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轮》教学反思

时间:2022-04-13 10:34:49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滑轮》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借助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那么优秀的教学反思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滑轮》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滑轮》教学反思

《滑轮》教学反思1

  滑轮组这一课的科学概念看似不难,通过学习,孩子们都能建构起“滑轮组既能省力又能改变力的方向”和“滑轮组组数越多越省力(不考虑绳子摩擦力)”的科学概念,但是每每让孩子在图中画线组装定滑轮、动滑轮和滑轮组的时候,孩子们总是频频出错。有老师解释为孩子的空间观念还不够,不能把实物转化为平面图。真是这样吗?难道真要用灌输法无数遍地示范怎么画组装图然后让孩子在不断地练习中记住怎样画组装图?回顾课堂拍下的一张张孩子们动手操作的照片,我有些怀疑上述解释。孩子们在合作组装实物时,是四人小组合作,而且还要研究省力与否,有几个孩子关注到了绳子的绕法?又有几个孩子能及时将组装好的滑轮组用画图的方式记录下来?课堂给足孩子探究的空间了吗?我们似乎在用探究的.“外衣”来掩盖灌输式教学的“内核”?

  基于上述思考,我临时为这个主题增加了一个课时。我跟孩子们说:“这节课我们用一节课时间来研究滑轮组(多组)的组装方法,每个同学都要会组装,而且要对照组装好的滑轮组来完成组装图。”在巡视指导过程中,我特别强调孩子们要关注绳子的绕法,让会的同学去教不会的同学,让会的小组去教不会的小组。在一声声的欢呼声中,孩子们基本上都学会了组装多组定滑轮,也顺利地把实物绳迁移到“画线”。孩子们画线的准确率大大增高,孩子们的回答也更自信了。

  也许,有些孩子还会忘记怎样用线画组装图。但我想,这个动手实践后的遗忘率肯定会大大减低。实践出真知,在课堂上还沉浸在观看中的孩子请伸出你的手,将你的智慧表现在你的手指上!

《滑轮》教学反思2

  在我们的小学科学课堂中,不严谨的实验着实不少。今天,我就来说说滑轮组一课中的实验设计。先请大家看看六上教材中的实验插图。

  实验一是用一个定滑轮和一个动滑轮组合而成的滑轮组,实验二是用多个定滑轮和多个动滑轮组合的滑轮组,这两个图有没有问题?

  没有问题?答对了!哈哈,这两个实验图确实没有问题。可是,这两个实验来到我们的课堂中,问题就来了。两个实验图的箭头处,肯定是用弹簧秤进行测量——而在上节课《定滑轮和动滑轮》的教学中,我已经感觉到弹簧秤倒过来拉是有误差的。明知存在着误差,却还默许这样的实验操作方法,那就太阴暗了吧。

  科学实验要规范操作,这不应该只是口号,而必须从现在做起,从点滴的细节做起。为此,我对这两个实验着实动了一番脑筋。具体改进方法如下:

  实验一:一定一动滑轮组

  把线固定在动滑轮的上端,然后绕过定滑轮,再绕过动滑轮,最后连接在弹簧秤上。这样,拉弹簧秤时方向是往上的',就避免了操作中的误差。改进的实验设计有 3 段线连接在动滑轮上,和教材的实验比较多了 1 条,省力情况更明显。

  还有一种方法,仍然是使用书本的实验图,但箭头处不使用弹簧秤,而是用钩码。后来挂上的象征拉力的钩码,虽然和前面挂上的代表物体的钩码一样重,但因为使用滑轮组可以省力,所以肯定是不平衡的,这就很好的证明了滑轮组可以省力。

  实验二:一定二动滑轮组

  书本的第二个实验,要解决弹簧秤往下拉,方法更简单,只要把最后一个定滑轮去了。与第一个实验比较,这个实验使用了两个动滑轮,有 4 段线连接在动滑轮上,所以省力情况比第一个实验更明显。学生还会发现省力的原因是增加了一个动滑轮。

