大部分同学都能充分的领会并运用,但仍有极少数同学方向感差,对他们来说辨认方向仍是一个难点,这就需要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通过个别指导来帮助他们。

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9

  教学如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是本课的一个难点,在课堂上,学生没有知识积累,这以前他们没接触过数字估算,根本不会估算,当然也不可能有不同的策略交流;当要求举生活中的近似数的例子时,学生没有生活积累,举不出生活中估算的例子,我觉得一是学生没有仔细观察生活,另外也是学生的估算经历少;在作业中,求近似数也是出现了不少问题,有的.乱估,有的离准确数太远,还有一些学生不会做题,我觉得他们是没有找到做题的方法。

  估算就是推算出某数的大概数,即准确数的近似数。教学时重点强调,估算是没有唯一答案的,但在比较多个答案之后,让学生明白估算[]出的数要最接近于准确数。实践中我认为下列方法效果会好一些:让学生看十位。十位是1—4就把十位和个位都写成0,百位、千位不变。例如:7046≈7000、1837≈1800。如果十位是5—9就把十位、个位写成0,在百位上加1,千位再随百位变化而变化。例如:6080≈6100、9960≈10000。

  总之,学生估算意识和能力的形成需要长期的潜移默化地渗透,需要教师每堂课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努力,当学生将估算内化成一种自觉意识,才会迸发出许多有价值的、创造性的估算方法,学生的估算能力才能真正的提高。

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0

  这节课的教学方法很灵活多样,通过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数学知识,设置了丰富多彩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主动探索和解决问题的兴趣。同时,评价贯穿于师生互动的活动中,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激励学生学习。在有趣、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生掌握了知识,培养了能力,生动地体验到生活与数学的联系。不过,在练习方式的处理和引导语的选择上还有待改进。

  如:练习第1题“小鸟回家”有14道乘除口算题,本人将其设计成游戏,使得每位学生只有独立口算一题的机会;练习第3题“动物赛跑”设计成“数学接力”,同桌合作也才口算一题。这种设计使得课堂表面热闹,但效率很低,而且做一道乘除口算题难道还需要同桌合作吗?在课堂上学生的练习量不足,练习不到位,怎么可能达到熟练运用乘法口诀求商的目的呢?

  是又如:在解决“20元可以买几辆坦克”时,要求四人小组讨论计算方法,说一说这个问题“要平均分什么,怎样分?”,在需要学生独立思考选择算法的.时候,这种引导语,实际上起了暗示用除法计算的作用。我一说,全班同学都懂得用除法计算了。如果是对个别百思而不得其解的学生,这种暗示也许还有积极的作用。但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这种问法就太没有思考价值了。

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1

  这次试卷紧扣大纲要求,遵循新课程标准,适应新阶段儿童的特点。针对考试中出现的问题以及我对本此时卷的看法,现对试卷谈一谈我的看法。首先,我觉得本次考试试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题型全面。本次考试试卷共分十种题型:填空、直接写得数、填“<”“>”“=”、判断、选择、排序、竖式计算、脱式计算、列式计算、应用题。总体来看,试卷面向全体学生,即考察了学生的基础知识,有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二、难易结合。总的来看,题比较容易,体现了大部分学生的知识结构。如填空题都是最基本的,只要认真审题,仔细观察,都没问题。计算题更是如此,只要不是太马虎,都不会出现错误。当然,也有个别复杂的问题,如应用题第(4)题,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分析能力。

  三、涉及面广、灵活多样。从本次试卷考察的知识面来看,可以说是非常广的。如填空题里面既有一般基础知识,也有基础知识的灵活应用。如最后一题(3)中,关于价钱的应用,多数同学想象的特别难,其实只要稍动脑子,就会发现和学过得例题一样。

  以上是我对本此时卷的简单分析,对于考试中学生的答题情况,在教学中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学生出现的问题,下面就这些做一下分析:

  一、哪些地方错误多?为什么?

  填空题里面最后一题,说明学生基础知识还可以,灵活运用欠佳。计算题里有些同学马虎,计算失误较多,应用题错误较多,说明学生的分析能力不够。

  二、哪些地方教学需改进?怎么做?

  在教学不能再像以前一样用题海战术,应多注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让他们学有兴趣的数学,觉得数学有意思。让他们多动脑,而不是多做题。少做一些繁、难、偏、旧的'题,多联系实际,结合所学内容,多出一些引起学生广泛讨论的题,要深浅得当,以锻炼学生的分析能力。

  数学本身是比较枯燥的,但要求我们变枯燥为有趣,就要求我们教师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法,对学生的每一小小进步给以鼓励,提高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当前,全国将要普及新课程标准,我们教师要认真领会新课程标准中关于数学的总的目标,改进我们的教学,提高我们的教学水平,培养适应时代、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

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2

  新的课程理念所倡导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因此,我在设计北师大版三年级教材《分一分》的教案时就以活动为载体,开展了观察、思考、操作、猜想、推理、交流来完成本节课的教学。通过实践,我认为:

