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生命的林子》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我们要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教学反思能很好的记录下我们的课堂经验,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反思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生命的林子》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生命的林子》教学反思1
一、教学内容要选择,更要优化组合。
本课词语很多,词语教学当然是本课绕不过去的教学重点。课文的内容的理解这当然也是一个重要的学习任务。但词语不是孤立的存在,课文的内容也需要凭借词语来表现,所以当把词语教学与课堂内容理解结合起来,教学的“有效”就充分显露出来了。我们都知道,,散乱词语的记忆与把词语组合一个意义群记忆是完全不同的负担,同样,本课中的“香火鼎盛 香客如流 名满天下 水深龙多 喧喧嚷嚷 高僧济济”是对法门寺特点的概括。这直接与课文的事件相关,正是因为这样的法门寺,玄奘才感到有压力要走,也正是这样的法门寺,经过方丈“生命的林子”点化,于是法门寺又对玄奘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课堂前面让学生用这些词语说“走”的原因,后面让学生加上“生命的林子”说“留”的理由,这课堂一前一后的彼此眺望,既对课文内容有了深度挖掘,也是一次次带领学生擦亮词语的过程。
二、课堂应当给学生思想的冲击
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怎样让学生记住你的语文课。我是想说,讨好学生的办法终究不是办法。所以课堂应当给学生以冲击力的,你的教学应当表现出一种智慧,把学生的思想引向一个他自己无法抵达到的境地。在这节课上,我的教学有冲击力吗?我在试图这么做。在学完玄奘在方丈“生命的林子”影响下,选择留下后,我这样结课:法门寺是玄奘生命的林子,但后来,他还是离开了法门寺,上哪儿?西天取经,这时候他生命的林子还仅仅是那个法门寺吗?……留一个问题给大家:我生命的林子在哪儿?课到此戛然而止,但学生的思想显然不可能停止:原来生命的林子并不是僵化不变的,它会随着你的生命成长而成长。我生命的林子哪儿?这是生命在质询:我是奋力向上的吗,我的胸怀有多宽广……
三、课堂支撑力来自对文本价值核心的把握
这篇文章的价值核心在哪儿?
我认为不在最后教条式的话语,所谓“一个想要成才的人是不能远离社会这个群体的,就像一棵大树,不能远离森林”。我讨厌这样板脸教育人的话语。
课文里最为闪亮的句子是:“它们长在一起,就是一个群体,为了一缕阳光,为了一滴雨滴,它们都奋力向上生长,于是它们棵棵可能成为栋梁。”这看似简单的话语却是文本的价值核心所在。我认为。课堂上我带领学生把它改成诗歌来读,我要让学生在断句中读出一种“奋力”的激情、一种“向上”的力量,,一种“生长”的活力。这是幅画啊,一幅“奋力向上生长”的生命图景,这就是课题“生命的林子”意象之所在。道理是抽象的,而道理之载体“生命的林子”是具体的。教学中,我努力在此用力,目的就是要让学生记住这片蓬勃的林子,为此,我配上相宜的图片。何主任一直讲,形象对于小学生来说太重要了,它具有生命力,可以在相宜的环境里被唤醒并给人以精神的慰藉。不是吗?文末的那个“不能离开群体”道理学生可能很快便会忘了,但这番教学后学生一定不会忘记这片郁郁葱葱的“生命的林子”。这片“生命的林子”理解了,玄奘为什么留下的原因也就会明白,课文所揭示的道理也才有了根。
四、语言形式训练是我们语文老师不能忘了的“本”
我在备课时动足了脑筋想的不是如何殚尽心机让学生懂得一个道理,更不是认识玄奘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到是方丈是怎么指点玄奘的语言技巧引起了我极大的关注。学语文干什么,不就是为了“能说会道”。什么是“能”,什么“会”?恰当、有效也。方丈的指点如此神效显然因为语言技巧的娴熟。新课标第三学段的阅读教学就有“领悟表达方式”的要求,方丈的这种表达方式不是很值得学生学习并在生活中应用吗?所以,在进入文本学习内容后,我说了这段话:我们想想,为什么方丈搞得这么复杂,又是带他走、看,又是启发问话的。如果直接跟玄奘讲,啊玄奘啊,你想走就大错特错了,这是鼠目寸光啊,我们法门寺高僧济济,大家相互竞争,这有利于你成长进步嘛,怎么想到走呢。行吗?