  若有人一定要用书上的二定二动滑轮组做实验,我也有办法,也是不用弹簧秤来测量,而是采用挂钩码的方法来比较。如果两边钩码数一样,肯定是不平衡,则说明可以省力。如果是调节两边钩码的数量达到平衡,则物体重量和拉力大小的比例应该是接近 4 : 1 。不过用钩码作拉力有个小问题,得出的数据比较呆板,分析概括不够丰富。

  最后,我还要强调的是,做这两个实验,许多老师往往容易把关注点放在省力上,而忽略了用力方向的改变,那就把滑轮组的作用给打成 5 折了。可是如果在实验中要让学生做出力的方向改变,那势必会出现往下拉弹簧秤的情况,就又绕回到老路了。我觉得可以采用让学生画图的方法,提供实验装置图,让学生去画滑轮之间的连接线,在此基础上概括:滑轮组能省力,还可以改变力的方向。(请注意,“可以”改变,其中隐含的意思还包括可以不改变,具体是不是改变力的方向要看怎样连接。)

《滑轮》教学反思3

  一、“老师!他占领了弹簧秤,能否再给我一个!”

  依照要求,同学开始组装一个最简单的滑轮组,并探究滑轮组的作用。每个小组分得两个滑轮,一根细绳,四个钩码,还有一个弹簧秤。在实验进行的过程中,有一个同学匆匆走到我跟前说:“老师!他占领了弹簧秤,能否再给我一个!”听到这么一句话,着实让我一惊。一个小组只有一个弹簧秤,也只需要这么一个弹簧秤,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走到小组跟前才知道,原来有一位女生“抢”到了弹簧秤就不愿意给大家做实验了,而其他同学都认为她是比较“不行”的,不应该把实验器材给她。 出现这样的情形,不得不让我再一次感叹我们的小朋友真的非常缺乏“合作精神”,在有限的条件下,不可能分出更多的小组,六人合作就是一个无法改变的事实。而在小组合作中却经常出现争抢实验器材,“工作量”差异大等问题,内局部工不协调,导致小组成员之间无法很好地进行有效地合作,这样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势必导致同学发展不均衡,探究效率低,无法发明出一个良好的科学探究环境,同学的科学素养无法从根本上得到提高。如何做到科学有效的分组,是在今后教学过程中值得研究的一个问题。

  二、依葫芦画瓢,真难! 同学明确实验目的后,就要依照要求,组装一个最简单的滑轮组。事实上,只要依照课本上的图片,依葫芦画瓢即可。教学预设这一环节5分钟应该足矣,而事实上,同学花了10分钟都没有完成,作为教师,真的有点无奈,难道非要老师手把手地教?我们的小朋友动手能力真有这么差吗?我无语!不得不让我想起上本单元《使用工具》一课时,很多同学连螺丝刀都不会用。从这几件小事中折射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现象:同学的动手能力真的很差。而我们老师,该做点什么呢?我们中国的教育能做点什么呢?难道这一切就无法改变吗……

  三、没有记录的习惯。 可能是我的关系,没有在同学实验之前说一句“认真和时做好实验记录”,全班同学没有一个做到和时将数据记录下来。当实验结束后进入全班汇报交流这一环节时,早记不全实验时获得的数据了……和时记录实验获得的数据,是科学探究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局部,也是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与研究依据,而我们的同学仍然没有养成记录的习惯,科学探究流于肤浅的表层,华而不实。从不记录到记录,从记录到习惯的养成,其间需要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科学教师责无旁贷。

《滑轮》教学反思4

  教师在教学时先让学生观察了解滑轮的构造,然后将学生按学习小组分成几大组,每组探究一项内容,并向全班汇报探究结论。探究活动可同时展开,每组同学除要重点探究的内容外,其他探究活动也要完成。课本第一个方框中的结论是:使用定滑轮不能省力,但可以改变施力的方向。第二个方框中的结论是:使用动滑轮可以省力。在学生讨论交流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定滑轮的实质是等臂杠杆,用杠杆的`平衡条件分析定滑轮不省力的原因。

