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量的转化和守恒教学反思

时间:2024-10-10 08:02:31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能量的转化和守恒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教学的心得体会可以总结在教学反思中,快来参考教学反思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能量的转化和守恒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能量的转化和守恒教学反思

能量的转化和守恒教学反思1

  本节课是第十六章第五节的内容,是能量部分的最后一节。对于本节课我是这样设计的:

  第一环节:预习检测,课前对学生已经夯实过预习任务,学生预习效果已经了然于胸,因此上课时我采用图片来激趣导课,然后直接进入预习情况检测环节。

  第二环节:探究新知,针对预习中的错误和本节的重难点进行探究。我设计了三个探究点。

  探究一:在图中每一种能的转化分别写出一个例子(分小组,每组至少写出三个);

  探究二:根据探究一中的荡秋千的疑惑和课本图片上显示的“掉在地上的兰球会跳起,但是越跳越低,”为什么?减少的机械能到哪里去了?引出能量守恒定律的.内容。

  探究三:联系课后作业第二题进行分析,想象中的永动机会实现吗?再次巩固能量守恒定律的内容。

  三个探究点完成,教学任务达成,然后完成课后小结。(课件出示,学生记在重点本上)

  第三环节:反馈检测,对本节知识的再记忆,纠错自己预习中的错误,检测时有意针对预习难点、易错点进行检测,以便检查本节课教学效果。

  这节课基本按照我的预设进行下来,课堂气氛活跃,知识面也得到了拓展,而且做到了“物理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目的。教学效果从检测来看也很不错,但是问题也不容忽视。

  比如从时间上来说我估计前两环节时间是25分钟,第三环节是15分钟,这样就可以有较多的时间彻底解决本节的难点和重点。但是在实际操作中时间没有把握好,留下的检测时间有些紧张。分析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自己没有充分相信学生,讲的多,忽略了自己课堂上所处的角色和地位。

  再者,在上课前已经检查了学生的预习情况,课堂上还要不要再小组讨论?还是直接边检测边讲解重点、难点,我深感困惑?希望在以后的教学中可以对此多试验,真正找到一种属于自己的行之有效的

能量的转化和守恒教学反思2

  本节课是第十六章第五节的内容,是能量部分的最后一节。对于本节课我是这样设计的:

  第一环节:预习检测

  课前对学生已经夯实过预习任务,学生预习效果已经了然于胸,因此上课时我采用图片来激趣导课,然后直接进入预习情况检测环节。

  第二环节:探究新知

  针对预习中的错误和本节的重难点进行探究。我设计了三个探究点。

  探究一:在图中每一种能的'转化分别写出一个例子(分小组,每组至少写出三个);

  探究二:根据探究一中的荡秋千的疑惑和课本图片上显示的“掉在地上的兰球会跳起,但是越跳越低,”为什么?减少的机械能到哪里去了?引出能量守恒定律的内容。

  探究三:联系课后作业第二题进行分析,想象中的永动机会实现吗?再次巩固能量守恒定律的内容。

  三个探究点完成,教学任务达成,然后完成课后小结。(课件出示,学生记在重点本上)

  第三环节:反馈检测

  对本节知识的再记忆,纠错自己预习中的错误,检测时有意针对预习难点、易错点进行检测,以便检查本节课教学效果。

  这节课基本按照我的预设进行下来,课堂气氛活跃,知识面也得到了拓展,而且做到了“物理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目的。教学效果从检测来看也很不错,但是问题也不容忽视。

  比如从时间上来说我估计前两环节时间是25分钟,第三环节是15分钟,这样就可以有较多的时间彻底解决本节的难点和重点。但是在实际操作中时间没有把握好,留下的检测时间有些紧张。分析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自己没有充分相信学生,讲的多,忽略了自己课堂上所处的角色和地位。

  再者,在上课前已经检查了学生的预习情况,课堂上还要不要再小组讨论?还是直接边检测边讲解重点、难点,我深感困惑?希望在以后的教学中可以对此多试验,真正找到一种属于自己的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方法。

能量的转化和守恒教学反思3

  众所周知,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定律是由法国科学家笛卡儿、德国化学家迈尔和物理学家赫姆霍茨、英国物理学家焦耳以及格罗沃等人以不同方式各自独立加以论证提出的,这是所有物理现象必须遵循的金科玉律。当然也是自然科学中一切物质必须遵循的客观规律,它的地位和作用是其它定律所不可取代的。恩格斯曾把这一定律称之为“伟大的运动基本定律”。

  《能量的转化和守恒》这节设问巧妙,内容广宽,发人深思,易将学生导入探究的平台,确实能起到本章的压轴戏重任。我们在授课过程中,依据课程标准的教科书的设计编排,参照教学参考资料的意见,把这节分为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简述能量能够发生转化和转移;第二部分是能量在转化和转移过程中,总量保持不变;第三部分提出能量转移和转化是有方向性的思考。第一部分诸多章节逐步涉及、展开,学生有一定基础。第二部分是全节的重点,甚至是全书的重中之重,学生虽有一定认识,但不到位。第三部分较为抽象,考虑到学生的可接受性,通过一些具体事例的分析将其形象化、生动化。