说这番话的目的是什么?学生吃了东西我还要求他咂巴出味道来。熟话讲,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这样一比较,孰优孰劣不就出来了吗?接着再带学生弄明白这道菜是用什么做成了,主菜是什么,配料是什么?这样“借喻说理”的语文知识就被隆重推出。我没有蜻蜓点水就此结束,我又来了个应用训练。由于课堂时间的不允许,也因为不能冲淡文本情节所构造的学习“场”,所以就拈来名言做了个简单的形式训练。先是举生活例子然后让学生说出名言精华里背过的句子。如“良药苦口利于病”之于“忠言逆耳利于行”,如“水至清则无鱼”之于“人至察则无徒”。后又出示喻体,让学生思考此喻可以揭示什么样的道理。训练的时间不长,但我的训练意识是明显的,我就是要告诉学生:讲话是个深功夫,比喻说事显然很有效果。
教学永远是遗憾的艺术。课上完,自己也感觉到了自己的不足:一、虽然自己鄙视课堂的简单喧闹,但课堂一味的沉闷应该不是什么优点。二、教学时间相对较紧,为了完整地呈现教学设计,便临时压缩了一些学生读书的时间,指导学生读诗也没有从容进行。我猜想,由于没有读书相对弛缓的学习节奏,课堂始终处于一个思考思考再思考的状态,开始学生可能是兴奋,但心理学告诉我们兴奋之后紧跟着的便是抑制,所以后来有部分学生可能因此而跟不上课堂的思维节奏,有些干脆就放弃了跟,课堂也就显示出“涩”的感觉。张弛有度,古人讲得一点不错。
《生命的林子》教学反思2
在导入环节中,设计得比较周到合理,由《西游记》导入,介绍其中的人物,然后出示玄奘图片,让学生介绍玄奘、质疑导入对课文的学习。学生的预习工作也比较充分,故能顺利完成此环节。导入课文后,对课题的质疑,对学生的求知意向、疑难问题等明确好,因此对新课的学习有所帮助。
在词语的学习过程中,因学生预习工作做得比较到家,所以对词义的理解比较透彻,尤其是对描写法门寺的四字词语的理解,但感觉偏重了对词义的`理解,而忽视了对词语的朗读,应该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读出词语的感情色彩,尤其是“喧喧嚷嚷、鹤立鸡群、郁郁葱葱”等词。
在引导学生理解“水深龙多”一词时,我的出发点原本是想借用刘禹锡的《陋室铭》中的两句话:“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帮助学生理解词义。但上完课后,仔细斟酌,此举有助于学生理解词意,但运用不妥,理由是“有龙则灵”之意龙不在多,少一点也行,与“水深龙多”中“龙多”有矛盾。上好一堂课真是不容易,对每一“细节”必须多多斟酌、多多推敲,俗话真是说得好:细节决定成败!
《生命的林子》教学反思3
《生命的林子》一文叙写了玄奘感到在僧众云集的法门寺无法成才,便想离开另寻山野小寺苦修,经过方丈的设喻对比教育,终于留下苦心潜修,成为一代名僧的故事,阐述了一个想要成才的人不能离开社会群体的道理。这是一篇很有意思的文章,有意思在“林子”、“生命”。联系全文可知,本文中的“林子”是以自然界的林子喻指社会群体,借此及彼,托物寓意。“生命”一词在这里是用来修饰“林子”的,很显然是指这林子具有旺盛的生命力,有着生存、发展的`能力。将林子比为社会群体,那么这里的“生命”就至关重要了。所以我以为理解“生命”比理解“林子”更为重要。
就故事本身而言,并不难,学生多读几遍大多能明白其中的道理。如何让学生意会的东西言传呢?我在这里设计了一个补白。就是在反复朗读方丈最后的话之后请学生说说方丈心里的话。采用了“玄奘啊,如果你……,就会……;如果你……,就会……”的形式进行说的练习。学生发言涌跃,领会到位,也不乏有发言精彩者。但课后再想想,假如形式不给出,会不会更精彩呢?假如再适当地引导学生结合板书来说,是不是效果会更好呢?本文的老方丈是高僧中的高僧(学生语),值得研究。所以在上面的练说环节结束后,我就进行了分角色朗读。让学生体会方丈是个怎样的人?这个问题给学生思考和表达留下了较大的空间。学生的回答是五花八门的,他们体会到了方丈高超的劝解技术、是个慈祥的长者、是个有独特见解的人、是法门寺那片林子里的一棵参天大树、玄奘就冲着有这样一个师傅也不能走了……这个环节在备课时我犹豫再三,好几次想把它删了,因为感觉上去和主题有些“偏”。现在学生的回答让我豁然开朗,不仅仅是“林子”让玄奘留了下来,更是方丈本身让玄奘止步。