  用杠杆的平衡条件分析动滑轮省一半力时,“支点位置”的分析是一个难点,教学中不必涉及动滑轮使用时支点随时间变化的问题。若学生问到,可以告诉他们支点是随时间变化的,但我们可以取某一时刻的动滑轮作为研究对象。引导学生分析,如果忽略了轮重和摩擦力,动滑轮能省一半力。

《滑轮》教学反思5

  教学滑轮这一课的时候,我在课上发现许多的问题。我进行很长时间的思考,我想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下面的问题——多鼓励我的学生。学生的在活动研究的过程出现许多的问题,有很多的`我没有预料的到的。比如象滑轮的轮槽穿线,使用测力计方法等。我想出现这些的问题,主要是学生的没有接触过,动手的能力不好。一开始学生出现这些问题是可以理解的,在这个的时候,老师应该多加的给予鼓励,这样学生就会有兴趣和信心的进行进行探究活动。但是我当时发现学生在我演示了一遍之后,还是没有学会方法,我非常的生气,进而训斥了几个学生。然而这一训斥的后果出现了,学生对于活动就比较的懒散了,没有兴趣进行操作及探究。

  我想在以后的教学中,老师我应该注意自己的教学心态,在心态上进行磨练自己。从而更好的进行学习和教学,激发学生的探究的积极的兴趣。对于学生在活动和探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应该予以谅解和鼓励,这才是比较正确的处理方式。教学和学习,就是学生在错误中,在失误中进行探究,进行学习知识和技能,进行积累经验,进行磨练学习心态,进行提高学习兴趣的。

  我想学生在学习中,一些简单问题和事项,他们不会操作或者是不知道,还是因为他们有个别的同学没有认真去听。因此我想在学习中,我要再引导学生进行听的方面进行想法设法的进行引导。

《滑轮》教学反思6

  《科学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学生对周围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学习科学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科学课程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提供他们能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让他们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比单纯的讲授训练更有效。

  静下心来想一想,随着学生提问积极性的提高,老师面临的问题也越来越多,我们科学老师不能只“教教本”,还要学会“用教本教”,不能只“备教本”,还要“备学生”,这需要老师花费更多的时间研究教材,思考在课堂上可能会出现的各种意外,包括学生提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老师的知识面还要进一步拓宽,教师不能做“一桶水”,而应该是水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这要求我们教师终生学习。只是老师一个人的知识毕竟是有限的,我在鼓励学生提问的同时还应该鼓励学生解决问题,学生在发现并提出问题后并尝试解决问题,能获得巨大的'成就感,从而进一步提高提问的兴趣和质量,这是一个良性循环过程,我在今后应该做好以下工作:

  ①课堂问题尽量当场由师生讨论后解决,解决不了的布置学生课后了解,找到答案后展示给学生,并对善于提问和积极解决问题的学生予以表彰,提高学生提问和解决问题的积极性。

  ②鼓励学生写科学日记和科学小论文,让学生感受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感受到科学的神奇和魅力,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能力。

  对于学生提出的第一个问题,我课后请教了其他科学老师,才豁然开朗,原来动滑轮在受力时会滚动,力臂大小会随之调整,所以不会出现像两人提水时用力不均的情况,当然这是在不计绳子的摩擦力的情况下,嘿,真是处处留心皆学问啊!