  一、课堂要以活动贯穿始终。本节课我设计了八个活动。

  第一个活动是分月饼,伸手指的情境导入活动。这个活动设计简单,人人参与,学生情绪高涨。特别是当一个月饼平均分给二个小朋友时,学生把手指伸一伸,放一放,你看看我,我望望你。引发了学生思维的冲突,提出问题。使学生认识到数的不够用,必须引入一种新数的必要性。

  第二个活动是动手分月饼的操作。每个学生都把月饼拿出来实际分一分。有的是平均分,有的不是平均分,我把两种不同的分法贴在黑板上,引导学生进行比较,突出平均分的合理性,构建平均分的问题模型。

  第三个活动是独立思考,大胆创新。每个人在答题板上写出自己创造的“新数”,并在组内交流这个新数的含义,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各抒已见。师在巡视时发现有写1/2的,有2/1的,有(1)2的,还有(2)1的等等。有的学生头头是道地讲着自己这样写的理由,有的拿着自己写的,又用怀疑的目光看着别人的讲解。精彩纷呈。

  第四个活动是引导学生看书,达到认知上的归一。当学生翻开书看到书上也是用1/2来表示的时候,学生的那种高兴与激动淋漓尽致,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第五个活动是征名活动。当我让学生给这个“新数”取个名的.时候,教室里一下子活跃起来了,有好多组的说就叫分数吧!老师问怎么要取这个名儿呢?有的说:是“分月饼”的时候产生的这个数。我又问下面数、上面的数又叫什么名字呢?学生的理由更充分了,上面的叫“分子”,因为是从下面这个整体中分出来的一部分,就象儿子一样,所以叫分子。下面的叫“分母”,因为下面是一个整体分出了几个部分,就像母亲一样,所以叫分母。同学们说得多好啊!我被这积极思维、大胆创新的情境所折服了。

  这使我认识到,只要充分相信学生的创造力,学生就一定会有我们意想不到的思维火花的闪现。我觉得学生理解了什么是分数,而且学生有了分数的基本模型。

  第六个活动是动手操作。学生的学具各不一样,学生动手之快,出乎老师预料之外。短短2分钟左右,学生就把正三角形、圆、正方形、五角星、正六边形的二分之一的不同折法全展现出来,并涂上颜色。充分体现了孩子们思维灵活性。。

  第七个活动是将数学引向生活、认识生活中的分数。学生举例,丰富多彩,形式各异,信手拈来。如:一个学生说我的这盒彩笔有十二支,拿出六支,拿出

  的占这盒彩笔的6/12;一个学生说前面的“小小书法家”栏里贴有8张书法,拿出2张,这2张就占这8张的2/8;一个学生说教室里有6盏灯??

  第八个活动是分发礼物,并找朋友。把评价当作一种数学资源来用。同时把数学课堂延伸到课外。

  二、 课件不求花样百出,力求简单实用。

  多媒体课件共只有八张换灯片。但都实用而没有多余。一张用于情境的引入,第二张给学生一个分月饼的直观感受,第三张提出问题,一个月饼二个小朋友怎么分?用于分数认识的拓展三张,分别是三角形的二分之一、三角形的三分之二、正方形的四分之三。变式巩固二张,一张是不平均分的,一张是认识2/4与1/2其实是一样的。学具简单多样而实用,有正三角形、正方形、圆、五角星、正六边形。

  三、课堂归还给学生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把学生放在课堂的首位。老师从不代替学生的思维,也不代替学生的发言。师只起引导作用,让学生的思维火花得到充分的展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 课堂组织有序,活而不乱。既注重了优秀学生,同时又观注了弱势群体。当意识到个别学生可能没有听懂或听明白时他人发言时,指名问你听懂了吗?你再说说看,以此来培养学生倾听他人发言的习惯。

  本节课的教学如果把学生对“一半”的表示方法较详尽列出来进行比较,那就会更好了。因为学生可能还有许多有新意的表示方法,更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3

  这节课是学生在一年级已经学过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笔算基础上,学习千以内数的不退位和不连续退位的笔算减法。

  在复习准备中,先布置了三道百以内笔算减法,以复习百以内笔算减法法则,然后布置了四道口答,以复习数位之间的十进关系,最后是口算练习。

  在学习新课中,首先出示例题,让学生说说图意,弄清题目的条件和问题。由此让学生列出算式。鼓励学生各自用自己的方法算出得数,然后组织学生交流。再让学生分别说说如何用计数器计算得数的,还有如何用竖式计算的。在比较中让学生意识到:无论是用计数器计算还是用竖式计算,都要用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减。用竖式计算引导学生说出用竖式计算时需要注意的地方: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然后,引导学生计算完要进行验算。说一说可以怎么验算。对于学生没有说出来方法的`提醒了他们可以用加法验算。然后让学生独立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验算计算的得数。使学生能从整体上把我做计算题的注意点。