为了让学生理解生命的林子,我用了图片演示对比、句子深入理解、人物众人解读等方法,学生亦能讲出生命的林子就是生机勃勃、充满竞争的群体。但这“生命的林子”始终充满辩证。它是随着时间、地点、人物、人生阶段的不同而不同的,而且每个人都有一片属于自己的生命的林子。所以我试图将文中的林子引入实际中来,于是我连问了两个小问题投石问路:“同学们你的‘生命的林子’在哪里?老师我的呢?”当学生回答后又问:“你身边的某一个人的呢?”学生亦能举例说明。可不知当时为什么我没有再追问:“十年以后你的生命的林子呢?”只是在后来的总结中稍带了一句而已。另外在备课的时候还有过这样一个思考:那山头上的一片灌木难道就不是一片生命的林子吗?现在想来肯定也是,只不过不是一个好的“生命的林子”罢了。可我没在课上让学生讨论。以上这两处是惑?是憾?是钻牛角尖?我还在思考中,期待对文本有更深的解读。
《生命的林子》教学反思4
上完《生命的林子》这课,我很兴奋,为自己的一个设计回味着。这是一篇充满哲理的课文,我在备课时动足脑筋想的不是如何让学生懂得文中的道理,也不是认识玄奘是一个怎样的人,而是如何引导学生关注方丈的语言技巧。所以,在学习了方丈指点玄奘的内容之后,我给学生提出一个思考题:“同学们想想,为什么方丈搞得这么复杂,又是带他看,又是启发问话的。如果直接告诉玄奘走是错的,是鼠目寸光,只有留在法门寺与高僧相互竞争,才利于成长进步。行吗?” 这个问题学生非常感兴趣,大家畅所欲言,比较两种教育途径的效果。俗话讲,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这样一比较,“借喻说理”的语文知识就在自然而然中让学生领会了。接着我又趁热打铁,来了个应用训练,举生活例子然后让学生说出一些课内外积累的富有哲理的句子。学生还真不错,一下子说出不少来:“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一个聪明的人善于从别人的`灾难中吸取教训”,“光芒不影响光芒”等等。训练的时间不长,但训练效果是明显的,学生明白了:讲话是个深功夫,“借喻说理”能提高语言的说服力。
学语文干什么,不就是为了“能说会道”。方丈的指点如此神效显然因为语言技巧的娴熟。新课标第三学段的阅读教学就有“领悟表达方式”的要求,方丈的这种表达方式正是值得学生学习并在生活中应用的。这样的训练既有意思也有效。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怎样让学生记住我的语文课。有人说,讨好学生的办法终究不是办法,把学生当弱智教的结果可能自己也会弱智掉。我想,课堂应当给学生以冲击力的,我的教学应当表现出一种智慧,把学生的思想引向一个他自己无法抵达的境地。于是在我的课中,我常试图找这样的切入点进行语言训练。
《生命的林子》教学反思5
玄奘是唐代名僧,法相宗的创始人,也是《西游记》中唐僧的原型。相比较那个历经千魔百怪,度过九九八十一难,终成正果的唐僧,我更倾向于故事中玄奘的成佛历程,他让我认同并执著这样一个信念:无论是谁,都应“走进生命的林子”,否则他就难以“修成正果”。
传说玄奘刚剃发,到名满天下的法门寺修行,他深感寺内高僧济济,难以出人头地,且法事应酬太繁,于是,他就想寻找偏僻的小寺以求显达。方丈明其心意后微微一笑,将其带至寺内松林,在那片郁郁葱葱的松林中,只见松树遮天蔽日,秀颀挺拔,棵棵栋梁。而不远处山头上稀稀疏疏的,只有一些灌木和两三棵松树,其中一棵,可以说是高大,但乱枝纵横,难以成材;玄奘立足于松林前顿悟生命的.真谛,便留在了法门寺苦苦潜修,终成一代名僧。
生命,一个神圣而伟大的字眼。
生命的伟大因为它本身的伟大,同时也因为它不断创造着伟大。
生命比任何知识、规则、纪律,甚至荣誉以及被许诺的未来与幸福更神圣。
作为珍爱生命的语文教师,面对新课程,我激动过、惶恐过、徘徊过。但我深知:只有为新课程献身,自己才能获得新生;只有自己融入并适应新课程,才能让新课程为自己服务;只有教师感悟新课程的生命,才能让学生的生命之树更加茂盛。
《生命的林子》教学反思6
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文,讲了一个有关玄奘于成名前,在师父的指导下,坚持在高僧济济的法门寺苦心潜修,终于成为一代名僧的帮事。说明“一个人的成才是离开社会的。就像一棵树,不能远离森林。“本文结构简单。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写玄奘远离森林;第二部分写玄奘在师父的指导下,决心留下法门寺。第三部分,玄奘终成名僧,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