《滑轮》教学反思7

  学生在学习过滑轮以后,在知道滑轮有定滑轮和动滑轮,并了解了定滑轮和动滑轮的性质和作用以后的一个拓展,在学习这节课之前,学生已经知道滑轮分为定滑轮和动滑轮两种,并且还知道定滑轮不省力也不费力,但是它可以改变力的方向。动滑轮可以省力但是不能改变力的方向。在这个基础上我们这节课来研究使用定滑轮和动滑轮在物体移动的距离和绳索移动距离之间的关系,这个关系容易被人们忽视,所以研究起来也不是那么容易看得很清楚,所以我在上课之前精心设计了实验器材,在一个直板上标出刻度,并用橡皮筋作为做记号用的材料,因为橡皮筋是可以移动的。用这个作为初始点,这样看的数据比较准确。

  从课堂教学上来看学生基本能够利用教师提供的实验材料准确的操作实验,并能够得出准确的数据。这节课全体学生能够参与活动,体现了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的要求,使全班同学都能够学到知识。提高了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也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

  但是,在这节课中也存在一些不足,比如:教师在指导讲解过程中还有不到位的'地方,有时有些急噪,有的问题还没有讲的很清楚。所以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还有一些操作上的失误。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我要多加注意,使课堂教学更加完美。

《滑轮》教学反思8

  1.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培养创新意识,感悟兴趣教学。新的教育观念正日渐潜入人心,新的课程改革带来了教学思想、教学方法的深刻变革,教师不能死抱书本不放,要在知识不变的情况下,运用创新意识对教学精心设计,努力创造快乐学习情景,让学生在学中乐、乐中学,亲密感悟兴趣教学。本教学设计中幽默漫画设计、滑轮理论分析设计、滑轮组教学设计、例题作业设计,均为精心设计而成的。

  2.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特点,积极展开探究性教学。首先,在探究性学习中,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失去了对老师的过度依赖,不得不动手动脑,去感受知识的`产生过程,自主学习能力得以加强。每个学生都有长处,有的善于动手、搞小制作,有的善于调查研究、查阅质料,有的善于发现问题,归纳总结,探究性学习充分提供学生表现和施展才华的天地,锻炼能力的机会。虽然耗时多,显得慢,但这样的学习使学习的兴趣和激情在实践中升华,学生喜欢。教师要把施教的阳光洒向每一个学生,适当的赞美表扬,让学生体验学习快乐和价值。总之,让我们为创造快乐而高效的物理教学携手奋斗吧。

《滑轮》教学反思9

  本课将研究“滑轮”这一新的简单机械,通过教学,研究定滑轮、动滑轮工作时是否改变用力的方向、是否省力两个特征。此课教学,同样应让同学分组动手操作,可将原来机械实验盒中的有关器材作为分组实验资料供同学使用。

  1、在研究“定滑轮是否省力”的实验中,一边挂着钩码当重物,一边挂上钩码当所用的力。有同学会认为定滑轮费力,因为要用三个钩码的力才干提起两个钩码的重物,教师应对此予以引导,可在两边各挂两个,重物在上,用力在下,说明使用均等的力,也能使重物坚持在一定位置上,从而使两边的力量达到均衡状态,说明定滑轮即不省力也不费力。(假如算上摩擦因素,那还是有些些费力的)

  2、在研究“动滑轮是否省力”的实验中,当重物只为一个钩码时,重物的重量最好也算上动滑轮的重量,尤其是那种铁质的动滑轮,不然会发生较大的实验误差而误导同学。在这个实验中,钩码数越多,直观认识中的省力效果越明显,甚至有同学在汇报时,能发现用了一个动滑轮后,一般能省上一半的力,予以肯定。

  3、此课实验,包括6、7课实验,均需要使用弹簧测力计,因此,教师课前应好好检查一下弹簧秤能否正常使用,不然将极大影响课堂同学实验活动的.开展。我在课前准备弹簧秤时,发现20多个弹簧秤居然只有两三个能正常使用,其他的都因螺母松动而导致弹簧脱离,不得不一一拆开进行修复,花了一个中午的时间。还好极早准备极早发现,不然上课时就只能做演示实验了。这次经历也提醒我,上课所需的资料应提前准备,并进行细致检查,以免误事。