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4

  一、导入设计朴实新颖,有效性

  为新课的学习做铺垫,在教学导入的设计中,引入了一个游戏,是这样的:比两人出数(手指数)谁比谁出的数多几?先由老师指名两个学生做一组,在心里想好自己将要出几,想好后,老师叫一声令下,两个学生同时出数,再让观众观察,说出谁比谁多几?如,李杰出4,王林出9,9比4大5。学生对这个游戏感到新奇,兴趣很浓,参与积极性高,做观众的学生看得很认真,并很好地说一句完整的谁比谁多几的表述。这个游戏起到了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学习新知打下基础

  二、分析理解题意,帮助学生,耐心引导,提高课堂学习效果

  在教学例题时,发现老师教学中没有能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课堂上只有个别的学生能说出解题的思路。教学难点,有部分学生对求比一个数多几的理解感到困惑。如一班卫生评比得12面旗,二班比一班多3面小红旗,二班得多少面旗?三班比一班少12面小红旗三班得多少面旗?。文字抽象枯燥,不好理解,虽然老师告诉学生运用画图的策略,并做了示范,如:

  一班:●●●●●●●●●●●●

  二班:●●●(多的部分)

  虽然有一些学生比较感兴趣能够运用,明白如何解答,但是还有一部分学生,对于这个学习难点理解不透,根本不明白为什么这样或那样。相同的.一部分与多出的一部分搞不清楚它们之间的关联。回想老师的教学方法可能不适应学生的需求,就调整了教学思路,指着教室里的图书角,直接用图书角的书柜来编一道相关同类的数学题,实实在在是学生身边熟悉的问题,再一次引导学生对此问题的学习。为了提高学生的读书能力及理解能力,我以文字形式出示了题目,学生自己看题理解题意,后来看到学生对于这样的文字表述,大部分学生都能理解,读得懂,题目是这样编的——教室图书角的书柜的“第二层有36本书,第三层比第二层少13本,第三层有多少本书?”由于直观可视,学生讲出了解题的思路,并能够运用多种解题的方法进行解答,比用课本上的例题讲课顺利多了。但是,经过老师的课堂巡视检查发现还是有学生理解解答错误:

  36+13=49(本)

  老师发现问题后及时解决问题,老师又耐心再做进一步的讲解,以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学生掌握知识。我边指着书柜边用手势引导帮助学生理解题目的意思,向学生解释,边解释我也边观察之前做错的几个孩子,我发现他们听老师的讲解后突然发现自己做错了,立刻改过来。我的心中满意地感觉到:老师要及时发现教学的不足,及时调整教学思路,及时补救。

  本节课的教学中心就是分析数量关系间存在的唯一的运算关系,把找到“解题方法”为目标。而解决问题教学时则没有现成的类型和解法套用,需要学生通过个人或小组的形式探索和实践来解决,具有新颖性和挑战性。“数学知识源于生活,数学教学高于生活。”在《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目标。

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5

  学生在观察情境时,可能并不会直接提取出有用的数学信息。在学生汇报时,老师应该给予肯定的同时,重点引导学生从数学角度去观察。如何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观察情境、提取信息,是本环节的关键。通过这样的引导,让学生能够根据乘法的意义提出数学问题,运用乘法的知识来解决问题。比如,当笑笑看到河里有四群鱼,每群都有三条时,她在想:河里一共有多少条鱼?这样,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全图,并提出数学问题。

  备课时,我考虑到学生在静态图中获取信息存在难度,上课时告诉学生要按一定的顺序进行观察,然后简单介绍这个图的情况。你们看,这幅图有学校、树木、花草、小河,从学校走出三群小朋友,每群小朋友都是三个;在他们经过的草地和树上飞来三群小鸟,每群小鸟各有5 只;他们走到河边时看到游来四群小鱼,每群有三条鱼;接着又看到从远处划来的四条小船,每条船上有四个小朋友等等。这样逐个呈现图中信息,为学生提供了形象的几个几的资源。学生根据画面轻松地互相提出用乘法来解决的问题,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实际上也就是乘法口诀在生活中的应用,从而利用生活经验有效地理解了抽象的乘法意义。

  数学计算和练习如果单调枯燥,往往会让学生失去兴趣,记忆效果也不佳。因此,我们可以通过设计各种有趣的活动情境来增加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比如组织数学比赛、开展数学游戏、设计模拟生活情境等,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运用数学知识,既能加深理解,又能提高学习效果。这样的活动不仅能使学生更愿意学习数学,还能培养他们主动学习的习惯。

【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数学教学的教学反思03-18

数学的教学反思10-18

数学教学反思10-10

数学教学反思10-02

小学数学教学教学反思11-10

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06-11

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1-20

二年级下数学教学反思02-25

二年级数学的教学反思03-15

数学思考的教学反思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