  首先要阐明的是突出重点,将能量转化和转移过程中,总量保持不变这一关键落到实处。由于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是一个普适定律,没有一个固定的表达式,也无法进行理论论证或数学推导,所以以往教材都是直接给定的,简单是简单了,但违背了物理学以物说理的宗旨和学生的认知规律。

  如何将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定律的引出更为自然、顺畅呢?根据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的文字表述:能量既不会消灭,也不会创生,它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而在转化和转移的过程中,能的总量保持不变。所以,我们只要解决好能量不会消失、能量不会创生,自然也就能说明能量的总量保持不变了;而能量的转移与转化在之前的学习中学生已然掌握。如何说明能量不会凭空消灭。可例举一些现象和运动,讨论它们的能量是不是消失了?例如,自行车停蹬以后,隔一会停下来了,自行车的动能消失了吗?保温瓶内的沸水,几天以后凉到跟室温一样,沸水的内能消失了吗?……所有这些,表面上看能量消失了,但是实际完全是能量之间的转化和转移,这些能量都没有消失。如何说明能量不会凭空产生。可先从一个简单例子入手,有一种自动机械手表,戴在手上,不用开发条,可运转久远,它的能量似乎凭空产生?先让学生讨论一下,很易知道这是能量的'转移的结果,没有凭空产生。

  如何说明永动机肯定不能永动?一般说永动机的设计是颇具匠心,非常巧妙,迷障众多,再加上有关物理概念、规律和机械知识学生也不具备,要识破其违科学是不易的。所以在选择永动机的时候,要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评批一两台历史上曾有人设计过的,结构原理较为简单的永动机,这样学生也较易理解为什么永动机不能永动。这样也就在反面的论证了能量不会凭空产生,学生对能量的转化和守恒的理解也就更到位。课堂上我们是通过影片上对简单永动机的揭秘来完成教学的,学生从看到永动机时的肯定,到揭秘后的否定,他们对这块知识的兴趣还是很浓厚的,对知识的理解也是很到位。

能量的转化和守恒教学反思4

  本节内容是在学了电能,内能,机械能和一些常见的能量以后学习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定律,主要让学生认识同一种形式的能量在不同物体之间的转移和不同形式的能量之间的转化,一种形式的能量减少,必定有另一种形式的能量增加,能的总量保持不变的理解。让学生体会和认识能量的转化和守恒是自然界最普遍的规律,从而对自然界各种现象的普遍联系形成基本认识。能量守恒定律是本节的重点,区别能量的转化和转移是本节的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是在学生具备对在常见的几种形式的能量的认识和在普遍的现象和大量的事实基础上让学生共同讨论思考并总结归纳出一般结论。例如:(1)电灯通电发光电流做功,电能转化为______能。(2)电动机通电转动电流做功,电能转化为________能,…讨论归纳出一般结论:电流做功的过程就是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能的过程。然后用此种方法类比内能的改变,机械能的转化等,在大量结论的基础上抛出问题,各种形式的能量之间有什么样的普遍规律呢?电能可以很方便的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做功改变物体的内能实际是内能和其他形式能的转化,机械能的各种形式之间相互转化,然后做好几个小实验,让学生分析讨论,并归纳不同形式能量之间可以相互转化,从热传递改变物体的内能认识同一种形式的能量之间可以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这里在学习方法上主要是用到分析归纳,使学生对能量存在形式,相互转化和转移等基础性知识和技能的形成在愉快学习过程中得到有效的落实。

  关于能量守恒的教学属于发展性目标。在学生认识各种形式能量之间可以相互转化,同一种形式的能量可以发生转移后,分析一种能量增加一定有另一种形式能量在减少,能量不会凭空消失,也不会凭空产生,一种能量减少,一定有另一种能量增加而能的总量不变,认识能量守恒定律,回到一个一个的具体情境中体会,学习和提高,前后处理过渡自然,知识形成过程循序渐进,顺理成章,水到渠成。

  关于能量转化的方向问题,属于本节的较高的要求,学生在具体问题中不易理解,教师在对这一部分的处理上花的时间略显不足,可以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在课余查询相关资料与信息,开展课外讨论来实现这一融通性目标从而让学生理解发生能量转化时总有一些能量转化为热成为无用的能量,所以让学生理解“永动机”是不可能的。

  总之,本节的成功之处在于学生对规律的认识和理解基本达到预期的效果,不足在于用灵活应用能量转化好守恒的观点分析和解决实际的物理问题需要进一步的挖掘。建议本节课后安排一节社会实践课,以加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能量的转化和守恒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电能和能量教学反思10-25

电能和能量教学反思10篇04-04

《质量守恒定律》教学反思02-28

机械能守恒定律教学反思04-01

《机械能守恒定律》教学反思03-17

比和比例教学反思12-18

《机械能守恒定律》教学反思8篇03-26

《长城和运河》教学反思10-29

电流和电路教学反思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