  4、最后一个考虑“我们在什么情况下使用定滑轮,在什么情况下使用动滑轮?”即是对本课教学的总结,也是为下节课做的铺垫,不能走过场,应让同学在充沛讨论考虑的基础上进行交流。

《滑轮》教学反思10

  动滑轮有什么作用?定滑轮有什么作用?只要你具有初中或以上学历,这样的问题就不是问题。可是,把这两个问题抛向六年级的小学生,会是怎样的回复呢?在学习《定滑轮和动滑轮》一课时,我在3个班都作了简单的调查,发现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大多数学生的观点如下:定滑轮可以省力,动滑轮费力。

  为什么大多数学生会这样认为?这应该是课堂上一个有价值的切入口,可惜当时我没有追问,现在回想,这是一大失策。那么到底学生为什么会这样认为呢?我揣摩着,学生认为定滑轮能省力,估计是受到前面轮轴知识的误导,至于认为动滑轮会费力,可能是因为觉得用动滑轮提升物体时,多了个滑轮的重量。

  这就是我们的学生!这就是学生真实的思维状态!大多数科学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经常是随便弄个实验,让学生轻易得出结论,很少去考虑学生的原有知识基础,也懒得去剖析学生观点其内在的因由,这实质上是一种变相的灌输。

  研究动滑轮作用,需要用的材料有铁架台、弹簧秤、线、钩码、滑轮和横杆。在实验装置组装时,有好几个组的学生显得有些手忙脚乱,不是动滑轮掉下去了,就是线松了,我适时提醒小组成员协作完成。实验数据是最有说服力的,用动滑轮提升物体比直接提升物体明显省力,而且物体(钩码)越重省力情况越明显。

  其实,我们是先研究定滑轮作用的,当时课堂上还出了个小插曲。为了更逼真的演示生活中用定滑轮提升物体的情景,我突发奇想,不采用书本那样简单的方法,而是在定滑轮装置一边挂上钩码,一边用弹簧秤测量。顺便说明一下,为了保证学生长时间的探究,我一般是把要求说明之后,把两个实验材料同时交给学生,中间不打断。没想到,演示的时候出现了问题,一个钩码是0.5N,可用定滑轮装置提升时,弹簧秤上的`读数大概是0.4N左右——这不正好证明学生认为定滑轮能省力的猜测吗?

  晕!我赶紧给自己台阶,趁演示时学生没有看清楚弹簧秤上的读数,对学生说我们研究定滑轮的作用时,还是采用书上的方法,这样更简便。学生是没有为难我,因为他们不清楚内幕,高兴地做实验了。可我为这个情况纠结了,到底为什么有定滑轮会出现弹簧秤上的读数少于物体的重量呢?我第一直觉就是弹簧秤的问题。弹簧秤调零时是正拿的,而反过来测量的时候,弹簧秤的指针位置会偏离零刻度线,而且弹簧自身的重量也起到了拉力的作用。在论坛上和大家交流了一下,许多朋友也是这样的观点。

  写到这,这节课的反思差不多了,谁知我的脑海中又产生了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如果弹簧秤不能倒过来称量,那后面在研究滑轮组的时候,测量时弹簧秤不是也倒过来了吗?那这样测量肯定也存在问题,就让它隐藏在滑轮组省力的情况里吗?

《滑轮》教学反思11

  现就本人所做《滑轮》一课谈一些粗浅的反思,供同行们参考.

  一,成功之处

  1,把课堂演示为主的实验改为学生探究为主的实验.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点要求,为了让学生更确切的理解定滑轮,动滑轮及滑轮组的作用,单靠教师在课堂演示,学生很难体会到这一作用.因此,安排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亲自动手操作,通过读取数据,分析修正,让学生自己得出滑轮特点,在探究中拓展了学生团队合作和交流能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和勇于探索精神.这比单纯教师演示效果要好些.