教学目标:
1、 引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文,从课文对两处松树的描写和议论中揣摩所包含的意思。
2、 引导学生领会课文通过某种事物比喻一种道理的写作方法。
3、 引导学生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重、难点:
1、 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文,从课文对两处松树的描写和议论中揣摩所包含的意思。
2、 引导学生领会课文通过某种事物比喻一种道理的写作方法。
3、 引导学生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具:小黑板
教学理念:
本文是一个传说,又是一个故事,作者通过这个小故事说明的一个含义深刻的道理。所以,我先让学生讲故事,再由问题引领,带任务学习。从中体会作者借某种事物比喻一种道理的写作方法,再在有感情的朗读中,感悟到一个做人的深刻道理。
教学程序:
一、生活常识引入课题。
同学们,你们谁能告诉我《西游记》的主人公是谁?那在这些人中,有一位锲而不舍的取经人是谁?唐僧的生活原形人物就是玄奘。本文讲的就是他在成名前是否留在法门寺的一个故事。想听吗?板书课题:生命的林子。
二、整体感知,讲述故事。
1、 学生自由读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在书上作批注,为稍后的`讲故事做好准备。
2、 个别学生生动的讲故事。
三、读文、悟意。
1、 问题引领,出示小黑板:
(1)玄奘为什么要离开法门寺?
(2)玄奘最后为什么又留了下来?
(3)老方丈用的什么方法?
(4)你从中受到了什么启发?
(5)你最欣赏课文的哪些语句?
2、 自学。在书上作批注。
3、 交流收获。
(1)玄奘为什么要离开法门寺?(①法门寺“香客如流”,“法事应酬太繁”,难得“静思养神,潜心修身”。②“感到自己虽青灯黄卷苦苦习经多年,谈经论道却是远不如寺里的许多僧人。”他想到一个安静的地方,静心学习,尽快成才。
(2)他做出这样的决定是不是很草率的?你从哪能词可以看出来。我们把这个句子带着感情读读,好吗?
(3)玄奘最后为什么又留了下来?从哪儿可以看出来?(个别学生读第8自然段。)
(4)老方丈用的什么方法?在第几自然段?(个别学生读第5、6、7自然段,其余同学思考两个问题: ①老方丈问玄奘愿做烛火还是太阳的用意在哪儿?②老方丈是怎么劝说的?
(5)在这儿老方丈的用的方法是什么?(作比较,打比方)你从中受到了什么启发?齐读最后一段。(一个人的成才是离开社会的。就像一棵树,不能远离森林。)人由此你想到了哪句名言或警句?请批在书上。
(6)为什么离不开社会?(竞争!)你又想到哪句格言警句?请批书上。
(7)练习用打比方说明一种道理的方法说话。
四、感情朗读,总结全文。
1、 有感地朗读全文。
(1)说说全文的感情基调是什么?你认为读好本文的重点是哪些语句?
(2)练习有感情读好自己认为重点的句子。
(3)有感情地读好全文。
2、同学们,我们要想向唐僧一样出人头地,就要把自己放在社会中去接受竞争,让自己也像文中的松树一样为了得到一点阳光而奋力向上拔。于是:“树直用处多,人直朋友多。”让我们牢记这两句名言吧!出示小黑板:
A、 天生我材必有用。B、树直用处多,人直朋友多。
五、巩固延伸,布置作业。
出示小黑板(硕果累累):
(1)我想积累这些词句:
(2)我明白了一些做人的处理:
(3)我想续写《生命的林子》。
(4)我知道题目为什么叫《生命的林子》了。
选三个给自己的学习伙伴说说。
板书设计:
生命的林子
山野小寺 玄奘 法门寺
两三棵树 松树 松林 竞争 成才
我们 社会
【《生命的林子》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生命生命》教学反思10-26
生命,生命教学反思04-04
《生命 生命》教学反思04-04
《生命生命》教学反思05-01
生命生命教学反思04-09
生命,生命教学反思04-03
生命,生命教学反思05-03
《生命生命》 教学反思04-30
生命教学反思0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