  2,对比演示,让学生一目了然

  在分析和区分动滑轮和定滑轮时,我先引导学生组装出两种滑轮使用方式,并进行对比演示工作过程,提出明确的观察目标,在学生认真分析观察的基础上给这两种滑轮命名.轻松地区分出定,动滑轮,并使学生体会到叫定滑轮或动滑轮并非是滑轮结构的区别,而是使用方式的不同,培养了学生观察能力和概括能力,暗示学生认识事物要抓本质,既要研究共性,又要重视差异性.

  3,层层追问,使结论自然呈现

  滑轮组的省力情况是本课的难点之一,为了达到突破的目的,在得出动滑轮省力一半结论之后,不失时机的让学生分析提起重物及动滑轮的绳子段数,这为分析滑轮组的绳子段数做了铺垫.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组装由一个动滑轮和一个定滑轮组成的滑轮组,分析得出由两段绳子承担物重及滑轮重,得出拉力f= ,此时我便抓住这一有利时机追问:"如果有3段绳子承担滑轮及物重呢 4段呢 ……n段呢 "学生很自然得出拉力f=.继续追问到:"如果忽略动滑轮重及磨擦,拉力f的表达式会是什么样呢 "通过这种由特殊到一般的思维过程,培养了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突破了教学难点.

  二,不足之处

  1, 引入缺乏知识的连贯性

  尽管用三幅科学漫话,激发了学生学习滑轮的兴趣,但缺乏新旧知识的自然衔接,不符合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如果结合杠杆的知识引入新课,不仅能激发学习兴趣,还能为"滑轮是杠杆的变形"做铺垫.

  2,低估了学生的日常经验和自学能力

  本节课后,我和部分学生进行了交谈,发现同学们的部分观点竟出乎我的意料."老师,像滑轮的结构及能否改变力的方向,我们通过生活经验和自学课本是完全可以理解的,您在这点上不需花费过多时间解释".面对同学们真诚的目光,我仔细一想,这些闪烁着耀眼光芒的真知灼见,不正是学生对老师的突破啊!由此我领悟到:要把一节课上好,把学生自主求知潜在动力调动起来,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是多么重要.

  3,忽视了经验知识,更需要理论验证.

  定,动滑轮的'作用,我组织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得出,这种直接经历探究过程固然重要,但学生需要的是更为理性的思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作用呢 而恰恰这点被我忽视了.如果能够联系杠杆及杠杆平衡条件,通过做图,从理论上分析,学生才能真正理解滑轮的实质,这将对加速经验知识的内化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4,课后的困惑

  听取评课分析后,我一直在思考:在新课改理念下,如何同时做到课堂的开放与高效两不误

  就拿本节课为例,通过学生分组实验,亲自经历探究过程,实事求是的得出了拉力的数据,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加深了对滑轮作用的理解,这是我设计的初衷,但也正是这一点占用了大量的课堂时间,使课堂出现了前紧后更紧的局面,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使教学效果不佳.

  新课程倡导开放式教学,要求还课堂给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无论哪种学习方式都需要很多时间,偏远贫困地区的实际决定了这段时间会更长,而课堂时间有限,怎样才能找到它们的最佳结合点

  另一方面,新理念要求加强课堂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及现代科技发展的联系,当教师设计的教学情境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兴趣相一致时,学生的思维被激活,课堂充满活力,这样必然与有限的课堂时间相矛盾.怎样解决这些现实的教学问题,让我们在实践中一起探索!

《滑轮》教学反思12

  滑轮组一课的教学我在课堂上还是有所欠缺,唯一的遗憾是实验材料不够没能做多组滑轮组提升重物的实验过程。

  如果放弃了多组滑轮组的实验操作,那势必有更多的时间来进行一组滑轮组提升重物的实验操作。根据实验盒内的材料要装一个滑轮组是能完成,但是跟书本上的装置略有一点不一样,为了看看检测学生的能力,我让学生自己看着书本上的装置,然后从实验盒内选取相应的材料来进行操作,通过课堂实践有一半的学生能完成这个装置,这一过程花费的时间稍长一些,近7分钟,但我觉得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还是有所提高的。

  在课堂的.最后我分析了上学期学生人人都玩过的科技实验演示工具——“拔河比赛”(向杭州市科技馆借用了8套大型的科技演示器)。它实际是利用动滑轮的原理来制造的。我让学生画出拔河的两根绳分别是动滑轮的哪些部分,这就难倒了学生了,只有几个学生能画出这个装置,最后把这幅图分析给学生听,学生听了之后“哦……”了一声,豁然就明白了其中的原理(这个效果是很好的)。

《滑轮》教学反思13

  城区科学综合大联盟在我校举行。我执教的六年级上册《定滑轮和动滑轮》一课,得到了与会老师的点评,我感觉受益颇多。本节课应该说有成功的地方,也有许多不足的地方。总体的课程目标基本完成,学生也通过实验得出了定滑轮与动滑轮的一些特点。但是在细节的处理方面,在课程的生动性等方面有所欠缺。下面我具体说说自己的感受:

  一、较为成功的地方

  1.课前准备充分。体现在以下几点:

  (1)实验器材准备充分。由于我们学校的科学实验室暂时没有办法使用,于是在课前我就把器材搬到会议室,并根据教学的需求,对器材有所调整,确保实验器材使用的最优化,让学生能人人参与到实验中来。

  (2)小组分工明确。在本学期开学第一课中,我就每班的各实验小组进行了分工,一般都是6人一组,1名总负责(即组长),2名操作员,1名记录员,2名观察员,在实验中分工合作,确保实验的正常进行。就本课课前我再次强调了小组的团结协作,在课中每一小组都做得很好,秩序井然,分工明确,实验效率高。

  (3)课件准备充分。在课前我认真钻研教材,并上网看了许多示范课,再结合自己的学生情况写好教学设计,根据教学设计做好了内容丰富的课件。本课课件只有几张,但是内容丰富,层次清晰,重点突出,还有微课和介绍生活中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应用的视频,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注意力也是比较集中的,课堂效果较好。

  2.实验器材管控好。从课前的实验器材的分发、课中实验器材的使用、实验完后器材的收拾,学生的秩序都很好。

  3.旧知的复习到位。本课涉及到弹簧测力计的使用,这是旧知。在使用前再次复习很重要,于是我就花费了两三分钟再讲清楚使用的`注意事项,加深学生的印象,在实验时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不足的方面及改进策略

  1.概念的讲解不够清楚。特别是定滑轮的概念,花费的时间太短,一闪而过,学生对于什么是“省力”也理解的不清楚,原因是自己钻研得不够透彻、明白,所以在讲解时也就讲不太清楚了。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还需要再深入钻研教材,多看书学习,多问问同行,争取自己理解得透彻,才能讲得清楚。

  2.让学生思考、讨论的时间不足。老师一抛出一个问题,就直接叫学生回答,没有给学生思考、讨论的时间,导致学生回答不出问题。例如,在提问:“大家认为省力是和什么情况相比省力呢?”这时我就马上要求学生回答,学生根本还搞不清楚问题,所以只有一两个比较聪明的孩子会说,其余的根本不知道如何回答。以后再碰到类似的情况,我应给学生多一点思考、讨论的时间,让学生交流一下,可能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了。

  3.实验设计部分讲的太多。老师讲的太多会导致学生的主体性削弱。像本课探究“动滑轮是否省力”这一实验方案,应该可以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小组讨论,交流补充),老师只要稍作说明即可,不需要铺垫的太多。铺垫太多直接后果就是学生顺理成章地知道了实验如何做的,学生就少了一次自己思考设计探究方案的机会。教师过多地参与设计、提示,从而导致学生的实验失去了探究应有的作用和意义。应该让学生从观察思考,猜测,自己设计实验开始,只有更多地放手让学生去思考去设计去做,才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也才能真正的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4.学生汇报实验数据,教师指导不到位。我叫了两组学生上台汇报实验结果,学生都是纵向汇报的,这样动滑轮省力的特点就不明显。在第一个学生汇报时,我就应该及时教他横向汇报进行对比,那样的话,动滑轮省力的特点就一目了然了。再接着第二个学生汇报又更能加深印象,动滑轮的特点就能很好地掌握了。

  总之,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收获了很多。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要继续努力钻研教材,多向名师请教,争取把课上得更好。

《滑轮》教学反思14

  定滑轮和动动滑轮这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杠杆原理、轮轴省力原理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了这两种机械,并分别通过观察钩码的数量和用测力计测量这两种方法研究滑轮的省力情况。在课堂上通过科学实验活动帮助学生认识了定滑轮和动滑轮的机械原理,也将把学生引向滑轮组的探索中,所以本节课通过让学生自己猜测、自己设计实验、亲自动手探究验证,从而进行观察,发现问题、总结结论,使学生从实践操作中获得成功的喜悦。:

  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觉得本课教学中做到位的有以下几点:

  1.本课教学设计注重学生推测判断、设计研究计划、自主实验探究,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得出科学结论,老师没有做过多的限制。既提高了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2.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让学生经历“提出问题→猜想推测→实验验证→得出结论→应用结论”的科学探究程序,顺利地完成本课教学内容,使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得到了提高。

  3.注重科学仪器使用方法的教学。测力计的使用是学生在五年级学习的,有些学生可能已经忘记了,所以课堂上我有意识的提醒了使用测力计时的注意事项。

  4.加强小组合作学习的指导。各组在平常的实验中都已确定了各小组的组长、记录员、汇报员,课堂上不管是小组讨论研究计划,还是动手探究,老师都能俯下身子,深入各小组指导,发现个别问题予以辅导。

  5.充分相信学生放手教学,多给学生展示的.机会,不管是设计方案还是汇报结论都让学生充分交流,使方案更合理、更科学、更完善;使结论更具说服力。

  总之,上完这一课,感觉学生与老师沉浸在科学探究的浓厚氛围中,从教学中来看,孩子对定滑轮和动滑轮是很有兴趣的,对其中的秘密还是很有激情去研究的,我觉得教材将其编在其中,是比较经典的一课。教学中,我认为要关注学生在前几课学习基础上,重在自主设计实验方案,自主提出研究主题比较好,通过尝试,感觉难度不是很大,效果还是可以的。

《滑轮》教学反思15

  首先通过实验探究的方法,分别获得定滑轮和动滑轮在使用过程中,起作用方面的规律性的结论。然后引导学生应用杠杆平衡点的`条件,进行实验探究,让他们去寻找提重物所用的拉力与承担物重的绳子股数的关系。最后通过几种升降机介绍,让学生知道复杂的机械中有许多部件是由杠杆和滑轮组成的。教材还利用信息窗介绍机器人,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知道任何先进的机械都是可分机械控制系统和机械传动系统,其中的机械传动系统实质就是简单机械的组合,简单机械在高科技领域内也是不可缺少的。这也是简单机械的价值所在。

  教师教学时先让学生观察了解滑轮的构造,然后将学生按学习小组分成几大组,每组重点探究一项内容,并向全班同学汇报探究结论。探究活动可同时展开,每组同学除要重点探究一项内容,每组同学除要重点探究的内容外,其他探究活动也要完成。在学生讨论交流以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定滑轮的实质是等臂杠杆,用杠杆的平衡条件分析定滑轮不省力的原因。

【《滑轮》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滑轮教学反思05-14

教学教学反思03-22

秋天反思教学反思03-04

教学的反思12-09

精选教学反思04-21

教学反思03-25

教学的反思12-11

比的教学反思12-19

拼音教学教学反思11-29